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聋生职业技能

2024-10-18

培养聋生职业技能(共11篇)

培养聋生职业技能 篇1

摘要:巫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中, 顺应时代发展, 紧跟市场需求, 加强对聋哑中高年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 探索出了山区聋生实用技能培养模式, 构建了“走班制”教学模式和“四定五结合”培养模式;构建了聋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引导聋生掌握一技之长, 学会一门实用技术, 着力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用,技能,培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因巫溪县地处大巴山区, 区位处于劣势, 聋哑适龄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均衡性尤其突显,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很多聋哑人因为受到家庭经济情况和周围环境的限制, 没有学习技术的渠道和平台, 面对各个行业缺少技术人员而不能被应聘, 他们感叹具备的聪明才智难以发挥, 身处山区, 就业更难, 无奈去竞争做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 只能靠体力谋生;因为就业难而使部分聋哑青少年走上不正确的道路, 这些现实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直接影响到当地稳定和治安局面, 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巫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是在2006 年两基攻坚之际成立的, 学生入学年龄偏大。当初校舍简陋, 师资缺乏, 无教材, 无设备, 更谈不上教学科研。“让残疾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和1~2 门实用技术, 今后能够自食其力”是我们老师最大的愿望。现在,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日益改善, 师资队伍的壮大和专业老师的加盟, 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考虑适应市场发展和聋哑人需求, 帮助聋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为他们今后立足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奠定基础。因聋哑人是一个特殊群体, 其生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职业技术培训、就业选择等方面的特殊性, 因此, 学校加强对山区聋生的实用技能培养尤为重要。

作为山区聋哑残疾人, 虽享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 仍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但他们也有跟正常健康人一样的生活高品质的梦想。他们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或有了一门实用技术, 才能就业打工或自主创业, 才能自强自立, 才能与正常人群一起实现自己的共同富裕之梦, 这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故此, 加强对山区聋生的实用技能培养, 有利于提高聋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它不仅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且是特殊教育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1]阐述了“有教无类”和“施教有类”的辩证思想, 其核心是开发潜能, 促进每个人的和谐发展。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 只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有效。聋哑学生虽有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但他们心灵手巧, 动手及模仿能力强, 做事认真、静心不受干扰, 这是聋哑孩子的优势, 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实用技能培养, 效果会更好。相信“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 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2.《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思维》理论[2], 从全新思维、认识自我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在时间及职能上的延伸。运用此理论帮助聋哑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念、树立信心、谋求发展、获得成就、走向成功, 实现聋哑残疾的人生价值。

3.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第22 条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需要, 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残疾儿童少年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 尽可能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个目的, 关键在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特别是聋哑学生的职业教育, 教会聋生掌握1~2 门实用技术。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平等地进入社会求职、谋生、创业, 残而不废, 有障有为, 提高生活质量。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当培养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使之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特教中的“生存能力”即为解决特殊学生 (当然也包括聋哑学生) 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培养特殊学生具备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而开展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

三、核心概念界定

“山区聋生”:山区农村的聋哑学生。

“技能”: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技能按其熟练程度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性技能。初级技能只表示“会做”某件事, 而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初级技能如果经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反复练习, 动作就会趋向自动化, 而达到技巧性技能阶段。

“实用技能”:学生将来就业、谋生所需的实用技术和能力。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对聋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让其回归社会, 融入社会, 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为实现这一目标, 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是像厦门特校、密云聋校等的研究起步较早, 效果较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如, 学用脱节、技能不实用, 特别是山区农村特校, 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类似课题的实用性研究。而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是:

1.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中、高年级阶段开展了《聋生劳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3], 结果表明:准备式就业教育模式不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对聋生毕业后的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有益的影响。

2.北京市密云县聋人学校《农村聋校学生劳动技能向职业技能过渡的研究》[4], 在实验中根据农村特点设置实验项目,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必要的生存能力, 为农村聋校劳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 研究目标

探索山区聋生实用技能培养模式, 构建聋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对聋生进行实用技能培养, 学生初中毕业后能会1~2 种实用技能, 为其适应社会、自食其力打基础。

(二) 研究内容

1.调查摸底, 分析现状, 确立实用技能项目。课题组制定了《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现状及愿景调查表》《巫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发展调查表》和《学生家庭发展和学生现状汇总表》。先向学生调查:我们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现状及愿景调查表》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统计了学生兴趣爱好, 了解希望就业的方向;向家长调查:我们通过电话采访和《巫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庭发展调查表》问卷, 了解家长对孩子就业方向的想法, 以及家庭中从事哪些副业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筛查整理, 确立了美容美发、工艺美术、摄影、食品加工、养殖和种植等培养项目。课程设置除语文、数学、体育、律动以外, 要增设技能课和实践课。

在访问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家庭发展和学生现状汇总表》汇总分析了学生家庭发展和学生现状, 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进行数据统计, 形成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并进行比较、总结, 为确定培训项目、学生分组、课程设置做参考。

经过对50 名聋哑学生和家长的调查、了解, 统计如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同学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尽相同。了解其个性, 以求健康发展, 每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

2.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 将学生分成中低段和高段, 办班形式打破原行政教学班设置。在中低年级采取兴趣小组的形式, 开展多项劳动活动, 进行初步的劳动技术、简单手工等教育, 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专业技术打好基础。高年级的职业技术教材,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 分项目, 分小组, 全校统一职业教学时段, “以学定教”, 实行“走班制”, 或班级或小组或到实习基地或跟师傅等等, 进行分段学习, 力求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技术。

3.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 兴趣特长和实用技能组做到了定项目、定老师、定学生、定时间、有计划、有教材 (校本) 、有场地、有活动、有效果等“四定五有”, 并把项目的实施与课辅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 兴趣特长培养:主要项目有十字绣、立体绣、丝网花、剪纸、粘贴画等。

(2) 实用技能培养:主要项目有美容美发、工艺美术 (蛋壳画、刺绣、串珠、钻石画) 、食品加工 (烹饪家常菜、蛋糕) 、洗车、种植 (果树管护) 、推拿按摩 (骨脊康复) 等。

注重技能实训。利用学校建起的实用技能培训基地, 如, 美容美发实训室、烹饪实训室、手工制作室、洗车场、果园 (现有枇杷园、血橙园、蜜橘园) 等, 对学生实时实地地开展技能培训。课题组还与新城骨脊康中心联系, 由专业培训师主讲, 手语老师陪同翻译, 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骨脊康复培训, 其中包含理论基础知识和临场实践操作培训, 随后, 我校聋生学员还分期分批分时段 (主要是下午2:30 放学后到第二天早上9:00) 到中心实习了三个月;课题组还利用校企联姻的企业让学生去见习实习, 如, 文峰法拉丽理发店、县城名匠理发、重庆连茂食品有限公司等, 让学生有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 也为毕业聋生拓宽就业渠道夯实基础,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暑寒假、星期天到这些企业打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树立谋职信心。

