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共12篇)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1
2010年9月27日,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外公布了《关于本市企业各类人才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的试行意见》 (下称《试行意见》) 。这份已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试行的文件, 对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部分职工的退休年龄做出了“柔性延迟”的规定。
该政策最大的特点在于对象的特殊性及选择的自主权和自愿性, 也体现在“柔性”二字上。《试行意见》规定, 参加本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 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 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符合在本市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 如企业工作需要, 本人身体健康, 能坚持正常工作;经本人提出申请, 与企业协商一致后, 可以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这就明确说明了, 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对象不是强制性的, 而是自愿性的, 延长退休的自主权在于个人和单位, 在个人意愿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决定;能够享受“柔性延迟退休”的都是有专业特长的人才, 如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
一、此项政策出台的背景
1.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首先, 上海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表明, 200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合计1 400.70万人, 60岁及以上有315.70万人。国际上一般认为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标志, 而2009年上海老年人口已占户籍人口的22.5%以上, 户籍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则达到81.73岁, 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岁, 其老龄化程度居全国之首。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持续变化使“现收现付”式的养老金制度面临极大压力。其次, 上海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开始出现负增长, 同时2009年上海市老年抚养比已达到59.83%, 平均百个劳动力要抚养接近60个60岁及以上的老人, 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
2. 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 收支严重不平衡,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伴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离退休职工人数急剧增加, 形成
了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巨大压力。虽然上海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透露养老金缺口有多大, 但相关数据显示, 自从1999年起, 上海的养老保险金缺口累计已达百亿元, 养老金短缺已经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从2005年到2007年, 上海市财政为养老保险基金投入的补贴额为88.81亿元;2008年, 一年的补贴即为91.50亿元;到2009年, 已上涨至100.73亿元。在2009年的上海“两会”上, 市委书记俞正声直言:上海民生的第一大问题, 就是社保问题, 社保基金缺口很大, 造成财政压力, “社保基金严重穿底”。养老保险基金巨大的缺口, 造成了现收现付制的个人账户没有形成积累或积累不足, 只是一个名义账户, 形成了所谓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使制度设计时确定的要在退休人员高峰到来前积累部分资金的初衷没有达到。
3. 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实践。
基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严重, 高福利政策导致财政压力沉重, 国家养老金财政亏空不断加大, 退休金赤字不断加大造成巨大的压力, 促使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一项举措。2010年, 法国将法定退休年龄由目前的60岁逐步上调到62岁, 养老保险未缴够年限者领取全额退休金的年龄将由目前的65岁逐步上调到67岁;美国从2000年起, 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2007年的67岁年;德国从2001年开始, 将女性63岁的退休年龄逐步提高为2004年的65岁。国外把延长退休年龄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平衡基金的重要措施。
有关材料统计, 到1999年世界上165个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 (地区) , 50周岁退休的只有9个, 目前国际上女性退休年龄一般都在60周岁以上。而我国退休年龄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 实行“一刀切”的退休年龄, 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 女干部55周岁, 女工人50周岁。上述发达国家的举措和实践对上海实施柔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关于此项政策的利弊分析
第一, 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才的作用。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潜在可塑性, 年老只是每个人生命及事业的自然延续, 其劳动能力并不会随着个体进入老年而立即消失。人们应该认识到, 老年人代表着一股庞大的力量, 他们是一种不断扩充、却尚未被人们充分察觉的重要资源。由此, 推行柔性退休政策, 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便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首先, 老年人力资源在知识、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且开发成本较低。其次, 柔性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身供养能力。实行柔性退休政策在减轻社会负担的同时, 也能为当前的适龄劳动力群体 (即未来的老年人群体) 起到代际示范作用。再次, 对于部分老年人自身而言, 柔性延迟退休使其“老有所为”, 在增加他们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国长期实行按年龄“一刀切”的退休政策, 那些学历越高, 受教育时间越长的人, 工作时间反而越短。这显然不利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柔性延迟退休”政策, 不仅让“学历越高, 工作年限越短”的不合理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而且还可以使人才尤其是那些在重要岗位和关键部门的高端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 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柔性延迟退休年龄, 一方面职工能有一份在职收入, 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 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 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国家现行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已经明确了“越晚申领养老金越多、缴费时间越长养老金越多、缴费基数越高养老金越多”的基本原则, 因此, 延迟申领养老金对个人来讲可提高领取养老金的水平。
第三, 延迟申领养老金能够缓解人口老龄化和“现收现付”制度所带来的养老金支出压力。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 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日益加大。从1999年开始, 上海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便出现连年赤字。2009年, 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18.73亿元, 支出则达到710.59亿元, 当年基金收支相抵后缺口91.86亿元。在上一个年度, 缺口的数额是88.64亿。一部分人延迟退休年龄且继续缴纳养老保险金能够缓解养老金收不抵支、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柔性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也不例外。首先, 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目前, 我国养老保险缴费中, 企业承担的缴费比例比较大。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约占职工工资额的20%。延长退休年龄, 不仅会使企业积累的冗员无法退出工作岗位, 而且还要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 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其次, 延迟退休年龄是可能会对就业市场造成影响。面对当前我国庞大的需要就业的人口数量, 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上海市就业压力更是沉重, 延迟退休年龄会占用一定的就业岗位从而影响我国整体就业水平。再次, 关于延迟申领养老金人员的退休身份问题。试行意见在“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后算不算退休”的问题上并没有给予明确的说明, 这可能会为今后解决这些延迟申领养老金的职工的劳动纠纷留下后遗症。
三、关于此项政策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从上海推及全国, 我们不得不反观中国退休年龄制度与养老保险金给付的问题。伴随着近年来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 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 养老保险金负担着沉重的压力, 养老保险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面对着这一系列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保险金支付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也被不断争议和讨论。上海市的柔性退休政策能否真正让更多的人选择延迟退休, 需要时间检验, 但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 推迟退休年龄将成为必然。一方面, 人口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口的寿命大大增加, 人口老龄化形成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 50岁、60岁的老年人的智力与体力仍将处在比较旺盛的时期, 仍然具有可以发展的空间, 过早的退休年龄将造成老年人口资源巨大的浪费;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 老年人的认识水平与工作意愿也将逐步提高, “活到老, 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使他们不愿过早退休, 核心家庭逐步增多使子女工作后远离父母, 相比赋闲在家, 孤独无所事事, 他们更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结合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国情, 应该考虑适时地、逐步地、渐进地、分区域地、有选择地实施弹性退休年龄政策, 考虑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的现实状况和需求, 增加其自主选择权。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有些地区 (如西部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 有些地区如 (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 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因此, “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 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弹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 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利益的激励, 鼓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 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达到最优化, 个人在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社会经济也就实现了其帕累托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方面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 另一方面, 目前女性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越来越高, 使得女性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国男女退休年龄之间差距五岁, 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男女退休年龄或相同或差距较小。因此, 可以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将男女退休年龄差距逐步缩小乃至拉平。
此外, 上面已经论述过, 上海市柔性退休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背景原因是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巨大、收支严重不平衡、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探索有效的养老保险金筹集模式和给付方法,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这不是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和申领养老保险金就能实现的。
摘要:2010年上海市试行的柔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引发了众多争议。因此, 通过对上海市实行此政策的背景及其争议点、利弊进行分析, 反观整个国家的退休年龄问题, 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上海市,柔性退休政策,退休年龄,老龄化,养老保险基金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险 (第二版) [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2]柯海丽.浅析我国柔性退休年龄政策效应[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5) .
[3]徐玉锋.当前经济形势下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28) .
[4]董英申, 周佳.世界各国退休年龄调整趋势[J].劳动保障通讯, 2003, (7) .
[5]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退休年龄策略研究[J].人口学刊, 2004, (4) .
[6]徐志初.养老保险的“空账”与基金缺口问题分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2, (5) .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2
在延迟退休的同时,国家还将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强化养老保险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等,最大限度降低延迟退休的不利影响。
原标题: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中国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
中新网12月10日电 据央视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为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中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胡晓义指出,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第一,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第二,要分步骤,可能会首先考虑从现在规定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先开始起步。第三,延迟退休年龄一定是要“迈小步”,以“一年提高几个月”这样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用较长的一段时间逐步完成平滑过渡。
“延迟退休年龄建议”引争议 篇3
一边是坚决反对退休或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民众呼声,一边是国家正在研讨如何延迟退休的趋势。最终将如何取舍?
