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2024-05-17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通用13篇)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篇1

调查发现, 78%的用人单位要求幼师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且需要一定的创编幼儿诗歌能力。另一个方面, 幼师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专业课《幼儿文学》课标要求:幼儿教师要担负启蒙幼儿的诗歌鉴赏任务。幼儿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幼儿诗歌创作基础。

二、教学活动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诗歌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鉴赏诗歌的意象, 请学生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幼儿诗歌的创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经说过, 在教学时, 如果能够多想想我们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将对我们的教学大有裨益。“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学生朗读, 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尤其是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 (2) 实践教学法, 通过模仿练习, 掌握幼儿诗的写作, 在独立运用中完善并创新。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通过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让学生认识到诗歌的“平易近人”, 增强学生的创作兴趣。

以此诗为契机, 分析学生自己作品诗歌《我》中运用几个意象 (刚起锚的船、小鸟、花骨朵) 来表达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 引出诗歌创作的特点: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2. 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 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1) 学生回顾意象定义:意象是意中之象, 即融入诗人情思的形象。诗歌多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表达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我们前面学习诗歌时, 已经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进一步明确意象的概念, 为后面运用意象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明确诗歌运用意象表情达意, 才能避免平铺直叙, 没有意象就没有诗歌。

(2)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表现作用。课件播放: (1)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用水莲花这一个意象写出女子的娇羞姿态之美。低头的这个有代表性的细节使意象鲜明突出。 (2) 舒婷的《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小结:判断诗作有无诗意, 关键看有无运用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情意, 这也是之所以称散文诗为“诗”的根本原因。学生如果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 写出来的东西就可以叫做“诗”了。

3. 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诗歌, 了解和掌握幼儿诗歌创作运用意象表情达意的特点。

出示课件:儿童诗《春天里的笑声》《语言》 (中班,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知语文与幼教专业的结合, 认识了解幼儿诗歌。先请学生用大人的语气与小朋友的语气分别朗读此诗, 体味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朗读法, 模仿幼儿语气朗读, 更能感受到幼儿诗的童稚特点。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幼儿诗与成人诗的不同, 即幼儿诗表现出稚嫩、童真的幼儿心理。

请学生分析此诗的内容看有哪些特点?

学生再次朗读讨论得出结论:从诗的内容方面感受到富有儿童情趣, 小河、小雨、小鸟等意象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 用几个有童趣的意象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 教师根据板书小结

学生小结:这些诗歌主题单纯, 内容浅显;语言凝练, 节奏明快, 韵律和谐, 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于朗读和记忆, 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 发展语言, 启迪智力, 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发表激励、展示成果。

展示 (收集、修改过的) 2008级幼教学生创编的儿歌专集。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篇2

为了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好生物课,我到我市各类幼儿园调查了生物学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情况,及我院往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情况。通过调查得出以下几点:

生物学知识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市各幼儿园使用的教材中,生物学知识内容很多,所占篇幅很大,讲述了植物117种、动物77种。语言教材里涉及植物lO多种、动物20多种。在计算、美工、音乐的教材里也有许多动植物内容。此外,科学、健康、社会、语言和艺术的教材中都有不少动植物内容。总之,任何幼儿教材都向幼儿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知识,渗透着生物种群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教育。

幼儿园每班都有自然角。自然角随着季节的交替,设置不同植物的枝叶、花、果实和种子,培植着花草,饲养着鱼、虾等小动物。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参与种植、管理花卉和作物,喂养鸽、兔等小动物。这样,在帮助幼儿获取动植物及其与季节、环境关系的感性认识过程中,在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和保护周国环境的思想意识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春游、秋游和参观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团等都是幼儿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活动使得幼儿广泛接触大自然,获取大自然中许多动植物的感性认识,获取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动植物关系的感性认识。指导幼儿活动的教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知识。

可见,在幼儿园的整个教育活动中,生物学知识具有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地位。

我院往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知识的欠缺

幼儿园的青年教师(包括我院往届毕业生)制作动植物标本、培植花木的能力差。幼儿园在活动中采集的或其它单位赠送的一些实用、有保存价值的动植物,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将其制作成合格的标本,常常在自然角放置一段时间便丢弃了。各幼儿园所陈列的标本,绝大多数是花钱买的,仅有的几份自制标本也不规范。

青年教师的生物学知识不全面,在教育括动中经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幼儿栽种大蒜的老师,自己不清楚蒜瓣是什么;把核桃说成是种子;把从河边边拾来的蚬当成小的河蚌;把林间飞舞的绣眼等鸟,统统说是麻雀。又例如,教师把“高高的水杉”。一课讲得绘声绘色,站在水杉树下时却不知道这就是水杉;教完一首儿歌,还说不出儿歌中有5对足的动物是什么。

幼儿园里种着许多花草树木,饲养着一些小动物。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青年幼儿教师对自己身边的这些动植物约有一半以上叫不出名字;对宝鸡著名的动植物,往往仅知其名,不识其貌;对一些常见的动植物有时也会混淆,如桂花和女贞、梧桐和法国梧桐、鲤鱼和鲫鱼。

有些青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就信口开河、胡乱搪塞,影响不好。我遇到过这样一些情况:秋游时,幼儿问老师农舍旁的金瓜是什么.老师说是一种桔子;幼儿问大树上为什么有许多疙瘩?老师回答那是树的正常生理现象;幼儿看到的马陆,老师说是蜈蚣。调查结果说明,往届毕业生的知识不能联系实际,某些基础知识如分类学知识太少,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因而在完成幼儿科学教学目标,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然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科学活动兴趣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究其原因,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生物学在一年内要讲完初中植物、动物和高中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只能讲授教材里的内容,不可能过多联系实际,也不能详细讲解动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等。其次,以往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实验课和课外活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参与生物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基本技能较差。第三,学前教育生物教材不可能与幼儿园教材吻合。学生毕业后又没有进修生物学的机会。因此,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上述情况。

