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的特征

2024-07-28

健康人格的特征(精选11篇)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1

摘要:目的了解新兵心理健康与人格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某部2006年度新兵进行测试,用SPSS10.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551名新兵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高于军人常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5)。(2)内外向(E)、神经质(N)高于中国陆军常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1)。(3)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新兵SCL-90总均分的因素是神经质、人际关系、训练压力、掩饰性4个因素。结论情绪不稳定及掩饰倾向严重的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训练压力是影响新兵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新兵

我军面临的新军事变革对军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兵作为部队的特殊群体,面临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何及时调整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的生活,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部队的战斗力。我们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对某部2006年度新兵进行了现况研究,旨在为进一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2月下旬对某部556名新兵进行测评,共发放问卷556份,有效问卷551份,有效率99.1%。年龄为17~20岁,平均年龄18±0.76岁,均为男性。文化程度:初中以下221人(40.1%),高中278人(50.5%),大、中专47人(8.5%),本科生5人(0.9%)。

1.2 测量工具

本研究采用结构化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填,统一指导语和填表方式。测量工具使用情况如下:

(1)自编新兵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入伍动机、愿望、苦恼、人际关系、休息时间等情况,各项内容按从低到高顺序分成不同等级评定。(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即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l-report symptom inventory sympton Check Listof 90),为国际上常用的一种量表,含90个项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3)艾森克个性问卷(EPQ-Adult),经湖南医学院龚跃龙教授修订,分儿童版和成人版。本文采用艾森克成人个性问卷,共88个项目,组成4个分量表[2]。

1.3 分析方法

(1)SCL-90包括10个因子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按1~5的5级评分法记分。(2)EPQ包括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4个分量表。人格特点以EPQ各分量表P、N、E、L的得分表示。(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多元回归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新兵的SCL-90各因子得分与常模的差异性比较

新兵SCL-90中各因子的分值都高于军人常模[3],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高于军人常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5),而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新兵的EPQ得分与常模的差异性比较

新兵的EPQ中神经质(N)、精神质(P)和掩饰性(L)的分值高于中国陆军[4]常模,内外向(E)低于中国陆军常模,但神经质(N)高于中国陆军常模,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P<0.01);神经质(N)、精神质(P)、内外向(E)与中国陆军常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SCL-90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EPQ及一般调查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对心理健康总均分有影响作用的因素。以P>0.05作为剔除变量的标准,结果显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有神经质、人际关系、训练压力、掩饰性4个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新兵的心理健康低于常模,新兵SCL-90评价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6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说明入伍后,面对新的环境和紧张的生活,自信心不足,对未来充满着迷茫,由此而产生心理压力。提示我们对新战士进行心理教育时,重点应放在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信心的建立和意志力的培养等方面。

3.2 关于新兵的人格特征和SCL-90总均分

人格特征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新兵的EPQ中内外向、神经质与中国陆军常模有显著差异。人格不健全会导致个体在分析、认识外界事物时,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导致心理上的不适,而良好的人格有助于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加强对新兵的心理教育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与李权超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5]。情绪不稳定的新兵表现为紧张、焦虑、易怒、敏感多疑、易冲动、忧心忡忡等,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掩饰性较高的新兵做事虽不认真、马马虎虎,但是他们的情绪比较稳定,耐受力较强,心理健康状况也相对较好。同时,人际关系和训练压力也对新兵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压力和紧张是军事训练所必须的,最主要的是缩短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增加社会心理支持,搞好人际关系,调动积极因素方可消除压力,避免紧张,减轻心理症状,预防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新兵在集训期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作为医务工作者和部队管理者,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不同的个体,开展心理辅导,使新兵顺利度过适应期,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B2125-94.部队健康评价[S].1994.1-14.

[2]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

[3]王焕林,孙剑,余海鹰,等.我国军人症状自评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结果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1):38-40.

[4]王焕林,崔庶,高柏良,等.中国军人艾森克问卷常模的建立[J].美国中华心身医学杂志,1998,2(2):75-77.

[5]李权超,申国祥,陈星伟,等.驻港部队军人心理应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80-681.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2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自我防卫机制 :

(1)压抑(2)拒绝(3)(4)理智化(5)升华(6)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1、2、一般态度类型 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 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也是农村家庭的希望和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他们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极易产生生活和学业失助、行为和道德失范、心理和精神失衡等现象,对他们如果缺乏家庭的温暖和良好的教育,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形成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

一、调查对象

选用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组的被试,同时选用同一学校与实验组条件相当的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组的被试。参照以往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本研究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外出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农村学校的初中学生。经过问卷筛选共选出被试186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3人,农村非留守儿童93名。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分析

1.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上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的分值越高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反之则表示个体越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因此,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倾向于采用非适应性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2.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非适应性策略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自责维度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反思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灾难化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责怪他人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3.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情绪调节适应性策略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上,在自我安慰维度上留守儿童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容忍、关注计划、积极重评、积极关注四个维度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不显著。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