(3) 课程设置探究:重点对聋哑七至九年级课程进行逐步调整, 除语文、数学、体育、律动等课外, 增设了职业技能、社会实践, 随年级增高逐渐增加职教课时节数和时间。

4.课题组成员按计划, 加强了中期评估, 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同时请县教研室专家加强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的指导, 确保了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 研究对象

本校聋哑学生。

(二) 研究范围

本校聋哑中高年级的兴趣特长、实用技能、课程设置。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 调查法

运用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形式, 统计学生兴趣爱好, 了解希望就业的方向, 通过对学生、家长调查摸底, 分析现状, 确立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培训的项目。

(二) 文献法

查阅有关教育理论书籍, 搜集关于实用技能培养方面的书籍参考和借鉴文献资料。主要学习了《多元智能》理论, 吸取了“有教无类”和“施教有类”的辩证思想, 开发聋生潜能, 促进和谐发展;还有《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理论, 培养学生的认识自我、建立信念、树立信心;同时, 还查阅了相似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 如,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北京市密云县聋人学校等的聋生劳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报告, 进行比较分析, 为本课题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找到文献依据。

(三) 行动研究法

运用此研究方法, 不断加强和完善、解决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实践问题。为此, 我们对聋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主要采取分段、分项目培训学习, 注重实训。

八、研究成果

(一) 探索出了山区聋生实用技能培养模式

一是“走班制”的班级管理模式, 打破原有的行政班界限, 按专业项目编班, 以学定教, 学生按学习项目“走班”学习;二是“四定五有三结合”培养模式, 即定项目、定老师、定学生、定时间、有计划、有教材 (校本) 、有场地、有活动、有效果, 让学生掌握的实用技能与家庭增收项目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相结合、与学生今后自谋职业相结合;三是激发聋生职业技能学习兴趣“八法”, 即个案对比激趣法、生涯规划激趣法、以学定教激趣法、榜样引导激趣法、赏识肯定激趣法、成果展示激趣法、学工结合激趣法、就业指导激趣法, 挖掘潜能,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对职业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扎扎实实地学好技术。

(二) 构建了聋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 既注重了学生的文化知识课程, 又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低中年级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 为职业技术学习打基础, 在中高年级以学习职业技术为主, 其职业技能课逐步增加课时和实践时间, 统一培训实践的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技能, 学有所长。有利于学生掌握1~2 种实用技术, 为今后的聋哑中高年级课程设置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 聋哑学生对技能课更感兴趣,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 编辑了校本教材, 解决了聋生职业技能教育无教材的实际问题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 收录编辑了美容美发、烹饪加工、手工制作等实用技能校本教材, 为我校今后的职业教育打下了基础, 也得到了其他特校同行的认可。

(四)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

在研究中, 课题组成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一批有质量的经验论文。有1 篇课题论文公开发表, 2 篇课题论文获市教育学会三等奖, 2 篇课题论文获县一等奖, 11 篇课题论文获县二等奖, 4 篇课题论文获县三等奖;有3 名指导老师获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手工类“优秀指导教师奖”。

(五) 学生成果显著

聋哑九年级学生都学会了洗发、洗车、串珠、十字绣、钻石贴画等, 能做蛋糕、炒家常菜, 掌握了一至二门实用技能, 为今后毕业就业、创业增强了信心。以前有的学生因年龄大了, 中途辍学想打工挣钱, 由于没有一门实用技能, 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事来做。通过加强实用技能的培训, 现在已有10 多名高年级聋哑学生实现了就业 (其中7 人从事食品糕点, 2 人美容美发、1 人厨师、1 人自开理发店) , 工资达到了2300 元, 最高的达3500元, 岗位比较稳定, 打工也安心了。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有5 名学生的蛋壳画《奔驰》《闹鹊》和《争艳》分获艺术作品类手工类二、三等奖。参加重庆市第二届科技节的四类手工作品, 蛋壳贴画《腾龙》获县级一等奖, 《风车纸巾盒》获二等奖, 丝袜花《桃花朵朵开》获三等奖。代表县教委参加县科委组织的“科普日”手工制作展, 学生作品得到了领导、家长、社会的好评。

九、研究影响与效果

1.通过课题研究, 科研兴校, 推动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因建校较晚, 在教育科研起步上比其他特校慢,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填补了学校无市县级教研课题成果的空白, 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树立了学校形象。

2.通过展示研究成果, 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家长、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等的肯定与赞赏, 得到了市县主流媒体的采访, 并在网络、电视、报纸上给予了专题报道, 让人们重新认识残疾孩子, 也引起了不少爱心企业对聋生初中毕业后就业的关注。聋哑学生的手工作品被放到巫溪网上进行拍卖;万州连茂食品有限公司为学校课题组捐赠蛋糕制作设备, 为聋生今后进入该公司务工做职前培训;名匠理发、骨脊康复中心等企业也愿接纳学生今后的就业。

3.通过课题研究, 培养了聋生的就业意识, 增强了聋生的生存本领, 让高年级学生在校留得住、学有成, 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质, 聋哑学生为培智学生树立了好榜样。家长对学校放心了, 对学生今后自食其力也充满了信心。

4.学生兴趣特长得到了培养, 学生的动手、动脑、审美等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促进了学生、教师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5.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 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

十、问题与讨论

1. 在实用技能培养上, 学生虽然在学校得到了训练, 但还需要多到工厂、企业去实习见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熟练掌握。因学校联系的相关企业、工厂等离校较远, 学生实习机会相对较少, 这样也相对制约着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在今后, 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现就近实习、就业。

2.因本课题研究时间短, 范围有限, 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还需加强就业前的培训, 如, 守法、维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 强化常用手语培训等。

3.课题研究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课题结题, 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结束。结题后, 还要根据市场、社会发展等, 拓宽项目, 如, 开设汽车美容、家政服务等, 继续加强技能培养。

4.切忌“急功近利”, 特长教育应该和聋生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 把特长培养引导到个人求职谋生的范畴中去。这一点对于聋生而言尤为重要。他们由于知识面狭窄、交际面不广泛导致接受的信息相对滞后, 对于未来生活设想过于简单, 学校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更专业、更长远的特长指导。

十一、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开展“山区聋生的实用技能培养探究”, 有利于学生兴趣特长和实用技能的早期形成, 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及今后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奠定了基础, 有力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通过课题组老师三年的共同努力, 进一步印证了课题假设, 在内容和形式上突出了山区特教特点, 完成了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出了山区聋生实用技能培养模式。

2.构建了聋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3.学生学会了一技之长, 掌握了1~2 种实用技能。

(二) 建议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解决。如:

1.职业教育师资不足,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特长和实用技能, 开展好这样的活动关键是教师。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而且要有熟练的特殊技能。由于教师的特长和爱好不够广泛, 在研究活动中, 我们还得边教边学。这显然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 建议今后学校应同师资培训部门配合, 搞一些专项技术培训, 让每一位教师都具备一、二项特殊技能, 以适应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在特校职业教育板块无教材, 可组织专家针对城市与农村特校特点分别编写职业技术教材, 系统的职业教育教材可以让职业技能教育有的放矢, 效果更好。

3.本课题虽然是对聋哑学生的技能培养, 在今后, 可以拓展延伸到对培智高年级学生进行选择性的技能培训, 如, 手工、烹饪、家政服务等, 培养培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 1993.

