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人格(精选8篇)
网络道德人格 篇1
一网络文化的形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正以“无网不入”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当中。“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 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事实表明, 人们正在使网络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 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 而是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网络也由此逐渐具有了文化的意义。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 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 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网上狂言等现象。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网络文化是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 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和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 从而影响人的思维过程, 并最终改变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1即时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升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终端在信息传递和发布方面均具有高时效性, 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因此, 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外界大量的信息。
2开放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 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这种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较少约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人行为, 这样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中接收和传播信息。
3交互性。网上相互交流是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它是利用媒介的信息相互传播。通过校园BBS、QQ、MSN、聊天室、E-mail等开放式交互场所, 实现网上一对一、一对多的在线即时对话与讨论。同时也是网上的非实时匿名公共留言区和自由言论的场所。因此, 网络场所及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 也刺激着大学生的好奇心, 网上交流已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虚拟性。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在一个虚拟网络下, 学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社区”之中, 可以直接与素昧相识的人交流思想,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网上交往方式受到个体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使现代高校校园文化更加多样性和复杂性, 增加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1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 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学生进入网络世界后, 并不需要过多的网络方面的知识, 只需点击浏览器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网络文化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自身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共享性这一特征使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瞬间扩散到各地, 达到“文化增值”。同时也显示了文化的自身价值, 激发了他们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 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危机和问题, 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大学生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并进行交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和他们的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 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 并把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消极作用
1虚拟性与真实人格的失落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在其具有虚拟性。这个虚拟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与现实世界并行不悖。在虚拟的游戏中, 在虚拟的交往中,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 按照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 而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符号。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幻想的本能, 使人越来越远离现实处境, 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乐趣”, 从而影响健康真实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隐匿性与诚信品质的失落
隐匿性是网络文化的又一特性。网络的隐匿性易诱发说谎欺骗行为, 从而导致诚信品质的失落。诚信是人类道德品质的根基,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而当代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却构成了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最大威胁。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 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丧失。
3多元性与核心价值的失落
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 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可以大狂欢。网络赋予个人以极大的自由, 你可以高谈阔论, 可以自由创作和设计, 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自由与平等, 这是许多人对网络一往情深的重要原因。网络文化的这种特征对于培养民主和平等观念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对中心的消解又会导致对核心价值的偏离。
五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
1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职业规划
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深层核心。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的目标恍惚, 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 缺乏人生追求, 精神空虚, 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在这种精神状况下, 大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因此, 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提升精神境界, 塑造高尚人格, 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 一进校就想到毕业, 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 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 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 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 很容易走入歧途。
2开展正面引导, 建设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新生事物, 通过正面舆论引导, 大力加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1) 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 有利于高校把握网上动态, 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我们要不断提高舆情分析的质量, 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反应回馈机制。
(2) 开通网上交流渠道。目前, 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长信箱”、“书记信箱”等, 成为了解和疏通学生思想的新途径。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 教师们在网上同学生平等交流, 具有极大的亲和力。这些方式为我们主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大力提倡。
(3) 弘扬网上主旋律。要建设一批“红色网站”, 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传播给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同时, 要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 增强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和针对性。
(4) 繁荣校园网文化知识阵地。建立知识精品库, 介绍经典及前缘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建立网络课程, 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网络;建立网上文化课堂, 开辟“名人演讲厅”、网上学术沙龙等栏目, 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上辩论赛、有奖征文活动等, 繁荣校园文化活动。
(5) 广泛开展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 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 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 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
3加强网上管理, 重视网络法制道德教育
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网络的相关法规, 增强网络法律意识;要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网络规章制度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要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制, 党办、宣传部、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协作, 做到反应迅速, 防控有力;要迅速坚决查封反动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净化校园网络资源。除了加强网上管理, 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为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注入内在活力。杜绝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的存在,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 增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意识。
综上所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 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 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发展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 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 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 提高个人修养, 养成道德自律。因此, 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确保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三联书店, 1997.
[2]左开群.论网络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经济师, 2005.
[3]皋艳.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 2006 (6) .
[4]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 2006 (5) .
