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2024-08-2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精选8篇)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目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既可方便地漫游世界、获取新知,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的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为道德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四)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网络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不发生嬗变。

(五)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尤其是在高校,网络道德建设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还需大力加强对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视与实践。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高校应不断推进大学生道德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大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向前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网络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只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出一批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和建立起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计算机网络体系,网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

正确看待、积极面对网络文化。应当看到,大学生德育教育担负着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网络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既不要漠然置之,无所作为;又不应视其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要充满信心,积极应对,加强与网上大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用先进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尺度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用真情实感净化上网大学生的心灵。

建设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新时期要不断推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适应网络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应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文化意识,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认真研究探讨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心灵导师的作用,及时而科学地解答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确立新型的主客体关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这样,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教育引导的德育目标和良好效果。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 网络正以“无网不入”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当中。“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 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事实表明, 人们正在使网络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 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 而是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网络也由此逐渐具有了文化的意义。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亚文化形式, 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 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网上狂言等现象。广义的网络文化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网络文化是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 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和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 从而影响人的思维过程, 并最终改变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1即时性。随着计算机技术升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 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信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终端在信息传递和发布方面均具有高时效性, 不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 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因此, 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外界大量的信息。

2开放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网络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 逐渐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模式。这种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较少约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人行为, 这样大学生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中接收和传播信息。

3交互性。网上相互交流是网络文化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它是利用媒介的信息相互传播。通过校园BBS、QQ、MSN、聊天室、E-mail等开放式交互场所, 实现网上一对一、一对多的在线即时对话与讨论。同时也是网上的非实时匿名公共留言区和自由言论的场所。因此, 网络场所及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 也刺激着大学生的好奇心, 网上交流已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虚拟性。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在一个虚拟网络下, 学生置身于一个“虚拟社区”之中, 可以直接与素昧相识的人交流思想,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网上交往方式受到个体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因素的互动影响, 使现代高校校园文化更加多样性和复杂性, 增加教育工作的艰巨性。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1网络文化促进了大学生对世界的了解, 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学生进入网络世界后, 并不需要过多的网络方面的知识, 只需点击浏览器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网络文化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自身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共享性这一特征使文化这种无形资产瞬间扩散到各地, 达到“文化增值”。同时也显示了文化的自身价值, 激发了他们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 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网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危机和问题, 便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大学生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并进行交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和他们的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 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 并把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网络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消极作用

1虚拟性与真实人格的失落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在其具有虚拟性。这个虚拟世界既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与现实世界并行不悖。在虚拟的游戏中, 在虚拟的交往中, 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真实身份, 按照网络社会的游戏规则, 而成为这个世界中的一个符号。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幻想的本能, 使人越来越远离现实处境, 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由于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乐趣”, 从而影响健康真实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2隐匿性与诚信品质的失落

隐匿性是网络文化的又一特性。网络的隐匿性易诱发说谎欺骗行为, 从而导致诚信品质的失落。诚信是人类道德品质的根基,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而当代网络文化的隐匿性却构成了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最大威胁。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 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下降和诚信品质的丧失。

3多元性与核心价值的失落

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大舞台, 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在这里可以大狂欢。网络赋予个人以极大的自由, 你可以高谈阔论, 可以自由创作和设计, 个性的张扬、自我的展现、自由与平等, 这是许多人对网络一往情深的重要原因。网络文化的这种特征对于培养民主和平等观念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对中心的消解又会导致对核心价值的偏离。

五如何利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

1树立远大理想, 加强职业规划

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深层核心。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的目标恍惚, 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 缺乏人生追求, 精神空虚, 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在这种精神状况下, 大学生很容易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因此, 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提升精神境界, 塑造高尚人格, 这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理想信念在职业方面的具体化。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职业生涯”的概念, 一进校就想到毕业, 让职业规划从大学入校的第一天就开始, 与学习生活同步。科学、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步骤, 也是制止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能主宰自由的时间, 再加上网络娱乐化、低俗化的诱惑, 很容易走入歧途。

2开展正面引导, 建设健康网络文化

网络的诞生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 我们必须正视这一新生事物, 通过正面舆论引导, 大力加强健康网络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1) 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 有利于高校把握网上动态, 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我们要不断提高舆情分析的质量, 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反应回馈机制。

