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小结(共8篇)
社区服刑人员小结 篇1
月度小结表格式
社区服刑人员XX2018年XX月向月江司法所汇报本月小结如下:
1.(生活情况汇报)2.(工作情况汇报)3.(思想情况汇报)
4.(参加社区服务、集中学习、自学法律法规情况)5.(遵守制度情况汇报,如:每周电话汇报、每月书面报告、不出高县、请销假制度等遵守情况)
社区服刑人员XX 2018年XX月XX日
集中教育学习汇报格式
时间:XX年XX月XX日 地点:月江司法所 授课人:萧楚薇 学习内容:
今天在月江司法所学习了XX的案例,学到了《XX法》(案例分析)(法条索引)(案例启示)
社区服刑人员XX 2018年XX月XX日
社区服刑人员小结 篇2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服刑,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依法治国”为主题, 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定社区矫正法”。司法部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和国务院的要求, 在广泛调研论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草案送审稿, 这一草案送审稿已经于去年2月份提请国务院审议。草案一共六章六十三条, 分别是总则、社区矫正机构、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和附则。可以说涵盖了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诸多内容, 其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那么, 《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这一考核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完善这一制度呢?
一、《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机制
(一)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
《社区矫正法》草案第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规定的;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 情节较轻的;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具体有以下六类:第一, 是否按照规定报到;第二, 是否按照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第三, 是否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的规定;第四, 是否违反法院禁止令;第五, 保外就医人员是否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第六, 违反上述标准的次数和轻重程度。
(二) 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方式
对社区服刑人员不符合考核标准的, 主要有三种处罚形式:第一, 警告。《社区矫正法》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第二, 治安处罚。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第三, 收监。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 收监执行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 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三) 社区服刑人员的鼓励措施
对社区服刑人员表现良好的, 主要有三种鼓励措施:第一, 表扬。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 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服从监督管理, 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 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给予表扬。第二, 减刑或缩短考验期。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 受到两次以上表扬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可以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第三, 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 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二、《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问题
(一) 惩处措施设置不当
本草案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惩罚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警告、治安处罚和收监, 很明显收监的处罚力度最大。缓刑、假释是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而做出的暂于不执行原判刑罚, 而在狱外观其表现, 一方面有利于罪犯改造,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监狱压力。草案中明确规定缓刑、假释的重处罚为收监, 而对管制的最重处罚则是行政处罚, 言下之意就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违反管理规定程度多大、次数多少都是行政处罚, 这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忽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社区矫正的矫正目的有二:矫正犯罪心理和矫正行为恶习。在具体的考核标准中, 我们只是看到了对行为矫正的考核, 而没有对心理的矫正效果的考核。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但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矫正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以及矫正前后心理状况有什么程度的改变, 犯罪心理与非犯罪心理的界限是什么,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整个《社区矫正法》草案只注重矫正行为恶习, 而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三) 缺少现实可行的治安处罚依据
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但是这个治安处罚是什么样的治安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治安处罚法》并不能涵盖全部“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的行为。比如, 某人因为犯有猥亵儿童罪, 法院发出禁止令, 禁止其进入幼儿园, 而此人在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院禁止令进如了幼儿园, 那么应当按照哪一部法律处罚?更不用谈应当怎么处罚了。那么面对草案中社区矫正人员考核机制出现的以上三个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呢?在文章的下一部分笔者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三、《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完善
(一) 提高管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力度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 但限制其一定自由,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 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不同于缓刑、假释, 对于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犯罪分子多次违法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不可能收监执行刑罚。因此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管制与缓刑、假释的治安处罚, 管制的治安处罚上限应当高于缓刑假释。对于那些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人员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 处以更重的行政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
(二) 建立心理测评机构
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各地社区矫正本身都有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机构除了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教育之外, 也应当制定一套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标准, 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前后的心理状况都要进行测评, 达到标准的即为成功, 否则就是失败。对于成功者应当如期接触社区矫正, 对于失败者应当适当延长矫正期限。简而言之, 就是建立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和心理测评标准, 重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三) 明确治安罚的处罚措施
盐城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安全监管 篇3
一是打好应急处置防御战。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推出社会管理创新新举措,该市成立了盐城市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委员会,出台工作规则,旨在研究减刑、收监审核意见等重大事项。与此同时,制定《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落实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做到超前防范。
二是打好排查整治持久战。建立并坚持月度管控形势研判会制度,做到每月一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查,努力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打好衔接配合联动战。严格执行矫正衔接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级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积极探索衔接配合新机制。
