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2024-07-07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共12篇)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1

大学对于每一个青年学子来说, 大学都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 在这里他们接受到全面、系统的高等教育。大学文化中涵盖了学校长期形成的校园风格, 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寝室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存空间的, 为了特定人群而提供的具有特色的学习与生活空间, 对于树立良好的校园风尚、端正学风、学生人格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良好的寝室文化往往有利于促进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相反, 如果寝室内充满矛盾、生活不协调, 一般都会给寝室的同学带来不利影响, 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阻碍他们成长与发展。

一、高校寝室文化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 正面影响

1) 同化作用。大学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 以寝室为单位的生活, 大学生寝室有着强大的同化融合功能, 学生在属于他们的小天地里, 自由谈论, 相互传递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这种相互的分享强化了个体的积极体验, 也产生较好的情绪情感反应。寝室的成员大都来自于不同的地方, 每个人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都有差别, 都会相互影响, 每个人都在身边寻找榜样, 这样就会使个体不断的完善, 这种影响是无形的, 但是却无时不在。2) 激励良性竞争。在大学的寝室中, 不难发现一种现象, 如果一个寝室干部多, 这个寝室的风气就正, 积极性就高, 能力就强, 学习成绩就好。这就是是寝室各成员之间相互激励的结果。换言之, 一寝室若有某一成员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具有一定成绩, 对寝室中其他成员就是个激励, 他们就会有赶超、比较的心理产生, 从而形成了寝室各成员互相竞争的倾向并朝良性方面发展。3) 提高交往能力[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交的《教育, 财富蕴含其中》一文中指出, 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而寝室则是学会共同生活的最佳场所。高校寝室的局限性使得人际交往在寝室内不可避免。而寝室内各成员有不同的背景和个人行为习惯, 所以沟通和交流也难免会出现障碍, 障碍出现后却也因为同在一个屋檐下而缺少了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这对正处在敏感段的, 尤其是第一次住校的, 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的学生来讲, 处理这一类人际交往问题的确是一个挑战, 但同时也是一种提高、磨练的机会。

(二) 负面影响

1) 不良同化作用。在强调积极同化作用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由于社会风气和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 善恶、是非观逐渐变得模糊了, 寝室里非道德的、不良的言行也随之增多, 这就形成了寝室成员之间的负面的同化作用。2) 攀比成风。与良性竞争风相反, 当竞争偏离正确方向就会导致攀比风。大学生寝室成员之间也常常会产生低水准的参照和攀比。如同寝室成员暗中比较谁吃得好、穿得阔气、用得高档等。这种攀比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学业荒废、寝室成员隔膜加深等问题, 严重的导致心理畸形。3) 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融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寝室内成员而言是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室友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得到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顺利渡过难关, 促进个体成长、进步;而如果室友关系紧张, 则可能会导致寝室成员间感情淡漠, 容易引发焦虑和困扰。大学生在寝室内喜欢搞群体关系, 对于一部分情感相投、家庭条件相当的则容易相处;而对不适合同类生活的, 则会设法排挤。这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业。可见,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使寝室文化的正面影响发扬光大, 并要积极采取措施对负面影响加以引导, 促其向好的方向转化, 最终使健康向上。

二、构建优秀寝室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思考和建议

(一) 构建相互包容的寝室文化氛围[2]

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人息息相关, 在大学的校园里, 寝室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环境, 室友也是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寝室内成员之间的小摩擦和小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 而对于这些小摩擦的处理, 不能仅仅的依靠老师和相关部门的调节, 只有学生学会了互相理解、相互的包容, 在寝室内营造出包容的氛围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最终实现寝室内成员的和谐相处。

(二) 加强寝室软件管理

规章制度是寝室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能够有力的推动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寝室管理制度, 如寝室文明行为公约、卫生检查制度, 作息制度, 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执行, 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的言行, 保证正常、有序、健康的寝室生活秩序[3];同时, 学生的党团建设要进寝室,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三) 学生工作要深入寝室

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定时深入到寝室, 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接触, 切实关心每位学生,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中不断变化的“热点”话题, 及时发现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真实感受高校寝室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正确引导寝室内的舆论导向, 使其向雅俗共赏方面健康发展, 抵制不良思潮和文化糟粕的影响。

(四) 积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4]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寝室文化活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归属感。一是开展文明寝室创建、评比活动, 对获得文明寝室称号的进行表彰,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二是举办优秀寝室征文大赛、寝室标志设计大赛、寝室球赛、周末舞会等特色活动, 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 同时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将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不断提升高职学生寝室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郭春晓, 柳松.高校宿舍氛围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潜在影响及现存困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

[2]李水童, 曲长祥, 吴春丽等.大学生寝室文化与人格塑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3]代全顺.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及其框架构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丁正亚.略论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2

(一)大力加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水平

1、高校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展入学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通过军训、报告、座谈、专题课程等活动,对大学生讲解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将完善小我与完善大我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学校先后建立了促进学生相互合作的机制,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积极运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交流与合作;组织校内外有益的教学和校园文化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增进团结;鼓励学生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促进养成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4.增强责任和诚信意识。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同时,逐步增强对他人的责任和诚信意识,包括考试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对他人利益的自觉维护,对不道德、不公正、欺诈行为的自觉举报、排斥等。

(二)积极加强学生实践锻炼,培养其综合素质

1.加强文化教育。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把文化升华为学生人格心理品质的一部分。

2.把健全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学校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高超的讲授艺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求知焦点,把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超前性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新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能力,从而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智育而忽视人格其他方面培养的传统观念,把课堂变成健全人格教育的主战场。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服务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服务活动中既丰富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又受到教育;二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去实地参观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提高实践能力;三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如学校每年安排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等,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加强协作,完善自我。

(三)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1.注重培育优良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一方面必须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以此营造氛围,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使大学生在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认知得到深化,情感获得升华,意志得到锻炼,个性得到陶冶,价值观境界得到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建设生态园林式校园,对文明举止、礼貌用语、校训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受到教育,加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让校园这种文化环境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育人功能,对学生生理和心理施加持续不断的导向作用。

2.建设良好学风。一是学校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明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不同的人格教育侧重点。

一、二年级重点在于思维和方法培养,三、四年级重点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二是推进教学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宽口径,有特色”,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一批学科前沿课程、科研训练等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实现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形成性考核转变,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发挥余地。三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制、学业警告淘汰制等,引导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产生强烈进取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校园内形成竞争意识浓烈的良好学风环境。四是弘扬优秀典型,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通过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寝室建设评比、答辩、先进典型宣讲等活动,培养学生集体凝聚力。大力弘扬广大师生先进典型事迹,形成讲学习、讲正气、争先创优的正确导向。

着重强调的一点: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绝对可以依靠的两个力量基点:

一、任课教师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教学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渠道。渊博的知识和蜡烛般敬业精神是教师共性必备的美德,同时教师职业也是幸福快乐的职业,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幸福快乐,学生才能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充满信心的生活。发展人、提高人、尊重人、理解人、体贴人、温暖人,理应是师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教师所难以替代的。

不可否认,政治辅导员作为高校党组织派到学生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他们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地位非常突出。

首先,政治辅导员是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政治辅导员是在系党总支直接领导下,分工所辖班级或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管理养成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离学生最近,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这就为他们深入细致地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决定了他们能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充当第一线的重要力量;政治辅导员又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政治辅导员要全面负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具体事情,凡是与学生成长有关的事情,不管是思想方面的事情还是生活方面的事情,也不管是学习方面的事情还是娱乐或其他方面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得去管。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文体娱乐、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整个大学阶段和过程。他们的工作渠道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他们是在编的“学生头儿”,要通过严格的管理,使大学生养成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其次,政治辅导员是院系与大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政治辅导员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的情况也了解得最全面。他们能获得关于学生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等方面的最真实的信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方面,政治辅导员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能将学生接受教育或各种其他影响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院系党组织,使党组织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再次,政治辅导员还是大学生人格缺陷的矫正者。由于遗传、生理病理、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对社会环境不适应,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等方面表现古怪,与常人格格不入。他们常常难以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身应采取的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难以正确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常常和周围的人甚至亲人发生冲突,缺乏责任感,甚至超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做出违反法律或扰乱他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些大学生实际上是有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包括这类有人格缺陷的大学生,往往是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少政治辅导员,会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通过咨询、交谈等途径以帮助他们改进认识结构,减轻精神压力,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矫正其人格缺陷的目的。

最后,政治辅导员也要紧跟时代脉搏,从自身提高学识和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时时充电,活到老,学到老,赢得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经典伦理文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1)06—0171—02

伴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推进,大学教育已经由曾经的精英教育转向为今天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低门槛的高等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众多青少年实现其人生的大学梦。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情况亦呈现不容乐观态势。当代大学生在憧憬美好未来的同时,面对着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呈现出了不读书现象、做生意现象、扭曲的恋爱现象等道德失范现象。这无疑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修养,用什么样的经典伦理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怎样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乃是当今教育应该探究的重要课题。

1经典伦理文化内涵

①何为经典伦理文化。经典伦理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经典伦理文化囊括人类各种优良品质:自信、勤奋、乐观、善良、勇敢、坚强、等,它们催人上进,引领人们从中得到文化熏陶和启示。经典伦理文化是全人类的精神支柱,其思想精髓,内含真善美优良伦理品质,对人类维护优良的伦理秩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了合理性的根基。经典伦理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洗礼,时代的过滤,是一种极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精品,引领人们净化心灵,陶冶神志,培养浩然正气,刚毅正直,提升人的人格品味。