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生物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幼儿教育活动的需要,我借鉴以往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开辟了课外活动。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措施。

同年级的4个班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另两个班是对照班。实验班在自愿的原则下.成立了生物兴趣组小组。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双体日到宝鸡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林业科研所、公园等进行珍稀动植物和常见动植物的识别、标本采集、挖掘化石,进行生物资源调查和生卷调查等;用课外活动进行动植物标本制作、动植物解剖、花卉栽培以厦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还随着生物科技活动的开展.进行生物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竞赛活动。实验班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全体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学院动植物标本室等。要求学生观察认识各种类群(主要是书本中学到和生括中常见的动植物,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种植、记录黄豆等植物的萌发、生长情况以及饲养金鱼等,要求学生能识别校园里各种动植物,井把后一项要求列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定期考核。学期末,实验班(包括生物兴趣小组)学生的小论文、小创造造、小制作等向全院师生展出,并对其中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课外活动成绩显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约占实验班人数的40%。学生以很高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参加活动,勤动手、勤思考、勇于探索,取得可喜的成果。例如,一个学期学生就制作宝鸡的珍稀植物和常见植物标本260多份、动物标本22件、昆虫标本10盒、小论文28篇。学生的成果展出后,获得学校和上级领导部门的一致好评。课外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物学成绩和思维能力均获提高,学期末年级统考,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高8. 96分,其中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实验班平均比对照班高3.12分。课外活动中运用的许多科学知识,是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生还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通过参观、实验、探究、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生物的课堂教育过程变为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育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视人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造就学生发挥才能和发展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刨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幼儿园活动安全教育教案 篇3

1、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和相应的策略。

2、通过观察图片,推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了解这样玩的危险性。

3、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感受自我保护过程中的愉快心情和活动过程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相关图片

1、观察图片,推测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师出示图片,问:请大家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玩什么?这样玩好吗?为什么?

鼓励幼儿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大家猜一猜,如果这些小朋友这样玩,可能会怎么样呢?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推测,并说出后果和危险。

2、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他比较危险的行为。

教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玩的方法比较危险呢?这样玩为什么有危险呢?

通过讨论帮助幼儿了解集中不安全的玩法,认识到它们的危险。

教师讲事例让幼儿说一说,这样玩好吗?

一天放学后,小明和小刚在马路边上踢足球。玩了一会儿,球骨碌碌地滚到马路中间去了。这时候刚刚有一辆车开过来,司机看见一个小孩子过来捡球,马上刹车,但还是把小明撞倒了。小明吓得脸色煞白,哇哇大哭。警察叔叔连忙过来抱起他说:“以后不要再在马路上踢球了,这样一来太危险了。”小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提问:小明和小刚这样玩好不好?为什么?那应该怎样玩才不会有危险?

3、组织幼儿讨论:怎么玩才可以使自己比较安全?

教师:刚才,我们说了许多玩的方法和玩的东西都比较危险,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玩呢?应该玩些什么呢?怎样让自己比较安全呢?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

4、学习了解自我保护的策略

幼儿园幼儿活动安全教育教案 篇4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保护工具。

2、了解头盔的重要性。

3、了解头盔的组成与佩戴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头盔的重要性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安全头盔PPT,安全头盔探究实验记录表

2、幼儿对自我保护有一定的认知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提问互动

问题一:

教师:小朋友们,为什么在菜场上看到的鸡蛋会装在鸡蛋托里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漂亮的玻璃瓶寄给伙伴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包装上一层气泡纸呢?

小结:原来呀,鸡蛋壳比较薄,当鸡蛋们被放在一起的时候,容易发生碰撞,鸡蛋托可以起到隔开鸡蛋,防止蛋壳破碎的作用。

玻璃制品容易摔碎,气泡塑料膜中的空气能够保护玻璃不被摔碎。

问题二:

教师:小朋友们,在做汽车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用上安全座椅,为什么呢?我们做飞机的时候需要系上安全带呢?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结:原来在汽车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安全座椅可以防止我们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对我们的伤害。飞机上的安全带同样可以帮我们把自己固定在座位上,防止我们在飞机飞行期间受到伤害。

问题三:

教师:我们在坐电动车的时候,什么能够保护我们呢?

小结:在骑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外壳坚硬安全头盔能够防止我们“小脑袋”直接撞在障碍物上哦~

二、了解头盔结构

1、过渡语教师:原来头盔会让我们坐电动车时更加的安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为什么能够保护我们吧。

2、讲解介绍

教师:头盔最坚硬部分,我们叫它外壳,能够抵御外部对我们“小脑袋”的伤害,外壳下面的夹心层让“小脑袋”不和坚硬的外壳发生碰撞,软软层则是让“小脑袋”在头盔里面感到柔软和舒服。护目镜能够保护我们的“小脸”,系带能够让头盔更加稳定的戴在我们的头上。

三、探究实验

1、提问互动

教师:小朋友们想想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容易破碎的物品呢?

(鸡蛋、西瓜、玩具等)

教师: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去保护他们呢?

(布、塑料泡沫、盒子等)

教师:那么,当他们遇到伤害时,让我们来看看被保护与不被保护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吧~

2、讲解介绍

比如,第一组小正小朋友和七月小朋友选择的实验对象是鸡蛋,保护工具为鸡蛋托,两位小朋友分别在表格中记录鸡蛋的状态,一起看看保护工具的作用有多大吧~

3、小结

接下来小朋友们就要一起合作完成实验咯~一起观察他们在被保护与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遇到伤害会有怎样的变化,同时记得也要把实验结果画在探究实验记录表上哦~

四、了解头盔佩戴方法

1、过渡语教师:原来,保护的工具有这么大的作用,所以在乘坐电动车的时候,我们也一定需要带好头盔,保护好自己,那么头盔应该怎样佩戴呢?

