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2024-06-26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精选9篇)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1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了解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问题的基本情况,我们学习小组对我校一些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总结网络的积极意义、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意见与解决方法,为使大学生能更好地利用网络做出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网络文化,道德修养

一、前言

(一)调查背景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遍布各个领域,在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网络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正在我国迅速普及,由于其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迥异于以往所有的文化,这就必然会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现在,网络文化已经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那么,网络文化究竟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调查的目的与问卷设计

本项调查旨在了解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四人组设计了共20个问题:性别、上网的频率、每次上网的时长、是否有通宵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网络吸引您的最大原因、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会做什么、如何处理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完成开放型作业的方式、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如果遇到这些宣传会采取的措施、是否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是否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经过思考认为自己是对时会怎么做、网络文化对你的现实生活是否有影响、网络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网上发泄交流你觉得怎么样、网络对您的影响多大、该怎样建设更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利用文化。

(三)调查方法和过程

本次调研我们学习小组采用的是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络使用情况,主要了解大学生上网时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时段、目的、内容等;二是网络交际问题,主要了解有无网上交友经历、原因、表现等;三是网络道德观,主要了解网络用语,对网络黑客和网络不健康信息的态度等。为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四人组在针对我院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名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随机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发放填写,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本次调查总体是我校大学生,共发放40份,实收35份,回收率87.5%。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正文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上网一小时以内、2—4小时、超过5个小时各占2.9%、82.8%和14.3%。大学生上网目的,思想指导行动,大学生上网的目的直接影响到对待网络的态度及表现。调查显示,情感、信息的沟通和减压是大学生上网的重要目的,但无聊、打发时间玩游戏的仍占31.4%。在另一项“你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的深入调查中,关注“娱乐体育休闲类”高达77.1%,位居第一,高于文学艺术类(28.6%)和教育学习类(25.7%),特别应引起重视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浏览信息时随意浏览,无特别目的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盲点”,如漫无目的、太重娱乐、寻求刺激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第一大杀手。

2.大学生网络交际问题。在“是否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项,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各占11.4%、54.3%、34.3%;在“是否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项,几乎没有、经常、偶尔各占42.8%、14.3%、42.9%。超过一半的学生偶尔在网上结交新朋友。绝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这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一直沉浸在虚假的网络中。

3.网络道德观问题。在“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项,经常、偶尔、几乎没有各占5.7%、40%、54.3%;在”如果遇到这些宣传会采取的措施”项,关闭窗口、有选择地看、继续看下去各占45.7%、40%、14.3%。调查显示,学生们还是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去关注反动宣传或有选择地看。网络中充斥着欺诈、不健康等信息,学生们在上网时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欺骗,当然也不能散播不良信息。

(二)提出建议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其知识的扩容与更新;能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发挥文化的调适功能;能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为在现实生活中胜任角色打好基础;扩大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为形成和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促进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生长和个性的张扬。

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正视大学生对网络的失衡问题,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在些罗列几点建议:

1、自我节制

(1)增强自觉程度。任何时代都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大学生要至善的自我约束和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理性且道德地使用网络,在展示自身网络本领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必然会相对地减少上网的时间,在现实在参加更多的休闲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2、摆正心态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世方式,积极、良好的心理必然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倘若大学生们能够在遇到现实生活障碍和困难的时候,将其视为考验自我、战胜自我的一个机会,认真剖析原因,问题总会解决的。把网上 的真诚释放的心态延续到现实中,剔除虚伪和扭曲的心性,就不至陷入无端郁闷和窘迫之中,也不必要把情感完全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3、加强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高校可以多设一些相关的网络教育课程,加强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可以在本科低年级就及时抓好这方面的管制工作。同时,适当地限制大学生们的上网时间,从而有节制地利用网络。

(三)调查研究总结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网络文化中也确实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注意正确接收网络文化,摄取其中的有益部分,同时在利用网络进行娱乐的同时也应注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网络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则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艳.计算机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2]田菩提.大学生上网负面影响分析及消解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邓小华.大学生网络文化:内涵、特征与构建[J],教育文化论坛,2009(2).[4]孙进.网络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研究[J],学理论,2009(32):139—143.三、附件: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

您好,为了开展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影响的课题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对网络文化的认知程度,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程度,我们特设计此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真心感谢您的参与!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上网的频率是怎样的

A几乎每天都上

B一周2—3次左右

C很少上网

3、您每次上网的时长是多久

A1小时以内

B2—4小时

C超过5个小时

4、您是否有通宵上网的经历 A有

B无

5、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看影视剧娱乐节目

B聊天、交友

C看新闻、查资料等

D玩游戏

E购物

F其他

6、您平时浏览最多的信息是什么?

