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2024-06-30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共7篇)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1

在家庭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在监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逐渐衍生和正在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为创建“和谐**”、“平安**”的需要,区妇联与区关工委关爱团组织了联合调查组,对当前**区范围内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现状作了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摸清情况,找出问题,采取措施解决,以便让这部分未成年孩子能与普通未成年人一样,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同时也让那些在监服刑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安心接受改造,早日获得新生,为努力打造全国最美丽城区贡献力量。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近三年来,仍在服刑的有90余人,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共21人(户),共有未成年子女23人。其中双浦镇8户10人,文新街道7户7人,转塘街道和灵隐街道各2户2人,西溪街道和**镇各1户1人。23个未成年子女中,男11人,女12人。按年龄段分,6岁以下女4人,男2人共6人;7—13岁女4人,男7人共11人;14—18岁女4人,男2人共6人。7岁以上孩子全部在校读书,没有辍学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极少数未成年人的抚养和生活存在困难。**区因经济比较发达,无论城与郊,居民生活条件一般都较好。但一旦有人服刑,家庭势必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在孩子的抚养和生活上出现相对困难。以上未成年孩子当前的抚养与生活状况,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1)父母一方服刑,而另一方因学历高、单位好,收入稳定,一方服刑对生活虽有影响,但不会发生抚养和生活困难。这样的情况共5户,不到四分之一。(2)住在城郊结合部,原先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要求并不高,经济条件也还可以,父母一方服刑后,另一方基本能承担子女的抚养,应当说生活上虽有困难,但问题不大。这样的情况有10户,约占一半。(3)另有5户中,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抚养子女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将孩子放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其中有两家的祖辈原先经济条件尚可,对孩子的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另三家祖辈本身经济条件并不好,无可奈何地承担起孙辈的抚养,勉强维持生活。(4)真正困难的仅1户,女孩聂某父亲服刑后,母亲带着她回安徽老家发生车祸,母亲受伤住院,这一重大变故,使聂某生活发生很大困难,连住房都没有(原在杭居住的房子因其父涉及经济案件被法院查封抵押),现与母亲暂时在安徽老家生活学习。

2、对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极需加强。目前,**区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呈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父母另一方负责教育和管理,但由于要工作和生活,他们往往缺少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有的因文化低、无水平、无能力管教孩子,这和那些父母双方共同管教孩子相比,效果要差得多。二是虽由父母另一方来管教孩子,但实际上这一方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管教,自己不问事,而爷爷奶奶往往只管孩子的生活,而对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学习管得较少。三是父母一方服刑后,父母又离异,负责对孩子监护的一方无心事管教孩子。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遭车祸负伤,无能力管教孩子。如女孩聂某,今年7岁,其父服刑后,其母回安徽老家又遇车祸住院,现无能力照顾聂某的生活和对她的管教。以上说明,这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弄得不好,会产生社会问题。

3、这些未成年人极需心理疏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群体。这群孩子本来应该是阳光少年,但他们的心灵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被迫罩上了阴影。他们中,有的因看到别人的异样眼光而深深受到刺激,有的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而在同伴中抬不起头,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沉重打击。这些未成年人与其他未成年孩子一样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在我们调查了解过程中,感到一般情况下,这些孩子都需要心理关爱,而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有待心理疏导。在校高一学生白某,初二前较开朗,自其父因盗窃入狱后,情绪明显低沉下去,同学间相处也趋低调。今年高一入学后,在班级里很难听到他的声音,老师说他是“听话”、“不违纪也不声响”,这显然有着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另一职高一年级女生袁某,父亲入狱后,父母离异,判给母亲抚养,初中毕业后直升职高。她感到父亲已如此,母亲也不爱她,周围的人不关心她,她很渴望别人能给她以关爱的眼光。这些学生,大多存在自卑、自闭或自尊心过强的心理,在性格上表现出敏感、多疑等特征。调查中发现,这些未成年孩子一般不愿意暴露家庭情况,以至不少班主任根本不知道这些孩子的身世。说明他们都已在精神上造成了心理压力,所以表现出不愿与同学、老师沟通,不愿接受别人帮助等自闭心理,从而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这种情况尤以初三与高中在读的学生为甚。所以,要关注这一群体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地加以引导,特别要把重点放在初高中这些学生身上。

4、对这些未成年人教育和关爱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据我们调查发现,人们对解决服刑人员未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2

