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2024-10-26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精选11篇)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1

xxxx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工作总结

两河镇司法所:

我是xxxx,是一名因介绍受贿和受贿罪被判x年缓刑x年而接受社区矫正并正在社会服刑的人员,现将自己一年来遵纪守法、思想、生活、工作情况总结汇报于后:

一年来,我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企业的一切规章制度,无违法违纪、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首先,我坚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爱社主义祖国。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认识到自己曾经所犯罪行的事实,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性,严格要求自己,改造思想,从新做人。我坚持了参加了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单位部门组织的学习,在平时坚持自己独立学习法律知识,每月不少于8小时以上。

我保证做一个社会好公民,严于律己,不与社会不良人员往来,不接触思想行为有违普世价值观的人。能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朋友同事关系和气顺畅,本月没有和任何人发生矛盾。我坚持参加了单位和司法所组织的义务劳动,为广大的社区群众服务。

其次,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我的本职工作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体讲就是劳动力安排,劳动工资计算,社会保险管理等事项。由于本人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相对工作经验多一些,所以,在工余时间,经常帮助安管处搞好职业卫生工作;帮助党政办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处理厂社关系;帮助工伤管理人员处理工伤业务;也会同公司有关方面人员处理一些司法业务。能够完成这些工作,都是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我主要是服从安排,积极干好工作。

最后,我保证自己在社区矫正期间,一定严守矫正纪律,痛心悔改,不再重新违法犯罪。希望在以后的岁月中,再接再厉,为社区建设和单位工作取得成绩,再立新功。

总结人:xxxx xxxx年 xxx月 xxx 日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2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服刑,考核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依法治国”为主题, 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定社区矫正法”。司法部按照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部署和国务院的要求, 在广泛调研论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草案送审稿, 这一草案送审稿已经于去年2月份提请国务院审议。草案一共六章六十三条, 分别是总则、社区矫正机构、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帮扶和附则。可以说涵盖了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诸多内容, 其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制度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那么, 《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制度是怎样的, 这一考核制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去完善这一制度呢?

一、《社区矫正法》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机制

(一)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

《社区矫正法》草案第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规定的;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 情节较轻的;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行为的。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因此笔者认为草案中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标准具体有以下六类:第一, 是否按照规定报到;第二, 是否按照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第三, 是否违反关于报告、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或者行使政治权利的规定;第四, 是否违反法院禁止令;第五, 保外就医人员是否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第六, 违反上述标准的次数和轻重程度。

(二) 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方式

对社区服刑人员不符合考核标准的, 主要有三种处罚形式:第一, 警告。《社区矫正法》草案第二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给予警告, 并出具书面决定……”;第二, 治安处罚。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第三, 收监。草案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宣告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 收监执行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 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三) 社区服刑人员的鼓励措施

对社区服刑人员表现良好的, 主要有三种鼓励措施:第一, 表扬。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 认真遵守法律法规, 自觉服从监督管理, 积极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 或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事迹突出的,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给予表扬。第二, 减刑或缩短考验期。草案第三十二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确有悔改表现, 受到两次以上表扬或者有立功表现的, 可以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应当依法减刑、缩短考验期。第三, 暂予监外执行的假释。草案第三十四条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 由社区矫正机构提出建议, 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批, 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审核裁定。相关建议书和裁定书应当抄送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监狱。

二、《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问题

(一) 惩处措施设置不当

本草案对不符合考核标准的社区矫正人员的惩罚措施有三种, 分别是警告、治安处罚和收监, 很明显收监的处罚力度最大。缓刑、假释是根据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而做出的暂于不执行原判刑罚, 而在狱外观其表现, 一方面有利于罪犯改造,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监狱压力。草案中明确规定缓刑、假释的重处罚为收监, 而对管制的最重处罚则是行政处罚, 言下之意就是对于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无论违反管理规定程度多大、次数多少都是行政处罚, 这显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 忽视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社区矫正,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 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由此可见, 社区矫正的矫正目的有二:矫正犯罪心理和矫正行为恶习。在具体的考核标准中, 我们只是看到了对行为矫正的考核, 而没有对心理的矫正效果的考核。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但是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矫正到什么程度算是成功?以及矫正前后心理状况有什么程度的改变, 犯罪心理与非犯罪心理的界限是什么,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整个《社区矫正法》草案只注重矫正行为恶习, 而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考核。

(三) 缺少现实可行的治安处罚依据

第二十三条规定, 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 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作出处理。但是这个治安处罚是什么样的治安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治安处罚法》并不能涵盖全部“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的行为。比如, 某人因为犯有猥亵儿童罪, 法院发出禁止令, 禁止其进入幼儿园, 而此人在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院禁止令进如了幼儿园, 那么应当按照哪一部法律处罚?更不用谈应当怎么处罚了。那么面对草案中社区矫正人员考核机制出现的以上三个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应对呢?在文章的下一部分笔者将着重讨论这一问题。

