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和塑造

2024-07-07

人格发展和塑造(共4篇)

人格发展和塑造 篇1

一、当代大学生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貌,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指出, 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使他们不仅具有创造力, 而且具有高尚的灵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他们才能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度过更有意义的一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传播知识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会变得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同样认为, 大学不应当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自学能力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可见, 这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无一例外地认为, 只有教育学生完善人格、学会做人, 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 而是情商。由此看来,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样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往往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重视不够。因此, 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取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格是健康的或基本健康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社会矛盾的加深, 许多大学生对以往空泛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否定, 从而形成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个人价值满足体系, 他们很少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不少学生热衷于金钱和物质享受, 有的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忙于各种社会兼职。比如, 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入党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等。

2. 以自我为中心

学习尊重他人与关心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但这方面的修养往往不被大学生所重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 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 大事小情都不用他们操心, 使他们凡事只想得到别人的帮助, 而不懂得尊重别人, 更不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等, 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3. 心理状态失衡

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颓废, 生活空虚。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 轻则逃课、厌学, 重则逃避现实社会;一些大学生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上,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 整天无所事事。二是自卑、抑郁。大学生的自卑首先来自于自尊受挫。进入大学以后, 当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不如别人, 或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时, 就会陷入怀疑与否定自我的状态, 从而变得自卑、抑郁。三是懒惰、浮躁, 缺乏脚踏实地、执著的精神。比如, 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 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4. 意志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

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 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不前,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 稍有不顺就不知所措, 受到外界刺激容易激动等,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5. 诚信缺失

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 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 虽然以“国家利益为重, 关心他人”为主流价值取向, 但是在进行具体的行为价值选择时他们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比如, 在找工作时, 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个人简历做手脚、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等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

三、如何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来说, 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人格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 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 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和塑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课堂教育为主,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把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主场所。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知识的传授, 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如自尊、自律、进取心、爱心等。

2. 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如何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 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给予每一名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宽容、公平、理解和信任等精神力量先塑造自己, 然后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和影响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发展”为主的人本思想。

4. 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雷锋、焦裕禄、洪占辉等, 他们各有各的事业, 各有各的人生道路, 他们的社会贡献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拥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高尚人格不是天生的, 而是有一个产生的环境和一个成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就会使他们感到这些先进人物是可信、可学的, 就可以拉近他们与先进人物情感上的距离, 从而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5.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满足了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同时, 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环境, 通过参加一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导致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形成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许国, 石士.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3]姚红.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4) .

人格发展和塑造 篇2

论文摘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阶段,在大学里塑造和提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文章从个人品质、专业素养、社交礼仪三个方面对大学生人格魅力塑造及提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

正文:

首先谈谈个人品质.人性从恶。事实证明,没人人的人品是好的,那些表现得象好人一样的,比如说象我,大家都说我人品好,那是我没有机会恶,在处处受到约束的环境下,表现得好一点对我更有利,所以我就做好人。

西文有一句哲理: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受监督,有绝对的自由权,那么这个人会做尽世间最恶毒的事。

我们国家总是说:选人要选德才兼备的人,那是放屁,大家都知道,比的都是才能。品德好不好,天知道!

美国用人的标准是:他首先是恶人,但他有才能,我就让他发挥才能,但用制度、法律和道德限制他的恶,让他恶不起来,甚至恶人也得表现得象好人一样。

中国用人的标准是:他是党的干部(或是好学生什么的),首先是好人,人品肯定好,如果才能又过得去的话,就好好用,不用过多去监督(因为是好人嘛,再说了,用人不疑哦)。所以我们国家总是过多地强调品德的作用,是东方儒家思想的传承。

我不是说美国的制度就如何如何好,中国的就如何如何不好。只是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原因在于,能力是可以体现出来的,看得见的,可以拿来比的。而品德是看不见的,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与表现有时相差会很远。