首先,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某一项机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儿童期的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共同作用于留守儿童,其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对其行为起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父母双方或一方暂时的缺位,其他关系会以“近体环境”特有的强度和有效度对其行为起到防御支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在农村,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度较低、子女对父母的依恋性不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频率普遍低下,而且,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缺失和不完善的。可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在10岁以前父母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10岁以后父母外出的要差一些,只是方差检验时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或经商,对孩子的心理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最后,父母阶段性的缺失并不等于完全消失。即使外出务工,也是对孩子爱和责任的一种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观念、个性、管教方式等会以多种方式对孩子起着作用。

三、对策与建议

首先,提高可以针对留守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活动。合理或是不合理的信念会使个体的内隐和外显自尊水平提高或是降低。可以加强留守儿童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学习和引导,改善其与自我有关的不合理信念,使其学会更多的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进而提高个体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水平。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沟通,增强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根本原由就是父母的离开,其核心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学校定期或是不定期地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泛泛的关心更能增强彼此间的感情。

再次,充分调动留守儿童的人际支持系统,给其更多的温暖增强其安全感。老师要在生活上关心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关注留守儿童。这样让他们得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支持,可以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这样有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影响,也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内外显自尊。

最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性和成人感,使其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来说,既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也是历练孩子独立自足健康成长的磨砺石。既然父母外出打工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让留守儿童被动的接受,不如让其积极地面对。

总之,我们呼吁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相互配合,建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机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斯琴.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四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11.

[2]何超男,方鸿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0-122.

[3]陈红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评价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6,02:49-53+78.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分层整群随机抽取2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和2所大学,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个班级,共抽取7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剔除明显随机作答的问卷、漏答题目在3题以上的问卷和测谎题目得分较高的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572份,其中男生245名,女生323名,4人未填性别;小学六年级学生47名,初中生221名,高中生145名,大学生157名,2人未填年级;苗族学生173名,布依族学生142名,汉族学生103名,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54名;家庭所在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411名,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153名,8人未填家庭所在地。年龄12~24岁,平均(16.92±3.05)岁。

1.2 工具

1.2.1 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卷

采用自编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卷,该问卷经开放式问卷调查、预测等编制而成,包括本民族认同(16个条目)和国家认同(14个条目)2个分问卷,每个分问卷又分别包括评价、认知、情感和行为4个维度,采用1~5级评分。其中评价成分是个体对本民族和民族身份的积极和消极评价;认知成分是个体对本民族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了解;情感成分是个体对本民族身份的情感依恋;行为成分是个体维护民族身份及其利益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民族认同分卷为0.80,国家认同分卷为0.83。

1.2.2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该量表由Judge等[6]编制、杜建政等[7]在国内修订,共包括10个条目,1~5级评分,信、效度指标良好。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1.2.3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8]

选取该量表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正向情绪和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2个维度,共12个条目。其中正向情绪为正向评分,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为反向评分。每个条目从0~10共11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在问卷中间隔加入3项测谎题目,测谎题目均选自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的测谎分量表[9]。调查同时获取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水平、学校性质和学校所在地等情况。由研究者本人在学生教室内发放问卷,被试当场填写,当场收回。

1.3 统计方法

数据运用SPSS 11.5软件进行录入,主要进行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青少年除国家认知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民族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国家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普遍高于男生。家庭居住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青少年在民族认知维度、民族认同总均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国家认同及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不同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国家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LSD事后检验进一步考察发现,汉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水平高于其他各少数民族青少年,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国家认同水平高于苗族、布依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在民族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国家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采用LSD事后检验进一步考察发现,大学生民族认同水平高于其他群体,小学生民族认同水平低于其他群体,大学生和高中生国家认同水平高于初中生,小学生国家认同水平低于其他群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不同性别、民族、学段和家庭居住地的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青少年民族认同总均分、国家认同总均分、核心自我评价和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见表2。

2.3 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对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的层次回归分析

分别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自我评价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见表3。

注:**P<0.01。

注:*P<0.05,**P<0.01。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不同性别青少年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与Phinney等[10,11,12]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其原因可能与男性被要求独立自主,女性被要求依附家庭、社会和民族群体有关。同时,家庭居住地是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对青少年民族认知和民族认同有较大影响,但对国家认同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与个体生活环境有较大关系,由于文化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影响,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青少年耳濡目染,对本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较强。

在民族方面,汉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高于少数民族青少年,这可能与目前汉族文化是主流文化有关。汉族青少年作为主流社会群体能够很好地适应和认同主流文化,具有较高的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青少年面对自身独特的亚文化,特别是当这种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一致时,可能会削弱对主流文化和自身亚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段方面,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最高,高中生和初中生其次,小学生最低,反映了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随年龄增长的状况;但国家认同的发展略有不同,高中生的国家认同水平最高,大学生和初中生其次,小学生最低,反映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发展随年龄而提高,但高中阶段是国家认同增长的拐点。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思想越成熟,越能理性认识问题、分析事物,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越强。这与秦向荣[11]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

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国内多数研究结论比较一致[11,12],这一结果也印证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13]。

民族认同与个体人格特征的关系是民族认同研究方面最活跃的领域之一[14]。由于人格的界定相对宽泛,本研究尝试探讨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显示,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且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能显著预测核心自我评价水平。即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越高,预示着个体情绪越稳定、对自身的整体性评价越高,内控和自信、乐观,积极情感体验越多。

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基础上,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稳健的预测效力。有研究表明,消极的民族认同与社会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之间显著相关[15]。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而言,面对强大的主流文化,个体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和整合主流文化和自己的民族文化,会给个体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可能产生孤独、无助和疏离等心理问题。因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越差的个体,越有可能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状况及其与个体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开展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培养和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贵州省572名青少年,采用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民族和学段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多个维度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核心自我评价、心理健康各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且能够显著预测个体核心自我评价与心理健康(△R2值分别为0.142和0.093)。结论 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分析 篇5

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型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它在教师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动力作用、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研究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一方面为创造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提供重要手段.

