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建设

2024-06-07

人格建设(精选12篇)

人格建设 篇1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想必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说的是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孟轲, 曾三次搬家。孟子最终成一代大思想家、教育家, 说明成才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 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 而班级文化建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人文思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是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下面我谈谈我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一、班级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能陶冶人, 启发人。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墙壁的布置:我不赞成将教室装扮成“花园”, 那太俗气。所以当很多班级讲台上摆放鲜花, 墙壁、窗子甚至名人名言画报顶端都吊满塑料做的五颜六色的花草后, 我们班教室依然“素面朝天”。经全班同学商量, 最后是在教室墙上张贴了几张本班同学黄俞鹏自己写的毛笔大字, 细心的女同学给每幅大字贴上了小花边。其中有一张写着“天道酬勤”, 白纸黑字蓝花边, 显得古朴凝重。有同学问我“天道酬勤”是什么意思, 我抓住这个契机, 给全班同学解释了这四个字的含义。从那以后, 同学们变得更勤奋了。

教室后黑板:我让班干把黑板分成“表扬栏”、“批评栏”、“每日一句栏”、“留言版”。有的同学嫌我的提法太直接, 他们自己把“表扬栏”改成“荣誉殿堂”, “批评栏”改成“温馨提示”, (改得好!) 班级每日事务一目了然, 其中“每日一句栏”由语文课代表抄写一句名言, 主题有“理想篇”、“奋斗篇”等, 旨在让学生积累名言的同时, 又受到教育、激励。

教室的卫生:要求各组桌椅要对齐, 桌面上的物品摆放要整齐, 桌面上如放书籍则高不得超过10厘米, 以免影响视线及听课效率;划分卫生小区, 即桌子底下及周围不得有纸屑;劳动工具整齐的排放在工具柜里, 教室的天花板、门窗、电扇由专职人员按时擦洗。整洁的教室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熏陶。

班花的种植:教室原本有一盆常青藤, 是前一届学生留下的。记得班上学生刚进教室时对这盆常青藤不以为意, 见我下课时常给它浇水、松土、摘黄叶, 有几个学生围上来问我:“老师, 这是什么花?种它有什么用?”我说:“这叫常青藤, 是学哥、学姐留下的。它很顽强, 挺过了几个春夏秋冬, 而且越长越茂盛, 你们要细心呵护它, 向它学习哦。”一位同学马上说:“老师, 这事就交给我了!”此后全班同学对这盆常青藤呵护有加, 即使一位同学忘了浇水, 总会有其他同学及时浇上。一棵小小的植物, 不但点缀了整个教室,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的爱心、善心, 又对同学们有所启迪, 何乐而不种呢?

二、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一) 加强目标管理

班集体的特征首先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 就能把全班同学吸引到一起, 使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在共同的奋斗目标中逐步形成向上的班集体。所以, 目标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

新生入学之初我就告诉学生:“初中三年, 我给每个同学定的目标都是——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本学期班级的目标是‘自觉, 勤奋’。”每个学生还在调查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因为目标明确, 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适应了初中生活。

到了初三, 学生面临中考, 我给全班定的大目标是人人自觉遵守纪律, 个个争取考上高中。各学习小组根据本组情况制定了小组目标, 每个学生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个人奋斗目标。

为了让所定的目标能够落实, 我让每个同学写上一句能激励自己的话 (可以用名言, 也可自拟) 贴在自己的课桌上, 作为座右铭, 用来警戒自己;同时还采取小组竞争、结对子的方式。

(二) 抓好常规管理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保持、积极发展, 主要取决于班主任所进行的有效的常规管理。一是开学初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 落实养成教育, 并制定好班规。因男生宿舍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每个男生宿舍还自行制订了舎规。有“规矩”, 才能“成方圆”。二是用竞聘的方法建立一支负责的、能以身作则、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班干队伍, 并鼓励所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上设“最佳建议奖”, 教室设有举报、建议箱。三是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培养班内的正确舆论。落实养成教育, 最需要和谐的气氛和正确的舆论。我常在学生中提倡自觉、勤奋、自强不息等舆论, 对好思想、好行为大力表扬, 让学生以此为榜样;对不良风气及时纠正, 绝不姑息迁就。

三、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一)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 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每届新生军训, 不管太阳多大, 我都亲自监督训练, 结果每届都获得军训比赛第一, 为初中三年班级的凝聚力打下基础;校运会, 我要求学生本着锻炼、超越自我的精神, 充分挖掘班级每一成员的潜力, 调动全班的积极因素, 结果赛场上呐喊震天, 全班同学硬是拧成了一股绳;献爱心活动中, 我要求大家尽自己所能, 我说:“你捐出的是一点零花钱, 但你却收获了一份高尚。”每个学生都想变得高尚, 所以我们班捐的款常常是同年级最多的。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 又使学生心情愉悦, 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和集体荣誉感。

(二) 不定期开好主题班会, 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我不主张在开学初就定好班会主题, 因为很多事情无法预知。我的做法是:每周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如果发现问题比较普遍, 就在星期五布置班干准备下周一的主题班会。如这一学期开展了以“理想”“宽容”为主题的班会, 有小品、故事, 形式多样, 让同学们在欢笑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丰富学生生活。

例如,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非常6+1” (模仿电视) 、“知识抢答赛”等活动, 同学们非常高兴, 教室里笑声连连, 既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又让他们更热爱这个班集体了。

四、班级人际关系文化建设

学生是从四面八方来的, 性格各异, 而且年纪不大, 涉世未深, 出现矛盾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处理不好, 不仅影响情绪, 影响成绩, 甚至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所以,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班会, 我就特别强调这个问题。我常会问:“你们知道是谁让你们同在我这个班的吗?”学生会马上答:“是校长。”我说:“不是。是缘分。”同学们笑了。我会认真地说:“今生有缘, 我们才能坐在一起做同学, 做师生, 所以我们都要珍惜。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 大家以后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处。老师呢, 你可以把他当长辈, 也可以把他当朋友。”我的一席话, 让相互间的陌生感消除了, 彼此间多了一份亲切。

平时, 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生活上互相关心, 特别是发生矛盾时要互相谅解, 互相忍让。班上有位同学, 因父母离异, 性格内向, 刚来时常不做宿舍值日, 宿舍的成员对他很反感。我把他的家庭情况悄悄告诉了舍长 (并要他保密) , 希望大家谅解这位同学。并让宿舍其他的同学多和这位同学交流, 多关心他。同学们的宽容让他有所改变, 不做值日的现象已没有了。另外, 同学间发生矛盾了, 我会及时调解, 并让他们记住: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不在, 则由班长调解。

最后, 我想说明一下,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 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更需要班主任以身作则, 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榜样, 随时留意信息反馈, 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尽管过程艰难, 但一定要相信:健全的班级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付出, 最终一定会有回报!

