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2024-08-0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通用6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篇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健康的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基础。因此,我们确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3月被批准立项为市课题,课题组在市、县领导的指导和关心下,按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对课题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就我课题组对此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做个总结。

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整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担负着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重担,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关键所在,还是当前学校教育中薄弱环节,都集中反映要在扎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我们共同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

2、受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病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

3、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存在独力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 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碍障等。

4、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幼儿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幼儿心理素质不能得到健康发展,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三)《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健康心理的基础。

(四)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地位。

三、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十条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幼儿健康心理的目标为:(十条目标)

(一)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二)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四)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能主动参与集体性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七)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八)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九)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十)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幼儿健康心理的基本内容为:(五个内容)

(一)爱心教育。爱心即爱人之心。爱心教育是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

幼儿有着得到爱、爱别人的需要。通过爱心教育,使幼儿得到爱的满足和学会从爱别人得到快乐,提高能力和自尊。

众所周知,爱是幼儿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是幼儿生活中的“太阳”。因此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使其心理得到健康成长。为此,从园长到教师都将点点滴滴的爱心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时刻用乐观的情绪、柔和的表情、适度的动作、温柔的语言与每个孩子进行情感接触和交流,对每个幼儿都充满信心,因而使孩子们在师爱的摇篮中长大,也懂得了去关心和爱护周围的人。

(二)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儿童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是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步开展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能激起幼儿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形成健康心理素质为此,我们通过自然角的设立,科学发现室的设置,每月一主题的师幼环境布置,以及通过节日活动、社区活动、亲子活动、主题活动、比赛活动等开展,让幼儿从观察中接触,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促进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多种情感的体验,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环境成为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教育内涵、激发幼儿情感的无声的“教科书”。

(三)交往教育。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 3 交往三步曲已成为我园教育特色之一。首先,我们让幼儿学习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方法,丰富幼儿交往策略。其次,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交往环境从与同班幼儿交往,发展到与同龄幼儿交往,再扩展到异龄幼儿间的交往,加强幼儿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之间的交流,发挥互补效应。再次,以开放式教育拓宽交往空间,将人际环境延伸到部队、社区、家庭等,以巩固幼儿交往技巧,发展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

(四)自主自理教育。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学会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也是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生活管理中,包括吃饭、穿衣、睡觉等,都帮助、鼓励儿童自己克服困难,学会自理。在教育活动中,总是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师尽量做到不把自己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注意让他自己得出结论。通过自由活动,锻炼他们自主交往、独立思考、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幼儿健康心理的核心内容,幼儿对自己积极和认识来源于成人的尊重、认可和夸奖,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每个幼儿的闪光点,恰如其分地让幼儿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时时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的进步。让每个孩子相信,我能行。我们还让幼儿体验成功,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利用幼儿群体的力量和强带弱的优势,帮助胆小自卑幼儿找能干幼儿做朋友,达到双方共同提高的目的。老师也严格杜绝伤害、贬低小朋友自尊心、自信心的语言和教育方式,使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和价值,使其自我意识得到新的升华。

四、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心理观察法 ;

2、问卷调查法;

3、心理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个案法;

6、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创新。设立了实验班和对比班,运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做了全面的调查,并从纵向和横向进行了比较。以实验法、个案法为主,寻找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的方法,并运用了经验总结法。实验结果采取以实验报告、优秀教案、实验课、研讨会、教学论文、家长教师感悟言等形式呈现,每位实验老师做好实验记录,并请领导进行评估。

五、研究的课题的实施情况

(一)课题自2008年9月被确立后,立即成立了课题组,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拟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我们按计划把实验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 幼儿心理现状调查问卷:

1、拟订家长调查问卷方案

2、准备调查表,实施调查

3、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材料和结果

4、撰写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月

1、实施实验、探索对策、落实实验对象

2、根据方案,实施个案研究

3、收集、整理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

4、总结实验成果,撰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1、总结各班研究成果

2、修改总体研究报告

3、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2009年7月

1、准备材料

2、结题

(二)具体实施情况

1、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我们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同时提出教师“维护儿童心理权益语言、体态、动作规范”,对教师在情绪、教育方式、管理、指导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使教师的教育语言和行为建立在平等、尊重儿童,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维护儿童心理权益的典范。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了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可喜的教育效果也激励着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心理发展的轨迹,深入研究自身的体态和动作。

2、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

发展性辅导是一种面向全体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其潜能促进其心理发展的辅导方式。我们主要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的。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儿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表现为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

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

一、处理好心理辅导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巧妙地、适时地变“教育者”为“辅导者”。

二、有爱心、尊重幼儿,以民主、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能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

三、以满足幼儿正当情感需要为前提,鼓励、启发幼儿“说”,教师耐心地听,在需要时采用开导、劝慰、解释、商量、建议、鼓励等方法帮助幼儿认识自己及自己的行为,逐步矫正不良行为。

