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9-27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共8篇)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理想新奶奶对大学生的成长到底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其人生的发展中,直接地决定了大学生未来的目标和结果。如何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一种精神意识,是一种超越现实,对美好未来和价值实现的一种憧憬,是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面对未来、努力实现更高价值的自我意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每天早上唤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理想,不是每个人都注定成功,信念就是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错不了,有了理想信念也就看到了未来,就会相信我们的未来并不是梦,始终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字眼。它是大海里一盏明灯,指引着大学生在朦胧的雾中前行;它是一阵劲风,扬起大学生前行之船的帆布;它是大学生未来的蓝图,也是大学生精神的主要支柱。简单来说,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如行尸走肉,在人生前行的旅途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从而对生活失去了热情,这样子就很难到达理想中的幸福彼岸。生活没有了动力,对人生的认同感就会降低,这样子大学生就很容易有轻生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现今社会大学生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

而对于一个理想信念坚定地人来说,大学生涯中虽然也会有懈怠的时候,可那些大学生其实只在寻找一个休息的理由,工作累了当然要休息,那是为了更好的工作。然而,当那些理想坚定的大学生一旦把目标定下来,就会制定各种的计划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有了信念,生活就有了方向,平时踏实走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实现理想而走的。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沿着自己设定的路线前进,是因为有信念在支撑着他们,信念让他们有信心和动力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荆棘。有了信念,即使一路荆棘,我们也不会忽略了一路上陪伴我们的漫山野花。遇到困难即使想哭也不是因为荆棘,而是因为一路上克服困难险阻的感动。理想,作为人一生的奋斗目标,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纵观中国历史,在国家遭遇危难、祖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多少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英勇奋战,勇往直前,最终中国得到了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被评为“双百”党员的王尽喜不停的艰苦工作,最终患上肺结核,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终生,他过世的时候尽27岁。是什么东西支撑着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呢?是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生也应该树立坚定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用这个理想信念指导着我们前进。树立这一理想是与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21世纪的世界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思想素养就是关键。树立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让我们思考问题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更多的是考虑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基础。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险滩。大学时代,正是人生风华正茂之际,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将帮助一代有为青年扬起生命的风帆,开辟和探索人生新的航程。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2

一、问卷调查和样本选取

调查所采用的问卷是围绕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设计的自编问卷《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研究》。问卷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学科等;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 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 微博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调查采取的方法是分层抽样法, 抽取了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两所高校四个年级、五大学科的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由调查人员入班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18份, 有效回收率为91.8%。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学生的性别、年级、学科分布见表1、表2、表3。

二、调查结果

(一)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情况。

当前, 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微博”的主力军。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有72.8%有自己的微博, 只有27.2%没有微博。而没有微博的这部分大学生中, 有58.1%计划开通微博, 27.9%选择“视情况而定”, 只有14%的大学生“不打算开通微博”。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用途是发布信息, 达45.6%, 其中, 即时报道身边发生的事的占24.2%, 表达自我观点和情感感悟的占21.4%;其次, 是获取和传播信息, 达34.6%, 其中, 浏览各类新闻资讯的占19.2%, 转发和评论热门话题的占15.4%;再次, 是出于交友的目的, 达17.8%, 其中, 加入微博圈群的占9.3%, 将感兴趣的人“加关注”的占4.8%, 扩大自己的“粉丝群”占3.7%。关于微博吸引大学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 微博内容表达的自由性、操作的便捷性、信息的即时性、交流的平等性等特点, 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其中, 认为微博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占24.3%, 操作简便的占21.2%, 信息更新及时的占18.8%, 信息量大的占15.9%, 互动性强的11.2%, 参与者多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的占8.6%。

(二) 微博为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微博”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知识,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调查显示, 大学生可以从“微博”上获取各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其中, 娱乐八卦类信息为21.3%、时事政治信息为18.5%、社会人文信息为17.6%、朋友动态信息为15.5%、生活时尚信息为13.4%、求职就业信息为10.7%、学业相关资讯为3%。同时, 微博的互动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在与他人的观点碰撞和交锋中开阔了思维。调查显示, 微博与其他媒体相比, 认为“微博提供了更多更迅捷的资讯”的占31.1%, 认为“微博具有更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的占28.6%, 认为“通过微博可以迅速获知热点问题及舆论倾向”的占24.4%, 认为“通过微博可以与平时难以接触的名人进行交流并得到指导”的占15.9%。此外, 通过“加关注”大学生可以直接将自己感兴趣的人“加关注”, 成为他们的“粉丝”, “关注对象”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必将对大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关注”对象的参与壮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者队伍。大学生对各类人员的关注程度依次是:同学、朋友为18.4%, 家人、亲戚为15.8%, 学校、班级、社团等为15.7%, 政经名人和文体明星为13.2%, 新闻媒体为11.2%, 人气微博主为7.8%, 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为7.6%, 老师为7.2%, 喜爱的品牌为3.1%。