人格建设 篇2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是人们常常引用或基本认可的一句话。人的性格往往会引导人作出不同的判断和行为,思维决定行动,这样就导向出结果的不同性。而性格做为人的本原,又印证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秉性,所以我们只有了解每一种性格的特点,结合其特征,让其在工作中发挥最大优势。

通过两天九型人格地学习,使我认识到性格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而不同类型的性格特征,也正呈现出了我们的人生百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征,扬长避短,能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与个人的性格息息相关。

通过老师对每一种性格的详细分解,结合运用了一些深入浅出地生活案例,让我们很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类型的人,在工作、生活中较个性地体现,以及这些体现所带来的优势和影响的问题结点,这样我们能避开这些问题,让其优势发挥淋漓。而结合自身,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性格存在的致命点,有意识地修正,克服性格缺陷中的不足,让自己成长。

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除了自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同时也是每一个单元组合的一员,那么与人相处沟通也十分重要,通过对性格组成的学习,让我们首先在与人相处时,了解其性格的大略,然后用更合适,更让人愉悦的方式去与人相处,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与亲密,这样是一个有益地帮助。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在我们的一生中起到决定性地作用。但我们也能通过,清楚地认识我们的性格,并认真地去对待它,知其本原与本质,透过现象看其本质,用包容、宽厚的态度,用学习、佐证地方法,对一些问题进行约束,使其自身成长,完善其自身而成功!

财务中心

王燕

人格建设 篇3

学校领导干部应首先认识到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将青春期教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计划,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思品老师和生物老师等共同参加的“青春期教育领导小组”,统一全体干部教师思想,使大家對青少年青春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达成共识,健全青春期教育工作机制。制定青春健康教育制度、措施,定期對青春期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對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进行检查;對学生掌握青春期知识情况进行检测。對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教师给予相应的的奖励等,形成学校青春期教育的长效机制,切实保证青春期教育的正常化、系统化、长期化。

了解青春期,充分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

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决定人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个性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学校里對学生进行适时的青春期教育,及时发现、化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對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从生理变化上来说,青春期是人发展的一个阶段,出现第二性特征,男孩子长胡须,声音变粗,阴茎、睾丸增大,并出现遗精等生理变化;女孩子乳房隆起,臂部变宽,声音变细并伴有月经来潮;男孩女孩产生性朦胧意识等。许多学生對自己身体的变化而产生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有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变坏了,有犯罪感。

2.从心理变化上来说,青春期青少年情绪不稳定,感到困惑,容易冲动:渴望交友,开始對异性有好感,也希望自己對异性有吸引力;他们要求独立,不再愿意和父母一起活动,希望自己做决定,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承认和尊重。

3.从现实中看,青春期的情绪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使青少年产生诸多心理障碍、沟通障碍和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不仅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加剧了他们同家庭和社会的矛盾。现在许多孩子因“三千宠爱在一身”而养成自私、任性、乖戾、骄横的霸道性情,也有的孩子因为對性知识的无知,导致怀孕、流产等现象的发生等等。

4.从法律上来看,近年来青少年杀父弑母案时有发生,家庭悲剧屡屡上演,如不久前发生的18岁逆子阿顺因不满父母责备而弑父砍母的悲剧,一时冲动毁了数条人命,令人不寒而栗。另一方面,青少年性犯罪有抬头趋势,大多是性无知和性过错导致,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性待业期”,责无旁贷。

因此,掌握青春期特点,科学地對青少年进行教育,對防止青少年走上邪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性,防止青春“撞得头破血流”。

笑迎青春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春期教育活动

1.课堂教学是青春期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并做到任课教师、教学计划、教案、教材四落实。为每名学生发放专门为学生编印的图文并茂的《青春健康教育》读本,引导学生對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人际交往、性行为与决定、预防性传播疾病、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预防意外怀孕、远离毒品、远离网吧、计划未来等方面展开探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通过合作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2.学科教学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环节。除了青春健康教育课外,在生物、思品等学科的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青春健康内容,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青春期健康知识。

3.第二课堂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阵地。从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需求出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观看影碟,开展主题式班会,举行辩论、文艺节目表演等,對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班级黑板报可开辟青春期教育专栏,校宣传栏可张贴青春期教育宣传资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辨别和抵制不健康信息,提高在性健康方面自我保护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性道德观,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安全健康地成长。

4.心理咨询使青春期教育有的放矢。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詢信箱,配备相应数量的专兼职教师,對青少年进行“一對一”的教育。心理咨询室内的布置要温馨,营造的氛囤要融洽,要有利于和学生的交流。對少数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另外,教学中青春期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教师应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接受青春期教育。

拓宽青春期教育渠道,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1.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影响巨大。家庭是人的第一生存环境,可以说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开展一些咨询、讲座活动,让家长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掌握孩子青春期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對待逆反心理期的孩子,父母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别让孩子步入歧途。家长必须矫正自己的思想,摒弃居高临下的说教、盛气凌人的训斥,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以好朋友的身份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为孩子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引导孩子敞开心扉。疏导孩子的心结。还可以用写信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精心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看的优秀影片,让孩子喜欢看的电影陪伴孩子成长等等。

2.社会對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社会是人生的一所大学校,全社会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净化报刊、电视、网络环境,将一些血腥,暴力,色情的垃圾清理干净。一旦血腥暴力、黄赌毒的东西污染了青少年纯洁的心灵,那就很难再将他们拉回健康的轨道上来。大众传媒报道宣传要积极向上,要传播正能量。卫生计生部门對学校提供专业知识、活动资金,文化部门为学生进行拒绝非法出版物,远离黑网吧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等等。教育、卫生、文化、法制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打造健康向上的环境。

总之,青春期教育是一种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教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形成主体化的,多渠道的青春期教育网络。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大青春期教育的力度,齐心协力将青春期教育落到实处,就能塑造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使青少年更阳光、更健康、更美丽!

