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人格塑造

2024-11-06

师生人格塑造(共9篇)

师生人格塑造 篇1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化为强大的教育动力,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者结合班级实例, 从关心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三个方面, 阐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关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情感、行为等诸方面进行的人际动态交 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化为强大的教育动力,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笔者结合班级实例, 从关心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三个方面, 阐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解。

一、关心热爱学生

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真诚地爱学生。老师就是靠这份爱才架构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这种爱真诚无私, 不掺杂任何功利。它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外貌漂不漂亮、成绩好不好、家庭富不富有而有所改变, 它在乎的只是学生努不努力, 勤不勤奋。因为有了这种爱, 教师把学生的进步和快乐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只有倾注了爱, 老师才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促进他们树立上进的信心。

关爱学生其实很简单。我总是尽可能挤出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早晨与学生亲热地互相问好, 课间与学生一起聊天、一起谈心、一起娱乐。活动课上与学生一起活动, 带领他们挑战领班……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 就一定能创造机会和学生打成一片。

二、民主平等对待学生

传统教育信奉“师道尊严”, 强调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 忽略学生的“自我”, 这使得教育呈现尴尬局面:本应出于主体的学生体验的是被动、无为和无奈。他们已经习惯老师安排一切, 学会用沉默隐藏自己, 缺乏目标的学习和生活, 与老师的关系疏远而紧张。韩愈用一篇《师说》宣扬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不迷信、不屈从, 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教师不支配、专制, 做好弟子某一专业上的引路人, 师与生之间尊重信任、民主平等, 彼此共享知识、共享人生。基于这个理念, 我为教师下了定位:做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者、参与者、促进者, 做他们的朋友, 而不是支配者、奴役者。为此, 我制定了三“要”一“不”。

(一) 每天最少要鼓励一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最快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方法莫过于鼓励。 我们可以赞赏他的兴趣、爱好;赞赏他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付出的努力。一句激励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称呼都可能使学生更有自信。

(二) 勇于认错。教师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亦有缺点, 面对学生难免犯错。曾有一次, 因为身体不舒服, 听说班上某位学生不愿意劳动, 一下子怒从心起, 没有问清楚情况就把学生叫出来一顿狠批。事后其他学生反映这个学生劳动还是很尽职的。 我立刻领悟自己的冲动与不冷静伤害了这名学生, 又请她出来详谈一番, 误会虽然消除了, 但影响还在。我利用早读课, 当着全班同学面向这位同学表示道歉, 并承诺以后会冷静处理班级事务。讲完这番话后, 我看到很多本来绷得很紧的小脸明显放松了。学生做错事情要道歉, 那么老师做错事情也要道歉。正是这次人格上的平等教育帮助我挽回了学生对我的信心。

(三) 有事师生一起讨论。初当班主任时, 我事事操心, 就怕有想得不周全的地方。时间长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殆尽, 我成了“专制”老师。于是我把权利交给了学生, 先由班干部草拟活动方案, 再利用课余时间, 由班长或团支部带领班级讨论活动方案是否有补充之处, 活动负责人由学生毛遂自荐, 最后拟订方案由我过目, 看是否有修正之处。几次下来, 学生都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班级的事情我也能做主。长时间实施, 班上的民主氛围越来越强, 学生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我班的班级文明公约是这样诞生的, 虽然整体花费时间比较长, 但经过自己同意的东西约束力很强, 大家都有意识地维护这份守约, 维护这个班级。

(四 ) 不当面斥责 学生。学生到了高中阶段 , 身体发育迅速, 自我意识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明显提高,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此时的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假如批评的火候掌握得不好, 很容易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批评中的禁忌就是当着全班严厉斥责学生, 甚至涉及带侮辱性的话。老师的批评对学生个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 当着全班的斥责极容易引起其他学生对他的排斥与孤立, 从而带来严重后果。

三、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强烈意识, 在这一点上, 学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不理解这一点, 在学生犯错误时, 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甚至采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方式, 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证明, 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维护, 自信心得到提高时, 才能在内心深处克服消极自卑心理, 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年龄、性别等差异, 造就了个性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世界, 就是一菩提。我们在看到学生做了什么时, 更应该思考的是他为什么这么做, 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 理解他们的冲动, 正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引导为主, 不可强制打压、明嘲暗讽, 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总之,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 平等对话交流,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全学生人格。

师生人格塑造 篇2

关键词:文化心理学;大七人格理论;甄嬛

20xx年年末,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全国热播,时至今日,对于这部剧的讨论仍然长盛不衰,原著小说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究其原因,观众都可发现,《后宫甄嬛传》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因素,且带着中国古典巨著《红楼梦》的血液传承,无论是叙事手法、人物表现、创作语言还是人物刻画、生活细节亦或是话语机锋,都有着“红楼烙印”,而作者流潋紫也说“因为其自小深爱‘红楼梦,在潜移默化中都带着‘红楼体的感觉去写作,希望用这部作品去致敬‘红楼梦。”也由此可见,这种带着“红楼血液”的文学作品,带着强大的力量唤醒了观众和读者潜意识中的文化心理,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与认同,归根到底,这即是文化的力量。

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后宫众多的女子形象,且每个人都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女主角甄嬛,更是引得大众热议,受到了许多女性观众的认同和喜爱,甚至以甄嬛的人生起伏、境遇经历为借鉴,写出当代女性职场生存途径等热门话题。之所以能够有这样广泛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甄嬛角色的人格塑造,可以说是符合了当代女性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文化心理设想,摸到了当代女性的文化心理原型。故此,本文采用了中国文化视域下人格研究中的“大七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位虚拟的女主角,以此来观测在当代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女性人格特征的心理认知,以及文化对女性人格特征的影响力量。

