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2024-09-08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精选12篇)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1

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医学职业也不例外。由于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身心痛苦不堪的患者, 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 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务人员及其后备力量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寄予厚望。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严重滑坡现象。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趋势, 并从根本上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已成为摆在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多角度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途径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1 重新确立培养目标, 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指明方向

我国传统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疾病为中心培养诊断—治疗型医学人才, 因而出现重医学专业轻人文科学、重医疗诊

缩与舒张, 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发生变化[5]。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改善血流速度, 提高脑血流量[5]。中医认为, 颈椎病一是由于外伤、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 致使经脉不畅;二是由于人到中年, 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筋脉失于濡养, 风、寒、湿邪乘虚入侵, 致气血痹阻发而为本病。故药枕采用桑枝、威灵仙、羌活、香附、细辛散寒除湿, 舒经活络;红花、当归、丹参、乳香活血养血, 濡养筋脉;麝香、冰片芳香走窜, 祛风引药;川断、骨碎补、杜仲补肝肾, 祛风湿。上药合用, 具有补肝益肾、活血化淤、温经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药枕在使用时, 药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 发挥其治疗作用。椭圆形药枕在使用时, 有轻度颈椎牵引作用。睡眠时枕用, 头颈处于后伸状态, 缓解了颈部的肌肉痉挛, 增加了椎间盘的负压, 恢复了正常关节的应力及正常生理曲度和颈椎间的稳定性, 调整了椎体的序列, 进而使椎体后缘增生的骨刺前移, 扩大了椎间孔的容积, 解除了椎动脉的致压因素所引起的椎动脉扭曲、治轻预防保健、重技术轻职业道德培养的倾向, 这也是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医学教育也面临着重大转变。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培养目标的重新确立上。根据新形势, 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应确立为“以患者为中心”, 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医学人才。按照这一新的培养目标, 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要把患者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 牢固树立同情患者、尊重患者、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树立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对工作认真负责, 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的理念。可见, 新目标的确立必然为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指明方向。

2 严把医学生入学关, 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奠定基础

痉挛等, 保证了椎动脉的供血。配合针刺, 能够改善颈部椎枕肌群的紧张状态, 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对颈神经根的刺激, 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增大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状态, 达到治疗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谭吉林, 何希俊, 郭瑞兰.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 2002, 22 (6) :371~373.

[2]孙宇, 陈琪福.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1

[3]孙清, 孙树椿.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 6 (4) :59.

[4]袁哓军.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 1996, 365:285.

[5]苏稼夫, 周文强, 黄聪阳.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4, 24 (2) :115~118.!

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因而对其也应有特殊的要求。作为医学生, 必须有医生的崇高感, 即学医、当医生不是为了金钱, 而是为了救死扶伤。此外, 还应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经验, 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养老院、街道组织等做义工, 这不但会积累一些服务经验, 而且也是体现爱心的一个标志。有了医生的崇高感和一定的服务经验, 医学生便会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识, 也会对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共鸣。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并未体现医学生的特点。有的学生之所以报考医学院校, 并不是为了救死扶伤, 而是为了挣大钱;有的之所以要到医学院校读书, 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有的根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职业, 之所以来学医, 是因为父母让念的等。有上述想法的学生, 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适合学医的。这也说明把住医学生入学关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医学院校势必要把对考生学医动机和服务经历的考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严把医学生入学关, 提高新生的质量, 这样才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增设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西方国家医学教改的新趋势。如1987年英国的医学院校就将医学伦理学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 并在临床见习、实习中按一定时间间隔由医学以外的专家进行跨学科的伦理教育;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总体来说, 现在西方国家的人文教育是以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为特征的。与国外医学人文课程相比,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 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 以致我国的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 医德素质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 有必要增设医学人文课程, 并把它作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

4 强化专业课德育功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有效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应仅仅依靠德育课教学, 而应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中。医学院校除了增设人文课程, 改进德育课教学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发挥专业课的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 在专业教育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比如在讲解尸体解剖时, 可以对学生进行对死者尊重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往往更生动、更深刻、更具震撼力,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深化实践中的德育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途径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讨论中,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德育。比如, 鼓励学生走进医院, 贴近患者, 为患者提供义务服务;走进社区, 走入农村, 帮助残疾人和弱势人群;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义诊 (由具有医师资格的教师带队) , 搞科普宣传, 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做贡献。在这些课外活动中, 使学生受到生动而深刻的医德教育, 使其逐步树立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患者要一视同仁是做医生的起码标准”等理念, 这些对于医学生将来的从医生涯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二是在临床实习阶段深化德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信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如果医德教育跟不上, 那么, 前期的德育成果就有付诸东流、毁于一旦的危险。特别是在目前医德滑坡的背景下, 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负面功利因素的濡染, 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如有的学生看到医生收受“红包”, 得到了“实惠”还没受到惩罚, 于是就由原来对收受“红包”鄙视, 转化为害怕、羡慕、收受, 甚至索要;有的学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 为了增加临床经验反复给患者检查, 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其对此不但不感到内疚, 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实习, 对自己要求不严, 随便迟到、早退, 甚至延误治病救人的时机, 而他们还不以为然, 在心目中根本就没有把患者当回事等。这些都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要针对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 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严肃实习纪律, 使医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医德医风。

6 设立专门辅导机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途径

在我国, 医学院校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 都由校级领导分管, 并有相应的职能科室具体负责。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是由校级领导分管还是由具体职能科室专门负责呢?据笔者调查, 在这方面, 许多医学院校做的工作还很不够, 甚至处于空白阶段。从国际做法来看, 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在其制订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 应同等对待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 将其作为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也就是说, 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对医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同等重要的。因此, 在医学院校设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专门辅导机构很有必要。在美国的医学院校, 几乎都设有学生辅导中心, 由一名副校长主管中心工作, 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道德教育、心理咨询等。在中心的领导下, 有的还创办了“医学生道德期刊”、“医学生道德教育e网”等有效载体, 引导学生就医德、医风问题展开讨论, 发布具有正面导向性的观点, 增强德育的效果。我国医学院校也应借鉴国外这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以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的领导和引导。

7 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保障

教育不是万能的, 如果教育手段不与一定的惩罚手段相结合, 教育就缺乏保障。医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屡禁不止、逐步升级的“红包”现象;责任心不强、草率行医致患者伤残死亡的现象;不顾病情, 乱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化验, 从而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现象;生产、销售假药危及患者生命的现象等, 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产生冲击和影响。如果不对这些丑恶的现象加大打击的力度, 就会使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失去应有的效果。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力度, 使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严格自律, 重塑人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的圣洁形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医德、医风的监管力度, 加大对违反医德、医风行为的处罚力度, 以净化医疗卫生行业环境, 确保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健康发展。!

