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4-08-07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选7篇)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1

2022年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复杂学科。

2.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具有公共事务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3.(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

4.(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5.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医生称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6.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7.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一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8.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9.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呀、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10.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

1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1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13.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14.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15.(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16.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17.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

18.(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1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

2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2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23.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24.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25.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

2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27.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突出。

28.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2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30.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3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32.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那么,帮助他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则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

33.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34.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35.工具性攻击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如获得某一物品等。对待这种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36.相关后果法即是对幼儿施加其行为的强加后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不能容忍。同时,相关后果能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不可取,为他们提供改变这种行为的个人动机。相关后果不是仅仅强迫幼儿按照成人认为最好的那样去做,而是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相关后果法用(幼儿自己的经验)作为教授可取行为的基础。

37.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38.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39.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必须是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轻便可携的;必须是能够随时都可以方便发放的;必须是幼儿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备其他(实用功能),也不容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

40.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41.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42.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43.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44.张宗麟所著(《幼稚园的社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

和方法等,精辟地分析了社会、儿童社会的实质,并以案例形式展示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倡导实施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45.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思想品德发展,要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也不能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恶的(价值问题),社会性涉及的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精神与道德问题,一个是社会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

46.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7.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48.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

49.根据(时代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50.(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5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5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领域,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53.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54.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一般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四个阶段。

5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社会领域目标的表述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56.(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57.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5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59.(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60.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61.(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62.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63.(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64.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让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6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6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68.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69.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70.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71.(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72.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3.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74.(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75.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76.(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7.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78.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79.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80.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81.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82.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根据手段的不同,强化被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83.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84.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85.(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86.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87.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88.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89.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90.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91.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92.(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93.(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94.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95.(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

96.(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97.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28.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

98.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9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100.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二、简述题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教育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验,以前今天学前儿童是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研究的核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书平和效率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观察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小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注意的产生是由一系列的变量决定的,其中包括榜

样的吸引力、普遍性以及行为发生的环境等。以电视为例,之所以电视节目中的榜样之所以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媒体能够有效的唤起和保持儿童的注意。保持过程:即引起注意的榜样事件必须被儿童记住,通过想象或言语表象使观察过的行为在记忆中得以重现。动作再现过程:即儿童在准确重现榜样行为之前所进行的一些常识错误性的行为。动机过程:即当相应刺激出现时,引发儿童观察过的榜样行为。这四个过程

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任何特定的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重复一个示范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没有注意有关活动,记忆中无动作观念,没有能力去操作或没有足够的动力。

3.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市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4.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地相关知识。

答: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掌握地相关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即自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成长,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或阅读人物传而获得。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等。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即如何设计与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知识。四是关于幼儿社会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知识。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

5.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答: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6.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7.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取得家长的信任。(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8.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9.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

1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11.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答: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12.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

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13.正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答:操作程序和原则:(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14.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答: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2)行为症状。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3)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1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答: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16.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

17.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18.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答: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通过环境的陶冶和熏染的效果比言语的专递好得多。陶冶法在形成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

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为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19.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0.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答: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2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答:(1)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3)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二是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22.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2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24.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教育反思的内容: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3)对儿童观的反思。(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5)养成反思的习惯。

25.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26.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模仿学习的对象与环境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才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建构。如果儿童面临的始终是一个分歧与矛盾的环境,儿童不仅会感到不安,也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自我同一性的建构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由此,幼儿社会教育要在一致性原则的指导下,尽力为幼儿提供稳定、和谐、安全、统一的环境。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一下问题:(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27.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8.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29.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0.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31.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

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32.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答:(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33.简述幼儿不加节制与选择地看电视对其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节目,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3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35.简述共情训练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答: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共情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讲故事、续编故事、情境演示、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都可以被用来进行共情训练。运用共情训练法需要注意的以下几个问题:(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学前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学前儿童看得懂的,这样学前儿童才可能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出现误解。(2)共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学前儿

童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境相关联,从而理解与分享。因此,教师应重视学前儿童情感体验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以唤起学前儿童对情境的理解与情感共鸣。(3)共情训练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为了学前儿童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对他人的共情或具有自然而然的对他人的理解与共鸣,因此,注重学前儿童表现共情,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与共鸣上,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不仅能理解生病小朋友的痛苦感受,更能自然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教师的情绪对学前儿童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加入到共情的情境中,会极大地感染他们。反之学前儿童会产生疑惑和矛盾,不利于共情的发生。

36.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37.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38.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指导目的是要使幼儿某种行为增加,一般采用正强化法,或者使行为增加的间歇强化法等;而要使行为减少,可使用消除法或使行为减少的间歇强化法等。(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如某些个性内向的幼儿,生来就胆小,若要纠正其退缩行为,则不宜选用惩罚法予以纠正,否则有可能加重其行为问题。(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某些幼儿在家庭中常受父母责备而得不到关怀、爱护,若要纠正其不良行为,则宜用正强化法,多鼓励幼儿树立信息去克服不良行为。(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家长与教师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才可能真正指导幼儿的行为问题。

39.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学前儿童社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社会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纲要》中强调:“学前儿童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要贯彻好这一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儿童犯错。

41.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4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

社会性发展的情况.(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43.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律被破坏.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3)影响师生关系.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

44.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答:(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45.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46.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4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答:在评价教师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方面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方面,有必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用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标本、模型、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48.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49.简述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应当掌握的相关知识。

答:教育者要有效地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即自我需要哪些方面的成长,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或是阅读人物传而获得。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等。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即如何设计与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知识。四是关于幼儿社会教育实施与评价的知识。即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组织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

50.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51.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动态性原则。

答: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虽然教育目标是综合考虑各因素在教育活动展开之前制定下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教育过程中总有预料之外的情景发生,时有偏离原有目标的情况出现。当出现目标偏离时,我们需要分析到底是目标设计的问题,还是教育策略的问题,如果是目标问题我们需要适时的调整目标,以适合具体的孩子与具体的情景。目标制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教育者更好引导孩子的发展,如果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以目标机械教条地去要求孩子,那就违背了教育要从孩子出发的基本原则。儿童的情感、社会性与品德的发展本就很难有一个精确的目标结果,此时,更要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与即时表现,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目标,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由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应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保持目标的动态性与开放性,让教师有更多的创造空间,也让儿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52.简述陶冶法的内涵及运用要求。

答: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通过环境的陶冶和熏染的效果比言语的传递好得多。陶冶法在形成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方面具有重

要的作用。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53.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动过程中需要和他人分享材料、协调空间、合作游戏等,因此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适应和协调能力,因此,无论是图书角还是表演区,或者科学探索区、美工角,都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好地方。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54.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55.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答:(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56.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方面的测评工作?

答:任何一种教育都是通过特定的内容展开的。内容决定结果。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特定的内容。

正因为有不同的内容,才使社会教育与单纯的认知教育区别开来。在评价教师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方面的工作过程和效果方面时,有必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评工作。(1)教师能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将目标具体化和细化为教育内容,形成目标和内容之间的一定的匹配关系。(2)基于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设计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内容,诸如选择一些社会盛行的行为方式方法进行教育,设计一些专题学习方案。(3)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和分解,形成与社会教育领域相匹配的分年龄的知识体系,并将上述内容细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4)侧重从学前儿童的身边的人和事、环境和文化入手,将学前儿童的经验主动地纳入教学内容之中。(5)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处理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将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必要的内容和学前儿童最能接受的内容教给学前儿童。(6)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示范。(7)多选择自然的和美好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尽量减少负面性的内容的传递。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答: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动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成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及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受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爱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会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美。这些关于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中。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地面是健康教育,锥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的依赖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他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来说统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2.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答: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2)认识——行为干预。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

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3)家庭治疗。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3.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答: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出他们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出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出去并帮他们穿上。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4.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答:1、引发认知。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2、情感体验。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3、实践尝试。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

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4、经验积累。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5.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答: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6.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

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7.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答:(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

8.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促进儿童完整发展的意义。

答: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1.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即儿童生命各方面的完整发展。让然而,儿同的这种完整发展在现代主智主义的教育思维影响下,呈现出一种不平衡与破碎的状况。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丰富了我们对智力的理解,同时也证明了儿童智力发展与情意的发展史密切相连的。如果幼儿教育唯智力是从,那就危害极大,因为如果没有情感支撑与道德引导的聪明,有可能成为造恶之聪明,更重要的是唯智力是从,会使孩子的身心处于一种发展部平衡的状态,对孩子的健康带来伤害,这会使他们本来完整的天性走向畸形与片面。因此,发展智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情意与德行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同时,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智力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发生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多伊思提出了智力社会性建构的观点,他指出:儿童首

先是社会性,针对来源于他人的行动与他人的判断而反应,这样,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认知建构。个体的智力首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然后独立化到其他情景中。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表明,有组织的合作可以提高儿童智力的操作水平,而儿童之间的认识冲突可以加快其概念获得的进程。国内学者杨丽珠通过研究也发现学前儿童的社交水平与认知水平的发展史相互影响的。另外,兴趣是智力的起点,人们的任何智力活动都与自我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人是为了追问意义而思考,儿童往往是因为情感的渴望而好奇、发问。3.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基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影响。如果儿童早期得到成人的积极关注与照料,就容易形成温和、友好的性格,形成对世界的信任感。反之则容易出现恐惧、不合群、攻击性强等特点。同时,童年早期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2—4岁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利他性品格的形成也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着密切相关。由此,我们要注意在儿童发展早期给予恰当的帮助,以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健康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9.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奋青的背后,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读《乡痛~在城市的深处~前进中的中国的乡村悲情》给同样来自农村的穷酸的我的震撼与荡涤!,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是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10.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11.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答: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

12.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它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从生活的维度看它涉及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社区生活、人类生活的内容;从心理结构的维度看它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它涉及儿童与自我的关系,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则要尽可能的涉及这方方面面的内容。基础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这两条原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而提出的。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家一直强调幼儿生活经验塑造了人格发展的基本形态,身心健康的儿童,才能享受愉快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儿童。因此选择教育内容时,应根据幼儿年龄、体力、智力的发展水平,提供幼儿快乐的活动,以满足其健康需要。完整的儿童是和谐、平衡发展的儿童,这种和谐与平衡是与多方面的内容学习分不开的,由此,教育的内容应有智力上的完整性。基础性原则提出还因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为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打基础的阶段,基础意味着让儿童明白初为社会之人应掌握的一些基本能力与规范。幼儿期的模仿性、可塑性、及学习的欲望都很强,应把握这一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应从基本的生活习惯与态度的培养开始,逐渐深入伦理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这要求我们在安排所选择的内容时,必须考虑,各部分内容是否涵盖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所有范围,各部分的内容比例是否协调。我们不能过多地偏重某个内容或某个内容的某个部分而忽视其他。如我们不能因为社会认知方面的内容容易组织与评估,就多组织这类活动,而对品格与情感这类不易看出学习成果的内容就不加以重视。内容要符合相关学科的组织标准。课程应强调社会交往在所有领域学习中的价值,为儿童提供同伴学习的机会。(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虽然从理论上说,任何知识都可用适当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但不同年龄的儿童是相对有其学习重点的。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是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尤其是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选择对于幼儿来说最基础、最关键的内容教给幼儿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品性与态度是最基础的。

四、分析题

1.案例:小班的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突然小可开着它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小里立刻大哭起来,并打了小可。(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①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思维特点明显,多数时候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与行为,不理解与关心他人意图;②小班孩子还以平行游戏为主,不善于合作;③小班幼儿好缺乏解决冲突的基本能力(能分析道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先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2)对事件处理。参考方法: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安慰两个孩子(平稳情绪)。③请小里说说自己为何难受(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④请小可说他刚才想做什么?(让小李知道小可并不是有意来破坏他的山)(学习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在于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

2.案例: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J、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

(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3.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详述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3)你认为通过这种教育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这一事件中学

到一些什么?