人格建设 篇4

一、高校寝室文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 正面影响

1) 同化作用。大学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 以寝室为单位的生活, 大学生寝室有着强大的同化融合功能, 学生在属于他们的小天地里, 自由谈论, 相互传递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这种相互的分享强化了个体的积极体验, 也产生较好的情绪情感反应。寝室的成员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差别, 都会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在身边寻找榜样, 这样就会使个体不断的完善,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 但是却无时不在。2) 激励良性竞争。在大学的寝室中, 不难发现一种现象, 如果一个寝室干部多, 这个寝室的风气就正, 积极性就高, 能力就强, 学习成绩就好。这就是是寝室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的结果。换言之, 一寝室若有某一成员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具有一定成绩, 对寝室中其他成员就是个激励, 他们就会有赶超、比较的心理产生, 从而形成了寝室各成员互相竞争的倾向并朝良性方面发展。3) 提高交往能力[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交的《教育, 财富蕴含其中》一文中指出, 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寝室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最佳场所。高校寝室的局限性使得人际交往在寝室内不可避免。而寝室内各成员有不同的背景和个人行为习惯, 所以沟通和交流也难免会出现障碍, 障碍出现后却也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而缺少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这对正处在敏感段的, 尤其是第一次住校的, 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来讲, 处理这一类人际交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也是一种提高、磨练的机会。

(二) 负面影响

1) 不良同化作用。在强调积极同化作用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由于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 善恶、是非观逐渐变得模糊了, 寝室里非道德的、不良的言行也随之增多, 这就形成了寝室成员之间的负面的同化作用。2) 攀比成风。与良性竞争风相反, 当竞争偏离正确方向就会导致攀比风。大学生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会产生低水准的参照和攀比。如同寝室成员暗中比较谁吃得好、穿得阔气、用得高档等。这种攀比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业荒废、寝室成员隔膜加深等问题, 严重的导致心理畸形。3)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融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寝室内成员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室友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得到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顺利渡过难关, 促进个体成长、进步;而如果室友关系紧张, 则可能会导致寝室成员间感情淡漠, 容易引发焦虑和困扰。大学生在寝室内喜欢搞群体关系, 对于一部分情感相投、家庭条件相当的则容易相处;而对不适合同类生活的, 则会设法排挤。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业。可见,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使寝室文化的正面影响发扬光大, 并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负面影响加以引导, 促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最终使健康向上。

二、构建优秀寝室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和建议

(一) 构建相互包容的寝室文化氛围[2]

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息息相关, 在大学的校园里, 寝室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 室友也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寝室内成员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对于这些小摩擦的处理, 不能仅仅的依靠老师和相关部门的调节, 只有学生学会了互相理解、相互的包容, 在寝室内营造出包容的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实现寝室内成员的和谐相处。

(二) 加强寝室软件管理

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能够有力的推动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寝室管理制度, 如寝室文明行为公约、卫生检查制度, 作息制度, 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执行, 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的言行, 保证正常、有序、健康的寝室生活秩序[3];同时, 学生的党团建设要进寝室,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三) 学生工作要深入寝室

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定时深入到寝室, 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 切实关心每位学生,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中不断变化的“热点”话题, 及时发现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真实感受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正确引导寝室内的舆论导向, 使其向雅俗共赏方面健康发展, 抵制不良思潮和文化糟粕的影响。

(四) 积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4]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寝室文化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归属感。一是开展文明寝室创建、评比活动, 对获得文明寝室称号的进行表彰,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二是举办优秀寝室征文大赛、寝室标志设计大赛、寝室球赛、周末舞会等特色活动, 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同时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将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不断提升高职学生寝室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郭春晓, 柳松.高校宿舍氛围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潜在影响及现存困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李水童, 曲长祥, 吴春丽等.大学生寝室文化与人格塑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代全顺.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其框架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人格建设 篇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塑造中等收入者健康人格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论断充分说明,中等收入者群体作为中产阶层的雏形在中国社会正历史性的崛起.作为未来小康社会的中坚和主流,中国中等收入者必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健康人格.因此,要发挥多种途径功能,努力塑造中等收入者健康人格.

作 者:何艳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33刊 名:边疆经济与文化英文刊名: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年,卷(期):“”(7)分类号:B848.6关键词: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阶层 中等收入者人格

中小学生人格权与师德建设 篇6

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某校小学生王某因调皮被老师惩罚自扇耳光40记,因用力太小,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扇他20记耳光。

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某小学的孙浩天同学,因为听写错了17个生字,被孙姓老师罚在课堂上倒立听课(两只脚搭在窗沿上,头朝下双手拄地),时间长达30分钟,以至小浩天以后数天都头痛、恶心、呕吐。

浙江省乐清市北白象镇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黄某竟然“发明”了22种体罚学生的手段,包括蹲马步、做狗爬、相互打耳光、踢腿、单腿直立、倒立蜻蜓跪地等无奇不有,该班总共有43名学生,受上述方式体罚的竟有37人之多,最严重的一次体罚导致两名学生轻微脑震荡和胸部软组织挫伤。某老师为惩罚有偷摸行为的学生竟然在其脸上裁上“贼”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不知道在孩子的脸上刻上“贼”字是否是对孩子人格的侵害,为图一时之快感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多大的创伤!一个连宪法都敢于践踏的人,怎会考虑到孩子的人格、隐私,这种人愧配“人民教师”的称号!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生命的人,是地球上有尊严感的生命,如果说孩子的心灵像一张白纸,老师这种行为便应为画笔,涂上了黑便永远不能变成红,如果幼年便被涂上了屈辱、伤害的色彩,真不知道将来会成什么样子,正如一颗幼苗,从小若被缚上绳索,要想长成参天大树,绝对是天方夜谭。