A时事政治类

B科学技术类

C文学艺术类

D娱乐体育休闲类

E教育学习类

F其他

7、您认为网络吸引您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A较强的娱乐性,可以看电影,听音乐,放松身心

B网络的虚拟性,可以逃避现实中的失落感,在网络中寻得满足

C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D可以扩展交际范围,联络朋友感情

8、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您会

A上网搜索答案

B询问他人

C去图书馆找资料

9、您如何处理从网络中搜集到的信息

A直接采用

B修改后采用

C只当参考

10、大多数情况下,您完成开放型作业的方式是 A都是自己的思想

B大部分从网络中引用,少量自己想法

C 大部分自己思想,少部分从网络中引用

11、您在上网的过程中是否浏览过政治上的反动宣传言论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12、如果遇到这些宣传,您会采取的措施是

A关闭窗口

B有选择地看

C继续看下去

13、您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吗

A经常

B偶尔

C几乎没有

14、您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呆在一起吗 A几乎没有

B经常

C偶尔

15、如果您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您经过思考认为自己是对的,您会

A 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试图说服其他网民 B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保持沉默

C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做说服他人的努力

16、您觉得网络文化对你的现实生活有影响吗

A是,给了我很多启发,许多网络名人的事迹深深地影响我 B否,完全没有影响,我还是很洁身自好的 C是,不过至少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 D否,网络和现实应该分得很清楚

17、您会使用网络文化之所以流行的原因 A都是因为无聊 B其本身新鲜有趣 C娱乐大众 D跟随流行

E现代人压力太大

18、如今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网上发泄交流你觉得怎么样 A我觉得这是最真实情感的表露,可以,我也有过 B我觉得网上发泄情绪会破坏网络秩序,我没有过

C我觉得网上交流使得更多人沉迷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我没有过 D我觉得网上交流跟现实交流没什么区别,我也有过

19、您认为网络对您的影响多大 A很大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

B较大我的生活离不开网络

C较小没什么影响

D一点也没有影响

20、您认为该怎样建设更和谐、健康、文明的网络利用文化

A全民教育

B健全法律

C弘扬网络美德、以德育人

D建设更好的网络管理方式

比例统计

ABCDEF 1

7(20%)

28(80%)2

21(60%)

13(37.1%)

1(2.9%)3

1(2.9%)

29(82.9%)

5(14.2%)4

14(40%)

21(60%)5

21(26.5%)

13(16.5%)

19(24.1%)

11(13.9%)

12(15.2%)

3(3.5%)6

8(13.8%)

1(1.7%)

10(17.2%)

27(46.6%)

9(15.5%)

3(5.2%)7

20(40%)

32(72.7%)9

7(20%)

1(2.9%)2(5.7%)16(45.7%)13 4(11.4%)14 15(42.9%)15 2(5.7%)12(34.3%)17 6(12.5%)18 21(60%)7(20%)

14(25.5%)3(6%)

8(18.2%)

22(62.9%)

21(60%)

14(40%)

14(40%)

19(54.3%)

5(14.3%)

15(42.9%)3(8.6%)

18(37.5%)4(11.4%)

15(42.9%)

8(14.5%)

20(40%)

4(9.1%)6(17.1%)13(37.1%)19(54.3%)5(14.3%)12(34.3%)15(42.8%)18(51.4%)

17(48.6%)

18(37.5%)

8(22.9%)

12(34.3%)23(41.8%)

7(14%)

3(8.5%)

6(12.5%)

2(5.7%)

1(2.8%)

10(18.2%)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2

一、网络文化及其与社会心态的关系

1. 网络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多数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2. 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关系。互联网已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新空间、信息传播新载体、文化创作新平台。2014 年1 月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北京发布《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18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 亿,占总网民数的81. 0%[2]。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究竟是网络文化决定着社会心态,还是社会心态决定着网络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去寻找答案。社会心态是人们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网络文化是人们社会心态在网络上的表达和反映,社会心态决定了网络文化; 但网络文化不是消极和被动地反映社会心态,网络文化对社会心态有主观能动作用。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积极影响

1. 网络文化拓宽和加深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网络让大学生知道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网络使大学生了解了种族的渊源性与民族的差异性,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网络使大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了社会,让他们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网络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的社会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还可以使大学生把握自己未来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2. 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网络文化盛行的同时,恰恰为一些大学生成就自我创造了良好的机会。通过网络,一些大学生展示了在网络应用方面的才能: 在网络上从事电子商务,做得风生水事者有之; 利用网络搞在线教育,做得红红火火者有之; 写网络小说,写得名利双收者有之; 一些人致力于开发网络智力游戏,惠人及己也不乏其人。网络成为一些大学生实现梦想、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一个自由、开放的大平台和梦工场,他们通过网络给人们带来生活和学习的便利,他们通过网络文化的创作改变人们娱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价值得到人们认可的时候,也是其自身的努力和价值得到社会确认的时候。