2、讲解介绍

教师:第一步,双手扶着头盔两边,由上往下佩戴在头上。

第二步,捏住两侧的尼龙带向下拉紧,保证头盔完全的罩住头。

第三步,在下巴处把安全扣扣上。听到“咔哒”一声。第四步,拉住一侧尼龙带调整松紧,以下颚处留有一指空隙为最安全合适的佩戴方法。第五步,调节两侧黑色的尼龙带,让耳朵正好在尼龙带中间,戴好后上下左右不晃动,感觉舒适就可以了。

提问:

小朋友来看一看,图中哪一种佩戴的方式是正确的呢?

第二张图中头盔没有保护到我们的后脑勺,第三张图中头盔没有保护到我们的“小脸”,所以第一张图是正确的佩戴头盔的方式~

五、其它的护具

提问教师:除了我们的小脑袋,我们身体的其它部位同样需要被保护,那么,还有哪些护具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呢?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园小班社会安全教育活动教案 篇5

1.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陌生人相处的方法。

2.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准备:

1.请一位幼儿不认识的阿姨扮演陌生人,并设置表演情境。

2.玩具、果冻、巧克力。

3.有关的图片四张(附后)。

活动过程:

一、故事《沙沙和陌生人》

1.讲述故事《沙沙和陌生人》:变色龙沙沙独自在院子里玩,这时一个陌生人问他公园怎么走,沙沙有礼貌地告诉了他该怎样走,陌生人非常感谢沙沙。回到家里,沙沙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沙沙,你做得对!不过还有一些事情你要多加注意。”沙沙连忙问妈妈:“还有什么事情应该注意的呢?”

2.集体讨论:(1)妈妈为什么说沙沙做得对?(2)我们来猜猜妈妈还对沙沙说了哪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3.出示图片:

图一:陌生人要你跟他出去玩时,你不能跟他一起去。

图二: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时,你不能要。

图三:陌生人要去你家时,你不能带路。

图四:陌生人硬拉你跟他走时,你要反抗,大声呼救。

二、情境练习

情境一:一个陌生的叔叔对一位小朋友说:“小朋友你真可爱.我请你吃果冻。”接着又拿出玩具给他玩。

集体讨论:能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应该怎样对他说?

情境二:一个陌生的阿姨敲门进入教室,对某幼儿说:“我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她今天没有空来接你。让我送你回家,跟我走吧。”

教师提醒:(1)你认识她吗?(2)如果你不认识她.能不能轻信她的话?(3)那你应该怎么对这位阿姨说?

教师小结:对待陌生人要有礼貌,但不能轻易相信他们的话,尤其是不能跟陌生人走。

三、选择游戏(每题分A、B两个答案,幼儿站在认为正确的答案那一边)

1.陌生人就是坏人吗?

A. 陌生人就是坏人。B.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

2.能不能跟陌生人走?

A.能去公园和游乐场。B.不能去任何地方。

3.有个认识的阿姨想带你出去玩。

A.可以和她去。B.必须先告诉爸爸妈妈。

4.有个不认识的叔叔给你东西吃:

A.巧克力、果冻不能吃,饮料可以喝。

B.什么都不能吃。

5.下大雨时一个陌生人说用车送你回家。

A.先说谢谢再上车。B.不能上车。

6.陌生人问你的名字.家里有谁.能不能告诉他?

A.只能告诉名字,不能告诉他家里有谁。

B.什么都不能告诉他。

四、结束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思考 篇6

1.忽视教学目标。 (1) 重内容轻目标:很多老师一味追求内容的新颖, 看到有好的材料, 根本不考虑目标, 或者上完课后再给这个内容制定目标, 这种无目标导向的活动设计, 往往使得活动的组织开展出现问题。 (2) 重知识轻情感:重视教学知识的传授, 忽视教学兴趣的培养。虽然设置了目标, 但在教育内容、组织和活动环节的安排上不能紧密围绕目标展开, 教学重点内容实现不了。

2.对幼儿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在设计这一环节, 教师“教”在前, 幼儿“学”在后的传统理念不能转变, 教师运用更多的演示、操作、示范等教学方法, 从活动主体的确定、内容的组织乃至问题的回答, 教师常常一个人包办, 很少或者从不考虑孩子的需要, 很多教育活动设计中, 教师的提问后面都附着标准答案, 孩子的回答以老师的答案为准, 所以, 在教学现场, 常常看到幼儿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 孩子只是被动接受, 看似热闹的教学之中, 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内容却空洞无物。

3.教育活动的结构不合理。对于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幼儿、学习内容、幼儿发展以及环境等诸要素, 教师往往只注意到各要素之中的某一个和某几个方面, 使得活动环节组织不够紧凑, 达不到满意的活动效果。

4.教师对参考材料研究不够。在活动设计中, 对教育活动设计参考资料生搬硬套, 设计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 教师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

怎样克服以上缺点, 做好教育活动设计呢?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 我认为, 幼儿园教育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确定教学目标, 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幼儿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幼儿的最终目的,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先确定教学目标。

1. 活动目标要具体、明确。

活动设计中, 如果将其中的一项活动目标表述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那么, 非常有可能带来评价中的分歧, 如认为是教幼儿有顺序地观察, 或者是进行比较观察, 如果将其中的目标设定得更具体一点, 表述为:“幼儿能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教师操作容易, 评价的针对性会更准确。

2. 活动目标内容要全面。

活动目标的内容应该包含认知、情感、技能等各个方面。以数学活动“点卡找朋友”为例, 从态度情感方面来说, 其目标是让幼儿感受帮助点卡找朋友的快乐;从能力方面来说, 是用目测方法判断物体数量, 学习用点数方法进行实验。认知方面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将5以内的物体按数量进行归类, 匹配相同数量的点卡。幼儿园的目标的设置不但有知识技能方面的, 还应注重认知、情感发展方面。

