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9-19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共12篇)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

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工具,正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目前,全国已有15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如何认识网络的普及应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网络与大学生成长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的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实时性、跨地域性、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与大学生具有活力的内在特点、渴望知识的需求相契合。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吸引着大学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以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上网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上过网,其中有48.3%的学生经常上网,有26.8%的学生曾经上过网,9.3%的学生很想上网,但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此外,还有15.6%的学生对上网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充分说明网络在大学里的普及程度,但大学生上网为哪般?(参与调查1200人)在回答上网主要是为什么时(可多选),收发邮件156人78%,搜索所需资料68.5%,看新闻及评论65%,发送贺卡58%,用oi cq、i cq、mi r c聊天识友57%,下载软件44.5%,阅读文章42.5%,进聊天室38.5%,在线看电影35.5%,管理或关注有兴趣的论坛(BBS)、贴帖子35%,下载音乐34%,在线玩游戏、棋牌(如联众、中国游戏中心等)22%,纯为看新鲜而浏览五花八门的网页21%,更新个人主页15.5%,看招聘信息12.5%,炒股8%,投稿7%,订购喜爱物品5%,在某些社区或网络城市“存活”2.5%,远程教育、入网校进行电脑知识培训(如天极网网校)1.5%,收听广播1.5%,尝试拍卖或交换物件0.5%。

2 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说,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范围、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

首先,网络为学生求知提供了超出课本以外的更辽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接收平台。大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大量地从网上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独立地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眼下因特网上已有百万门E-Lear ni ng课程,其中正规的在线课程有3万多门,而在t el ecampus门户列出的有2万2千余门。E-Lear ni ng包括在线学习、网络培训、虚拟大学和虚拟教室、数字化合作(di gi t al col l abor at i on)和技术支持的远程学习。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M-l ear ni ng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M-l ear ni ng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替代,而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其次,发展个性、促进创新,有利于自主意识的加强。网络为大学生个性修养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者拥有主动性,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评价,这就为上网者独立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在增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知识、探索未知念头的同时,也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第三,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走出家门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的恐惧和烦恼几乎超过学习方面。再者,现代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爱好各异,加之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的班组概念越来越弱,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和空间,对待朋友既希望他能招之即来,同时有时也需要挥之即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是越来越多大学生追求的境界。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也可在虚拟世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但是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不利因素也表现的日趋严重,网络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和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西方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媒体,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但是,网络语言环境、信息流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有关统计,互联网在语言使用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其他国家的内容占5%;在信息的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我国则不足1%。此外,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投资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投入高达60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互联网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继而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大量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及文化,进而动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造成思想观念重心的偏离。

(2)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由于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网民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纵,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这使得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青少年网上犯罪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和网络诈骗等案件逐年上升,而偷看他人私人邮件、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发布不可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为也成为网络公害。某些大学生由于自律性差、好奇心强等,有可能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攻击、网络盗窃、网络破坏、网络诈骗等活动,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警惕。

(3)最大的网络侵蚀就是黄色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0%与色情有关。调查发现,19.2%的学生曾经无意中去过色情网站,12.2%的学生因好奇偶尔点击色情网站,甚至有8.5%的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4)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情感自我和角色自我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出种种心理障碍。首先是网络成瘾症,电脑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似乎对上网有强迫倾向,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在网上留连忘返,根本无法关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通宵达旦,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些大学生因上网过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模糊、头晕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再次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在网上的交往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感。更有甚者,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旦受骗,容易导致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此外,长时间的网络交往,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个人又容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漠等健康问题,削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导致新的心理障碍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4 避免网络侵蚀,给大学的几点建议

(1)学校做疏导,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对有关方面的认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校建立起自己的绿色网站。凭借对大学生心理的深刻了解,建立起具有极度吸引力的校方网站,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侵蚀的一种良方。

(3)与社会建立起桥梁,共同关注大学生上网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4).

[3]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4]张鸿.网络与大学生[J].当代青年研究,2000,(4).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2

一、网络购物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影响的总体表现……………………3

(一)网络购物的定义……………….………………………..………………………….……..3

(二)研究方法介绍……..………………………………………..……………………………….4

(三)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状………..…………………….….4 1.网购经历的现状……………….…………………………………………………….…….5 2.性别差异……………………………………………….….…….…………………..……….5 3.年级差异…………………………………………………………………………………….…6

(四)网络购物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影响的具体表现…………..….7 1.正面影响…………………………………………………………………………………....7 2.负面影响…………………………………………………………………….….…………..7(1)生活方面……………………………………………………………………………………8(2)学习方面…………………………………………………………………………..….……8(3)人际关系方面…………………………………………………………………………….9(4)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方面…………………………………………………….…10

二、网络购物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11(一)客观方面……………………………………………………………………………………….11

1.心理因素……………………………………………………………………………..…….……11

2.消费理念…………………………………………………………………………………….(二)主观方面……………..…………………………………………………………..…..…12 1.社会、家庭因素………………………………………………………………….……12 2.学校因素………………………………………………………………………….……….12

三、对策和意见………………………………………………………………………….………12

四、总结………..……………………………………………………………………………..…….13

五、参考文献………………………………………………………………………………..………14

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生活影响的调查研究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在当今网络和科技()的时代里,整个世界几乎每时每刻在发展、变化、更新。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也在变化着,由此也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在目前网络购物主要群体中,大学生是一个对新事物既充满好奇,又勇于尝试,适应能力极强的特殊群体,他们对网络购物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有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愿。本课题从不同的年级、性别、家庭居住地收入,研究了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其中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

大学生群体逐步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这个群体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导致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本课题研究了网络购物给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消费行为和习惯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建议,以使他们尽可能形成理性、合理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

一、网络购物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影响的总体表现

(一)网络购物的定义

网络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检索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订购单发出购物请求,然后填上私人支票账号或信用卡号码,厂商通过邮购的方式发货,或是通过快递公司送货上门,中国国内的网上购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发货。在整个过程中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有网络的参与,都称之为网络购物。

(二)研究方法介绍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结构访谈的方式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网购现状进行研究。此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为了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我们分年级、性别等量发放,即大

一、大

二、大三的男生和女生各50份,收回271份,有效问卷271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三)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状

1.网购经历的现状

调查数据(图一)显示有84.87%的人有过网购经历,仅15.13%的人没有网购经历。这一数据说明网络购物的现象在我校已经广泛普及,校园内有足够的调查对象,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因为在年龄、对网购的认知程度、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网络购物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性别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具体如下: 2.性别差异

