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总结

2024-05-21

教育心理总结(共9篇)

教育心理总结 篇1

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又是一项综合施教的系统工程。它将特定的目标内容渗透到德、智、体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融合性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已成为当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

关键点:

课堂渗透是主渠道

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较多,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健康心理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学习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全面的、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其心理塑造,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格要素,在常规教学活动中渗入心理健康辅导内容,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如把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实验、设计等方面有机地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把心理教育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使教学模式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受教育者只有在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学校是育人场所,学校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及发展、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和提高起着主导作用。丰富的校园生活、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素质上有所提高,精神上得以升华。因此,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利用创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比赛,增强其参与意识;通过加强班集体建设,培育优良的班风,增强凝聚力。通过开展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加深相互了解,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达到环境育心的目的。

多种形式加强辅导

建立心理辅导系统,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结合实际建立心理教育体系。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是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可心设立心理学教师,专职负责心理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亦可以语文、政治老师为主,担纲心理辅导任务,并扩大到政教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实行组合多元化,各人员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根据学生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课。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学习竞争的压力、家庭矛盾和人际关系等,给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学校应有计划、有重点开设“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选修课、讲座或报告会,帮助学生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理解人生、客观地面对现实、合理地对待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处理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挫折、冲突和矛盾。

多途径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与承受能力。学生可以到咨询室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也可以打电话和老师交谈。咨询的同时,学校可为前来咨询的学生建立咨询辅导记录和个案分析,为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提供第一手材料。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还可建立起学生个人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心理测量结果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等。通过档案的建立,一方面既可以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优质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向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供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据。参考这些数据,教师及管理者就可以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新学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背景

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有过之,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一味的强调赏识教育,表扬声过多地充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要的批评缺乏,招致学生批评不起,受挫折心理能力底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恶性刺激”的方式训斥讽刺、挖苦等,让学生在怨恨“吸取教训”这种刺激的效果,往往铸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甚至造成很大的麻烦,批评的效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批评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开展有关批评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批评,是学校、家庭教育中一种必要的教育形式。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导致批评表扬的比例关系失衡。当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不接受,家长不需要,教师不敢使用,这对受教育者是不公平的,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品质的培养。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研究批评,探索批评策论,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首先,批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素质教育在逐步推进,课程改革也在深入进行,接受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充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照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是理想的。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劳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双基”的形成和培养,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获得的。未成年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缺点,犯着这样和那样的错误,没有教育,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教育目标就难以达成,素质教育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批评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有过之,独生子女更是如此。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一味的强调赏识教育,表扬声过多地充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必要的批评缺乏,招致学生批评不起,受挫折心理能力底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取得成绩获得表扬,犯了错误受到批评,伸张正义,奖优罚劣,自古而然,天经地义;而其中,隐含着的是更加深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怕犯错误,是一直犯错误,是一辈子犯同一个错误;于是,批评乃至惩戒,对于学生成长显得非常必要。学生犯了错误,心理紧张,忐忑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给予适时和适当的批评,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心跳加快,印象也就非常深刻,愧疚的压力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因此效果也就很好。

再次,批评,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并不是任何批评都能够收到教育效果的,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过错往往采取“恶性刺激”的方式训斥讽刺、挖苦等,让学生在怨恨“吸取教训”这种刺激的效果,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人格尊严等,铸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怨恨心理,批评的效果却适得其反。所以教育者需要在善意的前提下,找到正确的、准确的、适时的、适当的、适用的批评方式和策略。因此,批评需要方法,更需要艺术性。

最后,批评还是学生逐步社会化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总是在表扬与批评中逐步前进的。表彰好人好事,于是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批评坏人坏事,于是坏人坏事就会有所减少;社会的舆论和外界的压力对于个体成长至关重要;人类社会就是在表扬中发展,在批评中进步的。学生在校学习,应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有是非的辨别能力,而这些思想和能力,也应该是在表扬与批评的价值判断中获得的。不能接受批评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呢?因为表扬与批评是社会价值判断的主要方式。

学校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素质教育正方兴未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然而,通过素质教育的表层,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做表面文章只喊不做者有之;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教育者本身素质不高有关,也与教育者没有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关。

素质教育尽管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面:学会做人;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这三个层面中,第一个层面主要表现为“成人”的教育,即人成其人;第二个层面是一般人才的教育;第三个层面是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与动力,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创造力的开发。

学会做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学会做人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应做到如下几点:

——高尚的理想。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成才的远大志向,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把高尚的理想化为开拓人生与奋发成才的强大动力。