四是打好重点人员管控攻坚战。及时掌握重点人头动向,切实做好四类人员的攻坚防范工作——对重新违法犯罪风险较高的,进行重点监控、教育和管理;对有故意脱离监管或抗拒改造倾向的,严格控制其活动范围,加大管控力度,严密防范;对脱管的,及时通报公安机关查找;对因就医、家庭变故等需要外出的,严格审批手续,落实审批责任。
五是打好教育帮扶攻心战。创新“三分”管理,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和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努力做好心理疏导,设法抓好帮扶解难,对生活特困或身有残疾的人员,落实临时性救济措施,防止因生活贫困导致重新犯罪。
据悉,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盐城共接受社区服刑人员24079人,解除矫正17878人,重新犯罪21人,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实现了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无恶劣暴力行为、无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心得体会 篇4
篇一:2016社区矫正工作心得体会
1、在社区矫正期间,通过司法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及我所在单位领导的教育,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开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次,在业务知识上,与自己本职工作要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工作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业务知识的不熟悉,将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单位,社会的有用人员。
2、思想上,我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广泛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自身自律能力,严谨务实、实事求是,忠实履行职责,有力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和提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克服和改进。
生活上,我一生以此为警示,始终保持着这种法律和道德上的清醒!在警醒之后及时地改正错误,要求自己做人必须有良知,讲道德,光明磊落。真正认识到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在我的心头悬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莫因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身,所以,今后不该做的事情,我绝对不要做!工作上,改造态度不端正,无视家人的盼望,改造思想不纯,服法不认罪。牢记过去沉痛教训,要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做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成为社会上有用的好公民,万万不可感情用事了,重蹈履辙、重新犯罪。要做一个真正的有良心的人,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要对得起政府的挽救之情,要让自己不白活一生。从今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改造,不要辜负亲人对你们的期盼,要真心、有诚意、有恒心、有信心,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3、矫正期间,本人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因自身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件事,已对造成了社会不好的影响、对自己的家庭带来沉重压力和精神负担。现在,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性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思,再次加强我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本
人在司法所的领导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 政治思想素质和个人业务能力学习。主动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原有的基础上,系统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坚定了立场,坚定了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3、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让自己永远不让这种坏思想再侵蚀自己的灵魂,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未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当然,在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思想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领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服从管理、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5、这个月, 我一直在家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事情。今后我要做得到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今后(我)要做到遵守国家法律。
现在,我认识到了我在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思,再次加强我的法制观念。这段时间里, 通过民警对我不断的帮助教育,在我心头总是有一把法律之剑,做事三思而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而悔恨终生。
现在,真正认识到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我从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了我的法制观念确实很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了罪。我受贿不是犯罪的 , 并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了很大 的影响。我悔而在悔。我要从新做人,洗心命面
6、接受矫正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会同社区家庭中心社工,及时主动地与我联系,苦口婆心地劝导我,帮我查找犯罪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同时,他们对我以及对我家人都非常关怀,我在社区服刑没有一点点被歧视的感觉。正是有了社区矫正,为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环境,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树立了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信心,渐渐地从阴影中走出来。我深深地感到,社区矫正处处以人为本,矫正工作者并没有因为我是一名罪犯而
对我另眼相看,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
他们帮助我,教育我,经常走访我的家人,还代表政府给予我和我的家庭极大的关心和照顾。还有很多,让我这个‘犯罪人’体会到了社区矫正的‘人性化’,使我处处能感受到政府对我这个误入歧途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也感到,一个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直,只有切实地以法律作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才能立足社会。我想,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司法所干部的帮助和教育下,努力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加强自我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早日从一个‘犯罪人’回到‘社会人’,成为一名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篇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工作心得
新起点,严要求,促进社区矫正工作高效发展----司法所学习《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工作心得 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制定了《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已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出台及实施,不仅为司法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还对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就《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推行对基层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意义及结合 乡司法所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工作心得。
一、《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积极意义。
1、《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全面规范了社区矫正从适用前调查评估、交付与接收、矫正实施到解除矫正整个工作流程。制定出台实施办法,是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要求和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成果,对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严格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 的意义。
2、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主体地位及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更加明确。《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正式明确了司法行政机关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主体,非监禁刑的执行由司法行政部门来管理。同时,对于象剥夺政治权利这样的刑罚执行