调查数据(图二)显示,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校中女生有过网购经历的比例37.87%,男生有过网购经历的比例是47.43%,反而高于女生,似乎这样的显示结果与我们的直觉有些相悖,一般认为女生比男生更热衷于网购。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男生和女生对于网购的偏好、态度、网络应用能力不一样,导致男女生网络购物参与呈现出一定差异性。总体而言男生的网络操作能力和电脑适应能力高于女生,所以沉浸在网络里的时间比女生多,另一个原因是男生不喜欢逛街,不喜欢去实体店购物,所以网购是他们不二的选择。3.年级差异

由于心理成熟度、闲暇时间、个人需求方面的差异,致使甘肃农业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大学生网购参与程度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而没有过网购经历的数据则呈现由高到低的下降趋势。大一年级有过网购经历的有19.85%,没有网购经历的为7.72%,大二年级有过网购经历的有28.68%,没有网购经历的有4.04%,大三年级的有过网购经历的人数高达36.76%,没有过的仅有2.94%。网购在不同年级出现这种分布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第一:大一的学生课程安排比较多,作业量大,相对大

二、大三的学生而言闲暇时间较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网购。第二:大一学生刚离开父母管吃管穿的照顾,突然独立在完全靠自己的环境里,他们在面对身边的事情比较谨慎包括购物。第

三: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在外的时间比较长,他们的个人需求比低年级的学生多一点。

(五)网络购物对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1.正面影响

从网络购物的定义可以看出网购节省了一大把逛街的时间,用来丰富业余生活,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网购还可以浏览好多家店铺,比较好多商品,最终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使自己对网购产生兴趣,信赖网购,进一步接触科技,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快捷。2.负面影响(1)生活、学习方面

(图四)网购费用的来源

生活方面:大学生网购的费用来源不多,他们没有固定的劳动收入,但是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当然这些经济来源基本都是来自于父母,导致多数人都是在挪生活费用于网购,还有一部分同学自己赚钱,仅有极少数的同学借钱来网购。调查数据(图二)显示有65.81%的同学在挪用生活费,16.54%的同学自己赚钱,11.76%的同学是父母给的购物费用,还

有5.88%的同学在借钱购物。显然,挪用生活费的人占多数,而大学生都是寄宿学校,在生活上相对比较独立,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费有绝对、固定的使用方面。如果过多的占用生活费,在生活方面的支出自然就少了,满足不了身体所需的营养,生活质量下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身体出现疾病。

学习方面:从年龄角度来看,大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年阶段,思想、自我控制力、价值判断都不是很成熟,所以遇到事情是不能很理智、合理的处理和面对。比如快递公司的短信,一般快递公司送货都集中在上午10点~12点,下午3点~5点,这个时间段大部分同学都会有课,但是快递公司的电话或短信一到有多少人能安心继续听课。如(图五)所示,有18.75%的同学不能安心上课,一直在想自己淘到的东西是否合适、漂亮,有11.40%的同学会请假或逃课去取快递,这两部分所占的比重达到30.15%,这样的举动严重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质量,甚至有同学感慨“快递不到,茶饭不思”。在结构访问过程中有人说道他特别享受商家发货到自己收货的过程,他会每天查看他的物流订单不下十次。所以这样的消费心理或态度是不正确的,这种消费态度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有人不能合理安排网购时间和休息时间导致白天上课时昏迷不醒,无精打采。当然也有安心上课的同学,他们所占的比例达到48.53%。(2)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大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都靠父母每月给的固定数额的生活费,如果占用其中的一部分用来购物,生活费用拮据,又不敢问父母再要,只能跟朋友或同学、舍友借钱,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换钱给对方,难免会出现吵架、打架的不和平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同学们的人际关系的继续和发展。(3)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

如(图七)所示,在如此庞大的网购群体中有56.99%的人买到的东西不如自己想象中的完美时不是很情愿退货,他们会考虑商品价值来决定是否退货,有18.75%的人选择直接不退货,两者都嫌退货麻烦。(图六)显示他们网购最多的是服装类,一般买服装都是按照自己的尺码大小买的,买自己合适的。一旦买到的商品不如自己想象的好时,又不愿意退货,只能永远扔在衣柜里,再也不拿出来。这也是一种浪费现象,既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物资,是不利人不利己的错误消费行为。

二、网络购物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原因分析(一)主观因素 1.心理因素

大学生大部分的年龄段分布在17~24岁之间,是刚刚成年容易冲动,想要标新立异,追逐时尚的年纪,心智不成熟,所以对周围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没有很好的抵抗力。他们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别人 的推销,所以会出现买到的东西未必有所用,只是一时兴起买一些自己本不需要的东西。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初次掌握自己的财政大权,不能很好的做自己的财务管家,又没有家人的指导,许多人就会出现不会消费,盲目消费,从众消费的现象,他们通常是只要好看,漂亮就开始消费,不会考虑自己的付出对自己会有多大的效用,这种错误的消费的习惯致使浪费自己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2.消费理念

在网购面时需要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节制,合理安排学习、休息、购物的时间,避免出现不健康的消费习惯,同时在购物时也要注意物有所用,按需购买,买合适自己的东西,不要被广告、促销、低价之类销售技巧诱惑,买一些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要坚持不攀比,不跟风,不从众的消费理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就网购时同学们常买的服装类而言,有好多人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还没穿时就看见有人穿跟他同款的衣服,从此这件衣服就成压箱物,再买别的款式和风格的衣服,因为他们不喜欢撞衫。其实这是不理性的行为,是攀比的表现,然而有好多人就是因为享受攀比,盲目跟风,消费一些超出自己支付范围的东西,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困难和麻烦。

(二)客观因素

1.社会、家庭因素

家是每一个人的教育启蒙地,家庭教育的好坏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终

生的行为习惯,如古人所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穷一世。父母应该重视孩子从小的消费习惯,使之有节俭意识,理财意识。尤其在当今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父母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父母为了爱孩子给孩子形成一种只要喜欢的都可以得到的意识,从家庭开始孩子脑海中理财、节俭的意识是空缺的,这样的成长环境与他今后的成长中出现盲目消费,喜欢攀比的消费方式不无关系。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炫富行为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大学生开始模仿这些行为,他们特别享受身边的人说他时髦、土豪之类的话题,还有他们喜欢别人讨论他的恋爱史,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们会用别出心裁的表白方式,买各种各样的情侣服装、情侣包情侣鞋等,不考虑自己的支付能力,最后出现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多的现象,所以社会这个大环境也对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2.学校因素

大学生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该扮演第二任家长的角色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有部分人在家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主要是有父母的监督和引导,而在学校未必会继续有这种意识,因为父母看不到管不着,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做法。对大学生理财观念培养的不重视及消费观指导不足也是大学生不会消费、盲目消费的原因之一。监督学生的行为促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设立一些可行的规章制度严肃处理学生的浪费、攀比行为。因此大学生理财观念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