②了解经典伦理文化著作。经典伦理文化融于传统的权威性著作之中。在众多的经典伦理著作中,可以采取掌握一些必读经典文化的书目。胡适先生曾经为中学生开列了31种古籍供阅读,列举了190种经典供清华学校学生之用,梁启超先生曾开列出约160种供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曾开列了12种经典专为中国文学所用。北大、清华等众多高等学府均在一定时期向学生推荐应读经典书目。总结开列的经典书目中,就经典伦理文化方面,列举如下书目供当代大学生参考。

国外10部:《功利主义》(穆勒)、《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康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追寻美德》(麦金太尔)、《正义论》(罗尔斯)《伦理学原理》(摩尔)、《伦理学问题》(莫里茨-李普曼)、《现代世界伦理学新趋向》(德马科·福克斯)、《德性之后》(麦金太尔)。

国内15部:《史记》、《四书》、《道德经》、《五经》、《孟子》、《三字经》、《荀子》、《论语》、《韩非子》、《墨子》、《庄子》、《大学》、《老子》、《资治通鉴》、《中庸》。

2研读经典伦理文化的意义

其一,研读经典伦理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领悟经典思想家们的至理名言,通过吸收、借鉴、消化经典伦理文化真谛,跨越经典伦理文化的表层,探寻其内涵,从感性认识经典伦理文化过渡到理性认识其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净化心灵,提升自我文化修养。其二,通过经典伦理文化的熏陶,促使当代大学生借鉴传统文化的经典文化,引导当代大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处事。通过经典伦理文化的熏陶,促使当代大学生更加理性,做到去恶扬善,明辨是非,,自觉树立理想人格。

3应用经典伦理文化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

①用经典伦理文化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大学·说经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所谓大学培养人才,在于使学生发扬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的善良美德;在于使学生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学生达到才德完美的最高境界。《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对人才的理解,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

古今对人才的定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才必须是具备一定的素质修养,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只有让当代大学生树立人才自豪感,通过激发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栋梁,让其明白自己担负着祖国人才需要的重任,在大学阶段,竭尽全力,不断积累,争取在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②用经典伦理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论语》中,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光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灌输式方法。老师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更侧重于应试教育。很多老师片面的强调升学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强制性的一些措施,组织纪律要求严格。学生也不得不面对各种压力,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每天按部就班听课、做题,把学生搞的筋疲力尽。

大学阶段,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讲”教学模式,在要求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方面,侧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视野高度和宽度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单纯的强化硬背的方式脱离出来,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教学平台。在学习方式上重在师生的合作探究、互动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发学习意识,产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教于乐,真正让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③用经典伦理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大学阶段,大多数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师生关系变为了相互依赖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正如孔子所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意思是说“与人有信约,符合了义,说的话才可能实现;对别人尊重恭敬,符合了礼,才能免受耻辱。”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只有在诚信的沟通方式上,注重理解,师生之间树立以人为本原则,将心比心,用富有人性的力量去感化学生,通过平等对话,才能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变化很快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处理当代大学生师生交往中,《论语》中曾经做过阐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诚心相待,对待师长要尊敬,用心学习功课,正视自己,常常反省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同学的信任,得到教师的爱戴。

④用经典伦理文化净化心灵,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大学·修身》日: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要求人们修养自身的德行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建立,思想波动性大,缺乏社会阅历,易受社会负面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问题上产生波动,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导致理想信念偏离正确轨道。为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说“刚强,坚毅,质朴,言语谨慎,这些品德是接近仁的”。先秦时期孔子提出的这一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新生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天的大学生,首先应具备的素质正是要做到刚强、坚毅、质朴、谨慎,真正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当代大学生中,通过一系列的伦理文化学习,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全面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八荣八耻”教育,引导他们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方面知识的重点掌握,深刻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对自我进行评价和反思,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富有责任感,树立理想人格,争取将来贡献自己的才智力量。

参考文献:

[1]牛泽群,论语札记[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4

关键词:体育文化,健康人格,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

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体来说,可将高校体育文化的范畴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精神层,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包括高校体育价值观、体育意识、体育道德、体育理想等。精神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能持续较长时间,并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第二是制度层,即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它是联系精神与物质文化的中间层面,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既是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体育意识的体现,是校园体育文化得以正确、健康发展的保障,涵盖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度。第三是物质层,即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设施、器材、建筑、雕塑、教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活动。

高校体育文化系统以体育物质文化为依托,体育制度文化为表征,体育精神文化为核心,三者是个有机统一体。三个层面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反映着高校师生整体的体育精神风貌。

2 大学生健康人格要求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心理学用这个词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人格是心身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表现为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

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康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是指其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我;在社会交往中,能善解人意,对不同的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团队中能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和自我创造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格完善定性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如果能在这一阶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使心理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生活中与人融洽相处,并且不断地发展自我的能力,良好地展现自我,他们在毕业后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以一种愉快的心态享受生活。反之,则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自我意识强烈、自信心不足、依赖性强、交往能力差等人格失衡现象,所以高校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中意义重大。

3 高校体育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广大师生。它集健身、消遣、娱乐、竞技、审美等功能于一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道共同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培养高尚的道德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是师生的体育价值观念,它不仅会对全校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同时还会对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体育运动、比赛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在比赛中要严格执行比赛规则,强调公平、公正、团结、友爱。参与比赛的人都要遵守比赛规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同时强调团结协作,这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条件下,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学生遵守社会准则,培养良好道德素质。同时这些规范、准则同样适应于社会竞争,促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也以良好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持良好的社会竞争体制。还值得一提的是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为宗旨的奥林匹克文化,“更快、更高、更强”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平庸、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应该说,奥林匹克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有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向真、善、美方向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宽容、与人为善、乐观向上、和谐共处。

3.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育运动也可以培养健康的心理,从而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能够让人得到多样的情绪体验:学习动作的新奇甚至胆怯、掌握动作的自信、比赛场上优美展示的快乐、比赛中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体验着惊、喜、哀、怒等情绪,置身于高校体育文化中的大学生,需要在各种情绪的体验与变化中,学会控制情绪、调节情绪,经常保持愉快、开朗的心境。另外,在运动中要求克服生理惰性,比赛中要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意志品质的支撑。通过不断的情绪体验、克服困难,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能培养起来。因此,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治疗心理脆弱等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去参加体育比赛,为大起大落的竞赛结果,去竞争、去拼搏、去承受,从而形成一种稳定平和的心态。

3.3 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和完善个性的过程。社会化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高校体育文化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体育行为尤其是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实际上就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每个人在活动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无形中充当了一定的社会角色。所以,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自己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常常能以诚实、公平、信任、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喜爱和接纳。

所以,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社会化、现代化的过程。

3.4 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美为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标志,广泛地孕育于高校体育文化之中。体育以身体运动为特殊手段,通过动作展示具体形象,能给人以美感,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运动场上的竞技,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通过欣赏比赛,能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各种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雕塑、体育建筑、体育场馆等物质设施,都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获得丰富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美、创造美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美学修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4 高校应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础而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其中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可偏废,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着力建设具有传递、感染、渗透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4.1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观念

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体育观是体育精神文化的最高反映,它指导着人们的体育行为取向,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目标。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充分运用宣传媒介、引导大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以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实事求是、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强壮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主动性,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2 完善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最多,受影响程度也最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大学生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体育教师的熏陶,体育教师庄重严肃的教学风度、强烈的工作热情、突出的业务能力、公正的裁判态度,都会教育和感化学生,影响到大学生对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的理解,在不断地接受、效仿、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健康身体、净化心灵,从而塑造出健康的人格。

4.3 加强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

由于体育特有的实践性特质,使得学校体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体育观念的形成,都必须经过直接参与体育活动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场馆设施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极大地促进或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优美的体育建筑、精良的体育设备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校园体育文化发扬光大的有效保障。所以,应重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规划好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要的场所,不断改善校园体育环境,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4.4 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要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课堂能较为扎实地掌握一到二种运动项目,同时注重理论教学,寓体育人文思想于教学之中,逐步提高其体育文化品位,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价值观。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增强体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重视与发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各种体育兴趣活动、组织观看体育比赛、引导学生参与锻炼和比赛、开展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等。

另外,还要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学校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它所展现的不仅是运动本身的魅力,而且是一种激情和活力,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塑造着一个学校的形象。各高校宏观决策部门应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领导,积极地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创造条件;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应迅速转变观念,因势利导,教书育人;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大学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来,让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浸透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吴红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8(1).

[2]莫小农.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J].体育科技,2006(4).

[3]赵克宁.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7(14).