3、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处罚措施更加清楚。《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明确列举了六种应当予以警告的情形、五种应当撤销缓刑和假释的情形及八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情形。针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特殊性,明确这类罪犯受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就可以收监执行,较之其他社区矫正人员,处罚则更为严厉。同时,为了严格规范执法,实施办法规定,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材料并作出相应处理。这些规定,明确了执法责任主体,规范了相关国家机关的执法行为,建立了社区矫正与监禁刑罚执行的制度对接,可以有效发挥处罚措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二、学习《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工作心得
《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实施,是机遇,更是挑战。它既是司法行政社区矫正工作新的起点,同时也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司法所高度重视,充分准备,在日常工作中,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五个到位”,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专业人员培训到位。以司法所为依托,招募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志愿者,聘请矫正对象所在村的村调委会主任,乡团委、妇联、社保、工会等单位工作人员担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明确社区矫正工作监督、协管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集中培训、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掌握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强化他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努力构建一支业务素质高、社会责任心强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是矫正对象摸底排查到位。要非常重视矫正对象的摸底排查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对辖区社区矫正人员的大走访活动,不仅要准确地摸清全乡矫正对象的底数,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及矫正效果,还要更进一步明确今后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方法,真正做到不脱管、漏管,真正做到对矫正对象的有效监管。
三是思想认识到位。要提高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思想认识,增加社会责任感与工作紧迫感,要在理清社区矫正工作思路及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沟通、交流,争取他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将省、市、县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及需要党委、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门汇报,统一思想认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四是制定工作规范到位。借鉴兄弟司法所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制定 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做到制度上墙,制度在心,这样既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又有利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条不紊,充分落实。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规范,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五是宣传动员部署到位。利用各类媒体,如司法内外网、宣传栏、宣传车,过街条幅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目的意义,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做到社区矫正工作被人民群众知晓,根植于人民群众心中。
总之,《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实施,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需要,是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和实行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需要,是弥补我国刑罚制度中非监禁刑执行中的不足的需要。虽然我们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社区矫正立法的逐步完善,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会逐渐默契,社区矫正工作必定会更见成效,必定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篇三:2016社区矫保证书2016社区矫保证书
社区矫保证书
罪犯姓名:王永奇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8年1月9日 居住地: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茨岩乡官寨村楠木冲组。我因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从2016年11月25日起至2016年9月26日接受社区矫正。在此期间,我保证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保证遵纪守法,服从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教育,遵守社区矫正各项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并履行相关义务。
二、保证遵守《湖南省社区矫正人员行为规范》,积极参加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组织的各项教育改造活动,按时向社区矫正工作机构汇报思想和个人动向。
三、保证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在限定的区域内活动,随时保持联系的畅通。(本保证书一式三份,审批机关、居住地司法所、保证人各存一份。)
矫正人员签名:2016年11月25日
社区矫正保证人承诺书
矫正对象 性别出生年月身 份 证
家庭住址联系电话 矫正期限 年 月 日至年
月日(年月)
保证人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及职务
家 庭 住 址身 份 证 与被保证人关系 联系电话担 保 期 限
本人郑重承诺:我志愿担任矫正对象 在矫正期间的担保人,为明确责任,恪守承诺,特作如下保证:
一、保证自已身份、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自己思想正派、身体健康、无犯罪前科;
二、保证督促被保证人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一切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三、保证督促被保证人按要求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并上交书面思想汇报;
四、保证督促被保证人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集中教育活动,努力改造,重新做人;
五、保证督促被保证人接受手机gps定位监管,做到人不离机,机不离人,离开建桥或者迁居时,应当先向所在地司法所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六、保证督促被保证人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七、在担保期间,本人一定会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及乡镇司法所对被保证人的矫正工作,尽职尽责。
八、在被担保人矫正期间,凡出现被担保人脱离监管、重新犯罪,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情节严重的,可依法本人追究刑事责任。
本承诺书一式四份,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司法所、矫正对象、保证人各持一份,签字生效。
保证人:
被保证人:
年月日
县社区矫正办公室审核意见:
矫正对象所在地司法所审核意见:
第1 / 1页
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
一、本人自愿接受社区矫正,保证履行法律义务,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二保证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办理报到登记手续。
三、保证与矫正监督人、矫正志愿者签订监督、帮教协议书;
四、保证做到每周向司法所报告一次,汇报上周活动情况;每月到司法所与矫正工作人员见面汇报一次,递交一份书面情况汇报。
五、保证在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区(县)范围内活动。因就医、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活动范围,按规定请假,需要迁居的,主动向司法所报告,经公安机关批准后办理手结。
六、保证遵守会客规定,不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和其他非法组织的人员。接受新闻媒体采访、会见境外人士,事先向司法所报告,未经批准不接受采访、不会见境外人士。
七、保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集体教育、公益劳动。每月参加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2小时,服从司法所安排的公益劳动项目。
八、保证遵守社区矫正组织的其他监督管理规定。
以上保证如有违反,本人愿按有关法律法规接受处罚。
(本保证书一式三份,派出所或看守所、司法所、保证人各一份)
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书
我(我们)是被告人(罪犯)的,如果被告人(罪犯)被司法机关实施社区矫正,我(我们)愿意做被告人(罪犯)的社区矫正监督保证人。并保证履行下列监护义务:
1、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遵规守纪和接受社区矫正情况及时进行监督,督促社区矫正对象遵
守社区矫正规定,履行社区矫正义务。
