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鱼年龄(精选7篇)
亲鱼年龄 篇1
在两个实验中研究了尖齿胡鲶中的个体尺寸、鱼体大小变化、同类相食、总死亡率和生物量生产等。在一个6周的试验中, 亲鱼的二代在三种光照方式下养殖:L (持续光照, 400 lux) , N (常规光照, 12 L:12 D, 50 lux) 和D (持续黑暗) 。L组最终的鱼体重量最低, D组最高, N组居中。通过限制光照, 最终的重量变异系数, 同类相食和总死亡率等都有显著减少。而最终的生物量L组最低, N组居中, D组最高, 是L组的3.8倍。根据当前的研究结果以及文献综述, 确定了减缓因幼鱼群所展现的同类相食倾向而使生物量可能发生变化的若干个途径。选择鱼龄一致的年轻的产卵雌鱼, 实施光照控制等可推荐用于缓减其同类相食性。
优选亲鱼抓关键 篇2
1. 选留时间。最好在春节前 (即大量捕捞成鱼时) 选留亲鱼, 这时鱼的摄食量减少, 活动缓慢, 鳞片紧, 不易受伤。
2. 选留年龄。养殖鱼类的性成熟年龄一般是为鲢鱼3~4龄, 鳙鱼、草鱼4~5龄, 鲤鱼两龄以上, 青鱼需6龄以上。
3. 选留体质。要选择体质健壮、鳞片鳍条完整、无疾病、无外伤的鱼作亲鱼。
4. 选留体重。亲鱼越大怀卵或蓄精量越多。一般亲鱼体重选用标准为鲢鱼3~4 千克, 鳙鱼8 千克, 草鱼7千克, 鲤鱼1千克以上。
5.血缘关系。如果用同一尾亲鱼的后代近亲交配, 其子代会生长缓慢、多病、产量降低。因此, 作繁殖亲鱼用的雌鱼和雄鱼应来自不同的地方, 且两地间的距离越远越好。
6.性腺发育程度。选留亲鱼时, 性腺 (卵巢或精巢) 发育要求达到第3期, 主要特征为鱼腹部两侧有明显的卵巢凸起。在冬季, 选留卵巢宽2 厘米以上、长15 厘米以上的鱼较为适宜。
亲鱼冬季饲养管理三招 篇3
合理配养亲鱼的放养密度以既能充分利用水体, 又能使其性腺发育良好为度。放养越冬亲鱼时, 以选择水源充足、塘底平坦、避风向阳、保水保温的池塘为好, 面积以0.67~1.00公顷为宜。主养鲢亲鱼的池塘, 每667平方米可放养规格为5~8千克的种鱼10~15尾, 配养同规格的鳙亲鱼3~5尾和规格为10千克左右的草亲鱼3~5尾。主养鳙亲鱼的池塘, 每667平方米可放养规格为15~20千克的种鱼10~15尾, 配养规格为10千克左右的种鱼3~5尾。主养草亲鱼的池塘, 每667平方米可放养规格为8~10千克的草亲鱼15尾, 搭配鲢亲鱼或鳙亲鱼3尾。亲鱼雌、雄比例一般为1.0∶1.5, 最低不少于1∶1。
加强管理越冬亲鱼池要有专人管理, 经常巡塘, 定时加注新水, 增加溶氧, 防止渗漏, 保持一定水位。当连续天晴, 水温在6℃以上时, 要投喂适量的精料和菜叶等青丌丌料, 供鱼类摄食, 以增强体质、减少掉膘。对于主养鲢鱼、鳙鱼的池塘, 越冬期间还应定期投放一些发酵过的粪肥, 以提高水温, 培肥水质。
黑鲷亲鱼室内越冬技术要点 篇4
1 设施条件
1.1 保温大棚
一般的季节性闲置工厂化育苗设施或带塑料棚的水泥池均可用作越冬,但门窗及屋顶封闭性要好,以抵御可能出现的严寒、风暴等极端气候条件。越冬开始前应作全面检查,如屋顶材料老化应及时更换,屋檐漏风应用石棉或泡沫等材料堵漏,并保证门窗的坚固完好。
1.2 越冬池
越冬用海水池由三级储蓄水系统和亲鱼越冬池组成。其中,三级储蓄水系统包括一级的室外蓄水池、二级的室外沉淀池和三级的室内蓄水池。三级储蓄水系统的容积规模依次递减,但重要程度逐渐增大,应对室内蓄水池加以重点保障和维护,如检查池子有无渗漏现象,水泵阀门及整个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完好。
2 进池前准备
2.1 池子消毒
亲鱼移入越冬池的前一周,室内蓄水池和亲鱼越冬池用浓度为50 mg/L的漂白粉溶液经过整个进水系统后再用水桶均匀泼洒池壁、池底及走道等处,然后关闭管道阀门及越冬室,3 d后将漂白粉溶液放掉,冲洗3遍并检查无积水后,加注越冬用洁净海水,准备亲鱼越冬时使用。
2.2 水质处理
亲鱼入室内池过早水温尚高,入池后会加大管理费用,入池过晚,自然水温过底,起捕操作及运输都十分不便,并将给因环境变化引发的生物体适应性调整和体能恢复等带来不利。根据近几年的经验,一般当水温降至9℃左右时,便可拉网起捕进入池环节。在起捕亲鱼当天要将备用水池进满水,亲鱼池进半池水。
