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
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 钱天白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 并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20年中, 网络以其迅捷的速度、生动的形式和浩瀚的容量向人们传递着信息与知识,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挑战。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 而且由此而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不仅有积极影响,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消极作用。这一切都使人们在尚未仔细品味到网络的“甘甜”之前, 已经开始领略它的“苦涩”。
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之一, 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较大。2007年7月,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表明, 中国网民的比例已超出中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其中学生占1.62亿用户的36.7%, 18~24岁网络用户占33.5%, 其中学生占50.2%, 大专以上用户占43.9%。可以说, 在高校, 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圈, 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 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 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道德失范。
中国互联网20周年之际, 我们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 并希冀在此基础上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行合理的对策研究。
2.调查地点
云南红河学院。
3.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法, 具体方式有问卷调查、个别采访。
4.调查对象
红河学院部分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2007年9月20日, 我们对红河学院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97份, 其中男生占51.3%, 女生占48.7%。
通过对问卷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多数大学生对网络保持了较为清醒的认知态度。82.8%的同学认为如今网络上的道德状况一般或较差;88.3%的同学认为上网时应该遵守道德;提倡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同学占85.8%。但是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 却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行为。其具体的表现为:
1.网络成瘾难以自拔
常见的网络成瘾主要有交际成瘾、游戏成瘾等。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询信息, 而上网交友、玩游戏的也均在半数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络成瘾症。有大学生坦言, 自从上大学之后, 几乎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是在电脑前度过, 或者在寝室、或者在网吧。由于过多的时间在网络中度过, 不仅对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危害, 同时影响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习生活。
2.网络言语缺乏约束
传统的道德以个人的信念、意志为内在机制, 并受外界的舆论监督。但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削弱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机制, 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上交友时发生人身攻击、粗言谩骂的不道德行为。当问及“对现在网络聊天时的骂人现象的看法”时, 10.2%的同学认为“没什么, 很好玩”, 8.1%的同学回答“别人都在骂, 所以我也骂”。虽然有62.9%的同学非常反感在网络聊天时骂人, 但是一半以上的同学都承认在网络聊天时骂过别人。
3.浏览色情或暴力网站
大学生的性生理已经成熟, 而性心理还处于发展阶段, 他们对性知识和两性关系充满好奇, 加之性教育的滞后, 大学生的性心理、性卫生知识跟不上需要, 于是只能从一些色情网站上来满足他们对性知识的需要。同时许多色情网站往往以病毒的形式侵入搜索引擎使大学生避之不及, 深受干扰。20%左右的被调查同学承认有意或无意浏览过色情信息;23.9%的同学经常见到有人在浏览黄色网站, 54.8%的同学偶尔见到有人在浏览黄色网站。
4.网络随意作假现象严重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 正在日益发挥着它在资料搜寻方面迅速、省时的优势,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 同时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养成浮躁的学风。76.1%的同学有过通过网络下载文章来完成作业的经历, 其中部分学生采用偷梁换柱的方式。调查还显示, 大部分同学不愿在网上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有73.1%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聊天时说真话”要视情况而定, 8.6%的同学直接说不会;在网上填写自己真实的个人资料的同学仅占26.9%。由于大部分人随意作假而导致了网络诚信危机, 97.5%的被调查学生不相信或不全信发布在网上的公共信息。
5.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
调查中发现, 不少学生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 存在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有7.6%的大学生承认曾经用非法手段进入或攻击他人网站, 有24.9%的同学表示“有过要入侵他人网站的想法”。甚至16.3%的大学生承认“想过下载非法的黑客软件去盗取别人的账号”。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的文化。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点: (1) 开放性与多元性; (2) 自主性与平等性; (3) 隐蔽性和匿名性; (4) 虚拟性和随意性。这些特殊性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 没有篱笆的世界。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特点导致了网络信息的庞杂多样、良莠不齐。网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尤其是色情与暴力的横行, 对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容易在大学生心灵上引起负面效应, 从而导致他们的网络行为失范。网络的自主性与平等性使网络空间中人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得到张扬, 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 在这隐蔽的网络空间中, 如果个体未能正确认识自我, 很容易导致人格的扩张或萎缩。网络生活的隐蔽性和匿名性虽然张扬了道德主体的个性和自由, 却导致了虚拟性和随意性。网络社会中, 人们随意篡改个人身份, 行为方式、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很难以真实的态度来对待网络世界, 而且在交往中往往不去考虑网络交往活动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弱化对他人的责任感, 无形中导致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失范行为。
2.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之一。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 虽然他们在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 但是心理的发展并不同步, 无论是社会认知、情感成熟还是自我意识, 都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 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因为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 大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等各种能力逐步提高, 并不断走向成熟、深刻、丰富, 但是有时看问题不全面、易偏激, 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缺乏理性思考, 尤其是面对丰富且特殊的网络世界, 容易产生消极因素, 从而出现道德失范。同时, 大学生的品德结构正处于发展之中,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或瑕疵。在缺乏“他律”的网络环境中, 品德结构中的不完善之处不但没有得到弥补, 反而有所扩大、滋长。网络道德失范实际上是大学生原有的道德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
网络文化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载体, 但不是根本原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如果大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综合素质, 也就不会出现道德失范行为。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靠自律, 二靠教育。
传统的德育注重外塑过程。师生间隐含着森严的等级关系, 教育者居高临下, 强制性的灌输现成的道德规范,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尤其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问题, 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 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 即德育目标和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品德心理的严重背离, 把学生驯化成了绝对服从者。当然, 这种“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他教性”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对于培养青少年责任感和义务感、更好的运用道德的约束功能制约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伴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的突飞猛进, 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日益呈现出其明显滞后的一面。在网络时代, 德育工作对象的人际交往频繁, 在对外界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的同时, 他们对单纯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差异感到迷惑, 他们对现实中师生尊卑与网络所赋予的民主、自由感到不解, 从而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 进而会感到现实社会的虚伪, 产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排斥和逆反, 致使学校德育收效甚微甚至难以开展。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庞杂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 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塑造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是全社会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 必须形成一个整合家庭、高校、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1.加强网络管理, 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清源”, 即从源头上堵住侵蚀大学生思想的不良网站和糟粕信息,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 人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步伐, 促进信息法规的建设。道德原则和舆论能够在道义上约束和规范人的举止, 却不能惩罚超越道德界限的不法行为, 要真正遏制网络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现象, 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法规。面对网络建设的严峻形势和迫切需要, 各种网络法规、条例相继出台, 对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还必须不断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次, 加强网络的监管和安全防范。公安信息安全检查部门应通过提高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监控, 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的健康、正常与规范化的发展, 以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负面影响。再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在网络立法管理的同时, 还需要建立网络道德思想体系, 加强对全社会的网络道德教育, 培育全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安全意识。面对层出不穷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高校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用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 通过制定与实施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规定等增强高校网络道德规范的强制性约束力, 进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2.改变传统德育方式, 形成网上网下合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网络道德教育的场所, 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 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 发挥网络优势, 形成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教育合力。
首先, 重视网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课堂教学中, 德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并且课堂教学有其局限性, 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学生生活中实际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网络的互动性和隐蔽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一方面, 教师可以在通过校园网发表一些有指导性的思想道德论述, 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刷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薄弱和不足之处;另一方面, 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校园BBS、博客、电子邮件等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其次, 注重网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通过和学生们平时的接触中, 以谈心、讨论、辩论的方式, 想学生之所想, 关注学生之所关注, 真正做到网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网下走进学生的道德生活。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等, 引导广大学生参与, 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上述这些活动, 倡导青年大学生文明上网, 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规范氛围, 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生活环境, 从而使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中能够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学科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尤其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教育相结合。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关键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通过网络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 将正确的、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内容移植到网络道德建设上来, 传播主流价值文化,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建立起弘扬网络主旋律的阵地, 把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向文明的方向和轨道。