(2) 开通网上交流渠道。目前, 很多高校设立了“校长信箱”、“书记信箱”等, 成为了解和疏通学生思想的新途径。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师建立个人网站, 教师们在网上同学生平等交流, 具有极大的亲和力。这些方式为我们主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大力提倡。

(3) 弘扬网上主旋律。要建设一批“红色网站”, 把人类最优秀的美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传播给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同时, 要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 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 增强教育的生动性、真实性和针对性。

(4) 繁荣校园网文化知识阵地。建立知识精品库, 介绍经典及前缘知识,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知识结构;建立网络课程, 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网络;建立网上文化课堂, 开辟“名人演讲厅”、网上学术沙龙等栏目, 营造学术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如网上辩论赛、有奖征文活动等, 繁荣校园文化活动。

(5) 广泛开展网上咨询服务活动。服务学生需求, 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就业、心理咨询等需求, 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事务中心, 就业发展与指导中心等专门的网站, 让校园网与学生实际的成长和成才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为学生服务。

3加强网上管理, 重视网络法制道德教育

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网络的相关法规, 增强网络法律意识;要结合本校实际, 制定网络规章制度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规范管理;要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监控机制, 党办、宣传部、保卫处、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协作, 做到反应迅速, 防控有力;要迅速坚决查封反动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净化校园网络资源。除了加强网上管理, 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为建设健康的网络文化注入内在活力。杜绝不文明行为在大学生网民中的存在,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 增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意识。

综上所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的时代, 网络文化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 推动网络文明建设, 发展健康向上的、科学的、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 形成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 增强他们道德判断能力, 提高个人修养, 养成道德自律。因此, 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确保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三联书店, 1997.

[2]左开群.论网络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J].经济师, 2005.

[3]皋艳.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 2006 (6) .

[4]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沧桑, 2006 (5) .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3

摘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教师必须顺应潮流,从语言规范、思想文化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语言素养 冲击 应对措施

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低龄(19岁以下)、学生群体的占比分别为46.1%、46.4%。从以上数据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网络的影响。其中,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尤为显著。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与传统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范与束缚,更加民主化、多元化,新鲜别致、形象幽默,带有娱乐性和不规范性,流行速度非常快,同时又容易被人遗忘,网民主体年轻化的特点又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因此,有人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称为“第三次语言革命”。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改变法则、挑战权威等心理特点,它的盛行对大学生语言素养造成了巨大冲击。

1.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积极影响

(1)丰富大学生日常词汇

2012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紧跟时代步伐,收录了多个网络流行语,如“微博”“月光族”“醉驾”“团购”“宅男”等,甚至连东北方言“忽悠”等也被收录其中。2010年11月10日,“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汉语新鲜词汇的重要来源,被大学生高频使用,成为日常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丰富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内容

有些网络流行语虽然出现时间短,但符合语法规范,表现力强,能够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和内容。比如“被”字,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情况与事实不符或者是被强加的意思(含讽刺、戏谑意),网络流行语“被就业”“被小康”丰富了“被”的表达内容。

(3)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及情感表达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人的思维和情感,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形象、幽默夸张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展示了大学生内心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网络流行语还可以释放大学生的各种情绪,达到宣泄效果。如“杯具”“神马都是浮云”,前者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后者则是新造语,两者都反映了大学生一种自嘲却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更加具有娱乐精神。

(4)感受文化交流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密切,对大学生影响最深的就是英语文化。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碰撞自然更容易创造新鲜的网络语言,如“爱豆”是idol(偶像)的中文音译;还有些娱乐性极强的音译,如“狗带”即go die的音译;最能体现文化交流融合的应该是“no zuo no die”这样的表达,这条短语源自中式英语,汉语意思是“不作死就不会死”;韩剧在我国热播之后,韩语中的词汇也开始成为网络流行语,如“欧巴(哥哥)”“Wuli(我们)”。

2.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消极影响

(1)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符号化、碎片化破坏了大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互联网信息的高速更新频率使网民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流行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网络流行语还未来得及沉淀就已经消失,而语言素养需要沉淀和积累。网络流行语符号化、碎化的特点,使大学生交流语言浅层化,阅读文字快餐化,无力领略更深层的语言之美,排斥厚重、艰深的文字,导致大学生的深入阅读和思考能力退化。