[2]黄河浪.成功潜能开发核心教程:思维[M].海南出版社, 2001.

[3]张庆玲, 陈军, 黄观颖.聋生劳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 2000 (1) .

[4]王万福, 赵福杰.农村聋校学生劳动技能向职业技能过渡的研究总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 1999 (1) .

培养聋生职业技能 篇2

一、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实行分层次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改变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一刀切’的状况,即传统的对所有学生采用同同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分层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

第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本上是由我国聋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以我校为例,从目前来看,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觉得读高中升大学的希望不大,于是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比例最大;二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好,但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了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比例不大;三是初中阶段成绩、表现皆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或父母管不了,希望老师和学校帮着管教,这部分学生占较大比例。

同时各专业之间及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以南海信息我校2006年商务英语专业与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达100分,班级内部学生入学成绩最大落差更达到300分。

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及专业落差大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学生没有学会。不但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即改革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兴趣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符合社会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为谋职就业创造条件,。于是在职业学校,语文就从普通高中的“老大哥”的地位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如教师常常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课文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往往使得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无法跟上,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产品“进入人才市场,更不会受到欢迎。

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切合实际的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开展语文科因材施教活动,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应该明确,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职业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潜在的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聋生基础校教学方式重点难点(1)中职聋生语文与职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中职聋生语文由于没有符合聋生自身特点和职业需求的语文教材和丰富的聋生语文教育教学经验,而一直采用的是落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不顾职高生的接受实际和聋生的学习特点,生搬硬套普高语文教学的模式,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致力于文化史、文学史、语文基础知识、文体知识的研修,努力把学生向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的方向培养,忽视语文的基础性与实用性,不能灵活处理语文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关系,忽视了聋生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和水平的差异性,违背教育规律和时代要求,造成中职聋生学不进语文,学了语文也没用,学语文反而耽误学专业知识技能的荒唐局面。因此中职聋生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共同的知识 个性的知识

以专业为导向,推进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

作者: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信息技术学校 刘庆云 时间:2007-3-26 22:44:19 大教育家孔子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一个人想办一件事,能否马上动手?”孔子回答子路说:“你父兄健在,怎能不先问问他们呢?”而对冉有则说:“应该马上去做!”学生公西华觉得奇怪,就问为何一个问题有两种回答。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就鼓励他果断;而子路好胜急躁,则要他多方考虑,避免草率。”这种教育方式体现了孔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孔子能够培养出七十二贤人,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果,也是今天所谈的分层次教学的源头。现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分层次教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斟酌、探讨。

所谓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对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教育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使学生各有所得、各尽其才。

一、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实行分层次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改变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少数优秀生或”齐步走“"一刀切’的状况,即传统的对所有学生采用同同样的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符合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人才的重任,因此,分层施教,是中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方法。

第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根本上是由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以我校为例,从目前来看,生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觉得读高中升大学的希望不大,于是选择读职业学校,这部分比例最大;二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好,但家庭经济困难,负担不了读高中和大学的费用,希望掌握一门技术,能早日就业以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这部分比例不大;三是初中阶段成绩、表现皆不好,家长考虑到子女年龄较小,只能送到学校,或父母管不了,希望老师和学校帮着管教,这部分学生占较大比例。

同时各专业之间及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以南海信息我校2006年商务英语专业与计算机、汽修等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达100分,班级内部学生入学成绩最大落差更达到300分。

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及专业落差大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兼顾不及,使好学生没有学好,“差”学生没有学会。不但影响了其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即改革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实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和兴趣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优质教育,这就是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符合社会的需要,职业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技能,为谋职就业创造条件,。于是在职业学校,语文就从普通高中的“老大哥”的地位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如教师常常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课文同样的生字词、完成一样的读写训练,往往使得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无法跟上,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产品“进入人才市场,更不会受到欢迎。

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切合实际的不同的教学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开展语文科因材施教活动,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应该明确,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职业学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分层次教学不是简单地分班,更不是流于形式的“换汤不换药”,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模式和保障学生受到最好教育的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不具备潜在的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中职语文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操作

1、制定切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是能否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以广东佛山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为例,这是一所文理兼收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有计算机、数控、物流、文秘等多种性质迥异的专业,由于专业的多样行,每位语文老师都承担了至少三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学生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能极大地改善“吃不饱”与“饿着了”并存的局面。2006年以来,笔者以所任教的三个不同的专业班(文秘、物流、数控)为实验班,开展分层次教学实验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A,B,C并制定如下目标:

A类---提高班。主要指文秘班,文秘班学生文化课尤其是语文基础较好,而且很多学生有参加高职高考的愿望和计划。定目标时就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点,适当提高,教学内容上注意与高职考试内容接轨,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教学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才能为主;教学上除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还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B类---中等班,主要针对物流班,该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基础一般,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掌握适应较高层次企业的需求的技能为主,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立足基础,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并能模拟撰写简单的总结、计划、报告等常用文体。

C类---基础班,主要针对数控班,该专业男生占绝大多数,语文基础较差、多数对文科不感兴趣,而且几乎全部学生三年后都要面对就业;所以在教学上要采取”慢进度,多重复,重三基,常反馈"的办法,要求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技能,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口语会话和简单的自我介绍,适应一般企业需求。切合专业实际的教学目标,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注意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第一、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上课时,要善于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设计不当,不能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难免使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因此讲授一篇课文,问题的设计应遵循由具体到抽象,逐层深入的原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把握问题,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由具体到抽象表现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依托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初读感知,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认真看书,都能回答,低层次的学生通常能以读代答,中高层次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不管用什么形式回答,学生只要感知了课文内容,目的就达到了。第二个层面,细读课文,让学生探究是怎样写的,即语言怎样组织、表达,如何遣词用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个层面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低层次学生依据教材,认真思考也能有所悟,中高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得到了激发。第三层面,继续导读领悟,更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由于有了上面循序渐进的铺垫,这类问题中低层次的学生不至一窍不通,他们或多或少能有所理解;高层次学生通过思考,则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设计有层次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先决条件,惟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都有所思,有所悟,避免低层次学生上课无所事事的现象。

第二、提问有层次

一个问题的提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反应有快有慢,如果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让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不仅扼杀了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会养成中低层次学生的惰性。因此提问也必须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方式有三:(1)简单问题由低到高。这种方式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得对,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到更大激发;回答得不全面或不对,还有其它同学补充、纠正。(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后低。有了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再鼓励中低层次的学生作模仿性回答。这种回答也许可能是建筑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许是回答出来了,但还不理解,然而他们得到了参与,感性认识得到了加强。(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中低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甚至否定高层次同学的意见,以鼓励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以上三种提问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作答,他们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习效果会明显增强。