(三) 微博海量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的同时也必然会使一些不良信息借助微博平台得以传播, 一些大学生面对不良信息时, 由于社会阅历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缺失, 容易淡化乃至动摇理想信念。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微博上看到的不良信息主要是:“炫富斗富等不健康生活方式”30.8%、“含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信息”25.9%、“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语”18.1%、“虚假信息”12.4%、“反党、反政府言论”10.8%、“其他”2%。对于微博上的海量信息, 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性看待其可信度, 认为可信度很高的为12.8%, 一般的为73.1%, 很低的为13.1%。但是, 大学生认为, 这些信息让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迷茫和困惑, 认为“微博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让人难以取舍”的占29.8%, 认为“微博上的流言谣言让人难以辨别”的占27.2%, 认为“微博上的碎言片语让人难以深入理解”的占25.3%, “已经对微博上瘾, 并对此深感苦恼”的占17.7%。同时, 微博上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问及“微博上的观点与理想信念不一致时, 你会改变理想信念吗”, 认为“不好说”的为37.4%, “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理想信念”的为32.5%, “从不改变理想信念”的为18%, “改变了理想信念”的为12.1%。

三、微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因分析

(一) 微博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权衡需求理论认为:在社会或个人心理驱动下, 个体会产生某种需求 (如获得信息、表达观点) , 当人们发觉传统媒体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而新媒体能够满足这一需求时, 他们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2]。跟传统媒体不同, 微博的匿名机制使信息发布者不需要经过权威部门的实名认证, 微博的“微特征”又使使用者只用寥寥数语而不是长篇累牍发布信息, 这样,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像发送手机短信、QQ消息等发布在微博上, 与“粉丝”们分享, 通过“粉丝”的“转发”和“评论”使个人意见得到传播, 提高自身话语权的影响力。这种表达方式为大学生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更容易受崇尚个性张扬的大学生的喜欢, 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 微博也不同于其他新媒体, 微博集新闻网页、社交网站、博客、网络论坛、QQ、手机短信等优点于一身:微博使任何人都可以替代权威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使任何人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布类似于短信的“碎片化”信息, 使任何人可以像博客一样有个性化的网页, 使任何人可以像在论坛上一样发起话题或参与讨论, 使任何人可以像QQ一样实时聊天和建立群, 也为任何人提供了类似于社交网站的虚拟社交平台, 等等。微博的这些特性满足了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对信息求新求快的需求, 参与平等交流的需求, 虚拟人际交往的需求, 群体归属的需求, 等等。此外, 微博的“加关注”、“转发”和“评论”等功能使任何人都可以不经允许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朋友、同学、老师乃至文体明星、政经名人等感兴趣的人“加关注”, “转发”和“评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使具有较强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获取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二) 微博信息的多元化和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相契合。

微博用户来自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 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微博上拥有话语权, 发布和传播信息。因此, 微博上的信息不仅呈爆炸式增长, 而且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 由于各个微博用户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不同, 他们关于是非、善恶、得失、利弊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 这反映到微博上即各个微博主的信息背后蕴涵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呈多元化状态。通过浏览和参与话题讨论,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个体产生思想的共鸣, 进而整合成群体的价值观, 对参与其中的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实现了引导[3]。这种信息的多元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相契合, 使大学生总能在微博上找到与其有共同或相似观点的个人和群体,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容易受到微博上的多元化信息的影响而改变。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多样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理性信念的层次上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另一方面, 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理性信念的主流是好的, 认同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消极落后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 看待问题往往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当微博上的一条信息经过无数次“转发”和“评论”后形成“群体意见”时, 个别大学生就会在话题浏览、参与评论中不加理性鉴别和科学判断, 极易受微博上的“群体意见”的影响, 使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在“群体意见”的引导下弱化乃至走向反面。

