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

2024-09-25

健康人格(精选12篇)

健康人格 篇1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就学校而言,实施生命教育,要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来进行,遵循认知、体验、实践的原则,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一、让学生在感知中认识生命教育的意义

1. 建设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显性与隐性并重的教育资源。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努力建设“关爱生命,创造健康”的生命教育氛围。同时,教师更要注重隐性校园文化的培养与积淀,那就是整个校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体现在校园内每个人身上的精神特质。这是一笔历久不衰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最佳载体与最好舞台。

2. 整合学科资源,有机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渗透功能。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还应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教育的价值

1. 借助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专题教育,既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又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引发思考,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例如可以开展生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帮助学生适应环境,正确处理交往、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培养学生开朗、合群、乐学、自助的人格和乐于交流、合作与分享的心理品质。

2. 发展学校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的重要载体。学校要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如在校园内组织田径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等,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个性与特长,在活动中养成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生命的认可和对他人的赏识。

3. 结合各种纪念日和节日,培

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法定纪念日和节日,以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契机,从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发展出发,关注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整体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生命教育的内涵

我校充分利用学军、学农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存技能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社情民意,丰富阅历,开阔眼界,使学生们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心。我校组织开展了形式众多的实践活动,如采访、参观、调查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触动心灵,体验生命的价值。在具体实施时,我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基地、社区德育基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我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福利院等社区服务,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来学校演讲,与学生座谈、讨论。我校还充分利用“蓝天下的至爱”等募捐帮困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锻炼生存能力;通过角色体验,丰富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健康人格 篇2

永福学校:彭荭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

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健康地成长起来。

健康人格 篇3

一、以课题为引领,营造人人参与氛围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其教育态度与方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校申请了《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子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从理论上丰富教师的心理学知识与素养;同时,学校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考核培训,提高教师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学校不但把班主任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求每个班主任积极地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当中去,而且要求每个科任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语文、思品课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高贵幽雅的品质;数学、自然可以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美术、音乐可利用特有的旋律、线条、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课可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竞争、拼搏、进取的精神等,使学生时时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师生同唱开心曲

什么是健康?现代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聘请浙江省著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周红五教授亲自给师生们上辅导课,让师生们明白一个健康的人,不只是无疾病、无躯体残缺,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的完善、完整的生理状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周教授浅显易懂的例子、生动有趣的讲解,师生们逐渐懂得:心胸开阔、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心中有他人、兴趣爱好广泛等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重要。周红五教授还给全校师生上心理辅导公开课,一节《巧手解千千结》的心理辅导课让师生明白:生活当中有无数的困惑、困难、误解、伤心……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双巧手,有一颗善思的脑袋,这千千“结”就会一个一个被破解。辅导课上,教师与学生在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互动,不仅身心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而且习得了正确的辅导方法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正是得益于周教授的悉心指导,我们学校的老师迅速成长起来。各年级相继开设了心理活动辅导课,其中的活动课有“与烦恼说再见”、“男生女生交往课”、“负面情绪的调节与消除”等,或讨论,或活动,让学生体味生活,感受真实的自我。心理活动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成长的欢乐,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困惑与烦恼。师生在心灵的对话中共同成长。

三、拓宽家校沟通渠道,提高家庭心育水平

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环境易使孩子活泼开朗,形成良好的品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与家庭紧密配合,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课。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关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孩子的心理品质、困惑、烦恼却很少关心,或不知如何关心。对此,我校除了多次印发有关这方面的宣传材料,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家长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外,还设立了家校连心桥,开设了家校联系电话,设立特殊生家、校联系卡,定期召开家长会,请周红五教授在全校家长会上作“营

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理辅导讲座。通过讲座,周教授列举并分析了造成亲子之间不和谐的种种因素,让家长们自己去反思造成与孩子不和谐的一言一行,从而提高家长们自身的综合素质,端正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性,切实提高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开发隐性课程,促学生健康心理形成

优美的学校环境、高品位的书香校园文化,是一种意义重大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具有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校园环境的改造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对校园布局进行了大调整,大胆创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校园风貌。苍松翠柏,花红柳绿,鱼游鸟鸣,各种建筑物座落在绿树红花丛中,池塘、芭蕉、梧桐、虞美人……一年四季,鲜花争艳,绿树相辉,名花异草,修竹茂林,把学校装扮成花园式的育人之地,师生在这里修身养性、悟道明经。

加强文化熏陶。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和经典诵读、学习名人、剪纸、捏小泥人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兴趣,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学校的走廊文化特别凸显“走进中国传统”这一主题,把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四大发明、三皇五帝、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假日等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每天诵经明理、吟诗怡情,日积月累,良好的心境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心灵的对话,又要注重环境的营造,心灵的熏陶,真正做到有问题及时引导、矫正,没有问题固本培源、增强免疫力,学生在温馨、和谐、优美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一定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人。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香山小学)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分析 篇4