第三、课内及课外活动训练要分层次设计

首先、训练目标要有层次性,语文教学离不开训练,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中职学生无论是参加高职考试还是就业,语文能力更多的体现为读和写。以课外阅读为例,低层次的学生(如数控专业)只要求能读完并适当制摘抄之类的读书笔记;中层次学生(如物流专业)要求在读的基础上尝试赏析;高层次学生要求大量阅读,并能写出读后感或赏析性文章。写的方面,针对学生的多样性,注意在作文训练中,提倡一文多裁,启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题进行多角度思维,逐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曾拿2000年高考作文题来开导他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认识各异,要敢于说‘不’,进行求异思维,求异就是发现,发现带来创新,创新才能超越。”当然这些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达到了己层目标后,在此基础上还应鼓励、激发、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目标迈进。

其次、训练内容有层次。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和加深题,高层次学生要求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宽题。以古文学习为例,低层次学生只要求会读,熟记一些名言佳句并粗知大意;中层次学生在上述基础上还要能流畅朗读,能准确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含义;高层次学生则要求读能字正腔圆,解释、翻译准确无误,理解举一反三。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长期以来一直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由于直接面临着就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为分层次开展课外实践训练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采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由浅入深的活动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比如语文基础较差的计算机、数控等理科专业学生可安排手抄报制作、简单口语交流活动;对语文基础较好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举行小记者(练笔采访)、小演员(模仿表演)及演讲辩论等活动。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训练活动,可以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能力。

第四、评价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及老师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得受到肯定。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而有区别地进行。例如对同一的问题的回答,低层次学生可能是吱吱唔唔,词不达意,但如果有那么一点闪光之处,老师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再思考。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正视老师,吐词清晰,语言有条理,评价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思维的正确性,还要从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语文教学评价中,作文评价是很关键的一环。批改作文时,不顾学生所处层次,一概否定,容易导致低层次学生失望,沮丧,降低写作积极性,甚至惧怕作文;同时对高层次学生不提出更高的要求,又容易导致他们写作能力的停滞不前。因此在批改作文时应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一篇作文,文字通顺,叙事清楚,无错别字,如果是低层次学生写的,就应给高分,是中高层次学生写的,就应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在评价的层次性方面,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革学生的成绩考核方法。要彻底改变一次考试(期中或期末考试)决定成绩的考核方法,而应在考核中充分考虑学生平时非量化的课内外表现,如听课情况、完成作业的态度等,实现成绩考核的经常化、标准化特别是要探讨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横向比较问题,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评优、评先和毕业时的推荐就业提供理论依据。分层次教学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等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人人能成才、个个都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决不能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三、实施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第一、要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心理效应,用爱心消除不良后果

作为一种科学而艺术的教育方法,分层次教学是教育的良好形式,符合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但面对活生生的人,还需要注意其心理感受,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我在实施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发现,明显的有意分层次也容易使尖子生固步自封,后进生自暴自弃,两者都失去了进取心。因而,分层次要充分考虑心理暗示效应,如何进行要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对尖子学生深化、扩展知识面,对后进生则采用深入浅出,通俗化、兴趣化的教法。这样,就可以解决有意分层次可能带来的不良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主动性,会更受欢迎。

第二、需要注意的是分层次教学绝不是划分“等级”,与分快慢班的做法不同。

正如南京师大附中校长陆一鹏所说,分层次教学是“分层不分班”。所谓“分层”分层次教学是“分层不分班”,“分层”是学科教学分层,“不分班”是学生隶属的班级不变,这种教学方法面向全体,从尊重学生不同学科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建立自信出发,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而快慢班则是按学生的各科总分排队。而且,快慢班面向少数好学生,丢掉了大多数;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在于如何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矛盾。

第三、学生的“层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当学生进步后,老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学生所处的层次;另外,虽然每个层次的标准不同,但教学过程中要固守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无论对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多关心,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进取热情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聋生数学操作学习的培养 篇3

关键词: 操作 数学概念 能操作 想操作 精操作

示范讲解 辅导 演示操作

中国分类号:G76

所谓操作,指的是运用人的外部肌肉来完成的动作。教学操作学习被界定为利用工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身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数学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也就是把掌握特定的概念、命题等应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通过学生的操作,把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操作在聋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操作学习符合聋哑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法则等抽象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会学习,掌握真知。

1、正确示范,教会学生能操作

教师的举止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聋哑儿童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严密、精炼,同时也应重视演示操作的正确、规范。操作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但只有规范性的操作才能促进准确概念的建立,例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教师先用左手托住一个长方体模型,用右手食指尖指顶点、用食指指肚从一条棱的头摸到尾比划棱、用手掌抚摸表面比划表面积、用五指弯曲比划所占的空间,即体积。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做一遍,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体积的定义,可以使学生真正实现由讲懂、教会向弄懂、学会的转变。当然教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动作的敏捷、条理、到位。同时也要重视巡回辅导,教会学生操作到位,真正学会操作。

2、兴趣诱导,激发学生想操作

真正的学习,必须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我们的聋哑学生由于听力这一感官的残缺,诸多方面都需要他们通过操作体验来弥补这一缺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好数学,对数学不再产生畏惧心理,建立学数学的兴趣。例如:教测量这一章节时,先让学生随步走,由教者抽出其中一步,并相互量出一步间的距離,各自记住。然后诱导学生互相帮助量出量一下操场一周的大约长度、直线间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并引导学生回忆有几种测量方法。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有的用竹竿定距,有的步行测定,结果误差不大。接着提示学生说说看看谁的方法简便、省时呢?大家公认为步测简便,在兴趣浓烈时布置学生假日回家测量一下自家的耕地约多少平方米,合多少亩?虽然测量过程的计算中运用到许多综合知识,但学生信心百倍,设法弄懂前面的知识,这样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身实践操作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使学生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运用知识。

3、优化程序,培养学生精操作。

操作学习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和接受能力,按知识的结构合理的设计操作程序,学生在教师的示范讲解和辅导过程中进行操作学习,这样能使学生经历发生、发展过程,使新知识有生长点。帮助学生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真正的知识。在课堂上,认真地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涂一涂、拼一拼,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玩中积累,玩中思考,主动获取新知。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动的特点,变“教数学”为“学数学”。如教“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开始设计的铺垫操作,要求学生用学具摆出每排2个,摆3排,每排3个,摆2排,让学生熟练的搞清“几个几”中相同的份数和每份数的关系,这一操作要求学生做到——熟。而新授过程中的“倍”是一个新概念,由旧知引入新知“倍”需要一个比较量、谁是谁的几倍,从图片演示到操作方法上让学生体会——新。巩固新知操作过程中,既要“几个几”又要摆出“几的几倍,逐步深化,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学生的操作程序上达到精。这种由学生参与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操作学习、经过观察、区别、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

聋生写作能力培养探析 篇4

一、激发聋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首先在命题上要让学生写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写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触动的、有真情实感的,让他们有话可说。例如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写校园中的景色、和同学之间的事情等等。同时,在布置题目时,给出一个写作范围。让聋生自己自由确定题目,他们反而不知要写什么。布置一个题目又太局限,可以将同一主题的不同角度的题目出一些,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任意选择一个,这样作文题目就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了。