[5]郜元宝译.海德格尔语要:人, 诗意地安居[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论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修养 篇2
一、高校教师提升自身道德人格修养的意义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这就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修养,无论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或者对于教书育人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从大的方面来看,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高校是否能够建设一支具有崇高道德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振兴。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和我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高校作用传承科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一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奠基作用。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备更强的道德意识和更高的道德水平。这是古今中外,不论是悠久的中华文明史,或者是国外先进的教育制度都证明了的,可说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与准则,我们应予以牢记,并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对待,力争有所成效。
二、高校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修养
一是“取法乎上”,即高处着眼。教师的道德人格是一般道德人格与教师职业道德人格的统一。作为教师,“他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他选择了培养和教育的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因而,从人格的品位上来看,教师的道德人格水平无疑是较高的,教师的道德人格修养必须有较高的起点与要求。教师道德人格的高起点与高要求集中体现在“信”、“情”、“知”、“意”、“行”四字上。“信”即忠于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信念;“情”即热爱关心学生、尊重信任学生的美好情感;“知”即宽厚广博、专业精深的理论知识;“意”即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行”即为人师表、团结合作的良好行为。惟此,为师者才能达到人格高尚、德艺双馨的境界。
二是求“师表”之美。所谓“师表”,是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在道德人格修养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道德与学问上的榜样,这也是师德建设的题中之意。教师既要注意外在形象之美,又要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并做到相互融通、表里如一。一般地,教师的外在形象包括作为普通人的言谈举止之“外表”和作为教师的讲台形象两个方面;教师的内在精神是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内在灵魂。教师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组合”就是教师个体的道德风格。對于某位教师来说,他的外在形象成分高于内在精神成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必须加紧内在精神的养成,并且时刻把握人格显现的“度”,过分“张扬”和“夸张”就会导致表与里脱节,成为人格低下的“小人”或地地到到的伪善者;他的内在精神成分高于外在形象成分,虽然说明他的人格具有“内在之美”,但如果走到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的极端地步,则教师的内在精神无从显现,于师于生都不啻是一个“悲剧”;他的外在形象成分与内在精神成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教师的内在精神恰到好处地在其外在形象中显现出来,则表示他作为人师,其道德人格修养达到了“看上去很美”的理想境界。因而,教师在道德人格修养中要多留心自身内外“人格成分构成”的平衡,注重内心灵魂的铸就,同时不忽视外在形象的养成,才能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做人、为学的榜样。
三是强调自我修炼。教师所应具有的高尚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对社会文化和教师人格特征的认识,并按照教师的道德规范要求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结果。具体说来,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自我修炼应循着认真学习——培养情感——磨练意志——身体力行的轨迹持久进行。要想做好任何事情,必须首先对其具有深刻的认识,在认识充分的基础上才会慢慢产生感情,接着按照既定目标持久地坚持下去,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验证,教师道德人格修养的自我修炼也不例外。教师每一种优秀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形成,都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科学认识,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无私的爱,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长期的执着,离不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的实践。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必须明了提升自身道德人格修养的意义与作用,并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按照为人师表的价值标准,采取必要的科学手段方式,才能成为一个道德人格高尚的人,才能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学生的肯定,才能在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中有所提高和收获。
网络道德人格 篇3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人格存在的现象
1.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困惑的表现
道德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是造成人们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困惑的内在原因。[1]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下,道德评价的标准必须是确定的,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在网络信息环境中,表面上没有现实生活中等级身份的差别,青少年对待善恶的评价也会有所差别,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道德评价的困惑有着混乱性、无序性、无标准性。现实与虚拟网络的对比,会使青少年产生道德价值的误解与困惑,他们无法断定某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意义,无法产生正确的道德价值目标作为引导。同时,青少年对网络运用不当会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弱化青少年的真实人际交往情感,容易对网络上不认识的人产生信任,在行为方式上容易产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模仿。
2.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冲突的表现
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是最重要的原因。[2]网络环境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青少年现实群体交往中往往是根据教师和家长所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及传统道德观,与网络虚拟环境的对比,青少年会倾向于选择自己的身份角色,塑造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格形象。青少年作为道德主体在众多的道德原则矛盾之间进行选择,如今网络上出现了有些青少年虐待各种小动物的事件,其实他们只为寻求刺激,都说明了这些青少年丧失传统道德观中最基本的价值。这说明有些青少年对网络上流传的负面信息盲目追求,不能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与选择。
3. 网络信息时代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的表现
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材料显示,世界各国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有蔓延的趋势。[3]这一材料明显指出青少年利用网络犯罪的严重性,而这一犯法行为却被部分青少年所推崇、效仿,说明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追求出现了偏差。同时,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还表现为对道德知识的侵权行为,部分青少年为了朋友情义拉帮结派,利用互联网散发各种损害他人声誉、利益的不良信息,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塑造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的几点对策