心理学上的人格 (personnality) 内涵极其丰富, 其本意起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进步, 其内涵发生的深刻的变化, 可以概括为外显的行为、心理活动和内隐的人格成分两部分。外显的行为是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经过修饰的活动;内隐的人格成分是“真我”, 是本质的、未经修饰的成分,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从本意来讲, 人格本身并无好坏与优劣之分, 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个体会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构成了丰富的人类社会, 并且拥有了丰富的心理活动, 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但健康的人格是个人成熟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还可定义为健全的人格, 人格的健康与否对于个性发展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界定人格是否健康, 应该先明确什么是健康的人格。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如:罗杰斯、弗洛姆、高玉祥等均对健康的人格做了研究和阐述, 虽然这些观点存在的高标准难以达到, 但也为我们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了目标, 综合相关阐述, 最基本的健康人格应该为综合了各种良好人格特征, 并在个体身上得以集中体现的人格。由此, 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客观理性自我评价;二是积极的心态;三是拥有充分的自信心;四是对待困难的抗挫折能力;五是适时的自我提升;六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影响人格发展的内、外因素

塑造和培养健康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尤其是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对于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我们在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优势的同时, 相关的不和谐因素也会显现;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性, 并且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和深入, 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普及) , 就业的竞争和压力, 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相应的影响外, 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因素也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人格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则具有不同的特点, 而几个关键阶段决定了个体人格特点的形成。针对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埃里克森等均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主要分为口唇期 (oral stage) 、肛门期 (anal stage) 、性器期 (phallic stage) 、潜伏期 (latency stage) 和生殖期 (genital stage) 五个阶段, 过分强调“性”的作用, 尽管他的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一观点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其未将个体的成长与心理的发展相结合, 而埃里克森在此基础上, 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是一个相当完善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对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讲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虽然在个体发展的阶段中, 不可能所有的发展阶段均能用理论来涵盖个体的差异性, 但在个体人格的发展阶段中, 各阶段的特点, 决定了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 当某一环节缺失, 势必会造成不健康人格的产生。当代高校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 种种问题的出现, 自身发展环节的缺失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阶段的缺失,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会造成重要的影响。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应在其在发展阶段找出是否有缺失。

3 当代高校学生中人格存在的问题

从人生发展阶段来说, 进入大学阶段, 正是处于青年期和成人前期的阶段, 也是个体趋于成熟的阶段, 本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个社会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是构建独立的心理世界和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但在外界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双重作用下, 使得高校学生人格方面具有不同层面的问题,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目空一切, 以自我为中心。现代的大学生, 以独生子女居多,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基本上以自我的意志为出发点, 不懂得尊重和考虑别人, 不能从实际出发, 妄自尊大, 自我膨胀。特别是表现在自尊心强、家庭条件较好、相对独立的大学生。二是空虚、无所事事。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实际价值, 对于自身认识不足, 没有明确的目标, 同时也就失去了为之奋斗的动力, 大学生活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三是适应环境能力缺失, 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面对进入大学后的全新环境, 无所适从, 对自身的环境适应调试能力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对待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性交往等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 表现出内向、不合群, 有些情绪得不到合理的释放, 严重者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疾病。四是自卑情绪占主导, 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评价。这一特点在特殊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较多, 多指:特困学生、单亲及离异家庭、厌学群体等, 这一类的大学生往往低估自身的能力, 对外界的反应较为敏感, 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悲观情绪严重。五是压力过大, 焦虑情绪严重。对前途、命运、求职、择业等问题考虑的较多, 容易自我加压, 并且把压力扩大化, 不能客观理性的分析, 造成焦虑情绪严重, 不能很好的自我减压和排解不良情绪。

4 高校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方法

健康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势必会外显为心理问题, 针对高校学生出现的问题, 如何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使其个体发展的需要, 也成为摆在普通高校面前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解决高校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有助于其建立健康的人格,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 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措施,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心理因素的保障。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主要由个体内在因素影响和外在环境因素影响两方面造成的, 即内因与外因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内在因素除生物遗传因素外, 主要指个体发展阶段中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儿童早期经验, 对人格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在环境因素则主要指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各阶段学校教育、自然环境等, 对健康人格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想重塑或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是要加强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学阶段无论是在个体发展的生理成熟度上, 或是心理成熟度, 是一个趋于成熟的阶段, 均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充分的认识自身的问题, 客观理性的分析, 并以积极的心态找出解决的办法的阶段。针对人格发展中种种问题, 此阶段是一个很好的修补和完善的过程。

二是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能够充分认清当前所处的国际和社会环境, 并能够正确分析其背后所隐藏的本质, 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教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抵抗力。

三是加强网络教育。要充分认识网络的双面性, 充分利用网络开阔视野, 增加知识储备, 积极摄取新知识, 同时要避免因痴迷网络造成的游戏成瘾、人际关系疏远、道德价值观念的偏移和各种不良信息等负面影响。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求职择业、以自我为中心、环境适应能力、不良习惯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尤其是加强自尊、自信、自强教育, 使其养成各种优良习惯, 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加强各类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 增加活动的参与面, 使大学生通过活动展示自身优势, 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六是加强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利用同龄人之间的优势, 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加强同学联系, 增强朋辈互助的有效性, 确保实效。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具备健康的人格才会使大学生很好的处理学业、生活、理想等,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学生是国家的财富, 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 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当前普通高校要把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摘要:高校学生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群体, 在自身优势凸显的同时, 不足之处也日益显露, 由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和恶劣后果也逐渐成为社会问题, 而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 排除处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多种价值理念混杂, 政治、经济的形式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体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 在自身发展阶段上, 尤其是在性格发展过程中, 相关环节的缺失, 造成健康人格的未完全塑造也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因此, 如何塑造当代高校学生的健康人格, 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也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段新星, 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07) .