作 者:张建平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教育系,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7(6)分类号:B848.6关键词:创造型教师 人格特征 分析

对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特征初探 篇6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进城务工子女,初中、高中进城务工子女人数为850人,本场职工子弟只有69人。笔者研究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情感、品德、心理、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对其人格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去探讨。

进城务工子女人格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格需要、自我认可程度、学习需要、道德自我评价以及兴趣等方面。我们对本校初一至高三的进城务工子女进调查,共发给进城务工子女问卷981份,获得有效问卷892份。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得出:进城务工子女人格有优点也有缺陷。

一、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优点

1.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都有较强的亲和需要

根据调查的结果,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子女在亲和需要的高分组,大部分在中等组,低分的只是极少数。他们都乐于结交朋友,对朋友忠诚,尊重朋友和他人,有事乐于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能够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去年时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们纷纷捐款捐物。对学校或班级中有病的同学,在感情和行动上给予很大的帮助,我们看到,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达到78.5%。

2.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能较好的认可自己,自信心较强

通过了解调查,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认可得分还是比较高,说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考得好成绩,有吸引力,充满自信。而得分较低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我认可程度高的应为积极的人格特征,自我认可程度低的为消极的人格特征。总的来说,有71.4%的进城务工子女能很好地认可自己。73.9%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65.4%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起作用”,56.7%的进城务工子女说“我今后充满了希望”等。

3.大多数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素质良好

我们对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表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进城务工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孝敬父母(72.2%),尊重他人(61.1%),文明礼貌(65.7%),团结(54.9%),助人为乐(54.5%),诚实(56.3%),爱护公物(53.2%)。

4.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动机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报答动机和个人表现动机。其中,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为进城务工子女内在需要,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报答动机为外在需要,但对进城务工子女和社会都要积极意义。个人表现动机指进城务工子女以表现自己、超越他人为学习目的,比如“让同学、老师看得起自己”、 “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或“得到老师的重视”。根据调查,进械务工子女认为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将来为国家作贡献”。需自我提高主要是“为将来开创事业创造条件”“很好发展自己”“能在社会上找个好工作”,可以说,进城务工子女的报答动力和自我提高动力较为强烈。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

1.较多的进城务工子女期望值较低

在开学生家长会时从对家长的了解到,进城务工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上大学的学费高昂,大学毕业后难找到工作。其子女成就需要也比较低,42.2%的孩子在低分组,高分组只有10.3%,其余在中等组。从这调查得出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出现异常,并将会变成一大的社会问题。

2.部分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攻击性比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态度粗暴,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经常惹是生非,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个别进城务工子女因看别的同学不顺眼、听别人的话而打架的现象不少见,偷窃、破坏公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认为这是进城务工子女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是我们社会要严重关注的问题。

3.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存在一些障碍

由于和城市学生相比,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城市中又存在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岐视,文化上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自己的学习又不是良好,总是认为自己和城里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进城务工子女中完全不满意自己学习状况的39.8%,很满意的只有11.2%,特别不满意自己健康的占13.5%,不满意自己性格的15.3%,以及不满意自己的相貌和形体的为20.2%。这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没有正确认识自我。值得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切关注。

4.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调查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时发现,只有34.4%的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在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经常和不相识的人闲谈”,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的支配性,有32.1%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建议”。规范性,在“上学迟到时,我感到不安”占了24.1%。开放性的问题中“我常常能够交上新的知心朋友”只有36.1%。在交往中出现过分自我中心,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态度偏激;总是抢话说,不倾听别人的话等。

5.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15种兴趣爱好请进城务工子女选择。结果表明平均每个进城务工子女4.231个兴趣爱好。46.1%的进城务工子女选择4——8种爱好。排在前10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英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美术和唱歌等。这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在课余时间主要帮父母做家务,父母的成才观念的影响,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无法培养。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而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中的人格素质,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记得一位先哲说过:“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素质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提升,使进城务工子女都自尊、自爱、自律和自主,使进城务工子女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最佳状态,成为一名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新一代公民。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贵州省黔西南、黔南和黔东南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取样范围,每个州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由各学校教务处负责召集教师,从每所学校抽取20~50名教师进行测试。共发放测试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72.3%。其中男252人,女276人,14人未填;小学87人,初中281人,高中159人,15人未填写;农村105人,城镇273人,城市147人,17人未填;汉族260人,布依族144人,苗族62人,其他民族65人,11人未填。平均年龄(32±8)岁,平均教龄(10±8.5)a。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分别表示没有、轻度、中度、偏重、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主要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8。

1.2.2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5]

