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精选12篇)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拥有较强社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人。例如,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具有坚持公平与正义、宽容、关心、理解、尊重和爱护的心, 具有恪守信用、遵纪守法、吃苦耐劳、敬业乐业的精神, 能够掌握外语、计算机等技能, 还有强健的体魄等等。当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专业培训之后, 能够从事操作、管理、设计、策划等工作, 并且在这些方面是专门人才。
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途径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一)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仅要积极申报国家课题, 而且还必须确立横向课题,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 彰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引领文化、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功能, 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应用性的科学研究, 要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动提供服务。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必须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
(二) 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想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必须明确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要尽量考虑到多职业的同时也要有通识教育;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同时重视科学教育;要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重视基础理论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同时进行理论教育。对于理工类专业也需要开展认为教育, 同样的认为社科类专业也要对其进行科学教育。对于应用型高校,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 要让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基础知识。
(三) 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 让教师挂职到企业进行学习, 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也可以把企业中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外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从而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当前在本科高校中出现了双师型教师、双能型教师、双证书教师、双职称教师和双素质教师。其中, 双素质教师是指具有工程师和教师素质的教师;双职称教师是指具有工程师和讲师职称的教师;双证书型教师是指具有职业技能证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双能型教师是指具有技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和某师的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时候, 应该构建应用型教师, 从而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求。
(四) 开放式办学
目前, 开放办学主要有六种形式。首先, 由地方某省与中央某部委或者与教育部共同建设一所大学, 例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科学院共同建立的大学, 这种开放办学形式称为省部共建。第二是共建方面, 这样建设下的高等院校建设模式为地级市人民政府与省教育厅合作建立的学校, 目前在宿州市和铜陵市都先后建立了几所本科院校, 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果。第三, 校际合作, 这种形式是两个学校通过共享资源来达到合作的目的, 这种办学形式下可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第四, 校市 (地) 合作, 这种形式下学校需要积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从而开展最为有效的办学形式;第五, 校企合作, 这种形式是当前高校运用最广泛的办学形式, 这种合作办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质性, 其中南京工程学院与世界上多个公司进行合作, 具有了非常好的办学效果。第六, 国际交流与合作, 对于地方院校很难采取这种办学方式, 而对于国家重点大学这比较容易采取这种办学方式, 但是我国地方院校中也有采用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取得突出成效的例子, 合肥学院是本科院校中非常突出的, 其与德国的一部分院校进行合作, 取得了非常值得地方本科院校借鉴的经验。
(五) 构建新型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能够凸显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平台, 这个教学平台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体系, 要建立相应的时间教学基地, 要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 要不断创造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主要内容。
(六) 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的最重要问题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自身的人才目标才能让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各个应用型高校都必须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一部分应用型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在管理和实践操作岗位, 以及服务等其他社会岗位中有用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能力。
(七) 学科专业设置具有应用性
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是表明学校教学和特色的依据, 学校在设置专业上要把教育水平和特色专业突出出来, 学校的发展和专业的开设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应用性院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 一定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 在保证技术和职业与实践的接轨的前提下, 要稳定学科, 这样才会不断的培养人才。
(八) 坚持以应用为本
无论是新建的院校还是已经拥有悠久办学历史的院校, 确定办学定位是首要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应该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过大量调研之后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例如, 先定位其办学层次, 将本科办学和专科办学做好划分, 在设置专业上依托重点突出专业, 将办学质量提高上去, 在保持重点专业的优异性的同时, 将其他专业也提高教学水平, 把高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这里要注意的事高校一定要重视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通过学习、考察和调研来确定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然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一)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各大应用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所在地方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有的应用型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 掌握一定技术能力, 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并吸引社会及企事业单位的注意, 为社会的行业更好服务。高校在设置应用型专业及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一定要把专业职业化, 突出实践性和基层行的特点, 每个专业都要细化这些特点, 除了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以外, 还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体系并学会技术, 同时在表达工作范围时要详尽, 能够在交通运输、城乡管理和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控、资源以及测绘等部门和领域工作。
(二)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身体素质、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以及文化和道德是人才培养的四个重要内容。知识结构的设置包含自然科学学科人文和社会科学, 能力结构包括管理、创新、运用和获取;身体素质包括国防、军训、卫生和体育。在这总的人才培养规格下, 每个专业都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
(三)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形式是指一定的准则, 各个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国内外有数十种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目前高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却只有几种:第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的实践需要, 人才的培养要依据社会发展的情况, 做到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 为社会做出成绩。第二, “3+1”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学生在学校培养三年, 然后学生到企业实习一年, “3+1”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大高校中使用频率非常高, 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义, 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的难点———企业对于学生能力所持的态度, 鉴于此, 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保证“3+1”人才计划的顺利进行。最后, 统一学习, 不分专业, 就是学生在高校中不分专业性的学习, 开始时都是公共课程在学生进入了解后再分专业, 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一步学习;第四,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一体化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 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之下, 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制造一些产品, 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带来益处。此外, 还有“2+2”人才培养模式和“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四) 课程体系的形成
课程的设置是与教学成果紧密联系的, 注重实践性就要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性相互有机结合起来, 将理论应用起来。从课程的形式上来说, 可以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从不同层次来说, 课程可以分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程。应用型本科专业一般设置了专业技术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 而且这两类课程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系统。高校在坚持学、研、产的原则时要真正将实践教学当做重点工作, 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上, 要以掌握理论知识为前提。
(五) 应用型教材的选取
在对高校教材的编写上要写明实践应用, 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应用配套用起来。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校际合作编撰, 也可以采取自编的方式。
(六) 教学实践的强化
实践教学的加强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高校要通过加强日常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创新层、综合层和基础层这三个层次, 其中创新层包括了研发、竞赛和毕业设计;综合层包括了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基础层包括实训、实习和实验。
(七) 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
本科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在教师的选择上就要使用实践型教师, 比如通过引进外校优秀教师, 培养本校教师的方式建设一批能力突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还必须有实践能力。
(八) 产学研合作
把科技开发和创新结合起来, 把分散和集中结合起来, 把校外基地和校内基地结合起来, 把假期和学期结合起来, 是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此外, 还要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纳入其中, 从而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三、结语
本科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定要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 然后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编写实用性比较强的教材,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调实践教学, 培养实用型的教师队伍, 最后再进行产学研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克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11) :7-10.
