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塑造途径(共8篇)
道德人格塑造途径 篇1
刍议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健康人格不仅制约他们成才成长的瓶颈,而且给高校甚至是社会带来一定的隐患。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当代贫困大学生人格的现状入手,提出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途径;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等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表现,是人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变,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一支特殊的人群,其人格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更独特。人格健康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群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表现出的消极倾向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压力的同时,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与消极人格有直接关系。
(一)自卑抑郁,造成贫困大学生消极人格特性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突出的消极人格特性。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造成贫困大学生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受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来源于农村,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见识短、学习基础差、兴趣爱好少、且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于城市,这些差异在无形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学习与生活中压力与无助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抑郁,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成就感的追求、极度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冲击着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与敏感的神经。来自生活、校园、社会的种种挫折与伤害致使他们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表现得更加的消极抑郁。
(二)焦虑敏感,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是由于失败和内疚使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情绪现状。产生焦虑是多方原因的体现。
1.内心压力大
贫困大学生所用的费用都是父母通过省吃俭用或是辛勤劳动所挣得“血汗钱”,面对着父母殷勤的期盼与自己所处现状,深感自己对父母与亲人之恩难以报答,造成内心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心压力。
2.为温饱而担忧
贫困大学生在紧张的为学业努力的同时却还同时再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担忧,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负担。还在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与能够应付生活琐事、合理处理学习时间与挣取生活费的实力,造成身心内忧外患的焦虑心理。
3.学习成绩欠佳
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成绩,以考取优异成绩将此作为回报辛勤劳动的父母的一种回报,也是摆脱自卑的一种方法,对成功的一种追求。所以,成绩一旦不佳,就会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产生自责。
4.对未来的迷茫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竞争与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势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对于未来的确定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闭锁,引起贫困大学生内向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孤僻,存在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嫌弃自己的贫穷、见识少、爱好少,于是相对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各种群体活动、人际交往,不主动与人进行交流,做事独来独往,与周围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走进自我封闭的误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和社会独自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着被人理解、想要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与自身问题产生冲突;他们有着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但是又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这就造成不少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进行自我封闭。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心理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迷茫、个性贫乏枯萎、交往退缩等。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会使得贫困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更有力度、更到位、更有效。
二、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路径选择
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不仅有利于个人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也相应的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贫困大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人、教育、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和谐、互相体谅、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1.确立艰苦奋斗正确的消费舆论导向
大学生消费观是由校园氛围、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大学生的消费观还在成型时期,尚未成熟,周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需要进行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在大学应倡导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营造一种崇尚简朴的氛围。以追求卓越、积极向上、拼学习、比创新的一种学风相对减弱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学校可以适当的选拔贫困优异学生代表,作为榜样,进行表彰,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应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技能的施展,也相应扩大人际交流范围提高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加生活情趣、能力得到锻炼进行相应的脑力活动。
3.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人交流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应的提高社交能力。在进行团体活动中,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可以进行相互彼此的了解、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培养与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4.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与学习的双重压力,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比其他同学都要大得多。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复杂。针对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高校建立一套长效、健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踪等手段。
(二)制度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保障
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贫困,而好的政策、制度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拥有一个“刚性”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利用强有力的手段可以获得高校与政府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鼓动和吸引社会的参与。
1.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优化
现在国家设有相关的对贫困生资助的“奖、贷、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一系列资助贫困生政策,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国家要设立专项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区别于其他奖学金的设立,突出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奖励,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金的支持与相应学习动力的鼓励。得到政府和国家关怀的同时,让自己拥有自助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刻苦摆脱经济的困扰。
2.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政策