3. 网络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表达窗口。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理想、敢拼搏、有闯劲的年轻一代,他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感知时代的脉动,顺应世界的潮流;他们除了关心自己的成长,还需要关注中国社会的现状,感受人们群众的处境。大学生既要适应时代的主旋律,也要适时合理地表达自己独立思考的心声。网络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的表达窗口,没有地位限制,不受空间约束,大到中、日、美三国的关系,小到姜、葱、蒜三物的价格; 远到结婚买房,近到学习就业,大学生均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不良影响

1. 网络游戏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网游文化也同样属于娱乐文化,它和电影、小说、歌舞一样,都具有娱乐的特性。网游由于其丰富的声色图文、虚拟空间的互动性满足了人们的参与需求,所以它的娱乐价值正在不断超越着传统的娱乐文化,从而吸引了无数的年轻男女的热爱和追捧。随着近年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以及网络游戏的大量开发,手机网游由于其便利性逐步取代电脑游戏成为游戏的主流,大学生正是网络游戏特别是手机游戏的巨大用户群体。相关数据表明,目前网络游戏玩家中每天玩3 小时以下的仅占26. 17% ,玩3 - 6 小时的占28. 17% ,而每天玩到6 小时以上的竟高达45. 65%[3]。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 网络游戏容易令一些大学生模糊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差异,漠视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使一些大学生做出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沉迷网络游戏,使一些大学生逃避了现实的压力与无奈,无视了学习的重要与父母的期待,从而耽误了学业,贻害了身心; 网络游戏令一些大学生意志消沉、行为消极,出现自卑及社会功能退化、害怕社会、拒绝融入社会的心态。

2. 网络炫富媚权的价值文化使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心态。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郭美美微博炫富”、“我爸是李刚”等为代表的社会上一些疯狂的炫富行为以及大学生的拼爹现象,就是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典型反映。

3. 网络社交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网络文化使大学生产生了人际关系上的冷漠心态,网络的出现与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社交网站的迅速发展,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交流交往的空间,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使一些过度应用社交网络的大学生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危机,形成了网络人际孤独症。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迷恋,长时间地使用社交网站、聊天工具、电子邮箱等,他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网络上,对周围的人群漠不关心,对人缺乏信任感,疏离近距离的沟通,对现实社会的人际情感变得麻木和冷漠[4]。一些人对网络社交的严重依赖已经到了“没有评论,就丧失了交流能力; 没有微博,就没有了人际关系; 没有网络,就焦虑万分,坐卧不安”的境地。

四、结语

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网络文化的良与莠需要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加以引导。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影响普罗大众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既存在积极性的一面,也存在消极性的一面。面对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网络用户群体,我们要高度重视对这一群体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步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矛盾都进入集中呈现和多发时期,培养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素养,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和环境,是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和基本条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赋予网络文化以鲜明而突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运用和管理,让网络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引擎。

摘要:网络文化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深刻,探讨网络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关系问题,以及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为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做好网络文化的引导提供方向。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校园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一)校园网络文化的的相关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电子信息为载体,以高校这一特定区域环境内的师生为参与主体所创造的各种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一般的社会网络文化和传统的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区域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明确提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之前,社会各个层面重点讨论的问题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而作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讲,它重点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从理想价值属性到现实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要求的多层次价值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是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二、贵州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影响

(一)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相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来讲,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尤其是网络中多媒体的存在,使网络文化在吸收的过程中变的更加有趣和生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教学效果。其次,校园网络文化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个人层面”价值观念的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和传播使大学生交往范围得到革命性拓展,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道德规范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充分的意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样,也可以进一步思考应承担的义务。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更为丰富和进步。

(二)产生的消极影响

1.负面的校园网络文化淡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淡化了传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主权观念。大学生在网络中以兴趣契合为导向在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流,从而打破了现实国家的地域和民族的限制,淡化了国家界限,淡化了国家意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问及:“如果您在网上无意中看到反动或反对国家的信息或言论时,你一般会怎么做?”时,选择好奇进去看看的大学生占30.17%,选择置之不理的大学生仅占10.33%,而选择经常受到其影响的大学生占到了43.67%,而最终选择经常受到其影响后,有自己的判断,并提醒有关部门的仅占15.83%。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受到敌对势力和国外负面网络文化的影响。这些对于正自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讲,无疑意识形态领域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2.校园网络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念

“敬业”主要是指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学好相关知识。但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致使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即影响到他们原本“敬业”的价值理念。致使一部分大学生荒废学业。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问及:“您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对您学习方面的主要影响有哪些”时,有50.1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无形的减少了他们的学习时间, 21.6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存在降低了他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因为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学生通过校园网络都可以进行自学,并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校园网络上接受到的文化知识比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都要精彩,因此,他们更多的愿意选择自己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这也是对当前大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的一个挑战。