3.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 提高免疫能力
人在总体上是有理性的,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缺位并不是主流。同时必须看到,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并不是技术本身造成的, 因为技术无所谓好坏, 关键在使用它的主体——具有思想的人。正确网络道德的形成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免疫力的提高,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 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因此, 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 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各级各类学校应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 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 以文明上网、文明建网、文明网络为己任, 做网络文明的实践者, 网络家园的创造者。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社会中, 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中的合格网民, 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更多的人去关注和思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内容摘要】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使用频率最高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道德低下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研究意义和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来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义内容原因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 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也出现了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道德冲突问题、知识侵权问题和网络信息受污染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体现。而大学生作为上网人群的重要群体,这些问题也越发突出。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作为一个诞生不久的事物,大学生们还来不及审视其为何物时,就几乎被“一网打尽”,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危机为全社会所关注,而在传统社会当中不断推进的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理论又面临着必须适应网络社会做出更新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大学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网络社会中也能自觉意识到传统道德的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品质
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提高除了舆论的监督外,更需要加强大学生自律,而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非常弱小。即使有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中,离开网络,几乎无法发生作用。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品质。
(三)深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律的认识
网络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产生到广泛应用,只有20年时间,网络道德的形成几乎和网络的产生同步。况且更新非常快,变化迅速。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能深化对其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四)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促进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1页
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实践又丰富理论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作为“网络一族”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道德意识直接决定网络社会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能促进并有利于网络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内容分析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得出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的结论,进而提出建议及意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以桂林雁山校区高校为对象,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问卷》(见附件)500份。该次调查以网络调查为主,发放问卷的高校为桂林市雁山区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漓江学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0%,大二学生占30%,大三学生占30%,大四学生占20%。男女生各占50%。根据调查问卷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问卷数据结果表示有81.4%的同学配有电脑,72.3%的同学经常上网。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几本上所有的同学都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高
调查表明,有62.6%的学生在网络里经常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大都数同学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等。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5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主要是用在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层面上,但是事实上正在把网络用来查找资料辅助学习的同学非常少。
(三)网络信息污染严重
网络上获取知识方便、快捷、详细的特点,给很多大学生带了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为大学生创造了了解世界、加强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得网站总是屡禁不止,一些黄色甚至是反动的网站也在接近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8%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网络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
色情污染是指通过互联网上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侵蚀网民的思想,甚至引起网民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互联网不乏色情和暴力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
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而另一项统计表明,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或动机。由此可见,网络的色情污染已经无处不在,无奇不有,严重腐蚀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另外,暴力信息在互联网的传播也不容忽视,多用户地牢游戏存在着严重的暴力倾向,而众多的游戏玩家正是在这种刺激和充满诱惑力的游戏中暴力倾向得到加强。有研究显示,长期沉溺于互联网会使得人变得孤僻、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加。色情和暴力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型的青少年而言,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有可能会促使青少年的暴力和色情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涉及到了网民的网络道德,而我们作为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四)网络文明有缺陷
网络文明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上网时很容易收到别人的恶意攻击,同时在网络的使用过程中不少人使用粗俗、不文明的语言,形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坏影响。在本次调查中,上网时受到过别人恶意攻击的占54.8%,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病毒是网络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自从第一个蠕虫病毒发现以来,病毒就与计算机如影相随,现在病毒爱上了传播速度极快的网络。从CIH到“爱虫”,到现在的“库尔尼科娃”病毒,每一次都给网络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病毒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令人触目惊心。同时网络攻击和谩骂正在成为互联网的一种风格,黑客的攻击也到了“谈黑色变”的地步。众多的黑客以摧毁别人的站点为乐。而在互联网的聊天室和BBS,人们随意发泄自己的不满并对互不相识的人恶言相向。这种随便的侮辱和谩骂,故意的挑衅,使得网络空间充满火药味。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要提高网络道德的问题。
(五)网络监管不力
互联网的全球特征,是各类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包括淫秽、色情、暴力、各种人造谣言都在网上广为传播。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人物十分紧迫。
在网络上通过提供制造恐怖的信息和发恐怖件来敲诈、勒索的事已不少见。1997年3月,比尔·盖茨连续收到4封e-mail恐吓信,要他赶紧交出500万美元,否则他和妻子都性命难保。在网上,像这种恐怖任何人都可能碰到,万一碰上一个恐怖邮件,就会让你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现实生活中常会有骗子骗人钱财一样,网络也时刻有陷阱在等着你。网络骗子利用网络技术的不成熟及人们的麻痹心理,从事诈骗活动,你随时有可能成为骗子们的猎物。网络欺骗成为一部分
人获取财富的手段。同时,网络除了钱财的欺诈以外,也存在着情感的欺骗。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利用青少年渴望交往和关爱的心理,设计情感陷阱,让一些无知的少男少女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利用情感欺骗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表明目前我国互联网上信息管理力度还很薄弱,可见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的任务还是十分紧迫的,这就需要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除了以上的问题还有知识侵权行为、侵犯他人隐私问题、网络违法犯纪行为等各种不良的网络道德现象。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 对网络扩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德问题保持高度警惕。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意识弱化,本我意识张扬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二)道德人格扭曲,伦理情感冷漠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难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三)传统道德规范受挫,道德行为失范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四)网络系统的先天不足及发展中的弊端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技术环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从技术层面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三)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强化道德自律意识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铃《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2] 李萍主编《大学生网络文化现状调查》 武汉市: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01.[3]李景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光明日报2005.05.18
[4]]刘新奇 《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的运用已经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道德教育也被提出来。尤其是大学生这类上网的群体。在网路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大学生上网出现的道德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和国家的未来,网络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网络道德能否健康发展。因此本文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培养大学生的正确和健康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竭尽全力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促使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二)意义
大学生是我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要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建设人才就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和文明的道德行为,具备了这些才会胸怀祖国和放眼世界。所以,在当今的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和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能够丰富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提供依据。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学生还没足够认识就深深受到了它的影响,其中消极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在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所以必须探索出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本文结合现实的道德教育理论建设了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理论,这对于我国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实践有所帮助。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与国外的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相比较,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其最早研究网络伦理的著作是严耕、陆俊和孙伟平三个人合著的 1998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网络伦理》书.在网上也出现了专门的网络伦理网站,比較典型的是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的网站”和“赛博风网站”等。这些网站的作用是传播和收集关于网络伦理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此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也体现了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如中央的提倡下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实践活动,这活动创办了一些网站,其包括清华大学为宣传邓小平理论而创办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建立的“北大在线”和“北大新青年网站”等等不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进行了网络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问题及其成因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是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应德、智、体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忽略其任何一方面。在网络社会,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值得重视和深入考虑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从而探寻其对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耗在网上聊天、看电影和玩游戏等,还有网络上的一些垃圾信息时刻冲击着他们并且占据了大量的传统学习时间,最终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滑,有的被留级或强制退学从而无法完成学业,半途而废。