[2]雷莹, 张季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05) .

注重情商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 篇5

培养健康人格

龙城高中

祝燃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校是大规模全寄宿制的学校,学生每周有六天的时间在此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当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的岁月里,不断面对的具体的学生问题引发了我对情商教育的诸多思考。

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使他们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可以克服的挑战、有足够的度量接受不可克服的挑战等等。

许多老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后仍能给老师写信问安、仍能在街上遇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起眼的,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许多在学校被老师倍加关照、视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所谓“尖子生”们,毕业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则着实让老师感到尴尬和不可思议,其实,这就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即使在学校,学生失礼、无礼之处并不少见,例如遇见师长不打招呼,径直而去;因某事被老师批评而高声抢白;同学之间脏言秽语、动辄拳脚相加等,其实这也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还有许多家长不止一次的在老师面前抱怨:“我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做,我只要求他把学习成绩搞好就可以了。可你看,不但成绩没搞好,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听到这些,我深深地为这些家长感到悲哀,其实,这还是缺乏情商教育所带来的后果。

在校的高一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没有兄弟姐妹可以谦让、可以沟通、可以理解,娇生惯养,霸道,事事不让人,不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而他们恰恰又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尚未成熟,情感的波动、情绪的反复时常发生。因此,如何教会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承受各种压力,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将情绪专注于一项目标,保持高度的热忱,成就一切事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急切的。当今信息的快捷,生活的便利不但淡化了成人间的情感维系,更使学生们陷入了一个缺少群体往来的世界,一切都在表明要充分突出情感、情绪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学 1 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的能力补钙,更要对学生的心灵补钙。实践证明,如果能成功地培养学生情商中的某一些能力,其他能力也会随之象滚雪球一样得以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过度注重智育,在一定程度上轻视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情商培养。情商教育的缺失,引发青少年极其严重的问题,造成许多不良现象乃至恶性事件。作为学校年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该如何反思,怎么应对,如何引导班主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把情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情商的花儿开得更艳呢?我认为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发展: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过重的升学、就业等社会压力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想帮助学生应付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就必须通过生活实例或现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懂得:情绪影响你的人生,情商决定你的人生,改变思想就能改变生活;乐观是必不可少的情商,乐观自信的积极情绪是生命之基;加强内省,放松自己,调适心灵,克服忧虑,超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为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并务实地为此勇于高飞。

老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就要注重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一个人如果缺少了别人的赏识﹑鼓励和尊重,他的自信就会营养不良,甚至会枯萎。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应用赏识和激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广的视野去观察每一个学生,以开阔的胸襟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对学生的内在品质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展示,实现自我期待的目标。研究显示,一个人若是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能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这充分说明了激励的情商作用。

二、在交往中学会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与老师交往、交流越多的孩子,他的各种能力和学习水平也就越强。因此,善于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老师要利用相互沟通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抓住一切契机让学生与学生,学生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他们懂得只有富有同情心、善意倾听、舍得付出、微笑待人、真诚赞美他人,才能更好的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欢迎,从而达到互动的理想效 果。学会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共同快乐的生活,积极、健康的交往交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主动化解矛盾,构建和谐融洽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和友爱互助、团结和睦的同学关系,最终树立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好的建议,与他人共同承担工作,面对困难。知道与人为善,就不会让成见遮住眼睛;懂得感激,就不会让实用代替情感;知道沟通,就不会让情绪淹没理智;知道享受反思,就不会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研究表明:一个人生活在温馨友爱的集体环境里,由于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容忍,使人产生愉悦、兴奋和上进的心情,工作热情和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成就一切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

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应注重情商教育与训练,以提高学生自我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班会课是学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或活动课等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和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举办“情商与成功”主题班会、“智商与情商谁更重要”辩论会,开展情商专题讲座,设置情商训练主题,总结情商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等。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这些活动犹如春风化雨,有助于学生对情商的直观认识,对情商的作用及对人生的影响了解更为深入透彻,对开展情商教育和培养有更大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也更能取得情商教育的良好效果。

1、树立是非观念,敬畏纪律约束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可以没有上限,但绝不能没有底线。不追求崇高,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守不住底线,便一切都无从谈起。有的学生常说:“我们班都不学习,他们可乱了”。到头来,谁的成绩都比他好,别人没事,他却被学校纪律处分了。这就涉及一个是非判断的问题。