三、《社区矫正法》草案社区服刑人员考核机制的完善

(一) 提高管制社区服刑人员的惩处力度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 但限制其一定自由, 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 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不同于缓刑、假释, 对于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犯罪分子多次违法社区矫正管理规定, 不可能收监执行刑罚。因此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管制与缓刑、假释的治安处罚, 管制的治安处罚上限应当高于缓刑假释。对于那些因为判处管制而在社区服刑的人员严重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 处以更重的行政处罚。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矫正人员违反规定的惩处措施。

(二) 建立心理测评机构

在草案第五十六条中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应当根据需要, 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必要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等措施,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各地社区矫正本身都有一个心理咨询机构。笔者认为心理咨询机构除了负责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康复教育之外, 也应当制定一套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标准, 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前后的心理状况都要进行测评, 达到标准的即为成功, 否则就是失败。对于成功者应当如期接触社区矫正, 对于失败者应当适当延长矫正期限。简而言之, 就是建立专门的心理测评机构和心理测评标准, 重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

(三) 明确治安罚的处罚措施

盐城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安全监管 篇3

一是打好应急处置防御战。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推出社会管理创新新举措,该市成立了盐城市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委员会,出台工作规则,旨在研究减刑、收监审核意见等重大事项。与此同时,制定《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处置程序和应对措施,落实请示报告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做到超前防范。

二是打好排查整治持久战。建立并坚持月度管控形势研判会制度,做到每月一排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加密查,努力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打好衔接配合联动战。严格执行矫正衔接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级联席会议协调作用,积极探索衔接配合新机制。

四是打好重点人员管控攻坚战。及时掌握重点人头动向,切实做好四类人员的攻坚防范工作——对重新违法犯罪风险较高的,进行重点监控、教育和管理;对有故意脱离监管或抗拒改造倾向的,严格控制其活动范围,加大管控力度,严密防范;对脱管的,及时通报公安机关查找;对因就医、家庭变故等需要外出的,严格审批手续,落实审批责任。

五是打好教育帮扶攻心战。创新“三分”管理,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和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正,努力做好心理疏导,设法抓好帮扶解难,对生活特困或身有残疾的人员,落实临时性救济措施,防止因生活贫困导致重新犯罪。

据悉,自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盐城共接受社区服刑人员24079人,解除矫正17878人,重新犯罪21人,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实现了无重特大刑事案件、无恶劣暴力行为、无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工作目标,得到了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社区服刑人员学习材料 篇4

今天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刑法修正案

(八)》里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及意义;二是讲一些警示案例;最后讲几点要求。

下面先第一个内容,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于这次刑法的修改,大家可能最清楚的是酒驾入刑的问题,也就是醉酒驾驶从五月一日开始要判刑了。借这次学习的机会也提醒一下大家,不要酒后驾车,更不要醉酒驾车。一旦触犯刑法的条款,各位可能都要承担从重判决、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后果。

这次刑法的修改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社区矫正正式列入刑法条文。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第七十六条:“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刑法第八十五条:“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的关于社区矫正的修改对各位有什么影响呢?最大的影响就是,如果有人一旦违反社区矫正的规定,不服从监督管理,就可以用刑法的条文来追究你的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判刑。到时候就不是检讨、罚款、拘留来解决问题了,而是可能要关进监狱受徒刑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自由,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期间,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导致再次犯错投入监狱;也不要对社区矫正满不在乎,对监督管理不予配合,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对不起,我们将根据刑法和相关配套法律的规定处理你。

第二个讲一些警示案例。

讲两个不服从管理,不请假外出被拘留的案例。案例一:我县社区服刑人员宋某,2010年6月26日未经批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私自离开居住地,乘车前往上海方向,被工作人员发现后召回。后经社区矫正机构提请公安部门,宋某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罚款五百元的处罚。

案例二:我县社区服刑人员顾某,2010年7月13日在未向司法所请假的情况下,前往永康务工,于2010年8月7日在工作人员要求下才回至浦江。经社区矫正机构提请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罚款二百元的处罚。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们县去年处理的社区服刑人员因不服从管理被拘留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类似的案子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讲这两个案子就是要告诫各位,一定要遵守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出浦江县范围一定要请假,不要报侥幸心理,不要抱无所谓心理,如果今年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就要用刑法来处分你,而不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最后讲几点要求,要求大家要树立一下几个意识: 一是要有改过意识。各位要认识到由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而给社会、他人、家庭带来的伤害,一个人犯罪,先不说对受害人带来的伤害,单单是对你自己的家庭的伤害有多大、你们想想,你出事情之后你们的父母、姐妹、妻儿是多么着急;你们想想,你们犯了罪、被法院判了刑,对你们的小孩的成长、对你们家庭的名誉有没有影响。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悔过的意识,跌倒了要爬起来,只要有改过的意识,改正错误,给自己一个希望、给小孩、爱人一份希望。二是要有在刑意识。你们被列入社区矫正管理,在社会上服刑,不是说你们已经没事了,不用服刑了,不是这样的。法院的判决书写的明明白白,你们是缓刑(或是假释等);法律的规定也明明白白,你们可以自己去翻一下的,要接受监管机构的管理。你们仍然是服刑人员,讲的土一点就是犯人,只不过监狱的围墙电网是有形的,在社会上服刑围墙电网是你看不见的而已。不要试图违反规定,比如说你不请假外出,跟越狱脱逃的性质是一样的,这个你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三是要有社会责任意识。既然你们犯罪了,对社会造成了危害,就要想办法来弥补。另一个角度来讲,你们犯罪了,被社会、被群众孤立、看不起,也要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来重新获得你作为一个公民的社会认同感,重新赢得群众对你的好感。没有把你投入深牢大狱,你要学会感恩;政府花费金钱人力来管你(否则直接关进监狱,多省心)你也要学会感恩。