有效数据显示, 仅在2005年我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就已超过60万, 他们的生存问题、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成为了我们关心的焦点。然而国内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抗逆力研究主要立足于问题视角, 如张瑞红在《优势视角下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中主张寻找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障碍、缺陷及所受到的伤害, 然后对其采取心理干预和谨慎保护等措施进行救助。因此, 从优势视角深入研究这一群体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思路

选取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个案访谈, 发现他们身上的优势, 并结合对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结果, 提出培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抗逆力的合理化建议。

三、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设计分为两个方面, 即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针对个案访谈, 我们选择长期访谈;针对问卷调查, 我们制定了包括社会认同度、社会关注度、抗逆力了解度、社会建议在内的四个方面。

四、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希望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抗逆力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

五、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的, 现将具体的调查结果进行阐述。

(一) 个案访谈

孩子普遍存在抗拒心理。当笔者与孩子初步接触时, 他们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就会显示出来, 不愿过多交流, 害怕外界会给他们带来伤害, 由此反映出抗逆力程度较低。

孩子也存在积极乐观的状态。在笔者问到关于理想的问题时, 孩子会兴奋地讲述他们的理想, 笔者发现孩子对未来的生活抱有期待, 所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抗逆力还是有可能的。

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我们访谈时两个孩子发生矛盾, 立刻就吵了起来, 笔者就在一旁开导他们, 他们最终言归于好。由此可见, 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还有待加强, 这也是提升抗逆力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 孩子们的抗逆力水平普遍较低, 他们大多数都存在自卑心理, 不愿意面对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

(二) 问卷调查

我们编制了包括社会认同度、社会关注度、抗逆力了解度、社会建议在内的四个方面来进行问卷调查。

在社会认同度中, 数据显示社会公众对其认同度很高, 他们都表示不会对这一群体赋予有色眼镜, 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帮助到这些孩子。

在社会关注度中, 问卷显示社会公众对其关注度普遍较低, 有的根本没关注过。政府应该加强宣传, 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帮助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从抗逆力的了解度中, 数据表明基本无人对抗逆力理论有所了解, 但经过研究人员的解释之后, 大部分人群都认为这个理论适用于这一群体, 也会为这个群体带来好的改变。

在社会建议中, 主张政府和专业人士是培养孩子们抗逆力的主力军, 在双方合作下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次, 法律对孩子的保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相关解决策略

针对孩子们抗逆力的现状, 本研究尝试使用优势视角的方法解决。优势视角是以个人的优势为基础, 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的潜能为出发点, 帮助受助者从逆境中解放出来, 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梦想的一种助人模式。事实上此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内在的“抗逆力”。学者们提出了抗逆力轮的方法来提升抗逆力, 主要分为两个系统:

在危机缓冲系统中, 可以通过增加社会连结, 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以及教授生活技能为主, 通过小组工作以及社会治疗模式进行干预, 帮助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在抗逆力建构系统中, 需要我们提供关怀与支持、建立表达高期望以及提供机会促进孩子们的社会参与, 具体方法中可以使用叙事疗法, 倾述宣泄式的空椅子技术疗法。在园内老师和社会工作者的配合下, 慢慢引导孩子们发现自身优势, 提高自身抗逆力, 逐步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乡市本地的太阳村进行实地调查, 在深入了解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存现状和心理健康情况、受教育程度以及太阳村现行状况的情况下, 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抗逆力现状进行调查, 运用抗逆力理论探讨提高这一群体抗逆力的办法。

关键词:优势视角,抗逆力理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君健, 薛小勇, 董凌芳.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抗逆力解读[J].社会工作理论探讨, 2010.

[2]孙梦云, 袁燕, 周小清.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途径[J].改革与开放, 2009.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3

司法部于2005年中期组成课题组(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集中力量开展“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问题”的调研工作。该次调查以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在押的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为总体,分别抽取了12个省、区、市的36座监狱中(重型犯监狱、普通犯监狱、女犯监狱各占三分之一)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样本11527个,采集数据超出50万条。最终形成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一经发布,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截至2005年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

1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半数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45.9%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原居住地在农村的监狱服刑人员中,有52.8%认为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25%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对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保障不清楚;不足30%的服刑人员认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处于有保障状态。

2辍学现象严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统计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辍学的人数占被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13.1%。其中,户口居住地为大中城市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为66%,户口居住地为小城市(含县、镇)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为10.1%,户口居住地为农村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16.1%。