“大七人格理论”由中国学者王登峰、崔红等研发,他们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开发了针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的“大七”人格结构模型,用七个维度来解释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烙印。“大七”人格结构模型包括了七个维度,这七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这个特点包含直率好动、开朗大方、热情亲和等意义;善良,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好人”的内涵和特点,包括对人真诚、宽容、关心他人以及诚信、正直和重视感情等品质;行事风格,指个人的行事方式和态度,理想的高分者做事认真谨慎,思虑周密,行事目标明确,切合实际,自我克制等;才干,反映了个体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包含了决断、坚韧、机敏的关键因素;情绪性,反映的是个人在做事和人际交往中表现急躁和直爽的程度,理想高分者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问题稳重;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主要包括宽和和热情两个因素;处世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成就动机或追求人生发展的动机,包括了淡泊和自信两个小因素[1]。

一、甄嬛的人格分析

《甄嬛传》中,甄嬛的人物设定具有绝美姿容,又琴棋诗画样样皆通,性情温婉和善,顺从封建礼教,是一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女性特征的角色,但随着小说事态的发展变化和环境的改变,甄嬛走上了和古代传统女性决然不同的命运道路,其人格特征便是这种人生选择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外向性方面,甄嬛的得分是比较高的,她虽不似小说中淳儿那样开朗直率好动,但她却是热情亲和的,对于她信任的朋友,她都主动给予关注和示好,会赠与安陵容许多礼物,也会为淳儿做好点心;遇到种种波澜挫折的时候,并不绝望灰心,更不至于放弃生命,符合高分者合群、乐观的基本特征。

在善良的维度上,甄嬛在初期比较符合高分者的特征,她重视感情,相信朋友,相信爱情,甚至对于后来恨之入骨的皇帝,在她刚入宫没多久时,也是真诚相待的,在皇帝遭遇可能的政治政变时,她随时准备好匕首,“你若有事,我也不独活”。对待自己的下人,也予以尊重和关怀。随着环境变化,甄嬛遭遇了宫廷的种种阴谋,随之变得谨慎,步步小心,也开始设计心计,与皇后开始斗争。但总体来讲,她并不做没有理由以及不符合道德的算计与陷害,所以并未落到低分者的区域当中。

在行事风格维度上,甄嬛也是受到封建贵族家庭的严格教育,所以严谨、自制、温婉含蓄,知书达理等特征都是比较明显的,除此之外,她从一开始进宫时備受欺侮的低阶宫妃,一步一步往前行进,让皇后感觉到她的“危险性”而不断采取措施打压,其他的妃嫔也渐渐认识到她做事的思虑周密。她行事也很有目标性,例如甄嬛为保全腹中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因此,她是一个符合高分特征的人,行事目标明确,做事认真踏实,心思细腻谨慎。

在才干维度方面,甄嬛仍然偏向于高分者的类型,她在大多数环境下是冷静理智的,做事能力较强,态度明确。当他认清皇帝对自己的感情仅仅是把她当做上一位皇后的替身时,虽然伤痛,但决绝转身,内心并无丝毫纠缠留恋,反映了她爱恨分明,坚决果断的一面,在应对后宫中种种波诡云谲的阴谋诡计时,她总能敏锐的察觉到事情的关键点,例如从安陵容的遗言“皇后,杀了皇后”中悟到一个关键证据而扳倒皇后。反映了她非常机敏,锐于常人的一面。在恋人死去,独自面对更加危险的困境和前途时,她也始终能顽强的活下去并为生存奋斗,反映了她坚韧的一面。

在情绪性维度方面,甄嬛也是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柔婉女子,入宫时间不长的时候,她尚不能特别掩饰情绪,例如华妃害她失去孩子的时候,她终日以泪洗面卧床不起,对皇帝不理不睬,随着经历的增多,渐渐变得喜怒不形于色,面对许多事情波澜不惊,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到后来,即使是在和皇帝感情决裂时也没有歇斯底里,到了甘露寺后,虽有心灰意冷之感,但也不放任自己的内心情绪,让自己沉溺于忧伤,而是很快的调整状态,尽力去适应环境,努力生存。因此,甄嬛在情绪性方面稳重可控,属于较高分类型。

在人际关系维度方面,甄嬛也算高分的类型。首先她待人较为宽和,如果不是非常深重的陷害,她是可以原谅的,例如敬妃因为不想把胧月帝姬还给回宫的甄嬛,所以对皇后告密,导致瑾汐的事情败露被捕,她也因此受到连累,在孕中也劳心费力。但她后来在端妃的点悟下明白了敬妃的做事动机,并从心底同情和怜悯她,因此不仅没有对敬妃打击报复,反而将胧月帝姬送给敬妃养育,虽说有着她明白厉害的原因,但总体上她是宽和待人,以诚待人的,而且对待“自己人”,她是竭尽全力的去热情帮助的,由此也收获了坚实可靠的后宫盟友。

在处世态度维度方面,甄嬛在尚未进宫时,她的理想是嫁给这世间最好的男儿,做他的唯一,过平常生活。进宫之后,也并没有主动追求后宫荣宠,甚至一度想埋没自己,直到环境逼迫,才一步步走上刀光血影之路,所以淡泊因素方面,可以认为她的得分比较高。甄嬛在自信方面,也是得分较高的,她一直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她在自己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也能接受果郡王的爱情,并为之投入身心,对果郡王也是予以信任,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潜意识中,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也在不断悄然的前进和改变。“后宫甄嬛传”这部小说虽然是描述古代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但其中的人物塑造却隐藏着现代化的人格特征,因此才让观众和读者们有了关于职场和人事处理等的联想空间。观众和读者认同甄嬛这个角色,是因为她符合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状态,她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带着当代女性独立而坚韧,不屈从于环境的奋斗意识,不依赖于男性的强烈生存意识和女性主义文化心理,带着当代女性的爱情价值观和人事价值观。我们可以从这些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学形象之中,触摸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与动态。

参考文献:

师生人格塑造 篇3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当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 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多样化、复杂化, 对人们的冲击极大。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知识创新源泉、社会思潮碰撞之地的大学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如下要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作为传承和发展各种思想的聚集地, 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 由于思想活跃人员集中, 便于文化传播碰撞。正因为有这些特点, 其本身的文化发展更有自己的特点:在影响和塑造着大学围墙内的校园人思想观念的同时又被思想活跃的师生所创新、赋予新的内容, 就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师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素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向、建设一支思想活跃的教师队伍、培养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 是把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研究, 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融合。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大学文化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生为导向。“质量文化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也引起高等教育的广泛注意, 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原则等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研究比较深入, 比较集中的研究观点是:以文化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解决文化冲突为主,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素质) 的提高, 注重大学在人文与科学重新融合的基础上向综合化发展, 注重大学文化的人本性质, 从多方面考虑人的发展。注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注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从德国的洪堡到英国的纽曼, 从美国的赫钦斯到科尔, 都概括了人应具有的基本元素:有修养、有个性、聪明善良、全面发展、有自由的通才, 这促使德国、法国、美国等高校对教育方法、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倡导学术自由、注重学生个性发挥。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文化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学文化精神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20世纪初, 我国教育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开始对文化教育与培养人才进行研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 大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王冀生教授等学者对“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及人格培养”展开深入研究, 阐述现代大学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 阐述培养人格品质的办法, 并提出构建大学先进文化的措施。2002年9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通过研究和相关学术活动来组织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交流研究成果和大学文化建设经验。

南京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 是此方面研究的突出成果。在此项研究中, 姜晓云认为大学因传播文化而生, 也因创造文化而在。在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交互中, 大学师生作为生长着的个体,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发展中, 大学对文化品格的坚守和重塑, 体现在校园人身上, 他们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 也有利于促进新文化的生成, 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同时, 大学文化对于培养校园人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月云在《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中认为, 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 关键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创新。于鸿远在《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中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是保证大学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于对人的关切和尊重, 对人的潜能智慧的发掘、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冉昌光在《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中认为发挥学校文化的优势, 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目前,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 大学文化建设对和谐校园的意义;

(3) 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理念;

(4) 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 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等等。

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向多元化、个性化培养转变, 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培养模式和文化环境居多, 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的相对较少, 对“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互长性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更少。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3.1 研究目标

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影响的因素;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的方式。确定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互长模式。

3.2 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研究现阶段大学文化的特点;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调查研究, 找出在大学环境下影响师生人格塑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研、个案研究, 总结归纳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对师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力以及影响途径与方式, 进行师生人格塑造过程中对大学文化建设影响及方式的研究, 对大学文化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模式研究。

3.3 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大学文化建设和师生人格塑造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总结大学文化与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模式。

4 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结合具体情况拟订具体实施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实地考察, 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剖析研究, 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实践探索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大学文化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其运行机制。采用边研究边寻求佐证材料, 边总结经验、边查找不足的方式, 以保证研究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姜晓云.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2]李月云.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学会感恩塑造完美人格 篇4

——姚辉副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对校训‚感恩‛的解读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我们遂宁南山国际学校的校训,‚礼敬、感恩、严谨、包容、精进、博学‛,这‚十二字‛就集中体现了我们南山国际人的道德准则与治校文化。为了帮助全体师生认识理解校训,贯彻落实校训,前面,张校长就校训‚礼敬‛作了很好的解读,今天,我再对校训‚感恩‛作一解读。什么是感恩?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的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简言之,即知恩、报恩。感恩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是一种文明,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和谐、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有了感恩而变得愉快、美丽而健康。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懂得什么叫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古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美言美行,感召传承着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西方国家加拿大从1879年起将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定为感恩

节,美国从1941年起,将每年11月第4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这一天,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停下来和家人团聚,感恩大自然,感恩帮助的人,就像我们春节团年一样热闹。今天,我们南山国际以‚感恩‛为校训,其意就在精心培育同学们的健康心态,塑造健全完美人格,引导同学们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作为南山国际的学生,就要知晓感恩,学会感恩,并常怀感恩之心。

同学们,当你每天品尝着美味饭菜时,当你睡在温暖的被窝时,当你坐在温馨的教室时,当你走在美丽的校园时,你是否从内心升腾起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身边的同学,这样一种激情呢?感恩其实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情感。作为儿女,我们要感恩父母为我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节日的时候,给父母打个电话,祝他们节日快乐,回家的时候,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扫地、端饭、洗碗;作为学生,我们要感恩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在学校遵守纪律规范,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下课起立恭敬地向老师问好,见着老师主动行礼,问一声‚老师好‛;作为同学之间,我们要感恩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与帮助;走向社会,我们要感恩社会,对有困难的人应伸出爱心之手,去帮助他们而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就会多一分对学校、家庭、家乡、祖国的热爱,你就会充满爱心,拥有了做一位高尚人的思想基础。

为此,我们南山国际的老师应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渗透感恩教育,我们南山国际的同学要围绕‚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感谢自然赐予我‛这‘五个感谢’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塑造自己完美人格。最后,让我们举起右手,激情高呼:

感谢父母养育我!

感谢老师教育我!

感谢他人帮助我!

感谢祖国培养我!

语文美育与人格塑造 篇5

一、促进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

所谓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 是指个体在自身发展中的寻真、持善、求美的动态的三维面的和谐统一。在动态发展的意义上, 寻真、持善、求美是健全的人格不可或缺的三维, 人格塑造因之主要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这不仅指学校的教育, 还包括一生的锤炼。突出智育是当今知识经济 (灿owledge一basedEconomy) 发展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速度加快、生产力要素中科学技术的比重加大、高科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渗透性影响等因素导致强调智育竞争的迫切性。然而片面突出智育对个体的自由充分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如知觉迟钝化、思维机械化、情感淡漠化。德育旨在使人持善, 它要让人获得精神支柱, 赋予生活以价值意义。不过其可能导致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迷信偏执、压抑本能、古板苍白, 失去了人格的丰富性与活泼性。美育可以弥补智育和德育中的不足, 进而促进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它渗透于智育, 可以使寻真变得轻松愉快, 并能够提高效率。