3.校园网络文化冲击了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网络化、网络的虚拟化以及网络主体的青年化,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文化渐进凸显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访谈中问及“您觉得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中大学生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那几方面(可多选)”时,有39.87%的大学生认为是网上论文剽窃,此外,网上求职失信(或发布虚假信息)的占11.65%,交友失信的占36.22%,其他方面(笔者尚未列出)的占12.26%。而当笔者进一步问及:“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信这一社会道德,您怎么看”时,有60.17%的大学生认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也有6.3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仅仅只有18.3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15.17%的大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现象依然存在,在很多领域还呈现出非常严重的态势。

4.校园网络文化了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校园网络的出现,拓展了大学生的交流空间,但也使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发生危机。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就发现,当问及:“据您体会,长期在校园网上与网友交往,是否疏远了您在现实中的同学和朋友的关系”时,认为经常上网严重疏远同学和朋友关系的占40.50%,认为不一定,有时会疏远的占50.67%,认为几乎不受影响的占6.33%,而认为完全不受影响的仅仅只占总数的2.50%。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化的存在虽然使网上朋友越来越多,但人们却越来越孤寂了。人机对话取代人际交流,缺乏面对面的交流、缺乏面对面的对话,会使人走向退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内涵和交往模式的不良变化,影响和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因此,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网路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牢牢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上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而形成具备辨证看待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能力,将其建设成为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旋律的阵地和帮助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

(二)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建设。在前期管理制度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摸清需要改进和建立的制度情况,这些是完善制度的前提条件。在后期运行机制管理方面,要不断的完善主体创造机制和内容审核发布机制,这是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机制。要重视网络课堂教学,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贯穿网络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此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可通过布置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作业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查询资料,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积极的引导学生不断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三)不断增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增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首先要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的原则。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应该遵循整体性、目的性、重点性的原则。整体性即校园网络文化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整体考虑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目的性即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上必须要有明确目的,既能正确地把握内容建设的目的,又能把内容建设的目的分解到各个方面的内容上。重点性即要根据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把握时机,对一个时期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此外,还要构建广泛的交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部门应该有意识地为师生参与创建校园网络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建设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并能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更有利于先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叶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周玉清、王少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纲[M].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3]时会永.高校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10月.

[4]马丽丽. 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年2月.

作者简介:于炎(1985—),男,河南漯河人,贵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德育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冉胜刚(1980—),男,贵州遵义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4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信息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所显示出来的新颖高超的技术特征,为大学生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因其具有形形色色信息包括有害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负面效应。如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玩游戏、网聊、网恋,甚至搞恶作剧等使其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一,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心身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成人感增强,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面对网络这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工具,多数学生爱不释手,不少学生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神奇的网络世界,面对琳琅满目的信息,对目标的选择无所适从,这里看看,那里站站,继而迷失方向,时间也很快从手指间流逝,离开网络才感到上网学习、查资料的初衷都没有实现。

不少学生抱着“中学辛苦、大学好玩”的心态踏入校门,对待大学学习。结果发现大学里也存在很大压力,如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远离家人时有孤独感;各种竞争激烈等等。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学生,发现网络对缓解他们的压力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说,网上无论何时都有人听你的倾诉„„有的学生描述,在网上虚拟空间内打游戏很有成就感,可以互动,很有趣、很刺激,没有包袱,没有压力。可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压力。但不少网吧为迎合学生的需要,不断增设种类繁多的新奇游戏,使玩游戏者乐此不疲,一次一次的强化,许多学生逐渐把网络游戏作为逃避问题的手段。

大学生与中学生比较,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自主权”。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已尝试过电脑游戏,甚至到着迷的程度,但迫于学业和家长的压力而不得不收敛其行为,上大学后自由了,可到网吧玩或聊个通宵。网吧老板通常对包通宵的优惠收费,网络环境宽松自由、无拘束,使上网者感到过瘾。俗话说玩物丧志,似乎在这些学生的言行中得到印证。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有着鲜明的个性,进入大学后渴望交友,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同时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闭锁真情,在这样的矛盾心理状态下,诸多学生走向网络。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行为易受影响。网络中的垃圾文化的传播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冲突,使其价值取向多元化,从而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

网络具有比其它游戏更易使人上瘾的特性。网上的游戏种类应有尽有,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游戏。上网玩游戏随时可以找到合适的游戏伙伴,这就容易使人流连忘返,玩了还想玩。

目前,大学生中迷恋网络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 简称IAD),其典型表现主要包括: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网上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预定计划;不上网时表现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行为等。一些国家调查报告显示,20—35 岁的青年群体是易感多发人群。目前,在大学生中大约有6.4%网络成瘾者,而且,这一趋势还在迅速蔓延。

一般让大学生成瘾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网上聊天,这些主要集中于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内向但又渴望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二是网上游戏;三是浏览色情网站。

迷恋网络,必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1.学习精力投入减少,学业成绩急剧下降。目前很多退学和留级学生,主要原因是迷恋网络而使成绩下降。

2.严重影响和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3.产生社会隔离感和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4.导致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缺失,伦理道德观念淡漠