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现象令人担忧

统计结果显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2.5%。其中,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含县、镇)和农村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外流浪、乞讨的人数在该类未成年子女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依次呈递增态势,分别为1.4%,24%和3%。令人担忧的是,多达1/5的服刑人员(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3%)因为种种原因,不知道孩子现在的情况,更不清楚他们是否已经在社会上流浪或者乞讨。

4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人数占被调查人员未成年子女总量的1.2%。

统计结果同时显示:有9.4%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

5不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是“弱者更弱”,雪上加霜

在相对不发达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和一些小城市(含县、镇),原本家庭经济收入就比较低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在父母服刑后更是雪上加霜,沦于更加贫弱的境地,更加不断地被社会边缘化。这种因地区差异导致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的“弱者更弱”的现象值得关注。

6遭遇双重家庭变故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其父母的监护职责形同虚设

统计结果显示:12%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父母双方均受到过刑罚处罚,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发生事实上的丧失或者缺损,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受到严重的威胁。

7未成年子女是监狱服刑人员的主要精神支柱

课题组在调查量表中设计了“最希望谁来探视自己”的多项选择,近50%的服刑人员将孩子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配偶和父母,分别占28.1%和12.6%。在“服刑期间最担心的事情”的多项选择中,有66.4%的服刑人员将“担心孩子遭受歧视、无人照管”作为了首选。其后依次为:“担心家中父母无人照顾和赡养”的占45.1%;

“担心出狱后找不到工作、遭受社会歧视”的占36.8%、;“担心配偶提出离婚”的占11.6%。

8“相见难”,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缺乏“零距离”亲情互动

目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中相一部分当以跨省市“异地”服刑为主要模式,路途遥远、旅途花费、家境贫寒、孩子年龄幼小或者监护人有某种理由不方便带领孩子到监狱探视,以及监狱普遍也未设置适于孩子接见的场所等等众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导致了服刑人员与未成年子女“相见难”的产生。

9“救助弱”,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助状况欠佳

统计结果显示:94.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仅占总数的5.2%。

二、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现状及救助的研究起步较早,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及欧洲相关国家,其制度和法律对这部分人群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护,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相关发达国家起步也较早。

目前,国外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相关制度落实上,基本包括:家庭寄养、有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民间慈善机构代养,经济救助如欧美及澳大利亞、埃及等地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埃及的儿童保障金、波兰的儿童权利检察官等等。以美国为例,参照刘新玲,张金霞,杨优君所作《中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美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问题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起作用。第一,美国在法律上已经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如1997年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AS-FA)规定,如果儿童在过去的22个月内有15个月生活在寄养状态或是被法院认定为被遗弃的未成年人,儿童福利局必须提起终止父母监护资格的诉讼并将儿童送养。帮助儿童找到长久安置的住所。这样一来很多服刑中的父母将被终止监护资格(TPR),从法律条文上对服刑人员子女养育起到了间接影响。2001年美国《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PSSFA)提出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通过政府拨款,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招募并培训一些合格的辅导员。一对一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关于生活学习和社会习惯上的健康信息,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减少他们在行为、健康和教育上的偏差,降低其犯罪的概率。并对申请资助组织的条件、申请过程、计划实施与评估等细则都做了具体规定。确保得到资助的组织和所招募训练的辅导员能真正帮助那些弱势儿童。法案还规定,2002、2003年每年财政拨款6700万美元支持该计划。2006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CFSIA),这个法案进一步完善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并增加了“服务传递示范项目”,即获得政府资助的各类组织可以通过发放代金券给服刑人员子女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指导服务。第二,美国有关政府机构将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纳入自己的工作体系。最突出的是美国联邦矫正局(NIC)。2001年,NIC在各级矫正部门(DOC)展开了一项有关支持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调查发现,35%的矫正机构有特别针对服刑人员子女救助的项目或政策,而且这些机构中极少数是由于受到政府法令等外界压力才开展活动的。矫正部门为有18岁以下孩子的服刑人员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并开展“家庭识字计划”等示范项目。在Nqc的资助下,2004年全国犯罪与不良行为委员会(NCCD)对开展救助项目的示范点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各种服务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了NIC与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外,联邦监狱局也开展了一些救助计划,加强服刑人员与子女的沟通联系,如家庭识字计划、组织服刑人员子女在特定的场所与父母见面并为他们阅读等。近年来,美國非政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其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工作中表现得也甚为活跃,其中各类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宗教机构、基金会等已经成为救助的主力军。在2005年美国国家矫正研究所编辑的《有罪犯的家庭和儿童服务项目手册》中,涉及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机构不仅有各个州的、全国的。还有与国际合作的救助机构。有提供单一服务的,如费城的Amachi主要是开展“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也有提供包括养育、咨询与指导、与父母联络等综合性服务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美国儿童联盟(CWLA)、服刑人员子女中心(CCIP)等。许多非政府组织还加强与各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多种救助项目,如美国女子童子军与全国司法研究所(NIJ)合作,从1992年开始在马里兰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监狱开展“服刑母亲与孩子会面计划”的示范项目。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救助规模、发展潜力都远远超过我国寥寥可数的几个救助机构,在国内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纵观国内外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研究,从其服务提供方来讲,我国大多以政府倡导,以社会倡导的方式开展推进,针对分析出的问题,进行倡导、建议和呼吁,终究落于实际服务和具体介入策略探讨却少之甚少,而专业服务机构和民间基金会等福利组织却较少介入,行动时间往往不长,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导致社会动员程度不足、整体活动投入乏力;国外诸如美国这种类似用国家力量来以“法案”、“手册”等方式进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的国家实属少数,绝大部分还是以民间力量为主体,但虽有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若其缺少了宏观层面的规划,往往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效率底下,从而模糊甚至偏离服务目标。