他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消费方法。

三、总结

通过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发现甘肃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对于网络购物有浓厚的热情和参与意愿,同时在性别、年级方面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男生的网购经历多于女生,在年级方面由一年级到三年级网购经历呈现出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本课题一一描述了网络购物对大学生的影响(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学习、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方面)),并认真、透彻、全面的从主观因素(消费理念和心理因素)和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因素,针对盲目跟风、从众、攀比、拜金等不良的消费习惯,给消费者、家庭、学校、社会提出意见,家长应该合理支付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防止出现浪费奢侈的消费行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指导,积极培养学习的理财观念,社会要积极宣传多方面的消费知识,提出合理可行的意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

四、对策和意见

(一)个人应该要求自己全面发展,拥有勤俭节约的好品质。第一:明确自己的消费目的,端正消费态度,合理消费,监督自己有计划的消费,杜绝浪费和攀比。第二:多阅读关于理财的书籍,加强自己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向身边理财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第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认知态度,培养正

确地消费观。

(二)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运用正确地教育方式,创造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家庭环境,严格要求孩子的消费习惯乃至生活习惯,第一: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严肃处理铺张浪费的行为。第二:不提倡物质上富养,精神上空白的教育方式,支付合理的生活费用,避免出现随意挥霍、攀比的行为。

(三)学校是在校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理财教育和引导。第一: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视并给予指导。提倡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反应给班主任或相关负责人,及时予以劝导和指正,创造勤俭节约的文明校园。第二:学校加大在理财教育方面的投入,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供更多的人去接触和学习理财知识,或定期组织关于理财知识的讲座供同学们听取,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第三:组织以讨论理财知识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填补同学们在理财方面的空缺之处。

(四)社会宣传和社会舆论一直对人们的行为有极大地影响力,对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社会可以从以下的方式规范大学生的消费习惯。第一:加强媒体对勤俭节约的宣传力度,抵制网络上更多的炫富行为的传播。第二:将身边更多的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多多曝光,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广播等方式传播,供同学们学习和模仿。

五、参考文献

[1]陶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商贸,2011,(26).[2]刘隽 ,蔡笑岳.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动机及其特点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1).[3]王慧.网络营销模式对消费的影响[J].中国商贸 , 2010,(29).[4]范玲.大学生网络购买服装的退货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 , 2013,(09).[5] 朱晓辰.论网购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 2013,(22).[7]张丽青,郭小磊,牛媛娜等.网络购物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调研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1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思想 影响

2000年后,随着我国通信业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时代。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尤其是现在的智能手机普及开来,“低头族”现象十分普遍,值得深思。当互联网已经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学习习惯的时候,我们把这种新的理念或者方式称之为网络文化。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阶段,特别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们要格外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 、网络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电脑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大学生的必需品,工科专业的学生很多专业课需要借助电脑,诸如cad,photoshop等,文科专业的学生需要用电脑查询相关资料和论文。即使没有电脑,也离不开网络,随着我国移动客户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如今,当你步入校园的时候,不论是在食堂,还是在自习室,抑或在校园内,看到的都是一个个抱着手机的大学生身影,他们或是在关注当今社会热点,或是在进行娱乐活动,或是购物消费,或是浏览网页。现在各大公司也十分重视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即使他们现在不是主力消费群体或者网络用户,但在毕业后他们也很快会成为主力消费群体或者网络用户。在大学生的手机上,各类app应有尽有,如即时聊天工具(qq、微信等)、购物软件(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银行、论坛、新闻客户端、门户集合类等等。大学生涉世未深,崇尚自由、开放的理念,而网络文化的特点又恰恰是开放性、自由性,于是大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网络生活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网络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一面,亦有诸多的消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判断这种影响,区别好坏,进而找到对策更好地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去服务。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由于我国现在网络未能实现实名制,大学生网民可以匿名登录各大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这其中又有很多不负责任的观点,或涉及暴力,或涉及色情,或涉及非政府主义,或涉及种族主义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并且很多大学生觉得在网上他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受到任何约束。大学生们的思想毕竟还不成熟,考虑很多问题都很简单,这种思想是极其可怕的,因为很多恶性事件都是因为大学生起初在网络上的某些极端行为日积月累造成的。

大学生的年纪在20岁左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定型中,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占据极大时间比例的网络生活自然对他们的影响重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毕竟是有一定的自制力、是非判断力、道德约束和学习能力的,但这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他们的行为受到现实中的伦理道德、周围舆论的约束,一旦他们出现在网络上,就会摒弃这些已有的约束,体现出他们的本性,社会经验少、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在互联网上他们常常会迷失自己,去做些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上的信息复杂多样,突然间巨大的信息量向大学生涌来的时候,他们会措手不及,会失去判断力,使他们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加之我国的网络监控处于起步阶段,监管措施有限,监管能力不足,对大学生网民会造成一种假象,在网络上干什么都可以,不必遵守所谓的道德观念的约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会出现很多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网络知识或者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来创造所谓的“价值”。

网络文化的信息结构是无中心的。它是一个没有绝对中心,信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因此,对于上网者来说,自己就是中心,这就很容易产生个人至上的观念意识,行为取向无政府主义。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需要,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动摇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互联网,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对西方价值观念逐步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出现政治价值观倾斜的情况。

三、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一些对策

建立网络实名制是一项十分有效且现实的举措,现在之所以在网上出现了诸多不负责的谣言和危害政府和谐的舆论,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一些人可以在网上肆无忌惮地信口雌黄,因为我们没有追踪定位机制。一旦可以实现网络实名制,就像身份证一样,每个ID都是实名的,每个网民就都会注意自己的言论,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项技术本身不难,但需要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正如我国手机卡的实名制过程,历经这么多年的发展,仍然没有实现完全的实名登记。可见,诸如这类实名制政策的落实,越早越容易做,越晚越难实现,因为工作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设立一些切实有效的课程,摒弃过去那些空洞的缺少实践的培训。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开展,我国的通信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辅导老师要多注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生活的一些习惯,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才能制定出更适合他们的课程。让大学生去客观地、全面地去认识互联网,我们绝不能狭隘地阻止大学生去接触网络,也不能让大学生放任自流地去接触互联网,要教给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分析的能力。大学生自己也要有自我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精神。要培养他们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沈建宏.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09(10).

[2]鲁曼琳.西方网络文化渗透对中国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92.