2、随时保持与社区矫正对象的联系,及时发现、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活动情况。
3、每月一次以书面或电话形式向司法所反馈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社区矫正的情况。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反映。
4、定期与司法所工作人员沟通信息,研究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5、如果被告人(罪犯)在进行社区矫正时不能遵守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我(我们)愿意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保证人签名:联系电话:
保证人签名:联系电话:
年月日
社区矫正对象家属保证书
本人xx-x,系犯罪嫌疑人xx-x的xx,我同意xx-x接受社区矫正,假如其被判缓刑,本人愿意作为其监管人对其进行监管教育,保证其:
一、接受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履行法律义务,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好好改过,好好做人;
二、接受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履行法律义务,服从社区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
三、根据法律的规定按时报到,接受思想教育和改造决不再做任何违法犯罪之事。
篇二:社区缓刑人员思想汇报及个人总结
本人在XXXX年X月X日凌晨2点,在酒后驾驶机动车并造成交通事故,经公安机关认定,本人负事故全部责任。经XX市XX区人民法院判决,拘役X个月,缓刑X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X千元。
感谢XX市XX区XX派出所民警在我危险驾驶后对我的开导,感谢XX市XX区人民检察院、XX市XX区人民法院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感谢XX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对我的耐心指导。
在刚开始缓刑考验期的这两天里,本人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自我行为的危险性,全因自身的交通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在酒后进行驾驶并造成交通事故,危及社会、他人安全,险些酿成大祸。日后,我务必加强交通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方面的学习。
汇报人:XXX
日期:XXXX年X月X日
转眼间缓刑考验期的第二个月已快结束,回顾这个月来,我生活回到正轨,每天正常上下班,每周按时向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报到,并于2013年8月19日到XXXX居委会参加劳动,我的出行多数采用公交车,开始慢慢适应绿色环保的生活。
在这期间,经常在媒体上了解到一些醉驾、无证驾驶而造成的惨案新闻,不禁为自己酒驾行为捏了一把汗,应该说在这场交通事故我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万幸的是我的行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等。当然,从此往后,我绝不能因存在任何侥幸心理而酿成大祸。
汇报人:XXX
日期:XXXX年X月X日
缓刑考验期来到第三个月,我开始加强交通纪律观念、法制观念学习,从中领悟到“安全是交通的黄金规则”。
在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的同时,我时常会以亲身经历教育亲朋好友、同事以及任何身边的人,酒驾、醉驾危害大,它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可能毁掉两个家庭的幸福,千万不要因酒误事,因为我真的不希望再看到任何其他人经历此类似事件。
经历过此事件,在日后的生活中,我开始控制饮酒量,做到不酗酒、不醉酒,酒后不开车,或尽量不饮酒,养成良好的饮酒习惯。
汇报人:XXX
日期:XXXX年X月X日
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小结
在缓刑考验期的这两个月里,本人能够在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引导下思过悔过,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能够分析及发现问题所在,并进行深刻的反省,反省后付之行动,加强交通纪律观念、法制观念方面的学习、参加社区劳动,并且能够以亲身经历教育他人。经过此事,能够深刻认识交通纪律、交通法制并改掉不良的饮酒习惯。
篇三:社区服刑人员月思想汇报
社区矫正对象思想汇报
本人名叫林XX,是一名因犯故意伤害罪而判一缓一的犯罪人员,在政府的关心下接受社区矫正,在社会上服刑,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高强墙内和高墙外的区别。我能够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制度,经过多次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谈话及本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使我认识到法律的严谨,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这段时间里我能按时汇报自己的情况,参加公益劳动。今后我要做得更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管理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及组织纪律性。力争早日成为一名有利于社会的有用人员。
这个月里,我在家中不断的学习法律知识,也没有做违法犯罪的事情,今后我要做的遵守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服从监督,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现在,我深刻的认识到了我法制观念的淡薄,从而导致自己犯下罪恶,我要在思想上继续深刻的反省自己。通过XX镇社区矫正办对我的人性化管理及不断的帮助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切末一时冲动犯下大错。今后我一定配合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洗心革面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社区服刑人员每月考核表 打分 篇5
姓 名:
时 间:
项目
考
核
内
容
得分
得分或加分项目
1、坚持每周到司法所报到,每月定期汇报思想情况,并且有书面材料的;得2分。
2、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和社区服刑人员守则的;得2分。
3、参加司法所组织的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形势教育,认真听讲,结合实际谈心得体会,无缺席、迟到、早退的;得2分。
4、积极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得2分。
5、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维护社区治安,邻里和睦,热心帮助他人,经常做好人好事,受到群众好评的;得2分。
6、能自谋职业或者从事农业生产,有一定效益,经监护人证实属实的;加1分。
7、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在当地起到带头致富作用,并且在生产中做出成绩的;加1分。
8、制止社会不良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加1分。
9、大胆检举、揭发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的;积极配合公安、司法部门破案有功的;加1分。
10、积极向所在单位提合理化建议,开展技术革新,传授应用生产技能,确有明显成果的;加1分。
扣分项目
1、每周不按规定报到的;一次扣1分。
2、每月不按时汇报思想情况或者不交汇报材料的;扣1分。
3、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的;扣1分。
4、因为自身原因被用人单位开除的;扣1分。
5、故意破坏劳动工具造成一定损失的;扣1分。
6、不认真履行矫正义务,不认罪服法的;扣2分。
7、未经许可,擅自离开居住区域的;扣2分。
8、未经批准擅自参加游行、示威等活动,一次扣1分;情节严重的,一次扣3分。
9、不服从管理教育,辱骂、顶撞、威胁、恐吓社区矫正工作者以及其他人员的,扣3分,情节严重的;扣5分。
10、在社会上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赌博、涉黄、涉毒的,扣3分;情节严重的,扣5分。
社区服刑人员小结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严格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吉林省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服刑人员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第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第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
第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第六条 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公安派出所应配合司法所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检察机关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实施法律监督。第二章 交付执行
第七条 人民法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核实罪犯的经常居住地,告知其按规定的时间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责令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罪犯系未成年人的,还需其监护人签字。在判决或决定生效之日起的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或以挂号信的方式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和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监狱机关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对罪犯假释、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释放的,应当核实罪犯的居住地,告知其按规定的时间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责令其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上签字。在罪犯出监所之日起的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直接送达或以挂号信的方式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和公安局户政管理部门。