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迷恋网络就容易导致他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弱化;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学生容易形成西化的思想倾向,从而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思想的淡化造成学生的道德标准尺度不高,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增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挑战。

三,调查目的。

同样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认为,认清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对此积极作出对策,提早防范对我们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引导尚未沉迷于网络或已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正确、有效的利用网络的优点,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对身边的同学做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问卷调查。下发问卷170份,收回150份,有效率约88%。此次问卷的目的,是了解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以引起学校、家长和大学生本人的重视。因而,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和利用网络。并最大限度地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同学们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试网

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从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39%的学生认为上网是大势所趋,5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上网应适当指导,2%的学生认为严格控制上网,3%的学生认为上网太浪费时间。而在“你的网络知识从何获得?”这一项中,只有8%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得,而57.2%的学生是从同学中获得,35%是自学获得。而在哪里上网这一项中,(在学校允许自带电脑前)84%是在网吧,只有4%的同学是在学校里上网。这几项调查结果表明,学院对大学生上网问题并没有给予关注,学院没有为学生上网提供应有条件,没有提供应有的指导。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和对网络认识的滞后及网络化环境的缺失构成尖锐的矛盾。一切都在有待改善之中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可大学生们对此都很少关注。调查问卷中,“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的占5%。

“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占28.5%。

“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占14%。

“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占50%。

在学生“上网做些什么?”多选题中,学生选的最多的是音乐、娱乐占47%,其次是查学习资料占36%,再次是玩游戏占24%,再次是聊天占16%,剩下的是交网友占10%,做作业的占9%,收发电子邮件的占8%。在回答“上网的主要目的”时,68.6%的同学回答是娱乐,回答学习的还不到10%。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当然这和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有关,也与在网吧上网的环境有关。但关键是学校没有给学生制造利用网络学习的氛围,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兴趣。

五,探讨并得出对策。

我们认为,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应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引导大学生确对待网络。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番上网搜索、小组讨论,最终得出了以下6点对策:

1.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首先要让成瘾者承认并正视这个问题,认清成瘾行为的危害,从而主动寻找帮助。可适当对所有同学进行案例教育,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沉迷网吧的严重后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去。

2.以疏导为主,加强引导。

在承认网络的重要和正面作用的同时,对解决学生迷恋网络问题,不简单地采取“堵” 的办法,而应该是“疏导”,要结合高校育人的目标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划,指导他们确定合理的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多种兴趣小组。也可将喜好上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由专人负责指导,发挥他们兴趣和特长,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逐渐使迷恋网络者从“瘾”中解脱出来。

3.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营造合适的情感交流环境。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者社交羞怯、缺乏社交技巧,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上网聊天,所以,大学应该创造条件,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三点一线”单调化,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机会,例如发展同乡会,联谊宿舍,举办交谊舞会等易于使普通大学生感兴趣和参与交流的活动,才可能减少大学生迷恋网络的机会。

4.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向。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学生品味的教育、娱乐性网站,为学生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5.发挥学校、家庭、集体的“综合治理”作用,促使网络成瘾患者摆脱“毒瘾”。

事实证明,已经成瘾者仅凭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摆脱成瘾行为的,而且传统的教化式的引导教育对那些已经对网络中毒很深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患者来说,已不能起到有效的纠正作用。要真正克服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同时需要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帮助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尽可能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交流沟通;鼓励老师、家人、同学通过倾听成瘾者的感受,学校和家人要给予有效的督促和及时的鼓励与鞭策。例如对班级中经常出没于网吧的同学,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话,关注、了解其学习和生活等具体情况,做到重点防范,同时号召全班同学进行监督,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帮带,如陪上自习等,在学生中尽量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氛围,以情动人。发现学生有上网成瘾倾向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老师和学校齐抓共管,最大限度地帮助网络成瘾学生。

6.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除加强正面教育、思想引导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限制学生迷恋网络行为。对沉迷网络已经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宽容,该淘汰的就要果断地淘汰。形成明确的、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迷恋网络的大学生起到警示、震慑作用,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六,总结。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篇5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已经无法回避.大学生正处于价值现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不成熟性和波动性,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 者:黄益坤 刘雪敏 方文明 作者单位:黄益坤(华南农业大学设备资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刘雪敏,方文明(华南农业大学设备资产管理处)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对象及范围。

对象:从性别来看: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20%

范围:我校学生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应为是以问答的采访方式1.请问您是大几的?2.您经常上网吗?3.您上网主要是干什么?4.你一天平均上多久?5.您通宵过没有?6.是否有意学习某种电脑技能?