——优良的道德。针对社会上某些道德滑坡现象,应处变不惊,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自律,追求道德完善,倡导奉献精神。

——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应培养坚定、勇敢、自信、乐观、勤奋、朴实等优良性格,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

——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先导。因此,大学生应力求培养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大无畏的探索精神,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

——文明的人文素养。文明的人文素养包括内在的人文精神和外在的行为显现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人类应有的尊严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人与社会之间的自由与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爱之心;后者要求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言谈举止文明高雅、文质彬彬,体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培养各种基本能力,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需要很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群体的合作。大学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且优化与他人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

——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言为心声。在这方面,大学生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高写作能力,因为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这两种能力都是必备的,也是缺一不可的。

——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现代社会文明人应有的基本能力。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应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能正确辨别美丑,学会欣赏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大学生力求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如数理化之间的互渗、文史哲之间的互渗,甚至文理之间的互渗,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构。

——职业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在将来的人才流动中适才适所,大学生应具备职业迁移能力,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解决冲突的能力。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个体内部的身心矛盾、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将会构成比较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应科学认识各种冲突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找出其“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及时对冲突进行调适,争取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之中。

培养创新能力是核心和关键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层面。

——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要勇于探索大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

——创新思维。要培养创新思维,大学生必须在变革旧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学会新的思维方式,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要学会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确证和外化。学生应力求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总之,从素质教育的内涵来看,它的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宝塔型”结构:“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处于塔的最底部,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各种基本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间层面,处于塔的中间位置。“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处于塔的最顶端。

教育心理总结 篇2

一、“先成人, 再成材”, 树立成人观念

这是我担任教师工作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先成人, 才能真正成材, 也唯有如此,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围绕成人教育, 我一方面利用政治课堂教育的优势, 另一方面加强正面教育和侧面引导, 利用谈话、主题班会、板报、班干会、团支部会等形式进行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教育。同时, 我还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 配合家庭搞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 和家长一起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 使之深入思想成为一种成材的内驱力。

二、“用灵魂去拨动学生的心灵”, 尊重感化学生

真正尊重学生人格, 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心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供不同的表现能力的机会, “全面唤起学生的心灵”。每个班级都存在着所谓的“学困生”, 违反纪律似乎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教师与他们稍一接触, 好像有点效果, 略一深入, 竟连家长到校也不奏效。面对他们, 我不是采取惯用的批评、说教和找家长的方式, 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方式。在学习上的困难, 我为他们提供解决的办法;在生活上的困难, 如生病、经济上有困难等, 我直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我深入他们的宿舍指导他们整理内务;课余时间找每个学生谈心;抓住人人都有上进心的心理及时给予表扬;班会时给他们创造发言表现的机会。这样一次两次, 我坚持不懈, 不厌其烦。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时间、耐心和情感之泉能浇灌出希望之花。现在他们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早自习成了班级上来得最早的学生, 期中考试时有3名学生进入了班级前十名, 成了班级学生学习的成功的典型。这个过程也建立了我们深厚的师生感情。

三、“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保持心理平衡

中学生处于心理完善的特殊时期。他们此时的心理常常出现“断乳期”, 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 “成人感”突出, 渴望自主, 喜欢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幼稚的特点:偏激、易激动、好冒险, 存在着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再加上“升学”的高压, 会使其心理焦虑过度。因而教师要重视帮助学生平衡心理状态, 使其有效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 “胜不骄, 败不馁”, 尽快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途径, 排除自我压抑。

教育学生保持健康心理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起着重大作用, 它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即有自我控制能力, 有适度的情绪, 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能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 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持较长的时间。能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而摆脱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 更不会反复无常。这样的学生才是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四、“学会倾听”,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做好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如何去了解学生呢?在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见的班会课、讨论课外, 我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写周体会。青少年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复杂, 不太容易将想法说出来, 但在自己的周体会上他们却会有所流露, 师生情感可以在这里交流。这能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个性, 同时班级学生也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一些平时不敢提的建议, 是教师自我检测的镜子, 最终可加强班级管理。

俗话说:“情不通则理不达”。心理教育需要爱的情感, 需要对孩子的满腔热情。教师要用爱的情感去打开孩子的心扉, 努力和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友好信赖关系, 让他们解除任何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健全的人格, 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教育心理总结 篇3

征文工作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截止到8月底,短短5个月时间就收到文章近万篇,这些文章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1956个单位。文章作者大多数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有各级教育行政科研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还有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文章内容涉及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总结;既有调查报告,又有实验研究;既有团体辅导,又有个案分析;既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说,此次征文活动基本上反应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为了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严肃性,我们组建了评审委员会,并采取了三审制度。初审由各地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负责,复审由大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完成,终审由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六位专家把关。经过严格评审,最后评出一等奖94名,二等奖595名,三等奖1379名,优秀奖624名,获奖比例为25%。另外评选出集体奖39名,其中先进单位15个,先进学校24个,获奖比例为2%。