人社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支持者: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
质疑者: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吕井海:从另一角度说,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能起到提高个人收入的积极作用。我国应以延迟退休5年为宜。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政策应不以一刀切的实施为宜,而应采取弹性介入的自愿原则来推行。
华泰人寿叫停变额年金试点
6月,华泰人寿紧急叫停了其变额年金险“吉年保利”在广州的销售试点。据了解,2011年6月,国内首款变额年金保险上市,2011年11月30日,保监会批复同意华泰人寿开展“吉年保利年金保险(变额型)”产品的试点,销售额度为40亿元,2012年3月,这款产品在广州地区上市。此次叫停主要原因就是销售远远低于预期,该公司正在与已投保的客户协商处理,或将协助客户退保。开售3个月来,“吉年保利”只卖出了20单左右,金额在两三百万元。
去年获批的三款变额年金保险(编者注:华泰人寿的“吉年保利”、金盛人寿的“保得盈”、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的“步步稳赢”)目前只卖出了4亿元左右,而其获批的总额度达到78亿元。
在国外,变额年金险已运行的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尚处“吃螃蟹”阶段。其遭巨挫,除了投资门槛高,变额年金保险去年发售后也遭遇了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而且国外成熟的变额年金往往需通过衍生工具来对冲市场风险,但国内的衍生工具并不成熟,这令保险公司运作变额年金的风险加大。
《新快报》:随着华泰人寿日前叫停“吉年保利”试点销售,变额年金保险“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再次得到印证。
中国新闻网:不能以短期价值看待变额年金,由于这个产品相当比例是投资权益类资产,目前股市探底,因此在初期出现账户缩水是正常的,变额年金的投资期限长达7至10年,只要未来股市向好,变额年金的表现也会走好。
《国际金融报》: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变额年金产品目前缺乏竞争力。
证券业某分析师:当前所发的产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变额年金产品,名义上的、噱头性的东西比较多。
编辑:赵亚男1652580725@qq.com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效应分析 篇4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严峻发展, 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延迟退休年龄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延迟退休不仅关涉个人的社会保障利益, 而且也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伴随我国人口结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现有的法定退休年龄, 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改革退休年龄政策成为当前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中央已将延迟退休年龄纳入国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渐进渐行。
延迟退休年龄是对当前不合理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度矫正,亦是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和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举措。但延迟退休又与时下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相背离,自该思路提出以来受到了国民的广泛观注,引起了社会的激烈反应。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存在哪些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我国应当推行怎样的退休年龄政策。笔者立足于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发展现状, 在梳理现行退休年龄政策的确定历程基础上,总结既存问题,同时就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正向和负向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和既存问题
2.1 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 由1953年国家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所规定 ,同时1978年国务院104号文件再次予以明确,最终确定为女工人退休年龄为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男职工为60周岁,其他特殊群体另行规定。现行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见表1。依据退休年龄的确定历程,可以将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归类为3种类型, 即提前退休、到龄退休和延迟退休,相应的退休年龄见表2。
资料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官方网站
2.2 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的形成, 有其特定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迁,当前的退休年龄政策显现出诸多问题,概括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法定退休年龄过低。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人均预期寿命而言,195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41.2周岁,其中男性40周岁,女性42.3周岁;而到第6次人口普查的2010年,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到74.8周岁,其中男性72.4周岁, 女性77.4周岁。另据“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的数据显示 ,我国城市人口总体平均退休年龄为56.1周岁,其中男性58.3周岁,女性52.4周岁。可见,在人口预期寿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严重偏低,现行退休年龄制度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浪费。纵观发达国家,其法定退休年龄普遍在60周岁以上,如新加坡为62周岁、美国为67周岁、瑞典为61~70周岁,英国男性为65周岁、女性为60周岁,日本男性为65周岁、女性为60周岁。
(2)退休年龄的性别差异。男女不同龄退休的制度规定 ,也是现行退休年龄政策亟待改革的重点。其他国家的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约为60周岁,女性约为58周岁,其中规定男女同龄退休的国家占多数。而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达5~10岁,同时虽然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但其退休年龄却比男性早,该规定显现了制度的严重不合理性。当前,延迟退休和男女同龄退休已成为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比如英国计划到2018年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65周岁,并实行男女同轨的退休年龄政策。因而,消除我国退休年龄政策中的男女不同龄退休问题,是今后制度改革的重点。
(3)提前退休加剧了养老金的供给压力。现存的诸多不符合政策要求的提前退休现象,加剧了养老金的供给压力,对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前退休人数的增加,表现为社会财富的生产与财富消耗的不平衡, 最终会引致养老金的供给不足问题, 也会加剧当前严峻的养老金缺口问题。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其测算的基本养老金社会统筹缺口达到83.6万亿元人民币, 个人账户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基本养老金缺口合计为86.2万亿元。因而,如何科学解决提前退休问题, 是现行退休年龄政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正向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现行退休年龄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势在必行, 这对政府缓解养老金的公共财政支出压力、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3.1 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人口老龄化的深度发展、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民众经济社会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我国现有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产生了很大挑战,政府公共财政对养老金支出的压力日益加剧。可以看到,在巨额的基本养老金缺口面前,实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一方面可提高在职职工的缴费年限,从而增加养老金的积累,另一方面可减少养老基金的支出,促进养老金的收支平衡。从全国来看, 延迟退休可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人民币, 同时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达到200亿元,“一增一减”可以极大地降低政府的养老压力。因而在当前背景下,逐步推迟退休年龄是应对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
3.2 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退休年龄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充分利用也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平均教育年限的提高, 我国人力资本峰值出现的时间后移, 目前退休年龄的人力资本存量依然较高,如若此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将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在法定退休年龄阶段,我国退休人员大多处于年龄较为年轻、身体健康明显、精力较为充沛,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状况。有研究表明,熟练的老员工继续工作可以给企业带来收益,并节省对新员工的培训成本。特别是技术工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法定退休年龄阶段正是其人力资本效率较高之时,过早退休是对该类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浪费。因而,延迟退休年龄能够有效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劳动力供给,延缓我国的人口红利期。
3.3 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支出始终表现为企业投入和劳动成本。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退休年龄越早,养老金规模越大,会导致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最终会削弱一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北欧等福利国家近几十年来所开展的改革便是有力佐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曾经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拉动作用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将随着老龄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金规模提高而逐步减弱,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目前, 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比例已经高达40% , 社保缴费率在全球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 约为“金砖4国”中其他3国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欧5国的3倍,是G7国家的2.8倍,是东亚邻国的4.6倍。因而,延迟或调整退休年龄有助于降低全社会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4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负向效应
延迟退休年龄亦会产生负向的政策效应,不仅对我国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巨大影响, 也会造成不同劳动者群体间的激烈反应,同时还会产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4.1 加剧严峻的就业形势
延迟退休年龄之所以受到社会的激烈讨论,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引起激烈的反对声音, 其主要原因在于退休年龄的增加会挤占年轻人的工作岗位, 使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困难。目前,中国城镇的单位就业人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在职职工退休 ,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而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 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退休职工将会挤占新进就业人员30%的就业机会。就我国人口结构及发展趋势看, 新增劳动力会逐年增长, 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劳动力将面临长期供过于求的现象,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将会恶化当前的就业难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4.2 对不同劳动者群体产生差异性影响
延迟退休对不同劳动群体会产生差异性影响。从不同闲暇收入偏好人群来看, 推迟退休对偏好闲暇人群造成的负向效应更大,这部分人群会对推迟退休持抵触情绪;从不同收入水平人群来看,较低收入人群由于推迟退休的收入激励效应较低,可能会对推迟退休的意见较大;从不同职业人群来看,体力劳动者由于工作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推迟退休会加大其身体承受能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收入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该类职业人群会反对推迟退休;从不同就业性质人群来看,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 特别对临近退休年龄的下岗人员,延迟退休会加大其缴费压力,降低其领取养老金的预期,因而会对延迟退休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4.3 产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
