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精选12篇)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1
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 以为社会和市场输送多专业高素质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心理教育, 要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这种背景下, 众多高职院校教师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教育, 促进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发展。但是, 网络心理教育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建设。基于此, 本文对高职院校网络心理教育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1. 网络心理教育的优势
(1) 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心理教育是一项较为耗时的工作, 教育者需要通过大量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并利用专业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负面的心理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存在耗时多、效率低的问题, 通常无法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 导致心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始终达不到预期理想的地步。
在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撑下, 高职院校就能够将心理教育的平台进行转移, 能够极大地提高心理教育的效率, 能够同时面向更多的学生开展心理教育。具体地说, 在网络平台上, 教师可以通过邮件、在线交谈等多种形式同时与多位学生进行交流, 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就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缺乏心理教育专业化人才的问题, 使心理教育能够针对更多学生同时开展。
(2) 网络心理教育具有更强的隐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心理教育与学生的隐私直接挂钩。当代高职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很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 其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就导致教师难以通过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吐露自己心理的负面问题, 使得教师无法获得充足的信息以及进行有效地心理辅导和教育。
网络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隐私的保护, 能够让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有效性。在网络平台上, 学生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的交谈, 甚至教师也不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就让学生保护了自身的隐私, 让学生更愿意接受心理辅导。
2. 如何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1) 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网络平台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高职院校要推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要完善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其次, 高职院校要积极筹划和准备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 要从内部选拔或者从外部聘请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人才进行网站的建设;最后, 高职院校需要对心理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培训,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者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能够发挥网络平台独特的优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2) 要转变学生的角色。与此同时, 教师需要正确认识网络心理教育的特殊性。在虚拟网络中, 学生不但能成为被教育者, 同时也可以成为教育者。认清这一点, 高职院校就可以进一步发挥网络心理教育的优势, 能够提高网络心理教育的质量。具体地说, 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接受教师的辅导与教育, 同时也可以从自身情况出发, 对其他需要接受辅导和教育的学生提出建议, 这就使学生的角色得到转变, 让学生也成为教育者。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在推动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 为学生建立相应的讨论与交流区, 利用网络平台的隐私性引导学生发帖咨询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但通过网络平台抒发自己的困扰, 也能够在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
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自身实际状况对发帖的学生提出建议。
总的来说, 网络技术的成熟为当代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高职院校中使用网络进行心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能够有效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 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和交流, 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 推动高职院校网络心理教育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永坚.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0 (32) .
[2]顾海燕.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12) .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2
杨儒建
我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幸福人生的网络培训,通过培训,觉得颇有收获。
一、知道如何提升幸福感 现在这个社会,物资资源丰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自己囊中羞涩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心理郁闷,总是感到工作不如意,不幸福。通过学习,听专家老师的视频讲课,老师们那深入浅出的讲解,那些明白简单的生活实例,那简洁朴实的话语,那些简单实用的招数,对我受教很深。在对待物资享受这一问题上,我就想到清朝左宗棠一副名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我非常喜欢这副联语,就是做人要胸怀远大抱负、只求追求的过程、过普通人生活。我想,在理想方面,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向伟大人物学习;在生活享受方面,追求简朴,向低标准看齐。这样,就不会总是抱怨钱少,住房小,生活不好,只要有吃有穿就满足了,也就觉得幸福了。
二、进一步明白因人施教的含义
读师范时,各科教学法都说到因材施教,这里的材,就包括学生。以前在教学中,考虑到了学生,但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智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很少从学生的个性,也就是性格方面去考虑。通过这次的学习,才明白,即使是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的两个女孩,可能她们的智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差不多,但由于个性不一样,一遇到挫折,结果可能大相庭径。比如一人是属于抑郁质的,原来因为成绩好,老师经常表扬她,她习惯了。如果有一次她被老师批评了,她就想不通,可能认为老师不喜欢她了,同学也看不起她了,她会越想越烦闷,越想越钻牛角尖,或许她就会自暴自弃。现在通过老师的视频讲解,知道了抑郁质的性格特点,在遇到这样的学生后,就会从个性方面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性格缺陷。找准不足,好好学习,就会成为优秀学生。
论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篇3
一、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1年1月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七次统计,我国网民总数达2250万,到2002年1月,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3370万人,其中56%的网民年龄在24岁以下。在网络信息中,据专家估计: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充斥暴力内容的国外影片和文字资料也可以在网络中下载和观看。学生由于年龄小,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网络色情“陷阱”的影响,即由于互联网隐藏着色情的陷阱,青少年常常因缺乏分析辨别的能力而误陷其中,这样就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终生幸福;(2)网络聊天的的影响,即因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进而产生很多包括“网恋”在内的问题行为;(3)网络游戏的影响,即网络游戏常常会给青少年带来行为失衡等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上,有些影响即使是以其他形式出现的,也是在不健康的心理驱使下产生的。因此,只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
二、如何开展对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上网产生的问题行为,目前已引起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关注,而大多数家长及学校处理这一问题的普遍的方法是绝对禁止中学生上网。这一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计算机及其网络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巨大载体,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将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因而学校及家长不应片面地禁止,而应采取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入手的对策,消除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针对问题,巧妙引导
绝对禁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家长与学校携起手来,精心研究,巧妙引导,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为此,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家长应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
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首先应了解网络,掌握有关网络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教师与家长才能在通晓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护者和时尚的引导者。但目前教师与家长往往由于工作较为紧张,而忽视了自身网络能力素质的提高。据调查,教师和家长中具有网络管理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不到10%,经常接触网络的不到30%。大多数教师、家长上网只为了看看新闻,他们很少上网聊天,也不知网上的互动游戏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给电脑升级加密了。有的家长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是“网盲”,孩子上网玩游戏还以为是在用功读书。由于对网络了解不全面,教师和家长基本上不知道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当然就无法对症下药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了,因而教师、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进一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指导。