第二,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长时间上网使人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引起神经紊乱,还有沉迷于网使得生活处于失控状态、饮食也不规律、减少睡眠时间、皮肤受辐射损伤、视力严重下降、并且长期僵坐在电脑面前容易引起腕关节综合症、背部扭伤,缺乏身体锻炼,久而久之身体免疫力下降,导致各种疾病。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一)现实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教育
虽然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事物,它与根植于物理空间的现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认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体系。现实社会的社会的道德是人类在漫长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了的,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道德规范对制约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能在虚拟社会中广泛被应用,而且网络社会也离不开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虚拟,网上冲浪、获取资讯、聊天交流早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在现实社会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也会被应用。这些根本的规范包括:爱护他人的劳动,不偷不窃;诚心诚意,不散布淫秽、色情、暴力和虚假的内容;使用文明语言;不能因眼前的利益,伤害他人利益,坚决维护祖国和社会利益等等。
(二)整合传统文化的教育
互联网上西方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较多,这肯定会影响到中国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对于这种现状,各个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主动地去改变现状,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作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逐步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建设一批宣传中国特色精神文明的网站。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娱乐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网络道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尤其是大学生这个团体。大学生出现的网络道德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心理问题等。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的措施是成功的一半。深入的研究必将会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颜峰,徐建军.我们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做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Vol.8(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篇4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1. 与“网络”关系过于密切,深陷其中。
随着网络深入人们的生活,对于受过较高教育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对他们而言更是有非同一般的影响。但根据调查显示,网络已经不仅仅像是一种工具那么简单,它仿佛已经不受控制般影响了学生,有一些学生甚至已经深迷其中,每天上网10个小时以上,打游戏、看电影……“废寝忘食”,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 对网络的价值利用不高。
可以肯定地说,网络有它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网络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更为自由广阔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形成个性。网络宽松的特点,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想、创新,流露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网络很多正面的价值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学生使用电脑、上网,并不是为了查找资料,拓宽思路,更多的是为了玩游戏、看一些纯娱乐的电影视频,这不仅浪费了网络资源,更加浪费了大学生无比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3.“网络垃圾”的影响。
任何事都有它的双面性,网络也同样精华与糟粕俱在,在有大量健康、有益的信息外,也有不少宣扬冷漠、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室,在聊天室里不负责任地胡言乱语、肆无忌惮地谩骂,或者不断会见网友,荒废学业;有的学生一天到晚忙于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不能自拔;有的学生则整日沉醉于“虚拟时空”,不愿直面现实生活……这些负面影响在不知不觉间蔓延,使那些沉迷其中的学生产生了心理上的紊乱,就更不必说良好性格的培养了。学生过于沉迷虚拟世界,难免疏淡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不必遵守的人生规则也会慢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1. 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传统道德,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珍贵财产,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时代如何进步,那些优秀的中华道德品质将永不落伍。在网络盛行的当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们有了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为根基,就不怕网络中不良的信息败坏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学生对其中的网络糟粕也就有了免疫力。
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将网络道德列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必修课。
在普通高校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因为思想是人所有活动的基础,思想偏激就不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当下,网络已遍布校园,思想道德课亦不可固步自封,一样要与时俱进,将网络道德课纳为其中重要的篇章。学校应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充知识面、提高自我、了解世界,提倡严谨、诚信的学术精神;倡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
3. 加强法制教育。
在网络负面影响下,一些学生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进行黑客犯罪。据统计,信息犯罪案件中青少年占了80%,平均年龄只有23岁。青少年利用网络作案,有盗窃、侵犯他人隐私和传播色情图片等犯罪活动,危害公共信息安全。有不少大学生开始并没意识到犯罪,而是因为无知,一步步走向歧途,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网络犯罪方面格外提醒学生,不让他们一失足而千古恨。
4. 加强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健康对于抵制网络不良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中心,随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正确的建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带着郁结难抒的心情去上网,利用网络进行宣泄,让“网络垃圾”有机可乘。
5. 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高校校园网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信息获取平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学校要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为基础,防止不良的、负面的网络信息流入,为学生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另外高校要加快网站更新频率,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强有益互动,努力建设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资料丰富的校园网站,让学生乐于访问,如:开设学术论坛、大学生活论坛、添加各学科精品课程、增加一些有益的影片视频,学生能够通过访问校园网及时解决自己关心的实际问题。
6. 加强网络正面引导,丰富校园生活。
大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因此很多大学生初到校园时感到空虚,找不到方向,这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学校正确引导,可以多鼓励并帮助大学生举办一些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因为空虚无聊被不良网络信息侵害,也可使学生的生活充实起来,既避免学生依赖网络,又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可谓一举两得。比如高校可以举办一些讲座、辩论会等,让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如何抵制“网络垃圾”,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探讨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烦恼。
总之,现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深刻地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也将会出现更多新特征。教师,尤其是计算机教育方向的教师,面对信息网络,要正确估计它的负面作用,指引大学生向正确的道路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让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益课堂,永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物质世界, 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无疑是受网络环境和思维方式影响最深的群体之一。本文阐述了当今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对当前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冰, 邢谦松, 刘珊珊.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初探[J].青年科学, 2009, (11) :230.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5
1【单选题】下面对教学设计的描述中,哪个是错误的:()A、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B、教学设计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C、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D、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师学科知识水平的有效方法 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2【单选题】在教学设计中,一般不包括()A、选择教学资源 B、学习环境分析 C、教学研修和反思 D、选择教学策略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3【单选题】校园游的内容? A、游览校园 B、参加实验 C、教师座谈 D、参观博物馆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单选题】下列关于网络学历教育毕业证书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教育部是否对毕业证书进行电子注册,主要由学校决定 B、按教育部规定,毕业证书上须注明“网络教育”字样 C、毕业证书上是否注明“网络教育”字样由学校自行决定 D、毕业证书应加盖网络教育学院的印章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单选题】下述诸条中,()不是网络教育的特点 A、学生的学习以平时自学为主 B、学生按照学校制定的课表上课 C、学校利用网络向学生传送教学资源 D、学生利用网络与学校联系沟通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6【单选题】对网络教育影响最大的宏观教育思想是()A、教育为经济服务思想和全球教育合作思想 B、教育为经济服务思想和终身学习思想 C、教育个性化思想和全球教育合作思想 D、教育个性化思想和终身学习思想 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7【单选题】学生参加网络教育的首要条件是()。A、有足够的上网时间浏览学习资源 B、有方便的上网学习环境
C、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观念 D、有足够熟练的上网水平和文字编辑能力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8【单选题】
下列关于参加网络教育学习的说法中,()是错误的
A、对于工作、学习、生活等环境均不具备上网条件的人员,不应参加网络教育 B、学生可以利用单位、学习中心等条件,必要时甚至可以到网吧去浏览课件。C、学生必须拥有自己的联网计算机,否则无法正常学习D、学生家庭没有上网条件的,同样可以参加网络教育学习。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9【单选题】下列关于在职人员参加网络教育的优势的说法中,()是错误的 A、实践经验丰富 B、理解能力强 C、有空余时间学习D、自控能力强
我的答案:D 得分: 5.0分
10【单选题】远程教育是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采取()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 A、面授 B、函授 C、多媒体手段 D、通信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11【单选题】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不同之一是:学习活动是()、个别进行的。A、自主安排 B、学校安排 C、老师安排 D、领导安排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12【单选题】掌握学习方法不仅关系到当前学习的成败,同时关系到将来一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学会学习的方法有时比()更重要。A、做作业 B、听课 C、获取知识 D、学生交流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13【单选题】目前学院在学生服务方面提供的服务主要有:入学指导、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学习指导、、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期末复习指导、()和校园文化等。A、学生活动 B、毕业指导 C、听课方法 D、作业指导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14【单选题】
