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研究(共12篇)
人格研究 篇1
一、人格研究范式的进展
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是心理分析、特质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近年来, 这四种范式都在各自的领域获得了发展, 尤其是心理分析和特质论。
过去心理分析由于不能被验证而被人所诟病, 现在心理分析也开始步入实证阶段。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这样一种分类观预示了当前认知的平行分类加工模型的存在, 开始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重视, 概念化的行为和意识被视为无数独立操作的大脑子系统的正在进行中的加工活动折衷的结果[1]。
特质论范式在早期主要采用自陈量表、多变量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研究。近年来, 随着人格的个体差异研究的盛行, 西方一些特质心理学家主张使用同伴提名法来研究儿童人格结构, 以弥补成人评定方法的不足;根据故事法尤其是纵向资料来研究人的整个生活。另外, 该范式也开始综合使用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研究人格特质[2]。
在传统的研究范式获得发展的同时, 还衍生出了新的研究范式:社会认知范式、生物学范式和进化心理学范式。
社会认知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 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 (主要是直觉和记忆) 来研究个体的人格, 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Mischel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CAPS) 把认知社会学习变量整合为一个包括了先前忽视因素 (如文化、社会甚至遗传背景) 的模式。它最著名的方面是根据行为特征或“如果…那么…”行为剖面图 (Situation-Behavior Profile) 对人格倾向进行重新概念化, 以便为每个人详细说明在他所遇到的每一个情景中将如何应对[3]。但是CAPS要想简捷地用来预测人们在一定情景下的行为, 尚有漫长的路要走。
过去人们认为研究神经解剖学及生理学与人格之间的相关是不可能的, 但是近年来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对人格特质与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近年来还盛行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它的目的就是分析在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中, 能够分别用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的程度。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证明, 人格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不过这一领域有时似乎有得出超出数据范围的结论的嫌疑。
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 而进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可以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这一范式的基本观点是:在对“进化的环境的适应”期间, 具有某些行为倾向的人尤其可能生存下来并保留后代, 结果他们的后裔一般也具备所有那些行为倾向。
二、人格研究方法的进展
近年来传统的人格研究方法有复苏的趋势。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 临床访谈、自我报告、主题统觉测验、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引入了统计分析方法之后, 人格心理学家开始重视量的分析, 但最近人们又开始重视临床与质的方法, 特别强调的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我国近年也开始出现一些对历史人物进行的个人传记分析研究。朱晨海、孔克勤对近现代150位中国文化名人的人格, 运用问卷调查、人格评定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的名声等级的排列顺序、整体人格概况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鲁迅等人进行了个案分析。郑剑虹、黄希庭和张进辅则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心理传记法对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的人格及其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4]。
因素分析是现今普遍而时髦的分析方法, 但在探讨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或转化期时更为有效, 而且对于用因素分析得出的结果应进行仔细的审核。
在纵向研究使用LOST数据, 可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其中L是生命发展历程的数据, O是观察数据, T是标准测验数据, S是自我报告数据。通过不同性质的数据来获得一致的结果, 是研究结果自我验证的较好方法。
摘要:本文试从人格研究范式以及人格研究方法两方面对人格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在传统的人格研究范式获得发展的同时, 衍生出了新的研究范式:社会认知范式、生物学范式和进化心理学范式。传统的人格研究方法有复苏的趋势, 强调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
关键词:人格,范式,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 《心理科学》, 2002 (6) :744-745。
[2]张丽华:《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和基本取向》, 《教育科学》, 2005 (2) :53-56。
[3]修巧艳、高峰强:《CAPS理论与人格心理学的整合》,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4]江勇、孔克勤:《日本人格心理学研究动向及启示》, 《心理科学》, 2006 (6) :1508-1511。
人格研究 篇2
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力的.固有内涵,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该综述从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影响因素及培养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创造性人格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
作 者:潘聪绒 郑莉君 PAN Congrong ZHENG Lijun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EDUCATION INSTITUTE 年,卷(期): “”(6) 分类号:B848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 研究模式 影响因素 培养幼儿人格教育策略研究初探 篇3
关键词:幼儿人格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一、幼儿人格发展特征
从心理学来讲,儿童的人格问题是非常庞大的体系,构成人格的要素是非常多的。主要的是三大系统。
1.自我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系统主要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知道哪些事情要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做错了,怎样去完善自己。那么这些过程都属于自我控制过程。对于儿童来讲,主要包括自信心的建立,尽量降低他的消极成分、要促进他的积极成分、降低他的自卑感。一个人的自信对他的成长来讲是很重要的。 例如,有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差,但在幼儿园时,不敢举手发言,或者是站起来不知该说什么。老师拿来很好玩的玩具,有的孩子赶忙上去抢,而他不敢说话,站在老师的后面,这样,有很多的机会是抓不到的。这个跟他背后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关系的。他不敢去拿玩具,不敢说话,表面上是很胆小,实际上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我们从心理深处来分析,他对自己不自信,他怕自己说错了,怕老师批评他。当然也有些外界的因素在里面。
2.倾向系统。 倾向系统包括:兴趣、需要、动机。这些都是人格里面的倾向系统。比如,我们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更好,我们就有行动的动机。儿童虽然不是很明确,而实际上支配他的行为也是和动机有直接关系的。一般来讲,马思诺研究人的需要,把人的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人先要满足最低层的需要如:吃、穿等。然后需要爱,被人爱,被人接受,在一个圈子里面得到别人的认可。最后达成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做为幼小孩子来讲,他需要吃饱,喝足就会很高兴,就会笑,表现出一些良好的行为。作为儿童来讲,他的性格,人格的倾向表现是和需要相联系的。
3.心理特征系统。其实心理系统就包括了性格,每个人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外向、有的比较冲动、有的比较谨慎,这些都是性格的表现。除了性格,还有气质,气质是反应人的灵活性,人的反应速度。比如,通过一件事,有人反应就很快,他神经类型就是属于很快的类型。有人就要想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一种神经类型不同,这表现了人的气质,这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就是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说话、听等一些能力。
人格的系统是非常庞大的,对于幼儿来讲,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每个能力都是同时去发展的,实际上都有一些不同的进程。比如,自我能力来讲,2--3岁是第一反抗期。这时他开始认识自我,原来他不认识自我,他把自我跟客观混为一谈,所以他会咬自己的手指,那么到了2--3岁以后,他开始分辩出自我,开始用”我”这个词,他把我和客体就分开了。所以说他有了自我的意识,出现了反抗,我们称之为第一反抗期。他开始特别把”我”和别的东西区分开了。在这个时期,他并不是认为他自己做的事情很对,很好,他并不是从事情的结果来认识的。他更多的认识是把”我”和外界分开。我的事情,我要做的东西,这是他的主要目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区分,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的认识。所以在儿童时期是他的性格,个性的形成的最初时期。而且这个时期是对他今后性格的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幼儿人格教育策略方法
1.家庭教育中幼儿人格教育策略
(1) 家长不要以主观出发,不考虑儿童的实际,家长的主观愿望必须要和儿童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如果超越了儿童的实际,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让孩子达到一个水平,可是孩子达不到,对于他来讲,他会觉得很痛苦。他虽然不会用词来概括,但在他的心理会留下阴影,他就会感觉生活很苦。
(2)家长的教养态度。在教育态度上很多家长表现比较性急,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很多时候家长的语言,家长的行为,会流露或透露一些。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教养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人好。
(3)第三个影响方面是:教育方式不当。
2.学前教育机构中幼儿人格教育策略
(1)克服自负心理。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例如在我们所调查幼儿园的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進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①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②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③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
(3)消除嫉妒心理。有的孩子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看到别人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时,脸上就不高兴,心理就不平衡。这时,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作为教师也有责任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首先应观察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交往活动等实情,找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各种因素。留心观察孩子日常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其次是平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如通过故事《不嫉妒别人》等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教育幼儿善于学习同伴的优点,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张鸿燕.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朱文娟.幼儿德育教育的实施技巧[M].中国土族:2008年夏季号.63页.