大学生双重人格有表现 篇5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意为“面具”,这在一个侧面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自“人格”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以来,关于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体与其所处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人格是人的基本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 它组织着个体的经验并形成个体特有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

① 由此看来,人格是整体的,一个人的从行为模式中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完整的;人格又是稳定的,人格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所组成的,其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个体所表现出的内在人格与外部言行所背离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双重人格。双重人格是一种精神疾病,是“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② 。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身心发展,制约了人们人格的完善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的成长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均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还在不断发展中。传统观念的作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容易出现各种发展偏差,导致人格的缺陷,最终会诱发大学生双重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中呈现出多元的人格表现,正常的人格发生了分裂和异化,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大学生的双重人格,防止大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其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应当普遍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双重人格的特点及表现 当今大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生活状态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学校内,在社会上,还是个人生活中,大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参与了不同的学校及社会活动。然而,正是因为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加之近十年来网络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也进一步诱发了双重人格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双重人格的

表现是在大学生精神思想走向成熟过程中过经历的人格转变的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大学生的双重人格的具体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复杂变化,以下列举出双重人格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墨子 人格 兼爱 理性 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刘丽琴(1974- ),广西天峨人,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70-02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扭曲、人心浮躁和功利的倾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以墨家人格精神为视角,探讨墨子人格精神中具有的现代内容,为建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内容

一般说来,人格是指经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感染,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品质,这种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的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大学生人格精神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精神。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崇尚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和客体,同时,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变“被动人”为真正的“人”。同时,要防止个人主体性,尤其是个人占有欲膨胀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物化的危险,使人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又是现代化的目的。

2.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其基本品质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理性精神的指引,使其具备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形成追求美好生活必需的、智慧的品质。

3.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倾向和价值行为,它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而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墨子的人格精神

1.兼爱天下的人格品质。春秋战国之际,战乱四起,祸害横行,为此,墨子提出他的救世主张——兼爱。兼爱,即互相爱护,是一种不分彼此和远近,原则上一律平等的爱。墨子主张用“爱”去构建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兼爱天下的品质,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而且表現在战争观上的非攻及应用到改善平民生活处境的节用。墨子的兼爱在政治观上的反映是尚贤。墨子反对宗法“亲亲”制度,力求任贤使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墨子强调平民也享有政治权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兼爱品质,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墨子的“仁者爱人”承认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存在的平等。平等就是要求消灭一切等级特权,尊重每一个人,提倡人格的独立性。这种人格独立性,展示了一个正在觉醒的平民阶层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追求和对人的智慧的肯定,这正是墨子人格精神中兼爱品质的必然结果。

2.治学与治国相融的理性精神。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墨子自创墨学,形成了不同内涵和风貌的学术思想体系。墨子主张各学派都应当抱着取长补短,以真理的正确态度来参加辩论,不应当死守门户,对他人的科学发现、治国良策不应当一味排斥和攻击,这体现墨子的“和而不同”的严谨而宽容的学风。在治学与治国的体系中,墨子一直注重理智性。所谓理智性,以名辩学和实践推理为论证方法,借助于工具理性来对其作为“兼爱”学说进行合理性的论证和作为推广的根据。墨子主张发表言论、研究学问要有现实的针对性,要以实践作为目的和标准,只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之言,利民之论才是最有价值的。墨子的“三表法”,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主张学以致用,“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告诫其弟子“言足以迁者,常之;不足以迁者”。在治国方面,墨子指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提出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它们构成了墨子思想的整个体系。墨子正是通过对这些思想学说的具体分析与运用,帮助国家、社会解决当务之急。墨子在坚持理性的基础上,不仅治学上勇于创新,而且自觉地把自己的学说、思想、智慧乃至自己的生命融入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这正是墨子治学与治国相融的理性精神。

3.匡时救弊的责任精神。墨子把兴利除害、匡时救弊、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作为道德责任意识,因此,扶弱以抗强、任侠仗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作风一直是墨子的本色。墨子一直反对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的不义战争,认为救世济民与“兼爱”精神是一致的,指出人应有忧患救世的责任意识,并应当身体力行,主张“功不待时”。救世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理想,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读书治学,四处游说,明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是一种良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仍使他孜孜不倦,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墨子所说的“见我从事,不见我亦从事”,正是其崇高的责任感和救世精神的体现。墨子把自我融于国家、天下之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这种侠义精神正是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的典型体现。

三、墨子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启示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应培养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精神追求的通才。”传统是现代的历史和渊源,现代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应当分析墨子的人格精神所蕴涵的独特的优秀品质,找到契合的生长点,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有有价值的历史资源。

1.弘扬主体精神,倡导独立自主的人格。墨子指出,在爱无差别的社会里,人作为社会主体必须“赖力而生”“强力而为”,这种生存观表明了人所具有的独立性。同时,墨子的“尚贤”是从生存权的自然平等与独立发展到政治权利的平等与独立的表现,显示了墨子对人格独立的大力张扬,这种人格平等、政治平等的观念正是墨子人格精神中人格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因此,人格独立性与真正的民主既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池田大作这样评价墨子:“我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人格主体的平等独立,是现代人格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在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认识活动,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和遵守社会制度、法制框架和经济方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客观的探究活动。培养大学的人格独立性,有利于使他们有理想、有意义地构建自身,日益走向自身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其主体人格化。

2.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实干精神。改革开放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新旧交替的社会“失范”又影响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首先,当代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务实主义者,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状态以及现实的利益。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寻求独立又未完全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这种边缘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采取独特的方式参与这场变革。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现实状况,更不知道如何把改革开放与自身的行为有机统一起来,结果以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参与意向:部分大学生产生对政治冷漠,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降低,责任感下降,尤其是对与自身根本利益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或公益劳动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对家庭、对现实的责任意识,许多学生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从历史意义看,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匡世救民的侠义精神,影响并感召着后世的志士仁人。从现实价值看,墨子那种匡时救弊的侠义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在现代的语境下,墨子人格精神是重要的责任道德教育资源,要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家庭、他人与社会的责任。要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引导他们注重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才能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起家庭、他人及社会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自愿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把社会责任感引申、扩展到对民众的社会关怀。墨子匡时救弊的侠义精神应当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这种社会精神不仅是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塑造理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当前,大学教育比较重视解决基础层面和政治层面的问题,如政治态度、意识形态、知识掌握情况等,无形中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灵深处的价值诉求、社会责任、人格品质等的培育,这导致了大学生精神上的某种偏差。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探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勇气和信心,对人存在的理由与根据失去了最为基本的理性沉思,逐渐导致价值世界的虚无及精神世界的苍白,使人的主体角色便会随之消亡,这种自我生命的漠视正是理性精神缺失的表现。加上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中普遍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理性是在人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归根结底是涉及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墨子治学与治国的体系中,他一直注重理性,客观地分析现实社会。墨子把理性精神作为为其提供价值性、反思性指导的内在品质,使自己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正义的价值的选择和智慧的行动。因此,墨子人格精神中表现出一种真知、大爱的卓越品质。墨子不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利于当时、骄于后世的发明创造,而且还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创建了不同凡响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借鉴墨子的理性精神,着力塑造大学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对自我的生活给予反思性的审视与批判性的关照,并自觉地赋予生活以合理的价值定位与一定的责任,使他们能为自身的存在寻求一种有价值性的支撑,自觉地把理性精神内化为最根本的精神品质,并以一种自由、平等、尊重、宽容的理性态度来实现与他人关系的合作与协调,自觉肩负起建设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墨子的人格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独立意识、理性精神、责任观念等现代内容,颇具特色,亦有合理因素,借鉴其有价值的方面,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峰.社会科学战线[J].哲学研究,2001(4).

[2]蔡尚思.墨子研究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3]杨东平.中国进入教育世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7

一、和而不同的“和同”观

“和”“同”在儒家的经典中是出现得比较早的。孔子基于“和”“同”对立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的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在“和”与“同”中, 儒家提倡的是“和”而非“同”, “同”只是简单的认同, 往往是由于利益驱使, 过分的“同”反而容易引起争端, 导致不和, 而“和”则是一方面充分尊重个体的“不同”性质, 另一方面又强调对他人、社会及宇宙保有普遍的尊重和共情, 以实现社会人生整体的融合与协调, 这才能实现真正的“大同”。而选择“和”与“同”的根本在于主体本身的态度。

儒家的“和同”观的基本精神就是主张万物在差异的基础上存在着共通性。所以, 一方面承认和尊重个体的独特性, 另一方面又不否认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着根本的相通性。而正是这种“不同而和”才能更加协调发展。和谐就是要承认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没有差异就谈不上和谐。过去的教育侧重灌输, 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忽视人的个人价值, 然而只有当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要构建和谐的人格, 首先,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伦理层面看,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总是离不开自然与社会的支持与约束, 应强调个体对自然与社会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应强调自觉和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荣, 强调个体利益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对人友善, 助人为乐, 自觉接受教育和社会的制约, 培养为社会进步、发展和人类的整体利益做贡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1] 。不断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 自觉实现应有的行为规范。其次, 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坚持自身人格的独立性。当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达到了统一, 个体的自我意识就实现了良好而积极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和谐人格的形成。因此, 作为大学生要在成长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性格的特点和优劣, 培养积极的心态, 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 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这样,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 就不会因一味趋同而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第三, 大学生在实践中要不断培养主观需要与客观相适应协调的和谐“心理人格”。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 在坚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 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个性, 求同存异, 和谐共处。

二、推己及人的“仁恕”观

“仁”是儒家非常强调的一个核心的理念。作为“全德”的“仁”, 其核心精神就是爱人, 由亲亲, 仁民, 进而爱物,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胸怀, 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仁爱。践行“仁”的途径有二:一是“克己复礼”;二是推己及人。“克己复礼”是对自己严格要求, 节制自己的情感, 行为上要遵从 “礼”的规范, 在社会关系中要确认自身的地位和身份, 强调自己在对仁道有明确认识的基础上, 达到“正己、勉己和成己”。只有真正使自己的视听言动符合礼的规定, 达到“克己复礼”, 才能从最终意义上实现爱人的目标。“推己及人”就是要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讲究换位思考, 其基本的表现就是“恕道”。 “推己”就是反求于己, 内省自身, 充分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及人”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人 (物) 的立场, 通他物之情, 感他人之心。