1. 网络道德教育要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对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力的引导,使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求真、求实,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以积极向上、充满责任心的态度对待。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到网络道德建设中,积极净化网络环境,打击不良网络信息传播,克服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的道德困惑,积极引导青少年辨别网络信息,明确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追求。
2. 加强学校网络德育建设
学校作为青少年生活的场所之一,在教育青少年学生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学校要以网络环境为背景,在德育方面加强对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塑造。第一 ,学校在德 育课程内 容体系上,应当结合当前网络热门话题引出的思考,引入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在运用网络时要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发挥青少年在网络上的道德能力。第二,学校要正确选择德育方法。“好的德育内容只有通过有效的方法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人生准则。”学校要平等对待青少年,以理性的态度对待青少年上网,积极引导青少年上网,教育青少年如何思考网络信息,充分信任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因此,塑造良好的青少年道德人格需要学校更加注重网络德育的建设。第三,教师要正确对待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差异。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层次上是有差异的,教师不应只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平等对待,要时常加入网络的道德因素,让学生积极遵循道德底线,树立崇高的道德境界。教师要让青少年把学习的理论与网络实践密切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的实践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不断反馈,丰富道德情感,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3. 家长要积极把握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应用
现在网络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更加方便,如果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状况不积极重视,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良好道德人格的养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要控制青少年上网的时间,采取聊天的方式听取青少年上网的情况,制订青少年上网的目标,可以听取青少年对一些网上热点话题的观点,及时沟通并加以引导。同时,家长可以对青少年上网时提出的一些道德困惑给予积极的解答,加深情感交流,并积极发现网络信息对青少年产生的道德危机,及时对青少年加以疏导,不要被异化思想所同化。
4. 青少年要在网络世界中保持道德自律、道德自省
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客观要求是青少年以正确的时间及正确地点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主观要求是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时把握自主意识,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马克思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的自律意识在道德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追求等方面不断自我实践、自我反省和自我改造。所以,青少年在运用网络信息时,要具有自律意识,积极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不良信息所迷惑,要学会独立思考网络信息,积极与他人交流,做到知行统一,时刻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提高道德境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摘要:本文以现代网络信息发展为背景,探讨青少年道德困惑、道德冲突及道德失范现象,分析网络信息对当代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追求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提出网络盛行的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少年自身“四合一”对青少年良好道德人格塑造的几点建议。
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研究 篇4
(1) 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塑造是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教师应该是知识和社会良知的化身, 不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济世情怀, 用自己的良知来感染学生, 以自己的品行来打动学生, 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滋润学生, 使学生们感觉到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高尚对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意义和存在价值。高校教师只有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教育影响学生, 才能使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 对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产生积极的意义。
(2) 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塑造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需要。
高校教师首先必须做到“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教师的人格魅力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影响力, 是因为它有直观示范性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重要时期, 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 作为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师长, 会成为他们最直观的模仿对象。教师高尚的人格、优秀的品行可以为学生所效仿;同样, 教师低俗的言行、不良的习惯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的责任更加重要, 师德对于教育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从育人环境而言, 师德的整体状况直接反映了育人环境的和谐程度和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从学校建设而言, 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风。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 可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从而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从育人理念而言, 任何一种师德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 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 这些观念直接关系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兴衰。因此, 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促进和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加强和完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应当看到, 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 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积极的和负面的影响都会作用于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意识, 个别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 一些有损教师形象、有悖师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尽管只是在个别教师中存在, 但在社会和学校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也对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带来冲击。上述这些问题, 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并在工作中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2 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