答:(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

4.要午睡了,阳台上看书的二三十个孩子开始整理图书搬椅子回教室,教室的门一次却只能容纳两个孩子:当时已走到门口的凡凡忽然停下,而其后的南南正抱着椅子快速地走来。看见停住的凡凡,他脚步不停直接撞了上去。凡凡被撞哭,南南却理直气壮地说:“大家都回教室,你干吗不进去?”凡凡哭着说:“我忘放书。”(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A活动规则有待完善,狭窄的教室门容易引发冲撞事件,需要改变搬椅子的时间或规则。B幼儿活动协调力有限,还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为;C、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安慰凡凡(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B引导理直壮的南南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意识到合理的伤人也是不对的);C、引导小朋友讨论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让小朋友自己商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学习理性的处理冲突);D、请两位当事者讲讲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学习沟通与了解对方的感受)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5.小里正在沙箱旁边玩,他专著地用沙子装满自卸卡车,然后倒出沙子,将沙子堆成一座小沙丘。而小可也在他旁边玩一个玩具推土机。突然小可开着他的推土机跃过了小里的沙丘,把沙丘轧平成了一条道路。小里立刻大哭起来,并打了小可。(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A、小班孩子自我中心思维特点明显,多数时候只关注到自己的感受与行动,不理解与关心他人意图;B、小班孩子还以平行游戏为主,不善于合作;C、小班幼儿还缺乏解决冲突的基本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B安慰两个孩子(平稳情绪)C

请小里说说自己为何难受(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D请小可说他刚才想做什么?(让小里知道小可并不是有意要来破坏她的山)(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E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6.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中班的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答:(1)可能原因:A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B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C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得3分,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B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C

请小安帮小华涂药(让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D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E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得分。

7.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能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

答: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

8.(1)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2)压岁钱。师: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师: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么呢?幼1: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幼2: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幼4: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师: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幼1: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幼2: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幼4: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2、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

9.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中班《朋友的信》。活动目标:1.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2.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活动准备。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活动过程:1.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2.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3.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4.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5.讨论找朋友的方法。(1)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2)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活动建议:1.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2.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朋友的信。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答: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

10.(1)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2)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3)超超在拿小抹布檫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一片。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并请说明你的理

答:(1)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3)处理建议: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时制止了他的行为。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檫干净。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

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老师要求他抹干弄湿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补偿就是当幼儿产生行为问题时,要求他自己对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求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惩罚,当幼儿作出补偿行为后,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成有用的人而不是坏人。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应用题

1.设计一个大班幼儿以保护自己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答:参与方案与活动设计:活动设计:生气了,怎么办?活动目标:

1.看图了解小动物生气的原因,学习针对图意讲述。2.知道生气时找适合自己的缓解方法,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2.幼儿活动前与家长讨论消气的方法。过程:

1.看幼儿用书上的前三幅图,说说这三只小动物。(1)观察小动物的表情,神态,说说他们怎么了?(2)小动物为什么会生气?猜猜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

2.交流自己生气的经历。你有没有生气过?为什么事情生气?

3.分享交流小气的方法。(1)了解生气是一种自然情绪,并且懂得生气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2)以帮助小动物的契机交流消气的方法(引导幼儿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可是这三个小动物还在那儿生气呢,快想想办法帮它气吧,谁有好办法?(3)看幼儿用书上后面三幅图画,相互说说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消气。4.小结启发。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的疏导分析,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提醒幼儿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2.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答:参考设计:主题目标:1.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知道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

2.了解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学会帮助朋友、家人及班组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个主题的架构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来设计的。通过组织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活动让幼儿认认自己的外貌、姓名和与众不同的特点,知道自己有喜怒哀乐情绪反应,发现自己家人、朋友等周围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实践让儿童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的对自我的认识。活动设计:我的好朋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六安霍邱之行。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活动准备: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活动过程:1.画朋友。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2.说朋友。说说你画的是谁?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活动建议: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3.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了解自己的家与社区环境的主题方案及活动。要求:

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

答:主题目标:①认知层面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名称,能关注与家庭、社区有联系的一些人与事。②情感层面的目标:培养对父母、家庭、社区的情感,萌发我是家庭、社区小主人的责任意识。③行为能力层面的目标:学习用适当的方法表达对亲人的爱。学习与家庭有联系的人的进行沟通与交往。教学活动设计:我家在哪里。活动目标:

1.能清楚表达自己家的住址。2.能把从幼儿园到自己家途中的景物、主要标记和经过的路线绘制在地图中,介绍给朋友。3.初步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活动准备:请家长告知幼儿家里的确切地址,并和小朋

友共同合作完成一张简单的从幼儿园到家里的线路图。画有幼儿园位置的概要交通图一张。活动过程:1、引出: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吗?(你家住在什么地方?什么路,什么社区,几幢几号房?)(农村的可以说几村几组)。2、教师示范讲述自己家:我家住在×××路,×××社区,×幢×号。教师将自己制作的从幼儿园到自己家的线路图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供幼儿观看;教师介绍从幼儿园去老师的家要经过吗、哪些路,可以坐什么公交车去,家的附近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3、幼儿讲述:请个别幼儿集体前讲述,教师重点指导:从幼儿园去自己的家要经过哪些路,可以做什么公交车去,家的附近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孩子一边介绍教师一边用红笔在概要交通图上标出行走路线。4、线路图的特点:有起点和终点。有每条路的名称。5、小组交流介绍。分组请孩子互相介绍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行走路线;提出疑问,有老师解答。6、活动延伸。将孩子画的路线图展示在墙面上,便于小朋友查找同伴家的地理位置;结合幼儿用书,让儿童练习方位与标示的辨认。

4.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要求:1)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2)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

答:方案与活动参考设计:主题目标: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主题网络请参考书第185页范例。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活动准备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3.纸、笔。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2.讲述别人的快乐。(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5.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答:解题指导:知道相应的能力与知识要求,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制定出客观可行的学习与改进计划。

6.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梨子小提琴。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第二天,地上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象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许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答: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

7.(1)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关于中秋节主题活动,题目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主题活动框架,相关的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并在主题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

教案。(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

答:A,主题目标: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环境创设。1、活动区:科学区:(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美工区:(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阅读区: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角色游戏区: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沙水区: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墙饰:(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B,家长工作: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主题框架。活动设计。好吃的月饼。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活动过程: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月饼)。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四、制作月饼。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8.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

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它包涵着

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12、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

和动机过程。

13、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早期经验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14、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15、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作用来看可以将其功能划分为定向、调控与评价功能。

16、在目标制定的三类依据中,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可以说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我国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

17、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18、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19、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经验,体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

20、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21、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

22、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23、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24、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

25、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

26、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2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

28、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信息、教育目标与内容方面的信息、教学资源方面的信息。

29、社会性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在实践尝试中逐步学习和形成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30、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三个维度。

31、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注意:陈述的角度要统一,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

3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其主要领域包括对幼儿园开展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判断和对教师从事的社会教育工作产生的实际成效的判断。

33、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考察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突出。

34、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几个方面。

3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价的目的与内容、收集评价资料、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到处理评价结果等若干步骤。

36、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

37、访谈法的特点有三个。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

38、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39、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40、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那么,帮助他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则需要通来慢慢建立自然的后果体验。

41、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的负面情绪和恐惧成分。

42、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

43、工具性攻击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攻击在这里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如获得某一物品等。对待这种行为,教师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幼儿的行为本身,而是应该关注幼儿采用方式的适当性问题。

44、相关后果法即是对幼儿施加其行为的强加后果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并澄清了限制,它通过行为的效果来传达哪些言行不能容忍。同时,相关后果能帮助幼儿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不可取,为他们提供改变这种行为的个人动机。相关后果不是仅仅强迫幼儿按照成人认为最好的那样去做,而是帮助幼儿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相关后果法用幼儿自己的经验作为教授可取行为的基础。

45、强化物一般可分为五类: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46、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47、代币疗法中的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必须是可以计数,具有吸引力,并且简单、轻便可携的;必须是能够随时都可以方便发放的;必须是幼儿不容易复制的;必须是不具备其他实用功能,也不容易与别的物体相混淆的东西。

48、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制定指导方案,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指导研究设计,选择教育材料。

二、简述题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

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7﹑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这种整合观包括横向的类别整合与纵向的层次整合。横向的类别整合包括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方面发展目标的整合,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这三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认知而忽视情意和行为发展的现象。是一个整体,它应当包含避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要把三者有机的协调起来。横向的类别整合还包括各教育系统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整合,即家庭、社会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目标要基本一致,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纵向的层次整合主要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各层级目标的整合,即各相连层级间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

8﹑简述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及其特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第一,规范性。第二,共通性。第三,学习结果导向性。第四,可分析性。第五,可扩充性。

9﹑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取得家长的信任。

(2)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3)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

(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

(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10﹑简述应用行为评价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

(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

(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一方面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

(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

(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1、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

(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

(3)在制度上是明确的和必要的。

(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1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的内涵及其运用要求。

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

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前一原则是从学习的经验基础提出的,后一原则是从学习的发展水平提出的。根据这两条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注意:(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13、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虽然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但是,儿童在自由地活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

(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如果教师为每个进区的幼儿都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可能相对独立地游戏,如果教师为几个幼儿准备一套玩具,幼儿就能自然地产生分工,从而模拟出多种社会角色。

(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因为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所以,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1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学前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智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15.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师只是诉诸日常观察而获得零散的、表面的和个别的信息不同,依据系统的评价,人们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评价信息,从而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发展的情况。

(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致地了解

中的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

(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在配合教师教育孩子时也更为主动。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学前教育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16.教师教育行动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教育反思的内容:

教育行动反思作为一种教育内部评价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反思:

(1)对自身教育态度的反思。

(2)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

(3)对儿童观的反思。

(4)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反思。

(5)养成反思的习惯。

17.简述主题确立的几种思路。

(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

(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

(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

(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18、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

哭,想笑就笑。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语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对语言的掌握是幼儿参与社会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一个发展健康的儿童应当具备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流动的加剧,甚至要求幼儿掌握多种交流语言。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意味着幼儿有健康的社会理解力与行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社会性方面的正常行为与行为问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体,绝大多数幼儿处在这两极之间,因此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另外,幼儿社会性行为涵盖的内容很多,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也体现在某个方面,而其他方面可能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幼儿某方面的行为问题轻易的给他们扣上“问题儿童”的帽子。

19、简述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与成因。

说谎这种行为在幼儿中并不少见,教育者也往往为此感到苦恼,并容易将这种行为视为道德问题,因为在成人社会中不说实话关乎对一个人品行的评定。社会对这两种行为非常严厉,他们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对幼儿缺乏了解的教育者常常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惩罚孩子的说谎,而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骗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20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

21、强化的主要操作程序和原则是什么?

操作程序和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所选择的要强化行为应该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控制、可评价的行为,而不是一般的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选择正强化物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把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且应易用;能立即呈现在所需要的行为发生之后;多次使用不致于引起迅速的满足;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3)正确实施正强化。正强化实施前,把计划告诉被指导幼儿,以期取得积极配合;在多需要的行为出现后,应立即给予强化,不要拖延很长时间;给予强化物时,要向被指导幼儿描述被强化的具体行为,即要说明由于出现了哪一种行为而得到奖励;分配强化物时,最好能结合其他奖励,如口头赞扬、微笑等;适当控制正强化物的数量,以保证正强化在整个指导过程中的有效性。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当所需行为发生达到期望频率时,应该逐步消除可见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也可寻找环境中的其他强化物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22、幼儿行为问题的资料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这是诊断行为问题的关键性资料,重点详细了解以下几个问题:(1)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形式。(2)行为症状。教师要主动向家长询问幼儿行为问题起始、发展现状,期间有无波动,以及起伏波动可能有关的原因,家长应主动提供情况,配合教师尽可能详尽了解幼儿情况。(3)发生日期及过程:包括何时开始、持续时间有多久等,(4)可能的病因和诱因:教师要了解孩子产生行为问题的可能原因,如精神创伤、抚养情况、疾病情况等。(5)过去诊断和治疗情况:有无去医治过,曾被诊断为什么病,接受过何种治疗等。

23、简述不当强化的负面结果。

虽然强化法是幼儿园针对行为问题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结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被破坏

道德自律意味着一个人将根据内部建构的关于对错的信念而作出决定。一个道德自律的人无论权威人士在场与否,他们都会尊敬他人。道德自律要求一个人有思考问题和得出自己结论的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学习。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做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做出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是给予奖励或惩罚的人,而不是幼儿应该对此负责。通过强化法,幼儿思考的主要是怎样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不是思考在某种情境中什么是正确的。强化法能够产生道德他律,却很难帮助幼儿产生道德自律。

(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

只要行为问题的原因继续存在,任何试图改变行为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即使是当时幼儿的行为问题有所改善,但不久后问题还是继续出现。改变行为的长久方法必须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并在原因上寻找改善行为问题的方法。而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如一个老师如果必须用奖励才能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提供的学习活动的任务上,最显然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或主动投入呢?也许是因为学习任务枯燥无味。这意味着应使一些教师将精

力集中在设计更有意义的课程上。因此,教育者如果过多地依赖强化法,将使他们忽视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无法有效解决幼儿的行为问题。

(3)影响师生关系

充满关爱、相互尊重的关系是教育可取行为的基本要素。而强化法则很容易损害师生关系。因为得到奖励的幼儿可能会根据老师的看来判断自己想做事情的价值。这会使幼儿尽力为给予奖励的人留下好印象或努力奉承给予奖励的人,这并不是一种真诚的关系。这种不真诚的关系不可能培养出信任和真正的关心,只有信任和真正的关心才能激发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此外,判断和奖励的过程也是不尊重人的,因为它强调给予奖励的人与期望得到奖励的人之间权利和地位的差异。再者,如果权威人物拒绝给予奖励,事实上,属于从属地位的人会因没有得到奖励而受到惩罚。

(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内部动机意味着做某事是出于自己的目的。其行为的价值在于行为本身,其奖励在于你是怎样感受它的,奖励存在于个体内部。外部动机则相反,它意味着做某事是为了得到奖励。行为的价值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通过行为你得到了什么。而强化法所依靠的正是外部动机。如奖励能教会人们对它充满期待,做事情仅仅是为了得到它们。因此,作为奖励的外部动机违背了自律和自主的发展,破坏行为的内部动机。

三、论述题(每小题15 分,共30 分)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

(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4分)(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

力。(4分)