2.3 亲鱼筛选及处理
越冬亲鱼主要是室外池塘培育的,要选择体表完好、色泽鲜艳的鱼作亲鱼,雌性体重1.5 kg以上,腹部柔软、略大,生殖孔明显;雄性体重0.4~0.75kg,轻按腹部乳白色精液流出。亲鱼入室内越冬池不应过早,也不宜过晚。
3 越冬管理
黑鲷亲鱼的室内越冬管理主要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管理。
3.1 前期管理
3.1.1 饵料投喂
黑鲷亲鱼入池后水温在9℃左右,这时亲鱼仍具有一定的摄食能力,应定时投喂,饵料以配合料为主。每日投饵2次,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投饵2 h后捞出剩余饵料。
3.1.2 水质管理
黑鲷亲鱼越冬必须要保持良好的水质,而水质的好坏除水源的水质状况外,主要是由流(换)水量和充气量决定的。流(换)水量的大小又和亲鱼摄食状况及水温有关。此阶段日换水量应达到200%, 连续充气并及时清除池中的粪便、残饵及水表被膜是保持良好水质的重要措施。
3.1.3鱼病防治
黑鲷亲鱼室内越冬容易发生疾病, 因此越冬期间的鱼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 首先, 在亲鱼入池时应进行一次药浴, 用浓度为10×10-6高锰酸钾溶液药浴, 以防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霉菌。其次, 每10~15 d使用抗菌素类药物1~3次进行体表消毒。
3.2中期管理
3.2.1饵料投喂
此阶段水温在6~8℃, 亲鱼食量明显下降, 仍以配合饵料为主, 掌握多食多投, 不食不投的原则, 2 d投饵1次, 投饵量为鱼体重的0.5%~2%, 隔日捞出残饵。
3.2.2水质管理
此阶段由于水温降低, 摄食量减少, 换水量相应减少, 每日换水1次, 每次换水量50%, 密切关注室内备用水池和越冬池的水温变化, 如水温低于6℃应采取升温措施。
3.2.3鱼病防治
此阶段亲鱼越冬关键期, 除保持每10~15 d使用抗菌素类药物1~3次进行体表消毒外, 对已患病的亲鱼及时捞出进行隔离治疗是防止鱼病蔓延的有效方法, 水温长时间处于6℃以下, 会使亲鱼出现最大伤亡。
3.3后期阶段
3.3.1饵料投喂
此阶段水温上升至10℃以上, 应为亲鱼产卵前恢复体力作准备, 需要强化培育, 因此, 以投喂新鲜的贝肉为主, 日投饵量可为体重的3%~5%, 每天1次, 及时捞出剩饵。
3.3.2水质管理
日换水量100%, 每日清扫池底, 及时清除池中的粪便等, 加大充气量。
3.3.3鱼病防治
此阶段每15 d用1次杀虫剂以杀灭亲鱼体表寄生虫。
4亲鱼出池
黑鲷亲鱼经过室内越冬, 池水温上升至11℃以上时就可以选配出池进入产卵池了。
5小结
5.1选择适宜时间
亲鱼室内越冬的时机要把握好, 不应过早, 也不应过晚, 一般以水温降至9℃为宜。
5.2把握阶段管理重点
亲鱼进入室内越冬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 主要是把握好饵料投喂、水温的变化以及鱼病防治等环节。前期以投喂配合饵料为主, 中期掌握多食多投, 不食不投的原则, 后期以投喂贝肉为主。水温长时间处于6℃以下会给亲鱼带来最大伤亡, 建议可加深井水来调节水温, 既方便也可行。亲鱼越冬期间容易发生疾病, 在亲鱼入室内池时应进行1次药浴, 在越冬期间要定期施药, 对已患病的亲鱼应隔离治疗。
5.3关注鱼体健康
亲鱼室内越冬期间应经常观察亲鱼的活动状况、体色变化以及体表、腮部是否有寄生生物等, 发现鱼病尽早治疗。
5.4确保系统状态良好
匙吻鲟后备亲鱼培育试验 篇5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匙吻鲟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以来,一些国家通过多年的驯养后获得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有的还成功进行了匙吻鲟的人工繁殖。其中,俄罗斯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我国也于2001年取得人工繁殖技术上的突破。