同时,世上也没有品德超人。人性的复杂性决定了人品的不确定性。与其去讨论一个不确定的东西,倒不如大家先比比能力,在达到某种能力要求的情况下,再看谁的品行表现更好一点,危害更小一点,再选用谁,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择才观。

比如,考察领导干部,总是先看这个领导能力如何,GDP增长了多少。第二才是考察他的作风问题。即是说,首要的是政绩,其次才是廉洁。从这个角度看,能力是第一位的。君不见,我国的足球运动员,有哪个品德高尚的?一个也没有,但他们在国内踢得比别人好,就进了国家队。国家队需要的是会踢球的人,不是品德好的人。连代表国家的国家队都这样,别说其他部门、其他行业的了。

在这里,有这么例子.某招聘会上,有人在自荐表上写道:

1、本人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

2、敢于牺牲,富有壮士断臂的气概。

3、具有屡败屡战的顽强作风。

4、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5、具有慷慨解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此出色的个人品质,引起了主考官的注意。主考官提问:“你心理素质好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股市从2000点跌到1100点,我损失巨大,但照样吃得下饭,睡得着觉。”问:“那第二点呢”?

答:“有次我见势不对,果断止损,5000股股票,每股割肉达4元。后来该股又跌了2元多。壮士断臂使我少输当赢。”

问:“你再说第三点”。

答:“我五年前入市,血本无归,但我作风顽强,屡亏屡买,连多年的私房钱都赔进去仍欲罢不能。”

问:“接着说下去”。

答:“我下岗多年,但仍与上班一样,每天准时到交易厅报到,风雨无阻。至于最后一点,我的钱大都解囊股市,奉献给上市公司了。”

主考官听罢叹曰:“想不到股市如此锻炼人哪”!遂当即录用。

然后专业素养.其定义有许多种,专业素质的定义

定义1:

所谓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音乐

教育理论与音乐实践方面的素质.所谓业务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辅导

学生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以及进行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

源自: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教育》

2002年宁伟杰

定义2:

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掌握外贸进出口各项基础知识并能实际运

用、熟悉国际经贸地理及有关装运情况、了解各相关法律和惯例等

源自: 单证诈骗及其预防《决策借鉴》2000年王国安,定义3:

所谓基本素质是指一个人为了顺利从事某种具体的实践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特殊品

质.也称为专业素质.例如对音乐的音色、音高、音质的辨别能力以及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是

作为歌唱家必备的基本条件

源自: 中小学生的基础素质及其培养《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定义4

所谓专业素质是指音乐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中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由不同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决定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必须体现兼工多

样的特点

源自: 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基础素质探讨《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年李首明

定义5:

专业素质是指设计行为(手绘设计、电脑设计)、观察、审美和创造思维能力以及专业

理论素养.这一创意基于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将不相关的主题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以得到全新的设计结果

源自: 设计人员现状的理性思考《装饰》2005年黄丹,王美艳

定义6:

专业素质首先是指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知识掌握状况.其次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源自: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夏英男

定义7:

专业素质主要的是指有丰富的知识.班主任首先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富有者又是知识的传播者.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源自: 班主任如何应对素质教育《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定义8:

专业素质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专门知识、技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扎实的理

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全面的业务能力

源自: 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江苏高教》来源文章摘要:当前 ,实施素质教育是各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素质

要求分析和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定义9:

专业素质是指要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身心素质不光指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面对

挫折、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从素质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部分

源自: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博士素质建构浅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定义10:

专业素质主要是指系统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根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注意知识的更新.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逐渐得到提高,尽快担负起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

源自: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刍议《教书育人》2000年刘雅珍,王君玲,梁泽英

所以努力提高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最后,说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等。社交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社交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社交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2],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第二,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第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规范建设。第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社交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主要目的:社交的重要性,也可以说是社交的功能与作用。综合来讲,人们从事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

1、交流信息

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比如,我们开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其中有段路正在修路或发生交通事故而禁止通行,那么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信息的话,我们便会按原路线行进,在中途不得不改道而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朋友或亲戚或同事或者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媒体那里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便可提前修正去往的路线,少走冤枉路。

