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08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一、幼儿心理健康概述

(一) 关于健康的含义

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做出了明确定义, 即: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而且是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这一定义让人们对健康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健康其实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界定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如果身强力壮却心胸狭隘, 或者心胸开阔却无法独立在社会中生存, 都不能称之为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不健康便容易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之, 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导致多种疾病。

(二)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 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从心理学角度讲, 教育过程其实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 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在从事幼教的这些年里, 我发现幼儿常常存在以下几种心理健康问题: (1) 情绪问题, 如, 爱发脾气、任性、懒惰等; (2) 行为问题, 如, 自私、说谎、恶作剧等; (3) 人际交往方面, 如, 内向、独立性和社会交往及合作能力差等。这些问题看似细小, 却很可能成为影响幼儿一生的大问题。

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幼儿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提高认识, 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幼儿时期是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经历与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曾指出: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 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 如果成人能积极引导和教育幼儿, 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避免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所以, 幼儿教师必须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让幼儿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从而拥有真正的健康。

(二) 丰富学识, 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能力

幼儿教师是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教师心理健康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如果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 有爱心、有礼貌、热情、宽容、耐心、乐观、有幽默感等, 就能得到幼儿喜欢, 并成为幼儿争相效仿的对象。久而久之, 幼儿的心理就会在无形中受到教师健康心理的熏陶和影响, 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 有心理问题的教师, 如, 情绪不稳、缺乏耐心、傲慢自大等, 不仅难以得到幼儿的尊敬, 更会给幼儿带来消极影响, 使他们产生内向、说谎、没礼貌、反抗、挑衅等消极的心理反应。所以, 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准确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 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 将幼儿视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上, 都以尊重幼儿为前提, 从而对幼儿心理发展施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三) 创设环境, 营造幼儿心理教育的和谐氛围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其环境好坏对幼儿身体及心理发展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 环境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 尤其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1. 创设优良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要有足够的空间, 以满足幼儿正常活动和起居需要, 要尽量保证幼儿园及周边地区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无噪声污染等。园内要有足够的绿地, 有符合幼儿特点的布置, 能营造出一种促进幼儿积极向上的氛围,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2. 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对幼儿园来说, 我认为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如果教师能始终以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给幼儿笑脸和表扬, 而不是冷漠和批评, 师生关系融洽, 幼儿心理就会更健康。同伴关系也很重要。现在, 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有的孤独内向, 不能很快融入集体生活;有的任性好强, 不懂得团结友爱。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活动, 为幼儿提供多交流、多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学会合作、交到朋友, 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愉快生活。

(四) 多措并举, 确保幼儿心理教育因人而异

1. 针对幼儿群体, 教师要有目的地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挖掘教材中关于心理健康的素材, 有计划地对幼儿施以心理影响, 使各科教学成为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

如, 通过社会课《我不哭》, 对幼儿进行抗挫折教育;通过舞蹈课《拉拉手》, 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精神。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纯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如, 《我怎么不高兴了》, 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尤其要注重在日常游戏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 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提供幼儿互相交往的机会。不同的游戏活动, 对幼儿的影响也不同, 如, 体育游戏能增强幼儿的身体健康, 智力游戏能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 发展他们的特长等, 教师要通过这些活动, 让每个幼儿都享受到游戏带来的愉悦。

2. 针对幼儿个体,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如, 有的幼儿性格内向, 不合群, 甚至看到陌生人会害怕得大哭。对于这种幼儿, 教师绝对不要因为其内生或害羞就指责他们, 或给他们难堪, 勉强他们, 而应该找出幼儿内向的原因, 耐心教导他们打开心房。可以给他们讲一些有启发性的小故事, 或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 增加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在活动中适当引导, 比如, 在角色游戏中与幼儿模拟演练家里来客人的情景, 降低幼儿恐惧、怕生的心理。当他们有外向、合群的表现时, 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美, 从而建立起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又如, 有的幼儿性格外向, 心理素质好, 但平时不管是上课还是活动, 都容易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对于这样的幼儿, 教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做好了就鼓励, 做错了就批评。因为相对内向的孩子来说, 外向的孩子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会因为几句批评就情绪低落, 所以, 教师不必担心这些, 可以直截了当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考虑到外向的幼儿通常都喜欢表现自己, 教师不妨让幼儿多参加一些朗诵、角色表演、舞蹈和音乐活动, 发挥他们的特长, 让他们的外向感染更多幼儿。还有些幼儿有撒谎的毛病, 比如, 我发现班里某个幼儿, 在幼儿园不爱吃饭, 回家却对家长撒谎说, 是因为老师盛饭少, 没吃饱。这样的幼儿, 有的是觉得撒谎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 避免惩罚;有的则认为撒谎作弄别人很有趣, 于是就喜欢说谎, 根本不知道撒谎的危害。对于这样的幼儿, 教师必须及时地给幼儿讲明撒谎的危害, 如, 讲述《狼来了》的故事, 引导幼儿分析撒谎的后果。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换位思考, 体验被谎言欺骗的感受。教师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让家长知道幼儿在园里的表现, 以免家长听信孩子的片面之词。当幼儿改掉说谎的毛病后, 教师和家长都要给予积极的奖励, 让他们在言行上变得更加诚实可信。