但匙吻鲟性成熟时间长,不同的培育条件下其性腺发育的要求不尽相同,要获得批量化性腺发育好的亲鱼实属不易,尤其是亲鱼培育管理难度大,人工繁殖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5]。就目前国内匙吻鲟的繁殖规模来看,苗种供应还远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针对当前国内匙吻鲟规模化人工繁殖尚存在技术上难点,首先必须解决如何快速培育出批量化、高品质亲鱼的难题。为此,笔者根据匙吻鲟自然繁殖习性及其生态上的要求,设计出一套后备亲鱼培育技术方案,于2011年开始在安徽铜陵国斌水产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内精选出15组后备亲鱼(6~7+龄),按照此技术培育方案进行了试验,以期在8~9龄以上时达到高品质的性成熟亲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塘口准备。
试验塘选自安徽铜陵国斌水产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内20号池,面积6 666.7 m2,养殖水位保持平均1.8 m深,东西向,沙底质,土堤、无护坡。水源为长江水,进水口位于长江水闸过道,排水口为进水口相向斜对角。进、排水口均为PVC管,用80#筛绢布封口,以防杂鱼进入,特别要清除凶猛性鱼类,如鳜鱼、乌鱼、鳡鱼、鮊鱼、黄颡鱼等。试验塘口于2010年底新开挖,放鱼前30 d进水30 cm,并施用生石灰2 700 kg/hm2清塘。14 d后开始灌水至2 m深,并施放发酵过的猪粪2 250 kg/hm2作基肥培水。每6 666.7 m2配置1台3 kW增氧机和1台750 W自动投饵机。
1.1.2 后备亲鱼来源。
2011年2月23日从湖北省仙桃市省匙吻鲟良种场引进了30组6~7+龄、平均体长96.93 cm、尾均重5.5 kg的匙吻鲟作为后备亲鱼。其中,精选出体型差异较小(体重差异小于0.5 kg)、可通过快速培育能率先形成高品质的性成熟亲鱼,总计15组,放进20号池,并按照技术设计方案进行养殖培育。1年来,经过试验方案的实施,目前生长情况良好。
1.2 试验方法
1.2.1 亲鱼池放养配置。
基于匙吻鲟的食性,放养后备匙吻鲟亲鱼45尾/hm2,规格为5.16~5.89 kg/尾,且雌、雄不按配比一起混养,同时搭养1 kg/尾的草鱼300尾/hm2,50 g/尾鳊鱼450尾/hm2。试验池塘合计放养匙吻鲟30尾、草鱼200尾、鳊鱼300尾。
1.2.2 水质管理。
在水体调控过程中,透明度应尽可能维持在25~30 cm。通过换水或施肥措施来完成,以防水质老化或清瘦,每次换水量为水位高度25~30 cm深为宜,以嫩绿色水色为佳。视天气和水质情况开增氧机,充分保障水体溶解氧达5.5 mg/L以上、pH值范围7.6~8.2。平时严格加强巡塘工作。1.2.3施肥与投饲。为保持水体具备充足浮游生物,在池塘放鱼前30 d施足基肥,施发酵后的猪粪肥2 250 kg/hm2。平时每30 d根据水色情况追施粪肥1 125 kg/hm2,磷肥(过磷酸钙)375 kg/hm2,或氨肥(碳酸氢铵)225 kg/hm2,各种肥料交替使用,间或使用鱼用益生菌肥45~75 kg/hm2。肥料在夏季少施或不施,春初或秋季可勤施,依据池水透明度的变化而定。投喂浮性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41%~43%,早、晚各投1次。投饵率:冬季为0.5%~1.0%,其他季节为2%~5%,随天气、鱼类活动状况而调整。临近繁殖培育前期30 d,适量投喂些鲜活性饵料。
1.2.4 亲鱼发育检查。
通过体形和外部生殖器形态观察,或抚摸追星等方式来判定雌、雄,采用轻轻挤推腹部,或挖卵检查,结合镜检等措施来准确判断亲鱼发育成熟度。
1.2.5 培育技术措施。
根据匙吻鲟逐年生长状况,通过控制水流流量和刺激频度、水质环境因子(溶解氧、氨态氮、亚硝酸盐、pH值)的监控和不同档次的饵料配比及投喂变化,以满足其性腺发育需求。每年2月中下旬水温将近15℃左右时,每7 d进行3次不同流速的水流刺激,池底设置砾石,为其提供生态繁殖环境。临近繁殖季节前30 d,进行拉网检查,根据雌鱼卵巢发育状况来调整饲料投喂比例或营养成分的配比,适时补充些活鲜饵料,如螺丝肉、水蚯蚓等。
