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问题

2024-09-02

网络道德问题(共12篇)

网络道德问题 篇1

随着国家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及3G网络的开通, 网民再次得到迅速增加, 互联网更深层次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生存、学习及思维模式, 他们借助网络受益匪浅, 但同时凸显的网络道德语言、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等网络道德问题却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同时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责任心、信任度的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严重影响着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和文明网络的构建。

一、何谓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作为一种新的道德形态, 与现实的社会道德联系紧密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道德要以现实社会道德为基础, 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延伸与拓展。网上行为的道德与否, 根源上取决于其自身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观, 决定着它本身在网上行为的道德与否。网络道德也属于社会性活动的范畴。上网行为既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那么必然要遵守和履行相关的社会网络道德规范, 用以保证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我们将其定义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准则。一般认为的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 调节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象

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给其发展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首先, 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 未经筛选直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其中包含的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对大学生产生巨大诱惑, 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性成熟阶段, 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极易被网络中的色情信息诱惑, 甚至产生不良的现实行为。其次, 大学生追求刺激和新鲜, 网络游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行为, 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容易使大学生个人追求膨胀, 形成偏激的性格。再次, 电脑具有很大的辐射, 长时间暴露在电脑辐射之下, 不利于身体健康。

2、模糊的价值观

网络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网络充分体现了世界发展的特征。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网络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交融。网络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念冲突交锋的主战场。知识结构尚未完善的大学生, 对网络中充溢的不同价值观念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从而导致价值观困惑, 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3、审美情趣的娱乐化

网络文化的大众化趋势在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极大繁荣的同时, 也对经典文化的审美意境和深度意义进行肆意解构网络文化多是以感性文化形态出现, 网络中的感官愉悦刺激成了审美的表现形态, 而价值理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却被拒之网外, 这种娱乐化倾向很容易使大学生在快餐化、平面化拷贝化、恶搞化的狂热追求中陷入盲目被动文化消费模式, 进而因感官的娱乐消遣而将思想的意义放逐。

4、人际关系的疏远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 把交往空间从现实社会扩大到虚拟的网络社会, 把人与人的现实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沟通, 把人与人的互动变成了键盘与键盘的对话。然而, 情感的维系是以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为基础的, 这种新式的交往方式大大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交流, 影响了人与人的情感互动。许多大学生把网络交往当做主要的交往方式, 与同学和他人之间交流很少, 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日益疏远。

三、网络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

面对网络引发的网络道德问题, 不同的学科专家从不同的侧面追根溯源, 探究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法学家认为目前网络立法缺失, 网吧和网络市场管理混乱。心理学家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侧重分析学生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的原因。社会学家则从网络虚拟社会特征出发, 探究学生道德失范的社会文化原因。德育专家和伦理学者则从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和学生道德水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其原因。全面综合研究者的成果, 可以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其中内因包括网络自身和大学生自身两个因素, 外因包括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三个因素。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之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它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 以上网者为主体, 以虚拟空间为传播区域, 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 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法、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使世界任何角落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呈现在上网者眼前, 这些巨量的信息良莠不齐, 其中必然包含大量错误、虚假、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 这些信息很容易使自控能力差的同学失去理性, 可以说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2、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和自我发现期, 自我控制能力和对事物的判别能力较差, 缺乏社会经验, 却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寻求刺激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网络迎合了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 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可能误导他们。另外, 大学阶段紧张的生活节奏、沉重的学业负担、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使大学生感到精神压抑, 他们急于寻求解脱, 多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在网络面前完全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 充分暴露了人类的劣根性, 出现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3、学校德育滞后

学校德育滞后表现为:德育内容落后、空洞、抽象, 忽视现实矛盾, 脱离实际;德育途径单一, 主要靠课堂说教, 没有很好地利用家长和社会力量;德育模式单调, 主要是单向“灌输”和“被动接受”,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关教育的缺失和缺乏。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目标, 具体到学校开展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存在一定偏差。我们开设学生信息技术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 而不是目前学生急需具备的信息素养, 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无从选择、不知所措, 误入歧途也不可避免。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复杂

许多家长为孩子配置了电脑, 接入了网络, 网络也覆盖到了大学宿舍, 而家长自己却不了解网络甚至根本不懂网络, 孩子上网的情况无法了解, 也就无法对其上网行为进行指导, 互联网已经变成某些网络犯罪形式的滋生地, 网络空间这个虚拟世界里隐藏着许多罪恶。同时我国网络立法不够, 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力度不强, 网吧管理混乱;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缺失;社会上一些流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 如一些媒体、公司对黑客的炒作宣传, 使相当多的学生对黒客充满了崇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问题, 它还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 网络德育问题引发的行为必定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 他们出现的网络道德行为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德育要主动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调整学校德育目标, 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为主, 培养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 道德判断选择能力;积极探索合理的德育模式, 开辟多样的德育途径, 如建立专门的学校德育网站, 班级、个人网页;再次, 不断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关心学生的个人利益;建立一支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 并吸收精通网络技术、心理咨询等知识与技能的师资作为网络辅导员到专兼职德育队伍中来。

2、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德育

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正如前面的归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德育问题, 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网络延伸了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拓展了德育的渠道, 增强了德育的力量, 但也增加了德育的不确定性因素。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 但学校仅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如呼吁家长采取措施控制学生上网, 帮助孩子选择上网的内容, 限制上网时间;要求社会从技术、法律和制度上提供援助, 制定网络的相应规范。

3、营造良好氛围, 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信息数码技术标识为精神“绝对值”的崭新生活方式, 是人、信息、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 具有导向性功能、传承性功能、渗透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 我们必须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才能为网络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性功能。首先, 以校党委为中心, 开设宣传主流文化的网站。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等一些正确、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 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 积极利用微博、论坛、即时聊天等网上交流工具,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 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再次,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理。对校园网的管理, 要严把“入口关”, 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不良信息的渗透, 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总之,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严耕, 陆俊, 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8.

[2]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3]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建, 谢泽源.网络时代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对策[J].江西教育, 2004 (13-14) .

[5]吴秀珍.对倡导网络道德、构建和谐网络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8 (2) .

[6]宋元林, 陈春萍, 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7]韩茂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沧州师专学报, 2008 (12) .