[3]李农展.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北京青年研究,2010(04).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篇4

近几年随着电子杂志、电子广播、数字电视、移动通讯的发展,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完善, 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一个深受网络技术影响的人群。大学生自身的性质是大多比较前卫, 敢于去尝试新的事物, 挑战新的理念, 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费在网络上, 所以,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和观点都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以网络媒体为着眼点, 分析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具体行为, 从而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这个工具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提供参考。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调查显示, 现在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 曾经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都逐渐地淡出了大学生们的视线。网络媒体的优点非常多, 可以说网络媒体融合以上各个媒体形式的优点, 并且具有即时性和生动性, 能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更为形象生动地了解到新闻, 并且可以加入到相关新闻的互动中去。很多的调查显示:如今很多的院校中, 没有电视, 没有广播, 没有相应的报纸杂志等, 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由此看来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行为的就是现代的网络群体, 当然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消费观点。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具体表现1.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在网络的不断影响下, 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于奢侈品的崇尚。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 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 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人们开始逐渐地对于各种名牌非常的关注, 追求品牌和地位,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使用的品牌来提升自己的独立的品味和地位, 在众多大学生潮流的影响下就形成了现代的追时尚潮。当大家在一起时, 看到别人的名牌, 一些同学难免会去羡慕, 并且模仿, 这些都是网络影响的形成因素。另外, 现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非常便捷的媒体对当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快速的了解,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时尚。通过对于一些时尚类节目的观看, 渐渐地希望自己也能够时尚起来, 所以就会根据网络上边流传的时尚类型进行自己的消费打扮。还有就是大家开始注重享受生活, 这是网络带给大学生们的又一个生活观念。在网络这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里, 各个地区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被大学生们去模仿, 这就形成了一类网络的生活潮流, 学生们就会纷纷去购买各种生活型的商品, 以此来进行生活的享受。2.网络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中, 各种网络银行的出现使得网上交易成为了又一个流行的交易平台。在网络的交易平台中人们的商品买卖更加地方便, 更加地便捷。这种网上购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购物的体验, 所以, 网络购物也不断地被人们所追捧。网络购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 网络上的商品繁多。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当今网络的市场, 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开始向网络市场进军, 这就使得网络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购物环境, 在各种网店中消费者们可以选择各种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 进行网上交易, 这种丰富的商品资源也让大学生们更加地喜欢网络商店。其次, 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在网络商店购物中, 我们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即使是深夜在家里同样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在如今的生活节奏中, 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和学习, 尤其是学生群体, 在大学期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者各种社团活动, 所以没有时间去逛街, 网上购物就给这个群体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可以随时地购物。还有就是网上购物价格都非常便宜, 对于大学生这个人群来说, 没有自己的收入, 一直都在花父母的钱, 所以如果能够节省一部分钱用作其他的事情当然是更好的。最后就是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 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这个渠道的信息平台具有更新快的特点, 这与大学生不断追求时尚的快节奏也是密切相关的, 而且还有网络上边分类合理, 便于人们对商品的分类和查找, 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实体店向网店转型, 开始关注网店的购物。网络购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有其自身的特点, 众多的优点是现在实体店所不能提供的,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开放的群体, 不断追求新的事物, 不断地去模仿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 网络对于大学生消费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篇5

在当今高校文化生活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通讯交流、娱乐放松的主要传媒工具。就工具性而言,网络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但对办事与否、事情对象本身好坏无法左右,故网络的工具性这一属性无法成为其判断网络优劣的利弊标准。今天谈网络对大学生主体的影响,就不能脱离大学生特点,大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乐于接收新事物,对于自己热衷的事物往往狂热、充满幻想,却又青涩、阅历尚浅。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利弊评判标准是网络所带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其身心发展。而我方观点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从网络本身出发,网络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而繁杂。而当下道德与法制的监管尚不完善,网络信息本身良莠不齐,谣言蜚语也能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同时,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可以让大学生在这种虚拟平台上找到高度的自我认同感,这种虚幻性往往导致大学生迷恋网络,甚至忽略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交往。

其次从大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的转变方面来看。在思维方式上,尽管网络的便捷性使我们短时间能找到答案,但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加依赖于网络的便捷查找,而逐渐导致自主思考的缺位。另外,大学生的自制力和分辨力并未发展完善,很多人抱着“不以为然”或“一探究竟”心理浏览了许多具有诱惑性的信息内容,这些隐性的不良信息,利用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和狂热的心态,散布一些过激言论,潜移默化的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而在行为方式上,网络的开放性及娱乐性,导致大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耗在网络上,例如:微博、人人等本是用来精彩人们生活的零碎时间,现如今已把大学生活变得支零破碎,更有甚者沉迷于游戏动漫小说一发不可收拾,包时包夜、逃课挂科,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最后,今天我们讨论利弊的问题,并不是说弊大于利就应该珍爱生命、远离网络,而是在这个普遍相信网络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帮助的社会中,冷静的审视其作用于大学生的结果,从而让我们大学生以一种更加谨慎的态度对待网络,更加理性的思维利用网络,更加成熟的心态驾驭网络。从而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回归大学本质,并有利于信息平台的完善和网络环境的净化。所以我方观点坚持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定义:网络:获取信息、通讯交流、娱乐放松的主要传媒工具。

工具无关利弊

信息的粮油

影响:对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充满活力、好奇心强、乐于接收新事物,对于自己热衷的事物往往狂热、充满幻想,却又青涩、阅历尚浅。

利弊评判标准:网络所带给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其身心发展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

网络主要是指新兴的一种传播媒介,以虚拟,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为主要特征。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们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而今天我们谈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就不能脱离大学生这一主题空谈网络。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很有活力好奇心强,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非常狂热。青涩,理想主义。在阅历上需要更多地实践和积累。

评判利弊的标准是,是否引导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基于以上理解,我方认为网络对大学生弊大于利。首先要明确,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他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方面,相比较传统纸媒和电视传媒,确实更加快捷,更加丰富,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就像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并不能改变反应的结果产物一样,网络作为一种工具被大学生加以利用时,无法说网络的影响是历史比,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出于怎样的目的去使用它。

其实网络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在于对使用者的处事方式和生活习惯潜移默化的改变。

这是我方的第二个想要说明的。

网络依托于科技的进步兴起于20世纪末,发展时间较短,整个行业发展并不成熟。虽然他传播快内容多范围广表现的很有活力,代谢很快,给人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在网络上说话就可以很随便了,说错了也不用负责任。久而久之就在生活中也形成了这种习惯。特别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如定义中所说跃跃欲试,带着从12年应试教育过来的青涩,网络不加规范的信息爆炸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不知信哪个好,最后,其实我方也愿意相信网络正在成长,终有一天他也会很完善,很和谐。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思维方式