作者简介:王霁(1976-),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法律人格研究综述 篇4
一、法律人格的概念的界定
(一) 国际方面
在法典中首次提出法律人格概念并肯认自然人享有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的是1794年《普鲁士一般邦法》, 其在第一编第一部第一条规定:“人 (M ensch) 在市民社会中只要享有一定权利, 便被称为法律人格 (Person) ”, 但令人遗憾的是, 该法并未承认所有的人享有平等、完全的权利能力, 而且其身份等级性之烙印依然很深, 并非真正人法意义上的法律人格[1]。《法国民法典》作为大革命的产物, 在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均享有私权。”而学界普遍认为最先承认一般性权利能力的是奥地利民法典, 其第16条规定:“法律规定的要件之下, 每个人皆能够取得权利。”[2]承认外国人和本国人权利能力平等这是一个进步, 但在民法典之外似乎还保留有若干例外。而在德国, 民法典施行后, 依据其施行法还残存着委任于地方普通法 (Landrecht) 的若干制度[3]。由上所述可以看出, 尽管近代各国民法典在权利能力或法律人格的主体范围上规定有所差异, 但对二者却是不加区分地使用的, “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被作为人法的核心得以确定, 并成为近代民法三大原则的基础。
(二) 国内方面
我国当代学者对法律人格概念的阐释上比较繁杂, 基本观点如下:马骏驹在他的《论法律人格内涵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中提出:“一旦将人格赋予法律性, 赋予其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 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所谓法律人格, 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4]而在李庆的《论公司的法律人格》中认为, “法律人格是指凡具备法律所规定条件的人 (自然人, 法人) 才能成为民事权利主体、享有权利能力。”[5]秦伟和刘保玉在他们的《略论法律人格的内涵变迁及立法评判》中认为, “法律人格是指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归属之主体, 即从权利义务之归属点来认识法律人格。借用一位著者的表述来说, 人就其与近代法的关联上而言, 就是法律人格。”[6]
二、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变迁
我国学者在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变迁上观点基本一致, 他们大都认为法律人格的内涵经由了从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实质平等三个阶段。比如马骏驹等在他们的《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从民法中的人出发》中指出:“从民法运动的趋势来看, 法律人格, 随着其内涵的丰富, 由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 由形式平等人格到实质平等人格, 将走出古代民法之身份和近代民法之契约的阴影, 成为现代及未来民法的核心理念。”[7]还有在于莉的《论法律人格的内涵》中, 她认为, “法律人格的内涵经历了从形式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趋向实质平等三个发展阶段, 社会生活经历了由崇尚等级身份到绝对保护个人财产再到注重社会利益保护三个阶段, 法律人格也经历了源于伦理性, 挑战伦理性, 从伦理性中解放, 再到以伦理性为深层基础的发展阶段, 法律人格的内容也经历了由强调人的义务, 到与权利能力同一使用, 强调个人权利绝对不可侵犯, 再到强调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注重社会利益保护, 从而保护更多人的权利三个阶段。”[8]
二、法律人格的伦理性
许多法律学者把法律人格拘泥于人在法律上的存在, 往往以法律为出发点, 致力于从法律中抽象出人格, 从而形成了抽象制度中的法律人格, 以止于此。然而法律人格作为人格更在于其现实性, 伦理性。受到康德思想影响的法学家们, 认为只有伦理上自由的人才具有而且当然具有法律人格。目前有些学者认为伦理性是法律人格的深层基础。比如在葛长峰的《伦理的人格——法律人格的灵魂》中明确指出:对人的尊重是近代法中对所有人的平等“法律人格”的承认的思想背景, 而人格权的承认则是其延伸。与法律人格一样, 人格权也是伦理的人格在私法中的沉淀。有学者曾质疑:为什么法律人格与人格权会使用同一法律词汇“人格”?答案应该是明确的, 即两者拥有一个共同的思辨的基础——伦理的人格[9]。还有马骏驹等的《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中同样提出:“近代法律人格继承且深化了伦理性观念。法律人格的伦理性确立了自由主体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进而人格具有尊严这一意义。人格具有尊严, 这就有力地肯定了人格权存在的基本价值。这在人格权的发展史上应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它有利于用平等的原则保护主体的人格权, 以尊重一切人的人格和尊严。人格赋予伦理上的有生命的主体, 这又对法律人格主体范围设定了法哲学前提。”[10]等等。
四、不同主体的法律人格
(一) 自然人的法律人格
对于自然人的法律人格, 在理论界大都承认自然人在法律上具有法律人格。要成为罗马法上的人, 具有法律人格, “除了是人以外, 还需要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 (statuslibertatis) , 而且, 就市民法关系而言, 还应当是市民 (statuscivitatis) 。”实际上, 在罗马法上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是极少的, 事实上只有家父完全满足这些条件, 换言之, 只有家父具有完整的法律人格。1804年《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均享有民事权利”, 意指一切自然人均具有同等的法律人格。尹田的《论自然人的法律人格与权利能力》中提到:“与权利主体、权利能力、人格利益等概念不同, 自然人的法律人格在形式上是法律逻辑结构的必然产物, 在实质上是法律对人的基本看法的表达。近代民法对自然人平等自由人格的确认, 表现了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进步。因此, 在借鉴《德国民法典》立法体系编撰我国民法典时, 应当克服其轻视“人法”的缺隐, 明确规定自然人法律人格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11]但王子龙在《论我国公民法律人格的缺失与构建》认为我国公民的法律人格存在四个方面的缺失, 它们分别是平等人格精神的缺乏、法律理性主义的缺乏、实践层面上的法律人格缺失和法律职业家阶层尚未成熟。
作为特殊群体之一的大学生的法律人格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 因为当前大学生们在法律人格方面大都存在缺陷, 因此我国多数学者提议要加强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培育。比如在喻磊和苏王清的《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法律初探》中提出:2004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人格表现的实际状况, 健全大学生的法律人格理应成为当前研究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一个重点, 是它的第一步[12]。还有方红梅在《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中认为: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尊重法律就是尊重整个社会。近年来, 我国虽大力强调以法治国, 但长期封建专制和左倾意识的影响, 法制观念依然淡薄, 法律人格还未得到普遍认同,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人格还很欠缺[13]。再就是赵洁在硕士论文中提出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律人格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1.法律权利意识不强;2.守法概念理解片面;3.法律内化程度不够。李龙在他的文集中称:学生要自主, 不能单从外部寻求, 更紧要的是从内部发掘本真的自我, 这才是大学生法律人格得以成立的法理依据[14]。以上观点都表明加强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培育势在必得。
(二) 植物人的法律人格
分析植物人法律人格的这些问题, 尽管处在现行法律的真空地带, 但是并非不能解决。杨立新等在《论植物人的法律人格及补正》中明确指出:“我们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和焦点问题在于确定植物人的法律人格。植物人的法律人格终结于人的全身死亡, 这是毫无问题的。应当研究的是, 植物人的脑死亡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的永久性植物状态, 也是其法律人格终结的原因。”[15]因此, 可以说植物人不具有法律人格。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三) 法人的法律人格
当今法学界对于由自然人所组成的团体的法律人格的问题有两种看法, 一种认为自然人才是真正的权利主体, 法人要获得法律人格是通过拟制。与此相对应的法人实在说认为法人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法人与自然人一样, 具有自己独立的意思, 可以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在张长立、王鲁宁的《试论现代企业的法律人格》中提出:公司企业一经依法成立, 它就具有法人资格, 法律就赋予其人格, 与自然人一样拥有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16]。何顺善的《论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中称, “随着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逐渐得到了国际法的承认。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社会中,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所起作用的范围逐渐扩大将是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发展趋势。”[17]
(四) 动物的法律人格
大多数法学家们在论述应该赋予动物以法律人格的时候, 都采用以下这两种理论之一作为论证的基础。首先是P·辛格 (P·Singer) 和T·里根 (T.R egan) 的功利主义和权利论理论。这种理论认为, 伦理的共同体范围应扩充到动物, 即动物具有法律人格。第二种是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主张是生态中心平等主义, 即动物不具有法律人格。大多数学者都持此种观点。比如说在魏朋的硕士论文《法律人格——自然人、团体和动物》中:“今天, 无视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 主张动物成为法律上的主体, 赋予其法律人格, 这种无视历史与科学的论调, 必遭抛弃。”[18]还有周睿在他的《动物的法律人格问题研究》中认为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 “动物权利论”开始流行等等。