(1) 道德高尚, 为人师表。
高校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 发挥榜样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用道德的力量和尊严感动学生, 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道德虽然是无形的, 但却可以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和生存价值, 并发乎自然地践行道德实践。
(2) 对事业满腔热忱, 爱岗敬业。
高校教师必须先对教育工作感兴趣, 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 而不能随意作为。对于高校教师来讲, 不但要严谨治学, 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还要富有创新精神,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创新, 才能用渊博的知识充实自己, 用爱心温暖学生, 用真心打动学生, 用真情感动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 要淡薄名利, 志存高远。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是一个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 教师不能只讲眼前利益, 见利忘义。有些高校教师受利益驱使, 搞过多社会兼职, 不好好上自己分内的课, 到处办班乱收费, 有损教师形象, 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象这样道德缺失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学生走向社会重导老师的覆辙将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 要纯洁教师队伍, 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全社会的教师重新审视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
(4) 注意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 健康的身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没有健康的身体, 说起话来有气无力, 就不可能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起到积极引导学生的作用。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感染性,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无形中会产生不和谐的气氛, 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过来, 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能够积极地激励、启发学生, 在人生态度上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的一个好榜样。
(5) 谈吐幽默风趣。
一位好的教师除了精通语言知识, 能够清晰地表达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外, 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把话题说得生动有趣, 特别是要富有幽默感, 能够做各种生动有趣的譬喻, 寓教于乐。幽默可使得平铺直叙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易于记忆, 而且当教师的幽默语言得到学生共鸣时, 师生间年龄和权威的隔阂便不存在了。所以“四十分钟教学和五分钟笑声的总效果远比整堂课四十五分钟都从事呆板的教学要高出一倍以上”的说法, 获得了广泛的赞同, 上课只讲自己不顾学生感受的教学是最失败的教学。同时, 还要会恰当运用无声语言, 一个手势, 一种表情, 如果运用得恰当和巧妙, 就可以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 一个眼色, 或一次感叹, 都可以表现出教师赞许什么, 否定什么, 希望并鼓励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样。
3 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形成的基本思路
(1) 营造外在氛围, 发挥环境优化作用。
高校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认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 创新活动载体, 坚持不懈地进行师德建设活动, 树立师德典型, 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 以校园精神铸造师魂, 用校园文化培育师德。要大力倡导党员和学术骨干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以党风促教风, 以党性铸师魂。同时, 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机制, 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 完善和优化高校教师道德人格成长的社会环境。
(2) 发挥个体自省作用。
高校师德师风作为高校教师的行为规范, 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 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特别强调教师在对待人生上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 能够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另一方面, 要求高校教师要终身学习, 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坚定理想信念, 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施行依法执教。
(3) 身体力行, 发挥道德实践的作用。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自觉地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 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四有”人才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三是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既是师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要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 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融会于日常工作中, 做到“美其言, 慎其行”, 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素质。
总之, 高校教师要自尊自励, 以高尚的道德人格促进育人环境的和谐, 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灵魂工程师, 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摘要:高校教师人格高低直接反映大学育人环境的和谐程度, 铸造高校教师高尚人格具有重要意义。把握高校教师高尚道德人格的内涵, 并通过发挥环境感化、个体自省和道德实践的作用, 促使高校教师铸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促进大学育人环境的和谐。
道德人格及其培育初探 篇5
一道德人格及其特征
“人格”是舶来品, 是近代从西方传入日本, 然后又从日本传入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罗列出“人格”的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这是心理学角度的人格;二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这是伦理学角度的人格;三是指人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作为公民的人格权, 这是法律角度的人格。可见, 不同学科对人格有着不同的定义。在伦理学领域中, 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 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 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概括起来说, 道德人格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两部分构成的, 它们密切联系、交互作用, 不能随意割裂开来。道德人格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是由道德理性因素与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 是二者的有机组合和整合。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以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 旨在构建道德主体的理想道德人格, 本质上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又是一种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观的教育。道德人格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规定性, 具有以下特征:
1. 自我同一性与发展完善性相统一