高校加强勤工助学的稳定性与长效性,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自助途径,培养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主劳动的获得可以增加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独立意识以达到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3.开辟贫困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在进行公招考试或是国有企业招聘时进行相关费用的减免,像报名费、体检费等。社会上可以形成对贫苦大学生就业意识,在政策上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拥有这些保障,贫困大学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4.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
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全方位发展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给予保障,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同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发展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自我教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自我教育之最精华、最基本的性质是维护和发展自我,是主动、定向改造自己的过程。下面从客观的自我认识、正向的自我体检、合理的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客观的自我认识
贫困大学生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给自己定位。部分贫困生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长期则导致自信心失衡进行自我否定。因而需要从多方面自己了解、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正向的自我体检
正向的自我体检是指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与优点都要接纳自己、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在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的优化自己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贫困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一般都会表现比来自富裕家庭更加的刻苦、努力、独立与成熟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比别的学生提早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加快成熟的条件。
3.合理的自我控制
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与目标进行合理的自我控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制,分阶段性小步骤的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会挫伤信心,产生自卑与焦虑;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激励的作用,前进动力不足,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需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断的增强自尊与自信。
高校贫困生已经引起国家、社会及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国家政策上已建立相关的资金资助,但是还是会存在相关的不完善,然而人们在进行经济资助,心理关怀的同时,更应该主义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当代贫困大学生被贫困这一问题所困扰,有的能够经受考验,人格成熟,但是却出现了萎缩、畸形,这正是我们所要担忧的问题。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我们看到的将不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群体,而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自信、有所作为、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道德人格塑造途径 篇2
一个人的为人的品性是人格意义的所在, 人格是体现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时段内, 其心理反应过程所表现于外的综合心理特征。对于人格来说, 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可以这样去解释。一, 突出体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 (内在的、独特的、真实的) 行为表现。二, 就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行为。人格塑造很到程度上影响着人本质的形成过程, 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人本质塑造的关键因素, 企业对于员工的人格塑造目的与方向, 就是让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关于企业道德中企业员工的企业人格的地位分析
所谓企业道德是企业精神, 企业经营宗旨, 企业的道德风尚以及企业的价值观, 还有在企业内所有员工都要进行遵守道德的集中体现, 然而对于企业的价值观而言, 是企业员工的行为的共同体现。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以风向标的作用引领着一个人向着发展与进步的方向迈进, 它对于企业核心道德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共同体现着企业道德价值目标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 在自身看来, 是其得以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 是企业最高需要与企业员工利益的共同完美展现。站在企业道德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 (价值观体系、信用体系、文化思想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更是企业的核心所在, 如若首先对于企业的核心进行明确, 那么就会在此前提下, 就把企业所需要何种何样员工进行了明确, 运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管理, 怎样进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就更加明确了。而对于企业员工而言, 就可以在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两者之间做出合理的衡量, 谋划个人的未来以及企业的发展前途。
2.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确保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经济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现在的企业竞争实际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竞争, 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 高新科技技术人才的竞争, 积极奋斗, 敢于创新。构成企业核心的主要因素是员工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以及企业的道德文化。具体主要表现为:
(1) 企业员工具备高远的道德目标, 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主要保障。在高远的道德目标下, 企业的员工就具备高远的远见, 能在企业与个人利益的面前, 实现很好的处理, 全身心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 达到 (义与利、竞争与协作) 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 很好的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2) 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以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动力。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乐善好施、坚持正义) 等高尚的道德行为, 是企业员工人格塑造的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崇高的道德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好的企业道德的人格塑造建设, 不但能使企业文化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 也能使企业在社会中得到良好的评价, 得到好的声誉。这样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
(3) 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下, 就会使得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每时每刻无不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导, 特别是对于出现一些不同于企业大局的利益冲突中, 企业员工会站在企业大局的前提下, 兢兢业业的做好企业的相关工作;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 达到高深的文化境界以及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使得企业员工在一些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利益, 而违背自己的道德义务,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的稳步发展。
三、对企业员工道德人格塑造的切入点必须明确
在企业道德的大环境的背景下, 积极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建设各种相关的制度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从而使员工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健全的制度下使员工得到很好的管理与约束。这也是实现企业员工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1.积极促进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使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得到很好的塑造