(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4分)

3.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4.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

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6.试结合实例论述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及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引发认知

人是在与外部环境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对通过顺应和同化达到发展的。这种认知的基本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主体也是在这种内心所产生的不平衡感中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动力。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时,教师应首先激发儿童认知的兴趣,重点应该在帮助儿童产生探究的冲动。这个环节往往被看作是社会性发展活动的准备阶段。

如教师开展中班“认识自己”的主题时应认识到,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处在朦胧状态,如何引导儿童关注自我和他人的不同是有效引发学习目标的第一步。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几个有趣的活动,如“我的名字叫什么?”让儿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由教师描述每个孩子的相貌特征,让大家观察后猜测,由此感受每个人独特的地方。教师还可以组织听辨自己和他人的声音的活动,让大家发现每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不同的等。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自画像的活动,让儿童能用更直观的方法发现自己的特点。这些活动有效地开启了主题的大门,让儿童开始关注起自我,为接下来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当然,在有些主题设计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从情感的激发或经验的积累出发,把认知环节放到后面,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提升和推进。

2、情感体验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儿童是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向去自我中心发展的。通常比较难以区分主客观世界,把世界看作与自己的感觉、情感、想象、经验是同一的。因此,让儿童在亲历过程中去感受某种愉悦或痛苦的体验,才能逐步走向情感的迁移。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语言交流活动“喜欢和不喜欢”,让儿童相互讲述喜欢吃的东西和不喜欢吃的东西,喜欢的玩具和不喜欢的玩具等,引发儿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并由己及彼地了解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情感。

3、实践尝试

社会性是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反应。因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是重要的教育环节。社会性主题活动应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操作的机会,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模仿的榜样,让儿童通过直接学习进行社会性行为的练习。同时实践活动能使儿童能与他人产生许多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结成、维持和处理来进一步学习交往方法,从而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值日生轮流制度、开展自我服务能力竞赛等活动,既让儿童在实践中体验活动认识自己的能力,又能让幼儿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从而体验与人共处的快乐,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4、经验积累

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机制。只有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有机联系时,个体才能通过旧知识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并从原有的知识中获取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此,经验的积累在儿童社会性学习的过程

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儿童具备足够的经验时,才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去迁移知识,并产生正确的行为。如礼貌用语是个体和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的第一步,礼貌的语言能有效引起他人的好感,使交往行为顺利完成,反之则会遭到冷淡。如果儿童曾叫人“老头”而遭到过挫折,在以后交往事件中,就会考虑采取适宜的称呼。因此教师应多让幼儿园接触、观察、了解各种社会关系、现象和规范,使儿童积累自我意识、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经验,从而建立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和意愿。

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可以通过从家庭和朋友两个维度来进行经验积累,如让让儿童了解自己的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家庭成员的姓名、人员;了解自己最好的朋友,以及如何与朋友友好相处的方法,使儿童积累丰富的实际经验,从而使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5、情感迁移(行为建立)

技能的掌握(行为的建立)是个体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自觉的、稳定的行为反应。只有当儿童把知道的理论能用于实践,才能证明其社会性真正发展了。因此,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应重视认知的迁移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落实。如我们通过讲故事、说道理等途径对儿童进行了许多尊敬长辈、关心老人的教育,当儿童在乘坐汽车时也能自觉地意识到应该照顾老人而为老人让座时,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如果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只是为了博得老师表扬而勉强让座,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如在“认识自己”的主题中,教师通过收集儿童婴儿时期的照片、父母讲述的抚育过程的故事等,让儿童感受到了自己是在父母辛苦的抚育中成长的,建立了要孝敬、关爱父母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应该在接下去组织相关的“我爱爸爸妈妈”活动,如让儿童为父母夹一筷菜或拿一双拖鞋等,让儿童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儿童更深刻地体会什么叫“关心”和“爱”。

7.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3分)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3分)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2分)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8.你如何看待自然后果法对儿童社会学习的影响?

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指出如果可能的话,让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它能让幼儿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而教育者往往剥夺了幼儿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的机会,因为教育者太关心幼儿,不想让他们有不快乐或失望的体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幼儿变得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待幼儿的行为问题,可以尝试使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3分)当然,这种后果可能有时会即时就发生,有时是在一段时间后发生。幼儿可能并不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可以帮助幼儿找出他们的行为和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有效地教导幼儿。当然这需要一段时间。

事实上,真实世界比幼儿园能够提供更多的经历自然后果的机会。因为幼儿园是一个人造环境,没有机会提供太多的自然回应。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乱放东西,教育者就会把它们捡起来整理好。如果幼儿不穿外套出去玩,教育者也会帮他们把衣服拿出去并帮他们穿上。由此,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过度的保护幼儿,在很多时候幼儿可以在由自己的错误所导致的后果中学习到有用的经验。就如同如果他们建造了一个不稳定的积木塔,并体验它的坍塌。从这个自然后果中,他们可以开始了解平衡、物理限制以及当他们把积木放在膝盖上时,所感受到的坚硬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某些过度保护的教育者没有用他们的建筑结构的方式来组阻止他们的话,他们就可以学到这些。在很多程度上,社会行为和友谊也可以通过自然后果来塑造。一个不断伤害他人身体或伤害他人感情的幼儿,可以会遭到同伴的拒绝。这样他就体验到自身行为问题的后果,并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

分)自然后果法启示教育者有时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冲突与不当行为,当孩子没有伤害他人时,请尽可能给孩子自由,在孩子的自由行动与尝试中让他去学习种种关系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题(每小题10 分,共10 分)

1.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2分)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3分)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2、压岁钱

师:压岁钱是谁给你们的?

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舅、舅妈……

师:你们想用压岁钱干什么呢?

幼1:我妈妈答应我用压岁钱买毛绒兔。

幼2:我想用压岁钱买玩具飞机。

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动画片。

幼4:我要把钱收起来,长大以后买真的飞机。

……

师:想想,怎样使用压岁钱最有意义?

幼1:把压岁钱给妈妈买菜。

幼2:用压岁钱买苹果给爷爷吃。

幼3:我想用压岁钱买好多的书,我喜欢看书,妈妈说小朋友多看书会很聪明。

幼4:我想把钱捐给希望工程,给那些贫困山区的小朋友。

请分析在一活动中老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对老师的这谈话活动进行评析。

老师主要是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2分)谈话有助于整理、归纳学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能丰富学前儿童的知识,引发思考,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并发展语言。(2分)运用谈

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因此,在确定谈话主题前必须先了解学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范围。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3分)这一谈话主题是孩子都熟悉的压岁钱,容易引起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管理好、用好压岁钱也是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的重要任务。谈话中老师一直用一种开放式的谈话方式,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谈话的双向性,但这只是个谈话片断,没有完整。在谈话中老师要进一步注意引导孩子去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去用我的压岁钱,将其金钱意识由经验层次上逐步升到理性层次。

3、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2分)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3分)

4、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1分)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2分)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5、超超在拿小抹布檫自己的桌子的时候,把抹布弄得很湿,然后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后来干脆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了好一片。

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处理建议:老师发现了这样的情况即时制止了他的行为。(1分)然后要求超超拿干的抹布把他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檫干净。超超的行为本身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玩耍行为,但是其行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如湿地板可能容易让其他幼儿滑倒,因此需要制止其行为。老师要求他抹干弄湿的地方就是要求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补偿。这样超超不仅避免了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要消除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付出努力。(2分)补偿就是当幼儿产生行为问题时,要求他自己对自己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求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来弥补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这并不是惩罚,当幼儿作出补偿行为后,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成有用的人而不是坏人。同时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形时,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

分)

结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要求,分析自身的专业状况,并结合自身实际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3分)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

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3分)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我们的人)(4分)

五、应用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请根据以下故事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

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它把梨子切开来做成了一把小提琴。琴声传得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捉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了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

第二天,地上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象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了许多许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请根据这一内容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社会活动目标,并简要说明目标设计理由。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宁静美好的氛围。

(体现故事的陶冶性)(3分)

2.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语言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综合)(3分)

3、会用图画表示故事的情境。(将感受的情景用画画来表现,以进一步内化孩子的理解与感受)

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请对这一活动的目标、准备、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中班《朋友的信》

活动目标

了解故事内容(小松鼠和小兔子互找朋友的方式),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互相商量。

活动准备

蘑菇,气球,上面贴有故事中的文字,《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出示写有汉字的蘑菇,让幼儿猜猜上面写的什么字,可以请识字的小朋友认读,以此引出课题。

听老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第一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要求幼儿听故事里说了谁?说他的什么事?并猜测这“蘑菇信”给谁看见了,他会怎么样呢?

听故事的后半部分,请小朋友说听到了什么(信给谁看到了,后来怎么样)

大家一起来读“蘑菇信”上的字和“气球信”上的字,并寻找相同的汉字。

讨论找朋友的方法。

大家一起认读朋友两字,并说说自己有几个好朋友,你是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些好朋友的。

让小朋友做一个彩球。(提供纸团和布块),指导幼儿包扎成彩球。

活动建议

课后让小朋友带着自己的彩球和小班孩子玩“抛绣球的游戏”,找朋友,互相介绍名字,一起玩“抛绣球的游戏”。

可以画故事中的角色,并边添画背景边表达故事内容。

朋友的信

有一棵很高很高的大松树。在大松树的树干上,有一个洞。那里面,就住着小松鼠。

住在那么高的地方,除了老鹰,谁也到不了。所以小松鼠是很孤单的。

小松鼠多么想有朋友啊。可是,他胆子小,不敢下到地面上去。

有一天下过了雨,在他的树洞口,长出很多香菇。这些香菇很大,很香。

小松鼠在每一个香菇上,写上一个字。很多香菇拼起来,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松鼠把这些香菇摘下来,丢到树下去了。

正在树底下经过的小兔子,看到地上这么多香菇,就把它们捡进了篮子里,带回家去了。“把它们晒干了,冬天可以吃。”

回到家,小兔子发现每一个香菇上,都写着字,她仔细一拼,原来是一句话:“我是小松鼠,我想要朋友。”

小兔子想:“原来是孤单的小松鼠写的。我愿意做他的朋友。可是,我怎么告诉他呢?”

第二天,小松鼠正要到门口来找吃的。忽然看见,门口有一个很大的脸,正在朝他笑呢。而且,这张脸一边笑着,一边还晃动着。

原来,这是一张画在一个很大的气球上的脸,画的是小兔子。旁边还写着一句话:“我做你的朋友吧,小兔子。”

小松鼠朝下一望,只见小兔子正在树底下朝他笑呢。从此以后,小松鼠有了朋友,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引导孩子感受朋友的价值以及学习交朋友的方法的好故事,(2分)活动目标制定需要更具体和有针对性。可以调整为:1、通过故事知道朋友的重要性,感受有朋友的快乐。2、会认读他们写在汽球上的字,了解小松鼠找朋友的方法,学习交朋友的基本方法;3、愿意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找朋友的办法。(3分)活动准备较充分,过程流畅,建议合理,是一个基本符合幼儿特点与教育原则的活动设计。(3分)有自己的独特看法(2分)

五、应用题(共35分)

1、为中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关于中秋节主题活动,题目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主题活动框架,相关的环境布置、区域活动与家长工作。并在主题中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教案。(20分)

1、主题目标整合、有概括性,(3分);环境设置与家长工作适当(5分)方案架构合理,有层次,抓住了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注重幼儿特点(5分);

2、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2分);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2分);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5分);建议与延伸适当(1分)。

主题目标:(3分)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

2、通过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对天文现象产生初步的兴趣。

3、欣赏有关月亮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积极主动参加有关中秋节的活动;

4、在收集、调查、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

(一)环境创设(5分)

1、活动区:

*科学区:

(1)张贴有关月亮盈缺变化的挂图,知道弯月、圆月等自然现象。

(2)展示幼儿观察月亮变化的观察记录。

(3)收集各种材料、形状的月饼包装盒,供幼儿分类、排序、垒高等。

(4)提供月饼盒,观察比较一盒有几个月饼,目测数群等。

美工区:

(1)收集各种纸盒,提供各种纸、彩笔、剪刀、胶水等,让幼儿设计月饼图案、剪贴月亮、设计月饼盒包装等。

(2)张贴各种中秋夜景图片、绘画作品、挂历等,供幼儿欣赏。

(3)月饼加工厂,提供橡皮泥、陶泥、模板等,让幼儿仿制月饼。

阅读区

收集家人过中秋的照片并张贴,供幼儿讲述赏月、吃月饼的情景。

角色游戏区:

收集各种月饼包装投放在娃娃家与超市中,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氛围。

沙水区:

收集各种盖子、罐子、盒子等,供幼儿在沙池中制作月饼。

墙饰:

(1)张贴幼儿作品:可把美工区幼儿制作的作品张贴、悬挂

(2)师幼共同记录月亮变化图,悬挂用月饼盒做的挂饰。

(二)家长工作

1、从开学起,请家长指导幼儿隔周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中秋节前在科学区展示。

2、家长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中秋的来历,讲讲《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

3、和孩子共同商量中秋节晚上的安排:尽可能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赏月、吃月饼,给未能团聚的亲人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4、收集、讲述有关中秋的传说、地方习俗等,也可以收看中秋联欢晚会,感受节日的气氛;去商场、超市等感知月饼的品种及包装。

主题框架(5分

活动设计(10分)

好吃的月饼

活动目标:

1、了解做月饼的过程,在制作中感受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2.体验和同伴一起分享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块月饼(自带、品种不一)。

2.做月饼的材料(面粉、模子、各种馅子或橡皮泥)

3、背景音乐及月饼制作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听童谣《爷爷为我打月饼》

仔细听歌词里提到了哪样点心?