与此同时,对心理缺陷幼儿,我们为之建立个案分析和追踪观察制度,通过科学分析,及时采用环境干预和行为矫正方法,并发动其家长做好协助工作,使健康心理养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持续和延伸,以帮助幼儿顺利地渡过矫正阶段,尽快走出心理成长的“危机”。

3、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

由于健康心理教育的养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协同培养。而各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一日活动渗透心理教育又成为我园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举措。我们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以充分体现一个活动指向多个目标的教育新观念。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合作团结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异龄儿童之间交往,达到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在各种活动中,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2009年6月18日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篇2

【关键词】中学;心理;区本课程;教学模式;评价

《宣武区中学心理教育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题是宣武区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研究自2008年9月开始,研究时限两年。课题负责人为宣武区专职德育心理教研员,10所中学的德育心理工作负责人和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研究按计划完成,并初步构建出区域心理教育的课程框架及课堂教学模式,完成了《宣武区中学心理教育区本课程活页教案》和《实验教师优秀研究论文汇编》等研究成果,为开设心理课的学校提供了实践研究的空间和技术支持,为心理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实践研究和经验分享的平台。

一、课题的提出

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关注

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学校教育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即便如此,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2000年北师大课题组曾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我区约有1/5的初高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考试焦虑、抑郁等。目前,中学生群体表现出的各类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新课改的理念对中学心理教育提出新要求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学业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中学生很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困惑,遭遇挫折,继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不合理的认知,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干预,必将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导致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还需要得到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指导,这些正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区域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缺失

我区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2008年已基本达到每所学校都能拥有一位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专用心理咨询室,开设各类心理课程。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三少”,即专职心理教师少、心理专业的心理教师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时间少,致使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时间和专业的保证。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课程,但是在教材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实践中随意性较强,一方面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设计课程;另一方面由教师单打独斗形成的课程很容易在目标、内容及实施方式上存在缺憾,影响心理课程的实效。如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规范心理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已刻不容缓。据此,我区决定整合区内心理教育资源,构建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区域心理教育课程。

二、课题研究的定位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宣武区”是指2010年7月1日前北京市城市区划调整前的“宣武区”。“中学”包括区内的初中校、完中校、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心理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有将学生的心理假定为“不健康”之嫌,为更充分地彰显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发展性和面向全体性,我们将其称为健康心理教育,简称心理教育。“区本课程”是指在区内各中学均能实施的,以学生为本,立足解决其发展性问题的课程。“开发与实践”侧重于课程内容的构建和部分课程的设计及实施,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思、改进等。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开发中学区本心理教育活页教材

在广泛调研本区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以实验校心理教师多年积累的经验成果为基础,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学习、成长密切相关的心理教育主题,形成了体现区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此教材涉及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自我意识、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心理教育主题。

2.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材开发及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同伴分享,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

3.在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在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始终把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激发心理潜能作为主线,以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形成和谐统一的人格,建设协调的人际关系,调动内在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生活技能作为课程目标,力求为学生的身心成长和自我完善提供积极有效的引导。

4.探索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方法

在区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关注学生在课程活动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自我成长,尝试结合课程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带有开放性特征的评价标准,取代侧重心理学专业测试的课程效果评价方法,对学生心理成长提供即时评价与个案评价相结合的动态发展性评价。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即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组每位成员均选定固定学段,分阶段将特定的教学内容作为研究方向(如初、高一以新生适应性教育为重点,初、高三年级以考试焦虑指导为主题)。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的辅导方案,并在学生中加以实践,或通过研究课的形式,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改进,汇总形成适合我区学生特点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理论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各类研究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学习,并进行了区本化的实践研究,针对重点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果。

3.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针对我区实际,设计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实验学校学生进行了前测抽样调查,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为我们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现状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参照前测结果,为确保课题研究的完整性,我们在课题研究结束前,实施了后测,汇总了学生干预后的心理发展状况,形成了调查报告。

4.个别访谈法

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运用个别访谈法,对实验学校心理教师、德育心理工作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跟踪访谈,及时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和研究感受。实验教师使用个别访谈法,通过实验学生本人及其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状况。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成果

廖哲勋认为:“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他把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看作课程所要包含的基本成分。这三种成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宣武区中学心理教育区本课程就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活动方式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设计课程的。我们将心理教育课的目标确定为:依据不同年龄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和训练,调节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课题组也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方面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

1.编制了《宣武区中学健康心理教育活页教材》

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课题组从学习心理、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生命教育5个方面,针对我区中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实践由课时教案组成的系列心理课程方案,初步形成了中学心理教育区本活页教材。该活页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学习心理方面

按照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划分,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设定教材内容和重点。如涉及智力因素的《我的注意我做主》《神奇的记忆之旅》处处留心皆学问》《跨越思维陷阱》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智力品质,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涉及非智力因素的包括方法指导的,如《你会学习吗?——谈谈学习策略》《合理归因,掌控主动权》《试卷分析讲实效》《课堂听讲,你会吗?》《我的学习 我计划》等,也包括考试心理指导的,如《轻轻松松迎高考》《中考加油站》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讲究学习策略,克服考试焦虑,提升学习效能。