所谓个体道德, 是提升自我能力, 达到自我价值提高的必须应有的道德素质, 其道德主体是个人。而整体的行为道德即为去群体性的道德, 是在共同的目标的前提下, 协同形成的一个联系整体, 在相同利益与目的的影响下, 为达到整体利益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大家都要进行遵守的道德规范, 群体共同性是其主要特点。要想使的企业群体性的道德得到很好的发展, 就要有一个导向性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一个明确的、共同的目标下, 协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美的形象都得益于企业群体性的核心道德的形成。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员工道德的人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以以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 首先使得企业员工道德责任意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使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的地位和集体荣誉感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而更能彰显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道德责任来说, 实质是企业员工所要旅行的义务在道德上的具体体现, 必须依照道德规范行事。企业核心价值观如果非常崇高, 必定会使的道德的正能量得到很好的迸发, 引领企业员工在内心深处对其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种近乎强烈的道德推动力的作用下, 促使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自律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这更是一个企业的资本和骄傲。
第二, 在核心道德主体的推动下,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再教育, 使企业员工在这种大环境下, 不断地接受熏陶和影响, 进而使其道德人格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其形成的自律行为习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道德规范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风气和习俗的具体体现。
在企业道德主体的强力需求的共同作用下, 使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在被动的接受的状态变为主动地遵循, 这种心理基础形成, 才能促使企业道德人格的形成。
第三, 使的企业员工的道德目标意识得到更近一步的加强, 让企业员工更好地认同企业道德文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共同体现, 它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意识, 在企业塑造员工人格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诚信合作的文化氛围, 必定会对企业员工形成很好的熏陶作用, 使企业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中。要是企业道德规范被企业员工跟好的认识、认同, 扎根于心底之后, 才会从内心深处依照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如若个人的 (道德目标、企业道德目标) 非常接近时,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使得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渐渐地使共同的价值观念得以形成。
2.实现制度的不断创新, 达到员工的意志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
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工作制度规范, 是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实现的基础, 就好像是一把锁, 使员工的 (自私与懒惰、消极和懈怠) 等不良因素被锁住, 给员工注入无私向上的力量, 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无限空间。制度虽然可以约束人, 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对于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 是实现企业再设计与修改制度的重要前提理念。要达到企业员工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理念必须贯穿其中, 使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员工淋漓尽致的自由价值的实现必须得益于企业制度的创新, 必须与员工的自我提升、潜能的挖掘为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 真正的达到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在这种理想的信念支撑下, 使企业不断相好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大进步大发展, 实质上是, 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自由的空间里充分的发挥, 尽情的展现, 不断地创新。进而实现更好地提升员工的自我人格塑造。
四、结束语
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对企业员工自身本质的认识水平详细的考虑, 做到充分的尊重, 创设一种能让企业员工得到全面发展的道德精神氛围, 使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塑造得到很好的提升, 使企业员工在这种大的氛围中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贯穿其中, 构建和谐的企业道德文化。企业要本着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的理念, 充分的 (关心依靠员工、尊重理解员工) 。再此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新的激励方式与方法, 使企业员工的潜能得到挖掘,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始终与企业道德方向发展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在坚强的道德堡垒的作用下,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莉.诚信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石[J].现代企业, 2012 (3) .88.
[2]窦炎国主编《.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J].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
[3]刘杰.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要做到“四抓”[J].冶金政工研究, 2010, (04) .
加强道德教育塑造健康人格 篇3
【关健词】青少年;人格教育
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但是,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堪承受之重”,如今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评价青少年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人格缺失现象的原因极其复杂,需要我们深思。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原因。过度保护型。现在,独生子女现象很普遍,家长生怕孩子养不好,对其过度保护,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这样长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长大后来到复杂的社会上,各方面的能力差,工作起来往往困难重重,常常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望子成龙型。培养孩子心理发展的综合统一性是现代教育的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过分追求这种“综合性”,不顾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培养”孩子小小年纪就要会这、会那。使孩子们都成了毫无童真的“小大人”。
(二)学校的原因。智育第一。现在学校拼命抓分数,抓升学,缺乏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是孩子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行脱节。道德品质是人格的一部分,与其它人格品质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个人统一的人格结构。学校在政治思想、道德认识的教育当中,在目标和方法上偏重于认知的灌输,未将道德品质当作一种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导致學生知行相脱节;缺乏民主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简单的批评说教,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失去了自我。
二、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更多的探索。
(一)人格教育应从娃娃抓起。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儿童时期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事关重要。
青少年人格构建的过程中,父母的人格状态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孩子小,可塑性强,父母人格示范都会直接反应到孩子身上。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做孩子的领路人。其次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耐心的平等的交流,融洽亲子关系,以民主的态度给他们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充分肯定孩子的自我价值。适当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从中学会生存。另外要努力创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建设学习型的家庭,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学校在青少年人格的构建中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学校又应该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又全面的发展呢?
