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培养

2024-05-08

语文素质培养(共12篇)

语文素质培养 篇1

语文素质不仅是指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素质, 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有失根本。我认为语文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与判断等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然后明确其观察目的, 授以正确的观察方法, 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就要从有趣的事物入手。老师可以把观察对象带入课堂, 组织统一观察;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学生走近生活, 从生活中获取无尽的宝藏;并且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 给学生们演示不常见的事物。

要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要指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观察, 使他们能够按自己的个性遵循一定的顺序, 抓住重点和特点进行观察。要求学生一定要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 采用相适应的观察顺序观察。观察时, 一定要指导学生恰当选择重点景物, 抓住事物的特征有重点地观察, 观察也应详略得当, 分清主次, 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呢?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准备:

1. 培养学生的记忆兴趣

创造语言环境气氛, 把应学的知识内容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学, 通过语言环境的刺激来实现记忆的目的。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人脑再现或产生某一事物的印象进行教学, 采用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2. 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高效地记住所需要记忆的内容。我们必须认真设计教学环节, 让学生掌握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深刻的印象是记忆的第一步,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新奇特的方式呈现新知识, 深化感知印象。

(1) 瞬间记忆训练。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 但却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 只要稍经启发, 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

(2) 复习记忆。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为了不让瞬间的记忆很快遗忘, 复习记忆能对瞬间记忆有效地强化。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理解了的内容, 就容易记住, 理解得越深刻, 记忆得越牢固。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中, 思维常识可以大体上统领各类语文知识。语言现象中的常用字、句型、段式、章法就一个具体的思维流程来说, 都遵循一条基本法则, 就是必须从思维起点开始, 逐步走向终结, 即有一条思路。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语文教学在培养创造性思维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品质, 发展思维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觉得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与意识。其次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再次,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放在重要位置。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力是推动世界进步的一个强大动力, 也是学生创新的灵感。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是一门极富想象空间的学科, 老师应该在教学环节中抓住各种时机, 采取各种手段, 放飞学生的想象力。总之,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就不会有社会的长足发展。教学必须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判断力”即对社会现象和生活, 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做出鲜明的选择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不断获得社会知识和掌握行为规范,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学生亲力亲为切身体会, 感受自然比书本上的知识要形象生动得多。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语文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创造力, 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就是要教会学生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 并进行反复的论证以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一定要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求证。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思维的多元性,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第二中学)

语文素质培养 篇2

摘要: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篇3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

学生在自学语文的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几种现象:一是丧失自信心,二是怕苦畏难,三是基础差,无从下手……种种现象表明,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倾向,再好的学习方法也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首先要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肯定学生的用法成效,培养用法信心,把自信心转变为学习动力;其次,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学习方法指导中,目标是方法的能源,没有过“河”的目标,无所谓“桥”和“船”了,但学习目标要与学生的学习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求不要过高,以免产生信心不足;再次,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先从最基础的题目入手,循序渐进,逐步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意志坚强,才可以克服自学过程不良情绪的干扰,把自学行为与决心贯彻始终。

二、掌握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性,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下面结合自身的体会,介绍几种自学方法。

(1)批注法。批注法是学生在自学语文中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教学时,我总是要求学生每读一篇课文,就得边思考,边用笔在自己的课本上圈划出重点和难点,把自学感想、疑难问题等记在课文旁边,这样既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文中的重点难点,把握主旨,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请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学体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加深对课文领会。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提高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示范法。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它多用于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练习。例如教师按某一学习方法的要求,选好具有代表性的段落(示范段)作为指导学习方法的例子进行教学,一段教完后,立即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按示范段总结的具体学习方法去学其它段落,其中教师可作必要的帮助。经过几次训练之后,最后,让学生独立自学。

(3)自悟法。自悟法是学生在自学实践中自我领悟的一种较高层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不可越俎代庖,必须以教师的集中型思维诱导出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章可循,又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通过自我领悟,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学《我的伯文鲁迅先生》第二段,可以设问:对鲁迅先生说的话“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你读懂了什么?大多数学生理解肤浅,有的甚至造成错觉。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在适当做些引导之后,(如引导学生思考仅仅是鲁迅记性好吗?鲁迅在夸耀自己吗?)让学生对课文的第二段内容反复读几遍后,自己去领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又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我理解、领悟。最后经过一番自我探索、一场讨论后,大家明白了这句话表面是夸自己,实际上是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读书太马虎。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自学中领悟文章句子的含义。

除了以上介绍了几种自学方法外,还有提纲法、质疑法、联想法等等,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好处。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应从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最佳效果。