网络道德问题 篇2

谈网络道德的建设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络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网络也逐渐走人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并且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以我国为例,目前,我们国家的上网人数已达3370万,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作 者:张杨 翟波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2003“”(2)分类号:B82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88-01

网络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到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普遍性,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网络以其特有的神秘性和丰富性冲击着青少年的好奇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体。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以引起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最为突出,而青少年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存在的道德教育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现实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冷漠。

网络的盛行给青少年提供了各种网络交流工具,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倾诉心情、发泄情感。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敏感时期,很多时候他们宁愿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流也不愿与现实中的家人或者朋友吐露心声。另外,很多青少年花大把时间沉溺于网游和网络交际,从而造成他们的社会交往机会减少,造成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道德情感的冷漠。网络逐步造成了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形成“恋网成瘾症”等怪病。

(二)网络犯罪盛行,道德失范行为滋生。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心发展很不完善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定性,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庞大的信息资源中不乏包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这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行为的滋生。

另外,现实中一些非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的出现也与网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沉溺于网络导致青少年生物钟紊乱,反应迟缓,情绪不佳,严重者甚至会有一些轻生行为;还有现在青少年普遍近视、视力减退等现象,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健康的身心发展。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的时期,好奇心强使他们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本能的接近。再加上青少年一般处于“青春期”阶段,冲动、叛逆并且敢于冒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渴望得到大人的肯定和认可。他们好奇心强却又缺乏自制力,对信息的选择以及判断能力差。

(二)网络具有复杂性使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青少年在网络上可以浏览信息同时也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它类似于一个双向交流的大舞台,每一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正是这种交互式的方式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势必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造成难以预测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网络的这种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也使的网络上不良行为一旦出现,教育工作者很容易被其左右,道德教育工作难以开展。

(三)网络具有虚拟性使道德教育工作很难进行。

在网络中,虚拟的世界使人们往往会撕去“人格面具”,在网络世界,青少年可以随心所欲,自己的相貌、性别、年龄等都可以随意篡改而不受拘束,网络的虚拟性使青少年可以构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很容易沉溺于自己的封闭世界而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另外,虚拟网络中的一些道德观念很容易对青少年的认知观造成冲击,而教育工作者很难确定他们的真正来源,造成教育工作的难操作。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

(一)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撑,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规范与管理,提高校园网的质量。校园网、教育网等网站的设立在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前提下,设立一些学习交流、心理咨询、名人特色、热点关注等内容,同时更要体现时代的潮流,增设一些时尚、休闲、热点等特色内容。在版面设计方面,也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色彩新颖、生动活泼的网络版面,做到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相统一。

(二)设置网络道德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树立青少年网络道德观,一个非常必要的方法就是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现代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的网络道德课程。借鉴国外一些经验,我国可以把开设网络道德课程作为渠道,将其融入到德育教学的内容之中,通过课程的设置向学生全面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增强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从而纠正一些不良网络的行为。

(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强有力的后盾,虽然我国一些网络管理条例中对一些网络不道德行为处以警告,但是我国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管理政策比较空缺,时代的发展推进网络的法制化,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也应该要加速进行。

除了要将有关网络法规提上日程之外,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还要重视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应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首先,加强互联网外部环境的监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一些黑网吧的存在。对网络外部环境的净化就要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充分发挥文化、工商、公安等部门的作用,加大对互联网营业场所的管理力度。建立严格规范的网吧管理机制,强行规定网吧安装过滤软件,监控网吧经营行为。通过加强对网络外部环境的监管,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网络内部环境也要监管。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巨大的信息资源内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收容所,各种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了防止这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侵害,就要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者的监管和制约,优化信息源,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要依法取缔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做到从根源上杜绝不文明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文明的产物,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网络道德教育是一项渐进的工程,是关乎青少年成长的大事,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要使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使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戚万学等著.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

[2]臧翔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3]陶宏开.素质教育与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J].中国德育,2010,(5)

网络新闻道德缺失问题探究 篇4

一、网路新闻道德缺失

(一) 网络新闻的可信度较低

互联网时代, 人们会更多地关注新闻的时效性, 却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准确性, 网络新闻呈现了这样一个态势, 许多媒体对一个新闻争先恐后地报道, 却疏忽了对新闻真实性方面的监督, 造成了信息虽然做到了时效但是却没有还原其本来面目, 也会影响网络媒体在公众眼中的公信力。

(二) 过分娱乐化

网络的娱乐化将一些普通人的照片经过处理, 加工成娱乐版本, 正是因为网络新闻环境的娱乐化, 许多媒体利用这种环境进行炒作, 最后赢得公众的关注。

二、网络新闻道德问题的成因

(一) 网络媒体其固有特点决定

网络新闻媒体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应运而生的传播媒体, 他自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传播范围广, 速度快。加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的监管还不够完善, 都导致了我国网络媒体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道德问题。

(二) 公众心理因素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 人格是由自我、本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而本我是一种先天的性格, 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我的性格会相当长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并会一直受到娱乐原则支配。心理学家查理·尼斯特同样认为, 人类在学习过程中, 接受新事物的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对生动鲜明的信息的传输。因此, 网络上的一些娱乐八卦新闻正符合了广大群众的心理偏好, 网络新闻的娱乐程度日渐增长有其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三) 广告商的关注程度

在网站的运营模式中, 最大客户就是各种广告商, 为了保证网站的经营和发展, 他们必须赢得更多广告商的关注, 判断的标准就是点击率, 只有那些高点击率的网站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因此, 广告商的评判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站的运营重点, 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博得更多人的眼球。

(四) 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强

任何一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比较强的舆论导向意识, 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职业要求。但是, 在我国网络新闻媒体方面却时常出现一些内容低俗虚构或者有明显的偏差的新闻, 这些新闻对维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负作用。

三、针对网络新闻道德缺失的对策分析

(一) 完善法律及相关制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 配套的制度很难跟上其脚步, 造成监管的滞后。因此, 完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三个方面完善:首先, 要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进行界定, 要详细解释说明违规新闻的审查程序和一些关键点, 对新闻的判定做到有法可依。其次, 在发布程序上, 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法律和制度, 审核程序方面要做到能制定具体的责任的人。最后, 对违法者的处罚上和对受害者的补偿方式上, 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其界限和划分出不同的档次。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 对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处罚, 做到公正执法。