3. 制定活动目标时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活动设计时, 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注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 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 不可过高, 亦不可降低。以数学活动为例, 孩子对数的掌握, 一般要经历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四个环节, 这就需要教师的设计要遵从孩子这样一个特征, 如果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 过高地提出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的目标, 显然是不恰当的。

4. 活动目标的确立要分析研究教材。

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透彻, 目标就会出现导向性错误, 活动组织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 因为目标不明确, 教学重点完不成, 评价不知道咋样进行。

5. 活动目标的表述前后要一致。

目标确定了, 在设计过程中却不以此为依据, 就会导致教育的自相矛盾。

二、恰当地选择教育活动的内容,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多样的, 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 在教育活动设计中, 我们怎样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活动内容呢?

1. 贴近于幼儿生活。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是我们学习的大舞台, 选择生活中富有价值的内容, 纳入到幼儿教学之中, 会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贴切、自然, 更能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例如, 拼插玩具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活动, 拼插成什么样的形状, 组装更是孩子们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 孩子们在组装成什么形状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设计、组装物体结构的科技小知识, 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了大胆创新、敢于尝试的学习精神。

2. 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趣味性强的内容, 能够引起幼儿的努力探索, 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 要具有时代性。

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新的教育内容, 而教育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 所以, 我们应把这些内容及时地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的气息。

4. 要注意各个领域的联系。

认识动物不仅能从科学领域认识, 还可以在语言方面, 例如猜谜语、读儿歌、讲故事中获取, 还可以在画画中认识等等。

5. 要因地制宜。

因为地域的差异, 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本地的时间、人文环境、动植物的生长来定。

三、注意教育活动过程的科学设计, 解决怎样学的问题

1. 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

恰当的导入或问题情境会使幼儿进入活动状态, 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有经验的老师, 一般都能想出很多的“花样”来完成活动的导入, 使孩子的学习兴致高涨起来。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唤醒方式应当是自然、恰当、贴切的, 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 和小班的孩子模仿开飞机进入活动室, 孩子可能兴趣盎然, 和大班的孩子也这样做, 也许立刻就会有孩子说是“假的”。

2. 选择运用最佳教学方法。

首先,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哪一种方法最易达到预期目标, 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它便是好的方法。其次, 方式方法的选择要有助于幼儿主动性的发挥, 鼓励孩子操作、探索、尝试, 而不是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下, 被迫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再次, 我们还应当重视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之间的协调统一。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 一种教学方法往往仅适用某种特定的教学条件, 在某种条件下是有效的, 在另一种条件下未必是有效的。所以, 教师要研究教材和幼儿,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3. 设计出清晰的活动过程的步骤以及与这些步骤相关的内容。

首先, 步骤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使得事物的现象清晰地再现于幼儿面前, 让幼儿通过认识、了解、熟悉及运用, 从而对学习内容轻松地掌握。其次, 步骤的安排应层次清晰,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具有条理, 能够帮助幼儿一步步接近活动目标。再次, 要分析并明确教育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以及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使得教育活动重点突出。

4. 设计和准备好活动中需要提出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 提问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 我们应当避免那些能引起不良效果的提问:如提问准备不够充分、偏离中心、不能引起幼儿进行思考、流于形式等问题。例如, 常见有些老师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喜欢不喜欢”、“好不好”、“是不是”等等, 孩子只是机械地回答, 没有实效。恰当的提问应当注重其适宜性, 如提问要具体明确, 使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提问要由浅入深, 启发性语言突出, 从而达到帮助孩子深入掌握问题的目的。

5. 活动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

在传统教学活动设计中, 教师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幼儿的意愿和需要, 致使幼儿“被学习”现象突出。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指导下, 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转变, 传统的设计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首先, 设计主体由教师单独设计, 变为师生共同设计, 以体现孩子的意愿。其次, 设计全过程由教师的相对固定变为追随孩子, 不断调整原有设计, 设计的过程与幼儿的活动过程同步并进, 伴随教育活动过程始终。

总之,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教育工作, 每一种活动设计都是在某种理念支持下的, 都贯穿了某种教育观念和课程设计思想。教育改革的日益推进和教育观念的提高,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驾驭活动设计的要求。作为幼儿教师, 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水平, 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纲要》、《指南》的理念, 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设计出更好更多的活动设计, 以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下新型教师的需要。

摘要: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教育工作的基础环节, 但在幼儿园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 常常存在忽视教学目标、对幼儿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活动设计的结构不够合理及生搬硬套等问题。教育活动设计应该是在遵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下, 正确把握和制定教育目标, 有科学、完整的框架结构, 能够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复杂、综合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黄瑾.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形势下的幼儿教育工作如何实现质的飞跃,一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探求的重要课题。当前的幼儿园生态教学究竟是否符合幼儿园课堂教学变革,实施生态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这都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话题。

一、幼儿园生态化教育的内涵

生态化教学是以生态学为原理的理论依据,强调教学活动应当立足生态范式,以不破坏整体共生、自然和谐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特征为终极教学目标。幼儿如同一张白纸,学前教育对于幼儿今后成长和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幼儿在自然和谐的园区中茁壮成长。

二、幼儿园生态化教育活动实施现状

1.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关注幼儿发展

幼儿园生态化教育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用,这一课程设计规避了以往目标模式的束缚性和规避性较强这一问题,过程模式通过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课程设计进一步关注到幼儿发展需要。