从国内外整体情势来讲,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大都是从问题解决角度进行开展和研究,只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缺乏系统的、成体系的服务构想和宏观规划,没有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没有考虑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与发展的长久性也忽视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社会性的,而是主要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或说同时兼有生理和心理需求。具体来讲,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权利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抚养问题(隔代抚养问题),生存、生活问题,行为问题等等一系列衍生问题;再比如,从属群体角度出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有可能是残障群体或是流动儿童群体,还有可能是流浪儿童群体,还有可能同时兼属于多种群体等等。因此,笔者发现以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方式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有利于全面介入,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4

关于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医疗救助工作方案

按照市政府、卫生局民生工作的要求,为做好我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医疗救助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医疗救助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全市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医疗救助工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社会稳定的需要。通过医疗救助,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二、救助对象

救助对象以市预防办提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名单为准,制定具体救助方案。

三、救助方法

(一)、在市直医疗单位和所在乡镇卫生院就诊,享受贫困群众就医“七免十九减”优惠政策。(“七免”即免收普通床位费、住院诊查费、院内会诊费、肌肉注射费、一般物理降温费、普通挂号费、普通门诊诊查费;“十七减”即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B超、胸透、X光拍片、两对半、血糖、血脂、肾功、甲功、血沉、抗“0”风湿因子、心肌酶、凝血四项、血离子检查减免20%)。

(二)对于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享受新型农村合作社相关政策,如免转诊手续、优先享受院内补偿(医院垫付部分费用)、建立与困难群体一致的档案,享受大病补助等。

(三)结合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免费实施先天性唇腭裂患儿手术康复救助。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定点医院可通过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慈善救助、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救助。

(四)对于有心理疾病的儿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建议到长春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

联系人:李振宇

联系电话:81996802

监狱服刑人员思想汇报 篇5

犹记得小时候父亲在我耳边叨念着“以后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人”,而如今的我身处于此,每每想起父亲,便痛彻心扉。

六个兄弟姐妹们在父母的培养下一步步走向成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深厚,非常团结,谁家有事都去帮忙。父母辛辛苦苦地将我们六个兄弟姐妹拉扯长大,他们由风华正茂变得两鬓斑白,其中有多少根银丝是为我而生!我想我是极其不孝的,即使不能为父亲解劳减轻负担,也千不该万不该让他为我费尽了心力,伤尽了心神。我母亲在08年因病去世,此后父亲自己一个人生活。父亲身体不好,患有脑淤血,每年都要去医院冲血管。父亲为了不给我的兄弟姐妹们添麻烦,总是自己一个人在医院打吊瓶。每当我想到父亲独自在医院没有人照顾,我的心如刀绞。

如今身处于此,哪怕想为父亲做顿饭,给父亲揉揉肩,陪父亲一起去医院都是不可得的。事到如今,方知自己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果自己能够成才一点,就可以侍奉父亲左右,让父亲得以安享晚年。

年少时期,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读书识字,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我却是如此的不受教,让自己一错再错。这些年看着父亲脸上的皱纹越发的深刻,而身为人子的我却是想为他做点什么都不可得,心中早已满是后悔。以前有句话,我是常记得的“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些年却是越发的深刻起来了,我开始害怕了,害怕我的父亲是否能撑到我回来的那天,我害怕我这一生都不能为我所爱的父亲尽上那半点的孝道。