社区服刑人员入矫宣告流程 篇5

一、司法所介绍参加入矫宣告人员情况。

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所在村(居)民委会成员或所在单位(学校)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家庭成员或亲属、监护人或担保人。

二、核实被宣告人身份(书记员协助执行)。

三、书记员宣布宣告庭纪律:

1、到庭的所有人员,一律听从宣告庭的统一指挥,遵守宣告庭纪律;

2、不准吸烟、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碍宣告活动的行为;

3、旁听人员不准发言,提问,如对宣告庭活动有意见,可在休庭或闭庭后,口头或书面向区司法局提出;

4、诉讼参与人员和旁听人员应当关闭携带的移动电话不得随便走动和进入宣告区;

5、未经宣告庭准许,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6、对违反宣告庭规则的人,宣告庭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责令其退出宣告庭或经上级准许,提请公安机关予以罚款、拘留。

四、全体起立听取社区矫正入矫宣告。

五、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宣告以下内容:(一)、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

(二)、社区矫正期限;

(三)、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

1、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 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 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及时报告。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变更居住地。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地,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区司法局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服刑人员离开居住地不得超过一个月。

2、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2)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3)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4)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5)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6)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3、缓刑、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根据其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及相关证明材料依法作出撤销缓刑、假释裁定:

(1)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 个月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 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依法作出决定:

(1)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2)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5)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6)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7)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 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8)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 重的。

5、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以及应当履行的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1)人格不受侮辱;

(2)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3)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限制的 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应当遵守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监管规定;(2)遵守《禁止令》;

(3)按照司法所要求定期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4)按照司法所要求定期向司法所汇报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5)定位手机要24小时随身携带,保持畅通。

6、社区服刑人员分级分类管理(为期一个月的入矫教育期一律为严管,而后视其表现情况调整管理等级)。

7、社区服刑人员入矫教育期内应遵守的规定:

1、每周电话报告一次;

2、半月到司法所报告一次;

3、要写出书面思想汇报;

4、司法所将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不少于2次个别谈话;

5、按司法所要求参加社区服务与集中教育学习,社区服务与集中教育学习均不少于12小时;

8、告知社区服刑人员奖惩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有突出表现、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的,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 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 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9、矫正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

10、其他有关事项。

五、由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并起立宣读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书记员协助执行)。

六、由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社区矫正宣告书(书记员协助执行)

七、司法所与担保人签定社区矫正监管协议书(书记员协助执行)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6

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形式,对全区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区于2月起,全力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管理体系。截止9月底,全区共有社区矫正试点街镇8个,无脱漏管、不服从管理和重新犯罪情况。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在区司法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科,落实工作人员2名。二是8个街镇都建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司法所。三是社区(村)针对每名矫正对象分别建立矫正小组,安排2名矫正人员和1名监护人员进行矫正管理。四是各街镇广泛动员和吸收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人员,经过培训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现我区共有社会志愿者119名。

(二)强化队伍机制建设

一是8个街镇专门配备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协管员5名,配合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分级分类培训。今年1月,我区1名司法助理员参加了市司法局举办的为期4个月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并取得证书;区司法局于今年9月,组织全区司法助理员和社区矫正工作者就社区矫正的意义和人性化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培训;每季度各街镇司法所组织辖区社会志愿者进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培训,全年共培训354人(次)。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了《大渡口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就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全面推广社区矫正工作“13589”重庆模式,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5%以内。三是试点开展心理测评,目前,建胜司法所和八桥司法所共测评社区服刑人员87名。四是创新矫正人性化管理,八桥司法所选取2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手机定位系统试点管理,拟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控,做到人性化服务管理。

(四)矫正管理工作规范化

一是严把“五关”,即严把接收关、请假关、矫正关、教育关、解除关,使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二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评估、分类和委托制度,制定个案。八桥镇司法所对目前接收的12名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学习情况和心理测评等进行综合分析,分为严管类3名、普管类4名、宽管类5名,针对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管理。三是坚持“日记录、周报到、月学习、月劳动、季总结鉴定”的“五个一制度”。四是制定“身份意识、制度规范、认罪服法、思想道德、法律常识、禁毒拒邪、心理健康和政策前途”的“八个主题教育”。五是实地走访。今年5月,对全区8个街镇33个社区(村)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核查,资料档案齐全,无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法定职责与教育管理责任有脱节