四.数据结果与分析

当今大学生是电脑消费的一大群体,是网路世界中的一个新生主力军,在享受着网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因网路而带来的危害与迷茫。通过调查我们有一下几点看法。危害

1.1 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2个小时以下的占57.79%,2-5小时的占28.92%,5小时以上的占13.29%。而他们上网占用的主要是体育锻炼时间、休闲娱乐时间及睡眠时间,其中被调查中有7.1%的是经常“晚上包宿上网”的。由于牺牲了相当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去上网,这些学生常常因为睡眠不足、缺乏锻炼和即时休息而面容憔悴、无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等,重者与毒品成瘾相似,完全被游戏和网络控制,难以摆脱,整个人变得不可理喻。

1.2 对学习的负面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内容丰富生动,传播速度快捷,原本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然而在我校调查中发现我校学生上网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只占19.9%。网络因信息繁杂多样,易于取得,又使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易受大量无关信息的干扰,不知不觉地把有目的的学习变成一种无目的的漫游。

由于我校部分学生对上网时间不能很好的控制,而是聊天、看视频、玩游戏,其中在调查中有51.3%的同学沉溺于此中,从而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来这些是用来陶冶道德情操和加强品格修养的,只要适当的控制时间,它能使我们适当地调节一下情绪,使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经常上网的同学对此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而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许多学生因此而不断的逃课、熬通宵、不完成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

2成熟

虽然网路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但是总体来讲“功大于过”的,从本调查问卷上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在网路时间的分配上不但是合理的,而且随着网龄的增加也越来越变得成熟。

首先,网络在人们生活当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她的危害而逃避她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分配合理的时间,如果使用的恰当,那么我们会收益匪浅。经问卷调查,当问到“你的上网时间”时,有70.2%的同学选择“利用课余时间上网”,仅有4.76%的同学是“经常旷课上网”的,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合理的安排并控制时间的。并且还发现在回答“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学生

中其中大二的学生低出大三的9.45个百分点,这是否能说明高网龄的学生更能够合理的安排并控制时间呢?

从本次调查来看,我觉的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我们自身会变得成熟,对待电脑网络也会逐渐以平常心看待。在问及“是否有意学习某种电脑技能”时,大二的学生中有63.4%的同学有这种想法,而大三的则只有46.5%,虽然这个比重还是很高,但是总算较之大二有所下降,或许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是我个人认为随着接触网络时间的增长,对网络的期望值也是逐渐归于平常化,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网络,那时不管是我们还是网络本身都将会变得成熟。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恶搞文化,青少年,网络人格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亚文化得以形成,并凭借网络的特性广泛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对网络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对于正在建立三观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部分劣质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亚文化传播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构成

(一)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次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的一种文化,伴随整个社会中某个特殊群体产生,并非一个人,是这些特殊群体拥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现。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同时为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和传播平台。网络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形式的传播载体,在类型上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独特性。

亚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线上、线下传播。线上传播主要是指依靠网络途径的传播。以使用表情包的网民为例,这种亚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社交产生,表情包原本只在有这种制作和使用兴趣的人群中传播,但随着使用人群和制作人群的不断扩大,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接触到这种亚文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线下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上课时间宽松,上网时间较多,所以通常在宿舍的夜谈、吃饭、上课路上的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内容,而且也会将网络上的一些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与手机媒体互相传播。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也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于是,网络亚文化的呈现方式不再拘泥于开始的文字表达,渐渐融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在社交中,手机比电脑更具有随意性,并且人们通过微信群、微博群、QQ群等更容易建立起兴趣相同的圈子。

(二)大学生的网络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情感、道德品质、行为等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性格表现。网络人格则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群体性等特点逐渐培养起了人们的网络人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玩乐,想法新颖,思想跳跃,乐于追求新事物,具有反叛精神。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人格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化。网络为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从接触社会环境到影响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二,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是指大学生人格出现分化,即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存在两种人格,甚至在网络中也会存在两种甚至多种人格。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中给人划分了前台形象和后台形象,认为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在前台呈现的是一个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的形象,而在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又是另一个形象。

第三,其他特性。由于大学生刚从高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还没有过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未形成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所以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中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另外,一些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投票,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导向作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中对人和群体的关系进行了一种论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社会中其他群体对自己的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在网络中,大学生对于一些事件的评价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同,但只是寻求让大多数人认同并非出于自身本来的意见。

二、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建立的阶段,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对于三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网络人格。但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缺乏辨识度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中所隐含的劣质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会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网络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意愿的充分表达,使人格的个性化得到表达。从近期生成的网络亚文化内容来看,其特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比如网络直播文化、网红文化,以及之前的快闪文化,有的是大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有的是大学生通过对已经接触到的网络亚文化内容的个性化再次创造、再次传播。这种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不仅构建起了大学生个性化的网络人格,同时使网络亚文化更加丰富,发展更加快速。

(二)网络亚文化助长网络人格虚拟性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虚拟社会。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接触网络中的事物不能像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实现感官直接接触,在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虚拟性,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后果。网络亚文化诞生于网络中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小群体,只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大学生容易局限于与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交流,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因而容易助长网络人格的虚拟性。