程颗阐释道:“学至于乐则成矣。笃信好学, 未知自得之为乐。好之者, 如游他人园圃;乐之者, 则己物尔。”并且, 审美的思考常常指引着新知的发现, 即所谓以美导真。美育渗透于德育中, 使之劝善而以情动人, 超越抽象的道德说教, 即所谓以美启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本着造就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人格的理想, 针对当时人格分裂现状, 提出划时代的美育理论。语文美育的审美对象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一方面, 它向受教育者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感性具体图画, 生成主体感性世界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 它通过艺术形式把人的生命活力、情感体验和各种感性冲动纳入其中而使之得到理性的调节与升华, 最终使人的感性成为融入了理性规范的新感性, 使理性成为浸透了感性的新理性, 逐步达到感性理性化和理性感性化, 感性与理性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

二、促进人与社会的沟通理解

语文美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文学作品, 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跻身语文美育的天地。这种艺术魅力在于它丰富的社会因素, 不仅语言是社会性的, 作家是社会性的, 作品是社会性的, 而且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性的, 尤其是作品负载的思想感情也是具有社会性的, 因而能使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语文美育的教学过程中, 个体不仅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存境界, 而且由此产生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 一种追求每一个人都自由发展并与他人保持协调的自由意识。具有这种社会理想的人, 将会对社会的变革带来积极的动力和影响。如“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表达的是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在这样的作品的陶冶下, 受教者就会像在文学创作中充分表现个性那样, 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社会化, 从而成为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人。在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 美育发挥着使人与人增进交流和加深理解的社会性功能。这种效应不仅体现在一所学校、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范围, 而且体现在国际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背景下, 语文美育过程当中合理引进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审美对象, 特别是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增进人类的国际性交流与沟通, 发展受教者的全球观念和现代意识, 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 都是很有意义的。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向自然回归之中向前发展的。近代以来, 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 征服自然的信念一方面带来了人类物质生活的空前丰裕, 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从审美的角度审视“人—自然”的关系, 自然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被征服的屈从对象, 它是一个“情景交融”的“物我同一”的世界。“我看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砚《文心雕龙》)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这些诗文从不同的侧面表达着人同自然之间审美的关系。语文美育蕴涵很多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的颂歌, 许多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大自然:辽阔富饶的大地 (《土地》) 、雄伟奇丽的天山 (《天山景物记》) 、古老而壮观的长城 (《内蒙访古》) 、生机蓬勃的春天 (《春》) 、五彩缤纷的秋天 (《秋色赋》)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情感和直觉似乎比理智更明智, 更宽容, 更有远见。教育者要充分开掘它们的内在本质和精神气韵, 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指引下, 引导受教者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四、结语

语文美育的基本途径应当是审美化教学, 只有充分挖掘阅读教学活动、写作教学活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所蕴涵的审美功能, 并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展示出来, 才能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35一36页。

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篇6

一、和谐人格的内涵

关于人格的定义由来已久,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 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和谐人格指的是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发展水平与状态, 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 是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一种人格境界。现代和谐人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机能整合而成的独特的身心系统是人格构成中最根本的基础。生理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 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中, 则应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相互补充, 共同保证了人的全面性, 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是和谐心灵的最基本的一个指标。理性的重要性自不用说, 但是, 感性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展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 而且也要重视培养其情感方面的品质, 两者缺一不可。

2.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意志人格的和谐统一。一般认为, 和谐人格的内在构成应该包括三种特质:智慧特质、道德特质、意志特质。其中智慧人格是使人们能够尊重事实并且清醒地思考的特质。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甚至自然的特定态度与倾向。意志人格是指人们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克服外部环境障碍的坚韧性。这三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3.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和谐统一。人是社会的人, 人在社会中必将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社会角色体现着不同的要求标准。作为一个拥有和谐人格的主体, 首先应该懂得换位思考, 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行为方式, 学习并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用心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类角色。其次, 和谐人格主体还应该善于调整自己的需求意识, 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类共同创造的, 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需要。最后, 和谐人格主体内心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具有多重的人格特质, 能够处理好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在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中可以自由切换。

4.传统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校园, 塑造和谐人格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等思想渊源。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 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不能生搬硬套, 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加以改造、创造, 赋予时代的新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自由个性”的必然途径。传统意识是人格发展之根, 创新是人格发展之源, 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促成人格的完美发展。

二、影响高校学生人格和谐的因素分析

从目前高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分析, 影响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两方面: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

从环境方面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 受市场经济影响, 高校重智育、轻人文。高校为与市场经济接轨, 把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教育的首位, 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 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 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大量的新思想冲击着学生的头脑, 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茫然性。

从高校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 追求享乐意识增强。受市场经济影响, 一定程度上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思想侵蚀。 (2) 集体主义观念缺乏, 无私奉献精神淡化。因受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 在公私问题上, 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 先公后私太吃亏, 大公无私难做到, 自私自利才实惠。 (3) 社会公德表现欠佳, 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当。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也注重竞争与参与, 但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如拉关系、请客送礼等带进了校园。 (4) 心理脆弱、敏感, 抵制强制式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处于自我心理发展时期, 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

三、塑造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主要途径

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以上对和谐人格内涵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认为塑造高校学生和谐人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教育应该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从教育的内容来看, 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统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 尤其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 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两课”教学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在“两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师生平等、双向互动的原则, 把教学方式从“说教式”“灌输式”转变为“诱导式”“对话式”, 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培养和造就富有生气的具有和谐人格特征的人。

3.高校教育者应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梯子。只有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社会、人生、艺术, 从而积累生活经验和提高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才能为形成和谐人格不断提供必要的营养。

4.自省修身。自省修身要求学生不仅要勤学、苦学, 还要善思。即善于思索人生的意义, 思考社会名利, 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从而看开人生, 淡泊名利,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 尊重规律, 尊重创造, 爱护自然, 为所当为, 成为人格和谐、品德高尚的人。

优化历史教学,塑造学生人格 篇7

一、好的导入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奠基石

好的开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巧妙的导入, 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吸引他们的注意;有创意的导入, 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促使他们很快地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为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精选有关史实导入。