在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中, 人际行为的和谐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要求交往双方散发诚信的理性魅力, 而且要释放仁爱的情感火花。人与人的交往往往具有“回报”效应, 你对他人仁爱, 他人就可能对你仁爱, 你从这种回报中体验到快乐, 又可能更自觉地去爱他人。这就是仁爱的催化和连锁反应。仁爱还具有“物化”效应, 可将人类之爱物化到生存空间中, 实现居住环境的人情化、工作环境的人道化、社会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等等。这样的生存空间反过来又可能成为致爱因素, 引发人们的仁爱行动。这就是爱的良性循环。大学生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 一是要加强自我修养, 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养成宽厚、善良、诚实、勇敢的道德品质和正直、正义的伦理情怀。二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注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在处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方面, 要将心比心, 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利益, 形成互相谅解、团结互助的和谐的人际氛围。三是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要获得生存、发展的可能, 就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同、帮助, 在积极促进整体利益的实现中, 或者至少要把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保证的前提下, 才能取得发展的空间。因此, 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不断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 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要爱护自然, 关爱生命。

三、顺时适度的“中和”观

“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 其含义主要是表征人的行为质量的形容词, 即中正、正确、恰当、适度的意思。“中庸”即中和。“中”是一种对普遍的“和”的训练和把握, 是和合文化的哲学升华。和合文化的特点就是多样的包容, 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天地间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庸所体现的正是这些过程中的中正、平衡、有序、适度、合律的和谐。这样的“中”, 既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 也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正确思想方法, 更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至高的道德境界。

大学生对外部世界及自己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体验都更加敏感, 各种情绪的变化与表现也更为复杂与强烈。在这个特殊时期, 培养他们自我调控与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使其正确把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顺时适度地处理事情, 不仅关系到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 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而且对于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从而创造与争取更多的发展的机会, 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的能力, 不断加强学习, 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其次, 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与自己, 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时, 要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找到符合自己内心的基准, 既要做到自励, 又要做到自控, 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面对与他人和社会的矛盾的时候, 要学会自我调控, 合情合理地疏泄、转移、化解消极情绪, 缓和紧张情绪, 同时要学会求同存异, 在坚持正确的立场的同时, 将不为社会认可的需要或动机转变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需要或动机。第三, 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顺时适度”的能力。和谐的人格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 合理解决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四、礼乐相济的“修身”观

儒家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与人格境界的提升, 中国传统教育中和谐人格培养主要采用“礼乐相济”的方式, 并通过“礼教”、“乐教”、“诗教”等形式表现出来。“儒家‘礼乐教化’所要塑造的是‘文质彬彬’、‘美善相乐’的‘中和’人格。也就是审美修养与道德素质、美育与德育兼备, 达到和而不同的圣人的人格境界。”[2]

在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从思想道德层面汲取儒家文化中丰富的和谐理念, 而且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汲取儒家“礼乐教化”的精华为当代所用。与科学化的德育中重理论教育、重外在培育不同, 传统文化观照中和谐人格的培养更重视感性体悟和实践体认, 学校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经典诵读与文学审美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创设、社风民俗实践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感悟与移情能力, 使个体的心理欲求和道德需求与社会道德规范融合, 使大学生不仅具有人格心理内部的和谐, 而且有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的和谐, 最终从三个层面实现人格的和谐:人格心理层面, 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较强的独立性和耐挫力, 精神世界健康协调, 求真务实, 知行统一;道德伦理层面, 有宽厚、善良、诚实、勇敢的道德品质和正直、正义的伦理情怀, 关心他人, 关心群体, 社会责任感强, 爱护自然, 热爱生命;审美感知层面, 具有对美的感知力、理解力、领悟力, 能用超越功利的眼光看待物质生活, 看待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浩, 黄志斌.关于“和谐人格”的理论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 (4) :11-14.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8

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新人格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同时, 教育界普遍认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不仅需要完善办学条件, 而且需要创设鼓励创新、崇尚个性和宽容失败的教学环境。大学文化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立足于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理论, 深入揭示大学文化特征及其对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通过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总结出反映文化差异的五个独立维度。一是权力距离, 指在一个社会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弱势成员对权利分配不均等的接受程度。二是不确定性规避, 指一个组织在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模棱两可的环境威胁时, 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三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涉及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 社会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四是男性化倾向与女性化倾向, 指人们强调自信、竞争、物质主义 (男性主义——事业成功导向) , 还是强调人际关系和他人利益 (女性主义——生活质量导向) 的程度。五是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指一个文化对传统的重视程度。

本研究首先以霍夫斯泰德的组织文化模型及其研究思想为基础, 构建了包含“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主义VS阴柔主义、不确定性规避”四个维度的理论框架, 并编制《大学文化特征问卷》。

与此同时, 以《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为工具, 对12位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工程师的人物传记做统计分析, 提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人格特征的六因素构念 (坚毅有恒、求知欲、严谨自制、理想自信、独立性和开放冒险) , 并通过分析另外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传记, 验证六因素构念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 编制出《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问卷》。

最后, 在北航 (本文简称BH) 、南京大学 (本文简称ND) 和华中科技大学 (本文简称HK) 中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分析法, 揭示大学文化特征与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作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从BH、ND、HK等3所著名高校中各选择一个工程学院, 随机抽取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作为被试。这3所高校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色, 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比较明显。BH传统上是以工科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 ND是一所历史悠久、文理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 HK是在工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大学。最终收到的有效样本有403个, 其中男性占68.7%;大三学生占37.5%;BH校学生占31.7%, ND校学生占35.5%, HK校学生占32.8%。

四、数据分析

(一) 《大学文化特征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表4-1呈现了《大学文化特征问卷》的描述性统计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 4个维度之中, “个人主义指数”处于较低水平, 而“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达到了5.27, 说明3所高校学生感受到的文化氛围还较为生硬, 按部就班教学和管理行为较多,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

具体而言, 在“个人主义”维度上, B1题目的平均分值较高, 说明3所高校在硬件建设和后勤管理方面做得不错, 能够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需要;但其他3个题目平均分值较低, 说明“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在“权力距离”维度上, 最不容乐观的现象是师生非正式交流方面。例如B12题的平均分值只有2.35, 突出地反映了师生在非正式交流机会和时间方面的欠缺, 这对于创新人才培养肯定是有所影响的。“阳刚指数”平均值较高, 客观上说明了各高校都是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氛围。B14题的平均分值较低, 反映出高校教师喜欢有见解、有个性的学生, 这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不确定性规避”维度中, B15和B16的平均分较高, 反映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与学生不敢质疑老师观点, 大班教学无法充分讨论等有一定关系, 需要引起教育者关注。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 3所高校在“个人主义指数”“权力距离指数”和“不确定性规避指数”这3个维度上的平均值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而在“阳刚指数”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表4-2) 。具体来说, 在“个人主义”维度, ND得分最高, 说明该校对学生个性和权利的尊重程度要高于其他两所学校。在“权力距离”维度, BH的权力距离指数最高, 该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机会较其他两所学校少, 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另两所学校平等、融洽。在“阳刚指数”方面, 3所高校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明在普遍提倡“创新”“进取”的时代里, 每所大学校园里都弥漫着开拓进取、时不待我的文化气息。至于“不确定性规避指数”, BH的平均值明显地高于另两所大学, 说明该校的文化氛围较为机械、保守和凝滞。

(二) 《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表4-3是《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问卷》各维度和各题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看出, 工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 获得发展最多的人格品质依次为“坚毅有恒”“求知欲”和“严谨自制”;而“理想自信”“独立性”以及“开放冒险”品质获得较少的发展。例如, 对C15题赞同的平均值仅为2.66, 对C25题赞同的平均值仅为2.63。这说明3所高校在培养工科生独立批判精神和开拓冒险意识方面尚有缺失。

表4-4呈现的是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状况。整体上看, ND的工科生在大学学习中获得的创新人格特质要高于HK和BH,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者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体来说, 在“坚毅有恒”方面, 三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而BH工科生所获得的发展程度高于另两所大学, 这可能与该校强调“艰苦奋斗”的办学传统有关;在“求知欲”方面, 三者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性水平, 其中ND明显地高出另两所大学, 这可能与其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综合性大学能为学生提供多样课程选择有关;在“严谨自制”方面, HK最高;在“理想自信”方面, 三者有显著性差异, ND最高;至于工科生“独立性”和“开放冒险”, ND也明显高于另外两所大学。

(三) 大学文化特征与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的关联

由表4-5可知, “个人主义指数”与大学生创新人格特征中的4个方面具有显著相关, 且呈现正相关。这意味着, 学校文化的个人主义指数越高, 工科生在“坚毅有恒”“求知欲”“理想自信”和“独立性”等人格特征方面获得的发展越多。

注:*在.05水平上显著, **在.01水平上显著 (双尾) 。

“权力距离指数”与“严谨自制”呈现正相关, 而与“理想自信”“独立性”和“开放冒险”呈现负相关, 且达到显著水平。这里不太容易解释的是“权力距离指数”与“坚毅有恒”在0.1水平上呈现正相关。