公务员群体、垄断性行业的就业人员、高校教师和医生等技能型就业者, 是延迟退休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 而下岗失业人员、低薪行业及企业效率不好的职工等,是延迟退休政策的利益受损群体。这种由于制度改革引起的利益分配不均,会导致新的社会公平问题。特别是在公务员改革和垄断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未有实质性破冰的现实背景下,延迟退休会使国民对享受特权的公务员阶层和垄断性行业员工的高薪行为更加不满,权力公平性问题和收入分配差异问题会, 进一步加剧社会对延迟退休制度的抵触情绪。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退休制度的改革经验,延迟退休年龄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缓解政府的养老金压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以及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等,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但同时也会产生加剧当前业已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不同劳动者群体间的激烈反应及导致新的社会公平问题等负向政策效应。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延退政策是项涉及舆情舆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复杂工程,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阻碍。在遵循制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基于此,下面就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
5.1 稳步延迟女性的退休年龄
女性的预期寿命高于男性, 且男女同龄退休是世界各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共识。我国女性退休年龄严重偏低,女性过早退休没有体现男女平等的退休权利, 同时延迟女性退休年龄会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有益于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对于女性退休年龄的改革步骤应当稳步进行,结合我国国情,女性退休年龄提高的幅度以及速度应该高于男性职工。
5.2 坚持 “弹性 ”与 “自愿 ”相结合的延退原则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抵触情绪,延退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和执行,应当坚持“弹性”与“自愿”相结合的延退原则。渐进式退休年龄政策的推行要保持制度的弹性空间,允许民众自愿退休,这也是一种激励手段,以保证制度的顺利进行。
5.3 建立 “延退基金 ”来补偿利益受损群体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 篇5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昨天介绍了“十二五”以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就,称我国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经中央批准后,人社部将向社会公开延迟退休改革方案,通过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又是一个急剧快速老龄化的国家。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为2.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5.5%。
根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9.3%,2050年将达到38.6%,这对我国养老和医疗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目前,我国职工养老保险的抚养比是3.04:1,到20将下降到2.94:1,2050年将下降到1.3:1。老龄化也会使医疗保险支出面临更大压力。
尹蔚民透露,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连续提高,由的月养老金人均700元,一直到现在人均超过元。
尹蔚民介绍,我国目前的退休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初期确定的,当时人口的预期寿命不到50岁。现在建国已经60多年,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70多岁。而我国的退休政策没改,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有8000多万,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尹蔚民表示,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退休年龄,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是在65岁、67岁,而且都是渐进式延迟的。我国现在是世界上退休年龄最早的国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政策,小步慢走,每年推迟几个月。
尹蔚民表示,经过中央批准以后,将向社会公开方案。这会有一个预告期,若干年以后再开始实施,逐步推迟到合理的退休年龄。
退休年龄新规定
1、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并且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2、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
3、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应当准予退休。
延迟退休年龄的选择须十分谨慎 篇6
不同反映。不同群体对改革退休年龄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希望延迟退休的人员,多是一些劳动强度较小的职业群体,比如公务员、医生、技术人员等一些脑力劳动者,他们工作相对轻松,收入相对稳定,到了退休年龄后,在体力上仍然能胜任工作岗位,延迟退休无所谓,并且延退意味着可以多享受几年福利。而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体力劳动者群体,由于体力、精力都跟不上工作节奏,很多人年龄大了以后,都希望早点退休。还有女职工和女干部退休年龄不一致,由此引来一系列争议。所以,在我国即使要实行延迟退休,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严密的保障措施,不然政策的出台就会带来负面作用。
利弊分析。众所周知,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有二:一是保持劳动力的供应;二是减缓养老保险的压力。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应不足和养老保险压力增大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可谓“一箭双雕”。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低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老龄化问题,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从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我国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而从长期来看,退休年龄的高低和宏观就业量不存在直接关系,延迟退休年龄与就业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如果是一下子从50岁延长到65岁,或者从60岁延长到65岁,肯定会对就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青年人就业造成不利。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只能采取谨慎的态度。即使小步渐进也要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要维护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平。
当前,重要的是解决好我国在退休年龄方面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即:“提前退休”给尚在完善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难以承受的压力。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职工退休时的平均年龄只有53岁。从多支付和少缴费的角度来看,一个提前退休的职工对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影响最少在3万元左右。据此估算,如果保守估计中国有100万名职工提前退休,那么其影响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之多就可想而知了。与此同时,中国正面临“未富先老”的严峻考验,养老保险的长期支付风险在增加。所以,近期重点是规范退休年龄,而规范退休年龄的关键就是减少提前退休。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问题,我国在新老体制转换过程中,新体制需要发放旧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确给新制度确保当期的收支平衡、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是,国家已经从制度上对资金的筹集采取了十分有力的措施,包括社保基金的设立、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等,均能够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上述综合来看,延长退休年龄并不是当前立即需要实行的政策。
理性选择。我国和发达国家情况不一样,延迟退休年龄的结果可能不是“双赢”,而是在就业和养老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更何况30年后,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偏大,这对经济发展似乎是一个不利因素。不过,延持退休年龄,却只会使这个问题加剧。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就业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压力。我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失业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参与初次分配的资格。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个人及其家庭陷入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讨论延长退休年龄问题时特别需要理性。如果寿命延长是持续的,延长退休年龄就是必然的。在这种必然的趋势面前,需要讨论的其实不是延长不延长的问题,而是如何理性地延长的问题。如果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方式得当,其对就业等方面还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只能区别对待,理性选择。
弹性调整。弹性调整也就是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这主要是由社会经济与人口方面的诸多特殊性以及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特点所决定的。比如,人们的就业初始年龄是存在差异的。一般的体力劳动者很可能在18岁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博士毕业生很可能在30岁左右才进入劳动力市场。执行相同的退休年龄安排(如男性),则有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力资本浪费。此外,根据个人意愿选择退休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弹性退休制度已成为一种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上海从2010年10月1日起,率先实施了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
渐进调整。渐进调整退休年龄主要是指通过渐进式调整的方式将法定退休年龄延长到一个合理的区间,从而减少甚至是避免在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剧烈的阻力。这种调整方式也是诸多国家采用的。如美国从2002年开始,分阶段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到2024年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
差别调整。差别调整退休年龄是指对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采取不同的退休年龄和不同的调整过程。调整过程可以一步到位或逐步调整。这样可根据轻重缓急和调整的难易程度恰当地在不同时间选择调整的对象和调整方式。同时,为民众提供选择退休年龄的权利。这样一种调整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需要。更严格意义上,这是真正的性别平等的退休制度。本质上,性别平等不仅不应有对女性的歧视,也不应有对男性的歧视。差别调整主要是根据人们在对待退休年龄上的不同意愿决定的。如,不同性别群体对退休年龄有不同的选择。根据调查,法定退休年龄最低的女职工有比较强的愿望提高目前的退休年龄,而女干部和男性的愿望相对较弱。因此,女职工群体退休年龄可先考虑调整。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7
1.国内外研究状况
⑴关注调适退休年龄的必要性。杨馥在探讨退休年龄改革时提出这是改善提前退休状况和实际退休年龄偏低、促进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此外陈艳、姜向群就延迟退休提出这是为了逐步缩小不同群体退休年龄差距、提高人力资源利用度和凸显社会公平的需要。
⑵分析延迟退休年龄的合理性。邵国栋、翟晓静、李娟和沈诣等学者们从养老保险、人口预期寿命、养老金支付压力、企业竞争力等角度对延迟退休年龄进行了合理性分析。
⑶研究延迟调适退休年龄的时机。大多数支持逐步深入的方法, 采取渐进式的步骤。史建勇、丁红娟倡导采取“10年延长5岁”抑或是柳清瑞、苗红军建议的“5年推迟1岁”等方法。当然, “随着人力资本的不同、不同地区老龄化程度不一和各行业的具体要求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⑷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部分学者称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加收入并且延迟统筹养老金缺口的产生, 随着延长幅度的加大能获得更多结余。同时, 吉祥、王裕明以及丛春霞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可降低缴费率, 减少企业的支付负担。与之相反, 周辉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对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成效不明显, 仅仅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杜绝养老金空账运作是不切实际的。要想通过延迟退休年龄1年减缓200亿来填补上万亿的资金账户, 实在是杯水车薪, 微乎其微。
纵观国内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如下缺陷:①研究性材料居多且理论性强, 描述居多但系统逻辑分析不足;②既往研究注重于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思维和数据支持, 尤其缺少实证性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利用保险测算方法定量测算该举措的具体得益, 也有雷小峰和张熠等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测算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金结余的影响。反观国外, 对延迟退休年龄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且相对居多, 一方面运用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分析影响退休的具体因素;另一面在假想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得出结果。对比国外运用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采取实证研究, 国内的研究存在着实证基础不足、微观层面分析论证缺乏的问题。