⑵个性发展方面

从认识自我入手,将情绪管理、意志品质培养和良好个性培养作为个性发展方面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设计了《探访“自我国”》《认识我自己》《我们和未来有约》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提高其自我意识。通过《情绪调节ABC》和《情绪维他命》等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调控情绪,学会处理各种情绪困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通过《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教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个性。

⑶人际关系方面

课题组尤其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通过设计生动的活动体验,启发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与表达,培养合作意识,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针对同伴关系,我们设计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朋友、了解交友原则、掌握交友方法、感受交友的乐趣和意义的内容;针对亲子关系,我们设计了课程《我的父亲母亲》《亲子之间》等,指导学生如何与父母融洽相处。此外,我们还针对中学生异性交往,设计了《你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友谊与爱情,掌握异性交往规范。

⑷社会适应方面

课题组针对调查中显现的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设计了帮助学生了解新学校的《校园生活全攻略》《我的校园 我的家》;适应新群体的《新生活 新自我》《认识你真好》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的《中学学习我能行》《一言难尽话分数》等指导课,培养学生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学校、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

⑸生命教育方面

课题组将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关爱生命作为重点,通过开展珍惜生命、感恩、生涯等方面的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提高其生命质量。课题组通过《我与艾滋病》《远离毒品》等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通过《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通过《拍卖会》《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活动,帮助学生确立面向未来的发展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价值观;通过《升学决策》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提高自主抉择能力,做好升学或就业的心理准备。

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教材编制的出发点。该活页教材不求内容逻辑关联的紧密性,但求每个主题教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求数量之多,但求每个主题教案都是经过实验教师和学生亲历过的,切实可行;不求知识体系的绝对完整,但求每个主题教案都是围绕学生的实际需要,且具有较强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素材。

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关键点突破,是编制本教材的重要思路和做法。例如,在学习心理部分的教材编写中,我们选择了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几个点展开,也从方法指导、考试焦虑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设计了内容,既给了“关键点”的辅导教案,也给了可以扩充内容的“关键点”和“基点”。

“一题多案、一案多用”,是本教材的一大优势。为便于梳理,我们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划分,但是,教案彼此间又会有一些互补交融,供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如入学适应性教育中侧重人际适应的《友谊住我家》和侧重学习适应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分别可以放在人际关系指导和学习心理指导专题中使用,体现活页教材之“活”。

2.探索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材开发及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努力将心理课定位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强调满足学生“体验或运用”的需求及互助、自助机制的建立,形成了以“体验—感知式”为主要特征的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分为情境体验—感知式、活动体验—感知式、问题体验—感知式。

⑴情境体验—感知式

情境指的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各项刺激和场景的汇总。在情境体验—感知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自主活动,获得关于该情境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情境可以是生活场景的展现,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或语言描述。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体验—感知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在感知环节中,学生在团体中分享自己获得的感受。分享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感,即对活动本身的感悟;二是知,即对自己实际生活中有何提示和借鉴意义。学生的分享可能会偏离主题,比如,过多的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而忽略了对活动的感悟和感受,此时教师可以作一定的提醒和引导,但无需对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作过多的干涉。真实体验的分享可引发学生共鸣,在此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目标,并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⑵活动体验——感知式

教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因为只有活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降低其心理防御水平,敞开内心。同时,活动也改变了“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灌输为主”的模式,使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确立。

在感知环节中,教师应始终保持随和、宽容、接纳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在团体中自由发表意见,充分与同伴沟通,拒绝对学生作否定性的评价。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较为偏激或是明显错误的看法,也不要简单否定,而应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让有错误观点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组内交流、同伴互助来澄清错误认知或态度。最后,教师要对活动体验及感知过程进行小节和提升。

⑶问题体验—感知式

教师在了解学生目前所处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焦点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在此过程中完成情绪宣泄及情感体验,并提升为有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指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解决该热点问题或焦点问题。学生面对变化的情绪有许多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发现面对问题的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可降低学生对问题的惧怕心理,提高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在此过程中作引导及小结的工作。

在感知环节中,教师应提供一些成功解决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在面对问题时,自己应如何面对并积极解决。再次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在学生中营造积极面对问题、积极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应对问题的气氛,以积极讨论、自由辩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生的真实分享即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的过程,分享的具体方式也可为不同的学生借鉴参考,体现团体的互助精神。最后,教师可邀请学生进行总结本堂课的所学所得,进行课堂内容的提升。

3.探索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方法

⑴观察分析评价法

我们借鉴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运用了如下评价方法:

①行为观察法。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每个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但要想获得客观的、丰富的有关学生情意发展状况的评价信息,教师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写出记录,作为评价材料。

②情境测验法。通过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活动场景,使其在较为自然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学生心理成长状况进行评价。创设的情境应该是允许表现这种行为的情境,而且应该能够鼓励或唤起这种行为的境情。