(三) 微博的“去中心化”带来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困惑。

微博的“去中心化”意味着话语传播者不再局限于所谓的权威媒体和知识精英, 而是更多的平民百姓。人们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参与评论的同时也进行着传统与现代、科学与愚昧、高尚与庸俗等各种价值观的碰撞融合。这些观点既有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 又有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乃至截然相反的。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既不是线性传播, 又不是点对点的传播, 而是一种核裂变式的传播, 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意味着一个人的微博信息可以被他的“粉丝”转发, 再通过“粉丝”的“粉丝”转发……使信息广泛传播, 形成优势意见, 并最终形成社会影响力。微博的这种核裂变式传播方式使一些别有用心通过标榜“时尚”、“新奇”、“有趣”等特点发布和传播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不一致的垃圾信息, 吸引大众的“围观”, 通过不明真相、缺失判断力的大众的“转发”和“评论”等, 以超过那些符合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信息几倍、几十倍, 甚至上百倍的速度广泛传播, 甚至迅速淹没那些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一致的信息, 从而打破了传统社会理想信念的同质化格局。市场体制的建立、民主体制的改革赋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自由性, 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和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由于理想信念尚未完全形成或稳定, 大学生在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中, 或出现不知所向、不知所选的困难, 或以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不合理、不规范选择, 这是学生在比较和选择中不可避免的偏差[4]。微博的“去中心化”, 使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容易迷茫和困惑, 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分辨和取舍, 开始对原有的支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乃至怀疑。同时, 微博内容的碎片化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把握是不完整、零碎的, 而习惯“信息快餐”的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也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比较和整合, 他们就可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难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甚至盲目相信某些错误反动的思想观点。

四、“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搭建“红色微博”平台。

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而“红色微博”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微博时代”占领理想信念教育的制高点的主要平台, 是微博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对接,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观在微博上的传播与引导。“红色微博”平台的搭建可以依托新浪、腾讯等比较成熟的网站, 也可以是各高校单独设计开发的微博网站。“红色微博”平台的建设应立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言微语”, 传播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微博”, 引导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群体价值观, 并最终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红色微博”平台上的微博应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分类设计相应的主体, 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大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引导, 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比如根据学生不同的政治面貌, 建立学生党员教育微博、团员教育微博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 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微博、大学生涯辅导微博、求职与就业微博等;再如根据学生的不同组织, 建立班级微博、宿舍区微博、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等。

(二) 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微博德育”能力。

“微博”的出现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微博便捷高效、平等交流等优势也使高校德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可能。因此,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改变工作方式方法, 主动使用微博, 提高“微博德育”的能力,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 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微博上的“意见领袖”。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学会掌握和驾驭微博话语, 能用时尚新颖、简洁明了的“微言微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使用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立体式传播手段, 充分运用视觉、听觉等的冲击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 对各种热点话题能进行深度剖析, 对各类零碎化的信息能进行整体把握;改变“说教者”的形象, 塑造平易近人、善于沟通的形象, 吸引广大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 扩大教育的受众面;与名人、人气微博主等进行合作, 通过彼此间的转发和评论提高在大学生中的“人气指数”。另一方面, 应借助微博整体把握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的趋势。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微博, 及时获取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遇到的思想困惑, 与学生进行平等互动的交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和迷茫;设置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 吸引大学生参与讨论, 对大学生的群体性意见因势利导, 引导其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方向发展;转发和评论大学生发布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信息,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微博上的理想信念教育, 有效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接受度。

(三) 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

利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应对微博挑战、提升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微博所具有的信息碎片化、信息泛滥等局限性使微博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媒介发挥作用一定程度地受到限制, 这就需要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 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去弊存利。一是要建立“两课”课堂与微博的课堂内外互动机制。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从课堂上延伸到微博上, 借助微博上自由宽松、轻松活泼的讨论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平等参与话题讨论中接触到各种不同观点和各种信息, 从而深入地思考理想信念问题, 形成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见, 并正反馈到“两课”课堂上, 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二是要建立微博与红色校园文化的网上网下对接机制。应该将微博打造成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网络阵地, 让大学生通过微博的虚拟互动和红色校园文化的现实体验加深对理想信念问题的理解。在微博上经常性开展红段子征集、红歌传唱、“寻访红色印迹”等红色校园文化活动, 用微博传承和创新各种红色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红色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建立微博与其他新媒体的对接机制。微博的140字内的表达方式使微博用户难以全面而透彻地发表观点、 (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125页) 表达自我, 同时信息的快速更新很容易使有用的信息被埋没, 这使高校运用微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面临困难。建立微博与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辅导员博客、校园BBS等的耦合机制, 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各种网络媒介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全面而透彻地传播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并使之成为热点话题, 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 微博在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同时, 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以温州地区的大学生为调研样本, 调研微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微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因, 提出了“微博”时代下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构建“红色微博”平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微博德育”能力、建立微博与其他教育载体的耦合机制等。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黄蓉生.论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4) :31-35.