2.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增长幅度的提高, 较低的退休年龄与持续增长的人口寿命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养老金“空账”问题愈发明显。我国的退休年龄政策框架持续许久, 已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状况改善、体能素质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程度加剧的现实,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也日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并激发更多人对其深入探究。退休年龄政策的设计是一项关乎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决策, 更不可马虎对之。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先后延长了退休年龄, 这俨然成了国际性的趋势。但我国人口总量庞大, 劳动力往往供大于求, 如不加考量本国的基础条件和相关制度与社会的具体接受程度盲目照搬, 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延迟退休年龄之后势必带来推迟获取养老金的时间、不同岗位养老金差距大引发的消极思想等弊端, 但是当下对怎样实施延迟退休, 以及对于带来的影响如何应对等有关问题都缺乏系统的研究。一项政策的颁布实施需要给民众一段调整和缓冲的时间, 当下的准备和研究并不充分, 对于未来的规划改革需要更严密深入地探究。
通过该论文的撰写, 对当下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进行深刻的分析, 从而加深对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解。通过课题和论文的研究, 对当前的政策提出有效的建议, 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延迟退休政策, 为合理延长退休年龄打下基础, 对何时启动和如何推进做一个前瞻工作。
3.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方法, 合理应用管理学学科知识, 分析当下的案例, 提出新颖的理论, 给予退休年龄政策以参考。本文基于创新项目“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效应及其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的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借鉴参考了课题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课题研究期间的深入实地采访和文献资料查阅, 搜集最新的人口数据及民众对退休的看法, 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数据, 在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 要求做到理论性和实际操作性结合, 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 既要考虑当下的退休制度也需兼顾社会效应。
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视角创新:文章基于公众视角, 探求不同工作阶层的利益诉求, 研究延迟退休政策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利益变化。2.理论创新: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联系起来, 研究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与价值。3.方法创新:立足于不同主体的调查, 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
二、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社会反响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政策, 事关社会保障问题,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自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制定以来, 这个话题一直深受民众关注, 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否支持“延迟退休”以及实施延迟退休政策后会带来怎样的系列效应受到民众的热烈讨论。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论是在网络抑或是现实生活中, 对于退休年龄延迟与否, 不同主体看法不一,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众说纷纭。在之前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课题项目中, 我们实地调查了近400 个不同职业人群得知, 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合理的占20%, 不合理的占到55%, 还有25%表示无所谓。但有45%的群众认为这个政策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行的。毕竟是关乎民众自身利益的议题, 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 来自不同的工作阶层的“声音”是最值得关注和听取的。
1.事业单位的反映
部分科级干部的态度是可以认同延迟退休, 因为可以多当几年的领导还不想早早地放权, 退休闲置在家。
但某位在事业单位工作了长达30 年的老职工讲出了自己的心声:真要政策落实推行, 自己的工龄将长达47年, 即人生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了工作。另外, 延迟退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新职员虽没有老员工熟练, 但胜在脑筋活跃, 想法理念新颖, 相比之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前辈对新人的“传送带”很重要, 可一旦老员工长期占据岗位, 新人也就没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于简单枯燥的行政工作, 工作时间过长易产生倦怠情绪, 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提高。
在对事业单位调查中了解到, 多数事业单位男性职员都赞成延迟退休年龄, 他们认为事业单位相对于基层工作的公务员来说压力较小, 脑力劳动占大部分, 对体力要求不高, 而且男职员普遍事业心较强, 认为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 延迟退休可以多做些贡献, 从而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尊重。并且他们作为高学历高素质人才, 体力劳动少, 年龄的高低对工作影响微乎其微。如果实行弹性延迟退休政策, 他们也将会有更多考虑和选择的机会。
2.党政机关和军人的反映
机关公务员对此的意见呈现两极化的态势, 持反对态度的多数是基层公务员, 他们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低并且晋升的机会微乎其微。同时, 他们还提出不支持男女同龄退休, 建议女员工早点退休, 照顾家庭事务和子女, 不希望女职工长期担任繁重的工作。
多数的领导干部和武警部队老干部都赞成延迟退休, 某干部提到随着年龄增长, 一般在部队担任工程师等职务的级别随之提高, 待遇也更好, 愿意更多地为部队做出贡献。他们也更希望通过延迟退休从而延长其调职的基本年龄限制, 有利于往更高层次发展。
多数基层武警部队官兵也表达了反对意见, 一方面当前部队战士的婚恋问题较为突出, 退伍面临着转业和再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 除了技术层面和指挥型干部, 在部队得不到升迁, 不利于部队的更新换代。
3.企业单位的反映
某企业办公室职员提到,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作为职员的工作时限延长, 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国家的养老负担也可以减轻一些。但企业负责人却提出延长老员工的工作时间, 养老金的支付无疑增加了公司的财政负担, 也不利于新鲜思维的引进, 更不利于公司的转型。
同时, 有国有企业的职工也提到, 他们的工作性质特殊常常三班倒, 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都很大, 身体条件跟不上延迟退休的要求。加上噪音、长期劳累等原因使得不少职工患上职业病, 大多数员工都希望早点退休领取养老金。另外,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延迟退休年龄无疑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冲击。私营企业的员工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 本身工作时间就很长, 导致体力严重透支、身体状况不佳。他们的工资是通过产量计算分发的, 所以为了更好地贴补家用, 大多员工都要加班加点, 无暇顾及家庭, 所以再延迟退休无疑雪上加霜。因此, 根据工种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职工自身素质不同来实施弹性退休政策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鉴于男女生理和心理条件不同, 男女同龄退休还有待商榷。
4.普通民众的反映
不论在课题项目还是新华网和腾讯网等大众传媒的民意问卷调查中都不难发现, 超半数以上的受访者都反对延迟退休年龄, 民众对此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正如某公交车驾驶员提到, 一旦延迟退休年纪过大, 将不利于给予乘客安全感, 公交车驾驶工作作为高危行业, 不仅要承受很大的身体压力同时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每天面临着违章、投诉、不讲理乘客等外在压力,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也会倒退精神不再集中, 盲目延迟退休、坚持在岗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某国企仓库管理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围管理层和技术层的同事都能保持一贯的工作热情, 对延迟退休并不排斥。而自己作为长期劳作的劳工层, 每天的装卸工作十分劳累, 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若延迟工作年限会加大染病的可能性。
同样的, 某工厂女性职工也有自己的想法, 日常工作压力大, 延迟退休意味着延长工作时间, 在延长的时段身体状况没有保障, 而且也没有了充分的时间享受老年生活。
由此可见, 反对者大多数是一些蓝领工人特别是那些从事建筑、煤炭、卫生清洁、货物搬运等重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相对地, 高级知识分子、医生、事业单位职工和高层公务员、企业部门管理阶层和技术型人员即脑力劳动者等群体表示赞同延迟退休年龄。体力劳动者本身工作时间就较长, 劳动强度也大, 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收益不大。对于一些普通工人来说, 本身的高强度工作已经严重损害了身体素质, “延迟退休”无疑是不利的。
总而言之, 鉴于部分劳动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反对的呼声日益强烈,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在实施的同时也需多兼顾体力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加大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力度, 使员工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工作, 体面工作, 那么部分劳动者反对该政策的呼声也会大大减弱。此外两者对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态度差异如此明显, 也跟本身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差异有关, 所以加快进行收入分配和养老金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 可以减少政策实施的阻力。另外对于受访者提到延迟退休缩短了领取养老金时间, 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养老金“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来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
三、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对策建议
制定退休年龄政策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政策, 相关的配套对策亦至关重要。要实施统一的退休制度, 赋予法定退休年龄制度灵活性辅以弹性的退休政策, 政策实施的同时给予公众接受的时间, 对于不同人的利益诉求不该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岗位, 缩小男女退休年龄的差异, 加大宣传力度保证政策落到实处, 努力消除群众的顾虑。
1.制定严谨周密的延迟退休年龄实施计划
退休年龄政策的制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 对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安排, 需要人力物力和民众的鼎力支持。方案出台前需要一个社会预告, 具体实施和全面推行前要给予公众充分接受和缓冲的时间。首先是要做好政策实施前的宣传解说工作, 通过大众传媒等媒介的宣传, 让民众参与到政策制定、出台、实施的过程中去, 认识到政策的出台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有益于大家的, 并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做好政策的评估和后续跟进工作, 检查落实情况, 及时发现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及时调整方案确保政策落实。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计划分行业尤其是高危行业区别对待;延迟退休阶段若身体不适提交相关报告即可提早退休。设置弹性退休年龄区间, 给予民众自主选择的空间, 有利于老年人顺利通过工作和退休间的真空地带, 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足够的时间来转换角色定位。
2.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目前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 其根本解决方法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产业升级,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投资开发公共就业岗位, 建设针对老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老年人的状况设计更多的岗位, 提高老年人的就业能力。针对短期内延迟退休造成的就业压力加剧的问题,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给予老年人和年轻人相适应的工作已成为必然选择。鉴于反对意见众多, 所以在全面试行的同时相关配套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制定政策是要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 多考虑工人的立场和感受, 注重劳动过程的合理合法, 缩短工作时间, 加大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延迟退休后则会延长缴纳保险金的时间也就是缩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 所以在全面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同时建立相应的退休金奖励制度, 采取“多缴多得”的激励原则, 以此提高劳动者延迟退休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 改善就业环境, 严格控制老年人加班时间, 单位员工需定期体检, 老年人尤其要定时检查身体, 条件不允许则可提早退休, 秉承自主自愿和柔性的原则。缩短重工劳动者、高体力消耗者工作时间, 并坚持做定期检查, 定期递交身体素质报告单, 形成良好的反馈习惯, 并同步跟进医疗报销福利工作。对于高含金量、高技术含量工作者优先考虑延迟退休, 而部分简单操作、体力优先的工作不建议优先考虑。
