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2024-10-23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通用12篇)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篇1

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体认识与保护知识教育、体育锻炼与健康、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教育、环境教育、营养教育、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性教育。1.人体的认识与保护知识教育

通过接触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使学前儿童初步认识生物体简单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生长和发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地且粗略地认识人体各部分的解剖生理特点。学习保护身体的一些方法,逐步建立关心、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2.体育锻炼与健康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锻炼的习惯,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并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品德、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体操:包括徒手操、轻器械操、模仿操等(各年龄班具体内容见户外体育活动设计流程体操部分)。

(2)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以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增强幼儿体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3)“三浴”锻炼:所谓三浴锻炼即利用大自然的日光、空气、水对学前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增强学前儿童的体质和抵抗能力。(4)其他体育活动:不同地区学前儿童可结合本地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如爬山、远足活动、民族、民间地域性体育活动等。3.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教育

通过教育和训练,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用自己的水杯和手帕、不挖鼻孔、不将异物塞入耳鼻内等。让学前儿童逐步懂得个人卫生不仅是个人的私事,还关系到是否尊重他人,是否合乎社会公德和公共卫生的要求。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早起早睡、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按时进餐和排便等。4.环境教育

教育和训练学前儿童养成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和习惯。让学前儿童参与力所能及的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活动,遵守公共卫生准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大小便,不破坏公共卫生设施,懂礼貌、讲文明、不打扰他人等。

加强对学前儿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懂得生活环境被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增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意识,从而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环境。5.营养教育

让学前儿童懂得常见食物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知道营养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愉快地进餐,定时定量,不挑食、偏食或过食,细嚼慢咽,不撒饭菜,用自己的食具,饭前洗手,吃饭前后不做剧烈运动等。

6.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 让学前儿童初步了解身心疾病和缺陷的预防知识,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积极主动地接受医生体检和预防注射,认识到传染病不仅引起自己得病,还可以传染他人,初步懂得一些预防措施。

意外伤害包括了意外事故和人为伤害,通过安全教育,加强学前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发生意外伤害进行自救和向成人求救的方法及措施。

7.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情绪,学会友好与人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如注意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心理品质、协调的行为、适度的反应、较强的意志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为他们提供学习经验,学习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方法,合理及时梳理不良情绪,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要让学前儿童学会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懂得分享和合作。乐于帮助他人,热爱集体。8.性教育

让学前儿童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正确而恰当的认同,防止“性混淆”。对学前儿童提出的性问题要自然、简略、科学的回答,不回避、不说谎、不指责,让学前儿童懂得存在男女差别是很自然的事,是没有什么神秘和可怕的。注意纠正学前儿童的一些不良习惯,如玩弄生殖器。学前儿童的性教育可以从动植物的生殖现象入手。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篇2

一、幼儿园洗手活动的问题诊断

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教育。在幼儿园, 我们随便问一个孩子“你会洗手吗?”得到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但是, 如果我们真正地去关注这个孩子的洗手情况, 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 按照幼儿年龄因素分析

小班幼儿洗手经验不足、方法欠缺且自律性差, 洗手时弄湿衣袖和地面、玩水、不用肥皂洗手、洗手时间短, 出现了“不会洗手”、“不去洗手”的问题。

中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个人清洁卫生的能力, 但有的洗手时马虎、打闹、肥皂或洗手液用量过多, 出现了“为完成任务而洗手”的问题。也有的, 乐于在洗手的时候玩水、玩泡泡, 在享受这种游戏的乐趣时, “洗手”这一重要问题却被幼儿遗忘了。

第二, 按照教师的指导因素分析

在组织小班幼儿洗手时, 教师往往会以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 且将“洗手”作为过渡环节中关注最多的活动来组织。但是, 对于个体落实情况的关注, 却明显地处于“忽视”或者“忙不过来”的状态。

对于有一定自我管理能力的中大班幼儿, 教师在过渡环节的关注点往往会放在“秩序与安全”、“下一个活动准备”等方面, 洗手等生活活动以幼儿“自律”为主。教师忽视了对幼儿正确洗手情况的了解和个体关注。

二、幼儿园洗手活动的指导策略

主题词:熏陶

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健康为直接目的的, 其教育过程应当使幼儿感到愉悦、可接受, 它比任何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力更为深远。所以, 开展健康教育切忌说教, 指导幼儿“洗手”切忌“纸上谈兵”和“点到为止”, 必须在一日生活的全过程, 采用适当策略开展教育指导。这种指导策略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以隐性教育为主, 即为:“熏陶”。

(一) 生活常规的熏陶

教师要重视生活常规的培养, 使“什么时候要洗手”成为幼儿的常规活动。下面, 以上午半日活动为例, 列举各个过渡环节中应注意的洗手常规。

1. 晨间户外活动到共同性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

这个环节, 幼儿在外活动后回到活动室, 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幼儿, 教师都应组织集体洗手。对于个别要如厕的幼儿, 教师还应提示“先洗手再如厕, 如厕后还要洗手”。

2.共同性活动到活动区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这个环节, 以喝水、如厕等生活活动为主, 教师主要要关注如厕的幼儿是否争取洗手。如果共同性活动进行了美术、数学等动手操作的活动, 教师也必须组织集体洗手。

3.活动区活动到户外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这个环节, 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 (如:阅读、建构、美工等) , 一些活动区的活动后必须要洗手。教师要进行提示和个别关注。