聋生由于写作困难较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布置完一个作文题目,简单讲两句,让学生自己写就行了。这样,许多学生不知写什么,不知如何写。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要写什么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等,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篇范文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给以辅导,提供给大家几种写作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如何去写,下笔有言。教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这种思路去写自己的内容,要有自己的创新和思想,不能最后都写成千篇一律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

学生由于缺乏观察,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无话可说,不知要写什么。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形成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的好习惯,摒弃在作文书上东拼西凑的不良习惯。例如学生描写一朵花,可能一句“很漂亮的花”就完了。这时,可以带学生到花园里,看看花瓣是什么颜色的,花蕊是什么颜色的,花瓣的质地像什么,花是什么形状的,想象一下像什么,闻一闻是什么样的香味,闻到香味后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蜜蜂、蝴蝶在花上飞舞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早晨有露珠时花又是怎样的,月光下的花又是怎样的,看花的美丽,想想花的生长、衰败又有什么感想,等等。一朵花可以写出很多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只有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才是写作的源泉。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后写作,也可以让学生看图写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聋生语言掌握能力较弱,而且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要分层布置写作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逐步提高。例如,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可以先进行照例句写话,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写片断,再写观察日记,扩写、缩写、续写、独立完成作文等。根据学生的实际,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作文练习中切实有提高,有收获,使学生学有所得。

四、重视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聋生习得语言,扩大信息量,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完善情感和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而这些也是写作所不可或缺的要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读得多,背得多,才能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可先浏览全文,找出生字词,借助字典了解词意,了解文意,画出疑点、重点句子,反复研读,或请教老师同学,把握结构,体会情感,还可摘抄佳句,写一写心得体会等。

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积累语言的活动,给以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成语接龙、成语竞猜、小小故事会、读书摘抄展览、读书心得交流。在班里可以设一个图书角,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程度而且他们感兴趣的读物,例如作文指导书籍、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短篇小说等,扩大聋生阅读的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培养聋生主动学习的策略 篇5

关键词:聋生;主动学习;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知识不如培养学生能力。语文学科由于有它一定的特殊性,为许多学生所畏难,更被许多聋生所畏惧,甚至拒绝。所以,培养好聋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习惯、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聋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容易接受直观事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降低学生认识难度,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引发聋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本人经常以故事、实验、奇特的现象、有趣的问题等为线索,以编演课本剧、录像、游戏以及电脑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如本人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让聋生把眼睛蒙上,制造一种无声无光的气氛。再邀请一名学生扮演“海伦·凯勒”,在这种环境中走路吃东西等,使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孤寂和恐怖,体验她的烦躁。学生通过这种情境,很容易理解海伦·凯勒的心理,这样在教学时,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设计疑问,增强悬念,可以激发聋生思维和想象的兴趣,发展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本人设疑:“爬山虎是动物还是植物?既然是植物为什么还有脚?好奇心使聋生深入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主动性也激发出来了。

二、培养聋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使兴趣持久,就要“习惯成自然”,教师要加强训练,培养聋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要让聋生既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也能在课外自觉主动巩固已学知识,完成作业,还能在生活中体会、学习,提高学习语文的乐趣。

1.培养聋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聋生自学的重要一环,通过预习可以让聋生在课堂上更加关注重点问题或自己不太理解的问题,教师必须逐步培养聋生的预习习惯。课后复习也很重要,不及时复习会遗忘关键内容,“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由于聋生的遗忘性很大,复习对于他们来讲尤其重要。教学实践证明,班中的优秀学生都是善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

2.培养聋生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

众所周知,聋生的语言积累少,刚入学的聋生,语言积累几乎是零,这严重影响了聋生的阅读和写作。所以,要培养聋生养成多动笔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好词、好句本,经常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吸其精华,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特教专家季佩玉老师曾说过:“聋生学语文最关键的是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并要指导此词此句在何种情况下运用。”目前本人的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教学了《荷花》一文后,学生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记下了有关描写白荷花姿势的句子:“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好像要破裂似的。”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许多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后,把这些语句运用在描写梅花上,让文章增色了不少。

三、提高聋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由此可见,聋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能让他们受用终身。

1.培养聋生主动质疑的能力

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利用聋生的主动质疑能激发聋生主动学习的需要,更好地调动聋生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刚开始,要鼓励聋生敢问,不奢望问题质量有多高,这是由于聋生知识面窄、思路不开阔、经验少等原因造成的。这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找出课文中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符合的地方,本人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教育我们,做人要言而有信,为什么文中我把羚羊送给好朋友万芳,爸爸妈妈却逼着我把它要回来呢?”也可以找出课文中与自己所了解的与常理相违背的地方,如,教学《师生情》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老师说过要我们互相谦让,为什么文中三个女同学争着往屋里看,她们为什么没有互相谦让呢?”

2.培养聋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聋生的依赖性很强,当他们质疑后,往往等待老师的答案。这时,老师要带着聋生一步步地分析问题,如,解决《师生情》一文的质疑时,本人先让学生演示“争着往屋里看”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体味三个女生的心情(一种非常急切地想见到老师的心情),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出情感。学生从不能解决问题到能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学习性发展的过程。

培养聋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相信良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才能成就学生,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季佩玉.聋校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聋生数感的培养与训练 篇6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聋生的数感主要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断不同的算数运算,有能力进行数学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方法(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时计算的经验;能根据数据进行推理,并对数据和推理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等等。

良好的数感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平时有意识地将问题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实物、活动等融入教学中,有效地培养了聋生的数感。

1. 从熟悉的实物入手,初步建立聋生的数感。

从聋生生活实际中举例子,有助于他们把数字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使聋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如,我在培养一年级聋生的数感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把数字的涵义,从生活中抽象出来。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从聋生生活中找来了大量的实物,摆在学生面前。如1支铅笔、2朵花、3张桌子、4个人……也可以让聋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你家里有几个人”等培养聋生的数感,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大量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数的概念,产生数感。在教学中,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不仅启蒙聋生的数感,还能培养聋生“亲近数学”的好习惯,使聋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我在教学中,还做到了善于利用生活现象,采撷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聋生不理解“6-0=(%%)”,我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6-0=6”?比如说有6个苹果,一个都没吃(即吃了0个),所以还剩6个,“6-0=6”。今天老师有6元钱,可是现在一分钱也没用,还有6元钱,列式“6-0=6”……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实事,教师拿这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教学,聋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慢慢体会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了数感。

2. 动手操作,建立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实践证明,聋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聋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一年级聋生获得数感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实物模型的感知,再加上动手操作来得到。如,我在教学“数的分解和组成”时,让聋生用小棒、小花或者用一些实物图片来进行拆分、组合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从而明白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感。