总之, 当前学术界对法律人格的研究角度还不够宽泛, 大都研究法学中的法律人格, 其实法律人格涉及政治、社会、伦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有关此问题还有待于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 使公民法律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发挥。
摘要:对于法律人格, 其范畴堪称为最复杂抽象的范畴之一。它是表达人的法律性存在的最基本范畴。法律人格在形式上是法律逻辑结构的必然产物, 在实质上是法律对人的基本看法的表达。本文对有关法律人格的理论研究分别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为以后深层的分析研究做个铺垫。
贫困优秀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篇5
本文以关注贫困优秀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的贫困优秀学生为被试,采用中小学团体智力量表、SCL-90心理健康自评量表、Y-G人格测验、学习适应性测验四种测查工具,结果发现①贫困优秀学生具有很好的学习潜能,其学习的适应性高、学习的.能动性强;②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家庭,贫困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其性格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社会、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引导;③对贫困优秀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胜于知识的教育,只有一以贯之地予以心理支持方能使其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地发展.
作 者:秦启庚 王新法 作者单位:秦启庚(上海闸北教育学院,上海,72)
王新法(华东师大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人格研究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违纪行为;人格特征;16PF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促使不良人格形成。受各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违纪行为有所上升。为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违纪行为,更好地防患于未然,本文对132名高职院校在校新生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温州某几所高职院校在校一年级学生132人,年龄20.83±0.8,其中男生64名(违纪28人),女生68名(违纪10人)。
2.方法
采取美国R.B.Callell教授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比调查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调查结果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人格因素
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6种人格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L、O、Q1、Q2、Q3、Q4)。表现为高怀疑性、高忧虑性、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高紧张性(P<0.05)。
男生和女生相比,在6种人格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E、O、Q1、Q2、Q3、Q4)。表现为低恃强性、高忧虑性、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高紧张性(P<0.05)。
违纪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相比,在6种人格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E、N、Q1、Q2、Q3、Q4)。表现为低恃强性、低世故性、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高紧张性(P<0.05)。
男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各种人格因素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女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7种人格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L、N、O、Q1、Q2、Q3、Q4)。表现为高怀疑性、高世故性、高忧虑性、实验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高紧张性(P<0.05)。
2.二元个性因素
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4种二元个性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X1、X4、Y1、Y2)。表现为焦虑、果断、低心理健康、高专业成就(P<0.05)。
男生和女生相比,在7种二元个性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X1、X2、X4、Y1、Y2、Y3、Y4)。表现为焦虑、内向、果断、低心理健康、高专业成就、高创新能力、高成长能力(P<0.05)。
违纪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相比,在6种二元个性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X2、X4、Y1、Y2、Y3、Y4)。表现为内向、果断、低心理健康、高专业成就、高创新能力、高成长能力(P<0.05)。
男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各种二元个性因素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女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相比,在4种二元个性因素方面有显著差异(X1、X4、Y1、Y2)。表现为焦虑、果断、低心理健康、高专业成就(P<0.05)。
三、分析结论
第一,在统计数据中有种奇怪的现象,男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比较,在人格因素上和二元个性因素上都无显著性差异,初步说明统计表上的男生的违纪行为和人格及个性因素无关。通过进一步对男生违纪行为的调查发现,28名违纪男生中违纪内容为旷课的22名,斗殴4名,作弊2名。说明占了绝大多数的违纪行为为旷课,这并不能反映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调查得知,高职院校对于旷课的规定一般为“迟到、早退三次者作为一次旷课”,“旷课达到或超过10节即视为违纪”,根据实际情况,学生若有两天未请假或无正当理由不来上课,极有可能构成违纪。针对以上结果可以认为,旷课10次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把旷课10次作为违纪行为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可能约束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学校应在违纪标准上相对放宽旷课的次数,如经多次警告仍无故旷课者作为违纪处分。
第二,在人格因素的各分组比较中,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自律性、高紧张性是共同的特点。可以认为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紧张性是违纪学生本身的人格特征,而与违纪行为相矛盾的高自律性人格特征,则认为是学生违纪被处分后经过改变形成的人格特征。说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违纪管理一般都比较严格,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自律程度。但是学校应该继续做好违纪处分的善后工作,对违纪学生做好引导,降低其高紧张性、紧张困扰、激动挣扎的人格特征。
第三,男生中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在人格因素和二元个性因素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本文调查的男生整体要么接近违纪学生特征,要么接近非违纪学生特征。而在男生和女生的比较中,与违纪学生和非违纪学生的比较结果一样,都表现出其共同的人格因素特征。高实验性、高独立性、高紧张性,说明男生整体更加接近违纪学生的特征,这一重要信号提醒高职院校尤其要关注男生的总体思想动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第四,10名违纪女生的违纪行为是夜不归宿5名,作弊4名,打架1名,没有因旷课而违纪。通过了解发现,女生在处理缺课的问题上优于男生,善于沟通和融洽师生关系,而男生在这方面的处理能力较差。这个现象说明,对20岁左右的学生来说,女生的心理发育接近社会人,而男生心理发育相对较慢,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该根据其心理发育状况区别对待。
第五,在二元个性因素的各分组比较中,果断、低心理健康、高专业成就是其共同特征。一方面说明学校要针对违纪学生和男生加大心理引导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立心理咨询室并完善其职能;另一方面说明,违纪学生并非就是坏学生,其在果断的性格、专业成就的预测上得分上甚至优于其他学生,更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针对焦虑因素也是这部分学生主要特征情况,一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学会适应校园生活,减少浮躁情绪,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满意度,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比赛培训,让大多数学生能在活动中获得认可和奖励,并加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和自由度,允许学生做一些自认为重要的、所期望的事情,改善内向的心理状态。
注:NS表示P>0.05,*表示<0.05
参考文献:
[1]戴忠恒祝蓓里:主修.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修订本)手册[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8:1-12.