在以往的幼儿园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采取目标模式,强调制定统一课程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展开教学评价。目标模式关注教学结果是否达到预期,以教学活动实施之后学生表现出的具体行为作为评价依据。在目标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教师对幼儿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控制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束缚了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的目标模式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暴露出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幼儿园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开始被引入教育活动课程设计之中。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反对课程目标对于教学结果的规定,转而根据儿童学习的具体状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学习进度和教学方法。这一课程设计虽然也涉及对课程目标的讨论,但是我们并不将教学结果作为唯一衡量指标,而是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及其周围环境是否达到统一性、整体性、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教育要求、幼儿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育机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标模式中受到广泛关注。

2.教学内容适应生态,表现出丰富性

幼儿园生态教育活动的第二个体现在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整合性和渗透性。为了进一步贯彻生态教育理念,我们开始以幼儿实际的需要和兴趣点作为课程开发依据。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指南》的指导下,根据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订一日活动计划。

依据生态化教学内容设计要求,游戏被普遍应用到幼儿教育活动之中。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实施教育活动不仅顺应了儿童的发展,同时也契合学校教育对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要求,值得推崇。

3.教學评价趋于生态化,评价可弹性化

幼儿园生态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教学评价的生态化和弹性化,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和教学结束之后的他人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构成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学活动设计更趋品质化。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形态具有战略意义。生态化和弹性化教学评价旨在进一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生态化,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幼儿参与教育活动、与教研组其他教师积极交流教育经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优异评价。在实施生态化和弹性化教学评价过程中,他评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教研组其他教师和作为受教育者本身的幼儿对教师展开的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只有幼儿自己体会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否意义,而其他教研组教师能从另一高度对教师实施的课堂活动予以指正。

与此同时,生态化和弹性化教学评价将教师自评纳入评价体系,这是对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教师根据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对教学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审视预期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幼儿的情绪情感如何变化、幼儿的参与度如何、幼儿对哪些活动表现出兴趣等教学信息的获取都可以帮助教师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化现状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肯定了当前生态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但“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在关注生态教育实施取得的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因为取得的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也要正视当前幼儿生态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如何规避生态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依旧需要众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云艳.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儿假期安全教育活动教案 篇8

1.懂得爱护小手,不玩尖利的东西。

2.了解手划破后简单的处理和保护方法

3.知道洗手的重要性,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手受伤的小熊玩具。洗手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手指歌”导入活动 “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楼、四兄弟、小妞妞,来看戏,大家快来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哪个指头长,哪个指头短?”

二.出示小熊玩具,通过故事导入:“今天小熊在玩的时候可不小心了,弄伤了自己的手,它自己很疼,都快哭了!”讨论:

(1)这个小熊的手怎么啦?(出血了)

(2)好好的小手怎么会出血呢?(被东西划破了)

(3)什么东西会把手划破?为什么?(玻璃片、针、铁钉、铁丝、剪刀等。因为这些东西很尖,很锋利。)

(4)启发幼儿回忆:自己的手有没有被划破过,手划破了有哪些不方便。

三。讨论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平时不玩剪刀、小刀、针、玻璃片、铁片等尖利的东西。)

小结:我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有的是很尖的,有的是很锋利的,如果我们去玩这些东西,就会把手划破,给自己带来危险和许多不方便。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去玩这些东西,以免我们的手受伤,影响我们的活动和生活。

四.讨论怎样保护、处理小熊(或自己)受了伤的手。

(1)如果手不小心被划破了,能不能用没有洗过的手去捂伤口?为什么?(不能,因为没有洗过的手有细菌,会使伤口感染、化脓。)

(2)手受伤了怎么办?(如果擦伤了皮,要先清洗伤口,然后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严重的要找医生处理。)

(3)手包扎后还要注意哪些事项?(不能把伤手浸在水里,不能随便揭掉包布,要按时找老师、医生换药等。

小结:如果我们的小手已经受了伤,就更要好好保护,这样才能使它快快恢复健康,为我们服务。

五.集中观看手偶表演,帮助幼儿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游戏导入:“医生嘟嘟来做客”(激发幼儿观看手偶表演的兴趣) 教师引导语:“今天,我们小医院的医生嘟嘟要来我们班里做客了,我们一起来欢迎它吧!”(出示扮演小医生的手偶,向小医生问好) 2观看手偶表演:(教师边做手偶表演边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提问:豆豆为什么会肚子疼啊? 它应该怎样做呀? (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手上有许多的细菌,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交流(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体验洗手的重要性) 问题:你们的肚子疼过吗?为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结合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饭前便后不洗手及吃手现象,调动幼儿说一说洗手的重要性) 4小医生嘟嘟小结:洗洗小手讲卫生(鼓励幼儿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六.幼儿观看洗手课件,接着实际练习:如何正确地洗手,进一步掌握洗手的正确方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案 篇9

1、知道害怕的感觉人人都会有

2、能够想办法消除害怕的心理,学会战胜害怕

活动准备:

1、绘本《我好害怕》

2、事先让幼儿和家长合作记录下自己最害怕的实物或场景,

活动过程

1、小熊的害怕:出示小熊请幼儿观察它的表情,猜猜它怎么啦?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我的害怕请幼儿说说自己怕什么?为什么会害怕?害怕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呢?

小结:

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害怕时冷冷的紧紧的不舒服的感觉,害怕时我会哭,我会躲起来,你喜欢这种感觉吗?

1、我不害怕请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我们不害怕呢?(遇到凶猛的动物时,我们可以离它远一点,保护好自己,像打雷一样有很大的声音时,我们可以捂上耳朵,也可以找些事做一做,而水,电刀等,我们要小心使用哦!