[2]Zhu, J, &He, Z.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perceived needs, andperceived popularity:Adoption and use of internet in China[J].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2, 29 (4) :465-495.

[3]周琪.微时代下社会群体思想行为特点透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4) :13.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

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也是党的优势和光荣传统。如果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人们就会在根本信仰上产生动摇,没有思想基础,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在复杂纷繁的形势面前迷失方向,就会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俘虏。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新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成为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青年的头脑,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去。

一、基层党组织以坚定理想信念确保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发展

信念是指人们坚信自己所干的事、所追求的目的是正确的,因而在任何情下都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持著追求的意向动机。事实告诉我们,信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是一个现实问题,是把握我们教育工作者队伍方向的实在问题。在市场经济下,保持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是党的要求、教育工作者职业操守的要求。我们国力的发展是需要一支严谨、稳定、操守高尚、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首先坚定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坚定走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念,使之经得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在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中,基层党组织必须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旗帜,保证教育路线与实际教学不断的深化改革,加强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学习,坚定教育工作者队伍为民服务的职业“信念”。同时,让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真正走向市場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实行优胜劣汰,确保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队伍是稳定的、有创造力、有为教育事业服务终身的信念;让“信念”确保基层党组织队伍永远具备青春活力,服务于我们国家的发展要求。

二、基层党组织以坚定信念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校学生的需要

占全球六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要走向富强,靠的是人民大众团结一心的奋斗。邓小平同志告诉我们,要使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这关键的因素是靠“信念”。因此,要增强新时期高校学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重要的是基层党组织有坚定的信念去团结和组织广泛的青年学子持续奋斗。这就需要知识武装,只有知识武装起来的基层党组织才是最具有力量的。源源不断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人民寄以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事业是崇高的,是因为我们武装了大众,使我们的国家步向强盛、富饶,因此我们要坚定我们的教育事业信念,服务大众。

三、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1发挥高校理想信念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理想信念

在理想信念理论课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高校理想信念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政治素养,增强党员奉献意识,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精髓,才能行之有效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取得成效。

3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保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规章制度和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实践养成,而且要用制度、体制来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制度都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防止具体制度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要积极推动高校制度建设与完善进程,把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制度规定,用制度的权威来推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层党组织工作不仅具有维护日常生活、学习秩序的作用,也应当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责任。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体现价值向导,使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行为受到制约,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遵循。

4加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发挥其率先垂范的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自身具备的思想活跃、善于思考、领悟能力强的特点,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4

论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本文对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根本因素的观点,并具体分析了中西方在“语言表达”“写作思维”“习惯用语”“写作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阐述了在加强西方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加强阅读、背诵句子、学习和锻炼西方人写作的方法等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方法.

作 者:梁华 贾素芹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G04关键词:英语写作 文化差异 语言表达 写作能力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5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道德建设 影响 对策

一:当前网络的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网络在大学校园获得了迅猛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大学校园里经常上网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已达50%左右,可以说,在高校,互联网已完全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自主性强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大学生们在其中充分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愉悦,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畅游,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新闻、科技动态,在电子论坛、在线栏目里点评天下大事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业余生活。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金融诈骗、虚假广告、侵犯商业秘密及信息产权(版权)、盗取国家机密、散布电子谣言,宣扬反动、迷信、色情、暴力等网络犯罪也时有发生。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网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

1.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是 学校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重要前提。目前,高校大部分学生使用学校提供的校园网,登陆后直接转入学校校网主页,不仅拉近了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互联网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网络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以前学生普遍认为思想道德教育枯燥乏味,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其更容易吸收相关的思想。这样,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大大增强了。

3网络能够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互动性。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使人们在网络中接受思想教育宣传的同时,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单向强制性方式,而是随时可与宣传网站开展思想交流,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在网上经常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及时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想困惑。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更乐意用这种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老师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态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及原因分析