(五) 家园联合,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合力

调查发现, 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发生变化、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都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 在加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教师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育儿讲座、电话交流、亲子活动等方式, 向家长大力普及幼儿心理学知识, 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 使家长学会观察孩子, 理解孩子, 尊重和发掘孩子的特长, 培养孩子的爱好, 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 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 随着基础教育的低龄化倾向, 维护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努力培养真正健康的幼儿, 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 不少幼儿园对于幼儿健康教育都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 过分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 而忽略幼儿的心理健康, 从而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因此, 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幼儿园环境建设与幼儿心理健康[J].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0.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09.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篇2

1、学习和研究同步,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共同提高

在理论上系统地学习,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增强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而且提高了所需知识和能力。组织了二十多次讲座,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进行10万字的情报研究,并请专家指导,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教科研同步,心理教育能力和保教能力共同提高

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两条腿走路,并找到了结合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具体化、科研课题化、管理规范化、责任指标化四个操作层面上展开。每位教师参与科研,密切地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音乐活动与幼儿合群性研究”、“美术活动中的交往、合作”等课题,将教科研融合起来。同时,培养了一批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

3、教育、教学和科研同时出成果

教科研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践相融合,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一把五大领域目标和课题研究目标融合起来,制定本园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体系。其二设计了心理教育活动教案50篇、体育游戏活动24篇,主题教育小班三项、中班四项、大班四项共60篇。其三教师的儿童教育观有了较大转变,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树立。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融合的主要途径

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社区、家庭、幼儿园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我们深知问题表现在儿童身上,根子在家庭。因此,我们依托社区优化教育环境,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家庭的教育指导水平。

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

2、开展亲子活动

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

4、周日串门子活动

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

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

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和群的问题。

7、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我们经常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2、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6-01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阶段,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因此,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试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师的作用两方面来谈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最初经历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的一些潜在或外显的条件,如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的素质等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通过调查显示民主、关怀和爱护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颇有助益。家长在教养过程中应以身作则,应信任、尊重幼儿,尽可能与幼儿沟通,分享经验,对幼儿要用明确而富于鼓励的表达方式,对幼儿在行为上的变化也应以诚实而明确的态度来处理,同时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如父母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碰到小挫折就垂头丧气、乱发脾气。对孩子的失败要接纳,做事失败了要鼓励他,不要因为失败了就不敢再尝试,更不要因为孩子做错了事就斥责或处罚他,同时要找机会让孩子明白错误所在之处以及每个人都会做错事等。家长要学会赞赏孩子,这是孩子自信的来源,但赞赏要有选择性,不要事事奖赏,物物鼓励,那样会失去赞赏的价值。父母宽容的对待他人,孩子也就能够和谐地与其他人交往,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让孩子学会快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家长要先学会幽默,这样孩子才有效仿的对象,如吃饭时孩子不小心打破了碗,父母此时说句:“碎碎平安”来化解孩子的尴尬与不安。当看到孩子心情不好时,父母可以温和而委婉的问他“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有什么事能告诉我吗?”这样不仅可以分担孩子的忧伤,还能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当今社会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让他们融入同龄人当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另外父母可选择一两样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让他来学习,增强他的自信心。父母不只是在孩子取的成功时赞赏他,更重要的是在他努力的过程中支持和鼓励他,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遭受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帮助他。无论孩子成功与否,只要努力和参与,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养成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的习惯。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有些家长对孩子是过分的保护,事事包办代替,这样孩子会越来越胆怯、依赖心重、神经质,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孩子自卑心也越强。

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基本的要素,而父母爱孩子,并不代表他们都能成为称职的父母,爱应该是一种有益于孩子,同时父母也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关怀中执行纪律才是爱的最佳诠释。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除家庭以外,幼儿园与幼儿的成长的关系最为紧密。儿童在幼儿园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伴及教师。因此,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具体地说幼儿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睡事事都要操心,弹唱跳画说样样都要教,心理压力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有些教师对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小问题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其实,幼儿对教师所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讥讽、惩罚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1、平等地、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如我们班里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颖颖,老师们都很喜欢她,常逗她玩。有一天琛琛忽然哭闹着怎么也不肯来幼儿园了,听他爸爸说是因为老师喜欢颖颖不喜欢他才这样的。为此,我内疚了很久!后来我努力的做到把自己的爱分享给每一个孩子。因此,教师不能把注意力专注于某几个孩子身上,这样其他孩子的心理势必会受到打击与创伤。

2、教师通过游戏、音乐、美术等活动来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陶冶他们的情操,把幼儿不合理的需要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如我班的韩秉智是个特别爱玩小汽车的男孩子,每到玩小汽车时,他都要抢最好的那辆小汽车,这样一来惹的其他小朋友既要告他的状又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后来我通过《我有玩具大家玩》、《孤单的小猫》 等情景游戏渐渐使他懂得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的美感需要,还能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和净化,去追求真善美,排斥和去除伪劣、邪恶和丑陋的事物,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3、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学会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以保持健康的情绪。