(2)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针对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群体和由此引发的种种网络心理问题(如人格障碍、认知怠惰等),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势在必行。学校应认真研究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行为,通过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更真实的情感,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从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走出来。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渠道了解青春期心理与生理的变化过程,进而提高对网络负面信息的抵制能力。
(3)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
学校应加强网络的两面性宣传,让学生通过了解社会上一个个的中学生被网友伤害的案例,使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如:不向网友报真实姓名、电话、家庭住址;不单独与网友见面;不在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等。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构建良好的学生活动空间
以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教育青少年,使之在比较鉴别中学会选择,以灵活的教育形式吸引学生,使之有抵制诱惑的动力源泉。学校的网络应向学生开放,并加强对网络的有效管理,建立先进的检测机制,通过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有效管理,规范网络运作,以防不良信息污染学生。同时学校还要充分占领网络这个领地,在网络上开设更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网站。同时,学校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多开展协作学习和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尽可能多地采取措施弥补网络高科技的缺憾。此外,在每个学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两次网络心理健康专题辅导,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集体辅导,更可以起到净化学生网络心理的作用。
3.讲究策略,合理利用网络手段
教师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应努力让处于网络沉迷的学生对网络沉迷的危害有所认识,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网络沉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消除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学会寻求社会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成功体验与感受。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学生“网民”以及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确定以下工作策略。
(1)建构人本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网络在分解青少年的个性和阻碍主体性成长的同时,也在瓦解他们的价值观,削平他们的情商。教师和社会心理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教育观念模式,应当给学生“网民”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而不是提供“说服”、“说教”或“灌输”,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心理生活为中心,促进“网络人”的人格现代化。
(2)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要切实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大影响力。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站,实现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互联和资源共享,促进网上与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沟通与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教育模式。同时,还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全面推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完善现代化“网络社会人格”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应当立足于培养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社会人格”。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上瘾,不能自控、自拔,究其原因,大多属于性格因素。心理学家认为:这类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是由于青少年自我发育不成熟、人格不健全。利用网络进行游戏、聊天、交友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攻击和禁忌的幻想可以用“象征方式”得到释放和满足的有效手段,在这种“虚拟的象征现实”中实现他们对权力、财富、性幻想的满足,并逐步代替现实中的有效行为,进而在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人格缺陷。因此,具备现代化“网络人格”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和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策略;能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并塑造健康、健全的网络心理人格。
总之,在网络社会已客观存在的背景下,消极回避绝不是最佳的选择。我们只有认真研究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采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一切必要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水平,使他们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中能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遵守网络规则,善于用理性去思维。只有这样,网络才能成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利场所。
参考文献
[1] 马英勇.浅议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青少年导刊.
[2] 曾仁生.对网络违法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思考.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
[3] 王伯军.网络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01(8).
[4] 刘景旭.定准目标探索途径讲求实效.思想·理论·教育,2001(8).
[5] 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当代青年研究,2000(3).
反思网络教育的心理学误区 篇4
一、教育网络化不等于教育现代化
教育要走向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场变革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介——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但是,教育毕竟是一项旷日持久的“人文运动”,目的是要实现人对自身的超越,教育是人类最高尚的交往方式,它一方面有公平的价值诉求,一方面还能够使交往双方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此,教育现代化最终是要塑造出愈发符合现代理性的人,而网络应用如果对这种模式起到提高效率、拓展空间、激发创造力的作用,那么它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如果它是以一种“技术至上”的态度挤占教育领域中可贵的人文理念和对人的心理的忽视或者不良迎合,那它就是阻碍教育现代化、模糊教育现代化理念的力量,需要反思之后的规范。整个网络教育界存在的这种“工具理性”倾向,实际上是由对网络技术工具性的过分肯定所引发的“技术进步即全面进步”的心理偏激。
二、网络激发人的主体创造性,也诱发人潜在的破坏心理
由于人的心理复杂性引起了人的网络行为的两面性、主体创造性与破坏性。从一个抽象意义上来讲,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因此网络技术的巨大张力,一方面激发了人的主体创造性,即网络空间的虚拟特征,淡化了人的实体存在,使人挣脱了外在社会关系的束缚,从而能够将内心的真实“百无禁忌”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诱发了人潜在的破坏心理,由于网络表达的无序化、低受控性,人的内心深处都存有一定成分的“无政府主义”“愤世嫉俗”等消极心理,这种心理外化为网络言论的肆无忌惮和虚假,成为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甚至是现实社会秩序的工具,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网络教育,本质还是教育,网络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工具,当然也能够对教育理念进行局部的影响,但是,一定要严守教育的本质和最高价值。如上文所说,教育是人类最高尚的交往方式,因而实现理解是现代教育的客观需要。“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教学中的矛盾和活动均是以理解为中心构建的,并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教师必须从“为什么教”“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三方面的理解设计自己的教学,并要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表达失控,实际上是人际关系在现实社会中的不调和在网络空间中的体现。教育领域也并非一块净土,同样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集散地,而且由于教育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功能,因此,网络往往成为学生宣泄不满情绪、为社会提供偏激设想的平台。
三、多重身份导致创造力失衡
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因此吸引着很多人,即便在教育领域,学生也都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而接受教育为时尚。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最大区别在于,现实空间是按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等外在规律运行的,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因此,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现代人普遍有焦虑感,问题又得不到解决。而虚拟空间的规则完全都是人制定的,人可以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网络空间的规则,以获得我行我素、一切任我行的快感。由于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并有了与现实社会相抗衡的处事规则和价值系统,大多数现代人都有多重身份,在现实社会与网络游戏、论坛、QQ聊天、博客之间游移。而且由于现实社会的残酷性和网络空间的自由性,大部分青年学生往往在现实社会中不思进取、萎靡不振,甚至逃避现实,一到了网络世界则跃跃欲试,神气活现,创造力非凡。但是,教育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面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他们可以利用虚拟空间的信息和交往方式来拓宽视野、增进交流,最终将这些化为实实在在的智慧和创意,提供给现实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网络教育在网络应用的不良趋势下,培养出了大量的“网络依赖型高材生”,他们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所以网络环境有待整顿,网络教育有待改革。
摘要:本文以心理学作为反思的主战场,通过对网络教育语境下的多个主体的心理特征等心理学范畴的分析,结合网络对人心理影响的一般规律,实现这种反思的心理学维度以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教育,心理,心理学
参考文献
[1]乔卫春,陈春霞.浅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J].教育交流,2009(6).