1.立法滞后。全市的社区矫正工作经过5年试点现正逐步转入全面推行阶段,工作主体由《刑法》规定的公安机关转变为司法行政机关,目前依据只有两院两部《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和市公检法司等12家部门联合下发的《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工作开展缺少法律支撑,使社区矫正工作在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

2.工作主体目前不适宜。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和《重庆市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暂行办法》的要求,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服刑人员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线工作,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但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与公安机关现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容易出现部分社区服刑人员不参加矫正活动、不向司法所报告、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处于尴尬和不力的地位。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7

新修改的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也对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和改造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重视, 也对做好未成年人矫治和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关资料显示, 刑事涉案的未成年人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 从1986年到1995年的10年间提高了一倍, 未成年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的案件常有发生, 既扰乱了社会秩序, 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从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近几年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看,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其中侵财型犯罪 (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 约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的80%, 扰乱社会共同秩序 (主要表现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 约占20%;剖析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原因 (家庭不健全, 对子女失于管教;家庭对子女管教不当, 放任自流;) 、学校原因 (重文化知识传授、轻品德教育、思想政治) 、社会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文化垃圾的污染等)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是非不明、荣辱不分;交友不慎等。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督和参与未成年人的矫治工作。

一、落实两谈和两访工作机制同行, 深析未成年人犯罪根源

为落实对未成年人罪犯特殊人群的重视,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 监所干警应提前介入掌握情况。做到“两谈两访”。“两谈”即:受理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后, 与未成年嫌疑人交谈, 了解其个人、家庭情况、查明犯罪原因、辩明其主观恶性;与家长交谈, 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社会活动情况, 及父母管教方法, 并有针对地提出合理化的教育建议, 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两访”即:开展审前调查时与司法局一起到未成年人所在学校、工作场所走访调查, 了解未成年嫌疑人在校或工作时的学习、工作和思想变化情况;到未成年人所在的社区、村组进行走访, 请社区领导或者村组干部、邻居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 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 深析其犯罪原因, 为开展个性教育和进行矫治及开展监管监督工作提供依据和第一手资料。

二、加强监督检察, 进一步规范对未成年人的矫正工作

(一) 建议社区矫正机构加强有关规定的学习和贯彻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对加强未成年人矫正提出了8条要求, 为使规定要求落实到矫正工作中去, 建议司法行政部门特别是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员要加强对规定的学习和理解, 并切实按每条要求抓好未成年人矫正工作。

(二) 加强对未成年人档案资料的检察

检察未成年人监管措施是否有效, 矫正小组成员是否合理, 电话汇报和思想汇报是否及时, 是落实监督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

(三) 建立与未成年人谈话制度

了解其矫正的效果、思想动态, 检察矫正机构对其监管矫正是否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通过谈话, 我院今年4月份发现一司法所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起矫正的问题, 并进行了纠正。

(四)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对于严管未成年人, 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共同研究其监管措施和矫正方式, 确保其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抓住“三个控点”做好犯罪记录封存工作, 确保其身份得到保护

(一) 注重“源点”封存

案件源头来自公安机关, 未成年罪犯入矫后, 检察机关建议公安部门对可以适用犯罪记录封存案件的卷宗、档案实行专柜封存, 在其升学、就业等为其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

(二) 抓好“节点”封存

对被本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检察机关应从自身抓起, 实行“节点封存”制度, 从案管、监侦、公诉到监所实行卷宗资料分类管理、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确保封存资料、档案材料不外传, 犯罪信息不外泄。

(三) 做好“终点”封存

对被人民法院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 检察机关应抓好法院和社区矫正机构“终点”环节的检察。通过对未成年被告的庭审监督, 建议法院对未成年犯罪卷宗进行封存管理来防范未成年犯罪信息的外泄;并加强对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 努力做好未成年犯罪档案和犯罪信息的保密工作。

四、开展个性教育和心理调适活动, 努力提升矫治效果, 开展个性教育

未成年人入矫后, 检察干警应根据其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等情况利用谈话等有利时机开展法制教育和个性教育, 帮助其洗刷心灵的污垢, 在其悔罪认错的同时, 促使其自觉接受矫正;进行心理调适:聘请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担任特约检察员, 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未成人矫正对象进行“1对1”的专家心理调适, 修复其心理缺陷, 克服其心理障碍, 矫正犯罪心理问题, 避免其再次因心理原因陷入犯罪的泥潭, 促使其顺利回归家庭与社会。