2、增进感情

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将带来感情上的收获,如我们与亲戚朋友在一起休闲娱乐。

3、建立关系

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4、充实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

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现的,人格魅力的气质存在与骨子里,人格魅力应该是一种自然的发散。

人格魅力这名词就是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这种感觉出来而创造的词。

你真正能打动别人心的只有你的真诚和善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你靠装是不行的。多读古人圣贤之书,你就会明晓人生更多的道理和真谛。人格魅力可不是什么神秘的迷惑人的东西,所谓旁观者清,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睛里,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就是别人时刻都在用心衡量着你呢,你心中有了阳光,别人自然会沐浴你的光芒,那就是你的人格魅力所在。

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塑造人格魅力呢?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何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

如何塑造人格魅力 :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是一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动机、兴趣、理想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它是从人出生时就有并一直延续的发展下去,评价一个人不单单只看他的外表,而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例如:外貌、语言、心理、性格等,从中去发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较高的境界,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一个人要想让别人尊敬他,欣赏他,应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对自己本身的优、缺点有一定的了解,不自卑,不自傲,与身边的同学、朋友搞好关系,能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做有失自己的风范的事。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使自己从挫折中站起来,变得更加坚强,使自己渐渐的成长起来。而在生活当中更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自信地面对生活,享受人生,使生活变得更加的充实,多彩多姿。

一个健康的人格不是本身就具有的,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平时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

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人格的魅力,人格分为虚假的人格和本性的人格、艺术的人格,有魅力的人格即是真实的人格。有的人非常圆滑,你说他卑鄙他又不卑鄙,你说他虚伪他又不虚伪,他就是圆滑,他的人格属于艺术人格。具的艺术人格的人肯定没有具有本性人格的人有魅力,而拥有虚假的人格的人迟早都会被人抛弃的。

如果一个人的魅力在于他的人格的话,一个人的可悲也在于他的人格。艺术人格的人有时难免要说些谎话,在不影响、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不得不这么说。

我们不要太讨厌假话。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说假话,说很多假话,好些不伤人的假话是艺术。我们每天都说很多实话,那些实话就是力量,敢讲实话是力量的象征,说不伤人的假话是艺术的象征。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假话尽量少说,真话尽量多说,伤人的话坚决不说。如果我在一怒之间说了伤害别人的话,我会主动向对方道歉的。

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是在群体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或可称为 “人缘型”的人。

为什么生活中没有人承认自已是伪君子?因为人都是按照自已的准则处事的。

小偷有小偷的感情、骗子有骗子的感情,流氓有流氓的感情,他们的很多感情都是真实的,只不过我们按照大众的原则或法律的原则把他们界定成骗子或流氓。

在我的心目中,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当我很坦率地发表自已的意见时,结果远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美丽,任何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听带艺术的话,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参考文献: 1.共关系与形象塑造

人格发展和塑造 篇3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塑造 人格

一、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全部心理过程综合特性的体现,并通过人的认知、思想、品质、性格、意志、情感、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特征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其中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一般地讲,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格主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健康成熟的人格有以下特征: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行为有一贯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自我意识正确,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人际关系协调,理解并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所接受;社会适应良好,正视现实,对社会有责任心,遵守社会规范,并能在有限范围内主动改造环境。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和道德价值观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尤为重要,而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是重要一环。