(二) 保证信息畅通, 增强网上舆论的正面引导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保证公众对新闻的知情权对于将舆论往正确方向引导具有积极意义。第一, 对于重点关注的时事新闻做到及时公开, 更好地保证网民的知情权, 力求让公众清楚事情的真相。第二, 对党政新闻做到适度公开。公众对党政事务普遍比较关注, 尤其近几年领导的生活作风, 言论态度等问题, 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及时澄清。第三, 网络媒体可以邀请或转载发布知名专家学者或权威机构的意见来做到正确的引导。

(三) 引导公众正确选择信息来源和信息的再传播

网民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引导网民在收听收看这些信息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官方网站等, 既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 又可以能够防止被骗;倡导网民在信息传播时要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思考, 尤其是一些涉及政治或者国家安全的新闻, 更必须要仔细阅读之后再做决定。广大网民在新闻的识别能力上得到提高, 对网络新闻环境的改善也有很大帮助。

(四) 严格审查新闻稿, 抓住源头

严格的审稿制度, 可以约束新闻记者、编辑, 端正其职业态度, 要他们认识到新闻要真实可靠, 从根源上把好新闻质量关。严格审稿就是要严格遵守审稿制度, 并贯彻始终, 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和可靠性, 也可以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感, 促进网络新闻媒体更好地发展。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时下最流行的新闻传播承载体, 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 但是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以及法律上的各种问题, 因为其的相对开放性, 让一些有不良企图的人有了散布不良信息, 不负责任的新闻的机会。因此, 对于自由的开放的网络新闻也存在一些道德规范的缺失, 全文从重点的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缺失,法律

参考文献

[1]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H].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李明娟.从深度报道看传统新闻定义缺陷[J].新闻知识, 2009 (4) .

[3]刘寒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4) .

[4]任媛.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高教论坛, 2007.

[5]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6]宁克强, 何军, 魏茹芳.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 (1) .

[7]易鹰.浅析有偿新闻的危害及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 2004 (1) :66-67.

[8]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87.

[9]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J].老区建设, 2009 (10) :37·39.

网络道德问题 篇5

一、互联网道德失范分析

当网络仅用于军事、教育领域时,它离我们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相互问候,通过Oicq聊天,在网上购物、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它就和我们密不可分。我们的某些社会行为被搬到了网上,大家在网上交往、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社会”一虚拟社区。在这个新社会中,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形成。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如恶意域名抢注、网络盗版、垃圾邮件、网络垄断、网络腐败等不道德的丑行。虽然,道德在本质上不是经济资本,也不可能作为直接的经济资本来使用。然而它却从来不乏价值资源的意义,甚至也能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发挥巨大效用。

人们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民低龄化也成为一大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社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就总体而言,青少年好奇心、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渴望丰富的知识,需要平等的交流。而网络正以其独特、新奇和神秘的世界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据一项调查显示,上网人群的年龄段在25-30岁以下的占了74.59%,而教育程度在大专以上者占了70.11%。[1]如果我们的社会对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影响青少年德性的形成,甚至导致青少年犯罪。所以网络的道德失范问题给我们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越来越受到德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色情污染和暴力问题的出现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3]在美国,色情淫秽之类早已泛滥成灾,如今在互联网作恶更加猖獗。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项调查说,美国多数家庭电脑网络中,有92万件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录像;电子公告板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淫秽内容。[4]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

2.网络恐怖和欺诈的出现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5]在网上,象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8月,西北某银行被网络骗子骗走80.6万元;199月某市以银行被人用虚拟账号提走现金26万元。[6]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19,某化名为“网络罗密欧”的男子,利用互联网,选择少女网友进行各种手段的引诱、蒙骗,使得她们外出会面,进而实施性侵害。该男子被判入狱,他在法庭上的话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没有成人

网络道德问题 篇6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

今年5月份,成都市三环路娇子立交桥附近发生一起打人事件,随着时间的进展,舆论出现戏剧性变化,经过人肉搜索,女司机及家人的生活资料曝光。给其一家带来了严重的困扰。此类的事情在网络里不鲜见,所引发的关乎道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并予以解决。

一、网络道德的内涵与表现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就开始了对网络道德的探讨,严耕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伦理》一书中,指出“所谓网络道德,指的是人们在信息化时代中利用网络信息所发生的一切社会行为规范的伦理准则”[1]。蒋灵达从网络参与者的角度界定了网络道德的内涵,认为“网络道德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制约上网者在网上的作为与言论的一套准则和规范”。[2]学者黄寰则认为,“网络伦理就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新型道德关系,以及对人和各种组织提出的新型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3](p54)吕本修在其书《网络道德问题研究》中认为“仅从规范论的角度来定义网络道德是不够的,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4](p55)后两者更是拓宽了网络道德的内涵,不仅仅是在于过去的基于现实生活的传统认知,更是加入了发展着的东西。

不管是从网络语言,还是从个人隐私等方面,不合乎道德的行为一直屡屡出现。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网络谣传的频频发生,导致信任度的降低。比如在河南公安机关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南京警方查明网传“医生列车救助产妇被南京雨花台区法院认定为非法行医并被判决赔偿”谣言的捏造者,为河南网民尚某。长此以往,势必失信。另一方面,网络攻击行为屡见不鲜,有甚至沉迷网络,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名人在微博开骂,胡言秽语、互曝隐私,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网游不能自拔,同时色情的泛滥,青少年更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网络成瘤对于学生的危害更深,家长给的生活费达不到他们用于网络的费用時,自己又没有能力去赚钱,于是出现了极端的方式,抢劫杀人等等。

二、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1.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以及个人身份的虚假性

网络里人们不会受到物理空间里来自上下左右的束缚,每个人可以释放自己,不会再受到地域限制,身份限制等,不再受到来自父母友人的监督,更不会受到来自国家机器的监督,人们受到的约束力更大程度上是来自自身,人们在网络社会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受到各种各样信息的影响,人们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伦理行为等不断发生着变化。其中消极部分就无法避免地为伦理道德的树立和发展带来阻碍,不加引导的后果就是生成不道德行为或者是反传统伦理的思想。

