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能培养

2024-06-19

数控技能培养(精选12篇)

数控技能培养 篇1

数控专业的兴起是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产物, 它以高精密、高效率的手段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大大降低了工业制造成本。这一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化企业中彰显出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受到职业学校的青睐。

职业学校开展学生数控技能竞赛, 推进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培养创新型、实用型的数控加工人才。开展此项活动, 首先, 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开展研究性学习, 完善教学手段;其次, 不断强化学校实训车间建设, 优化教学的团队精神, 为培养创新型及实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实验设施和环境。

一、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培养

作为中职教育者来说,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碗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当前, 职业教育的最大的缺陷在于缺乏对教师双师型结构的塑造与培养。大多理论课教师“嘴硬手软”, 学生实作能力低下;而更多的指导教师则是“手硬嘴软”, 只会动手不会说, 或说不清楚。因此, 职业教育应该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教师自身也应利用课余时间, 自觉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数控方面的专业技能。教师只有在流水线上认真操作每一项工序、工步, 才能发现技术难题, 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虚心向行业专家请教, 提升操作技能。事实证明:教师能够从课堂走向车间, 从车间走向教室, 并将理论与技能游刃有余相结合教学, 才能受到学生认可。

从学校的层面, 应把握信息资源, 时刻保持好与外界畅通, 安排专业带头人或年轻新生骨干教师到兄弟院校或对口的实训基地锻炼, 以强化实践技能。

二、数控竞赛选手选拔及培养

1. 数控竞赛选手选拔

数控技能竞赛培训前期工作的第一步, 是学生选手的选拔。有些老师可能把听话、学习认真的同学当挑选对象, 其实未必能挑选出好苗子。一名竞赛成绩突出的选手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理论基础扎实, 技能水平过硬。所以, 竞赛选手的选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起, 就应该注意观察发掘。教师要把竞赛选手培训工作系统化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为选手编排出一套科学的学习训练计划, 其内容包括有专业知识层面、专业技能结构。心理素质培养等内容。在训练过程中, 指导老师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做到有条不紊, 由浅入深, 细致地对每个指令进行系统的讲解、分析和演示, 在基础课训练中, 不断发现苗子。

2. 数控竞赛选手培养

对于竞赛选手的培养主要从几点落实:

(1) 老师可根据日常表现及考核采取淘汰制, 做到优胜劣汰。起初挑选的人数可以是正式比赛的2至3倍, 随后逐轮淘汰, 这样一来学生有了竞争意识, 学习的劲头将会大大提高;

(2) 培训期间为避免学生在培训过于枯燥、乏味, 上课课题内容可调整, 同时加强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训练课题可加工工艺品如加工中心、数控铣床设备上加工烟灰缸、国际象棋、雕刻自己名字等。数控车床设备上加工葫芦、金字塔、圆球等。通过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与设备近距离接触后从中悟出:懂得如何选用及运用各式刀具、工专设计、定位基准设定、机床切削加工功率、加工零件“三个度”控制等。将融“教、学、做”为一体, 学以致用,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3) 数控竞赛技能培训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训, 培训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一般竞赛都会使用指定的机床设备, 教师可以根据比赛难度和比赛所用的机床来大概确定题目的类型。比如数控铣床竞赛, 高级工难度, 北京机床厂数控立式铣床配FANucMate0i-Mc系统, 我们就可以大概确定是复杂双面件, 二维及三维曲面铣削, 螺纹和宏程序加工。比如济南机床厂数控立式铣床配备KND100M系统。说明该系统没有旋转和镜像指令, 而培训时老师可以把重点转移, 此时要求学生只了解旋转和镜像指令, 应该把对刀具补偿, 子程序运用作为重点来训练。

(4) 数控比赛过程涉及计划组织、加工工艺、数控程序编制、加工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的提高、安全意识等, 都是企业生产制度“5S”管理体现。数控技能竞赛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与企业必须接轨, 为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通过数控技能竞赛这个平台, 全面促进与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

三、倡导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数控加工竞赛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参赛, 每3人组成一个参赛队, 每队两位教练, 参赛队要想获胜, 仅仅靠某个人是很难取胜的, 必须要有协作精神, 共同团结拼搏, 发挥出集体创造性智慧, 才能取得竞赛的好成绩。

数控铣床加工, 是以普通铣床加工为基础, 发展为以数字技术控制加工的过程, 表现为编制程序控制加工的全过程, 代替了普通铣床的原始手工控制。因而要求指导老师熟悉零件最佳加工工艺的制订, 精通车工刀具的性能, 熟悉各式工具使用制造及修磨, 掌握各种形状的测量技巧, 同时要求老师熟悉各种形状零件的程序编制, 充分了解数控铣床加工性能及格式形状加工参数, 熟练控制铣床, 并具备一定的排除车床故障的能力, 并善于分析出现废次品的原因, 并有效控制, 加以预防;训练过程中要设计操作记录卡片, 及时矫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做到每一动作都恰到好处, 每一动作都不多余……如此繁杂的工作, 需要培训小组全体成员目标清晰, 相互信任, 良好沟通, 在意识上取得一致的认识, 任何一方面出现沟通不到位或信息误解均成为整个训练成绩不理想。因此, 平时就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高效的团队具备实现理想目标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 彼此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 已成为大赛取胜先进武器。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

1. 基础设施建设

为满足数控技能竞赛对数控设备的配置要求, 2007年我校投入巨资, 先后建立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加工中心、车工等数控加工实训室。同时, 针对数控大赛的要求与企业数控系统多样性的接轨, 购置了法兰克、华中等系统的车、铣 (加工中心) 机床, 数控铣 (加工中心) 的三轴联动与四轴联动于一体一流的数控实训基地。

目前, 我校的实训基地已具备学生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生产加工、内部教师培养等功能, 并实现向经营性、效益性的转变。

数控加工设备的投入和利用, 为学生培养动手能力提供条件, 将更大程度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把课时比例调整为5:5, 更大程度提高设备利用率, 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受技能训练, 大胆创新, 这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起了促进作用。在技能大赛的推动下, 数控实训车间不能仅停留在培养技能的功能上, 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教会学生如何对车间工、量、刃具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如何严格控制实训耗材、教会学生做事做人。

结合学校现有的设备与条件, 教师要摸索总结出一套竞赛思路, 根据历年大赛考题风格, 制订出台系列竞赛模拟考题, 强化训练手段, 展示出学校数控实训基地为选手参加大赛前训练与准备发挥重要作用。