“阳刚指数”与“坚毅有恒”“严谨自制”“独立性”和“冒险开放”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 除了“严谨自制”是负相关外, 其他均为正相关。这不难解释。阳刚与阴柔是相对的概念, 而阴柔是一种重视和谐、秩序、细心、自律的文化氛围, 这种氛围中有利于培养严谨自制的品格, 而不利于培养坚毅有恒、独立性和冒险开放等品格。

至于“不确定规避性指数”, 它只与“求知欲”“严谨自制”和“开放冒险”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因为不确定性规避意味着高校教学与管理中愈按部就班和机械化, 它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自制的品格, 但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开放冒险精神。

五、几点思考

(一) 大学文化氛围不够生动活泼

从统计数据来看, 大学文化硬件条件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而且总体氛围上也呈现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蓬勃气象, 这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养成。但是, 当前大学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为突出的就是师生课外互动少, 管理和教学行为刻板、生硬, 阴柔气氛较浓等。办大学需要完善的硬件设施, 但更离不开大师, 离不开师生间平等探讨、自由争鸣等精神文化软件。也惟有如此, 学生求知的种子、创新的热情和鲜明的个性才会得到滋养与呵护, 才能够生根发芽, 茁壮成长。此外, 容忍模糊情境、鼓励个性张扬的文化氛围是三所高校所匮乏的。因为, 师生只有在没有心理防御的交往过程中, 才能展其所长, 现其创造性, 才能形成浓郁的创新文化生态圈。这是大学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不够均衡

从我国杰出工程师的成长经历来看, 创新活动需要“全人格”的力量作为支持, 动力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和行为风格系统缺一不可。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激情, 富于怀疑性、批判性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然而, 根据调查结果, 工科生在四年大学期间, 获得发展最多的创新人格是“坚毅有恒”和“严谨自制”。3所大学在培养工科生自我监控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值得称道的, 而且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也是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品质。但是, 3所大学在培养工科生独立性、冒险精神和树立远大理想方面做得还不够。这是值得引起教育者注意的。

(三) 辩证地看待大学文化对创新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前面分析的结果看, 大学文化的确对于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起到影响作用, 但是, 我们必须辩证地分析大学文化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例如, 大学文化要素中的“权力距离指数”与创新人格中的“理想自信”“独立性”和“开放冒险”等特征呈现负相关, 但它又与“严谨自制”和“坚毅有恒”呈现正相关。弱化学校文化氛围中“权力距离指数”也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开放冒险精神, 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严谨自制和坚毅有恒的品格。类似地, “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也呈现出这种矛盾性。所以说, 笼统地、简单地讲建设优秀文化来培养创新人才并不准确, 盲目地崇拜或信奉某种单一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可取。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来讲, 任何一种文化要素都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关键是教育者根据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适当地调整文化建设内容。以所调查的3所高校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情况为例, 目前急需培养的学生创新人格特质是勇于探索、勇于批判、敢于怀疑和敢为人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 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是高个人主义指数、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和阳刚指数, 以及低权力距离指数。这理应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侧重点。

摘要:大学文化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大学文化特征对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选取3所高校进行调查, 通过对大学文化特征和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关系的分析, 发现被调查的高校文化氛围不够生动活泼, 工科生创新人格发展不够均衡, 应辩证地看待大学文化对创新人格发展的影响。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是以校园活动为载体, 大学生为主体, 并对其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一般来说, 大学校园文化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层次, 其中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培育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工作的领悟者、定向者和引路人, 又是校园文化培育的规划者和一线指导者, 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中的作用, 对促进文化育人、文明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一、辅导员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中的重要性

人格魅力指的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够吸引人的力量。贺华勃说:“这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两情相悦, 他给予我们的, 犹如芳香给予花儿一样。”在实践工作中不难发现, 当代大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往往有所差异。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共同的文化活动, 能在其中发挥极大的凝聚力, 而这一切又是形成高校独特校园文化的原动力。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 辅导员人格魅力与校园精神是相互统一的。首先, 辅导员在指导并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 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实践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 同时融入自身的感悟和理解, 再以此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其次, 辅导员在工作中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融入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 将自可以身人格魅力、道德修养和良好工作态度体现在指导学生的校园活动实践中。综上所述, 如果辅导员人格魅力越高, 那么他的学生必会在学习文化知识、自身发展的道路上, 收获更优秀的指导与帮助, 从而不断地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大学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 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

二、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培育大学校园文化的“促成因子”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 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 并且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深远影响, 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 辅导员与学生形成了长期共存的特殊关系, 其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如同“促成因子”。首先,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校园文化的领悟者。根据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的积累, 及时、深刻地领悟校园文化的内涵, 寓教于乐地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其次, 辅导员要敢于充当大学校园文化培育的引领者。在自身领悟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时代需求, 确定不同阶段校园文化培育的主题, 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组织和实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 辅导员是大学校园文化培育的引路人。每一所大学都有各自独特的校园文化, 其培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主动参与, 并在形成的过程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因此,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中就像催化剂, 推动着校园活动的开展, 促成了校园文化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延伸着每一位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发挥着领悟者、定向者、引路人的作用, 使得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断培养能力、展示风采, 更为重要的是促使校园文化的培育有所创新, 有所丰富。

三、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培育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殊纽带”

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组织和实施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促成作用, 同时辅导员与学生一同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校园活动的过程也是发挥人格魅力的重要渠道。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房屋一扇窗户的玻璃而未得到及时修理, 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怂恿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甚至整栋楼被拆毁。反之, 如果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玻璃, 则能有效阻止“破窗现象”于萌芽状态。该理论彰显了细节暗示的艺术。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 辅导员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一种细节暗示的艺术, 发挥的作用就是一种“破窗效应”。辅导员的言谈举止, 文化素养等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带给学生巨大的启迪。试想当一位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辅导员与学生一同出现在校园活动的现场, 学生或折服于老师渊博的学识, 或倾慕老师出色的记忆力、敏锐的洞察力, 或惊羡其出众的口才, 或钦佩其严谨的工作作风等, 这一切就会促使他们乐于模仿自己尊敬的辅导员的言行举止,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最佳教育效果。

四、克服瓶颈, 全面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目前, 辅导员多为应届毕业生, 由于社会阅历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方面相对匮乏, 往往在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时缺少理论支撑, 无法以自身的素质和形象去感染和说服学生。另外, 辅导员在大学担负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事务性工作, 这使部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出现力不从心, 难以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的学习, 未能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再者, 大学生相对于社会群体而言, 是一个文化程度较高, 知识面较广, 接受能力、创新能力较强和社会触觉较为敏锐的青年群体。辅导员要想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 较好地驾驭大学生的思想, 引领大学生的行为, 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阅历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总之, 一批优秀教师会造就一所好学校, 一位优秀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充满无限人格魅力的辅导员, 具有超乎常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会让无数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进步和提高。因此, 辅导员要重视自我人格魅力的塑造与培养, 充分发挥人格魅力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晓燕.和谐校园文化视域中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文教资料, 2011 (32) .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10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发放问卷575张, 有效问卷559张。其中男生191人, 占34%, 女生361人, 占66%。年龄最大22岁, 最小17岁。调查方法:1) 参加调查之前他们都没有做个此问卷。2) 规范使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学生施侧, 要求大学生根据近一年情况如实填写问卷中问题。3) 回收问卷, 根据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筛选标准及筛选结果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总分56分, 只要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即判为Ⅰ类:总分在25分 (包括25分) 以上者;第25题作出肯定选择者;辅助题 (65和66题) 中两题均做出肯定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 (68题) 这类学生要求面谈。Ⅱ类学生得分在20—24分之间, 第8、16、26题中有1题作肯定选择, 辅助题中只有1题作肯定选择, 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 但不甚严重, 应引起注意;Ⅲ类学生为不符合以上两类条件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经过筛选结果如下:

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类

第二类

三、统计分析

人格具有整体、稳定、独特、社会等特性。健全人格包括:1内部心理和谐发展, 即个体兴趣、动机等都朝健康方向发展;2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发展友谊, 即在人际交往中能体现尊重他人、理解和信任等品质3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在学习和工作中勇于创造、善于创造。能走向成功, 体验成功喜悦并形成新的动机。[1]我院大学生在人格特征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特征基本吻合, 大部分学生人格是健康的, 但多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成分。特点如下:

1.智能结构基本健全。大学生群体生理已经趋于成熟, 对自我认识也逐渐清晰。95%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对自己身体健康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心情开朗的大学生有504人, 占被调查人数的90%;6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朝气蓬勃。

2.神经症类型占比重越来越大。由于竞争加剧, 当代大学生感到更大的压力, 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神经症表现的越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有强迫倾向, 58%的被调查者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 57%的人总是注意周围的人, 曾经失去意识抽筋的人竟有10%之多。

3.心理冲突加剧, 但心态积极。不少大学生承认自己焦虑不安, 容易动怒, 缺乏耐性, 心理经常冲突。

此外, 职业学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表现出特有的人格特点, 较为明显的有

1.自卑。这是职业学校学生最突出的不良人格特征。众所周知, 我国教育体制直接影响下, 职业学校的生源往往都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不突出、考不上重高、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 一个学生的分数更为看重, 这些分数不高的职业学校学生自然变为其他人眼中的落后者, 他们自己也容易变的自卑。很多学生不愿意告诉别人在哪所职业学校就读, 就算说出来了, 也觉的很不好意思, 很没面子。这种心态一定程度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自我意识不健全。职业学校的学生更为容易受到社会, 周围人群的影响。由于职业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相对较多, 但学生自身认知水平限制, 社会化程度并不高, 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打架斗殴等行为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