1.2.6 预防与治疗。
匙吻鲟是淡水水域内大型软骨鱼类,无鳞。对重金属盐类及某些化学制剂(二氧化氯等)、杀虫剂(咪唑类)药物非常敏感。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安全、高效、无毒、无刺激、无残留的渔药,如安醛、溴氯海因、碘制剂或中草药等。硫酸铜在高温季节应避免超量使用。亲鱼培育池由于放养结构简单且鱼类密度小,少见暴发性鱼类疾病发生。常见的疾病有:肠炎、体表溃疡症,缺氧窒息,寄生虫类危害主要是车轮虫、小瓜虫。平时拉网操作中尽可能减少意外损伤,多开增氧机,保持饲料新鲜度,防止霉变。做好每天巡塘日志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从2011年2月开始进行,共进行过3次拉网检查,通过抽样检测得出此15组后备亲鱼发育情况见表1。
试验期间(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6龄匙吻鲟通过1年的精心强化培育,成活率100%,体长年增长约13 cm,体重年增长约2.26 kg。显然,每月水温及摄食量不同,发育状况是不均等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增速快于体长。通过2012年检查(亲鱼7~8+龄),预测试验后备亲鱼在8龄之后均重可达10 kg以上。2012年在水温15℃时,已检查到雄性亲鱼出现追星,雌鱼卵巢发育外轮廓突显,且有弹性。个别雌性亲鱼已有少量卵子发育到Ⅲ期。由此所见,试验所制订的后备匙吻鲟强化培育技术方案行之有效,再通过1年的方案实施,足以保证这15组亲鱼的性腺发育达到较高品质的催产要求,与其他报道的培育方式相比,试验可提早1~2年获得完全性成熟亲鱼,试验初步成功。
3 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方案中后备匙吻鲟池塘放养配置结构较为合理,放养品种密度适宜,并未混养鲢、鳙等争食性鱼类,这点与国内其他放养模式有异。从食性分析上说,试验技术方案更具科学性。
匙吻鲟喜爱溯水,特别是水温达10℃以上,池塘进行冲水刺激亲鱼时,亲鱼会随水流流速而溯水加剧。营造亲鱼生态繁殖环境条件是试验重点设计措施之一。据报道,匙吻鲟产卵时所适宜的水流量,如:奥塞奇河340 m3/s,密西西比河流量680 m3/s。国内目前在池塘水体环境下人工繁殖时节里,亲鱼产卵对水流速、不同流量的定量要求尚未见报道。由于试验亲鱼尚未完全进入性成熟年龄,故在进行人工繁殖前,究竟需要多大的水流量刺激、多少刺激频度,其效应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匙吻鲟养殖过程中偶有病害报道[6,7,8,9],但在甄选药品过程中须注意匙吻鲟对药物的敏感性。笔者认为尽可能避免或少用药物,不建议在亲鱼塘使用福尔马林,因其刺激性太大,水质容易被破坏,尤其在夏季。试验过程中,后备亲鱼不曾发病,健康状况良好。饲料的投喂上,匙吻鲟食性为滤食性,以浮游生物为食[2,10],但在池养条件下食人工饲料。试验为达到快速培育目标,不仅早、晚各投1次粗蛋白含量为41%~43%的浮性颗粒饲料,而且根据条件还适时补充一定量的鲜活饵料,如螺丝肉、水蚯蚓等,以满足不同时节亲鱼的性腺发育要求,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谢忠明.鲟鱼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0-180.
[2]熊邦喜,梅新海,戴泽贵.匙吻鲟引进中国20年概述[J].淡水渔业,2008,38(5):70-73.
[3]倪啸.匙吻鲟的繁殖[J].国外水产,1988(4):5-10.
[4]黄洪贵,胡振禧,黄种持,等.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0,30(1):39-43.
[5]何金宝,刘远豪,易种.匙吻鲟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J].河北渔业,2010(2):34-36,63.