4、让幼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如在《玩绳》的游戏中,孩子们先独自用绳子摆出不同的图形,然后请他们两人或三人或多人合作摆出更好更有趣的图形,从中让幼儿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 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环境。 幼儿离开家来到幼儿园, 难免会想念亲人, 会出现害怕、孤僻、厌食、哭泣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及时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尽快适应。如, 及时在教室里张贴幼儿的家庭照片, 让幼儿有亲切感, 从而渐渐消除内心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还可以抓拍一些家长接送孩子, 幼儿学习、玩耍、哭泣的视频和照片播放给幼儿看, 让幼儿了解自己、学习并模仿他人, 慢慢融入身边的集体环境;或者在教室里创设幼儿喜欢的“娃娃家”、“图书角”等活动区, 指导幼儿与同伴一起合作玩游戏、一起看书。在这样良好的氛围里, 幼儿会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做事的自信心也就提高了, 自然会越来越喜欢集体生活, 从而在快乐中愉悦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2. 营造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园, 教师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教师的态度、情绪的好坏, 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变化。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早晨入园、下午离园的时间, 微笑着主动和幼儿打招呼, 主动和幼儿家长打招呼, 让幼儿从教师身上学习文明与礼仪。在一日活动中, 教师要经常蹲下来和幼儿说话, 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 遇到幼儿不开心或身体不舒服时, 要对幼儿笑一笑、抱一抱、拉一拉手, 这样都会给予幼儿信心和鼓励。在开展各种活动时, 还要善于表扬和激励幼儿, 如利用午休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叠被子, 养成好习惯, 从而让幼儿更加信任老师和周围的小伙伴, 增强安全感, 慢慢消除不良情绪。

二、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主题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渗透各个领域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出发, 每学期初要有目的、有目标地挑选一些有积极意义、能恰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 为幼儿尽可能多地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通过儿歌 《小熊过桥》《好宝宝》 等帮助幼儿养成勇敢、自立的良好品质;通过故事《萝卜回来了》《送你一把伞》等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爱护他人;通过《三只蝴蝶》《三只小猪》等故事让幼儿体验团结友爱的情感;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温馨感恩”教育活动, 等等。通过这些师幼互动的系列活动,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2. 通过艺术活动增强幼儿的审美情操。 在艺术活动中, 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激发幼儿情趣, 让幼儿体验审美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 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例如, 幼儿园可在教室、楼道墙壁上适当张贴一些幼儿的绘画作品, 陈列一些用泥、纸、石、石膏等材料制成的幼儿手工作品, 发展幼儿的空间感觉, 使幼儿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并欣赏自己的艺术作品, 激发幼儿成功表现自己的愿望。

3.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在一日活动中贯穿游戏是养成幼儿独立性、合作性的极好手段, 用游戏的方式最能有效地鼓励幼儿的正确行为。如, 在“小吃城”的角色游戏中, 一位一向不爱说话的男孩很想尝试一下当“店老板”的滋味, 可他又不好意思“叫卖”。经过几次游戏之后, 他不仅会卖东西了, 而且还学会了主动和顾客打招呼、向顾客介绍食品。从此, 他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 口语和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只有家园紧密配合发挥合作的优势, 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分发挥功效。幼儿园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与家长互动, 争取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如, 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家访, 带领幼儿走进社区;邀请家长参加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等活动;利用家委会、班级QQ群、家园共育栏等平台, 将科学育儿理念灌输给家长,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篇5

幼儿教育专家总结道:“讽刺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这说明民主和谐的师幼关系能使孩子乐观向上、充满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真诚关爱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将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我班有一位叫“朱筱琪”的小朋友,只要是她喜欢的玩具她就要一个人霸占,不许别人玩,小朋友都躲着她,生活习惯更是一团糟。我经过了解才知道,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忙于生意,就任其发展,筱琪身上的个性缺陷,其实是长期失爱所致。于是,我常常给她讲道理,关心她的冷暖,引导她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只要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给予鼓励表扬等。渐渐地,她成了讨人喜欢的孩子,不仅懂礼貌,还愿意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同伴,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二、建立追踪档案,及时了解幼儿成长

由于个体发展存在差异,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我们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家访、电话、晨间接待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从幼儿个人基本情况、在家表现、家庭辅导措施、家长的意见建议等几个方面,结合日常观察,概括出各个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每位幼儿建立了“幼儿个案追踪档案表”(见案例)。根据幼儿档案,我们进行追踪调查、分析、总结,形成具体的原因分析和教育策略,促使每位幼儿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帮助了家长重视和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园中融会贯通,协调一致。

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成长特征、规律及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孩子们一起挑战自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快乐,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长变化,不断激发幼儿各种优良品质的形成。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往往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第一,充分考虑幼儿经常性、易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活动;第二,将心育目标与领域目标进行整合,融入教学活动;第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第四,利用本土文化,使健康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

如,针对幼儿在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争抢现象,我们开展了如培养合作、谦让品质专题活动“熊猫钻洞”:在活动刚开始时,孩子们一听完游戏规则,一拥而上,可洞只有一个,大家你推我挤。经过讨论,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有的认为:“这样争,谁也玩不成,不如让别人先玩。”有的认为:“可以排对,轮流着玩。”有的认为:“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动手多做几个洞。”……适当的活动不仅帮助避免纠纷,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幼儿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出现,增强社会适应性,促使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四、设置合理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