4.户外活动到午餐之间的过渡环节。这个环节是为午餐做准备, 是一个必须组织集体洗手的环节。

5.午餐后到散步、午睡时间的过渡环节。在这个环节里, 要组织幼儿漱口、睡前如厕, 并且每位幼儿吃完午餐的时间不同。所以, 组织洗手时, 以小组形式和个体关注为主, 但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二) 环境教育的熏陶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健康教育方面, 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 是人们可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 也就是物质环境。这种环境应当使适宜的。具体地说, 在“洗手教育”方面, 我们可以做到:

1.洗手台高度、宽度适宜, 水龙头的水量适宜, 避免水量过大的放射状水柱, 确保幼儿洗手时水不易溅湿衣服。

2. 投放数量适宜的肥皂或洗手液, 放置的位置要确保幼儿的自行取放。

3. 墙面有正确的洗手步骤示意图。该示意图应醒目、鲜明地提示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如:六部洗手法。

4. 地面、台面保持尽量干爽。这样一方面是安全上的考虑, 避免幼儿滑倒摔伤;另一方面是一种环境上的暗示, 减少幼儿玩水的现象。

第二, 是互动中积极构建的心理生活环境, 也就是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应当是健康的。具体地说, 在“洗手教育”方面, 我们应当做到:

1.适时地组织幼儿洗手和提示洗手, 使幼儿感受到“洗手”在一日生活中的重要。

2.运用儿歌、童谣或游戏的形式, 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使“洗手”从任务式的活动变成趣味性的活动。

3.给幼儿充分的洗手时间, 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特别是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 不要因为急于进入下一个活动催促幼儿加快洗手速度。

4. 引导幼儿和教师共同制定相关规则, 鼓励幼儿认真遵守、互相提醒。

在这样的互动中, 幼儿获得了信任、关爱等成功体验, 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提升。

5. 开展积极有效的家园互动, 使幼儿不仅在幼儿园获得健康教育, 还在家中得到家长的帮助和关注。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创新之举 篇3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遵循《纲要》的精神与要求,许多幼儿园都开始实施幼儿健康教育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幼儿园由于受到师资、办学条件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幼儿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存在重基本动作练习,轻身体素质的培养;重花样形式的翻新,轻活动目标的落实;重教师的课前设计,轻幼儿的主动参与;运动量太少,难度太低,练习密度不足;创新意识简单化,探索活动机械化;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呢?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新举措。

一、将健康教育渗透于一日活动之中,让活动更有效

陈鹤琴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晨间锻炼活动和早操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开始的活动,也是幼儿早晨入园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专门性的身体锻炼活动。我们应当加以充分地组织和利用。例如:

(一)晨间巧接待

在中、大班幼儿入园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值日生活动,如:浇浇花、抹抹桌椅等,适当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主动维护班级环境的整洁、卫生。

(二)晨间锻炼巧引导

在组织晨间锻炼时,我们要给幼儿充分探索锻炼的机会,做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安全、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小型器械,比如皮球、圈、沙包、垫子等等,让幼儿在熟悉各种活动器材的功能和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后,探索其新的玩法,并达到一物多玩的效果。如玩“沙包”,可以投掷、抛接、头顶沙包走、肩扛沙包走、背上驮着沙包走、夹沙包跳、夹沙包走;可以一个孩子玩,也可以几个孩子进行竞赛活动。又如圈,除了常见的玩法,我们还开发出“穿圈”“钻圈”“套圈”“追圈”等一系列新颖的玩法。不同的玩法发展了不同的动作和能力锻炼效果好。

(三)早操活动巧编排

早操代表着新的一天、新的开始,教师要将课改理念“新,活,趣”融入早操中。可精心挑选风格多元的音乐,巧妙设计动作及队列队形,编排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本土运动特点、突出园本特色、难易适当,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早操。如我园大班幼儿编排“中国功夫武术操”、中班幼儿编排“嘿嘿哈哈武术操”、小班幼儿编排“三子经武术操”幼儿的早操活动即显园本特色,又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锻炼活动中幼儿精神抖擞、精气神十足,就连空闲的家长也在幼儿早操时段驻足等候观看幼儿活动。这样的创新编排很好地体现了园本教育理念,有利于孩子全面提升素质,健康快乐成长。

(四)体智能课程巧引进

目前幼儿园缺少男老师,孩子从小在一个只有女性的环境中生活,大部分孩子身上普遍缺乏阳刚之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引进“体智能教学模式”,弥补了女教师在教学当中所缺失的一些东西,启发了教师的教学思维,改观了教学理念,拓展了教学思路,让孩子们在一个个活动中感受不同的“刚性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学习、欢笑”的天然潜质,使孩子的童年更健康、更欢乐、更童年!

(五)户外器械巧投放

在户外活动中,丰富的器械准备是基础。教师应考虑其多面性,如户外体育区域可以根据幼儿活动兴趣投放材料色彩鲜艳、器材新颖或有声响活动材料,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会参与尝试,仔细琢磨这些器材的玩法;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投放材料,如果是同龄幼儿进行的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则可依据小中大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的体育动作发展目标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器材,同时能体现出各年龄段不同的层次要求;根据各活动区功能需要配置活动器材,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这是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在活动形式上区别于一般的户外体育活动。它是全园性或年龄段的体育活动,可以划分一定的活动区域。如:钻爬区、投掷区、跨跳区、自由活动区等。因此,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可依据这些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选择地投放。如:钻爬区,可放一些便于幼儿钻爬的垫子、桌子、椅子或是在挂着的绳子上吊一些小铃铛、气球,让幼儿练习钻爬动作。

二、健康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让教育更无痕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一)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如:提供球,幼儿就开展球类活动;提供绳,幼儿就开展绳类活动。在户外活动区投放竹梯、飞镖、跳绳、轮胎、陀螺、滑板车等孩子们入园、离园时不由自主地就会玩上一会儿。

