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精选9篇)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篇1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化为强大的教育动力,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者结合班级实例, 从关心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三个方面, 阐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关系,健全人格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一种人际关系, 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情感、行为等诸方面进行的人际动态交 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化为强大的教育动力, 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工作者,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笔者结合班级实例, 从关心热爱学生、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三个方面, 阐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解。
一、关心热爱学生
夏丏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真诚地爱学生。老师就是靠这份爱才架构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这种爱真诚无私, 不掺杂任何功利。它不会因为某个学生外貌漂不漂亮、成绩好不好、家庭富不富有而有所改变, 它在乎的只是学生努不努力, 勤不勤奋。因为有了这种爱, 教师把学生的进步和快乐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只有倾注了爱, 老师才会用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促进他们树立上进的信心。
关爱学生其实很简单。我总是尽可能挤出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早晨与学生亲热地互相问好, 课间与学生一起聊天、一起谈心、一起娱乐。活动课上与学生一起活动, 带领他们挑战领班……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 就一定能创造机会和学生打成一片。
二、民主平等对待学生
传统教育信奉“师道尊严”, 强调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 忽略学生的“自我”, 这使得教育呈现尴尬局面:本应出于主体的学生体验的是被动、无为和无奈。他们已经习惯老师安排一切, 学会用沉默隐藏自己, 缺乏目标的学习和生活, 与老师的关系疏远而紧张。韩愈用一篇《师说》宣扬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不迷信、不屈从, 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 教师不支配、专制, 做好弟子某一专业上的引路人, 师与生之间尊重信任、民主平等, 彼此共享知识、共享人生。基于这个理念, 我为教师下了定位:做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者、参与者、促进者, 做他们的朋友, 而不是支配者、奴役者。为此, 我制定了三“要”一“不”。
(一) 每天最少要鼓励一位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的基本需要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最快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方法莫过于鼓励。 我们可以赞赏他的兴趣、爱好;赞赏他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付出的努力。一句激励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称呼都可能使学生更有自信。
(二) 勇于认错。教师虽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亦有缺点, 面对学生难免犯错。曾有一次, 因为身体不舒服, 听说班上某位学生不愿意劳动, 一下子怒从心起, 没有问清楚情况就把学生叫出来一顿狠批。事后其他学生反映这个学生劳动还是很尽职的。 我立刻领悟自己的冲动与不冷静伤害了这名学生, 又请她出来详谈一番, 误会虽然消除了, 但影响还在。我利用早读课, 当着全班同学面向这位同学表示道歉, 并承诺以后会冷静处理班级事务。讲完这番话后, 我看到很多本来绷得很紧的小脸明显放松了。学生做错事情要道歉, 那么老师做错事情也要道歉。正是这次人格上的平等教育帮助我挽回了学生对我的信心。
(三) 有事师生一起讨论。初当班主任时, 我事事操心, 就怕有想得不周全的地方。时间长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殆尽, 我成了“专制”老师。于是我把权利交给了学生, 先由班干部草拟活动方案, 再利用课余时间, 由班长或团支部带领班级讨论活动方案是否有补充之处, 活动负责人由学生毛遂自荐, 最后拟订方案由我过目, 看是否有修正之处。几次下来, 学生都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班级的事情我也能做主。长时间实施, 班上的民主氛围越来越强, 学生开始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我班的班级文明公约是这样诞生的, 虽然整体花费时间比较长, 但经过自己同意的东西约束力很强, 大家都有意识地维护这份守约, 维护这个班级。
(四 ) 不当面斥责 学生。学生到了高中阶段 , 身体发育迅速, 自我意识增强, 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明显提高, 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此时的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假如批评的火候掌握得不好, 很容易伤害到他们的自尊。批评中的禁忌就是当着全班严厉斥责学生, 甚至涉及带侮辱性的话。老师的批评对学生个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 当着全班的斥责极容易引起其他学生对他的排斥与孤立, 从而带来严重后果。
三、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一种维护自我尊严的强烈意识, 在这一点上, 学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不理解这一点, 在学生犯错误时, 常常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 甚至采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方式, 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事实证明, 只有当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维护, 自信心得到提高时, 才能在内心深处克服消极自卑心理, 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年龄、性别等差异, 造就了个性的差异。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世界, 就是一菩提。我们在看到学生做了什么时, 更应该思考的是他为什么这么做, 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 理解他们的冲动, 正确、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以引导为主, 不可强制打压、明嘲暗讽, 这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总之,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 平等对话交流,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全学生人格。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60—03
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界定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准确把握和谐校园文化的结构,对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重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感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现代意蕴
第一,和谐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趋同性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其外化为学校的校风。校园精神的形成和确定,需要经历几代师生的艰辛培育。和谐的校园精神具体表现为开放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育人精神、奉献拼搏精神等,它融汇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精髓,充分体现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整体面貌以及时代发展的特征,蕴含学校的育人思想,涵盖学校育人工作的每个环节。
第二,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各组成部分的连结点,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和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的保障系统,是由校园文化精神、价值信念凝结而成并以文字为载体,通过一定程序的组织活动以外显的形式内含于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各种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组织等,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内在要素,是校园精神的反映。校园制度文化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对师生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第三,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科研和生活所面对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态形式。校园物质文化包含环境文化、设施文化、治学积淀及队伍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育人意蕴。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既是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发展基础,又是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创造的结果。作为载体的物质文化,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要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二、和谐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条件