我们设立了专门允许幼儿独自游戏的“心理驿站”,在班级设立了“心情树”、“表情牌”。如“心情树”,我们知道幼儿的表达能力、自控能力都很低,他们不会象成人那样主动地倾诉、控制和渲泻各种情绪,因而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就很难保持平衡和稳定,而教师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心情树”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它由红、绿、灰、黑四种颜色组成,分别代表快乐、平静、悲伤、愤怒四种基本情绪。幼儿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时将自己的照片挂在相应的“心情树”上,教师就可以依据孩子的情绪及时施以适当的帮助。由于它的操作简单又具有游戏性,倍受孩子的喜欢。

同时,幼儿与教师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保证。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注重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自由发展的精神心理环境,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笑,一起学习,让幼儿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得开心、玩得愉快。

五、转变家长观念,做好家园同步教育

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6

随着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愈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项工程。“三岁看到老”这句话许多教育家都十分赞同。可以知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年龄与相应年龄同步发展,积极性高、活泼开朗、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没有心理障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幼儿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促进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和谐教育。

这么多来自外界的错误方法导致孩子幼小的孩子心灵有了阴霾,如果没有及时的解决,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幼儿早期的经历与它的成长息息相关,很多人的心理障碍是童年埋下的伏笔。

童年经历的创伤没有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受到压抑,感到痛苦。潜藏在幼儿内心的负面情绪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被现实所激发。就会给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无论是幼儿园 、家长在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加强建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档次较高的幼儿园,任课教师学历高、素质高。经过调查还得知,有些是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老师,许多还是研究生,他们善长从教育学、心理学中选取合理信息,正确运用在教育幼儿的心理工作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师素质相对较低的幼儿园,往往由于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学历不高,而产生总体素质低的现象。她们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一些弊端,缺乏耐心,缺乏细心,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的掌握。有的教师甚至经常对孩子进行恐吓“关黑房”“不能见妈妈”等恶言相向,来让孩子听话服软。还有些幼儿园受到条件的限制,找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或者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幼儿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一个幼儿园,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非常有必要。这使得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具体的可以采取这些手法:经常性的给幼儿教师开设一些心理学课程,聘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选派一些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深造。想要提升我们的幼儿教师水平队伍,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朝理想化方向迈进。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有时候,脾气一上来会经常的打骂孩子。这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甚至为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心理学中有一个“南北风效应”,有一天,北风遇见南风,北风就说南风阿,我们来比谁有能力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吧?南风就说那我们来比比吧。北风一上场就给行人来了个寒冷刺骨寒风阵阵的咆哮,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加紧,因此来抵御北风的侵袭。接着轮到南风上场了,它给行人缓缓地吹,一点点的渗入他们的四周,天空也由此而渐渐的出现了风和日丽,行人因此而觉得春回大地,陆陆续续地打开纽扣,一层层地脱掉厚重的大衣,南风因此而获得了胜利。故事中的南风能够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很好的顺应了人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尊重对方,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打骂式和数落式、唠叨式等北风式教育很难到达效果。

给孩子多一点“人情味”上的赞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体贴,更多的温情,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注和欣赏,因此,教师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应该毫不吝惜的对孩子表扬鼓励,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语言,如:“你今天的唐诗背的真好,带着饱满的感情”“你真棒”“你今天做的真好”“你唱的歌真棒”“你今天的表现真好”等等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教师的肯定。不断地成长,在赞美中得到自信和自我肯定。教育应该从尊重他人开始,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被他人更好地尊重,才能获得自尊,让孩子从小就在尊重的范围下生活对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孩子思想还不成熟,自尊意识还在萌芽阶段,还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对孩子细心用心的观察。

培养一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是受到多方面教学和多种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从盘子里偷走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让人有不耐烦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在一个家庭中时常发生,当一个孩子发生错误的时候,父母会一次,再次地对一件事进行重复地批评,导致孩子由原先的内疚不安到厌恶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从“被逼”到“反抗”的心理走向。可以知道,家长对孩子批评教育时,不能超过限度,孩子犯了错误,进行一次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要比反复强调,纠住错误不放来得正确。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锻炼,生活离不开思想教育的熏陶,孩子的世界是由五彩缤纷的生活构成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生活中结合思想教育要同步进行。孩子受生理年龄的限制,自我保护能力还不足,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够,许多地方还要经过教师的帮助。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如果教师对孩子的限制和保护太多,反而会束缚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拿捏好分寸,注意孩子的心理引导。

三、结语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游戏,营养液

国际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 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幼儿阶段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 同样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 当前我国特殊的家庭结构和不合理的教养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通过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突显出其重要价值。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心理问题的扩大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缩小化。

当前幼儿园针对“心理问题”儿童, 所采用的是一种医教模式, 试图通过疏导、咨询和矫治使问题儿童摆脱问题行为, 实施的是一种教育的补偿。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为了突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模与效果, 许多原本只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速度上、气质上、性格上的个别差异, 被纳入了问题矫正的范围, 把许多正常现象例如:任性、胆怯、进餐慢等误解为问题行为。在教师的心目中这些孩子成了“问题儿童”, 随着针对问题儿童的相应言行的出现, 由于儿童对自我的评价主要来自成人, 这些儿童渐渐接受了问题儿童的帽子。