再者, 延迟退休年龄对不同主体人群影响是不同的, 针对反对意见可实行差异化的方法延迟退休, 根据地区、工作性质、职工自身素质、阶段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还需考虑受教育程度差异, 比如对获得硕士以上学历工作者, 建议在法定退休年龄和自主自愿基础上加以短暂延长。从民众反对立场考虑, 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与养老金分配的不公, 所以在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基础上, 同时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缩小地区、行业、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加快制度改革进程, 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减少反对的呼声, 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享受养老的权利。
3.提高老年人剩余价值和资源利用率
我们要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依据老年人的特点, 制定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完善计划。建立和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和老年人信息库, 支持鼓励老年人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最大限度调动老年人投身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高级行政管理人才做好安排, 做到人尽其用。
保证老年人的合法就业权益, 老年人虽然会因为身体原因导致工作力度有所限制, 但老年人对困难局面的应对、危机公关和关键任务的专注度是优于年轻人的, 我们要活用老年人经验和头脑上的优势, 保证“老有所用”并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自主意愿的基础之上。
对于反对意见中提到的关于老年人延长工作年限会挤占年轻人的就业空间问题, 其实老年人与年轻人的岗位替换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 一般来说刚刚就业的年轻人以底层岗位为主, 但老年人因为资历、经验、能力多以高层岗位为主, 所以说老年人延期工作压缩年轻人就职机会的负效应是有限的。也可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公共投资、增设公益职位等方法增加就业机会, 从现阶段起注重老年人再培训, 突出他们的长处, 将老年人延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扩大化,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4.完善老年人退休生活建设
将老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组织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公益活动、社区服务联谊活动, 促进老年人观念的转变, 提高防范意识和保健养生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卫生和贴心的医疗服务政策制度, 积极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为老年人营造更温暖的社会氛围, 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医疗健康, 增强体质。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8
基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和养老金缺口急需弥补这一现实国情,延迟退休改革的推行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延迟退休年龄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推迟,享受老年闲暇生活的时间缩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增加;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养老金支出随之增加,企业成本上升,企业劳动力更新速度减缓。作为一项涉及广大群众切实利益的社会政策,如果贸然实行,必然会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本课题以了解不同群体对待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态度、以分析该态度存在的原因为出发点,探讨政策制定与民众意愿之间的矛盾,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顺利推行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基本情况
本课题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作为调查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在职人员、失业人员、退休职工以及在读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从受教育程度、工龄、工作满意度、职业类型、经济收入、对政策的关注和了解程度等不同维度对不同群体进行调查访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1份,收回问卷200份。其中回收在职人员87份,退休人员52份,失业人员31份,在读大学生30份。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受调查者“对推迟退休年龄的态度”这一问题,赞成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21%;中立态度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23%;不赞成的约占总受调查者的56%。由此可见,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持反对态度。本文将持不赞同态度的群体分成五大类:失业待业人群、艰苦岗位人群、低学历人群、年轻大学生群体以及普通工薪阶层。其中,失业待业者占总反对人数的26.79%,艰苦岗位工作者占总反对人数的11.61%,低学历者占总反对人数的10.71%,年轻大学生占总反对人数14.28%,普通工薪阶层占总反对人数的36.61%。
二、不同群体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反对原因分析
1. 失业、待业人群:延迟退休加大生活压力
低收入群体由于自身学历水平、劳动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年轻劳动力取代。处于下岗失业状态的人群较多为中年劳动者,当前我国对劳动者的制度保护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且对中年低技能的劳动者存在歧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留给中年失业者再就业的机会很少。延迟退休的实施,意味着下岗失业人群将会推迟领取养老金的期限,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在职的低劳动技能群体的失业风险。出于以上问题的担忧,失业、待业群体对延迟退休政策的认可度较低。
2. 艰苦岗位人群:延迟退休加重其身体负担
从事高强度、特重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等工作的职工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推行加重其老年状态的身体负担。艰苦岗位的工作体能消耗大,压力和风险也大,如采矿业、铁路维修工作等。按照现行的退休政策,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种体力劳动和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工作满一定年限,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就可办理退休手续。职工长期从事高强度、艰苦的工作难免会对身体机能造成损耗,留下一些病痛,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一旦实行,职工在体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从事之前的工作将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安全隐患,也会对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冲击。
3. 低学历人群:延迟退休使工作年限变得更长
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工作年限不断缩短。高学历者由于接受较长时间的学历教育,因此工作的起始年龄相对于低学历者来说较晚,学历越高者,在现行退休政策的条件下工作的年限就越短。反观低学历人群,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较早,工作的年限多于高学历者,从事的工作也以体力劳动为主,如果延迟至65岁退休,那么18岁参加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年限为47年,而博士研究生学历劳动者从事工作的时间在35年左右甚至更少。因此,部分低学历劳动者认为相同的退休年龄造成不同学历水平劳动者之间的不平等,延迟退休后有可能会扩大这种不平等。
4. 年轻大学生群体:担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造成就业更加困难,加重企业负担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是现存的社会问题之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就业问题的担忧心理。延迟退休年龄实行后,老年工作者将继续占据工作岗位,企业的“更新换代”速度减缓,加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加重了年轻一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且留给其晋升的机会也可能随之减少,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部分受访问的大学生认为,延迟退休不仅对年轻群体就业有影响,而且也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一定的隐性阻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相比老年一代,年轻一代具有更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前卫的创新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新鲜血液”的不断输入有助于企业保持活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自身的优势。延迟退休后,老一代的职工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却会对年轻的工作者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从而对企业引进人才方面带来一些阻碍。
5. 普通工薪阶层:希望回归家庭,安享晚年
人的一生中有近2/3的时间花费在学习和工作上,留给个人享受生活的空间有限,许多人盼望自己退休后能够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回归到家庭中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为分担子女的压力,老年人承担起照看孙辈的职责,一旦延迟退休,老年人既要投身工作,又要照看孙辈照顾家庭,将会打破家庭内部职责分工的平衡关系,降低家庭幸福感,引发家庭矛盾,有违家庭和谐。
三、对延迟退休政策的思考
1. 完善现存社会保障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度的漏洞引发人们对延迟退休的政策推行是否会加剧社会保障公平性缺失的思考。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区域不协调、“多轨”并行格局仍然存在,新旧养老保险制度还未良好接轨等问题对养老保险的公平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保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良好运行,并保证不会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平衡性和不公平性,是决策层在制度设计中也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决议不可逆转,完善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该制度顺利实施的应有之义。
2. 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进行制度设计
人社部表示,延迟退休方案遵循渐进式原则,对不同群体,针对其特点制定区别对待的延迟退休方案。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能够缓和民众对该项制度的抵制心理,同时也能够为制度发展扫除不利因素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根据不同群体特征设计延迟退休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民众的利益,促进制度公平,减轻民众的反对意愿。根据不同群体的诉求,可以由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基础上自主规定该行业退休年龄,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针对不同年龄退休人员的奖惩规范,通过对愿意延迟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实施奖励来激励民众主动、自愿地继续工作。
3. 从多领域、发展的眼光看延迟退休政策的影响
从局部看,延迟退休政策是涉及社会保障领域的制度设计。然而任何制度都不是能够独立存在的,相关决策层在制定一项政策时应该从多角度、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考虑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是否会对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造成阻碍或引起社会“生态”的失衡,例如延迟退休政策对毕业生就业、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为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延迟退休对其他领域的冲击,国家可以出台配套的辅助政策,如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积极缴纳养老金的企业进行补贴鼓励等,进一步为延迟退休年龄制度保驾护航。
摘要:人社部于2016年3月提出,今年将会拿出延迟退休年龄制度设计的方案,这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在调查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民众对于这一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反对呼声较高。民众意愿对于此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行至关重要。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不同群体有关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反对因由进行了探讨分析,为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延迟退休,民众态度,不同群体
参考文献
[1]迩晓.形成最大共识才能推行渐进式延退[J].法律与生活,2016(06).
[2]陈晓燕,彭文卓.注意倾听高强度、艰苦岗位职工心声[N].工人日报,2016-03-12.
[3]黄健元,金广宇.退休年龄延迟:现实需要、面临障碍及改革思路——以江苏为例[J].人口与社会,2015(04).
[4]戴卫东,李凯.延迟退休年龄研究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王克祥,于凌云.关于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6(01).