上,网络作为一种快捷的信息获取工具,极大的方便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我们也注意到,正是这种信息的快捷获取,导致了许多大学生自主思考的缺位。以信息的获取来说,许多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已不是深入地去思考分析这个问题,而是手指一划,天知地知度娘知,伟大的百度在0.01秒内成功帮你找到了答案。首先,这种所谓答案的正确性不能得到保证,另外,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电脑代替了你的大脑,网络成为了你的神经元,请问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过程去哪了?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负面影响;消解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捷,让我们真正搭乘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使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信息,跨越时空的把握全球动态。但信息技术在给我们无限的方便的同时,也正在给一些人悄悄的灌下了“慢性毒药”。这对上网人数比例大、接触网络时间相对较长,而心智又不太成熟、血气方刚,甚至可以说有些“愤青”思想的大学生身上,这些负面影响就更为明显。本文试就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消解对策谈点笔者的认识。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身体的负面影响。我们曾就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问题进行调查。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每次玩游戏都超过6小时的学生占2.7%,一次持续最长时间超过20小时的人数已达到所调查人数的7%。这样长的时间和这样多的人数简直令人难以想象。学生在问卷中回答的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有手麻、胳膊疼、后背痛、懒得说话、做事不专心、什么也不想干等。可见,长时间操作电脑之后,学生大都感觉到了各种程度不同的身体不适,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眼睛疼和脖子酸。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同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会导致视力下降、怕光、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症状。

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一是表现在认知方面,因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即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二是表现在情感方面,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 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三是表现在人格方面,“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3.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网络中由于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性问题越来越多,有时合法与违法,罪与非罪很难得到判断,在网上可以避免与传统意义的社会直接接触,他人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反应并采取制裁措施,于是便导致网上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阶段也是学生道德观进一步确立的时期,如果网上所受的这种影响反馈到现实生活,便易导致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与自由意识的泛滥。

三、消解网络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策略

1.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学校要把网络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把普及上网知识与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经常组织一些健康有益的有关网络的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的育人功能。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教师在开设网络课程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大力宣传网络文明公约,开展宣传公约的系列活动,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习惯,增强青少年网络安全方法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上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关注学生的网络生活,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加强网络意识教育。要使大学生明确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自己的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观察力和鉴别力,有选择地借鉴,有鉴别地吸收,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和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其次,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体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3.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建立思想约束机制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当前,网络时空需要道德文明礼仪,把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相结合、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相结合,对师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主题教育,以此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达到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制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师生网络道德教育应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总之,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它的正面传播效果,也要清醒地看到它的负面影响,更要看清这些负面影响给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真正远离网络上的不良影响带来的侵蚀和伤害,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7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

在网络普及之前, 大学生学习基本是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 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 使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查找资料也只能到图书馆, 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 大学生求知欲亦不断膨胀,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已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需求, 网络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 大学生在网上不仅可以看到国内外新闻, 还可以搜索到几乎全部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 也可以上网求解难题。大学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问题, 找百度”。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另外, 现在大学里增加了多媒体教学,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学习模式, 轻松、灵活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网络交友、网络文学、网络旅游、网络购物等新事物层出不穷, 以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为基础形成的网络俱乐部、网络社区等网络群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新兴事物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校园, 多数学生很少与外界沟通, 而网络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大学生通过网络就能在网上交友, 与有共同爱好和需求的人互通有无, 共同进步。例如在网上购物, 足不出户即可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 且价格低廉。

3. 网络为大学生交往、沟通提供了便利

网络的特点是交互性, 它可以作为媒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目前, QQ、飞信、微博、聊天室等聊天交友工具的出现突破了地域的差异, 真正实现了“地球村”。不管人在哪里, 只要通过聊天软件就能与他人进行沟通。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他们在家里没有合适的交流对象, 内心的诉求无法与人分享, 所以他们渴望与人交流, 渴望与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但他们在家里往往处于中心位置, 走出家门在交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 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交际障碍, 无法正常交友甚至害怕与他人沟通, 这使部分大学生陷入了苦恼。再加上现在许多高校学分制的实行, 传统班级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越来越淡薄, 每个人没有固定的圈子, 相互之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网络以其隐秘性、广域性解决了大学生的交际难问题, 在网上只需要一个化名、一个代号即可以轻松与他人沟通, 而且不用担心对方知道你是谁, 进而可以说出你不愿与相识之人说的心里话, 既可以推心置腹、随意调侃进而排解压力, 又可以满足大学生交际的需求, 亦可以发泄内心的激愤与不满, 甚至可以和网友相互鼓励产生精神动力。

4.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创业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以网络为基础衍生的产业越来越多。计算机网络以其年轻、专业分支多等特点, 拥有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温床”。网络创业有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 同时不需要过多的社会经验, 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创业特点。近些年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大批青年学生创业, 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 成为网络创业的中坚力量。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网络的发展也存在弊端。例如, 沉溺网络游戏、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和视频, 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等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泛滥成灾, 垃圾信息对大学生的心智成长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文化素养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1. 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侵蚀

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区分的媒体, 但因为网络发展的速度和普及程度的不同, 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资源的利用和信息发布的流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据统计, 西方发达国家在网络信息流量上占95%, 中国仅占1%。此外, 在各种软件开发上, 西方发达国家每年投资数千亿美元, 远远大于中国市场。西方发达国家开发的软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 受到许多国人的青睐。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信息的垄断, 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媒体传播体系, 这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政治经济体系形成不小的冲击。使大学生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政治立场等诸多方面产生困惑, 进而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 垃圾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大学生求知途径, 过多的信息也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许多大学生上网最初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与满足好奇心理, 但最终几乎都被互联网的超大信息量的特点所吸引。调查中, 7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表示“满意”。50%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希望能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得到各种知识。互联网上具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 给大学生求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大学生判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很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调查, 有35%的被调查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 其中部分人特别是部分大学生浏览色情网站一发不可收拾, 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上网浏览暴力视频或图片后竟然效仿, 进行团伙斗殴、抢劫、强奸等违法犯罪活动。网络垃圾信息已经成为“电子海洛因”, 部分青少年成了“吸食者”, 染上了“网络成瘾症”, 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3. 大学生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使部分大学生深陷泥沼, 无法自拔

大学生在初入大学后因无法适应大学生活, 感到无聊和空虚, 找不到精神寄托。很多青少年选择了网络游戏来宣泄情感, 分散过多的精力, “充实”自己的生活。网络游戏因其华丽的界面, 丰富的人物形象, 曲折的故事情节, 再加上为吸引大学生而植入的暴力色情元素, 使得部分大学生难以抗拒诱惑, 甚至逃课玩网游。另外, 大学生拥有私人电脑的越来越多, 大学附近更是网吧林立, 大学生上网非常方便, 而多数大学生上网主要是为了玩网络游戏。进入网吧, 映入眼帘的也是一个个网络游戏界面。据调查, 45%的大学生接触过网络游戏, 26%的大学生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入了虚拟的世界, 使他们分不清虚拟和现实,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许多大学生谈论的热门话题是今天升了多少级, 完成了几个任务, 得到了多少“装备”等等。许多大学生在网络游戏里以“老公”“老婆”相称, 还有网游中的“家”, 甚至还有“孩子”。俨然在网络游戏中“成家立业”, 过上了“幸福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使大学生和现实社会脱节, 严重地削弱大学生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另外, 沉迷网游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青少年因沉迷网游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网络游戏已成为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 时刻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 网络犯罪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新兴犯罪方式