采用朱从书等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46个项目6个维度:考试压力、学生因素、自我发展需要、家庭人际、工作负荷、职业期望。本研究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部分教师的访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42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5级评分制,分别表示没有压力、有点压力、一般、压力较大、压力很大。依据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得到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组织与社会氛围等6个因素。修订后该问卷总体和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6,0.90,0.93,0.86,0.82,0.82,0.87。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6]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共包括88个项目,由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一题都有“是”和“否”2个答案,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该量表在国内使用比较广泛。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

教师SCL-90总均分为(1.87±0.59)。以3分作为临界值,考察被试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得分为阳性的情况,结果发现,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强迫症状(8.7%)、躯体化(8.1%)、抑郁(7.6%)、人际关系敏感(6.6%)、偏执(5.9%)、敌对(5.9%)、焦虑(5.2%)、精神病性(4.6%)、恐怖(4.4%),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

由表1可见,不同性别中小学教师除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教学阶段中小学教师SCL-90得分和总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学校所在地教师SCL-90存在一定差异,城市教师得分普遍低于农村和城镇教师,除偏执外,其余各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汉族教师普遍低于布依族、苗族和其他民族教师,但只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和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汉族比较,*P<0.05;与布依族比较,△P<0.05。

2.2 中小学教师EPQ得分情况 见表2。

2.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

表3显示,职业压力中的P,N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值均<0.01);E,L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值均<0.05)。

2.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分为自变量,以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P,N,E等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F=87.628,P<0.01),见表4。

注:*P<0.05,其余P值均<0.0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这一结果与国内同类研究结论[7,8,9,10]比较一致。提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特别关注。

以往有研究认为,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7,11]。但本研究并未得出类似结论,其原因可能和取样对象有关:本研究在取样时,高三年级和初三年级已经放假,调查对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由于中学一、二年级教师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无形中降低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和出现较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侗族、土家族等当地少数民族自治州分布人数较少的民族教师。可能与少数民族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关。民族研究学者在有关民族认同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消极民族认同感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2]。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正处于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中,少数民族教师面临着民族文化重组和文化认同的多重问题,在此情景下能否构建积极的民族认同感,将会影响到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着手,培养少数民族教师积极的认同感,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优于城镇和农村教师,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比较一致。贵州省地处山区农村和城镇交通和信息比较闭塞,生活环境比较单调,除工作、学习任务以外,还有农田里的繁重劳动;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评职称、晋级、调资和调岗相对困难,这些因素都在困扰着农村和城镇教师的生活和工作。

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中,学生因素、考试压力、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家庭人际关系和组织与社会氛围与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学生因素、职业发展和家庭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可以正向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促使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与已有的研究结果[13,14]一致。一般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职业压力越大,教师出现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15];而倦怠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16]。提示在开展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中,可以从教师的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改善中小学教师竞争过度、互不信任、缺乏发展的职业环境,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进取、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

由于本研究存在取样数量和取样区域局限以及样本有效回收率较低的问题,故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压力、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开展少数民族教师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8所学校542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6.6%。不同性别和工作单位教师心理健康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汉族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少数民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农村和城镇教师,但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因素、家庭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可以预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结论职业压力、自身人格特征是影响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8

注:*表示与本组小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于2010年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中国西南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中小学校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在校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在选取时, 保证两组在年龄、男女比例和中小学生比方面保持相近比例。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5±3.2) 岁;其中男生148例, 女生116例;小学120例, 初中144例。非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7±3.4) 岁;其中男生145例, 女生117例;小学122例, 初中140例。两个组别一般资料、家庭等各方面综合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HT) [2]和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3]进行调查, 均由调查人员培训指导后进行填写, 部分年龄偏小的儿童由调查人员或其老师协助完成。对全部问卷得分进行统计, 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组别, 各组分为初中生与小学生两类, 得分均取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对调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分析处理,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主要由8个方面组成: (1) 学习焦虑; (2) 对人焦虑; (3) 孤独倾向; (4) 自责倾向; (5) 过敏倾向; (6) 身体症状; (7) 恐怖倾向; (8) 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每个方面得分>8分, 表示在该方面焦虑程度较高;量表总得分>65分, 则说明调查对象总焦虑程度较高。

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 主要针对7~15岁少年儿童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 总共包括4个量表88个小项, 每个条目仅回答是或者否, 对应1或者0分 (部分条目为反向记分) 。4个量表主要是对应人格的4个方面:精神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负面情绪反应和暴力倾向, 高分则表示对象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内外向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性格属于内向或外向, 分数高低代表外向程度;神经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情绪是否稳定, 分数越高对应情绪越不稳定;掩饰性量表, 测量调查对象掩饰倾向和纯朴性, 得分越高则表示掩饰性越高。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出正常值情况为:学习焦虑, 超出214例 (占81.06%) ;自责倾向, 超出82例 (占31.06%) ;身体症状, 超出45例 (占17.05%) ;对人焦虑, 超出39例 (占14.77%) ;过敏倾向, 超出28例 (占10.61%) ;恐怖倾向, 超出23例 (占8.71%) ;冲动倾向, 超出18例 (占6.82%) ;孤独倾向, 超出6例 (占2.27%) 。