尊重保护孩子的人格权,是现代教育的基石,旧时棍棒式的教育,忽视孩子完整的人格,甚至置孩子的人格于不顾,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在屈辱伤害、不信任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这种无休止的伤害中会逐渐放弃了抵抗。自卑、自弃的心理随之形成,当他长大成人后,在强者、困难面前,只知道服从、退却、自卑、自弃、自贱,在弱者面前会变本加厉地报复、伤害,以其弥补自己受到的伤害,找回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危险的现象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盛。

那么何为人格权?孩子们为什么有人格权?他们的人格权是否和大人一样完整?具体的人权包括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恰是解决尊重孩子人格权的关键。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客观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和必须的权利,人格权是人作为人、成为人必须的权利,它基于人的出生无须任何条件、任何意思表示而当然取得,当然受到法律保护。因为它是人之所以成为法律上的人的权利。所以基本上绝大多数人格权与年龄无关。生命健康、肖像、姓名、名称、名誉等各种民事主体享受的人格利益是民事主体维系其存在,进行民事活动的前提,离开了这些权利,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就丧失了开展民事活动,建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一句话。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有人格,一个丧失了人格的人,,便丧失了精神生命,而现代教育恰恰是对孩子精神生命的教育。

孩子一时犯了一点小错误,便在其脸上刻以“贼”字,摧残的不仅是孩子的身心,更为严重的是孩子的人格,侵犯的是孩子的健康权、人身权。而这些权利属于人格权。法律明文规定非依法律任何人不得对他人人格以侵犯,一个连国家基本法律都不顾的人,却以人民教师身份而自居,岂不令人啼笑皆非?

依法治教,依法保护人格权,尤其是与孩子利益密切的人格权,已势在必行。那么与孩子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人格权有哪些呢?笔者认为下面几项的人格权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

身体权:身体权是自然人对其肢体、器官和其它组织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自然人享有生命权与健康权的物质保证,上文黄某将孩子击成脑震荡和胸部软组织挫伤便分割了孩子的身体权。

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保持其自身以至身体整体功能安全为内容的人格权,健康不仅包括器质健康,生理健康,也包括功能健康和心理健康。无论对公民任何健康的分割都构成分割公民的健康权。体罚孩子,无疑侵犯孩子的健康。上例在孩子的脸上刻字的行为,已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权。

隐私权:又称生活秘密权。指公民不愿公开或不愿让他人知悉其个人秘密的权利,公民为了维持正常生活和精神的安宁,往往希望保护自己私生活和秘密。一般而言,公民的隐私权包括通信秘密权和个人生活秘密权。通信秘密权指公民对其在信件、电报。电话中的内容享有保密权,未经允许不得非法公开。个人生活秘密权指公民为其财产状况、生活经历、个人资料等私人信息享有的禁止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在学校里分割孩子隐私权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比如有的教师以关心孩子前途为由,怕其早恋,私藏私拆孩子的信件。其行为已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其实孩子的成绩,作为孩子的个人信息,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有时也不宜公开。

新世纪一切都在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亟待改变,以孩子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依法治教,改变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为教育大计的第一步,教育孩子,教师先行。

人格建设 篇7

从当地一所较有名气的小学校门走过,校内几幢大楼的名称赫然入目:“清华楼、剑桥楼、哈佛楼……”把国内外最著名的学校作为学校大楼的名称,想必这所小学想从小为学生打好基础,为国内外第一流的大学输送人才,尽管这些学校有着所谓先进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和国际的教育视野,而实际上未来能进入清华、北大甚至剑桥、哈佛等名校学习的学生不知有几个人,即使有,在所有学生中占有的比例也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考上北大、清华甚至剑桥、哈佛等名校的考生不仅学校引以为傲,社会和政府也推崇备至。据媒体报道:浙江省台州市蛇蟠岛景区日前推出了“高考荣誉纪念石壁”,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石壁留名。此举引来了社会各界的争议。“高考荣誉纪念石壁”的具体做法是,凡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台州籍学生(包括已毕业的重点大学毕业生),可凭本人身份证、入学通知书或学生证到景区报名,参加“中国名校台州籍学生名录石刻”活动。石壁刻录的内容为:学子的姓名、籍贯、所录取的大学和届级。收取30元/字的雕刻成本,留名学生可获45年免费游景区的贵宾待遇。

家长、社会、政府的推波助澜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不解的名校情节和受制于高考指挥棒的追逐高分的应试教育可以给人带来诸多的功利,这种功利教育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孤独症、学习焦虑症、感觉综合失调症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已成为严重的教育问题,也无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启迪智慧、润泽生命、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精英教育失缺了教育的公平,教师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成绩优秀希望能考上名校为学校争光的少数学生。为了使一些尖子生能冲刺北大、清华等名校,许多重点学校都设立了教改班或奥赛班,投以最优秀的师资和最良好的教育资源对尖子生进行重点培养。

在对校园里长期存立的雕塑、宣传碑牌是校园文化精神的标志,是校园文化精神和教育价值的孜孜追求。诚然,能考上北大、清华的确值得骄傲让人惊羡,但北大、清华在全国各地的招生数量毕竟有限,学校每年毕业的数百甚至数千人中到底有几个人能考上北大、清华?难道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就很难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注定要沦落为社会、学校忽视的弱势群体?