(二)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家长园地、“我运动,我健康”宣传专栏等进行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的宣传。

(三)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例如:“我爱环境美” “整洁的幼儿园”,组织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四)园内设置警示标志、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的轻音乐,大型活动器械定期检修,并有保护设施等。

三、健康教育走向家庭、社会,让活动更具影响力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亲子同乐活动“小袋鼠跳跳”“螃蟹走路”“大手牵小手”“家园特色健康教育活动展示汇报”等活动。在实践中发现:家长的热情参与在某些程度上会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辐射了“家长向孩子学习”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这种家长配合营造积极的健康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健康教育内容推陈出新,让活动更精彩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例如:像《丢手绢》《老狼老狼几点了》这类传统的体育游戏孩子们非常喜爱,但活动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传统的游戏规则对幼儿失去了挑战,孩子们玩不久觉得老是这样玩没什么意思。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动画片中的情节和角色或现场上简单的物品,如地上画的圈、一堵墙、一个角落、树荫、草地、现成的户外小器械、小椅子等,把人物角色、道具创设到情境中,让很多有趣的老游戏,赋予新的玩法。如“老狼老狼几点了”的这个游戏。我利用孩子们的新宠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把‘老狼老狼几点了’改说‘灰太狼、灰太狼几点了’啦。”孩子们都笑了。“等会儿我学喜羊羊。”“我学懒羊羊”孩子们边说边做着小动物的模样,使得动物们的角色更加丰富了。接着我请幼儿进行后半段的创编,问道:“灰太狼本领很大,一下子捉了许多小动物,而调换灰太狼角色的只有一只小动物,其它小动物站在旁边看大家游戏,心里肯定痒痒的,想个什么办法,让他们按要求停止游戏,又开开心心看大家玩呢?”幼儿说:“把他们关起来。”我疑惑道:“关哪儿呢?” 孩子们指着操场上画着的小圈说: “地上画的圆圈就把它当老狼的家,关在里面。”我表示同意,又启发到:“要是关着,不让出来玩,还是挺不开心的,怎么办呢?”一孩子抢着说:“灰太狼去抓小动物时,我们去救出来。”“不好救的,我们在逃跑呢。”有人表示行不通。“那编个天黑了,灰太狼要睡觉,睡着了再去救。”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在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断地补充着别人的想法,我也鼓励并追问道:“大家想得真不错,那救时要注意什么呢?”“不能发出声音”小朋友回答。老师又问:“脚上哪个部位走路时声音很轻呢?”孩子们尝试着轻轻走路,最后,决定踮起脚跟,用前脚掌又快又轻地走,用这样的方法走进狼窝救出小动物。为了让情节有个完整性,我说:“用什么方式表示狼醒了,发现小动物不见了呢?”“老师当‘村长’来叫醒狼,就可以重新玩了。”于是我顺着孩子们的意思,把规则渗透了进去:“那好,你们小动物必须又快又轻地去救,救好后快速跑到安全线后,随时注意“村长”喊狼醒来的口令。”老师为自己能成为新编游戏活动中的一个角色而高兴。最后我把孩子们创编的游戏情境连起来完整地讲解了一遍,自己为孩子们补充了一个规则,要求灰太狼抓两次睡觉一次的方式进行,让灰太狼多捉一些动物来避免人多跑动而引起的碰撞,同时也增加趣味。老游戏新玩法,新趣味,使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运动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也使传统集体游戏在师生不断的改进中,变得更加好玩、更加完善,让每个幼儿都能分享游戏的快乐。

五、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让教育更具生命力

“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幼儿园活动评价的最高准则。因此,建立能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促进幼儿整体素养提高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还能激励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单一、权威的小结只会让幼儿感到活动是为了取悦老师,获得表扬。要走出这一尴尬的境地,就必须激发幼儿自主参与评价。教师应引导幼儿就玩了哪些项目,怎么玩的,想出了什么新的玩法,独自玩还是和同伴一起玩的,采用的是轮流还是别的新的玩法,心情怎样,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或打算怎样解决等方面想一想、说一说,请幼儿思考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让幼儿参与评价,可以促使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合理判断,更多地了解别人玩了哪些器械、如何玩、是否安全,等等。因此,教师激发幼儿自主参与评价,对幼儿在日后的活动中养成主动向同伴借鉴、学习活动的方法,促进同伴间的交往;养成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主动模仿、创新的思维模式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培训材料 篇4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是指以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为主要目标,以身体锻炼和身体保健的有关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而实施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涵,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领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一样,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结构的构成部分,具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整体功能,即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其主要的功能和发展目标是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帮助幼儿丰富有关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他们积极对待健康的态度和情感,逐步养成他们能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3.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不仅为幼儿身心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健康存在,而且为幼儿园开展其他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幼儿身心的健康是幼儿园顺利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前提,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及技能等诸方面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身体健康这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上。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

基本目标: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和个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的认知、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操作材料、情景而获得,也需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根据幼儿的这一认知特点,构建了“情景——体验式”幼儿健康模式,旨在探讨幼儿健康行为建立、改善和巩固的一般规律;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态度;最终形成健康行为。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广,总的来说,它包括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大方面的活动内容。(一)身体保健活动的主要内容

1.生活习惯和能力。包括盥洗的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穿脱衣服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保护个人和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的有关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生活作息的有关知识和习惯,学习习惯,饮食卫生的习惯,坐、行、站、立的正确姿势,等等。

2.饮食与营养。包括饮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常见食物的名称及其营养知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膳食平衡的简单知识,等等。