[2]郭廷富郭小明:略论在校生违纪和犯罪的预防.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47-49.
[3]赵红深.学生违纪心理调查与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3;21(9):113-115.
[4]杨铁成吴杰张雅丽:高校学生违纪处分的实验与思考.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22(4):357-358.
苏轼的政治人格研究 篇7
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6年) , 苏轼出生时, 宋廷已处于中衰期中叶, 到其去世时, 宋王朝已到了晚期的中叶而日趋灭亡。苏轼诞生时, 由于70余年的弊政累积, 宋廷陷入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困境, 突显“积贫积弱”两大问题。外不能应付外来的军事威胁, 内无法解决入不敷出的财政危机。朝野上下谋求革新, 清除弊端的思潮, 就更加激昂。于是“变法”、“新政”也就相时而出。可以说, 苏轼一生六十六年就生活在这种政治环境中。少年时代, 有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 青年时代有庆历精神所激励的“士君子”思变求治风潮, “闭门书史丛, 开口治乱根”。中年时代有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 老年时代有司马光主政的“元祐更化”, 这些都是由朝政困境所牵引的政治风云变幻。在这种风云变幻中, 苏轼厕身于分别大他17岁和15岁的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 同朝际会。三人都秉承着“以通经学古为高, 以救时行道为贤, 以犯颜纳说为忠”的精神, 面对同样的现实问题, 在同一政治舞台上, 自觉或不自觉扮演着不同的政治角色, 各人都认定自己的办法——政治主张。
一.苏轼的政治主张
时代造就人才, 苏轼从青少年时代, 就一直受着革新思潮的浸润和熏陶。从王禹偁、欧阳修、范仲淹的诗, 文学习中;从庆历新政短命夭折的教训思考中;从深受庆历新政影响且又主张革新的父亲, 苏洵, 所给予的教养中;苏轼成长为救时治弊的革新主义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 使他敢于展示自己的政治主张。
宋仁宗嘉佑六年, 二十六岁的苏轼, 参加制科考试的夺魁策论, 最能反映他的政治主张。这是一组系列性的政论文章, 有《进策》25篇, 分《策略》5篇, 《策别》17篇, 《策断》3篇, 《礼以养人为本》和《御试制科策》等。从这些文章中, 可以看出如下诸点:
朝政的核心之弊是“民生不安, 财用不足, 上下不通, 边患不息”四端。
欲除积弊, 既要稳妥可靠, 也要有毅力和决心。“此病之所由起者深, 则其所以治之者, 固非鲁莽因循苟且之所能去也。”这实质上是隐指“庆历新政”失败的内因和外因, 即主持者思虑不周, 皇帝又动摇不定。
对待弊政的态度只能是革新除旧。“方今之世, 苟不能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 未见其可也”。
革新除旧的方式, 绝不是“托古改制”所标榜的“法先王”、“效汉唐”。所谓“天下之士, 方且拾掇三代之遗文, 补茸汉唐之故事, 以为区区之论可以济世, 不已疏乎?”这实际上是否定某些借托古改制而施行改革。苏轼认为, 改革应是针对现实, 思谋良策, 何须托古!
前三项弊端的解决对策以《安万民》、《厚财赋》和《课百官》三个专题, 分别论证具体解决办法。
如何息边患, 在《训兵旅》和《策断》的专题论证中, 详述治军之法和对外作战。
史家认为, 苏轼的这些论证:
儒家的救时观念, 与王禹偁、范仲淹一脉相承, 寄希望于明君、贤相、廉官、勤吏, 以求治世而造福万民。
民为邦本, 革新应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前提, 这是一种最为根本的政治见解。
对解决各项弊端所做的对策富有针对性, 有可操作性, 绝非书生空谈。
这是一种长治久安的远图主张, 富有战略眼光。如《均户口》一策, 向京城腹地移民, 即可开发地利以生财, 又可为京城防御外敌增强后方依托。
敢于触及敏感问题, 如主张专任官员以提高效率, 以土兵渐代禁军来增强战斗力。这有悖于防止重臣篡权、武人割据的“祖宗成法”, 展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气魄。
由此可以看出, 苏轼在振兴朝政上, 富有积极的革新愿望, 其为政之方的底蕴, 颇有厚实的积淀。史载, 这组策论, 为北宋开制科以来, 成绩最优秀者, 苏轼也就名震朝野, 誉满士林。
二.“熙宁变法”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分歧
熙宁二年二月, 神宗擢用王安石主政, 同时成立一个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变法领导机构, 也由王安石主持以更易法制。于是开始了以财政改革为主体的“变法”。从熙宁二年七月到熙宁六年八月, 先后颁布推行了十余种“新法”, 史称“熙宁新法”或“熙宁新政”。
由于志在富国强兵, “新法”基本上分属两大类。一类为理财, 一类为整军, 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理财。普遍认为理财“新法”贯穿着一条红线即“刻意求财”。只有农田水利一项例外, 但也有许多“副作用”。所以“新法”遭到朝野臣民的强烈反对, 连王安石的两个弟弟居然也属反对者之列。史家认为, 王安石的理财思路有其进步意义, 他注意到了别人不曾注意的潜在的商品经济效益, 把这种可利国的效益收归国有, 理应得到赞同和支持。然而之所以被人理解为是“效汉唐”的“敛财之术”, “与商贾争利”, 这固然是因为反对者所持有的政治立场不同, 实则也与“新法”中的固有疏陋和推行中的种种负面影响不无关系。
据有关史料记载, 苏轼也有比一般士人进步的“义利观”。从这点上说, 他还不至于断然全部否定“新法”。从理论上说, “新法”的理财思路有其合理的内核, 但是可得而论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可得而行。法不严密, 就会产生歧义, 思想上难得统一;行之不当, 理财有可能沦为“敛财”;从而“新法”非但不能惠民, 反而会扰民;朝政非但不能“革新”, 反而会招来新的弊端。以王安石“自负”、“器小”“是非谬于常人”的性格, “新法”中潜在的缺陷, 苏轼预感到, “新法”有可能会被导致失败。
经过沉默观察和冷静思考, 苏轼或是对“新法”打算废除以诗、赋取士的做法, 客观地提出善意的批评, 认为这会带来偏废文学的后果 (见苏轼《议学校贡举状》) ;或是在《国学秋试策》和《拟进士对御试策》中, 用“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 “燕哙专任子之而败”的典故, 以“勤而或乱或治, 断而或兴或衰, 信而或安或危”的辩证命题, 讽喻神宗皇帝“专信”王安石, 王安石的“独断”, 不一定会使“新法”有理想的效果, 说不定会事与愿违。随着“新法”的不断出笼, “新法”推行中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增多, 反对之声也越来越强烈。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 对已颁行的“新法”全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三.苏轼的政治人格
苏轼在熙宁时, 与王安石相比, 应是疏远小臣。在元祐时, 与司马光相比, 也非权重近臣。他敢于和这两位掌权大臣唱反调, 其后果将是什么, 他这样的聪明人, 不是不明白。
他在家书中常有“大忤权贵”, “颇为当柄者所愤, 孤远恐不自全, 日虞罪捩”。又说“不能降意委曲随世, 其为齑粉必矣”。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也说:“臣所惧者, 讽刺既众, 怨仇实多, 必将诋臣以深文, 中臣以危法, 使陛下虽欲赦臣而不可得, 岂不殆哉!死亡不辞, 但恐天下以臣为戒, 无复言者。是以思之经月, 夜以继昼, 表成复毁, 至于再三。”
由此可见, 他有过顾虑, 有过思想斗争, 设想过可能会遭受到的某些危害。后来事态的发展也证实了他的这些预感, 元丰三年的“乌台诗案”, 就使他下狱130多天, 几乎被杀头。可他为什么不能蛰伏呢?非得要“心持公直, 行不谋私”呢?他在元祐六年《杭州召还乞郡状》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臣昔于治平中, 自凤翔职官得替入朝, 首被英宗皇帝知遇, 欲骤用臣……及服阕入觐, 便蒙神宗皇帝召对, 面赐奖激, 许臣职外言事……是时王安石新得政, 变易法度, 臣若少加附会, 进用必可。自惟远人, 蒙二帝非常之知, 不忍欺天负心, 欲具论安石所为不可施行状, 以裨万一……及陛下即位, 起臣于贬所, 不及一年, 备位禁林, 遭遇之异, 古今无比。臣每自惟昆虫草木之微, 无以仰报天地生成之德, 惟有独立不倚, 知无不言, 可以少报万一……因亦与司马光异论。
在这里, 他明白说出他的追求, 即“士君子精神”所倡导的, 以“犯颜纳说为忠”的政治道德。封建社会里不乏有一种被称为“孤臣”的人。这种人心怀忠诚而不容于某些当权者, 即使当权者也并非奸狡之辈, 甚或也是贤达之人。之所以为此, 乃为恪守信仰, 坚持独立政见, 不趋炎附势, 不见风使舵, 直接向君主负责, 而不怕孤立, 这就是所谓的“孤忠”, 苏轼就是这种人。
曾与苏轼为政敌的司马光门生刘安世, 晚年曾给他的弟子说起过苏轼:“士大夫只看立朝大节如何, 若大节一亏, 则虽有细行, 不足赎也。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 才高意广, 惟己之是信, 在元丰, 则不容于元丰, 人欲杀之;在元祐, 则虽与老先生 (指司马光) 议论, 亦有不合处, 非随时上下人也。”
刘安世对苏轼的这个评价非常客观, 也甚为准确。他所谓的立朝大节就是坚持独立政见, 不随时上下, 既不附和王安石, 也不迎合司马光。
人格障碍与犯罪研究 篇8
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变态心理, 与犯罪有着很大的关系。它是指个体的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方向, 以至于他不能具有适合一般社会生活的心理和人格特征。人格障碍者通常都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现异常, 并为此苦恼, 但却控制不住自己;也有少数人格障碍者并不把自己的行为视为紊乱和异常。特定的情境下, 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动去实施某种怪异的行为, 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病理性的行为反应。早年开始, 人格障碍一般在个体幼年时期便已经初现端倪, 但是特征并不明显。待到青春期暴露于外时, 人格障碍往往稳定且顽固, 很难改变;个性具有严重缺陷, 某些个性结构畸形发展或者发展严重不足, 使得整体个性不稳定、不协调;情感严重变异, 缺乏自制力;缺乏自知之明, 个体虽然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后果及社会评价, 但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人格偏离后有相对的稳定性。