3.情绪化倾向严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情绪较不稳定, 容易走向极端。[2]部分学生过于冲动, 做事不记后果, 只图一时痛快, 以至导致严重后果;而部分学生过于犹豫, 做事拿不定注意, 喜欢逃避问题, 一遇到挫折便萎靡不振;有的学生则集两者一身, 情绪大起大落。

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 (97%)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想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 有个好的人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格塑造有重要意义。[3]但很多学生对人际关系既爱又恨。爱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自己心情很愉悦, 而如何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很多时候又一片茫然。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和上级沟通上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 在和其他同学相处容易以自我中心, 在与异性相处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握不住分寸, 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健全大学生人格的若干思考

(一) 基本认识

1.大学生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组成部分。观念是和谐的根本。健全大学生人格是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帮助, 这符合学生主体性要求;众多大学生都有人格缺陷, 校园不能称为和谐校园。平安、文明、和谐校园既包括校园的人际和谐、组织和谐也包括师生自身和谐和自然和谐。

2.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应融入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建设这个大的系统工程。系统论观点强调任何系统都是有机整体, 并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相加, 系统个组成之间并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作用, 学校作为育人系统, 师生关系, 教风、学风都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 谈大学生人格教育, 应该把学生放在整个系统中综合全面地考虑。

3.建设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关键。除了观念上重视, 还必须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 这包括课程的设计, 师资队伍的建设, 配套设施的准备等等。建设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需要考虑两个重要问题。 (1) 各方利益的协调。这需要很多部门沟通协调。 (2) 充分发挥组织信任的作用。

(二) 具体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 学校管理宏观方面应以构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应坚持科学的办学方针和信念, 要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操作层面应以荣辱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明辨荣辱, 然后身体力行。这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加强, 而且应该更多考虑如何才能实效、高效。

(2) 应倡导精精致化管理,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 确立教育服务的理念。[4]要从细节做起, 让校园充满人情味, 充满亲切感。校园文化既要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学校应该积极搭建平台, 给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舞台。通过主题演讲, 各种竞赛等多种方式打造校园文化的精品项目。

2.整合资源, 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我院属于典型的工科院校, 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相比, 人文素养相对薄弱, 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培养健康的大学生,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做到不放科学, 紧抓人文。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事实证明很多人格缺陷不是先天生成的, 而是源于无知, 如无知则容易使人自卑、粗鲁, 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上海一些高校为学生情感教育的开设相关课程便有一定借鉴意义。涉及“女性, 家庭, 爱情”等主题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去关注社会, 了解人生。我校男生占较大比例, 很多学生对于男女感情缺乏足够了解, 如果开设类似的课程, 相信会对男生女生相处提供帮助。

3.小事做起, 加强归因训练

职业学校大学生诸多不良人格, 比如消极自卑, 很大程度上是观念的比较造成的, 消除这种不合理观念一靠归因训练, 二靠实践证实。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运气不好, 命运不佳, 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勤奋不够, 这种情况下, 要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让他们明白, 自己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自暴自弃, 等待救世主是没有用, 只有自己锤炼自己能力, 及时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成功, 而这些训练最好方式就是放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 不要眼高手低, 要要从细节从小事着手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体验自己水平的提高, 感悟自己成功的喜悦。而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 除校内勤工助学外, 还应考虑为学习推荐到校外单位实践的机会。

4.引进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利用团体力量帮助个体健康成长。[5]团体辅导是团体情境下, 在合作, 宽容, 理解尊重, 平等的氛围中, 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团体是人格塑造的土壤, 通过与团体成员交往, 个体学会关心他人的需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从而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团体辅导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的老师, 因此建设一支心理辅导队伍十分必要。针对不同年级, 不同专业进行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 进行相应的团体辅导, 在同学们的主动参与中, 在团体成员共同努力下, 通过观察学习, 体验领会, 接纳自我与别人, 最终塑造出健全的人格。

摘要: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内容, 应将健全大学生人格教育放在构建和谐校园系统工程之中。为此, 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健全人格培养的合理科学途径, 同时还要考虑校园文化建设、团体辅导等进行人格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团体辅导,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极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云彩.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6.

[3]褚启明, 宋淑娟.关于职业学校开展人格教育的几点建议[J].职教通讯, 2007, (4) .

[4]王铁军.精致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学校管理, 2007.1.

人格拯救:大学生另类行孝 篇11

此刻,远在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读三年级的大学生李玉平,看完央视会客厅对他的访谈节目也在寝室里来回踱步,显得心事重重。5年劝父戒乞路他走得好辛苦。他索性拿出日记本承载他的心事:“爸妈和我的父老乡亲们,请原谅儿子的不孝吧!也许我是揭了你们的疮疤,可为了咱村人的人格尊严,我别无选择!”

童年,父亲教他下跪学乞讨

22岁的李玉平出生在甘肃岷县贫困偏僻的小寨村。这个村地处黄土高坡的大山深处,十年九灾,也不知是谁发现外出行乞远比在家守着几亩薄田活得滋润,于是村民纷纷效仿,赴广州、沈阳、长沙、西安等全国各地做起了职业乞丐,该村也因此得名中国第一“乞丐村”。

李玉平6岁那年,家乡遭受了水灾。他父亲看到许多村民带着孩子背井离乡,也动了外出乞讨的心思:“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我带你到成都去见见世面!”不谙世事的李玉平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上了乞讨之路。

头一天乞讨,父亲带着他来到成都动物园旁,交给他一张二分的纸币让他拿在手上站在路中间,然后就听见父亲对来往的路人说:“求求你们可怜可怜孩子吧!家里遭了灾。”于是,就有人将纸币或者馍馍之类的食品放在他的手上。他像一个木偶似的机械地接着,父亲不断用家乡话告诉他快向叔叔阿姨说“谢谢”。李玉平在家乡管叔叔叫爸爸,因而叔叔是啥意思他还弄不明白,叫出来感觉特别别扭。但让他更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要向别人要钱,而不是别人向我们要钱!”

乞丐村的乞讨者都要用孩子作道具以唤得人们的同情。李玉平的父亲当然也不例外,他教玉平学乞讨也是循序渐进的。一周以后父亲突然对李玉平说:“你就拿着草帽坐在动物园路上,我去买一包烟来。”李玉平只好遵从父命,一个人怯生生地一动不动等父亲归来。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李玉平左顾右盼,父亲还没有来。他“哇”地一声,嚎啕大哭,这时,父亲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用只有他能听懂的家乡话说:“苕伢,我这是在练你的胆量,你单独讨钱更会来钱快,今后可不准再哭了,我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保护你!”父亲看着草帽里的钱比平时多出一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李玉平当即得到奖赏,去公园坐火车、动物园看小鸟。

乞讨了一个多月后,父亲带着玉平回了一趟家。当村里人吃着父亲带回来的水果糖,夸父亲和小玉平有能耐时,李玉平却躲在房里没脸出来。他搞不懂的是在外面低三下四的求人为什么村里人觉得很光彩。

玉平再也不想出去讨要了。可一年以后,父亲又一次对他说:“要过年了,家里也没吃的了,你再与我出去跑一趟吧!”这次父亲让他把乞讨目标锁定在火车站,而且对玉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瞄准那些穿得光鲜体面的人主动出击!”“我找别人开口要,这多丢人呀!”玉平迟迟不动,父亲大眼瞪着他:“怎么又不听话了,你不去看你今天吃什么?”可怜小玉平只有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来到人前,用小得如蚊子般的嗡嗡声说:“叔叔给点钱吧!”一角二角的票子装进他的破碗里时,他把头埋在胸前,根本不敢看施舍者是啥模样,他觉得这样的日子远不如在家乡玩泥巴捉迷藏快乐。

可是父亲的培训还在升级。有一天,父亲带他到一个餐馆,告诉他说:“你去给客人下跪,这样客人可以给你更多的钱。”“为什么要跪下,我不去!”“去,我站在门外看着你!”父亲不由分说推搡着他,委屈的泪花在玉平的眼眶里直打转:当着这么多人跪下多不体面呀,父亲为什么会出这一招呢?他迟疑了半天,想出了一个既不让客人看到又不会挨父亲骂的办法,只见他像猫一样钻进餐桌底下,“扑通”一声双膝落地。此时,正是寒冬腊月,身着单衣衫的李玉平跪在冰冷的磁砖上,只觉瑟瑟发抖,他想站起来又害怕父亲在门外监督,干脆拉着就餐客人的腿以引起注意。这一招还真有效,吃兴正浓的客人们吓得惊叫,连忙俯身察看,忙把他抱起来,喂他吃喝,李玉平一高兴,把找人要钱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这天李玉平没有挣到多少钱,父亲很生气。第二天父亲干脆带他到人口密集的商业街,让他在众目睽睽中跪下。这下小玉平傻眼了,跪在桌子底下的一招显然被父亲识破了,无奈,小玉平只有把心一横,眼睛一闭,双腿一软,跪了下去。他的脸上好似有万根针在扎,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膝盖也因长时间的下跪蹭破了皮,一落地就痛。

从此他天天缠着父亲要回家。父亲总是说:“快了快了,只要你好好跪,跪到钱,咱们就回去。”有一天,李玉平乞讨路过成都一家幼儿园。见那些孩子穿得花枝招展,正在搭积木,他好奇地进去与小朋友们一道玩起来。上课铃响了,小朋友收起积木要上课,他眼巴巴地望着孩子们离去。眼泪汪汪地对父亲说:“我也要上学,我要回家!”这句话深深触动了父亲,是呀,玉平是该到上学的年龄了。

劝父禁乞路走得好辛苦

童年乞讨的经历在李玉平的脑海里烙下了屈辱的记忆。他上学后的每个假期,当父亲提出要带他在外行乞挣学费时,他都以作业多和各种理由拒绝。李玉平的极不配合使家里少了许多收入,也欠下了许多债务。

考高中那年,16岁的他已成了有思想的小伙子。一天,他看到村里一位长辈牵着邻居的孩子出门乞讨,好生奇怪:“这邻居的孩子与这长辈非亲非故,怎么竟结成了乞讨父子了?”一打听,原来这孩子是长辈以每天十元租来的。那天,他饭吃得不香,总觉得如鲠在喉。联想到这个村子包括自己父亲在内的人都在乞讨,他感到悲哀:“村里虽然贫穷,但做农活外出打工生活不应该成问题,关键是村里形成了懒惰的风气。”从这时开始,他下决心从自己家做起,说服父母不再乞讨。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父母瞪大眼睛望着他:“你疯了,你想砸我们一家人的饭碗?说现实点,你不当我们的道具我们已经少了不少收入,现在你读高中学费还没有着落,难道你不读书了?”