[2]苏卫和.多媒体网络与教育现代化[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3).
[3]陈明选.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4]覃征,史哲文,王若莹,李甜甜.网络应用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年.
[5]巢乃鹏.网络受众心理行为研究[M].新华出版社, 2002年.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着工作时空的拓宽、教育资源的丰富、预警功能的增强、工作效率的提高的机遇,也面临着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化、教育者调控能力虚弱化、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的挑战。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明确任务、建设阵地、加强研究、优化队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强、功能多、容量大、交互式等多种特点,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队伍正在加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上网用户在半年内就翻了一番,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上网人数接近30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了900万台。而网民中学生又是主体,占21%。有关统计表明,大学生中90%以上的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化生存”、“网络人生”已成为最好的生活写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引发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有如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具体说来,这种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工作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在这自由开放、高速运转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耳提面授的线性一元形态的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影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了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渗透性。
2.丰富了教育资源。互联网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有着信息海量的特征,且网上一切资源皆为我之资源。其中高实时性与无穷储量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辅导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读到心理学大师的名著,可以与素不相识的心理学大师进行心理健康对话,可以聆听远隔云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搜索、查询任何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增强了预警功能。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间,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其人前的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坦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在这里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现。他们在网络的点击中寻求心理的释放与依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6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97-0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体,由于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中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中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以此同时,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学生便捷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一面,又存在着让人痴迷、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的一面。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就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距离创造了美,时空性给了他们安全感
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感到迷惘时,例如人际交往不良、单相思都不愿与父母、老师直面交流,一怕责怪批评,二是当着面总是说不出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及其效果。然而网络上,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等,他们的心理防备自然松懈,就比较容易袒露心声,为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构筑了一个轻松的桥梁,使学生得到帮助。
比如:我班有位女同学李某,在我平时的观察中她是个安静的孩子,坐在教室的中间,学习成绩在中游,平常作业按时完成,是那类最不容易引人注意的类型。但是有一天我的邮箱中收了封匿名信,信的大致意思是:她自觉得什么都做得很好,老师从来没有批评过,也没有和同学红过脸,但是为什么她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反倒是一些爱捣些小乱的同学更受注目,一有小进步老师就表扬,人缘比她好多了。甚至说到难道她也应该以“捣乱”来吸引同学、老师的注目?对此我先回复了封邮件,首先感谢她对老师的信任,其次相信她也不会辜负老师的信任,对她的性格文静、学习努力的优点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得到了别人的理解,努力得到了认可,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邀请她加我QQ,采用QQ聊天的对答方式继续进行心理辅导。我首先自我暴露,说她很像我小的时候,很腼腆,不是大家不喜欢,而是我们不善交流,然后问她关于周围同学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优点哪些,有什么缺点吗,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找出她人际交往的原因是她太内向,没有向别人询问过就在自己心理给别人下了定义。于是我首先要她树立自信:你非常棒!你能行!大家会很喜欢你的!每天找个理由让自己微笑起来。然后要她多参与集体活动并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可以从离座位最近的同学入手。隔了一段时间我的邮箱里收到了回执:“老师,谢谢您!我非常高兴,我终于有了位最最好的朋友,现在我正准备参加班里的入团申请,希望可以成功。”
由此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重营造宽松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网络刚好满足这点,他的时空性给了倾诉者足够的安全感,解决了学生腼腆,不愿倾诉的难题,使他可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心理完全的解剖出来,我们可以在交流中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正确的引导比一味的限制好
对于学生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与成年人的生活,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在热衷于游戏的学生中,有平时表现优秀的也有平时表现行为习惯差的,因此本人认为,评价一个爱玩游戏的学生,不能简单的肯定和否定,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7
一、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含义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它的概念和形式更为丰富。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 网络是一种媒介, 通过网络这一媒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还是一种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 网络是一种资源, 心理教育在网络这一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心理教育可以以网络作为教育的内容和重点, 及时提醒人们发生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们所说的网络心理教育不仅仅只是包括在网络上对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也包含网络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越来越具有开放性。
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性
1.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 我国网民的规模现在已经达到6.49亿人, 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几乎接近一半, 其中手机网络的网民很高, 手机网络的大多数使用者都是大学生。 由此可见, 大学生是思想较为活跃,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参与使用者。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一定的知识, 关注发生的最新社会动态、交流情感、娱乐以及分享自己的动态, 这些已经成为一种人们都很喜欢的生活状态。在人们都已经开始走入网络生活的时候, 单纯的进行网络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再合乎常规, 这样必然会脱离时代的发展, 因此,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需要进行创新和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 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 提高了教育的成效的同时还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任何事情都是存在着好与不好的一面, 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每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主人公, 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想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特性;在网络中会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被关注, 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同时获得了一些成就感;在网络中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得一定的资源, 让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网络也可以让自己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宽广, 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但是, 虽然有很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人们习惯于在网络空间中交流情感, 而忽视了面对面的与人进行交流;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导致对学习和生活的忽视;还有的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事情等等。所以,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越来越复杂多变, 而教育可以很好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治疗, 帮助学生的心理更好地发展。网络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在更便捷的方式下获得更为完善的指导。