随着人们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深, 随之出现了许多利用互联网犯罪的案件, 恶意攻击政府或企业网站, 编写病毒程序植入他人电脑程序进而从中牟利, 网络诈骗等事件屡屡发生。网络犯罪具有作案方便、安全性高、隐蔽性强等特点。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知识最前沿的群体, 虽然他们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灵活的头脑, 以及惊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但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 心智发育尚不健全, 是非辨别能力差, 使他们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黑手。据调查, 大学生网络犯罪率近年来不断攀升。2011年某大学生进入某银行电脑系统将数百万元转入自己的账户;某大学学生宋某和王某精心设计网络骗局, 骗取他人钱财数十万元;2011年福建学生汤某因炫耀技能而攻击政府互联网服务器。这一起起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完善网络法律, 普及网络法律教育, 防止大学生网络犯罪已迫在眉睫。

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在于如何利用, 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上网观, 利用网络优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扩展视野, 增长见识, 充实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教育, 培养大学生“绿色上网”的意识, 分辨是非, 趋利避害,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的世界中获得实惠。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网络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媒体之一。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阔视野带来了便利, 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大学生应该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树立正确的上网观, 分辨是非, 趋利避害, 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网民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实惠。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社强.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2)

[2]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3

[3]李娜.网络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J].经济与文化, 2011 (2)

关于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的探究 篇8

关键词:问题,网络,指导就业,双刃剑

随着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经呈现出普及化的趋势,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引导与研究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要追溯的是网络的起源。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6~1993) 是研究试验阶段;第二阶段 (1994~1996) 是起步阶段;第三阶段 (1997至今) 是快速增长阶段。确切的说, 中国网络的发展始于上世纪末, 现正处于他的“未成年时期”, 所以网络在带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许多其他负面的影响。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其次, 对于现阶段的教育, 网络则是作为一个必不可少且无处不在的角色而存在的。从时间这个层面来看, 对于现阶段的大学生教育, 时时刻刻在利用着网络。教师使用网络授课, 学生使用网络完成作业。作为教育的主角, 网络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空间这个层面来看, 也无处不在的接触网络。比如, 学校里都有电子阅览室, 甚至有的学校就直接有网吧, 在学校的周围, 网吧比比皆是。学生的宿舍连接了网络, 老师的办公室连接了网络, 总之, 在大学生身边,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连接着网络, 他们的生活已经和网络深深得联系在了一起。从心理这个层面来看, 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已经存在了一种依赖的心理, 假如想知道什么问题, 就可以直接上网搜索, 利用网络看电视、看电影、聊天、写文章、娱乐、购物等。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 因此我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 仿佛生活、工作离开了网络就会瘫痪。鉴于此, 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和反面影响。

二、网络的正面影响

第一, 网络网罗了各种各样的营养, 包罗万象。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从社会上汲取各种知识营养, 来发展和壮大自我。作为大学生, 则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科技文化知识, 帮助自身学习, 完善自我。通过网络, 大学生足不出户, 就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世界文化、科技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等。所以, 网络使当代大学生在家就可以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成为当代世界的“小诸葛”。

第二, 网络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快捷性和便利性是网络最大的特点之一。当今社会, 有很多学生想脱离父母的唠叨与呵护, 但是却苦于找不到机会, 这样最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情感的交流。而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空间, 也避免了很多人产生心理问题。网络上有很多工具用于人们发表自由言论, 在这里,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心情, 以及对某事物的认知, 还可以分享别人成功的经验, 总结自己, 认识自己等。

第三, 网络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贡献。目前, 我国的教育方式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想要因材施教, 但是却苦于经济发展的不足, 而这种不足, 正好被网络所弥补。英语自主学习、英语四六级、出国留学、考研等, 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直接上网查就都能解决。想要了解自己平时所接触不到的东西, 比如数理化、历史、地理、医学、生物等各科目类别, 都可以登录相应的网站, 进行自学辅导。考试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对自己进行作业测试、考前模拟, 以便使自己在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另外, 还可以从网站上浏览和学习自己学校没有而其他高校具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条件, 借鉴学习方法, 达到居一校而学各高校,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的效果。

第四, 网络对于高校就业也起了很大的帮助。当前, 我国大学生教育已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 招生规模日渐扩大, 当然毕业生也是一年超过一年, 就业形势日趋严竣, 几乎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犯愁、迷茫。如何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网络为大学生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和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特性, 大学生在求职中可便利地通过各种就业网站, 获取相关就业信息, 还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的就业网获取就业指导和咨询等[1]。近几年来, 网上就业指导由初露端倪到日渐兴盛, 很多高校就业办已越来越将网络指导就业作为一个主要渠道来抓, 学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到企业或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 还可以看到企业的文化背景、资金力量等多方面的有用信息, 这样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空间就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总之, 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是把双刃剑”,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 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在腐蚀着心灵。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渗透的形式, 其过程是漫长的。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不期而遇, 却将伴随他们一路前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网络也是如此, 它带来大量信息和无限便利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一, 网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于当代大学生, 由于平时拥有充裕的时间而又无所事事, 最容易去网吧消磨时间, 而网吧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场所, 容易发生暴力事件, 而且在这个环境中, 很多不道德的人会借助这个场所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 而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最容易受到诱惑, 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二, 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的四年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 这个阶段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存在价值。所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就是大学生对于区分是非、好坏、利害、荣辱等问题的基本观点。网络改变着学生对世界、对客观现实的看法。网络互动中使用的游戏软件、网络影视很多产于国外, 它实质是一种文化载体, 其内容情节与背景信息必然反映出制造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是国外思想、意识渗透的重要方式, 因此, 大学生在网络游戏和影视浏览中, 其思想道德、政治观念、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冲击[2]。

第三, 网络使大学生产生了很多心理疾病。“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网络忧郁症”等这些严重的的心理疾病, 都是由网络所导致的。青年人一般对于新的事物都比较敏感, 比较好奇, 网络就是如此, 总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总是会带来很多新的事物, 这样就会对大学生产生无穷的吸引力。有些学生迷恋网络游戏, 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在网游上, 甚至整晚整晚的通宵上网, 而且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游戏里, 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很多精神困扰。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还与其家庭环境明显相关, 成瘾者的家庭往往显现出更少的情感温暖, 因此, 他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更愿意寻求虚拟空间的支持, 沉迷于网络而一发不可收拾, 造成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网络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 如何利用好它, 如何在网络搭建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关键还是在于个人。要正确的对待网络, 慎重的使用网络, 才可以把网络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时刻提醒自己, 网络可以被人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利用人。

参考文献

[1]温海红, 文成, 李燕.网络化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25 (3) :266-269.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篇9