人格也称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既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成分,也是个体的道德、思想、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统一。健全人格指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良性互动。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体现着一个时代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做人的理想方向与基本标准的有机统一。在一定意义上说,健全人格作为个体生命独立、理性、自主、自觉的存在方式,使个人的理想、信念、勇气和毅力成为可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健全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有产前环境与出生过程、家庭环境、学习教育、社会阶层和社会文化等方面。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更依赖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环境,其中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起激活的作用。一般来说,积极的文化环境促使大学生人格向更协调、完善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文化环境会抑制大学生人格的正常发展,使人格塑造发生偏差,导致与主流社会的要求不一致。个体只有掌握了社会文化,懂得用恰当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立足社会,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完善的自我观念。当前,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折时期,面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各种原有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处于解构和整合之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学习并生活于大学校园之中,必然受校园文化的浸润与陶冶。作为社会亚文化之一的大学校园文化历来受到大学的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牛津、剑桥等都非常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大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选择、聚合和传递文化的高级文化机体。它是社会进行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它能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最终促进群体和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大学校园文化除了具有社会文化所共有的组织、整合、交往、社会化等功能外,其基本功能还在于育人,即按照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角色,它在大学生个性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规范、定向等社会功效。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格教育功能优势,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只有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和谐校园文化中成长的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同时应当看到,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大学生并非被动地接受外在文化的浸润,校园文化会经他们的选择、建构才会为其所接纳,而大学生本身也以自身的价值观、知识、能力不断地建构校园文化,也就是说,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反映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历程。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人格应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割裂二者关系,必然会导致校园文化失去活性。
三、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1.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对他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产生着重大影响,而这些都是个体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要做到三个层面的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三个方面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和谐,而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2.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环境一般分为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两个方面。硬性环境通常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硬性环境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而软性环境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气质。软性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软性环境是高校所特有的内涵文化,最能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水平。良好的软性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提升学生的素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重硬性环境建设、搞形象工程、轻软性环境建设忽视内涵发展的现象,这极不利于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质量。
3.坚持高校主流文化,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文化的异常繁荣,作为传播文化主阵地的高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出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互交织、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同时并存的现状。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比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等,通过它的熏陶可以提升人的境界,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非主流文化如网络文化、宿舍文化等校园新文化,在大学生中间很有市场,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非主流文化中诸多落后文化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误导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决抵制和摒弃落后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其中,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净化校园的精神环境;既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发展个性,使学生接受教育,陶冶思想情操,深化道德境界,提高综合素质。
4.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倾注人文关怀。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追求自我完善、健全学生人格及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就是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行开放式教育,努力营造高品味、高层次的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有了坚实的文化底蕴就会更牢固地构筑起学生正确的精神支柱,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大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德性潜能和创造潜能,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遵循大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重视用那些贴近大(下转268页)(上接261页)学生生活实际、为大学生所必需的道德准则以及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逐步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让他们学会洞察社会、开启心智、净化灵魂,从而通晓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慧.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63-64.
[2]王德勋.关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13-15.
[3]刘亚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J].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8-119.