2.评判标准的多元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网络道德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决定了人们的多元价值及不同的评判标准,只要是不违反全人类都认同的共同道德底线,这件事情的好与坏那就是见仁见智了。来源于现实的评价标准以及评判体系应用于网络时,道德问题出现了。此外,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更不能在网络社会中面面俱到,目前我国整体上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还不高,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立法和执法的任务将很艰巨,需要尽快制定新的因特网使用法,同时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和执法水平,以便有效地规范和约束网民的上网行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脑的迅速普及,网络道德管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脚步。这种滞后性给网络道德失范留下了巨大的空隙。[5]

三、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加大对网络色情、网络语言的整顿力度

前段时间国家为了肃清网络风气,对涉黄的网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取缔,许多众所周知的网站因为涉黄而被暂停休整,对网络文学进行了各种彻查以及规定了一些条例,不准网络写手在自己的作品中出现诱惑性词语,更是宣布了40本禁书,因为严重涉黄对相关的作者都采取了一些制裁性措施,其中一两个写手都是网络中的名人,对于他们的小惩,可以起到积极效应。因此,国家对互联网的工作要持续下去,专门有监督小组从事这块的工作,并且要间隔时间进行检查,开通举报渠道,并对举报者予以奖励。

2.个人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要自律

所谓自律,“指的是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约束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的遵守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简单说,就是自己约束自己。”[6]因此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种网络道德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再者应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长此下来你会对出现在面前的各种诱惑有一份来自于内心的克制。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网络道德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治理网络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我们应该整体塑造一种干净向上的风气,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网络新环境,网络道德问题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严耕.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6.

[2]蒋灵达.试论当前时期的网络道德建设[J].北京:文教资料,2006:11.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34.

[4]吕本修.网络道德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2:55.

[5]龚玄.论青少年网络道德去范以及治理[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7.

[6]王媛.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2015:3.

作者简介:

张晓晶(1987~),女,山西忻州人,扬州大学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宪法学。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篇7

一、网络时代新闻概述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闻传播手段的更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新闻传播手段的不足,因此,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互联网查看新闻。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1 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2006年是中国网民数增加最多的一年。据相关调查,半数以上的网民上网的首要目的是查看新闻,由此,网络新闻在人们认识世界,增长见识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相比传统媒体上的新闻,网络新闻具有语言表述上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幽默、犀利,可读性极强的特点。网络新闻语言这些特点的形成大致源于以下原因:

网络新闻要求极快的更新速度,因而需要使用简明易读的语言;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与自主性,使得新闻语言的表达趋于口语化和易交流性;与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输不同,网络传播是点对点进行,具有交互性。要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使新闻稿件的现场感增强,行文生动,可读性强。或较为口语化,幽默轻松,使受众有交流的渴望,愿意往各网站设置的“BBS”上发帖子,一吐为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表示,“假新闻就是职业道德问题”,媒体行业内的处罚机制还不够完善是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要减少假新闻的出现,媒体应该在发现假新闻时,就立即作出声明和更正。如果是有意造假,媒体则应迅速自我揭发,同时要加强行业间的互相监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认为,网络社区里面发帖属于一种自主传播行为,应该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侵害他人的名义和权利,更不能侵害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他认为,基于一般的经验常识和生活中的经验能够发现传播的信息不是一个真实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站作为管理者来讲有义务删除这种可能对他人的名誉他人的权利有伤害的信息。因此,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至关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坚持新闻真实性至关重要,坚持新闻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二、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网络媒体作为中国新闻传播阵容中重要的一员,在诸多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追求点击率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或者凭空捏造虚假或夸大新闻。这一点涉及到新闻业所苦苦追求的新闻必须讲事实这一理念。只要读者稍加留意,不时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新闻。

2)刊登“星、腥、性”之类的新闻来刺激网民的关注,产生轰动效应,获得高点击率。网络新闻几乎摒弃了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功能,但是,它们却常常拿新闻媒介的娱乐功能做幌子,使网民们难以察觉幕后目的。

3)谣言和“小道消息”以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指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谣言越来越倾向于借助网络这一途径传播。再加上网络具有迅速、及时和人们可以广泛接触而不用受官方限制的特点,更是成为谣言传播者的首选传播媒介途径。大量谣言在没有经过核实的情况下就贸然地在网上传播开来,成为当时人们所关注的事件。

4)传播中的新闻侵权问题。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侵权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网络空间里,利用网络传播所构成的新闻侵权自然也不在少数。网络空间是自由的,如果网络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对新闻素材不进行核实,或者有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等权利,在网络中可能更容易出现新闻侵权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在网上传播,包括极其私人的内容如电子邮件也是通过互联网到达其他网络用户的手中。加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缺陷和漏洞,以及人为的恶意攻击,使得一些人可以轻松地进人他人的个人空间,并将所获取的内容又通过网络发布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就会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三、提高网络新闻道德对策

网络媒体进人新闻传播领域,使得新闻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种资讯在网络中发布和流通,受众的知晓权得到了很大满足。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从业者本身所固有的伦理道德准则内在地规范着传播者的传播行为。

大体上,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强化网络新闻从业者的自律意识、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自由的新闻传播空间里,网络新闻工作者充当的角色并不是一个在其中任意游走的自由分子,他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作为新闻从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基本的新闻理念,用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发布。

法律法规规范从业者的行为,维护新闻传播的社会秩序。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不道德的传播行为,特别需要法律规范的制约,对网络新闻从业者形成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我国目前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依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对网络新闻的运作进行调控。而新闻行业内部的行政法规是更为直接的道德要求,如《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还有一些部门规章如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颁布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都是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

摘要:网络新闻作为一种伴随网络发展而的新闻传播形式, 在网络盛行的今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势。但是网络新闻传播者却没能做好对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操守。本文分析了当今网络新闻现状, 提出了网络时代新闻道德方面的问题, 并研究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新闻,道德

参考文献

[1]、王蕾.网络时代的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2.2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篇8