“我们可以打工去挣学费嘛!如果您们愿意,现在趁放假我可以与您们一道去。”李玉平极力劝说父亲。可父亲还是认为别人都乞讨,只他一家不乞讨很吃亏,让玉平趁早死了这条心。

李玉平豁出去了:“我自己去挣学费,死也不让你们去乞讨了,如果要乞讨您不如杀了我!”李玉平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勇气,与父亲针锋相对。

“啪!”一记巴掌重重地落在玉平脸上,落下了五个指头印,母亲赶过来劝架,也被父亲一顿臭骂,结果父亲和母亲吵了起来,玉平哭着逃了出去。

李玉平瞒着父母来到一个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打工的活——和水泥搬砖头,每天起早摸黑干十多个小时可得十元的报酬。

一篓子砖头用绳子拉上脚手架,好沉好沉呀!每往上拉一截,他都使出吃奶的力气,满脸憋得通红。稚嫩的双手被绳子勒出一道道红印,他就贴上橡皮膏接着拉。一天,在运砖抛砖的过程中,他人直打晃,头往后一仰,人从脚手架上后仰倒地,腿和头部磕得鲜血淋漓。“嘘!别吱声,”当工友们要带他到医院包扎时,他用食指在嘴巴上做了个手势:“别让老板娘知道了,那样我不仅得不到工钱还会被炒了鱿鱼。”他装作若无其事继续去搬砖头。

父亲得知儿子在外打工,不禁心软了,终于答应玉平,一家三口去内蒙古临河市帮人去收割搬运韭菜。盛夏的临河,烈焰炙烤,李玉平一家三口晒得浑身脱了一层皮,加之菜地里的蚊蝇叮咬,他们浑身是疱,奇痒难忍,用手一抓,鲜血直流。

李玉平的父亲患有肺炎,母亲有胃病。为分担父母的忧愁,李玉平尽量多干些活。一天,老板要李玉平父子把韭菜旁的水渠放满水,然后从渠中捞出稀泥砌墙做蔬菜大棚。李玉平不让父亲下水,自己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铁锹取土,谁知取着取前,脚下打滑,整个人淹在水渠里。父亲着慌了,死死抓住他的头发才把他救了上来,看见玉平满嘴满脸都是泥,只露出两个黑眼珠,父亲当场就大哭起来。

因心疼儿子打工辛苦,父亲不禁又犯了乞瘾,第二天悄悄溜到街上请人写了一块乞讨招牌“儿子读书无钱报名,父亲心痛代为乞讨”又在内蒙古临河市的大街上摆起了乞讨摊。李玉平知道后,又气又恨,当即赶到街上不由分说拉着父亲就走。围观的人中有些正欲捐钱,李玉平连忙解释:“谢谢好心人,我们筹到钱了!”

2003年,李玉平作为全村的首位大学生,进入湖北国贸资源职业学院学习。因为借学费欠了一身债,李玉平父亲再次动了行乞的心思。他们前脚把玉平送到学校,后脚就沿着荆门、襄樊一路乞讨起来。

一天,凉风飕飕。李玉平正陪一位女同学到校门口买东西。突然看见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的乞丐拿着个破碗远远地和他打招呼。“这不是咱们村的邻居吗,怎么乞讨到这儿来了,还真是神通广大呀!”李玉平一时愣在那儿说不出话来。邻居扯着嗓门招呼,李玉平硬着头皮迎上去,招待那邻居吃了盒饭。从邻居口中得知,全村已有八成人带着孩子奔赴全国各地乞讨去了,他的父母也重操旧业到襄樊去了。

“父亲呀父亲,你怎么又抵不住诱惑了呢?”李玉平请了假直奔襄樊。穿过几条街巷,在一个闹市区,李玉平远远地看见父亲拿着一个破二胡跪在地上,向路人述说家乡遭了灾,恳求路人发发慈悲。李玉平心如刀绞,一个箭步跑上去当着众人揭他父亲的老底:“你收起这一套吧!快回家!”然后又面向众人:“他家根本没有遭灾,大家别信他。”路人听到这话,纷纷愤怒起来,口水石块扔向他的父亲,李玉平赶快带父亲冲出重围,来到僻静处。此刻,他父亲泪如雨下:“儿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哪有儿子往父亲脸上泼脏水的?我这是为你好,你何苦要这样对我呢?”

李玉平将父母送回老家时,从自己的150元生活费中节省下一笔钱给父亲买了几盒香烟,给妈妈买了一套内衣,并对父母谎称已在学校找到了一份勤工俭学的工作,开始挣钱了。他怕父亲不信,与父亲签了一份特殊的协议:“爸妈,家里为我欠下的债务由我来还,儿子算是求您们了,为了人格与尊严,从今以后,不仅不许你们再乞讨了,还要阻止乡亲们出外乞讨。否则我再也不回家了!”为让这协议生效,他写信给小寨初中的校长李平,请他上门做父亲的禁乞疏导监督工作。

儿唱父随拯救“乞讨道具”

李玉平的父亲终于认识乞讨是耻辱的懒汉行为,彻底金盆洗手。能得到父亲的理解,李玉平比吃了蜜还甜。他知道,要让小寨人不再乞讨,长远之计是要提高人的素质,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为了说服村里更多的人,李玉平利用勤工俭学发广告传单挣下的钱,在放寒假时回到村里,开始了他的“人格拯救小寨行”。

为支持儿子,李玉平的父亲做了禁乞的信息员,哪家要准备出去乞讨,父亲探听得一清二楚。李玉平便根据这些消息,有的放矢地上门去做工作。

听说林荣一家过两天就要到重庆去乞讨,如何阻挡住他呢?若正面交锋,他们肯定不会接受。只有采取迂回式从关心孩子的学习入手。他来到林荣家寒暄一番后,提出看一下孩子的作业本。在检查数学作业时,他发现孩子错了两道题,当即认真讲解,帮助改了过来。然后进入主题:“你看这孩子多聪明,题目做得不错,只要让她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以后考大学是不成问题的。如果你不反对的话,假期我可以给他补课!”林荣没有表态,孩子可乐了,拍着双手叫好。

可是从那家一出来,还没走几步,就听到林荣在呵斥孩子:“你不要听他的,他有什么资格不让我们出去,你看我们现在吃穿不愁不就是靠乞讨得来的,乖乖听话,过两天我们就动身。”

第二天一大早,林荣妻子来到他家,把门敲得山响:“都是你干的好事,我家孩子要到你这补课,死活也不肯去乞讨了,你不让我们去乞讨,是不是就让我们到你家来过年!”玉平父亲明知她家比较宽裕,害怕儿子招架不住,顺势迎接:“来我家过年那好呀,平时接还接不到呢!春节我们吃啥你吃啥吧!”林荣妻子本来是来要挟撒泼的,一下傻眼了,李玉平因势利导:“嫂子,您知道吗,重庆对乞讨者已出台了管理规定。你们带孩子出去担惊受怕,让孩子遭罪不说,倘若他在外面受了不好的影响,不想上学,那他一辈子不就完了,难道你们真忍心要让孩子乞讨一辈子呀!您帮忙说服一下林荣哥吧,毕竟打工才是正道呀!”一字一句总关情,讲到最后,李玉平已泣不成声,最后林荣一家终于放弃了外出行乞的打算。

一天晚上,父亲急急慌慌地跑回来说,翻过两个山坡的偏远户林军家,第二天要去上海行乞,林军与他家相距15里路,如果不当天赶去劝阻怕就来不及了。李玉平心急如焚,骑上姐夫的摩托风驰电掣就跑。由于山路难走天黑路滑,加上技术不熟练,行驶到一个山坡上他连人带车翻到山沟里去了。黑夜中他摸摸头部,有一种粘糊糊的东西。“啊,是血!”再摸摸摩托车,车灯车镜也摔不见了。山林中的风怒吼着,他试着把摩托车扛上山坡,一连几次都没成功。约摸半个小时过去了,好不容易前面盼来一个人,他定睛一看竟是父亲:“爸,您怎么来了?”原来父亲放心不下,就紧赶慢赶追了过来。