2. 近年内计划率先引进多

为了不断完善基地建设工作, 我们要在一年计划内争取率先引进多系统数控机床并配备上海羽绒仿真软件用于数控竞赛和教学。多系统教学机床是对装配有华中或广州等国产数控系统的机床进行改造升级, 升级改造是通过对原机床的伺服运动系统、主轴控制系统及机床各种开关量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控制线路进行切换, 以实现切换不同数控系统对机床本体的控制权。数控机床经改造升级后, 由原来单一的华中数控系统变为拥有华中数控、三菱和FANUC三种数控教学系统, 增加FANUC和三菱数控教学系统后, 不影响原机床系统的加工精度及原数控系统操作, 系统间切换简单方便。用原数控系统加工时, FANUC和三菱数控教学系统可作为一台编程电脑使用。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 我们还是以华中数控为教学重点, 在学生掌握了华中数控的基础上, 利用学校拥有多系统教学机床的优势条件, 指导学生对华中、FANUC和三菱数控教学系统的学习, 这样在备战省级数控技能大赛上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为学生在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行多系统数控教学和竞赛训练, 不久可实现在没有改变原有实训车间的布置的情况下,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节省教学成本, 数控竞赛和教学成绩明显,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满足了市场和企业对学生掌握多种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的要求。

五、结束语

数控技能竞赛对产业链发展及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此, 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 依照数控技能竞赛的标准和要求,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突出职业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 实现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接轨, 为职业教育创造更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爱玲.机床数控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袁安富.数控技术及自动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雄伟.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 2000.

数控技能培养 篇2

教学总结

2013年9月份开学以来,我一直从事实习教学工作,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没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实习教学认真负责,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次课,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口勤、手勤、腿勤,时时刻刻高度关注学生和设备的安全,经常亲自排除可能的事故隐患。一年来在工作中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圆满的完成了两个班的实习教学任务。下面我对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和重要思想,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认真写好读书笔记,遵守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尊敬领导、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团结同事,热爱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达到或超过学院规定的技能要求。

二、教学方面

平时注意提高自己专业技术知识。常常利用课外时间,翻阅大量专业书籍,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与实习教学相结合,整理出一套适合本院设备条件和学生水平的实习教学课题,使实习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并降低了实习成本,节约了实习原材料百分之三十。例如:在实习教学中,将中级工模拟件的外圆和螺纹长度减小到原来的二分之一,练习件

(一)实习完成后在练习件

(一)的基础上设计练习件

(二)的尺寸,依此类推。

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向有经验老教师和同事学习,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研究设计出一些较好的实习课题。例如:钢制葫芦练习和陀螺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实习操作技能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2013学年秋期,我带数控技术应用一班和数控技术应用二班的学生,在实习教学中,经常出一些操作失误,经常造成现场指导跟不上,影响教学进程,还会造成安全隐患。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优等生和学习稍差的学生互相结成对子,互相帮助,教师积极指导共同搞好实习教学的办法。具体办法如下:一个技术熟练的学生与两个技术生疏的学生结成对子。这一组学生在一个车床上进行实习;当技术生疏学生实习时,技术熟练的学生要负责传、帮、带以及安全;如不允许技术生疏学生在实习中按不懂的按钮、手柄,练习与教学无关内容。如遇安全隐患或异常情况,应立即按急停按钮并找老师现场解决问题。这样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办法,能有效加快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步伐,有利于技术熟练学生,更有利于技术生疏学生,安全系数也大为提高。对优秀学生,每天实习开始对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对实习较差的学生,让其明白实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监督他们改正,到鉴定时,数控一班和数控三班基本都达到了高级工操作水平。

三、教学研究方面

我平时积极参加专业组织的教研活动,向同事们学习教学心得和

经验,翻阅了学院图书馆大量相关专业书籍,作成读书笔记,平时上网查询专业知识和本专业最新动态,与同事们交流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平时利用业余时间去新华书店等地,购买回了大量专业技术书籍。很多重要的书籍购回多本,回来和同事一起研究。将书中一些比较好的课题总结出来,在实习教学中应用,取得了有效提高学生技能又节约实习材料的双赢的效果;将教研活动中总结出的学生管理经验应用与实习管理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业务,对技术精益求精。在工作实践中刻苦学习。擅长运用宏程序进行数控加工,在工作中总结出数控快速加工多头蜗杆和多线梯形螺纹法,提高了我校教学质量。具体方法是:运用G92指令编程,每次将刀尖x向、z向同时斜向进刀,先向左侧斜向进刀至粗加工规定槽宽,如此反复呈“s”型下刀,与传统代码加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两侧刀刃均匀承受切削负荷,车刀两切削刃磨损均匀,大大减小了扎刀、让刀现象。(2)缩短了加工路线,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教学质量。

平时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同事们一块研究,集思广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在实习中发现学生一开始实习机床快速倍率100%易出危险,共同研究出了先将机床刀台放到机床中间,然后把机床快速倍率修调到25%,从而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

平时注重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对本课题的掌握程度,对于学生不易掌握的技术难点和技术要点,重复讲解,加深学生印象。并将这些情况进行总结,在下一届学生的实习

中作为重点进行强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是我的座右铭。在我们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数控实习教学添砖加瓦。同时恳切的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给予帮助和指正,以使自己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数控设备电气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 篇3

目前,随着科技形势的发展,我国面临着电气高度自动化应用人才(高职)严重短缺的挑战。电气维修技能型的高职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关调查显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司,如富士康、新宝、帛汉、南方中集、信泰联等36家大型企业集团,都对高级电气维修技能型人才有着迫切需要。就笔者所在的湖南衡阳而言,随着衡阳重点项目生产建设的加速提升,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华菱管线衡阳钢管等设备和生产线自动化增加,电气维修技能人员极为缺乏,高技能电气维修技能型人才成了“抢手”热门。长风集团风顺车桥加工设备基本上都是数控的加工中心和自动化生产线,工厂的电气维修人力资源出现“断层”现象。企业为促使高档自动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不得不花高昂的维修费等待国外维修技术员,耽搁了生产。同时,要想在短期培训出合格的电气维修技术员也是不现实的,大批的本科学生也要经过长达二年以上的培养训练。所以,当地的高职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尽快适应当地企业环境,使学生能在企业现场实习和顶岗实习训练。基于数控设备电气维修岗位需要,笔者制订培养模块,采用“三个面向”理念,开始探讨每一阶段的培养模块。同时,富士康提出三年装备100条机器人生产线用来代替手工劳动,对相关的维修服务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发了高技能复合型人员培养方案的变革。