2、小熊不害怕

谈幼儿园种植活动与教育价值 篇10

一本无字的科学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陈鹤琴也提出:“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如在“美丽的春天”主题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笔者让孩子们在卷心菜的叶子上寻找小青虫,把它饲养在准备好的盒子里,每天喂它一些菜叶。一周以后,有一个孩子着急地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有两条毛毛虫生病了,它睡在那里一动不动。”笔者告诉孩子们:“毛毛虫没有生病,它要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你们看,它在吐丝把自己围绕起来,变成蛹。”两天后,笔者把蛹拿出来轮流让孩子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说:“它的尾巴在动呢。”“它的前面有点像蝴蝶的翅膀。”十天以后,孩子们兴奋地跑来告诉笔者:“老师,毛毛虫真的变成蝴蝶了。”笔者带领孩子们把蝴蝶小心地放回种植园地的青菜上,让孩子观察蝴蝶把小宝宝产在什么地方?(叶子的反面)它的小宝宝像什么?回到活动室后让孩子把卵——菜青虫——蛹——蝴蝶的变化过程画下来。孩子们的画面丰富多彩,自然科学中毛毛虫变蝴蝶完全变态过程在孩子们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有的孩子将终身难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物本领大》的内容,户外活动时,让他们在草坪上和种植园地里捕捉蚱蜢,并讨论:在哪儿容易发现、捕捉蚱蜢,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停在大豆叶子上的蚱蜢易捕捉,藏在草坪里的蚱蜢不易被发现。因为蚱蜢的颜色跟小草的颜色一样,在它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幼儿对“保护色”的理解,激发了幼儿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情趣。通过捕捉、观察、比较,幼儿认识了蚱蜢与蝗虫的异同;发现了蚱蜢的种类很多;还寻找到了螳螂;通过它们对种植园地里蔬菜的伤害,得知蚱蜢、蝗虫、毛毛虫、蜗牛是害虫,要消灭;螳螂、青蛙、蟾蜍是植物的朋友,要保护。

一部活教材

大自然是活教材,幼儿园里的种植园地也是活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帮助幼儿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组织大班《好吃的叶子》活动时,笔者把孩子带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翻开活教材——种植园地。让幼儿观察种植园地里所种蔬菜,然后让幼儿说说人们吃每种蔬菜的什么部位?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吃青菜的茎和叶”“芹菜也吃茎和叶”“茼蒿、香菜都吃叶子”“菊花兰吃叶子”“马兰头也吃叶子”……孩子们说出了种植地里所有蔬菜的食用部分。还有的幼儿说:“笙菜的叶子可以做汉堡”“香菜的叶子放在鱼下面可以当水草”“山芋吃根”“不对,山芋吃块茎”。两个孩子争得面红耳赤。笔者告诉孩子山芋又叫番薯,应该是吃块根。孩子们通过翻阅活教材,认识了韭菜的叶子扁而实,小葱的叶子圆而空;笙菜只长叶子,莴苣能长高高的块茎;芹菜高而大,香菜小而香;卷心菜的叶子会向心卷,花菜的中心长像球一样的花;能区别竹叶与生姜叶茎的异同;感知了向日葵的向光性等。总之,这本活教材把孩子好奇的眼光引向大自然,在培养观察力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鉴别能力。

比如,去年秋天,孩子们在找丝瓜的种子时,发现其中的有趣和神奇。但他们不知这些种子是怎样来的,对丝瓜的生长根本就不了解。为了让他们对丝瓜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老师们把种丝瓜的活动生成到课程中。今年春天,就带领幼儿进行了种丝瓜的系列活动。先是在种植园地准备两块空地,给幼儿废旧的勾线笔,作为种植工具。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组为单位开始种丝瓜。种丝瓜籽后,一开始没有变化。孩子们利用每天饭后散步的机会跑去丝瓜田,就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细心去发现、寻找秘密,观察丝瓜的变化。大家种植的丝瓜就是一本精彩的书,根据不同的季节,它向我们展现的是不同的色彩。在活动期间,老师们引导小朋友充分运用各种感官,采用分组记录、分组绘画、轮流讲述的形式,了解丝瓜的生长;采用分散观察与集体活动来探索丝瓜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变化。并对丝瓜的生长产生了很多质疑:“为什么移栽的丝瓜才开了几片叶?”“点种的丝瓜已经长出了好多叶,而且还长藤了,长藤了以后怎么办呢?”“我们种的丝瓜为什么慢慢变少了呢?”……这些变化深深吸引着他们,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不断探究的欲望。有了兴趣的依托,他们能主动、积极与环境互动,并生成了给丝瓜搭架培土——丝瓜开花结果——摘采丝瓜——品尝丝瓜——冬天里的丝瓜等有趣的活动,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充分了解了丝瓜的生长过程。种植园地是一本活教材,要为幼儿创设自主参与、自由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一间科学实验室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以及家长资源,开发适合幼儿的自然种植实践活动,立足活动有效组织与幼儿发展,分析所选活动内容,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户外种植活动,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享受种植活动的乐趣,保护幼儿探究热情,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培养幼儿与他人及环境积极交流互动的能力。endprint

以种植“黄瓜”为例:在种黄瓜活动中,进行第一个活动“猜猜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请孩子猜想黄瓜是怎么种出来的时候,有很多的孩子回答的是,把黄瓜种子撒在泥土里就好了。为了这个探究点,老师们特意去询问了一些农村家长,对于黄瓜种子,是可以直接撒在泥土中,但是成活率很低。黄瓜种子的发芽要求非常高。人们在种植时一般都是使用黄瓜秧,这样黄瓜成活率比较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老师们并没有直接反驳孩子的观点,但是给予孩子更加正确的、更适合黄瓜生长的使用黄瓜秧种植的方式。在引导幼儿观察黄瓜秧时,因为这是一个很特殊、孩子从没接触过的植物,他们充满好奇心,所以在教师刚拿出黄瓜秧时,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地跑到前面来观看。后来让他们自由观察时,孩子的兴趣非常浓厚,都被黄瓜秧深深吸引。在观察时,因为黄瓜秧很小,为了避免孩子因为太高兴而不小心误伤黄瓜秧,教师也对孩子提了观察要求,让孩子用小手轻轻地去摸。教师没有禁止孩子去用手摸,是为了孩子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黄瓜秧的叶子。在观察过程中,孩子用手去碰碰黄瓜秧的叶子说:“叶子是滑滑的,跟我们平常看到的叶子是一样的”“我的这棵有3片叶子”“我觉得它跟黄豆发芽以后的叶子有点像”。孩子们都沉浸在了观察快乐里。