此次活动得到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河北省石家庄市教委德育处曲连坤处长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等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得到了全国特级教师丁榕,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王琼,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许书阁、赵增序等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和参与。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由上虞市教体局承办,此次大会得到了浙江省教委、上虞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严密的组织工作表示钦佩和衷心的感谢。

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全国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部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大专院校、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单位的领导和学者等。在此,向所有支持、帮助、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举办评优活动,旨在全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我们之所以取名为“健康杯”, 意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学生健康、教师健康、家长健康;学校环境健康、家庭环境健康、社会环境健康;同时也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帮助下,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健康杯”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文章评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选取了近400篇获奖文章结集出版。在此,我们向未能入选的作者表示歉意。此后我们将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择优刊登。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将继续联合举办第二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了全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决定从第二届开始扩大评优范围。除了继续征集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文章以外,将征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其他优秀成果,如论文集,图书,刊物,报纸,课件,网站等。我们衷心希望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我们愿意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全面的、优质的服务。

《中国教育报》校园文化周刊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编辑部

心理教育课程总结 篇4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展务圣的历史使命。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接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言教”楷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因此,我首先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学年组教师共同研讨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操作方法,并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二、坚持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会学习的人轻松舒畅富有成效。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既是当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益的需要也是使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进行终身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心理辅导通过包括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爱好和习惯的辅导防备学生学习疲惫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学习方法不当是学生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加以辅导。虽然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常能通过摸索把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多数情况下要走一些弯路,而许多学生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辅导,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要求每个学生既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健康制度,又能当好义务宣传员,向社会,家庭,个人传播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

心理教育活动总结 篇5

1、“感恩主题”黑板报

此次黑板报的主题为“感恩”,初一、初二学生积极参与,各班的板报也是各有特色,有介绍感恩节由来的;有感恩父母亲人的;有感恩老师同学的;同学们在出黑板报找资料的同时明白了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之心,要与人为善,同学们与老师、班级同学还有家长的关系更近了。本次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

2、在心理健康活动月中,还开展了“心理课”的活动,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班主任也十分配合。

初一的主题“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初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生活,会有些不适应,也会把小学时的习惯带到初中。可是,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应该保持而坏习惯则应纠正,老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心理游戏让学生分辨自己习惯的好坏,并加以引导使学生知道如何培养好习惯。

初二的主题“神奇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经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这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可以从小游戏中突破思维定势,更好的思考和学习。

初三的主题“释放压力,快乐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特别是下半学期起开始,已经进入了复习模式,难免会感受到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同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给自己造成压力。而这堂课就是希望学生能释放压力,传授一些简单的舒缓、释放压力的方式方法,希望学生能调整好心态,快乐的学习,用平常心迎接中考。

3、初一、初二学生还去苏州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了孙武园和百鸟园,既学习了知识,又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还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4、在班会课上我们还播放了《伴我高飞》这部经典影片。

据班主任反映,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且又是独生子女,并不懂得与人良好的沟通,播放这部影片除了让学生知道爱护野生动物之外,还教会了学生如何沟通,如何和父母敞开心扉,学生也反映渐渐的在交往中能够体谅他人了。

5、在即将中考之际,我校还组织了中考动员会。

教育心理总结 篇6

很多家长普遍认识幼儿教育就是每天哄哄孩子,和孩子玩玩游戏,不要让孩子出事就好了。很多人提起幼儿教师,都会觉得这是个既简单又轻松的职业,但当幼儿园里的幼儿出了点什么事情,就会一股脑地指责教师和学校,教师所承受的负担就非常重,心理的压力特别大.认真分析这些压力来源于以下几点:

幼儿难教,现在的孩子状况:独生子女,好动,调皮、自私、自我中心,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孩子的行为习惯及留守儿童多;家长难处,家长的角色定位,家长不理解,不配合、放任、不重视亲子关系,对孩子期望过高;教师难当,付出的心血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收入少,知识增长太快,持续进修,期望过高,觉得自己失败,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感到有心无力,职业倦怠;自身家庭。,如生存压力:房子,医疗,物价。家庭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等。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想办法调适自己。

教育心理总结 篇7

据天津大学高希庚等人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1997年和1998年, 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 结果显示, 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1989年, 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在高校大学生中, 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 其中, 在退学、休学的学生中, 因患心理疾病的就占40%—70%。