2 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1) 犯罪形式:
个体在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 没有明确的目标, 随即冲动性较强。作案手法一般不太隐蔽, 作案情节离奇怪诞, 有的胆大妄为, 手段残忍。自我保护性较差, 既害人又害己, 甚至对自身的损害更大。抓获后不逃避罪责, 对罪行供认不讳。犯罪活动一般是单独进行。
(2) 犯罪性质:
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由于变态心理和病理性激情的支配, 人格障碍者多发生伤害、凶杀、毁物、强奸、轮奸等恶性犯罪。由于多疑、记仇, 他们极易进行报复性的毁物、凶杀等恶性犯罪。由于性格顽固且异常, 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极难改正, 常进行持续性的恶性犯罪。
3 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者的犯罪特征
(1) 偏执型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 报复心强, 总以为别人要对他进行迫害和攻击, 容易把别人的友好看做敌视或蔑视的行为, 往往寻机泄愤;主观固执, 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劝解;无自知之明, 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又狂妄自大, 爱空想和幻想, 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常无理取闹;易产生嫉妒的妄想, 可能产生报复型或攻击行为, 多见于男性。
(2)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多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 可持续地情绪低落、抑郁或情绪高涨、兴奋或两者交替出现;情绪表现极端, 或狂喜或狂怒, 容易失去控制, 具有较强的攻击性;有时则对人对事关怀备至或者胆小怕事;喜好猜忌, 有自卑方向;易被激怒, 微不足道的琐事就可能引起强烈的感情冲动, 在暴怒之下表现出极强的破坏性, 毁物伤人。
(3) 意志薄弱性人格障碍:
主要特点是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 对任何事都缺乏主见, 对己对人都持怀疑态度, 自卑同时又敏感多疑, 总怕别人加害于己, 有自伤和自杀的倾向;受暗示性较强, 易于接收外界的各种影响。本症病人虽不信别人, 但周围人对他的暗示或教唆可能会引起狂热行为, 在冲动的支配下违法犯罪, 而且一旦犯罪极易反复再犯, 教育和改造的作用较小。
(4) 轻佻型人格障碍:
多表现为举止轻浮, 缺乏羞耻感、名誉感、同情感等情感;爱编造谎言, 在骗人上当的过程中求得乐趣, 虚荣心极强, 为了引人注意和异性喜欢, 常不顾廉耻作出夸大的行为动作。本症患者多实施性犯罪和财产犯罪, 且难以矫治。
(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人格障碍者缺乏道德标准作为行动的准绳, 也不能遵守社会道德的约束;缺乏责任感, 不能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情感不成熟, 自我控制机制有缺陷, 较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意志力薄弱, 放纵自己任意施为, 欲望迫切且永不满足;情感冷漠, 不能与正常人和平相处, 感觉迟钝, 缺乏同情心, 对人冷酷无情, 刻薄残忍;生活无目的, 缺乏社会责任感, 行为动机只是为了寻求快乐和刺激。
(6) 爆发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人格障碍者个性极强, 过分主观, 易被激惹, 听不得别人的劝告, 常因为细微的精神刺激而引起过强的情绪反应, 行为无度, 不顾后果;在发病期间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犯罪, 但在间歇期间内可以恢复正常, 并为自己的爆发性行为结果而感到后悔内疚。
(7) 癫痫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人格障碍者具有脑气质性损害的色彩。本症激惹性高, 易暴怒冲动, 情绪不稳定, 思维和动作极其缓慢, 心胸狭窄, 报复心强, 预谋周密, 对作案对象的选择比较严格。
(8) 分裂型人格障碍:
该类型人格障碍者多内向孤僻、言行怪异、喜欢脱离现实的幻想、过敏, 多疑, 对人冷漠, 为人处世不通情理;情绪易波动, 好无事生非。患者在不良境遇的刺激下, 能产生较短暂的精神病发作, 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但事过境迁之后, 他们又能恢复原来的精神活动水平。
(9) 怪癖型人格障碍:
无明显的合理性动机, 但却反复出现某种毫无意义的行为, 包括“纵火癖”, “谎言癖”, “偷窃癖”, “赌博癖”和畸形爱情观等。“纵火癖”是指个体无明显报复、破坏、陷害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却对纵火有异常顽固的嗜好, 明知后果严重害人害己, 却千方百计寻找纵火机会的一种变态行为, 从中体验刺激和满足。“偷窃癖”是指个体不以获取财务或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 专门以偷窃他人和集体财物为乐趣, 从中获得快感的一种较常见的心理变态行为, 男性多余女性, 其中不少人受过中等以上的文化教育, 被发现后能深刻反省, 一有机会就会故态复萌, 难以克制;“赌博癖”又称强迫性赌博, 是指个体赌博成瘾, 嗜赌如命的一种变态心理和行为, 此患者不顾自己的行为将带来有害的社会结果, 如经济贫困、家庭关系收到损害、个人生活被破坏等, 只是沉溺于赌博行为之中, 对各种正常的文娱活动不感兴趣, 无视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不怕倾家荡产, 最终为了获得赌资或偿还债务而进行各种财产性犯罪;“怪恋”是指个体在性爱问题上的一种人格障碍行为, 多见于男性, 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但都是在畸形爱情观支配下的变态行为, 这种人常介入爱情纠纷, 实施情杀或破坏他人家庭、婚姻的犯罪。
人格障碍犯罪者中, 并非都是单一型的人格障碍导致犯罪, 有的是混合型人格障碍的犯罪。
4 人格障碍者的犯罪结构机制的形成
(1) 犯罪人的人格倾向, 是犯罪心理结构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和出发点。
(2) 犯罪主体人格倾向只有被主体内外刺激的双重激活, 方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内外动力。
首先, 犯罪心理结构的演化, 离不开犯罪人所处具体环境的刺激和影响, 外部环境构成了心理演变的外部动力。其次, 犯罪心理结构的演变, 并不是被外部环境机械地、消极地推动就能完成的, 还须有一来自其内部的内在动力, 即主体原有的心理活动水平和欲求状态。
(3) 犯罪主体的人格倾向, 以其自身的倾向性对主体内外因素起双向选择作用。
人格倾向对内外环境有依赖性, 同时对内外因素有能动调节作用。人格倾向对主体的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评价和选择作用, 也能对主体内在环境和刺激做出一定的选择。
(4)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 要力图使之对象化 (即外化) , 即将犯罪心理结构外化为具体犯罪行为, 以实现犯罪人特殊的要求和目的。
(5) 犯罪行为结果作为刺激信息又反馈到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通过分析评价这些行为信息的正负反馈效应, 使犯罪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强化、弱化或者消退, 这就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
以2009年初发生的“随州特大杀人案”的凶犯熊振林为例, 他属于不健全人格。在意识层面, 人生观、法制观都会出现偏差, 这就具备了犯罪结构形成的基础——人格倾向;在生理因素方面, 他身强力壮, 有进行犯罪的可能;在社会环境方面, 他的感情事业遇到挫折, 对社会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 产生了报复社会的犯罪动机——即外部的刺激, 同时, 他所处的环境能偶为他提供斧头, 鱼叉等作案工具。这些条件都满足, 犯罪心理结构也就形成和强化和外化了。
5 人格障碍犯罪的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采取有效措施, 对已经或可能具有犯罪倾向的个体, 控制和排除其与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 防止其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 或进行心理矫治, 改变心理倾向, 达成预防犯罪的目的。预防的内容包括排除和减少消极因素, 防止形成犯罪心理, 预防突发性犯罪行为, 破坏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 消除实施活动的机遇。
心理预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发现犯罪征兆:犯罪征兆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所表现出的某些预示性的症候或异常表现。在犯罪心理预测的基础上, 密切监视和及时发现犯罪征兆, 如人际关系巨变、物质欲望膨胀等等, 迅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将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控制在预谋阶段。
(2) 加强心理疏导, 防患于未然:对可能的犯罪者, 根据不同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加强个别教育,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犯罪苗头, 进行消除和化解。