在大力实施课程改革今天,优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注重差异、促进学生多种素质的发展。现代教育的根本应该是人格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认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白岩松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听到一个关于真实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人格建设 篇8

如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 大学文化建设决定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观, 因而决定了大学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大学文化的发展, 这其中也离不开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发展。图书馆文化是指一个图书馆在自己的长期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为全体馆员所共同拥有的非物质特征的总和。从大学图书馆的宗旨出发, 大学图书馆文化应具备以下四个层面: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

上述四方面, 精神文化是灵魂与核心, 环境文化是载体与基础, 制度文化是条件与保障, 活动文化是过程与推动, 四者在交融互动中共同促使大学图书馆文化形成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风采。

2 大学生应有的健康人格

(1) 正确的自我意识。大学生对自己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 能客观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 乐于接受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 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 坚信“人无完人”, 在遭遇挫折时, 能积极地去面对, 找出解决的方法, 不要一味的去埋怨, 要充满自信, 扬长避短。

(2) 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大学生应具有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保持乐观的心态, 待人接物给人充满阳光的感觉, 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 能找到渲泄、排解的方法。

(3)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要和社会保持必要的接触 , 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 观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现象, 能看到社会发展的积极面和主流, 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社会大变革中, 能积极适应新坏境, 新发展。

(4) 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乐于与他人交往 , 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知道如何看待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差距, 以诚实、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从而获得他人的喜爱和接纳。

(5) 乐观的生活态度。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 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 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或学习, 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明白人生中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这是生活的常态, 要积极的去面对它, 克服它。

(6) 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于大学生树立审美观、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健康的人格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美可启真, 美可储善, 美可怡情, 美可净化灵魂。

3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 围绕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 “活 动文 化 ”来谈一下看法

我校是多科性大学, 有半数以上的理工科学生, 由于学科关系, 他们在人文文化方面涉及可能有所不足, 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在学校的图书馆网页上开办了“书香文化”栏目, 以提高大学生在文化方面的素养, 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培养健康的人格。目前为止, 我们开办了四个主题:好书推荐、传统节日、主题节日、纪念日。

3.1 好书推 荐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全民阅读”写入大会报告中, 表明党和国家已把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来认真实施, 也为大学开展“全民阅读”工作指明了方向。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先贤进行精神对话, 意味着你的心灵在不曾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换句话说, 阅读可以给予一个人自身阅历之外的间接知识和经验, 而这种知识和经验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判断力和想象力, 使其更容易理解他人, 更富于同情心, 更具有判断力。因为经典名著是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 可以陶冶思想情操, 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 所以我们利用本馆丰富的馆藏资源, 推荐了一些能提高自我修养、人文气质的名家名著, 如历史、政治、人文方面的中外名著, 当年畅销书, 一些获奖图书, 如“矛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等, 我们通过引导大学生阅读这些富有意义的书籍, 来提高学生的价值观, 自我认知能力, 使他们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并且帮助他们把阅读当作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 在专业学习之余, 通过翻动书页的触摸感受, 闻自油墨的嗅觉感受, 映入眼帘的视觉感受, 使阅读转换为心灵感受, 从而对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到一定的帮助。

3.2 传统节 日

中华传统节日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 同时还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与文化, 对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和传承中华文化起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和的前提下,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要对当代大学生多宣传本民族的文化, 从而提升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豪感, 认同感, 并发扬下去。

我们做了几期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栏目, 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端午节:我们不仅介绍了此节的起源, 节日的饮食与服装, 还介绍了一些以此节为主题的诗词, 这些中华文化特有的以意境为美得诗词,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 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 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 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说的是端午节到了, 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 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 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 已是太阳西斜时分, 家人早把酒菜备好, 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此诗的意境描述了节日的气氛, 淳朴的民风, 自然的景观。通过品读这些诗词, 可以培养大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观察自然, 感觉生活的美好, 享受人生的乐趣。

3.3 主题节 日

我们做了几期主题节日, 如“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等。

(1) 儿童节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 当代大学生要爱护他们 , 大学生既要被人爱, 也要爱他人, 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公益组织, 如有关“孤独症儿童”的“星星雨”, “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生的疾病, 及早的干预可以缓解他们的自闭心理, 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伸出他们的爱心之手, 握住这些孤独症儿童的手, 给孩子一个吻、一个拥抱, 使孩子们感受到温暖, 给他们孤独的心灵送上一缕阳光。如有关“留守儿童”的“星星点灯”, 留守儿童亲情缺失, 心理封闭, 情感脆弱, 长期的骨肉分离, 加之监护人管理不足, 导致大多留守儿童患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大学生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团队中, 为留守儿童带去希望、力量、勇气、健康和快乐。

(2) 父亲节、母亲节 :父爱、母爱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 我们通过介绍这个节日的来历, 推荐相关书目等方式来使大学生受到感恩的教育, 虽然这是外国节日, 但对今日的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 感恩更多是指“孝”,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但当前, 啃老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奉养老人的例子并不鲜见, 甚至杀父弑母等极端案例也不时见诸网络报端, 这说明在孝文化传承方面, 我们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在大学生中推行感恩教育, 这些无疑都是传承孝文化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 对于大学生来说,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谢父母, 他们给予你生命, 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 他们教给你知识, 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 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 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

3.4 纪 念日

我们做了几期纪念日 , 如“抗战胜利纪念日、 国家宪法日”。

(1) 抗战胜利纪念日 :每年的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我们希望大学生牢记这个日子, 是为了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艰苦历史, 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 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在这个纪念日里, 我们介绍了这个日子的来历, 还推荐了关于抗战的几本书, 从书中使大学生更加了解这段历史, 除了介绍抗战纪念日的意义和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外, 我们还推荐大学生多参加NGO组织, 如参加“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组织”, 老兵不仅是八年抗战的亲历者、见证者, 也是中国军人不为强敌、浴血奋战的幸存者, 他们是光荣的缔造者, 也是历史的见证人, 通过对不同党派老兵的关心和帮助, 这些曾经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军人, 大学生可以对这段历史有自己新的认识, 对人生的理解也可以更加深刻。

(2) 宪法日 :把宪法通过日作为国家宪法日是国际通行做法 , 设立此纪念日有助于提高公民对宪法的关注度和认知度, 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国家观念。目前由于我国缺乏足够的和有效的宪法教育和普及, 很多大学生对宪法知识掌握少、兴趣低, 宪法权利意识差, 而我国宪法实施、监督制度不完善, 使大学生难以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宪法权利 (诸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生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言论自由、结社等) 了解程度和使用程度不够,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行使过宪法权利, 对权利行使方面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出于这种状态, 我们在宪法日这天推出了一期栏目, 介绍宪法日的诞生, 推荐了一些关于宪法的书籍, 使大学生珍视权利和自由, 自律负责, 加强公民意识。“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大学生在学校里, 应逐渐加强自己的法制观念, 走上社会以后, 在工作和生活中, 以法作准绳,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 围绕大学文化建设, 我馆通过几个网站栏目, 以图书推荐方式为主, 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人格形成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 先天因素是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后天因素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果我们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好环境并加以引导, 那他们就会朝健康的人格方向发展, 使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快乐、幸福。

参考文献

[1]李正祥.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功能和特性[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 1992 (01) .