二、塑造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塑造健全人格是维护社会安稳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的,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的稳定。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各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社会系统诸要素之间失衡、无序和矛盾的状况,有些方面甚至还相当尖锐。如腐败现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分化等问题,从而在社会上存在着不和谐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企业的改革、机构的调整、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上学等都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如社会上存在的雇凶杀人、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以非理性的手段报复社会、聚众闹事等案件的发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危害。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加大经济、政治改革力度,实现扩大就业,健全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注重社会公平来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与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着力培养和塑造公民的健全人格。人格健全的人,可以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人格不健全的人会制造和扩大社会矛盾。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有助于公民理性地面对矛盾和分歧,用合法又合理的途径和手段表达自己的诉求,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塑造健全人格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者。改革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人类社会进入了创新不断涌现的历史新时期。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条件,反之,人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人必须在社会活动中从事一定的工作,在单位、在行业中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创造价值。在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应忽视健全人格的塑造,因为社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丰富的物资财富、精神财富,同时也要求创造财富的人应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劳动者不仅应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更应该有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的爱心和责任感。在强调权利的同时,更勇于承担义务,强调自由的同时,更加强自律,在关注自己的同时,更懂得尊重和宽容他人。健康而成熟的人格有助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明举止的普及、道德修养的提升、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无不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格健全的社会才更有活力,更有利于营造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一个社会只有财富的增长,而没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整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配套的思想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人的社会的价值无从体现,就会导致社会思想领域内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社会就不会实现良性的有序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无从谈起,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无从体现。

(三)塑造健全人格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益格局的调整,各个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更加复杂。在人们承受越来越多压力的情况下,塑造和完善健全人格,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社会由个人组成,如果个人在经济上没有保障,在精神上无所寄托,那么想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一个安定祥和的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从经济、政治、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一种健康的精神氛围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社会的秩序更为公正合理,人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就可以消除很多人的内心冲突,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这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在人格心理或精神上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期阶段,关注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更加健康的社会只有靠人格、心理和精神上更加健康的人才能建设成功。健全的人格是适应社会变革的根本,相比之下,它比知识的积累更加重要,它解决的是有关人生存和发展的更根本性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健全,那他的其他各个方面也会趋于健全。他就能在社会活动中自尊自立自强,积极追求成功,坦然面对困难,勇于承受挫折和打击,接纳自己,善待他人,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塑造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如何实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和信念是人格中的核心内容,失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是很难有健全的人格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注重以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为基础的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确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没有全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价值,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对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全人格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基础性的导向作用。

(二)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健全的人格不等于积累知识,但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则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内容。学习能使人改变无知和偏执的状态,而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塑造人格,以使得个人人格和社会人格相统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必须接受教育,努力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要领会和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生活并服务于社会,并在参与社会的生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连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也无从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个人指出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人生根基,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则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人格主要是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社会实践与他人的相互联系和交往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已经认识到,不是个人创造社会,而是社会造就个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像人离开呼吸就不能生存一样,个人也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同样,工作和生活也不能只为自己,个人也不可能离开他人的帮助而独自发展。一个孤独的、与世隔绝的人会破坏既有的价值标准,个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和整个价值体系,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人只有处在相互联系中,才有巨大的建设性力量,才会带来个人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环境的安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实践交往中,个人要注重培养诚信意识、宽容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磨练意志、完善道德、增长才干、健全人格。个人要想塑造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融入社会,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并寻求共同发展,这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途径。

(四)自我反省和自我接受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常会觉得压力沉重,心境失衡。为此,对于个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克服激烈竞争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并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直面所遇到的困难,学会保持心灵的宁静是必要的。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安宁可以抗拒一切外界的干扰。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接受不仅有利于保持心灵的宁静,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节制、温和、宽容他人以及多多地反省自己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它有利于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接受自我并有效地修正错误,学会正视自己的缺陷和潜力,既不以自我为中心、自大自恋也不自卑、自伤。当人能坦然接受生活的全部时,那么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不能使他为之所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才能保持内心的和谐,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

作者简介:

人格发展和塑造 篇4

人一生的成长要受到三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每一种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所以有责任心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在良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 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 因为, 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的机关, 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 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一文中, 作者指出, 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无形而最有力的教育。

二、教师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也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 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