这里我所精选的有关史实都与历史教材和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都与课本知识有着拓展和放大的关系。这些有关史实的恰当运用, 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的史实语言生动、有趣、形象, 甚至夸张, 但又符合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期待、探究之中进入新课情境。

如在人教版《打开外交新局面》一节中, 可作如下设计:

今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 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她拥有对联合国重大国际问题决策的一票否决权。然而, 这一权利来之不易, 毛泽东说,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弹指一挥间, 三十多年过去。要了解这段历史, 就要走进1971年, 走进26届联合国大会。

2. 精选现实史实导入。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时代, 精选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现在”历史来入手, 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入手, 使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让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时代, 培养他们现实人文主义的情感素养。这样,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水到渠成。

如在人教版必修 (2)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中, 可作如下设计:

播放“现在”视频“胡景涛主席访问美国”片段, 指出当今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和辉煌历程, 然后话锋一转, 设问:“可是有谁知道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的外交状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吧。

3. 精选历史情景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里我所精选的历史情景, 就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 (导游、记者、历史人物等) 的形式, 激发自身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继而以历史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和体验历史。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达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人格, 可谓效果明显。

如在人教版《亚洲经济的发展》一节中, 可作如下设计:

大家知道如今的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非常发达, 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一带, 现在我想去这些国家旅游, 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担任我的导游, 和我一道去游览胜地?学生争先恐后回答……然后设问:“我们刚才游览的这些国家为什么会这么发达呢?它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的画卷之中吧。

二、提供历史细节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催化剂

人们常说“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历史教学需要高屋建瓴, 需要理论指导, 同时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基础知识做起, 从细节、小处入手。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 但囿于篇幅的限制, 课本往往采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须知, 对学生而言, 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 轻描淡写的叙述是难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特别是对一些结论性的语言, 教师必须进行拓展, 进行必要的讲解。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就必须为这些抽象的文字添加枝叶, 使干枯的树干变成郁郁葱葱的大树, 使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历史, 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催化剂。

1. 提供生动、真实的历史细节, 引人入胜来塑造学生人格。

历史是具体的、动态的, 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要想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在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 就需要提供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 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还可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黄一欧先生说“一堂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典型的例子”, 要把历史讲“活”, 让学生动“情”, 离不开具体、生动的细节。

[案例]在讲述《马关条约》签订时, 加入谈判时的一个细节:

伊藤博文提出一个月内交割台湾, 李鸿章说:贵国何必这么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藤博文回答说:尚未下咽, 饥甚!

这一问一答, 活现了二人的嘴脸, 也典型地表现出谈判的气氛, 增强了学生对当时谈判情境的理解和对侵略者丑恶嘴脸的憎恨。

2. 提供历史难点的细节, 深挖教材来塑造学生人格。

从信息的性质上讲, 细节有一种活的属性, 这在信息传递时最容易被接受, 又不容易被遗忘。要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这时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的抽象、枯燥和乏味, 还可以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学生的人格得到进一步培养和塑造。

[案例]在讲述人教版《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米棉之战”时, 其主要内容学生难以理解, 觉得干巴巴的。于是我在讲到物资调集后何时出手这一关键之处时, 补充了细节:

一些同志认为应该立即抛售, 但陈云却说“不急, 再等等”, 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投机商错估形势, 不惜借高利贷囤积物资, 使劲哄抬物价。11月25日, 在中央财委的统一部署下, 全国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同时按国营牌价集中抛售, 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纷纷破产, 物价迅速回落。

这一细节的运用, 不仅解决了教材的难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米棉之战中共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果?”, 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 提供历史细节启发思维, 塑造学生人格。

细节是形象的、典型的、有特色的, 可以以小见大, 于细微处见精神, 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到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 通过提供启发性的历史细节, 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 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从而达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案例]在讲述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一课“德黑兰会议”时, 我作了如下细节的拓展:

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天早晨, 丘吉尔说:“今天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我成为世界的主宰!”罗斯福说:“我梦见我成了宇宙的主宰!斯大林元帅, 您梦见了什么?”斯大林说:“我梦见, 我既没有批准丘吉尔先生您当世界主宰, 也没有批准罗斯福先生您当宇宙主宰。”

通过这段话, 可以发现:在调侃之余, 三国的争霸企图已隐隐显现了。这从一个侧面告诉学生, 三国在打败共同敌人———法西斯之后, 分道扬镳势在必然。这时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三位领导人为什么会这样说?二战后全球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至此, 师生的互动、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三、有效的课堂互动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所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有效的课堂互动, 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所在。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课堂, 怎样体现课堂互动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呢?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营造情景、师生互动、学生主体。课堂的互动与否, 不在于形式上有多热闹, 而在于学生思维上的参与程度。一堂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应当是学生思想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踊跃参与, 应当是内容丰富、充满思辩的课, 更应当是学生学有所获的课。我认为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来塑造学生人格, 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有效的提问———实现教学互动, 塑造学生人格。

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 牢牢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我认为教师的提问, 要面向全体学生, 抓住他们的兴奋点, 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开动思维。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出宽松、民主、活跃的气氛, 在师生的积极回答中加强互动、互信、互爱,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一堂好的历史课, 一堂好的塑造学生人格的历史课, 一定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和活跃的教学气氛, 也一定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和话语上的亲密交流 (以提问为主要形式) 。

(1) 神入性的提问。

简单地问个为什么、怎么样, 往往很难收到吸引学生的效果。若是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 渲染烘托气氛, 学生的兴趣和人文情感会更浓, 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和实现师生互动。

[案例]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 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 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 可以设计以下提问: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人文情感, 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 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 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神入性提问,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 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2) 激趣性的提问。

这种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注意力、求知欲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进行探究,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和实现师生互动。

[案例]在讲述人教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节时, 我设计的问题如下:

“将军大使”的由来如何?新中国之初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方针?何为“一边倒”?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思维。

(3) 一定难度的提问。

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悬念、有曲折、有思维含量,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这种问题要有一定的疑难性, 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解决问题的,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实现师生互动。