山大网络教育学院成立于哪年? A、2000年 B、2001年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5【多选题】除了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外,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的影响也非常大。下面关于学习者非智力因素对学习影响的描述中,哪些是错误的?()A、学习者的意志力越强,学习兴趣越浓 B、学习者的性格特点决定着他的学习偏好 C、全部都错
D、学习者态度越端正,则学习动机越强 我的答案:AD 得分: 5.0分
16【多选题】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强调真实情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下面选项中 哪些不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A、讲授法 B、支架式 C、探究式 D、抛锚式 E、操练—反馈式
我的答案:AE 得分: 5.0分
17【多选题】山大网络平台的功能有? A、用户登录 B、视频学习C、师生交流 D、买卖证书 E、淘宝购物 F、驾照学习G、在线测试
我的答案:ABCG 得分: 5.0分
18【多选题】网络学习的正常进行需要下列哪些因素()A、运行稳定的个人计算机 B、快速流畅的互联网宽带 C、对个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D、关于网络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19【多选题】网络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特点是()A、开放性 B、共享性 C、交互性 D、灵活性
我的答案:ACD 得分: 5.0分 20【多选题】学习帮助的形式? A、答疑中心 B、老师辅导答疑 C、课程帮助 D、电话支持服务 E、课程中心答疑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篇6
为此,笔者选取了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广西工程职业学院等西南地区三所高等院校进行了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缺失情况的调研,共发放问卷148份,回收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问卷占98.6%。经过数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行为随意性、价值观偏离、道德意识不断弱化、情感冷漠等问题。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笔者提出促进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现状
良好的网络道德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理念,而网络道德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隐患。根据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网络道德缺失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网络行为随意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期望随意做各种事情,从而为道德的个人主义和怀疑主义提供了温床。有25%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上网聊天或跟帖时无所顾忌,曾经使用一些不文明的网络用语;有19%的学生在网络聊天中撒谎、发牢骚;而有4%的学生将网络的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带到现实中去。这些不良的网络行为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也逐步弱化了自己的道德意识,甚至对传统的优良道德风尚和他人良好的道德品行产生怀疑。同时,网络中没有社会角色、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区分,当大学生长期扮演某个虚拟角色时,可能出现角色认同危机,从而导致他们在现实中出现严重的行为偏差。调查发现,有36%的学生反映网络游戏与实际生活具有巨大的落差,退出游戏后感到非常不适应。随着学生网络行为随意性的不断加强和个体本位思想的不断蔓延,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性格也将不断被扭曲和破坏。
价值观偏离 网络中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充斥其间。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经常遭受西方资本主义不良价值观念和反动言论的侵蚀。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很容易通过网络接受所谓的“绝对自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主流文化的误导。在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难以避免自己的价值观出现偏差。调查中,有0.23%的大学生透露曾经阅读过暴力迷信、帮派行会等不良信息,有个别学生曾经传播一些未经证实、是非模糊的谣言或信息。
道德意识不断弱化 由于网络虚拟化的特征,有些网络行为不容易受到现实中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制约。尤其是目前的网络监控和管理还不够规范,有些学生认为可以降低道德标准,自己即使出现了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也不用承担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因此对于他们道德意识的偏差很难进行纠正。例如,有些学生在网络上传播带病毒的信息、攻击网站和篡改主页和盗取他人隐私信息,以此证明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上述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触犯了法律,没有意识到网络道德警惕性、网络道德标准和道德自律性降低后的危害。在网络世界,大学生容易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忽视网络伦理道德,自律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情感冷漠 随着“虚拟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终日流连在电脑屏幕前,认为虚拟世界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网络的作用被人为地无限放大,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剥夺了他们具有可视性、亲和感的人际交流的时间,导致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及社会漠不关心、个人孤僻冷漠等问题。而当大学生感觉孤独时,只能在网上寻求情感慰藉,更加离不开网络,而网络起到制约人、支配人的反作用。调查中,有48%的学生认为应试教育带给自己沉重的课业负担;有24%认为家长的过度施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带给自己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当感受到沉重压力时,有45%的学生为了缓解焦虑郁闷的情绪,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甚至通宵上网。
提升学生网络道德的方法与途径
网络道德观是现实世界道德水平的反映,学生需要以现实道德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并以现实道德准则和规范判断自己网络行为的对错。为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笔者提出如下的方法和途径。
从学生自身做起,加强网络道德意识 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虚拟并不等同于虚幻,大学生与自己的朋友、老师之间在网络中建立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网,并且依赖于实际社会现实。因此,网络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的道德现象仍脱离不了实际道德范畴。学生应该辩证统一地去看待虚拟ID和现实身份、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之间的关系,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加强道德意识,而不是心存侥幸地去做违背道德准则的各种行为。另外,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正确看待网络这把“双刃剑”,不要沉迷于聊天、游戏中难以自拔而影响学业。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思维独立性的增强,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对网络应用和交流感兴趣,希望通过获取外界信息来拓宽知识面。因此,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开展多样文化对传统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个人品质的塑造效果和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等方面的专题研讨,鼓励大学生多关注世界各国的新闻,了解我国社会现实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动态,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教育合力 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和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部分学校认为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严重影响和挑战,从而片面强调网络所带来的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弊端和网络道德素质的下降。同时,还有部分学校以学生思想和行为不受管控为由,对学生上网普遍采取消极应对、盲目禁止的措施,而很少有说服性、劝导性的网络道德教育。这种硬性、盲目的上网限制措施反而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使之更加沉湎于网络,为学生道德行为准则的下降埋下了“伏笔”。
笔者认为,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模糊、网络道德意识薄弱等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增强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中的号召力和引导力。
首先,要加强学校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力度,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中,包括对网络意识、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网络行为准则等方面。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剖析和评价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的监督和处罚措施,从而加强学生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的责任感,增强他们网络行为自律的意识。
其次,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又要与时代接轨,具备过硬的网络应用能力,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讨论自己在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行。
建立并巩固网络德育阵地 学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通过开办“德育网站”、主题演讲、网络道德讨论BBS等一系列措施,营造一个平等的网络环境与学生聊天、讨论,促使他们思考与网络道德相关的论题,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同时,注意不要把现实社会中的德育内容生搬硬套到网络平台上,这只能降低学生浏览德育网站的兴趣。网络平台上的道德教育内容应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采用一些图片、视频、音乐等辅助方式来建设综合性的德育平台,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减少他们对说教灌输的逆反心理。再者,需要引导学生对于网络信息持“扬弃”态度,增强信息鉴别和抵御能力,坚定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
关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7
网络作为现代多元文化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 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网络的包罗万象、迅捷与便利, 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领域, 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契机, 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 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的缺失, 网上的恣意乱语, 侵犯他人隐私, 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是多元的。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在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碰撞, 他们常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徘徊, 加之特定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差异, 部分大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他们道德追求缺乏目标, 国家观念淡漠了, 集体意识模糊了, 责任感弱化了, 随之行为方式也出现混乱。比如有的大学生很注重个人发展, 但缺乏奉献精神和大局意识, 他们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系部组织的集体活动。有的大学生遇到问题时只会从别人的身上找毛病, 很少反思自己;部分大学生用金钱衡量一切, 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金钱经济, 道德是不值钱的, 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以损害他人利益, 许多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同学在毕业后没有及时还款, 即使他们工作后有能力支付贷款也故意不还;部分家庭并不困难的学生, 甚至伪造困难证明, 办理助学贷款手续;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 在鄙视社会上种种不诚信的现象的同时, 自己考试作弊, 甚至有的学生为了过关取证找人替考, 或者利用手机、无线耳机等高科技手段作弊;部分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能够找到工作, 在简历、自荐书中虚报自己的经历、特长, 常常把别人的奖项安在自己的头上, 也有部分同学随意单方面取消与用人单位的合约, 失信于用人单位, 无视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大学生的道德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为人处事态度和方法, 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 大学生的道德观更要接受挑战与考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网络是在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学习, 同时也利用网络匿名的交互方式与虚拟空间, 伴着“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我想怎样就能怎样, 只要我高兴”的感觉, 在隐蔽的环境下交友、聊天、打游戏娱乐。随着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 加上对网络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 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自控水平明显下降。有的大学生放纵自己的行为, 在聊天室里恣意谩骂, 在论坛上发帖散布消极信息、随意冒充他人, 随意公布他人隐私、剽窃他人成果, 恶意盗号等;更有甚者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充当黑客, 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 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网络赌博、传播淫秽物品的犯罪活动。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不仅仅荒废了学业, 还使他们在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摧残, 沉溺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 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漠不关心, 造成道德人格的扭曲, 更有大学生缺乏现实与虚拟转换的调节能力, 网上激情勃发、任意妄为, 网下沉默不语, 精神萎靡, 网上网下判若两人, 结果使自己常常陷入“两个我”的矛盾之中, 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使得自己与他人, 与社会沟通交往能力变弱, 导致在现实交往中经常失败, 于是愈发依赖网络虚拟世界, 形成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应从大学生的自律教育上下功夫, 使他们能够理性利用网络的便捷, 自主学习, 合理娱乐, 善意交友, 言论诚信, 远离色情与暴力, 预防犯罪.