[6]赵文武,张文平.匙吻鲟锚头鰠病的防治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15):60.
[7]王学功,陆华洲,王洪举,等.匙吻鲟的引种及选育[J].养殖与饲料2009(10):10-13.
[8]邹远超,危起伟,潘光碧,等.施氏鲟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J].中国水产科学,2009(5):728-735.
[9]陈新民.美国匙吻鲟繁养技术[J].湖南农业,2009(8):18.
亲鱼年龄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培育
试验点选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2004年、2005年和2006年选自然海区捕获的褐牙鲆亲鱼为试验用鱼,逐步筛选出体态完整、无伤病、体表干净、活力强,具有典型生物学特征的个体,养在深水池塘中。针对褐牙鲆的特点以及根据其性腺发育规律,笔者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亲鱼培育的方法:
春季:通过加大投饵量、提高亲鱼的肥满度以增强产卵后亲鱼的体质,使其在度夏中有足够的能量。
夏秋季: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亲鱼开始逐步减少摄食量直至停止摄食,为此要对投饵的次数和投饵量进行控制。每天进排水,确保pH值在7.0~8.6、溶解氧4 mg/L以上。
冬季:12月份,挑选土池中养殖的体态完整、健壮、无伤病、活力强的亲鱼移入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亲鱼强化培养,放养密度1~2尾/m2,水温控制在9~11 ℃。
因为此时正是亲鱼性腺发育的关键时期,即由Ⅱ期向Ⅲ期的过渡时期,饵料营养以高蛋白、低脂肪的鲜活饵料为主,如虾、鱿鱼等,并在饵料中适量添加VE等药物,多吃多投,不吃不投。每天换水2 次,清池、排残1次,以确保水质的清新。
试验用鱼共300 尾.其中雄鱼200 尾,雌鱼100 尾,雌雄比为1∶2,被平均分成2组(Ⅰ、Ⅱ)。2006年1月底,Ⅰ组开始进行室内控温控光与强化培育,控温要求室内用黑布遮光,在距离室内水泥池1 m处均匀悬挂65 W白织灯使池面光照度在400~500 lx。对光周期的控制,起初8 h/d,此后以0.5 h/5 d的幅度增长;控温从9 ℃开始,以每5 d水温上升0.5 ℃的速度升温。当光照达到14 h/d,水温达到12.5 ℃时停止增加光强、光时。Ⅱ组在自然条件下饲养,一般到了3月中下旬自然水温达12~13 ℃时开始产卵,上浮率和受精率较低,分别为40%和50%;当水温达14~16 ℃时出现产卵高峰期,受精率75%左右;18 ℃以上产卵停止。自然产卵与人工催产相比,每次产卵的数量较少不集中,并且时间较晚,对整体育苗带来不便。
在整个培育过程中,隔半月喂1次药饵,连续5 d,定期泼洒土霉素,以防病害发生。
1.2 人工催产
使用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生产的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3及HCG(700~1 500 IU/kg)。当亲鱼性腺发育至Ⅳ期中后时,进行胸鳍基部肌肉注射催产。开始第1批雌鱼注射剂量为5 μg/kg的LHRH-A3,第2批试验用鱼采用HCG剂量为雌鱼700~1 500 IU/kg。由于大多数雄鱼已自行成熟,其注射激素次数是根据精液在水中分散状况而定,一般只注射1~2 次,剂量为雌鱼的一半。
1.3 人工受精
注射激素后,效应期内随时观察亲鱼的活动情况及外形变化,当腹部明显膨大,下腹向两边扩展时表明排卵已开始。当有部分雌鱼外观性腺隆起,生殖孔圆形且稍外突,大部分雄鱼可挤出精液,并且在挤卵检查中发现挤出的卵子大部分圆润、饱满、透明,直径在0.21 cm左右时,表示卵子已经成熟,可进行人工受精。采用干法受精方式,然后用海水冲洗数次,捞出上浮卵,计数后移入孵化器中孵化。
2 试验结果
2006年3月22日检查亲鱼,发现试验组Ⅱ成熟度还在Ⅱ—Ⅲ期,而且性腺偏小,直至培育到产卵晚期性腺还未发育到Ⅳ期。而试验组Ⅰ中已有大部分雌鱼外观性腺隆起,生殖孔圆形且稍外突,大部分雄鱼可挤出精液。对试验组Ⅰ中的亲鱼分成自然产卵和激素催产2种。
通过对注射激素催产产卵和自然产卵结果看,褐牙鲆属于分批产卵的鱼种。经过多次注射激素,牙鲆亲鱼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产卵,25尾亲鱼4月5—25日共产卵355×104粒,上浮数为170.094×104粒,受精卵数105.82×104粒,孵化数78.31×104粒。而25尾亲鱼自然产卵4月5日—5月10日共产卵181.2×104粒,上浮数105.081×104粒,受精卵数85.526 9×104粒,孵化数82.762×104粒。两试验组共人工采卵536.2×104 粒,上浮率51.3%,受精率69.5%,平均孵化率84.2%。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注射激素催产产卵和自然产卵在产卵数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激素催产产卵数量多但是受精率和孵化率相对于自然产卵偏低,而自然产卵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但产卵不够集中且数量相对较小,而最终的孵化尾数相差不多。