[2]黄水林.大学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12 (06) :98-99.
[3]王春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高校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J].科技展望, 2016 (08) :216-217.
[4]徐国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 2015 (05) :18-20.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2
你是一名高素质的人吗?你是一名应用型的现代化人才吗?
在现代这个知识型经济化的社会中,对人才的渴求是所有时代中最迫切的,高科技的应用,不同领域知识应用的交融,信息爆炸带来的对各种新型技术的应用要求和跨领域的处理,在各方面都要求现在的人才能成长为综合性人才即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样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不同的区域、不同行业对于人才需求不同, 我们必须发挥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善于动手和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和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想象力等方面多加锻炼。
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都要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呢,这不仅是国家和教育机构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自己当下要思考的问题,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氛围下,我们不仅要适时地适应国内的社会变化,更要了解适应国际大环境下的各种风云变幻。让自己掌握“三类知识,一种能力”,也就是“通晓国际基本规则、掌握世界文明成果、了解世界发展新势、具备国际交流技能”,按照这个思路努力发展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才能更好的成为高素质人才。
应用型人才又分为三类,即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现在大学生在学习中也是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会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现在各大学也都在向培养出高素质应用性的学生的方向努力,从各个大学会开设不同的公共选修课提供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来斟酌选读,首先我觉得翻译人才,外贸人才国际金融人才,国际法律,物流人才还是比教需要的,首先天津市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城市,随着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促使天津会展经济的发展成为天津经济新的增长点。天津会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着各类产业向天津集群集聚,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多掌握国际商家的商业习惯、礼仪、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更好的掌握经济方面的知识,也掌握一些物流方面的技术,同时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国际交际活动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涉猎一些哲学思想教育的知识和理念,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树立更好的人生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化社会中不会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有利自己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不仅在物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更要在精神境界上达到使自己满意的状态。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一个专业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投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也才能够真正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学校现有专业的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遇到了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的困难,同时在专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措施,还有的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力度、不够扎实,有的在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路陈旧、步伐缓慢,有的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培养空间方面不够积极主动、观望等待。应该说,这些都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决定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力图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摸清、排查各个专业的详细情况以及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评估是学校全面了解专业办学状态,正确确定专业办学思路和方向,实事求是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前提是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思路,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周密论证,学校责成教务处制定了这样一套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方案的评估对象是我校全日制教育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新办专业在有三届毕业生后开始接受本评估。本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重要二级指标12项,一般指标13项,主要观测点共计42个。该方案在充分重视实绩定量评估指标的同时,对部分不宜定量评估而又重要的指标,采取定性描述、模糊判断的评估方法。各指标力求内涵明确,观测点重点突出,利于操作。评估开展的步骤:专业自评、上报自评报告和申评意见、学校专家组进入评估、专家组出具评估报告、学校确定评估结论。评估的结果将作为今后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将针对每个专业确定具体的建设目标、规划和措施,并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对不同水平专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就业形势好、专业评估优秀的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条件上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疏于建设和管理、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专业评估成绩一般的专业,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限期进行整改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困难、专业评估成绩差的专业,将停止该专业招生。对未经过专业评估的本科专业,不能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同时也不能参加省级及国家级专业建设申报。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
在原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上,增设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两个平台。课程体系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在搭建这样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二是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改革适应了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符合了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性创业。目前,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制定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运行良好,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实践印证。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毕竟只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平台,要真正能够落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还应该扎实地做好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其一,认真做好课程建设
规范化工作。要求所有可开课程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标准,从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辅导材料、习题及答案、考试大纲、试题库等方面进行细化建设,所有资料实行规范化的归档管理,使它们逐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其二,强化推进必修课程、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强调不断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尽量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努力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其三,扎实抓好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努力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其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要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建立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一是改革了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二是改革了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训、实习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三是改革了原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完成和考核方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基础,理工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实验课题、实验教学相结合,要有相关的实验材料为支撑,文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术资源调查相结合,要有相关的调查材料为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不能离开相应的实验、实践过程,避免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或剽窃、挪用他人成果的现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要出具相关的实验、实践材料与数据,答辩要有必要的实验、实践环节的验证。
以上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这些改革只是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如何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进而使这些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是摆在我们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前的一项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
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全面开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工作,鼓励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的建设,打造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集体,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营造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长的氛围与环境。其二,改革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多种形式的“假期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等。其三,各教学单位、各专业要注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众,使他们从真实社会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获得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其四,创造条件经常性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多样化的锻炼平台,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全面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
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我校从2007年开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些专业进行了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工作。2007年,我校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2个专业依托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从大三学生中选调部分学生,举办了面向可再生能源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班,由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在使学生打好本科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增加了由企业安排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到企业接受专门职业培训及顶岗实习的时间。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锻炼,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08年,我校化学系、经管系本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先后依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平原化工公司、德州百货集团总公司,举办了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科班。目前这2个班正按照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可望为学校面向社会开拓学生培养的空间开拓出一条适宜的道路。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与社会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前景非常广阔,还有许多可以开拓的空间。今后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加强的工作有如下几点:其一,是继续推广机电工程系、化学系、经管系的经验,鼓励更多的教学单位、专业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道路,部分适用对路的专业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其二,要求所有专业积极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而长期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及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工作需要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他们营造尽早适应社会及工作的条件与氛围。其三,启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创业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模拟训练等方式,指导和传授创业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创业精神,构建成才机制,并根据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跟踪辅导,促其巩固发展。其四,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办好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班,鼓励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和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走向社会之前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他们就业、创业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其五,积极开辟国际化培养的道路,一方面与国外有关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培养适合于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国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天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和作用,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