当今国际社会中各国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激荡, 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与多样性特征, 各国文化的发展如何处理好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抵制消极、腐朽、庸俗文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课题。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有没有人类普遍的统一价值, 也就是说是否有同一性?回答是肯定的, 这种道德人格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道德人格主体内在的道德认知和外在道德行为的一致性, 包括三方面: (1) 个体道德人格与社会道德的本质要求相一致。 (2) 道德人格主体对自我道德心理的认同。 (3) 个体道德人格在发展上与未来进步大道德要求相一致, 并对其不懈追求。同时, 道德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及主体自我角色的转换, 主体道德人格会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主要表现在: (1) 对传统道德人格,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要精心培育现代道德人格。 (3) 要努力构建理想道德人格。可见, 道德人格是自我统一性与发展完善性的统一。
2. 知、情、信、意、行相统一
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包含相互衔接的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包括:知、情、信、意、行等。“知”是要求道德人格个体能自觉主动认识并了解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物我关系, 理清自我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并明确社会对自我道德人格的基本要求;“情”是道德人格结构中的基础部分, 要求道德主体在道德生活中, 能以乐观的态度和创新方式对待道德生活, 达到情感共鸣;“信”是要求道德人格主体对社会基本道德或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深信不疑, 并积极主动地朝这个方向努力;“意”是指道德人格主体为塑造理想人格能克服各种障碍因素, 直至达成目标;“行”就是道德人格主体在知、情、信、意的基础上, 提升到道德行为上, 落实到道德行为中去。只有如此, 个体的道德人格养成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世界达到和谐统一。
3. 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相统一
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自主选择性。它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人格的养成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是自我道德人格养成的真正主人, 能支配自身, 也能支配外界事物。“人们不仅要有选择意识和敏锐的道德直觉, 而且更要具备选择的能力, 包括清晰的道德判断、良好的道德意志和承受道德选择所带来的一切后果的能力。”这种选择是处于道德主体的真实需要, 充分体现了道德主体自主自由的选择。同时, 道德人格主体在道德人格养成过程中具有能动性, 表现在: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知识, 一个善于学习并能不断创新的人才能在这样的时代提升其道德人格;二是道德人格主体能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活动, 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甚至能改造客观事物的质、创造新的事物。
二道德人格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据相关机构调研表明:目前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人格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爱国、勤劳、勇敢、友爱、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的。当有些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 大多都能表现出积极捐款捐物, 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大多对志愿者的行为表示赞同和支持, 当他人遇到困难时, 大多数人不仅愿意助人, 而且能更加理性地对待友谊。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有些人的道德人格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非健康的道德人格主要表现在:
1. 功利性道德人格
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价值和利益的最大化, 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人们打破常规、积极开拓、不断创新, 以追求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它会使得人们更加功利化, 导致一些人只讲享受权利, 而不愿履行义务, 形成功利性人格。有些人见利忘义;有些人背信弃义,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盛行。而当遇到履行义务时, 大多表现不感兴趣, 奉行“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处世哲学,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公益活动不感兴趣。
2. 双重性道德人格
双重性道德人格的表现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主体面前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法, 以及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等。具体表现为:对人对己搞双重标准, 如“宽以利己, 严以待人”“对他人要求严, 对自己要求低”。特别是社会处在历史变革转型时期,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追求利益与追求事业、进取与务实等多种矛盾出现时, 人们感到迷茫, 现实的道德人格与理想道德人格上就容易出现对人对己的双重道德人格标准。
3. 依赖性道德人格凸显
总体来看, 人们的道德意志是坚强自信的, 但在他们身上出现的依赖性特征比较明显, 导致部分人的道德人格出现迷失和依赖, 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产生困惑。“等、靠、要”的现象普遍, “啃老族”现象的出现, 对父母、他人的依赖心理, 这是典型的依赖性道德人格。
除此之外, 还有享乐主义的人格和变态人格等等, 这些非健康的道德人格的存在不仅影响每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而且预示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重道远。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容易使人们的道德人格形成重个人轻集体、重自己轻他人的功利主义。这样, 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时往往出现个人主义;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时往往出现利己主义。同时, 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社会关系时, 就会使各种关系商品化和市场化, 比如人的感情、尊严、人格和国格等。 (2) 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现在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理想化, 与社会道德教育相隔离, 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脱节, 忽视对人们的精神困惑、情感需要以及思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同时, 教育过程简单、方法单一, 重灌输和说教, 不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实践教育流于形式等。当然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缺失也是重要方面, 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根本根据是道德的自我修养, 有没有道德的自我修养的高度自觉性, 是人们道德人格问题的根本原因。家庭教育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三道德人格培育的基本策略
道德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 旨在促使每个公民具有高尚的道德人格, 锻铸完善的道德品质,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道德人格的培养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持久的工程, 涉及面广、相关因素多,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1. 倡导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道德人格