3.人体认识与保护。包括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主要功能,保护器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和态度,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常见外伤的简单处理知识和方法,预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等等。4.保护自身安全。包括生活安全常识,活动安全常识,药物安全常识,应付和处理意外事故的简单知识与技能,自我保护能力,等等。(二)身体锻炼活动的主要内容

1.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及有关知识,体育运动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等等。

2.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平衡、协调、灵敏、柔韧、力量、速度等身体机能练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等等。

3.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包括模仿操、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口令、信号与动作,列队,变化队形,等等。

三、操作程序及策略

“情景----体验式”幼儿健康教育模式,“情景”指“环境会说话”,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体验”让幼儿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特性。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1)感知、了解是掌握健康知识的过程。健康知识的掌握是树立健康态度,形成健康行为的基础。通过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教师讲解示范、传播媒介的宣传等方法,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2)讨论、体验是建立健康态度、信念的过程。讨论,即让幼儿参与健康教育态度讨论,为他们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自己得出结论提供机会。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鼓励幼儿对他人的思想加以评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夏季,教师就多吃冷饮的害处让幼儿进行讨论,从而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体验,即教师或幼儿就特设的生活情境加以表现,然后让幼儿思考分析情境中所涉及的健康教育问题。由于情境表演的主题来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故能较好地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了解应该做出的合乎健康要求的行为。如让幼儿认识各种食物,向幼儿介绍简单的营养知识时,让幼儿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自闻一闻、尝一尝,他们往往会十分乐意,且对认识的食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3)操作、实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过程。让幼儿对已经学过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技能反复操作、实践,加深理解,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如盥洗的顺序和方法,衣服的穿脱与整理,持筷的方法等。都必须在老师与家长的具体指导下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简报 篇5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有:龙庆中心学校全体管理人员、全乡14所村完小校长、政教主任、安全员以及全乡所有小学班主任。首先,由师宗县心理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王蕊老师为老师们分享主题为“关爱学生 守护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王老师分别从“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角度”以“什么是特殊学生? ”、“什么是心理危机? ”、“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如何帮助特殊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如何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五个问题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为老师们呈现了一场如细雨春风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的精神大餐。

其次,是由师宗心理专家柏永胜老师为老师们带来主题为:“用心引领 细心陪伴”之“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实操经验分享与指导。柏老师分别从“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 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诊断与辅导”三大方面入手,先理论后实践,以详实的案例、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演示了“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整体构建和工作中的分层 管理与细致入微的心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心理教育的.爱心、细心与心理科学相结合的管理与干预的特殊性。

老师们开开心心参与活动,全神贯注地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记录、思考,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分享中学习与成长。

通过两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家长师德福校长画龙点睛的总结,让参会的100多位教师真正品尝了心理健康教育之大餐。

此次心理健康教育送教等活动,让我们贫困山区学校享受到了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促进未成年人健康、阳光成长。这就是心理健康管理中心的初心。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篇6

设计意图:

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肢体协调能力,同伴之间也具有了一定的合作能力,并且在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创造出新的游戏玩法。因此,我们为大班幼儿设计了户外游戏《夹球走》,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活动目标:

1、两人协调一致的夹球侧身行进。

2、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运球方法,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小一样的球若干,画好两条跑道线,每条跑道终点安排一名幼儿。

活动过程:

玩法一:幼儿两人一对,全班分成两大组,纵队站在起跑线后,游戏开始,两组前面的一对幼儿面对面站立,将球放在胸前夹紧,使球不至于滑下来,然后步伐一致的侧身向终点快速行进。到达终点后,由终点幼儿替换其中一名幼儿继续夹球往回走,回到起点处,将球交给下一对幼儿,以最先完成运球任务的队为胜。

玩法二:游戏继续进行,幼儿两人一对,全班分成五大组,每一组前面的一对幼儿背对背站立,将球放在两背之间夹紧,使球不至于滑下来,然后步伐一致的侧身向终点快速行进。到达终点后,由终点幼儿替换其中一名幼儿继续夹球往回走,回到起点处,将球交给下一对幼儿,以最先完成运球任务的队为胜。

玩法三:(幼儿的能力发挥阶段)

幼儿可以自行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方式夹球走,老师鼓励加油并做好随机保护和跟踪观察,及时表扬有创造力的幼儿。

估计:

能力强的`幼儿可能会用头顶夹球走,这个难度很大;有的幼儿可能会用腿夹球走,这种方式会走得很慢,有的幼儿可能会用胳膊夹球走等等。不敢创新的幼儿,老师可以做适当的鼓励和提示。

整理活动:

组织幼儿做运动后的放松活动,并引导幼儿养成活动后及时整理好器械的习惯。

活动延伸:

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成效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成效

一、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成效 (如何正确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成败)

(一) 要看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理解水平, 恰当地选择教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本身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符合幼儿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使幼儿有兴趣学, 愿意主动探索, 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 要看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口吻、教态是否有吸引力, 能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使孩子能注意力集中地主动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来, 教师和幼儿要双向互动起来。

(三) 要看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是否能让孩子多种感官参与, 在发现中学习, 在探索中得到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只注重讲授, 一个人讲得再精彩, 学生都只是被动的接收器,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称之为学习。

(四) 要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 教师能否遵循教育规律, 是否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语言展开教学, 教学思路清晰, 步骤安排合理。面向全体, 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五) 要看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是否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 是否能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 是否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 教具和学习材料的准备是否恰当和充足。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具体直观的教具, 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还能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具一定要能为达到目标服务, 不是越多越好, 越华丽多彩越好, 教具的制作和运用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恰当运用。