2.2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见表1。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焦虑、自责等问题, 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通过人格特征情况对比显示, 与同龄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孤独和内向, 但相对要冷静, 掩饰性也更强, 表现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相对自卑, 与外界交流较少, 因为担心更多的问题而想掩饰一些东西。这些表现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不谋而合。随着年龄增加,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稍好, 性格越来越内向, 情绪不稳定性增加, 掩饰性越来越强。表现出初中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比小学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征问题相对更严重, 究其原因, 估计与下列原因有关: (1) 与父母分别时间越长引起心理伤害越大, 证明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2) 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步入青春发育期, 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 造成了留守儿童更加内向和掩饰;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其家庭教育缺失相关。

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性格特征变化, 有必要针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例如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多给予关心和爱护, 让他们变得外向活跃起来, 对于心理健康能够取到相应的改善作用。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 需要为他们补充相关知识, 弥补父母沟通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不再焦虑和孤独, 对于以后的性格发展也会取到很大的正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农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并与人格特征关系进行探讨, 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与人格特征关系。方法 于2010年度通过对农村随机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采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人格问卷进行评分的方式,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蒋怀滨, 杨秀清, 林良章.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2) :1522-1523.

[2]姚应水, 康耀文, 龚伟志, 等.不同性别青少年MHT量表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 2011, 11 (2) :211-219.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收治的住院高血压老干部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12±2.26)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10.2±3.4)年。初中30人,占33.3%。高中,15人,占16.6%。中专22人,占24.4%。大学13人,占14.4%。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疼、手指麻木、肌肉酸痛等表现。排除严重的脑、心、肝、肾器官功能障碍者;急性传染期进行期者;精神障碍者。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72.12±2.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8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病情及自身情况采取不同药物治疗,钙离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α1受体阻滞剂等抗高血压药物服用90天,每天定时监测血压并准确记录[3]。

1.3 治疗目标

60岁以上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 Hg以下;伴有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者一般可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 Hg以下。血压达标时间:1~2级高血压争取在用药三个月内逐渐达标,并坚持长期达标。老年人或合并多种疾病者可适当延长达标时间。

1.4 观察指标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80例高血压老干部患者进行测评,记录并分析结果。艾森克人格问卷每个项目都是是和否为选项,分为四个量表,即精神病倾向量表P、心理活动的开放程度量表E、情绪稳定性想量表N、社会成熟度量表L[4]。症状自评量表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涵盖范围广泛的心理健康测评,测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感觉、情绪、想法、思维、行为、人际交往等多项内容[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艾森克人格问卷

观察组精神质、内外项、神经质、掩饰量表得分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外向和不稳定型,而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内向和稳定型。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症状自评量表

观察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阳性项目数得分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科学、合理的使用抗高血压药能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住院高血压老干部除了要正确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避免进入治疗误区,加重病情发展,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对疾病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精神质、内外项、神经质、掩饰量表得分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即观察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外向和不稳定型,而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倾向于内向和稳定型。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阳性项目数得分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极为重要的,包括:(1)饮食护理:建立合理食谱,调整饮食习惯。老人饮食中增加纤维量,适当摄取粗粮,食物中的纤维素有利于通便。如糙米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蛋白质、淀粉及钙、铁、磷等营养素[6]。(2)基础护理:要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人员探视。对有吸烟史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老干部应戒烟,减少尼古丁对血管的收缩作用。限制患者的日常饮酒量,饮酒量不超过50ml[7]。尽量减少患者平日的饮茶量。(3)药物护理:对于合并冠心病的老干部使用抗生素预防患者的感染,以免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合并支气管疾病的老干部,使用扩张支气管和化痰的药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使用利尿剂、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药物,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减少水肿和心脏的负担。(4)心理护理: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活动均是加重患者病情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时也应注重对老干部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多加关心老年人症状,积极宣传教育,让老年人对该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配合治疗,消除老年人心理负担,对于子女长期不在的老年老干部,护理人员应更加体贴用心,多和老干部接触交谈,关心老干部生活情况,避免老干部因生活等其他因素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8]。同时,护理人员应结合老干部自身情况,如老干部患有机体其他系统病变者给予合理的疾病知识宣教,增加老年人抵抗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住院高血压老干部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二者密切相关,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健康指导等,可以提高住院高血压老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延缓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住院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重庆医学,2013,39(10):1321.

[2]王莉,孙莉莉,林璐,等.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心理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9):527-531.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4]佚名.艾森克人格问卷[J].临床荟萃,2010,25(4):304.

[5]王文菁,谭文艳.症状自评量表的因子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16):2191-2193.

[6]张丽辉,高昕,吴雅丽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24(6):331-333.

[7]王淑英,范玉贞,刘振波,等.住院病人心理需求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12(3):29-32.