1、首先要转变智育第一的教育方式。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小学阶段,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约占13%,初中时约占15%,高中约占19%,大学阶段约占20%,这种增长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片面追求知识技能而忽略健全人格的培养所造成的结果。为了扭转这种心理障碍增长的趋势,有必要把传统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各种人格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与环境,对自我与周围环境有客观、全面的认识,把握自我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从自立、自助到人格全面自由的发展。
2、其次是将素质教育与德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把奉献社会、利他和责任心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树立新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爱党、爱国等。解决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者的矛盾。
(三)人格的建构必须在文化的交融中进行。人格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产物。
1、健全青少年的人格必须回归传统。在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对道德人格的多重规定,彰显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质。更是经过2000多年文明濡染与传承,已经内化为中国人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传统犹如血脉,绝不可以隔断。
2、重视中西文化比较并权衡取舍。西方精神具有个体性、激进性和科学民主传统。人们标新立异,感情奔放,不拘一格,不怕片面、幼稚、极端,只怕无主见、无性格、僵化和呆板。借鉴西方的人格哲学,人格心理学,则是对我们在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格理论的有益补充。但是,在选择时,除了要强调跨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家庭、学校和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帮助青少年构建道德人格,使其拥有社会责任感,无忧无惧、不卑不亢、自强不息的个人修养和仁爱之心。同时青少年自身也要与时俱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明确学无止境,终身修养的认识。循序渐进,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与未来。
塑造人格论文 篇4
一、汉语言文学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的作用
(一)直接作用
从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点来说,汉语言文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汉语言文学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在课堂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直接作用,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汉语言文学所讲述的都是传世之作,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以及传递正能量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发挥教学作用,正确对待教学任务,就能直接的带动学生的审美和观念,用文学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间接作用
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融合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建设于一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添砖加瓦,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间接作用,主要就是指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能间接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这里所指的间接,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而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条件。比如教师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方式,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丰富的知识构造,独特的判断力,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教师责任心和公平心态,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方法
(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节奏,以及讲课的语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使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有利于学生自觉的转化学习情绪,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如果一节汉语言文学课都是沉闷的,教师也是板着脸,那么课堂的收效是不存在的。教师大方的仪表,积极的工作态度,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待人平等的印象,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影响。在学生当中会产生未来的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只有在学生时期拥有健康的人格,饱满的激情,对事情具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才会在未来大展拳脚,闯出一片蓝天。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书的多少。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生动的将学生带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极大的好感。
(二)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课堂是对学生语言训练,文化训练和思想道德训练的结合,在学习中学生要有良好的思想,对学习有浓厚的感情,教师具有原则性和教育性,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学的思想启迪功能,使学生学习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传统的历史文化在文学课中向学生一点一滴的渗透着,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此外,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探讨,有益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自古以来,汉语言文学课都受到学校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教材中选取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学生通过学习,会更加有理想,有信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例如,在研究探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岳阳楼记中的作者表达的情感,还要通过讲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永远服从国家民族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结合日常生活,在实际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生活的结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指引现实的方法和动力,学生才能够在生活中尝到知识乐趣。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开展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抗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磨练意志,提高人格魅力。教师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人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一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而且还对弘扬尊师重道精神起到良好的作用。结合日常生活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有助于塑造耐心、沉稳的性格。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人格的塑造,绝不能忽略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舍弃。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锻炼求真务实的好性格。
专题三磨练意志,塑造人格 篇5
前言