③言语分析法。通过师生沟通和访谈、使用调查问卷、设置句子完成等测试,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和情意状态。通过对学生的相关作业、日记等的分析评定,对其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⑵问卷调查评价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并在研究之初和研究结束前分别对实验学生进行了调查,考察在前后测之间学生心理素质变化的差异显著性,进而评定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作用。

⑶多元主体评价法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接受健康心理教育后,在人际关系、学习心理、情绪调控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提高或改善。也可以通过老师、父母、同伴、邻居等进行评价。他评的范围越大,评价越全面、客观。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做出学生心理素质及相应行为变化情况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研究的实践成果

1.实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

在区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我们将“调节学生的心理机能,开发其心理潜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作为目标,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兴趣上,高中生后测中的数值有了较明显的提升;在人际交往方面,部分学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后测中也有所提高;从尊重生命和感恩这方面来看,后测与前测相比,从初中到高中,数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变化都是向着好的一面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课程的效果(详见《宣武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2.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区德育心理研究室第一次将区内部分学校的心理教师联系起来,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固定研究制度,增加了校际之间的沟通,心理教师间的交流,促进了我区心理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两年来,课题组的成员中一人被评为宣武区心理骨干教师,一人被评为希望之星,所有参加研究的心理教师都在市级以上专业机构的论文、课例、案例、优秀课等的评奖中获过奖,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10名心理教师仅2009年1月——2010年7月,获市级以上优秀论文、课例、案例奖的就达25人次,2人的市级优秀课被录制下发。

3.实验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

本课题研究以学校德育干部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要力量,一些实验学校在为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地和资源的同时,不断用课题组的研究理念和成果完善学校已有的心理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校心理校本课程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科研与实践。例如,15中心理文化节、回民学校心理活动周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师大附中家长心理论坛、62中针对初中女生群体进行专题心理讲座,丰富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和活动形式。

同时,学校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水平,“关怀生命、陪伴成长”的课题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区域德育心理工作的基本理念。

四、问题及讨论

1.研究周期过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整体效果

十一五期间的立项课题一度建议缩短研究周期,但像本课题这类立足实践的课程开发课题,2年时限的确太短。再加上我们最初承担这个课题主要是想借此为区域心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发现他们的研究特长和教学能力,所以研究任务设定的面也比较大。随着研究的深入,课题组成员的热情投入,我们愈发觉得力不从心,因而在适应性教育和学习心理辅导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做得比较充分,成果也比较显著,但在有些方面的研究却显得“蜻蜓点水”,特别是在教师普遍不大轻易触及的评价方面研究有限。虽然课题研究之初就预想到这种可能的结果,将研究成果确定为活页教材,以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调整、丰富,但我们始终认为目前还是有许多该做、想做的工作来不及去做,留下些许遗憾。这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方向。

2.研究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影响了研究的投入和质量

参与课题实践研究的团队以一线心理教师为主,其中除两名是专职心理教师外,其余教师都兼任其他学科课程或承担学校德育工作,有毕业班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课题研究期间,这个团队还在每年的4月——6月底承担宣武区中高考心理服务专项工作,每天晚上和双休日都有老师要值守热线,占用了老师们大量的休息时间。兼顾各方面的工作,研究团队的工作量之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尽管出于对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责任感将这些忙碌的个体集合在一起,但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确是无法回避的。他们课题研究的任务大多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的,有些内容显得不够严谨。

3.心理教育进课堂缺乏保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篇3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部门都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拓宽工作途径,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房山区教委的关注与领导下,在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于2003年9月,根据区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子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三年级全体学生做为研究的对象,把课堂教学当作主渠道,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一手抓学科渗透,一手抓心理辅导,各种方法之间相互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方位展开,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校的目标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以对心理问题预防补救为辅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科学的管理是课题研究取得实效的基础——课题研究作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的基本载体,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过程。因此,工作中我们不断实践以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课堂为实验主阵地,把课题《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作为实现学校“以服务升品位,以质量求发展”这一办学理念的一个突破口,使得课题研究服务于学生,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工作中我校广大干部教师积极探索,重点加强三个模式的研究,把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每个模式的各环节,各个细微之处:

1、备课模式的探索

使用“集体全册(单元)备课——个人分课细备——组内交流讨论——个人逐课复备”的备课方式,其中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心理品质形成的教育渗透点,使得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备课第一个环节就入手,教师们分析挖掘教材,汇编了《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点集锦》,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参考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改进完善,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服务。

2、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践“课前预习探究—课上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的上课模式。整个过程注重学生未来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兴趣等,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