(七) 教学环境的创设。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成效与教学环境的创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习交通规则就应该把学习场所布置成城市交通的模拟场景, 表演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就应该创设池塘的环境场景让孩子身临其境, 这样, 掌握知识也就水到渠成。

二、如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成效

明确了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成效的相关因素和如何正确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 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教育活动的成效,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

经常向有经验的幼儿园和身边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有助于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 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二) 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的内容精髓, 为实现教育目标打好基础。

(三)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反复研究教法, 在备课的时候就预测好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可能带来的效果, 选择出有可能产生最佳效果的方法运用于教育实践。

(四) 设计好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围绕教育目标, 一环紧扣一环, 有条不紊地向最终目标迈进。

(五) 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孩子的“脉搏”, 随机应变, 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 能尽快找到孩子学习的兴奋点, 始终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 恰到好处地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

(六) 要善于提问。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 调动孩子思考, 问题要具体, 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含金量, 能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 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 不断优化教育过程, 同时还要勇于创新, 要敢想, 要把自己的创意和教育科学规律结合, 以取得最佳教育成效。

(八) 认真备课和准备教具及学习材料。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研究自己所在班级的幼儿,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 这样才能使教育活动有成效。

参考文献

幼儿园健康活动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活动;实践;研究

如今,健康的真正意义正在被大家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所认识,并不是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健康还包括个人心理方面的健康,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以及道德方面的健康,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学龄前儿童所受到的教育应当来自幼儿园,幼儿园方面,必须对儿童起到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引导,使其慢慢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举止和日常习惯,只有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才能让幼儿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为幼儿成长之路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表现为对身体健康重视,而忽视了幼儿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这使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更加关注与重视。出于对幼儿的保护,很多事情都由教师来代劳,为了避免一切危险活动,幼儿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与次数,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但是,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幼儿全靠教师,自己缺乏安全意识,使幼儿失去了锻炼和学习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不仅是身体上不受伤害,更提升到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上。所以说,幼儿园健康教育,不仅要关心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2.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这个时期需要大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师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是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观点。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常常提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对于健康教育来说,应该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但是这一问题却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3.健康教育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把重担完全交给健康常识等学科。传统的健康教育就是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进行,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观念,各学科间的教育没有融合,只一味地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失去了许多健康教育的机会。

二、对幼儿园健康教育提出的建议

1.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平时点滴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细心,及时发现并捕捉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并采取多种灵活形式进行引导。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要有心,及时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友,一点点地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当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时,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幼儿会乐于助人,有的不会寻求帮助。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

2.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一个良好的师幼关系会使幼儿身心愉悦、健康成长。教师是影响幼儿一生的人,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必须对他们十分温柔。笔者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幼儿需要师爱,需要关心与呵护,所以要随时给幼儿一个微笑或鼓励的眼神,让他们真切感觉到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让幼儿们喜欢上幼儿园,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教师与幼儿真心相处,就会产生心灵的沟通、精神的相映。

3.为幼儿提供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随着幼教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对于幼教领域各学科的融合成为以后的趋势。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越来越适合幼儿的学习。不过这种融合式的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不断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必要的,为实现课程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与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幼儿教师是关键。

总而言之,幼儿园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幼儿园肩负着对儿童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家长也有很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教育。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才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使幼儿拥有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甄俊芳.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探究[J].学理论,2013(06).

[2]林琴凤.幼儿园健康活动现状与对策[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3).

作者简介:尹丹,女,198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幼儿园中班健康活动 篇9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通过游戏了解手的功能,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手影表演录像一段。

2、戴在手指上的小帽子每人一份。

3、装有物品的魔盒每人一个,各色物品图片一份。

4、幻灯片课件……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手的结构,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2、通过游戏了解手的功能,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简单了解保护手的方法。

二、活动准备:

1、手影表演录像一段。

2、戴在手指上的小帽子每人一份。

3、装有物品的魔盒每人一个,各色物品图片一份。

4、幻灯片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今天张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表演,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观看表演)

师:(观看完毕)表演真精彩,文明的小观众观看完演出后要记得送出热烈的掌声哦!(一起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刚才的演出是用什么来表演的吗?(手)

对,是用我们的手,请你伸出你的小手来看一看吧。(引出下一环节)

一、(第一环节)认识手的结构,了解五个手指的名称。

1、介绍手的结构。

师:看一看我们有几只手?(两只)手上都有什么呢?(用手指着手心):这个部位叫什么?(手心)挠挠你的小手心,好痒啊。(用手指着手背):这个部位叫什么:(手背)摸摸你的手背真光滑。

师:除了手心、手背之外,手上还有、、、、、、(手指头)对,是手指头,手指头上有什么(指甲盖)数数看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头?1、2、3、4、5,一共五根手指头,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最矮最粗的叫(大拇指)什么时候会用到大拇指呢?对了,在夸奖别人的时候会用到它,伸出你的大拇指来夸夸旁边的小朋友吧!(幼儿伸出大拇指做夸奖状)。最细最小的这个叫、、、、、、(小指)伸出你的小指和旁边的小朋友拉拉勾边吧。个子最高的叫(中指),伸出你的中指和它玩一玩吧!(变成兔耳朵动一动)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这个叫(食指)什么时候会用到他呢?(在指东西,数数的时候)伸出你的食指来动一动吧.在小指和中指之间的这个叫(无名指)伸出你的无名指,让他们碰一碰吧.师: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除了手心、手背、和手指头之外,我们的手上还有很多小纹纹,在手心里的叫(掌纹),在手指头上的叫(指纹)。

2、和手指跳舞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五指朋友(用手点指五指),五指朋友们要去参加舞会了,我们把它们装扮一下吧。(提示幼儿:请打开旁边的小柜子,轻轻放在腿上)伸出五指:红色帽子给又矮又胖的(大拇指)带,蓝色的帽子给又细又小的(小指)带,绿色的帽子给、、、、、、个子最高的(中指)带,黄色的帽子给会数数的(食指)带,粉色的帽子给无名指带。

师:(稍事等待,巡视一下幼儿)伸出你的手指让老师看一看,准备好了,舞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听音乐做动作)。

二:通过游戏,了解手的功能及重要作用。

(一):小手可以做的事情。

师:小朋友的小手会跳舞,它可真能干,那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呢?