人格建设 篇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备受国家、社会和社会个体的高度关注。不可否认,在这三十多年里,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中国近年来经济的腾飞、国人文化知识的普及起了不小的推动力。然而,当大家谈到中国的教育现状及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时,表达的更多是抱怨和叹息。国人普遍认为中国教育现状堪忧,比如:我国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不断被商业化,政府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计划外”招生创造收入;高等学院增加,职业学校虚化,似乎一夜之间全社会都需要研究型或综合性的人才,重乎虚名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虚,我们甚至可以从教育“功利化”中找到“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价值失落”的根源。

本来社会上对于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极大,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然而,我们的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有着自己的苦衷:一方面,在这样一个重文凭、轻能力的教育大环境和物质化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身份观念,这就为职业教育环境带来一种躁动;另一方面,从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难以马上适应社会环境,无法立即达到企业的人才标准。

身为一名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工作者,我认为自己有责任谈谈本人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借此给大家一些启发,更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有关学校教育讨论中来,为学校发展谏言献策。

1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核心

首先,我们要反思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托尔斯泰也讲过:科学是另一回事,它不能给我们人生中的大问题提供答案,这个大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生活。中国古代著名的《弟子规》中有一章节叫“余力学文”,其意思是讲一个人首先是学习做人,做一个品行道德高尚的人,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余力,再去学习知识技能。我们从中可以解读出古人对人格教育的重视,认为应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无论是东方的教育家,还是西方的教育家,都没有将知识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从这一点来讲,东西方文化是有共识的。

那么什么是东西方教育家最看重的教育呢?我把它概括为人格教育。

什么是人格教育?通俗点讲,就是品德教育、兴趣教育;它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而非填鸭式的教育;它注重每个学生灵性的自然培养,而非将学生看作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

2 人格教育首先是品德教育

人格教育,首先是品德教育。然而,当我们细细观察当今的诸多社会问题,会发现品德教育的缺失可能是其深层原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已经创造了很高的GDP,诞生了很多的大企业,人们创造并积累了很多物质财富,物质生活越发优越。但是当今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因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感觉更幸福。大家都在拼命追求幸福,却越发地感到痛苦,这正是我们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好多人以为追求到物质和金钱就能得到幸福,这是对幸福的无知。孰不知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快感是短暂而不真实的,快感过后是空虚和对欲望更大的诉求,正所谓“欲壑难填”,当人们进入到这种恶性循环当中时,就会与幸福渐行渐远。

3 人格教育包括幸福教育

究竟什么才是幸福?为回答这个问题,我先为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对天堂和地狱很困惑,于是便去请教上帝。上帝带牧师来到了地狱。中央摆放着一锅热腾腾的肉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坐着,个个都愁眉不展,原来,他们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汤匙,但汤匙的柄太长,他们无法将汤喂到嘴里。上帝又带他来到天堂。中央同样是一锅热腾腾的汤,一群人围锅而坐。他们手中仍是长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牧师迷惑不解,他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条件,地狱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惨,而天堂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天堂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原来,地狱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无法做到。而天堂里的人彼此合作,他们用长柄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故事很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原来,天堂和地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团结协作就是天堂,彼此争斗就是地狱。

或者有人会问,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我愿意帮助别人,我吃了亏,可别人不愿意帮助我怎么办啊?当今社会的确存在许多不正之风,可是我得要先把自己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啊?我哪能顾得了那么多?

如果我们从整个人生宇宙的视角来审视个体存在,我们会有不同的认识。从时间上讲,我们当下苦苦追求的物质财富所带给我们的快乐并不是长久的;从空间上来看,宇宙万物是一体的,社会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而不是一个个独立个体的简单集合。这正如马克思所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正合中国古人的天人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随着自己无尽的欲望追求个人享受的话,这样的人本身并不快乐,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环境效益将受到破坏,这种破坏最终又反作用于每个个体身上。试想在一个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治安混乱的社会里,个体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当我们明了了个体与群体以及环境的紧密关系时,试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个人、每一物时,我们会豁然发现,由帮助他人而获得的肯定,使我们获得巨大的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是长久的,是对自己的身心真正有益的。这正如一位智者曾说过的:“一般人以为人生的意义是得到多少,而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付出了多少。”

4 人格教育是智慧的教育

无论是在西方有宗教传统的国家教育体系中,还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中,道德教育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人骄傲的是古代先哲的思想。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美德,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现在的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忽视内心情感和德行的培育,在许多学生看来,只要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学好了,似乎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当我们在人生中碰到不幸、挫折时,面临公与私、义与利、荣与辱、生与死的取舍时,电脑会提供答案吗?机器能解决问题吗?