(2)网络流行语的自由与不规范表达破坏语法规范

很多网络流行语不符合语言表达的逻辑,有的过于缩简,和传统缩略习惯相差甚远,还有些网络流行语必须配以表情包或图片,否则会让人不明所以,这不利于大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

(3)过于追求新异、调侃和戏谑,破坏汉语的传统美感

汉语和汉字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其能稳定发展到现在,有多种因素,其中文字的美感是重要原因。网络流行语基于互联网平台,常常在极短时间内就以某一流行语发起网络狂欢,如“良辰体”,良辰最喜欢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出众的人出手;良辰不介意奉陪到底。诸如此类的句子,像病毒一样消解着汉语的传统美感。

(4)过于最求网络流行语,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糊”“吃土”“吃藕”“扩列”,这些极为新鲜的网络流行语固然可以在相似的群体中找到认同感,拥有共鸣,但是在更大的交流范围中就会造成沟通障碍。

(5)一些不健康字眼横行,破坏汉语的纯净

“撕逼” “逼格”“草泥马”等,这些趣味低级、不文明的网络流行语的风行,极大地破坏了汉语的纯净,对大学生的语言素养是一种精神污染。

二、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冲击的措施

网络流行语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新的语言潮流和语言方式。在网络面前,教师该怎样应对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冲击呢?

1.顺应新的语言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流行语既然已经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教师就应顺应潮流,在日常交流中活学活用。但在接受、传播和使用网络流行语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两面性,不盲从、不滥用,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加强语言规范教育,树立语言榜样

语言规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学、文字类课堂及相关教师更是肩负重任。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的师生交流、课后阅读、舆论宣传、书面写作等各种途径和环境中,都要充当积极、规范的语言榜样。

3.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思想和文化引导

教师应构建文明校园,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变迁。因此,除了在语言规范上进行引导,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现象,学会甄别,从思想上和文化上防止网络流行语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篇4

您的性别? 男□ 女□您的年级?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1、你目前接触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什么?()

A、报刊B、书籍C、电视D、网络

2、你经常上网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3、你认为网络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A、以网络发展为基础的B、一种精神创作方式C、一种自由的文化传播方式D、以上都是

4、您觉得网络文化代表了怎样的一种认知方式?()(可多选)A、自由开放B、积极向上C、消极狭隘D、愤青易鼓动E、其他

5、你上网经常做什么?()

A、聊天交友B、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 C、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B.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

7、你认为一个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应具有哪些特征?(可多选)()

A、权威性B、健康性C、引导性 D、知识性E、娱乐性F、其它

8、你会因为看到一些互联网上的公益广告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吗?

()

A、会,通过这些广告,我改正了不少自己的陋习B、一般,想起的时候会注意 C、偶尔会心血来潮地相应一下 D、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9、您在平常日常交流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

A、经常使用B、几乎不用C、从来不用

10、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11、你对现代网络阅读文化的看法是?()

A、先进且重要B、比较泛滥,都不知其精髓所在C、良莠不齐,视个人的判断与使用而不同D、纯粹糟粕

12、你认为网络对你的思维影响是?()

A、更善于思考B、需要思考更多东西□C、思维变的不够活跃D、没什么影响

13、网络对你的生活的影响?

A、能提供进步的平台B、整天沉迷于网络中C、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能D、不敢面对现实

14、您对未来网络文化持何态度()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5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王惠玉,麻艳香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普及给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命题。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的分析入手,分别从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自我价值、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的认识讨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给出了应对的对策措施建议。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A

相比于传统的平面和影像媒介,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和传播手段,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和使用规模,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渗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各种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渴求及探索,无论在数量和频次上也远大于其它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的网民中,21~35岁的占88.4%,大专学历以上的占86%。可以说,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1]。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大多以求知、表达、交流和娱乐等为主。而网络几乎可以用一种近乎完美的表现方式实现了上述所有功能。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体验不够深刻,对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对网络使用的目的及其产生的后果不甚明确,其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可塑性较强,因此,不断出现的网络文化更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与冲击,这对高校大学生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命题,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