[6]韩梦.公共政策视角下我国延长退休年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6(06):88-92.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刍议 篇9
一、中国退休年龄规定的发展及现状
20世纪50年代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仍然基本上被我国所采用:男职工60岁、女职工50岁。1955年女干部职工延伸至55岁。随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微调, 当前中国退休年龄制度可以大致总结为:男性达到60周岁, 女性干部退休年龄55周岁, 退休年龄50周岁的女性工人, 并且工龄达到10年。同时, 当今的退休年龄研究已经呈现为一种政策体系, 所以在对一般性退休年龄制度之规定, 对于特殊工种、职称级别、企业改制、身体条件等还存在着特殊说明。
二、中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 应对人口结构转变、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
2050年, 我国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持续缩减的劳动力总量会影响消费并波及经济发展, 会对薪酬支付造成巨大主力等。延迟退休年龄对于延迟人口红利期与应对劳动人口比重减少造成的劳动资源缺乏有巨大作用。
(二) 应对养老金缺口, 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当今我国老年人人口状况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步入老龄化速度快, 基于这样的现状, 处理不当将会出现养老金支付困难。
三、延迟退休年龄将会带来的影响
(一) 影响参保面和退保率
社会保险费主要对象是个体工商户、非全日制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延迟退休年龄, 实际上是变相提高了参加养老保险的门槛, 增加参保负担, 加大了他们对领取到养老金的未知性, 从而降低了部分人群的参保积极性, 增加了参保面工作的难度。由于种种的不利因素, 还可能使得新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员产生中断缴费的想法, 在一定程度上, 还会影响到退保率。
(二) 加大就业压力, 最终影响社会公平
假如对退休年龄进行进一步延迟, 退而不休的现象仍将存在, 就业岗位空乏的态势将更加严峻和紧迫。同时在关系到行业平等关系方面,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影响对于不同行业的就业者来说是具有不同的效果。公务员的工作性质相对来说轻松并有国家保障, 而企业职工工作性质对年龄和体力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基础岗位和一线工作工人, 且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贡献。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我国的公务员来说, 是备受青睐的, 但普通的社会劳动者面对退休年龄的延伸, 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负担。
四、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措施
(一) 区别对待、循序渐进推进
对不同行业、职业要区别对待, 要完善配套设施改革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消除养老金缴纳与分配的不协调, 要大力改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精算, 分步骤, 从退休领取养老金之间的, 而目前中国除了基础养老金外基本没有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 尽快制定和改进养老制度是当今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任务与责任。当今, 退休年龄我国男性为60岁, 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为50岁, 女干部为55岁, 无论是从生理或者是心理的角度看, 50岁的退休年龄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无疑是较早的。所以要适度考虑男女退休年龄的分开实现, 由女性慢慢过渡到男性。
(二) 完善制度保障延迟退休年龄稳步推进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 国家应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关键是启动时机, 对制度抚养比、相关法律以及社会的接受程度等有所考虑。要充分考虑退休年龄变化对于高低收入人群不同的影响基础上, 确定其标准和措施。在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 要分阶段进行来延缓退休年龄, 以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和秩序性。可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 即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较小的劳动者出发, 适时拓宽到剩余其他劳动者。要落实先“迈小步”, 然后渐进式延伸的方式,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使人民生活得到最小的影响, 最大利益的实现, 同时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上更具特色和潜力。
(三) 要兼顾社会目标与个人利益的耦合
在国家总体经济目标能够实现保证下, 怎样更好地把社会目标与个人利益进行综合性考虑, 使人民生活能够实现渐进式调整, 最小限度的影响其生活, 是我国为延迟退休年龄的重要要求。面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结构不协调的客观现实, 大力加强社会舆论教育与宣传, 加深劳动者对延缓退休年龄的认识, 使他们能够对延缓退休有更为长远的理解。
(四) 保障经济发展与增加就业相协调
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供给过剩的问题, 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技术需求的增强,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开拓劳动力市场, 促使劳动力就业渠道在各部门之间积极延伸, 实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素质的培育与强化。我国的第三产业在吸收就业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二、三产业, 特别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但我国服务业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措施, 拓宽我国服务业发展种类和发展渠道, 使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劳动力也可以大幅度被利用。政府也要严格控制调整机构, 使激励机制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不断发挥作用, 积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不断挖掘能够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相矛盾的工作岗位, 使技能教育在老年人中不断进行落实与实践, 最终实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动力经济发展的同时, 劳动力资源也能够被充分吸收和使用的目标。
摘要: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长远角度看, 延迟退休年龄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同时延迟退休年龄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应该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延迟退休年龄。
关键词:退休年龄,养老金,财务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永利.延长退休年龄可行性分析.劳动保障世界·保障论坛, 2013 (06)
[2]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 2013 (05)
[3]杨晓娇.中国退休年龄调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商业环境, 2014 (07)
[4]邵国栋, 翟晓静.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J].未来与发展.2013.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思考 篇10
一、实行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 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提高, 由于工作的需要, 我国大部分的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造成老人在家无人照顾, 而城市老人退休处于失去工资来源, 退休金有限的境遇, 这造成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 进而导致健康问题的出现。而且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 “四二一” (即四个老人, 一对夫妻, 一个孩子) 家庭模式渐渐显现, 又由于年青一代工作和生活压力普遍加大, 外出打工与经商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 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投入照料老人。而且决定支援退休年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单纯用年龄作为退休的标尺是十分不科学的。
(二) 养老保险基金先天不足
养老保险基金是大部分离休职工的养老钱, 是以后生活的重要保障, 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依托和核心。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且退休年龄低使得社保账户将会支付更多的养老金, 而由于我国养老金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 这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养老保险金覆盖面更加窄, 加之投资运营管理水平不足, 实际缴费率低以及过渡时期转制成本等问题的存在这都对我国提出了严重考验。
(三)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来逐步建立了多种类型的社会养老制度,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日渐突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保险费的收入及利息收入和政府补贴, 这种基金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而且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 保险费欠缴的情况十分普遍, 使得收支矛盾日显突出。同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空账”运行规模较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四) 空巢现象的出现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另一问题就是“空巢家庭”现象的出现, 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在农村主要是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和求学引起,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少, 为了生活, 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以供养子女和补贴家用, 留父母和儿女在家。或是子女长期外出求学, 无暇顾及父母, 等到毕业后又为工作奔忙, 及时工作以后由于父母不能适应城市生活而不愿意居住在城市, 老人长期独处, 心中难免有空巢感 (空巢感即是孤独感) 。在城市主要是由于子女外出求学工作引起, 与农村的后一种情况较相似。“空巢现象”给社会带来的问题十分严重, 尤其是城市的特殊环境, 使得老人感到孤独, 加之长期对子女的思念, 退休后很多“老人”心境抑郁, 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现象。
二、实行延迟退休年龄的可行性
(一) 延缓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为了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实时地延长退休年龄应是一种较可行的解决措施之一。退休年龄向后推移, 使得大批有经验的高知识人才仍可为国家做贡献, 仍然创造社会财富, 同时也是为社会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争取时间, 为国家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争取时间。
(二) 符合老人要求
对于在工作岗位上几十年的老人而言, 没有工作的日子是十分枯燥的, 而中国的传统习惯赋予退休职工的大多是在家做家务和带孩子, 这在城市筒子楼式的生活体现的淋漓尽致。有很多老人以前每天定时上下班, 退休后变得无所事事, 长期如此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尤其是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更是感到孤苦无助, 这也是很多发达出现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升高和为精神疾病困扰的原因所在。而且工作往往是我们的追求所在, 更是我们人生意义的直观体现, 因此是当地延迟退休年龄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三) 为调整人口比例赢得时间
随着对老龄化了解的加深, 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并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在加大监管计划生育力度的同时, 国家放宽了孩子人数, 允许二胎生育, 以便调整人口比例。而这一过程非朝夕之功, 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为这一问题从根源上的解决赢得时间。
(四) 延迟退休有利于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意味着未来年轻人口有所减少而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老年抚养比上升, 也就是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赡养, 国家的各项支出都将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养老金负担越来越重, 而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使一部分老有余力的老年人继续参加工作, 为社会创造财富, 不至于突然间增加大量的纯消费人群, 减少养老金供养人数和年限, 能大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有利于实现养老金收支平衡。社保专家估计: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 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 减支160亿元, 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因此, 延长退休年龄的确是缓解养老压力的有力举措。从另一个角度讲, 延长退休年龄所减少的部分退休金可以用于经济建设, 拓宽就业岗位, 或者用于投资教育事业, 延长受教育年限, 这样不但能增加受教育人数, 间接减少就业人数, 化解就业压力, 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为以后的国家建设培养人才。同时, 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之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结构性原因导致的失业问题, 令劳动力市场紧跟经济结构调整的节奏, 使我国的就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五) 人均寿命延长为延迟退休提供生理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人们的寿命被延长。据预测, 我国人口分性别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趋势如表一:
相比之下不难看出, 在未来30年中我国的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均高于世界人口和发展中地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仅次于发达地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说明未来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口寿命会大大的延长, 使多数人继续工作的愿望成为可能。况且老年人的衰老首先是体力上的衰老, 智力上的衰老要滞后一截, 老年人口中年龄较轻的一些低龄老年组群, 如60—65岁将属于壮年中的老年, 他们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仍然有继续参与工作的精神需要, 是社会宝贵的智力群体。而且在某些行业中, 例如教育、法律、医生, 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 对工作经验要求较高, 老年人则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 知识扎实, 并不需要培训, 直接上岗, 能带来较高的附加值。因此, 在这些行业里老年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果依照现行的退休制度规定男60岁、女50岁退休的话, 未来的许多老人将有近2 0多年的时间被白白的消耗掉, 此时, 过早的让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反而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加上大多数的老年人不能很快的适应离开工作岗位后产生的寂寞、被人忽视的感觉, 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 给精神上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辉.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限制因素分析与建议[J].学术交流, 2011, (02)