健康人格的特征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四川省成都、绵阳、内江、泸州、雅安、自贡、西昌地区7所不同类型高校 (医学、师范、理工、职业技术) 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其中四川大学292名, 一年级40名, 二年级65名, 三年级86名, 四年级58名, 五年级43名;西南科技大学297名, 一年级73名, 二年级108名, 三年级72名, 四年级44名;内江师范学院166名, 一年级55名, 二年级41名, 三年级38名, 四年级32名;泸州医学院302名, 一年级72名, 二年级63名, 三年级78名, 四年级59名, 五年级30名;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18名, 一年级47名, 二年级97名, 三年级33名, 四年级41名;四川理工学院202名, 一年级70名, 二年级63名, 三年级45名, 四年级24名;西昌学院203名, 一年级75名, 二年级63名, 三年级42名, 四年级23名, 共1 680份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获得1 590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生792名, 女生798名, 平均年龄21.5岁。

1.2 方法

1.2.1 工具

(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评分采用1~5共5个等级, 依次表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等程度, 并计算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症状严重程度均分及总均分。以SCL-90中任何1个因子分≥3分、总分>160分作为阳性筛选标准, 统计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2) 16PF人格量表。该测验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卡特尔教授所开发, 共包括16种基本人格因素 (乐群性 (A) 、聪慧性 (B) 、稳定性 (C) 、持强性 (E) 、兴奋性 (F) 、有恒性 (G) 、敢为性 (H) 、敏感性 (I) 、怀疑性 (L) 、幻想性 (M) 、世故性 (N) 、忧虑性 (O) 、实验性 (Q1) 、独立性 (Q2) 、自律性 (Q3) 、紧张性 (Q4) ) 和4种次元人格因素 (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怯懦与果断性) 。

1.2.2 施测时间

本调查于2011年底结束, 同一个体接受心理健康问卷和人格问卷2次测试, 时间间隔1 d。

1.2.3 施测方法

学生填涂答卷之前给予统一指导语。测查时间视测试材料而定, SCL-90问卷在30 min左右, 人格问卷在45 min左右, 当场收卷。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1.1 心理问题

大学生总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2.31% (355/1 590) , 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较高的是强迫症状 (28.03%) 、人际关系敏感 (21.90%) 、抑郁 (19.59%) 、偏执 (16.87%) , 躯体化 (8.71%) 、恐怖 (10.48%) 、精神病性 (11.56%) 检出率较低。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

在性别水平上, 男生除偏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外 (P<0.05) , 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在基本人格因素维度上, 男大学生在聪慧性、敏感性、幻想性和紧张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 (P值均<0.05) ;在次元人格因素上, 男大学生的适应与焦虑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P<0.05) ;在其他因素上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 大学生的适应与焦虑性人格特征与SCL-90除恐怖外的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人格特征与SCL-90的强迫、抑郁、敌对、恐怖、偏执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格内外向、怯懦与果断性人格特征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注:*P<0.05, **P<0.01。

2.3 大学生SCL-90高分组与低分组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比较

将SCL-90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后, 以首、尾各27%的人数作为SCL-90高、低分组的划分界限, 考察大学生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结果见表4。四川省大学生在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性因素上, SCL-90高分组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在怀疑性、紧张性基本人格因素和适应与焦虑性次元人格因素上, 高分组得分显著高于低分组;在其他的人格因素上,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以SCL-90的总平均分为因变量, 以被试的10项个人基本情况 (学校类型、性别、对自己的成绩评价、家庭所在地、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教师对你的态度) 为自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个人成绩评价与家庭氛围进入了回归方程, 对总均分的解释率达到35.4%, 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见表5。

3 讨论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 四川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大学生[3,4,5], 且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为主, 这与已有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研究结果一致[4,5]。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基本成熟, 但心理发展水平却未真正成熟,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内心充满着各种特殊的矛盾现象,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同时, 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等, 都可能成为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因此, 学校和家庭需对学生和子女实施压力缓解教育。人际关系敏感则反映出“人际交往”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除“学会学习”之外的第二大人生课题。有研究发现, 个体的交往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 挫折感就会增加, 长期以往就会导致情感上的孤寂、惆怅、空虚等, 影响学习和工作, 削弱身心健康。学校和家庭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会交往”的培养教育。

从性别差异来看, 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均衡, 与以有相关研究一致[6,7]。

3.2 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分析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8], 四川省大学生在情绪的稳定性、性格的敏感程度与世故性上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乐群性、持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7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聪慧性、怀疑性、有恒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上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表明四川省大学生一方面有着热情、随和、轻松活泼、做事敢于冒险、顾忌较少、较好强固执、较多幻想忧虑与紧张的人格特征;一方面又有着保守、依赖性强、怀疑性低、责任感与自制力较缺乏的不足。这应该与四川省地处西部, 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 民风淳朴, 经济文化欠发达等地理文化因素有关[9]。

在基本人格因素维度上, 男大学生除聪慧性、敏感性、幻想性和紧张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外, 其余因子得分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次元人格因素上, 男大学生的适应与焦虑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敏感、对外界更富于想象、更容易感到紧张压力。男生的焦虑程度要大于女生, 与相关报道有一致性[9,10]。在传统习俗中, 男性多被塑造成情绪稳定、自信、理智、具有责任感等个性特征的人, 女性多被培养成性格温和、情感细腻丰富、依赖性及忍受性较强的人。随着社会发展, 社会对男女角色定位已经不那么严格, 男女地位趋向平等, 特别是在大学环境里, 男女生的许多人格特质趋于融合, 因此在很多人格特征上差异并不显著。但男性对责任有着更强的感受性, 因此依然更容易感到压力。