摘要:医学生是医务人员的后备力量, 是医务界的未来和希望,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系到我国医疗机构的前途命运、人民的生命安危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都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并寄予更大的希望。然而, 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现象。尽快扭转这一趋势, 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现紧密联系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实际, 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做法, 从4个方面论述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根本途径、有效途径、关键途径、必要途径, 概括阐述了方向问题、基础问题、保障问题, 对医学院校搞好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2

论文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从业人员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好会计,若说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从业的基石,那么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则是从业的灵魂。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主要培养途径。

论文关键词 会计人员 职业道德 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的共同约束标准,代表的是社会公众的意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计职业道德就是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行为的共同愿望,是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它既是会计工作中要遵守得准则规范,也是衡量会计行为好坏的标准。

恪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做到:第一,爱岗敬业。要热爱本职工作,积极钻研业务工作,掌握专业技能并熟练运用,满足会计工作的要求。第二,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言行一致,如实反映和披露单位经济业务事项,不弄虚作假,正确核算。守信是讲信誉、重信用、履行会计人员应承担的义务。第三,熟悉法规。会计工作涉及面很广,不只是记账、算账、报账等表面上的工作,还会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提高法制观念,了解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使自己能够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章循章、知法依法。第四,依法办事。依法办事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准则,是树立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另外依法办事也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第五,客观公正。做好会计工作,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这是会计人员必备的行为品德,是会计职业道德的灵魂。会计信息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微观决策,而且关系到宏观决策。否则,很可能把知识和技能用错了地方,假公济私,甚至参与弄虚作假或者通同作弊,后果不堪设想。第六,保守秘密。任何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会了解某单位内部的财务和生产经营等保密信息,甚至有可能接触到单位的重要商业机密。而这些机密对于给竞争对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会提升自身的业绩,更会战胜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严守秘密,不得为一已私利而以任何形式泄露机密,做一个有职业操守的正直会计人。

二、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能力低,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

现实中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专业技术匮乏,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理解不透彻,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对不断变化中的会计法律、法规及统一的会计制度缺乏学习热情,拒绝接受新事物,与现实脱节,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质量,造成事实上的错账、坏账,严重背离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二)综合素质低下,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在我国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不足,会计人员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总体素质偏低,经过正规系统培训的会计人员很少,中、低层次人才占多数。从而导致会计从业人员自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参与会计资料和信息等的造假,对一些账目进行虚报、谎报,甚至是随意篡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决定,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三)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严重存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许多人在对物质生活的追逐中迷失了方向。有些会计人员经不起金钱、利益的引诱,导致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弄虚作假、违背准则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不到位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只有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为的《职业道德守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仅在有关的会计管理条例中包含了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

(五)组织管理者的不良道德影响

新《会计法》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主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的同时,也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单位对负责人地位上的从属性,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缺乏独立性。加之法律责任的追究具有滞后性,漏网之鱼也让某些组织管理者抱有侥幸心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不可谓小。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由会计职业的具体业务、利益和具体活动内容等决定的。它是保证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对于遏制当前的会计造假,优化资源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树立会计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建立社会公信力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途径

在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现象不给予高度重视,必将导致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危及我国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并使其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现代化目标相适应。

(一)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完善的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对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监督、制约,还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种措施,都要以国家法律为最终保证。我国的法规、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使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保证权力的授予和运行受到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教育建设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而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当对在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生存,职业道德教育依赖的是良好的舆论宣传环境,只有形成扬正气、去邪恶;尊实际、弃浮夸的社会舆论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成效。

(三)营造会计职业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各界要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氛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各单位要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治企。在整个社会中认真开展保先教育,共建和谐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引进竞争机制

不断深入的经济改革,促使我国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靠拢。有竞争才有进步,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充满了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掌握更高的会计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在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规律下,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大显身手。

(五)建立健全会计从业人员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

职业化人才的培养途径 篇3

职业化,是指员工无论是在形象礼仪、行为习惯等表象素质方面,还是职业心态、价值观念等隐性素质方面,都能够符合岗位规范和标准,做到训练有素;不管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简单、机械,都始终保持态度与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力求使服务对象获得比期望值更高的惊喜。从这一点来看,职业化人才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但现阶段,我国企业对职业化还缺乏足够重视,更缺乏系统规划和长远部署,人才职业化进程尚刚刚起步,训练手段也相对落后。为此,当前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提高认识,自上而下,示范带动。推进职业化团队建设,管理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敢于向传统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职业表现,才能够为下属树立典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否则,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口号,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指出,凭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是推进人才职业化工作的最大障碍。只有企业内部制度健全稳定,业务流程顺畅,岗位标准明确,管理严格规范,才有利于职业化人才的培育。各级管理者应发挥培训师、教练员作用,积极导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管理,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强化对员工的日常灌输,并坚持反思、反馈、共享,定期自我诊断评价,制定科学的改进措施,全面展开,确保实效。

2、大力推进职业标准体系建设。职业化仅有理念和意识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流程和标准来保证。仅仅靠着一个产品、一个项目获得成功,背后往往蕴藏着很大的危机。要不断完善各种流程和岗位标准,形成一整套职业标准体系。要逐步推进各个岗位的标准作业,严格规定操作动作,进行时间、距离的量化,从而规范作业行为。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流程,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突出关键点,消除内耗和壁垒,提高间接业务效率和透明度。要在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标准的同时,注重标准的不断优化。必须指出,制度、标准和流程应合乎企业特点,才能比较顺畅地同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对接。通过建立健全各项体系流程,并坚决地执行,来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以避免人情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保证员工积极持久地投身职业化训练活动。

3、实施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目前职业化程度低,主要是员工的职业态度和技能水平较低。要通过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操之在我的良好心态,掌握规范的职业技能。要重点加强标准、流程以及关键要领的培训,让员工掌握运用标准,实现应知、应会、应用,反复训练,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作业行为。要通过贯彻执行标准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增强员工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实现持续稳定提升。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使员工感到自己在企业处于重要位置,激发职业兴趣,自觉克服与职业化要求不相符的习气,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职业化动力。