一、高职学生上网面临的问题

1、甄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欠缺

如微信、陌陌等这样的网络平台太多,深受学生的喜爱,网络信息真真假假,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都会尝试的对看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往往虚假信息的诱惑非常大,导致大学生在甄别的过程中就陷入其中,扭曲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伤害其身心健康。比如,有些学生想勤工俭学,就会到网络上查找一些招聘信息,不法分子就会利用这一点,发布虚假兼职信息,诱骗大学生。

2、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有限

高职学生的业余时间充沛,学习压力不大,很多学生不能够正确、合理的利用网络,高职学生离家在校住宿,远离家长的看管,经常会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学生长期的坐在电脑前面玩网络游戏,无节制的沉迷于网络之中,为了游戏的升级会不吃不喝、不睡觉,造成金钱被浪费,时间被白白地流逝,对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3、业余生活单调迷恋网络

高职学生的学业压力轻,业余文化生活单调。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后,很多大学生无所事事,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宿舍,选择坐在电脑前上网消磨时间,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只要不上课,学校不组织活动,周末不回家,就会回宿舍上网,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在网络中,如果只是上网看看新闻、看看电影、查找资料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很多大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即使坐在课堂上上课也会惦记游戏,满脑子都被网络游戏侵蚀。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向

1、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开展起来,避免事后弥补,将网络道德教育常态化,辅导员可以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定期的开展学习,让学生在班会中针对网络道德问题畅所欲言,让网络道德深入每个学生心中。或者也可以集体观看与网络犯罪相关的法制节目,以真实的事例教育学生,避免网络道德教育的形式太单一,只有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提升了,才会在虚拟的网络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论,会更谨慎的甄别网络信息。

2、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化

每个人的网络言论都是自由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平台对感兴趣的话题有感而发、畅所欲言,但这个言论自由是相对的,要在合法的前提下。那么到底合不合法,这时就需要有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每名学生熟知道德标准才能规范网络行为,让学生一定知道什么网络行为不可行、不能做,只有学生约束了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犯罪才会离学生越来越远。

3、提高学生甄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网络信息众多,鱼目混珠,真假信息都有,这就需要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进行甄别,一定要具有对信息的基本的判断能力。网络信息的发布者,紧紧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这就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他们为了个人利益,随意的散布一些虚假信息,错误的引导大众。所以大学生在选择网络信息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既要充分的利用有用的网络信息,也要能够甄别出虚假信息,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

4、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

作为网络的受益者,每一位网络的受益者都必须承担起守护网络洁净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网络道德,不负责任的散布虚假信息,恶意传播网络病毒,利用网络手段犯罪,恶性循环导致的结果是网络不再可信。作为网络使用者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群体,也是受益非常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诚信上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发布的信息和发表的言论负责。

三、高职院校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工作重点

1、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作为网络应用的最大、最广的群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定期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责无旁贷,与此同时作为专业课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将二者放在同等的地位。

2、完善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高职院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于大学生频繁遇到的网络道德问题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事前预防避免事后弥补。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对其网络行为的一个引导,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不道德,让学生也参与到网络环境的维护中,共同创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3、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

大学生上网利用的都是个人的业余时间,几乎完全在学校的监控范围外,他们的网络行为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个人的修养决定了在无监管情况下的个人网络行为。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树立自己的网络行为准则,时刻的警示自己的网络行为。

4、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的网络犯罪很多都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的,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网络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通常情况下,大学生都会认为自己的个人行为不能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辅导员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很有必要,法律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警钟长鸣,才能够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如果在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下,网络为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大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来满足个人的需要。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做起,在正确的网络道德标准衡量下,文明上网,为维护网络环境尽自己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丹.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刘楠.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9(2).

[3]王渊,丁振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机制探索[J].理论月刊,2012(2).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篇9

一、网络道德的概念

所谓网络道德, 学界比较常用的说法是:网络道德是在网络上活动的个人、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 是人们在网络空间活动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孙伟平在书中提到:网络道德是针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网络电子信息而产生的社会行为而进行的规范准则。[2]李士群在书中提到:网络道德是在网络中逐渐形成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3]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关系密切, 二者是一个完整体, 前者仅是后者在网络领域中的一个延伸。[4]龚玄认为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存在于不同平台, 但主体都是人, 前者是后者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映射。[5]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 一些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 将网络道德问题按照知、情、意、行进行分析:一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 二是道德情感偏移, 三是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四是网络道德行为失范。[6]还有一些学者则从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二是追逐低级庸俗的网上活动;三是在网上散布有害信息;四是“黑客”行为时有发生;五是网络犯罪呈上升趋势。蒋海升认为中学生的内心需求与外在表现有时存在矛盾, 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无法摆脱依赖, 易受他人影响, 将网上消息不加思考四处散布;他们既渴望被尊重, 又不知如何尊重他人, 易做出冲动行为, 经常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不文明的举止甚至攻击他人等。[7]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姜希认为很多中学生不喜欢用现实标准来评价网络事物, 其价值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进而导致道德问题泛滥。[8]而宋元林等学者则认为, 现实社会不良思想在网络中泛滥导致中学生多重人格, 使得现实与网络行为有极大反差。[9]卢燕认为除了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网络环境的原因外,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失是问题的主要原因。[10]李丹丹提到了网络立法滞后, 监控体系不健全, 传统道德失灵等原因。[11]郭新永认为还有社会网络道德环境建设滞后, 政府投入力度不足等原因。[12]

四、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一些学者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相关部门应增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二是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三是家庭、社区配合学校。[13]还有一些学者, 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 他们的观点包括:一是培养中学生慎独精神, 提高自律能力。二是注重对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疏导, 构建中学生健全道德人格。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中学生综合能力。[14]

当前, 学者们就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等问题已有共识, 此外, 关于中学生网络道德人格、自律等网络道德问题等, 也都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仍有一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 在某些问题上的研究思路还较单一。实际上, 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并不是孤立、片面的, 它与网络伦理学、网络社会学、网络管理学及社会心理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日后研究应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是更全面、更准确的。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普遍,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相关学者就网络道德概念、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原因及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作者拟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 引起更多人对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网络时代大学生的道德问题 篇10

(一) 网络的显著特征

网络的应用及发展给整个社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革, 网络的发展给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 是一把现代社会的双刃剑, 它具有以下特征:

1 开放性

计算机从大型机到PC机, 本质上还是封闭的。网络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封闭, 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连接在网络上的“终端”, 成为人们互相访问和交流的工具。现在编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理解信息的未来———互联网及其他》中指出开放性是指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 这些信息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网络信息量大, 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快速地了解全国及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 还有利于他们查阅所需要学习的知识, 目前网络教学也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应用, 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通过留言或发E-mail直接跟老师交流, 这就进一步开创了教育的新领域。

2 交互性

学生在网上不仅要学会“访问”, 还要学会“交流”, 如果没有勇气就无法在其中生存下去。这样促使他们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认识文化环境对于自身生活的意义, 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3 虚拟性

网络时代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 人与人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符号化的形式展示、交流, 现实社会中的姓名、性别、身份等限制在网上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 网上的交往是忽略了现实中真实主体纯内容的交往。曾经在大学生中流行的一种叫“CS”的游戏, 它是一种高科技的虚拟现实的游戏, 游戏者可以身临其境进行打杀。

4 异化性

网络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 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中, 把感情完全寄托于网络, 对他人漠不关心, 责任感降低, 各种病态现象滋长, 人与人之间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 互相信任, 到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往等种种异化现象, 这反映了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 人性发生了异化。

5 共享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 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效率, 也使个人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发挥。网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其信息量呈爆炸性增长态势, 如何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处理信息, 将有赖于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 能够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如查找与本专业有关知识、读到最新的书籍、了解最新的时事新闻、进行艺术鉴赏、参与网上讨论等,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会得到提高。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现状

1 网络问题层出不穷

据《中国青年报》近期报道, 对多名大学生注册用户的一项调查, 1/4 的上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70%是打游戏, 还有30%是与网友聊天, 1/5 的上网大学生与网友见面前不让父母知道, 70%的上网大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上网不信任、不满意。根据新华网的数据, 在网民中, 25 岁以下的大学生占了86%以上, 并且正以每年翻一番的惊人速度增长, 由此可见, 网络发展迅速, 而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受网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理论和技术的局限, 网络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 信息错综复杂, 大学生属于青少年时期, 年龄尚小, 还没形成自身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自控力、辨别性还不够强, 网络上存在一些以商业为目的的反动分子, 他们不惜一切以网络为手段进行欺骗、网上散布反动污秽信息、非法获利的活动等等, 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 很容易上当, 如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热衷于网上聊天, 聊天内容不健康;沉迷于疯狂打游戏, 在现实中模仿游戏打人甚至杀人等等。

2 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根据以上网络的特征, 一方面网络存在着许多优点, 譬如网络具有共享性, 合理利用资源, 能给青少年的学习、娱乐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更多的资源, 它一定程度上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 增强了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相当快速便捷。但另一方面, 网络有其自身的弊端, 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带给人们许多现实的问题, 诸如“信息焦虑症”、“网络迷恋症”、“游戏狂”等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七个相关部门已联合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提出“五要五不”的网络规范。由此可知, 网络道德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研究者已从社会学、伦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一些解决网络道德问题的建议方案。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分析

(一) 行为主义理论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反射联结, 强调行为强化的作用。著名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主张, 根据学生个人的水平和速度, 将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步骤, 以特定的顺序逐一呈现给学生, 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强化。这实际就是我国教育界以往奉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理论依据。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使得这种强化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个体通过对外界榜样的观察和模仿来进行社会学习。由于网络教育缺乏真实广阔的社会环境, 对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德育培养缺少成效, 行为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观心理过程, 使得强化的方法只适用于机械接受方式的初级学习, 其学习内容是结构良好的知识, 如基本的概念和知识, 只需要学生能原样记忆。

(二) 建构主义理论

1 理论的革命性

对于高级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则比以往的学习理论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 而是在各自不同的背景和角度上选择加工, 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作为建构主义“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 高级学习所涉及的是建构不良领域的知识, 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 灵活应用到各类实际情境中, 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它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认为, 对同一内容学习, 要在不同时间, 在变换的情境下, 带着不同目的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 从而最终掌握具有网络性的高级知识。计算机网络的超级链接方式恰好可以适宜随机通达教学。超级链接以非线性结构灵活地组织信息, 内容呈现没有固定的顺序。链接的每一个节点通常描述一个概念或主题, 并通过其它节点提供各种注释、案例和参考信息。学生顺着联线在网络中自由移动浏览, 随机通达各节点间的信息, 接触大量的实例, 并从教材之外各种信息资源获取大量知识, 还可以自己重新编辑学习内容, 从而对复杂概念进行多维度地交叉学习, 同时也培养了自学能力, 提高了元认知水平。

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理论还提倡“自上而下”地开展教学, 即先呈现整体任务, 让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的子任务和各种有关的知识技能, 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 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同时, 建构主义者强调“情境化教学”, 即用真实的任务作为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内部动机,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超级链接、虚拟现实和通信服务等技术, 为这些变革性的教学理论提供了理想的实现手段。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教学的“支架式教学”。从师生相互关系角度看, 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合作教学关系。

三关于网络道德问题反思

(一) 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同学们在网络学习小组中, 通过协作、竞争、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 实现“协作学习”, 增强对复杂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责任”, 把人看作他们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 具有寻求发展并不断成长的能动性。因此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育, 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由被动课堂灌输转变为有指导的自主学习, 发挥个人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本主义主张从现象学角度看待个体, 通过网络教育, 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智力、兴趣, 采用个别化的教学软件, 灵活调节学习进度, 适应学生们不同的需求, 实现因材施教。由于网络教学的隐密性和间接性接触, 有些青少年不必再怕上课被提问时当众出错, 而且考试时气氛轻松, 使那些内向羞怯的学生消除对上课的焦虑和压抑感, 从学习过程本身获得快乐, 增强了自信心。

(二) 网络道德问题分析

网络的到来对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是一种冲击。新时代网络的道德建设促使社会教育研究工作者对网络道德理念进行重新探讨研究。从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 我们有必要对现存的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反思。