(月饼)

师:我们会在什么时候吃月饼呢?

月饼是人们仿照圆圆的月亮的样子做的,它代表团圆、美好的涵义,由此,我们在每年的中秋佳节的时候都要吃月饼。(要把月亮和月饼衔接起来,让孩子知道它们的关联,这样能更好的关注到经验的连续性)

二、欣赏各种月饼,交流参观、品尝的发现

提问:你们看到或者品尝到的月饼是怎样的?

1、说一说看到的月饼(欣赏花纹、形状、大小)

2、闻一闻月饼(香喷喷)

3、品尝月饼(说出各种各样的馅)

三、了解月饼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1、观看月饼加工录象

又香又甜的月饼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2、讨论制作月饼的材料和方法。

(1)介绍制作月饼的材料

(2)教师进行简单的演示(主要是使用模子这一步骤)

四、制作月饼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让孩子用真材实料制作月饼,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

2、请对一位幼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并选择一种记录方法记录你的观察结果。(15分)

记录方法适当;(2分)记录详实并能抓住重点。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2分)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3分)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分)

(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1

分)

(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2分)

(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2分)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

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3.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

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

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

4.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

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情感驱动性,实践性。

5.行为练习法

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6.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

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7.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

前习俗水平

阶段。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

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为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9.社会适应能力

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

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0.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

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11.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12.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是

层次性与整体性

原则

科学性与动态性

原则。

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内疚。

13.语言的内容以及

运用语言的方式

对儿童社会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4.自我强化

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15.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

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16.在儿童心理发展学中

依恋

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教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1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有基于活动的渗透性组织

基于核心主要的整合性组织

基于经验的拓展式组织。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答: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上看儿童的发展是指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从结构上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发展;从时间上看,是指终身的完整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发展对其以后的人生有着基础性的影响。

2、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有着不同层度的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的年龄增长而增强。儿童的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

(2)合作。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共同活动、协同实现活动目标的行为,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的反应。

3、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2.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

(1)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2)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3)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是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5.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

5.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个方面的测评工作?

(1)教师能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将目标具体化和细化为教育内容,形成目标和内容之间的一定的匹配关系。(2)基于对实现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设计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内容。(3)将社会实现中存在的与社会教育密切关系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和分解,形成与社会教育领域相匹配的分年龄的知识体系,并将上述内容细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4)侧重从学前儿童的身边的人和事、环境和文化人手,将学前儿童的经验主动的纳入教学内容之中。(5)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处理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将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必要的内容和学前儿童最能接受的内容教给学前儿童。(6)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示范。(7)多选择自然的和美好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尽量减少负面性的内容的传递。

6.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区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论述题

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程度。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同伴交往与他们和成人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和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儿童将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在同伴争论的过程中,儿童就不能考虑自己的需要,他还必须考虑到别人的需求。争论迫使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化到以别人、社会为中心。如果没有同伴平等交往的机会,儿童将不能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不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韦斯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不同的关系中寻求特殊的社会支持,不同类型的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功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从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成为同伴群体中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当儿童知道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认同或肯定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他将愿意与他们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同,这对儿童的自尊感具有积极的影响。班级中稳定的同伴交往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具体体现为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上最普遍和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由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它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调查表明,与幼儿同伴中的“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四、分析题

(1)可能原因:①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②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③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和能力。

(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①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②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③请小安帮小华涂药(让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④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⑤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五、应用题(共25分)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具以“六一”节目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要求:

主题名称可以自拟,写出主题目标,画出主题方案架构图,并简要说明架构思路。(13分)

选择方案中的一个活动进行教学设计,写出完整的教案。(12分)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2

2007年1月,甲公司与乙公司就推广一项新技术达成如下初步合作意向:甲、乙双方共同投资成立A公司,注册资本1 000万元,其中甲公司以其专有技术出资,出资额经双方协商确定为750万元,乙公司以货币出资250万元。经咨询律师后,甲、乙公司对合作意向进行了调整,形成最终合作方案。

3月,A公司注册成立后,总经理王某向董事会提议由其大学同学张某担任公司财务总监兼公司监事。经研究,董事会决定按照王某的提议执行。

8月,A公司召开董事会,讨论在各地设立营销机构有关事宜。经讨论,初步形成了两种方案:①在各地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营销子公司;②在各地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销分公司。董事长提出,各地营销机构设立之初很难实现盈利,应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寻求对公司最有利的方案,采用哪种方案待进一步论证后再行决定。

12月,A公司总经理王某授权财务总监张某负责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后经王某同意,A公司与某会计师事务所正式签约。该会计师事务所经审计发现,2007年4月,A公司为某企业提供了借款担保,后因该企业经营失败,导致A公司发生担保损失180万元,已在所得税前扣除。

2008年3月,A公司收到当地政府50万元补贴作为A公司在当地投资的奖励。总经理王某就该补贴的使用方案向董事长建议:将50万元补贴作为技术研发专项经费,既可增强公司竞争力,又可获得税收优惠。董事长表示该方案比较可行,但这种政府补贴收入是否还要缴税,尚需落实。王某认为,财政拨款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随即决定将50万元补贴全额用于研发专项。

要求:

1.根据公司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指出甲、乙公司初步合作意向的不合法之处,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公司法》及税收法律制度有关规定,指出A公司行为的不合法之处,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3.从税收成本角度,分析、判断A公司设立营销机构的两种方案中哪种更优,简要说明理由。

4.根据《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指出总经理王某所说的“获得税收优惠”是指何种优惠。

[答案]

1.甲、乙公司初步合作意向不合法之处:甲、乙公司出资比例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2.A公司行为不合法之处:

(1)张某任公司财务总监兼公司监事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公司监事。

(2)公司监事的产生程序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监事应由公司股东会决定,不应由董事会决定。

(3)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程序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公司法律制度规定,公司聘用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或董事会决定。

(4)公司将担保损失在所得税前扣除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税收法律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无关的支出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提供借款担保而发生的担保损失与取得收入无关,因此不得税前扣除。

(5)公司取得的50万元补贴不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不符合规定。理由:根据税收法律制度规定,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补贴收入,除国务院、财政部明确规定予以免税的外,均应作为应税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3.从税收成本角度考虑,将营销机构设为分公司的方案更优。理由: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合并)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应各自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因此,设立分公司有助于总分公司的盈亏相抵,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减少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4.王某所说“获得税收优惠”是指企业的技术研发费可以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即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50%扣除。

案例分析题二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2008年6月,A公司(上市公司)召开董事会,研究贯彻执行基本规范事宜。会议责成A公司经理层根据基本规范中关于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五项原则,抓紧拟订本公司实施基本规范的工作方案,报董事会批准后执行。2008年8月,A公司经理层提交了基本规范实施方案,其要点如下:

(1)明确控制目标,本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真实可靠,确保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后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优化内部环境,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为此,建议在董事会下增设审计委员会,由总会计师兼任委员会主任;同时,成立本公司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总会计师兼任组长,全权负责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在完善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以业务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决定性标准,培养一支能力过硬的职工队伍。

(3)开展风险评估。紧密围绕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考虑到外部风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加之本公司风险分析力量不足,拟对外部风险忽略不计,重点识别和分析内部风险,根据定性分析结果,主要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应对风险。

(4)严格规范控制活动,综合运用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同时,强化绩效考评控制,将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

(5)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只要将单一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向全面的ERP管理系统转化,将控制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就能杜绝错误和舞弊现象发生。

(6)强化内部监督。研究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突出内部监督重点。主要将与财务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环节和控制流程纳入监督范围。增强监督检查的针对性,把开展专项监督摆在首要位置。重点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缺陷,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为了协调好内部监督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建议聘请与本公司合作关系较好的某会计师事务所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并聘请该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要求:从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指出A公司经理层提交的基本规范实施方案各要点中的不当之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实施方案要点(1)中:

A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不当。理由: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2.实施方案要点(2)中:

(1)由总会计师兼任审计委员会主任不当。理由: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

(2)由总会计师兼任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组长,全权负责本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不当。理由:应由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3)将业务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决定性标准不当。理由:企业选拔、任用员工,既应当看重业务能力,也应当重视职业道德修养。

3.实施方案要点(3)中:

(1)对外部风险忽略不计、重点识别和分析内部风险不当。理由:企业在开展风险评估时,应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2)单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不当。理由:进行风险分析时,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主要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应对风险不当。理由:企业采用何种风险应对策略,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承受度,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合理确定。

4.实施方案要点(4)中:

将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仅作为绩效考评的参考指标不当。理由:企业应将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作为绩效考评的考核指标。

5.实施方案要点(5)中:

认为只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自动控制就能杜绝错误和舞弊的观点不当。理由:内部控制只能为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信息系统本身也存在风险,需要加强控制。

6.实施方案要点(6)中:

(1)主要将与财务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业务环节和控制流程纳入监督范围不当。理由:内部监督应当将企业所有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纳入监督范围。

(2)把开展专项监督摆在首要位置不当。理由: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二者应统筹兼顾、综合应用。

(3)聘请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不当。理由: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案例分析题三

甲局是某市的行政单位,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乙服务中心是甲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乙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张某是甲局新任命的总会计师,上任伊始,对甲局和所属乙单位2007年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就下列事项的处理提出质疑:

(1)2007年1月,甲局通过局长办公会形成决议,以本局接受无偿划拨的一栋房屋作为抵押物,为乙单位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

(2)2007年3月,乙单位报经甲局批准,以账面价值200万元的办公楼与A公司共同出资,设立B公司。

(3)2007年6月,甲局经市财政局批准对外出租一栋闲置办公楼,取得租金收入20万元,直接支付办公楼维修费用。

(4)2007年9月,乙单位经甲局审核,报该市财政局审批,用账面价值15万元的一辆小轿车与C公司的一辆商务车进行置换。乙单位聘请专业资产评估公司对其轿车价值进行重新估价,评估金额为10万元。

(5)2007年11月,乙单位报经甲局审批,报市财政局备案,用自筹资金购置了900万元的大型办公自动化设备。

(6)2007年12月,乙单位在财产清查过程中,盘亏车辆一台,账面价值为25万元。乙单位已将财产清查的结果向甲局与市财政局报告。截至2007年12月31日,甲局已审核同意,但尚未收到市财政局批复。为保证2007年财务报表及时报出,乙单位暂时先对盘亏的车辆进行销账处理。

要求:

请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判断上述各项的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案]

1.事项(1)中甲局的做法不正确。理由:行政单位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2.事项(2)中乙单位的做法不正确。理由:乙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应报甲局审核,并由市财政局审批。

3.事项(3)中甲局的做法不正确。理由:行政单位将国有资产对外出租所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4.事项(4)中乙单位的做法正确。

5.事项(5)中乙单位的做法正确。

6.事项(6)中乙单位的做法不正确。理由:在财政部门批复、备案前,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损失不得自行进行账务处理。

案例分析题四

某企业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持有甲上市公司65%的股权和乙上市公司2 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集团董事长在2008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通过并购重组、技术改造、基地建设等举措,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集团规模翻一番,努力跻身世界先进企业行列”。根据集团发展需要,经研究决定,拟建设一个总投资额为8亿元的项目,该项目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预计两年建成。企业现有自有资金2亿元,尚有6亿元的资金缺口。企业资产负债率要求保持在恰当水平。集团财务部提出以下方案解决资金缺口:方案一:向银行借款6亿元,期限2年,年利率7.5%,按年付息;方案二:直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乙公司股票,该股票的每股初始成本为18元,现行市价为30元,预计未来成长潜力不大;方案三:由集团按银行同期借款利率向甲公司借入其尚未使用的募股资金6亿元。

要求:

假定你是集团总会计师,请在比较三种方案后选择较优方案,并说明理由。

[答案]

应当选择方案二。理由:

(1)如果选择方案一:①企业资产负债率将上升;②还本付息压力大,2年共需支付利息9 000万元,同时6亿元本金需要归还。

(2)如果选择方案二:①集团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乙上市公司的股权,变现速度快;②无还本付息压力;③实施方案二可提升集团当年利润。

(3)如果选择方案三:根据国家有关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应按照招股说明书规定的用途使用募股资金,控股股东不能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案例分析题五

ABC公司为一家家电上市企业,为了拓展市场,公司近年来主要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其2005年、2006年、2007年有关报表数据如下:

单位:万元

2007年有关财务指标的行业平均值为: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次,存货周转率为12次,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次,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0.5。假定2006年上述有关指标的行业平均值与2007年相同。

要求:

(1)请从公司营运能力的角度,分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请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角度,分析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

[答案]