三、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1.明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网络心理健康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可以更好地将心理健康和教育结合起来, 所以, 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应该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由于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网络的方式, 所以应该运用这一平台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帮助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 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处理其他的事情。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希望能够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 让学生的生活更幸福。用积极的网络心理教育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发现自己最积极的一面, 从而可以创造出更为美好的生活。
2.设计完善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要想更好地发展网络心理健康需要设计完善的心理网络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根据一些大学生的需求而进行设计。现在, 很多高校也都有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但是这些平台的内容比较简单, 在网站上会有一些简单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测试等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形成健康的心理, 但是这些简单的内容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学校需要设计一个更为完善的包含自助、互助、指导以及管理功能的网络平台。自助功能可以让学生通过平台上的搜索功能, 找一些相关的知识和视频课程, 帮助自己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 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 来了解现在的心理状况;互助功能是希望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的特性, 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沟通;指导功能是指希望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来及时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 并用专业的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管理功能是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为学生设立一些存心理档案的管理, 从而可以保证网络心理健康体系可以更为完整。
3.开辟多样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需要将开辟更多元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网络心理宣传。高校要通过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宣传, 将更多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知识向学生进行宣传, 让学生有更好地心理健康。
可以开展网络心理课程模块。高校可以设计网络心理课程, 通过一些在线的方式向学生授课, 学生参与授课的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 自由的, 这样就能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高校要注意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解决自己的心理上的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同时也更高效, 所以, 高校要加强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在高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注重高校学生学习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本文将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进项分析, 希望对高校网络心理健康的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傅荣.网络教育, 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谈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篇8
一、目前高校在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情况
(一) 国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实施了, 在这些通过网络进行心理教育的国家, 有一部分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 但是也有一部分没有成功。国外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通过网络让大学生完成一些心理测试, 还有一些相关的教育软件, 高校的学生可以随时的通过这些软件进行测试, 来检验自己的心理水平是否处于健康状态。同时, 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来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测试评估, 这个测试结果可以公开发布, 这种方式对于建立健康的心理有一定的效果[1]。
(二)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现状
对于这种方法, 我国相关的做法还不是很多, 但是也已经开始逐渐走入这种趋势。一些学校已经开展建立一些相关的心理咨询部门, 在这些部门, 会分派一些有心理教育经验或者是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这样的话, 在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及时的给予帮助, 解决问题。在高效这个人才聚集的地方, 学校应该加强网络的建设, 增加投入建设一些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测试和教育网站, 以便维持大学生更好的心理状态。
二、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 网络对高校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 在高校当中, 大学生在上网的时候使用的功能大部分来自于对网站信息的相关浏览, 这部分功能的使用率达到了61.7%。我们都知道, 在网络当中, 各种信息的传递是非常广泛的, 这些信息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内容, 而且这些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 在这个环境当中, 大学生接触的频率高, 范围广, 久而久之, 总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的心理可以承载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而网络这种具有广泛信息的工具给我们所能承受的信息量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那就是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混乱, 对于我们思考更多的事情造成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 网络信息的利弊是相当的, 在网络当中, 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历史以及不同信仰、文化、思想等等, 都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很多不同的影响, 这种影响其实就是对我们认知的一种影响[2]。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网络信息的健康与否, 让网络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不是起到负面的作用。
(二) 网络对高校学生在精神意志方面的影响
说到网络, 我们最经常听到的关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就是有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究其根本, 沉迷于网路的人群大多是贪恋网络中虚拟世界带给他们的优越感, 这种强烈的感受和体验是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够达到的, 因此, 他们就会对这种心理产生依赖, 久而久之, 他们就渐渐地沉迷于网络, 无法自拔。这种状态其实和我们生活当中的赌博很相似, 这些人都缺乏自控能力的人, 他们在感情上也大多是不负责任的, 对家人、朋友都比较冷漠, 在意志力方面非常的欠缺。这种依赖性在高校当中也同样普遍存在, 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丢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变得颓废、自暴自弃。
(三) 网络对高校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
现在存在一种关系教学网络人际关系, 它的英文全称是communication mediated computer, 简称是CMC。那么什么是网络人际关系呢?就是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 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3]。大学生经常和网络打交道, 就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和人接触的时候很少, 他们维持的友谊多是网络当中虚拟的友谊, 慢慢的和身边的人的交际能力就不断的下降。这种现象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淡, 性格也容易变得孤僻和内向。
(四) 网络对高校学生在人格和道德方面的影响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 人格和道德是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和培养的方面, 因为这两个因素的意义非常重要, 它将决定我们一生当中沉沉浮浮太多事情, 所以, 我们一定要加强对我们自身人格和道德的影响。但是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普遍程度的提高, 就使得信息的传播更自由, 同时在伦理道德方面也引起了很大程度上的社会问题, 这种现象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的培养和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通过网络信息, 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和我们的思想不一样的人, 会发现越来越多我们不了解的事情, 这就使得道德的形式形成了非常多种, 这种现象对于那些还没有固定人格和道德信念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对于那些人格和道德信念都已经成熟固定的大学生来说, 这种形式还是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与此同时, 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 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 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4]。
总结
总而言之,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利用网络教育的优点, 同时摒弃其带来的不利之处, 尽量的发挥它最好的效果!