[4]田立君.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现实意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1-152.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篇3
1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衡量教师是否坚守职业道德的一项重要标准, 依法从教也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
我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了教师有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 从而在法律上界定了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尊重学生的人格的思想和行为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道德标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 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 是违法的事情, 严重的会造成犯罪。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教师法中的各项规定, 依法从教履行教师应尽的职责。实践证明依法从教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教育法》) 和《教师法》都明确表明, 无论是从一个教育者或被教育者角度看, 学生都享有人格被尊重的权利。学校的制度、规定学生需要遵守, 那么学生的人格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尊重, 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了绝对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且要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即使是“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等等。对于违反的教职员, 将得到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等, 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将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许多学校将尊重学生人格作为建立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我们还是清楚的看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事件屡有发生。因此, 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教师依法从教水平仍然是学校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学生的人格是受法律保护的, 教师应该成为遵法护法的模范, 教师依法从教首先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以往的观点, 不管教师从什么角度考虑, 首先真正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是平等的,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民, 教师不得根据自身情绪和要求体罚学生, 要求学生做有辱人格的事情。更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 压抑、强制学生的个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要充分尊重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教师应该是遵法护法的模范, 把尊重学生的人格作为自己职业道德的追求和体现,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依法从教。
2 尊重学生人格对于学生成长极为重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尊重的基础
现代教育发展将尊重学生人格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不但《教育法》和《教师法》中都有详细的法律规定, 而且社会舆论、各项媒体都在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这是因为我们的尊重与否, 在孩子们的成长认知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有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不单单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这一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 更会影响到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认知, 影响学生的一生。只有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权利主体地位被得到认可, 他们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尊重人格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不论以何种形式尊重学生的人格, 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关系, 承认学生的权利和主体人格, 这是一切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 应该建立在师生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师生间彼此接纳, 彼此沟通, 互相激励, 共同提高。老师对待学生是热情的鼓励, 中肯的提醒, 有效的点拨。学生喜欢老师, 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 争取成功。学生热爱一位老师, 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 就会乐于接受这位老师的教育, 甚至他的批评。教师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的位置上, 明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 学生和老师、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 共同建立起一种新的人格平等的关系。形成一种类似“朋友”“兄弟”一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交朋友、实行情感交流, 这样学生才会把心中的秘密或困惑告诉你, 以求得你的帮助。关系融洽了、心中的困惑解决了, 学生们感到了实实在在的人格尊重, 让学生享受到人格被尊重的幸福感, 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和谐了。
3 尊重学生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学生思想是否稳定关乎到学校的和谐稳定, 也关乎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学生内心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与前提, 内心的和谐首先是人格和谐。和谐人格不会与生俱来, 是自我修养和周围环境影响综合因素所致。教师和学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并为人格和谐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实现个体人格的和谐、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着的, 如果学生没有被尊重的感觉, 他们的权利和主体没有被承认, 那么他们自身被尊重的这种需求和欲望就永远得不到满足, 如此给他们造成了人格的不和谐及影响心理健康发展。学生内心这种人格不和谐因素的恶性循环和长期积累势必要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之间产生不和谐的事情来, 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
此外, 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或心灵受到伤害, 不但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可能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将来。试想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被尊重感觉的人, 怎么能想象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去尊重别人、爱别人呢?更难想象他们会去尊重社会的规范、去热爱生活。结果是学校非但没有向社会输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而是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因此, 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4 结语
校园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学生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 其内心人格和谐健康发展,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和谐了, 就可以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各项工作、各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实现人与校园自然环境的和谐,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实现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尊重学生人格、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关乎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 学生稳校园则稳、社会则稳。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校园及和谐社会仍然是学校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只要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就一定会达到和谐校园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晓燕.中国教师权利和义务及其实现保障论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26-31.
[2]许秀群.和谐校园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诉求[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 (24) :199-200.