(3) 及时消除和矫正犯罪心理:在准确判明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上, 及时消除个体的犯罪动机, 做好心理矫正的工作。
(4) 吸收、运用外国心理的矫治技术:对于具有人格障碍的犯罪者, 在国外的犯罪心理矫治技术和方法可适当的加以吸收、借鉴和运用, 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 不断改进完善, 使之符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犯罪情况, 发挥会更大的效能。
6 我国目前心理层面犯罪预防的现状和前景
我国目前从心理层面进行预防犯罪的工作尚处在萌芽阶段。群众的心理卫生意识基本上没有, 心理咨询机构零零星星, 没有全国性的精神卫生立法, 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心理卫生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司法机关已经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对预防犯罪的的作用, 化解心理问题, 对治安维稳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因此, 必须在加强三防 (人防, 物防, 技防) 建设的基础上, 建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地预防犯罪。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构, 必须从基层开始。可以在居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妇联、信访等基层组织中, 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 让他们具备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这样一来, 他们在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 或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就会发现哪些人存在心理失衡的情况, 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就有可能遏止犯罪。
参考文献
[1]张明.走向歧途的心灵 (犯罪心理学)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 篇9
在道德发展心理学领域, 研究者进行了两项研究:一项是研究人们对道德功能的普通概念的理解[5];另一项是研究道德榜样的人格[6]。研究道德功能普通概念的目的在于识别人们认为可以表现道德美德特征的人格品质, 并且发掘隐含的与道德相关的人格理论。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它只是简单地评估了人们对道德功能的普通概念的理解, 而没有调查真实的道德榜样的心理机能。真实的道德榜样能代表人们观念中的美德标准吗?哲学家们也意识到, 在定义道德理想和指导行为的道德理论时, 必须考虑道德功能中的心理过程[7]。因此, 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构成道德发展心理学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如果研究真实生活中道德榜样的心理, 那么他们人格的复杂性, 以及各种美德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明显[8]。
一、当前研究
目前只有少数的研究者研究了道德榜样的心理功能, 而这些研究或者以个案研究为主, 例如, 对甘地生活的研究[9]、对慈善家的研究[10], 以及对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他人的英雄的研究[11];或者更具片面性,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项研究。
(1) 对道德榜样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是科尔比和戴蒙对一小部分有特殊道德贡献的样本进行的调查研究[12], 这些榜样是由道德专家挑选的。通过定性分析, 他们确定了与道德行为相关的几个发展过程, 这些过程构成了习得以及保持道德目标和行为的基础。这些过程包括:1) 不断提高的应变能力;2) 在开明的思想和真理寻求过程中平衡道德价值和原则;3) 积极性、谦卑、关爱及潜在的忠诚;4) 把他们生活中真实个人和道德各方面融合在一起。虽然该研究获得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但是由于缺乏控制组和客观的方法论, 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2) 另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是米德拉斯基 (Midlarsky) 、琼斯和考利的道德榜样研究, 他们把一组大屠杀救援者样本与袖手旁观者及战前移民的样本进行对比[13]。这些老年人运用多种关于人格的自我汇报方法。通过研究几种人格变量, 特别是他们人格特征中的利他动机 (内在的利他动机, 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情感关注) , 研究人员很容易把这些救援者从别的组里面区分出来。然而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些研究结果, 虽然对比样本中的成员与救援者居住在欧洲同一区域, 但是在其它的人口统计变量上他们都不匹配。
(3) 关于青少年和青年道德榜样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哈特研究了有杰出利他主义表现的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和自我理解[14]。麦特萨巴和沃克全面调查了那些在社会服务机构勤恳工作的青年人的人格[15]。这些研究成果为人们全面理解道德人格提供了基础。然而,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生活阶段, 在这个阶段, 道德人格的各个方面才刚开始出现, 还没有完全成型, 并且这些研究只是集中在单一类型的道德榜样上———乐于助人榜样, 没有关注其他类型道德榜样的人格, 例如, 勇敢和正义榜样。
二、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
到目前为止, 对道德榜样心理功能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沃克假设道德认知不能全面解释道德行为, 人学的研究能帮助弥合这个缺口[16]。他把麦克达摩斯 (Mc Adams) 的人格描述类型学作为研究方法[17], 研究道德榜样的人格。为了找到与道德行为有联系的人格变量, 他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德榜样 (勇敢和乐于助人道德榜样) 。该榜样样本包括50位因杰出的勇敢和乐于助人行为受嘉奖的加拿大人 (25个勇敢的成年人和25个乐于助人的成年人) , 另外还有50个参与者作为匹配的控制组, 控制组成员与道德榜样在四种人口统计变量上是匹配的:性别、民族、教育状况和年龄。所有参与者要回答一系列与人格相关的问卷, 也要参与一生回顾的访谈, 这个采访主要让参与者讨论生活中最主要的故事, 八个至关重要的生活事件 (例如, 早期的记忆) 和一次艰难的道德冲突[18]。
研究发现, 在对示范行为作出预测时, 人格变量在很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榜样的人生主题与对比组成员明显不同, 道德榜样无论在动因上还是在思想交流上都有很强的动力因素, 他们也能更乐观地去解释残酷的生活事件, 在生活的早期阶段能够辨认可以帮助他们的人, 并且知道依附那些人是安全的。此外, 乐于助人榜样比勇敢榜样更有涵养, 更有能力, 也更乐观。两种明显不同的人格框架挑战了道德成熟单一模式概念, 例如科尔伯格的公正原则模式。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为全面描述道德功能发展过程提供了基础。由此, 沃克得出结论: (1) 道德人格能够连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的缺口。 (2) 道德功能有一个基本核心, 由道德榜样和控制组成员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 (3) 不同的道德榜样 (勇敢和乐于助人榜样) 有不同的人格框架[19]。
尽管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该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1) 他研究的道德榜样是从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选来的, 其它的文化背景可能认可不同类型的道德优点。 (2) 该研究的对象是成年人, 没有涉及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道德人格的研究。 (3) 虽然榜样组和控制组在人口统计变量上是一一配对的, 但是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却不可能是一一配对的, 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可能在很多方面有差异, 包括人格方面的差异。 (4) 该研究所采用的道德榜样是在他们获奖行为的基础上被认可的, 没有对他们的意图或动机进行评估, 因此有些行为的动机不纯或不应该受到嘉奖。 (5) 该研究只对两种类型的道德榜样进行比较, 这两种类型还不能概括整个道德领域, 还有很多种类型的道德榜样值得研究。 (6) 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研究仍然保持在认知层面, 没有完全超越道德认知与道德人格之间的区别差别, 对于揭示道德功能的深层心理机制也只是跨出了一小步。
三、未来研究趋势
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研究 篇10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人格,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对医生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适应这一职业的人格特征。作为培养未来医生的医学院校,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