1 网络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情景失真

沉迷网络使青年难辨真实社会, 出现逃避现实现象。青少年同他人的互动, 是形成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 积极向上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个性。而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恰恰缺乏这条途径, 其原因就在于网络造成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情景失真。网络中的“人—机”关系容易导致情感的机械化,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 真实生活的乐趣被网络所取代, 情感趋于机械化。网络使得人们的交往有了超时空性, 而这种超时空性只是虚拟的, 在现实中人们的实际行动依然受到时空的限制。于是, 网络变成了虚幻和真实矛盾的混和体, 人们的交往模式因而也随之发生变化。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真实情景下的人际交往, 是通过个体自身去体验周边的环境, 亲眼目睹正视别人的喜或悲、爱与恨, 而在网络中, 人们的交往不再受环境的制约, 只要遵守网络协议, 个体就可以任意感受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情感体验, 隐姓埋名地在网络中享受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成真的“梦想”, 有的人还在网上安了家形成了虚拟网络婚姻。在这种失真的情境下, 大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网络使网民们暂时忘记了真实社会中的烦恼, 而对现实失望, 越来越不满足, 而把快乐寄希望于网络, 在现实中变得捉摸不定、喜怒无常,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情绪低落。

活在现实社会, 扭转情景失真。解决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 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 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 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 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柯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 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大学生的品德发展也是如此, 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 在共同的交往生活中, 青少年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 也就是他们的品德发展的必然过程。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共同发展。因此, 大学生道德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 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僵化、被动。这是情景失真所造成的, 使得沉溺其中的大学生道德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以致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

2 网络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扭曲

网络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其具体表现在影响大学生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使得大学生道德认知受阻和扭曲, 网络之所以受到一些教育工作者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因为网络拥有丰富的知识, 青少年通过链接搜索到自己所需的一个个信息, 这非常符合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但这种设想对于网络来说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就是要大学生们能够进行获取有益信息为前提。许多成年人在网络和电脑游戏面前都丧失了自制力, 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更容易上当、迷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在各地高校被辞退的大学生中, 确有相当一部分是沉溺虚拟时空的网络迷。大学生的自主性受自我意识、动机强弱、意志控制等内部因素及他人指导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信息的自由空间, 但不一定就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能力, 相反可能阻碍之。一般而言,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 即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因此, 发展道德认知的重要途径是个体的学习。根据年龄阶段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在这一阶段处于一个不断接受并逐步内化的时期, 他们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喜好来接受道德认知, 确定道德判断和评价标准。如果大学生迷恋于网络, 就可能以网络信息作为自己道德认知学习的基础。

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网络信息比较松散、杂乱、内容良莠难辨, 尤其严重的是价值观的引导混乱。青少年在网络这个自由的信息空间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和一定的自我控制力, 就很可能在信息选择过程中颠倒是非, 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念, 突出表现为道德判断能力的薄弱。根据调查, 初中二年级之后 (约14 岁) 的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明显地分化, 且逐步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 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由此, 大学生在网络中如不加约束地浏览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 以丑为美, 盲目接受外来文化, 在这种条件下学习, 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将会被扭曲。从以上可知, 自由的信息空间如不合理利用, 大学生个体学习将被异化, 道德认知将会扭曲。

3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一些对策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展网络技术, 普及网络教育符合信息社会的要求, 符合国际潮流,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就是完美的, 如何引导青少年健康地使用网络, 已成为社会、心理、教育各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引导青少年对网络有比较正确的了解, 不迷信网络, 不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过分依赖网络, 这种过分依赖的心理正是形成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一大原因;第二, 社会、学校教育应增加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途径, 让沉溺网络的青少年离开电脑桌, 走进真实的人群, 在社会交往中成长;第三,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化管理, 形成科学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 优化网络内容, 提高网络信息质量, 严厉批评与指责不道德信息, 加以制止, 学校尤其要成为网络道德建设的示范地,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第四, 网络工作者应了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网络信息的内容、结构进行适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的筛选;第五, 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网络教育模式, 尤其是家长更要重视孩子的网络行为, 了解基本的网络知识, 以说服教育为主, 和学校一起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李皓.网络教育的心理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2 (11)

[2]王小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05)

[3]郝宁.以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03)

[4]艾兴, 陈铮.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道德问题[J].重庆工业大学学报, 2003 (01)

网络道德问题 篇11

一、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自防自控

识利弊。主要是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网络,分清网上的“虚”与网下的“实”,健康上网的“利”和沉迷网络的“弊”,短期娱乐刺激的“轻”与长期个人成长的“重”,网络虚情(学生网恋等)的“伪”与父母温情的“真”,对网络树立正确的使用观念,行动上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

辨糟粕。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多元化信息流通平台,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目的驱使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平等、自由的获取和发布信息,文化冲突、价值冲突、道德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蛊惑性信息和色情信息更是对学生有很强的欺骗性,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严重误导作用。因此,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会自保。中学生滥交“网友”而受伤害的案例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天真单纯、涉世不深,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而网上聊天能给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现实生活中因为耳闻目睹的原因,学生对陌生人具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但对网络交往对象则愿意抱着侥幸的心理,很容易对对方形成一种主观意愿的理想化印象,把个人信息毫不保留地透露给对方,有的甚至相约见面。因此中学生应当对复杂的网络人群有清醒的认识,要善于识别真伪、善恶,学会自我保护。

能自律。虚拟社会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需要有和现实社会一样的伦理道德,诸如窥探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利益,污辱、攻击他人、危害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等等不道德甚至违法网络行为都是应该受到唾弃的,触犯刑律必将受到追究。因此,青少年应具有较强的网络自律意识,不去浏览、传播不良信息和不实施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能自评。历史上唐太宗以三面镜子的比喻来衡量自已施政的得失,在对待学生的网络行为方面,也应该给学生一面可以全面检查自己的镜子,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网瘾和网络道德自评标准,让学生可以经常对照检查,及早发现问题,自我调控消除隐患和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会自疗。学生出现涉网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受网络的影响致使自身心理出现了异化,轻度的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解决。如学生发现自己有网络成瘾倾向时,可以采用转移法,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或者通过阅读书籍等方法,激发自控能力弱化网络的吸引,再如在网上和别人产生冲突或感觉难于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时,采用回避法,暂时躲开网络,让自己的心情回归平静和理智。