1.上网成风。无论课余还是课中,大部分计算机室都是座无虚席。周末更是疯狂,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大有人在,对网络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专业课的学习。大学生对网络世界如此钟情、涉及人数如此之多,究其原因,简单归纳:(1)好奇心作怪。面对与中学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宽松的环境中没有太大的压力,于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网络这一迅猛发展的新事物。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让他们领略了学习生活之外的精彩,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2)寻求刺激。网络世界中应有尽有,从某种角度说,它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他们在网络中随心所欲,无论是游戏、聊天都别有一番滋味,倍感刺激。

2.聊天成癀。上网的大学生们85%以上的时间都在聊天,只有在需要时才查阅有关学习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而且上网聊天,充满了虚假、欺骗和玩弄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网络又成了一些道德水平低下人群“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缓解学习的压力。(2)转移一下注意力。(3)领略现实生活中所不能体会的东西。(4)感情寂寞或头脑空虚。(5)人性潜在的“险恶”在这里不潜在了。

3.痂迷黄站。网络是世界性的,西方和港台地区较开放,他们的黄色网站或隐蔽或公开地在网络中传输,有的甚至设下圈套,让你自动上钩。在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中,还很难阻挡这些黄色信息的侵入。网络中渗透着不少色情和迷信的东西。大学生从生理方面已发育成熟,性的需要和满足已成不可少的成分。因此,上网后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不自觉想去寻找有刺激的色情网站

4.聊语污秽。大学生上网聊天是大学校园的一道风景,前面提到了聊天成瘾,这里主要是指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大部分渗透着不健康的东西。上网聊天的大学生,无不以聊“性”为热门话题。他们不是在交流、探索有关“性”的科学知识,而是用污言秽语和异性调侃,从呢称到聊天内容,所用语言,不堪入目。在这里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伤害女性、侮辱女性的语言随处可见。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及对策

1.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同各种网上信息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作斗争,切实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从而给高校开创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新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利用网络传播色情、淫秽内容,实施诈骗,破坏安定团结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坚决取缔“黑网吧”、“黄网吧”及“地下网吧”,特别是要重点清理学校周边地区。同时,大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加大对网络电影、游戏网站的管理力度,引导其加强伦理和文化建设,形成正确的经营理念,严格限制开放时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2.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网络信息量大,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网络上一些不健康内容和信息污染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切实把好网络内容关,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以及它给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关注网络,把握德育工作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努力在源头上做好防控工作,依靠各种技术手段,对有害信息进行技术过滤,一旦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予以制止,并提供正面事实进行说明和澄清

3.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要把传统的校园文化与虚拟社区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例如目前高校学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宣传教育媒体,可以通过网络整合起来,丰富校园网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加大信息传播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增强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4.制定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网络行为。在制定网络行为规范和准则时,要注意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要更多地考虑为国人所普遍认同和理解,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和使用水平的提高,既要能保护现时网络的安全和秩序,又不能阻碍网络的继续发展,网络行为规范标准要能够适应网络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需要。

5.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应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网络道德教育课程要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机整合起来,使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有网络意识、网络规范和网络行为准则的灌输,也要有网络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既要有对理论的传授与讨论,也要有对具体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剖析与评价。同时,还要有对网上不道德行为在道德和法律上制裁和处罚的宣传和曝光。

6.齐抓共管,着力构造网络道德教育新模式。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项新的课题,它涉及的面较广,仅仅靠学校的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众传媒等多方努力来共同开展有关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教育网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通过齐抓共管,着力构造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对它予以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而是要扬长避短,充分的进行系统优化,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中的作用。同时我们大学生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投入到构建网络文明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之中去。

【参考文献】

1.方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及其对策探讨http//

2.王壮生,刘艳丽。刍议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j】.科技信息,2006(7):

396

3.杜凡,张颖。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苑,2004(7):

4.杜维彦。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版,2003(6):171

浅析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篇6

理想信念是什么?对于理想的含义,年少时期的我时常以偏概全,认为理想就是想,这便于幻想、梦想的概念混为一谈;直到高中时期,我才明白理想就是合理的想象,即基于现实社会并且具有可能实现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而信念,则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如果说理想犹如黑夜中的那一缕光芒,给予我们温暖和能量,那么信念就是理想实现化的基石,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理想与信念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或缺。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必修课程,一门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的课程。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可以说是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犹如活在梦境中般,得过且过。唯有理想与信念,可以将我们从混沌迷茫的黑暗中醒来,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鼓劲去奋斗。其实大部分高考考生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高考过后的迷茫。原因可想而知,因为将高考理想作为目标已经得到了实现,于是就会出现那段自然的迷茫时期。因此,我们不应让自己“闲”下来,先确定自己的理想,接着合情合理地制定往后人生中的每个目标,这样我们就会有信念的支撑一步一步往上爬,正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与信念这一道光芒照亮了中国一般。