落实校规校纪,强化教学管理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我校制订的《深圳龙城高中学生手册》《规章制度汇编》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接受规则意识的熏染,使校规校纪扎根学生心里,让他们多一份责任,多一份配合,多一份敬畏。

2、教会学生坦然应对挫折,合理宣泄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在学校或踏入社会,人总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之事。面对诸多不如意,学会合理的宣泄也是应对挫折的良好途径。如通过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谈心疗法、暗示疗法等都能有效地缓解情绪,解除压力;当学生能积极地面对挫折、迎接挑战时,其事业成功之门也就悄然打开了。

3、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社会的激烈竞争同样存在于学校﹑班级和学生之间。许多学生思想不成熟,拒腐能力差,人格不健全,认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别人,击败对手,赢得胜利,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竞争方式:成绩好的暗中使劲,不与他人交流,孤芳自赏,以其优异的成绩吸引别人,博得别人的赞赏;成绩差的追求物质享受,赶潮流,追明星,甚至打架斗殴,以此引来别人的“羡慕”“崇拜”。要矫正这种畸形的人格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班主任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竞争只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结局。它能给我们带来机遇,带来挑战,使人居安思危,激发斗志,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竞争中要求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让每个学生在竞争中都有一席之地,进而使整个班级人人施才智,展风采,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既把同学当作竞争的对手,赶超的目标,又把同学当作志同道合的朋友,实现人生里程碑上思想﹑知识﹑意志的新突破,建立健全的人格,为将来踏入社会参与更激烈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4、培养学生吃苦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生难免坎坷和挫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介绍一些历经磨难成就大业的人物的事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种种途径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让学生终身享用,受益无穷。

5、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苦闷,找到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性格、心态的平台,让他们从容面对挫折,面对人生。不是有问题的孩子才需要辅导,而是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辅导,就象小时候打预防针一样。

此外,情商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及时引领,并不断探索“老生常谈”的“新谈法”,寻找说服教育的“新角度”。情商的培养需要沟通,需要心灵的共鸣,需要生活中的行动。希 望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高中学生情商培养的链条。老师对待学生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作为反应程序也会输入到学生身上,学生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遇到的问题。

你的人格健康吗 篇6

通常,我们说“我以我的人格担保”, 这里的人格其实指的是人品,一个人的品格,更多含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是一个人对情绪、情感、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我们经常说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格健康,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心理协调能力,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康的人就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发展时期,在这些发展时期中不仅身体各方面都在成长、发育,人的心理、人格也在随之成长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重点,而且每个人的人格发展都有相似的规律,养育者只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孩子的人格发展,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保证。如果养育者不管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或者不管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关系等需求,采用不管不顾等忽视的方式对待孩子,那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肯定是十分不利的。

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在0~6岁这个时期非常关键,特别是3岁以前的良好养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康会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中,有没有稳定的养育者,这个养育者是否能根据孩子发展规律给孩子提供相应的需求满足,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临床心理学中,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首先就需要了解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发展是否是比较顺利和少创伤性的,从这个人的情绪调整能力、情感表现能力、亲密关系和重要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思维和认知发展能力、安全感与自尊稳定能力等方面评估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否成熟和健康,如果发现这个人在上述方面有比较明显甚至严重的受损现象,一般会考虑这个人的人格状态是一种缺陷型人格水平,而上述各方面发展好的人格状态就是一种成熟型人格水平。当然,大多数人的人格发展并不是这么绝对,更多介于上述两种型态之间,就看那两种型态哪方面占有的比例的高低,以及某些重点能力的高低。所以,那些极端人格缺陷的人,精神病学上称人格障碍的人是极少数,同样,那些人格极端成熟和完美的人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人都会有相对成熟的人格层面,同时也会有受损的层面,这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美无缺地被养育,会遇到各种可能的挫折甚至创伤有关。

我们都理解,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如果不好,身体健康就容易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生病,身体素质不仅和我们从小的养育环境、营养条件等有关,还和成长过程中的有意识培养有关。同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也会和这个人的人格素质有关。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影响,容易起伏不定时,并不一定是这个人成心要“作”,或许更多的是这个人的人格素质有些问题,所以只要一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人的情绪、情感、亲密关系等方面就会明显起波动。

每当幼儿园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那些刚入园的孩子中经常会出现不断哭闹无法安静入学的情况。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同时和父母及其他养育者有短暂的分离,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从这些孩子的哭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非常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分离的恐惧感。一部分孩子可能过一两天就会习惯于幼儿园的环境与氛围,但也有少数孩子即使过了很多天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入学,这些孩子真的是很让人揪心的,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在他(她)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发展有明显受损的地方,至少在安全感的培养和分离焦虑的处理能力上有明显的缺陷,如果仔细去回顾这些孩子的养育过程,就会发现问题。虽然这些孩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但不代表说这些孩子的人格就有障碍了。因为人格的发展除了前几年比较重要的阶段外,后面的不断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比较明显的人格发展问题时,家长如果能重视,能及时地在养育方式上做出调整和改变,对孩子仍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当然,如何能合适、健康地养育孩子,特别是让孩子的人格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比较丰富的课程,并不是我在这里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另一个能充分反映人格状况的就是亲密关系,两个相亲相爱的人最容易反应出不同人的人格健康水平。