1. 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如上述案例, 叶倩彤开始时, 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但看到每小时有40元报酬, 还是接受了这份兼职工作。她的代理律师徐一帆说:“她很意外地发现自己在网络上很走红, 因为她经常能看到网友评论她的音频文件, 好评如潮。她觉得很开心, 她突然成名了。我当时问她, 你有没有意识到, 你已经触犯法律了?她说她有点意识到了不太好, 但是她被这种巨大的成就感所笼罩。”由此可见叶倩彤的道德认知能力出现了问题, 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与行为选择。
当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道德观念呈现多重并存、冲突的格局,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使其掌握价值选择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不至于在复杂环境中迷失自我。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观念并应用已有的道德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在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要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是个体品德真正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大学生“知”的能力和水平如何, 与其所身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个人的成长受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其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大学生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 他们的身上已经有了很深的家庭烙印, 有的学生宽容, 有的学生狭隘, 有的学生助人为乐, 有的学生自私自利, 有的学生默默奉献, 有的学生争名夺利。所以我们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上, “因材施教”更显得重要, 我们需要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 研究学生对道德的需要。当我们了解了大学生的道德需求, 根据大学生的道德需求遴选教学内容, 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构建道德价值体系。
2.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 单依靠社会道德规范的调整是不够的, 法律规范是伦理的底线, 法律不会因犯罪人的不知法而免除对其的处罚。目前, 在校大学生中不知法、不懂法、不用法的不在少数。高校中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 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 然而这门课程法律部分的内容很少, 内容只是笼统概述原则性的规定, 所以应通过以下渠道拓宽学生提升法律素养。其一, 开设法律选修课程, 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需要, 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 还开设一些贴近大学生生活, 满足大学生内在需要的法律选修课程。需要强调的是在法律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绝对不可以只是让学生知道法律规定是什么, 更需要让学生知道法律为什么会这样规定,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案例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件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 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法律只是枯燥的法条, 掌握的知识也会更加牢靠和深入。其二, 开辟法律课外活动, 因为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法庭, 法律辩论赛, 法律宣传周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其三, 加强法制实践基地的建设, 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监狱建立实践基地, 通过法庭的庭审, 参观监狱等活动, 使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从而使他们信仰法律, 维护法律, 遵守法律。
3. 重视家长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叶倩彤父母都是钻井工人, 原籍天津, 为支援油田建设来到山东。家境极其一般的父母, 为了让女儿能上每年学费高达1.7万元的播音专业, 竭尽所能, 直到女儿被捕, 父母才知道真相。
像叶倩彤的父母一样, 许多家长往往重视孩子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 而常常忽视对已经是大学生的孩子的教育。他们认为自己和孩子经历了高中的苦熬, 终于成为大学生了, 自己和孩子都可以尽情地放松下来, 问的大多是关于吃喝睡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 而很少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思想上的交流和有效的心理沟通。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的大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 逃课、夜不归宿, 违反学校纪律而被校方开除,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在家乡的父母直到孩子退学或者是被捕时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里做了什么。笔者认为, 家长要重视与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难, 社会竞争压力大的现在, 家长更应该主动地去了解他们, 关爱他们。虽然孩子已经步入大学, 已经开始准独立的生活, 但家长要清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系统形成的阶段, 家长要感受和理解当代的大学生, 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 需要什么, 奋斗目标是什么, 如果不了解这些, 就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当和子女沟通发生障碍或冲突时, 家长要让自己处于冷静、理智、客观的状态, 做到尊重自己的孩子, 而不是摆出家长式的作风, 这样大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与交流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对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陶金铭.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全书[M].中国教育出版, 2005.
[2]张海, 胡银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取向与教育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手段,教育体系
网络的普遍应用既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新思路,同时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教育目标模糊、不具体、针对性不强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高校网络德育的目标和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通过网络传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文化精神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培养大学生网民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情操,创建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整体上来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目标过于宏观、模糊,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作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网民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大学生网民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过于笼统,没有针对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及道德发展需要的差异性制订具体的、合理的培养方案,缺乏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性、调控性和规范性。
(二)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代性
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空泛、笼统和宏观,对大学生个体网络道德发展的需求关注较少,忽视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和培养,形式多于内容,理论说教多于实践行为的训练。高校涉及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多,内容的设定上多是政策性的、知识性的宣讲,对学生的判断能力、分辨能力、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重视不够,与现在的网络社会、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严重脱节,缺乏时代性和积极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时效性。
(三)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缺少新意和特色
网络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手段、新途径、新思路。虽然在教育过程中注入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仍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作为辅助性工具的网络技术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沦为教师可以省略板书、视频代替讲课的播放工具,多样性有余,而极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无法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又何谈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四)网络道德教育体制不健全,缺乏监管和法治保障
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体系、监管体制不够健全,高校没有建立合理规范的领导体制和有效完善的管理模式,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网络环境的维护上和网络监管的技术手段上不够成熟,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和保障,网络执法不够有力,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违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加之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欠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复杂、充满道德危机、道德秩序紊乱、缺乏安全保障的形势。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根据我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传统社会道德教育、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情况来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内容上应该更加丰富和全面,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扩展和深化:(1)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传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道德准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是我们现实社会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准则,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适用。(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当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当前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基本界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注重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树立积极正确的网络道德理念,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3)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网络道德教育中,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重视网络道德自律教育,培养道德自觉性和责任感,推动网络环境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4)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伴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和深刻影响,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网络孤独”等网络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校应采取相应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网络心理课程、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倡导节制上网、互相监督上网等方式鼓励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网络心理素质。
(二)积极探索创新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
在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传统知识传授与现代教育引导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勇于实践适合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和方法,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传统知识传授与现代教育引导相结合。传统知识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进行的,在课堂上除了讲授法之外,也可采用讨论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行为的引导。与此同时,课堂之外可通过多种网络途径和手段来进行道德教育,如QQ、微信、微博、博客等信息手段,也可通过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道德教育实验活动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2)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规范校园网络建设,探索新型网络德育新途径。可通过建立网络德育主页、开设网络德育讨论室、聊天室等方式,加强网络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网络舆论,开辟高校网络思政新阵地。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可通过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开展网络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活动,不同领域的学生网民集中起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引导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3)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学校是开展网络德育的主阵地,应对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行为进行正确启发、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三)加强和完善网络道德的监管机制
切实加强网络道德监督和管理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力度,健全校园网络安全机制、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对校园网络的运行情况和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有效监督,及时进行不良信息的鉴定、过滤、清除和危机问题的处理,保障网络的健康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完善高校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的研究和制定,建立起完备的校园网络道德规章制度,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和制度保障。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网络规章制度,对违反网络道德规范的言论和行为要及时进行惩处,切实监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行为。做到依法治网、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四)形成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集大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长效、系统、齐抓共管、协调统一的机制,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道德教育合力,共同构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创建网络道德教育新格局。
(1)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自觉行动,自愿认同并主动律己。这需要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理论文化的学习,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2)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高素质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充实网络德育内容,拓展网络德育新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监管机制,主动开辟和积极占领校园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应了解、熟悉、学习并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技能,了解孩子的网络生活习惯,树立平等交流的教育理念,有效监管和合理约束孩子的上网行为,并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道德言行,为孩子做好表率。(4)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形成规范的网络道德行为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完善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监管和惩处力度,加强对网络行业、网络经营者的管理和约束,推动网络道德教育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前行。另一方面,应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政府应加强网络舆论导向的掌控和把握,防范与处理网络舆论危机。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在全社会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熊贤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刍议[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10).
