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年龄政策

2024-10-14

退休年龄政策(共12篇)

退休年龄政策 篇1

2010年9月27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外公布了《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 (下称《试行意见》) 。这份已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试行的文件, 对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部分职工的退休年龄做出了“柔性延迟”的规定。

该政策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象的特殊性及选择的自主权和自愿性, 也体现在“柔性”二字上。《试行意见》规定, 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 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符合在本市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 如企业工作需要, 本人身体健康, 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 与企业协商一致后, 可以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这就明确说明了, 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对象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自愿性的, 延长退休的自主权在于个人和单位, 在个人意愿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决定;能够享受“柔性延迟退休”的都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才, 如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

一、此项政策出台的背景

1.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首先, 上海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 200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合计1 400.70万人, 60岁及以上有315.70万人。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标志, 而2009年上海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22.5%以上, 户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则达到81.73岁, 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岁, 其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变化使“现收现付”式的养老金制度面临极大压力。其次, 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同时2009年上海市老年抚养比已达到59.83%, 平均百个劳动力要抚养接近60个60岁及以上的老人, 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2.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 收支严重不平衡,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伴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离退休职工人数急剧增加, 形成

了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巨大压力。虽然上海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透露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但相关数据显示, 自从1999年起, 上海的养老保险金缺口累计已达百亿元, 养老金短缺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从2005年到2007年, 上海市财政为养老保险基金投入的补贴额为88.81亿元;2008年, 一年的补贴即为91.50亿元;到2009年, 已上涨至100.73亿元。在2009年的上海“两会”上, 市委书记俞正声直言:上海民生的第一大问题, 就是社保问题, 社保基金缺口很大, 造成财政压力,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养老保险基金巨大的缺口, 造成了现收现付制的个人账户没有形成积累或积累不足, 只是一个名义账户, 形成了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使制度设计时确定的要在退休人员高峰到来前积累部分资金的初衷没有达到。

3.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实践。

基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严重, 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压力沉重, 国家养老金财政亏空不断加大, 退休金赤字不断加大造成巨大的压力, 促使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项举措。2010年, 法国将法定退休年龄由目前的60岁逐步上调到62岁, 养老保险未缴够年限者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将由目前的65岁逐步上调到67岁;美国从2000年起, 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2007年的67岁年;德国从2001年开始, 将女性63岁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为2004年的65岁。国外把延长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平衡基金的重要措施。

有关材料统计, 到1999年世界上165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 (地区) , 50周岁退休的只有9个, 目前国际上女性退休年龄一般都在60周岁以上。而我国退休年龄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 实行“一刀切”的退休年龄, 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 女干部55周岁, 女工人50周岁。上述发达国家的举措和实践对上海实施柔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关于此项政策的利弊分析

第一, 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才的作用。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 年老只是每个人生命及事业的自然延续, 其劳动能力并不会随着个体进入老年而立即消失。人们应该认识到, 老年人代表着一股庞大的力量, 他们是一种不断扩充、却尚未被人们充分察觉的重要资源。由此, 推行柔性退休政策, 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便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首先, 老年人力资源在知识、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且开发成本较低。其次, 柔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实行柔性退休政策在减轻社会负担的同时, 也能为当前的适龄劳动力群体 (即未来的老年人群体) 起到代际示范作用。再次, 对于部分老年人自身而言, 柔性延迟退休使其“老有所为”, 在增加他们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国长期实行按年龄“一刀切”的退休政策, 那些学历越高, 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 工作时间反而越短。这显然不利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柔性延迟退休”政策, 不仅让“学历越高, 工作年限越短”的不合理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而且还可以使人才尤其是那些在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高端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 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柔性延迟退休年龄, 一方面职工能有一份在职收入, 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 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国家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已经明确了“越晚申领养老金越多、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越多、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越多”的基本原则, 因此, 延迟申领养老金对个人来讲可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水平。

第三, 延迟申领养老金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度所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压力。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 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加大。从1999年开始, 上海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便出现连年赤字。2009年,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8.73亿元, 支出则达到710.59亿元, 当年基金收支相抵后缺口91.86亿元。在上一个年度, 缺口的数额是88.64亿。一部分人延迟退休年龄且继续缴纳养老保险金能够缓解养老金收不抵支、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柔性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也不例外。首先, 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中, 企业承担的缴费比例比较大。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约占职工工资额的20%。延长退休年龄, 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 而且还要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 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其次, 延迟退休年龄是可能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影响。面对当前我国庞大的需要就业的人口数量, 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上海市就业压力更是沉重, 延迟退休年龄会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从而影响我国整体就业水平。再次, 关于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的退休身份问题。试行意见在“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后算不算退休”的问题上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 这可能会为今后解决这些延迟申领养老金的职工的劳动纠纷留下后遗症。

三、关于此项政策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从上海推及全国, 我们不得不反观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与养老保险金给付的问题。伴随着近年来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养老保险金负担着沉重的压力, 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面对着这一系列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保险金支付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也被不断争议和讨论。上海市的柔性退休政策能否真正让更多的人选择延迟退休, 需要时间检验,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 推迟退休年龄将成为必然。一方面, 人口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口的寿命大大增加, 人口老龄化形成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 50岁、60岁的老年人的智力与体力仍将处在比较旺盛的时期, 仍然具有可以发展的空间, 过早的退休年龄将造成老年人口资源巨大的浪费;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 老年人的认识水平与工作意愿也将逐步提高, “活到老, 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使他们不愿过早退休, 核心家庭逐步增多使子女工作后远离父母, 相比赋闲在家, 孤独无所事事, 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结合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国情, 应该考虑适时地、逐步地、渐进地、分区域地、有选择地实施弹性退休年龄政策, 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的现实状况和需求, 增加其自主选择权。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区 (如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有些地区如 (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因此, “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弹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 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利益的激励, 鼓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 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达到最优化, 个人在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社会经济也就实现了其帕累托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方面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 另一方面, 目前女性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越来越高, 使得女性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国男女退休年龄之间差距五岁, 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男女退休年龄或相同或差距较小。因此, 可以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将男女退休年龄差距逐步缩小乃至拉平。

此外, 上面已经论述过, 上海市柔性退休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背景原因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收支严重不平衡、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探索有效的养老保险金筹集模式和给付方法,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这不是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和申领养老保险金就能实现的。

摘要:2010年上海市试行的柔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引发了众多争议。因此, 通过对上海市实行此政策的背景及其争议点、利弊进行分析, 反观整个国家的退休年龄问题, 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市,柔性退休政策,退休年龄,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柯海丽.浅析我国柔性退休年龄政策效应[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

[3]徐玉锋.当前经济形势下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8) .

[4]董英申, 周佳.世界各国退休年龄调整趋势[J].劳动保障通讯, 2003, (7) .

[5]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 2004, (4) .

[6]徐志初.养老保险的“空账”与基金缺口问题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2, (5) .