五、充分发挥多方力量, 帮扶和感化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

大多数未成年人犯罪都有一定的家庭原因, 针对那些留守型、失和型家庭对未成年人监管不到位和帮扶有困难的情况, 检察院应依托建立的管护帮教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帮扶管护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让他们在管护帮教基地既感到有家的温暖和亲情的感觉, 又能学到所需的职业技能。在帮教中还应联合社区矫正机构、社保局、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等多支力量, 形成对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共识和在教育、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方面的帮扶合力, 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降低他们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摘要:新修改的刑诉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重视, 也对做好未成年人矫治和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就立足法律监督职能, 浅谈检察机关如何积极参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

论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篇8

关键词:服刑人员;人权;申诉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093-02

一、震惊全国的冤案再现

2013年3月26日,对于在新疆石河子监狱服刑的张辉、张高平叔侄二人绝对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叔侄二人的再审法庭上,认定原判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当庭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而这一份无罪的判决让叔侄俩足足等了10年。

回顾张辉、张高平错案的始终,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公安机关在侦破案件时使用了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手段以及相关法院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做出叔侄二人的有罪判决,这起错案的纠正之所以要耗费十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是监狱部门在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缺陷,使服刑人员的申诉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是指监狱在对服刑人员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保障服刑人员享有的依法未被剥夺和限制的权利。具体包括: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不受侵犯权、申诉权、控告权等。在这个冤案中就是叔侄二人的申诉权、控告权受到了国家机关的漠视。监狱人权保护,由于其保护主体和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法制建设的水平。

二、隐藏在冤案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一)各方主体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认识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罪犯的权利做出了具体规定。《监狱法》共78条,直接或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并且把罪犯处于监禁状态下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权利写进了法的总则。其中规定的罪犯权利主要有:人格不受侮辱权、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权、合法财产享有权、申訴权、辩护权、控告权、检举权等,包括了很多方面,规定得也很具体细致。对于这些权利,80%以上的服刑人员认识不足或认识不全面,他们只知道比较浅显的权利,如人身安全不受侵犯,驻狱检察机关平时接到他们的意见或要求,大体就是这些内容。而精神生活或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他们了解甚微。不能说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了解这些权利,只是视那些权利或高不可攀或可要可不要而已。监狱人民警察在保护服刑人员的权益时,认为只要做到对服刑人员不体罚、虐待、保证其吃饱穿暖就是保护了服刑人员的权利。还有少数狱警漠视服刑人员的人权,认为罪犯就是罪犯,只能无条件地接受劳动改造,对他们提出的这要求那权利,觉得他们是在无理取闹。因而对服刑人员的维权要求,不予重视。驻狱检察机关对监狱在刑罚执行中人权保护的监督工作,往往仅针对表面现象,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把监狱的工作部署作为自己监督的载体,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种了别人地,荒了自家田”的心理,监督处于盲目的被动地位。

(二)跨地域服刑增加了监狱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的难度

由于监狱的服刑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和省份,这就给监狱和驻狱检察机关保护服刑人员的控告、申诉权利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根据笔者调查,某监狱每年都有一次甚至几次根据社会严打的需要,在监狱开展坦白检举活动,对那些比较有价值的控告线索,报送地方公、检、法或相关部门,但90%以上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驻狱检察机关或去信去函督促,一般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另外,有的服刑人员常年申诉,申诉信发过几十封甚至上百封(根据《监狱法》第2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在收到监狱的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之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申诉人一直盼着6个月以内有结果,但一等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连一个“驳回申诉”的答复都难以得到。由此可见,在张辉、张高平错案中,张高平寄出的无数封申诉信都杳无音信的情况不足为奇。即使石河子监狱的驻狱检察官张飚给浙江省高院和浙江省检察院寄送的材料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

(三)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漏洞

虽然我国现行的监狱法对服刑人员应享有的权利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仍存在漏洞,实际执行起来难以操作,服刑人员的应有权利的保护难以落实。例如监狱法55条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死亡的,监狱应当立即通知罪犯家属、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该规定在实践中就难以操作。首先,监狱通知其家属后,家属什么时间来到监狱没有规定,有的是几天甚至十几天或更长时间,有的家属甚至没有回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处理尸体也没有明确规定。其次,作为被通知的人民法院不明确,是罪犯服刑地的法院还是原判法院?再次,罪犯在服刑期间劳动中致伤、致残或死亡的赔偿问题,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监狱法第73条中只作了“由监狱参照国家劳动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的规定。具体处理起来免不了一个监狱一个样、一样的伤残事故不一样处理的结果,导致法律失去公平。再具体到上文提过的服刑人员的申诉问题上,条文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须在收到提请处理意见书6个月内将处理结果通知监狱,但没有规定6个月之内不回复应当怎么办,逾期不回复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监狱一方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回复的行为不服是否有救济途径,等等。这些问题倘若得不到解决,将困扰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完善监狱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以“人权保护”为目标的刑罚执行理念