现在婚姻中的问题那么多,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怪罪于某一方的道德问题,往往忽略甚至不知道这里面其实是相处双方的人格健康水平及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起作用。婚姻中最常见的矛盾现象就是每个冲突中的人都认为对方有问题而自己没有什么问题,都希望对方能为自己而改变,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她)会这样对我”?因为有些人真的没有共情对方的能力,所有的感受都只是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能力可以分出一部分的关注在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上。所以两个人在闹崩的时候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你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爱情是激情的相遇,是各自“条件”的比拼,外貌、经济、地位、风情等形成了爱情的条件基础;而当两个人开始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双方的“内功”高低才是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这里的内功就是指各自的人格基础。不管前面的条件多么不同,即使有最优秀的“条件”,都无法保证两个人可以幸福地在一起生活。我们不会认同只有穷人才会婚姻生活不如意不幸福,而富人就一定幸福如意的。

在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我们都会希望对方“脾气”好,“性格”好,这其实就是在希望找一个人格相对成熟和健康的对象,但现在国人的婚恋观中这方面却往往不自觉地被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是否漂亮、帅气所左右,恰恰忘记了两人“在一起生活”才是婚姻,而生活的幸福度除了经济条件等因素外,很多时候两个人的人格健康程度及适配度占有极高的份量,但这一切由于社会氛围的影响都被忽视了,以至于出现当在一起生活以后才发现没法生活下去。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希望父母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之前不顾一切所追求的某些外在条件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而真正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快乐和幸福的前提是能拥有健康人格,这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需要早年的培育加上后天的修炼才能拥有的。

育健康思想塑健全人格 篇7

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代青少年有志向, 好学上进, 充满活力, 自主意识强, 敢想敢干。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享乐意识严重, 不良习惯多。

中职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 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的现象经常发生。

2. 缺乏学习动力。

许多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基础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3.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许多学生在家从未干过家务,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4. 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自幼形成倔强、孤僻的性格。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中职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在上初中时, 有些学生长期受歧视, 缺乏上进心, 没有学习的动力, 自暴自弃。

2. 社会原因。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明显滞后,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如一些散布黄色、迷信信息的报刊、书籍和影视作品等, 严重腐蚀青少年学生, 这也使得一部分中职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 对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 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 不能与孩子正常沟通, 有些家长在家里聚众打牌, 甚至赌博;有的家长唯利是图, 金钱至上。这些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4. 学校原因。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虽然办学时间较长, 但实习场地、活动场所都比较小,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活动的需要;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也显僵化,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有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 坚持“三贴近”,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群体。

2. 加强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都知道, “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教师, 首先应忠于职守, 讲究职业道德, 以身作则, 当好学生的表率。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有可能遵守社会公德, 才有可能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3.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必须狠抓校风、班风建设, 使中职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说:“人是个整体,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是不可分割的, 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 一桶水的容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块。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 有时会极大地影响其成长和成才。”可见, 中职学生如果思想品德不好, 其他方面虽好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甚至可能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健康人格 篇8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象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拼搏。孩子的心灵本是纯真无邪的, 但随着接触社会, 童心却受到玷污, 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匮乏, 尽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但青少年礼仪修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 如无视课堂秩序、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随便说话、接发短信、沉迷网络、迷失自我等, 这些行为都严重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导致他们学业荒废, 精神萎靡, 人际关系紧张, 心理脆弱, 适应力差。青少年是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1.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引导以及为孩子设计合理的人生目标是必要的, 只是在目标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上是否遵循科学、合情合理, 是否从孩子的智能、心理等承受力的实际出发的。但是,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 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或寄希望于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 而给孩子以重压, 不顾及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导致孩子不堪重负, 或逆来顺受, 人格奴化;或逆反而致暴力倾向;或对生活厌倦失去信心……由此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偏向。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 也曾使许多孩子迷途知返, 使许多有志青年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使一个个家庭和乐安康。但当父母家庭的期望转化为孩子必须达到的, 却超出孩子的体力、智力等能力所能承受的现实目标时, 必然使青少年的身心受到巨大压力和伤害, 这不仅无益于青少年学生获得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正常的知识、技能, 更扭曲了其人格, 阻碍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的影响。

重视学生智能培养, 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 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 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 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 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现实教育实践中, 有一种普遍的错误倾向, 就是把学校教育“窄化”为智育, 又把智育“残缩”为分数, 许多工作方式明显地表现出以下缺陷:重智能、轻人格;重书本知识的学习, 轻特长、志趣发展;重接受和记诵学习, 轻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方面的学习;重埋头苦读, 轻愉快巧学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也常把高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良的唯一标准, 忽视对其人格作出评价。往往一些高智能、高分数的学生在人格上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由于智能的光环作用而不易被发现, 以致未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