退休年龄政策 篇2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2013年11月15日18: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今天(15日)全文播发。《决定》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共分十六项60条。《决定》中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退休年龄政策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了大范围的养老金空缺、劳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延迟退休年龄的相关政策。该政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饱受争议的政策,因而其大面积的推广受到了诸多阻碍。本文以调研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将民众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看法以及该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改进方案,希望这些方案能与之前的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与发展。

关键词:退休年龄延迟政策;推广;对策研究

在21世纪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以60岁为界限的退休制度。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类预期寿命大幅提高,许多国家出现养老金支付困难、劳动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因此,各个国家均推出退休年龄延迟政策以应对社会出现的难题。

与国际趋势相符,我国也逐渐趋向老龄化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寿命大幅增长,到2013年时已增至73岁。但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仍是1950年制定的,这一制度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制度等的发展。针对中国现阶段国情,为了应对养老金空洞、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立足我国国情,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举措。但该政策也饱受争议,如何平稳推行退休年龄延迟政策,需要把握好调整的节点和节奏。

一、现状

(一)国际形势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经历了长达20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养老金负担越来越重。进入21世纪以后,人的预期寿命大幅提高,许多国家出现养老金支付困难、劳动力资源紧张等问题。很多国家推行退休年龄延迟政策,以应对社会出现的难题。

日本以平均寿命高而著名,从2006年开始逐步把退休年龄从原来的60岁提高到65岁,随后,大多数欧洲国家亦推行了该政策。

(二)国家现状

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进一步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养老金需求急剧上升,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面临着挑战。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较快,导致人口红利期相对较短、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普遍水平。未来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社会总扶养比上升,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力资本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应后移,但按照目前的退休制度,退休人群人力资本存量依然较高,若他们此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会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

(三)国民现状

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等因素,更加希望及早退休,以获得稳定的养老金收入。特别是一些已经接近退休年龄的下岗、失业人员,他们缺乏稳定的生活来源,同时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对他们而言,退休领取养老金可以较大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近750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2015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和往年相比有很小幅度的降低,招聘单位和岗位结构上略有变化,并且招聘程序更加公开和规范,这都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延迟退休会造成老员工过多地占用社会资源,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对策

(一)增强国民体质

①增强大众体质

增强全民身体素质,鼓励全民锻炼,可以实行一定的奖惩措施,促使人民有自觉增强体质的意识,从而使全国人民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的精力来进行工作。

②根据不同工种的性质,规定不同的退休年龄

按照不同的公种进行分类讨论退休年龄,一些从事脑力管理工作者的单位,如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干部领导可将退休年龄延后多一些;相反,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基层工作者、工人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人员,退休年龄可适当提早。

③实行工龄退休制度

工作者的退休金和工资与工龄成正比,能有效的促进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可激发老员工的积极性。

④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国家规定一个退休年龄区间范围,在达到法定最低退休年龄后,有选择退休或者继续留在劳动市场的弹性空间,但退休年龄越晚者可获得越多的养老金,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在签订工作合同时签订退休年龄规定值。这样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也可使不同劳动者考虑自己的体质问题,获得自己想要的晚年生活。

(二)减弱养老金空缺

①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各国都十分重视财政对养老保险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承担我国养老保险的转制成本,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则有序的财政补助机制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确保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

②划拨国有资产利润补充养老金统筹账户

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企业,其所有权直属国家或地方政府,但最终归属于全体国民,所以所有国有企业应当承担更多社会义务,为全体国民福利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国有企业利润可以将上缴国库部分直接划归到全国社保基金,对于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利润上缴比例。

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和发放机制

1)统筹缴费方式

企业工作的工人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分别缴纳,而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则是由国家财政统一筹措资金。

2)统一发放渠道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企业人员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自筹账户支付而后者则由财政统一支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工只需要缴纳一小部分或者不缴纳任何费用,而是全部来自财政预算。

④加强基金监管,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1)加强基金监管力度

管理、投资和运营三者之间最大的弊端就是分工和权责不明确,如何加强三者之间的监督和明责则成为基金良性运作的保障。三者之间首先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其次是各司其职、互不千涉,做到在监督机构的监督之下保证基金投资有效收益,这样监管的力度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

2)提升基金增值空间

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性在理论上是最重要的,一旦增值压力很大或者不能保值甚至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参保人员退休后的待遇势必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基金的管理者如何能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实现保值增值。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资本运作市场,建立和完善健全资本经营制度和规范制度,之后渐进的扩展投资渠道。另一方面二级市场的投放也可以成为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之内。在制度监督下可以适时考虑将社保基金投资到铁路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高速公路以及能源开发等国家建设上,这样在能保证收益的情况下又能为基金的安全提供保障。

⑤开征社会保障税

社会保障税又称“社会保险税”,征税主体面向企业和员工,税款主要用于各种社会福利的开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减缓养老金的空缺。

(三)缓解就业问题

①鼓励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

②为半工半读的大学生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

③缩短大学生从求学到工作的转换时间

④鼓励、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⑤保证大学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⑥尊重企业用工自主权、鼓励企业多承担社会责任

⑦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参考文献:

[1]陈静.我国延迟现行退休年龄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林宝.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资金平衡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

[3]谢长安.延迟退休对养老金收支与就业的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3(04).

[4]赵明.寿命延长与延迟退休:国际比较与我国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03).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效应分析 篇4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发展, 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延迟退休不仅关涉个人的社会保障利益, 而且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伴随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现有的法定退休年龄, 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改革退休年龄政策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中央已将延迟退休年龄纳入国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渐行。

延迟退休年龄是对当前不合理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度矫正,亦是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和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举措。但延迟退休又与时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相背离,自该思路提出以来受到了国民的广泛观注,引起了社会的激烈反应。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存在哪些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我国应当推行怎样的退休年龄政策。笔者立足于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发展现状, 在梳理现行退休年龄政策的确定历程基础上,总结既存问题,同时就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正向和负向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和既存问题

2.1 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 由1953年国家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所规定 ,同时1978年国务院104号文件再次予以明确,最终确定为女工人退休年龄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男职工为60周岁,其他特殊群体另行规定。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见表1。依据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可以将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归类为3种类型, 即提前退休、到龄退休和延迟退休,相应的退休年龄见表2。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官方网站

2.2 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的形成, 有其特定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迁,当前的退休年龄政策显现出诸多问题,概括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法定退休年龄过低。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人均预期寿命而言,195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1.2周岁,其中男性40周岁,女性42.3周岁;而到第6次人口普查的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4.8周岁,其中男性72.4周岁, 女性77.4周岁。另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 ,我国城市人口总体平均退休年龄为56.1周岁,其中男性58.3周岁,女性52.4周岁。可见,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严重偏低,现行退休年龄制度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纵观发达国家,其法定退休年龄普遍在60周岁以上,如新加坡为62周岁、美国为67周岁、瑞典为61~70周岁,英国男性为65周岁、女性为60周岁,日本男性为65周岁、女性为60周岁。

(2)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男女不同龄退休的制度规定 ,也是现行退休年龄政策亟待改革的重点。其他国家的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0周岁,女性约为58周岁,其中规定男女同龄退休的国家占多数。而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达5~10岁,同时虽然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其退休年龄却比男性早,该规定显现了制度的严重不合理性。当前,延迟退休和男女同龄退休已成为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比如英国计划到2018年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65周岁,并实行男女同轨的退休年龄政策。因而,消除我国退休年龄政策中的男女不同龄退休问题,是今后制度改革的重点。

(3)提前退休加剧了养老金的供给压力。现存的诸多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提前退休现象,加剧了养老金的供给压力,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前退休人数的增加,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生产与财富消耗的不平衡, 最终会引致养老金的供给不足问题, 也会加剧当前严峻的养老金缺口问题。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其测算的基本养老金社会统筹缺口达到83.6万亿元人民币, 个人账户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基本养老金缺口合计为86.2万亿元。因而,如何科学解决提前退休问题, 是现行退休年龄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正向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势在必行, 这对政府缓解养老金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3.1 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发展、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民众经济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产生了很大挑战,政府公共财政对养老金支出的压力日益加剧。可以看到,在巨额的基本养老金缺口面前,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一方面可提高在职职工的缴费年限,从而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可减少养老基金的支出,促进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从全国来看, 延迟退休可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人民币, 同时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达到200亿元,“一增一减”可以极大地降低政府的养老压力。因而在当前背景下,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