第八条 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病残鉴定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指定医院的病残鉴定书、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罪犯假释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罪犯释放的,送达的法律文书包括:刑事判决书、涉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期限改变的减刑裁定书、出监所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回执。
第九条 县(市、区)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应当认真查验,详细登记备案。
法律文书齐全无误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转交司法所,同时将送达回执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回原送达机关;法律文书不齐全或有误的,立即通知原送达机关补正。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或罪犯作出非监禁刑判决、裁定或决定的,可以委托被告人或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调查考察适用非监禁刑的社情民意和监管环境,并于收到委托之日起7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调查考察的书面意见,县(市、区)司法局拟派员到庭的可一并提出。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监狱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或者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可以委托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对暂予监外执行、假释罪犯的社情民意和监管环境进行社会调查,提出评估意见。
第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经常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县(市、区)司法局及司法所应严肃、认真、细致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管辖和接收环节的工作情况,应当详细记载并将相关材料备案,确保交接手续完备,有据可查。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一节 日常管理
第十三条 报到制度。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一)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法律文书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7日内,持有关法律文书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如实汇报家庭情况等,接受社区矫正。
(二)司法所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建立档案,会同公安派出所向其发放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和社区矫正执行宣告书,责令其遵守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有条件的,应采取集中宣告。
(三)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的,司法所经核实确定去向不明的,应及时书面通知公安派出所,并协助查找。
(四)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到司法所报到并汇报思想、活动情况,递交书面矫正总结材料,司法所应当作好记录。
监外执行罪犯因身体情况,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以书面形式汇报情况。
第十四条 监督制度。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15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监督人,组成监督考察小组,与监督人签订监督协议,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措施。
监督人由对社区服刑人员具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直系亲属或所在单位、社区居(村)委会工作人员和愿意承担监督管理责任的亲友担任。监督人的基本职责:
(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遵守社区矫正规定;
(二)随时与社区服刑人员保持联系,掌握其动态和基本情况;
(三)每月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向司法所反映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情况。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报告。
未成年人的社区服刑人员法定监护人应当协助司法所督促社区服刑人员遵守矫正纪律,履行矫正义务。
第十五条 走访制度。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居住地的社区居(村)委会,向有关人员及当地群众了解社区服刑人员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实地走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每月与社区服刑人员见面一次;
(二)节假日及其他重点时期应当及时走访,掌握其动态情况;
(三)社区服刑人员受到奖惩、有重大思想问题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
(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走访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和矫正措施,增强矫正的针对性。
第十六条 迁居制度。社区服刑人员迁居或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必须报告司法所,经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公安机关批准。迁居的程序和要求:
1、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和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确因特殊要求需转院或离开居住区域的,必须由其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填写社区服刑人员迁居审批表。
2、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审核后,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及意见,与社区服刑人员的申请一并交县(市、区)司法局审核。
3、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转送当地县(市、区)公安局批准。
4、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迁居的,原住地司法所应在3日内向迁入地司法所介绍社区服刑人员的情况,并转递有关档案。
5、迁入地司法所接到有关材料后的3日内,将社区服刑人员纳入监管范围。
第十七条 请销假制度。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县(市、区)行政区域活动范围的,必须报告司法所,7日以下由司法所批准;超过7日以上,由司法所审核,经公安派出所批准。请销假的程序及要求:
1、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向司法所提出申请,内容包括外出事由、时间、地点等,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社区服刑人员填写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
2、司法所核实后,签署初步意见并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送公安机关审批。
3、公安机关批准后,司法所应及时通知社区服刑人员,同时告知其外出期间的有关要求,4、社区服刑人员一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假期的,应提前申请报批,由其监督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
5、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后应及时到司法所销假,同时向派出所报告。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司法所应当对社区服刑人员外出情况进行登记。
第十八条 会客制度。社区服刑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由其本人提出申请,监督人、社区居(村)委会出具证明,司法所审核后出具社区服刑人员的表现材料,送公安派出所审批。公安机关批准后,司法所记录备案。
社区服刑人员不得会见违法犯罪嫌疑人、同案犯、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以及非法组织的人员。第十九条 公示制度。司法所应当定期将社区服刑人员考核与奖罚情况等表现,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公布。第二节 分类管理
第二十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针对不同刑罚种类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分类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定期接受司法所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七)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二条 被宣告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三条 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公安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应按规定参加司法所组织的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假释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四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每月向司法所书面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县(市、区)活动范围7日以下的,应当报告司法所;7日以上和离开本省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应当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五)被保外就医的罪犯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本地区当日不回居住地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被保外就医的罪犯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事前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七)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定期接受司法所组织的个别教育,并报告活动情况;