黄瓜秧终于“安顿”好了。然而第二天,一位小朋友非常激动且生气地向教师汇报了一个情况:“有一棵黄瓜秧被别人踩死了。”他的汇报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与愤怒:“我想去看看黄瓜”“肯定是被别的班的小朋友踩死的”……于是教师和幼儿进行如何保护黄瓜的讨论和行动。大家共同设计了“禁止破坏植物”“爱护植物、人人有责”的标志,还有“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宣传语。第二天,竟然有小朋友带来了可以做篱笆的竹条。于是教师组织幼儿去维护黄瓜地,插好篱笆,贴好标志后,孩子们觉得以后黄瓜不会被人破坏,都很开心,还在黄瓜地旁合影,这个办法确实很好地保护了所有的黄瓜秧。在后续的探究过程中,孩子们会非常自觉地在早晨去观察黄瓜的变化,教师设计了“黄瓜日记”记录本,鼓励幼儿细心观察黄瓜的生长变化,用绘画方式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了第一次搭架子,黄瓜开出了黄花,长出了细细的藤,做标志防止别人踩坏黄瓜,结出了绿绿的黄瓜,送礼物给保安爷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记录黄瓜的生长过程、他们的发现,以及与老师和同伴一起经历的有趣的事。“叶子越来越大了,颜色也变得越来越绿了”“叶子越来越刺人了”“黄瓜开花了”“我们的黄瓜结果了”……从孩子们一个个惊喜的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黄瓜的关心。在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而且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以及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

结束语

把真的大自然还给孩子,放手让孩子走出活动室,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吧!让他们仔细看看,认真想想,伸出双手去“缜密地研究”。那儿有极其神奇的科学等待着他们去发掘,更有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宝贵的道德学识等待他们去收获。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篇11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是活动区教育的前提

1.在民族教育主题活动中,环境的创设与主题相符合,师幼共同参与其中。如在《我是蒙古人》的主题下,我们在设计了“骄傲的蒙古人”“美丽的大草原”“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主题墙面,并在阅读区搜集、剪贴各行各业突出的蒙古族人的照片、草原美丽的风景图片、蒙古族服饰;在美工区画蒙古族花边、蒙古袍、蒙古帽等。这样一来,既发展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又让幼儿了解了蒙古艺术的魅力,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幼儿还把自己家的杂志、报纸、人物图片带到幼儿园剪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大提高了。

2.充分利用空间环境,保持环境的动态性、民族性。为了让环境教育人,我们幼儿园在整体环境布置上,突出了蒙古族特点,如大厅的顶棚四周布置成富有蒙古族特色的云彩花边,吊灯处设计成吉祥三宝;班级的门设计成蒙古包形状;家园联系栏、主题栏的边框均设计成蒙古花边,走廊、楼梯墙壁悬挂着具有民族特点的教师作品,等等,这些都突出了浓厚的民族氛围。

3.创设专项民族游戏室。为了让蒙古族幼儿从小感受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蒙古族基本的待客礼仪、饮食起居、服装、文艺、体育等文化特点,我们创设了民族游戏室。让幼儿通过在草原上、蒙古包里、娜荷芽(蒙语)餐厅、乌兰(蒙语)小剧场中的各种游戏活动,体验蒙古族的生活起居、美味饮食、民俗民风,提高了幼儿蒙语会话能力,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制定民族活动区教育计划是活动区课程的基础

为了避免活动区活动的随意性,我们在开展活动区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园蒙古族语言教育计划制定活动区的教育计划,依据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活动区活动。

1.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计划及各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制定活动区学期计划,且与课程计划同步制定,并根据情况注明哪些内容需要采用集体教育形式,哪些内容需要在区域中完成。

2.根据学期计划制定活动区月计划和周计划,把学期计划分解到月计划和周计划中,并以表格形式体现,从而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避免盲目和随意地进行区域活动。

三、民族材料投放是活动区课程开展的有效保障

活动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1.发挥材料的高效利用。我们在健康区投放了达姆茹(蒙语)、弓箭、嘎拉哈(蒙语)、木马、马鞭等民族器械,我们不规定游戏的玩法,让幼儿根据材料自己探索。

2.利用一切途径收集材料。

(1)动员家长收集材料。在这个学期的区域活动中,我们有部分的材料是来自幼儿家庭的搜集。比如羊骨头、蒙古袍、蒙古棋、蒙古靴等,都来自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收集。幼儿对各自带来的东西都感到很好奇,我们投放以后,都纷纷去尝试着玩。这样,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园之间的联系也进一步紧密。

(2)在商店中购买材料。幼儿园根据需要在商店、玩具店购买了一些生活中难于找到又很必要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和图书。如具有蒙古族风味的奶酪、炒米、奶茶等食品,以及拼图、棋类,等等。

(3)教师制作材料。为了体现蒙古族幼儿园的特色,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幼儿制作活动区材料,例如,为孩子们制作表演的头饰、布偶、幼儿民族服装,等等,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

四、幼儿的活动是民族活动区教育活动的主体

1.给幼儿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和表现。在我园民族特色表演区——大草原上、乌兰剧场、蒙古包里,幼儿都非常愿意去玩。幼儿们自己坐到蒙古包里像模像样地喝起奶茶,几个小朋友自己排好队形欢快地跳起达木如(蒙语)舞蹈和筷子舞、挤奶舞……我们经常在一旁无声地观看孩子们的表演,尽量不去打搅他们。