[案例]对殖民扩张的认识和理解, 我设计以下问题:

(1) 殖民扩张的必然性是什么? (2)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与工场手工业时期比较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 对英国在印度完成的双重使命如何理解? (4)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 其含义是什么? (5)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认识水平。

(4) 评价性的提问。

让学生对史事提出看法和作出结论,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历史现象、人物、制度等进行价值判断, 并做出决定, 这是对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最高要求。这种提问的显著特征是让学生尽可能面对真实的问题, 也就是说尽可能与现实相联系,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实现师生互动。

[案例]在讲述完“文化大革命”这一内容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毛泽东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我设计了“对于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你该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学生在回答中, 培养了自己运用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 模拟、角色的扮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塑造学生人格。

新课程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 创设历史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主探究, 最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获得心智的发展, 把学习变成一种活动、一种需要和乐趣,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方法:

(1) 小先生的扮演———更换教学角色, 让学生充当历史学科的主人。

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扮演教师 (小先生) , 变学为“教”, 从“教”中学, 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 品尝传道、授业、解惑的滋味。这种让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先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人文、科学素养, 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发掘了他们自身的潜能。

[案例]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中, 我设计了“教学升华”环节:讨论“台湾为什么可以回归祖国?”, 让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 (正方和反方) , 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 并展开辩论, 让学生“扮演教师 (小先生) ”,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合作性与参与性, 让他们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 学习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塑造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

(2) 新闻记者的扮演。

让学生充当密切联系历史与当今社会的“新闻记者”角色, 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

[案例]在讲述高三历史隋唐文化, 介绍著名唐朝大诗人李白时, 我设计了“李太白与马鞍山、当涂”的活动课。让学生扮演社会生活中的“新闻记者”角色, 自己去参观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风景区, 同时让他们自己去收集一些与李白有关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 我进一步设计问题:“李白诗人的遗迹对马鞍山、当涂现今的发展有什么影响?我们现今该如何进一步开发我市的旅游资源?”学生在整个“新闻调查”活动中热情高涨, 他们分小组讨论, 并写出许多合理的改进方案,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甚至画出了精美的设计图, 为未来马鞍山的旅游发展提出了很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通过这种扮演社会生活“新闻记者”角色的活动, 学生身临其境, 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 培养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关心社会的同时, 宽阔了胸怀, 健全了人格。

(3) 历史人物的扮演。

让学生充当教材中的历史人物角色, 体验历史情境, 形成历史表象, 掌握历史知识, 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 激起积极的情感, 进而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塑造自身健全人格的目的。

[案例]在讲述《文成公主入藏》一课时, 我把整堂课的教学分成三幕: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入吐蕃;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使者等历史人物角色。全新的教学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整个教学令人如沐春风, 耳目一新, 达到了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3.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的成长与终身发展, 健全学生人格。

历史课改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 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1]。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渐渐深入人心, 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史实和基本技能,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主化”的研究 (探究) 实践活动, 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 进而获取更多的新知, 为自身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一堂高效、优质的历史不只是要教会学生知识, 训练他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丰富心灵、完善人格。下面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 编演历史课本短剧。

现代心理学认为“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2], 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编演历史课本剧, 不但可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的体验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他们学会搜集、归纳、整理资料等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正是在“编”与“演”的过程中, 学生们反复求真、探究、反思与沟通, 触摸历史事件, 把握人物心理, 感受历史情境, 体会合作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完善自我的人格。

[案例]在讲述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胜利》内容时, 我让学生自己准备、编演历史课本剧, 学生讨论后, 提出了设想:剧本分为“苏德战争爆发前世界各大国的战略”、“苏德战争爆发后各大国的反应”、“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各大国的反应”和“团结一致、打倒法西斯”四幕。在课堂教学中, 四幕剧有机地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 使得整个教学安排课堂生动、紧凑, 浑然一体,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实现了优化课堂教学和完善学生人文素养。

(2) 开展历史课堂辩论会 (或讨论会等) 。

古时的墨家认为:“夫辩者, 将以明是非之分, 审治乱之纪, 明同异之处, 察名实之理, 出利害, 决嫌疑。”[3]可见辩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辩论这种活动, 可以使学生对辩题所涉及的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在双向、对撞的思维中辩明事理。开展历史课堂辩论会, 既要有教师的活动, 又要有学生的活动, 师生互动、师生互补, 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这种方法使学生始终有一种新鲜感,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协作精神的培养”[4]。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 积极思考, 自由交流, 主动探究, 大胆质疑, 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学有长进, 人格素养得到升华。

[案例]对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同学们提出疑问:假如没有联合国, 有没有其它的组织同样去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职责?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在当今世界能否起到维护和平的真正作用?联合国的发展前途怎样?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们在动脑筋思考。我抓住这个机会, 以“联合国的维和行动能否起主要作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联合国的背景、历程与现状, 要求他们依据历史条件和史料, 全面、客观地展开辩论, 并评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从而养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习惯, 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 撰写历史小论文 (或调查报告、读书报告、历史人物小传、社论和报道等) 。

研究性学习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把握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通过亲身体验 (去社区、企业、街道、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 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经过修改、加工、核对后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 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丰富了他们收集、分析、总结资料的方法, 加强了他们彼此间的合作精神和友谊, 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案例]为了加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第一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见义忘利”;第二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利弊参半”;第三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杨白劳’”;第四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光辉的里程碑”;第五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失败的航行”;第六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壮举”;第七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和平的使者”;第八小组学生观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意义深远”。在活动课《评价郑和下西洋》中, 我要求八个小组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并撰写一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的历史小论文, 这样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美妙的结尾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 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 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也就真正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了。殊不知, 这最后几分钟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兴趣的好机会, 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 良好的课末设计, 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 使它如同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 能够紧紧地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 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要让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美妙的结尾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回味剂。