(十)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第三节 分级管理
第二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危害程度、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采取分级监督管理措施,并根据矫正效果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
第二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级别管理。初次分级监督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并依据矫正效果评估或奖惩情况实施动态调整,每三个月为一个考核期。
第二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考核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严管。
1、接收不满二个月或接收时剩余矫正期不足三个月的;
2、风险评估被评为C类的;
3、规定期限内未报到或脱管下落不明的;
4、不认罪服法或拒不接受社区矫正的;
5、多次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或不参加矫正活动;
6、抵触情绪较大,扬言报复社会或他人的;
7、情绪低落,丧失生活信心,有自杀倾向的;
8、居无定所或者社会交往不良的;
9、无家可归且无亲可投(虽有亲属经做工作拒不接纳),生活确有困难,有过激思想、言论或行为的;
10、犯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之一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两次以上违法犯罪的;涉黑(恶)、涉枪、涉毒犯罪的;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团伙犯罪主犯、犯罪集团首犯;
11、其他有危险倾向的。
适用宽管、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上述第2至第8款及第11款行为之一的,降为严管。第二十九条 对适用严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周口头或电话汇报1次,每月书面报告1次本人的活动情况;
2、每月个别教育不少于2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8小时,递交2篇学习心得体会;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10小时;
4、对有心理矫治需要的,有条件的应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5、制定并落实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
6、原则不得外出或迁居,特殊情况的按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普管:
1、经风险评估被评定为B类的;
2、严管期间以及普管6个月以上,情绪较平稳,基本能够认罪悔罪,接受管理教育,改造表现较好,有重新犯罪可能性的;
3、适用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1次不遵守本规定第三十三条第2、3款之规定的,降为普管。第三十一条 对适用普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半月口头或电话汇报1次,每月书面报告1次本人的活动情况;
2、每月个别教育1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递交1篇学习心得体会;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6小时;
4、根据需要由司法所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5、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以外出经商务工。
第三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宽管:
1、风险评估被评定为A类的;
2、年内连续2次受到社区矫正表扬或被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
3、受记功以上奖励的;
4、普管6个月以上,认罪服法,情绪平稳,改造表现突出,重新犯罪可能性小的。第三十三条 对适用宽管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每月个别教育1次;
2、每季度书面报告1次本人活动情况;
3、有劳动能力的,每月公益劳动时间不少于4小时;
4、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可以外出经商务工。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每季度将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情况上报市州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备案;市州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每半年将社区服刑人员分级监督管理情况上报省社区矫正工作管理部门备案。第四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五条 司法所应当在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吉林省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奖罚工作暂行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的考核。
第三十六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和日常行为的考核结果,应作为分级监督管理的主要依据。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行为考核奖惩中受记功以上奖励的,在受奖励的当月晋升宽管。对符合司法奖励法定条件的,建议给予司法奖励。年内连续两次受社区矫正表扬奖励或被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的,从受奖励的当月列入宽管。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行为考核奖惩中受记过处分的,受处罚当月降至较严格的级别监督管理。受警告处分的,可暂不改变监督管理级别,在两个月考察期内仍无明显转变的,降至较严格的级别监督管理。对符合司法惩戒法定条件的,建议给予必要的司法惩戒。第三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尚不够撤销缓刑或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的,在受处罚的当月应列入严管。第五章 解除终止 第一节 解除
第四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
社区服刑人员被判处管制、单处或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期限为判处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期限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限。第四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前10日,由本人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解除社区矫正。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考验期没有违反法律及相关规定的,在考验期满前10日,由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报县(市、区)司法局审核批准解除社区矫正。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由司法所出具鉴定材料,经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报送原审批、决定机关。
第四十二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在矫正期满之日书面通知本人,并以一定形式公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第二节 收监
第四十三条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原批准机关收到罪犯经常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报送的相关法律文书后,应在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期满前7日,做出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并将批准通知书送达罪犯经常居住地的县(市、区)司法局。做出收监决定的,社区矫正终止。
第四十四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或严重违规被撤销缓刑、假释收监的,自羁押之日或收监之日,社区矫正终止。第三节 死亡
第四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自死亡之日起,社区矫正终止。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第四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在7日内,书面通报原判决、裁定人民法院或原刑期执行机关、县(市、区)司法局、公安局,同时通报检察机关,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第六章 法律监督
第四十七条 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由检察机关行使,各级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履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职责。
第四十八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交付执行、管理教育、考核奖惩实行全程监督。在监督中要支持司法行政、公安机关管理、考核、奖惩工作。
第四十九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司法行政、公安、审判机关沟通,提出改进或纠正意见;对问题严重的应提出书面建议,并发《检察建议书》。
第五十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违法问题,要提出书面检察意见,必要时发《检察意见书》;对严重违法的,必要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