(画画、吃饭叠衣服.拿东西……..)回应:你的小手真灵巧,你的小手真能干,你的小手会做的事情可真多,你的小手很灵活.你的小手很勤劳,你的小手……)

(二)通过游戏,让幼儿亲自感知手能感知物品特性的功能。

师:小朋友的小手能做这么多事情,那张老师要考考小朋友,看看谁的小手最能干.第一小环节:设置情境,教师示范游戏玩法.师:小朋友,看!张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的图片,图片上的这些东西就住在你旁边的那些黄颜色的家里,可是老师忘记了到底是谁住在哪个房间了,现在就请你的小手来帮我分辨出到底是谁的家。(教师拿一黄色盒子示范)

师:(一边摸里面的东西)咦?这是谁的家?我来摸摸看,记住哦,只能用小手你的小手来帮忙哦,(很神秘的做思考状):我感觉它硬硬的,还有四个轮子,我觉得它可能是一辆小汽车。

第二小环节:请小朋友摸物品,并提问。

师:现在请你去拿一个小房子过来,伸进去摸一摸,听到老师的口令赶紧把手拿出来,记住:千万不要把东西拿出来,更不能提前告诉别人你摸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秘密,记得要保密哦。(孩子们拿来小房子放在腿上)1、2、3、小手藏起来。

师:小朋友,你摸得时候是什么感觉?你的小房间里可能住着谁?(提问几个小朋友)

第三小环节:请小朋友们把相应的物品图片贴到小房子上。

师:刚才张老师觉得我的小房子住着小汽车,现在我把小汽车的图片给贴到这个房子上面,你的房间里住着谁?也去把它的图片贴到他的房间上吧。(孩子们取图片贴好,检查纠正图片对错)

第四个小环节:验证猜想,揭晓答案。

师:那么小朋友们到底用我们的小手猜得对不对呢?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我数到三,大家一起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猜对了,小手慢慢伸进去,1、2、3,变(很惊喜的样子)拿出物品,呀,恭喜你们全都猜对了!(做出胜利的表情.)

第四小环节:把物品送到他们的小区里。

师:小朋友真棒,看,老师这里有一张楼房设计图,这些物品都分别住在不同的楼道与楼层里,现在请小朋友根据图示,帮这些物品送回自己的家吧。(按楼道,逐一摆放,合作拼搭一个楼房)。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 篇10

东林书院

活动目标:

知道放养活动的意义,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各种关于环保的资料、图片。

2、幼儿带来的各种水生动物、水桶

活动过程:

1、幼儿将自己收集来的关于环保的资料和同伴分享、阅读。

2、环保小卫士论坛。

请幼儿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或是了解到的资料,来谈一谈关于环保的事情。以论坛发言的形式进行,每个幼儿可以拿着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图片来向大家介绍。

3、教师小结。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4、放养活动。

请幼儿将自己带来的水生动物拿到东林书院的水池中放养。知道只有保持水池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保证环境的健康。

延伸活动: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篇11

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发现,很多农村幼儿园缺乏玩具材料,缺乏空间条件,无法形成供幼儿自发探索的活动区,因此普遍采用了课桌式的以开展集体教学活动为主的小学化教育形式。而大半的城市幼儿园虽普遍设置了活动区。但很多教师为实现各学科领域的教学目标,常常要求幼儿在活动区通过操作完成枯燥的作业。在这里,幼儿只有选择材料的自由,而没有选择玩法的自由。

一般而言。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可分为四类:直接投放的购置材料、加工制作后投放的购置材料、直接投放的废旧物品、加工制作后投放的废旧物品。调查表明,凡是重视活动区活动的幼儿园,教师自制材料的比例较高,制作的学具比例高于玩具。自制材料的更换频率也较高。但教师普遍抱怨为活动区制作学具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上本就有要求的案头工作,他们感到不堪重负。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教师自制材料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很多时候,教师是为了制作而制作。为评估检查而制作。部分教师明知制作的学具对幼儿的发展意义并不大,但仍制作了不少名为学具实为“看具”(因为制作精美往往限制幼儿摆弄,所以称之为“看具”)的材料;部分教师则为设计不出新颖的材料而苦恼,干脆照抄儿童用书中的玩具或模仿现成玩具来制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制作材料时只关注材料操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却分辨不出这种目标的达成对幼儿的发展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在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此辛苦地自制材料却并未产生应有的效应。其一,我们看到幼儿在活动区仍存在大量被动行为。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幼儿为何不喜欢我辛苦制作的材料?教师提出最多的疑问是:幼儿不选择这些材料,我该如何引导他们作出选择?其二,我们看到自从有了活动区,幼儿的游戏反而少了。教师最大的困惑是:时间如何才能安排得过来?教师提出最多的疑问是:活动区活动和游戏活动是分还是合?其三。我们发现活动区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主要体现为对结果的关注,即幼儿是否在按教师限定的玩法操作,操作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做出能让幼儿理解的每种材料的操作方法的标记?教师提出最多的疑问是:幼儿不按照我的要求来操作材料怎么办?