4、积极搭筑改善创新平台。职业化的重要价值在于找到了一种管理人的最佳方式,让员工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通过自我约束,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用条条框框牢牢地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着力构建企业和谐关系,建立一个舒适、宽松、稳定的环境,为员工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形成领导与员工的互动机制。切不可急于求成,压抑了员工改善创新、实现价值的欲望,让员工感觉到职业化是企业强加的紧箍咒。例如可以适时举办成果展示活动,依靠组织力量,激发全员的聪明才智和潜能;针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挖掘课题,果断地进行改善。也就是说把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的成员召集到一起,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着一个共同目标去考虑问题,从而得出最佳的方案,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还可通过定期的先进表彰活动,实现持续的正向激励。

5、构建特色企业文化。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促进团队职业化的顺利实现。职业化的本质也属于文化范畴,尤其与企业的“核心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种规范和标准,职业化要求员工忠诚企业、敬业爱岗、奋发进取,而且有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应加强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倡导职业化理念,使职业化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使广大员工形成一致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起良好的意识和境界,使企业形成一支优秀团队。企业优秀而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就能实现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协调同步,硬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使好的做法和规则逐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为引导员工改变不良习惯和思维定势,养成构造职业素质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6、坚持实施考核评价。职业化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持续向上的。它要求在严格执行制度、标准的同时,不断改善创新,形成新的标准。因此,推进团队职业化,关键要坚持定期跟踪评价,验证效果。一方面,对标准、制度、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修正;另一方面,对贯彻执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同时,总结经验,实现成果共享。如制定标准化作业抽查流程,由专人依照规定的项目、频次、对象,定期一级对一级地实施作业观察,纠正偏差,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科学合理设定员工业绩指标,实施公正评价,推动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使员工认识自身不足,培优补差,逐步提升。

7、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要优先重点,从关键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做起,确立示范性的职业技能、态度、作风和道德标准,树立标杆,以点带面,促进职业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员工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适时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允许员工进行合理流动,创造发展机会,引导员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兴盛结合起来。要对员工开展新文化、新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组织认同感,使之忠于企业、忠于岗位、恪尽职守。要定期举办职业化研讨班,共享阶段成果,加强互动。应大胆借鉴国际先进企业在员工职业化训练方面的成功经验,拓宽训练渠道。不可忽视一些新型企业建立所谓的大学和职业化培训中心这一做法的战略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还要善于发扬传统,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在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的同时,通过竞赛检验职业化效果。

总之,职业化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是现代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在产品、技术、营销、市场等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化人才队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诚然,职业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命题,过程相当漫长,唯有持之以恒,科学规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篇4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策略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 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属于自律范围, 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 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 应恪守职业道德,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载体是日常生活。因此, 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载体, 有意识地培养高职学生的良好习惯, 久而久之, 习惯成自然。高职学生要想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职业道德, 应做到以下几点。

1.锻炼职业道德意志。

在日常生活中, 高职学生要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在行为处世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管好自己。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让自己学习和工作得更好, 坚决杜绝外界的所有不良诱惑, 坚决不做违背良心和原则的事。人要有自信, 尤其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意志, 不能因为暂时的挫折, 觉得承受不起就放任自己, 自信是长足发展的基础。

2.树立职业道德信念。

要树立勇于争先、开拓进取的信念;要树立敏而好学、精益求精的信念;要学业务、练技能, 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要树立勇于负责、刚正不阿的信念。

二、在专业实训中培养

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道德的养成, 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

1.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在实训过程中, 实训生既是学校的学生, 又是工厂的技术人员, 具有双重身份。因此, 对他们要进行特殊的管理, 片面按学校或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都不利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 因为, 要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必须让高职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如果这一点都不满足, 则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只是一句空话。而要让高职学生热爱上本职业, 就必须使高职学生对目前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有好感, 必须让高职学生觉得这份职业很适合他,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就必须实行特殊的管理方式。目前, 很多学校在实训时, 完全把高职学生当做工厂员工看待, 管理完全按工厂模式进行。由于学校生活和企业生活相差很大, 完全按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高职学生很难适应, 如很多高职学生一到企业就实行白班和夜班制度, 而且每天工作的时间也比较长, 这会使学生吃不消, 致使部分学生讨厌所从事的职业, 不利于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 在实训这样一个过渡期中间, 学校要对高职学生实行特殊管理方式。

2.建 立 职业 道 德 综 合 评 价 指标体系 , 促 进 高职学生 形 成 良好职业道德。

通过建立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把职业道德因素纳入到高职学生实训成绩评定中, 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实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着眼于通过职业素养的提高, 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别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践行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理念和规范, 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切实提升高职学生进入职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在顶岗实训中培养

丰富的社会实践是指导人们发展、成才的基础, 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主要途径。职业道德的养成, 离不开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1.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高职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 进而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自我、熟悉职业、体验职业、陶冶职业情感。高职学生长大后要独立谋生、自食其力, 如果不爱劳动、不会劳动, 那还谈什么成才呢? 某些高职学生只将劳动看成负担, 因此, 在社会实践中, 要让高职学生通过劳动有所得, 不仅是报酬之类的物质刺激, 更重要的是自己被认可的心理愉悦。当一件产品包含着高职学生的辛勤汗水诞生后, 高职学生就看到了自己的才能和劳动成果, 劳动也就成了一种创造性活动。这样高职学生就有了劳动的动力, 就会热爱劳动, 自觉自愿地劳动, 并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2.学做结合, 培养高职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社会实践中, 高职学生要把学和做结合起来, 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职业道德规范运用到实践中, 落实到职业道德中, 以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 言行一致, 知行统一。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竞争已不再是陌生的字眼, 要想不被社会淘汰, 就必须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应借鉴企业的竞争机制, 努力为高职学生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 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意识, 要鼓励高职学生敢于互相超越, 培养高职学生自我超越的信心, 即今日的我胜于昨日的我, 明日的我胜于今日的我, 不断否定自我, 更塑造新我。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5

伴随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业市场对于高技能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应该注重他们的隐性职业素养,助力高职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提升,从而应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全新需求。

1关于“素质冰山”及其视域下的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表示人在自身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它代表了从业者的职业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能力表现,是人们通过后天不断学习实践、积累经验而逐渐形成的职业习惯与职业能力。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模型,该模型将人类的个体素质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与“深藏于水面下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水面以上的冰山部分就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外在表象,这一部分能力是容易被理解和测量的,它们可以通过培训来实施改变从而得到长远发展,是人的“显性职业素养”。反观水面以下的隐藏冰山部分则代表了人类个体的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社会特质与行为动机,另外还有职业行为中人的责任意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等。这一部分是难以测量的隐藏属性能力,它们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但却能够对人的职业行为表现产生关键性作用,McClelland也将这部分称之为人的“隐性职业素养”。为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Carnegie就曾经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基因中只有15%是依靠知识与技术,而绝大部分的85%是要靠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与方法。”基于以上理论观点,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生职业能力及素养时不仅应该重视“素质冰山”浮于水面上的部分,磨练他们的专业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隐藏于水面以下的隐性职业素养,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等等因素,使高职生的显性职业素养与隐性职业素养平衡发展,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社会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培养途径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师;职业素质;培养途径