树立理想信念将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为之努力奋斗。看着《理想照耀中国》,有时我会想,那些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什么那么执着?有时,只要一句妥协就可以保命;有时,恰当的休息就可以逃离病魔„„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理想信念之下,他们在面对敌人时宁死不屈。我想,能给予他们那么强大的力量,甚至面对死亡毫无恐惧,就是那道微弱不息的光芒。即使在当初由国民党统治的资本主义时期,那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可见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青年,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首先,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做什么人”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甚至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人生课题,只有当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时,才能够很好的诠释这一重要的课题。其次,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才能使短暂而可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再次,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如上所说,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明确为什么学,他们才会厚积薄发,朝自己确认的目标奋勇向前。总之,理想信念是激励当代大学生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以及应对挑战的意志则越坚定。

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我们需要坚定对党的信任,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关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信心。只有紧密的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联系在一起,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够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其次,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相结合。立志当高远,同时立志需躬行。志当存高远就是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从于一时一地的困难和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当然,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不然那些壮志只能成为幻想。再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逆境中孤而不堕,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在顺境中不骄不躁,乘顺风而勇进,抓住时机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理想适应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篇7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的影响力

在素质教育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方向, 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品质, 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人文社科知识, 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现代高校教育的精神角度来看, 素质教育面对的是高校学生, 他们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 但生理、心理却处在一个开始成型的时期, 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 在这个阶段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他们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至关重要。

就音乐来说, 由于其本身在感官方面的直接性和丰富性, 往往成为人类情感的集中体现。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则格外敏感和直接, 而音乐教育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大学生以精神影响和滋养。古今中外, 许多教育家、思想家、艺术家都对音乐在情感方面的表达和体现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 强调要通过音乐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净化和升华人们的心灵, 从而完善人们的人格, 提高人们的素质。

正因为音乐有着独特的功能,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 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证, 音乐教育正是通过美好的感受来打动和影响大学生。思想家荀子就认为, 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 优美高雅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 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灵魂。比如,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 无论是西方的《命运交响曲》, 还是我国的《歌唱祖国》, 都可以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中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受对生命的探索、对祖国的热爱, 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 培养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追求进步的人生信念, 从而完善人格,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形象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方面的影响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 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

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 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 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 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 认为它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教育则可以较好地开发右脑, 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影响人的智能素质。因此, 音乐学习能够显著提高人的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使思维力、创造力系统发展。例如:利用音乐对学生产生的感官刺激, 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感受到美好的生活, 产生灵感, 激发创作的欲望。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对自己的思维进行一次整理, 将脑海中的思绪进一步深化, 开阔视野, 开发和提高想象力、记忆力、分析能力。又例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演奏乐器来锻炼学生手指与大脑的互相协调和配合, 演奏时复杂、灵活、娴熟的手指动作和气息调节都能对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锻炼, 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 从而提高左脑和右脑的协调能力以及理解力、观察力、敏捷的反应力等。

实践证明, 音乐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开启智能, 主动调整自己, 将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 并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合并、丰富, 发挥自身对学习的热情, 发展学术文化能力, 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和心理素质健康。身体素质健康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心理素质健康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着社会诸多期望的特殊群体, 他们生理上已基本成熟, 但心理上还处在过渡期;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高的自我定位, 但在面对社会和生活的诸多压力时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动荡, 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而音乐则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时, 人就会陶醉其中, 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 充满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生活、生命乃至整个世界的挚爱, 增强奋斗的自信心和力量。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后, 优美的旋律就能刺激神经系统, 继而使人精神愉快, 情绪振奋。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 达到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的目的。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陶中不但能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 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实践中还可以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 从而形成健康的情意品质, 使自己的思维等得到体验和锻炼, 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四、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音乐不仅可以表现人的感情和精神, 而且其创造性的特点也决定了任何音乐都是感情、情感的独特体现。音乐借助艺术手段表现现实世界的美, 而人们则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对美的认识和鉴别。因此,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学习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在高校教育中, 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这一音乐教育形式来完成的。音乐是基于听觉的艺术, 音乐欣赏亦是如此,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的行为, 它通过音响的形式使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心理共鸣, 继而在共鸣中提高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大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释放自己的想象力, 陶冶自己的情操, 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 即使没有充分了解旋律特点, 不具备曲式结构等专业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合理的节奏和丰富多变的曲式展开对乐曲主题的想象, 进而获得美好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 学生在气势磅礴的多种演唱形式中能体会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 学生可以借助音乐形象来唤起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环境美。