3.2 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退休年龄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 我国人力资本峰值出现的时间后移, 目前退休年龄的人力资本存量依然较高,如若此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将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在法定退休年龄阶段,我国退休人员大多处于年龄较为年轻、身体健康明显、精力较为充沛,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状况。有研究表明,熟练的老员工继续工作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并节省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特别是技术工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法定退休年龄阶段正是其人力资本效率较高之时,过早退休是对该类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浪费。因而,延迟退休年龄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劳动力供给,延缓我国的人口红利期。

3.3 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始终表现为企业投入和劳动成本。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退休年龄越早,养老金规模越大,会导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最终会削弱一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北欧等福利国家近几十年来所开展的改革便是有力佐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曾经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将随着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金规模提高而逐步减弱,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目前, 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已经高达40% , 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 约为“金砖4国”中其他3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5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因而,延迟或调整退休年龄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4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负向效应

延迟退休年龄亦会产生负向的政策效应,不仅对我国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也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群体间的激烈反应,同时还会产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4.1 加剧严峻的就业形势

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激烈讨论,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引起激烈的反对声音, 其主要原因在于退休年龄的增加会挤占年轻人的工作岗位, 使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困难。目前,中国城镇的单位就业人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在职职工退休 ,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而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 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退休职工将会挤占新进就业人员30%的就业机会。就我国人口结构及发展趋势看, 新增劳动力会逐年增长, 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将面临长期供过于求的现象,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将会恶化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4.2 对不同劳动者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

延迟退休对不同劳动群体会产生差异性影响。从不同闲暇收入偏好人群来看, 推迟退休对偏好闲暇人群造成的负向效应更大,这部分人群会对推迟退休持抵触情绪;从不同收入水平人群来看,较低收入人群由于推迟退休的收入激励效应较低,可能会对推迟退休的意见较大;从不同职业人群来看,体力劳动者由于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推迟退休会加大其身体承受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收入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该类职业人群会反对推迟退休;从不同就业性质人群来看,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 特别对临近退休年龄的下岗人员,延迟退休会加大其缴费压力,降低其领取养老金的预期,因而会对延迟退休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4.3 产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公务员群体、垄断性行业的就业人员、高校教师和医生等技能型就业者, 是延迟退休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 而下岗失业人员、低薪行业及企业效率不好的职工等,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利益受损群体。这种由于制度改革引起的利益分配不均,会导致新的社会公平问题。特别是在公务员改革和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未有实质性破冰的现实背景下,延迟退休会使国民对享受特权的公务员阶层和垄断性行业员工的高薪行为更加不满,权力公平性问题和收入分配差异问题会, 进一步加剧社会对延迟退休制度的抵触情绪。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退休制度的改革经验,延迟退休年龄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缓解政府的养老金压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等,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但同时也会产生加剧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不同劳动者群体间的激烈反应及导致新的社会公平问题等负向政策效应。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延退政策是项涉及舆情舆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复杂工程,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在遵循制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基于此,下面就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

5.1 稳步延迟女性的退休年龄

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 且男女同龄退休是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共识。我国女性退休年龄严重偏低,女性过早退休没有体现男女平等的退休权利, 同时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会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有益于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对于女性退休年龄的改革步骤应当稳步进行,结合我国国情,女性退休年龄提高的幅度以及速度应该高于男性职工。

5.2 坚持 “弹性 ”与 “自愿 ”相结合的延退原则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抵触情绪,延退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应当坚持“弹性”与“自愿”相结合的延退原则。渐进式退休年龄政策的推行要保持制度的弹性空间,允许民众自愿退休,这也是一种激励手段,以保证制度的顺利进行。

5.3 建立 “延退基金 ”来补偿利益受损群体

退休年龄六个退休标准 篇5

退休年龄的年龄条件

一般情况下,退休年龄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

20退休年龄的工残条件

因工致残,年退休年龄的工残条件经过与医院证明,操作岗位上的劳动者除由医院证明外,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不受年龄、参加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的限制,都可以提前办理退休。

2014年退休年龄的工龄条件

无论是按规定正常退休,还是因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身体情况提前退休,都必须是工作时间满的才符合退休条件。对于操作岗位上的劳动者应为连续工龄。

2014年退休年龄的身体条件

经过与医院证明,操作岗位上的劳动者除由医院证明外,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凡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参加工作年满10年或连续工龄满10年的,均可提前退休,

2014年退休年龄的工务条件

操作岗位上的劳动者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2014年退休年龄的工务条件可以提前退休。

2014年退休年龄的`职称条件

退休年龄面临提高 篇6

“你知道吗?我们以后要到65岁才能退休呢!”

“凭什么让我晚这么多年退休,要是真到65岁才能退休,我还能拿几年退休工资啊……”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对话在网络上的各大民生论坛处处可见。“推迟退休年龄”,这个事关所有中国在职员工重大切身利益的敏感话题,一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一切都源于去年12月23日发布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十一五”后两年,上海将重点探索适度延长退休年龄。尽管“重点探索”并非“正式推行”,但它所释放的信号已经十分明确:推迟退休年龄已不再是前些年“狼来了”的呼吁,而是在今明两年内,上海就要开始动真格的了。

如果上海要率先试水延长退休年龄:又将怎么操作呢?

此前一个多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的一番讲话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他说:“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

据了解,我国目前实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为: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5岁;在企业工作的男性60岁退休,女性50岁。一旦新方案实施,我国男性的退休时间将延后5年,而女性的退休时间则将延长10-15年。

“未富先老”引发养老危机

要问政府为什么迫切想要推迟退休年龄,话还得从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未富先老”尴尬局面说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由此而来的是新生婴儿和年轻人在人口中的比例逐年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则不断升高,人口构成开始呈现出迅速老龄化的趋势。2007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1%,说明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更严重的是,由于我国目前人口基数依然庞大,计划生育政策依然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实施,出生率依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同时建国后的第一批“婴儿潮”(“50后”一代)则即将进入老年,因此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在快速加剧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中国将在十几年内快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15%,其比重将超过14岁以下少儿人口的比重。

除了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以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为例,2000年,上海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12.6%,但到2008年这一数字则达到了18%,2015年将上升到20%以上。而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也已超过了81岁,已和欧美发达国家无异。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退休生活可能将占到我们一生的1/3时间,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人生阶段。

“晚退”只为保社保?

老龄化加剧,必然导致需要供养的人增多,劳动者减少,直接结果就是政府征收的社保养老金不够用了。通过推迟退休年龄,使得缴纳养老金的人数增加,而需要支付养老金的人数减少,从而弥补社保养老金的“窟窿”。这便是政府想要推迟退休年龄的主要动机。

那么,中国的社保养老金到底有多大的“窟窿”呢?

由于我国目前采用国家统筹基金和个人积累基金混合管理的养老金给付办法,所以当统筹部分收不抵支时,就向个人账户透支,也就是拿今天在职员工缴纳的将来必须全额还给他们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去补贴今天已退休人群的基本养老金,导致个人账户只能“空账”运行。

据人事部相关文件显示,200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还仅仅为360多亿元,到了2005年底,“空账”已经达到8000亿元。据测算,到2033年老龄化高峰期,当年支付缺口将达4400亿元,空账运行14万亿元。换句话说,如果一个1973年出生的人到2033年退休后要实际支取养老金时,他将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养老金个人账户里没钱可领!因为这些钱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给他父母做养老金了!