On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SU Chang

(Zhoukou Normal School, Zhoukou 466000, Henan)

【Abstract】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 quality and training approache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qualifications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y,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nd puts forward way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It is hop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build of teaching staff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Keywords】 college sports, sports teac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approaches

高校体育教师承担着素质教育中体育工作的光荣使命,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研究,并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俄罗斯的“通才体育教师”,韩国的“首席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在我国,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课标》实施下,把握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健全体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要素

目前,体育理论界及有关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论述较多。综合各种观点,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就是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各种素质的总和。具体说,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要素构成。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动力,健全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前提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是基础,专业技能素质是核心。因此,这些素质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其构成的要素越完善,其整体的功能就越强,教师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2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现状及分析

2.1思想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一种特殊的素养,是人们为实现本阶级根本利益进行的各种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特定品质”。〔1〕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决定着教师的道德、行为的方向。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从事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较之其它职业道德有其特殊性,表现为在道德认识上具有更高的水平,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强的典范性,在道德影响上具有更广泛深远的特点。

在2003年以前关于职业素质的研究中,较多地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但2003年以后的文献资料中却较少提到思想道德素质,且研究结果有差异。盛昌繁选取敬业爱岗与热爱学生这两个指标,得出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王建民等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为对象,选用政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现实表现等为指标来衡量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出的结论是甘肃省青年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牢固的理想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研究结论的差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选取的样本有偏差或者是选用的指标不科学。关于高校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2身心素质

新的健康观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大部分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整体较高,体格健壮,心肺功能良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劳损、伤病的困扰也日趋明显。这可能与他们常年坚持体育锻炼且多为户外竞技活动直接相关。

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方面,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总体状况呈一般状态,表现为意志力与抗挫折能力较强,青年体育教师自信心、独力工作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较高。这可能与体育教师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关联,因为体育教师多从事户外运动,所以心胸更加开阔,性格更加开朗,更能接纳别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较突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不足,具有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只占20.4%。这与体育教师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局限性有一定关联。同时也表明我国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模式还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改革。

2.3文化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习得体育技能的促进者,而且是有关体育课程的开发者和体育知识的研究者,在整个体育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这是高校体育教师形成良好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陈绍艳等对武汉体育教师素质的研究表明,有78.38%的体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2〕王建民等对甘肃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体育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大部分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只有13%的基础学科知识达到较高水平,能胜任当前教学〔3〕。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整体素质能力的匮乏,需要在今后不断加强和提高。

2.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天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专业素质的研究也比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但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

2.4.1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对胜任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理想,不同教龄段的教师对各专业知识需求程有所不同,普遍都急需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同样应树立“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理念。

2.4.2专业技能

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方面。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极不均衡,教学能力和训练能力明显好于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学和训练方面,体育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动作示范能力较高,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教法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中缺乏沟通交流,教师仅仅是授课,不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以至于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科研方面,有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师缺少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没有认为自己不具备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无进行教学科研的动机。可见,科研能力低下,科研意识淡薄是高校体育教师中存在的相当突出的问题,成为影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知识深入研究的重要因素。

总体上说,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是较高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滞后仍然是存在的较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在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广博的知识面,无法更新知识结构,不能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很难将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离“教育型”、“科研型”、“创新型”师资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3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因素

3.1体育教育观念的滞后性

体育教育的滞后在物质方面和观念方面均有表现。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重视体育教学过程的考核,体育课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不能够一视同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不高且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体育教师职业被学校和社会漠视,工资水平偏低,与其他专业形成差距,心理很容易出现失衡。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下降。

3.2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体育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面对十分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体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无从下手;体育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远远少于文化课教师,使得体育教师普遍知识陈旧,无从更新。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职业责任感和职业态度也随之大打折扣。

4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的途径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应新时期全面合格人才的高度上去认识。体育教师由教学型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型“转变,是21世纪体育教师队伍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常抓不懈,应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切实搞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4.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

根据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要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及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4.2更新观念,主动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需求

未来体育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而且还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社会工作者。体育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充实自己,要用“跨学科”观念来发展自己。体育主管部门要用现代体育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从基本的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讲习班、培训班、研究生进修班等。通过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掌握大量的新资料,从中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经过实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逐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

4.3建立健全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虽然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但不同的对象专业知识急需提高的程度不同。因此,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培训中应改变以往的单一化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应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有所侧重,并且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力度,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高校应制订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规划,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培训形式,重点培训其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智能素质与心理素质,促其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创新素质和科研素质。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充分运用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4.4倡导在岗自学,提高教学能力

4.4.1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师资

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体育教学观摩和训练经验交流会,并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一些竞赛的裁判工作及社会活动,积极引导教师采用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新方法进行教学活动;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校际交流,借鉴其他高校体育工作的好的做法,并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加强教学研究。学校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体育教师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特长,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教学潜能,以激活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一个探究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4.2注重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体育教学的规律,深入教学实践,开展体育创新和教学研究,建立教学新模式、应用新方法,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现代体育教师。

4.5树立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

创新精神是任何事物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实践者,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和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瞄准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利用积极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兴趣,鼓励他们参与更多的课题研究。

4.6利用好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

高校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资格的培训考核制度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资格认证更加注重知识技能全面性的考核,全面实施体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竞聘制度,尽快建立起公平竞争上岗、人员合理流动的新机制,解决好高素质师资的选聘与业务或师德不合格师资的转岗问题,以建设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樊临虎.21世纪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要素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0,(6):98-101.

〔2〕盛昌繁.临沂市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528-531.

〔3〕王建民等.甘肃省中小学青年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8,(9):1105-1106.