(三)过度沉迷,迷失自我

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容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与现实生活相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如今,人自身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对信息的筛选存在困难,所以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选择获取信息。大学生容易因为相同的兴趣建立小团体,当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文字时,通常会与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同观看、分享。而这种通过他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失去自主寻求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能力。

(四)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不缺乏劣质内容的存在,如恶搞文化、情色文化、黑客文化等。虽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但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劣质、恶俗文化不仅具有较大的趋同倾向,而且存在极大的隐患;恶搞中存在大量的恶俗语句和图片,情色文化的传播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崇尚黑客的人,认为他们是计算机天才,甚至通过这种技能进行网络犯罪。这些亚文化中的缺陷阻碍了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建立,更加不利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亚文化传播的思考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依靠全媒体进行了渠道的扩展,不再分国界、等级、种族。虽然网络亚文化的诞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在文化的传承上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大学生占网络使用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乐于分享且热衷于对网络亚文化的创造、接触和传播。如何正确使用和传播亚文化?主流媒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正确看待受众热衷亚文化的现象。在使用网络亚文化时须把握好尺度。其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亚文化消费。对于网络亚文化的价值,要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价值并加以合理的引导,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如何正确地进行媒介消费。在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亚文化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促使他们对优质网络亚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最后,媒体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使在网络社会中也要做到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传统媒体要积极参与到网络中,通过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在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同时对网络亚文化择优传递,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健康引导,从而增强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网络亚文化创造和传播时的分辨力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0-102.

[2]程鹏程.试论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传媒[D].扬州大学,2013:7-8.

[3]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04):5-11.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对策

现代社会即是网络社会,网络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4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依然是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年龄结构上,20~29岁网民年龄段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从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已基本达到饱和。由此看来,中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而走在网络时代前沿的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当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和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大力宣传资本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长期占据着网络文化的主导地位。网络中文化及政治观点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模糊了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动摇着他们的政治信念。互联网上言论自由,导致网络政治信息杂乱无章,大学生政治立场模糊。而且,美英等西方国家依托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肆意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给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严重挑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里,学生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相比传统社会而言,网络中的道德更多依赖于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信念来维持。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没有了强制性的道德行为规范,所有人都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于网络,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毫无约束地发表各种言论,导致网络上产生大量低俗信息,使大学生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大学生一旦主观上放松了自身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使道德意识弱化,就容易导致道德价值失范。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这种虚拟的网络交往正在逐渐扩大个人与社会的隔离。很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却如鱼得水。与现实世界相比虚拟的网络中他们更容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但是,过度依赖网络,会使大学生逃避现实,减少与周围同学、老师及其他人的交往和接触,产生紧张、孤僻、淡漠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导致一些大学生疏远近距离沟通,忽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同时,也会出现个人的心理极端封闭,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

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形象,在穿衣打扮上关注潮流,追求时尚,紧跟潮流的风向标。网络上销售的产品不仅多样化、潮流新颖,且价格也较吸引人,极易引起大学生的购买欲望,所以网络购物成了近 80% 大学生的首选。但是,大学生在经济上属于非独立群体,不能正确衡量成本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那些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出现了随机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限制的全球性媒体。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使得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布消息。网络中没有统一的管理者,也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网上发布的消息很难做到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因此,会导致大量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广泛传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大学生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上网时面对良莠不齐、是非难辨、多元价值并存的网络信息,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宣传教育,提高网上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首先,加强上网的引导。要积极向大学生们推荐优质的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去帮助自己学习,让网络成为求知的工具、学习的助手,而不是在网络面前迷失自我。其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尽快树立网上主流的道德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实践

实践,是大学生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开拓视野的最佳途径。只有实践才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促进知与行的统一,做到人生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也只有通过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的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才能更清楚地了解社会、了解社会所认可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共青团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帮困扶贫、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感悟到和谐社会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3次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调查报告:网络规模与结构特征http://www.sootoo.com/content/226874.shtml

[3]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讲话 习近平:网络宣传要创新改进http://news.163.com/14/0228/02/9M4SFAIL00014AED.html

[4]张童童,田宁.网络文化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2(03)

[5]叶晖.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09)

思修社会实践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篇9

网络这一新兴产业带给了大学生一种有利有弊的生活模式。单就生活领域而言,互联网能使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获得无限的提升和张扬。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能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当大学生受到方方面面的刺激产生不良情绪时,心理学家所倡导的做法是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与宣泄,而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形成打好基础。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交往和交流模式,为人际交往带来便利。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肯定网络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它的弊端。在冲击了大学生之本应健康正常的情感发展与人际交流的同时,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众所周知,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 & D.A.Taylor,1973)经过对人际关系的系统研究后认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需要

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这四个阶段,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新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的同时,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必然给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许多年轻人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沟通。

人际交往是一门基础课程。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及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发展也无从谈起。

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在现实中,我们是与实实在在的人交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他,他对于我们来说是真实的,而在网上,对于一个人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判断,往往我们的结论会受很多条件的左右,是极不可靠的。

对于网络,人们最熟悉的应该是上网聊天。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上网聊天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动作,它已经成为最时尚的交友方式。通过网上投票调查得知,85%的人在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而另一个惊人的数据是,据腾讯网统计QQ在线人数最高纪录为6000000!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国竟然有2亿网民!