3.3 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相关, 具体表现在: (1) 焦虑程度越高, 越容易对自己的境遇感觉不满意,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 安详机警程度较低者常常感觉挫折气馁, 遇到问题需反复考虑才能决定, 则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若个体安详机警、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 则心理健康状况就好。 (3) 性格的内外向性是重要的人格特征。尽管众多理论研究表明, 性格内外向性无所谓利弊, 须以工作性质为准;但也有调查显示, 性格内向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比性格外向者差, 这与已有相关调查一致[11,12,13,14,15,16]。可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显著影响, 可作为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的筛查指标[13,14,15,16,17,18,19]。

3.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从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大学阶段个人成绩与家庭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尽管大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增多, 业余生活增加, 社会化程度在进一步提高, 但学习依然是学生的首要任务, 学习成绩依然是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 家庭氛围也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二大因素, 家庭是个系统环境, 人与人之间都处在互动过程中, 父母关系好坏势必影响家庭环境氛围, 也必然影响亲子关系, 从而影响子女教育的效果、子女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来说, 父母关系良好, 家庭氛围往往比较和谐,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比较亲密[20]。

浅析创造性人格的特征及其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造性人格;特征;培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012—03

创造性人格,主要是指人的内在创造性思想和外在创造性行为的总和。它是指某一个体所特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创造性精神品质,是个体思想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的高度综合,是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人格特征 [1]。

一、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人格也称创造性个性,是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 、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性格、能力等) 的总和。对于创造性人格的行为表现特征,中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观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成果,从人格结构的角度看,创造性人格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 个性倾向具有创新性

1.有崇高的创新志向与求新欲望。表现为总是渴望创造出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甘心或不满足于默默无闻。

2.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好奇心。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好奇好问,爱追根究底,对自己特长的领域更是兴趣盎然,情有独钟,时常达到痴迷的程度。

3.有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创造动机与价值取向。表现为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能够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而创造,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之豪情,又具有安贫乐道、宁静致远之境界。

(二)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

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立足现实自我,借鉴过去自我,掌握他人心中自我,创造未来自我。具有较高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水平。在自我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高或给人造成“狂气”的印象,但不会大起大落。

(三)心理特征具有情意性

1.高涨的创造热情,情感体验丰富、深刻,富有幽默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心理动力,创造力强的人办事热心,尤其对学习或创造性活动充满激情,并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乐观而富有幽默感。

2.自觉、果敢、自制力强、坚韧、有恒心。具有优良意志品质创造力高的人目标明确,不盲目出击,也不排斥合理建议。能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却不草率行事。处变不惊,可灵活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顽强却不顽固。

3.自立、自信,敢于冒险,勤奋、认真,进取心强,有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等优良品格特征。具有创造性的人不盲目从众,善于独立工作,且信心十足,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为别人所未为。工作勤奋,做事一丝不苟,处处不甘落后。具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也能与人团结协作,取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 [2]。

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来看,不外乎主观和客观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尽管目前相当多的研究证明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作用,但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往往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机制,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塑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而言,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一个适合创造性人格成长的环境系统,源于上述三者有机的结合并共同作用。

(一)家庭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起点

家庭是个人接受最初教育的起点。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如何认识、评价和利用孩子的心理、性格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萌发,应当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课题。

幼儿阶段是创造性人格萌发的最佳时期,然而在中国至少有90%的家庭对此认识尚处于盲区。许多家长往往率性而为,他们厌烦孩子提问题,甚至打断孩子的提问,拒绝回答或批判孩子的想法,挫伤了孩子求知和思考的积极性、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家长们通常会无意识地伤害了孩子,影响其日后对新奇事物的探究兴趣,扼杀其想象、思考的能力,从而影响其创造力的产生。如果家长能认真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那么就可能最大程度地促成孩子的创造性。爱迪生小时候上课喜欢提一些诸如“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当他的教师因此将他看成低能儿并迫使他停学时,是他的母亲南希庇护了他的这种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循循善诱,使爱迪生幼小心灵中的智慧之树得到萌发,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包容,也许世界将从此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天才。因此,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尤其应当注意对孩子自尊心和独立意识的保护。

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处于迅速发育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从自诞生以来一直保持着的对父母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独立出来,学会自己判断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变得强烈起来。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了解子女成长的特殊性和阶段性特点,客观评价孩子的心理、智力发育水平,尊重孩子的个性,信任并指导、帮助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循序渐进,即根据孩子年龄和心理变化的特点相应地改变方法,其中包括情感的表达方式。孩子小时,需要对其个性较多地采取肯定态度;孩子大时,父母与子女交往的形式宜多样化,尽量采取合作协商的交流,适时给予适当的自由和自主权,减少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培养其主体性、独立性。这些都是对人格培养所做的有步骤的铺垫。遗憾的是目前一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以为教育孩子就是单纯地立“规矩”,一味地高要求,迫使孩子按照父母规划的未来去发展,而不考虑孩子发育的阶段性和个性的特殊性,否认孩子有独立选择的自由,对孩子的首创精神总是持批判态度。另一种则是过分纵容,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对孩子过分照顾,对孩子的错误姑息迁就,因为担心孩子受不良影响而限制孩子的活动。就像鲁迅先生所批评的,因为怕孩子跌跤而永远不让孩子下地学走路。两种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就是否认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其结果都阻碍了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二)学校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主导途径