[2]、汪建强.英国延迟退休年龄的现实考虑与启示[J].中国市场, 2007, (35)
[3]、于艳丽.我国女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是否应该调整——国内相关研究综述[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5)
[4]、贾会.我国退休年龄政策的探讨[J].当代经济, 2009, (22)
[5]、环球资讯[J].21世纪, 2010, (11)
[6]、数字圈点[J].人力资源, 2010, (10)
[7]、延迟退休年龄您愿意吗?[J].晚晴, 2010, (10)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11
尽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的确在对“延迟退休年龄”展开研究,以为国家提出相关建议,但“退休年龄提高至65岁甚至更晚”,不会在近期立刻实施。“延迟退休年龄”的争论依然“高烧不退”。
拥护派:推迟退休年龄
是大势所趋
中国的退休年龄和其它国家比起来算早的——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干部)或50岁(工人)。而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退休年龄都为65岁,美国为67岁,日本为男65岁,女60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事实上,对于某些技术类或管理层人士来说,往往是“越老越吃香”。退休早在某种程度的确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
有助于弥补养老金亏空,缓解养老压力——从养老金诞生那天开始,养老金就伴随着空账。根据今年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在的养老金空账大约为1.3万亿元。假若这些人到了60岁还继续工作的话,那么他们不仅不会领取养老金,还会继续缴纳养老金。有专家也算过一笔账,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
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有人认为,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一方面能有一份在职时收入,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今后每月所领养老金将更高,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
反对派:推迟退休年龄
副作用多多
就业更难:老人不退,新人没位——许多年轻人表示,现在工作已经很难找了,如果再延迟退休年龄会使就业变得更难。“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员工名额必然会缩水。”刚大学毕业的小刘说,他很想进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可老人不退下来,就没有空缺的编制。
绕不过去的“双轨制”,对中低收入者不公平——目前我国实行的“退休金双轨制”,有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一套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的养老金;另一套是社会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整个工龄以总的工资的20%比例来缴纳。
这种不平等导致政府替公务员退休金埋单日益变得不可持续。最近几年退休福利巨大的不平等使民众普遍不满,2011年,广州人大代表黄瑞麟爆料称:“处级公务员退休金能拿到7000~8000元/月,企业经理每月自己缴纳养老金1000多元,但退休时封顶也就1700元/月。”
“有命交社保,没命拿社保”——2009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因此,假若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的话,那么平均下来就只能拿8年的养老金,而此前,已经交了几十年的养老金,因此也让许多人大呼不公平。
延迟领取养老金须
“弹性+自愿”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的人希望按时甚至提前退休,安享晚年;有的人则希望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这些想法都很正常。所以,人社部在准备提出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齡的建议前特别强调“弹性”。这是以人为本的做法,也是起码的人文情怀。
“中国特色”的社保,不仅体现在保障人群上,更体现在“未富先老”的现实中。一个社会的养老水平取决于其人口工作时的财富积累水平和退休后社会的生产能力。工作人口减少,必然导致当期社会生产能力下降。因此,老龄化国家的养老问题往往格外严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青壮年劳动人口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4%,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按照国际社会标准,我们已经跨进了老龄化社会的门槛。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这对一个发展中国家,并非好事。
现在的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实际上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但是养老金缺口仍很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难问题更为严峻,更加无解。目前在农村有8000万~9000万60岁以上农民,新农保推进试点周期过长,难以全面覆盖,一些农村地区80岁以上老人生活相当困难。而中国还有着3000多万生活半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
因此,除了“弹性”之外,还必须坚持“自愿”。大约5年前,上海就在部分行业试点过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此前有关部门对上海试点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七成多的涉及人员赞成试点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既然有七成多赞成,就还有两成多不赞成。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是一项直接涉及民生和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为了使政策效益得以最大化,所以政策不宜以“一刀切”实施,而应采取弹性介入的自愿原则来推行。
如果在全国实行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政策,每年可能会涉及上千万人,并由此导致年轻人无法进入这些岗位。而这一巨量岗位无法腾出,显然很难通过新开发岗位等方式一下子化解。对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制度,通过制度设计,尽量采取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以不同的标准逐步推行。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目的都是保障民生、惠及大众。延迟领取养老金必须坚持“弹性+自愿”原则,把好事办好、办实,让广大百姓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
与“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还没富裕起来的中国已快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辛苦半辈子的工薪族,对虽然微薄但几乎是全部生活来源的养老金需求更为迫切,也对公平问题更加敏感。在与之相关的社保、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前,贸然延迟退休很可能是压倒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链接:看世界各国退休年龄
美国 美国没有法定退休年龄,美国政府发放社会福利保障金的最低年龄是全额65岁左右,减额62岁左右,所以许多人都选择在这个岁数前后退休。但是,如果想在退休后过得舒适一些,许多人就会选择推迟退休。
日本 60岁国民年金是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础,20岁以上60岁以下、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加入。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等每月需缴纳1.33万日元,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则分别加入包含国民年金在内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缴纳金额为收入的17.5%,由职工和雇主各负担一半。
法国 60岁工龄达到40年以上者退休后每月可得到相当于原工资70%的退休金。不过计算退休金的工资不是按退休前已达到的最高工资,而是根据年龄,按在职时工资最高的21年至25年的平均值作退休金的基数。
德国 男性65岁女性60岁工龄达到45年的退休者才能获得全额退休金,即工资的70%。在职的德国人每个月都要将工资的10%上缴国家,同时雇主也要为雇员支付工资10%的退休金基金。
西班牙 65岁只有向国家社会保障委员会缴纳退休基金才有权领取退休金,基金必须缴纳15年以上。其中缴纳基金35年以上者,可以领取全额退休金。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篇12
关键词:法定退休,正常退休年龄,退休收入核查,延迟退休补助,激励机制
一、引言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 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在我国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对影响退休年龄的因素 (熊必俊, 1994[1];郑功成, 2003[2];邓大松等, 2008[3]) 、延迟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以及财务可持续的影响 (李珍, 1998[4];史柏年, 2001[5];林宝, 2003[6];柳清瑞等, 2004[7];邓大松等, 2001[8]) 、延迟退休年龄的策略 (林宝, 2001[9];雷晓康等, 2013[10]) 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退休年龄改革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同时也标志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美国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 延迟退休年龄成为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可持续的重要方式。美国退休年龄改革有以下鲜明特点: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分开, 并逐渐废除了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 并对延迟退休者实行经济激励。目前我国的退休制度, 尚未区分退出劳动力市场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将二者合一, 使得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就业难与退休年龄问题相关的各问题盘根错节, 同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本文不同于退休年龄问题的现有研究, 从延迟退休激励机制视角, 结合美国退休年龄改革实践, 重点分析美国延迟退休改革的特点以及激励机制, 进而提出提高我国退休制度改革成效的启示。由于法定退休制度和领取养老金年龄制度是美国退休制度中的两项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进行回顾, 对废除法定退休年龄对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进行剖析;进而对美国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进行区分, 对其延迟养老金领取年龄中的激励机制进行分析, 进一步得出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相关启示。
二、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及影响
法定退休制度和养老金领取年龄规定是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中的两个重要内容。本部分首先分析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历程及其影响。
(一) 法定退休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从雇主需求的角度出发, 于20世纪初建立起来的使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年轻劳动力实现就业的机制。法定退休制度是美国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的产物。Edward P.Lazear (1979) [11]认为法定退休制度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建立的, 能带来帕累托效应的生命周期内的契约, 退休制度是隐性就业合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法定退休制度的规定, 使得年轻劳动力的工资低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老年劳动力的工资高于其边际劳动力产出, 同时在老年劳动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退出劳动力市场。法定退休制度使得雇主和雇员在工资给付方式上达成一致, 同时保障雇主和雇员的利益。退休制度是为了规范劳动力市场, 由经济因素决定, 同时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建立起来的一项制度。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早于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因此,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之前的法定退休制度与养老金待遇没有直接关联, 此时退休是指老年劳动力完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行为。法定退休年龄 (Mandatory Retirement Age) 是指雇员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上限规定。当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 雇主可以因为年龄原因解雇雇员。
法定退休制度于20世纪初开始在美国产生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 大概有50%和40%的男性劳动力面临着法定退休年龄[12]。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以及劳动立法的完善, 美国法定退休制度不断修订。1967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法案反年龄歧视规定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ADEA) , 规定雇主不得对40岁至65岁的劳动力进行年龄歧视。1978年对ADEA进行了修订, 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70岁。1986年, 美国国会对ADEA进一步修订, 除了部分特殊行业外, 取消强制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 即废除法定退休制度。1978年和1986年对法定退休年龄的修订, 反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同时是就业市场反年龄歧视,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现。
(二) 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评价
1986年对就业法案的修订, 标志着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在美国绝大部分行业退出历史舞台。法定退休年龄的废除, 表明雇主不能单以年龄因素, 强制就业者退出劳动力市场。该项改革, 旨在保障老年劳动力平等就业权, 同时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但是学者发现, 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却逐年下降。如表1所示, 1940—1990年, 55岁和60岁男性就业率略有所下降;65岁男性就业率由78.2%下降至31.9%;70岁男性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由43.4%下降至17.1%。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学者对美国1978年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至70岁以及1986年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供给以及退休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 对此学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Reno (1971) [13]、Schulz (1974) [14]和Halpern (1978) [15]等研究表明, 如果没有法定退休规定, 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会提高10%~15%。Burkhauser等 (1983) [16]试图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对个体退休决策的影响分解。其研究认为法定退休年龄只是劳动者个体作出退休决策时考虑的众多因素之一, 法定退休年龄对退休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等经济因素对个体的退休决策影响更大。