谈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篇7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 职业精神所表达的是一种态度, 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里面蕴藏着的是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谈到职业精神, 人们也许会直观地想到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 想到教师的“甘为红烛”, 想到“人无诚信而不立, 企业无诚信而不长”……各行各业都呼唤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者, 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其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据此提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 着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将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提到重要位置上, 其目的是在培养高职人才的过程中,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就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使学生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所需的自我学习、与他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在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民族精神。

培养高职人才职业精神的途径

(一) 以素质教育为重点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但这远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部等七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根据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围绕就业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情感, 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学历的优势, 只有技术与技能的相对优势。高职人才走上社会后, 往往工作在基层而心不在基层, 瞧不起基层工作, 因而影响了其技术与技能的正常发挥与事业发展。因此, 素质教育首先应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行行出状元, 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帮助学生形成和谐的职业价值观。要帮助学生制定素质拓展计划, 开设一些人文类、生理心理类与自然科学类课程, 并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 设定学分并纳入教学计划,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修课程, 使他们视野和思路更加开阔, 知识面更广。要安排内涵丰富的活动, 如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技与专业科学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会,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习竞赛和职业技能比赛活动,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培养高职学生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高职教育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基层技术人才, 因此, 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 要加强吃苦耐劳的教育, 将劳动教育课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 鼓励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感受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 请劳模和成功人士做报告, 使学生以劳动为荣, 通过劳动教育和情境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以教师示范为表率

教师的岗位具有特殊性, 高职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实现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经常性的、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学习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表述方法与如何做人。因此, 教师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 既需要有专业化技能, 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高职教师应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 要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解剖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成为终身学习的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学习、沟通、人际交往、动手、应用开发能力, 与相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在潜移默化之中, 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典范。

因此, 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 首先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具有职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 使教师各显其能, 各扬所长, 激励教师自我发展, 积极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师的境界, 打造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心与爱心全身心地培养、关心、爱护学生,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使优秀的职业精神得以传承。

(三) 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以往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共性, 忽视个性发展, 没有留给学生发挥潜能的空间;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与内容的讲解, 使学生缺乏思维与创新的空间。因此, 必须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 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条件, 在教与学的合作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互动,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养成团队协作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的批判与反省的精神, 鼓励学生自由地、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习方法引导,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感悟、理解知识, 学会创造和发现知识的方法, 强调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与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要把创造发明活动引进课堂, 激发学生科技发明的兴趣, 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务实的精神, 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不同的见解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 以实践教学为手段

高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取代的优势, 这是因为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

实习实训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 探索创新、敬业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 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敏锐的职业洞察能力。实习实训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成熟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都是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形式, 具有鲜明的个性, 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 应注重与创造发明相结合, 选题要注重实效性与创新性,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

产学合作、校企联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 不仅缩小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也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真正融为一体,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实践教学要融入社会和生产实际,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和动手能力, 激发创新热情, 强化创新意识。实践教学要加大高新科技含量, 培养学生对新信息、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敏感性和强烈的求知欲。实践教学要提高效率,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善于发现、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进步具有一种方向明确的引导作用, 潜移墨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是学校培育高职人才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

首先, 要把握校园文化的定位,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 坚持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用高雅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 牢牢地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与格调, 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其次, 要通过讨论、专题报告、讲演、简报、板报、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 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 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 开展“名人名家讲座”, 组织大专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帮助学生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培养能力, 陶冶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

再次, 要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之中, 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以文、史、哲等形式广泛传播, 以“囊括经典、网罗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气度,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鉴别、学会创新。

总之,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 通过建立优秀的校园文化, 可以打造高职人才完善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确实需要传授给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不可缺少的职业技能, 也就是要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 但不能无限夸大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在强调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突出职业精神的教育, 积极探索职业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使高职学生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文化生活得到充实, 理想境界得到升华, 职业精神得到培养。

摘要:建立高职人才职业精神培养体系, 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素质教育为重点, 以教师示范为表率, 以课堂教学为渠道, 以实践教学为途径,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关键词:高职人才,高职教育,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

[3]聂惠娟.学校文化与教师职业精神[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4]黄川川, 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8) :27.

[5]周杰.论校园文化建设与精英人才培养[J].高教与经济, 2006, (3) :19.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8

目前的高职文秘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不足, 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 采用的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轻社会实践的传统型普通高校教学模式。应该清晰的认识到, 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 重视的就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而文秘专业的实践性与其他学科相比, 本身就更突出, 我们在培养人才上需要转变观念, 由知识性向能力性转变, 不能过分的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文秘专业的社会应用型的特点, 学生常常因进入角色难而不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

大多从事文秘教育的师资队伍一直以来也偏重于理论教学, 缺少“实践性”的老师, 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随着社会时代的进一步发展, 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要求与日俱增, 秘书从业人员的工作领域、方式、办公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理说, 为了与之相适应, 高职文秘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与此相合拍, 但现实却仍是不尽如人意的, 对文秘学科的“应用性”认识不足, 成为了整个高职教学的不足, 也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明显不能适应社会。为此,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 重视学生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文秘学生职业能力。

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教学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教学必须对社会需求有个清晰的认识, 需要结合我国社会的实际特点,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 强化文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把课程体系改革作为重点, 力求培养出从事办文、办会、办事的高级办公室工作人员, 实现以促进能力发展为主的教学培养模式, 让学生掌握从事秘书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比如, 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增加公关、档案管理及行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专业技能, 具备良好的公关活动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等。结合实际, 教授学生新型的办公自动化的操作能力, 使其走入社会时, 熟悉办公操作, 很快的适应工作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专业人才, 因此适应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建构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社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 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 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 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表现在:一是基础素质能力,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等公共基础素质方面的内容, 还涉及美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等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使其能够广泛涉猎各门类知识, 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专业知识技能, 包括掌握秘书理论与实务、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文秘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三是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个性化的职业培训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第一要点,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满足其未来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需求。所以, 高职文秘人才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秘书学理论知识, 更是各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建构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因此成为了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基础步骤。

3、加强与社会团体的合作

在对文秘学生的教学中, 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 就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突出实践环节,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还需要加强与社会相关行政部门和需要秘书岗位的有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每学期为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3-6个月的实习期, 与校外的实习基地保持良好的联系, 使学生真正的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另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在用实习生的过程中, 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问题, 以此促使学校能更好的调整教学内容, 尽可能的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毕业生, 真正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 高职秘书教育必须认识社会的实际需求,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变革, 重视实践性教学, 通过建立与实习基地的关系, 使得学生的秘书专业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得到充分的完善, 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求的高级秘书人才。

摘要:就目前高职文秘教育而言,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构建岗前培训等内容, 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本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 对于以职业培养为目标的文秘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拟从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及学生能力体系结构等方面详细阐释, 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文秘人才。

关键词:高职文秘,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参考文献

[1]黄曼青:《高职秘书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9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这种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强化高职教育特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育人模式要突出实用性, 淡化学科性;要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岗位的职业需要, 而不是盲目向学科型高等教育模式趋近。