摘要:随着科技生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 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在高校当中, 网络的重要性更是人所周知的, 网络的覆盖, 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的发达, 为我们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但是, 网络的作用是双向的, 它给我们带来这么好处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和挑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 本文主要谈谈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任兴洲.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5 (11) :243.
[2]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 (3) :192.
[3]胡凯.试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医学与社会, 2003, 16 (1) :52.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9
一、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主要体现
1. 迷恋网络游戏
现阶段, 大多数网民都爱玩游戏, 殊不知这些游戏绝大多数都是设计给青少年玩的。为了吸引玩家, 不少游戏中都充斥着暴力与色情内容;有一些游戏, 能够不断地升级, 玩的人很容易上瘾, 就像吸鸦片一样, 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以至有人将网络游戏称作“网络鸦片”。玩久了, 他们自己不自觉地会用游戏中的方式———“武力征服”来处理问题。那些出问题的青少年学生, 基本上是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这些学生无心于学业, 整天沉溺在游戏里, 对教师、家长的教育熟视无睹, 有些为了玩游戏, 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交友泛滥成灾
那些爱上网聊天的学生, 特别是女生, 由于心里空虚、无聊、寂寞, 学习目的不明确, 没有目标, 没有追求, 精神无所寄托, 整天无所事事。她们有的很天真幼稚, 网络上的人稍微对其说了几句贴心的好话, 就当成知心朋友, 恨不得把心把肺都掏出来给别人。QQ上一大堆不是认哥哥、就是认弟弟之类的事情, 至于好友, 更是眼花缭乱的, 多得不用说。
3. 被哄骗拐卖
有些女孩子, 特别是中学生, 年龄半大不小的, 涉世不深, 无社会经验, 自我保护意识差, 没一点防范心理, 网友约见面就见面, 而见面的结果不是被哄骗钱财就是被拐卖或者跟网友私奔。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4. 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早几年有则新闻报道, 三个未成年的学生迷恋上网, 因欠网吧老板的13.5元上网费, 这三个学生都惨死在网吧老板 (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的手下。前不久, 法制教育频道播出了一则新闻, 南方某省一个13岁的学生向其奶奶索要去网吧的钱, 奶奶不给, 他就把自己的奶奶活生生杀死。在我们身边, 同样的惨剧也在上演, 今年6月份, 我市某高中学校的一名学生为了找钱上网, 晚上频频偷、抢作案而被公安机关立案。最近, 据笔者所知, 我县由于会网友而被挟持、被拐骗失踪了的女中学生, 经过公安机关立案的就有三起。
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网络给人们造成的悲剧和影响, 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家长、教师把问题归罪于网络的错误引导, 殊不知和学生本人有很大的关联, 而关键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个问题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不容忽视。
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打开心灵窗口》一课中明确指出,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 都会经历闭锁心理的过程, 如果处理不当, 这种闭锁心理就会向消极方面发展。有些学生为了摆脱烦恼、焦虑、惆怅, 选择相信网络中虚拟的友情。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可自拔, 性格变得孤僻、怪异, 他们宁可相信虚无缥缈的感情, 而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一旦离开了虚拟的网络世界, 就会变得狂躁不安, 什么劝告也听不进去。有专家把因网络而造成的心理疾病统称为“网络综合征”。面对这样的学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该怎么做?
二、教师如何改善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 正视网络社会, 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运用, 是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21世纪的人, 不会上网就是新时期的“文盲”。学生是受教育的群体, 信息技术的掌握是教育范畴, 我们不能遏制学生上网, 不能强制他们远离网络世界。社会发展到今天, 网络技术普及方方面面, 人们利用上网查资料、学习、工作, 在网上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 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闻。当今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内容, 来源于现实, 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达到直观的教育效果, 笔者常常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的案例分析, 利用网络的时效性和广泛性, 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找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资料或者相关文章及典型案例, 进而理解教材。作为教师, 不要谈“网”色变, 对那些爱上网的学生, 要正面引导他们, 让他们正确对待网络, 把网络变成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
2. 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都不健康, 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层次。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 有些是因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怪异的;有些是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亲情而冷漠愤世的;还有些是因为学业压力而焦虑狂躁导致心理上的障碍等。这些学生找不到感情的依靠, 只好借助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 找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等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的, 在网络里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心理, 正是这种心理, 使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心智还没有成熟, 做事带着很大的随意性, 犯错在所难免。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就要对症下药:首先, 要防患于未然, 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很高,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经过别人的帮助或自己的调节很快可以得到解决。作为教师, 要主动走进学生, 拉近距离, 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 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放过对每一个学生必要的时候做心理疏导教育。第二, 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小组,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信箱, 回答学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学生对心理疾病的免疫能力。很多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心理有疾病, 是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心理上的缺陷没有得到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治疗,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上的误区, 这种误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阻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三, 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是未成年人, 他们处于骚动、叛逆的阶段, 这种群体的性格特征是激动、冲动、好强、好胜, 所以很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当学生犯错的时候, 教师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的错误, 要真诚地去教育他们, 引导他们认识错误, 改正错误。在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 应该加倍关爱他们, 加强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争取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误区。第四,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抵御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是中学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些容易中网络的毒的学生, 就是因为心理的空虚和无聊, 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而造成的。所以, 我们要着力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为他们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任务艰巨而任重道远。祖国的明天和未来, 靠青少年去书写、去创造。所以, 现阶段的教育工作者, 要肩负起历史重任, 教育好祖国的未来, 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10
一、构建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1. 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日益频繁, 网络文化因其自身的独特特征, 迎合了青少年新奇、挑战多元化心理, 走进了青少年的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群体。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 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刻地改变了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上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情感、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时尚途径。网络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也影响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正如学者指出, 在网络时代, 地球村与学校围墙形成了鲜明的力量对比, 无疑是前者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堂与课外、网上与网下、直接与间接地立体化进行。
2. 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
首先, 拓展心理教育的平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 只要信息交流双方与互联网连通, 都可以进行对话与交流, 最大限度地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拓宽受益学生面。例如, 深圳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深教[2006]75号) , 提出“利用现有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 建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开辟受学生欢迎、高点击率的心理咨询网站, 充分利用深圳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条件, 为学生创造方便快捷的心理辅导网络服务。”