础的网络精神创造。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3]。

根据上述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定义及分类,可将网络文化的特点总结如下:(1)从文化产品的客观属性看,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和形式丰富广泛、多元化[4]、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和民族[5]等特点。网络文化具有开放中的平等与共享的特性,互联网上每一种文化产品都具备“世界性”与“全民性”[6]。(2)从文化承载和传播的技术方式看,网络文化具有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便捷性和交互性、使用环境的开放性、信息来源的时效性、隐匿性、松散性、无序性及其不可控制性[4~5、7~8]

。(3)从文化作用的方式和效果看,一、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凝结在一切器物、典章、行为之中的精神”。按文化分类的四层次说,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四种,其基本的功能则包括记录、认知和教化三个不同的层次[2]。网络文化则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 网络文化渗透性强、个性化特色鲜明[7],而相对低廉的消费成本又使得其受众不分年龄、性别、民族、身份、职务、地位等,都可能享受网络文化的精彩,但很多情况下,这种享受可能处于被动接受、缺乏约束和监督的使用状态。因此,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客观的评判,其潜移默化作用效果则难以预知和调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0年 月 日

作者简介:王惠玉(1978-),女,甘肃临洮人,硕士研究生。E-mail:why20030825@163.com。

当前,世界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2.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就国内而言,我们则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社会主义改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和深化,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分工、就业方式、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新的深刻的变化,人们的利益和需要也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与此相对应,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色各样的价值观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剧烈碰撞,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9]。

随着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功能变得日益强大,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几乎可以完全复制和呈现现实社会的各个部分。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表现就是可重复性、时空的可逆性和可假设性,换言之,现实客观世界的几乎各个层次和部分都可以在网络中以数字试验的方式无限地被尝试和模拟,这使得众多网民的生活可划分为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模块,并且可能会混淆二者之间的界限,对客观世界的一些传统模式提出新的考验。参考有关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0~13],可以将网络文化队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如下。1.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

网络的虚拟社会消除了国家、民族和地域的界限,幻化出全球一体的大同社会—“地球村”。大学生们足不出户即可随心所欲地畅游“全球各村”,饱览异域风情。网络上未加控制的信息来源和肆意宣扬,极易使大学生对国外较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和优越的生活方式产生艳羡之情,如不加辩证分析地与国内的情况进行对比,自然而然地就会显示出国内在很多方面的落后与缺陷。事实上,国外现行的貌似先进、合理和优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仅有着其自身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存在很多未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洞察的弊病,只不过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选择性”地忽视了它们,也缺乏应有的深入思考。再加之当前全世界处于相对和平和经济繁荣的局面,在此条件下,大学生们的全球化意识增强,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弱化,爱国主义成为一个模糊得可有可无的概念,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和民族荣辱观的确立。

天下”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以个人对社会、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为目的;在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9]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主流的价值观。可见,我国历来都倡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评价尺度。但随着网络文化发展,个性化生活方式的盲目甚至歪曲的宣传,物质化和货币化评价标准的过分放大,使得人们更趋向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诸如健康养生、物质享受、金钱财富、权力地位等成为争相追逐的目标,而诸如道德品质、知识水平、才能、社会贡献等价值观则似乎受到了冷落。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导致了青年学生价值导向的多元化,从而又造成了青年学生价值目标的模糊,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大学生正好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和教育,极易受到错误的价值观的诱导而产生不良影响。3.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