[3]张玉格.加强教师法制观念维护学生合法权益[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 (6) :25-26.
[4]张斌.尊重学生人格构建和谐关系[J].教研论坛新论视窗, 2006, (7) :31.
[5]刘玉萍.尊重学生人格是教育成功的前提[J].青海教育, 2004 (7-8) :14.
[6]周志田等.内心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石[J].中国德育, 2010, (10) :25-27.
谈初中语文对学生独立人格的构建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独立人格;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得到人们的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可以让人在社会环境中得到发展,它对传统依附性人格的转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初中教学在学生人生的影响、性格的塑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开设着许多课程,其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上拥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有利于学生人格观的转变。本文对如何通过初中语文对学生独立人格进行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对教材中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
初中语文课文是拥有许多独立人格内容的经典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课本中的内涵,让学生从文学内容中体会到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主要是通过紫藤萝瀑布的命运,联想到人的生命,并由此产生感慨,使学生从中产生敬畏之情,使学生坚信生命力量的强大,使学生的人物性格得到独立。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体现出了北国美好的景色,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气势,在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作者本身的自信和自强,使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鲁迅的《雪》中描绘了雨和雪的思辨性,让人产生耐人回味的感觉,进而使人通过由雨变成雪的过程,体会出一种永不停息周而复始的精神,使之成为雨的精魂,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精神,使学生可以透过作者的独特视角以及个性的见解,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给学生一种思想上的感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健全的人格以及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生,使学生的人生充满意义。
二、对课文读物进行充分的拓展
在知识的海洋中,除了课本知识外,还需要通过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为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一个好的课外读物,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有所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人格上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者,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精心挑选一些课外读物,选取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品读,如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学生在深入品读后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在《骆驼祥子》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并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好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不一样的人格特质,使学生将其中的一些形象特征与现实中的东西结合起来,并且给自己的独立人物特质借鉴,使自己的独立人格得到良好的塑造。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古诗词以及经典作品,通过文化精华让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说服,使学生深受其影响,在古韵中品析古代先哲高贵的人格特质,滋养自己的灵魂。
三、积极倡导写作交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关注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是关注学生真实情感的具体体现。学生真实情感和心灵真实的流露出来,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可以在情感丰润、意志坚定、人格完善的情况下学习。鲁迅认为写作是有一定技巧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进步和人格上的高尚,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作文教学,同时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多为学生讲解和提供一些人格上的题材,让学生对独立人格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的思考,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存在。例如在课文《皇帝的新装》中,课文主要内容描写的是一个愚蠢的皇帝被骗子所骗,赤裸身体进行游行大典,而这一过程当中,所有人都违心的称赞皇帝的新装是多么漂亮,多么合身,只有一个小孩不畏权势,敢于说出真相。这一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愚蠢昏庸,自欺欺人,虚伪以及荒唐。学生在学习过这篇故事以后,会有一些感触,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勇于说实话,也只有在生活中摒弃虚伪,用心说真话,才不会贻笑大方,闹出笑话,更同时也才能获取他人的尊重。
四、通过社会实践,构建学生独立人格
在初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始终都是理论,学生在思想教育以及审美上汲取的人格情感的力量只有通过一定的生活实践才能得到转化,才能成为一种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如在新课标改革中,要积极的倡导开展一些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的课外活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多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独立人格在实践中得到构建。比如,教师可以在母亲节的时候,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做一次饭,也可以开展一次演讲比赛,题目就定为“妈妈,我想对您说”,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采访,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去参观一些旅游的地方,让学生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工匠的匠心独运,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独立人格的有效构建。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着的一代,语文教学对他们独立人格的构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塑造有着极大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机会,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培养,让学生在语文教材、课外读物、写作以及实践中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从而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文明的
繁荣。
在道德教育中构建和谐的人格 篇5
(一) 教育环境因素
教师的不良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面镜子,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其人格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生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的人格不完善, 那么必将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不和谐人格的形成。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浮躁短视。在大学中表现为教育中的功利和实用的价值观, 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使得置身于激烈竞争中的大学生出现种种人格问题, 逐渐发展成人格障碍。
(二) 大学生自身因素
人格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由于体力、智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 从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此外, 大学生面临一个新的学习或生活环境时, 部分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会表现出一定的适应不良, 且心理比较脆弱, 适应能力较差, 这些都会导致不良人格的形成。
二、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群体是高素质人才, 理应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然而如今的就业压力、生活中的矛盾、情感、学业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势必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也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在新时代背景的要求下, 国家必须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的重要性。