首先,监狱应当把刑罚执行的理念提高到对人权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并通过一系列的警官培训活动来引导监狱民警重视服刑人员的人权,摒弃一切不合时宜、落后的思想。其次,驻狱检察机关,要在监狱开通“人权保护热线电话”和建立“人权保护网络投诉”平台。对服刑人员提出维权要求和投诉,及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监狱部门应积极对服刑人员开展有关人权知识的讲解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意识,驻狱检察机关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需要,不断深化以“人权保护”为内容的教育,使服刑人员真正明白自己依法应当享受的权利,增强他们自身的维权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履行改造义务的积极性,加快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步伐。

(二)设立第三方机构监督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单凭检察机关和监狱的工作是难以真正奏效的,往往会造成两方相互推诿的现象,因此需要更多主体的关注和努力。笔者认为应该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对监狱部门对服刑人员人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具体如下:首先,在县级政法委员会设立专门的“人权保护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来自监狱的申诉、检举、控告,并及时将这些申诉和检举报送相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必须对这些材料进行回复,若未及时回复,人权办公室有权提起问责。对于驻狱检察机关寄送的意见材料,人权办公室也有权对未及时回复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提起问责。其次,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监狱文明程度的提高,应适当吸取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允许律师会见服刑人员,允许律师给服刑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在监狱内部也可以设立法律援助办公室,给服刑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这些措施有利于完善监督保障机制,有利于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

(三)建立完善与监狱法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指导我国监狱工作的开展的法典,它确立了罪犯的基本权利,规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但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先天滞后性;在很多方面法律并未涉及,许多条文的规定不全面,存在很多漏洞,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监狱法》的法律条文,并结合当前实际尽快出台与《监狱法》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比如在上文提到的《监狱法》中有关服刑人员申诉的条款,条文中仅仅规定了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对监狱提请意见书进行回复,这种没有制约和救济的规定就容易受到忽视。所以,应该再具体到人民法院在6个月内未回复监狱可以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复议。若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必须说明理由。只有切切实实地给与了制约性规定,才能让人民法院对监狱的提请意见书重视起来,从而保障服刑人员的申诉、控告权。这样有利于监狱在实践中更好的执行、贯彻监狱法,使服刑人员的人权保障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9

提案人:

内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的年龄、心理、生活状况、家庭结构等原因,他们通常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监护人的缺失、贫困、失学、被歧视等现象,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失,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营造正常向上的成长环境,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现状: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他们本不该承受也难以承受的东西,遭遇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各种磨难和艰辛,监护人的缺失、贫困、失学、被歧视等现象让他们健康成长的道路布满了坎坷,理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一是家庭不健全,缺少正常的家庭温暖。他们的双亲中大多有一人正在监管场所内服刑,这种家庭形态残缺,缺乏父爱或母爱的关怀;有的孩子双亲都在服刑,或为家庭内部犯罪一个亲人已经死亡另一个亲人被判重刑,这种家庭的孩子实际上已经成为孤儿,或被亲属收养,或因无人监护而流落社会,成为流浪少年儿童。

二是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大多数服刑人员家庭经济状况本就较为困难,由于正处于青壮年的父亲或母亲被监禁,家庭突然失去了一半甚至全部的经济支柱,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有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得到保障,遇到生病、上高中、大学等情况就更是束手无策。

三是心灵遭受严重创伤,形成心理上较重的阴影。家庭成员服刑在役必然会招至来自社会或多或少的非议、指责、歧视,家庭遭遇的重大变故,至爱亲人的突然减少,父爱或母爱的突然缺失,都难以避免地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巨大阴影甚至心理障碍。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的具体建议:

一是解决好孩子的监护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服刑人员的子女因父母离异、出走或双双被判刑等原因,失去父母的监护,有的由祖辈和其他亲属临时监护,但往往因年老体弱而无力监护或因经济方面原因不愿监护,导致一些小孩处于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到位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应采取动员小孩亲属或好心人家暂时收养、送儿童福利院、寄读等方式,使孩子始终处于有能力的监护人的有效监护之下,让这些孩子能够较充分地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是解决好孩子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动员亲戚、朋友接济、资助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孩子吃饭、穿衣、上学、就医等方面所需的费用需要持续不断地保障,况且具了解,当前相当多服刑人员的子女未得到资助或资助很少。因此,应当建立一种为此类孩子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其一是将此类孩子纳入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孩子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其二是为孩子办理城镇、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其就医问题;其三是联系有意愿又有能力的家庭临时收养;其四是建立监管场所帮扶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机制,从场所企业或生产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作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基金,专门用于解决这些孩子的特殊困难;其五是监管场所切实落实服刑人员参加劳动报酬制,使服刑人员在监管场所内也能通过参加劳动获得相当数量的收入,用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同时也可培养其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是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随着国家《义务教育法》的全面实施,书学费的免除和对困难家庭孩子就读实施生活补贴等政策的落实,使所有孩子接受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都不会在经济上存在大的问题。但应还从另外三个方面解决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高等教育问题,其一是要利用国家、企业、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助学渠道和相关政策解决高中、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费用的问题,不让一名考上高中、大学的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其二是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或组织这些孩子开展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疏导、消除孩子们的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保持或重塑孩子们的健康人格,安抚其童心。其三是要利用父亲或母亲的教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好对孩子们的法制教育。