[2]蔡炎斌,刘铁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浅见 篇9
一、责任感缺失。
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 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就变得随意, 放纵, 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 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在济南一些高校的一次问卷调查中, 有19%的学生认为不应为自己的网络言行负责, 44%的学生认为网络欺骗很正常, 25%的学生认为在不痛快时可以用网络语言发泄等;网络行为使很多学生丧失了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 沉溺其中, 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 以摆脱现实的拘束。
二、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行为使一些学生逃离现实中的人际交流, 极度封闭自己, 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网上, 沉溺于聊天室、BBS和即时交流工具, 碰到问题不去找人沟通解决, 在网上肆意发泄, 久而久之易形成人格缺失, 行为失控。
三、情感错位。
网络对现实交际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交友、网游等, 与现实接触较少, 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 对亲人及朋友不信任, 造成信任危机, 导致与人交流疏远, 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是非标准淡化。
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 有17%的大学生崇拜黑客, 26%的大学生认为黑客不需谴责, 26%的大学生对色情、迷信和反对言论认为尝试一下也无所谓, 这从侧面上反映出随意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 使学生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 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另外, 由于部分学生缺少自制能力, 对网络的迷恋使他们长期坐在电脑前, 对身心的健康发展也造成很大的伤害。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网络道德危机, 笔者以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采取措施, 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 拓展德育的工作和方法, 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谐健康发展。
何谓网络道德呢?
网络道德问题是在网络这一载体的技术层面上出现的新的问题。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概念的社会道德新的表现方式、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质。但我们看到, 单一的网络技术不可能具有情感, 而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往。网络并不是伦理道德的主体, 它只是一种载体, 其主体仍然是人, 只是网络社会中的人因为网络的特性而显示出不同于传统社会中的人的特殊性而已, 这种特殊性并不能超越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范围。因此,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网络道德, 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 以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为目的, 以调节当今网络社会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的人际关系, 协调其关系矛盾和冲突, 规范其网上行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华北电力大学在本校范围内作了一次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86.3%的同学收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 93.2%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 比如谩骂和恐吓。即使是在学校较受欢迎的BBS, 也仅有17.2%的同学认为那上面发表的个人见解值得一看, 87.3%的同学认为提倡网络道德势在必行。
那么, 我们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德育课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把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网络技术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是需要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网络道德同样如此。随着电脑网络日益发展, 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课程, 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 开设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大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要想在网上受益, 就应该遵守网络规则, 维护网络秩序, 规范网络行为, 这是每一个“网民”的职责和义务。
二、 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健全网络道德的维护机制。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的同时, 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等强制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三、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精英队伍, 维护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要严格自律, 为建设良好的网络潜规则而努力。网络行为难以监督, 这就更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宣传正确的理念, 在网络上倡导冷静的舆论, 倡导正确地对待虚假信息、过激言辞的态度。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如果不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推波助澜, 将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相反, 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如果以正确行动来感染广大的同学, 则必将对净化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 倡导学生提高个人网络道德修养。
网络言论的不负责任是当前世界网络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不需要考虑言论后果的情况下, 任何人都有发泄的冲动。《礼记·中庸》中说“君子慎其独也”, 就是说君子独处一室, 尤其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在网络上发言其实与独处一室是类似的, 在网络上发言一般在没人知道发言者的真实身分, 言论也不需要承担后果时, 就特别需要发言者的自我约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利用网络, 网络道德日渐危机。本文在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基础上, 定义了网络道德, 并结合工作实际, 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给予自己看法。
关键词:网络道德,大学生,教育
参考文献
[1]丁义浩, 陈国秋.对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 (3) :87-91.
[2]江学梅, 李凤旺.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 (4) :88-8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196.
浅析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篇10
(一) 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
网络道德指的是在网络社会和信息时代, 规范人们网上行为, 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教育者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对网络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使网络主体接受这些原则与规范, 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网络道德调节的特殊领域, 是规范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下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二)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网络得到了迅速的普及, 网络已经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网络像一把“双刃剑”, 利弊并存, 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和网络是非观念。
1. 道德和责任感淡漠。
网络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社会生活方式把“虚拟”带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网络空间中没有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 每个人都在自由徜徉、随心所欲。在享受着虚拟网络时空的同时, 人们不禁萌生了道德虚无主义。大学生在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 却忽略了自身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维护文明、纯净的网络空间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感的淡漠, 不仅危及个人, 也会危害到社会公共利益。
2. 知识产权和学术成果被抄袭严重。
网络是一个信息资源平台, 也是人们展示理论研究成果的平台, 它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也为学术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网络的信息共享亦存在弊端。高校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很多学者潜心研究学术, 产出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大学生也是理论研究的后备军, 在理论研究、论文著述上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把理论的研究变成了抄袭、剽窃, 人们的大脑变成了机械思维, 只会依赖网络中现成的理论成果。
3. 过渡沉迷于虚拟世界。
现在, 大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打开电脑就登录各种聊天软件, 网络游戏, 很多迷恋网络游戏的大学生, 连续熬夜玩通宵, 牺牲了学业, 更付出了身体健康的代价。另外, 有些大学生在上网时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者受到不文明语言的人身攻击, 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和谐的网络氛围, 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
4. 散布虚假信息。
在网络虚拟性的影响下, 大学生在上网时普遍不会透露真实信息, 如需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往往是瞎编乱造。虚拟带来的是超越时空的界限, 而由此引发的便是无需面对面交流, 造成了网络空间的互不信任。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上网时认识不到道德的无形监管, 认为注不注意道德无所谓, 从而会产生大量的弄虚作假行为, 逃避道德、法律的监控。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当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有益功能, 保持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动性。主动引导出击, 科学规划, 大胆创新, 占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第一, 主动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树立网络道德意识, 主动去培养在网络世界里所需要的道德准则, 这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也是在网络社会处世的根本要求。在这个虚拟社会里, 大学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 尊重别人的版权专利以及知识产权, 不窥探别人的隐私, 谨慎使用网络资源, 避免浏览不良信息等。
第二, 谨慎辨别网络信息。网络是开放和虚拟的平台, 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可能是错误和虚假的。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广大网络用户的道德自律保证的, 我们不能完全避免网络中错误虚假信息的散布和传播, 但是在面对互联网时, 大学生需要清醒的头脑, 做到明辨真伪, 谨慎处理。特别是一些涉及秘密, 隐私信息, 更要慎重对待, 不随便在网络上透露自己的真实隐私, 不轻信网上言论。
第三, 树立诚信上网的态度。网络的健康维护需要每个网络用户从自身的道德观念做起, 保持真诚, 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使网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准确判定的事物、观点和现象, 不轻易相信、评论、传播。总之, 要对自己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和传递的信息负责, 这既体现了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也体现了对他人、对全体网络用户的尊重。
第四, 抵制沉迷。自从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 巨大的信息量、交际对象、游戏等新鲜事物应运而生。大学生们在新鲜刺激的网络中容易沉迷, 迷恋网络带来的不良情绪紊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所以大学生应该提高警惕, 合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有益性, 拒绝诱惑, 抵制沉迷。
第五, 科学利用网络便利他人。网络中饱含大量丰富的信息, 合理的利用所需的信息, 运用有益的信息使网络这个大平台为我们提供便利。比如优质资源资料的共享, 在网上响应支持党的正确的的舆论政策, 在论坛上发表引领先进正确思想的观点, 在教育网络平台上交流观点以教育他人, 都是利用虚拟网络平台来为广大网民服务, 便利他人。
网络社会的到来开辟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空间, 开发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同时, 对他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挑战。加强高效网络道德教育, 必须建立整套完善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针对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和渗透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 从而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网络主体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的含义和现状, 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对于当前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提高道德素养, 调节行为,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21-132[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121-132
[2]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7-98[2]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97-98
[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4-65[3]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44-65