(一) 和谐的人格是构造文明校园的基本条件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思想教育工作既是人进行的工作, 也是进行人的工作, “人进行的工作”, 表明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其中包括树立高尚的人格;“进行人的工作”, 表明教育者要注意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 其中包括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格的理解和尊重, 才会受到理想的效果, 对精神文明建设, 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收效, 同样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 和谐人格是一个人完美人生的关键
在一定意义上说, 和谐人格作为个体生命独立、理性、自主、自觉的存在方式, 使个人的理想、信念、勇气和毅力成为可能。和谐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善处人际关系、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正确地对待挫折与成功, 所有这些都是和谐人格的具体体现。
(三) 和谐的人格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前题
当前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社会, 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 而是一个广义的各个方面的竞争, 其中也包括一个人良好的人格, 即具有完美的个性、良好的道德、现代的意识、健康的心态、强烈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谐人格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合格的客观尺度, 且具有终极意义, 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可以不受其他因素的左右。健全人格取材于社会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大学生具备获取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判断市场的能力, 分析、实践、创造的能力, 对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的把握和驾驭能力, 也需要大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具有某种真诚的态度和倾向性, 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有着爱憎分明的情绪反应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和谐的人格。
三、在修德修能中铸造大学生和谐的人格
高校德育工作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行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谐的人格品质的大学生, 促进其全面发展。高校应将道德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有效的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促使形成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人格。
(一) 让大学生在感性的审美化教育中体悟灵魂净化
和谐人格首先是一种健康人格, 同时也更为强调影响人格整体构成的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平衡、统一关系。道德教育的任务并非仅仅教给学生理性的道德认知, 而要把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认知、内化到人格中, 并践履于行动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和平衡。”审美化道德教育, 即是在道德教育中融入美育理念与美育手段 (如文学、艺术形式) , 用审美形态来教育、启发受教育者, 使受教育者自觉地追求美好的事物, 产生审美意象, 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品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审美化道德教育能使人们的感性与理性、个性与社会性、情感与理智和谐一致, 使知、情、意三者在求真、修善、悟美的基点上达到有机的统一, 成就和谐人格。审美化道德教育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诗歌教育的重视, 改变当今大学生因长期浸润在教育的理性话语中而理性人格过分发达的现状。
(二) 利用心理咨询辅导调理身心和谐
高校道德教育应发挥其应有的心理建构功能,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坚强意志、健康心态等。通过道德教育把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意向渗透在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 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格。除了各种潜隐的心理建构工作外, 塑造和谐人格不能忽略心理咨询制度的建立。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学家担任心理咨询顾问, 心理专家可以利用专业技术, 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 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未来发展规划和求职提供咨询帮助以及提供相应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在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的过程中, 对于积极的、健康的心理, 要旗帜鲜明地予以肯定、积极的扶持和热情的宣传;对于消极、不当的心理, 应予以指导和纠正。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建构工作使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 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系统, 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和谐人格。
(三) 让周围世界都成为道德教育中和谐人格的卖场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篇6
在各种与民族群体有关的人文社会现象中, 只有语言是“与生俱来”的。当代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 德国语言学家威斯格贝尔对语言的民族性有高度的评价。他认为从群体来说, 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个体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进入了民族语言流, 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1]由此可见, “语言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 它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 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要认识一种文化, 只能从语言出发, 那么, 保护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 放弃母语其实意味着放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 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所以身为一个中国人, 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的, 除了身体发肤之外, 就该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了。
一、当前汉语的生存现状
当前社会上的现象是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对英语的学习趋之若鹜。人们已经失去了对汉语汉字的敬畏感, 日常表达日益粗鄙化, 以及公众对汉语优雅品质的普遍漠视, 这都反映出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文化的西化、本国语言、文化的式微, 导致学生母语水平不高, 涵养不深, 人生态度无所依归, 君子之风渐行渐远。许多青少年表现为行为失常, 思维和逻辑混乱, 语言粗鄙。因此, 在人际交往中, 就会为只言片语的不入耳而大动干戈,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丧失了应有的礼仪风范, 与我们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的国人形象相去甚远。这些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主旨背道而驰。语言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语言的危机潜藏的是民族文明的危机。因此, 要拯救那些粗鄙的心灵, 只有用我们优雅的汉语和传统文化进行浸润, 才能使大家成为明礼守信之人,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有成效的构建。
二、汉字的基础地位
要学习汉语必须从学习和了解汉字开始。汉字是世界上蕴含最丰富的文字。汉字包含了中国古老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人全部的智慧与思维。作家王蒙认为, “汉语, 特别是汉字, 讲求审美, 讲求联想, 讲求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植根于民族灵魂和血液的文化符号,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她不仅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同时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其实, 正是这方方正正的汉字, 道出了中国人的骨气与伟岸, 是在告诫我们方正做人, 更何况,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至情至美的图画。汉字里有诗、有画, 有情、有意, 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比不了的。它的点画是那么灵动、飘逸、流畅和呼应, 那二十几个字母无论如何书写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从方块字里可以了解“千古湖山人物, 百年翰墨文章”, 可以推本春秋, 考信六艺。通过汉字“知先祖, 识亲疏, 须长幼, 辨繁衍。”可以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由于汉字的结构匀称, 形体优美, 由此产生了一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能共同欣赏的艺术──书法。书写文字而成艺术, 这在世界众多文字中, 汉字是唯一膺此殊荣的。在我国, 书画常为一家, 书者能画, 画者能书,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作文从来就有“字好一半文”之说;品人, 自古就有“字如其人”、“字是人的招牌”的说法;做事做学问, 历来就有“一字千金”之地位。汉语的影响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哲学、艺术、审美情趣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由此构成了一个自成一体而又独立的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我们与古人通过共同的媒介文字, 使得传统与现代顺利接榫, 民族精神得以延续。