近年来,一些社会热门话题或流行语层出不穷,例如“踩猫女”、“范跑跑”、“周老虎”、“凤姐”、“拜金女马诺”等等,不断地挑战和突破了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敏感神经和道德底线。虽然出现此现象的背景、根源和动机各不相同且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其造成的信息事实和舆论影响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现象和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众生相在传统道德标准看来肯定是荒谬的、不正确的,但在网络环境中,往往由于虚假宣传和不负责任的肆意解译,特别是对于其最终结果的报道,反而成为获取名声、坐收渔利的榜样或模范,受到不少的追捧和效仿。崇尚真善美的成本很高甚至损失惨重,而奉行假恶丑的病态行为却赚了个钵满盆满,名利双收。以廉价的成本取获取丰厚的社会回报,结果肯定一切的评价标准,极易令大学生们迷失方向,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怎么做是合乎道法的、怎么做是违反常理的,统统模糊了本该是泾渭分明的道德界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诚信为先、仁爱待人等等中华传统美德,在网络世界中时常会成为落后乃至失败的笑柄。可以说,网络文化不断地侵蚀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4.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两个根本的推进力,一是思想与概念,二是技术与工具。前者例如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后者如瓦特的蒸汽机、计算机和网络等。人类社会历史无不是在这两者的交互推进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就当前而言,技术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不仅极大地提高和延伸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使得人们对工具化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种技术主义的倾向不仅忽视了人的自身的发展和作用,甚至将人都“泛工具化”了。古人云:“君子不器”,强调的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改造。诚然,没有科技的进步和工具的发明,社会生产力得不到提高,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规模和速度将会大幅下降,但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的思想,始终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给我们提供各种品牌的电脑和网络服务的同时,也使利技至上的思想影响力更大了。过分地追求技术主义和工具化的发展,势必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疏远、冷漠和乃至功利化,不利于“人的社会”的团结和和谐,容易导致社会责任感的淡化。大学生又正好处于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如果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轻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极易造成对技术主义和工具化的顶礼膜拜和过分依赖,将可能培养出大批“有才无德”甚至“无才无德”的工具性次品,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和民族长远的振兴与发展。5.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识

当前,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海量的网络信息以几何级数的倍数在不断增长,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以其快速的可复制性更易成为 “拿来主义者”的制胜法宝。大学生们在充分享受信息繁荣和便捷的好处的同时,也会为信息的良莠不齐、芜杂无序而一头雾水,辨不清真伪对错,也难以做到取舍得当。更严重的是,这种快捷、廉价和简易的“剪切+粘贴”式的操作,竟会成为许多人的“创新”手段和成果,不仅养成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依附和迷信,更是严重阻碍甚至破坏了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发展,使得大学生们误认为这样的电脑数字化操作就是创新,因而忽视了基本的理论学习、科学试验和社会实践等环节,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就连大学教师也难保 “金身”。越来越多的学术剽窃争端、高校引进的学术不端检测软件,无不说明就连高校这

样一方代表制社会中最先进科技文化之一的 “净土”也难免尘污。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14]。”互联网的正负两面的影响,无疑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单纯采用不准学生上网或关闭网站的力一法是不可取的,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也是做不到的。广大思想工作者要转变思想,努力学习,掌握运用高利技的成果,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

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有多方面的功能,但它的第一功能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及时准确地传递党的声音。那种把网络建设当作纯技术工作,主张网络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参与,走进网络,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荣辱观,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和知识探讨,积极进行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们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力求把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成生动形象的超文本资料,以吸引学生的主动使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5]。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2.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网络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既有拒绝封建主义文化糟粕的责任,又有反对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责任,更有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引进先进外来文化和传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

[6]

。在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不仅要重视和

强化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综合素质的教育,更要积极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和社团组织活动,正面宣传代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主流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事件和社会现象,开拓学生的视野,营造一个健康、动。用清新健康、丰富多彩、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来吸引大学生的眼光。

总之,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积极的网络育人环境。同时,要引导学生“打开狭小的专业‘囚笼’,究天人之际,探心灵宇宙,悟时代真理,会文理一身,使自己成为行走于天地之间大写的人”[15]。使得大学生们能够做的“文才武略,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的合格人才。

3、增强高校管理者的素质,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

面对各种网络文化思潮的侵袭,大学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始终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以先进的方法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优势,又要改变观念、调整策略、讲究实效。加强研究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网络教育中的新问题,拓展新的教育领域。在新形势下,急需要培养出既精通政工业务又懂得网络技术的管理工作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16]。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点,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能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捷的思维、快捷的行动迅速的抓住问题,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不断克服困难,探索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开辟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天地。

4、发挥学校网络中心的辐射作用和控制作用,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网络中心要依靠技术手段,严密监控网络内容,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堵住有害信息侵入校园的“入口”,最大限度的阻止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与大学生接触。大学生管理者要加强对上网大学生进行三个专项教育,即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规范教育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根据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网络运行的要求,对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监控和有效管理,防止他们主动地访问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为大学管理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4]。同时,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教化陶冶作用,精心策划,开展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活

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网民的思想工作关键在于引导、教育、疏理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利用互联网学到知识,又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达到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建设有中国和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邦富,彭方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47-153.[2]孙建乐,冯希哲.中国传统文化概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3-4.[3]李晓衡,高征难.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4.[4]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59-62.[5]何秋叶.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教育研究2001.4:183-184.[6]贺善侃.价值·文化·科技—面向新世纪的价值哲学研究[M].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304-310