其次, 缓解心理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一个心理教师只能在一堂课中面对几十名学生, 一位心理咨询员一次只能接待一位来访学生。因此, 在现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的条件下, 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缓解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通过聘请一些校外专家, 将优秀的心理教育资源连接起来, 形成心理教育的合力, 实现资源共享;开展网络咨询, 接待更多来访者;进行网上团体咨询或辅导, 使之更具普及性和全面性。
再次, 整合心理教育的方式。借助网络技术, 可以开办专题网站 (网页) , 将心理课程、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宣传等众多教育方式整合起来, 使网上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
3. 网络环境成为网络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阵地
学生涉世未深, 自我认同感较低, 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未来成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信息管理等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 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 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 充分抓住网络阵地,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环境, 强化网络的积极影响, 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对网络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认识不够, 重视程度不高, 影响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2. 工作机制不健全
虽然许多学校已开设网上心理课程、开通网上心理测试、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等, 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但没有形成网上心理教育工作系统。例如, 缺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 经费投入和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 网站建立后很难得到及时维护和更新。
3. 实践研究不够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 从创新工作思路、寻找新的教育载体等角度, 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由于对其还缺少大胆实践和深入研究, 影响网络心理教育的推广应用。
三、构建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途径
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形象性等优势, 改革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 建立网络心理教育管理平台
构建学校网络心理教育五级体系管理平台, 覆盖学校心理教育各个层面, 师生共育, 达到全方位和全员性, 满足全体师生个性化的需要。
第一级体系———心理研究所网络平台, 这是校级心理健康网络组织,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与专职教师组成。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教育工作人员培训、心理课程的改革、心理教育活动的创新、心理咨询的督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设想等。
第二级体系———专职人员网络平台, 由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各年级心理辅导教师组成, 依托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包括资料上传与分享;相关会议通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 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月和心理健康教育周系列活动的安排;学生心理协会工作的指导;心理普测的通知与施测情况报告、心理危机干预案例上报等。
第三级体系———班主任网络平台, 由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一方面对班主任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工作辅导与培训, 提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另一方面, 由班主任组织开展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
第四级体系———学生心理协会网络平台, 由学生心理协会骨干组成。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日常心理教育活动开展, 工作通知与汇总, 工作交流与研讨, 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等。
第五级体系———心理委员网络平台, 由全校各班心理委员组成。该平台用于心理委员培训通知、培训材料的上传分享、班级主题班会的开展、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探讨、问题求助等, 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个体。
2. 建立网络心理教育课程平台
在学校校园网站上专门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站,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体系, 使其成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健全网络课程全程教学模式。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 在网络上全程模拟现实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学、听课、答疑、作业和接受辅导等, 授课内容涉及现实课堂教学的各方面, 如学习心理、高考心理、人际关系、人格心理、性心理等, 讲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介绍心理调适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共享网络资料。电子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录像、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体验活动介绍、思考题、习题及参考答案等全部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并定期更新心灵美文、优美音乐、赏心图片等, 陶冶情操、调适心境、净化心灵,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品质。
(3) 丰富网络资源, 进行教学拓展。在课程教学网站中, 专设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和相关心理教育网站的链接, 包括心理相关领域的一些典型案例、优秀心理书刊、优秀心理电影等在线资源, 帮助学生拓宽眼界,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好看簿、googlereader、googlesite、网盘、360doc、文件同步服务dropbox、教育大发现网络服务导航、网易公开课等教学辅助工具, 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拓展, 让学生发现网络的运用价值, 并能让网络真正“为我所用”。
(4) 随时随地进行对话式互动。师生不受地域、时间限制, 可借助“师生互动”系统平台, 师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解决疑难问题。使用“自主测试”系统让学生自我检测, 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形成人-机互动。
3. 建立网络心理教育服务平台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包括日常的咨询辅导和心理教育活动, 还应包括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便捷的咨询预约、动态的危机管理等, 网络心理教育服务平台是一个集心理健康的预防、预警、干预、保健、心理档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配备一套心理工作网络辅助软件, 进行科学的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多层次管理、全员参与、互动交流和动态更新等, 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 实现宣传普及、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一条龙网络心理健康服务。
(1) 预防重在网络宣传普及。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理博客、网络视频、BBS、电子数据库资源等, 开设有关心理专栏、心理沙龙、心灵体验等, 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倡导正确网络行为, 引导健康网络心理, 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维护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 预警重在网络心理测试。网络心理测试可以进行大规模团体测试, 也可以个人单独测试, 内容包括学习适应、人格特质、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等心理健康诸方面。学生网上心理测试及时得到的测试结果, 既利于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又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借助系统自动排查, 心理教师随时跟踪学生心理状况, 筛选出问题学生, 建立心理档案, 特别是建立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对象库, 并予以长期观察、重点关注, 根据危机状态及时加以疏导干预。
(3) 监控重在网络心理档案。利用网络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及时调查学生心理动态, 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 有利于将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筛查, 既能及时发现问题, 又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得到加强。
(4) 干预重在网络心理咨询。学生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咨询, 教师依托网络以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网络心理咨询师由专兼职心理教师、特聘专家等组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交互平台 (在线咨询平台或E-mail) , 与教师、专家进行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 寻求指导, 及时缓解、减轻心理问题, 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在于:一是保密性, 可以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 敞开心扉;二是及时性, 学生成长中出现困惑或心理问题, 可及时通过网络咨询并帮助解决, 尽快地摆脱心理困境。随着网络交互技术的发展, 如博客、播客等新型交互技术的出现及应用, 网络心理咨询的效果必将得到大大提高。
4. 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学生发展平台
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和身心发育状况, 利用互联网和校园网传媒平台, 搭建学生自助与互助的发展平台。网络中大量关于心理健康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主动构建自我心理健康的指导。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 学生往往愿意在网络中袒露真实想法;二是由于在线聊天的都是同龄人, 有共同语言, 能更有效地沟通, 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实践活动中, 可以开展在线QQ心理咨询、开通心理博客、BBS、微博、呱呱视频聊天社区等, 甚至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沙龙, 进行专题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进行网上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 达到心理自助与互助的目的。如针对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心理问题或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等, 进行在线研讨, 不仅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热情, 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对自身、对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效果是现实心理交流无法达到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时空、服务对象的限制, 而利用网络资源则充分展现出投入经费少、开放程度高、交互性好、覆盖面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 大大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5. 建立网络心理教育教师成长平台