一、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1.设置公共平台课和专业选项课

培养模块所涉及的机电一体化、机床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都是制造类不同专业领域,但有共同的基础理论支撑与实践训练项目。设置公共平台课是为保证各专业基本规格又为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打下基础。各专业选项课是为学生根据毕业期间市场需求、个性爱好,提供多项选择,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体现因材施教与分流培养的思想。

2.核心技能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与手段

以CBE理论指导下的模块教学,就是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以兼学必要的理论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样,达到了以下四方面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匹配。

3.大力整合,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

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以岗位需求为目的进行精简整合,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前置,彻底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体现出以技能训练为目的职业教育特色。

4.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采用独具特色的实训教学形式。在实验实训模式创建、实验实训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流程安排上实现下述变化。

1.合理设计实验实训教学课时

要能充分体现高职数控设备电气维修专业特色。数控设备电气维修专业的理论性要求较高,在专业实践时,必须用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指导。课时设置不能理论课时偏少,而仅注重技能训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也达不到高职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以紧密联系生产、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够用为度,理论课时也不能偏多。因此,在课程安排上,理论教学总课时和实践教学总课时基本相当。这样的设计安排,充分体现了高职数控设备电气维修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依存和并行的关系。

2.合理规划实践性教学内容,学以致用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设置为课内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四种形式。

(1)实验教学。它分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和专业课实验教学等。对实验的课题,应降低实验教学的验证性,而增强实验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职业技能性。例如,对《电路》中戴维宁定理的验证,笔者给出的是一具体电路模型,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原理求出所给电路模型的能耗;又如,在《模拟电子技术》运算放大器应用实验中,笔者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元器件,自己设计电路并安装等。

(2)实训教学。它分为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职业资格技能实训两大部分,是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形式之一。实训教学有独立的教学课题,其目的是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际反复操作,学习和掌握电气维修实践技能和职业资格技能。实训教学效果是通过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试考核来检验。在实训教学安排上,设有电子CAD实训、中级维修电工实训、电工岗位操作证实训、高级维修电工实训、新技术专题实训(PLC与变频器综合应用、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

(3)实习教学。它包括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主要采用校外基地实习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产一线跟班操作实习,培养和提高专业实践综合技能,熟悉生产工艺控制流程、控制设备、电气控制工作原理。

(4)设计教学。它分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独立性。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课题,要求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对毕业设计课题,尽量选择一些横向生产技术应用性课题,内容反映生产一线现场的要求,并能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应用的发展,如干燥机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混凝土电杆的配料、搅拌、成型自动控制系统等。对设计的要求,不仅是在理论文字上通过,还要在实际安装、调试应用上通过,即完成从设计到安装调试(或模型调试)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应用和横向型课题的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

3.深入浅出,安排实践教学流程

实践性教学内容有很多环节,在其安排上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线性流程设计,使学生的学习一步一个台阶。实践的内容是多层次、多梯度的,越靠后的课题,综合性越强。对学生的培养,类似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控制模型,每一实践性教学课题或单元相当于一个输入端口,希望通过多输入的组合和激励培训出合格的人才。

4.实践教学方法多样,达到教学最优组合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为达到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人员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教法、学法、教与学法。作为教法和教学内容,应综合考虑教学环境、仪器设备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组织,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于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实践教学方法达到最优组合。

(1)课内实验教学多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将验证型实验减少,而增多综合和技能型实验。实验时,应将学生推向主体位置。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通过这种开放型的实验,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2)实训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实训内容模块化。例如,中级维修电工实训,根据等级标准要求,将技能训练内容分为四个主模块,每个主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教学以模块的方式执行,最后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一个模块实训内容结束后,马上对实训质量进行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下一模块的实训。该项目实训完成后,要求学生参加技能等级认证考试。实训模块方式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5.完善设备是实训教学的保障

为能充分挖掘实验设备的潜力,笔者对一些器件进行改装,将实验模块的位置进行变换。通过优化改进,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和器件既能满足实验要求,又能满足实训需要,如X62W、T68等机床控制台。学生机床排故的实训,在熟悉原机床器件位置和操作方法之后,主要在模拟机床控制台上进行。为使学生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学校近几年增加和完善了工业控制网络实验室、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室、模拟全自动控制冶炼高炉等。

6.合理的师资配备是实训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师资配置和安排上,采用以下原则:课内实验教学以实验教师为主,理论教师为辅;实训教学以理论教师为主,实验教师为辅;实训时,以理论授课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这样的安排,可充分考虑到数控设备电气维修专业中实训理论指导含量较高、实训课题综合程度较高的特点;授课教师在指导实训时,可把握授课程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综上所述,前期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块运作结果表明,由于缺乏基于生产过程现场的演练,学生仍有迷惘感。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了提高,但在综合应用与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方面仍有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

数控技能培养 篇4

1 构建完善的数控专业教学体系

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 中职学校需要综合分析学生情况, 以学生学情为主体完善数控专业的教学体系, 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教材, 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中职学校需要对教材进行改革, 中职数控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性较弱, 中职学校需要以专业实训活动为中心, 将理论知识分化到实训活动中,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 编写教材时, 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关注学生的变化, 注重新技术和新技能的发展, 并及时与企业沟通, 使数控专业的教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又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例如将《机械制图》与《计算机CAD制图》两门课程分解、穿插融合教学, 以CAD为主导, 建立有针对性、实用、有效的模块项目教学单元。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 机械制造概述、钳工技术基础、车工技术基础、铣工技术基础、其他机械加工知识、机械装配常识和机械制造综合训练等7单元, 中职学校可以将其中机械制造概述、其他机械加工知识、机械装配常识三单元的理论分解综合到钳工技术基础、车工技术基础、铣工技术基础单元中, 增加钳工、车工和铣工的实训训练, 让学生在实训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最后通过机械制造综合训练单元将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2 丰富实训技能技术教学方法

很多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没有认识到技能技术对以后参加工作的重要性。因此, 中职数控专业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做好实训的动员工作, 又需要丰富实训技能技术的教学方法,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数控车削工艺与编程操作》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分层次的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首先, 教师需要依据课程内容, 明确培养的目标, 将课程分为加工工艺、编程和加工操作三部分, 要求学生可以依据零件图分析其工艺, 并制订合理的加工方案, 然后运用指令编制加工程序, 最后利用数控车床加工出标准、合格的零件,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 教师需要根据“由简到难”的原则, 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块与项目。再次,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仿真加工校验和实操加工操作等, 而学生可在此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 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补充, 帮助学生学习数控车床编程和操作的理论与技能技术。最后, 教师通过书面测试等形式检测教学成果, 并编写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总结反思。