[4]梁玉珍.网络道德体系构建新论.教育评论.2006 (01) :59-61[4]梁玉珍.网络道德体系构建新论.教育评论.2006 (01) :59-61
[5]陈桂淑.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04) :98-100[5]陈桂淑.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 (04) :98-100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研究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4-0010-02
一 网络道德和网络道德失范
在学界,对网络道德往往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现实中的道德在网络世界中的延伸,是人们在网上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道德与现实中的道德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它并不是靠舆论约束来规范个人的行为的,它是以网民的自律为主,也就是说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会失效,只能依靠个人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来维系。
“道德失范”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人的行为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网络道德和失范行为的一种有机结合,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约束而表现出来的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行为。
尽管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个体做出的一种特殊行为,但它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综合当前的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价值异化
这主要的表现为回避现实生活而沉迷在网络社会中,包括迷恋网络交友、网恋、网游、网婚等,以网络人际交往来替代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长期以来就会形成道德意识弱化,人际情感疏远,从而丧失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感知力。
(二)网络语言失范
这主要表现为网络论坛和交往中语言粗俗、相互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声誉等不文明行为,以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等。
(三)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使许多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是不一样的。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申请、网络购物的网络互动中提供虚假的信息。
(四)网络侵权盛行
这一方面表现为网络侵犯,如传播病毒、侵犯门户网站、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未经许可转载、未注明来源使用他人著作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等行为。
二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又有客观原因,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
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存在感逐渐增强,希望他人能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但是,由于现今的成长环境比较的复杂,大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弱,使得他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这就导致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其次大学生易冲动,情绪波动较大。
2 价值观念模糊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比较模糊,通常表现为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模糊。我国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时期,当主流价值观被边缘化时,社会就会处于道德价值失调和道德标准失衡的状态,而当这体现在个体上时就会表现为道德失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失范主要归结为以下的几个原因:首先,网络道德规范或者是网络道德标准的缺乏。其次,没有意识到网络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一致性。再次,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的冲击。
3 道德认识发生错位
“道德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存在是历史上变化着的和发展着的道德关系,即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准则。”大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发生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将网络道德私人化,将公共空间视为个人空间,如果个体不是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公共道德的话,则个体就会极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第二,将网络道德视为一种缺乏权威的道德虚无。
4 道德自控能力不强
主体自律意识的发展决定了其道德自控能力道德发展,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转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道德自律是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内化,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大学生扩大了或者是没有把握好自由的边界,在网络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各种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道德自控意识不强的大学生,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中极易产生道德失范的行为。
5 道德知行严重脱节
虽然大学生们经历过长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他们对基本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性,大学生们可以抛弃现实的约束,这就使得知行脱节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客观原因
1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网络社会最大的特征,也就是说网络社会中存在着很大的自由空间。大学生凭借其身份的多样性、虚拟性和隐蔽性,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不加节制地进行各种活动。《境遇伦理学》中说:“境遇论者在其所在的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全副武装下,进入到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准则,视之为解决问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的境遇中放弃这些准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搁到一边。”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再加上网络这种开放性很大而又存在不规范的特点,这就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
在网络世界当中,任何的思想、文化都可以自由地渗透进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但是由于这种多元的网络文化缺乏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变得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会产生价值观念的冲突,加上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当他们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的时候,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就会显得极为脆弱,从而导致他们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 网络交往虚拟性的加强
网络世界是一种虚拟的存在,它的各种活动都是现实活动在虚拟世界的延伸。“虚拟性是网络世界的独特表现。其基本的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行为者与他人的交往主要通过文本”。网络交往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交往主体的人格虚拟化,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以虚拟的身份跟别人进行交往,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放弃了现实道德的约束,导致他们的道德他律性减弱。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满足大学生强烈的自主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同时,广泛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们思想成熟,从而可以增强其对不良文化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还可以尝试支持和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和网络学生社团,引导他们进行相互的监督和管理。
(二)网络伦理道德建设
如果在网络世界中有成熟的道德体系,有被一致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那么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自觉服从统一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则网络失范的行为就会大大降低。学校应该增加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首先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注重学生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再次,进行道德认知教育,培养道德情感。通过道德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促进其掌握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从而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虚拟性。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培养其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虚拟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削弱了舆论的监督作用,这就使得道德自律在网络世界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活动,如网络知识竞赛、网络创意大赛等来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网上活动,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四)加强网络的监督和管理
由于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弱以及网络社会缺少法律约束,这就使得实施网络实名制成为必要,制定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督机制,制定网络行为规范,通过审查和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都有利于规范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而且也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理想的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韩进之,王宪清.德育心理学概论[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亚宁.道德自律与网络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陈立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探析 篇12
如何让大学生自觉遵循网络道德规范, 提高网络道德水平?一般来说, 道德教育往往经历着从道德意识层面向道德实践层面渗透的过程, 只有当被教育者内在的道德意识真正有了提高, 外在的道德行为才会表现得合乎规范, 这一点同样适合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积极稳妥地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就需要从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层面出发, 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行为自控三个方面出发, 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最终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符合社会所期待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一、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倡导的道德认知发展学派指出, 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知因素。一个人要自觉地按照某种规范去行为和决策, 必须首先对这些道德规范有所认识, 形成一系列的道德观念。只有这样, 他才能对行为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这一观点明示我们,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网络道德是当前大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做好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首先要致力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概念, 纠正错误的网络道德观念, 提高他们对网络道德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 现阶段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比较模糊, 他们大多认为网络道德是虚拟的, 对网上行为的规范与否持无所谓的态度。还有部分大学生有一些错误的观念, 认为黑客是神秘且值得崇拜的, 等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说, 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以及在道德教育过程大教育方法的不当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当前, 学校并不缺乏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 然而, 教学模式固定单一, 教学内容枯燥无趣, 这些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教育者要深化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 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做到教育内容生动活泼, 教育手段灵活多样。这里不妨介绍三种网络道德教育方法, 以供参考。