教育学生是一个过程。不论教师自觉或不自觉, 都会对学生起作用, 产生影响。言教重要, 身教更重要。《论语·子路》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因此, 教师修炼自身素养, 完善自身人格极为重要。教师人格完美, 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力。教师人格是内在的, 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 产生非凡的魅力。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人格魅力是教学提高的活的动力和源泉。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与时俱进、言行得体、专业精深, 要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1. 高尚的师德。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教学岗位, 对教学有热情, 对学生要有耐心和热心。有强烈的责任心, 抱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讲授每一堂课, 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有用之人的使命, 因此教导学生成为社会所认可的有用之人也是教师的重任。

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 必须为人师表。因此, 只有教师言传身教, 学生才能敬其师, 信其道。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说:“情感因素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成败。”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情绪倾向, 和谐的师生关系, 能产生情感效应, 学生从情感上就愿意学习, 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交朋友, 融入到学生活动中,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在教育工作中,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注重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关系, 平易近人,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勇于创新, 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对学生应该公正公平, 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学生, 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照, 注意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的进步, 给予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 在生活中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要宽容, 以宽阔的胸怀对待学生的错误及问题。

2. 学识渊博, 思维敏捷。

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真本领, 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活到老, 学到老”,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 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更新观念, 吸取新知识, 研究新问题, 努力跟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 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学而不厌, 有丰富的智力生活, 向他人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学成果和经验。教师要独立思考, 追求真知, 力求业务精湛。“教过”不等于“教会”,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教过”, 而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真正受益, 苦练基本功, 研究学生, 因材施教, 独立思考, 善于发现。养成思考、探索、研究的习惯, 学生看问题就能深入底层, 有创见卓识、能力。

3. 言行得体。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每个人一生当中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角色有着相应的期望, 只有我们达到了这个期望才能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教师也不例外, 在课堂上, 在学生面前, 教师就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要合乎规范, 穿着打扮要端庄大方;恰当使用课堂用语, 尽可能地把复杂的知识明了化, 简单化, 讲解要准确;对课堂的操纵应该适度, 呆板枯燥的课堂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就要使用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课堂上恰当的幽默已经是大家认可的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教师应该学会“幽默”。教师能否巧妙地处理课堂活动中的突发情况也是对教师本人示范素质和思维及能力等方面的检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 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科学, 有示范性, 要力求准确、到位, 不能含糊不清, 更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正所谓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破的、一语激情。优美、科学的语言能给学生丰富的营养、智慧的启迪。当然, 人无完人, 教师也会犯错误, 应该勇敢面对, 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 并作自我批评, 但是要尽量避免知识性错误。

4. 专业精湛。

传授知识是教师最起码的任务, 所以教师要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知识熟练精通。专业知识扎实, 师范素质过硬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比如, 英语教师就应该语音标准, 口语流利准确, 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时刻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信息, 把这些最新的信息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中。既然为人师, 知识渊博是必备的素质, 在渊博的基础之上必须有个前提, 那就是“活”。有的教师学识渊博, 可登上讲台却讲不出;有的登上讲台滔滔不绝, 可学生昏昏欲睡;有的照本宣科, 十分卖力, 可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就是这部分教师的知识老化, 与现实相脱节, 即缺乏“灵活性”。反之, 如果这部分教师能很好地与当前形势联系, 注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现今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不能仅仅只会讲课, 还应该在教学或教育理论上有一定的研究和思考, 特别是高校教师。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 科研水平现已经成为衡量教师的标准之一, 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 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思考和反思教学过程, 善于总结先进的理论及方法, 并把它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四、结语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要使教学效果良好, 做一名称职的教师, 就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师德、知识、才能、专业水平等方面不断努力, 有爱心, 有热情, 有能力, 有方法。教师的人格不是本来就具有的, 需要教师自身点滴地积累。教师平时应该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 良好的心态, 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不断地学习提高, 善于归纳总结, 紧跟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荣德.教师的人格魅力[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1.

[2]王杰.论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吴丽萍.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中等职业教育, 2005.

上一篇:亲鱼年龄下一篇:中国武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