5 人格教育就是利他、爱国教育

一位真正道德高尚的人,在专业技能方面也一定可以非常优秀。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而钱伟长见到记者时仍然在强调他不变的那句话,“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由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钱伟长的经历一直被奉为一段佳话。作为多年的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钱老讲:“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试想一个一心利他的人带着美好的愿景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他的工作怎能不优秀。这正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6 结语

学校是用来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能够通过学校教育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学生的道德和知识技能?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人格教育是一个重要和必须的途径。

人格建设 篇10

英国著名教育家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当前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 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多样化、复杂化, 对人们的冲击极大。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知识创新源泉、社会思潮碰撞之地的大学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对高校文化建设提出如下要求:“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作为传承和发展各种思想的聚集地, 也是新思想的发源地, 由于思想活跃人员集中, 便于文化传播碰撞。正因为有这些特点, 其本身的文化发展更有自己的特点:在影响和塑造着大学围墙内的校园人思想观念的同时又被思想活跃的师生所创新、赋予新的内容, 就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与师生人格塑造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素和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为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向、建设一支思想活跃的教师队伍、培养健康人格的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 是把文化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研究, 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融合。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认为大学文化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生为导向。“质量文化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也引起高等教育的广泛注意, 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原则等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研究比较深入, 比较集中的研究观点是:以文化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解决文化冲突为主,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 (特别是创新素质) 的提高, 注重大学在人文与科学重新融合的基础上向综合化发展, 注重大学文化的人本性质, 从多方面考虑人的发展。注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尤其是注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从德国的洪堡到英国的纽曼, 从美国的赫钦斯到科尔, 都概括了人应具有的基本元素:有修养、有个性、聪明善良、全面发展、有自由的通才, 这促使德国、法国、美国等高校对教育方法、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倡导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倡导学术自由、注重学生个性发挥。

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文化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大学文化精神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20世纪初, 我国教育界的一些知名学者开始对文化教育与培养人才进行研究,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 大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王冀生教授等学者对“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及人格培养”展开深入研究, 阐述现代大学文化内涵和大学精神, 阐述培养人格品质的办法, 并提出构建大学先进文化的措施。2002年9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建“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通过研究和相关学术活动来组织开展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调查研究, 交流研究成果和大学文化建设经验。

南京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 是此方面研究的突出成果。在此项研究中, 姜晓云认为大学因传播文化而生, 也因创造文化而在。在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交互中, 大学师生作为生长着的个体,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发展中, 大学对文化品格的坚守和重塑, 体现在校园人身上, 他们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 也有利于促进新文化的生成, 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同时, 大学文化对于培养校园人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月云在《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中认为, 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 关键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上创新。于鸿远在《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中认为大学文化建设是保证大学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于对人的关切和尊重, 对人的潜能智慧的发掘、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冉昌光在《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中认为发挥学校文化的优势, 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 引领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目前, 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在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 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 大学文化建设对和谐校园的意义;

(3) 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育人理念;

(4) 大学生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 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发展的作用等等。

研究内容以培养学生向多元化、个性化培养转变, 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培养模式和文化环境居多, 把“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的相对较少, 对“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互长性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更少。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3.1 研究目标

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影响的因素;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的方式。确定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互长模式。

3.2 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研究现阶段大学文化的特点;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调查研究, 找出在大学环境下影响师生人格塑造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研、个案研究, 总结归纳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对师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力以及影响途径与方式, 进行师生人格塑造过程中对大学文化建设影响及方式的研究, 对大学文化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模式研究。

3.3 重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大学文化建设和师生人格塑造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总结大学文化与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模式。

4 研究思路与实施步骤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结合具体情况拟订具体实施计划。设计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实地考察, 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个案研究法,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剖析研究, 研究大学文化建设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实践探索的方法总结归纳出大学文化与师生人格塑造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其运行机制。采用边研究边寻求佐证材料, 边总结经验、边查找不足的方式, 以保证研究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姜晓云.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J].高校教育管理, 2011.

[2]李月云.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J].池州学院学报, 2010.

人格建设 篇11

关键词:师德建设;人格养成;内隐学习;关联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73-01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人格养成

人格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即人格是可塑的。

大学的精神除兼容并蓄保持张力外,其中的精髓之一就是养成人格,好的大学并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的传授,即所谓“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从某种层面讲“育人” 即人格的养成来得更重要。

2、关于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是由美国学者Reber在1967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外隐即常规教育相对。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习会了这种规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是最早成功利用内隐学习的典型范例,他通过音乐教育,使弟子们的精神境界在优雅的琴声中不知不觉地得到陶冶,使其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内隐学习是在偶然的、关键信息不明显的条件下进行的,获得的知识是难以有意识地加以表述提取的。但是内隐认知学习系统与外隐系统比具有较强的耐久力和抗干扰性。且内隐功能不受标准的认知能力测验和智力测验的影响。因此广为教育者重视。

3、关于师德现状

今年4月网传“世界这么大,我要出去看看”的女教师辞职信走红。人们一方面赞叹年轻教师洒脱任性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年轻教师师德问题的堪忧。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膨胀和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当下。随着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张。有许多“80后”甚至“90后”的青年教师, 特别是奇缺的专业教师,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就直接进入了高校教师队伍,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有属于他们的特质与优势,但无可否认在师德师风方面则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共性问题。

可见如何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一个时代性、思想性兼具的课题。

二、关联性分析

1、教学、学术过程中的内隐关联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然包括负面的示范。有些青年教师对待教学、不能精益求精。不认真备课上课,有些老师没有督导听课就对付放视频,连讲课都懒得讲,就更别说追求教学效果了。在学术、科研方面,有些老师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人云亦云,闭门造车,抄袭剽窃等,学生毕业论文抄袭堆砌也就不难理解了。

2、管理过程中的内隐关联

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管理,有些年轻教师根本不组织教学,毫无责任心,只顾自己照本宣科。一是学生管理。年轻教师大多都是导员,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不讲方法与艺术,搞歪风邪气,有些人甚至在提干入党等方面卡学生。这种内隐学习的附伴效应影响极坏,以至于有些学生还没走向社会就学会了社会的那套,并在学生会、社团纳新中践行着这些潜规则。

三、解决途径探索

(一)加强思想观念方面教育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在师德建设中进行党性与政治理论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

2、加强使命感教育。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少年强则国强。在师德建设中必须强化使命感教育。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与祖国民族的未来明天关系重大。对职业的敬畏感会陡然提升。

3、加强职业操守教育。许多青年教师表现出对工作的懈怠与他们职业操守缺失有关。他们更多的人没有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仅仅停留在职业这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所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激励及监管机制建设

师德建设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规范监督考评及激励体系,从而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是师德建设的必要手段