人们的价值观念, 尤其是价值导向对人格价值目标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些新的、引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相继出现, 如自由、平等、竞争、自立、自信、自强等观念对人们人格价值的基本取向起作用。但是伴随市场经济出现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人格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 造成思想价值观的混乱。因此, 倡导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道德价值观, 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人格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2. 培养道德人格的主体性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指在道德培养过程中, 应遵循“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理念, 以受教育者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受教育者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 调动和激发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要求他们成为新时代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能动的倡导者、创造者和自觉遵从者, 是“四有新人”中的有道德的人, 或是一个高尚的人。
3. 注重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
道德人格的培养要从基础性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义务着手, 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活动, 将道德认识和道德义务转化为道德良心。然而要实现这个转化, 就要引导人们进行自觉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估, 强化道德人格的自我修养, 提高自身的内心修养, 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自我反省, 即内省, 就是要经常对照并检查自己的思想还有言行, 对自己不合乎道德标准的做法不仅要有悔悟之心, 还要及时加以改正, 通过不断清洗和修正自身错误的道德观念, 端正自己的内心意志和内心意念, 从根本和源头上杜绝不道德行为,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4. 强化道德人格的实践活动
网络道德人格 篇6
“人格”作为考察对象之一被纳入诸多学科的研究范畴, 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人格的定义和阐释是不同的。在伦理学中“人格”是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亦即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从此视角可以说“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资格和品格的确证, 是其尊严、责任及价值等的集合。“市场人格”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存在的资格和品格的总和。它是经济主体资格存在的确证, 也是经济主体存在过程中的尊严、责任和价值的集合。“市场”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一种“契约”状态下的历史选择, 追求利润、讲求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市场人格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 为了获取经济主体的市场资格而必须具备的市场品格。它的典型特征是促使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在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道德人格”是一个人长期的道德行为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自觉型、应然人格, 它也是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和品格。它是指个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的总和。道德人格作为衡量个体人性的标志是人类弘扬人性, 减少或摆脱“兽性”的艰辛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人道德境界的高低, 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融合。科学和完善的道德人格具有既符合社会要求、又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的高度自觉性, 是道德自觉对自然感性的超越, 也是道德主体对道德价值的不懈追求。
二、“党员企业家”双重角色下的“市场人格”与“道德人格”
1、企业家“市场人格”完善的必然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追求利润和效率是企业存在的直接目标。作为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的企业家是企业的主导部分, 其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发展走向, 其道德水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经营理念、凝聚力和活力、并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市场认同率的高低。企业家是一个企业兴衰与否的关键, 而企业家的人格状况和完善程度又直接决定了其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因此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家的人格建构在企业家个人全面发展和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意义便愈加凸显。企业家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经济个体,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主体资格, 为了获取和保持其在竞争和市场活动中主体资格, 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品格。因而要求企业家完善市场人格具有必然性。现代企业家市场人格的完善主要要求企业家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市场经验、牢固的法制观念、洞察的战略眼光、浓厚的效率意识、持续的创新理念, 培养勇担风险的开拓精神、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企业家的市场人格是现代企业家所必备的条件, 企业家能否引领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应对激烈竞争下的各种困境和复杂局面、保证企业的生存发展, 关键取决于企业家的市场人格的完善程度和水平。
2、共产党员“道德人格”完善的应然性
共产党员道德人格的追求与一般人有共同之处, 但在程度上则有着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地位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用生命和汗水共同努力换来的。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经济建设时期, 党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始终严格要求每一名党员。党的性质和使命要求全体党员要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共产党员的一切言论行动, 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利益, 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员与普通群众的不同之处在于, 党员应该对自身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人格有更高的追求, 即面对危险和困难的时候, 要勇于冲在最前面, 有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利益和荣誉的时候, 要首先想到他人, 有忘我的精神;面对平淡生活的时候, 要牢记使命, 有甘于服务的精神;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 要有奉献的精神。“勇于牺牲、无私忘我、服务奉献”的精神是共产党员道德人格修养和境界的不懈追求。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具有这样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使命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理应具有更高的道德觉悟和服务意识, 应该追求更高的道德人格的完善。
3、“党员企业家”两种人格完善的协同性
党员企业家的双重身份和特殊角色决定了其人格建构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追求利润成为其市场人格完善过程中的现实目标;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党的性质和自身的使命使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其现实追求。企业家党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决定了企业家人格追求具有双向性, 不仅要求其完善市场人格, 而且要求其完善道德人格。二者的完善不是单方面和彼此分离的。如果单纯追求市场人格的完善, 可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和赢得企业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但由于市场人格是以实现经济利益为直接目标的, 在经济体制、法制尚未健全和人们的法制观念、契约观念不强的情况下, 人性中自私、享乐和残忍等劣根性更易滋生。不正当的残酷竞争的存在、巨大经济利润的诱惑很容易导致企业家在市场人格的实现过程中采用畸变和异化的手段。从长远看市场人格实现手段的畸变和异化不但不会使企业家市场人格得到真正的完善, 却会使其丧失应有的品格而最终丧失作为经济主体的资格, 党员企业家也会由成功者蜕变为失败者。