总之, 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把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影响力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可以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形象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教育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从而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才的目标。

摘要: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我国面向未来采取的人才储备战略措施。音乐素质教育由于其本身对大学生感官、思维、心理上的影响力, 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能力,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04, (6) .

[2]沈建军.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3]钟启泉.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段虹.审美教育与人的完善[J].北方论丛, 2001, (3) .

论理想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人格培养

教育家张文质说:“一个从健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校要毁掉他没那么容易,而一个被不健康家庭造就出来的孩子,学校要帮助他,非常困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且影响甚重。在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下面就谈一下在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染于苍则苍,身教重于言传

父母常以尽责之心培养,期望学业有成、成绩优异。但实践中却很少有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当代大学生追求独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当被父母的“言传”逼急时,会倔强的反抗,甚至做出远离父母的举动。问题发生后,父母应当深入考虑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身教重于言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会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若父母有口头禅,喜欢对孩子随意指责和唠叨,那么孩子也会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养成与家长相似的脾性。家长通过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才是真正替孩子着想,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开诚布公谈心,沟通重于教育

大学生教育中一个重要内容是沟通,而沟通的基础是开诚布公。受到文化思潮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在年龄见长的同时,与父母的沟通却产生犹如壁垒般的障碍。许多父母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或以“家长姿态”对待孩子,或是把教育理解为教训、责骂、命令。却不然,这种情况只能把孩子越推越远。更多的时候,孩子认为无法与父母沟通,没人能够理解自己,无形中会堆砌出与父母之间的沟壑。所以我认为,沟通重于教育,培养与孩子间的默契,取得信任最为重要。大学阶段的孩子,面临就业、考研、恋爱等一系列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存有一定的压力。正是需要父母理解和支持学业、期待父母鼓励指导的阶段,而一些家长却认为孩子已经交给学校了,有老师教育、学校负责,自己只要把钱给足了就没自己的事儿了,对孩子的思想波动不管不问,直到最后出现问题。当然,理解和信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促就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问题,多一些共有的时间,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久而久之,孩子的对抗情绪少了,更加乐意与父母沟通了,生活、学习更主动了,从而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配合学校教育的双赢效果。

三、连续性教育,持续重于断续

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提出了“连续性教育”一词,意为教育活动应系统连贯地进行。绝大部分大学生是在校住宿的,不能时时处处接受家长教育。但家长应采用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时间,如学生周末假期,放假等时间进行教育,以自身言行激励关怀子女,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这种教育方式会一直延续在子女整个人生之中,体现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家风。家风往往会体现在每个家庭成员身上,品行、谈吐,一目了然。而家风往往会延续到下一辈人身上,甚至会影响到几代人。因此,家长应持续性教育,而不能因子女住宿于学校便在教育上有所懈怠,全权托付给学校。家长也应认识到,家庭教育是通过陶冶孩子的情操,逐渐地演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的行为,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四、敢于承担责任,责任重于替代

时常听到一些教师、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责任心,缺少担当。假如一个人缺少担当,那势必缺乏责任感,将来也就无所作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一直视子女为手中宝,替子女承担了太多本应子女承担的责任。其实很多大学生是乐于为父母分担家庭重担的,但父母往往以学习为借口,不让子女承担本应作为家庭一分子所应做的事。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缺少承担家庭重担的责任感,就更不用说对社会的责任了。当需要他们承担责任时,他们就会逃避或找各种理由推诿,这时的学校、教师就很难改变现实了。因此,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有的面临升学,有的面临就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感也应日渐加强,父母不能只拿子女当作孩子,事事替代,事事承担,最终只会使子女养成不付责任的习惯,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一门学问,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家庭教育更是这人生工程的坚实基础。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社会角色,而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应明确这一角色,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努力,塑造优秀人才,以求当今大学生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于凤银,董兴佩.论非连续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现实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1).

[2]杨春涛.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教研版,2011(8).

上一篇:《抉择》席慕蓉原文及赏析下一篇:托福听力必背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