3. 鼓励猜测,发展数感。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有时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机会、能培养数感。在聋校数学学习中,引导聋生合理猜想,对培养他们的数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我在教学“9的分解”时,拿出9颗玻璃球,一只手里拿着3颗,让聋生猜一猜另一只手上有几颗?在巩固数的认识时,随意拿出几根小棒,让聋生估计一下是几根,看一看谁猜得对?通过观察、猜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聋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4. 开展活动,增强数感。

数学知识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现象。因此,我在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打破传统的室内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在教学“认识10以内数”时,我带聋生走出教室,让他们数一数校园里有几棵松树、有几棵月季、一枝树枝上有几片树叶,学生宿舍有几张床、几床被子,等等;在教学“认识元、角、分”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商店去了解小小商品的价格,到汽车销售公司了解汽车的大价格,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原来学生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鲜活”了起来,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5. 综合运用,升华数感。

比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当聋生通过共同探究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后,我准备好一个装有各式各样(已标价)食品图片的小袋子,设置了一个购物情景:“学校要组织一次秋游,请你用8元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让聋生根据要求独立设计购物方案。秋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聋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聋生们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断完善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自身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培养聋生良好的数感, 领学生入数学学习的大门。在教学中应从熟悉的实物入手、初步建立聋生的数感;让聋生动手操作, 建立数感;鼓励猜测, 发展聋生的数感;开展活动, 增强聋生的数感;综合运用, 升华聋生的数感。

关键词:聋生数感,培养,训练

参考文献

[1]聋校教育学.

[2]聋校心理学.

如何培养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7

一、培养口语能力

1.看话能力的培养。

看话又称读唇, 是指聋生通过眼睛观察说话人嘴巴的动作, 理解说话内容的一种技能。那么怎样提高聋生的看话能力呢?

首先要全面完成看话教学任务, 内容包括:

(1) 在聋生用眼睛感受口语时, 将口语口形和表达的内容同时演示给学生, 把口形和内容结合起来, 形成语言概念, 通过反复巩固保持留下的痕迹。

(2) 在聋生用眼睛看口语发音动作时, 一定要求学生模仿发音动作, 学习说话, 把看话和说话统一起来。

(3) 要重视多读多背, 大量积累学生的口语材料。以上三方面的教学进行得越充分, 聋生的看话能力越强。这样当聋生再次见到已经感知过的口形时, 同时伴随自身复诵的口语发音动作, 在熟悉的语言材料上进行思考, 正确理解内容。

要坚持反复多练。看话是一种技能, 离不开反复多练。要做到“滚瓜熟”, 反复多练要贯穿教学始终。教学时, 要有必要的练习, 巩固刚学过的内容, 同时还要进行充分的复习检查。反复多练要讲究方法, 体现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要求。

2.说话能力的培养。

聋生丧失口语, 不仅发音器官的能力需要培养, 说话技能也要提高。它的训练目的是培养聋生具有自然正确的说话技能。

看话能力和说话能力同属口语能力, 一个是理解口语, 另一个是运用口语, 所以其间有密切的关系。在培养聋生看话能力的过程中, 必须与发音教学和发展语言密切联系起来, 与阅读教学密切结合起来。看话毕竟不能像听话那样充分地看清楚对方书画内容, 因为在汉语中同音字很多, 其发音器官动作很相似, 甚至完全一致, 有的汉字的发音器官动作并不在外露部位, 无法看清。所以, 我们应该合理使用手语和书面语作为辅助, 弥补看话的不足, 提高看话的准确性。

用手指语作辅助, 主要是用它字音部分的长处, 帮助聋生区分口型相同的字词。

手势语作辅助, 主要是用其表意部分的长处, 帮助聋生区分口形相似的字词。

用书面语作辅助, 主要是用“书空”的方式进行, 即用手指在空间写汉字, 或在手掌中写出汉字。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说话中的关键词语。书空汉字技能是聋生应该具有的一种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看在空间写出的汉字是反字, 不容易辨认, 要经常训练;看写在手掌中的汉字是倒字, 不易辨认, 也要经常训练。

二、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书面语的能力

聋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是依文学语, 但必须遵循以语导文的语言规律。聋生的口语清晰度总有局限性, 运用书面语要比口语实际得多。

1.学词识字, 学句教学。

聋校语文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不单独提识字, 而是提学词识字, 顾名思义, 聋生的识字应在字词中进行。看图识字课文与学句结合起来。课文不仅在学词时完成识字任务, 而且编写了可以分别用上这些词语的句子, 即要求把新学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运用, 用替换词语的方法, 把一个句子扩展成几个句子, 举一反三, 扩大学生的句子数量。

句子是由词组成的。在任何一个句子中, 词与词的组合都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说话违反这种规律, 任意地将一些词凑合起来, 那就不合语法, 甚至使人家听不懂在说什么。所以, 一句话中词语的安排顺序很重要, 聋生常犯的病句错误是词语颠倒或残缺, 因此, 进行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教学意义重大。进行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教学, 要结合句子的内容,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渗透语法指导。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领会内容上的联系, 通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教学, 朗读指导, 逐步让学生懂得词与词的组合规律, 懂得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 提高读句、写句能力。

2.笔谈对话。

聋校语文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聋生“能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一般的交谈”, 这就是对话或笔谈。把对话和笔谈始终作为教学要求是基于聋生的特殊需要考虑的, 因为对话是社会交往、日常生活中用得多的一种交际形式。聋生具有对话能力, 会给他们的社会交往、生活及办事提供方便, 提高他们沟通交流能力。因此, 培养聋生的对话能力, 应该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措施。

基于聋生的听觉障碍, 他们的口语清晰度受到严重影响, 在与人对话时对方很难听清他说的话, 无法进行交往。因此, 在教学中, 应尽可能地利用听觉, 发展听、说的对话能力, 但也要能写, 多培养他们一种交际能力。对于全聋学生, 他说话的清晰度差, 一般人是听不懂的, 所以一定要具备笔谈能力, 从而与人正确地对话, 达到沟通意向、交流思想的目的。笔谈可以正确无误地表达内容, 是有文化的聋人很乐意使用的交往方式。

新课改下聋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8

一、透析聋生心理现状

当代聋生心理的主流是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 但由于先天失去了听觉, 使得聋生只得“以目代耳”存在着交流障碍, 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不顺畅, 导致他们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缺陷:他们或自卑、忧郁, 缺乏自信;或是非观念、自我意识不强;或意志薄弱, 耐挫能力差, 遇到困难或重大问题不能面对现实勇往直前, 而是逃避退缩, 甚至采取一些消极错误的做法。此外, 处在青春期的聋生与异性交往中, 也很容易陷入“早恋”, 为此不安和苦恼。因此, 我校把对聋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 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二、明确心理教育内容

新课改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主动施教的过程, 也是一项预防性的教育活动。每个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 都将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挫折,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走在前面,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学生自觉探索自己的问题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 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我校根据上述聋生的心理特征, 从大局着眼, 从小处着手,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 是非观教育