1999年,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大学的近6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查”课题组于1998年对我国15个省的47所高校近3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58%。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同期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在1978—1987年10年间, 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比例由24%左右上升至40%以上。

这些数字非常令人震惊, 其事实也令人忧思。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 我们不难看出:其一, 总体而言,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其二, 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产生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疾病呈上升势头。其三, 精神疾病成为终止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其四, 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以神经症为常见。其五, 大学生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非偶然, 它是因病退学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危害极大, 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 是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 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充分认识到, 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 告别了中学时代, 跨入了大学门槛, 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 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 浪漫奇特, 美妙无比。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 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 尽快克服依赖性, 增强独立性, 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 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 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独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 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 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 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 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应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 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 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 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 使其顺利成才

1.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人生经验。

2.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 避免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 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 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 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 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迟早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例如, 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 日积月累, 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4.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 发展业余爱好, 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 发挥潜能, 振奋精神, 缓解紧张, 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心理保健。

5.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 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和指导, 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 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 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 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 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 通过心理咨询, 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 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 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 防止精神疾病, 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没有意志, 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 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 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 有了良好的心态, 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 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做到心理健康

1. 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 拼命地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喜不狂、忧不绝。

3. 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 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 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 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 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 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 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 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弱, 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 为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伟大工程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杨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心理韧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篇8

人在困境之下表现出的心理韧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就此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困境之下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困境中人的发展。这种蕴含积极构念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心理学者对高危群体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到了那些在困境之下放弃自我的对象,也关注到了那些在困境之下坚持自我并取得良好发展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积极心理学的响应,有助于挖掘人类在困境之下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以及外在资源。

培养学生的自强人格

自强就是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努力向上,奋发图强。《周易》从效法自然的立场出发,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人格品质,是熔铸我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基石,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具言之,有如下四种途径:1.注重培养学生踏实而富有远见的实践态度。有必要先说明的是,自强绝不等同于自大。因此,教育者有必要引导学生形成由近而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逐渐积累而达贯通的学习耐心和长远的发展目光,进行广泛而又主动的学习,虚心向周围的人请教。2.培养学生豁达的胸怀和自制力。在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如嫉妒、愤怒、伤心、孤单、自卑等负性情绪,这个时候的他们封闭自我,容易变得狭隘甚至偏激。因而很有必要让学生先做到既不自欺也不欺人,通过感恩、幽默的心来化解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管理自己的感觉和行为,以期专注于自己热衷的事业。3.懂得扬长“补”短和“善假于人”。面对自己的长处要发扬它,与人共享,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自信和魅力;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能回避,因为人生就像一只木桶,它所能蓄水的多少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短板,因而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自省的习惯,同时鼓励他们善于发现和请教别人的长处以为己用,从而加强自己的短板。4.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教导学生秉持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态度与人交流、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反面则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和谐地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事业之中,去追求和实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

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

对儒家而言,困境具有促进自我成长的作用。但当下温室里的花朵越来越多,虽然美丽,却经不起风雨。有鉴于此,教育者有必要重新唤醒这份对困境继往开来的亲和感,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意识再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需要:1.量力而行。在向学生引入危机意识之前,必须先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循序渐进的途径,这些困境既不能太“恐怖”,以免学生杞人忧天,但也不能无关痛痒,不然学生就无法引起重视。在向学生描述了他们可能遇到的困境之后,应紧接着给他们介绍可以解决困境的办法,以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2.悦纳困境。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困境的必然性和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对困境进行心理意义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念:面对困境,接受它,但不要自我放弃,这是一个培养自己的品性、锻炼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做准备的机会。3.重视榜样的力量。历史长河中卓越人才饱经忧患、磨难成长的事屡见不鲜;前辈英烈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艰苦奋斗,甚至献出生命的事迹举不胜举。这些都可成为学生警惕自我和激励自我的活教材,启发他们认识和掌握事物曲折前进的发展规律。4.建立家校互联互教机制。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普及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知识,帮助一些溺爱子女的家长认识此举的错误,了解怎样才算是对子女真正的爱,与学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5.帮助学生“自讨苦吃”。在合情合理的条件下,鼓励学生揭露自己的弱点,协助他们克服和战胜这些弱点,以磨炼和提高自己。

倡导挑战式学习

让学生在教育者的支持下,适当超越自我当下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进行挑战式学习,一方面符合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思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无数事实已经表明,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或者刺激,更能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气,不畏惧威胁、挑战和困顿;乐于寻找和体验新事物,对持续的体验和其内在因缘产生兴趣;思索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以产生概念和做事激情,使生活和学习充满激情和能量;谦逊,知道自己的不足。