许多青少年计算机操作得非常熟练, 却写不出漂亮的汉字、流畅的作文, 文章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 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担忧。同时, 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 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 这易使人们趋向于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 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中他人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由此可见,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已产生了不少负面作用。下面就网络对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方面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1、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1) 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大学生沉湎于因特网, 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太多, 浪费的时间太多, 丧失了合适的学习和休息时问, 从而导致上课注意力涣散, 信心缺乏, 乃至逃学缺课, 荒废学业。一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 废寝忘食, 沉迷其中, 把上网看得比上课还重要, 甚至有的对网络游戏痴迷到夜半归宿或不回宿舍休息的程度,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其他活动。在享受网络的种种好处时, 一些大学生却往往因为自制力不强等原因, 无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休息的关系, 直至不能很好地完成各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习成绩下滑, 这对于那些正处于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黄金时间, 本应将学习作为首要任务的他们来说, 是得不偿失的。

(2) 思维弱化与学术抄袭

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喜欢走捷径, 放弃了刻苦钻研的学风, 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养成了浮躁的性格。有的大学生平时做作业或撰写论文时, 不惜违背学术道德, 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 这种剽窃行为践踏了学术尊严, 加剧了学术腐败, 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选修课结业论文, 结果班上交的论文大同小异, 因为都是从网络上搜罗来的, 老师对此哭笑不得。

(3) 浪费时间与金钱

过度上网, 使得学生在必要的生活开支以外, 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网费, 面对这样的“经济问题”, 他们有的连正常的学习花费和必要的生活花费都被挤占。有的连父母给的学费也被占用了。没有了钱, 他们有的就去打工或做兼职。这样, 从某种意义上讲, 又不利于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况且为了争取上网费用而做一些没有长远意义的工作, 为此又花费了必要的学习时间, 形成上网的连锁负面效应。这样也打乱了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 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2、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1) 与社会脱节

虚拟与现实两种世界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 再加上现实世界激烈竞争给大学生造成了许多压力, 许多大学生为了逃避现实生活, 不愿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调查表明, 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大都不适应环境。他们面对现实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不是积极面对, 而是消极逃避, 试图在虚拟的网络中寻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过度依赖网络不仅阻断了大学生正常社会化的情感渠道, 而且还会导致他们在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 强化了对现实生活的恐惧, 严重弱化了他们社会化的进程。

(2) 思想复杂化与社会责任感缺失

互联网无国界, 内容鱼龙混杂, 思想十分复杂。目前尚没有足够的手段对互联网构筑一道防火墙, 来阻挡污泥浊水。那些正与反、红与黑、先进与落后的思想充斥于此, 淫秽、色情、暴力、丑恶不健康的内容也大行其道。这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 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 道德意识下降, 社会责任感弱化, 身心健康受到侵害。

(3) 身心健康

从身体健康方面讲, 由于大学生的控制能力差, 很容易沉迷于网络, 把大量金钱和时间花费在网上, 使得休息的时间难以保证, 加上意识方面的“节约”, 使得身体健康难以保证。网上交往主要是以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进行交流, 长久坐在计算机显示器荧光屏之前, 埋头于花花绿绿的网络世界之中, 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 颈椎、腰椎、四肢酸痛。此外, 网络交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性的心理障碍”问题。

(4) 人际关系

一方面, 网络交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网络交往使得网络交往更加自由、灵活, 从而使交往的内容更加广泛。另一方面, 迷恋上网使大学生大大减少了参加学校、社会活动和与同学进行现实交往的时间, 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情感的逐渐淡化。网络交友的大为盛行, 使大学生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缺乏耐心, 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造成“人机热, 人际冷”的局面。这样, 他们有时在现实生活中以孤僻、冷漠的形象出现, 责任感淡薄, 易焦虑, 显得浮躁, 不大合群, 下网后感到空虚、失落, 不愿与朋友交流, 只好又转而向互联网寻求虚拟中的健全人际沟通模式,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哀明刚、刘艳申、肖宏:《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1, 14 (1) :87-89。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篇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遍及, 网络信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和实践领域。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 一方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遭受网络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一、负面效应

1. 网络使大学生上网成瘾。

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家长经济水平的提高, 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校园周边的网吧大量开设, 为一部分缺乏自我约束力、容易放纵自己行为的学生, 提供了上网的便利, 从而导致其无节制地上网, 对网络形成依赖, 甚至上网成瘾不能自制。在抽样调查的200名大学生中发现, 上网成瘾率为15%, 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感不断增加, 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 下网后感觉不快甚至心神不宁。

2. 网络使大学生的辨别力、判断力面临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 拓展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面更宽、观点更多。面对信息海洋的冲击, 一些大学生失去甄别、判断的能力, 或迷茫无助、无所适从, 或冲动盲目、随意选择。

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的信息控制和过滤技术还相对滞后, 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的同时, 也带来大量的污染信息。尤其有些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 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 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淫秽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 对外界的诱惑通常无法抗拒,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4. 网络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面临退化的危险。

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它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影响是空前的。它在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 又使其面临退化的危险, 主要表现在: (1) 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退化。 (2) 思维能力的匮乏。 (3) 实践能力的退化。

5. 过分依赖网络的部分大学生丧失主体意识。

网络生存方式的形成使大学生进一步依赖网络、受制于网络, 甚至达到了没有网络就无法生活的程度。目前许多大学生把网络看成万能之源, 将自己的需要依附于网络、顺从于网络。当网上的亲密关系终结或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源时, 则产生被毁灭的无助的感受。

6. 网络使部分大学生在校求学机会受到冲击。

网络是把“双刃剑”, 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丰富生活, 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调查显示: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退学试读、退学等处分中, 有近86%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下降, 有1/3的学生是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 有3.6%的学生是因网络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

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主体意识

网络负面效应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所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 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关键。

在信息网络条件下, 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态势是提升与危机并存、增强与困境同在的, 但提升和增强是主流。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尊重和保障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意识, 培养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着力培养大学生认识自己在网络环境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能力, 战胜网络对自己所造成的困境和危机。

1. 正视网络的双重影响, 切实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主体地位。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不只是服从或适应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规定或规则的行为, 还包括在面临不同规则和行为时的主动选择。使大学生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2. 在教育实践中弘扬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培养主体能力的自觉和完善。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网络; 文化;大学生

近年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一些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更是起到了不限于传播工具的作用。网络文化不仅渗透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异质性和虚拟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1.网络文化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A.网络文化为德育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他们的学长,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B.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

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文化,网络的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互动性。这种交流往往能够率真地吐露心声,倾诉真实思想与情感,流露出更加符合人性本身的潜因素,教育者可以在交流中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通过这种心与心的深层次的沟通,有利于师生间架设心灵的桥梁,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C.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大学生都有了解他人、推销自我的渴望,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倾听自己的心声,认同自己的观点,而网络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有效手段。通过网络交流,有的学生可以加深自我认识,作出更成熟的自我评价,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自信,则可以从网上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增强生活的信心;有的学生假如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则可以通过网上谈心,使精神得到慰籍,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一切对于大学生自我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D.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容易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同时由于网络具有鲜明的无规范性、虚拟隐匿性、泛滥性及成瘾性,因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E.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沉迷网络社会