而要弥补养老金缺口,无非两个选择,一是增加在职人员缴纳社保费用的比例,二是推迟退休年龄。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所缴纳的各种社保费总额已达到工资总数的60%,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负担都已过重,已无上调空间。但从建国以来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一直没有调整过,因此在政府看来,推迟退休年龄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是必然之举。据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加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

“晚退”是把双刃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社保问题专家郑功成表示:“如果我们认可到2049年时可以且应当实现男女退休年龄同龄,并将退休年龄达到65岁这样一个目标,从现在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即是一种理性的取向。因为愈晚愈被动,愈晚愈不公平,愈晚愈对子孙不利也不见得有利于当代人。”

不过郑功成同时表示,他不同意将是否延长退休年龄取决于养老保险基金是否充足。在他看来,随着居民医疗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寿命也会持续延长,当然能够正常工作的时间也会增多,因此即使是养老保险基金充足,也应当适度延长退休年龄,这符合劳动者合理调整人生周期的要求和代际公平的要求。反过来说,如果居民寿命没有延长或者延长有限,即使是养老保险基金不足,国家也不应该以损害全体国民利益为代价来弥补养老金的不足。

然而延迟退休却也是一把双刃剑,最大的负面效应可能是导致本来就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就在前不久,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扩大,2009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如果退休年龄推迟,老年人不退出岗位,在紧张的就业形势下,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将更少。这将非常不利于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纷纷“晚退”

当然,老龄化问题实际上是21世纪的全球性难题。在许多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晚退”已是无可奈何的大势所趋。

英国公布的最新退休金制度白皮书宣布,自2024年起,退休年龄将逐步向上调高,到2044年民众必须一直工作到68岁才能退休。

新加坡政府则把退休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定位将退休年龄从62岁逐渐提高到67岁。

向来以高寿著称的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进行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决定逐渐把退休年龄提高到男性65岁、女性60岁。 在“晚退”问题上,美国可以说走在了最前面。美国原来的法定退休年龄就已高达65岁,而从2003年开始采用“小步渐进”的方式将退休年龄逐步延迟到67岁。比如说一个1942年出生的美国人,需要等到65岁又10个月后才能领到满额的社保养老金;一个1956年出生的美国人,则要工作到66岁又4个月;而1960年以后出生的美国人,退休年龄将统一变为67岁。

虽然同样面对老龄化问题,但这些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国情极其特殊。从中短期的情况看,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老年人口过多,而是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农转非”劳动力大量富余,摆在中国目前最严峻也最急迫的是就业问题,而不是养老问题。更何况,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均寿命和健康程度也不同,像上海人均预期寿命已高达8l岁,许多老年人退休后还在利用一技之长发挥余热。但在许多西部落后地区,人均寿命还不到70岁,如果真让他们65岁退休,留给他们的将只有不多的时间领取养老金。

退休年龄政策 篇7

关键词: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入

截止至2012年,我国养老金空账规模达到24859亿元。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达到9062万人,而国际人口组织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 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 作为衡量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标准,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以上揭示了目前我国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养老金支付压力。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养老基金运行的资金压力就会越来越大。考虑到国家未来养老保障体系的安全,而今国际社会普遍将退休年龄规定在65周岁以上,而根据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比10年前高了3.43岁。这说明旧的退休年龄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具体国情,应当适时提出调整退休年龄的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说明了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中央的重视。作为法律研习者,我们应该缜密考虑政策推行的风险以及提出相应的防范机制,已解决当前养老保障机制危机。

二、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风险预测

1、加剧“就业难”现象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5311人进行的一项题为“你对迟延退休持什么态度”的调查结果显示94.5% 的社会公众反对迟延退休,其中主要的反对意见是担心延迟退休会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在某些岗位的劳动者将继续工作若干年,老的职员不退下来,年轻的无法得到工作机会或者获得职位晋升。所以,主流民意反对延迟退休年龄制度的态度强硬。但当前提出延迟退休是具有前瞻性的考量,是积极应对未来养老金的支付压力、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等问题的必要之举。所以,如何找到延迟退休与解决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缓解二者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2、劳动者难以工作至65周岁

对于在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由于工资和福利较高,从事可持续的脑力工作,他们愿意延迟退休。但是存在相当大一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认为自己可能到了60岁左右就不能正常工作了,他们更愿意早点达到退休年龄,得到社会保障,养老金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延迟退休制度实施之后,这一部分的劳动者在退休之前由于无法继续工作和单位解除合同或者被单位辞退,中间四到五年的领取养老金空档期如何处理。国家应思考如何保障退出了工作岗位但又未达到领取养老金中退休年龄条件的劳动者的生计。

3、违法行为防控机制不完善

在顶层设计肯定了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将引发一场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之间、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博弈。在国家真正实施该政策之前,可能会有部分人员违反法律规定、使用行贿等手段提前退休,破坏国家政策的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在解决未来养老金支付压力、缓解社会老龄化、促进人力资源的发挥等现实紧迫要求下提出来的前瞻性方案,代表着社会的整体利益,也是为了应对社会的长期利益所作的价值判断。而每一个劳动者代表着个体的利益,密切关注自身退休之后能够领取养老金的年限和总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绝对不允许个人采用非法手段实现退休,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三、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风险防控机制

1、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

首先,法律明确延迟退休政策的调整对象。应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群晚于参加城镇职工居民养老保险的人群纳入延迟退休的范围,而对于下岗职工和由于公司裁员或患病而被迫离开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应纳入延迟退休范围。在“退休双轨制”的政策环境下,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延迟退休,那么他们养老金的受益水平就愈高,就会加剧社会不公,这从长远来看会间接影响到政策的推行。所以,必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其中关键的问题有替代率的界定、替代率调整机制的选择,从而让延迟退休者的权益获得切实的保障。

2、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应对就业风险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利状况,采取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针对不同行业以及工作性质进行差异化延迟退休,比如,一线体力劳动者实施延迟退休的可能性很小;在性别差异退休方面,我们更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适当放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政策的实施中要注意小步趋近,进行渐进式改革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压力。再者,通过“续岗自愿,延迟有奖”来吸引劳动者自愿进行弹性延迟退休,同时引入税收刺激计划,如“年长员工税收扣除制”,鼓励年老员工继续在职工作。

3、加强监管机构对非正常退休现象的监管力度

在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社会的阻力,在渐进性延迟退休政策推行伊起,对非正常退休现象的监管是政府的重要和关键的任务,这关乎政策的权威和国家目标的实现。明确相关监管机构的职责,鼓励到企业深入调研延迟退休政策的执行情况,控制和打击违规操作。建立企业劳动者延迟退休效果评价系统,针对违规严重的用人单位,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处理违规的提前退休行为,如果企业明知故犯,则考虑引入处罚机制,使政策实行的阻力减至最小。

参考文献

[1]孙明燕,刘炜琳.对延迟退休的抉择分析以及政策建议——基于对保定市的调查[J].东方企业文化,2013(14).

[2]雷辉,朱洪兴.我国延迟退休的效应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12(06).

[3]余洋,李国杨.延迟退休与寿险资金替代率长期问题的探讨[J].中国劳动,2013(10).