儿童心理发展中产生的有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而自动消失的, 但是当把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问题对待后, 这些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成为了问题。例如:为了矫治幼儿的偏食现象以牺牲幼儿的情感为代价, 而强迫幼儿进食, 导致幼儿呕吐, 结果带来心理上更大的压力。即使教师精心采用情境法、角色转换法、模拟法和榜样法等来促使幼儿矫治那些所谓的不良行为, 其结果也是看重即时效应而忽视长远效应, 严重强化了孩子的自我否定心理。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 未经过专门心理矫治训练的教师, 以医教模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潜在危险的。为此, 改医教模式为教育模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经之路。

2. 教育问题、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混淆。

教师所认为的一些幼儿心理问题, 很少是真正的心理问题。有些与幼儿所处的生活、教育环境有关, 可以用相应的教育加以矫正, 例如当前由于家庭结构出现的独生子女现象导致的有关幼儿行为问题。有些可能与生理问题有关, 需要医教结合来加以矫正, 如先天性的脑功能障碍或生理失调导致的行为问题。有些是真正的与心理有关的问题, 要用心理调节来加以矫正, 如因恐惧、分离焦虑等产生的问题。相同的问题行为可以由不同的诱因产生, 但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行为要针对不同的问题根源。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只重视问题行为的诊断, 不重视问题行为产生的诱因, 或者只重视问题行为的矫正, 不重视诱因的消除与矫正, 结果出现了不少虚假的教育效果。如一幼儿不喜欢喝海带汤, 但是在老师的奖励与威严下艰难地喝下一碗海带汤, 老师认为自己的教育很成功, 但是却导致这名幼儿以后见到海带汤就呕吐。有些幼儿特别好动, 总是静不下来, 而且喜欢“捣乱”, 吃饭乱跑, 排队加塞, 活动不遵守纪律。教师采取的个别教育方法一是通知父母, 家园合作解决问题, 二是在一日常规中给予特殊的规则约束, 强迫其安静下来。由于教师对他的好动行为的特殊关注, 幼儿无形中接受了较多的否定性自我评价。教师不知道这种好动是由于幼儿的平衡分析器的障碍所导致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健康的教育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种医学模式, 而应当是一种教育模式,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主动性, 教育应当对健康人格起着塑造作用, 而不是改造作用。不能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采用医教结合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特殊教育。教育是否能够塑造健康的人格, 其关键的决定因素是教育本身是否健康。所以, 做到健康的教育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其一, 认识到教育的不当会影响、阻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或许由于认识失误所导致, 也可能是功利思想所驱使, 但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或者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 结果是这些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在无形中伤害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影响着幼儿的正常发展。其二, 要营造自由、安全的教育心理氛围。科学合理的心理环境创设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很大作用。科学合理的氛围必须是宽松的与自由的。营造心理氛围是无形的, 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行为带给幼儿的情感体验, 心理健康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 轻松、自主、愉悦、宽松的环境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游戏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营养液

游戏在人的一生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人类共始终, 对于幼儿来说起着任何活动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工作, 是幼儿的生命体现,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无限制地表现自己的率性与天真。

1. 游戏是幼儿情感与认知冲突的解压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 幼儿的发展是在不断的解决原有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矛盾过程中进行的。幼儿教育的作用也正在于以超出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去挑战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 使其发生矛盾, 并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 使矛盾得到解决, 进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认知冲突的过程通常也是情感冲突的过程, 外在的认知要求是否符合幼儿内在的发展需求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当教师提出的要求高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时, 当教师以权威强迫幼儿做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时, 幼儿便会产生消极的情感, 消极情感达到一定程度便会造成心理问题。按照推理, 幼儿会在这种被动无奈中不断地体验到消极的情绪情感, 从而阻碍到其心理健康。但是, 事实是大多数幼儿并没有因此而出现心理问题, 原因在于幼儿的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避免消极情绪的积累, 因为幼儿只要游戏就可以消解其负面的情绪, 游戏成为幼儿情感与认知矛盾的解压阀, 因此幼儿的消极情绪是很短暂的。

游戏可以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原因是游戏是假的, 是与现实对立的, 是幼儿自己内心真正的世界, 它使幼儿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获得满足,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摆脱成人的规范世界, 这充分体现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两种功能。

其一是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功能。精神分析理论的游戏补偿说和游戏宣泄说观点认为游戏是假想的, 具有对现实的象征意味, 因此一方面可以使儿童避免现实的约束感与紧张感, 使儿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意愿;另一方面游戏为儿童能够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允许的冲动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其二是游戏的认知发展功能。认知发展理论的游戏练习说和游戏探究说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大于顺应的行为, 以说明游戏中幼儿不断重复的行为, 可以起到巩固原有经验的作用。

2.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怎样保障幼儿身心健康。

当今社会的浮躁心态, 使教育目的带有更多的功利化色彩, 导致发展的可能性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失衡, 教育教学过于注重预设而忽视幼儿的生成活动, 教与学隔阂加深, 认知与情感发展不同步等, 加上幼儿游戏的日益减少, 使幼儿的消极情绪体验加深, 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幼儿呼唤游戏的回归, 幼儿教育者更要为儿童呼唤游戏的回归。

游戏是幼儿精神世界的体现, 是幼儿用来表现自己的, 也是教师用来了解幼儿的最有效途径, 只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自己, 教师才可能了解幼儿, 进而因材施教。为此, 不要着眼于手段的功利性, 而是让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得到有效教学的依据, 这才是以健康的教育保证幼儿的健康。要使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 其一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健康的专业素养, 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必须有相关的教育内容。其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与游戏观, 给幼儿游戏创造宽松、愉悦、自由的游戏氛围。