高职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职业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并为社会所接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掌握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有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拥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 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专业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人事部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数年内国际经贸及金融财务人才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发挥惊人作用。目前, 对于财经类专业, 特别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就业市场相当广阔, 新的人才竞争格局必然带来整个社会人才素质的大幅提高, 促使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职业素质教育质量。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胜任未来职业活动或顺利完成特定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特定能力的总和, 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内容: (1) 会计职业意识。会计职业意识是指对从事本专业职业活动的认识、评价、情感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包括对从事会计职业活动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对会计职业中不同岗位、工作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对会计职业具有的热情以及较强的竞争意识等。 (2) 会计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思想与实践的结合,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其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 同时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 主要包括:正直、诚实、守信的品质, 强烈的会计事业心和责任感, 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等。 (3) 会计职业心理。会计职业心理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心理状态及特征。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会计工作必备的自信心, 持之以恒的精神, 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良好心态, 勇于承担风险, 面对失败与工作压力的非常承受能力。 (4) 会计职业能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素质的特质, 是职业判断能力的潜在表现, 也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从业知识, 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相关行业的会计理论以及行业财务制度、管理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人员除了具有会计专业知识以外, 还必须具备与会计工作有密切关系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此外, 还应有基本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社交能力和文字表达等综合职业能力。 (5) 会计职业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得体的着装, 严谨的学习作风、工作作风, 细致的观察习惯、缜密的思考习惯等, 都是从事会计工作需要的良好职业习惯。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体现职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上, 首先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 在理论课程设置上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体系, 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在对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应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及课程建设。会计专业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 在专业培养要素调整的过程中应以对会计人才的动态需求为导向, 淡化原有的课程界限, 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对课程内容中重叠的部分裁减重组, 形成一组新课程。如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三者整合为《财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包括精品课程的建设及校本课程的建设。对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进行重点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中, 以职业能力模块为出发点整合课程内容, 进行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建设, 以此促进其他课程的改革。根据会计的职业技能要求, 将相关课程整合后形成校本课程也是有效的职业素质培养措施之一。例如, 针对会计专业基本职业能力的要求, 建设《基本技能》的校本课程, 将会计书法、点钞、小键盘等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为一门课程, 通过这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可弥补现有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不足, 充分满足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同时, 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各职业素质能力模块要求为核心, 配合理论课程, 开设课内实验、实训周、企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

通过“三个结合”实现职业素质的培养 (1)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实践教学从专业就业岗位 (群) 的能力要求出发, 分解为各项技术技能模块, 在安排上, 做到边做边学, 边学边做;素质教育中如第二课堂、任意选修课等, 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以三者的结合为指导, 进行创新实践, 以培养合格的会计职业人。 (2) 课内与课外、学期内与学期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注意开发教育过程中的有用资源。课外资源丰富多彩,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 特别是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前, 在教学过程中, 包括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专业实训教学、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各环节, 要引导学生关注岗位职业要求, 明确在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中, 哪些是应该做的, 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什么该提倡, 什么不该提倡, 如何把握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期内与学期外的结合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做到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并通过考核给予学分;校内与校外结合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把专业的实训安排在企业或模拟工厂完成, 进行产学合作教育。同时, 实施校内外课程互认的学分顶替制度, 承认学生在企业工作实习、学生自学考试和学科或技能竞赛成绩 (成果) , 替换教学计划中部分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学分。三个内外结合, 要求在教与学的内容、方式、途径、场所、学习评价和教学指导等方面充分拓展, 以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 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等;选取的如英语三级或英语B级或英语A级证书等, 在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 将相关证书的考试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 把社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目标中, 实行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这种结合可以推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转移, 实现素质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

通过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第二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 可以构建以学生为本, 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成才环境, 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提供与第一课堂协调发展的平台。其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项: (1) 成立专业协会。针对专业特点, 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协会, 制定协会章程, 规范与专业有关的能提高专业素质的协会活动内容, 广泛接纳专业学生参与协会的相关活动。 (2) 开展技能运动会或技能竞赛。将会计单项或综合技能以技能运动会或技能竞赛的形式在学生中实施, 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中营造“学技能、重应用”的氛围, 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 “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聘请企业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类讲座, 与企业会计人员座谈, 以此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活动及岗位的认识, 建立和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意识;利用寒暑假, 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专业调查和社会调查活动。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提供保障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善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积极性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 高职院校担任会计教学一线任务的大多是青年教师, 他们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 较好地掌握了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但他们基本上是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 既缺乏会计实际工作经验, 也缺乏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 教师除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做好表率外, 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会计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会计职业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经验和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引导, 在生活中用自身的良好职业习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素质培养一方面可以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人企业会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 使教师通过现场实际工作的锻炼和学习, 既培养了职业能力, 又养成了职业习惯, 可弥补这部分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 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到企业兼职, 通过担任会计顾问、进行咨询和参与培训等工作, 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 也可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 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职业素质培养质量的需要, 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基础地位。高职会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不仅是具有高技能的人才, 还应是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道德标准的高素质人才。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重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引导, 要把握大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以及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切实提高专业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培植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打造职业道德教育特色活动, 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形成有特色、有品牌的格局, 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培洪, 浅议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J].现代商业, 2007, (6) .

[2]孙世敏, 国有企业CEO声誉评价体系设计[J].会计研究, 2006, (3) .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10

职业精神是某个专业领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对某个专业的社会责任和专业人员行为规范的总认识。职业精神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是维护专业神圣性与崇高性的重要保障[1]。

医药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于医疗卫生行业, 医疗卫生行业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预防疾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责任, 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救死扶伤、关爱和尊重患者、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以及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科学精神。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为医改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也对和谐医患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 医务工作者要弘扬职业精神, 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通能力, 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与抚慰[2]。

医药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力量, 医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不但要使学生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2 医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2.1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增设人文社科课程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一个只要科学不要人文精神的人, 是只有知识没有智慧的人。”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它以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独立性为基本特征, 崇尚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社会责任, 守护着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资源[3]。医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从近年来发表的关于医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可知[4,5,6], 各高校普遍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 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语言和信息技术能力, 课程主要集中为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类课程, 人文社科类课程很少。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是公共选修课, 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 从而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人文教育效果不理想。

医药高职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开设普适性的人文社科核心课程, 如文、史、哲、艺术等基础性课程, 为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及关心民众疾苦的医学人文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人文课程应该列入必修课, 成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高年级阶段开设医学人文课程, 如哲学、历史、宗教、伦理、文学和艺术等与医学交叉的课程, 以强化学生对医学所具有的人文品性的了解和认识。可将医学人文基础课列入限选课, 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同时又保证了学生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学习。