学校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人格的健全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仔细分析,学校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两方面。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往往体现为家庭关系的外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教师是依赖和服从的,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有时甚至是偶像化的。一般说来,从初中开始,学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教师的权威相对削弱。学生创造性人格成长,因此也就有了更加主动的一面和更加宽阔的平台。这时就要看师生间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在班集体中的指导方法,是师生关系表现形式和内容实质的统一,它对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表露出“师道尊严”,喜欢规规矩矩、顺着自己的思维方向去思考的学生,不能充分、真诚地尊重学生的人格、个体差异,而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和见解,欢迎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批评,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空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说:“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怀疑成分……老实地承认无知、不确知、怀疑,而事实上这就是掌握知识的条件。”[4] 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敢于想象、不拘泥于“师说”的孩子往往被当成“麻烦生”。有利于培養创造性人格的师生关系,应当体现出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精神、一种宽容的氛围。例如,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更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在对错误、片面的见解进行评论时,善于抽取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肯定,让学生多一点成功体验,用适当的批评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索等等。托兰斯提出了教师们在对待创造性思想出现的时候应当采取的五条原则,值得研究:(1)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要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要向孩子们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的学习提供机会并给予肯定;(5)给实践或学习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使孩子的自由想法不受阻碍 [4]。

近年来,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美国心理学者哈里斯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对青少年个性有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享环境,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得到国内学者陈会昌等的实验支持 [5]。随着进入儿童期,班级意识及伙伴意识的显著增强,儿童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并在与同伴的集体活动和游戏中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须的人际关系、忍耐、协作及责任等。进入青年期,自我认识、生理和心理的显著发展,青年们开始追求父母影响不到的内部世界及社会活动,或有意识地要求脱离父母的影响范围。这意味着,他们将依存对象扩大到父母以外,他们需要选择一个由同龄层朋友组成的集体或由共同价值观及信念形成的集体作为依存对象,从而在平等的层面上求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他们来说,与父母、教师的交往多少带有些服从性,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才会脱颖而出。应当看到,青少年的同伴经历,对其人格的最终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各个侧面,尤其是对由所属关系造成的稳定心理、自尊心、自主性、社交性,甚至自我结构的发展和深化,都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是指培养学生在交往中不但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對自己正确定位,还要正确认识他人。从心理学角度说,每个人在与朋友的交往动机中,都含有肯定自我的成分。人们在交往中倾向于选择能肯定其自我感的人,并将该交往对象对自我的肯定作为他自我肯定的佐证。研究表明,同伴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自我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人格需求。

(三)社会是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决定条件

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到家庭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之外,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得益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更多的时候,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是一种交叉和复合作用。约翰·纳什博士曾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如果不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宽容、爱惜人才的独特氛围中,如果不是在其师友和妻子的关怀和体贴下,他不可能奇迹般地痊愈,并登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当然,这是个少数的成功范例。

事实上,更多的创造性人才由于其性格和表现不为社会世俗认可,而最终碌碌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封建传统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些社会观念、习惯势力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均十分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生成。对好孩子的标准是听话、顺从长辈、“乖”。追问近代中华文明衰落的社会历史,不可否认某些教条规范扼杀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遗憾的是,这些影响至今或多或少地仍存在于我们社会的血脉中。那么,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形成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基一,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多维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某一种标准化、规范化,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掌握,轻视了能力与个性的培养。这集中体现在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实行对人才“一刀切”。事实上人才个性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及教学评价的多重标准。社会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还需要怪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是不科学的,是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忽视学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或是忽略只在特定方面具有才能的学生,从而扼杀创造性人才。当中学生茅嘉凌在日内瓦世界新发明展览会获最佳青年发明者奖和展览会银质奖时,谁能想到他已被学校勒令退学了。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这类问题。北京大学等高校也已开始自主招生,向“怪才”、“偏才”敞开大门,证明了对创造性人才的重视。

其二,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开明、公道的用人观念和制度,举贤荐能,为创造性人才提供自由发挥的用武之地。要坚持任人唯贤,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求稳怕乱、单纯以学历取人等条条框框。要创建有利于发现人才、保护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挥和发展条件的人事工作机制和民主的、公道的、开明的审评体系,贯彻人才选用中的公平择优竞争原则。

其三,一个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形成的社会,应有正常的舆论环境,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舆论氛围。当今社会风气中多了些家长制的霸气,少了些群言堂的民主空气;多了些抬轿子吹喇叭的媚气,少了些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正气;多了些趋利、随大流的浊气,少了些坚持真理甘于慎独的清气;多了些固步自封、自我表扬的市侩气,少了些认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多了些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的暮气,少了些支持和理解新生事物的生气;多了些对权威轻信、迷信乃至盲从的奴气,少了些独立思考、崇尚探索的朝气;多了些“武大郎开店”——妒贤忌能的小家子气,少了些尊重知识、尊重新生人才及创新精神的大气。这些都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发展。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中。

创造学的创始者奥斯本曾说:“人人都有创造性” 。科学研究证明,富有创造力的人群,其人格特征往往表现得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开展并且能够科学地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并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构建良好和宽容的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氛围,促进其创造性人格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芳.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72-75.

[2]张志欣.创造性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60-63.

[3]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6.

[4]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60.

上一篇:注册资本资本改革下一篇:针灸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