3、教研模式的探究

坚持“备课—说课—上课—讨论—评课—再实践”的教研模式。这一模式为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1、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课前挖掘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因素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例如教学语文《落叶》一课,教师在课前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上,老师选择了四幅画秋天的画面做为课前引入,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秋天的落叶,丰富感知。同时尊重学生真实的、不同的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信”字的认知特点,准备引导学生从诚信角度的认识这个字。于是创造出“一个人(イ)说话(言)讲诚信的内涵。学习方式上,老师在识字的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力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请学生自主选择词语领读、组织学习生字、选择最想读的段落朗读、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开火车读卡片、朗读评议、识字游戏等环节的设计安排,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成为师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过程。运用教师的教学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注意积累激励性评价语言,并研究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探索自学时教师如何关注学生,培养自信,如何尊重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①在课上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做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学生在得到老师尊重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运用,如:“我给某某同学补充”“某某同学读得很好,如果,把这里读的再重一点就更好了。”这样的话语来尊重别人,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心理品质。

②利用渗透法,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在课堂教学渗透的过程中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的优势。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这些心理品质的教育,渗透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③创设学习情境,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各科的任课教师都能够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地情绪体验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这种情境的创设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可信,能够很快地被这种情境所感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张进霞老师在《守规则》这节课中,一开始就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李增广老师让枯燥的数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美术张德秀老师利用课件,创设了漫画创作王国的情境,学生进入漫画王国,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些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动机,也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这是各个学科之间共同的特点。

④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知道在各个学科当中,像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学科,就其内容本身而言,就是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渗透。如:语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性强,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和美的教育。品德与生活课更是不用说。但像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更加注重在过程和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如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所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及时地设计展示环节,让美的、好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促进了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课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学中教师设计比一比的环节,让学生在比赛中,在同学和老师的激励中坚持到底,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再比如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个班最好吗?”学生:“不能”,教师:“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一眼就看出哪个班最好?” 学生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回答出“计算平均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培养。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成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自信心理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3)课后良好情绪延伸,使良好的心理品质得以强化

“课后延伸”这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实践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延伸环节中渗透,我们努力做到:重学生间的合作,重家长的参与,重走向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①重学生间的合作,促生生心理沟通

学习完《颐和园》这篇文章后,老师以“迎奥运,赞北京”为主题,布置了学生搜集资料、制作壁报的作业,设计的主要栏目有:

万寿山介绍

长廊一线图册

旅游相册

珍藏品展

耕织图文化图片

老师让同学自愿组合结对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搜集资料在壁报上展示,没有电脑的同学到有电脑的同学家里一起搜集,既学到了知识,又交了朋友。一位家长说:“孩子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交际,很孤独,这次为了完成作业,第一次到同学家去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另外,以往我们让孩子搜集资料,学生们搜集了很多,兴致勃勃,结果由于时间关系,有的孩子的资料没有机会展示,学生很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没兴趣积累资料了。利用课后延伸展示学生们共同合作搜集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热情,喜悦的情绪得到了延续。这次作业让孩子们浏览了丰富的资料,感受到颐和园文化的魅力,产生了热爱北京的情感,真是一举多得。

②重家长的参与,和谐氛围中促学生自信

沟通能使孩子经常保持心情愉悦,并解决一些心理困扰。五年级有一个女生数学成绩不好,不善言谈,并且她非常惧怕他的父亲。老师与她的父亲交流,了解到她的爸爸平时不爱说话,所以孩子觉得他冷漠。怎样缓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老师多次设计了课后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的数学题,使他们找到了交流的话题。她的父亲多次参予她的学习活动,俩人关系逐渐融洽了,她学习上得到父亲的帮助,逐渐增强了自信。

③重走向生活,愉悦身心

据调查城市的学生由于环境问题,容易焦虑,所以引导学生走向多彩的生活,愉悦心情尤其重要。学习完《乡下人家》一课时,利用周六周日老师让学生去良乡周围的农村看看,或到亲戚家看看,用相机或DV记录下眼中的乡下人家的生活。孩子亲自观察,拍出了田园味道十足的照片。在走进生活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促进了知识的积累。

课后延伸对课堂教学是个强有力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前、课中探究和课后延伸”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才能和心理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心理辅导——温馨的课堂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我们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专题心理辅导。如:有的孩子不和群,没有合作意识,杨金怡老师在《什么是合作》的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试一试一根手指能不能拿起一支铅笔?一只手能不能系鞋带?体会所有手指合作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学生体验、尝试了合作,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慢慢学会了合作。

4、知心小屋——心灵的港湾

学校积极投资,设立知心小屋、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温馨的环境,老师知心的交流,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孩子,放下了包袱,快乐地迎接每一天。

三、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每一个教育因素的作用

心灵需要服务,心灵需要拓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必要条件,在校内形成人人有责的教育氛围,形成全方位的心理服务网络。

当学生思想上有问题时,我校三十多名党员成为知心交流的大伙伴,为他们导航,进行心与心的知心交流。

当班级中任何一位同学心中郁闷时,任何一位任课教师都会蹲下来真心了解情况,为他们解忧。

当学生有悄悄话时,“知心小伙伴”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

如此温馨的环境,如此浓浓的和谐氛围,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的是友善,感受到的是快乐、是自信与自强。