退休年龄政策 篇8

1.国内外研究状况

⑴关注调适退休年龄的必要性。杨馥在探讨退休年龄改革时提出这是改善提前退休状况和实际退休年龄偏低、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此外陈艳、姜向群就延迟退休提出这是为了逐步缩小不同群体退休年龄差距、提高人力资源利用度和凸显社会公平的需要。

⑵分析延迟退休年龄的合理性。邵国栋、翟晓静、李娟和沈诣等学者们从养老保险、人口预期寿命、养老金支付压力、企业竞争力等角度对延迟退休年龄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⑶研究延迟调适退休年龄的时机。大多数支持逐步深入的方法, 采取渐进式的步骤。史建勇、丁红娟倡导采取“10年延长5岁”抑或是柳清瑞、苗红军建议的“5年推迟1岁”等方法。当然, “随着人力资本的不同、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不一和各行业的具体要求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⑷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部分学者称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收入并且延迟统筹养老金缺口的产生, 随着延长幅度的加大能获得更多结余。同时, 吉祥、王裕明以及丛春霞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降低缴费率, 减少企业的支付负担。与之相反, 周辉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成效不明显, 仅仅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杜绝养老金空账运作是不切实际的。要想通过延迟退休年龄1年减缓200亿来填补上万亿的资金账户, 实在是杯水车薪, 微乎其微。

纵观国内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如下缺陷:①研究性材料居多且理论性强, 描述居多但系统逻辑分析不足;②既往研究注重于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思维和数据支持, 尤其缺少实证性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利用保险测算方法定量测算该举措的具体得益, 也有雷小峰和张熠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结余的影响。反观国外, 对延迟退休年龄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且相对居多, 一方面运用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分析影响退休的具体因素;另一面在假想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得出结果。对比国外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采取实证研究, 国内的研究存在着实证基础不足、微观层面分析论证缺乏的问题。

2.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增长幅度的提高, 较低的退休年龄与持续增长的人口寿命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养老金“空账”问题愈发明显。我国的退休年龄政策框架持续许久, 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状况改善、体能素质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现实,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日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并激发更多人对其深入探究。退休年龄政策的设计是一项关乎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决策, 更不可马虎对之。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先后延长了退休年龄, 这俨然成了国际性的趋势。但我国人口总量庞大, 劳动力往往供大于求, 如不加考量本国的基础条件和相关制度与社会的具体接受程度盲目照搬, 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延迟退休年龄之后势必带来推迟获取养老金的时间、不同岗位养老金差距大引发的消极思想等弊端, 但是当下对怎样实施延迟退休, 以及对于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等有关问题都缺乏系统的研究。一项政策的颁布实施需要给民众一段调整和缓冲的时间, 当下的准备和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未来的规划改革需要更严密深入地探究。

通过该论文的撰写, 对当下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进行深刻的分析, 从而加深对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解。通过课题和论文的研究, 对当前的政策提出有效的建议, 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延迟退休政策, 为合理延长退休年龄打下基础, 对何时启动和如何推进做一个前瞻工作。

3.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方法, 合理应用管理学学科知识, 分析当下的案例, 提出新颖的理论, 给予退休年龄政策以参考。本文基于创新项目“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效应及其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的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借鉴参考了课题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课题研究期间的深入实地采访和文献资料查阅, 搜集最新的人口数据及民众对退休的看法, 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数据, 在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 要求做到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结合, 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 既要考虑当下的退休制度也需兼顾社会效应。

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视角创新:文章基于公众视角, 探求不同工作阶层的利益诉求, 研究延迟退休政策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利益变化。2.理论创新: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联系起来, 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与价值。3.方法创新:立足于不同主体的调查, 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二、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反响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政策, 事关社会保障问题,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自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以来, 这个话题一直深受民众关注, 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否支持“延迟退休”以及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后会带来怎样的系列效应受到民众的热烈讨论。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论是在网络抑或是现实生活中, 对于退休年龄延迟与否, 不同主体看法不一,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众说纷纭。在之前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课题项目中, 我们实地调查了近400 个不同职业人群得知, 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合理的占20%, 不合理的占到55%, 还有25%表示无所谓。但有45%的群众认为这个政策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行的。毕竟是关乎民众自身利益的议题, 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来自不同的工作阶层的“声音”是最值得关注和听取的。

1.事业单位的反映

部分科级干部的态度是可以认同延迟退休, 因为可以多当几年的领导还不想早早地放权, 退休闲置在家。

但某位在事业单位工作了长达30 年的老职工讲出了自己的心声:真要政策落实推行, 自己的工龄将长达47年, 即人生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工作。另外, 延迟退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新职员虽没有老员工熟练, 但胜在脑筋活跃, 想法理念新颖, 相比之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前辈对新人的“传送带”很重要, 可一旦老员工长期占据岗位, 新人也就没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简单枯燥的行政工作, 工作时间过长易产生倦怠情绪, 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在对事业单位调查中了解到, 多数事业单位男性职员都赞成延迟退休年龄, 他们认为事业单位相对于基层工作的公务员来说压力较小, 脑力劳动占大部分, 对体力要求不高, 而且男职员普遍事业心较强, 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延迟退休可以多做些贡献, 从而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并且他们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体力劳动少, 年龄的高低对工作影响微乎其微。如果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政策, 他们也将会有更多考虑和选择的机会。

2.党政机关和军人的反映

机关公务员对此的意见呈现两极化的态势, 持反对态度的多数是基层公务员, 他们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并且晋升的机会微乎其微。同时, 他们还提出不支持男女同龄退休, 建议女员工早点退休, 照顾家庭事务和子女, 不希望女职工长期担任繁重的工作。

多数的领导干部和武警部队老干部都赞成延迟退休, 某干部提到随着年龄增长, 一般在部队担任工程师等职务的级别随之提高, 待遇也更好, 愿意更多地为部队做出贡献。他们也更希望通过延迟退休从而延长其调职的基本年龄限制, 有利于往更高层次发展。

多数基层武警部队官兵也表达了反对意见, 一方面当前部队战士的婚恋问题较为突出, 退伍面临着转业和再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除了技术层面和指挥型干部, 在部队得不到升迁, 不利于部队的更新换代。

3.企业单位的反映

某企业办公室职员提到,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作为职员的工作时限延长, 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国家的养老负担也可以减轻一些。但企业负责人却提出延长老员工的工作时间, 养老金的支付无疑增加了公司的财政负担, 也不利于新鲜思维的引进, 更不利于公司的转型。

同时, 有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提到, 他们的工作性质特殊常常三班倒, 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都很大, 身体条件跟不上延迟退休的要求。加上噪音、长期劳累等原因使得不少职工患上职业病, 大多数员工都希望早点退休领取养老金。另外,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延迟退休年龄无疑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冲击。私营企业的员工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 本身工作时间就很长, 导致体力严重透支、身体状况不佳。他们的工资是通过产量计算分发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贴补家用, 大多员工都要加班加点, 无暇顾及家庭, 所以再延迟退休无疑雪上加霜。因此, 根据工种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职工自身素质不同来实施弹性退休政策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鉴于男女生理和心理条件不同, 男女同龄退休还有待商榷。

4.普通民众的反映

不论在课题项目还是新华网和腾讯网等大众传媒的民意问卷调查中都不难发现, 超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都反对延迟退休年龄, 民众对此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正如某公交车驾驶员提到, 一旦延迟退休年纪过大, 将不利于给予乘客安全感, 公交车驾驶工作作为高危行业, 不仅要承受很大的身体压力同时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每天面临着违章、投诉、不讲理乘客等外在压力,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也会倒退精神不再集中, 盲目延迟退休、坚持在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某国企仓库管理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围管理层和技术层的同事都能保持一贯的工作热情, 对延迟退休并不排斥。而自己作为长期劳作的劳工层, 每天的装卸工作十分劳累, 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若延迟工作年限会加大染病的可能性。