父亲和他一起把摩托搬上来,接下来的一段路已被洪水冲塌,全部是乱石。他们只好扛着摩托车坚持走到林军家。当林军看到他满脸是血深夜造访竟是为了给孩子辅导功课时,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也不好意思带孩子到上海去乞讨了。

寒假,在父亲的帮助下,李玉平从拯救“乞讨道具”——孩子入手,硬是说服八户人家放弃了外出乞讨的打算。署假,他的“人格拯救行”内容也更加丰富。白天下地帮家里干活,晚上干脆办起了免费人格文化补习班,一下吸引了十多个孩子参加。小环的家境十分贫困,母亲早年失踪,父亲长期患病,假期她父亲本打算带她出去乞讨的,可小环每晚来到玉平哥哥家津津有味听他讲大学的生活,讲外面精彩的世界,讲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小环也下决心要像玉平哥哥那样考上大学,主动说服父亲放弃了乞讨的打算。

2005年9月初,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小寨村,他们找到即将返校的李玉平要求协助采访乞丐村现象。本来一直默默做着“人格拯救小寨行”的李玉平陷入了矛盾之中。一边是生养他的村庄,一边是沿袭多年乞讨的陋习,该不该让它曝光?父亲这时已成了他坚定的支持者:“为了咱们村人的命运,你就从咱们家如何行乞开始揭短吧!”回想父亲因支持他的“人格拯救行”,农闲时间不得不去打工。因为他劝乞,全村人不敢借钱给他家,玉平的眼泪如涌:这是何等深明大义的父亲,这是何等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呀……

2005年9月14日,央视新闻会客厅请李玉平作客,李玉平从自己和家人开始解剖,揭露了“乞丐村”乞讨的现状和手法。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李玉平人穷志不短,劝父禁乞,坚持靠打工读书的事迹让人尊敬。

李玉平临近毕业,他知道因为劝乞,这辈子欠父母的太多太多。好在从父母的电话中得知当地政府更加重视“乞丐村现象”,已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困户和特困学生还得到了政府补助,为此他感到欣慰。他说,人格拯救行他会义无返顾地继续下去,虽然前面还有许多泥泞坎坷等着他,他无怨无悔。他还有个最大的心愿:要让“乞丐村”人永远地站起来,从扶贫教育开始,他现在正在多方奔走呼吁,盼望能有青年志愿者去小寨村支教,彻底改变小寨村教育人材奇缺和贫困的现状。

(责编 郑玉河)

(注:林荣、林军为化名)

大学人格文化建设 篇12

所谓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人格是一个由不同成分构成的复杂结构系统,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范畴, 是了解人格的基本特点、类型以及对个体进行有效评估的基础。许多心理学家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Jung的内外倾类型说, Eysenck的三因素模型, Cattell最早采用因素分析技术对人格进行描述, 并建立了人格的16PF测量工具研究。在此基础上, 西方学者发现了“大五”人格结构[2]。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出现被称为“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一场悄悄的革命”。Fiske从卡特尔35个变量中抽取了22个, 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相似的五个因素。Tupes和Christal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出现了五个相对显著且稳定的因素[3]。还有的研究者采用Neo-R各种文字的版本, 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中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结构[4]。据此Mc Crae和Costa得出结论, 认为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是适合全人类的[5]。然而, “大五”人格结构的跨文化一致性受到了许多挑战, 如Hofstee等对荷兰、德国和美国被试研究表明, 虽然三组被试的结果都得到了五个因素, 但五个因素的含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6]。王登峰等人研究表明,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七个因素构成[7]。鉴于此, 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大学生群体是否存在类似的人格结构、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突出的因素与“大五”人格理论模型的关系与差别, 以及不同亚群体大学生人格结构各维度是否表现出群体差异。本研究的假设为: (1) 大学生人格具有类似的五因素结构; (2) 不同亚群体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各维度上可能表现出群体差异。

二、研究过程

(一) 被试的选取

本研究从某一综合性大学随机抽取了两个文科专业和两个理科专业 (1—4) 年级, 最后获得有效被试786人, 文科生512人, 理科生274人;男生369人, 女生417人。

(二) 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程序

1. 人格五因素问卷。

本研究采用周晖等人编制的人格五因素问卷[8], 用以考察大学生的人格。该量表共有49个项目, 我们采用五点量尺记分。

2. 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 为防止被试疲劳, 将研究时间控制在45分钟之内, 在施测前, 对所有主试进行培训, 本研究主试由研究者本人和部分心理专业高年级学生组成, 培训内容包括施测方法、熟练掌握统一的指导语以及对问卷相关问题的解释, 剔除无效问卷。在对数据初选之后, 用Spss for window11.5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人格问卷结构的因素分析及讨论

对人格问卷的49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正交旋转、主成分分析, 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剔除不能归类的项目以及因素负荷在0.40以下的项目, 对剩下的42个项目再进行因素分析, 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五个因素, 累积贡献率为39.94, 项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为0.410—0.732之间, 各因子的贡献率在3.446—18.090之间 (表1) , 这表明问卷有比较好的结构效度。把五个因素中因素负荷比较高的项目按因素分为五个维度, 依次命名为:和谐性、情绪性、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在抽取获得的五个因素中, 前四个因素与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接近一致的含义, 但是最后一个因素 (内向性) 与以往研究结果有很大差异, 并且这五个因素的排序与“大五”人格的“OCEAN”模型, 即外向性 (E) 、神经质 (N) 、随和性 (A) 、尽责性 (C) 和经验开放性 (O) 有所不同, 在大学生人格结构中, 和谐性与情绪性排在前两位。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 由于在校大学生生活在群体中, 如何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能力, 因此, 许多大学生会努力塑造适合群体生活的人格特征。另外, 目前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父母和教师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会着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这无形当中有助于塑造和强化孩子的和谐性人格特征。据了解, 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中学就开始住校, 这无疑会让他们积累与人和谐交往的经验, 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人格特征。之所以情绪性排在第二位, 我们认为这和大学生年龄、社会角色有关。许多有关大学生研究表明, 处在成人初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 突出特征是情绪波动比较大。大学生虽然已经属于成人, 但是他们却是社会边缘人, 没有实际参与社会生活, 缺少社会经验, 因此在遇到挫折时缺少相应的应对技巧和经验, 从而引起情绪波动比较大。由于大学生缺少亲缘性支持系统的直接支持, 远离家乡, 对社会缺乏了解, 不能有效地在身边建立非亲缘性支持, 因此他们往往将心事埋在心里, 不轻易向人袒露心声, 在心理上表现出一定的闭锁性。这也提示我们, 作为大学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 努力做学生的朋友, 以便了解他们, 为他们提供适时的帮助和支持。本研究还发现, 开放性仍然是大学生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这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一致的, 即处在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既闭锁又开放。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也发现, 尽管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存在五因素结构, 但是这五个因素对总方差的解释率偏低 (39.94%) , 未能满足60%的常用标准。据此, 我们认为, 除了上述五个因素外, 人格结构中尚有一部分内容未被涵盖和确定。究其原因, 可能是本研究测量工具来自欧美文化背景, 在翻译修订过程中损失了部分信息, 而中国文化的内容未能充分显现, 这意味着开发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格测量工具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在施测过程中被试对问题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都需要在进一步的应用和研究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见表1) 。

(二) 不同亚群体大学生人格状况分析与讨论

采用F检验和T检验对不同年级、性别、文理、城乡大学生的人格状况进行比较,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格问卷五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这表明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文理专业的大学生也未表现显著的人格结构差异。究其原因,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间比较短暂 (通常不到4年) , 短暂的专业学习并不会对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人格结构上也无差异, 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 我国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日趋社会化, 多数大学生会在教育机构中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有着共同目标的学校教育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而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会弱化, 这样一来, 来自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人格结构上不会表现出地域差异。 (2) 如今中国社会已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在不断减少, 以种地为生的农民也越来越少, 许多农村变成乡镇, 而农民变成农民工, 这种职业的变更会对人们的人格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人格问卷的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尤其是在开放性维度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Maru ic和Bratko (1998) 发现男性化得分与外向性、公正性有正相关[9], Lippa和Connle (1990) 的研究报告表明男性化得分与经验的开放性存在强的正相关[10]。之所以男生会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是由于性别角色差异导致的。在传统文化中, 公众所公认的男性人格特征应当是开放的、进取的、有责任心的、目标明确的、克制的、内敛的等等, 这样的性别角色要求和学习可能造成大学生在人格结构这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结论

1.大学生人格仍然存在五因素结构, 其中前四种因素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 一个新的因素——内向性成为第五种因素。

2.不同年级、文理、城乡大学生在人格结构各维度上未表现出群体差异, 但是在人格结构的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男生在开放性、谨慎性、内向性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2][4][5]崔红, 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科学, 2004, (3) .

[3]Tupes, E.C., &Christal R.E., Recurrent Personality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Z].USAF ASDTech, Rep., 1961:61-67.

[6]Hofstee, WKB., Kiers, HAL., Deread, B., Goldberg, L.R., &Ostendorf, F.A Comparision of big five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in Dutch, English, andGerman, Europea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7, (1) .

[7]王登峰, 方林, 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 1995, (4) .

[8]周晖, 钮丽丽, 邹泓.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 .

[9]Maruic I, Bratko D.Relations of Masculinity andFemininity with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theFive-Factor Model[J].Sex Roles, 1998, (1/2) .

上一篇:《城堡》下一篇:城市旅游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