[案例]在“祖国统一大业”教学结尾中, 我精心设计了“余音绕梁”环节:首先动画演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如今台湾的回归与祖国的统一指日可待……接着师生共同演唱一曲《我的中国心》, 结束本节课堂教学。这时全班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拳拳赤子之心达到高潮, 久久不能忘怀。

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桥梁

当今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也是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读、写、算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一种新式教学的平台, 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5], 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 以清晰的图像、图文并茂的实例, 多角度、多方位提供信息, 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为学生营造而提供教学情境和自主学习的媒介, 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讨论, 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并使之上升为情感, 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年青人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 一旦学生掌握了网络信息技术并运用于历史学习, 其收获将远远超过传统方法”[6]。

多媒体技术中声、光、形、色多种信息的运用, 强化了学生思维的力度, 提高了记忆效果, 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使学生耳目一新, 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 提高了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的质量, 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培养了他们的健全人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桥梁。

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的源头

历史教师不仅应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还应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成长的引导者, 教学的参与者, 又是课程的开发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饱览群书、博学多才的, 应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和特长, 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 是优化历史教学、塑造学生人格的源头所在。

人们常说:教师要交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一杯水, 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 又要经常更新和补充, 不断进行精心的提炼, 这样才能使提供给学生的那杯水充满知识和智慧。历史教师应成为社会, 尤其是学生的榜样[7]。

总之,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只要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 把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 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 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寓教于乐, 不断转化并采取高效优质的教学方法、途径与策略, 优化历史教学, 塑造学生人格就一定能够不断深化下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一定会在不断创新的课堂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2.

[3]墨子.小取.

[4]李树棠, 朱玉平.诱思探究理论与讨论教学法.历史教学, 2002, (1) .

[5]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 1997, (5) .

[6]杨文新.信息技术与史学研究.历史教学, 2002, (2) .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分析 篇8

心理学上的人格 (personnality) 内涵极其丰富, 其本意起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进步, 其内涵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可以概括为外显的行为、心理活动和内隐的人格成分两部分。外显的行为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经过修饰的活动;内隐的人格成分是“真我”, 是本质的、未经修饰的成分,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从本意来讲, 人格本身并无好坏与优劣之分, 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会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构成了丰富的人类社会, 并且拥有了丰富的心理活动,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但健康的人格是个人成熟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还可定义为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健康与否对于个性发展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界定人格是否健康, 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如:罗杰斯、弗洛姆、高玉祥等均对健康的人格做了研究和阐述, 虽然这些观点存在的高标准难以达到, 但也为我们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目标, 综合相关阐述, 最基本的健康人格应该为综合了各种良好人格特征, 并在个体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的人格。由此, 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理性自我评价;二是积极的心态;三是拥有充分的自信心;四是对待困难的抗挫折能力;五是适时的自我提升;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影响人格发展的内、外因素

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在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 相关的不和谐因素也会显现;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深入,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及) , 就业的竞争和压力, 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外, 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人格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几个关键阶段决定了个体人格特点的形成。针对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主要分为口唇期 (oral stage) 、肛门期 (anal stage)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和生殖期 (genital stage) 五个阶段, 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尽管他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一观点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其未将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相结合, 而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 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对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讲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虽然在个体发展的阶段中, 不可能所有的发展阶段均能用理论来涵盖个体的差异性, 但在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中, 各阶段的特点, 决定了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 当某一环节缺失, 势必会造成不健康人格的产生。当代高校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 种种问题的出现, 自身发展环节的缺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阶段的缺失,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应在其在发展阶段找出是否有缺失。

3 当代高校学生中人格存在的问题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 进入大学阶段, 正是处于青年期和成人前期的阶段, 也是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 本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个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是构建独立的心理世界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但在外界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双重作用下, 使得高校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同层面的问题,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目空一切, 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 以独生子女居多,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基本上以自我的意志为出发点, 不懂得尊重和考虑别人, 不能从实际出发, 妄自尊大, 自我膨胀。特别是表现在自尊心强、家庭条件较好、相对独立的大学生。二是空虚、无所事事。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 对于自身认识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同时也就失去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大学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三是适应环境能力缺失, 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进入大学后的全新环境, 无所适从, 对自身的环境适应调试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待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 表现出内向、不合群, 有些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严重者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四是自卑情绪占主导, 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评价。这一特点在特殊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多, 多指:特困学生、单亲及离异家庭、厌学群体等, 这一类的大学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能力, 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 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悲观情绪严重。五是压力过大, 焦虑情绪严重。对前途、命运、求职、择业等问题考虑的较多, 容易自我加压, 并且把压力扩大化, 不能客观理性的分析, 造成焦虑情绪严重, 不能很好的自我减压和排解不良情绪。

4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方法

健康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势必会外显为心理问题, 针对高校学生出现的问题, 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成为摆在普通高校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人格,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措施,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心理因素的保障。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主要由个体内在因素影响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造成的, 即内因与外因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内在因素除生物遗传因素外, 主要指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儿童早期经验, 对人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在环境因素则主要指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各阶段学校教育、自然环境等,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重塑或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阶段无论是在个体发展的生理成熟度上, 或是心理成熟度, 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 均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充分的认识自身的问题, 客观理性的分析, 并以积极的心态找出解决的办法的阶段。针对人格发展中种种问题, 此阶段是一个很好的修补和完善的过程。

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所处的国际和社会环境, 并能够正确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抵抗力。

三是加强网络教育。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面性, 充分利用网络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积极摄取新知识, 同时要避免因痴迷网络造成的游戏成瘾、人际关系疏远、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和各种不良信息等负面影响。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环境适应能力、不良习惯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尤其是加强自尊、自信、自强教育, 使其养成各种优良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加强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 增加活动的参与面, 使大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身优势, 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六是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利用同龄人之间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加强同学联系, 增强朋辈互助的有效性, 确保实效。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具备健康的人格才会使大学生很好的处理学业、生活、理想等,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是国家的财富, 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当前普通高校要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摘要:高校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 在自身优势凸显的同时, 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 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恶劣后果也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 排除处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多种价值理念混杂, 政治、经济的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 在自身发展阶段上, 尤其是在性格发展过程中, 相关环节的缺失, 造成健康人格的未完全塑造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 如何塑造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 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段新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07) .