1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总和,它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内在心理倾向,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在心理特征。职业人格则是一个人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结合。它是个体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本职业的稳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不同的职业人格要求,医生的职业人格是从事医学职业的人们在医疗工作中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心理特征。对于医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具有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治病救人的技能,同时也需要具有对所从事职业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以及良好的职业性格、有效医患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应注重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2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意义
2. 1 满足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研究和制定21 世纪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而使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医学现代科学发展更好地保持一致。医学教育将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人格有缺陷的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病人,不愿意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即使医术高超,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2. 2 满足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向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疾病不仅是单纯身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而是受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综合影响的一种整体表现。这就要求现代医生要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文化等全方位的服务。因此,医学生与患者共情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创新的能力等的培养非常重要。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对于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2. 3 满足医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加以及大学生自主择业模式的日益完善,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若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心仪的工作岗位,就需要医学生树立职业目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意识培养适应医生这一职业的人格特质。医学院校应从医学生入学之日起,重视对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毕业之时,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3 培养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建议
3. 1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民众、奉献社会的医学人文态度。医学院校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使医学生懂得注重他人感受的重要意义。此外,各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知识内容的讲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观念和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时代赋予教师的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善职业人格。
3. 2 重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必然以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前提。学校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健康的心态。此外,全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及宣传,在评估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心理不健康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及辅导,帮助他们恢复健康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及职业人格的培养,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3. 3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初入大学的医学生,就应该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构想。医学院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医学生就业现状,系统地讲授医学生设立职业目标、设计职业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人格、树立职业观念等择业、就业的相关知识,树立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医学生的择业及就业能力。同时,在课程中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医学生解决医疗难题、医患关系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使未参加工作的医学生对医疗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他们做好人生规划,培养职业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3. 4 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机会
医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离不开医疗实践。只有增加医学生医疗实践、实习或见习的机会,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格。因此,医学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相应的机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可模拟医院真实发生的案例情形展开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都可以在校直属或附属医院进行见习,了解医疗环境和职业要求,使得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当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全面时,可以去医院进行实习,真正投入到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人格。
3. 5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文化背景。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职业人格。此外,学校也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建立起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并在与人合作中提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敏感体察对方需要的能力,形成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职业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慧清.职业人格视角下的医学生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0,23(4):86-88.
[2]黄耀宁,周克元.对广东医学院医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实践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795-805.
[3]贺加,郭立.21世纪医生培养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现措施[J].医学与哲学,2001,22(10):12-15.