3 加强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完善的数控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训技能技术的基础和保证, 没有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实训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训技能技术就无从谈起。因此, 中职学校需要加强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 为培养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技能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一方面, 中职学校需要加强校内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中职学校需要根据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及社会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 模仿数控专业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现场, 建设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例如中职学校需要建设拥有先进数控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的数控实训中心、数控综合实训室、CAD/CAM实训室和数控模拟仿真实训室等, 以完成数控技术的理论实验和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加工、故障诊断与机床维护维修等方面的实训教学。另一方面, 中职学校需要联合社会企业, 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校外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让社会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这样, 中职学校既可以为企业进行“订单”培养, 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 又可以利用实训基地为企业生产和代加工产品,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4 采取科学的实训技能技术评价方法

中职数控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 而且需要使自己满足社会企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要注重过程、轻结果地来评价学生,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 以激励学生, 例如在数控操作教学课程中, 将数控技能知识点细化为看零件图、工艺分析、数学处理、正确编程、输入电脑、产品技术效果等, 各个知识点都有一定的分值, 如果学生掌握相应的数控知识和技能技术, 都会获取其对应的分数, 这样, 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在数控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技术的情况, 又可以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都可以得到学分奖励,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控的兴趣和信心。而学生在数控专业所学的各个学科中, 采取学分制的评价方法, 分为核心课程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 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完规定要求的学分。

5 结束语

总之, 数控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 在培养中职数控专业学生实训技能技术的时候, 中职学校需要构建完善的数控专业教学体系, 加强数控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 中职数控专业教师需要丰富实训技能技术教学方法, 建立合理的实训技能技术评价体系, 从而保证数控专业学生的技能技术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聂莎.培养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4 (02) :96-97.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总结 篇5

2011年6月22日晚,怀着激动的心情大包小包的踏上了火车。随着火车的轰鸣声中,我们的天津之旅也正式开始。

夜已深,火车在夜色中飞驰。列车播音室已停止了播音,而我却久久未能入眠。激动、兴奋而又担忧。什么时候睡得已经不清了,只记得当时脑子里想了很多。幻想着如果能拿到一等奖以后会怎么样,没拿到奖又该怎么办。如果比赛的时候紧张导致出现失误又该如何去面对我的两个同伴„„

6月23日第二天,刚下火车心里呐喊着“天津我来了”,登上了去酒店的车子。今天是抽签的日子,将决定我们比赛的日程。抽签结果是晚上出来的,当时在608房间和各校领导之间开了个很长的会议知道了我们加工中心团队是后天也就是25号进行比赛。得知结果,我又无法入眠了。我们是两人一个房间的,洗完澡后我躺在床上静静的思考。因为还有一个室友是明天比赛的,虽然是下午,但是我还是没有去打扰他。躺着思考着后天比赛会不会有什么不利的因素,有利的方面又有哪些。后天比赛,我该注意些什么。

24日下午,那个室友出发去比赛了,领队老师让我在房间里面休息。一边祝愿着他能发挥好取得一个好成绩一边在房间里看着时钟慢慢的跳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晚,他比赛回来了。说比的不是太理想,同时也给我们带回来很多有利的信息。一些机床的加工的注意事项和软件的应用特点。这次数控大赛我们所用的是华中加工中心,虽然我们平时训练的是华中铣床,但是还是有一点区别的。

25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今天是我们比赛的日子。早晨6点起床,洗漱后开始吃早餐然后出发时间卡的很紧。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了天津机电学院。今天我们大部分人都要比赛。下车之后照相留恋,接着到指定地点报到,然后由领队的学生把我们带到赛场。接下来就是比赛的时间了,自我激励自己,要集中精神迎接着7个小时的挑战。

首先是由工艺员进行抽签,分配机床。然后由裁判长讲一些比赛的事项。接着就是比赛了。我们分配的是八号机床,机床有一些小故障,手动换刀有些毛病。开始了,首先检查刀具、机床,然后分配图纸。我们要加工的工件是一辆汽车的模型。刚开始拿到图纸就懵了一会,开始分析工艺,单单工艺就分析了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还有一些软件的问题,总共浪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我们才开始加工。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时间太紧,情绪也比较急躁,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做好。工件做的不是十分的理想。而且比赛所用的一部分刀具不是我们日常训练所用的,所以没有去选择。导致加工效率偏低。7个小时还没有察觉就过去了,我们交了自己的工件同学说笑我们把汽车做成了坦克。挡时情绪十分低迷。领队的老师就在窗外看着我们交工件,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一丝失落。但是他还安慰我们是他自己没有做好,没有正确的引导我们。在这里我想对您说“戴老师,谢谢您!” 26日白天,忘记昨天吧。忘记这次“失败”。所有参赛队员们,我们自己组织了一起出去逛逛。去了天津鼓楼街。天津有几大特色,天津的麻花、泥人张、还有狗不理包子都很有名。逛到了下午四点,去参加闭幕式的时间。大概7点到指定地点“八一礼堂”。刚上车的时候天津机电学院的领队老师,把我们加工中心和数维的几名同学单独的点名上了另一辆车。车子行驶在路上,万念俱灰。真的失败了吗?因为比赛的时候没有发挥好,而且数维的同学也说比的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当时就认为自己真的失败了。那是一种绝望。进了八一礼堂,领队直接把我们安排到了前几排。而那几名我们认为能拿奖的做在左侧,十分的疑惑,继而兴奋,难道我们没有失败?一连串裹脚布般长的演讲完毕,接而到了颁奖的时刻了。领队的老师让我们排成一队上台领奖,在台下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是三等奖,并且只有每个奖项的第一名才能领奖。有点懊悔,和二等奖失之交臂。但也满足了,从没有奖到获奖巨大的差距。怀着激动的心情第一批上台领奖,和国家领导人、总裁判长和各个赞助企业的代表人握手然后颁发奖杯。拿着奖杯照相的那一刻心情无比的激动,沉重的奖杯,那枯木重生般的幸福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27日早晨,比来时更多的行李,带着一份满足踏上了回程。