如果单纯要求党员企业家倾力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 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缺少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企业家的市场人格主要是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发形成的“以利益为本”的、现实追求的人格类型。企业家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主体, 他的价值的实现主要也是在经济价值的创造、市场地位的获得中实现的。企业家道德人格的建构不能脱离完善其市场人格的实际, 不能用理想的无私奉献规则“苛求”经济主体的道德本位。否则, 脱离经济实践的道德人格诉求不仅是不现实的, 而且也起不到约束经济主体的作用, 反而会造成党员企业家的“道德虚假”, 最终使道德高悬而失效。
综上所述, 两种人格的完善我们可以将之直观概括为“牟利”与“求德”。牟利与求德在有些企业经营者那里是矛盾和冲突的———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利润而欺骗损人、违法悖德。但从长远和实质来看, 牟利与求德却是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见利思义, 义以生利。真正优秀的党员企业家是可以很好的将二者统一起来的, 实现“义利双行”的, 在现实中把完善其市场人格与完善其道德人格紧密结合起来, 使其相得益彰、协调共进。
三、完美演绎双重身份成为“赤色”的现代企业家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需要一个“德才兼备”的企业家成为企业发展的领路人, 对于党和人民群众来讲, 需要无数个“德才兼备”的好党员。成为一个现代的、优秀的党员企业家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1、企业管理中“节本高效”的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
节本高效, 实现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现实追求。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党员企业家应该意识到人本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巨大的潜在力量。人是价值的根据和终极本质, “以人为本”蕴含了“为了人的发展”、“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等深层内涵。党在新世纪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正是意识到了人本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优秀的党员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 要在尊重、信任和关怀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律意识;推动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学习, 使之具备持续的自我更新能力, 使员工在学习型组织中提高创新和竞争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把企业求利目标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相结合, 在合法经营基础上回报社会, 使企业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当对企业进行管理时, 表现出对员工人格的尊重、工作中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关怀, 这必会使员工对企业深怀感恩之心, 进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并会自觉服从企业的管理, 产品生产率会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会增强, 企业利润也因此而成倍增加。可以说“以人为本”经营管理理念的秉施是现代企业家达到市场人格和道德人格协调实现的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在市场经营中“牟利求财”的同时应“遵法诚信”
在市场经营中企业追求利润是直接的目的, 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利润的获取要“取之有道”———遵守法律、诚信经营。法律与道德代表着社会公正、公平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财富获取只有在二者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才能得到规范上的允许和道义上的支持, 一旦超越了道德和法律“围栏”就会受到道义的谴责和法律的责罚。优秀的党员企业家领衔的企业更应成为遵守法律和道德的楷模。高度的责任感和诚信的服务意识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党员企业家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人做事, 在经营中表现为对消费者高度负责意识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行为。有时诚信的经营表面上和短期内或许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但从实质和长远来看, 企业赢得的却是消费者的好感和认可, 消费者人际间的称赞是企业增值的潜在资本, 也开拓了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空间。企业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丰厚的利润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是企业家市场人格完善的确证, 企业受到消费者的广泛赞誉、企业家受到普遍的尊敬与爱戴, 也是企业家道德人格完善的确证。
3、在社会参与中“创造财富”的同时应有“责任爱心”
一个企业家的事业发展和财富的获得主要是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 但也离不开党和政府提供的好政策和稳定的发展环境。其财富的获得和价值的确证, 是在消费和占有社会资源、在社会秩序和谐和国家繁荣基础上实现的, 因此, 一个人在富裕之后应该考虑对社会的回报问题。党员企业家更应自觉承担起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要时刻怀有党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在社会参与中保持和发挥好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优秀的党员企业家应该在社会的危机救助、扶贫救困等方面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通过慈善捐献、救助扶持的方式, 用财富和爱心回报社会。其造福社会和国家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弥合因收入差距而出现的人际冲突和社会裂痕、减少社会的不和谐与不稳定因素。富而安世、奉献社会和报效国家的行为更是党员企业家道德觉悟和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其自身价值和真正幸福得以实现的完美途径。
四、结论
网络道德人格 篇7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浅谈企业道德与人格塑造 篇8
一个人的为人的品性是人格意义的所在, 人格是体现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时段内, 其心理反应过程所表现于外的综合心理特征。对于人格来说, 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可以这样去解释。一, 突出体现了一个人所具有的 (内在的、独特的、真实的) 行为表现。二, 就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行为。人格塑造很到程度上影响着人本质的形成过程, 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人本质塑造的关键因素, 企业对于员工的人格塑造目的与方向, 就是让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关于企业道德中企业员工的企业人格的地位分析
所谓企业道德是企业精神, 企业经营宗旨, 企业的道德风尚以及企业的价值观, 还有在企业内所有员工都要进行遵守道德的集中体现, 然而对于企业的价值观而言, 是企业员工的行为的共同体现。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以风向标的作用引领着一个人向着发展与进步的方向迈进, 它对于企业核心道德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共同体现着企业道德价值目标
一个人的道德人格, 在自身看来, 是其得以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 是企业最高需要与企业员工利益的共同完美展现。站在企业道德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 (价值观体系、信用体系、文化思想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更是企业的核心所在, 如若首先对于企业的核心进行明确, 那么就会在此前提下, 就把企业所需要何种何样员工进行了明确, 运用何种方式方法进行管理, 怎样进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就更加明确了。而对于企业员工而言, 就可以在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两者之间做出合理的衡量, 谋划个人的未来以及企业的发展前途。
2.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确保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知识经济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现在的企业竞争实际上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竞争, 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 高新科技技术人才的竞争, 积极奋斗, 敢于创新。构成企业核心的主要因素是员工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以及企业的道德文化。具体主要表现为:
(1) 企业员工具备高远的道德目标, 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主要保障。在高远的道德目标下, 企业的员工就具备高远的远见, 能在企业与个人利益的面前, 实现很好的处理, 全身心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去考虑, 达到 (义与利、竞争与协作) 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 很好的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2) 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以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动力。 (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克己奉公、乐善好施、坚持正义) 等高尚的道德行为, 是企业员工人格塑造的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崇高的道德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很好的企业道德的人格塑造建设, 不但能使企业文化的道德文化价值的品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 也能使企业在社会中得到良好的评价, 得到好的声誉。这样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收获丰厚的经济效益。
(3) 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之一, 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下, 就会使得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每时每刻无不以企业的利益为先导, 特别是对于出现一些不同于企业大局的利益冲突中, 企业员工会站在企业大局的前提下, 兢兢业业的做好企业的相关工作;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 达到高深的文化境界以及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使得企业员工在一些为了达到自己的一些利益, 而违背自己的道德义务,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的稳步发展。
三、对企业员工道德人格塑造的切入点必须明确
在企业道德的大环境的背景下, 积极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建设各种相关的制度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从而使员工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很好的保障, 在健全的制度下使员工得到很好的管理与约束。这也是实现企业员工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1.积极促进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使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得到很好的塑造
所谓个体道德, 是提升自我能力, 达到自我价值提高的必须应有的道德素质, 其道德主体是个人。而整体的行为道德即为去群体性的道德, 是在共同的目标的前提下, 协同形成的一个联系整体, 在相同利益与目的的影响下, 为达到整体利益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大家都要进行遵守的道德规范, 群体共同性是其主要特点。要想使的企业群体性的道德得到很好的发展, 就要有一个导向性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一个明确的、共同的目标下, 协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美的形象都得益于企业群体性的核心道德的形成。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员工道德的人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重大的意义, 可以以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 首先使得企业员工道德责任意识得到更进一步的加强, 使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的地位和集体荣誉感得以很好的体现, 从而更能彰显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企业道德责任来说, 实质是企业员工所要旅行的义务在道德上的具体体现, 必须依照道德规范行事。企业核心价值观如果非常崇高, 必定会使的道德的正能量得到很好的迸发, 引领企业员工在内心深处对其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这种近乎强烈的道德推动力的作用下, 促使企业员工形成共同的自律意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这更是一个企业的资本和骄傲。
第二, 在核心道德主体的推动下, 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方式进行再教育, 使企业员工在这种大环境下, 不断地接受熏陶和影响, 进而使其道德人格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其形成的自律行为习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道德规范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风气和习俗的具体体现。
在企业道德主体的强力需求的共同作用下, 使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在被动的接受的状态变为主动地遵循, 这种心理基础形成, 才能促使企业道德人格的形成。
第三, 使的企业员工的道德目标意识得到更近一步的加强, 让企业员工更好地认同企业道德文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共同体现, 它作为一种道德目标意识, 在企业塑造员工人格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企业诚信合作的文化氛围, 必定会对企业员工形成很好的熏陶作用, 使企业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中。要是企业道德规范被企业员工跟好的认识、认同, 扎根于心底之后, 才会从内心深处依照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如若个人的 (道德目标、企业道德目标) 非常接近时,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使得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更大的认同感, 渐渐地使共同的价值观念得以形成。
2.实现制度的不断创新, 达到员工的意志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
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工作制度规范, 是使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实现的基础, 就好像是一把锁, 使员工的 (自私与懒惰、消极和懈怠) 等不良因素被锁住, 给员工注入无私向上的力量, 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无限空间。制度虽然可以约束人, 同时也是一种激励, 形象的比喻就好像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对于道德规范的共同遵守, 是实现企业再设计与修改制度的重要前提理念。要达到企业员工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理念必须贯穿其中, 使员工得到充分的尊重。员工淋漓尽致的自由价值的实现必须得益于企业制度的创新, 必须与员工的自我提升、潜能的挖掘为出发点进行制度设计, 真正的达到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 在这种理想的信念支撑下, 使企业不断相好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大进步大发展, 实质上是, 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自由的空间里充分的发挥, 尽情的展现, 不断地创新。进而实现更好地提升员工的自我人格塑造。
四、结束语
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对企业员工自身本质的认识水平详细的考虑, 做到充分的尊重, 创设一种能让企业员工得到全面发展的道德精神氛围, 使企业员工的道德人格塑造得到很好的提升, 使企业员工在这种大的氛围中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贯穿其中, 构建和谐的企业道德文化。企业要本着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的理念, 充分的 (关心依靠员工、尊重理解员工) 。再此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新的激励方式与方法, 使企业员工的潜能得到挖掘,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始终与企业道德方向发展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在坚强的道德堡垒的作用下, 促使企业健康持续、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莉.诚信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石[J].现代企业, 2012 (3) .88.
[2]窦炎国主编《.现代企业伦理学导论》[J].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3.
[3]刘杰.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建设要做到“四抓”[J].冶金政工研究, 2010,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