父亲那失望的眼神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掉的。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回想起父亲失望的眼神,我都暗暗下决心:爸爸,请您再相信儿子一次,我一定会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回家求得您的原谅,请求您给我一个孝敬您的机会。

我亲爱的父亲,请你千万千万保重自己的身体,而我会在这里认真接受改造。我真的很对不起你,让你受累了。

我的家乡------某地

思念随柳絮飞扬,思念随蝉鸣飘荡,思念随秋雨洒落,思念随白雪蔓延。“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夜深人静的夜晚更易勾动人思乡的情怀。我曾经羡慕大都市的车水马龙,是那么急切地想离开故乡。而今,我身在离家千万里的重庆,心里牵挂的却全是故乡,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细心回想故乡的山山水水,才发现原来身在故乡的日子里从未曾留意过故乡的一切,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我都视而不见。

我常常想到家乡,想到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某地位于泰山东麓----某省中部,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有它独到的魅力。两年的时间,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父母亲人,有陪我玩耍的儿时伙伴······我想念山峻川媚,鸟语花香的“绿色天堂”------房干;想念山水相映、碧波万顷的雪野湖;想念家乡那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独具地方特色的梆子戏;想念麻辣九州,香飘四方的“三辣一麻”;想念我最爱的煎饼和香肠。在我这个独在异乡的异客看来,家乡的什么东西都是美好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地山好水好,人更好。我的家乡风土人情淳厚质朴,人民诚实勤劳,热情好客,重商亲商,讲求实干。莱芜曾是一片荒芜之地,但某地的解放揭开了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党的领导下,勤劳诚实的家乡人民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使某地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某地抓住钢铁、能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钢铁工业,在某集团的带动下,成为某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其他产业也得到了均衡的发展,可以说家乡每天都在向人们呈现新的面貌。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6

【导语】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不羁押在监狱看守所等执行场所中,仍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也不离开自己家庭,不中断与社会的正常交往。对罪犯不予关押,是管制刑与其他主刑刑罚方法的重要区别。为大家提供《2020年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欢迎阅读。

2020年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篇一

尊敬的监狱警官:

缓刑期间,本人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因自身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件事,已对造成了社会不好的影响、对自己的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和精神负担。现在,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性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思,再次加强我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缓刑期间,本人在司法所的领导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学习。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于2014年2月25日通过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人脑入心的讲解,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系统的学习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缓刑期间,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再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我于2014年2月18日参加我所居住村的村道卫生打扫,积极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一方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本月内我未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当然,在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2017年xx月xx日

2020年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篇二

尊敬的监狱警官:

本人名叫林XX,是一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而判一缓一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的区别。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及本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这段时间里我能按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参加公益劳动。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的有用人员。

这个月里,我在家中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今后我要做的遵守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现在,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法制观念的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下罪恶,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省自己。通过XX镇社区矫正办对我的人性化管理及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今后我一定配合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20xx年xx月xx日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 篇7

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的一个时代性和世界性的话题。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都市生存现状是怎样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如何?家庭教育突出问题是什么?理清这些问题,对提升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与教育和谐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中国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研组调查了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深圳等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学前教育状况,发放问卷访谈了300余名此类幼儿园的教师和管理者以及近名此类儿童的家长。调研组以查阅相关资料、问卷调查、走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实地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五大都市主要区县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及看护点若干所,开展了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发展状况的调研。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难、入园贵

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均反映,所在地区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最大的是子女入园难、入园贵。详见表1。

如广州市,64.38%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认为所在地区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入园难,48.13%的家长认为民办园收费太高、入园贵;重庆市,有32.5%的家长认为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入园难;且26.7%的家长认为民办园收费太高,入园贵。

当前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容纳的学生数有限,大部分公办园只能满足本市户籍居民子女的入园。在公办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民办幼儿园承担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的主要任务,而民办幼儿园教育往往笼罩着浓厚的商业化气息,以营利为目的。即使家长选择档次低的民办幼儿园,此类幼儿园也往往会通过各种形式变相收取费用,如开设兴趣班、订购教材、统一配置玩教具,而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对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审核和监管。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幼儿园办园成本也在增加,国家长期对民办幼儿园的投入少、对家庭托管所的投入为零,致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收费呈现直线上扬趋势,这又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不起幼儿园。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难、入园贵出现了恶性循环。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条件差