三、汉语的诗兴与美丽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 为世人所公认。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形象地把汉字比作典雅的贵夫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种诗的语言, 它具有诗意和韵味, 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散文体短信, 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所以, 要想懂得书面汉语, 尤其是高度优雅的汉语, 你就必须使你的全部天赋———心灵和大脑, 灵魂和智慧的发展齐头并进。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 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 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 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在无数中国人心里, 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们之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 律有平仄, 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 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 我们依靠它倾诉, 运用它思想, 通过它记载, 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3]
中国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 使四方志归附得益于此。读古文常有庙堂之高远、宿星之郎烁之感, 此即汉文化的神圣的大一统精神。儒家的经典著作, 如《论语》、《诗经》、《易经》、《春秋》等, 是汉语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典范, 表达之简约、精微、深奥是所有西方文字语言难以企及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品味文言语言, 仿写文言语言, 能够丰富读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品情感。很多文言作品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体现崇高的理想、展现美好的情操, 这些正是读者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所以要提高个人人文涵养, 就要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文学。文学的阅读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美好的愉悦感和宁静、充实的诗意感,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沟通、传递人生经验, 从而最终提高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养, 改变其精神气质, 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和价值。
四、汉语是汉民族身分的标记
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美国人约翰·布鲁克斯在《格调》一书中精辟地总结了人的言谈在揭露我们的成长秘密:“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哲学家葛拉西安在他的《智慧书》中危言警告:“没有一种人类活动像说话一样需要谨慎小心, 因为没有一种活动比说话更频繁、更普遍, 甚至我们的成败输赢都取决于此。”我们中国的先人也含蓄地告诉我们:“听其言, 知其人。”通常人们能从交谈中了解你的思想脉络和个人修养, 不论你有多大的成就, 你的财富有多少, 你的教育有多高, 你的言谈有声有色地描述着你的故事, 一笔一笔地勾画着你的形象。[4]
语言还是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及其记录的重要条件。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爱国者和文化巨匠都极其热爱自己的母语。但丁对意大利语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举世闻名的, 以至于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屠格涅夫有一段著名的散文诗, 是专门写俄语的:啊, 俄语!在国外流浪奔波的日子里, 在令人不安地忧郁地注视着祖国命运的日子里, 只有你才是我的支持, 才是我心灵的慰藉。语言的民族性一览无遗。语言文字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 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及其掌握世界的方式。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符号, 而且还是文化身份及国格的体现。2006年7月, 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在回答一位记者的提问时说, “我可以用英语回答您的问题, 但这是在俄罗斯联邦, 所以, 我要用俄语作答?”他的行为彰显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身份, 更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1976年, 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台上,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用汉语, 而不是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 他那令人尊敬的母语情怀和民族文化身份不仅感动了华人, 也感动了世界。
五汉语学习是构建和谐的文化人格的根本下转第页
圣哲先师孔子说:“在教育过程中, 是以《诗》进行情感教育, 以《礼》进行是非教育, 以《乐》完善人的品性。”学校通过教人以诗文, 唤醒和激发人心中那活泼的情感, 使之服从道德行为法则。我们的现代教育, 不仅能够使我们的子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而且还要能够促使现代世界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孔子说:“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也就是发现人们自身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自身的发展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推崇的人, 成为一个聪慧的人。
语言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是个体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 同样也是思维的工具, 可以说, 人们学习的绝大多数知识是以汉语形式进行编码, 储存在大脑中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 掌握汉语是人们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个驾驭不了母语的人, 也很难在其他学科上有突出的成就。语言从直观上看是交流的工具, 信息的载体。汉语掌握不好, 即便你能学好外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 即使你能够听得懂对方的意思, 也不能用准确、生动、高雅的汉语表述出来, 仍然做不好翻译。语言还是思维的工具, 汉语基础差, 思维就不清晰, 不够精微, 人就缺乏智慧, 也很难学好外语。语言的精髓是文化, 是价值观。没有很好的汉语基础, 在文化层面上缺乏自信或过于自信, 都不能好好地与人家交流。所以说学好外语的前提是学好汉语。对有志于从事跨文化交流工作的莘莘学子, 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没有母语文化的根基作基础, 跨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将成为一句空话。
正如著名学者金开诚所言:“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还在于它特有的语言渗透力, 这种渗透力主要来自凝结在我们民族语言上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意味。任何思维经验不通过社会历史的传播都不会具有文化的意义, 而无论是横向的展布与纵向的传承都离不开民族语言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的主体孔孟的许多言论早已深深扎根于民族心灵的土壤, 代代相传, 形成一种思维经验, 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些经验所形成的语言渗透力, 直至今天也未被更为高深的理论所取代。对其顽强的道德生命力我们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汉语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提高智力, 还能陶冶情操, 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民族精神, 对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个人的优秀品德是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染、陶冶、涵养中不知不觉形成的。任何想要成为某个领域杰出的专家或优秀的人才, 那么就必须学好母语,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深刻和充分的了解。
结束语
汉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是民族身份的标志。对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汉语学习和教育的基本任务, 又因为母语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所以母语教育必然肩负着神圣的文化使命。重视汉语应当首先从提高全民族对母语的认识做起, 应该认识到汉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源、文化之基, 失去了母语无异于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强调学好母语的重要性, 反对并纠正各种轻视、排斥以至亵渎母语的行为, 切实恢复并保持汉语的崇高地位, 在全体国民中形成热爱母语尊重母语使用母语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8.
[2]朱竞, 汉语的危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7.
[3]潘文国, 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1.
[4]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7.6.