资料来源:Matilda White Riley, Robert L.Kahn, Anne Foner.Age and structural lag:society's failure to provide meaningful opportunities in work, family and leisure.John Wiley&Sons, Inc.1994:P242。
三、美国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改革及老年劳动力就业激励机制设计
美国在进行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的同时, 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以期达到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的目标。1983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对退休年龄进行了改革:自2000年开始逐渐提高正常退休年龄, 同时调整收入核查制度, 并为达到正常退休年龄仍然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
(一) 美国领取养老金年龄规定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时规定, 领取养老金年龄为65岁。1956年社会保障修订法案将女性最早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调整为62岁, 1961年改革法案将男性最早领取养老金年龄也调整为62岁。此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引入了两个退休年龄概念:最早退休年龄 (Early Retirement Age) 和正常退休年龄 (Normal Retirement Age) 。最早退休年龄是指就业者可以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的年龄。正常退休年龄是指退休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自1961年起,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此外, 就业者达到65岁后可以推迟领取养老金, 直至70岁, 即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最晚年龄为70岁。
美国提高正常退休年龄的具体改革方式为: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1938年至1943年出生的人,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6岁;1943年至1954年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维持在66岁不变;1955年至1960年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以66岁以基准, 每晚一年出生, 退休年龄提高2个月, 直至67岁;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对应的正常退休年龄。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http://www.socialsecurity.gov/retire2/agereduction.htm) 。
自1961年起, 劳动者可以在62岁时开始领取部分养老金。表2列出了各个年份出生的人在62岁时领取养老金时的养老金水平。假定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时领取的养老金为1 000美元, 则出生越晚, 选择在62岁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越低。具体来看, 1937年及之前出生的人, 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800美元每月, 其养老金下降20%;1960年及以后出生的人正常退休年龄为67岁, 其在62岁时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为700美元每月, 养老金下降30%。
(二) 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改革
为了提高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和延迟退休补助制度进行调整, 以增强对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激励。
1. 调整退休收入核查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即确立了劳动者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才能获得养老金的原则, 由此建立了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退休收入核查 (Social Security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是指对已经达到最早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者, 如果其工作收入超过收入核查上限 (Retirement Earnings Test Exempt Amount) , 社会保障部门则根据其工作收入水平扣除部分养老金。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与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 美国政府鼓励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 促进年轻人就业的理念相适应。但是退休收入核查制度鼓励老年劳动力尽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效应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改革相矛盾。为此, 美国在废除法定退休年龄, 延长正常退休年龄的同时, 对退休收入核查制度进行不断修订。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建立初期, 对超过工作收入核查上限部分,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1美元, 退休收入减少1美元。1972年修订法案对此作了修改, 实行工作收入每超过收入核查上限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同时自1975年起, 按照平均收入增长情况对退休收入核查上限进行自动调整。现行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具体规定为:社会保障部门规定每年退休收入核查的低限额和高限额, 其中低限额适用于62岁至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前一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 而高限额则适用于正常退休年龄当年各月份养老金扣除。具体扣除方法是, 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2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对于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高限额部分, 工作收入每超过3美元, 减少退休收入1美元。2013年的退休收入核查低限额为15120美元, 高限额为40 080美元。[17]
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1935年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时, 养老金收入是对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损失的工作收入的替代, 由此退出劳动力市场是老年劳动力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 为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长劳动力供给时间, 美国不断提高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降低养老金扣除比例。这些改革起到了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作用。
2. 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美国1972年开始对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仍推迟退休者提供延迟退休补助 (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 。延迟退休补助制度最早规定每推迟一年退休, 增加其养老金1%。美国1977年将延迟退休补助标准提高到3%, 1983年至2009年期间逐渐提高延迟退休补助到8%。现在实施的延迟退休补助根据退休者出生年份的不同计发不同的延迟退休补助标准, 具体如表3所示。其中, 延迟退休补助月增长率是指在达到正常退休年龄后, 每延迟退休一个月, 养老金增长比例。如1933—1934年出生的人, 其正常退休年龄为65岁, 如果其推迟一个月退休, 则养老金月增长率为0.46%, 此时月养老金水平为正常退休时养老金水平的100.46%。
资料来源: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Retire-ment Planner:Delayed Retirement Credits (http://www.ssa.gov/retire2/delayret.htm) 。
(三) 退休收入核查和延迟退休补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退休收入核查调整和延迟退休补助都是增强延迟退休激励的重要制度设计, 其对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和就业决策影响由图1所示。图1中横轴表示闲暇时间, 纵轴表示工作时间, PQ表示劳动力未达到最早退休年龄时的预算约束线。当就业者达到最早退休年龄 (62岁) 时, 其可以开始领取80%的养老金 (1) , 并继续工作。当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其养老金收入不减少。由此MA段表示62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收入低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的预算约束线。由此, 在现行制度下, 对于工作收入不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就业者, 选择在62岁时开始领取养老金, 并继续原来的工作, 是其最优选择。
AB、AC、AD分别表示开始领取养老金, 且工作收入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时, 实行不同的养老金扣除比例的预算约束线。AB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长1美元, 退休金收入降低1美元, 这与美国1972年社会保障法案修订前的退休收入核查规定一致。此时减少的养老金收入类似于对就业者征收100%的税收, 增加的工作收入和养老金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关系。AC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的工作收入每增加2美元, 退休金收入减少1美元, 此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带来的工作收入税率为50%。AD表示超过退休收入核查上限部分的工作收入每增加3美元, 退休金减少1美元。在AB段, 就业者会选择A点, 达到收入水平最高, 闲暇时间最长。此时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减少了劳动力供给, 就业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并领取养老金。在AC和AD两种情况下, 由于就业工资收入高于退休收入核查上限, 工作收入使得退休金减少50%或者33%。由此可见美国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改革, 实现了从AB到AC到AD的转变, 这与增强老年劳动力就业积极性相关。但是目前实施的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仍然使得老年劳动力供给降低。
Burkhauser (1980) [18]指出, 由于美国不断调整延迟退休的养老金增长比例, 使得延迟退休成为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即延迟退休少领的养老金通过未来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弥补, 退休时间的选择对退休者的整体养老金水平没有影响。在图1中, 当领取养老金同时工作的预算约束线为MN时, 表明延迟退休并不影响养老金水平。此时退休时点的选择和养老金水平没有关系, 同时退休收入核查制度也不再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鼓励老年劳动力延迟退休的政策才能发挥实效。
四、美国退休制度改革对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的启示
退休制度的发展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退休年龄最早是老年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界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领取养老金时间成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影响, 退休年龄改革成为美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美国退休制度改革为中国延迟退休年龄改革提供了以下有益借鉴。
(一)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历程表明,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劳动力就业形式出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已经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反就业歧视成为美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规则之一。在此背景下, 法定退休年龄逐渐被废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式必然呈现多样化。法定退休年龄所代表的劳动力必须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规定已经不合时宜, 退休返聘、再就业等方式也表明法定退休年龄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此, 在探讨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时, 明确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领取养老金年龄, 是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前提。
(二) 研究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在区分法定退休年龄和养老金领取年龄之后, 以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研究为契机, 探讨我国法定退休制度改革。美国的发展实践表明,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提高老年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是经济发展所需。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法定退休规定已经不合时宜。法定退休是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养老保障制度设计、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也直接关系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法定退休制度如何改革值得研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抑或是废除法定退休年龄的改革选择, 需要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以及法定退休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进行深入分析。
(三) 在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时, 设计延迟退休激励机制
美国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和延迟正常退休年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退休激励因素直接影响到老年劳动力的退休决策。因此, 美国在延迟正常退休年龄时,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就业负激励因素进行改革, 通过降低退休收入核查制度的影响, 同时提供延迟退休补助等方式, 使得延迟领取养老金是一个精算平衡的选择, 由此美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参与率逐渐提高。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对老年劳动力退休决策的影响, 是研究延迟退休改革中的重要问题。汪泽英等 (2004) [19]对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收益激励与退休年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计算了延迟退休带来的财富增量, 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按照法定年龄退休, 而不是推迟退休年龄。我国在探讨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的同时, 如何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中增加延迟退休的激励机制, 关系到延迟退休改革能否发挥实效。
(四) 完善退休年龄改革的配套措施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荐阅读: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05-20
我国延迟退休年龄问题分析07-21
延迟退休之争10-27
关于延迟退休的申请08-28
养老金延迟退休06-09
延迟退休的连锁反应07-31
延迟退休对养老金12-29
“延迟退休”缓解养老金压力?07-05
专家的分析:为了养老金有压力 延迟退休08-28
退休年龄政策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