各都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幼儿园以私人开办的民办幼儿园为主,大部分办园时间较短,甚至存在没有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经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的幼儿园都位于城中村内,外部环境条件较差,道路狭窄,路面脏乱,周围环境嘈杂;园内的户外游戏场地有限,儿童必要的游戏设施匮乏,有的是在二手市场购置,破旧程度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幼儿园内部的班级环境基本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园条件,国家规定幼儿园班级活动室面积应达到50平方米以上,但大都市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园的班级活动室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下。(见表1)

班级幼儿规模严重超标,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平均每个班级容纳40位幼儿,在极其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容纳如此规模的幼儿人数,大多数幼儿园将教室改造为兼具教学、吃饭、睡觉等多种功能,人均活动范围较小,调研组发现部分幼儿园让幼儿坐在座位上玩耍取代自由活动。

此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园的卫生条件极差,幼儿园缺乏专门的卫生间,多个班级共用一个卫生间,卫生消毒情况差;厨房多为家庭式,卫生隐患严重;幼儿园外部的防护措施较差,幼儿园与外界只有低矮的栅栏相隔,幼儿园外部就是行人众多、车辆穿梭的马路,幼儿的健康与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

公办幼儿园由于师资、场地的限制,无法满足越发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民办幼儿园作为对公办幼儿园的一个补充,接纳了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但是民工子弟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流动性大。

如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学历主要是中大专(见表2),52.6%教师的教龄为一年以下,10.5%的教师工作时间超过3年;教师月工资整体不高,其中2000元以下的占40.9%。

重庆市,72.7%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教师是中大专学历,多数教师教龄都偏低,7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占总数的75%;就收入来看,88%的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低于4000元/月,46%的教师低于3000元/月,甚至有约17%的教师工资水平低于2000元/月。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学历以中大专为主,有14.29%的老师是高中学历,66.67%教师的工资在-3000元之间;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的师资来源较差,大多来自贵州、云南等学前教育班,学历普遍不高,大部分教师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工资处于国家最低工资水平。此外,师资培训的任务重、力度大。除了省级园、市级园里的教师保证有专业证书,其他级别园内无法保证。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教师工作量大,每个班配备一个教师,不少幼儿园还存在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级的教育方式,教育、保育工作由一人全天候承担,教师既要负责全班幼儿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日常保健工作。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量下,不少教师表示压力大,身体状况不好。

此外,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幼儿园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机会较少,上升空间不大,工作成就感低,大部分教师工作一年后选择离职。这种动荡不定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幼儿与老师稳定关系的建立。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升学去向多在居住地之外

由于受现行严格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完成幼儿园学业以后,将深陷无法在所居都市继续升学的境遇,而即使有部分孩子能在都市一些民办小学继续上学,但仍不能参加所在都市的统一中考。对于孩子升学问题,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会选择让子女离开都市继续升学。

如上海市,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毕业后无法入上海公办小学这个问题,37.1%的家长选择送回老家交给老人,34%的家长将和孩子一起到其他城市,19.4%的家长继续和孩子一起留在上海,仅有1.1%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回老家。而对于孩子无法参加上海中考这个问题,79.8%的家长选择孩子回家乡参加中考,4.8%的家长选择孩子进入上海职业类学校,1.3%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辍学,还有9%的家长尚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重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幼儿园毕业后升学情况并不乐观,对于无法参加重庆中考的孩子,55.6%的家长选择回家乡参加中考;无法入重庆小学的孩子中,有67.4%的家长选择送回家交给老人。

广州市56.72%的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孩子回家乡参加中考,17.41%的家长选择孩子进入广州职业类学校,2.49%的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辍学。

长久以来,城乡教育投入差别较大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学校集中,而农村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师资结构、教学条件等都严重制约农村各级教育的发展,这一现状与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优质教育的期望形成了较大的差距。调研人员发现,即使面对着严峻的子女上学问题,外来务工人员也较少考虑带着孩子一同回老家。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其中一点原因是想为孩子寻求良好的教育条件与环境。他们认为即使孩子不能在上海中考,也要积极争取最大程度地让孩子接触优越的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会继续存在甚至有愈发严重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也回避不了这一社会问题,如何平衡发展城乡教育、如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阅读资源严重不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缺乏阅读资源,幼儿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缺乏合适的书籍,幼儿园的书籍以小学化的读本为主,适合学前幼儿阅读的绘本资源几乎为零;幼儿阅读的范围狭窄,幼儿园提供的阅读资源主要以知识类、学习教辅材料为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兴趣不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除了集体语言教学活动外,很少会进行其他形式的阅读活动,自主阅读时间不足。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的幼儿园为了获得市场优势,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求,重视幼儿读写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视早期阅读,幼儿园的阅读室与班级阅读角成了摆设。