实践证明, 好的心态与明确的是非观念密切相关。聋生由于涉世浅, 对周围环境认识不深刻, 自制力较差, 有时不免会选择不正确、不健康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 引导学生懂事理、明是非, 增强判断是非的能力, 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选择正确的, 抵制错误的, 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以正确的是非观和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2. 挫折观教育

作为教育者, 我们学校主动出击, 纠正聋生对挫折错误的认识观念, 让学生知道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过程: (1) 人人都会遇到挫折, 但挫折对个体的成长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2) 不畏惧挫折, 不害怕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因素, 把失败看成成功的阶梯, 从而在挫折面前保持冷静和自信。 (3) 乐观向上, 自强不息。在不幸和打击来临时, 不能怨天尤人, 灰心丧气, 甚至自暴自弃, 而应用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去面对, 去拼搏, 真正做到“身残志坚, 自强不息。”

3. 社交教育

与人交往是培养健全人格、个体社会化的必经之路。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人格就是指个性, 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各种特点的综合体现, 培养健全人格并不是使学生完美无缺, 而是指人格各种特质和谐、自然的结合, 也就是说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 都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 首先, 我们教育聋生认识并悦纳自己, 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改造自己的弱点, 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其次, 教育聋生悦纳他人, 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 心胸开阔, 广泛团结同学, 不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来往, 和性格不同的同学也要友好相处, 做到对后进生不轻视、不冷落, 对先进同学不攻击、不妒忌。教育聋生只有爱别人, 才会被别人爱, 只有接纳别人才能被别人接纳的道理。

4.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急剧发展的时期, 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我校进行了积极有效而又稳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科学地指导聋生度过青春期。 (1) 性生理的辅导, 帮助他们处理由一系列身体、生理的快速变化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 学会相应的策略和技巧; (2) 性心理的辅导, 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 正确认识性健康、性保健, 预防性疾病和艾滋病等知识; (3) 性道德教育, 教育他们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准则和方法。避免不适当的异性交往, 加强女性的自我保护等知识, 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接纳和塑造自己青春期形象。

三、灵活运用心理教育方法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新课程改革中, 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工作格局。

1. 开设心理咨询室———使教育专业化

学校设有“知心姐姐”信箱和心理咨询室, 配有一名专职教师, 并挑选有经验的班主任担任兼职教师。老师热心开导来访学生, 及时解开聋生的思想疙瘩, 遵守针对性、疏导性和保密性的原则, 赢得了学生信赖。近两年来, 我们已给十多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了特殊的心理档案, 进行追踪立档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课堂渗透———使教育经常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一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 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 优化学生的学习个性。二是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把关爱带进课堂, 把微笑送给学生, 把希望注入学生的心田, 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的机遇和体验, 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 达到互相激励、共同提高的佳境。

3. 环境渗透

创设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学校通过建立文化长廊、知心姐姐信箱、班级板报、悬挂名人画像格言、种植花草树木等方式, 着力营造墙壁说话、角落育人、树木吐情的优雅氛围,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坚持三结合, 增强教育合力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限于学校的范围内, 要扩展到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 家庭对聋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我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使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 形成一个家、校合作, 携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此外, 实施“请进来”策略:请成功毕业生回母校与学生座谈, 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社会上的贡献,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树自信心, 逐步消除不良情绪。

如何培养聋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9

一、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培养主动学习数学能力

聋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由模仿性学习到独立性学习, 到再创造性学习, 由被动地学习到主动地学习再到积极探索, 由不会学到会学再到主动学习。因此, 只有改变聋生被动学习状态, 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提高聋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由于聋生听觉上的障碍, 导致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影响, 对事物理解产生偏差, 聋生较注重表面现象, 对事物的实质理解不透彻, 而高中数学内容逻辑性较强。因此, 聋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大, 尤其是理解抽象问题。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 生动活泼的形式, 新奇动人的事物较感兴趣。聋生也和健全学生一样, 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他们也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针对聋生这一特点, 教师有意识给聋生创设教学情景, 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积极性。适当增强一些辅助教具, 利用手势语, 合理运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 让所学知识直观而富有情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 激发聋生学习兴趣。让聋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实践,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使聋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锻炼了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 为学习数学知识建立自信心。他们有了这种学习的愿望, 在学习中他们才会怀着好奇心, 带着疑惑专心听讲, 便于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效率。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主动学习数学能力

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提高主动学习数学能力的关键。

(1) 培养聋生正确预习习惯。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高听课效率。耳聋学生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 他习惯教师传授知识。因此, 教师就要指导聋生预习新知识, 教师提出预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让聋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并教会他们用彩笔勾划出书中的重要内容, 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 使聋生养成预习新知识的习惯, 为主动学习知识引路。随着聋生预习能力的提高, 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也会提高。

(2) 培养聋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认真听课是聋生获取知识, 发展智能的主要途径, 也是培养聋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上课时, 教师指导聋生认真听老师讲解新旧知识的联系;听老师讲解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定律等意义;听老师推导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听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等, 培养聋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聋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愿望会更强烈。

(3) 培养聋生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既能巩固记忆防止遗忘, 又能深化学生对当天学习知识的理解。聋校教师指导聋生课后复习, 做到当天学习的新课当天复习, 同时复习时要突出重点,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发现问题要积极思考, 主动询问, 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 复习旧知识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地进行指导, 教会聋生掌握怎样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去汲取、记住有价值的知识。只有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帮助聋生记住学习内容, 才能提高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发挥聋生主体作用, 提高聋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效率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体现, 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多考虑聋生的特点, 充分发挥聋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 复习旧知识, 学习新知识,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满兴趣, 让聋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尽量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变得富有情趣, 从而提高聋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效率。由于教学活动中, 聋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教师坚持不懈的有意识培养, 使聋生能够自己独立预习和复习,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就逐渐对数学感兴趣了。他们主动学习知识能力增强了, 会使他们的分析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聋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聋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得到提高, 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在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能力也相应的提高了。缩短了聋生与健全学生之间的距离, 降低了聋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难度, 提高了聋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聋生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摘要: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 由于聋生生理上的缺陷及因此而导致的心理上的缺陷等因素造成的聋生交流、认知等方面的障碍, 使得他们也不想主动地去学习新知, 主动地去克服学习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而获得新知, 因而他们也就很期待课堂上老师的逐步讲解、书本上的预先分析步骤, 教师也把自己的讲解看作了是他们获得新知的主要方式, 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聋校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体现聋生的主体意识, 变聋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

关键词:聋生,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丽平.浅谈培养聋生的自尊[J].黑龙江教育, 1999, (9) .

[2]汤凌燕, 马红英.聋生使用笔谈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9) .