我通过问卷调查及网上调查得到,有80%的人经常上网。绝大多数认为上网聊天比面对面的交谈更好,因为这样他们可以说出当面无

法说出口的话。而当问及他们这是否影响与家人的交流时,他们90%的承认影响,说他们已经不习惯和父母诉说心事,而选择和网友说出自己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和陌生人说不会感觉到不好意思。谈及网友,这些人的表现就不相同了,有的高兴,有的气愤,还有的显得很平淡„„最后谈到网络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什么时,70%的认为可以让他们结识新朋友,同时锻炼自己的口才,25%的认为有时有帮助有时却让人沉迷其中,只有5%的认为没什么好处。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我对网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认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大刀阔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数字化革命所呼唤出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深入到千家万户。

网络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给予了我们遨游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使我们可以坐在家里浏览网上图书,几分钟内收到相隔万里的来信,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网络打开了人际交流的新的天地,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人际关系。因特网的发展带给人们崭新的“网络生活方式”。

一些人认为网络会引导愈加完善与成熟的社会关系,因为网络使人们跨越了地域的局限,掩埋了从前的耻辱或疾病所带来的自卑,甚至可以逾越严格意义上的时间概念。于是,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而且提供了让人们讨论共有兴趣的平台,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缓解压力。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扩大了交际空间、缩短

了交际时间,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通过网络张扬个性,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人,释放人们由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为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场所。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通过互发电子邮件代替传统信件;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即时通讯工具代替手机,如QQ,MSN等,使网上交流趋向于面对面的高层次对话。

网络还使沟通不受地域的限制。基于网络的沟通行为比传统的打电话或写信,发电报具有更加广阔的实用范围。鼠标一点击,就可以连接到世界任何一个拥用互联网的角落,不必跋山涉水就可以潇洒走一回。

而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众多的隐患。网络使人们变得越来越孤寂,割断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因为那些上网者总是孤身一人坐在终端机前耐心守候,或者通过一种程序媒介与形形色色的匿名者进行交流,而这种媒介从促进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是极具破坏性。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在人际交往的时空知觉方面,网络的无限延伸容易使人们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甚至产生网络孤独症。有的人在网上扮演“虚拟角色”,把自己分成若干角色,带来角色冲突的迷惑,与现实角色之间产生二重或多重人格的冲突,甚至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还有的人由于对网络的依赖产生猜疑、孤僻等交际心理障碍。

2.在人际交往的动机方面,网络使一部分人交往动机变形。许多人一上网就钻进自己的兴趣区域,这种“人以群分”的极端风格是狭隘的,不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

3.在人际交往的态度方面,网络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了。现在,我们都讲究求诚信社会。但网络先天的虚拟性就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虚幻。面对的是电脑,你讲你是什么人你就是,甚至连性别也可以选择?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笑话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对网络那端的那位一“网”情深,却不知对面上网的却是一只狗。所以,“我不知道你是一只狗”成为了对网络虚幻性的生动写照。很难想象,当沟通缺乏了信任这个基石,交流的内容还有多少可以相信。这不知是沟通之幸还是不幸。而且,网络的虚幻性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是处于网络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4.在人际交往的情感方面,网络的无序性和诱惑性容易使人产生交际情感障碍。网络还会引发人们交际安全焦虑,诱发“情感冷漠症”。

另外,由于网络的产生,我们很少会和父母有心与心的交流,我们与家人的距离渐远。任何心事我们都喜欢在网上来表露,无论是与网友交谈还是发表日志,心情等,这些本该与朋友分享的东西我们习惯带到这个虚拟的世界。凭借媒介进行的沟通行为因为媒介物的特点而使得信息有所损失,尽管网络非常发达,它毕竟还是与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有所不同,话语信息讲完了,而情感的互动却如隔山打牛。沟通方式的单一化损失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正义感,良知和公德心。

总之,网络的一些功能具有一点个人中心主义色彩,使人们容易孤立无助,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网络促进社会交往,造成了社会解脱现象。

网络应该是现实的补充剂,同时网络中的交往也是现实中的补充和扩大。通过网络可以得到现实交往中得不到的另一种信任感它缓解情绪的同时可以让你更从容面对现实中的交往。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作用有:直面内心的精神交往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符号化的多媒体传播削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超时空传播拓展人际交往范围;虚拟空间使自由充分交流成为可能。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有:网络交往的自由随意性导致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网络交往的弱监控性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因此,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上一篇:卓尔不群的雅典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读书节闭幕式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