1.公司营运能力存在的问题:①从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角度看,公司200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次;2006年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2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速度慢,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大,而且有逐年恶化趋势。②从公司存货管理角度看,公司2007年存货周转率为1次;2006年存货周转率为1.2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存货周转速度慢,存货管理效率较低,而且有逐年恶化的趋势。③从公司流动资产整体管理角度,公司2007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38次;2006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0.327次,均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说明该公司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较差。

2.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存在的问题:①从流动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流动比率为0.91,不到行业平均值的一半,而且比上年明显下降。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且越来越差。②从速动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速动比率仅为0.64,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而且比上年明显下降。说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较差,且越来越差。

3.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分析看,公司2007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40 000万元,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为-0.18,不仅远低于行业平均值,而且出现了负数,比上年也有大幅度下降。说明公司在短期内不仅没有足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偿还流动负债,而且经营活动本身的资金相当紧张,短期偿债能力较差。

案例分析题六

甲公司是一家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2007年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事项如下:

(1)2007年1月1日进行新旧会计准则转换时,将2007年1月1日前已计提的在建炼油装置减值准备1 000万元转回。调增了年初在建工程和留存收益1 000万元。该装置于2007年5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2)甲公司2007年6月计划将某炼化分公司进行整合。根据整合计划需要核实资产价值,为此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 000万元,并在经审计的2007年半年报中予以披露。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该公司2007年10月取消了该项整合计划。在编制2007年年报时,公司认为该项整合计划已经取消,原来导致该固定资产减值的迹象已经消除,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发生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遂将2007年6月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8 000万元予以转回。

(3)2007年11月,甲公司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对位于长江边的一套化肥生产装置进行了报废处理,该生产装置原价13 00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10 000万元,已计提减值准备2 000万元(系2006年度内计提)。该公司按其账面价值1 000万元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至2007年12月31日仍处于清理之中。

(4)甲公司受行业经营周期的影响,2007年度亏损8 000万元,预计未来5年还会连续亏损,经过努力扭亏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12月31日,该公司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8 000万元。

除资料(1)至(4)所述的甲公司有关情况之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2007年1月1日前已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新旧会计准则转换时不得转回。

2.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3.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正确。理由: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应按账面价值进行结转。

4.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在2007年以后5年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案例分析题七

甲公司为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开发、生产、安装各种大型水电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07年,该公司签订了以下销售和劳务合同,并据此进行了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1)1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了一份期限为18个月、不可撤销、固定价格的销售合同。合同约定:自2007年1月1日起18个月内,甲公司负责向乙公司提供A设备1套,并负责安装调试和培训设备操作人员,合同总价款12 000万元;乙公司对A设备分别交付阶段和安装调试阶段进行验收。各阶段一经乙公司验收,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正式由甲公司转移给乙公司:2007年12月31日前,甲公司应向乙公司交付A设备,A设备价款为10 500万元(不含增值税);2008年4月30日前,甲公司应负责完成对A设备的安装调试,安装调试费1 000万元;2008年6月30日前,甲公司应负责完成对乙公司A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培训费500万元。

合同执行后,截止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已将A设备交付乙公司并经乙公司验收合格,A设备生产成本为9 000万元,尚未开始安装调试。

甲公司考虑到A设备安装调试没有完成,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没有对销售A设备确认营业收入。

(2)7月1日,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丙公司销售B设备1套,价款为6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分6次于3年内等额收取(每半年末收款一次)。

B设备生产成本为5 40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设备的销售价格为5 800万元(不含增值税)。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将B设备运抵丙公司且经丙公司验收合格,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170万元)。

甲公司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就B设备销售确认了营业收入1 0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900万元。

(3)8月1日,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约定向丁公司销售C设备1台,销售价格为9 000万元(不含增值税)。

9月30日,甲公司将C设备运抵丁公司并办妥托收承付手续。C设备生产成本为7 000万元。11月6日,甲公司收到丁公司书面函件,称其对C设备试运行后,发现1项技术指标没有完全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影响了设备质量,要求退货。甲公司认为,该设备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相关指标未达到合同规定标准不影响设备使用。至甲公司对外披露2007年年报时,双方仍有争议,拟请相关专家进行质量鉴定。

甲公司认为C设备已发出,办妥托收承付手续,且不存在质量问题。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就C设备销售确认了营业收入9 0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7 000万元。

(4)9月1日,与戊公司签订了一份安装工程劳务合同,约定负责为戊公司安装D设备1套,合同金额为1 000万元,合同期限为12个月。

截止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实际发生安装工程成本400万元,但对该项安装工程的完工进度无法做出可靠估计。甲公司仍按合同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戊公司也承诺继续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

甲公司在2007年财务报表中将发生的安装工程成本400万元全部计入了当期损失,未确认营业收入。

要求:

根据上述资料,分别分析、判断甲公司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说明正确的会计处理原则。

[答案]

1.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①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合同包括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销售商品部分和提供劳务部分能够区分且能够单独计量,应当将销售商品的部分作为销售商品处理,将提供劳务的部分作为提供劳务处理。②A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由甲公司转移给了乙公司,应当确认A设备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应在2007年确认销售A设备营业收入10 5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9 000万元。

2.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进行的B设备销售,其延期收取的价款具有融资性质,应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在2007年应就B设备销售确认营业收入5 8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5 400万元。

3.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尚未将C设备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丁公司,不应确认相关销售收入。正确处理:甲公司不应对C设备销售确认营业收入和结转营业成本。

4.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不正确。理由:甲公司当年发生的安装工程成本预计能够收回,应按预计能够收回的安装工程成本金额确认营业收入和结转营业成本。正确处理:甲公司应在2007年就该项安装工程确认营业收入400万元,同时结转营业成本400万元。

案例分析题八

甲公司是长期由S公司控股的大型机械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1)2007年6月30日,甲公司与下列公司的关系及有关情况如下:

(①A公司,甲公司拥有A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S公司拥有A公司10%的有表决权股份。A公司董事会由7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由甲公司委派,1名由S公司委派,其他4名由其他股东委派。按照A公司章程,该公司财务和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应由董事会成员5人以上(含5人)同意方可实施。S公司与除甲公司外的A公司其他股东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甲公司对A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7年1月1日支付价款11 000万元取得,取得投资时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5 000万元,A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②B公司。甲公司拥有B公司8%的有表决权股份,A公司拥有B公司25%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对B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7年3月取得。B公司发行的股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确定。

③C公司。甲公司拥有C公司60%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该项股权系2003年取得,C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④D公司。甲公司拥有D公司40%的有表决权股份,C公司拥有D公司30%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的该项股权系2004年取得,D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⑤E公司。甲公司拥有E公司5%的有表决权股份,甲公司该项股权系2007年2月取得。E公司发行的股份存在活跃的市场报价。

⑥F公司。甲公司接受委托对乙公司的全资子公司F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托管期自2007年6月30日开始,为期2年。托管期内,甲公司全面负责F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并向乙公司收取托管费。F公司的经营利润或亏损由乙公司享有或承担。乙公司保留随时单方面终止该委托经营协议的权利。甲、乙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2)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为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公司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进行了如下资本运作:

①2007年8月,甲公司以18 000万元从A公司的其他股东(不包括S公司)处购买了A公司40%的有表决权股份,相关的股权转让手续于2007年8月31日办理完毕。2007年8月31日,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0 000万元,该项交易发生后,A公司董事会成员(仍为7名)结构变为:甲公司派出5名,S公司派出1名,其他股东派出1名。

②2007年9月,甲公司支付49 500万元向丙公司收购其全资子公司G公司的全部股权,发生审计、法律服务、咨询等费用共计200万元。相关的股权转让手续于2007年9月30日办理完毕。该日,G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5 000万元。S公司从2006年6月开始拥有丙公司80%的有表决权股份。

③2007年11月,甲公司支付15 000万元从G公司的其他股东处进一步购买了G公司40%的股权。

除资料(2)所述之外,甲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及有关情况在2007年下半年未发生其他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

要求:

1.根据资料(1),分析、判断2007年6月30日甲公司持有的对A、B、C、D、E公司的投资中,哪些应采用成本法核算,哪些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哪些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2.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购买A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3.根据资料(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收购G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4.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2007年下半年甲公司购买G公司股权是否构成企业合并?并简要说明理由。

5.根据资料(1)、(2),分析、判断甲公司在编制2007年度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A、B、C、D、E、F、G公司中的哪些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答案]

1.甲公司对B、C、D公司的投资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对A公司的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甲公司对E公司的投资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2.甲公司购买A公司股权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甲公司和A公司在合并前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3.甲公司收购G公司股权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由:甲公司与G公司在合并前后同受S公司控制。

4.甲公司购买G公司股权不构成企业合并。理由:不符合企业合并的定义。

5.应纳入甲公司2007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公司为A、C、D、G公司。

案例分析题九

为加强甲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甲单位,该单位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2007年12月1日上级主管部门向甲单位委派了一名总会计师。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做好2007年的年度决算编报工作,该总会计师重点对甲单位当年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总会计师向财务处提出了需要整改的事项。财务处经认真研究,向总会计师提交了整改方案。

1.需要整改的事项如下:

(1)甲单位所属技术鉴定中心未经财政和物价部门批准,自立项目收费,当年其收取注册登记费35万元。

(2)将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长期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挂账。

(3)以“会议费”的名义虚开发票,在事业支出中列支37万元,并向财政申请取得财政拨款37万元。

(4)以支付专家咨询费的名义,编制虚假的专家领款表,在专项支出中列支86万元,并从专户中提取现金86万元账外存放,准备用于发放职工奖金。

(5)动用财政拨款的专项科研课题经费69万元,全部用于本单位职工的工资性支出,并在专项支出中列支。

(6)在职工福利基金尚有5 000万元结余的情况下,在事业支出中列支补充医疗保险80万元。

(7)将独立核算的基建项目中的基建支出150万元,以项目经费的名义在事业支出中列支,并将取得的财政拨款150万元划转到基建存款户。

(8)将“国际研讨会”项目结余资金8万元转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9)将以前年度实现的、挂在往来账中的“数据库”转让收入300万元划出,委托某证券公司进行投资理财。鉴于该投资是以支付往来款项的名义划出的,甲单位未作为投资进行确认。

(10)将一直未登记入账的一栋闲置办公楼以3 500万元的协议价置换为一栋住宅楼后用于出租,取得租金收入50万元。甲单位置换办公楼形成的资产及出租收入未纳入统一的账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2.提交的整改方案如下:

(1)未经批准自立项目收费问题,立即停止收费。

(2)对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调整有关账目,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收入。

(3)对虚列的事业支出37万元进行调账,与财政补助收入进行对冲。

(4)对虚列的专项支出86万元进行冲销,将账外存放资金收回存入银行存款专户。

(5)调整账目,将专项支出69万元调整到事业支出。

(6)将在事业支出中列支的补充医疗保险80万元与职工福利基金对冲。

(7)将挪用的150万元从基建存款户追回。

(8)将项目结余资金8万元调整账目,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事业基金。

(9)补办投资审批手续,并确认投资300万元,减少银行存款300万元。

(10)将账外资产登记入账。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住宅楼3 500万元;贷:固定资产——办公楼3 500万元。借:银行存款50万元;贷:其他收入50万元。

要求:

假如你是甲单位的总会计师。请分析、判断财务处提交的整改方案中的各项整改措施是否正确或完整;对于不正确或不完整的,请提出正确或完整的整改措施。

[答案]

1.整改方案(1)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立即停止收费,同时将已收取的注册登记费35万元上交财政。

2.整改方案(2)不正确。正确的整改措施为:将以前年度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和咨询费107万元,从其他应付款转入事业基金。

3.整改方案(3)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对虚列的事业支出37万元进行调账,与财政补助收入进行对冲,同时对套取的财政资金原渠道退还。

4.整改方案(4)正确。

5.整改方案(5)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将专项支出69万元调整到事业支出,同时从银行存款户划转69万元到专项存款户。

6.整改方案(6)正确。

7.整改方案(7)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将挪用的150万元从基建存款户追回,同时冲减事业支出150万元。

8.整改方案(8)不正确。正确的整改措施为:项目结余资金按规定应上交的,应当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应交预算款;按规定留归单位使用的,从其他应付款转入当期事业结余。

9.整改方案(9)不完整。完整的整改措施为:①按规定补办投资审批手续。②将挂在往来账中的“数据库”转让收入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增加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减少其他应付款。③确认原来挂在往来账中的投资,减少其他应收款。同时,相应减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增加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3

1.B2.C3.A4.D5.A6.C7.B8.D9.C10.D11.B12.B13.D14.C15.C16.A17.A18.C19.C20.C21.B22.D23.A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

24.(7分)

①端午节(或端阳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等)。②吃月饼(或赏月、赏桂、观潮等)。③重阳节(或登高节、老人节、敬老节等)。④喜庆团圆(或辞日迎新、祈福纳祥、注重亲情等)。(4分)

(评分说明:每处1分,共4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传承(或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质等。(3分)

(评分说明:共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5.(9分)

(1)尊法守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或增强法治观念)。(2分)

(评分说明:共2分。若考生答出尊重他人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触犯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等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给分)

(2)网友的“义愤”之举,是非正义行为,突破了法律的界限,侵犯了他人合法权利,应负法律责任。(3分)