[5][加]英格丽·张你的形象价值百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8.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 篇7
一、倡导古典诗词吟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 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 是文学殿堂中最华丽的一章。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无一不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然而诗歌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古人在写诗歌和读诗的同时, 总要反复吟诵。吟唱原是诗坛本色。从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来看, 中国古典诗词很多都可以唱, 而且最初就是为了唱而写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看, 《国风》本来就是民歌民谣, 《雅》、《颂》多是宫廷祭祀宴乐时歌唱的。《楚辞》中也有这一类的诗歌, 像屈原的《九歌》, 以及《山鬼》都是可以用来吟唱的。汉时的“乐府”, 顾名思义, 是入乐的诗歌。唐宋时期经济发展, 都市繁荣, 市民阶层扩大, 诗词也达到了空前的繁盛, 不少文人填词以为里巷青楼歌唱。古代有人评论, 认为苏轼的“大江东去”宜由关西大汉敲铁绰板, 弹铜琵琶来高歌;而柳永的“杨柳岸”则宜于由十七、八岁的妙龄少女按红牙板来低唱。而很多词牌原本就是教坊曲名, 如《菩萨蚕》、《雨淋铃》等。到了元曲、杂剧, 那更是歌舞说唱的综合艺术了。吟唱古典诗词就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诗词音乐化, 使情感的表达不仅找到了诗词的语言形式, 而且找到了音乐的形式。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活动, 是中华民族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得以存在与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古典诗词如果失去了吟唱, 就称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诗词, 同时也很难获得广泛的传播与继承。
二、古典诗词吟唱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诗国, 历代诗歌陶冶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灵, 是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近年来, 在国家实现科教兴国, 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进程中, 更是加强了文化艺术教育。中华诗词已走进校园, 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许多高校分别以古典诗词吟唱会、古典诗词吟诵讲座、古典诗词吟唱比赛等形式把这一活动办的有声有色。比如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历届吟唱会, 旨在传播民族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普及高雅艺术, 培育一代新人。其吟唱会节目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既有诗经乐府、又有唐诗宋词。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既有筝歌琴曲、又有吟诵调、咏唱等。0 8年秋以“豪迈与柔美相交融, 古典与现代相结合”为写照拉开了南京财经大学古典诗词吟唱会的序幕, 慷慨激昂的《蜀道难》;温婉的《游子吟》;再现了岳飞将军当年纵横沙场豪情壮志的《满江红》;委婉柔美的《钗头凤》等曲目的吟唱, 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 同时也让观众们领略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典诗词吟唱活动在校园里的开展, 一方面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又丰富和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三、在古典诗词吟唱中走向和谐人格的构建
吟诵必须跟情感紧密结合。在浩繁的诗歌中, 有离乱的痛苦、有思亲的哀愁、有生活杂感、有长亭送别;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国无门的悲伤、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劝勉??????通过吟唱, 用优雅的表演和甜美的语调展示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增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让学生利用感官去体会古典诗词的文学意境, 享受文化之美。诗词要通过语言传达思想感情, 而把词注入了音乐这“灵魂的直接语言”吟唱后更能领悟其中情感的细腻。苏轼的《定风波》, 表达的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通过吟唱会更加沁人心扉。而《水调歌头·中秋》跟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相比, 相信大多数年轻人会对后者的更加的熟悉, 因为这其中音乐已经触动了你的情感记忆。
在中华古典诗词的普及过程中, 诗词以音乐化的形式出现, 是极受大家所欢迎的。“倡导诗词吟唱, 让人们在吟唱古典诗词中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提高文化素养, 滋润心灵, 陶冶情操, 分辨美丑、善恶、真伪, 使性格变得高尚完美”。孔子曰:“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倡导中华古典诗词在高校中吟唱, 不仅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而且会激励当代学生团结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此外, 音乐具有弥散性与模糊性的特点, 在古诗词吟唱过程中音乐背景的设置可起“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 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 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而在古典诗词的吟唱中, 体现着对和谐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总之, 古典诗词吟唱与和谐人格构建中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 我们要在“寓乐于情”中, 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感, 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吟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人的个性、主体性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当代青年人更应该在积极奋发迎接未来的同时, 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精髓, 和我们的古代圣贤进行情感的互动与人格的交流, 力求在人格的塑造与构建更加完美。诸多因素, 古典诗词吟唱在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及其和谐人格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参考文献
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
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10)
积家.论高等学校教学的规范化和个性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1999, (2) .
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4) .
张燕.艺术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5) .
黄蕴兰.试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普通艺术课程构建[J].意识百家, 2001, (4) .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作者简介
学生和谐人格的培育 篇8
儒家思想倡导中庸, 贵和持中, “和”是儒家思想用来调解生命个体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核心概念。强调“和”, 即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和谐, 圆融, 追求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天地的和谐与秩序, 这一思想体现在儒家的乐教观和审美观上。《乐记》曰:“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者别异, 乐者合同”, “乐者敦和”, “乐者, 天地之和”。乐教的核心目标是对人的化育, 即通过用“尽善尽美”的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教育, 使人的个性和谐发展, 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质。当然, 乐教育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个体适应群体, 通过个体道德完善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 达到“成其政”的目的。
儒家乐教思想十分重视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判定和选择, 儒家思想追求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秩序, 重视乐教“移风易俗”的化育功能。所以“重雅乐轻邪音”, 体现出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十分重视的。
今天,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化、文化大众化、文化消费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空前繁荣, 但作为一种“消费品”, 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 在社会生活中泛滥。这些音乐作品, 或思想情感贫乏, 内容空洞;或低级趣味, 歇斯底里;或抑制消沉, 无痛呻吟。这些“邪音”对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狂躁、怪异、甚至变态的表现, 令人担忧。因此, 引导并培养学生增强对高雅健康音乐作品的欣赏趣味, 在今天显得十分必要。