[7]郑重.高校网络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88-91.[8]顾明远.试论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J].电化教育研究,2004, 4:3-4.[9]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11-431.[10]张红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44-47.[11]梁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06,9:69-70.[12]涂青松.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42-43

[13]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37-

39、47.[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35.[15]张岂之,杨君游.众妙之门—中国文化名著导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序.[16]曾令玉,陈良栋.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45-46.Influence of Internet Culture on Sense of Wor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olutions

Wang Huiyu, Ma Yanxiang(College of Maxism,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6

内容提要:职业道德是职业发展的根本,在公共生活中,职业生活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了解职业道德,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道德,并有意识的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在校期间,我们应不断深入学习,提高文化人文内涵,不断实践,在社会中学习工作中所具有的实际职业道德,对职业道德保持高度重视,只有明确认识到这些,我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才有了基础。

关键词职业道德素养 工作岗位 社会 就业

职业道德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根基。在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职业道德发挥着不同的重要规范作用。现代社会与职业市场的迅速变化对我们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规范的学习与修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优良的职业素养,坦荡地驰骋于职业疆场。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并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是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包括两层意思:其一,职业道德有着突出的职业特征。人们在从事特定职业中,由于有共同的活动方式、共同的职业实践,并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形成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传统,产生了“应当”或“不应当”、怎样做的特殊职业责任感,从而出现了调整本职业内外部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即职业道德。其二,它是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的职业化。职业道德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而是一般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任何社会或阶级的道德都会通过职业道德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任何一种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受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职业道德可以规范人们的职业品质和行为表现,能够协调职业团体和组织中的内部关系,同时能协调职业团体和社会组织中每一个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可以使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人员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内心信念、传统职业习惯和稳定的内在品德,它对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职业道德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因为我们毕业后都将从事一定的职业,我们在校期间接受的是专业教育,今后从事的职业种类相对固定。因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对我们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都有哪些呢?

(一)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择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大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就开始萌动着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也开始了积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实际上,在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包含了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期望,而随着大学生活的延伸,大学生对自己见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大学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可或缺的舞台。

(二)诚实守信。它既是做人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需要,即从业者早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承受承诺,讲求信誉。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体现着从业者的 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具体行业立足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现象,一些企业和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打扰了市场秩序,给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带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败坏了一些企业的名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十分及时。

(三)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某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掌握的很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刚就业,不可能在企业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职位.为了能够突显业绩,他们只有以公道之心办事。

(四)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着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品质,他们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他们不在乎底下劳苦大众的感受,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应该自食其利,自己动手.那样,服务群众在他们心中就成为空谈.

(五)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社会精神并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他们只是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微小的一步,不可能有很大的精力去奉献社会。

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与我们还远。他们认为,职业道德需要从具体工作中培养,现在谈还为时尚早。这种说法过于乐观。职业道德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素养,其次是文化内涵。我觉得只有在校期间通过对自己修养与内涵的改变与维持,走入社会才更容易被接受,才能更随意的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 篇7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英特网的迅猛发展和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 各种SNS社交平台孕育而生, 如人人网、朋友网、珍爱网、新浪微博等等。社交服务网站的发展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即“人际关系脉络方面你必然可以通过不超出六位中间人间接与世上任意先生女士相识”。作为网民年龄段分布最密集的群体, 当代大学生自然对社交网络产生出极大的兴趣, 可以说大多数大学生都已经注册过人人网或新浪微博。在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推动下, 社交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交流的便捷, 受到大学生们的亲睐。与此同时, 社交网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冲击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社交网络, 从而知道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

一、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

2006年春季, 校内网 (人人网前称) 介绍名片在中国各高校校园中随处可见, 自那时起社交网络渐渐步入中国大学生的视野, 经过7年的发展, 人人网已经风靡全国。其他社交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如朋友网、新浪微博都有着过亿的注册用户。