(评分说明:共3分。若考生答出这是“以暴制暴”的行为等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3)①警方迅速依法对打人者进行处罚,彰显了法治的力量。②网友谴责打人者,是正义之举。③咸阳的快递员、乐清儿童家长的行为,体现了诚信品质和责任感。④受损车主谅解了当事人,传递出的是友善。(4分)

(评分说明:共4分,每点2分,其中“行为”和“正能量”各占1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26.(9分)

(1)资源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或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破坏)(2分)

(评分说明:共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当代人享受自然美景,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2分)

(3)示例一

观点: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2分)

论证:自然中的矿产、绿水青山,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资源,表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3分)

示例二

观点: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2分)

论证:人们在草原上疯狂采金,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表明人类活动影响自然。(或人们精心呵护绿水青山,保护了良好自然环境,表明人类活动影响自然)(3分)

示例三

观点:人类不应该对大自然过度索取。(2分)

论证:过度采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牧民被迫背井离乡,表明人类不应该对大自然过度索取。(3分)

示例四

观点: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2分)

论证:过度采金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牧民被迫背井离乡,这告诫我们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或人们精心呵护自然环境,推动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这表明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3分)

(评分说明:共5分,答出观点且正确2分,能够正确运用材料中的信息简要论证3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27.(6分)

(1)威胁了世界的和平安定(或威胁了人类安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4分)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评分说明:共2分。答出其中一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28.(9分)

(1)美国的敌视。(2分)

(评分说明: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2)战略支援部队。(2分)

建设现代化的军队。(2分)

(评分说明:共2分。意思相近即可)

(3)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或新中国的国防建设)。(3分)

(评分说明: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29.(12分)

(1)角度一: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角度二: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角度三: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角度四:美苏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4分)

(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答案一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2分)

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冲击了当时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打击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激化了与苏联社会主义的矛盾;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导致苏联更加猜疑和不信任;杜鲁门主义彻底摧毁了美苏同盟关系;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受到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挑起了“冷战”。(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每点2分,共4分)所以,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是“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2分)

答案二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2分)

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冲击了当时的国际秩序;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挑战了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加剧了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对立;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引发了美国更加猜疑和不信任;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但忌惮美国力量强大,实行了“冷战”。(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每点2分,共4分)所以,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是“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2分)

答案三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2分)

二战的结束,使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再度凸显;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力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二战后苏联通过扶植东欧一系列国家,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美苏顾忌对方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冷战”。(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每点2分,共4分)所以,美苏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是“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2分)

答案四美苏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2分)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二战后,美苏视对方为主要威胁;美国的全球战略(或霸权政策),造成了苏联的过分反应;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了美国的猜疑和不信任;美苏顾忌对方的军事力量,进行了“冷战”。(评分说明: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每点2分,共4分)所以,美苏之间的猜疑和不信任是“冷战”爆发的最主要原因。(2分)

30.(18分)

(1)解决了动力问题(或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电力广泛应用。(4分)

(评分说明:共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继承创新;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努力钻研等。(4分)

(评分说明:共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或提高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国家创新能力;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6分)

(评分说明: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科教兴国战略(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2分)

(评分说明:共2分,每点1分)

(3)他们的生命价值在于促进科技发展;他们的生命价值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生命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生活。(2分)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知识属于()。

A.感性知识

B.具体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2.对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安德森提出三阶段理论:由认知到联结再到()。

A.自动化阶段

B.物质化阶段

C.程序化阶段

D.语言化阶段

3.学生在划线段时只顾找尺子,而不会想到己身边的身份证也可以用来画线条,这种现象属于()。

A.固着

B.定势

C.机械

D.暗示

4.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把强化分为()。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5.斯腾伯格把人的智力分为成分智力、()和经验智力三部分。

A.人际智力

B.成功智力

C.背景智力

D.自知智力

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7.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正式群体

B.联合群体

C.松散集体

D.集体

8.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9.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意识

10.从记忆方式的发展来看,高中生擅长采用的记忆方式是()。

A.理解记忆

B.机械记忆

C.内隐记忆

D.无意记忆

11.()又称稳定性系数。

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分半信度

12.以下哪项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1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14.()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A.T一型

B.少阴型

C.少阳型

D.T+型

15.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_________,在教学过 程中对教学的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2.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___。

3.概念学习的实质是_________。

4.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和 _________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5.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_________与_________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

6.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过程。

8.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_________。

9.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达到这一目的,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_________为止。

10.动机性遗忘理论最早由_________提出。

11.学习定势又称为,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12.根据不同,可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3.在加里培林看来,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是_________阶段。

14.《学记》中提到“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说明了复述策略中的_________。

15.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是在头脑中形成_________的过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2.简述性格差异的表现及其教育含义。

3.简述班级规模的大小对课堂管理的影响。

4.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6.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试论述在教学中应如何培训学生的操作技能。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个人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只能借助作业形式间接推测。感性知识与具体知识分别是从反映活动的深度和内容来分的。

2.A[解析]安德森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三阶段理论是:认知一联结一自动化阶段。

3.A[解析]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4.C [解析]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

5.C [解析]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这三部分控制的。

6.B [解析]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7.D[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集体中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9.D[解析]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10.A[解析]高中阶段由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最擅长理解记忆。

11.A[解析]再测信度是采用重测法获得的信度系数,又叫稳定性系数。评分者信度,是指不同评分者对同样对象进行评定时的一致性。内部一致性信度,主要反映的是测验内部题目之间的关系,考察测验的各个题目是否测量了相同的内容或特质。内部一致性信度又分为分半信度和同质性信度。

12.C[解析]影响人际吸引的四个因素:个性特质、相似性、熟悉性以及接近性。接近性是指空间上的。

13.A[解析]色调是颜色的重要的特征,它决定了颜色本质的根本特征。亮度是颜色的一种性质。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中和色(白、黑、灰等)给人平和、稳重、可靠的感觉。

14.D[解析]根据明尼苏达人格测验的结果,T+型人格特征的人追求刺激、新奇,喜欢冒险。

15.A[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当时盛行的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一顿悟说。

二、填空题

1.预测和评判 监视和分析2.寻求与发展

3.理解和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4.条件刺激反应5.健康模式疾病模式6.学习准备

7.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8.认知过程9.学生的起始状态10.弗洛伊德11.学习心向12.语言信息复杂性的程度

13.内部言语动作1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15.问题空间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参考答案]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第一,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第二,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这是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第四,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参考答案]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其次,班级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再次,班级规模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4.[参考答案]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5.[参考答案]

人们在学习、阅读时常常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学习策略的价值依赖于其具体情况和使用。在进行学习的训练时,不管教什么策略、怎么教这些策略,都可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4)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5)有效的监控原则。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6.[参考答案]

教学评价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分类有:(1)按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按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按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按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这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教育经济学B.教育学C.心理学D.学校管理学 2.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A.讲授课和练习课B.讲授课和复习课C.讲授课和实验课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言行一致B.衣着整洁C.举止端庄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指导自我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撰写的《》。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育和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计划、课题计划和计划。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和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活动和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记忆能力B.创造能力C.运动能力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指向性与分散性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A.激发兴趣B.引起注意C.丰富想像力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从众B.依从C.服从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A.卡特尔B.奥尔波特C.霍兰德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A.智力二因素论B.智力结构论C.智力多元论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A.系统脱敏法B.支持疗法C.宣泄疗法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具体化。

37.人的情绪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的。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

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需要和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4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2.B3.B4.A5.D6.A7.A8.D9.D10.B11.D12.D13.B

二、填空题

1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5.教会骑士16.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课时17.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18.小组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9.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0.(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2.(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D24.B25.A26.D27.C28.A29.B 30.B31.D32.A33.B34.C35.C

六、填空题

36.比较抽象与概括 37.需要面部表情 38.分配自动化39.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0.尊重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42.(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43.(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6

及答案——选择题

1.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2.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4.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招聘网 D.恒常性

5.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6.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7.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

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8.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像力

D.分化概念

9.“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招聘网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10.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霍兰德

D.斯坦伯格

11.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12.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

A.系统脱敏法

B.支持疗法

C.宣泄疗法

D.认知作业法

13.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A.智力二因素论

文章来源:河南教师招聘网 B.智力结构论

C.智力多元论

D.智力三元论

参考答案

1-5 B D C A D

6-10 B A D B B

11-13 A C C

2022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7

1. 根据证券法律制度的规定,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 投资者持有发行人已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达到一定比例时, 应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 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 通知发行人并予以公告, 该一定比例为 () 。

A.30%B.20%C.10%D.5%

【答案】B

【本题考点】证券转让的法定限制

【解析】 (1) 股票:5%+5%; (2) 可转债:20%+10%。

2. 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已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应当向原产权登记机关申办注销产权登记的情形是 () 。

A.企业名称改变B.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动C.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D.企业国有资本出资人发生变动

【答案】C

【本题考点】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

【解析】 (1) 变动产权登记的情形: (1) 企业名称、住所或者法定代表人改变的; (2) 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动的; (3) 企业国有资本额发生增减变动的; (4) 企业国有资本出资人发生变动的。选项ABD属于应当变更登记的情形。 (2) 注销产权登记的情形: (1) 企业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 (2) 企业转让全部国有资产产权或改制后不再设置国有股权的。

3.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 下列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 () 。

A.投资人只能以个人财产出资B.投资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C.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D.投资人不得以土地使用权出资

【答案】C

【本题考点】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

【解析】 (1) 选项A:投资人可以个人财产出资, 也可以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 (2) 选项B:投资人只能是自然人, 不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 (3) 选项C: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也无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投资人应当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4) 选项D:投资人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出资。

4.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普通合伙企业协议未约定合伙企业合伙期限的, 合伙人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可以退伙, 但应当提前一定期间通知其他合伙人。该期间是 () 。

A.10日B.15日C.30日D.60日

【答案】C

【本题考点】通知退伙的条件

【解析】合伙协议未约定合伙期限的, 合伙人在不给合伙企业事务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可以退伙, 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5.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普通合伙企业的下列事务中, 在合伙协议没有约定的情况下, 不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即可执行的是 () 。

A.改变合伙企业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B.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部分财产份额C.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D.转让合伙企业的商标权

【答案】B

【本题考点】普通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解析】 (1) 合伙企业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执行企业事务的,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 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1) 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2) 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3) 处置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4) 转让或者处置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 (5) 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6) 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2)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 合伙企业的所有重大事项均应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仅需通知的有2个: (1) 普通合伙人之间转让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 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2) 有限合伙人可以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6.2006年3月1日, 李某去某商场购物时, 将自己携带的两件物品存放在存包处, 当天取物时却只取到一件。存包员否认李某存了两件物品, 双方争议未果, 李某拟起诉至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 李某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有效期间是 () 。

A.2006年9月1日前B.2007年3月1日前

C.2008年3月1日前D.2026年3月1日前

【答案】B

【本题考点】诉讼时效期间

【解析】适用于1年特别诉讼时效期间的四种情形: (1)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 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 (3)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 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7. 甲、乙、丙、丁拟设立一个普通合伙企业, 四人签订的合伙协议的下列条款中, 不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 。

A.甲、乙、丙、丁的出资比例为4∶3∶2∶1 B.合伙企业事务委托甲、乙两人执行C.乙、丙只以其各自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D.对合伙企业事项作出决议实行全体合伙人一致通过的表决办法

【答案】C

【本题考点】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

【解析】 (1) 选项A: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人的出资比例由合伙协议自由约定; (2) 选项B: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可以约定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执行企业事务, 但有限合伙企业只能由普通合伙人执行企业事务, 有限合伙人不得执行企业事务; (3) 选项C:普通合伙企业由所有的合伙人对所有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 (4) 选项D: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 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合伙企业法》对合伙企业的表决办法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8. 某普通合伙企业决定解散, 经清算人确认:企业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10 000元, 欠国家税款8 000元, 另外发生清算费用3 000元。下列几种清偿顺序中, 符合合伙企业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 。

A.先支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再缴纳税款, 然后支付清算费用B.先缴纳税款, 再支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然后支付清算费用C.先支付清算费用, 再缴纳税款, 然后支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D.先支付清算费用, 再支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 然后缴纳税款

【答案】D

【本题考点】合伙企业清算时的财产清偿顺序

【解析】用合伙企业的财产支付合伙企业的清算费用后的清偿顺序为:支付合伙企业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债务。

9.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共益债务的是 () 。

A.因债务人不当得利所产生的债务B.管理人管理财产所支出的仓储费C.管理人聘用工作人员发生的费用D.管理人非执行职务时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

【答案】A

【本题考点】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区别

【解析】 (1) 选项BC属于破产费用; (2) 选项D: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才属于共益债务。

1 0.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破产管理人的职责的是 () 。

A.接管债务人的账簿等资料B.决定债务人的日常开支C.代表债务人参加诉讼D.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后, 决定继续债务人的营业

【答案】D

【本题考点】破产管理人的职责

【解析】选项D: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 由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后, 由债权人会议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1 1.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 合营合同规定分期缴付出资的, 合营各方第一期的出资额应为 () 。A.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B.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25%C.不得低于该企业注册资本的15%D.不得低于该企业注册资本的25%