如何保证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而切实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关系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在这方面,德州学院将继续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探讨,争取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篇4
一、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意义
1.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
首先, 地方本科院校大都与地方经济发展及行业发展紧密相关, 企业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保持地方高校的特色和质量。其次,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实习、实训条件, 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基本技能, 又能够让学生体验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多元的企业文化, 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再次, 企业的深度参与能够使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与就业相结合, 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从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占得先机。最后, 一些高校通过贷款建设了新校区, 使得教育经费十分紧张。通过校企合作,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 可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2. 校企结合有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双赢
首先, 校企结合可以使企业借助高校的智力优势, 进行新产品的研发、设备的技术改造等,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 企业可以利用地方本科院校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 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提高企业竞争力。再次,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技术人才, 减少企业的教育培训成本。最后, 企业可以通过对教育的参与、投资等树立企业形象, 同时还可以通过投资教育、接纳学生实习等获得国相关政策帮助。
二、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校企合作体现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以特色学科专业为龙头制定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产学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等。
1. 产学结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 地方本科院校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步伐, 将培养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各高校需要正确处理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性与个性等关系, 邀请行业与地方有代表性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企业深度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2.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与行业需求接轨, 教学内容贴近行业和地方实际需求。成立以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学结合教学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就业方向, 审定专业教学大纲。由各专业教研室、工程训练中心、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模块, 制定并实施与专业教学计划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项目课题。首先, 依据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相关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其次, 对专业课程的编排不是以理论体系要求掌握多少为依据, 而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再次, 在教学课时安排上,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占专业总课时的30%以上。这种课时安排可以使教学在互动中完成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工作, 达到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
3. 校企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 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 制定培养方案,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学校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授, 参与实践教学、毕业设计 (论文) 、学科竞赛指导。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到企业去完成, 以弥补学校“双师型”教师的不足。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人才培养任务。通过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企业在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参与。
4. 校企合作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产学结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不仅要有理论讲解, 还要有实践技能的指导, 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 高校引进人才都要求高学历, 基本上都是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为解决这个问题, 高校要制定教师校外进修管理办法, 组织指导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使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 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此外, 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通过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学生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5. 建立产学合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机制
为深入实施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要制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使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时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 严格按照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基本要求、管理办法等, 开展教案、教学进度、作业批改检查等工作。为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办法, 对学生校内外实习的场地管理问题、学生成绩计学分问题等做出具体规定。逐步完善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效果的评价机制, 改变原来的凭实习报告、考勤等给学生定成绩的办法, 继而出台根据学生的实习作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作为评价依据。
三、结语
很多高校都在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不多, 主要是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首先, 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 因为本科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在企业实习期间不能吃苦耐劳, 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 给企业生产带来了影响, 而政府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鼓励政策。其次, 教学经费紧张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高校寻找合作伙伴一般都寻找规模大、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但大型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 缺乏校企合作的基础。所以地方高校要积极探索与中小企业合作的途径, 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 真正能够使得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摘要:采用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校企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无疑将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
参考文献
[1]齐晓杰.实施“零距离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大学教育, 2010, (7) .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5
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有1300多所,占全国高校总数近70%;目前,毕业生中50%为高职等应用型人才。上述数字和事实有力地表明:应用型人才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而且应当是我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点之一。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
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从教育部提出“三改一补”到“三教统筹”的办学思想以来,近几年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很快。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专科教育一直是在模仿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甚至连教材都是本科的教材,多数还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尽管有一些新的突破,但在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仍未能完全摆脱高专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对应用型学生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计划等宏观层次的问题关注不够,办学模式单
一、筹资渠道不畅、结构不优、整体水平不高;部分院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陈旧,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办学条件差,师资层次较低,办学没特色,缺乏灵活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现代化生产结合与联系不够。
1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同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学科型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学术型、理论型、工程设计型等学科基础人才,也就是说普通本科教育更像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技术型、智能型、复合型等实用人才,要更多地为现代化生产技术服务;学科型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理论体系或行业技术知识为基准来设置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轴,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其开放和变化的特点更加突出;学科型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用型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依据设计培养方案,开发课程,突出适应性和针对性;在授课方法上,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应用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做合一,手、脑、机并用。应用型培养的特色,就应当是以职业的能力和生产技术运用能力为中心来设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
2突出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行业都要求有一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应该看到,目前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是制约各行业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职工队伍中,技术工人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最新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高级技工仅占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的水平相差甚远。
即便是号称制造业基地的沈阳,其技工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职工为35万人,但技术工人只占23%。其中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工仅占5%,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之甚远。目前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良产品每年要损失几千万元;技术进步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不足40%;在过去发生的各种机械事故中,有50%以上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技能水平不高造成的。可见,制造业技能人才匮乏的状况若不能及时改变,无疑将掣肘我国的经济增长。
要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就要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然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我国技工人才队伍数量骤减这样一个现实。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的技工人才数量出现大幅滑坡,其下降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一段时间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不少大中城市,企业急需高级技能人才,高价聘技工的呼声不绝于耳,年薪最高的达到了十几万,但应聘者寥寥。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技工队伍青黄不接,面对即将来临的机遇,我们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奈和焦虑。这一切,不得不引起人们的认真思考[1]。
应用型学生就业面向市场,他们面对市场的选择,核心的指标就是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生产、教学和技术进步相结合之路。
3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能力培养
“能力本位”是应用型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要重视在人性提升基础上的能力发展,即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应用型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这包括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和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等。还应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发展个体能力。在发展个体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其主体性,使能力的发展转变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就业的需要。
(2)以终身学习理论为指导,加强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有效进行交流的能力和积极工作的态度等,以增强其对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
突出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对个人在多种工作领域激发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它至少包括培养工作中的创业态度,培养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懂得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概念,如生产力、成本和自我谋职的技能等。这也是终身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2]。其实,其创业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技术革新能力上。“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和够用为度”的原则是应用型人才教学的前提。这个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应用中说明: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和采用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是发展应用型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符合市场的需要;其次,“能力模块”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关键;第三,能力模块设计在教学中应突出其实用性;第四,要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从而保证能力的培养;第五,师资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是能力模式发展的基础;最后,产学研结合是实现能力模式的好方法。