四是解决好孩子与在监管场所的亲人之间的亲情交流、沟通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亲情关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场所内的服刑人员对自己孩子的感情更是非常强烈,而监管场所相对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监管措施和有的孩子对犯罪父(母)的不理解甚至充满怨恨以及路途遥远等原因,都制约着相互之间亲情的传递、交融。因此,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好亲情电话、亲情餐厅、亲情同居、探视会见、节假日回家探亲等措施,发挥其在亲情互动帮教上的独特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是建立日常沟通联系制度。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学校老师及有关人员建立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状况及未成年子女受歧视和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开展家庭走访,做好家长、邻居工作,帮助他们融入家庭生活,不受亲友邻居歧视;及时发现不良苗头,聘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干预,化解社会风险。

六是建立帮困解难制度。将家庭生活困难的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救助范围,积极协助其在在教育、医疗、低保方面享受特困家庭子女的政策。并把有问题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子女确定为重点帮教对象,组成帮教小组与帮教对象结对,帮助他们迷途知返。引导他们正视亲人服刑的现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误入歧途。

七是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留守儿童等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未成年人的关怀。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境况却令人堪忧,由于传统观念等原因,这个特殊群体容易受到忽视,对他们的关爱可能不被理解甚至遭到非议。大人因违法犯罪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但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合法权利当然应该受到有效保护。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10

本人郑重承诺:

1、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战略部署;

2、自觉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杜绝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

3、不组织、参与黑恶组织;

4、不从事“黄、赌、毒”“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活动;

5、不发生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聚众滋事等行为;

6、将发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积极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打击整治枪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精神;

7、如发现交往人员或者主要社会关系人员有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现象或苗头,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或司法所反映情况;

8、清醒认识参与黑恶势力的法律后果,决不被黑恶势力引诱,拉拢和重新犯罪,如实举报所发现的涉黑涉恶、涉枪涉爆线索。

如有违背承诺内容的,自愿接受司法机关处理。

承诺人:

社区服刑人员总结 篇11

司法部于2005年中期组成课题组(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集中力量开展“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问题”的调研工作。该次调查以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在押的有18周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为总体,分别抽取了12个省、区、市的36座监狱中(重型犯监狱、普通犯监狱、女犯监狱各占三分之一)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样本11527个,采集数据超出50万条。最终形成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一经发布,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我国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截至2005年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逾60万。

1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半数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堪忧

调查结果显示:45.9%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原居住地在农村的监狱服刑人员中,有52.8%认为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25%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对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保障不清楚;不足30%的服刑人员认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处于有保障状态。

2辍学现象严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

统计结果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辍学的人数占被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13.1%。其中,户口居住地为大中城市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为66%,户口居住地为小城市(含县、镇)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为10.1%,户口居住地为农村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辍学率16.1%。

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现象令人担忧

统计结果显示: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2.5%。其中,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含县、镇)和农村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外流浪、乞讨的人数在该类未成年子女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依次呈递增态势,分别为1.4%,24%和3%。令人担忧的是,多达1/5的服刑人员(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2.3%)因为种种原因,不知道孩子现在的情况,更不清楚他们是否已经在社会上流浪或者乞讨。

4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率远远高于全社会未成年人犯罪率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人数占被调查人员未成年子女总量的1.2%。

统计结果同时显示:有9.4%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

5不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是“弱者更弱”,雪上加霜

在相对不发达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和一些小城市(含县、镇),原本家庭经济收入就比较低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在父母服刑后更是雪上加霜,沦于更加贫弱的境地,更加不断地被社会边缘化。这种因地区差异导致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的“弱者更弱”的现象值得关注。

6遭遇双重家庭变故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其父母的监护职责形同虚设

统计结果显示:12%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父母双方均受到过刑罚处罚,全国目前大约有近6万个服刑人员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发生事实上的丧失或者缺损,他们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受到严重的威胁。

7未成年子女是监狱服刑人员的主要精神支柱

课题组在调查量表中设计了“最希望谁来探视自己”的多项选择,近50%的服刑人员将孩子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配偶和父母,分别占28.1%和12.6%。在“服刑期间最担心的事情”的多项选择中,有66.4%的服刑人员将“担心孩子遭受歧视、无人照管”作为了首选。其后依次为:“担心家中父母无人照顾和赡养”的占45.1%;

“担心出狱后找不到工作、遭受社会歧视”的占36.8%、;“担心配偶提出离婚”的占11.6%。

8“相见难”,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缺乏“零距离”亲情互动

目前,我国监狱服刑人员中相一部分当以跨省市“异地”服刑为主要模式,路途遥远、旅途花费、家境贫寒、孩子年龄幼小或者监护人有某种理由不方便带领孩子到监狱探视,以及监狱普遍也未设置适于孩子接见的场所等等众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导致了服刑人员与未成年子女“相见难”的产生。