【答案】A

【本题考点】合营企业分期出资的期限

【解析】合营合同规定一次缴清出资的, 合营各方应当从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6个月内缴清;分期缴付出资的, 合营各方第一期出资, 不得低于各自认缴出资额的15%, 并且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个月内缴清。

1 2. 国内企业甲与外国投资者乙拟共同投资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投资总额为1 200万美元。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 该企业注册资本至少应为 () 万美元。

A.120 B.210 C.480 D.500

【答案】D

【本题考点】合营企业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关系

【解析】合营企业投资总额在1 000万~1 250万美元之间的, 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

1 3. 某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净资产5 000万元。该公司于2007年1月发行一年期公司债券500万元。2007年11月, 该公司又发行三年期公司债券600万元。2008年7月, 该公司拟再次发行公司债券。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该公司此次发行公司债券的最高限额为 () 万元。

A.2 000 B.1 500 C.1 400 D.900

【答案】C

【本题考点】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解析】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累计债券余额 (本次发行前尚未偿还的金额+本次发行的金额) 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本题中, 一年期的公司债券截至2008年7月已经偿还完毕, 本次发行前尚未偿还的金额为600万元。因此, 本次发行公司债券的最高限额为5 000×40%-600=1 400 (万元) 。

1 4.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下列有关债权申报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 () 。

A.债权人对附条件的债权可以申报B.连带债权人的债权必须共同申报C.债权人在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未申报债权的, 不得补充申报D.债权人对诉讼未决的债权不得申报

【答案】A

【本题考点】破产债权的申报

【解析】 (1) 选项AD:附条件、附期限的债权和诉讼、仲裁未决的债权, 债权人均可以申报; (2) 选项B:连带债权人可以由其中一人代表全体连带债权人申报债权, 也可以共同申报债权; (3) 选项C: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 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 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开始前可以补充申报。

1 5.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在上市公司收购中,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票, 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一定期间内不得转让。该期间为 () 。

A.2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

【答案】D

【本题考点】上市公司收购

【解析】在上市公司收购中, 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12个月内不得转让。

16.根据《票据法》的规定, 下列有关汇票背书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 () 。

A.背书日期为绝对必要记载事项B.背书不得附有条件, 背书时附有条件的, 背书无效C.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 汇票不得转让D.委托收款背书的被背书人可以再背书转让汇票权利

【答案】C

【本题考点】汇票的背书

【解析】 (1) 选项A:背书日期属于相对应记载事项, 未记载背书日期的, 视为到期日前背书; (2) 选项B:背书时附有条件的, 所附条件不具有汇票上的效力, 即不影响背书行为本身的效力, 被背书人仍可依背书取得票据权利; (3) 选项C: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 其后手再背书转让的, 该转让不发生票据效力, 而只具有普通债权让与的效力, 出票人对受让人不承担票据责任; (4) 选项D:委托收款背书的背书人仍是票据权利人, 被背书人只是代理人, 但未取得票据权利, 不能再背书转让汇票权利;如果转让的, 原背书人对其后手的被背书人不承担票据责任, 但不影响出票人、承兑人以及原背书人之前手的票据责任。

17.根据《票据法》的规定, 如果本票的持票人未在法定付款提示期限内提示见票的, 则丧失对特定票据债务人以外的其他债务人的追索权。该特定票据债务人是 () 。

A.出票人B.保证人C.背书人D.被背书人

【答案】A

【本题考点】本票的付款提示期限

【解析】本票的持票人未在规定期间提示付款的, 丧失对“出票人之外”的前手的追索权。

18.甲与乙签订一份买卖合同, 双方约定, 甲提供一批货物给乙, 货到后一个月内付款。合同签订后甲迟迟没有发货, 乙催问甲, 甲称由于资金紧张, 暂无法购买生产该批货物的原材料, 要求乙先付货款, 乙拒绝了甲的要求。乙拒绝先付货款的行为在法律上称为 () 。

A.行使先履行抗辩权B.行使后履行抗辩权C.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D.行使撤销权

【答案】B

【本题考点】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解析】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 有先后履行顺序, 先履行一方 (甲) 未履行的, 后履行一方 (乙) 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

19.合同当事人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 可以约定由一方当事人预先向对方给付一定数额的金钱。债务人履行债务后, 该金钱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该金钱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 无权要求返还;收受该金钱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 应当双倍返还。该种性质的金钱在法律上称为 () 。

A.保证金B.预付款C.违约金D.定金

【答案】D

【本题考点】定金的定义

【解析】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 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的, 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20.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 并以其所持有的某上市公司的股权用于质押。根据《物权法》的规定, 该质权设立的时间是 () 。

A.借款合同签订之日B.质押合同签订之日C.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之日D.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

【答案】D

【本题考点】权利质押的质权设立时间

【解析】 (1) 选项D: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2) 选项C:以其他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21.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下列关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表述中, 不正确的是 () 。

A.公司可以接受以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B.无记名股票的转让, 由股东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将股票交付给受让人后即发生转让效力C.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D.公司董事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本公司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

【答案】A

【本题考点】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

【解析】 (1) 选项A:股份有限公司不得接受本公司的股票作为质押权的标的; (2) 选项B:记名股票, 由股东以背书方式转让的, 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无记名股票的转让, 由股东将该股票交付给受让人后即发生转让的效力。

22.根据票据法律制度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不属于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任何持票人行使票据抗辩的情形是 () 。

A.票据未记载绝对必要记载事项B.票据未记载相对必要记载事项C.票据债务人的签章被伪造D.票据债务人为无行为能力人

【答案】B

【本题考点】票据的对物抗辩

【解析】 (1) 选项ACD:属于对物抗辩的情形, 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任何持票人行使票据抗辩; (2) 选项B:相对必要记载事项如果没有记载, 不影响票据的效力, 票据债务人不能行使票据抗辩。

23.下列争议中, 可以适用《仲裁法》进行仲裁的是 () 。A.某公司与某职工李某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B.高某与其弟弟因财产继承发生的争议C.某学校因购买电脑的质量问题与某商场发生的争议D.王某因不服某公安局对其作出的罚款决定与该公安局发生的争议

【答案】C

【本题考点】《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解析】不属于《仲裁法》调整的争议包括: (1) 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选项B) ; (2) 行政争议 (选项D) ; (3) 劳动争议 (选项A) ; (4) 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24.某股份有限公司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七位董事。某次董事会会议, 董事甲、乙、丙、丁、戊、己参加, 庚因故未能出席, 也未书面委托其他董事代为出席。该次会议通过一项违反法律规定的决议, 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该次会议的会议记录记载, 董事戊在该项决议表决时表明了异议。根据《公司法》的规定, 应对公司负赔偿责任的董事是 () 。

A.董事甲、乙、丙、丁、戊、己、庚B.董事甲、乙、丙、丁、戊、己

C.董事甲、乙、丙、丁、己、庚D.董事甲、乙、丙、丁、己

【答案】D

【本题考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会议制度

【解析】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 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 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的, 该董事可以免除责任。在本题中, 庚根本未参与, 免除责任;戊表明了异议并记载于会议记录中, 免除责任。

25.甲、乙两公司与郑某、张某欲共同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 并在拟订公司章程时约定了各自的出资方式。下列有关各股东的部分出资方式中, 符合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是 () 。A.甲公司以其获得的某知名品牌特许经营权评估作价20万元出资B.乙公司以其企业商誉评估作价30万元出资C.郑某以其享有的某项专利权评估作价40万元出资D.张某以其设定了抵押权的某房产作价50万元出资

【答案】C

【本题考点】公司股东的出资方式

【解析】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二、多项选择题

1. 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合营企业董事会职权的有 () 。

A.决定是否同意合营一方将其部分出资额转让给第三者B.决定是否解聘合营企业副总经理C.决定合营企业发展规划D.决定合营企业的分立方案

【答案】ABCD

【本题考点】合营企业董事会的职权

【解析】 (1) 选项A:合营企业出资额的转让须经董事会会议通过后, 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2) 选项BC:合营企业董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 讨论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如企业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方案、收支预算、利润分配、劳动工资计划、停业, 以及总经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审计师的任命或聘请及其职权和待遇等; (3) 选项D:属于董事会的特别决议, 肯定属于董事会的职权。

2.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下列关于普通合伙企业合伙事务执行的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合伙人为法人的, 由其委派的代表执行合伙企业的事务B.合伙人可以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事务C.合伙人不得自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D.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合伙人可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答案】ACD

【本题考点】普通合伙人在执行合伙事务中的义务

【解析】 (1) 选项BC:普通合伙人绝对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2) 选项D: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外, 普通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3.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合伙企业应当解散的情形有 () 。

A.合伙人因决策失误给合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B.合伙企业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C.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已有2个月低于法定人数D.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无法实现

【答案】BCD

【本题考点】合伙企业应当解散的情形

【解析】 (1) 选项A:合伙人因决策失误给合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可以对该合伙人进行除名, 与合伙企业解散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4个合伙人设立合伙企业, 某一个合伙人被除名, 谈不上合伙企业的解散) ; (2) 选项C: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已经满30天 (≥30天) 就应当解散, 该合伙企业已有2个月, 肯定应当解散 (如果选项C改为已有20天低于法定人数, 则不能选) 。

4. 根据《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个人独资企业应当解散的情形有 () 。

A.投资人死亡, 继承人决定继承B.投资人决定解散

C.投资人被宣告死亡, 无继承人D.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答案】BCD

【本题考点】个人独资企业应当解散的情形

【解析】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 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时, 才应当解散。

5. 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 合作各方的下列出资方式中, 正确的有 () 。

A.外国投资者以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B.中国投资者以其所有的工业产权作价出资C.外国投资者以已设定抵押的机器设备作价出资D.中国投资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答案】ABD

【本题考点】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的出资方式

【解析】选项C:合营各方认缴的出资, 必须是合营者自己所有的现金、自己所有并且未设立任何担保物权 (抵押权、质权) 的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

6. 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 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下列有关破产申请受理的效力的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债务人不得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进行清偿B.债务人的债务人应当向破产管理人清偿债务C.有关债务人财产的执行措施应当终止D.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提起

【答案】ABD

【本题考点】破产申请受理的效力

【解析】 (1) 选项A: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 (2) 选项B: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 (3) 选项C: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 执行程序应当“中止”, 而非“终止”; (4) 选项D: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 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 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出。

7. 甲与乙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 约定甲将其收藏的一幅名画以20万元卖给乙。其后, 甲将其对乙的20万元债权转让给丙并通知了乙。甲将名画依约交付给乙前, 该画因不可抗力灭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下列判断中, 不正确的有 () 。A.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 并拒绝丙的给付请求B.乙对甲主张解除合同, 但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C.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 但可以拒绝丙的给付请求D.乙不得对甲主张解除合同, 但不得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答案】BCD

【本题考点】合同的法定解除条件、债权的转让

【解析】 (1) 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乙可以解除合同; (2) 债权人甲转让权利的, 债务人乙对让与人甲的抗辩, 可以向受让人丙主张。因此, 乙有权拒绝丙的给付请求。

8. 当事人对第二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不服, 拟选择的下列做法中, 符合法律规定的有 () 。

A.执行判决, 同时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B.执行判决, 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C.不执行判决, 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上诉D.不执行判决, 并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

【答案】AB

【本题考点】再审的概念

【解析】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认为有错误的, 可以向原审法院或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但是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9.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下列机构或人员中, 可以担任破产管理人的有 () 。

A.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B.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C.因贪污罪而受过刑事处罚的人D.破产企业的债权人

【答案】AB

【本题考点】破产管理人的组成

【解析】 (1) 选项AB: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 (2) 选项C: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的或者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不得担任破产管理人。

1 0. 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 下列涉及债务人财产的行为中, 属于破产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有 () 。

A.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B.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C.债务人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行为D.债务人为逃避债务隐匿财产的行为

【答案】ABC

【本题考点】撤销权与无效行为的区别

【解析】选项D是属于债务人的无效行为。

1 1. 某封闭式基金经管理人申请, 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 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符合该基金上市条件的有 () 。

A.基金募集期限届满, 该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达到了核准规模的85%B.该基金持有人为1 001人C.该基金募集金额为人民币3亿元D.该基金合同期限为12年

【答案】ABCD

【本题考点】封闭式基金的上市条件

【解析】封闭式基金的上市条件: (1) 基金的募集符合《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 (基金募集期限届满, 封闭式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达到核准规模的80%以上, 才可以成立) ; (2) 基金合同期限为5年以上; (3) 基金募集金额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 (4) 基金持有人不少于1 000人; (5) 基金份额上市交易规则规定的其他条件。

1 2.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下列尚未公开的信息中, 属于内幕信息的有 () 。

A.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一次达到该资产的20%B.公司经理的行为可能依法承担重大损害赔偿责任C.上市公司董事长发生变动D.公司债务担保的重大变更

【答案】BCD

【本题考点】重大事件与内幕信息的关系

【解析】 (1) 选项A: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该资产的30%, 才属于内幕信息; (2) 选项C:董事 (包括董事长) 、1/3监事和经理发生变动, 属于重大事件, 肯定属于内幕信息。