4借鉴国际的相关成功经验
4.1英国的“核心技能理论”
该理论是在英国“新职业主义运动”中提出的。新职业主义的“新”是相对于过去狭隘的、针对某一具体工作进行训练的旧职业主义来说的。新职业主义的策略是打破狭隘的职业训练的壁垒,向学生传授可迁移的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17]。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共同的知识与理解(这是我们这个工业社会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价值观(它们鼓励对工作负责和积极的态度);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它使青年在工作中有弹性);共同的经验学习,包括正式教育中和工作环境中真实的和模拟的经验学习等(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培中心主任M。Skilbeck观点)。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NCC)则认为核心技能包括问题解决、交流、人际关系技能、数字、信息技术和现代语言。英国人力服务委员会(MSC)1984年出版的《核心技能手册》将核心技能划分为四个核心技能群:数字、交流、问题解决、实践技能[3]。
4.2美国的“基本技能观”或“知行技能观”
美国获得必须技能劳工委员会秘书长的报告认为,“工作的实际能力”是从事高效工作的关键。它包括两项要素:基础和能力。基础由三部分组成:基本技能(读、写、算、表达等)、思考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就业性技能。在此基础上的是五种能力,即“今天专家型工作者的标志”,包括利用资源、与他人相处、获得信息、熟悉制度和掌握技术的能力等。美国联邦教育部1991年发表的《2000年的美国》指出,终身学习对于跟上迅速的变化步伐是极为重要的,并要求K—12规划为开发青少年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4]。
德国职教界亦有“关键能力(Schuesellqualifika—tion)”的提法。按佩特拉(Pe—tra)等人的定义,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组织/交往与合作、学习技能、自主性与责任感、承受能力等[5]。德国ABB等国际大公司认为关键能力应包括:组织实施工作任务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学习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独立性与责任意识;对外界压力的承受能力[6]。
综上所述,尽管世界各国对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的称谓各不相同,但其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有如下共性:
(1)一般素质导向的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备处理信息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2)重视个人品质(组织、交往与合作,自主性和责任感,承受力等)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3)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当今时代人们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已不再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品质的综合体现[7]。
参考文献
[1]工人日报,2002,9,20。
[2]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3]徐国庆。新职业主义核心技能课程理论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4]雷·赖安,摩根·刘易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与就业培训中心)。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概观[J]。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5。
[5]马庆发。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面面观[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6]刘玉林,朱小萍,叶隽。德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与职业教育[J]。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55。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6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校园合作
校园合作的概念来源于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延伸,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与环境,把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的生产现场相结合,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学前教育领域,校园合作中的“校”是指高师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学校,“园”是指幼儿园。校园合作主要是指高校与幼儿园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与环境,把校内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现场相结合,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园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以学校单方为主的培养模式,寻找到了一条符合社会需求和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校园合作可以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内课堂学习的理论与在幼儿园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生们可以通过近距离地与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与家长交流接触,获得大学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教学智慧,增强学生的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通过观摩学习与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校园合作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幼儿园与高校可通过教学研讨、园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教育实习和“双师型”教师发展等合作方式,使得幼儿园教师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另外,校园合作有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高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需要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能力强、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扎实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学队伍。高校中的教师大多是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学毕业即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校园合作使得高校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幼儿园一线教学实践,有利于高校教师积累幼儿园实践经验,
二、目前高校幼儿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部分本科高校转型,高校转型的实质即是从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是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而在目前的幼儿教师培养中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
(一)以院校为主要基地的培养模式难以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吻合
传统的以师范院校为主要基地的培养模式,更注重大学课堂的理论教学,局限于对幼儿园的理想构建或者理论层面的知识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幼儿教育实验室、实训室条件有限,缺乏与现实中幼儿园实践的对接,与幼儿园的联系不够紧密,当学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无法解决,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吻合。
同时高校教师一般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到师范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缺少足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与现实锻炼,势必导致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滞后于幼儿园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法与幼儿园实践紧密结合,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难以成就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里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保育见习、教育见习、毕业前的集中实习以及少量专业课的实践课时(比如《幼儿园保育与实务》、《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学前儿童游戏》)。专业课的实践课尽管针对性强,但因为课时较少,实验条件有限,再者专业课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缺乏、指导能力不足,使得专业课的实践课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育见习、教育见习多是综合性质的,学生在见习期间往往实践任务不明确,只是知道笼统的实践方向,缺乏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指导。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见习的盲目性,有些学生甚至始终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毕业前的集中实习一般为期时间较长,也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为关键的实践学习阶段,但因为一般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学期,学生面临着完成毕业论文、参加教师招编考试、应聘找工作等方面的压力,难以精力集中在教育实习中。再者学生的教育实习多是由高校单向安排和制定实习计划,幼儿园被动进行接受。幼儿园一般主要基于本园的教学需求对实习生进行工作安排,缺乏统一周密的规划,实习生在幼儿园往往只是充当班级保育员或者病事假教师的临时替补,并未真正成为从事大量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实践者”,无法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总之,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难以形成学生扎实的实践能力。
(三)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指导流于形式
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一个教师肩负着几十名学生的重任,使得指导很难真正落到实处,指导教师很难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指导。同时,指导教师的结构也存在问题,遴选指导教师时没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比如有无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有限,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工作仅限于每日的考勤,而无针对实习生保教实践活动的指导,致使教育实习并未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三、加强校园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幼儿教师
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幼儿教师,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和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新方向。关键是高校与幼儿园如何充分发挥和整合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达到互惠互利的目标,实现真正的校园深层合作,对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幼儿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一)健全校园合作建设机制,校园共同参与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加强校园深度合作,需要完善校园合作机制。比如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校园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高校和幼儿园在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性。培养幼儿教师不再是高校单方面的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最有发言权,所以可以邀请幼儿园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课程规划等,从而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指导。
(二)建设“双主体”式校园合作模式
高校和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园合作由以前的单向任务式转向双向共赢互动式。高校可聘请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针对幼儿园工作实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同时,幼儿园教师利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高校可以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分批次到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还可以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提供不同阶段的培训,如新教师的入职培训、青年教师的在岗培训等,加强专业学术交流,与幼儿园教师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合作性科研活动,将合作寓于园本教研之中,从而构建稳定长效的校园合作机制。“双主体”式校园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发挥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导优势和幼儿园真实的教学情景,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及科研能力,实现成果共享。
(三)实行双导师制,加强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
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获得保教直接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主要环节。在教育见习、实习中每位学生可由两位导师共同负责,即高校导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高校导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各自有自己的职责,分别负责指导实习生工作的有关方面,增强对教育实习、见习的针对性指导。高校导师由院校依据指导经验和学术水平选出;幼儿园指导教师由幼儿园安排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导师,以“师徒结对制”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实习,让实习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情境中进行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参与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组织区域活动、接触家长工作等,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同时,集中教育实习的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实践交替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学程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7