参考文献

[1]仲来福.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

[2]华爱华.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华爱华[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2009:65.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设, 2009:29.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 也是幼儿长期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因素中,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例如, 长期生活在过分赞扬中的幼儿, 往往会产生自负心理, 难以接受他人的批评;而长期生活在屈辱中的孩子, 则会产生自卑感;在缺少温暖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 他们对周围的人和物都会相对冷漠, 不信任他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家庭气氛。研究发现, 生活在宁静而愉快的家庭中的孩子与生活在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 性格上有很大差别。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 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信心十足。如果父母关系紧张, 则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对人不信任, 也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2. 教育机构因素。

托幼机构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进入托幼机构的幼儿, 托儿所或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对其心理发展也起重要作用。在幼儿园, 如果师幼关系不密切, 气氛不融洽, 幼儿得不到教师的尊重、爱抚和认可, 甚至受到冷落或惩罚, 幼儿就没有安全感。同时, 教师的人格特征也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如教师情绪不稳定, 对幼儿不友善, 不亲热, 无同情心和爱心, 脾气暴躁等都会导致幼儿的心理紧张, 对周围环境无所适从。

3. 社会因素。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便快捷, 孩子们也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 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片逐渐成为他们的钟爱。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 也充斥着孩子们的眼睛和心灵, 这些都危及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其环境的好坏对幼儿的身体及心理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环境作为幼儿园的一种隐性课程, 能对幼儿产生感染和熏陶的教育作用, 尤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首先, 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应注重与幼儿间的互相交流, 在情感上、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加深师生间的了解, 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尊重, 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这样有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 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 乐于接受引导和帮助。

其次, 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和善、耐心、公平, 对幼儿有爱心的老师深受幼儿的欢迎, 而严厉、责骂、惩罚幼儿、脾气坏的老师则让幼儿惧怕。作为幼儿教师应以自己良好的个性作为榜样来影响幼儿。

2. 利用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 游戏有利于调节幼儿的消极情感。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 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弗洛伊德早在本世纪初期就提出:“游戏能满足孩子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 (如当老师、警察等) , 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 (如打针、吃药等) , 宣泄和抒发情感, 缓解心理紧张, 从而达到自我调节。在游戏中, 他们可以尽情地想象, 并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参加成人活动的愿望, 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 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通过数年的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都可以从游戏中得来, 什么自制、什么克己、什么诚实, 什么理性的服从, 这种种美德之形成, 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 来得切实。”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 并且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 建立起行为准则。如在玩规则游戏时, 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则来玩, 不能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如果当自己按照规则玩而取得了胜利, 幼儿会感到自己是个能干的人, 从而激发起对良好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

3. 家园配合,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后备力量。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家长会, 大力向家长介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 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 与家长作简短交流沟通, 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我们还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 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活动, 交流家教经验, 让更多家长从传统家教观念中走出来。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篇9

相关的管理工作组织曾经明确的表示, 健康的定义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正常, 其还需要保证心理上也是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社会工作过程中更加的重视人才的培养, 但是全面性的专业人才并不是意味着其知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能力强, 其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能力, 最终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十分重要的保障。在进行幼儿教育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果心理上存在着问题, 那么就会严重的影响到其心理上的健康, 只有将日常教学与心理教育相关联才能够培养出综合性人才。

(一) 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影响幼儿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 也就是说,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行为或者是言语都会影响到孩子, 教师也是这样。在进行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注重自身亲和力的不断培养,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需要非常鲜明的指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 鼓励学生提高自信心, 教师并不是仅仅利用言语, 同时还需要时刻严格的要求自己, 树立行为榜样, 潜移默化之间影响学生的行为, 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 在进行幼儿园的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发挥积极的理念, 表扬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自信心, 提高自身的发展活力, 通过恰当的表扬来让学生发现自身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在上音乐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时期情况, 用诸如, “你画的真漂亮”、“你以后可以当艺术家”等等, 鼓励学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 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其自信心

在进行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 幼儿的自我肯定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情感, 每一个幼儿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够学好, 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 往往在遭受挫折时就面临着一种沮丧的心理, 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 渐渐的提高其自信心。例如, 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方式的对话, 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在对话练习上巩固了知识, 同时也能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交往。特别是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离开自己的作为, 自己去寻找想要进行对话合作的伙伴,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既定的任务, 这种任务型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此外, 教师在每一天的早上都可以鼓励幼儿即兴的表演节目, 或者是让幼儿表演自己已经学过的歌曲, 等等, 通过这种即兴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幼儿已经学过的知识, 同时还能够帮助其学习新知识, 久而久之, 幼儿的自信心不断提高。

(三) 注重学习氛围的友善, 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的环境

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的关系到教学计划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教学氛围与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 需要营造更加和谐、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氛围, 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存在的紧张情绪, 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 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劣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 相对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鼓励幼儿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 而冷漠的学习氛围则是使得幼儿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热情, 进而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率。例如,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多多使用, “试试看”、“你很棒”、“加油”等鼓励性的话语, 并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任务,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更加的注重教学的科学性, 进而在拉近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 还需要让学生对教师具有一种尊重的态度在里面, 最终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际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同时幼儿园的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上的人格魅力, 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为课堂教学提供发展活力, 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提供保障。

摘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需要特别的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的性、计划性的对幼儿进行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 将实际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充分的发掘幼儿心理上的潜能, 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提高其心理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教学,渗透,对策

参考文献

[1]朱敏娟.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 2015.01.