四、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让心理辅导走进生活,使综合素质得到强化培养。学校的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学校、家庭应该携起手来,父母和其他长辈的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挖掘资源,发挥优势,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课堂——合力的加油站

为了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校情况,我们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希望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营造和睦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我们开展了孝亲敬长系列活动,如和父母说知心话、做家庭会议的主持人等活动,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2、《心心桥家教报》《家长手册》——心灵沟通的桥梁

为家长们提供教育经验,使得一些有困惑的家长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办法,同时我们倡导家长积极投稿,也为家长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为家长提供了解学校的信息。

五、我们的收获

1、学生在变化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赋予更高的热情。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

(1)教学效率有明显提高。实验年级的学生在抽测中,成绩比实验前有明显进步。

(2)实验年级各项比赛居学校榜首。刘韵争同学在区级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胡庄秀同学在作文竞赛中获全国奖、于哲源同学书法比赛获全国三等奖。

(3)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同学,使得每个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风貌。

2、教师在变化

教师们的育人能力,科研意识不断提高,能够用科研的方法解决问题。在2004年全国第三届“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先进学校。教师写出了有价值的论文,如张玉杰校长撰写的论文获房山区论文评选一等奖;许艳兵老师的论文《克服畏惧心理,帮学生建立自信》,获得全国健康杯优秀论文奖; 2004年张进霞老师的论文《送给学生一缕阳光》获全国一等奖,张玉杰、刘会文老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全国二等奖,还有多名教师的论文获全国三等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篇4

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是从20XX年9月开始进行实验的。三年来,在区教育局和校园领导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用心探索更好的,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取得了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证明在物质礼貌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更为重要。个性是此刻,校园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和教师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儿童心理的不良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好,绘画、唱歌潜力都较强,但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差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疾病。这些现象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和谐健康成长。目前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课题组尝试着在这方面做些探索,特确定申报了省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课题组研究的资料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心理学,遵循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坚持实践育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到达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学生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得到科学、有好处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潜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重点:人际交流,学习适应及个性辅导。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我校选取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学生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1、低年级:减少对成年人的依靠,帮忙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群众,新的学生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帮忙学生认识社会,初步懂得社会法规,构成初步的学习方法,学会调整学习心态;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学生交往,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群众意识。

3、高年级:帮忙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构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必须自我监督潜力,学会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途径:

1、听取专家的心理辅导讲座,以减少实验中的盲目行为,使研究实验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2、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3、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启发,以积累更好的经验。

4、多开设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用心参与。

研究的方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行为分析法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实验周期三年(20XX、9-20XX、8)(一)准备阶段:(20XX、9-20XX、12)

1、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2、学习校园总课题方案。

3、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研究》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划。(二)实施阶段:(20XX、1—20XX、12)2

1、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2、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个案),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3、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三)总结阶段:(20XX、1—20XX、8)

1、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与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2、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过程概述

1、确定研究对象,成立课题组

20xx年9月,我校选定了本课题,成立了课题组,确定1-5年级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指导专家:XX 课题负责人:XXX 课题组长:XXX 课题组成员:潘XX XXX

2、根据实际,实验研究(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到达全面普及,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校园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心理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与校园课题研究的主要资料,使全校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了解了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对个人学习、生活乃至工作的重要性,极大地认识到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处和作用。

(二)从校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校园办学的宗旨是“一切为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能让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我们开展以下活动。

①建立个案库。校园经过班主任的详细了解与观察确定了少数有较重心理困扰及障碍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辅导对象,由年级组辅导教师一月一次开展交流谈心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分析行为原因及教育效果,以便提高后期教育的针对性。目前,全校的心理辅导个案库成员有2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和教育,大多数学生能正常地学习,正常与同学交往,处事潜力大有增强。

个案一:五(3)班吴某,大脑有疾患,精神经常兴奋,失控。一年来在年级组教师跟踪教育辅导下,此刻能正常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他上课能静心下来听课,下课也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不随便攻击别人。

个案二:三(1)班胡某,性情暴躁,多动,学习不能专心,课堂上行为随意经常无故攻击人。如今学生评价:上课能安静上课,作业能及时完成,鲁莽行为有所改善。

个案三:四(2)班徐某,表现为不与同学交往,平时不参加校园的群众活动,封闭自我。此刻学生评价:如下课与同学玩耍,上课也能发言,群众活动表现也较用心。

个案四:四(1)班韦某,表现为个性偏激主观,遇事冲动,以自我为中心,曾因一件小事与爷爷发生冲突,因而举起斧头砍爷爷被及时制止。此刻家长评价:与人相处时较友善,学会怎样礼貌理智去解决问题,能够尊敬家长,遇事愿意与家长沟通。

„„

②举办专题讲座。为提高广大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潜力和素质,校园聘请专家举办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安师院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致力于教育研究,他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借助讲座形式与广大学生交流,让学生受益匪浅。20XX年底我校邀请了《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修改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潜力。

③举办心理健康板报。校园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专题板报展,让学生们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更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自我调控的方法。