3 分析
3.1 亲鱼培育
培育出性腺成熟良好的亲鱼是牙鲆人工繁殖的难点之一。笔者的调查研究表明,舟山牙鲆亲鱼在Ⅱ期度夏,冬春季节进行强化培育,使性腺较快进入Ⅲ期并迅速向Ⅳ期过渡,这样才有可能为春季的性腺成熟奠定基础。在舟山等南方地区牙鲆的度夏是育苗的关键问题,因为牙鲆属于冷水性鱼种,在水温达到或超过25 ℃时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当水温升至或超过28 ℃时就会全部死亡,而且在饲养过程中如果度夏措施不当即使能成活下来也会影响其性腺发育。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养殖经验,在虾塘中养植的舟山褐牙鲆亲鱼当水温达到30 ℃(表层)时仍旧生长良好。
试验组Ⅱ由于在室内强化饲育时未对亲鱼实行人工控温、控光,所以到试验结束时性腺还未成熟;相比之下试验组Ⅰ亲鱼大部分性腺发育良好。由此可知,进行人工控温、控光是促使牙鲆亲鱼产卵的必要因素。
3.2 催产用激素的种类与剂量
由于亲鱼性腺发育的不同步,为促使亲鱼能集中产卵,满足生产性育苗的需求,故需采取适当生理、生态学调控措施,而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2,3,4,5,6]。试验中关于激素种类对牙鲆产卵的质量与数量的数据相差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亲鱼性腺发育的程度。关于目前使用激素的种类主要考虑到激素药效的持久性和生产管理中的方便操作以及药品的可获得性。关于使用方法可1次或多次注射,每次剂量HCG在700~1 500 IU/kg、LHRH-A3在5 μg/kg范围内,进行胸、腹腔或肌肉注射。这是大多数学者所共同接受的。
3.3 人工催产和自然产卵
注射激素催产产卵和自然产卵在产卵数量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激素催产产卵数量多,但是受精率和孵化率相对于自然产卵偏低,自然产卵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但产卵不够集中且数量相对较少。2种方法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3.4 舟山海域牙鲆适应性广
我国北方的黄渤海海域牙鲆的繁养,经过30多年的研究,目前室内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牙鲆已成为北方沿海地区工厂化养殖的主要海水鱼类[7]。而在浙江省,虽陆续进行过牙鲆的周年养殖试验,但均因度夏困难而失败,只能利用秋季到翌年春季的合适水温进行短期的反季节养殖或采用控温等设备进行室内工厂化养殖,成本较高,而牙鲆的池塘(或网箱)人工养殖一直是空白。其实就池塘养殖而言,浙江沿海地区较之北方有明显特点,山东、辽宁等北方地区的牙鲆池塘养殖存在越冬难(冬天有较长的冰封期)、度夏难(夏天也存在一段高温期)两大难题,而在浙江沿海地区仅存在度夏难,栖息于浙江近海的东海种群牙鲆在漫长的海洋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已适应了该地区海域的温度、盐度等环境条件。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3—2007年对栖息于浙江近海的东海种群野生牙鲆进行驯养繁育试验并获得成功,掌握了亲鱼培育、催产、人工育苗、养殖等关键技术,并在舟山牙鲆养殖试验中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浙江省海水鱼类池塘养殖品种缺乏、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新的养殖品种,舟山本地牙鲆的养殖潜力大,前景广。
参考文献
[1]朱元鼎,张春霖,成庆泰.东海鱼类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77-278.
[2]李明云,赵志东,陈国年,等.花鲈人工繁殖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1996,23(2):61-65.
[3]彭镜洲,刘嘉刚.淡水鱼池养成七星鲈人工繁殖之研究Ⅱ养殖、人工催熟及育苗试验[R].台湾省水产试验所试验研究报告,1982,34:223-228.