1 3.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 上市公司的下列情形中, 属于应当由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交易的有 () 。

A.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 且拒绝纠正B.股本总额减至人民币5 000万元C.最近3年连续亏损, 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D.对财务会计报告作虚假记载, 且拒绝纠正

【答案】ACD

【本题考点】股票的暂停上市、终止上市条件

【解析】选项B:股本总额低于3 000万元的, 应当暂停上市;在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仍不能达到上市条件的, 才终止上市。

1 4.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不得收购上市公司的情形有 () 。

A.收购人负有数额较大债务, 到期未清偿, 且处于持续状态B.收购人最近3年涉嫌有重大违法行为C.收购人最近3年有严重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D.收购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答案】ABCD

【本题考点】上市公司的收购人

【解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收购上市公司: (1) 收购人负有数额较大债务, 到期未清偿, 且处于持续状态; (2) 收购人最近3年有重大违法行为或者涉嫌有重大违法行为; (3) 收购人最近3年有严重的证券市场失信行为; (4) 收购人为自然人的, 存在《公司法》规定的“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五种情形”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1 5. 根据票据法律制度的规定, 汇票承兑生效后, 承兑人应当承担到期付款的责任。下列关于该责任的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承兑人在汇票到期日必须向持票人无条件地支付汇票上的金额B.承兑人必须对汇票上的付款请求权人承担责任C.承兑人必须对汇票上的追索权人承担责任D.承兑人的票据责任不因持票人未在法定期限提示付款而解除

【答案】ABCD

【本题考点】承兑的效力

【解析】选项BC:承兑人必须对汇票上的一切权利人承担责任, 包括付款请求权人和追索权人。

16.根据《票据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可以行使追索权的情形有 () 。

A.汇票到期被拒绝付款的B.汇票到期日前被拒绝承兑的

C.汇票到期日前承兑人逃匿的D.汇票到期日前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答案】ABCD

【本题考点】行使追索权的条件

【解析】追索权发生的实质条件: (1) 汇票被拒绝付款; (2) 汇票到期日前被拒绝承兑; (3) 承兑人或者付款人死亡、逃匿的; (4) 承兑人或者付款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者因违法被责令禁止活动的。

17.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招标采购中出现的应予废标的情形有 () 。

A.对招标文件作实质响应的供应商不足2家B.供应商曾向采购人行贿进行询价C.投标人的报价均超过了采购预算, 采购人不能支付D.招标过程中, 采购项目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而取消

【答案】ABCD

【本题考点】政府采购中应予废标的情形

【解析】 (1) 选项A:只要不足3家即可, 既然不足2家肯定应当选; (2) 选项B:属于影响采购公正的违法、违规行为。

18.根据《仲裁法》的规定, 下列各项中, 属于仲裁员必须回避的情形有 () 。

A.仲裁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B.仲裁员私自会见当事人C.仲裁员是本案代理人的近亲属D.仲裁员接受当事人的请客送礼

【答案】ABCD

【本题考点】仲裁程序中仲裁员应当回避的法定情形

【解析】仲裁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 必须回避, 当事人也有权提出回避申请: (1) 是本案当事人, 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 (2) 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 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4) 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 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19.根据合同法律制度的规定, 属于无效格式条款有 () 。

A.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格式条款B.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格式条款C.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格式条款D.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格式条款

【答案】BCD

【本题考点】格式条款的无效

【解析】 (1) 选项A: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 应该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 但格式条款有效; (2) 选项B、C、D:格式条款具有《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情形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等) 时无效。

20.下列关于分公司法律地位的表述中, 正确的有 () 。A.分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B.分公司独立承担民事责任C.分公司可以依法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D.分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民事责任由其总公司承担

【答案】CD

【本题考点】分公司的法律地位

【解析】分公司只是总公司管理的分支机构, 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但可以依法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其民事责任由设立分公司的总公司承担。

三、判断题

1. 原告同时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由这些法院的共同上级法院指定管辖。 ()

【答案】×

【本题考点】诉讼的地域管辖

【解析】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 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2. 被代理人甲曾对乙表示已将销售业务代理权授予丙, 而实际上甲并未授权给丙。后丙以甲的名义与乙签订货物买卖合同, 则甲应对丙签订该合同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答案】菁

【本题考点】表见代理

【解析】被代理人 (甲) 对第三人 (乙) 表示已将代理权授予他人, 但实际并未授权, 构成表见代理, 应当由被代理人甲承担法律责任。

3.2007年5月1日, 甲到某商场购买一台价值为20 000元的冰箱, 双方约定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5月1日由甲先支付6 000元并提货, 6月1日再付6 000元, 其余8 000元在7月10日前付清。6月1日, 甲未按期支付6 000元价款。此时, 该商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并可以要求甲支付使用费。 ()

【答案】菁

【本题考点】分期付款的买卖合同

【解析】分期付款的买受人未支付到期价款的金额达到全部价款的1/5的, 出卖人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全部价款或者解除合同。出卖人解除合同的, 可以向买受人要求支付该标的物的使用费。

4. 证券公司违反《证券法》的规定,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的, 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 应先缴纳罚款。 ()

【答案】×

【本题考点】民事赔偿责任的优先执行

【解析】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的规定, 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 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时, 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5. 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的决议, 必须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的股东通过。 ()

【答案】×

【本题考点】股东大会特别决议的通过方式

【解析】股东大会的特别决议必须经过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 (而非人数) 的2/3以上通过。

6. 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 ()

【答案】菁

【本题考点】合伙人的债务清偿

【解析】合伙人发生与合伙企业无关的债务, 相关债权人不得以其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也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7. 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

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 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6个月内, 不得买卖该种股票。此说法符合法律规定。 ()

【答案】菁

【本题考点】证券转让的法定限制

【解析】 (1) 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 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6个月内, 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2) 为“上市公司”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 自接受上市公司委托之日起至上述文件公开后5日内, 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8. 甲、乙等6人设立了一个普通合伙企业, 并委托甲和乙执行合伙企业事务, 甲对乙执行的事务提出异议, 其他合伙人对如何解决此问题也产生了争议, 由于合伙协议未约定争议解决的表决办法, 合伙人实行了一人一票的表决办法, 后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表决通过了同意甲意见的决定。上述解决争议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

【答案】×

【本题考点】合伙事务执行的决议办法

【解析】合伙人对合伙企业有关事项作出决议, 按照合伙协议约定的表决办法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

9. 持票人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 对其他汇票债务人仍可以行使追索权。 ()

【答案】菁

【本题考点】票据的追索权

【解析】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 (1) 持票人可以不按照汇票债务人的先后顺序, 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 (2) 持票人对汇票债务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已经进行追索的, 对其他汇票债务人仍然可以行使追索权。

1 0. 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但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 ()

【答案】菁

【本题考点】票据抗辩的限制

【解析】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 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

四、简答题

【案例1】

2006年8月20日, A公司向B公司签发了一张金额为10万元的商业汇票, 该汇票载明出票后1个月内付款。C公司为付款人, D公司在汇票上签章作了保证, 但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

B公司取得汇票后背书转让给E公司, E公司又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F公司, F公司于当年9月12日向C公司提示承兑, C公司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承兑。

F公司拟行使追索权实现自己的票据权利。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票据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 回答下列问题:

(1) F公司可行使追索权的追索对象有哪些?这些被追索人之间承担何种责任?

(2) C公司是否有当然的付款义务?C公司如果承兑了该汇票, 能否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付款?简要说明理由。

(3) 本案中, 汇票的被保证人是谁?简要说明理由。如果D公司对F公司承担了保证责任, 则D公司可以向谁行使追索权?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 (1) F公司的追索对象包括:A公司、D公司、B公司和E公司 (1分) 。由于承兑人C公司拒绝承兑, 所以不能向C公司追索。 (2) 被追索人之间承担连带责任 (0.5分) 。

(2) (1) C公司没有当然的付款义务 (0.5分) 。 (2) C公司如果承兑了该汇票, 则不能以其所欠A公司债务只有8万元为由拒绝付款。根据规定, 票据债务人 (C公司) 不得以其与出票人 (A公司) 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 (1分) 。

(3) (1) 被保证人为A公司。根据规定, 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的, 已承兑的汇票, 承兑人为被保证人;未承兑的汇票, 出票人为被保证人。在本题中, 该汇票未经承兑, 因此, 出票人A公司为被保证人 (1分) 。 (2) 如果D公司对F公司承担了保证责任, 则D公司可以向A公司行使追索权。根据规定, 保证人清偿汇票债务后, 可以行使持票人对被保证人及其前手的追索权。在本题中, 保证人D公司清偿票据款项后只能向出票人A公司行使追索权 (1分) 。

【案例2】

甲、乙、丙、丁等20人拟共同出资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 股东共同制定了公司章程。在公司章程中, 对董事任期、监事会组成、股权转让规则等事项作了如下规定:

(1) 公司董事任期为4年。

(2) 公司设立监事会, 监事会成员为7人, 其中包括2名职工代表。

(3)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必须经其他股东2/3以上同意。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回答下列问题:

(1) 公司章程中关于董事任期的规定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

(2) 公司章程中关于监事会职工代表人数的规定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

(3) 公司章程中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 关于董事任期的规定不合法 (0.5分) 。根据规定, 董事任期由公司章程规定, 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3年 (1分) 。

(2) 关于监事会职工代表人数的规定不合法 (0.5分) 。根据规定, 监事会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本题中, 职工代表的比例低于1/3 (1分) 。

(3) 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合法 (0.5分) 。根据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0.5分) 。但是,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1分) 。

【案例3】

张某拟设立个人独资企业。2007年3月2日, 张某将设立申请书等申请设立登记文件提交到拟定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设立申请书的有关内容如下:张某以其房产、劳务和现金3万元出资;企业名称为A贸易有限公司。3月10日, 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给张某“企业登记驳回通知书”。

3月15日, 张某将修改后的登记文件交到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3月25日, 张某领取了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于3月20日签发的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

该个人独资企业 (以下简称A企业) 成立后, 张某委托王某管理A企业事务, 并书面约定, 凡金额在5 000元以上的业务均须取得张某同意后执行。B企业明知张某与王某的约定, 仍与代表A企业的王某签订了标的额为2万元的买卖合同。张某知道后以王某超出授权范围为由主张合同无效, 但B企业以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受托人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第三人为由主张合同有效。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 回答下列问题:

(1) 张某3月2日提交的设立申请书中有哪些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

(2) A企业的成立日期是哪天?简要说明理由。

(3) B企业主张合同有效的理由是否成立?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 (1) 以劳务出资不符合规定 (1分) ; (2) 企业名称不符合规定 (1分) 。

(2) A企业的成立日期为3月20日 (0.5分) 。根据规定, 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个人独资企业成立日期 (1分) 。

(3) B企业主张合同有效的理由不成立 (0.5分) 。根据规定, 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职权的限制,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1分) 。在本题中, B企业明知张某与王某的约定, 不属于善意第三人, 该买卖合同无效。

五、综合题

甲公司拟购买一台大型生产设备, 于2007年6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价值为80万元的生产设备买卖合同。合同约定:

(1) 设备直接由乙公司的特约生产服务商丙机械厂于9月1日交付给甲公司。

(2) 甲公司于6月10日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

(3) 甲公司于设备交付之日起10日内付清货款。

(4) 合同履行过程中, 如发生合同纠纷, 向某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合同签订后, 丙机械厂同意履行该合同为其约定的交货义务。

6月10日, 甲公司向乙公司交付定金16万元。

9月1日, 丙机械厂未向甲公司交付设备。甲公司催告丙机械厂, 限其在9月20日之前交付设备, 并将履约情况告知乙公司。至9月20日, 丙机械厂仍未能交付设备。因生产任务紧急, 甲公司于9月30日另行购买了功能相同的替代设备, 并于当天通知乙公司解除合同, 要求乙公司双倍返还定金32万元, 同时赔偿其他损失。乙公司以丙机械厂未能按期交付设备, 致使合同不能履行, 应由丙机械厂承担违约责任为由, 拒绝了甲公司的要求。

10月10日, 甲公司就此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 乙公司提交答辩状并参加了开庭审理。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合同法、担保法、仲裁法等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 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并说明理由。

(2) 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3) 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 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并说明理由。

(4) 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

(5) 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并说明理由。

【答案】

(1) 甲公司有权解除合同 (0.5分) 。根据规定, 当事人一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可以解除合同 (1.5分) 。在本题中, 经甲公司催告后, 对方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因此, 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

(2) 乙公司的主张不符合法律规定 (0.5分) 。根据规定,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有瑕疵的, 应当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1.5分) 。在本题中, 丙机械厂不是合同的当事人, 丙机械厂不向甲公司履行债务, 应当由债务人 (乙公司) 向债权人 (甲公司) 承担违约责任。

(3) 仲裁协议仍然有效 (0.5分) 。根据规定, 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 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1.5分) 。

(4) 定金条款符合法律规定 (0.5分) 。根据规定,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 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1.5分) 。在本题中, 主合同标的额为80万元, 约定的定金为16万元, 未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

上一篇:客户服务转让协议下一篇:年终员工表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