④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忙学生解除心理障碍。校园开设了“知心姐姐 4

信箱”,学生能够将自己成长的烦恼透过书信的形式投入信箱,辅导教师能很快给学生咨询回复,引导学生学习,疏导学生思想。高年级组的心理辅导教师还组织五年级优秀学生成立了咨询小组,共同商讨成长中的烦恼,透过师生之间的朋友式交流,既解决了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好等方面的困惑,又增强了学生的交往潜力。

(2)加强校园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校园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并且影响着校园教育效果,也是校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家长的参与。

一是用心创设条件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懂得如何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20XX年聘请了三院保健主任给家长做《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报告;20XX年9月请安师院的严云堂教授为六年学生做《关注学生春期生理、心理教育》讲座,对于高年级学生如何克服心理上厌学、说谎、早恋等现象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广大家长深受启发。20XX年9月请任其平教授给一年级家长做《如何帮忙孩子适应小学生生活》报告。各类专家指导讲座,让广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从而科学地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职责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是利用《家教周报》报纸,心理板报、广播站及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现代教育观,让他们明白减负减什么,家庭的民主气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有关知识,帮忙家长建立现代育人观,人才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参与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还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宽松的、自由的成长环境。

三是对个别有心理困扰的家长进行案例教育,进行对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如今年刚毕业的学生王某父母离异,他跟随父亲与祖父母住。孩子缺少母爱,祖父母望孙成龙要求严格,父亲不关心他还经常打骂,不准他与母亲见面,孩子一度处在崩溃边缘,在校表现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不能与同学正常相处,攻击性强,对不利于自己的任何言论存在强烈的敌意,并且有自伤发泄行为,学习成绩也一路下滑。教师发现后立刻与家长联系,结合家教理论向家长陈述利害。提出合理的推荐,推荐家长正确处理亲情关系。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并对 5

孩子进行不良心理的疏导,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透过家校合力,该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矫治,学习成绩也重拾升势。

(3)调节班主任工作心态,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的提高。

班级是校园的基本单位,是校园的基层组织,校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透过班级来实施,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在校园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将班主任列为课题组成员,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听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校园课题组与教导处一齐利用周三的教研会邀请安师院的任其平教授给本校教师进行了《关注心理,关爱生命》、《小学生心理教育》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任教授就新时期教师应对的压力及如何调试自我心态给教师做了具体详细的心理上的指导,同时就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做了科学的指导,让广大教师深受启发,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成效。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校园每学期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教育案例分析会,让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突出、学困生转化比较成功的班主任给全体教师介绍经验,让广大教师在交流中启迪,在讨论中感悟,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提高我校班主任教师的整体育人水平。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与学科教育活动相结合,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向学生的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①透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课堂是校园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从教材资料看,各科资料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例如语文、思品、自然等学科能够陶冶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数学、科学课能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情感;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审美潜力,塑造高贵优雅的品质;体育课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

②用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理解教育。因此,优雅、洁净、礼貌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 6

理影响。今年校园用心建立“和谐校园”活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创编新童谣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常常沉静于宽松和谐氛围中。校园里宣传橱窗每月更换一次,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悬挂在走廊间,校风校训赫然省目,墙壁上的学生书画作品一学期更换一次等,这些使整个校园给人一种书香悠淳,洁静典雅的心灵感染,时时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中央雕塑喷泉,假山浮石,名人雕刻,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和谐优美,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秀丽熏陶和道德的感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构成一种用心向上,和谐相容的心态。

③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自己组织,少先队活动最受孩子们欢迎。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仅仅提高潜力,同时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如针对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开展卫生评比、三好生评比、文艺表演等竞赛活动;又如针对学生从众心理强,热情大方的特点,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修养,促其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

八、研究成果

1、构建了我校心理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应为学生服务。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

第二,心理教育落实到外显的行为上。

学生的意识、情感、意志必然反映到学习、活动、生活的行为上。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意从行为角度评价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促进健康心理的构成和发展。一方应对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进行教育,一方面以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班级生活的主要障碍为切入点,确定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为了使教师的行为贴合心理教育的要求,校园对教师进行正确教育行为的训练。

第三,课堂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的过程,有意识地在各科课堂教学中体现心理教育,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流露失败、无奈的情绪,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

第四,寓心理教育于活动中。

校园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挖掘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增加各类活动中的心理教育含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生动、活泼、交互,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沟通和心理感悟。

2、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透过心理教育讲座和宣传教育,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忙。学生的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表此刻下面四点:(1)、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持续乐观向上的心态;(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乐于帮忙别人,尊重别人;(3)、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应对生活中的问题,适应环境;(4)、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构成健全的人格。三年多来,学生参加各级各项竞赛一百多人次获奖。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