二、学校疏导教育对策

1. 开展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单要开足,而且要开好,其它科目挤占计算机课和放羊式的把学生赶到计算机教室胡乱操作的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在传授计算机和网络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开展一些与网络道德有关的自主学习活动,初步锻炼学生系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2. 推动网络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们也应该转变观念,把教与学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如教师设立自己的学科博客或学科QQ群,发布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布置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链接。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通过这个平台进行讨论、交流、沟通,以此促进学习,拉近距离,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感受利用网络促进个人成长的乐趣。

3. 德育工作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一项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还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地主动化解网络传媒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道德问题 篇12

一、技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诚信、安全、公开、公平、公正、互助。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伴随着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技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 许多技校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网络。

大部分学生都有着正确的、道德的网络道德认知,知道在网络中应该和现实中一样也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做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但同时也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用好网络,对网络道德缺乏正确的认识。通过调查得知84.3%的学生选择游戏聊天娱乐,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有益交流的不到15.0%。

2. 许多技校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这个阶段的技校学生处在知识学习期,有着对各种知识了解的渴望,网络提供的资讯量大,获取便利,对正在接受新事物的技校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技校学生难以抵抗网络不良信息、惊险刺激的游戏的诱惑,沉迷于网络。有些学生上网时精神高昂,上网时间长,时间和精力几乎全消耗在网络上。

3. 许多技校学生在网络上有不文明行为。

大部分学生是积极的,上进的,他们会表示讨厌网络中大量的虚假信息,排斥网络黑客等等。但由于在网络上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缺少老师、家长的约束,甚至连同学、朋友都不知道自己的网络身份,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由于技校学生处于青春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之中,自制力较弱,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会去查看一些有关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他们甚至认为,在网络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甚至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利。由此,不文明行为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日益增多。

4. 技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比较薄弱。

在网络世界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控制自己不使用不文明的网络语言,控制自己不浏览不健康网站,做到不侵犯他人利益,控制自己不欺骗别人的感情等。笔者在调查任教班级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有两成的学生存在使用不文明的语言在网上聊天或发帖的现象;有六成的学生反映曾遇到过网友使用不文明语言。

二、技校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学生网络道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容易引发学生的自我主义膨胀。

互联网的自主性很强。在这里,网民百分之一百是自己的主人,他自己决定干什么及怎样干,并且出了问题也不用为此负责。网民在这里可以最大化满足与实现自我利益、愿望、目标。技校学生处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独立个性、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如果这些现象得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就会出现自我主义膨胀的现象。

2. 造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下降。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除了积极向上的正面思想,还有淫秽、暴力等有害信息。技校学生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内容的侵害,从而出现思想上的变异,导致原有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的弱化。例如,有的青少年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有的因缺乏自护意识而上当受骗等等。技校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时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较差,如果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广东雷州母亲为唤醒沉迷网络的儿子上吊,而儿子无动于衷的悲剧是道德责任意识滑落的极端表现。

3. 不良行为可能会增多甚至滑落到违法犯罪的深渊。

目前我国法律还无法有效地约束和监管网民的行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技校学生来说,网络无疑是个充满着地雷的美丽平原。学生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感官刺激,尽情发泄,但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而走向反面。据调查,青少年性犯罪与网络色情内容有着比较大的关系。现在未成年法庭中80%的青少年犯罪都是由于网络而滑向深渊。

三、对策和建议

“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或有什么想法,你必须要迎接互联网,然后适应互联网,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如何引导中职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有以下四种途径:

首先,要“导”。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一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对网络兴趣变成学习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二要加大宣传国家相关网络管理法规的力度。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早在2001年11月就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作为学校,可以以此《公约》为切入点,加强技校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网络不是个人的“自留地”,而是数亿网民的“公地”,要遵守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道德操守和一致的运行规则。三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学校开放电子阅览室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网络,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选修。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倡导健康上网,创建绿色网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网络社会责任。四要引导学生遵守网络“底线”。网络世界充满热情、激情,学生辨识能力低,在这样一种热情、激情之下,就容易模糊了基本的判断。作为老师,要时刻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底线”,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牢互联网世界的伦理底线、理性底线和文明底线。

其次,要“教”。学校要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学生坚守网络道德。

一要把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教育部已经明确要求将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慎交网友,不浏览、不制作、不转发不良信息,不点击黄色网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如何安全、文明地上网只是进行蜻蜓点水的点拨,而缺少单独教授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缺少系统性的讲授,这对于网络道德进课堂十分不利。建议每学期可以开设2-3次网络道德建设主题班会课或在德育课程中安排专门学时,提升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度和重要性认识。二要加大宣扬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的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用网习惯和用网情趣,形成健康用网的风气与习惯,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三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网、广播站、校报、宣传栏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健康理性文明上网,为学生网络道德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四要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在职校生活的始终。增强技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观念,模塑职校生网络道德行为,着重教育技校学生不做“网虫”;不在网上说恐怖、暴力、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色情淫秽的文章、图片;正确分辨、不轻信网上的信息。

再次要“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用健康的活动,适当压缩学生上网的时间。

作为教学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科技类、艺术类、棋类等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学生社会团体和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如文字录入比赛、平面设计大赛等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上,不再沉迷于网络。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开展网络知识讲座,让学生沉迷于网络上的负能量转变为网络知识技能应用的正能量加大力度宣传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危害,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告诫学生不文明上网的危害,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此外,作为技工学校,更要充分发挥“做”的能力,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设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以上途径,充分拓展学生的兴趣面,转移学生上网注意力,压缩上网时间,使他们不沉迷互联网。

最后要“防”,校家“联防”,加强家庭教育,建立网络道德的安全“防火墙”。青少年时期自制力差,辨别能力不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特别是家庭成员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必需品,应用率高,学生较容易接触到电脑,所以教师、同学、家长之间要做好配合,以预防为主。做好技术防范,让不健康的网络远离学生。经过技术防范的网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习惯,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精神冲击,让学生的网络环境更加净化。以沟通为辅。家长与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的网络环境安全,掌握网络动态,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最后还要建立学生网络道德安全维护机制,通过政府、法律、学校的联动,对网络规范进行引导,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对网络道德危机的重灾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规整,打造一个“绿色网络”。

上一篇:小概率原理下一篇:二语习得与语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