同样的, 某工厂女性职工也有自己的想法, 日常工作压力大, 延迟退休意味着延长工作时间, 在延长的时段身体状况没有保障, 而且也没有了充分的时间享受老年生活。

由此可见, 反对者大多数是一些蓝领工人特别是那些从事建筑、煤炭、卫生清洁、货物搬运等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相对地, 高级知识分子、医生、事业单位职工和高层公务员、企业部门管理阶层和技术型人员即脑力劳动者等群体表示赞同延迟退休年龄。体力劳动者本身工作时间就较长, 劳动强度也大, 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收益不大。对于一些普通工人来说, 本身的高强度工作已经严重损害了身体素质, “延迟退休”无疑是不利的。

总而言之, 鉴于部分劳动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反对的呼声日益强烈,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实施的同时也需多兼顾体力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加大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 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工作, 体面工作, 那么部分劳动者反对该政策的呼声也会大大减弱。此外两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态度差异如此明显, 也跟本身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差异有关, 所以加快进行收入分配和养老金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 可以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另外对于受访者提到延迟退休缩短了领取养老金时间, 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养老金“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来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

三、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对策建议

制定退休年龄政策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政策, 相关的配套对策亦至关重要。要实施统一的退休制度, 赋予法定退休年龄制度灵活性辅以弹性的退休政策, 政策实施的同时给予公众接受的时间, 对于不同人的利益诉求不该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岗位, 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 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努力消除群众的顾虑。

1.制定严谨周密的延迟退休年龄实施计划

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 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 需要人力物力和民众的鼎力支持。方案出台前需要一个社会预告, 具体实施和全面推行前要给予公众充分接受和缓冲的时间。首先是要做好政策实施前的宣传解说工作, 通过大众传媒等媒介的宣传, 让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出台、实施的过程中去, 认识到政策的出台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有益于大家的, 并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做好政策的评估和后续跟进工作, 检查落实情况, 及时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政策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计划分行业尤其是高危行业区别对待;延迟退休阶段若身体不适提交相关报告即可提早退休。设置弹性退休年龄区间, 给予民众自主选择的空间, 有利于老年人顺利通过工作和退休间的真空地带, 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足够的时间来转换角色定位。

2.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其根本解决方法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产业升级,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投资开发公共就业岗位, 建设针对老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老年人的状况设计更多的岗位, 提高老年人的就业能力。针对短期内延迟退休造成的就业压力加剧的问题,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给予老年人和年轻人相适应的工作已成为必然选择。鉴于反对意见众多, 所以在全面试行的同时相关配套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制定政策是要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 多考虑工人的立场和感受, 注重劳动过程的合理合法, 缩短工作时间, 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延迟退休后则会延长缴纳保险金的时间也就是缩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 所以在全面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同时建立相应的退休金奖励制度, 采取“多缴多得”的激励原则, 以此提高劳动者延迟退休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 改善就业环境, 严格控制老年人加班时间, 单位员工需定期体检, 老年人尤其要定时检查身体, 条件不允许则可提早退休, 秉承自主自愿和柔性的原则。缩短重工劳动者、高体力消耗者工作时间, 并坚持做定期检查, 定期递交身体素质报告单, 形成良好的反馈习惯, 并同步跟进医疗报销福利工作。对于高含金量、高技术含量工作者优先考虑延迟退休, 而部分简单操作、体力优先的工作不建议优先考虑。

再者, 延迟退休年龄对不同主体人群影响是不同的, 针对反对意见可实行差异化的方法延迟退休, 根据地区、工作性质、职工自身素质、阶段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还需考虑受教育程度差异, 比如对获得硕士以上学历工作者, 建议在法定退休年龄和自主自愿基础上加以短暂延长。从民众反对立场考虑, 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与养老金分配的不公, 所以在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基础上, 同时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缩小地区、行业、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快制度改革进程,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减少反对的呼声, 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享受养老的权利。

3.提高老年人剩余价值和资源利用率

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依据老年人的特点, 制定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完善计划。建立和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和老年人信息库, 支持鼓励老年人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最大限度调动老年人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高级行政管理人才做好安排, 做到人尽其用。

保证老年人的合法就业权益, 老年人虽然会因为身体原因导致工作力度有所限制, 但老年人对困难局面的应对、危机公关和关键任务的专注度是优于年轻人的, 我们要活用老年人经验和头脑上的优势, 保证“老有所用”并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主意愿的基础之上。

对于反对意见中提到的关于老年人延长工作年限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空间问题, 其实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岗位替换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一般来说刚刚就业的年轻人以底层岗位为主, 但老年人因为资历、经验、能力多以高层岗位为主, 所以说老年人延期工作压缩年轻人就职机会的负效应是有限的。也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公共投资、增设公益职位等方法增加就业机会, 从现阶段起注重老年人再培训, 突出他们的长处, 将老年人延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扩大化,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4.完善老年人退休生活建设

将老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组织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公益活动、社区服务联谊活动, 促进老年人观念的转变, 提高防范意识和保健养生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卫生和贴心的医疗服务政策制度, 积极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为老年人营造更温暖的社会氛围, 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医疗健康, 增强体质。

退休年龄政策 篇9

基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和养老金缺口急需弥补这一现实国情,延迟退休改革的推行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推迟,享受老年闲暇生活的时间缩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增加;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养老金支出随之增加,企业成本上升,企业劳动力更新速度减缓。作为一项涉及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社会政策,如果贸然实行,必然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本课题以了解不同群体对待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态度、以分析该态度存在的原因为出发点,探讨政策制定与民众意愿之间的矛盾,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顺利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基本情况

本课题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在职人员、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以及在读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从受教育程度、工龄、工作满意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对政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等不同维度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访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1份,收回问卷200份。其中回收在职人员87份,退休人员52份,失业人员31份,在读大学生30份。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受调查者“对推迟退休年龄的态度”这一问题,赞成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21%;中立态度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23%;不赞成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56%。由此可见,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持反对态度。本文将持不赞同态度的群体分成五大类:失业待业人群、艰苦岗位人群、低学历人群、年轻大学生群体以及普通工薪阶层。其中,失业待业者占总反对人数的26.79%,艰苦岗位工作者占总反对人数的11.61%,低学历者占总反对人数的10.71%,年轻大学生占总反对人数14.28%,普通工薪阶层占总反对人数的36.61%。

二、不同群体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反对原因分析

1. 失业、待业人群:延迟退休加大生活压力

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学历水平、劳动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年轻劳动力取代。处于下岗失业状态的人群较多为中年劳动者,当前我国对劳动者的制度保护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且对中年低技能的劳动者存在歧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留给中年失业者再就业的机会很少。延迟退休的实施,意味着下岗失业人群将会推迟领取养老金的期限,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在职的低劳动技能群体的失业风险。出于以上问题的担忧,失业、待业群体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较低。

2. 艰苦岗位人群:延迟退休加重其身体负担

从事高强度、特重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等工作的职工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推行加重其老年状态的身体负担。艰苦岗位的工作体能消耗大,压力和风险也大,如采矿业、铁路维修工作等。按照现行的退休政策,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种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工作满一定年限,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就可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长期从事高强度、艰苦的工作难免会对身体机能造成损耗,留下一些病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一旦实行,职工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将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安全隐患,也会对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冲击。