研究中出人才,出经验。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校园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潜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校园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潜力和创造力。20XX年,我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20XX年10月校园召开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这些活动为老师们带给了学习交流机会,对工作起到了用心推动作用。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钟玲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XXX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4、修改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册。广大家长透过讲座,参与校园活动,极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并尝试用心动笔撰写了教育论文。其中XXX同志撰写的《抓好思想教育,帮忙孩子立志》一文获省一等奖,XXX的《父母就应成为孩子心灵的导师》获省优秀论文。

5、近几年师生心理无严重扭曲现象。个案库的成立使校园个别心理状态 8

较差的学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进步很大,也是我校取得可喜成绩。

6、建立家访登记卡,规范了家访工作。

7、促进了校园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

几年来,透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师生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和学习中,推动校园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校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校园,安庆市“震憾心灵”教育故事优秀组织奖,国家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子课题校园,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校园,市示范家长校园大观区科普特色校园及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九、反思与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理解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2、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心理咨询工作日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将直接影响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3、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总结报告 篇5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理论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人们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

(二)实际背景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广大农村,多数学生家长是家庭的支柱,工作繁忙,负担重,子女跟随爷爷奶奶或外祖母、外祖父一起生活,隔代教育与孩子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或者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样,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很大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学校有80%以上小学生存在以下情况:①易怒。遇事急躁,稍不如意就做出过激行为,如行凶、斗殴、骂人,做事不考虑后果,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②任性。过分关心自己的需要,达不到目的就大发脾气,纠缠不休。③自卑。无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④嫉妒。看到自己的条件、才能不如别人而心怀怨恨,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

但不学习他人长处,反而对他人挖苦、讽刺、破坏等。⑤厌学。由于客观原因,对学习失去信心,认为学习是一件苦事,甚至把学校看成地狱,希望早点离开学校。⑥抑郁。遇到挫折会过度悲伤而长期不能恢复,多愁善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兴趣,情绪悲观、失望等。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出焦虑、多动等情况。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独生子女政策是我们现在和今后若干年内必须奉行的基本国策,一些家长实行的“小太阳”教育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通过调查,其结果表明90、5家长意识到孩子不好管,学校应加强管理。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有85%的教师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没有兴趣、逆反心理较强。因此,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其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活泼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1、通过研究,全面了解农村小学生心理状况,获得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通过实验研究,获得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个案,探索出适应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实践,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人际关系。

2、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实验教师自身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体能训练是幼儿教育的主课题 篇6

幼儿园的教育是把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增强幼儿体质。我园很重视幼儿的体能训练,详细制定了“幼儿体能发展评价”。在体能训练的组织、安排和实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园从小班到学前班都实施了《依托主题教育,开展幼儿体能训练研究》实验课题,各班还设立了符合自己班年龄特点的子课题,投放了多品种的活动器械,如:呼啦圈、可乐瓶等,全园上下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及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实现体能训练后,我园幼儿出现了“三个明显”,即发病率、服药率明显减少,出勤率明显提高,动作发展明显加快。事实充分说明,体能训练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究竟如何对体弱幼儿实施体能训练呢?

1 尊重差异,关注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

体弱幼儿是指那些身体抵抗能力弱,运动素质差的幼儿。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做到“一个也不能落下”,要关注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制定科学、全面的体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导体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发展动作、增强体质,使他们也能凭借健康之躯面对未来的挑战。

2 展现趣味,用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吸引体弱幼儿

一部分体弱幼儿平日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很少,他们比较胆小,且依赖性较强,对体育活动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基于“游戏是儿童生命”这一说我们应以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来吸引体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一方面,以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带动体弱幼儿参与活动,并在游戏化的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游戏能将幼儿难以理解、掌握的动作,变成具体的游戏情节,使体弱幼儿愿意努力完成动作,并在游戏中获得动作的发展。

3 因材施教,确保体弱幼儿得到适度的锻炼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体弱幼儿也丝毫不例外,在参加有趣的体育活动时,他们也会玩的很尽兴,甚至大汗淋漓。然而,体弱幼儿由于本身体质问题,机体极易疲劳,若体育活动量直线上升或强度增大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要遵循个体的差异性,了解体弱幼儿的体质特征,适宜适量的组织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增强体质的功用,反之会“欲速则不达”。

4 保教结合,重视体弱幼儿的保健工作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体弱幼儿的保育指导工作。

体弱幼儿的抵抗能力较差,易生病,在体育活动锻炼前后,穿脱衣服稍有不甚就会生病。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根据体弱幼儿的体质情况,做好体弱幼儿的保育指导工作。

其次,通过培养体弱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做好保育工作。

“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是《纲要》中健康教育的一项要求。体弱幼儿动作发展相对比较差,在体育活动中易造成不安全因素,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因此,加强他们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甚为重要。

5 家园合作,延伸体弱幼儿的体育活动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体弱幼儿来说轻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和父母针对性、指导性的教育是非常可贵的资源,如果家园共同配合,帮助体弱幼儿科学的参与体育活动,则会事半功倍。教师应向家长表明科学的观念、传授正确的方法,争取有效的家庭教育资源。

上一篇:个人师德师风剖析材料下一篇:人教版小学音乐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