第五十一条 检察机关对社区矫正中发现的刑罚执行和管理活动中职务犯罪的,要依法查处;对未构成犯罪的交由有关单位和部门处理。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吉林省公安厅、吉林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所提“日”,含节假日、休息日;“以下”、“以内”,均含本数;“以上”不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此前的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社区服刑人员小结 篇7
新修改的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也对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和改造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重视, 也对做好未成年人矫治和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关资料显示, 刑事涉案的未成年人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 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提高了一倍, 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的案件常有发生, 既扰乱了社会秩序, 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从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近几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看,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其中侵财型犯罪 (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 约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80%, 扰乱社会共同秩序 (主要表现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 约占20%;剖析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原因 (家庭不健全, 对子女失于管教;家庭对子女管教不当, 放任自流;) 、学校原因 (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思想政治) 、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文化垃圾的污染等)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交友不慎等。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和参与未成年人的矫治工作。
一、落实两谈和两访工作机制同行, 深析未成年人犯罪根源
为落实对未成年人罪犯特殊人群的重视,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监所干警应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做到“两谈两访”。“两谈”即: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后, 与未成年嫌疑人交谈, 了解其个人、家庭情况、查明犯罪原因、辩明其主观恶性;与家长交谈, 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情况, 及父母管教方法, 并有针对地提出合理化的教育建议, 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两访”即:开展审前调查时与司法局一起到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工作场所走访调查, 了解未成年嫌疑人在校或工作时的学习、工作和思想变化情况;到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区、村组进行走访, 请社区领导或者村组干部、邻居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 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 深析其犯罪原因, 为开展个性教育和进行矫治及开展监管监督工作提供依据和第一手资料。
二、加强监督检察, 进一步规范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工作
(一) 建议社区矫正机构加强有关规定的学习和贯彻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对加强未成年人矫正提出了8条要求, 为使规定要求落实到矫正工作中去, 建议司法行政部门特别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要加强对规定的学习和理解, 并切实按每条要求抓好未成年人矫正工作。
(二) 加强对未成年人档案资料的检察
检察未成年人监管措施是否有效, 矫正小组成员是否合理, 电话汇报和思想汇报是否及时, 是落实监督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
(三) 建立与未成年人谈话制度
了解其矫正的效果、思想动态, 检察矫正机构对其监管矫正是否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通过谈话, 我院今年4月份发现一司法所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起矫正的问题, 并进行了纠正。
(四)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对于严管未成年人, 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共同研究其监管措施和矫正方式, 确保其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抓住“三个控点”做好犯罪记录封存工作, 确保其身份得到保护
(一) 注重“源点”封存
案件源头来自公安机关, 未成年罪犯入矫后, 检察机关建议公安部门对可以适用犯罪记录封存案件的卷宗、档案实行专柜封存, 在其升学、就业等为其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
(二) 抓好“节点”封存
对被本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应从自身抓起, 实行“节点封存”制度, 从案管、监侦、公诉到监所实行卷宗资料分类管理、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确保封存资料、档案材料不外传, 犯罪信息不外泄。
(三) 做好“终点”封存
对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 检察机关应抓好法院和社区矫正机构“终点”环节的检察。通过对未成年被告的庭审监督, 建议法院对未成年犯罪卷宗进行封存管理来防范未成年犯罪信息的外泄;并加强对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 努力做好未成年犯罪档案和犯罪信息的保密工作。
四、开展个性教育和心理调适活动, 努力提升矫治效果, 开展个性教育
未成年人入矫后, 检察干警应根据其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等情况利用谈话等有利时机开展法制教育和个性教育, 帮助其洗刷心灵的污垢, 在其悔罪认错的同时, 促使其自觉接受矫正;进行心理调适:聘请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担任特约检察员,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未成人矫正对象进行“1对1”的专家心理调适, 修复其心理缺陷, 克服其心理障碍, 矫正犯罪心理问题, 避免其再次因心理原因陷入犯罪的泥潭, 促使其顺利回归家庭与社会。
五、充分发挥多方力量, 帮扶和感化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
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都有一定的家庭原因, 针对那些留守型、失和型家庭对未成年人监管不到位和帮扶有困难的情况, 检察院应依托建立的管护帮教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帮扶管护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让他们在管护帮教基地既感到有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感觉, 又能学到所需的职业技能。在帮教中还应联合社区矫正机构、社保局、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等多支力量, 形成对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共识和在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的帮扶合力, 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降低他们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摘要:新修改的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重视, 也对做好未成年人矫治和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就立足法律监督职能, 浅谈检察机关如何积极参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
论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篇8
关键词:服刑人员;人权;申诉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93-02
一、震惊全国的冤案再现
2013年3月26日,对于在新疆石河子监狱服刑的张辉、张高平叔侄二人绝对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叔侄二人的再审法庭上,认定原判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当庭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而这一份无罪的判决让叔侄俩足足等了10年。
回顾张辉、张高平错案的始终,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使用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以及相关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做出叔侄二人的有罪判决,这起错案的纠正之所以要耗费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是监狱部门在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缺陷,使服刑人员的申诉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是指监狱在对服刑人员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服刑人员享有的依法未被剥夺和限制的权利。具体包括: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申诉权、控告权等。在这个冤案中就是叔侄二人的申诉权、控告权受到了国家机关的漠视。监狱人权保护,由于其保护主体和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法制建设的水平。