针对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中小学生队伍中存在的怕困难、怕挫折等意志脆弱的问题,我区确立了以磨炼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工作思路,对学生全面实施道德和行为意志的磨炼。为了避免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德育目标大、内容空泛、形式划
一、可操作性差、缺乏连贯性、评价不相应等弊端,我区实施磨炼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循序渐进确立个人小目标,实行磨炼教育自我管理,使我区德育工作形成主动的、经常性有效运转的机制。
一、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和日常行为开展磨炼教育
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主要交往范围是老师和同学,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开展磨炼教育必须正视实施教育的这种客观基础,学生意志的培养和磨炼需要在日常的思想道德、学习、生活中努力完成和巩固提高。脱离了日常生活,就是脱离学生实际。单纯依靠纪念日、节假日搞几次活动,是达不到持续稳定的教育效果的。所以,我区开展磨炼教育坚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思想道德、学习习惯、行为规范、生活能力、体魄锻炼等五个方面开展教育,使学生每时每日都处于自我规范和集体教育之中,使磨炼教育经常化,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1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爱国情感的培养和爱国行为的磨炼。
2刻苦、认真、耐心、细致、求效率、守纪律的学习作风,使其热爱学习,勇于创造,勤奋进取。
3学生自觉约束规范自己在校内外的行为习惯。
活、生存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对生活充满信心,肯于吃苦,做事永不服输,在困难及意外情况下,有自我保护及救助他人的能力,有耐挫和抗挫巧,增强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鼓励学生以集体和自我教育为主进行磨炼
任何一项教育,受教育者都不应该是静止、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而应在主动参与的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磨炼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征,所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身的磨炼塑造和转化工作,由教育的客体变为主体。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教育力量,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提高磨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扩大教育效果。
意见,确定本月的磨炼目标。使磨炼教育由外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个体需要。
2培养自我奋发的健康心理。我们将学生完成目标的周期确定为一个月,所以定为每月初制订目标,月末评估目标完成情况。学校以班级、小组为单位,主要以自我评估、小组互评为主,班主任和家长参与意见为附,全面评价学生磨炼情况。学生当月的目标完成了,再确定更高、更难一些的目标,逐步提高,达到高标准要求,也保持了磨炼教育的日常性和连续性。
3体的监督下,组织调解好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确定的小目标,自觉要求自己。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这种监督是最直接、最经常的,使学生生活在随时保持自我克制弱点的氛围,逐渐形成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意志。
己的受教育过程。手中有本,心里有底,从累计中看成绩,看问题。手册作为镜子,作为航标,激发学生自我转化意识、超越意识。
三、确立总体目标指导下的个人磨炼小目标
磨炼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共性的需要,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出发,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提出要求,切不可一概而论。所以,我们在确定磨炼目标时,体现了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两个层次的需要。要求在总体目标指导下,确定个人阶段性小目标;同时,通过小目标的逐步完成,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力不同,对各种困难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时,学生的成长总是有一定过程的。因此,对学生磨炼目标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确定,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
我们把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学习、生活、体魄等方面的磨炼教育内容,从各年龄段的学生实际出发,分解为小学低、中、高年段和初中年段四个层次,分类设计教育方案,分层确立目标,实施教育,使确立的目标和实践目标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提高过程。如:我们确定的学习磨炼目标,对小学低年级的要求只是培养锻炼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而对高年级则要求培养科学意识、勤奋精神、创造能力,并且有承受挫折的顽强学习毅力。生活磨炼目标对小学低、中年段只要求生活自理,对高年段和初中生则要锻炼为社会服务能力和救助他人能力等。
努力就能完成的小目标,容易使人建立信心和勇气,而且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符合个性发展规律。完成了这个目标,再确定下一个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自己行为的效果,得到成功的体会,逐步提高自觉性。所以,我们要求学校在根据学生每阶段的共性特点确立不同的训练项目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个人小目标。目标小,看得见,够得着,容易获得成功和自信。学生每月确定2-3个方面的小目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实施,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磨炼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意志。如,有的学生根据学校提出的生活磨炼总体要求,要求自己做到不乱花零钱,不坐公车上下学,不进电子游戏厅等;有的学生写作业时喜欢磨磨蹭蹭,在确定学习磨炼目标时,就针对这一弱点,提出“集中精力写作业,提高效率”的小目标。
总之,确定小目标能够使学生查找自身的薄弱点,确定努力的方向,逐渐克服缺点,完善自己。
四、学校、家庭、社会配合创设磨炼教育情境
学生集体和自我教育是实施磨炼教育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对学生自我磨炼教育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然发展。磨炼意志必须在理解行为意义的条件下进行,在创设氛围和强化训练中巩固。要使学生理解磨炼教育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联系,明确其深远意义。磨炼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有学校教育、家庭指导、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来保证,使磨炼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要求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班、团、队会专题教育,校内外活动,加深学生对磨炼自身品德意志迫切性的认识;再有,通过我们民族传统中的磨砺故事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磨炼的情感;同时,学校创设情境强化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也是磨炼教育的有效手段。如组织文体活动中的各种竞技和耐力比赛,学习中的“定时作业”、“比一比谁的精力集中”、“注意力比赛”等活动,都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磨炼题材。寒暑假和重大纪念日是集中进行意志和耐力磨炼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搞摹拟长征;搞雪地行军、野炊等艰苦环境中生存能力训练;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组织远足登山等活动。
依靠家庭,使磨炼教育向校外延伸。学生每月磨炼目标的确定,要征求家长的意见;实施目标的过程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月末评估,家长也要签署意见。还可以建立家庭联盟,将学生与家长按住址组织起来,建立假日磨炼小队,由家长轮流任辅导员,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各种磨炼活动。
依托社会,创设磨炼教育的大环境。这几年电子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对中小学生的诱惑给教育带来很大干扰。为了控制学生进入“两厅一室”,我们协调文化、工商、街道等部门,严禁以上场所接纳中小学生;我区11个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青少年活动站,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驻区各部队利用寒暑假开办少年军校、警校、航校,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
五、建立激励机制,使磨炼教育自我管理经常持久地开展下去