3. 青少年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原因。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总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决定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当今社会, 科技飞速发展, 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一方面它们促进了人类理想人格的总体进步,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在困惑迷茫之中步入了误区, 失去了自我。

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的对策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1. 重视学校教育, 为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们要发挥好教材中许多健全人格养成的实例的教育作用, 撷取现实中的典型事例, 以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学生, 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要给学生以能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 加强班级道德训练, 增强凝聚力, 激发主人翁意识, 培养团结、友善、勤勉、认真负责的品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开展文化活动,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 进行心理咨询, 举办心理讲座等,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 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

2.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构建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长效机制。

社会是个大课堂, 不仅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更应当在探索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直以来, 人们总把学生的人格养成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而忽视家庭、社会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校单兵作战, 协调不一, 而且学校在人格教育观上与家庭、社会的价值观不相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 导致青少年产生许多人格问题和心理冲突。家庭、学校、社会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 搞好人生启蒙;重视社会关爱, 把关爱作为一种责任, 家校携手, 全力共建, 形成合力, 统一标准和价值观,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德是人才的灵魂, 具备了德性, 人才能真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 才能发挥潜能, 磨炼砥砺, 真正成才。

摘要:道德人格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面对急剧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人格缺失的问题。针对青少年的困惑与迷茫, 家庭、学校、社会应协手共建道德人格体系。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康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勇琼.青少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社会纵横, 2004, (4) .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孙英.青年学生的人格障碍与健全人格的塑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9 (3) .

以人为本, 塑造健康人格 篇9

所谓健康人格,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 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第一, 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观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 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第三, 能够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一、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 注重培养个性心理品质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发展脱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德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促使个体道德社会化, 而个体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也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作为人的一种素质结构, 它在内容上必须包含反映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情感、意志、性格、爱好、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如果只考虑了人的社会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不能立足于人的主体性, 就有可能使德育教育偏离教育初衷。因为当前社会生产高度发展, 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也经历着许多烦恼与不安。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已折射、波及校园, 这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 无疑是一种挑战, 有其积极的一面, 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率直线上升。据某直辖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学生有34%的人有心理障碍, 12.5%的人有心理缺陷, 28.1%的人有心理失衡现象。现代德育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生命, 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为此, 1988年国家教委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中, 把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正式列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 并规定了具体内容。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重申学校德育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同时, 还应注意把握各年龄阶段教育的重点。如小学教育阶段应以文明礼貌教育为重点, 并注意培养学生诚实、谦虚、勇敢、活泼、大胆、创新等思想心理品质;中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点是集体主义教育、系统的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以及与爱国主义职业相结合的理想教育;高中阶段的德育重点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最终引导学生把个人事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 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强化学生主体性, 创建全方位德育格局

学校有必要开设人格教育课程, 让学生系统学习有关人格的知识, 使之正确认识什么是人格和理想健康人格, 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是有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必需环节, 帮助他们形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人格品质,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激起他们道德情感的需要和对实现人生价值构建理想健康人格的强烈愿望, 并通过其主体性对道德观念的认识、认同、升华而内化为构成自己人格的道德力量。

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单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学校从整体上建立一个系统的德育体系, 并全面提高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素质水平。“学博为师, 德高为范”, 教师的完美人格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不仅如此, 家庭及社会也要共同努力, 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提供更为广阔的健康环境。

三、激发学生主体性, 正确科学评价学生

现代德育的核心是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人格,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发展。同时, 作为主体性的学生, 必须强调自己在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突出主体参与意识, 变“被灌输”为“养成”, 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 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掌握业已形成的观点和道德规范。在生活现实中、在真情实感中、在活动交往中, 升华道德认识, 激发道德情感, 磨炼道德意志, 养成道德行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一旦被激发起来, 那么教师正确评价他们在教学中的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 会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教学的情绪和热情。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篇10

首先,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所以无论如何, 我都以一颗善意的、理解的心对待孩子。这样孩子也会报以理解的微笑。我常对孩子说, 每一颗小草都有属于它的春天, 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前途, 发展的结果怎样都很难预料。但有一点, 必须首先学会做人。处于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必然的, 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我也是善意的批评, 不求全责备。比如, 有孩子在桌子上写字, 我先静静地看着他, 而后我说, “桌子啊, 你看看这个孩子的字写得多漂亮啊!但你的脸被人划过, 你疼吗?”孩子就会不好意思, 这时我又会说, “哎, 如果有人在你干净漂亮的脸蛋上写字, 你感觉怎样啊?”“以后还会写吗?”当然不了。再比如, 有些孩子爱乱丢垃圾, 我发现后, 就什么也不说, 我默默地捡起它, 拿在手里, 让大家看看, “这是什么?它的‘家’在哪儿呢?”“哦, 记住了, 把它送到它的‘家’里啊!别让它孤零零地蹲在地上, 然后让你们孩子一脚又一脚地踢皮球啊!”总之, 我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我都得采用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的策略, 比较幽默诙谐地指出, 这样反而让孩子感到不好意思, 以后会注意的, 也不至于伤了孩子的自尊。所以整个班级师生都能和谐相处, 其乐融融。