3. 低学历人群:延迟退休使工作年限变得更长

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工作年限不断缩短。高学历者由于接受较长时间的学历教育,因此工作的起始年龄相对于低学历者来说较晚,学历越高者,在现行退休政策的条件下工作的年限就越短。反观低学历人群,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较早,工作的年限多于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也以体力劳动为主,如果延迟至65岁退休,那么18岁参加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年限为47年,而博士研究生学历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时间在35年左右甚至更少。因此,部分低学历劳动者认为相同的退休年龄造成不同学历水平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延迟退休后有可能会扩大这种不平等。

4. 年轻大学生群体:担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造成就业更加困难,加重企业负担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现存的社会问题之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就业问题的担忧心理。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后,老年工作者将继续占据工作岗位,企业的“更新换代”速度减缓,加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加重了年轻一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且留给其晋升的机会也可能随之减少,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部分受访问的大学生认为,延迟退休不仅对年轻群体就业有影响,而且也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性阻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相比老年一代,年轻一代具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前卫的创新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有助于企业保持活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身的优势。延迟退休后,老一代的职工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会对年轻的工作者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对企业引进人才方面带来一些阻碍。

5. 普通工薪阶层:希望回归家庭,安享晚年

人的一生中有近2/3的时间花费在学习和工作上,留给个人享受生活的空间有限,许多人盼望自己退休后能够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回归到家庭中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分担子女的压力,老年人承担起照看孙辈的职责,一旦延迟退休,老年人既要投身工作,又要照看孙辈照顾家庭,将会打破家庭内部职责分工的平衡关系,降低家庭幸福感,引发家庭矛盾,有违家庭和谐。

三、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思考

1. 完善现存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度的漏洞引发人们对延迟退休的政策推行是否会加剧社会保障公平性缺失的思考。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区域不协调、“多轨”并行格局仍然存在,新旧养老保险制度还未良好接轨等问题对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保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良好运行,并保证不会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是决策层在制度设计中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决议不可逆转,完善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应有之义。

2. 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进行制度设计

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遵循渐进式原则,对不同群体,针对其特点制定区别对待的延迟退休方案。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能够缓和民众对该项制度的抵制心理,同时也能够为制度发展扫除不利因素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设计延迟退休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民众的利益,促进制度公平,减轻民众的反对意愿。根据不同群体的诉求,可以由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基础上自主规定该行业退休年龄,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针对不同年龄退休人员的奖惩规范,通过对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实施奖励来激励民众主动、自愿地继续工作。

3. 从多领域、发展的眼光看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

从局部看,延迟退休政策是涉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制度设计。然而任何制度都不是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关决策层在制定一项政策时应该从多角度、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是否会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造成阻碍或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例如延迟退休政策对毕业生就业、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为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延迟退休对其他领域的冲击,国家可以出台配套的辅助政策,如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积极缴纳养老金的企业进行补贴鼓励等,进一步为延迟退休年龄制度保驾护航。

摘要:人社部于2016年3月提出,今年将会拿出延迟退休年龄制度设计的方案,这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民众对于这一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反对呼声较高。民众意愿对于此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行至关重要。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不同群体有关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反对因由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民众态度,不同群体

参考文献

[1]迩晓.形成最大共识才能推行渐进式延退[J].法律与生活,2016(06).

[2]陈晓燕,彭文卓.注意倾听高强度、艰苦岗位职工心声[N].工人日报,2016-03-12.

[3]黄健元,金广宇.退休年龄延迟:现实需要、面临障碍及改革思路——以江苏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5(04).

[4]戴卫东,李凯.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王克祥,于凌云.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6(01).

[6]韩梦.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延长退休年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06):88-92.

退休年龄政策 篇10

关键词:延迟退休,数学模型,设计

延迟退休年龄,指国家结合国外有些国家在讨论或者已经决定要提高退休的年龄来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就业的情况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或延迟退休的制度。

因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延迟退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不同的群体对延迟退休有不同的看法与诉求,因此,科学的做出延迟退休的制度设计尤其重要,本文就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国民寿命进行探讨。

1模型的假设

1)人的一生分成工作期和退休期,消费者在每个时期内都是同质的,且职工从工作起会一直工作到退休。

2)假设个体的效用函数仅仅取决于消费水平,不存在闲暇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的选择,劳动力供给在工作期完全无弹性,在到达退休年龄时退出劳动市场,劳动力供给为零。

3)假设三大产业不同时期的就业弹性指数为定值。

4)假设个人健康状况、个人和家庭收入及其储蓄和积累资产的多少等因素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忽略不计。

5)所给出的数据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遍情况。

6)假设文中所有数据可靠。

7)假设职工健康状况良好,不会出现突然死亡。

8)假设国家经济发展稳定,不会出现金融危机等导致工资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

9)假设人口总量的变化不考虑是由特殊情况而引起的,符合自然增长。

10)假设政府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是一定的,不会引起相关数据的变化。

11)假设文中所考虑的一切经济变化均是在市场经济调节下形成的。

在讨论退休年龄问题时,首先应当把握影响退休年龄的相关因素: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寿命延长则工作年限应当适当延长,反之亦然;二是,劳动力供求状况。供过于求时当然不能延长退休年龄,供不应求时则不可能不延长退休年龄;三是,受教育年限。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年限就需要相应地往后延长,否则便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四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少子高龄化条件下,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呈现老年化,就业人口的年龄必然会递增。

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和居民身体健康。在一般情况下,退休年龄的增加幅度应与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幅度成正相关。这样可以延长社会保险的缴纳期限,从而维持养老保险的平衡与稳定。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卫生业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人口专家预测,人类寿命的极限远远没有到达,延长退休年龄具有很大必要性,

2050年整体平均寿命将达到77.9岁。可见,人均预期寿命的极限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寿命的逐步提升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人类整体生理水平的变化,确切的说是提高,这其实可以作为提高退年龄的决策的一个决策基础,也是一项重要的依据。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老龄化的标准是本国或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只要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标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效应凸显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

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己经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在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己达10.3%,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13.8%,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达9.1%,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己经严重超标,因而我国不仅早己步入老龄化社会,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下图是中国社科院研究人员2010年对未来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结果。

21世纪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时期。从上图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比例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的增长水平将超过30%。而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己经实施了60年,从政策匹配性角度上说己经严重落后,应尽快改革。

中国目前退休年龄规定僵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制约了很多拥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职业发展,其实是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浪费人力资源。老年群体的社会利益诉求对调整公共政策和创新管理体制都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政策的制定是用来适应社会发展态势、化解社会矛盾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压力。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可以通过延长老年人的工作时间的方式,使老年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的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延迟退休年龄是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普及性的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己经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过这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每年各层次受教育人数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1年研究生在校生学生规模由2000年的30万人增长了5倍多,本专科在校学生人数规模更是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我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呈直线上升趋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与其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是紧密联系的,确切的说是呈反相关,前者越长后者越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调整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势必会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无形的缩短,而且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会导致一种后果是劳动者素质越高,其服务社会时间越短这样一种局面。