案例分析法。大学阶段一般都开有思想品德课和计算机课程, 借助于这些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 还需要多种方法的配合, 案例分析法便是值得借用的一种。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围绕教学目的把实际生活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案例, 通过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方法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一个出色的案例, 往往能成为促成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的工具。因此, 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抓住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丰富的特点, 选取感染力强,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案例, 并且通过电影、幻灯、绘画等多种手法来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 把网络道德教育贯穿在直观形象、富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探讨分析过程大,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式。传统的授课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阻碍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大可以尝试将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 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 参与到课程的教授过程大来。如此, 学生首先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 并在此基础上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 这就在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对学生来说, 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更是一次自我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大能够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 对其他同学也会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 落后者必然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他人的内动力, 从而积极进取, 刻苦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式使教学过程由单向反馈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 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讲解, 教育者要时时注意给予反应, 这也促使教育者本身加深思考, 根据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 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
网上宣传与网下宣传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的教育, 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程度, 还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来实现。首先, 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学校网站和班级博客是大学生经常会访问和浏览的网页, 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的网站, 管理者要密切关注有关网络道德的信息, 注意及时更新, 重要的信息要重点宣传。班级博客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其中, 让学生来管理和维护博客, 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此外, 现在许多班级都建有QQ、MSN等工具的聊天群, 也可以利用这一途径来传达网络道德的信息。其次, 还要做好网下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邀请法律专家或者公安系统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开展系列的专题讲座, 宣传关于网络道德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 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知识竞猜、辩论大赛等活动, 引起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和思考, 提高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
二、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
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随意定义自身的角色, 人们的网上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人监督和无需顾及舆论的自主行为。当人们在网上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情境, 包括他人在不利状态下所产生的痛苦、烦恼、愤怒等等时, 要做出相应的恰当的道德行为, 仅仅依赖于个体对网络道德的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乏对他人情感的体验, 人们往往会变得冷漠无情, 甚至会对他人做出更大的伤害。不仅仅是网上, 即便是在现实社会, 明知故犯这类事情也总是屡见不鲜。大学阶段的学生, 正处在青年的中后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 生理机能已经基本成熟, 但心理尚在迅速发展, 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但情绪不稳定, 思维活跃但还存在着逆反心理, 他们会本能地对感兴趣的新事物、新现象产生好奇、模仿和尝试。在缺乏有效的道德约束的网络社会, 如果不好好地加以教育和引导, 他们很容易会走入误区。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仅要做到晓之以理, 还要动之以情, 要丰富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情感体验, 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提高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为此, 教育者可以通过班会开展主题活动, 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回忆、角色互换和主题升华等环节来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的。
对特定情境的回忆。对特定情境的回忆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 有意识地对过去经历过的情境进行回忆, 以此来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 并以自己切身体验来更好地理解他人, 激发移情性体验。教育者可以从网络社会中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情境 (比如“网上言语攻击现象”、“网上诈骗现象”) 出发, 确立班级活动的内容。然后, 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回忆在平时的网上活动中亲身经历过的各种情境, 如实地阐述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 包括愤怒、悲伤、高兴、恐慌、沮丧, 等等, 并且进一步分析引起这一情感体验的原因, 让学生设想在什么情境下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做到情感体验与情境相匹配。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发言, 也可以从自身开始, 尽量做到轻松、幽默, 调节好气氛,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状态。在活动过程大要采取自愿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于发言的同学要保证使其畅所欲言, 不要给予思想上的压力。
角色互换。在学生对特定的情境进行了回忆并且予以发言之后, 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假设, 比如说, “如果你在网上发布的言论, 受到他人的恶意攻击, 言辞粗鲁, 不堪入耳, 你的心情会如何?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这一问题?”“如果你在网上被他人欺骗, 在精神和物质上受到了伤害, 你的心情如何?你觉得该怎样看待网上欺诈问题?”通过这些假定的情境, 让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来看待这些事件。这一过程可以借助于分组讨论来加以进行, 让学生们自己归纳出在这些情境中应有的正确的反应和行为, 并且在班级大分享交流的结果和心得。教育者无需参与直接的讨论, 只要在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即可。通过角色互换, 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他人的态度、思想和情感, 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 提高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主题升华。教育者在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的基础上, 要因势利导, 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将他们的心得体会提升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应及时地告诫他们, 网络行为应当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替自己着想, 要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活动结束之后, 教育者还可以根据在活动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拟定题目,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受, 撰写心得体会, 字数不限, 要做到有感而发, 情理交融。通过这一做法, 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印象, 并且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反馈。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相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来说, 网络道德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自主性。网络道德的自主性客观上要求网络主体具有自律性, 正是这一点使得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自控能力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与现实社会相比, 网络上的交友、游戏、在BBS上高谈阔论, 更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满足感, 而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 深陷其中。如果学生缺乏自控能力, 各种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便会随之而来, 包括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随意谩骂发泄, 浏览网络上的色情、暴力信息, 侵犯他人权利等等。诚然, 网络道德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行, 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和防沉迷系统的安装, 这些从道德、法律到技术层面的外在约束, 对于保证大学生健康、安全地上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大学生往往只有在周围环境的严格要求或约束下, 才会去做有道德的事或不做不道德的事, 而难以做到慎独。所以说, 大学生能否进行网络行为的自我控制极为重要, 只有当大学生认识到处理自己行为问题的真正动因是自己时, 他们才会具有改变自身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会自觉地参与进来, 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一般而言, 培养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绿色上网承诺活动。教育者可以利用班会或者班级之间联合起来, 开展整个年级甚至学校的绿色上网承诺活动, 承诺的内容包括能够约束上网时间, 明确上网目的, 并且承诺遵守相关的网络道德规范, 健康上网, 绿色上网。活动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网上行为和时间做出具体的承诺。对于每位学生做出的承诺, 教育者可以在班级或者班级博客大开辟专栏, 给予公示。教育者要定时对学生执行的状况进行检查, 并且根据执行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奖惩。绿色上网承诺活动相当于学生自己对自己的网上道德行为做出的一个约束, 这就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凭借自己的承诺对他们自身的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使其尽可能地符合行为规范, 逐渐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控能力。
树立榜样, 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具有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受到深刻的心灵触动, 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榜样并非高不可攀, 而是通过努力可以接近甚至可以达到的, 从而引起学习意向, 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能力。在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中, 要使榜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给学生树立的示范榜样, 其形象就应该具有典型性和层次性, 事迹要有突出性。既要有感染力, 又要有思想性, 既要有具体行动, 又要有高尚的情操。大学阶段的学生, 仍有较强的从众心理, 个体对于同伴的行为有着很强的影响性。学生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 等等, 会让学生容易产生向榜样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 在榜样的树立上, 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心理, 尽量创造条件, 选择学生中的先进典范, 为学生团体树立内部的榜样。还可以让榜样现身说法, 使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培养自我意识。大学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 自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另一方面, 又面临着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矛盾和落差时, 往往会陷入一种焦虑、迷茫的困境。网络的出现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暂时摆脱困境, 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场所, 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 就此投入网络世界, 不知今夕何夕。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 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应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因而,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知识, 比如什么是自我, 什么是人格等等, 学会一些调节自我情绪、增强自信心等方面的技巧, 让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 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除了课堂上教育者的引导之外, 心理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 可以对学生开展心理问卷调查, 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 对于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各种问题, 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网络与大学生道德教育09-03
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07-16
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08-08
大学生应如何加强网络道德自律11-26
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08-31
大学生社会道德模范教育论文07-06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07-14
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06-24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07-24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