既然幼儿园活动区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也是当代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那么,一个幼儿园的活动区在课程中处于什么地位,一个教师对待活动区的态度怎样,以及活动区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和活动指导的质量如何,就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根本反映。就目前幼儿园活动区现状来看,教师的困惑和疑问一方面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路径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说明了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师的实际专业素养之间还存在落差。

(一)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幼儿园活动区活动

“活动区”活动是在我国幼教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的产生必然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以儿童发展为本”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尊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就幼儿教育而言,就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改变“学科化”“小学化”的状况。于是《幼儿园工作规程》首次提出了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思想。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一种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我们认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从时间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经常开展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不加任何干涉的话,游戏充盈在幼儿的大部分生活时间里;其次,从性质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必然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其大部分行为具有游戏的性质。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活动形式;第三,从价值上来说游戏应该是最必需的一种活动,因为游戏给了幼儿表现所能和满足所需的机会,使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自我发展,也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幼儿园教育应倡导大课程观,即教育要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教育要通过游戏来实现,生活化、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能够直接体验的;知识要整合在—定的情景中,是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自主建构起来的。落实这种新课程理念必然要有一种与之相应的实施形式,“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而“活动区”就是这样一种环境。

有了活动区,教师就能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的课程环境,有了活动区,幼儿才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活动的机会,这样,让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想才能实现。

(二)活动区活动是教师预设课程目标与幼儿自主发展的统一

活动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呢?教师不仅要知道活动区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还要理解课程改革理念在活动区环境创设和活动指导中是如何具体化的。也就是说,怎样的环境呈现方式能将课程内容综合于其中?怎样的活动区环境能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如何做才能实现教师预设课程目标与幼儿自主发展的统一?这是每个教师在组织活动区活动时必须具有的自觉意识。我们知道,活动区环境是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来预设的,教师如果想让幼儿从环境中学会什么、获得怎样的经验,就要有意识地投放相应的材料、有目的地安排相应的空间,用材料诱导幼儿的行为,让幼儿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实现预设的课程目标。

如果单就课程目标的客体化来说,教师只需将原来课程中通过集体教学传递给幼儿的各科各领域知识转化为操作材料,将原来用于集体教学的教具转化为学具投放在活动区,然后让幼儿个别操作,教师则作个别化指导,以实现课程目标。但是,仅仅在集体教学还是个别化指导这一形式上加以区别还不是课程改革的根本。活动区有可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也有可能导致幼儿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活动区诱导的不同活动,有的幼儿园的活动区中幼儿自由度很大,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结伴活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材料。但是有的幼儿园的活动区中幼儿被要求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互不干扰地操作材料,并且要在操作结果正确以后才能转换活动内容。

为什么幼儿在活动区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呢?我们知道,课程目标观照下的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的选择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教师是从“教师教”出发还是从“儿童学”出发来设计活动区,其结果是不同的。幼儿在教师预设了课程目标的活动区中自主学习,就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不能只考虑自己“怎样教”,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幼儿“怎样学”。也就是说,教师要考虑在不直接“教”的情况下,幼儿是如何获得这些经验的,以及获得这些经验的途径有哪些。这样的活动区其课程目标是隐性的,课程内容是综合的,目标的达成是不同步的,同一种材料对不同幼儿的发展价值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教师预设的课程目标与幼儿的自主发展才能达到统一。

(三)组织开展活动区活动是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途径

幼儿园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要求,但传统的师范教育并没有为教师做好迎接改革的专业准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滞后于这个新要求的,改革带给教师的专业挑战与教师实际的专业水平之间存在落差。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一种重要的知识缺失,那就是幼儿发展的知识。尽管教师在职前的师范教育中也学习了幼儿发展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但教师掌握的只是一般的年龄特点,并且习惯于用一般的年龄特点来解释同一年龄段的每一个幼儿的行为,结果无法把握同一年龄段不同幼儿的行为差异。尽管教师也学习了各科教学法知识,但他们掌握的是各年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并且习惯于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却不知道幼儿是如何获得与表现我们所要“教”的那些知识的。要想弥补这一知识缺陷,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幼儿的行为,学习解读幼儿的行为,而活动区活动则为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行为创造了机会,因此组织开展活动区活动也就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活动区活动的自由性使幼儿有了根据自己的意愿行动的可能,这就给教师提供了观察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的机会,从中可以学习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发展意义。因为教师根据预设目标投放材料,只是一种会引发幼儿多种行为可能性的假设,所以,教师的观察是一个验证自己教育行为的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实际行为与预设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材料和要求,以顺应幼儿的需要。这种观察会使教师越来越能看懂幼儿的行为,也就越来越能预期幼儿的行为,从而使活动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越来越符合幼儿的需要。

其次,活动区活动的自由性使每个幼儿能够在不同的活动和水平上表现自己,这就给教师提供了观察不同幼儿在作用于相同材料时表现出不同行为的机会,从而把握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因为教师根据年龄特点投放的材料,是针对某一年龄段所有幼儿应然行为的假设,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个性特点是极其不同的,因此材料对他们的发展意义也就不同。当不同幼儿以同种方法作用于材料时。我们会看到他们在水平上的差异:当不同幼儿以不同方法作用于材料时,我们会看到他们在个性特点上的差异。这种观察会使教师越来越能理解个体差异的内涵,也就越来越能把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使活动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越来越具有普遍适应性。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 篇12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氛围