数控技能培养 篇6

关键词: 数控专业 技能衔接 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针对自身对职业教育和相关专业的理解进行课程设置和安排,没有考虑到中职院校学生升入高职院校之后,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也没有注重中职与高职存在的差异,由此产生的现象有:高职院校的优质生源有所减少,中职院校的专业化发展不强,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危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专业化衔接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根据我国提出的2010-2020年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为适应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需要有进一步的优化,笔者将就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对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衔接问题做出多方面原因分析:专业课程重复、技能培养层次不一致等,建议在下一步的教学规划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做出具体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对就业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更好地解决中职与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衔接的问题。

1.中职、高职院校衔接的问题和原因

1.1中职、高职院校衔接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上的衔接问题,很多数控专业学生只有中职教育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升学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更高一层的专业教育经历;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认为:数控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在完成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但是高职院校在招生人数上有一定的限制,并且招收学生包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种院校的学生,其中中职院校的招生人数比例设置得较低,所以一些中职院校的专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再学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的较少,相应的教育衔接问题越来越明显。

其次是中职、高职院校在对数控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重复,还有在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重复,表现为课程内容相似度较大,在中职学过的一些知识在高职课堂上重复出现;另外在一些资格证书方面,数控专业学生通常在高职院校中需要考取数控加工证,但一些中职院校组织学生进行证件考试。由此可以看出中职与高职在教学内容上的不衔接问题,两个类型的教育单位之间互相不了解,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上有较大的重复性。中职与高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毕业之后所做的工作内容较混乱,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较大的限制。

1.2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够强,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这是影响数控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高职院校的生源存在学习能力较弱、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现象;现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处于第一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通常认为是低一层次的教学,社会大众也没有转换观念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一水平位置。

另外,未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较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培养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没有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表现在没有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尚有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三方面。

2.数控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分析

针对数控专业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院校中的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院校的资质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影响数控专业学生在中职与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依据现有数控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中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定位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尽可能地倾向实践、就业的方向;学校方面要事先对数控中专业学生的岗位群进行分析,了解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岗位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课程、教学培养相结合,对中职、高职的数控专业学生有不同的教学定位:中职院校的数控专业学生面向的岗位主要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其中前两种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要求为:从事数控车床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床加工及数控车床、数控铣削床的基本维护工作;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岗位的工作职责为:对数控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机床维护与维修及电气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等。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企业后,面对的岗位有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工艺员、数字化检验员、生产管理员等;其中前两个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为:从事数控机床的操作、维护、数控机床加工工艺设计及程序编制;后两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从事零件检验与质量控制、调度、计划、生产现场的管理。根据院校与岗位的不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职业能力的定位要做到明确、清晰,增强学生的岗位应用能力,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以上对中职、高职数控专业的岗位群及工作内容可以看出,中职与高职的数控专业学生具有相似的工作岗位群,工作内容较相似,但在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进行同一工作岗位的职能培训,需要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因为中职与高职的教学层次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在专业化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培养上还有不同之处。

3.结语

中职、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衔接问题的改善方法要从日常教学做起,不能在临毕业之前做集中强化训练,否则只能达到浅显的效果,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专业技术能力。中职、高职的岗位群对应的社会需求不同,岗位任务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需要不同的职业能力;对中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向操作、技术工人方向靠拢,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操作、工艺和技术员等,根据各自不同的定位,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中职教育培训看做高职教学的基础,高职是中职的专业延伸,在过程中逐步实现中职、高职数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曹仕平.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衔接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数控技能培养 篇7

1. 调查了解社会需求,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根据近年来数控人才的需求, 中职数控技能培养应达到的要求大体有这几方面: (1) 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 (2) 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能力; (3) 熟练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关联知识; (4) 熟练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 (5) 能够运用至少一种CA D/CA 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 (6) 需要具备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调试及维护能力。前五项是中职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应重点培养的, 中职数控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应根据以上培养目标及职业教育的特点, 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且要紧密结合劳动部门职业技能的鉴定要求, 从而选择课程内容。

2. 探究教学课程方案。

进行教学课程方案的探究, 大致可以遵循这样的步骤: (1) 分析并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就业方向; (2) 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等编制工作; (3) 掌握上述专业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据此决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时数、教学手段与方法;每个实践教学过程所承担的技能培养的内容、重点、手段与方法等; (4) 构成各门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3. 具体实施教学课程方案。

首先, 做好实施方案前的准备工作, 就是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 一方面, 要从数控技能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 按职业岗位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 以知识应用为主, 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当前中职数控技能培养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课程的改革, 其中, 课程项目化是突出中职学校教育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化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 通过对“数控技能”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分析, 我们将职业岗位需求的综合能力划分为若干单项职业能力, 其次是找出这些单项职业能力是由哪些职业岗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组成的, 需要进行哪些技能训练, 其知识点又是由哪些课程体现, 从而确立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最终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成为合格的中职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次, 整合教学的课程。根据技能培养目标认真对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了探究, 对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理论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 实践教学内容以技能为准, 删除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内容, 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针对新的能力要求设置课程, 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办出教学特色。此外, 课程整合的教学目标是体现知识、技能及态度三方面的有机整合,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技能培养过程中, 应不断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鉴定是对操作者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一个全面鉴别认证的过程。职业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被鉴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成为中职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敲门砖和用人单位用工的首先条件。自然, 在实践数控技能培养的教学课程中, 学校及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鉴定都不敢懈怠、大意。目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在大力提倡职业技能鉴定, 贯彻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很好地促进了中职学校对数控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 社会、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评定和选用。

第四,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产、学、研结合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就业渠道具有不可忽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高新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对技术型等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 这就带来了人才需求结构的改革。通过产、学、研结合, 企业、社会在参与专业建设、参与教学全过程中, 合作企业也可通过顶岗实习过程对学生进行能力考察, 挑选到他们满意的准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促进企业、社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同时也可利用企业的设备等, 弥补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很显然,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 可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达到了双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的目的。