培养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全国动物医学专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四川农业大学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2 - 5]。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把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理论结合实际,在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环节下功夫,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经营管理精通的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其他高校创办动物医学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1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本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创办于1912 年,历经畜牧兽医组、兽医系、畜牧兽医系和动物科技学院等不同阶段,2007 年单独成立动物医学院。学院现有6个教学机构、1 个研究所、2 个研究中心、1 个教学动物医院。现有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药学、生物工程、动植物检疫、药物制剂等10 个本科专业方向。具备培养博士、硕士、本科、成教网络教育与自考等办学能力。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5 人,副教授21 人,讲师以及实验员1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 人,硕士生导师51 人;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 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 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6 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 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拥有1 个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 个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 个二级学科博士( 硕士) 学位授权点。1 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预防兽医学) ,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三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 项、二等奖4 项和三等奖8 项; 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1 项,二类新兽药证书2 项。学院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十一五”期间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
2 学生培养
2. 1 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在“动物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原则指导下,明确将专业培养类型调整为复合型、应用型和学术型3 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推荐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按照不同培养模式再分配不同课程的学时,达到3 种不同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要求。其中,对应用型学生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 对学术型人才培养,重点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前沿科学以及实验室研究等。
2. 2 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改革
成立以教学院长为专业负责人,各系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任课教师为具体课程负责人的组织架构,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进行修订。根据培养模式,对3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进行布置,在课程和课时选择中根据相应培养模式重新制订。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估上既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也重视实践教学效果; 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考试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可为考试( 闭卷、开卷) 、课程论文、临床操作等。考试成绩构成中必须保证平时成绩占40% 以上( 部分课程允许达到70% ) ,彻底改变只以卷面成绩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加临床操作技能或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3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6]。本校动物医学专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教学网选择自己认可的导师,导师网上确认( 教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 。每年1 位本科生导师只能指导10 名本科生。学生选定导师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毕业实习、科研能力训练、职业发展、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学习,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一部分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在大学期间,这些学生就拥有了创业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技能。2012 年和2013 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 项、2 项。2010—2014 年期间,动物医学院获得24,22,27,36,47 项校级本科生科研兴趣项目。通过完成课题,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同时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有的学生还申请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等。
2. 4 积极探讨“校( 院) 企合作班”培养模式
校( 院) 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促进校( 院) 企合作制度化。国内很多农业院校制订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时都很重视实践教学,提出了“订单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7 - 8]。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探讨校( 院) 企联合办学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人员交互培训机制和实习与就业反馈机制,利用企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发挥企业的实践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外部支撑,共建良性的校( 院) 企联合培养体系。
通过多年的合作,本院目前和国内如四川巨星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四川省民生药业、齐全集团、北京生泰尔集团、大北农集团、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瑞鹏宠物医院等50 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在大学二年级招收“巨星班”、“扬翔班”等,为特定企业培养人才。校( 院) 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为企业服务。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校( 院) 企合作培养优秀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大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2. 5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大赛水平
专业技能大赛是农业院校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本院每年举办动物医学院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如兽医外科技能大赛、兽医药学技能大赛、动物检疫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根据需要,对比赛进行改革,逐步与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接轨。2012、2013、2014 年选拔的学生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生泰尔杯”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奖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执业素养,而且在学生择业和自主创业中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学院连续5 年就业率达到100% ,且连续3 年蝉联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2. 6 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首先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设计,每年4 月组织3 年级学生进行开题,由5 位专业组教师进行20 名本科生的开题答辩。学生通过开题答辩后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的后期实施。其次本科生论文答辩时,也由5 名专业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生现场答辩的表现、论文数据真实性以及论文完整性和创新性。通过层层把关,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师资力量培养与提升
3. 1 人才引进
学科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学院每年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5 年来引进青年教师20 余名,来自美国、法国、比利时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2012 年作为拔尖人才引进的孔庆科研究员,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3 年和2014 年,引进的人才中有7 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表明引进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3. 2 鼓励、资助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青年教师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学院特别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近2 年陆续选派6名青年骨干教师到美国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包括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田纳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等世界名校。同时,学院还设立院基金项目,鼓励和资助经费不足的教师参加全国和省级学术交流活动。2012 年教学动物医院资助5名青年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进修学习。
3. 3 教学质量改革与监督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培养学生的优劣。学校以及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每年举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近3年本院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同时在教学改革中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本科生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2013 年全校批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2 项,其中动物医学院获得教学改革项目7 项( 重点项目2 项) 。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监督。教学监督主要采取学院监督为主,学校监督为辅的形式。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6 ~ 8 名为具体负责人,对全院授课教师进行总体监督,尤其关注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3. 4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动物医学院授课教师是一次挑战和机遇[9]。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培养观,而且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要求部分教师到临床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或兼职到教学医院坐诊或出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目前,本院临床医学系12 位教学岗教师已全部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
对外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师资培养方式,尤其对临床兽医专业的教师而言。通过对外服务,既能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为相关课程教学积累素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对外服务时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种对外服务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真正帮助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通过对外服务,才能使本院专业教师成为其研究领域内名副其实的专家。
摘要:为培养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通过在学生培养和师资力量培养与提升中下功夫,通过近5年实践与总结,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经营管理熟悉的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其他高校创办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8
1.1 强调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环境下, 企业跨国经营模式以及跨国贸易的方式与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因此, 国贸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关注。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国贸人才不仅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 还要具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 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 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策略、新的观念、新的技术等等, 而这需要高校在培养国贸人才时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2 强调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
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是建立在知识经济、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具有网络结构特征的组织, 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光靠企业管理者或其员工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靠集体智慧, 靠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形成则需要企业成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因此, 高校在国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1.3 强调专业理论与视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生产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越来越深入和细化, 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由此而产生对高层次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人才的需求。国贸高端人才是现代企业跨国经营决策与管理的储备人才, 他们将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决策者, 他们需要有引领企业开拓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实务技能, 还要熟悉各国语言和文化背景, 了解国际企业运作管理模式, 对世界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敏感度, 并持之以恒的关注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方向。
1.4 国贸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
由于涉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性特征。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层次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 是中小企业需求的主体。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属于较为高端的国贸人才, 是大型企业人才需求主体。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科研型高端人才, 是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需求主体。