孔子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躬身实践, 著书立说。操琴、鼓瑟、唱歌、听齐乐, 竟“三日不知肉味”。孔子把《乐》作为弟子所必修的课程。他认为对人的教育是“成于乐”。他提出“乐之所以修内也”, 即主张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提高人的精神品质, 促进人格修养, 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仁者, 爱人也”, 教育人有爱人之心, 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个性和谐、人格完善、情感丰富的人。荀子是先秦诸子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继承总结了孔子等人的乐教思想, 并有所发展。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 形于动静。而人之道, 声音动静, 性术之变尽是矣。”他还说:“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论》可以看出在荀子的乐教思想中, 音乐不仅可以使人获得审美愉悦, 而且可以使“乐者”的精神品质得到提升, 达到“善”的目的, 从而使人们“和睦”相处, 社会生活和谐安定。荀子的“乐者之乐”, 及“圣人之乐”, “乐”不只是一种自我超越, 更是一种深层次的、非功利的、超然的审美情感体验。荀子主张通过这种“乐”的情感体验陶冶人的性情, 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达到“善民心”的育人目的, 从而展现乐教“和”的社会功能。
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 篇9
一、和谐人格的内涵
关于人格的定义由来已久,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 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和谐人格指的是构成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发展水平与状态, 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等多方面的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 是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一种人格境界。现代和谐人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的和谐统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机能整合而成的独特的身心系统是人格构成中最根本的基础。生理的正常发育与健康发展, 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中, 则应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相互补充, 共同保证了人的全面性, 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是和谐心灵的最基本的一个指标。理性的重要性自不用说, 但是, 感性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不仅要注重发展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 而且也要重视培养其情感方面的品质, 两者缺一不可。
2.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意志人格的和谐统一。一般认为, 和谐人格的内在构成应该包括三种特质:智慧特质、道德特质、意志特质。其中智慧人格是使人们能够尊重事实并且清醒地思考的特质。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甚至自然的特定态度与倾向。意志人格是指人们克服内心障碍的自制力和克服外部环境障碍的坚韧性。这三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3.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和谐统一。人是社会的人, 人在社会中必将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 不同的社会角色体现着不同的要求标准。作为一个拥有和谐人格的主体, 首先应该懂得换位思考, 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各类社会角色的行为方式, 学习并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用心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类角色。其次, 和谐人格主体还应该善于调整自己的需求意识, 认识到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由人类共同创造的, 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需要。最后, 和谐人格主体内心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具有多重的人格特质, 能够处理好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在职业角色与生活角色中可以自由切换。
4.传统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和谐统一。构建和谐校园, 塑造和谐人格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等思想渊源。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 是与时俱进的文化, 不能生搬硬套, 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加以改造、创造, 赋予时代的新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个体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自由个性”的必然途径。传统意识是人格发展之根, 创新是人格发展之源, 两者有机结合, 才能促成人格的完美发展。
二、影响高校学生人格和谐的因素分析
从目前高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分析, 影响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主要来自两方面:外部环境和自身素质。
从环境方面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 受市场经济影响, 高校重智育、轻人文。高校为与市场经济接轨, 把实用价值明显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放在教育的首位, 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 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 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 大量的新思想冲击着学生的头脑, 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茫然性。
从高校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理想与信念渐趋淡漠, 追求享乐意识增强。受市场经济影响, 一定程度上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等思想侵蚀。 (2) 集体主义观念缺乏, 无私奉献精神淡化。因受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 在公私问题上, 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 先公后私太吃亏, 大公无私难做到, 自私自利才实惠。 (3) 社会公德表现欠佳, 竞争意识和方法不当。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也注重竞争与参与, 但往往又自觉不自觉地把社会上一些歪风邪气如拉关系、请客送礼等带进了校园。 (4) 心理脆弱、敏感, 抵制强制式的思想教育。大学生处于自我心理发展时期, 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
三、塑造高校学生和谐人格的主要途径
和谐人格的培养与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以上对和谐人格内涵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我认为塑造高校学生和谐人格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校教育应该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从教育的内容来看, 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完美统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二者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 尤其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如何客观地分析、看待、学习、利用传统文化净化大学生的思想, 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两课”教学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在“两课”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师生平等、双向互动的原则, 把教学方式从“说教式”“灌输式”转变为“诱导式”“对话式”, 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实现教育效果的提升, 培养和造就富有生气的具有和谐人格特征的人。
3.高校教育者应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梯子。只有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自然、社会、人生、艺术, 从而积累生活经验和提高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 才能为形成和谐人格不断提供必要的营养。
4.自省修身。自省修身要求学生不仅要勤学、苦学, 还要善思。即善于思索人生的意义, 思考社会名利, 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从而看开人生, 淡泊名利, 尊重他人, 尊重劳动, 尊重规律, 尊重创造, 爱护自然, 为所当为, 成为人格和谐、品德高尚的人。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推荐阅读: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09-05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09-27
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演讲稿07-26
强化学生德育工作_构建文明和谐校园10-10
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10-24
班主任魅力人格的构建论文05-13
构建和发展规范、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写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之际(郑功成 中国人民大学)07-24
构建和谐单位07-17
和谐校园构建06-10
构建和谐医患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