数控技能培养 篇8

一、数控人才的需求及中职培养的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随着企业制造能力的升级,数控机床逐渐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更是促进了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渴求。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升级换代完成后,数控技术人才的短缺更为突出,甚至经常出现找不到数控操作人才的尴尬局面。这既说明了数控技术人才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也说明了职业教育培养的方向应该围着企业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职学校应该明确办学定位,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贴近企业办学,满足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数控技术专业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加大数控人才培养的力度,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中职学校来说,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主要培养“灰领”和“蓝领”人才。具体来说,“灰领层”是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能够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蓝领层”则是指在企业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这类人才约占企业工人的70%,所以也是需求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从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学校招收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说,培养“灰领”和“蓝领”的数控技术人才应该是符合实际的选择,也是中职培养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虽然有层次之分,但人才的价值并没有高低区别,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就业时的工作岗位也并不是终身不变的,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采用“基层选拔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企业对基层管理人员的任用多从一线操作人员中选拔。所以,从中职学校实际出发办学,确立切实的目标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二、面向企业需求的数控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企业需求优化数控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多数是伴随着机电类专业的发展而开设的,有的就当做机电类专业的一个分支在操作。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控专业的发展。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很多教材内容还是沿用了机电类专业的知识,并没有形成新的专业体系。另外,由于校企合作不多,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如很多学校数控加工工艺的教学水平仍然比较弱。鉴于此,中职学校应该在数控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下工夫,建立起独立于机电专业之外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材内容。教学改革中一切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操作,而不是按照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来下工夫。只有找对了培养方向,面向企业需求来办学,才能够为企业量身定做合适的技能型人才。

(二)面向企业需求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学校办学实践中,普遍重视劳动技能证的获取,有的学校甚至走到了极端,把劳动技能证书作为唯一培养目标,把培训教材直接拿过来代替日常教学。而实践证明,这种围绕劳动技能证书获取展开的培养模式并不科学。具体表现在对学生技能培训项目采用强化、重复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同时和企业契合度比较小,学生技能掌握不够全面,并不符合企业用人实际。这种重证书获取、轻实际能力培养的状况需要纠正,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学校要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中的加工工艺、模具设计、自动编程、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能力上,既要突出重点能力训练,又要对技能全面性进行培训。当前也有的学校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致使教师只能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企业急需的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技能得不得培养,这种客观状况也是限制办学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创造条件争取主管部门或者上级单位给予扶持,或者争取国家教育项目的赞助,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取得企业的帮助,尽快扭转不佳的实训状况。

(三)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广泛务实的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需要办学,贴近生产实际需要是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因此,紧密的校企合作才能够避免办学的盲目性。搞好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要依靠社会力量,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成立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应当包括学校骨干专业教师、相关行业的社会专家、企业代表以及劳动技能部门人员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可以从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知识等角度对学校提出一些建议和要求,具体指导数控专业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材选择、实训指导、顶岗实习等事宜,还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把相关企业安全生产、质量要求以及员工素质培养等纳入到学校教学中。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就会更好融进企业,适应社会的需求。

数控技能培养 篇9

关键词:制造业中小企业,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数控专业,培养方案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下, 我国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而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缺乏则是严重制约其技术创新的瓶颈所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 针对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居多的特点, 基于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提出了“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依据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质要求, 对“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数控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制造业中小企业对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1.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是企业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动力之源。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使中小企业获得市场有利地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其二, 推动企业产品、产业领域的拓展, 使企业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1]。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着眼点在于技术同市场的结合方式, 即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的新应用和新技术的率先应用。因此, 从总体上讲, 制造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和特征等因素, 技术创新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技术改造、工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并批量生产等岗位技能创新方面, 而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则是其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2. 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人才困境。

中小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社会财富,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统计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约有4200多万家,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40%和60%;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总数的75%[2]。但是由于体制、资金, 人才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尤其是创新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制约其长足发展的瓶颈。

据相关部门统计, 2001年至2004年, 在我国每年取得的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 只有20%左右的成果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 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大约只有5%;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 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以上。对945家企业创新状况的调查显示, 其中人才缺乏的中型企业占41.3%, 小型企业占66.4%。对中小企业较发达的浙江省的28家企业进行调查, 企业平均拥有从事技术创新专职人员只占企业全部职工人数的3.36%, 有50%以上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技术骨干[3]。在从有关部门对目前企业最需要的创新人才类型的调查结果中分析, 需要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创新) 人才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高为66.20%, 而需要一般工人和一般研究人员的企业所占比例最少, 分别为2.90%和2.00%。这些调研结果充分显示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中一般研究人员和一般工人的需求非常少, 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而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的技术创新人才 (即技能型创新人才) [4]。

二、现代制造业技术岗位 (群) 高技能型创新人才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随着制造加工技术逐渐趋于高速化、复杂化、精密化, 高技能型创新人才也将成为现代制造业先进企业的“技术带头人”或“核心骨干”。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 高技能型创新人才不仅需要高超的岗位技能, 同时还需具有脑力、心智技能,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 现代制造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基础技能扎实、职业规范性好, 对现代高新企业的职业环境与相关岗位胜任力有全面的认识。 (2) 爱岗敬业, 能沉得住生产一线, 其制造技能水平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3) 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动手技能与智力技能融会贯通, 可以解决现代制造加工生产现场出现的高难问题。 (4) 拓展能力强、勇于探索, 能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带头人, 多种岗位能力集于一身。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为己任, 理应成为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随着企业对技术创新依赖性的增加和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参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不仅是传统大学的专利,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当前, 技术创新广泛地存在于企业活动中, 其中包括处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发明和革新, 因此, 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大格局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 如何为企业培养“以创新为灵魂”的新一代技能型人才, 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关注[5]。

三、“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依据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质要求, 学院数控专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科学设计“学工交替, 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 重构“与标准融通、与竞赛结合”的课程体系, 创新“一体双翼”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创新“一体双翼”特色的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 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形态,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围绕培养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特质要求, 探索与实践了“一体双翼”特色的数控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即以“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能力培养为主体, 以技能基础和创新基础为双翼, 夯实“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双基础。在创设实施这一模式中, 该专业首先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学院通过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百名劳模 (技术能手) 进校园、专兼教师1∶1结对, 30余家企业紧密基地协作等方式, 保证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直接参与数控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策划与构建, 参与《数控设备装配与调试》等核心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等工作。

2.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 实施“学工交替, 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

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是数控技术岗位的“在线工程师”, 需要直接从事产品制造或其他基层实务, 解决现场生产、工艺等现实问题, 并需要手脑并用处理数控技术及应用问题。这些特征要求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不能在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中完成, 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 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此, 数控技术专业设计了“学工交替, 能力递进”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其特点:每学年均设置“校内‘三真’生产型基地实训”、“课堂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校外企业实践”等“三个阶段”, 交叉进行, 实现学工交替、非连续学程的开放式教育;三年三个层次能力即扎实的基础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好的综合能力培养循序渐进。

“学工交替, 能力递进”的非连续学程的开放式教育理念, 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 并具体落实到了数控专业的各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

3. 课程体系有机融通职业标准, 结合技能竞赛, 实践“技能规范”与“技能创新”培养并举。

数控专业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坚持“规范”与“创新”并举的建设思路, 除增设《数控职业导论》等职业特色鲜明的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外, 主要有:

第一, 课证融通, 重视技能基础教育。技能型人才与其他人才相比较,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职业技能的“规范性”。技能的“规范”是技能型人才的典型特征。而职业资格标准正是某个职业对其就业者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所反映的是特定职业 (工种) 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因此, 学院的数控专业对“数控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数控职业规范”抓起, 做好课程体系与数控职业标准的融通, 有效保证两者的一致性和动态性。

第二, 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突出技能创新教育。高职院校“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主要是夯实“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创新基础。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近年来通过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组织和参与, 注重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培养模式上采用了与课程进程对接3年不断线的教学方式。如:大一阶段, 以数学建模、金工比武等技能大赛为载体,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想, 激发学生的小制作创新兴趣等;大二阶段则主要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主要载体, 围绕比赛的各种命题方式和具体内容, 将其渗透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相关实训环节中。学院在全国率先创设《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并编写了相关教材, 采用以比赛命题为导向, 各分解任务为驱动, 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逐渐培育创造性思维, 尝试解决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大三阶段则以数控加工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工大赛和产品造型设计与制作大赛为主要载体, 每年编制《竞赛、创新项目成果集》作为《数控切削加工》等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环节的辅助教材, 围绕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将创新思维和精神的培养渗透其中。通过融通职业标准、结合技能竞赛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技能规范”与“技能创新”培养并举, 数控专业培养出了一批能够在生产一线直接进行生产活动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控技术领域高素质劳动者。

我院的数控专业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 坚持技能培养和创新培养并举, 夯实“高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的双基础,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技术类高职合格毕业生。

(杜红文,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工程系主任, 浙江杭州310053)

参考文献

[1]育宗海.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的快车道[J].企业技术进步, 2003 (04) .

[2]郑昕.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5个重点[EB/OL].http://it.soho.com/20100201/n269967086.shtml.

[3]徐晓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战略[J].经济论坛, 2006 (21) .

[4]宁永红.关注企业需求, 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3) .

数控技能培养 篇10

一、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背景

(一)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已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

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迅猛(见图1)。工程机械产业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20亿元,占全国工程机械的三分之一,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汽车产业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1亿元,已进入了全国前十。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正致力于建设“中国力量之都”,全力打造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力争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

(二)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6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数控技术被列为最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数控技术正向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密的方向发展,在工程机械、汽车产业以及各个机械制造行业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对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湖南工程机械与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数控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湖南工程机械与汽车的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总体偏低,液压泵、液压缸、汽车模具等核心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较弱,数控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行业发展的现状已严重不相适应。据湖南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2014年对19家工程机械与汽车制造核心企业的调研,2015—2018年,湖南省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工艺设计、数控设备维修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约7600人(见图2),需求十分旺盛。

(三)培养高素质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支撑

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比例极少,而且大部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企业生产为主体,教学为辅。在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因此,校企合作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协同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和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利用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生产性实践教学载体,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指导,对培养适应湖南省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数控精密加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的举措

(一)建立“公司化”运营的基地体制机制

以学院为主体,引入企业投资,校企共同组建公司,由学院委派董事长,企业委派总经理,成立公司董事会;成立教学培训部(平台)、生产经营部(平台)、技术开发部(平台)等部门,如图3所示,分别负责基地的教育培训、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等工作;实现基地的“共建、共管、共赢”。

建章立制,建立“五融、五共”运行机制。根据董事会章程的要求,建立和优化基地运行管理、校企人才共育、师资共培等制度,畅通校企合作渠道,确保校企合作长效稳定运行,实现校企有机联动、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协同攻关,互利共赢。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沟通,实现校企“文化、环境、人员、角色、成果”的“五融”,构建“共享、共评、共研、共建、共担”的“五共”长效运行机制。

“责权清晰、共建共管”,发挥基地教学培训、生产经营两大管理体系。在总经理办公室统一管理下,统筹协调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教学培训工作,企业做生产,学校抓教学,校企紧密合作。把追求卓越、精细管理等理念引入基地,修订与完善“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与考核评价制度”等制度,实现校企实训基地共建、校企人才共育、校企师资共培、社会服务共赢的目的,确保校企合作的稳定长效。

(二)实施“真实生产项目”引领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实现“四岗位、四层次”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的实习实训与培训体系;为顺应教育部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数控技术专业“四岗位、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岗位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层次,构建“四岗位、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

基本技能训练、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在校内基础实训工厂完成,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岗位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计,建设基地的实训任务体系。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工,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工艺员、数控编程员等职业岗位中的专项能力和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各实训课程的主要训练任务、载体、能力目标设计。具体训练项目所选的载体全部采用基地承接的真实加工产品。

构建真实项目驱动基地实践教学改革的机制。依靠基地真实的设备、真实的环境、真实的产品、真实的项目开展数控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依据生产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做到产品生产与学生实训同步推进,建立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基地实践教学改革的机制(见图5)。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和基地技术人员共同进行指导,以分组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力争使数控专业毕生生数控专业相关工种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100%、高级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30%。

(三)实施“专家领衔、专兼互聘”的双师型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团队

在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工作站”,在学校建设“大师工作室”,通过制度鼓励并规范教师到企业“教师工作站”实岗锻炼,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到学院“大师工作室”兼职,建立起以“岗位互换”为核心的校企共培实训指导教师的机制,促进指导教师职业生涯良性发展。优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养、聘用、激励机制等措施,确保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引进有制度、培训有渠道、成长有通道。

落实“四个一工程”,确保全体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每人每年做一个项目,着力提升教师数控加工操作、工艺方案改进、产品开发能力。着重培养掌握其精密零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前沿技术,提升教研教改水平。

(四)教产研一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立足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向长株潭创新示范区,完善基地对外培训、经营生产、技术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基地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团队的技术开发能力,开展新技术研发、工艺改进、技术攻关,提高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自动化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如共同研发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工件输送系统、工件辅助装夹系统,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目标;优化部分零件的加工工艺,减少不良品的出现;共同开发工艺复杂、现有设备难加工零件的加工方法。

基地技术服务部重点针对零部件加工工艺、程序编制、高精密加工夹具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周边企业解决数控加工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难题,服务中小企业产品开发。面向长沙经济开发区和长株潭城市群中制造企业,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使用缺陷、弊端进行工艺改进与研发生产,提供现场技术支持、产品评估等服务,并进行新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

摘要: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分析数控技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背景,分别从基地体制机制运行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指导教师培养途径、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阐述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为高职其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式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训基地,数控技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A].