二、隐藏在冤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各方主体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认识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罪犯的权利做出了具体规定。《监狱法》共78条,直接或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并且把罪犯处于监禁状态下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权利写进了法的总则。其中规定的罪犯权利主要有:人格不受侮辱权、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享有权、申訴权、辩护权、控告权、检举权等,包括了很多方面,规定得也很具体细致。对于这些权利,80%以上的服刑人员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全面,他们只知道比较浅显的权利,如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驻狱检察机关平时接到他们的意见或要求,大体就是这些内容。而精神生活或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他们了解甚微。不能说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了解这些权利,只是视那些权利或高不可攀或可要可不要而已。监狱人民警察在保护服刑人员的权益时,认为只要做到对服刑人员不体罚、虐待、保证其吃饱穿暖就是保护了服刑人员的权利。还有少数狱警漠视服刑人员的人权,认为罪犯就是罪犯,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劳动改造,对他们提出的这要求那权利,觉得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因而对服刑人员的维权要求,不予重视。驻狱检察机关对监狱在刑罚执行中人权保护的监督工作,往往仅针对表面现象,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把监狱的工作部署作为自己监督的载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的心理,监督处于盲目的被动地位。
(二)跨地域服刑增加了监狱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难度
由于监狱的服刑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这就给监狱和驻狱检察机关保护服刑人员的控告、申诉权利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笔者调查,某监狱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几次根据社会严打的需要,在监狱开展坦白检举活动,对那些比较有价值的控告线索,报送地方公、检、法或相关部门,但90%以上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驻狱检察机关或去信去函督促,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另外,有的服刑人员常年申诉,申诉信发过几十封甚至上百封(根据《监狱法》第2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在收到监狱的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之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申诉人一直盼着6个月以内有结果,但一等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连一个“驳回申诉”的答复都难以得到。由此可见,在张辉、张高平错案中,张高平寄出的无数封申诉信都杳无音信的情况不足为奇。即使石河子监狱的驻狱检察官张飚给浙江省高院和浙江省检察院寄送的材料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
(三)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漏洞
虽然我国现行的监狱法对服刑人员应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仍存在漏洞,实际执行起来难以操作,服刑人员的应有权利的保护难以落实。例如监狱法55条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监狱应当立即通知罪犯家属、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该规定在实践中就难以操作。首先,监狱通知其家属后,家属什么时间来到监狱没有规定,有的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或更长时间,有的家属甚至没有回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尸体也没有明确规定。其次,作为被通知的人民法院不明确,是罪犯服刑地的法院还是原判法院?再次,罪犯在服刑期间劳动中致伤、致残或死亡的赔偿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监狱法第73条中只作了“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的规定。具体处理起来免不了一个监狱一个样、一样的伤残事故不一样处理的结果,导致法律失去公平。再具体到上文提过的服刑人员的申诉问题上,条文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须在收到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但没有规定6个月之内不回复应当怎么办,逾期不回复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监狱一方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回复的行为不服是否有救济途径,等等。这些问题倘若得不到解决,将困扰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完善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以“人权保护”为目标的刑罚执行理念
首先,监狱应当把刑罚执行的理念提高到对人权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警官培训活动来引导监狱民警重视服刑人员的人权,摒弃一切不合时宜、落后的思想。其次,驻狱检察机关,要在监狱开通“人权保护热线电话”和建立“人权保护网络投诉”平台。对服刑人员提出维权要求和投诉,及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监狱部门应积极对服刑人员开展有关人权知识的讲解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意识,驻狱检察机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需要,不断深化以“人权保护”为内容的教育,使服刑人员真正明白自己依法应当享受的权利,增强他们自身的维权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履行改造义务的积极性,加快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步伐。
(二)设立第三方机构监督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单凭检察机关和监狱的工作是难以真正奏效的,往往会造成两方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需要更多主体的关注和努力。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对监狱部门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具体如下:首先,在县级政法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人权保护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来自监狱的申诉、检举、控告,并及时将这些申诉和检举报送相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回复,若未及时回复,人权办公室有权提起问责。对于驻狱检察机关寄送的意见材料,人权办公室也有权对未及时回复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提起问责。其次,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监狱文明程度的提高,应适当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允许律师会见服刑人员,允许律师给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在监狱内部也可以设立法律援助办公室,给服刑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建立完善与监狱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指导我国监狱工作的开展的法典,它确立了罪犯的基本权利,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但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先天滞后性;在很多方面法律并未涉及,许多条文的规定不全面,存在很多漏洞,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狱法》的法律条文,并结合当前实际尽快出台与《监狱法》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比如在上文提到的《监狱法》中有关服刑人员申诉的条款,条文中仅仅规定了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对监狱提请意见书进行回复,这种没有制约和救济的规定就容易受到忽视。所以,应该再具体到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未回复监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复议。若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必须说明理由。只有切切实实地给与了制约性规定,才能让人民法院对监狱的提请意见书重视起来,从而保障服刑人员的申诉、控告权。这样有利于监狱在实践中更好的执行、贯彻监狱法,使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社区服刑人员小结】推荐阅读: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10-26
社区服刑人员思想总结06-10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07-23
非服刑人员05-12
服刑人员子女10-29
吸毒及服刑人员08-05
服刑矫正人员季度总结10-24
减刑假释大会上服刑人员代表发言词07-20
来自曾服刑人员的一封感谢信08-18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调研报告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