2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 许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 但在培养实践中, 过于强调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掌握, 忽略对学生的交叉学科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品德与能力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许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 但“高级”不意味着“高素质”, 在培养实践中, 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 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重实务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务”两种倾向, 导致课程设计也存在偏向问题。在“重实务轻理论”意识下, 课程设计往往过于强调实务课程, 但事实上, 许多高校的实务教学课程中, 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是简单地缩短理论课时, 降低理论知识深度,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几乎没有针对具体实务技能。强调实务仅仅是增加一些外贸实务模拟课程,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些模拟课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2.3 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结构主要存在科研型与教学型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 各地方高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使得学术型教师多于教学型教师, 即使名义上教学型教师多于学术型教师, 但许多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 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 而对实际教学效果研究较少。
2.4 国贸人才层次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的层次上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一方面, 并没有结合学校所在地区行业特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 另一方面, 没有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学科特色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多数地方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层次设定方面只是简单跟随潮流或参照兄弟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式, 由此培养出的国贸人才缺乏差异化和地方特色, 自然也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国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3.1 设定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特点体现在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为适应这四个方面的特色定位, “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学生的就业与以后职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 除了掌握就业必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贸易实务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外, 还需要有较强的就业、择业能力和向深层方向发展的能力。二是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变化。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设定国贸人才培养目标, 并根据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实时调整培养目标。三是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 高校一些国贸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主要是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不符合当地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 不能就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国贸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时才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所培养的人才才会具有差异化特点。
3.2 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本文提出“一个逻辑”、“两个并重”、“三个结合”的改革思路。“一个逻辑”是指在国贸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逻辑。具体而言, 首先通过基础的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 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再转移到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 然后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寻找实习平台, 实务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工作和学习, 最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实践中提升专业理论深度, 形成学位论文。“两个并重”是指知识与技能并重, 能力与素质并重。知识是基础, 技能是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 国际贸易技能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谈判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胜任各种工作岗位的保证, “素质”是“能力”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 “素质”与“能力”同等重要, “能力”是基础, “素质”是保证。
“三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结合, 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校内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讲座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获得对专业知识的新认识。分散见习往往时间较短,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 与集中实习结合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和工作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校内教师虽然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在涉外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 而外聘涉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或专家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他们对企业实践运作的介绍和外贸理论的阐述, 有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全面认识。
3.3 设计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学习的实用性。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理论素质的培养, 合理设计基础理论课程, 核心理论课程不仅仅包括贸易领域, 还应包括经济学、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领域, 例如除了开设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课程, 还应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 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同时, 开阔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涉及的知识面广, 应用性强, 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要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因此, 在课程设计上, 应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的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时的比例基本相当的情况下, 适当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实务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务谈判、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 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4 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人数少、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以丰富专业知识, 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94-96.
[2]吴海兵, 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11 (6) :83-87.
[3]周金城, 刘林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116-118.
[4]刘晓伟, 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 :116-118.
[5]谢琦.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294-295.
[6]唐娅娇, 李晓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34-235.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9
但是,本科院校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国贸学生就处于“就业前景不好的研究型人才”状态中,既没有国家重点高校的招牌,也没有技术型实干型的国贸技术人员的丰富操作经验。面对这一两难境地,优化国贸立体实践教育,践行分段可实行的改革方案与模式运作,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人才成为国贸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国贸立体实践教学的基础改善
(一)重塑立体化课程体系
重塑立体化课程体系围绕的主线就是培养以专业职业能力为要求,熟练掌握外贸业务流程为目的,并具备高素质学科基础的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通识课以及专业必修课在原先基础上可以加强英语和外贸两方面学科的延展学科,例如,商务英语以及商务礼仪学科应该作为必修课程之一,这也是加强实战基础的两门高品质学科。并且对于诸多重叠性较大的基础学科应该要求老师开座谈会进行学科教学内容的简略沟通,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有学科的部分兼容性的顺势过渡,并且完全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关联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兼容性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关联性。
针对这门时代感极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优化配置各门专业课程,增加实验课的课时,还可以实行实验周的模式,并且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程上有成果研究和展示。个人为单位或者小组为单位从实践学习中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强学生可操作性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
(二)完善立体化教学手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经济学科。老师在新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下,已经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讲授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但是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等立体化多方面的教学手段却没有运用自如。目前案例式教学还主打着应用型学科的市场,互相交流讨论式教学仍旧没有起色,因此,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对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学习效果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补充立体化教学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数字型教育资源发展成熟,并且已经与传统旧式纸质教育资源共同给学生更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享受。但是有些学科系统软件受教育经费的影响,一直不能购买并且也不能让学生实战演练;而国贸专业能力学科普遍应用性较强,例如,国际结算这门课,一定要有立体化实干型的多媒体软件及实践操作系统等可操作性教学资源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达到学习该门课的真正目的,不然学到脑子里的知识只是空把式。因此,学校和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各级学院有关此类项目的支出,将教学资源真正上升到现代立体化,多维度地考虑及其运用。网络教学可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带给学生不仅是新方式,更是新知识扩展运用,这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培养其创新性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改变立体化考核方式
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发展应用带动着整个教学考核方式改革,除了传统书面笔试,无纸化的机考也正在逐步发展起来,学生在做机考试题时,不仅完成了专业知识的考核,而且还间接地对计算机知识巩固学习。考核实践业务能力的模拟实习操作、课内实践活动以及校外企业合作实践活动配合电子软件操作能综合测评每位学生的成绩,并且能系统地记录学生各个阶段综合测评的情况,方便学生自己检测;新型的考核方式也能从适应新事物这个角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自己尽快适应这类考核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灵活多样的立体化考核方式进程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质量的提高有着正确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国贸立体实践教学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培养目标
属地方性高校的国贸专业学生,大部分目标就业岗位就是高校附近的地区,并且多数还在该校所在的省份里的其他城市。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应整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下,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课堂上的书本教育也应加入有关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开展相应的知识讲座;利用校外实习的经验和模拟实践电子软件逐步完善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发展成为创新型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基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与政府、企业间形成较紧密的关系纽带,使学生能对该行业有着进一步的认识,从实际角度看问题,使之在与书本知识形成特点鲜明的对照应用,成为地方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能力结构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由学科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构成。面对复杂多变的大经济环境,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无疑可以为学生本身加分不少,使学生在整个贸易往来过程中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新的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方式等都能迅速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整个贸易环节中能灵活自如并且恰当的处理各种问题,如贸易争端这种最棘手的贸易往来等突发状况。学生应在不断学习中熟悉国际市场环境,利用自主创新能力敏锐地捕捉并积极创造市场商机,为自己将来工作的公司带来效益。
(二)教学与人才培养
立体化课程体系和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和立体化考核方式又将该理论基础延伸加强理解应用,使学生在应用理论基础知识时,更加系统化、有序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能力。因此,在保证理论基础知识的积累储备的同时,一定要平衡实践教学的比例。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实践、国贸专业的相关工作,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专业相关连的知识能力训练,例如,商务口语以及计算机操作都必须在立体化考核方式下完成并得到相应合格的成绩,并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模拟情景得到锻炼;第二,应在校内组织模拟实践活动及专业性较强的比赛,例如,本专业的创业大赛、商务口语会谈等,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商务谈判、营销策划比赛等,使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将此类比赛与学分制挂钩;第三,学院切实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并参与到企业的实际业务操作中,从书本中跳出来进入现实专业领域的实战演练中来,达到切实考虑工作流程和为公司效益着想的目的,并学习综合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晶.浅析KSAO模式下国贸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2009,(1):80-82.