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 双重性格
一、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
双重人格,是个体在社会环境、文化传承、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自我修养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内在人格与其外部言行相背离的特性,是本质性人格的分裂和异化,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双重人格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它根植于人与自然、社会,个体与集体、他人的矛盾冲突。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的因素
独立学院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父母大多是中高收入阶层家庭,从小在呵护环境下成长,形成了依赖思想。同时物质条件好,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有一定的特长、极强的表现欲和自我意识,逐渐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进入大学后,生活模式瞬间改变,在心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情况下,难以适应并失去心理平衡,不自觉地形成了类似“闭门说真话,出门说假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心理缺陷。
2.理想的现实落差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成绩虽然总体上低于第二批录取的本科院校学生,但其学习基础较好。对于自认为可以考上一个好学校的学生来说,自认为“沦落”到了独立学院的现实让其难以接受,就转而用双重人格去换取某种虚荣心理的安慰。
3.心态的严重失衡
独立学院的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曾任班委等职务,成绩居于中上水平。某些同学“超常”发挥而进入较好高校或被派往国外学习,甚至有些同学“本硕博连读”,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现象的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发强烈,使他们全然忘却了他人成功除机遇外还有更加重要的因素——努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双重人格的影响
1.对个人人格形成的影响
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身心尚未成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遇事易产生自卑、偏激的心理,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严重偏离正确的轨道,个别学生还出现破罐子破摔、仇视社会等心态。
2.学校管理秩序难以维护
⑴ 缺乏自律。经历了高考的残酷抉择,使学生内心产生自卑和偏激心理,对独立学院缺乏认同感,质疑文凭效力、师资及知识。⑵ 脱离集体。双重人格的学生排他性较强,与宿舍同学的关系紧张而出现多次换宿舍,甚至在外租房,对集体活动根本没有兴趣。由于置身于集体外,对集体荣誉或他人的成绩不屑一顾,对自己的不利总归结于自己臆想的所谓“打击报复”,进而加剧了对集体的排斥。⑶ 流氓习气。双重性格学生常以极端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本事”,当这种行为超越了正常的社会伦理标准和大学生身份时,容易被外人看成是“流氓习气”。
三、解决双重人格现象的对策
⒈正确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该位置是与自身人格、努力(能力)及所遇的机遇有关联,更与自己的思想认识及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没有达到预期来到了独立学院,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作为教育者应当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感,并教育学生用平静、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转折点的错失并不意味着今后所有的转折点丧失,四年后的另一个人生重大转折点仍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现有条件下的良好心态和努力。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位置、发挥优势,通过努力拼搏,才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
⒉施予人文关怀
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着独立学院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在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倾向。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各项活动、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学生管理工作上,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施与人文关怀,从激励和引导的角度规范学生行为。注重学校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积极的心理环境。
⒊适当开展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正视、应对和预防挫折,从而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并将挫折转化为动力的教育方式。首先,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任何的成功都需要努力来换取,但仅有努力也是不够的。挫折证明了“这是错误的”,只有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对待挫折并找出失败的原因,才能使之转化成今后成功的因素。其次,以感恩的心态面对挫折。挫折的经历是金钱所不能购买到的,它能使我们避免今后可能重蹈覆辙。只有在经历了挫折之后才能成长,这是任何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⒋改善学院的软、硬环境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软、硬环境的建设上,使教育、管理更人文化,努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密切结合。大学的管理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及综合素质,而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应在稳定学生思想和情绪方面下功夫,开展多种课堂外的文化活动,突出励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危机心理干预、强化制度支撑、个性化教育和良好环境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志祥.沉重的翅膀——当代青年双重人格探因[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0(1):28.
[2]邓云晓,陆志荣.信任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41.
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篇12
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
公司法人格否认 (disregard of corporation personality) 源于英美法, 英美称其为“揭开公司面纱”, 德国则称其为“直索责任”。是指在特定情况下, 即当适用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会对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带来不公正时, 法律将不考虑公司的有限责任特性, 在司法程序中直接追究责任特定的公司股东, 令其承担无限责任。
可见, 该制度是特定情形下对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修正和维护, 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 是对公司、股东、债权人与社会公众的风险与权利的平衡, 实现“矫正的公平”。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学基础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和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已得以建立, 在司法实践中也得到推行, 并成为两大法系国家共同认可的法律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有其确立和存在的法理基础。
1.英美法系。当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使得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相矛盾时, 英美法系国家往往通过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恢复个别正义的价值, 以维护并实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 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以维护和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价值作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理基础。
2.大陆法系。与前者不同的是, 大陆法系国家主要从诚实信用和权利滥用禁止等民法基本原则寻找理论依据:
如果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 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 损害了公司、第三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导致各方利益关系的失衡。此时, 理应援引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揭开公司面纱, 以恢复法律正义和利益均衡。
三、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现状及分析
《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从这条规定可以得出:
1.在主体方面, 《公司法》规定法人人格的滥用者为公司股东。这里所指的“股东”既包括一人公司中的唯一股东, 又包括股份多元化公司中滥用权力的控制股东。
2.在客观方面, 《公司法》规定“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这里所规定的“滥用”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具有明确界限划分的概念,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在具体个案中结合具体情况由法官作出判断。
3.在结果方面, 《公司法》规定须达到“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这一点包含以下内容: (1) 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行为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2) 债权人的利益受到的损害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3) 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与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在责任承担方面, 《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 在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认后, 公司和股东对特定债权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这是我们立法的一大进步, 但其仍存在缺陷和漏洞: (1) 主体范围不全面。法人人格的滥用者应该是公司的决策人, 它不仅仅包括公司股东, 更包括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实际控制人。当然, 该决策人承担法人人格否认责任的前提是该决策人应该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决策负责并且该决策与债权人利益的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 客观情形太概括。公司实践中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形式多样、千变万化, 法律很难罗列各种具体的行为表现, 但在一个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国家里, 这样的规定很难去指导司法实践。 (3) 结果方面太抽象。《公司法》规定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才构成滥用法人人格。如何才算严重, 必须加以明确。同时, 该规定没有把损害公共利益的情形纳入进来, 这也是不合理的。
四、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 我们应该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 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1.明确责任主体的范围。对于公司的董事、经理或者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公司的决策人利用职务之便滥用公司法人格为自己谋取私利者, 应当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追究责任。
2.列举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情形。如果将其适用情形细化, 可以增强其操作性。故应限定在一些情形中适用:如人格混同、利用公司从事不法行为、规避法律、契约义务等。
3.将损害程度具体化。《公司法》规定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才构成滥用法人人格, 这一规定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因此, 我们应该将损害程度的标准细化、具体化, 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审判依据。
4.弥补现行《公司法》在社会公共利益的漏洞, 将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造成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纳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避免出现滥用公司人格的股东逃脱承担对社会公共利益损害赔偿责任的现象。
5.清理、整合我国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有关规定。鉴于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刚刚确立, 我国的整个法律制度的规定较杂乱、不成体系, 甚至时有冲突, 因此有必要加以整合和清理。以有效地预防和规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郭玉坤何苗:国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与实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
[2]李君:论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J].法制与社会, 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