其次, 我从学校文化想到了班级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 逐步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追求, 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和谐有序的学校文化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染缸”, 能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受到情操的熏陶, 心灵的净化, 人文素养的养成, 给人以激励, 左右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任何沉浸在其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它的教益。那么生活在班级中的孩子, 何尝不需要这种文化的浸染呢?精心打造班级的文化个性, 实现对学生柔性的“精神引领”,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榜样启迪模仿法

思想工作的方法重在感化。怎样来感化呢?就是要通过榜样的作用。通过榜样教育, 可激发学生对人物榜样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 并把榜样作为鼓舞自己前进的偶像。

(1) 教师作榜样。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 身教为先”。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些都是说, 只有自己坐得正, 坐得稳, 才能去要求别人, 也才能令人信服。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小学生的眼里, 印在小学生的脑中, 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成为师德建设中的标兵, 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模范, 这种榜样感召力无疑是事半功倍了。

(2) 班星作榜样。榜样教育促使学生“择善而从”, “改过迁善”, “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班月星榜”可陆续推出本班的“习惯星”、“礼仪星”、“健身星”、“环保星”、“节俭星”等, 将他们事迹记录在班级日志上, 以他们的模范行为和优秀事迹影响教育其他学生。这样, 每当课外时间, 常常以中队长为首的一部分同学都会主动提着塑料袋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去捡拾垃圾, 曾多次得到学校值周领导的表扬。部分带全体, 使得这个班的同学各个好样的。

第四、艺术自我熏陶法。

艺术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和信念, 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过程中, 通过艺术的自我熏陶, 以美诱人, 以美感人, 达到培养学生对美好的追求与爱好, 融美于心灵的习惯。比如, 让学生自己创作设计黑板报、墙报等活动, 让他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

第五、自我教育法。

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应该是引导自我教育高超技艺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自己提出任务, 比如, 在周会课上, 常常采用学生自我剖析这一做法, 让学生自己找找本周内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和感到做得不好的地方, 再说说自己以后的做法。我觉得这可以让学生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思想转化与行为控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扬起自信风帆,塑造健康人格 篇11

关键词:自信培养;关爱;微笑;鼓励;开展活动;健康人格

自信是新世纪成就事业的必需心理素质,是未来征途中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们认为,“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下面我谈谈在尖岭初中任教十几年来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几点感受。

一、爱是培养自信的前提

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会做到思想上关怀学生,生活上体贴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和无私的爱,唤起他们向前奋进的信心和勇气。

爱学生,首先表现在尽你所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取决于自尊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果学生的自尊遭受了挫折,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无能和弱小,继而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信心丧失。

爱学生,还表现在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认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作、态度、价值观,经过一段时期的自我探求,可能出现更为牢固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自信。

二、以微笑面对生活

微笑是自信的表现之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本身应该自信。生活中,无论遇到多么艰难的事,作为教师,面对学生时,都应该保持微笑。微笑能让学生心绪平稳,也能让学生建立自信。

毕业班的学习生活无疑是辛苦的,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使大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从而表现出情绪上的压抑、被动、精神萎靡等。这些问题在早晨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常常发现,许多同学精神恍惚地坐在椅子上发呆,有的连连打呵欠,一脸的疲惫。如果这时,班主任微笑着站在讲台上,就犹如明媚的阳光,能把学生心底的朝气唤醒,让学生从沉重的思想桎梏中摆脱出来,学习便能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以微笑面对学生,以信心激励学生,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中找到成功的自信。

一个人自信的培养,不仅靠外界事物的刺激,更依靠学生内心的主观世界。所以,我还要求学生经常对自己微笑。

三、课下多谈心,结合现实,给予鼓励

班主任的工作离不开与学生的个别谈心,在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可通过谈话给予表扬或批评。如,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结合现实分析,给予适当鼓励,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及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十分有效的。

在尖岭初中任教期间,班里一个成绩较好的女生有一次向我哭诉:每周订的学习计划总不能完成,我真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是一个自尊心极强又极为好胜的学生,期末考试的排名让她感到抬不起头来,于是为了尽快地挽回面子,她把自己的功课安排得又多又紧,她自己也像上足发条的钟,不停地旋转。正是这种过分紧张的计划,如生活规律一旦被某些意外事件(如老师占用自习课、开会等)打乱,她便十分烦躁和焦虑。我与她重新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她每两天向我汇报学习计划的实施情况,再适当调整复习进度,慢慢地,她便在完成计划中找到满足感,当再一次期末考试时,她已走出落后的阴影,自信的光环又重新在她身上闪耀。

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用信心激励,千万别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但自信的反面是狂妄,自信的袋子如果没有知识的填充是直立不起来的,老师利用谈心的机会,切实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让学生树立自信的关键。