[2]罗晓斐.基于建构主义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外贸基础与应用》课程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16):272-273.
[3]张雪青.地方性高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44-46.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0
一、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目的与现状
具体到电子与信息、通讯等专业来说,通信电子线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单元电路或系统设计为任务所进行的电路设计、焊接与调试的过程。通过该课程设计,应能使学生加深对通信电子线路基础理论课的理解,培养其进行电子电路设计的实践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将来独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通信电子线路主要讲授电子线路中的非线性部分,理论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属于难学难懂的课程,与该课程在同一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很多同学会对该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积极性,往后越学越被动,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由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无所适从。
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传统模式的分析
通信电子线路是历史比较长的一门课,传统的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常是在理论教学和考试之后,在1、2周的时间之内,让学生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个单元电路或系统的设计。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对通信电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较短、还需要完成整个电路的调试、验收、写报告等整个过程,因此,课程设计时的题目通常比较单一,可供选择的设计电路变化不多。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多个电路来,当然也就无法了解:同样的功能可以用不同的电路来实现。(2)电路调整地余地不大。为了使课程设计能够顺利完成,老师通常会指定1、2种典型电路,而这些电路的元器件参数也基本给定,学生很难掌握在调整器件的参数后,电路会如何变化。(3)动手能力的锻炼不充分。由于课程设计时间比较集中,限制较多,很难达到让学生多动手、容易着手去做、效果很直观、兴趣培养、树立信心等教学目的。因此,对于通信课程设计的教师来说,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好理论知识,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三、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为了克服课程设计时间较短、任务多的缺点,我们在进行通信电子线路课堂教学时,将课程设计的一些题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其结合书本知识,查阅相关文献,画出相关的原理图,并将其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部分。如,在学习完调制电路的内容之后,即将小型调幅发射机课程设计的任务告知学生,并根据其工作原理及步骤等引导学生思考:该小型调幅发射机由哪几个电路模块组成?该发射机中若要采用振荡级,应选用哪种类型最好?三极管如何选取?三极管基极电压如何获取?偏置电阻如何选取?各电容器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其容量如何确定?等等。学生由于刚学完相应的内容,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时间充裕,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一些细节问题弄明白。通过查阅资料,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课程教学。
2. 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E D A仿真有机结合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将E D A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电子线路实际化,并可以不断地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结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我校针对通信和电子专业都开设有专门的E D A课程,但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按照大纲要求,熟悉软件的基本操作并对一些典型电路进行仿真,没有将仿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合起来。在课程设计的前期,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对自己的原理图,利用Multisim等EDA软件进行原理图仿真并观察结果,这就为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避免了一些低级错误。同时,学生对原理图进行仿真的过程,就是思考整个设计电路如何接线等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得学生对课程设计的整体做到心中有数。对实际电路进行调试并与仿真结果相对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3. 将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与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一直坚持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去做实验。但是,许多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几个实验即可,因此,实验室的利用率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布置课程设计的时候,明确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仿真之后,一定要到相关实验室去熟悉课程设计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的操作,掌握原理图中用到的一些集成电路各管脚的定义和接法、常用元器件的选择和测量等,对这些要求的完成情况将是课程设计最终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提前进入实训状态,而且可以避免在课程设计中,拿出整块的时间让学生熟悉仪器的使用,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本身的要求。
4. 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考核中,过程与结果并重
在课程设计中,由于元器件质量、焊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最优异的学生,其最终电路的性能就最好。如,在调频收音机课程设计中,由于大量采用分立元件,最终的接收效果受元器件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在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考核中,我们将最终电路的比重降低,将分数分散在若干个环节中,并注重在验收原理图及最终电路时,通过学生答辩、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来综合考核其是否真正掌握了课程设计的要领以及电路图是否独立完成等。采用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做到通过最终成绩来反映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的特点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和要求,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看法。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尝试,还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解决和完善。需要把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实践教育,才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宴如.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昌平.如何使学生学好通信电子线路实验课程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9~112
[3]廖惜春.基于工程应用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4):12~14
[4]李强.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89~90
[5]高远等.高频电子线路仿真实验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5~88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模式 手脑心并用 教学做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坚持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依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注重提升专业技能,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人格,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长期以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工作。最初,学院立足铁路经济发展基础,依托铁路行业优势,瞄准铁路经济建设第一线,以适应铁路发展,服务铁路需求为办学方向,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专业能力强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奋斗目标,开创与探索了中专、高职、成教多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创设为学院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面对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形势,学院强烈意识到不能停留于原先铁路办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理念,要扬长避短,在继承与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坚持突破与创新。紧贴社会需求,立足广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学院必须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向。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轴心,紧贴市场,抓抢机遇,依据就业市场形势,强化专业特色,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抓好主干专业,突出重点专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多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依托广州工业和交通产业强大的发展优势,针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学院依托行业、适应政府、适应社会、适应学生,积极引进先进装备,改善教学设施,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谋划新校区建设,正在构建集理论教学、实验实训、科研开发、工业生产、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尝试架设学生综合发展的成才立交桥。
二、以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人才培养特色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所在,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学院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列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之中。专门成立了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素质教育实施纲要,创造性地规范了两大课堂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所学专业课程为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和以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构成的以培养社会能力、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确定了素质教育考核办法。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建立了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组织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社团,丰富校园文化,把知识教育、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可喜的成效。学院注重把创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倡导学时精简、专业整合、素质为本、能力拓展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三、“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学院目前正在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以“教学做合一”为指针,探索实施以手(高超的职业技能与强健的体魄)系列、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高明的智慧)系列、心(健全的职业人格与持续的发展)系列为框架的素质教育模式。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强调高职教育要与社会发展、岗位需求、市场需要紧密结合。“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征,体现了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面,学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促进就业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内容,妥善处理社会需求与教学条件、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等各方面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高于一切”的理念。通过产学结合,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改革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保证“双证书”教育的实施。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的推行,要求贯彻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注重专业课、基础课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能力训练、素质养成方面的整合创新,坚持基础理论课要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着重提高实践课程教学的比例,围绕“双证书制”的实施,根据专业需要,确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考核方案;围绕培养目标,从不同角度开展实训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实践课的教学,要开展顶岗实习等走上社会的形式。这些要求均大大强化“做”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使得专业学习的过程有更多的时间、机会、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的推行,还要求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该紧扣职业标准中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工作单元)、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坚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主线重组课程体系,以职业资格证书的应知应会为主线构建教学计划,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中落实应知内容,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落实相应的应会内容。