[2]雷莹, 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发挥班会作用塑造健全人格 篇9

在文理分班后,一个崭新的班级———高二(6)班成立了,和许多班级不同,六班是由来自9个不同班级的39名同学组成的新集体。可就是这样一个班级,在学校的关注下,年级主任以及班主任悉心的带领下,在不同形式内容的班会课的引导下,渐渐地,从一盘散沙蜕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新集体。

1“责任与青春同行”主题班会,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根据本班实际,邀请几名学生讲述自己典型事例,以感染其他同学。班会上同学踊跃发言。通常班里出现一些问题,我都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民主讨论,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自我评价。正确的集体舆论的形成,优良班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班主任的艰苦劳动和细致工作,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班级管理上,笔者并不倡导盯班管理,事事亲力亲为,笔者更希望班级里人人主动做事,班级内事事有人去做。这样就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家都是集体的主人,应该有当家做主的精神,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自觉为班集体建设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比如擅长组织节目活动的同学,就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比赛,为班增光;体能好的同学就积极参加校运会,不够好的可以做后勤工作;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学习,做好自己的职责(卫生、纪律、跑操……),遵规守纪,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使班集体不会因为我而扣分;班委成员则更要发挥带头作用,敢为人先,带动班集体积极向上。新的生活,新的学习,新的征程,应首先从爱我们的集体开始,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2“优点轰炸”主题班会,让孤立“问题”学生融入班级大集体

针对班级一位同学心理年龄较小和不合群,笔者组织了一次“优点轰炸”主题班会,通过说同学的优点,让同学看到他的优点,笔者故意先抓到他的名字,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他特别义气和正直,有的说他和老师相处的特别好,还有的说他知识面很广,经常钻研很深的物理知识……我趁机提议大家向他学习和各科老师处好关系,同时建议他也要和班级同学多沟通交流。他自己也很受触动,周日晚上返校给教室带来一盆多肉植物盆栽,据说他已经养了好几年了。之后与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近了。

3“珍爱青春,等待美丽”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解决学生情感困扰

这个班会让学生明白,青春期萌生对异性的喜爱是正常的,没有才不正常呢!但人生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主题,那只是人生中一段美丽的风景。既然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求学道路,为了到达终点,就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陈丹燕老师在《阶梯教室的六个下午》中说:“感情的事,是如同烟花一样的,常常只能燃放一次的,也许当时觉得没有什么,但如果回过头想想,早早地将自己的烟花燃放在没有人看,没有人懂,没有人祝福的夜空里,这是很可惜的啊。”

“规范答题,诚信应考”的班会,使学生明白:会,下笔就要得分,不得分,就是不会,就是学习环节和考试能力存在问题和漏洞,必须专注课堂和规范作业,完善解题能力!“但求耕耘,不问收获”告诉学生要做足过程,而不是一味看重结果,全力以赴的准备过程才是最宝贵和值得回忆的经历!“文明是一种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了文明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笔者班级全体同学在这些班会的有效引导下,跟随集体的脚步,注重时代感和创新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共同营造了纯正的班级风气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班风是班级的灵魂,班风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引领班级前进的旗帜。“班风正才能学风正,学风正才能成绩好”。优良的班风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与各科教师积极配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局面。班里的日常中,在取得各科优秀成绩的同学带动下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课间少了嬉戏打闹,少了扎堆闲聊的声音,多的是同学们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声音。通过同学们间的学习交流,提升了同学们的整体成绩。同学们也你追我赶,丝毫不示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良好循环。在这成绩提升之中,各科课代表也是功不可没的。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课代表,尽职尽责,让班级同学以振奋饱满的状态开始每一天:早读时,从7∶25开始朗读到7∶35后再由课代表组织默写文言文或者听听力。课前,课代表们找到教师帮助教师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课后,课代表们及时向教师反映同学们在课上遇到的不解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够针对性地解决同学们的问题。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六班在高二和高三的历次考试中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不俗成绩,每次常规量化评比都能成为年级常规量化评比标兵。高三上学期,笔者班级很荣幸地由学校推荐,最终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称号,极大地鼓舞了班级同学。

除班会之外,笔者还采用了一些别的方式:如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对学生道德的谈话,及时表扬和批评那些典型事例;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来增加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上这些点滴班会经验让笔者觉得:主题班会要有针对性,有许多主题班会尽管形式上热热闹闹,但活动实效却总是平平,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班会的选题大、空、旧,针对性不强。因此,班主任在举行主题班会前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把握学生所关注的、所需要的、所追求的以及他们正在面临的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比如,针对学生“上课不发言”“自习课吃零食、聊天”“作业不按时完成”等坏习惯,我们可以开展“告别坏习惯”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可以开展“莫让年华付流水”主题班会。再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得到过多的关爱,心理偏差屡屡发生。对于他们来说,正确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自立能力、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宽广的胸怀、热情开朗的性格等,都是亟待培养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此,学校可开展“你是独生子女吗?”“成长的乐趣”“花开的声音”“花样童年”等主题班会活动。有的偶发事件,在意想不到之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机,班主任要反应敏捷,果断决策,及时确定主题。总之,主题班会活动切忌泛泛而谈,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仓促上马,缺乏调查研究;切忌大而空,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主题班会还有要注意形式要多样性。不同主题的班会活动,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论理式班会、演讲式班会、交流式班会、文艺式班会、竞赛式班会、辩论式班会、实践式班会、模拟式班会等。即使是同一主题的班会,也应该根据学生对象和学校现有条件灵活选择。只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满足他们渴求新知、增长才干、关心时事、抒发情感、走向社会等多方面的诉求,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总之,主题班会不仅要在内容和主题上要做到针对性、教育性,而且在形式上要讲究艺术性。开好一堂主题班会,不但能活跃气氛,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更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心灵上得到陶冶和涤荡,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

上一篇:船体焊接下一篇:作品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