1、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 许多年轻教师不是党员,政治观念不强,表现出诸如对祖国没有荣誉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以及崇洋媚外等。在学生中影响极坏。我们不是要求每个教师必须是党员,我们也无意否认学术的百家争鸣,但是我们必须让青年教师知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的道理。

2、建立青年教師业务培训考核制度。 由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许多年轻的教师根本不备课、不会写教案。甚至课件在网上直接下载。对业务学习没有概念。因此建设青年教师业务培训考核制度很必要。青年教师岗前必须培训,前几年必须手写教案。每年要定期进行业务考核。

3、建立导师制及青年教师师德末位淘汰制。 加强师德教育老教师的传帮带非常重要。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就很奏效。同时配合青年教师师德末位淘汰制,有了惩戒就会约束。

(三)可操作性与知行统一

师德教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年轻的教师在政治思想信念、道德操守以及专业素质方面应然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去践行。

1、师德建设方面的整章建制要保证人性化与可操作。根据学校系部甚至专业特点制定可行的规范。譬如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就应该各具特色。同时考虑科学性、教育及养成规律。

2、师德规范的层级管理远期近期目标明确 。设置底线红线,设计层级及时间结点;理想性和现实性兼备,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以保证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科学的规范可依。

3、重注知行统一。将教师师德建设纳入日常管理的轨道。不止注重理论知多少。更看实际的应用。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学术科研及管理中考察。不单凭一张试卷或学习笔记定性。为保证知行合一要动态考察。

总之,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师德缺失也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最直接最生动的负面情境与范本。师德建设与大学生人格养成之内隐关联的课题值得我们探索。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师[2012]10 号.

[2]张艳. 内隐学习理论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师德内化[J].中国冶金教育,2014第一期

[3]黄乐览.黄伟萍.对师德建设中知行统一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2)

人格建设 篇12

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在他们5年高职的学习生涯里, 培养出他们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养要求, 如思想素养、健全的人格、过程与方法素养, 这些都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只有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才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 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使学校在生源争夺战中处于不败之地。

1 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特点[1]

1.1 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缺乏自我认同感

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成绩介于就读高中和中专之间, 高校扩招使我校生源素质极急剧下降, 学生文化课基础逐年下降。相当多的学生走进职校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文化基础课, 能够在短期内学得一技之长。然而他们一进校首先面对的仍然是文化基础课, 而且是难度提高到高职水平的基础课程。而许多课程的设置目前还没能很好地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 学生寻找不到学习的兴趣, 没有学习的目标。成绩不理想导致他们觉得上高职校跟普通教育没有区别, 觉得没有成就感。

1.2 特殊群体的组合、容易形成消极气氛

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情绪变化起伏大, 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偏执、暴躁等情绪。这些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随着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 加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 他们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经常陷入迷惘。没有升学压力要求, 他们的逆反心理更甚且乐于结交社会不良朋友, 沾染社会不良习气。

1.3 自我意识不健全

我们的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薄弱, 导致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比较片面, 常常表现出自以为是的人格特质。许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突出表现就是不崇拜权威, 质疑教师和家长的观点, 不能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遇到问题往往强词夺理, 找客观理由为自己开脱而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 盲目自信。与之相反有些学生又或盲目自卑。

1.4 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我校新生年龄普遍偏小, 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呵护下和祖辈的溺爱下长大, 这助长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 自我中心意识过强, 靠随心所欲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来处理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往往带有主观、极端、简单化的倾向, 导致形成其交际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每个班级里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几个不能与舍友融洽相处的人或抱怨同学太自私的事。

2 从学校层面看加强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健全人格建设[2]

目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几乎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在学校今年建立家庭成员管理档案时, 我们发现以我系高职2009药学 (3) 班为例, 全班56人, 其中父母双方均为自由职业或个体老板者有25人。一方面我校实行住宿管理, 另一方面这些家长的职业决定这些家长很少有机会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得不到家长帮助, 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 而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可能对学生学业和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 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挑起这一重担。学校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措施上下工夫, 制订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适合五年制学生身心发展的长远方案。

2.1 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专职辅导员、心理咨询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多地关爱学生, 我们应该把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比如在新生报到时, 我们把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邮箱地址和“QQ号”向学生公布, 并对学生说, 如果你们生活上有困难、学习上有难题、思想上有困惑时, 都可以对这些教师说, 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

2.2 建设一支具有心理教育专业知识的班主任队伍

学生对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怀有特殊的尊崇感, 而班主任更了解自己班上的学生, 处理问题存在优势。但我们往往苦于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技巧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 学校需要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学术讲座、校外培训班等多种途径, 向教师宣传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使每一位教师能够肩负起心理教育的责任。

3 班主任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笔者作为班主任, 几年下来积累了一点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班主任要有前瞻性, 对于没有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 在处理时要就事论事、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3.1 引导学生明确目标、重塑学生的信心

对于学生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首先要研究学生, 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实践、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来学校演讲等方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读高职校的认同感, 所选专业的认同感然后制订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 这样就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逐步完成自定的目标。

3.2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技能和做人。由于专业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使很多学生在新生入学初期, 感到学习非常吃力。对于学生不会学的问题, 立刻着手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给学生鼓励, 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也要及时地肯定, 让学生对继续学习有信心。对于懒散不做笔记、抄袭作业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处理, 争取在新生阶段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 避免无所事事、闲来生事。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给每位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能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对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在对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创造真正属于学生的活动, 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交往中, 学生会认识到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重要, 他们必须按应有的道德规范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现有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得到实践, 而且在实践活动中, 又会获得新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在各种活动中学生的风采得以展现, 有助于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他就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过分否定自己了。

3.4 努力用批评之“道”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效

在批评学生前, 我们应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分析学生的言语和行为, 以帮助学生发现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进而改正错误。我们批评学生的目的应该是“给予”, 应该在批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榜样, 让他们学有目标。在谈话结束后, 应留心观察或向其他学生了解该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立世先立身, 为学先为人”, 如何加强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健全人格建设, 对每位教育工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完善这项事业, 提升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晓琼, 李景娟.浅论高职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资讯, 2010 (7) :197.

上一篇:应用研究进展下一篇:基础电解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