[4]汤弘吉.七星鲈鱼天然种鱼和池塘养成种鱼人工繁殖试验[R].台湾省水产试验所试验研究报告,1985,38:65-70.
[5]伏见辙.スズキからの性腺刺激ホルモン处理にすゐ;采卵[J]栽培技术,1976,5(1):29-34.
[6]柳学周,孙中之,田景波,等.漠斑牙鲆繁殖生物学及苗种繁育技术研究进展[J]渔业现代化,2007,34(2):14-17.
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试验 篇7
相关鲟鱼类运输方式的技术研究的报道中,运输鱼体的个体小,载体多为苗种袋或小格水箱[5,6,7]。针对中华鲟子一代亲鱼生理生态学特征,试验设计构建大型号车载水箱,内壁加装防撞泡沫立板,调控水质环境、纯氧增氧的方法,进行了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保活保质长途运输试验。通过试验探讨中华鲟子一代亲鱼在长途运输中的应激变化节点,尽量减少运输过程对亲鱼体表造成的伤害子,并避免外界环境对亲鱼性腺发育的影响,使运输后的亲鱼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且可用于人工繁殖。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来源
本试验选用中华鲟14尾,来源于中华鲟研究所野生中华鲟亲鱼人工繁殖获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子一代个体,其具体的生长指标见表1。
1.2 试验设施及用具
试验暂养池1个9.8 m×5.8 m×0.85 m,试验鱼转入前注入经过曝气的循环过滤水,水温10℃、溶氧9.5 mg/L、p H值8.3、氨氮小于0.01 mg/L。货运车一辆,设计制作不锈钢长方体载鱼水箱1个4.2 m×2.0 m×1.0 m,水箱上面安装活动盖门,合拢时可将整个水箱盖严,水箱内壁加泡沫立板(2.5 cm厚)。纯氧气4瓶,固定于车箱内车载水箱外前端,氧气瓶上安装减压阀。在水箱内底面均匀铺设增氧用塑料软管,塑料软管一端与减压阀相连,一端封闭。用针尖对塑料软管在水箱底部的部分均匀戳上细眼,用于氧气由此均匀地进入水体中,以达到增氧的目的。水质监测使用美国哈希sens ION6便携式溶氧仪,上海康仪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PHS-P2型p H计,以及广东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氨氮快速测定试剂。
1.3 试验方法
2008年12月23日上午,将体质健壮的4尾子一代亲鱼和10尾1龄亚成体中华鲟从培育池,转入至暂养池并停食。暂养池供水为优质自循环过滤曝气水。2008年12月26日8:00,将运载水箱的车开到暂养池边,将暂养池的过滤水用潜水泵加入车载水箱里。此时利用车载供氧系统向载鱼水箱的水体充纯氧(根据水体的溶氧含量可调整供氧气阀大小,使溶氧大于10.0 mg/L)。然后将停食3 d的14尾中华鲟用帆布担架转入盛有50 cm水深(计4.2m3)水体的车载水箱内,进行长途运输试验。
试验过程中,适时观察14尾鲟鱼活动情况,并每隔一小时监测水箱内的水质状况,记录车载水箱内的水体水温、溶氧、氨氮、p H值和鱼体状况等数据。试验进行到6 h时,将水箱内的水体更换1/2,并注入等量的优质过滤水(水温10℃)。
2 试验结果
试验于2008年12月26日8:00开始将试验鱼转入车载水箱进行运输试验,并于2008年12月27日1:20将试验鱼由车载水箱转入暂养池,历时16 h 20 min。试验结束将试验鱼转入暂养池后,试验鱼很快恢复正常游动状态,成活率为100%。12月30日上午投饵观察,14尾鱼均摄食,活动正常。
2.1 水化学指标
在试验中每隔一定时间监测1次水质,主要指标有:水温、溶氧、p H值、氨氮。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见图1—4。
图1列出了试验过程中水箱内水温的变化情况。下午水温变化达到最大值,午夜的水温达到最低值,水温的波动范围为8.9~9.8℃,波幅为0.9℃。
图2列出了试验过程中水箱内水体溶氧的变化情况。水体溶氧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主要是受供氧调节和水质等的影响,但整个试验过程中其溶氧均在10 mg/L以上,最高达到了20.1 mg/L。
图3列出了运输试验过程中水箱内水体的p H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水箱内水体的p H值呈“先高后低”的现象,p H值的波动范围为7.58~8.33,波动幅度为0.75。