中小学生有朝气,上进心和进取意识较强,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活泼局面。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动力机制,他们的积极性不容易持久。所以,我们要求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表扬、评比、升级、奖励等手段,激发学生自觉磨炼,向更高目标迈进;通过各种层次的表彰奖励,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能影响他们的道德认识,具体示范行为做法,而且推动他们下决心去效仿和超越。
用雷锋精神塑造学生人格 篇6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人”人格的代表,它既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土之中,又溶入了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是我们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想风范。
健全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宗旨是教会小学生做人,从小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雷锋式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矗研究用雷锋精神培养和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体系,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要点
1.自尊自立,遵纪守法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也是自己的主人。学校应放弃“听话”、“顺从”教育,加强服理守法教育,使小学生把尊敬师长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结合起来,既不屈从他人意志而做违心的事,也不以傲慢无礼的态度侍人,同时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
2.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努力激发小学生的主动精神、探索精神、钻研精神,把小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和社会,鼓励他们关心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积极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气概,能勇于自责,及时克服缺点,修正错误。
3.立志高远,自强不息
要培养小学生有远大的志向、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为理想的实现而刻苦学习,从小养成勤勉敬业的精神。这是决定人格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
4.关心他人,信守道义
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集体意识,把祖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同情疾苦的人道主义精神,用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助人、利人、乐人;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的活动,勇于同不良现象做斗争。
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调适性原则
在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培养目标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现象相矛盾的问题。不解决这些矛盾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采取道德调适的办法处理这一
道德人格塑造途径 篇7
首先, 完善教育内容。要坚持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 围绕时代特征, 并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
其次, 实现方法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双向交流, 调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卢梭将教育视为个人成长的全过程, “教育即生长。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的能力正常地生长。”那么, 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对于个人潜力的释放具有关键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 由于人们的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扩大。
最后,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 能否得到教师、班级的接纳, 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 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发展。教师要抓住教育对象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教育, 因材施教。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播撒人文关怀, 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传道授业解惑。
二、自我教育
人格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一般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过程, 即人们以自己已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 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 并评价自己的实践结果的过程。自我教育对人的思想发展具有激励、监控和调适作用,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大学生自控能力的途径有:一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自觉把自己的学习目的、个人的价值观同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二是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采取精神疗法为学生减压;三是引导学生用心理换位法使自己冷静, 用积极的格言来提醒自己, 进行自我排解、自我安慰, 走出情绪低谷;四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替代活动,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日常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越多, 思想意识就会较为活跃, 减少心理闭塞的可能性。通过这些途径最终形成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健全人格。在心态上, 具有开放主动的胸怀, 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拓展实践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和安排。通过实践去创造大学生自己的美好生活, 大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正是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不了解社会, 就很难完成自我社会化。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十分敏感, 但认识不深, 很容易被现象掩盖本质而造成偏见。因此,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 进行服务性学习, 将社会实践和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社会服务行动中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 并使其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可拓展的社会实践如勤工助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等。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外部传授和自身体验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进而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觉悟。与此同时, 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强化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在社会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 改变自身不切实际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了解国情,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理论知识, 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开阔眼界, 树立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师”范影响