(一)外来务工人员高度关注和期待子女学业,但支持力度有限

调研发现,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对孩子期望很高。

如上海市71.8%的外来务工人员希望孩子获取大学以上学历。这是由于大多数外来务工家长自身的学历比较低,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取得高学历,弥补自己的缺陷,将来能在社会上获得有利的发展。69.1%外来务工家长认同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较注重孩子在幼儿园知识类内容的学习,如注重识字的家长占86.7%,注重算术的占83.5%。

重庆市超过7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内容应该是识字、算术、英语、背唐诗。

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业较为关注,约59.69%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长较注重幼儿园教授知识,69.4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必须学英语,84.26%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习识字,77.78%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必须学算术。

北京、深圳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也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业情况,经济有余力的家庭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而这些辅导班往往以教数学、英语为主。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大多一味追求子女的学习成绩,教育观念落后,忽略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较低,无法为其孩子提供有效的课外辅导与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偏低,如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初中以下学历占四分之三(父亲65.6%,母亲71.4%);重庆市70%左右的外来务工子女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其以下;广州市62.74%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亲学历在专科以下,70%的母亲文化程度在专科以下。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情况详见表3。

在问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时,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均使用说教、批评等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为主,如重庆市,59.3%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教育方式是说教批评方式;上海市,34.6%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采用说教批评的方式,仅有3.5%的外来务工人员采用榜样示范方式。

外来务工人员每月为孩子学习所用的花费极其不足,如重庆市,49.6%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孩子学习所用的花费在100元以下;上海市,62%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为孩子学习所用的花费在200元以下。有42%家庭没有专供孩子学习的书桌,家长为孩子提供的课外资源中阅读资源较匮乏,仅有26.6%的家庭能提供阅读资源;广州市,62.43%的家庭每月在孩子学习方面投入的费用在500元以下(100元以下11.6%,101-300元占33.7%,301-500元占17.13%)。

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低,观念陈旧,对于子女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跟不上当今社会的发展,一味追求孩子高学业成绩、高学历。受家庭收入限制,外来务工人员不能满足子女教育需求,学习资源匮乏,这与外来务工人员对其子女有较高的学业关注度与学业期望形成了明显落差。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前提。家庭在孩子科学知识、行为规范、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但通过对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访和调查,调研组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在学校教师也反映这些孩子最需要、最缺乏的是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

首先,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收入偏低,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学习、休息与娱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投入至关重要。充足的学习、生活用品,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教育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收入还是偏低,教育投入不足。大部分家庭为孩子学习所用的花费在200元以下,甚至将近一半的家庭还没有幼儿学习的专用书桌,家庭在幼儿阅读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

其次,外来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未遵循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形成落差,主要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和孩子教育需求大的偏差。外来务工人员把家庭教育仅仅理解为督促子女完成作业,非常重视孩子在识字、算术等知识方面的学习。由于忙于劳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过程的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认为孩子是由幼儿园和老师来管,自己在意学习结果,不注重教育过程。而当孩子在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家长往往较多采用说教批评的方式,甚至出现打孩子的现象。

最后,外来务工人员较少主动与孩子交流,亲子关系沟通不畅。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低,学习意识淡薄,积极教育孩子的观念不强,且由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致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交流沟通,即使有交流,大多局限于孩子在学校学习方面的表现情况,很少过问孩子的情绪、情感、需求等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不利,它将增加社会和幼儿园对孩子教育难度。

(三)家园沟通较密切,但表现出较大盲目性

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均表示能与孩子所在班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如重庆市,71.2%的家长经常与教师联系,广州市有80%的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家长与教师经常交流孩子在园在家情况,有利于实现家园一致,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但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与教师交流的内容局限于孩子在校内表现情况,如广州市,有85.47% 的家长与教师只沟通孩子在校内表现;重庆市,此类家长占有83.6%;上海市,只与教师沟通孩子校内表现的家长占67%。

对各都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孩子所在学校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人员发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内容集中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成绩、上课听讲、作业完成等学习方面的情况,极少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同伴关系、兴趣爱好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学前阶段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虽在教育方法、内容及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的教育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只有家庭与幼儿园有着密切、全面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最终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幼儿一日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发展,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时不能只偏重于关注孩子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以便做到家园一致。