图4列出了水箱内水体氨氮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前6 h,氨氮含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试验时间延续6 h时,水体中氨氮含量增至到0.8 mg/L,此时对水箱的水体进行了部分换水。水体中氨氮含量迅速下降,并维持在0.2mg/L以下的较低含量。
2.2 试验过程中试验鱼的活动观察
用于试验的14尾中华鲟,作为对照组的10尾1龄中华鲟,因其个体较小,可在水箱内自由游动。而4尾中华鲟子一代亲鱼因个体较大,在水箱内游动时转弯较为困难,其活动大大受限,经常停在水箱的边角处。其中,编号为3322的亲鱼常停在水箱角处,头部悬停于水体中上层,可致使头背部少量外露水面,尾部则位于水体的中下层;编号为6477的亲鱼常侧身在水箱中,但其活力尚可。在试验过程中,偶有听到亲鱼在水箱内游动时误撞箱体的声音。
试验进行至第5 h,观察到水箱内的4尾亲鱼有轻度反应,时有摆尾现象。对照组10尾1龄中华鲟正常。试验进行至第6小时,编号为3A78的中华鲟开始侧翻,表现出有剧烈摆尾、头部碰撞水箱内壁的现象。另3尾子一代亲鱼的活动也较以前激烈,不停的摆尾。换水后观察,编号为3A78的中华鲟恢复正常,其他3尾中华鲟亲鱼和1龄中华鲟活动正常。试验结束后,将各尾中华鲟转入暂养池(池水温10℃,水溶氧9.3 mg/L),14尾中华鲟鱼活动状况正常。
3 讨论
3.1 关于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设施设备
目前水产品运输车船及配套装置的研究多应用于商品鱼[8,9,10],不同鱼的长途运输设备和运输方法有一定的区别[11,12,13,14]。针对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个体较大、体表有硬骨板等生理生态学特征,我们设计了经济、实用、易操作的运输装置,这与其他鱼运输设备不同。中华鲟体表有五行硬骨板,高密度运输时,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磨擦而受伤。为保证运输质量,中华鲟子一代亲鱼运输密度需进行必要的限制。另外,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存在减速甚至紧急刹车的现象,这势必造成亲鱼撞击水箱壁,特别是近车头的水箱内壁,易对亲鱼造成伤害。为此,很有必要在水箱内壁,特别是近车头的一侧,再加装一层海绵,以防亲鱼误撞箱壁而受伤。上述方法和措施的应用,为中华鲟亲鱼安全运输提供了物质基础。
3.2 关于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水体环境
不同类的水产品其生存环境、生理结构特征和代谢方式均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种类同一个品种,其成体与幼体也存在很大差异[15,16]。通过试验对水体的溶氧、氨氮和p H值的监测结果得出,水温在10℃左右,溶氧始终在10 mg/L以上,p H值在7.58~8.33,可满足中华鲟正常存活的基本要求。通过运输过程中对水体氨氮的监测,并结合亲鱼的反应可知,亲鱼运输在4~6 h时间段内,氨氮含量呈急聚升高趋势。氨氮含量在达到0.8 mg/L时,亲鱼发生侧翻、剧烈摆尾等不适症状。若氨氮含量继续上升,将对中华鲟子一代亲鱼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亲鱼运输至5 h时是水质调控的关键节点,通过适量换水可以达到亲鱼长距离运输的水质控制目的。准确把握运输水体中氨氮含量变化的关键节点及其调控方法,对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亲鱼运输过程中,氨氮指标是影响运输水质的关键,而氨氮含量的增加是亲鱼转入小水体水箱后,由于应激反应而大量排出代谢废物造成的。因此,尽量减少亲鱼代谢废物的产生,是中华鲟子一代亲鱼长途运输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次试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选择冬季,采用低温(9~10℃),降低亲鱼的基础代谢。二是停食,我们在试验前,对14尾中华鲟鱼停食3 d,让其肠胃排空,降低新陈代谢。在本次试验的长途运输中,观察到停食3 d的亲鱼依然有代谢废物排出。因此,为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可根据鱼体状况延长停食时间,保证运输途中良好水质环境。三是在运输途中采取部分换水的方式降低水体中有害物的含量,为运输中华鲟子一代亲鱼营造适宜水环境,减少亲鱼的应激反应。
另外,中华鲟子一代亲鱼运输过程中,鱼的体力消耗较大,造成其体质下降。为了减少对亲鱼的影响,在长途运输到达目的地后,还要确保养殖池水温与运输箱内水温基本一致,防止因水温的突变而引起中华鲟子一代亲鱼产生应激反应,不利于亲鱼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