“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 的推行,还要着重加强教学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条件,建立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更新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设备满足教育培训多样性和技术先进性,让学生对现代化生产前沿技术有直接认识和掌握,并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一批与专业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采取与企业联合建设或与企业签订合同,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工学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学院设计构建了以“手脑心并用”为主要目标的三大素质模块,围绕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与强健的体魄、高明的智慧、持续的发展,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同时正在探索以素质教育考核学分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得到进一步明确,改变原来零星的、目标含糊、操作有所局限的素质教育实施体系。
近两年,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于98.66%,学院培养的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一技之长但不拘泥于单一岗位的技术能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实践证明,“手脑心并用,教学做合一”,以素质教育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对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形式的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也将更加有力的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顾书龙,柳传长.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J].巢湖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尹景玉,齐福荣.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4]马晓燕.浅析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5,(36)
[5]马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精神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6)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篇12
1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 国内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医疗人力资源的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 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 仍然有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首先, 我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在总体数量上较少, 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次, 医疗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 总体布局不够科学, 卫生医疗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足;再次,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最后,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 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贫乏。
2 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1 创新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实行四段式教学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通常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解释工厂型”教育, 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考了前苏联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将两种类型进行混合, 其中, 前苏联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占据主要位置, 按照10个学期进行划分。部属医学院大部分采用的是“5+5”教育模式, 然而, 其他地区医学院校则多应用的是“8+2”教学模式, 在前8个学期, 学生需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其余2个学期则到各大医院进行临床实践[2]。目前本院采用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将生物-医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将学科作为基础, 未能形成良好的逻辑连贯性, 很难适应目前的医学模式转变现状, 不利于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必须要深入挖掘当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医学院校应组织相关学者和专家负责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制订适合本地社会发展需求, 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开展相关实践工作。
医学院校应构建“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并分四个阶段贯彻执行。第1~5学期为第一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学习, 在医学院校本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同时进行专业基础课以及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第6~7学期为第二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见习, 组织学生到直属型医院以及协作型附属医院开展专业课程学习, 并完成临床见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疾病, 并在见习过程中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 实现临床接触。第8~9学期为第三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实习, 组织学生到各个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实习。第10学期为第四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所学医学知识进行强化提升, 学生返回医学院校, 投入各种培训、专题讲座, 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 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丰富专业知识内容, 巩固所学医学知识。
2.2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增加与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有关的课程,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医德教育应遵循“五年不断线、各段有侧重”。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 主要采取的是课程教授方式, 临床见习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现象感受, 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时则主要表现为准医生的亲身体验, 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强化提升主要讲究凝练内化。利用这种持续递进的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 进而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乐于奉献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综合性高等院校特有的优势,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力度, 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 注重外语教学以及计算机教学, 坚持五年连续教育, 尤其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通过增设必要课程, 并删减不必要的课程, 调节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和比重, 实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在增设课程中, 要注重增加那些具有体现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作用的代表性科目, 例如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等。学校可以合理增加一些选修课,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 针对中学阶段学习发生重复的教学课程, 例如普通生物学等, 应及时进行删减。医学院校应不断删减适应性较差并且验证性内容过多的教学科目, 促进课程结构的简化和优化。最后, 重视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的医学课程, 如眼耳鼻喉科学、肿瘤学、社区医学、老年医学等科目, 应采取措施不断进行加强。针对综合性试验课程, 如机能学实验课程、形态学实验课程以及临床技能学实践课程等学科, 要增加教学比重, 给予高度重视。
2.3 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方面, 我国医学院校必须要大力革新临床医学专业的笔试及口试方式, 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状况作为考核侧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模式, 逐渐转变为强调专业技能以及临床表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积极引进各种科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考试方法, 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 开展计算机网络考试, 从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3]。
另一方面, 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 依托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这个载体,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论文报告会等, 注重社会医疗服务实践, 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 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 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适应医疗发展需求的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应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改革教学模式, 实行四段式教学模式;科学设置医学课程, 优化教学结构;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望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参考文献
[1]蒋祎, 陈俊国.论我国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11 (1) :18-19.
[2]王志健.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14 (14) :105-106.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荐阅读: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论文06-22
高素质人才培养10-17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06-03
高素质人才06-30
高素质创新人才08-13
高素质医学人才09-25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08-27
高素质技能性人才05-27
论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论文07-12
第十一章 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