2.2 结合专业课教学, 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职业精神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 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但是, 目前医药高职院校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来自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课两门课的教学, 且仅有一小部分关于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 在专业课教学中普遍缺乏职业精神内容的渗透, 从而造成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分离、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要把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教育落到实处, 医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理念, 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将职业精神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 应贯穿讲授古今中外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及高尚的道德境界、学生身边优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当前医疗模式改革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越来越恶化的医患关系的症结所在等, 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介绍, 使学生欣然接受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教育, 从而提升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

2.3 借助实践教学平台, 内化职业精神素养

实践教学是医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既是医药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 又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模拟环境中的校内实训, 还是真实环境的校外实习, 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都能了解到职业岗位的规章制度和技能标准, 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 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接触, 能使学生感受到患者的疾苦, 培养其爱护生命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通过让学生学习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作风, 有助于培养其热爱工作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的团结协作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其协作的意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受到熏陶, 促进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使其在职业活动中践行职业精神, 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2.4 注重教师职业精神培养, 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是靠教师实现的, 高职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更需要有坚定的职业精神。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高职教师能够感召学生, 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医药高职教师在工作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善于对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与相关行业建立密切联系;要有自主探索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成为终生学习的积极实践者, 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 这样, 教师的职业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2.5 建设校园文化, 弘扬职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沃土。医药类高职院校要以弘扬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为核心, 以基本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为重点建设校园文化, 营造浓郁的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精神氛围, 陶冶学生的情操。

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部分组成, 医药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 应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文化。首先, 对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建设时, 应适当地建立医学家雕像、医学家事迹长廊等, 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积淀。其次,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应开展师德教育,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并将校训、校徽、校歌等学校文化符号深入师生的观念, 不断地传承和创新。再次, 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 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 如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其职业能力, 陶冶其人文素质和思想情操。最后, 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2.6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社会责任

医药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广泛开展与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经常组织志愿者到福利院、农村、社区参加医疗科技知识咨询宣传、义诊, 组织学生义务献血、为白血病患者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艾滋病防范知识等。这些活动锻炼了医药高职院校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 是其职业精神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摘要:医药高职学生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后备力量, 医药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分析医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内涵, 并从改革课程体系、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借助实践教学平台、培养教师职业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 阐述医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医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璐颖.儒家“仁爱”思想对医生职业精神建设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11 (12) :32.

[2]韩璐.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N].健康报, 2012-01-06 (1) .

[3]于文秀.重拾文学的美好纠偏教育的缺失[N].光明日报, 2011-02-21 (14) .

[4]魏庆华.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9) :128-129.

[5]刘明川.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19) :13-14.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11

关键词:职业化人才现代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经济上的频繁接触,统一的国际化规则和标准逐步形成。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经营的新环境,当今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都必须遵守和践行这些规则和标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了解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准则,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善于整合运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优秀资源。可以说,现代企业之间的博弈取决于人才的国际化、职业化素质的较量。

所谓职业化,是指员工无论是在形象礼仪、行为习惯等表象素质方面,还是职业心态、观念等潜在的隐性素质方面,都能够符合岗位规范和标准,做到训练有素。而且,不管是对待单调、乏味,还是简单、机械的工作,都能够反复保持态度与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他们力求超越外界的期望,使服务对象感觉到比期望值更高的意外惊喜。从这一点来看,职业化人才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特点,这注定企业培养职业化人才,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否则很难形成,更难持久。现阶段,我国企业对职业化对企业未来发展将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理解还不够,缺乏足够重视,未能完全付诸行动,还缺乏系统规划和长远部署,人才职业化进程尚刚刚起步,训练手段也相对落后。为此,当前企业应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索和实践:

1、提高管理层认识,坚定信心,自上而下,示范带动

管理者的行为具有一种影响力,能激励、引导团队去努力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推进职业化团队建设,管理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敢于向传统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只有管理者首先具有良好的职业表现,才能够为下属树立典范,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否则,最终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口号,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指出,凭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是推进团队职业化工作的最大障碍。只有企业内部制度健全稳定,各项业务流程顺畅,各个岗位都有明确的标准,管理工作严格规范,才有利于职业化人才的培育。企业管理者应发挥培训师、教练员作用,积极导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管理。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强化对员工的日常灌输,并坚持反思、反馈、共享,定期诊断评价。对发现的课题,制定科学的改进措施,全面实施展开。

2、大力推进职业标准体系建设

职业化仅有理念和意识远远不够,必须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流程和标准来保证。纵观中国大多数成功企业,实质上是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的成功,或者说是某一个领袖式人物的个人成功,背后往往蕴藏着很大的危机。这些企业靠的是人治,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为此,应当通过开展工作分析等措施,不断完善各种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形成一整套分门别类、层次齐全的职业标准体系。要逐步推进各个岗位的标准作业,严格规定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时间、距离的量化,从而杜绝工作随意性,规范作业行为。要建立健全制度和流程,精简不必要的环节,突出完成任务所需的少数关键点,消除内耗和壁垒,提高间接业务效率和工作透明度。要在全面理解、贯彻、执行标准的同时,注重标准的不断优化。必须指出,制度、标准和流程应合乎企业特点,才能比较顺畅的同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对接。通过建立健全各项体系流程,并坚决地执行,来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以避免人情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保证员工积极持久地投身职业化训练活动。

3、实施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

目前职业化程度低,主要是员工的职业态度和技能水平较低。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度,培养员工成熟的职业情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操之在我的良好心态,掌握规范的职业技能。要重点加强标准、流程以及关键要领的培训,让员工掌握运用标准,实现应知、应会、应用,反复训练,直至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规范的作业行为。要通过贯彻执行标准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增强员工贯彻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实现持续稳定提升。要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使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从而激发职业兴趣,自觉克服与职业化要求不相符的习气,形成一种强烈的职业化动力。

4、积极搭筑改善创新平台

职业化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找到了一种管理人的最佳方式,让员工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通过自觉自愿的自我约束,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而不是用条条框框牢牢地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着力构建企业和谐关系,建立一个舒适、宽松、稳定的政策环境,为员工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形成领导与员工的互动机制。切不可急于求成,压抑了员工改善创新、实现价值的欲望,让员工感觉到职业化是企业强加的紧箍咒。如可以适时举办成果展示等活动,依靠组织力量,激发全员的聪明才智和潜能;针对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挖掘课题,果断地进行改善,也就是说把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的成员召集到一起,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考虑问题,从而得出最佳的方案,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还可通过定期的先进表彰,实现持续地正向激励。