(四)亲子互动频次少、质量差

亲子互动能增进父母与孩子情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调研发现,双休日、节假日经常在家陪孩子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少,如重庆市,只有2.6%的家长能在双休日、节假日经常陪孩子;亲子之间积极互动的家庭比例更是少之又少,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内容主要集中于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而家长进行亲子互动的目的主要是进行教育与指导,大部分的互动模式以“回报-指示”为主,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深入和全面细致的交流。对于孩子在幼儿园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老师,大部分家长表示只知道其中一部分,甚至有家长表示完全不清楚或从来未关注过。

都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部分结束了隔代教养,与父母共同生活,但是亲子互动的频次低、互动内容单一、互动质量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子女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无法感受父母的`关爱,在性格方面往往会向自卑、孤寂发展,加剧了父母的疏远。外来务工人员与子女亲子互动现状不甚理想,一方面与外来务工人员对亲子互动缺乏正确认识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不稳定、工作量大,致使回家后没有时间、精力与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

(五)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阅读资源匮乏

调研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为孩子支付的学习费用偏低,为孩子提供的课外学习资源不足,能提供的课外学习资源侧重于提供学习材料,家庭为孩子提供的课外阅读资料很不乐观。如上海市,有62.2%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为孩子提供一些学习方面的材料,仅有26.6%的家长表示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资料;重庆市,有73.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为孩子学习材料,44.1%家长为孩子提供课外阅读资料。对都市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访谈,发现家庭购买的课外阅读资源多集中于古诗词、寓言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读物质量不高,纸质粗糙,图画模糊不清、色彩单一,文字偏多偏难,内容难度超越学前阶段幼儿接受水平。

阅读作为一种提升内在修养的活动,对人一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早期阅读如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为其提供营养,帮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早期阅读是儿童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是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机会,是儿童掌握词汇和文字表征的机会,同时也是儿童发展前读写能力的机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触的课外阅读资源匮乏,一方面与外来务工人员对早期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有关,市面上的优质幼儿读物,如绘本往往是精装本,价格偏高,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无力为孩子购买此类阅读材料。

此外,在访谈中,调研人员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很少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外来务工人员表示阅读是孩子自己的事,很少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还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已经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正确的亲子阅读方法,表示希望幼儿园教师能为家长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指导。

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需高度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

首先,取消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借读费”、“赞助费”以及其他不合理的收费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这种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所收取的费用本身就是一种歧视性的规定,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必须坚决取消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殊收费,做到一视同仁。

其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幼儿园的办园“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幼儿园以接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办学形式,动员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事业。

最后,优化政府教育投入机制,实现教育拨款公平。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幼儿园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幼儿园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拨款主要是向公办幼儿园,而民办幼儿园及民工子女幼儿园并未获得任何必需的财政支持,在公办幼儿园不能满足适龄幼儿上学需求的时期,民办幼儿园及民工子女幼儿园分担了非常重的教育责任,减轻了社会负担,理应获得相应的教育财政支持。

(二)家庭陪护子女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外来务工家长应改变自身滞后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巨大的改变,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外来务工家长应改变只关注孩子知识类的学习,而忽视孩子应用技能、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同时,外来务工家长还应重视起家庭教育,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爱心献给孩子,而不是将子女教育问题都交给教师。但改变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来务工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相关讲座、亲子活动,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

其次,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及老师的工作,加强家园联系,及时参加家长会、交流座谈会等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子女动态,从而能够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子女建立和谐的关系。

第三,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因自己文化水平低就自暴自弃,在当今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应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辅助子女的能力,同时也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社会呵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必不可少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关联的,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分割的同时,也严重加剧了城乡差异,致使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不协调、不和谐的局面。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导致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学前阶段教育而言,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其次,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和谐氛围,扭转当前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片面的看法。一切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都是神圣的,坚决不能歧视外来务工人员,而且还要对他们倍加关爱。同时全社会还要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第三,真正践行公平原则。幼儿园要降低门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同时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应当做到公平。教师在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期望上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的,不能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幼儿,平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此外,努力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幼儿园的心理障碍,克服他们的自卑、认命的心理,培养孩子们的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有识人士积极加入志愿者大家庭。社会公益组织和各界志愿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支持外来务人员子女的教育,我们要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树立先进的早期阅读理念,提供丰富多样适合学前儿童的读物,通过各种途径,为外来务工家长传授正确的自身阅读和教孩子阅读的方式以及科学的育儿方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缩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

上一篇:业管工作职责下一篇:牵挂的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