初始劳动年龄的上移,表明教育事业巨大发展,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不可能也不应当制止。因此,延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客观需要。我国高学历群体的壮大使我国的初始就业年龄整体后移,工作时间从而挤压了工作时间,这一现象也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计划的落实提供了要求。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充足的人员供应会加大当期就业压力,此时在退休年龄的安排上为避免对就业形成更大的压力一般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反之,当劳动年龄人口的供应相对短缺时,较高水平的退休年龄可以更好的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市场状况下应该匹配较低的退休年龄,此阶段如延迟退休年龄的话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反之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供应不足。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现实,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会以2015年为分界线由人口红利期转为人口负债期。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推行的时机上既要考虑到弥补未来劳动力供应不足、抚养负担沉重的困境,又要注意避开就业高峰。

2000~2015年期间我国劳动力人口达到最大值,这个阶段是人口红利期,劳动力供应充足,就业压力大,此阶段延长退休年龄无疑会加剧就业的紧张局势,会使劳动力供应充足的优势转化为社会负担。我国法定退休年龄调整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开就业高峰。在此阶段,正常退休更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从2015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逐年减少,2020年左右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劳动人口增长率呈现出负增长的局面,就业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养老金收支平衡压力开始大于就业压力,劳动力的抚养负担也日益沉重。

2015年以后我国劳动力的抚养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2020年以后,老年抚养比开始快速提升赶上并超过少儿抚养比,老年人口成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主要抚养负担。

退休年龄政策 篇11

现行制度已丧失全社会实施基础

当下的讨论似乎只局限于是否应该推迟退休这一焦点,没有综合考察目前中国整个退休制度的合理性。中国实行的是法定退休年龄强制退休制度,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辅以因病和特殊工种的提前退休以及部分高级人才的延长工作年龄的制度。5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独退休年龄和退休制度没有变化,早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不发达,其从业人员数量很小,而国有单位占多数,使得法定退休年龄和强制退休制度能够实施。目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其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强制退休的规定基本上不能在这类经济组织中实施。

当前强制退休的规定似乎只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2011年末全国城镇从业人员3.59亿人。其中,国有单位和除私营企业之外其他单位从业人员共1.41亿,也许只有在这部分群体中能够实现法定退休年龄强制退休的规定,但其只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39.24%。此外,我国还有4.05亿乡村从业人员,其中大部分根本不存在退休一说。可见即使能够在对于1.41亿人实施强制退休制度,也只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8.44%。何况如果要在众多民营企业和外企中将女员工划分为“女干部”和“女工人”身份,在现实中也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劳动者自身的退休意愿难以维护

当下反对延迟退休的人,主观武断地认为普通劳动者或低收入群体更愿意早退休,这只看到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普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不愿意退休,每年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劳动争议,其中尤其以女性劳动者居多。其实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关于退休意愿的,目前还没有关于退休意愿问题全面、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即便有,也可能由于抽样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结论并不准确,更何况随着时间、劳动者年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养老金政策等各方面的变化,劳动者的退休意愿也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从理论上分析,退休意愿不仅取决于工资收入,还与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养老金替代率等其他因素有关。即便只从工资收入和养老金水平角度考虑,劳动者也不可能希望提前退休。2011年中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537.67元,同比增长14.3%;而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仅为1620.21元,不仅绝对数额低,而且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仅为45.79%,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到就业人员工资的一半,如果考虑在职人员大量的无法统计的隐性收入的存在,养老金替代率会更低。

不仅如此,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现在的调整完全是随机的绝对数额增加,没有任何制度化的约束能够保障养老金水平会随着物价和工资的变化而调整。但是如果一个典型的平均人晚退休1年、多缴费1年的话,以目前工资增长速度计算,基础养老金将增加18%,再加上个人账户养老金,晚退休1年养老金水平将至少增加20%。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劳动者是否还会愿意早退休?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当然一些临近退休的下岗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和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员的退休意愿可能是越早越好,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低收入群体就是希望早退休。

强制退休加大收入差距

正如前文所述,从社会整体来看,强制退休制度只能在一部分群体实施,而在其他群体无法实施,这就是不公平。为什么有的劳动者达到年龄必须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而有的劳动者却能够继续工作,仅仅是由于所处经济组织类型不同?

目前法定退休年龄不仅有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还有“干部”与“工人”之间的身份差异,这本身就有悖于公平的价值理念,而且由于养老保险平均替代率较低和目前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对于同龄人而言,早退休者获得的养老金不仅要远远低于晚退休者的在职收入,而且也要低于晚退休者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仍继续从事有报酬的工作,但相对于普通劳动者,只有那些在职收入高、社会地位高、拥有较多社会资源的人退休后才更容易找到相对高报酬的工作,这部分人退休后在拿退休金的同时还在就业的现象不仅有违养老金制度设计的初衷,使退休金演变成一种工作以外的额外福利,而且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

改革的重点在于尊重退休意愿

综上所述,即便不考虑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即便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劳动力资源变化的影响,即便不考虑养老金的收支平衡问题,目前以法定退休年龄为核心的强制退休制度也必须进行改革。

考虑到社会整体对延迟退休的不理解和反对意见,改革的重点不应只局限在退休年龄上,而应当将改革的核心转到如何尊重普通劳动者的退休意愿,如何赋予劳动者自主选择退休时点和领取养老金时点的权利。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在当前法定退休年龄强制退休基础上引入弹性机制,在一定时间和年龄范围内允许劳动者个人自主选择退休时机,并缓慢扩大弹性范围(财政供养人口如公务员等仍应执行现行强制退休制度,以避免产生新的社会不公)。

第二,必须保证将来劳动者可以按现行法定退休年龄自主选择退休并且保证养老金待遇水平不降低,从根本上消除当前反对者的担心从而减小改革阻力。

第三,在保持养老金计发办法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加大对延迟申领养老金的奖励机制。养老金待遇计发方面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让劳动者能够随时查询不同退休时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为劳动者自主退休决策提供准确参考。

瑞士的退休年龄 篇12

瑞士是最早实行65岁 (女64岁) 退休的发达国家之一。可能有些人想不通, 瑞士那么富裕,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 为什么要将退休年龄定得那么高呢?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富裕国家之一的科威特, 其退休年龄才50岁, 与之相比, 瑞士整整推迟了15年。

瑞士的退休年龄与人们的平均寿命有关。瑞士是欧洲寿命最长的国家, 在世界上也排在前几位, 平均寿命为:男性77岁, 女性83岁, 100岁老人比比皆是。与瑞士相比, 一些非洲国家的平均寿命就低得可怜, 才四十几岁, 像赞比亚共和国, 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8岁, 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人还没有领到养老金就已经去了天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人的平均寿命长短基本上决定了退休年龄的长短。举个例来说, 如果一个人退休期为20年 (发达国家一般为18-21年) , 平均寿命每增长一岁, 国家就要多增加一年的财政支出。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所以瑞士将退休年龄延迟到了65岁, 并计划再延迟两年, 赶上美国, 超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

瑞士的退休年龄还与社会福利有关。瑞士是一个高福利国家, 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体系。妇女享有一年的产假和免费产前检查、生产住院、产后护理等权利, 如果有8岁以下的孩子, 还拥有每天工作6小时的权利;儿童也享有免费接受教育的权利, 从幼儿园到高中, 不仅不交一分钱, 还会得到国家每年补助的3000瑞士法郎, 每天一顿免费午餐。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 国家每年则提供相当于福利金基数40%-60%的生活费;同时, 瑞士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均享有超高的收入, 瑞士人的平均工资为4000多瑞士法郎, 相当于人民币24000多元, 而失业人员也可以领取较为丰厚的救济金, 不用工作就有饭吃。如此庞大的经费支出, 肯定需要人民去创造, 延迟退休年龄无疑是缓解国家财政压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上一篇:低碳规则下一篇:三维地震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