互联网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既是挑战, 更是机遇。作为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 互联网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首先, 互联网提供了大量教育资源。互联网的学习环境是一个集体智慧的汇总, 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 视野的不断开拓, 每个人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学习, 拓展知识结构。其次, 互联网推进教师不断自我成长。心理教师的诸多自我成长问题, 如情绪不稳定、童年的心理创伤等一些未完成事件如果不能及时处理, 很容易使心理教师的助人工作陷入困境, 甚至造成心理教师的职业衰竭等。通过互联网广泛的学习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博客、微群、网络公开课等形式, 走进更多心理专家的世界, 及时跟进他们的思想, 并形成自己的网络课程, 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长。第三, 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目前国内的很多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很多心理老师处于孤军奋战的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很难得到保证, 通过搭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各学校的心理教育教师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不仅让心理教师获得心灵支持, 更能在工作中受到直接指导。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范式的构建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2006 (7) .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网络环境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虽然很多学生步入大学时已经成年,但是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还处在一个不完全成熟的阶段,需要得到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1、网络资源投入不足
在高校中,类似于心理网站、心理服务这种机构的存在较少,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并且缺乏专业的网站建设技术支持。网络中适合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学习的图书、视频少之又少,能够进行此类活动的专业教师也为数不多,这就出现了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网络开发利用不足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且大部分都花在了上网上,可见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对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像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石河子大学等,百分之九十四的高校校园网建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网页,约百分之七十的校园网中的心理健康或心理咨询页面设有网络在线服务【1】。这些都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网站建设简陋、信息更新慢、咨询方式单一,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可见,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的开发利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高校在实践的研究操作上很薄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2】,研究无法满足这种变化使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我国整体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薄弱,没有完整的理论和专著,只是根据相关著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缺少实践性,内容不够深入和全面。
4、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育是全社会共有的责任,心理健康也不例外,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学校的教育局限,寻求更多领域、更多渠道,构建全民参与教育的合力。
一、解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具体措施
1、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他们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具有自我提升的能力。应该对自身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自己在网络中的自我管理水平,努力做到“慎独”、“内省”,区分网络中好的内容与坏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网络的自觉意识。
2、培养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承担起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担。首先,教师要摒弃我是老师,学生必须听我的这种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应该从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传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别是非的能力。
3、加强网络管理,丰富网络教育内容,进行网络实时咨询
首先,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国家应该加大对网络的监督和整治力度,依法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其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力度,通过网络积极宣扬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加大网络实时心理咨询服务,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
4、开展网络心理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通过调查,我们会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将这些调查数据记录下来,形成一份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份档案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相应量表以及对该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3】。这有利于学生本人和管理咨询中心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客观的自我认识。
5、创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搭建意见领袖平台,可以将正确的价值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积极的理想信念、具有社会主流的思想传播给大学生。最好是在大学生中选择意见领袖,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大学生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同时搭建网络传播平台,将优秀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促进,发挥个人特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进行。
结束语: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方便之处的同时,也为他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但是,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一定的侵害。在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的前提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毒害,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赵锡凤.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2]龙艳.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王建中,陈新.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研究[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07:3.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篇12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 一)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表现
按照品德四要素划分,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网络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个方面。
1. 网络道德认知欠缺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判断, 对事物进行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进行判断和评价。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的观念仍未深入到部分大学生内心。当下, 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全球广为传播,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时常受到涤荡和冲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 借助互联网, 经过包装和粉饰, 获得了部分大学生的青睐。受猎奇心理、认知水平、社会经验、辨别能力等诸多因素影响, 大学生在一些思想和观念面前往往缺乏辨识力。
2. 网络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 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反应。部分大学生患有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症。他们陶醉在自我设定的角色里。充满正能量和人情味的事件和新闻, 并不能唤起他们的同情和赞扬。相反, 他们往往认为这只是一种媒体的炒作和做秀。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开放性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感的淡漠化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 网络道德意志弱化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 克服阻碍和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个体是否将已有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转化成道德行为。网上诸多的不良诱惑, 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未完全成型, 易波动、陷入矛盾。这使得道德的天平易发生偏斜、偏向非理性, 原本不够坚固的意志再次被挑战。
4.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失范意味着个体的行为违背主流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当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出现偏差, 其行为自然就会出现问题。盗窃他人知识成果、网络语言暴力、随意散布转发不良和虚假信息等都是常见的网络道德问题。部分大学生也成为了这些行为的主体。虽然这并不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但只要存在, 就应加以重视。
(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
毋庸置疑,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无论对大学生个体人格健康发展和社会化, 还是对社会的良性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1. 不利于大学生人格健全和社会化