孔子言:“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以师为范, 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很大。“所谓教师人格, 是指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 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内在的行为倾向性。”对于大学生而言, 教师的人格示范是其直接的榜样, 若一个身心不和谐、自身人格就已失度的老师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不但起不到人格教育预期的作用, 反而会适得其反。优化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是教育的关键, 需要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能力水平。
师德方面, 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认同教师职业。要有坚定的敬业乐群和乐于奉献的献身精神, 甘为“人梯”培育英才。师德素养来源于教师对职业的认同, 教师的这种认同感是源于职业生涯给予的成功快乐。教师的职业生涯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共融一体的生命价值提升过程, 这使得教师不仅看到了自身生命的光芒, 而且看到了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桃李满天下”让教师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成为教师生活理想和追求, 这种职业认同就是教师自身人格素养提升的内在动力。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既需要教师个人内省自律, 身体力行, 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以实际行动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师才方面, 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不断地学习、实践、磨练、修身。善于学习与吸收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人格思想, 如孔子的“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人格特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等都是教师培养与形成自己良好人格的最生动的教材。
师能方面, 教师应具有娴熟的教法技能, 懂得教育规律, 掌握现代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技术, 讲究教学艺术, 把握教育分寸, 提高教育质量。
五、美的教育
社会美的教育主要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有关做人的美学。完成社会美的教育, 主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灵美一是个人与国家集体关系中的心灵美, 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制度。明确这些内容, 就可以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不为个人的私欲做出有辱国格, 人格的事情, 也不会盲目崇拜资本主义, 失去心灵中最基本的美好品质;二是人际关系中的心灵美, 要正直、诚实、大公无私。所谓“正直”就是处事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所谓“诚实”就是要办老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行为美就是使大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 给他人带来温暖、幸福, 给社会带来安定、进步、兴旺发达。具体的说就是要作到勤奋、友爱、守纪、关心集体利益、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大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将会使他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得心应手。
艺术美相比于普通实际生活中的美, 它具有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典型性和更理想的特点。艺术美的教育主要通过欣赏或创作如画画、看戏、看电影、搞雕塑、练书法和跳舞唱歌等, 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美。
大学阶段是人生关键时期,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大学生又是社会未来的栋梁, 是祖国通向民族富强之路的中坚力量, 实施人格教育, 培养青年真善美的高尚人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这群鲜活个体的健康成长, 更加涉及到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祖国的繁荣昌盛。高校作为人才塑造、熏陶、再造基地, 应严格按照高教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社会实际需要, 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重视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才能提高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文章提出了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具体途径方法, 这将对高校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格塑造,大学生教育,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玉芬:《大学生人格教育》,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
[2]李方晴、姜晓华:《美育与学校教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2005年。
道德人格塑造途径 篇8
摘要:培养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高等学校要通过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关键词:荣辱观;道德认知;知行统一;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07—02
理想人格是指人的理想化的个性特征与精神品格,是精神人格和道德人格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人格是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1]。高校不仅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讲公德、守纪律的公民,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全体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呈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传统道德规范和标准正在受到强烈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错位,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模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在校园滋长,对欺诈作弊、背信弃义、玩弄感情、亵渎美好等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现象在高校也有所存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中央近年来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突出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是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和社会风尚的“八荣八耻”,切中时弊,极具有时代针对性地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八荣八耻”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也反映了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整体、严格自率的优秀道德特征,也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遵纪守法等人类普适的基本价值[2]。因而,在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培育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良好的大学生生长环境,塑造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二、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个体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过程,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既有的道德认识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目标指向有两个:一是个体能够形成关于道德关系、道德原则、规范等知识的内化;二是个体能够形成行为善恶、正邪的道德判断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1.在理论灌输中确定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在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灌输是必须的。把预设的德育目标作为德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和要求的。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灌输是建立在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基础上,也是人的本质、价值和尊严的理性化诉求。因而,灌输的过程就应该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本质、价值和尊严的过程。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纳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实际,组织编写有说服力的教材,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开展八荣八耻的教学活动,使八荣八耻的内容和精神在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大学生逐步确立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观念。