如何倡导挑战式学习?笔者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挑战性。如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限时、限力或者限景完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如体育课、课外活动和军训等具有竞争意味的活动之中,投入竞争,养成“不服输”的性格。2.开设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开展具有挑战性的团辅活动或者心理拓展训练,通过角色扮演、个体任务虚拟等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尝试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境,切身体悟困境,在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发展应对困境的技能。3.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如在课堂中引入刺激学生反应的头脑风暴,尽量让学生采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样的、发散的解决方式,以期使学生保持开明的头脑,可以全方位地测验和思考事物。4.帮助学生制定挑战自我短板的计划。如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和理解自我的“优劣”,学会欣赏自己长处(增强自信)以及短处(激发动机),从小处、容易处入手改变自己,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予以执行。5.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或重或轻的困境,严重的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自然灾害等,轻的如亲子关系失和、朋友争执、考试失败、逃课等。当学生遭遇困境时,仅仅依靠学生调整和改善自我的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他们身边的父母、教师以及同学等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关注、爱护和帮助。有时候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的伤痛便会减少一分;当别人在学习上有困难时,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便会对学习多一份兴趣;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给予物质支持,他便对生活多了一份希望。因此,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建构多样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便修复、应激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包括家庭与学校。

对于家庭支持,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主要有:1.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抚慰。当学生经历困境时较容易出现无助、沮丧和恐惧,他们急切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2.家长与学生进行情绪上的分享与支持,让学生将经历的困境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实现信息互通,并对学生激烈的情绪波动表现容忍。在讲述的过程中,可能会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情感爆发,如愤怒、恐惧、悲伤、负罪等。当痛苦、无法接受的感情得不到表达和支持时,则容易出现情绪骚动、愤世嫉俗、破坏性行为、药物或酒精滥用。因而,家长需要量力而行,对于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要妥善地寻求帮助。3.扩展家庭的社会网络,使学生获得亲人、社区、社会网络在心理、情绪、行动和经济上的有效支持。

具体到学校支持,一方面需要从学校层面提供各种策略性支持。如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建立并保持对学生的高期望;创造相互关爱和支持的学校氛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每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师友并提,在同学之间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为学生制定清楚而一致的行为规范;为学生传授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国外有关心理韧性教育的启示,需要着重发展教师的情感能力。例如:1.发展教师的理解能力,懂得换位思考,关心理解学生,客观公正、全面发展地看待自我、他人和社会;2.发展教师的沟通能力,具备师生交流中的吸引力,懂得体会学生的心情和反省自我的言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爱”;3.发展教师的管理能力,可以自如地应付日常的琐事,克制自我的情绪;4.发展教师的创造力,思索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以产生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培养出自由的思维和健康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养成足够敏锐和智慧的洞察力,可以准确地着眼于对己对人有意义的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善于发觉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明智的建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9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做一总结。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旨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这一总体发展目标。

二、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到位,组织落实:

1、认识到位: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

2、组织落实: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是严密的。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德育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领导机构的建成,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

3、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 每学期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计划,期末对一学期以来的整体工作进行总结,做到有总体规划,有实施过程,有经验总结。

(二)培养师资,做到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落实:

1、学校从普及入手,重点培养骨干。

2、心理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保证。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我校有两名心理咨询教师,兼职心理教师三十多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人员上得到较为充分的保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初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初中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必修课。根据实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了心理教育教材。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课之后,学生反映用心理课讲到的观点,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较为顺利。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课对于少年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树立自信。上课时能用合格听众的标准要求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上能退一步,让一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用老师,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之间如何建立友谊,要讲原则、方法;现在做事常常问一问为什么,做一做分析再去行动……。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青春期性心理讲座。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处于心理和生理尚未稳定时期,且在极不稳定的变化中,个性在继续形成。我们提倡健康、适度的异性同学交往,要知道对异性伙伴的好奇、关注、好感及相互交往的愿望是正常的。但不要在这方面用过多的精力,因为还有许多事情等你去做。针对学生面临中考问题,开展毕业生考前心理辅导等专题心理讲座。这些讲座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克服考前心理恐惧与焦躁以便更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障碍,进行考试焦虑的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系列心理讲座,系统的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考试焦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介绍排除考试焦虑的方法。并按照学生考试焦虑程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辅导,进行系统的放松训练。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消除了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升学考试。

3、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

我校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以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上一篇:“童心向党”歌咏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场辩 大学生应不应该水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