9“救助弱”,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助状况欠佳

统计结果显示:94.8%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曾受到过社会救助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仅占总数的5.2%。

二、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存现状及救助的研究起步较早,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及欧洲相关国家,其制度和法律对这部分人群的生存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护,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研究,相关发达国家起步也较早。

目前,国外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帮扶主要体现在相关制度落实上,基本包括:家庭寄养、有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民间慈善机构代养,经济救助如欧美及澳大利亞、埃及等地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埃及的儿童保障金、波兰的儿童权利检察官等等。以美国为例,参照刘新玲,张金霞,杨优君所作《中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美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问题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起作用。第一,美国在法律上已经涉及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如1997年的《收养和安全家庭法案》(AS-FA)规定,如果儿童在过去的22个月内有15个月生活在寄养状态或是被法院认定为被遗弃的未成年人,儿童福利局必须提起终止父母监护资格的诉讼并将儿童送养。帮助儿童找到长久安置的住所。这样一来很多服刑中的父母将被终止监护资格(TPR),从法律条文上对服刑人员子女养育起到了间接影响。2001年美国《家庭安全和稳定促进法案》(PSSFA)提出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通过政府拨款,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组织机构招募并培训一些合格的辅导员。一对一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关于生活学习和社会习惯上的健康信息,促进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以减少他们在行为、健康和教育上的偏差,降低其犯罪的概率。并对申请资助组织的条件、申请过程、计划实施与评估等细则都做了具体规定。确保得到资助的组织和所招募训练的辅导员能真正帮助那些弱势儿童。法案还规定,2002、2003年每年财政拨款6700万美元支持该计划。2006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儿童与家庭服务改进法案》(CFSIA),这个法案进一步完善了“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并增加了“服务传递示范项目”,即获得政府资助的各类组织可以通过发放代金券给服刑人员子女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指导服务。第二,美国有关政府机构将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纳入自己的工作体系。最突出的是美国联邦矫正局(NIC)。2001年,NIC在各级矫正部门(DOC)展开了一项有关支持服刑人员子女的调查。调查发现,35%的矫正机构有特别针对服刑人员子女救助的项目或政策,而且这些机构中极少数是由于受到政府法令等外界压力才开展活动的。矫正部门为有18岁以下孩子的服刑人员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并开展“家庭识字计划”等示范项目。在Nqc的资助下,2004年全国犯罪与不良行为委员会(NCCD)对开展救助项目的示范点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各种服务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除了NIC与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外,联邦监狱局也开展了一些救助计划,加强服刑人员与子女的沟通联系,如家庭识字计划、组织服刑人员子女在特定的场所与父母见面并为他们阅读等。近年来,美國非政府组织得到迅速发展,其在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工作中表现得也甚为活跃,其中各类人道主义救援机构、宗教机构、基金会等已经成为救助的主力军。在2005年美国国家矫正研究所编辑的《有罪犯的家庭和儿童服务项目手册》中,涉及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机构不仅有各个州的、全国的。还有与国际合作的救助机构。有提供单一服务的,如费城的Amachi主要是开展“服刑人员子女指导计划”,也有提供包括养育、咨询与指导、与父母联络等综合性服务的,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美国儿童联盟(CWLA)、服刑人员子女中心(CCIP)等。许多非政府组织还加强与各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多种救助项目,如美国女子童子军与全国司法研究所(NIJ)合作,从1992年开始在马里兰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和亚利桑那州的监狱开展“服刑母亲与孩子会面计划”的示范项目。这些非政府组织的救助规模、发展潜力都远远超过我国寥寥可数的几个救助机构,在国内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纵观国内外对服刑人员子女的研究,从其服务提供方来讲,我国大多以政府倡导,以社会倡导的方式开展推进,针对分析出的问题,进行倡导、建议和呼吁,终究落于实际服务和具体介入策略探讨却少之甚少,而专业服务机构和民间基金会等福利组织却较少介入,行动时间往往不长,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导致社会动员程度不足、整体活动投入乏力;国外诸如美国这种类似用国家力量来以“法案”、“手册”等方式进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的国家实属少数,绝大部分还是以民间力量为主体,但虽有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若其缺少了宏观层面的规划,往往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资源浪费、效率底下,从而模糊甚至偏离服务目标。

从国内外整体情势来讲,对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服务大都是从问题解决角度进行开展和研究,只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缺乏系统的、成体系的服务构想和宏观规划,没有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没有考虑到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与发展的长久性也忽视了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需求也不仅仅是社会性的,而是主要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或说同时兼有生理和心理需求。具体来讲,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权利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抚养问题(隔代抚养问题),生存、生活问题,行为问题等等一系列衍生问题;再比如,从属群体角度出发,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有可能是残障群体或是流动儿童群体,还有可能是流浪儿童群体,还有可能同时兼属于多种群体等等。因此,笔者发现以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和方式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有利于全面介入,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上一篇:喀左县第三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汇报下一篇:品质部的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