为何社交网络受到当代大学生如此青睐?据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人人网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功能是在查找朋友栏中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因为社交网络使用的是非强制性实名制, 用户的相关信息都填在了系统中, 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准确地找出具有交集信息的用户, 注册用户就能够实现“联系到老同学、老朋友”的愿望。同时, 大学生借助社交网络发布状态、上传照片、发表日志等等, 这样很容易受到自己同学、朋友的关注, 也很容易知道别人的新鲜事。可见, 社交网络在同辈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化影响力, 增强了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当代“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平时学习压力大, 寒暑假独自在家更容易感到寂寞孤独。使用社交网络有利于扩大朋友圈, 不仅方便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 而且通过写博客或传相册等充分展现自我, 从而获得好友的关注, 得到问候与关心。通过社交网络, 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这也是社交网络魅力之所在。一是社交网络有利于减轻学校压力放松心情, 通过社交网络能够分享信息资源, 也能了解好友的动态, 为枯燥的生活学习增添了乐趣。如人人网上有分享功能、照片上传、好友留言、写日志、发状态、送虚拟礼物等等, 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和自己的朋友交流。二是大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这个舞台表达出自己喜怒哀乐, 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发泄出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上能够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 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并得到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的支持和认可, 这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感到兴奋和新奇。三是社交网络中的内容五彩缤纷, 有最新的朋友推荐国内外时事政治, 各种体育新闻、娱乐资讯等等, 这无疑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

社交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随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第一, 部分大学生喜爱在社交网络中向好友分享自己的新鲜事, 把自己的照片用美化软件反复美化修改后传到网站相册中, 或是将别人写的文章放在自己的日志中, 在无形中已经成为一名“晒客”。这些“晒客”从社交网络中得到的并不是快乐, 而是自己虚荣心的满足, 得到的关注越多他们就越是高兴, 这会让他们自我膨胀, 在虚拟世界里狂妄自大, 自己的内心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充实。有些大学生非常在意自己博客中“粉丝”或是人人网中的“好友”数量, 宅在家里修修照片就能拥有几千个或是更多的粉丝好友, 这样的粉丝好友又意味着什么呢?有几个是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呢?当朋友的数量成为单方面的炫耀资产, 不如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 身形孤僻的总是渴望找到朋友的关注, 尤其是异性朋友, 然而这种自我麻醉是不能得到朋友真正的关心的。如果褪去喧嚣聒噪的外壳, 安静而认真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时, 是否会发现满满一屏幕的好友, 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盲目炫耀的攀比心理不仅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迷失的方向和理想, 而且易产生社交网络依赖症, 据调查, 半数大学生每天都会登陆社交网络, 有的甚至一天登陆数次, 还有部分同学三天不登陆社交网站就会觉得不适应。如果上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就是看看朋友的新鲜事, 这倒是无可厚非, 可有的大学生登陆社交网络的目的是看有没有好友来关注自己, 有没有给自己留言。这种依赖症是虚荣的产物, 已经影响到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二, SNS社交平台的非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社交网络的非强制性实名制, 将原本虚拟的网络变得真实起来, 有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的真实好友。然而另一方面, 非强制性实名制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 大学生群体还没有步入社会, 社会经验相对欠缺, 信息不安全性让社交网络成为网络诈骗的温房。

第三, 据调查显示, 社交网络中的灰色信息、网友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很多大学生表示在社交网络中看到有用户发表不符合社会主流的观点或者偏激的文章和评论, 有的甚至会针对这样的信息起哄、给予支持。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社交网络上, 好友的言论会对自己认知事物的看法有所影响, 会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因为社交网络基于六度分隔理论, 故具有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 较高的聚类系数使得信息能够迅速扩散, 传播有害信息会让朋辈好友疏于防范。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念、自我认知形成的时期, 有些不法分子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宣传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恶意丑化政府官员, 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 这些错误的观点、信息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 改变他们的思想观点, 弱化他们的理想信念的力量。

三、科学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与心理教育

(一) 利用社交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通常学生在老师面前都尽量展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摆出一副积极向上的姿态, 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趴在桌上, 看不看书不重要, 关键是要摆个姿态给老师看看”, 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羞于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 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思政工作者, 应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社交网络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断提高自我、且行且思, 向学生学习, 到学生中去, 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网络知识, 学会应用新媒体技术, 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例如可以注册腾讯微博、人人网等学生常访问的社交网站, 主动去学生主页访问, 看看学生的日志和照片, 倾听大学生的心声。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关注什么, 才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 在及时对网络舆论信息作出判断后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走。