[2]肖利秋.破解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瓶颈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6):112-114.

[3]叶柏林,盛国.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机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6):51-53.

[4]张澧生,张华,成立平.基于利益机制的高职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21):157-158.

[5]张东志,丁勇.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219-222.

中职学校数控技能教学浅探 篇11

一、数控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中职学校在数控技能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

目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情绪造成的种种消极表现,让很多老师认为自己每天在做无用功,这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数控技能专业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

随着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快速应用,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状况导致了数控专业师资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局面。很多学校数控专业老师是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老师转行而来的。这些教师参加过一些数控培训,懂得编程理论和数控设备上操作面板的使用,但对实习加工参数、工艺要求不太精通,这就会直接影响编程效果,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不高。

3、数控技能设备数量不足,且不配套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中职学生填报数控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中职招生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多职业学校建设了数控实训场所。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学校在实训I硬件上选择购买“数控加工中心”,或者是以好的机床配备进口数控系统为主。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置是有限的,学生实践受到设备数量局限,实训规模化、普及化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最终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效果较差,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高数控技能教学质量的途径

1、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化教学改革是解决中职学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通过改革降低教学难度,使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学得进,教学目标能让学生达得到,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喜欢,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克服厌学情绪。

2、加强数控技能基础训练

首先是重视传统金工实习训练,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传统金工的教学实习既是学好数控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好数控机床编程的基础。数控技能的学习不仅是学会数控机床操作指令的功能,而且还要学会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加工工艺的制定、参数的确定。因此,在学生参加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实习时要重点给予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机床的操作,并学习零件加工工艺及加工参数的合理设定方法。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教学实习的内容,也为数控机床的编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到校办工厂、实训车间、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数控自动编程、故障诊断与排除等方面。

4、加强数控硬件软件的建设

(1)学校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实训设备。实训设备应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数控模拟软件。在数控实训设备建设中,应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技能实训设备,建议以小型数控机床为主,适当选用高档机床。

(2)是学校要配备较完善的数控编程室。数控编程室的电脑应装有数控仿真软件、UG教学软件、CAD/CAM等教学软件。如数控仿真软件不仅降低可教学运行成本,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模拟练习机会,在各种仿真练习中熟练掌握数控生产技术。这些教学系统既能单机独立运行,又能在线运行,完全模拟一线生产实际。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的专用硬件形成一种真实场景的交互来体验一种真实感觉,因此能进一步培训操作者的实际操作技能。

总之,在数控技能教学的改革上我们应针对中职教育的学生的学情特点,适时更新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设好数控技能实训基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数控技能教学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效。

数控技能培养 篇12

一、分析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 学生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在实训阶段,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在上机床操作时只能盲目机械跟从指导教师, 缺乏独立分析数控工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动编程软件的使用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二) 师资力量薄弱

指导教师中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分离, 实训教师只带实训而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专业理论教师只在教室讲授专业理论课而导致动手实践能力不高。在指导学生参赛时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掌握本专业高新技术与运用能力的老师目前严重缺乏。

(三) 实训条件及训练水平有待改进

当前, 数控实训车间设备虽有所增加, 但与企业相比仍有所落后。另外, 实训内容基本不变、训练效果不明显, 没有有效的检测机制, 训练水平不是很高, 除增强实训强度以外, 还应和企业合作, 提升实训层次。

(四) 参赛选手心理问题分析

竞赛的环境和选手平时在实训场所有很大区别:设备和场地陌生, 各个学校的参赛选手同时操作, 心理有压力, 容易紧张, 操作手法可能变形, 容易产生平时不出现的错误, 给比赛增加了难度。

通过参加数控技能大赛可以对数控教学实训成果进行检测, 反复总结找差距, 对我们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实训思路进行了思考总结。

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 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数控技能竞赛的试题是根据国家数控加工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要求而制定, 主要体现在新颖、综合、广泛、量大等几方面, 教师必须对基础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改革, 删除过时知识增加新知识,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 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需要、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内容接轨、联系生产一线的零件实行项目化教学, 为学生提供一种模仿、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首先,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实操试题。题目设计应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 以先进的数控加工为理念, 将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的特征和近几届技能大赛的特色相结合融入到我们课程设计的项目中。其次,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论试题, 学生的理论知识点薄弱, 而竞赛时理论试题的特点是来自生产实际, 知识面广, 题量大, 注重操作理论、加工工艺, 并与实操试题相互补充, 在教学实施中还要让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不断练习,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 师资队伍素质结构的改革创新

技能大赛不仅是考学生, 更是考指导老师的技能水平, 我们的指导教师应走出学校, 多参加数控技能培训, 开拓眼界, 定期到相关企业实习, 锻炼实践能力, 使多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多和兄弟校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自身发展。学校也可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行业专家经常到学校来做报告, 进行培训。这样我们的指导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零距离接触, 及时吸收到新鲜的知识点, 行业动态, 能真正锻炼成双师型的教师。学校也可制定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师资建设规划, 每学期制定发展目标, 保证技能教师既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可引入合理的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提高师资水平在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 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 促进在岗教师的积极性, 增加紧迫感。

(三) 赛前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

赛场如战场, 技能大赛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定的环境下, 对每位参赛选手的知识技能、机床操作能力、突发状况等的综合因素的一个考核检测, 参加比赛的选手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要比赛一开始就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 要冷静对待比赛中的各个环节, 当然这和平时的训练是紧密联系的, 在我们平时的实训、技能训练中可模仿比赛时的环节, 将比赛和训练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就能感受到大赛中的那种氛围, 学校、专业部可经常举办类似的技能比赛, 刻意制造一起突发情况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学校、班主任对表现优异的同学加强表扬力度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这样反复的模拟比赛、反省, 让学生能在技能大赛是能从容应对, 另外在学校里都有一些合作单位, 可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接触不一样的零件加工, 拓展视野, 让理论实践相结合、训练竞赛相结合, 让学生随时都能感觉到竞赛的氛围气息, 不再出现上阵临时磨刀、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

总之, 要想在技能大赛中独占鳌头, 在数控实训、专业建设中必须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方式, 在实训课程改革中, 时刻渗透技能大赛的标准要求, 时刻注意其先进性和前沿性, 培养能适应比赛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机床操作工人。

摘要:数控技能大赛的开展可以推动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指导课程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制造业发展对高水平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数控技能大赛学生普遍存在的技术及应试问题, 提出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上一篇:公立医院医生下一篇:电厂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