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而且影响着如何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而是沉湎网络而不能自拔,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人格和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且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从而使他们脱离群体,集体意识薄弱,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网上不良的信息使得一些约束力差的大学生人格滑坡、道德沦丧,传统美德在这些人身上受到严重的冲击和弱化。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困惑。

2.消除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几点参考性建议

A.要加强网络资源的管理

网络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它的包容性既让所有参与者能够快速表达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在整个信息世界循环流传。网络使单个人的影响力得到了无限扩张,个人在网络中的言论似乎是“绝对自由”的。因此,高校要结合各自的特点,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监控、管理和指导。一要协调有关行业部门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信息源和信息束及时跟踪、监视和破译。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筛选,既加强信息审查,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安全健康的屏障;二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各系部成立相应机构,学生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或社团。弘扬正气,注重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合理引导网络参与者与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持社会心态稳定和保障政治安全;三制定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等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B.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网吧上网,因为学校的电脑硬件一般要比网吧差,加之在网吧上网,学生拥有一片更加自由的天地,因而网吧上网成了学生的首选。这也从侧面说明校园网络硬件建设有待加强。由于竞争的加剧和利益的刺激,一些业主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网迷,不顾法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对学生上网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甚至提供不良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严格控制学校周围网吧的数量,更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上网提供健康的场所,为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学校对于青年学生也应加强管理和教育,保证学生白天正常上课,晚上按时归宿。对网上反动、黄色等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氛围。

C.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抢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积极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发挥网络作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信息渠道,改进教育手段,创建优良的网络育人环境。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树立“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而且要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宗旨全方位地贯穿到素质教育中去,通过网络渠道使知识、技能、道德修养、审美境界的提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面对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与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干部应当主动迎战,努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首先,要建好用好自己的网站。根据上级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要求,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绿色网站,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如建立高校党团网站,开展网上党团组织活动。其次,要创设高校自己的主流文化,占领信息传播的主阵地。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便会违背教育的初衷。

D.开展道德文明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

德育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上网行为,按照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文明教育,号召大学生从基础做起,从规范做起,从文明与不文明的判定标准做起,在大学生中形成一个强化的健康网络氛围。在开展道德文明教育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分析大学生在精神生活、文化消费、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特点,针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需求的新变化,加强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文化消费观,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不做无节制的“网虫”;不做不道德的“黑客”,不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在网上不说恐怖、下流、淫秽的语言;不浏览、传播、下载、复制、制作各种色情淫秽的文章和图片等等。

E.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大学生逃避现实和追求网上虚拟社会的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他们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认识社会的复杂性,使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世界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从而使他们丢掉幻想,积极投入到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实践中去。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避免大学生在网上误入“情感陷阱”。此外,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校应当把大学生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同时,正确引导积极向上的网上思想交流,开放网上咨询热线,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面对的社会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云州,马范文.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3

[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05

[3]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1

[4]喻皓.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3

浅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2

(1)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实际状况研究调查

在研究大学生使用社交商务、移动网络的具体状况时,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针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使用了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情况的网络调查, 我们运用网络调查派发放共600份研究调查问卷, 有效回收问卷共有587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在全部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约有98%在校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而多达70%的学生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大于二十次。几乎全部的学生都存在每次使用手机时间大于一小时的状况, 时间大于五小时的学生占到65%。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 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社会商务, 也有一些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剩下大部分学生均为查看新闻或消息。

(2) 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倾向性分析

实际考察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85%的大学生会选择飞信、腾讯QQ或微波进行聊天沟通。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知, 社交商务及在线聊天是大学生群体应用手机的主要方向, 有时也需要对新闻或消息进行检索。当前聊天应用工具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成为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工具。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减少信息传播所需的时间, 微博的刷新速度可以用秒来计算,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投入, 省时省力, 效率更高。移动社交网络的应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 几乎每位学生都会应用上述聊天工具。在社交商务系统的支持下, 大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联系更加紧密, 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动态消息, 扩展学生的视野。

(3) 大学生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分布状况

大学生的空闲时间较多, 大部分学生的上网时间都分布在吃饭前后、路途中及睡觉前这几个时段, 使用频率较高, 几乎达到随时使用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80%, 在上课时间应用移动社交网络的学生约为35%。由此得知, 大学生课下实践都用在上网方面, 大学生都选择应用智能手机同他人进行沟通, 移动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学校园, 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除了在校园内部, 大学生在家庭、外出活动时, 也会应用到移动社交网络, 利用手机来打发时间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习惯。这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学习过程中被网络消息干扰,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参加社交活动的几率明显下降。在移动社交网络中, 大学生之间形成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网, 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生活。

2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1) 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意识的影响

对自身自主权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需要处在一定的活动及学习环境中, 体现为希望辨认给予充分的尊重, 并享有一定的人格自主权。借助移动社交网络,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交际范围, 认识更多的同学,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这些心理需求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 通过社交网络的形式, 实现了学生的愿望, 能够以一种主导地位, 达到独立生活的愿望, 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为社交网络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

(2) 移动社交网络改变传统形势

处在当前信息网络化社会中, 人们更愿意发掘和接受新鲜的东西, 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能经信息、图片上传到移动社交网络中, 并通过这种方式人事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对原有的社会关系进行了重建。尤其针对当代大学生中, 移动社交网络的便利性成为选择的主要原因, 可以摆脱传统交流在地域、空间方面的现实, 能够在任何时刻发挥作用。本研究中涉及的大学生群体中,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应用社交网络来结识朋友, 在需要沟通交流的情况下, 首选方式就是社交网络,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成为我们以后生活中不可或缺形式, 在将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的更加美好, 变的更加便利。移动社交商务将会永远陪伴我们的生活。大学生通过移动社交商务扩大交际, 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过程中, 可以满足自身的多种需求,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能够掌握自身的命运发展, 独立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 有效扩大了学生的交际范围, 能够实时性的获取相关的信息, 同他人进行联系, 对大学生自我实现意识的树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 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明显增长, 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 这一现象在各大高校尤为突出。手机功能日益丰富, 不仅包括游戏和娱乐应用, 还产生了微信、多媒体视频、GPS手机定位和移动电子商务等, 这些应用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 这一新兴事物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着和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的调研数据为基础, 围绕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商务对大学生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

参考文献

[1]占君慧, 张繁谦.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07) :270.

[2]徐百成, 杨立淮."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 2011 (03) :105.

上一篇:非模型方法下一篇:高速数据光纤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