四、在活动中培养自信

有益的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还可能培养学生自信的性格。不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出类拔萃,而课外活动是学生展示个性、张扬自我的平台,在课外活动中,也许平日课堂上的“病猫”会成为生龙活虎的“蛟龙”。这时成功的喜悦会让他感觉自己十分重要,自豪感与自信激荡着他们年轻的胸膛,激励他们向前奋进。

校运会是展示班级综合实力的盛会。我让喜爱运动的同学全都参加比赛,让爱好文学的同学写通讯,让热心的同学做后勤工作,让热情大方的同学做拉拉队……李巧,多次蝉联我校女子百米短跑冠军,文化成绩却平平。我利用运动会期间,让她的好友为她写专题报道,热情洋溢的赞美加上她出色的短跑成绩使她一度成为众人的偶像。我想,正是一种自信的激励使她奋进。

自信的个体组成的是一个自信的班级,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集体。自信的人的一生,将一路与阳光同行,即使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的心中也会怀抱太阳。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心理健康新概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09.

[2]李红.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3]岑国桢.中小学生心理与辅导.广西出版社,2002-06.

浅析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篇12

人格的英文字是personality, 这个字是来自希腊字persona, 是面具 (mask) 的意思, 所以指的是希腊演员在演出时所戴的面具, 用来代表他们所演出角色的个性。

心理学家定义人格:所谓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相当稳定而不变的特质。这里的特质指的是一个人的思考、情绪或行为, 而相当稳定指的是在不同的情境, 以及不同的时候这个人的特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价值目标, 更是大学生应该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健康人格的显著特点是:能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规划自己的人生;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渴望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己的价值。[1]

二、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一)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 熟悉了周围的环境, 认识了新同学, 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而高中时的那些单纯的想法也会随之改变。人们都说大学校园就是个“小社会”, 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 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 大学生来自大江南北, 共处一室, 不同的地域文化、心理特征、风俗习惯, 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若是不能互相适应, 心情自然烦恼, 甚至产生对立和嫌恶的态度。有的同学甚至走向极端, 为一点小事对同学打击报复, 酿成恶果。

(二) 家庭贫困导致的自卑感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中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 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 大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念日趋严重, 导致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够时髦、经济不宽裕,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

(三) 学业及就业导致的心理压力

众多家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 对大学生所学专业不够了解, 或者盲目跟风报热门专业, 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后, 由于获得的知识面较窄, 建立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不牢固,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丧失学习热情, 逃课成瘾。

由于高校年年扩大招生规模, 每届毕业生数量增加, 加上当前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在面临就业时, 怕苦怕累, 一些大学生当了逃兵。

(四) 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感情体验及时行乐, 借此寻求刺激, 满足精神享受, 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 排除寂寞, 填补空虚, 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文化;一些大学生缀入情网就不能自拔, 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 学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具体问题发生矛盾, 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 不能自拔, 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

(五) 社会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表现在飞速增长的经济, 差距日益加深的利益格局。不同的大学生对于急剧的社会变迁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形态, 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心理不适应状态, 是“心理问题”的极端表现形式。我校有一名在校大学生由于一条社会新闻, 行为举止大大失常, 后来进入精神病院接收治疗。

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方法

(一) 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价值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它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最高层次的体现。理想信念的形成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标志。形成理想信念的过程, 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觉提升价值追求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 通过不断完善, 理想信念具备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 作为强大的力量, 指导和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

在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 更要重视工作的方式方法, 不能光说大道理, 必须结合社会现实, 结合实际。要坚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诉求出发, 从大学生生活读书的周围环境出发, 关心、帮助和教育大学生,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针对性。

(二) 加强提高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特别是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 与学生朝夕相处, 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层面, 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 通过传播马列主义, 灌输党的方针政策, 用科学的思想从理论上武装大学生的大脑。教师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度、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完美, 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 教育效果就会好。

(三)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

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服务。积极做好重点学生群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 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的值班、预约和重点反馈等制度。经常开展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成长需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个案的研讨与督导活动, 不断提高心理咨询的专业水平。

(四) 重视精神文化建设, 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 为校园的文化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 同时对学生也是有极大益处的。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陶冶情操, 更能为其树立健康的人格创设氛围。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规范日常生活习惯, 提高其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影响, 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 也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针对特定节日、重大事件, 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2.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如3月份的“风筝设计大赛”, 4月份的“追梦”活动、运动会, 5月份的“创业大赛”, 9月份的“感谢教师恩”活动, 10月份的“新生运动会”等, 从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加强校园文化氛围。

3.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成立舞蹈队、合唱队、排球队、乒乓球代表队、田径代表队、文学社等学生社团, 并定期举办盛大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净化了校园精神环境,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的集体精神渗透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塑造健康的人格。

(五)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心大学生的成长过程, 尤其是心理成长过程, 健康人格的塑造过程, 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围绕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切实开展各种实践活动:1.通过开展“三下乡”“寒暑假带薪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比较客观地重新认识、评价自我, 塑造健康的人格;2.通过举办各项科技活动, 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同时, 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层位选择下一篇:软件工程考核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