5、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高尚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能极大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促进团队职业化得以顺利实现。职业化其本质也属于文化范畴,尤其与企业的“核心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种规范和标准,职业化要求员工忠诚企业、敬业爱岗、奋发进取,而且有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够创造一种机制和组织氛围,使差异迅速同化。应加强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倡导职业化理念,使职业化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和特有的文化特征,使广大员工形成一致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起良好的意识和境界,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从管理者到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的、团结向上的、凝聚力强的优秀团队。企业优秀而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就能实现制度标准与道德规范协调同步,硬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使好的做法和规则逐步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为引导员工改变过去的不良习惯和思维定势,养成构造职业素质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6、坚持实施考核评价

职业化本身是稳定的,但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持续向上的。它要求在严格执行制度、标准的同时,不断改善创新,形成新的标准。因此,推进团队职业化,关键要坚持定期跟踪评价,验证效果。一方面,对标准、制度、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修正。另一方面,对贯彻执行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保证员工都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同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实现成果共享。例如:制定标准化作业抽查流程,由专人依照规定的项目、频次、对象,定期一级对一级员工实施作业观察,纠正偏差,使其始终保持在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科学合理设定员工业绩指标,实施公正评价,推动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使员工认识自身不足,培优补差,逐步提升。职业化人才能够做到立足岗位,挖掘课题,实施改善,提炼经验,根植成果,不断追求标杆。他们会主动发现问题,缩短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持续地自我改进,始终把自身水平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以期变得更加专业,不断提升岗位价值。

7、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要优先重点,从关键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做起,确立示范性的职业技能、态度、作风和道德标准,树立标杆,以点带面,促进职业化人才的培养。应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员工相互监督,共同努力提高。应适时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允许员工进行合理流动,创造发展机会,引导员工把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兴盛结合起来。要对员工开展新文化、新价值观的教育,培养良好的组织认同感,使之忠于企业、忠于岗位、恪尽职守。要定期举办职业化研讨班,共享阶段成果,加强互动。应大胆借鉴国际先进企业在员工职业化训练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拓宽训练渠道。不可忽视一些新型企业建立所谓的大学和职业化培训中心这一做法的战略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还要善于发扬传统,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在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的同时,通过竞赛检验职业化效果。

总之,职业化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是实现目标的保证,是现代企业的第一竞争力。在产品、技术、营销、市场等高度同质化的今天,打造一支优秀的职业化人才队伍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职业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命题,过程相当漫长,唯有持之以恒,科学规划,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职业道德培养途径 篇12

关键词:青年教师,卫生职业学校,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

0 引言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事业的人才需求,卫生职业类学校紧跟形势,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要让他们尽快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巳成为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帮助卫生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尽快成才,经过五年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以情感人,职业教育和校史教育并举,让青年教师扎根卫生职业教育事业

1.1 以情感人,理性教育,抓好入门关

学校从青年教师来学校投递简历开始,组织部门就十分重视接待有志投身卫生职业教育的他们:虚寒问暖,从家庭困难,个人问题,来去交通,来不及回去的同志,提供食宿信息,帮助联系安排,抽空带他们参观校园环境,看看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让哪些来我校应聘的年青教师有到家的感觉,倍感暖心暖肺,淮卫人可亲可敬,人文关怀给他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青年教师来校应聘时,除了教师必备的基本要求外,学校特别注重他们的个人想法和专业扎根思想,并着力做好引导与说服教育,让其牢固树立为卫生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干出一翻成就来的思想。因我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较好的社会美誉度,职工福利不断提高,确实引起莘莘学子的关注,对一些思想浮燥,专业思想不稳定者,学校宁缺勿烂,几年来所有引起的新教师没有一人半路跳槽辞职不干。

1.2 校史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学校成立于一九五八年,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几百人的招生到一千多人的规模,从简陋的设施到全省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学管理内涵建设,无一不打上酸甜苦辣的烙印,艰苦的历程,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卫生技术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或成为行业的排头兵、领军者,或成为本部门的掌舵人,带领一批热衷于卫生事业的天使们,全心全意保健康,救人命,减疾苦,造福于人民大众。青年教师来我校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校陈历室,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件件激发情感的实物,一段段沁人肺腑的文字,一个个杰出代表的业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老教师的一言一行,磨短了的教鞭,简陋的教具创造出折人心肺的教学方法,令参观者流连忘返,闭目深思。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纯朴的表达,铿锵有力的誓言,愿倾毕生精力,为卫生职业教育奋斗,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显示出青年教师的豪迈热情和远大志向。

2 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成绩斐然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胜任教学任务,开课前学校组织了相关培训。

2.1 学校集中组织学习

几年来每批录用的青年教师学校严格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由教务处牵头组织青年教师7-10天集中培训。从卫生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职业教育理念、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上课必备的文书材料,教师的仪表、教态,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等方面全方位集中学习和讨论。学校针对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特点,新教师与老教师配对要求:公共课教师除了本专业的结对教师外,另配一位专业课教师,使新教师在公共课程教学业务上有所提高,并能了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公共课能更好的为医学专业课服务,在教学中较早的渗透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专业课青年教师同样,既与专业课老教师结对,还配备一名医院一线的相对应专业医生或医护、医技人员,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让青年教师能及时了解医院发展的动态,掌握相应新知识新技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充实课堂教学。

2.2 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传、帮、带

青年教师进入系部后,结对的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拟定好培养计划和相应要求。在理解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B、备课笔记及教案书写(第一年新任教师的教案,指导教师要审阅签署意见);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E、习题选编及命题制卷;F、了解学情及教学辅导答疑;G、结合实际分层教学;H、学困生的转变等。

在系部新老教师经过师带徒的形式,一对一进行指导,演练,并让他们动手制定授课计划,准备相应的备课笔记和指定内容命题组卷,指导教师现场给予审阅批改,指定内容组织听课,提供老教师的优秀教案和备课笔记作为参考,通过经验传授,方法指导,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怎样与临床挂钩等,开课前青年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常规,多能适应教学需要。

3 搭建平台,创优环境,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3.1 校内教学基本功竞赛和公开教学

为了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每年都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或公开教学等活动,让青年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比赛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创新能力,利用这个平台促进他们迅速成长。

3.2 校际间的各种评比活动

上一篇:政府主导型旅游下一篇:UPI与SCL-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