(二) 通过社交网络引领大学生的思维。

舆论引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的重要方式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对社交网络中的舆论主流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做好社交网络的舆论引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舆论引导要注意策略, 加强舆论引导氛围和内容的开放性, 引导方法的民主性和引导内容的人文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当从当前社会整体舆论环境出发, 并且结合处于网络舆论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及他们成长需要出发, 对社交网络舆论中存在的各种偏颇、情绪化观点、态度、行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充分利用社交网络这一平台, 通过开设自己的社交主页, 运用微博状态、发表日志、上传照片等功能在社交网络中发表专项引导、指导信息, 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例如借助社交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中国梦的看法、传递有正能量的照片, 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希望等更广泛地传播, 创作多元的开发性的教育空间和交互性的育人模式。

(三)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大多数SNS社交网络采用的注册方法是非强制性实名制注册的, 表面上看这无疑给原本虚拟、不真实的网络带来了交友可靠性, 然而实际上却极大地提高了诈骗的成功率。由于社交网络中的好友大都是生活中的真实好友, 大学生和自己交流时, 即使通过网络戒备性也不高, 一旦好友账号被黑客盗取, 模仿好友口吻进行诈骗活动, 涉世不深, 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们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SNS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 给学生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指导大学生提高对网络环境的信息辨别能力、选择能力, 鼓励他们了解利用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 并且要求他们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 让大学生成为SNS网络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抵御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充分主动地利用社交网络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丽璇, 王同奇.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科学引导研究[J].北京教育 (高教) , 2011

[2] .刘建国, 周涛.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 2009

[3] .林琳.浅谈校园SNS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J].华章, 2012

[4] .郭世泽.复杂网络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网络; 文化;大学生

近年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更是起到了不限于传播工具的作用。网络文化不仅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1.网络文化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A.网络文化为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B.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C.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D.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同时由于网络具有鲜明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因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E.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

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而是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人格和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且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从而使他们脱离群体,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网上不良的信息使得一些约束力差的大学生人格滑坡、道德沦丧,传统美德在这些人身上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弱化。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困惑。

2.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几点参考性建议

A.要加强网络资源的管理

网络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它的包容性既让所有参与者能够快速表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在整个信息世界循环流传。网络使单个人的影响力得到了无限扩张,个人在网络中的言论似乎是“绝对自由”的。因此,高校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管理和指导。一要协调有关行业部门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信息源和信息束及时跟踪、监视和破译。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既加强信息审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安全健康的屏障;二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各系部成立相应机构,学生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或社团。弘扬正气,注重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合理引导网络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持社会心态稳定和保障政治安全;三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等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B.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网吧上网,因为学校的电脑硬件一般要比网吧差,加之在网吧上网,学生拥有一片更加自由的天地,因而网吧上网成了学生的首选。这也从侧面说明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利益的刺激,一些业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网迷,不顾法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对学生上网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甚至提供不良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更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上网提供健康的场所,为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学校对于青年学生也应加强管理和教育,保证学生白天正常上课,晚上按时归宿。对网上反动、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氛围。

C.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抢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积极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发挥网络作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信息渠道,改进教育手段,创建优良的网络育人环境。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要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宗旨全方位地贯穿到素质教育中去,通过网络渠道使知识、技能、道德修养、审美境界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面对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干部应当主动迎战,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首先,要建好用好自己的网站。根据上级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要求,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绿色网站,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如建立高校党团网站,开展网上党团组织活动。其次,要创设高校自己的主流文化,占领信息传播的主阵地。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便会违背教育的初衷。

D.开展道德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

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行为,按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文明教育,号召大学生从基础做起,从规范做起,从文明与不文明的判定标准做起,在大学生中形成一个强化的健康网络氛围。在开展道德文明教育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生在精神生活、文化消费、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针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需求的新变化,加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观,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

E.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和追求网上虚拟社会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他们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从而使他们丢掉幻想,积极投入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实践中去。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在网上误入“情感陷阱”。此外,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应当把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同时,正确引导积极向上的网上思想交流,开放网上咨询热线,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云州,马范文.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3

[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05

[3]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4]喻皓.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3

上一篇:团队励志语录下一篇:来自妈妈的鼓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