幼儿年龄虽小, 但求知欲强, 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 周围经常看到的事物, 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 百问不倦。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而是合适的环境, 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幼儿喜欢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大胆猜测、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幼儿的这些认知特点, 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首先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1. 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探索的物质环境。

适宜的物质环境刺激, 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根据班级和园内的实际情况, 布置活动室、植物角、动物角、科学发现室等可供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环境。在活动室内布置科学墙, 墙饰内容根据主题不同及时更换, 增减。如以《我爱我的小动物》为主题时, 张贴各种各样的动物, 使幼儿对周围环境给予更多关注。在“动物角”内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泥鳅、蝌蚪等,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及生活特征。

2. 营造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

平等、接受、宽容的交流氛围是儿童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教师是营造这种互动氛围的主角。教师在儿童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儿童传递温暖、支持、教育的信息,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引导儿童自由表达。如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包括摸摸孩子的头、背, 更容易吸引和维护儿童的注意力;用轻柔的语气和语调;用鼓励的眼神注视孩子;对于孩子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淡化他们在交流中的错误;允许发表不同的想法, 肯定他们的求异思维。

3.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空间。

教师应尽量利用园内的一切空间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如可在大操场上种松树、柳树等, 走廊上种植迎春花、紫藤等;在草坪与户外活动场地周围种植灌树当绿篱;这些植物既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 又具有遮荫隔离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为幼儿提供了认识自然植物的教材。除此之外, 还可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 为中、大班的幼儿开辟小菜洼, 并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果实大、生长期短, 适合幼儿种植的蔬菜, 瓜果进行种植。另外, 还可设置饲养角, 养兔子、小鸡、鸽子等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能引起幼儿观察和饲养的兴趣, 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积极情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选择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有自然现象、人类、动植物、物质世界的现象、现代科技等, 内容涉及的面广而且量大。作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工作者, 面对大千世界, 如何选择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 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呢?

1.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地为幼儿的生活服务。

“教育是为了完满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人们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在以往的科学活动中, 我们恰恰遗忘了这一点, 往往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去传递知识, 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可以在生活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 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

2. 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家乡的本土资源。

让科学回归幼儿的生活, 让科学教育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就要让幼儿学会用粗浅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大自然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 如高低不同的山峦、形状各异的山石、曲折迂回的溪流、各种各样的土壤等, 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

三、提供适宜的材料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大多来自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更是如此, 它是幼儿不断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主动探索、反复尝试操作而获得的。这也是幼儿获得的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识。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主动获得更为广泛的经验, 教师应精心地为幼儿选择操作材料。

1. 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科学活动有时很枯燥乏味, 有趣的材料是对幼儿学习最好的刺激, 教师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趣味性, 如果材料只具有科学因素, 儿童不易进入其中, 那就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材料只具有趣味性, 那又失去了科学发现的真正作用。

2. 材料应具有层次性。

我们尊重幼儿的发展差异,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的科学活动, 幼儿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个目标,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认知倾向, 有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自己整合经验的方式, 我们所能做的是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幼儿的科学经验主要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的, 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 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如在让幼儿探索厨房小工具时, 教师可以提供操作难易不同的小工具, 鼓励幼儿自选。在此过程中,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操作技能选择自己有信心把握的材料。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提供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更要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发展经验, 在把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尽量让幼儿“跳一跳”才能获得成功, 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

3. 材料应具有挑战性。

在材料提供时, 我们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材料的难度既要高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又能保持他们的探究兴趣,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对材料有兴趣, 才能产生探究的问题。幼儿是在发现中生成问题的, 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不必是完美的, 幼儿有时就是通过观察半成品材料而发现问题的。

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

当幼儿有了探究的动机后, 就将进入探究的过程。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 平等地参与幼儿的活动, 探讨问题, 有效地引导科学探索活动。

1. 提出探究问题,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是通过问题来展开的, 有效的问题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的情境中, 启发他们去观察、探索、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最好能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问题要符合幼儿已有经验, 使幼儿有能力进行探索;问题是幼儿未知的, 或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冲突的, 对幼儿的思维要具有挑战性, 有一定的探索空间;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 解决途径不是唯一的, 它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引导幼儿积极猜想的动力。

2. 关注活动进展,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反复验证。

让幼儿亲历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是幼儿学科学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神情、行为表现、讨论的问题等, 注意幼儿有哪些困难和认知冲突, 以便及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幼儿只有在尝试过程中才能获得主动学习和发展。

3. 及时记录获得的信息。

记录获得的信息, 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 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尽管幼儿的记录结果极为幼稚, 他们只会用一些简图或符号, 但是这些都是幼儿获取知识的过程, 有助于幼儿原有认识与当前操作结果想比较, 调整原有认识, 主动建构新经验。教师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 保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五、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可以使科学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让幼儿真切地感受、体验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进步,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关心周围事物、关心生活。

六、随机教育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 应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小朋友要喝止咳药水, 盖子怎么也旋不开;鱼缸里的小螃蟹怎么会在水里死掉了;马路上的红绿灯总是会自动变化等等。我们应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 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解决。

七、挖掘家长资源, 促进家园互动合作

首先, 教师应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 不同的家长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 家长们不同的知识和职业背景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小小理发师”主题开展时, 教师可邀请班内当理发师的家长亲自来园进行真实的理发演示讲解, 让家长也来参与教学, 真正做到了家园的互动合作。

其次, 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兴趣优势和才能智慧, 使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合作伙伴。同时可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 让家长直接来园参与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亲子制作活动。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定能让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走出幼儿园, 走向家庭, 走向社会!

上一篇:[关于政府党组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下一篇: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