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一、认识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智能素质, 更要求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经过研究发现, 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 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 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3—6岁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

一名记者曾经采访某著名学者:“在您的求学生涯中, 哪所院校对您的影响最大?”按常理推测, 这个回答必定是某一著名大学。令人吃惊的是, 他的回答是幼稚园。学者说, 至今叫他受益匪浅的与人分享、谦让友好的人格品质就是在幼稚园得到的, 而且感受至深。而一位已过而立之年却仍然胆小、怯懦的小伙子最初的恐惧记忆却是幼时他祖母关于鬼怪等可怕的故事。由此可见, 一个人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其影响之大。不仅如此, 由于年龄特点, 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 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重要的。

二、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幼儿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 只有充分认识、尊重这一主体, 千方百计地调动这一主体, 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 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 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 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

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 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因此, 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 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 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 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 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 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 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 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 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

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 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 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 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 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二) 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 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也是最亲近的人, 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 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 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 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 开辟“家长园她”栏目, 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 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 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 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 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 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 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 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 制定出家访计划, 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 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 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三) 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 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反思幼儿健康心理数育的得失, 不仅有助于幼儿教师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更有利于材料和经验的积累、总结, 使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 以便有的放矢地教育幼儿。

三、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进行随机教育。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单纯地举办一次活动, 又不是某一阶段的任务, 而要常抓不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契机, 这就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 及时敏锐地抓住教育因素,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在孩子们收拾玩具问题上, 就有一个培养责任心的问题。教师对那些能够整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同时, 教育那些不收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 要有责任心。生活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 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榜样。

通过观察模仿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学习是形成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幼儿周围的人, 尤其是父母、教师,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更易成为其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 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学习榜样。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积极评价和鼓励, 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三)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教师要做到一致。

一致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 教师和家长应充分重视榜样的一致性, 不论何时何地都为幼儿树立积极的、正面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 教师与家长应积极沟通,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家、园教育同步, 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四)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有效的教育方法从来都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育内容密切相关。教师应从这些因素考虑, 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从年龄方面来说, 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 应更注意方法的趣味性, 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年龄较大的幼儿, 方法选择的余地较大, 由于其年龄心理特点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 可采用观摩、共同讨论、情境表演等方法。

从教育内容来看, 对那些比较突出的、带有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应采取由学生参加情境表演、共同讨论的方法。而对个别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胆小等, 教师应采取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多参与、多锻炼的方法。

(五)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真实性。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幼儿心理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策略 问题研究

一、幼儿基本的心理纵向运动态势

幼儿的基本心理活动与幼儿的心理统一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其自身心理环境所承受的心理负荷与外部环境相保持一致的时候,其心理元素会被最直接的表现和表达出来,其心理活动态势偏向于自身环境的横向变化幅度,其幅度预测指数的相悖或者趋近于零预测幅度的时候,幼儿的心理活动保持最稳定的预判效果,但相对实际而言幼儿的形态化心理运动态势与理论有着较大的出入结果,其单线数值的变化规律不再统一恒定,形成了基本的形态预测指数,偏向于情绪的集中显性表达了,基于这种规律的显现,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幼儿心理问题的正确引导,心理态势的正确疏导,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基于幼儿心理变化规律的基本教育策略

基于幼儿心理的多元化变化,做好幼儿的心理教育关键在于对幼儿心理问题的重点性把握和幼儿心理问题的及时性疏导,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幼儿树立和塑造积极的心态,引导幼儿以正确的价值观点来看待问题。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在于促进幼儿塑造正确的眼界,以积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面对幼儿之间发生的矛盾,幼儿遇到的问题,老师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幼教老师要处在心理辅导的角度上来帮助幼儿提升眼界认识,通过幼儿自主性的解决方式来引导幼儿自己通过自己实际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确保幼儿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压力得到舒缓,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作为幼教老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满足于幼儿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满足于幼儿的认知结构完善,促进幼儿形成正确认知价值观,在促进幼儿心理认知水平不断满足的前提下,加强对幼儿心理知识的普及,充分提升幼儿对于心理问题认知,满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确保学生自身积极价值观的塑造。

三、儿童多元化心理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教育结构变动下,要想充分提升幼儿心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幼儿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心理教学体系,满足于幼儿心理多元化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根据幼儿的现实的心理情况为幼儿制定可行的计划,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心理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幼儿的实际调查,根据幼儿需求的不同为幼儿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幼儿心理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幼儿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幼儿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幼儿教育方式的质量。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幼儿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幼儿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汇聚优质的教学理念,培养幼儿高效率的动手能力,还有通过特定的生活教育场景,促进幼儿获得正确的生活体验认知,完善幼儿的知识认知结构,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准。在促进幼儿素质不断提升的同时注重幼儿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的生活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满足于幼儿生活教育的需求。幼儿的生活教育方式不仅集中在幼儿的课堂教学当中,更多的是鼓励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行生活教学体验,通过幼儿与社会的接触来获得正确的社会体验认知,通过模拟化的社会生活场景来增强幼儿的生活教育感受,提升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获得正确的感官享受。幼儿是人生的起点,也是感悟和认知世界的关键节点,对于人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立足于人生认知的需求幼教老师做好幼儿的生活教育是培养幼儿认知世界具备基本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基础性的生活教育对于幼儿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影响着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影响着幼儿对于现实世界具备基本的认知价值观,完善幼儿的心理价值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心理价值认识,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满足于幼儿心理水平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幼儿正确的心理认知方式是促進幼儿形成正确的心理解决模式,老师正确的引导加上幼儿实际的动手能力,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在促进幼儿心理水平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形成争取的幼儿心理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满足于幼儿多元化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润苹.家园共育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13(01)