首先,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个体的人格健康发展不利。在网上表现出来的非健康情绪和行为会对自身的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其次, 这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发展不利。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中的人, 大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 长期处于 “人- 机器”的交互模式之下, 可能导致他们脱离现实生活, 缺少与外界的沟通, 不利于其社会化。最后,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还有可能对自身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女大学生私会网友被诈骗钱财、有的甚至牺牲生命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对他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不利
第一, 对社会中的其他个体权益有害。在网络社会中, 人的身份被符号化、被各种账号代替, 符号的背后却是真实的社会人。大学生如果在网上对他人实施不符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 无疑会让他人受到伤害和损失。第二, 对社会整体的环境和氛围不利。大学生若不加鉴别地随意散布谣言、舆论, 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 就会导致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势必会为不良舆论扩散推波助澜。第三, 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经济损失。如某大学生开发 “手机超级病毒”并肆意传播。机主在收到病毒短信之后, 手机自动给通讯录里面的所有人联系人发短信, 这会让机主损失话费。该病毒在全国除北京以外的省份爆发, 给广大用户带来了经济损失。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出现的心理原因
心理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大学生网络道德出现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心理动因进行分析, 利于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促成问题解决。
( 一) 寻求自我满足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趋于成熟, 自我意识增强和需求更加多样。一方面, 他们身体发育基本成熟, 向成年人迈进, 对性也有了需求。但由于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约束和限制及缺乏普遍的性教育, 性知识的需求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 好奇心驱使大学转向互联网。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相比高中阶段更加强烈。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 自信、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越加强烈。现实却很难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开放的网络提供了一个发表自我观点、释放情绪的空间。现实中的挫败感,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似乎暂时被淡忘和搁置。通过各种网络虚拟身份获得的认可和赞扬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极大满足, 获得被尊重感, 弥补了现实精神满足缺失的空白。
( 二) 侥幸心理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生动展示了互联网匿名性, 人被符号化这一特点。一个人被各种账号和昵称取代。基于此, 部分大学生倾向产生侥幸心理: 即使自己在网上做了不道德的事、发表了离经叛道的言论, 也不会被别人知晓, 也能够逃脱惩罚。这种侥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他们去做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社会法律规范的事情。
( 三) 西方风景独好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潮, 趁着全球化的春风四处力图落地生根。在课堂上, 大学生们接受的都是既“专”又 “红” 的教育。例如, 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和灌输的 “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但是, 好莱坞大片、西方社会思潮, 似乎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缕清风, 给他们送来了真正的 “自由”。这种误区使得他们认为西方是真正民主的、是绝对自由的。受到这样的引导, 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对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 认为自由是为所欲为。正是受西方抽象的自由民主观念影响, 大学生对自由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曲解, 故而在网络上推崇抽象的言论自由, 随波逐流。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事关大学生健康成长、事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事关社会良性运作。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内容及方式入手, 减少问题的发生。
( 一) 拓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体的范围
1. 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位一体” 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
虽然大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 但家是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一方面可发现问题, 提出可行的建议; 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感觉到家人的关爱、感受到真实的温暖, 从而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发生频率。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加自身运用现代教育设备的技能和素质, 更新知识框架,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也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应做到多观察、早发现、勤沟通, 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实际解决学生的难题, 组织多样的活动, 把学生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 “拉回来”。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咨询服务, 让学生信赖、信服、信任, 愿意倾诉自身的心理和情感问题。此外, 配套的机制要跟上, 包括奖惩机制、预警机制等; 硬件也不能落后, 要建设绿色校园网。
社会也是一所大学, 它教人社会化、适应社会法则。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上网和生活环境, 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需要共同发力。将网络社会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2.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马克思指出: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3] ( P199)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的提升十分必要。应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其自身的力量不容忽视。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的养成, 生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内生动力。
( 二) 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要在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基础上, 大胆创新。一方面, 要充分阐释和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相关要求。另一方面, 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和养分, 要与时俱进,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里的仁、义、礼、智、信、四端之心、 “慎独”精神等包含了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应该用传统美德去感染和熏陶大学生。让他们懂得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 并非法律真空。我们在网络里仍需要奉行仁爱、见利思义、守规范、讲诚信的道德准则; 仍需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节操; 仍需要慎独精神。即使在无人监督和知晓的情况下, 也应恪守内心的道德底线, 做一个具有网络自律精神优秀大学生网民。
2.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抵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行为的不良影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价值导向, 理所当然也应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三) 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
1. 改变单一课堂教育模式,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O2O模式、“互联网+ ” 成为时下的热词, 并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产的各领域。我们应该借鉴这样的模式, 开创和深化德育课堂、“互联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慕课, 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效结合, 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性和实效性。具体说来, 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 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堂, 增强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如中国人民大学的 “别笑我是思修课”这一公众微信号寓教于乐、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献稿, 深受学生喜爱。此外, 网络道德心理诊所、讨论专区, 以匿名方式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 不失为一种对策。
2. 有效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指出,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比意识领域更为广阔的无意识天地。无意识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 是人的动机, 意图的源泉。潜意识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马克思说: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3] ( P92) 通过优化教育环境, 去影响大学生的潜意识, 应成为一种导向和实际操作思路。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传统的宣传栏、现代电子屏幕等多重载体, 定期推送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宣传画和视频, 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12.31.
[2]新华网.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2015.12.31.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推荐阅读:
网络心理08-28
网络群体心理09-30
透视网络围观心理10-17
网络心理健康06-16
网络心理障碍09-15
大学生网络心理05-12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08-21
网络心理学论文06-04
参加心理健康网络学习心得体会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