浅谈怎样培养聋生写作文 篇10

一、培养聋生正确的写作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意志行动的努力程度取决于动机。写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练习和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尤其需要成熟稳定的动机和坚强的意志来调控支配思维和行为。长期以来学生不愿写作文,其原因就在于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写作方法的指导,只注重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动机、意志的培养,舍本逐末,因而欲速不达。

培养正确的写作动机。首先,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通过写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学习、工作的需要。平时必须重视一招一式的训练,着眼于长远,每个同学必须确立为打好基础而练,为将来从事工作和交流的需要而写的动机。其次,需要利用效果对动机的反作用。为训练而写的作文,教师要分解训练目标,把握评价分寸,对学生分类推进,让学生一练一得,循序渐进。程度差的有一得即可,及时肯定,适当鼓励,使他们看到进步,尝到甜头,强化训练动机;程度好的适当提高标准、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看到差距,不致于翘尾巴。

二、激发写作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培养聋生的作文兴趣,使聋生对作文“好之”、“乐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重在鼓励。

在低年级的看图写句子中,我们鼓励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写出的句子可以不拘形式、长短,只要句子通顺,句意和图意吻合即可。

在中年级,我们鼓励聋生大胆的写,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把他们要说的话引出来,让他们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不讲究开头、结尾,不要求重点突出,只要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写出来就行。

在高年级,我们鼓励聋生观察想象,写放胆文、遇到风写风,遇到雨写雨。先是定向观察,由教师确定观察对象,教给观察方法。经过一段训练后,发展到机遇观察,让学生自己捕捉观察对象,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各年级聋生的作文,只要基本达到要求,老师都给以肯定,都给较高的分数。使学生感到“作文不是一件难事”。

三、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一切有用的书,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想象,积累储存语言,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久而久之,自能影响自己的作文。

课堂里的语文教材,仅是讲读的例子,从量上说,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的自觉阅读才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的内容应尽量宽泛些。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作文、名家名作,这是上乘的精品,属必读范围,而且多多益善。地理、社会等书籍,都应有选择地阅读。对于阅读,应坚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写作奠定基础,胸中无点墨是难以为文的。

四、要勤观察、多积累

社会上有写不完的人和事,自然界四季的更替,风花雪月都是描写的对象。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必须从小养成勤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所感、所知及一些有用的细微末节,随时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随着积累的增多,自然会觉着思想丰富了,脑子里可供调遣的词语多起来了,写作时就会产生一种得心应手的愉快心情。

五、坚持勤学多练

作文是一种基本技能,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写。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学校里的定期作文,每星期作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来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做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写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到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叶老的语言是多么亲切中肯,具体而又实际,说透了人们学习写作的内在规律。

聋童常感到写作文是件很难的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的兴趣,写作的历练太少。我们应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挤进写的内容,使读写紧密结合。这样,聋生练笔的时间多了,练习的次数也多了,不会写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六、把作文训练渗透到美术、自然等学科的教学之中

如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鼓励“绘图说话”。聋生画完一幅画后,让他们说一说画的是什么?自己是怎样画的?然后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

再如,在自然课教学中,我们采用实验说话。在实验之后,让学生口述实验的经过,增强聋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培养聋生自查自评的能力 篇11

1 教给聋生审题方法, 培养自查自评能力

在数学结果的反馈中, 经常发现学生由于审题不准而造成错误。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注重教给学生审题方法, 做到五看:一看已知条件;二看所求问题;三看重点字词句;四看单位;五看括号里的提示或要求。看过后要想, 比如看到“多”要想到哪个数多, 哪个数少;看到“倍”要想到哪个是一倍数, 哪个是几倍数;看到“分率”就要找出单位“1”等等。这样通过读、看、想, 把题目真正弄清楚了, 聋生就能查出错误, 分析错误, 纠正错误, 得出正确结论。比如:一块长方体木料长80厘米, 宽和高都是40厘米加工后长减少了20厘米, 宽和高都减少到30厘米, 这块木料的体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立方厘米?聋生计算加工后长方体体积时宽和高都用 (40~30) 厘米。通过认真审题注意了“减少了”和“减少到”的区别, 就会知道解题错误所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一字之差, 结果之异。因此, 解题前一定要让学生认真审题, 解题后还要对照题目反复检查列式是否正确, 以便自我评析和订正。

2 克服思维定势, 进行自查自评

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解决同一类型的题目有它积极的一面, 对新的题型就会在学生脑中产生消极的作用, 阻碍学生解题思路的拓宽;抑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造成聋生解题的错误。因此, 必须加强对比性的题组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提高聋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 (1) 小华体重84斤, 小青比小华重1/6, 小青体重多少斤?

(2) 小华体重8 4斤, 比小青重1/6, 小青体重多少斤?

这组题目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相似, 他们的第一个条件相同, 问题相同, 但是第二个条件不同。因此, 第 (2) 题的解法往往会受第 (1) 题解题思路的消极影响而误解为:84× (1-1/6) 。聋生往往认为:“小华体重84斤, 比小青重1/6, 则小青比小华轻1/6”, 所以把84× (1-1/6) , 自以为解出小青的体重。这时, 老师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第 (1) 题是把小华体重看做单位“1”的量, 是已知数, 用乘法;第 (2) 题是把小青的体重看做单位“1”的量, 是未知数, 用除法。实际上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我在教学中, 出示了如下题组。

(1) 小华体重84斤, 比小青重14斤, 小青体重多少斤?

(2) 小华体重84斤, 小青比小华轻14斤, 小青体重多少斤?

(3) 小华体重84斤, 小青体重70斤, 小华比小青重几分之几?

(4) 小华体重84斤, 小青体重70斤, 小青比小华轻几分之几?

通过以上题组对比联系, 使聋生明确:“甲数比乙数多14”可以改为“乙数比甲数少14”, 但“甲数比乙数多1/6”就不能说“乙数比甲数少1/6”, 原因就是前者是乙数作为单位“1”, 后者是以甲数作为单位“1”。单位“1”变了, 倍数关系也就变了, 这才是聋生因思维定势造成解题列式错误的症结所在。

克服思维定势:第一, 一定要找出问题症结, 即发源点的定势位差;第二,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病因分析 (加强题组对比练习) ;第三, 要回归到正确结论, 帮助聋生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这才是真正从学法上提高自查自评能力的有效方法。

3 鼓励自我反馈, 强化自查自评

由于聋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 他们往往忽视自己内部心理活动, 对自己思维的破绽不加注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引导聋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馈。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 当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等问题, 让聋生讲出思维的过程, 并要求学生自己作出评价。如:在教学倒数时, 有一个聋生回答说:“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这时我不评价, 而是追问“为什么?”这位聋生告诉我:“因为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 所以它们的倒数都小于1。”接着追问:“假分数的分子都大于分母吗?”这位聋生顿时醒悟了, “我回答不完整, 应该是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或等于1。”这样通过反馈纠正了错误。

第二, 在处理聋生作业时, 我对聋生做错的题目不加批注, 而是把作业本发下去, 告诉他们:“没有批的题目, 请你们自己批,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 说明理由。如果认为错误的, 说明错在哪?为什么?并订正。”这样聋生在检查作业时, 就会努力反馈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 并作出评价, 坚持正确的, 改正错误的。

通过各种形式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聋生对数学的严密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 使聋生在答题时养成的自查自评的习惯,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尤信义.自评能力的尝试培养学生自查.

上一篇:云制造技术下一篇: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