[2]游达,沈丽丽.家园合作有效途径新探[J]. 现代教育科学. 2012(10)

[3]孟庆,汪淙.生态体验下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策略初探[J]. 贵州教育. 2009(1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12

一、幼儿园必须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较小, 认知程度低, 所以作为教师,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监控和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师的人格必须是健全的, 心理必须是健康的, 教师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 除了传授幼儿知识外要对他们的安全问题负责, 要对他们的生活负责等等, 幼儿年龄小, 每天都是一些大人看似不屑一顾的小事, 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 他们向老师打小报告, 老师每天都在处理他们的纠纷, 就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影响着幼儿的心理成长, 所以教师要用愉悦的心情, 公平的, 耐心的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事情, 在处理过程中既要让幼儿听懂, 还要让他们从中学会自己处理类似的事情, 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责任重大, 所以要加强自身关于心理健康的保健, 不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而且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2. 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人格发展, 幼儿的模仿能力强, 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处于懵懂的状态, 教师的言行对于幼儿来说意义重大, 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行为。比如有的教师在午休时间, 看到幼儿都休息了, 他们之间的闲谈, 议论哪个孩子天真可爱, 哪个孩子行为顽劣, 哪个孩子讨厌, 谁太闷了, 不爱说话等等, 甚至就一句两句玩笑话, 被好似休息的幼儿听见了, 都是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的, 或者使得有的孩子更加没有自信心了, 大人可能觉得孩子还小, 不懂什么, 也就不加注意, 甚至有的教师对幼儿大声训斥, 推推搡搡, 或者更过激的行为, 无论言语还是行为都对幼儿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害的, 所以教师要杜绝这样的行为, 要做幼儿友善的大朋友, 要用自己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格影响幼儿, 使得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3. 从幼儿入园开始, 教师就要对幼儿的一切都要密切关注, 要使幼儿有家长呵护的感觉, 要使幼儿保持身心愉悦的玩耍和学习。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快乐、民主以及友爱的氛围,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教师要对幼儿全身心的爱。要细心的关爱他们, 要让他们有被重视、被爱护的感觉, 让他们有安全感, 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

(2) 要尊重幼儿。幼儿也需要大人的尊重, 尤其老师的尊重对于他们健全的心理发展更为重要。我们要给幼儿创设自由、自主的环境, 遇到问题要给幼儿表达的时间, 他们的行为教师要细心观察, 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要和他们交流, 要讲道理, 然后再进行教育, 纠正, 让幼儿知道老师是尊重他的。

二、家庭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家长的素质、教育孩子的方式、家庭结构、家长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 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比如坚强的意志力, 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 大多是独生子女, 所以三代同堂的家庭居多, 家长对孩子都是溺爱的, 任何事情都是包办代替, 导致现在的幼儿自理能力特别差, 更不要说坚强的品质, 吃苦耐劳的精神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刻意的营造一些环境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服务。比如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他们参与家庭劳动, 领幼儿到农村去看看, 去生活, 让他们知道食物来自于辛勤的劳动, 果实来自于田间的劳作, 要让幼儿知道感恩, 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 他们的创作能力也在提高, 良好的品质也就慢慢形成了。

2. 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家长要给予孩子自主的权利, 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要培养孩子有主见, 有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的能力, 要给予他们一点点挫折教育。要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对孩子要放养式教育, 放手让他们做事情, 哪怕做错都没有关系, 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心理容易是脆弱的, 让孩子做事情有挫败感不是坏事情, 可以扶孩子一把, 但是不能包办一切, 要培养孩子遇到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自己能做, 我能行的”作为座右铭, 家长要利用一切契机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3. 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 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培养孩子豁达、乐观、自信等品质。孩子做事情笨手笨脚的时候家长要有耐心, 做不好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援手, 要给予鼓励。要让孩子坚信我能行, 我能学会, 要培养孩子愈挫愈勇的品质, 要给孩子机会, 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他们的自信心就越强, 从而能够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4.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 一切代办, 不用沟通, 实则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遇挫折能力弱, 自信心差, 各方面能力差等等问题出现, 家长要利用一切契机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 遇到事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给他们处理问题的机会, 这种心灵的沟通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非常有必要, 在沟通的时候孩子会把心理的郁闷、压抑释放出来, 保持心情愉悦, 有效的沟通能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

总而言之,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它需要家校以及教师通力合作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是国家的希望, 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作为教师一定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 我们要知道责任重大, 所以要持之以恒的把这项教育工程做好, 只有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希望,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在幼儿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及时发现, 及时给予辅导和矫治, 取得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上一篇:经济学视角研究管理下一篇:教学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