2.根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个体差异,对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民族表演区活动中乐感强的幼儿可以选择跳难度较大的达姆茹舞蹈,能力稍差的孩子可以安排他们进行挤奶游戏或者是射箭、骑木马活动等。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篇12

活动一: 瞧,我要换牙了

1、活动目标:

(1)知道换牙是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担心害怕。(2)了解换牙过程中的卫生常识,学会保护牙齿的基本方法。

2、核心要素:  观察与比较  表达与交流

3、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1页。

(2)换牙全过程的医学科普录像片或图片。

(3)情境表演两段或图片两张。

4、活动步骤:

(1)翻阅幼儿用书第1页,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画面内容:

亮亮要换牙了。

提问:① 最近有谁发现自己的牙有了变化?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牙齿近来的变化(有点松了;快掉了;已掉了。)。

② 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2)看录像或图片,让幼儿知道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换牙,并了解换牙的全过程。提问:①人在什么时候会换牙?有人不换牙吗?

(一般在5~6岁开始换牙,我们每个人都会换牙齿。)②换掉的牙叫什么名字?新长的牙叫什么名字?

1(换掉的牙叫乳牙,长出的叫恒牙;)

③ 长出的恒牙和换掉的乳牙比有什么不同?

(恒牙比乳牙大,比乳牙更坚硬;恒牙掉了就不会再长新牙。)(3)幼儿结合经验谈谈换牙的感受,教育幼儿不要担心害怕。

① 请班上个别牙齿活动的或已脱落长出新牙的小朋友,分别让大家看一看,让幼儿知道现在正是大家换牙的时候。

② 提问:如果你的牙齿活动了,心里害怕吗?

小结:换牙是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换牙表示你已经长大了,快要上小学了,所以不要害怕。我们一起向换牙齿的小朋友拍手表示祝贺。

(4)让幼儿学会保护新长出来的牙。

① 提问:当我们换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保护新长出来的牙

齿呢?

② 边看情境表演边进行自由讨论。

情境表演一:

一名幼儿在摇晃没掉下采的牙齿。

提问:他在干什么?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不对?

情境表演二:

两名幼儿正在向医生请教问题:如果新牙已长出而乳牙没有脱落该怎么办?如果乳牙已脱落很久而新牙未长出该怎么办? 师生共同小结:

①当牙有点松动的时候不要用手去摇动,以免引起感染,影响恒牙的生长。

②不用舌头去舔刚长出的新牙。

③新牙长出来时,乳牙还没有掉,就请医生帮忙。

④不吃太冷太硬的东西。

⑤饭后漱口,早晚刷牙。(5)念儿歌:保护牙齿。,白白的牙齿用处大,嚼碎食物全靠它。

吃过饭后要漱口,早晚别忘刷刷牙。

小朋友们要记住,坚固的牙齿人人夸。(6)建议

此活动宜安排在班级有个别幼儿开始换牙后进行。

5、评价记录

(1)能否坦然面对自己的换牙现象。(2)是否了解换牙过程中的卫生常识。

6、活动延伸

(1)请医生到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换牙的常识,帮助幼儿轻松地度过换牙期。

幼儿园性教育活动教案 篇13

1.青蛙的外形特征和成长过程。

2.了解养成观察事物细微变化的习惯,培养幼儿对动物生长的探究欲望。

3.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活动准备:

青蛙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动物朋友,咱们听一听它是谁吧!对,就是小青蛙。(出示课件青蛙图)

二、说一说(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能说说它的样子吧!请大家从上往下来说一说。

(青蛙穿得什么颜色的外衣的? 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肚皮是什么颜色的?有几条腿?)

——幼儿说,教师贴上所说的外形特征局部图。对语言完整的幼儿给予表扬。

重点讲解脚蹼——引导幼儿观察。

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青蛙,它的样子很可爱,那它生下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吗?(qulaoshi.com)(不是)对,它生下来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它的长大经历了很神奇的过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三、看一看(观看课件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1、播放课件,提问:

(1)青蛙妈妈生下的小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许许多多圆圆的卵)

(2)天气暖和了,卵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脱下了外衣)小蝌蚪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大脑袋,一条细细的小尾巴)小蝌蚪是怎样游动的?(请幼儿模仿动作)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后腿)

(4)小蝌蚪身体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长出了前腿)

(5)小蝌蚪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尾巴,慢慢变短)

(6)现在,小青蛙的身体变成了什么颜色?(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绿衣服)

2、教师出示青蛙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回忆。

师:“小宝宝是一下子就变成青蛙的吗?(不是,慢慢长大,身体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它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引导提问:青蛙妈妈先在池塘里产下了什么?接着卵又变成了什么?小蝌蚪先长出了什么腿?又长出了?身体的哪部分消失了?最后变成了?)

——幼儿回答教师连线过程图片

青蛙卵—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消失--青蛙。

问:“青蛙从卵变成青蛙经历了几个变化?

四、画一画(初步了解蝌蚪和青蛙简笔画的画法)

课件演示画法,幼儿初步感知。

五、唱一唱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

六、了解青蛙是人类有益的动物,引导幼儿保护青蛙。

师:“小青蛙真可爱,青蛙有什么本领?那小青蛙喜欢吃什么呢?

——提醒幼儿大胆回答

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小结:青蛙不光吃蚊子、苍蝇,还大量捕食蛾子、稻飞虱等农业害虫,它们一年吃害虫的数量大约是五万多只。所以人们称它为“庄稼的保护神”。青蛙对我们人类的益处很大,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不能捕杀青蛙,好好的保护它。

七、延伸活动:

科学区: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幼儿做成长记录表。

上一篇:住房补贴文件下一篇:数据结构实验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