2.在促成认知调适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引起主体认知调适的过程。针对当前价值取向扭曲现象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影响,矫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扭曲问题需要科学的教育策略,仅仅靠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必须善于运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因此,教育者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批判,必须建立在充足的多角度事实论证、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比较论证之上,用持续的、反复的、多重的与错误道德价值观相对立的道德认知引起学生道德认知的调适,促成其对错误道德价值观的矫正[3]。
3.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一是在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上,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道德需要出发,来组织开展道德理论教育。校园内的道德关系是多重的,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努力实现这些关系的和谐,成为大学生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这就产生了道德需要。教育者的责任正是把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的道德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促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安排应当体现学生的道德需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的基础上,适时促进大学生道德判断力的提高。道德判断可分为行为之前的道德选择和行为之后的道德评价,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就是要提高大学生依据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这需要教育者对一定时期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道德性问题、大学生中普遍性的德性问题,有科学的、明确的、独立的道德立场和道德思考,以解答学生的提问,澄清学生的道德困惑。
三、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青年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外化的结果,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特定环境的道德选择的结果。对于当代大学生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优秀群体,如果仅仅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止于道德认知的范畴,作为一种道德判断来理解,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人生实践中做到“扬荣弃耻”。
现在许多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并不少见;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从不心疼父母的艰辛和养育之恩;有的学生不刻苦学习,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类似现象新闻媒体多有报道。高校要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八荣八耻”牢记在心,化为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正确的道德态度和行为习惯,应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一定的载体,使大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利用这些载体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4]。一是就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种种道德行为问题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道德性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成熟的道德判断。二是进行角色承担,通过加强党团组织和班级的自身建设,通过营造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学生社团,培养和巩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各种学生组织中从事工作,拓展大学生的人际空间和互动范围,促进其在变化发展了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条件下,作出新的正确的道德选择。三是开展校内外文明创建活动,把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通过广泛开展“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使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诚实做人,诚实做事。
四、积极营造促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1.学校的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应把真爱的原则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目标贯彻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校、老师、管理者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使他们逐步产生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义务感和正义感[5]。在学生管理上要依靠物质奖励、赏识、重视、信任、关怀、表彰、舆论支持等心理激励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已形成的良好道德意识,促进良好的道德行为;而采取法律、公约、规章、纪律的约束以及舆论批评监督等方法,逐步规范大学生中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
2.提高师德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要倡导“用爱和责任办好教育”、“学为人师,德为世范”的精神。要特别强调学术道德建设,倡导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坚决克服和摈弃学术浮躁。以教师的良好形象为学生作出示范和表率。
3.探索网络教育规律,发挥网络教育功能。面对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挑战,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规律。一是要增强网络的吸引力。在大量网络信息淹没德育信息的情况下,单纯枯燥的网络政治教育吸引不了大学生。因而,网络德育内容要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要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从择友就业到交际技巧,从技能培养到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学生指导和帮助。二是依托网络平台,构建高校、学生、家长、社会互动的网络体系,以便于相互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形成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4.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优化校园人文、自然环境,突出高品位,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和文明风尚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哗.论当今我国社会的理念人格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2]广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06,(8).
[3]杨雪梅.论大学生创新道德培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
[4]杨学义.知行并举 以荣辱观教育深化大学生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5]李社云.论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工作[J].邵阳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