三、养成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掌握了较好的自学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众多学生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把不懂的知识标识出来,该写的要写、该记的要记,自觉做好笔记。

(2)养成积累资料的自学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少流,无以成江海。”想学有所成,必须在自学中学会积累资料,摘录式的笔记,剪贴式的笔记,编号提纲式的笔记,这些都是积累资料的好办法。

(3)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特别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自学语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和词,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工具书,如《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坚持使用工具书,不仅能丰富词汇,还能克服不求甚解的毛病。

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篇4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1. 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2.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具备开拓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精神,还要从我做起,开展好自我批评,做好示范。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拥有主宰自己的权利,自主地进行课堂活动,充分表现现代教育的人性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合作,互动发展。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提问,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彻底打破旧传统教学的不良局面,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

三、激发情感智慧

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仅是关注了如何写句,如何构段,如何布局谋篇这些形式与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忽视了孩子视野的开拓,忽视了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老师与学生焕发生命光彩,作为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掌握和培养扎实的语文知识、能力外,还应有对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情感的体验,师生、生生间思想的沟通和交流,涉猎语文之外的知识以加强自己的文化底蕴。语文课堂,在关注学生语文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情感智慧的课堂,是一个能开拓学生观察视野的课堂,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角色的课堂,是学生历练交往本领的课堂。

四、发展学生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语文科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基础性及人文特征,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教育艺术的科学性,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讲科学、高质量地良性运行,从而综合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要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挖掘个性发展的渠道;要强化写作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丰富课外生活,让学生自由发展自己。

五、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现在一些教师口若悬河,讲得过多。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使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又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

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悄然兴起,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因为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直观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在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多媒体的作用,适时加以运用,教学的效果比较好。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教师要上好语文课,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应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我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七、探讨最佳教法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篇5

浅议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实施人文教育的`天然优势.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挖掘其中的人支因素,并以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完美品格的人.

作 者:张金海 作者单位: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山东・东营,25709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人文教育

探讨语文写作心理素质培养的策略 篇6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过去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过去在写作教学中往往走入一个误区:片面地重视技巧的训练与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在大剂量的强化训练下,学生的佳作却越来越难寻觅。学生完全成了应试的奴隶,更谈不上培养写作心理素质。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背道而驰。

二、写作的含义及其与心理的联系

写作,是在人脑机能的作用下,客观与主体双向运动、有机统一的心理运动过程;写作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命题审题,构思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谴词造句和修改润色等等。故与心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其联系大致如下:命题审题是要求学生的观察、注意、思维等心理因素一起参与的思想活动过程。构思立意则往往反映了人的思维运行的轨迹。选材组材可以看到人与对各种资料的概括力、评判力等心理因素有关。谋篇布局却与协调力、组合力有关。修改润色需要的是人的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因素参与。

由此可见,作者的心理活动贯穿于写作始终,健康的心理素质,与迅速、准确、顺利完成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仅仅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以往的教学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忽略非智力因素,但实践证明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联系。作文分数在语文考试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写出好作文呢?基于此,笔者在中职作文教学中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三、培养学生语文写作心理素质的策略

由于中职学生现有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基础薄弱,文学功底差,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欠佳,但其写作心理素质具有可塑性、过渡性、超常性的独特之处,针对这些特点,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良好写作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

1.培养良好的心理定势,促进智力敏捷性的发展

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心理习惯。鲁克指出:“在大量外部刺激中,人们通常接受的是那些属于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坐标网’范畴内的东西,而无意地抛弃了其余的信息、习惯的立场、评价”这里所指的“坐标网”就是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影响着人求知的选择。写作心理定势,即写作主体建立在一定状态和模式基础上,由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反复作用所形成的思维倾向性和准备状态,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思路。中职生由于生活经历、思想特征的因素,其心理定势当然不同于一般的写作者,其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性爱好、知识视野等诸多因素在无意识当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定势,会在其写作实践中表现出来。而智力的敏捷性表现在思维的速度快,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转移认知对象。可见,良好的心理定势,有助于智力敏捷性的发展。同样,良好的心理定势对写作也有积极的影响:既可减少构思心理活动的紊乱与盲目,又能使写出来的文章独具特色。

要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促进智力敏捷性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指导学生多写提纲

中职生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繁重,让他们几天或每周写一篇文章交上来恐怕难以做到,教师批改起来也显得吃力。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写提纲。提纲可以随堂写,随堂批改,讲解,学生比较接受这种形式。提纲写多了,写好了,在写正式文章时就能得心应手。当然写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要求,让学生在提纲里归纳出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是什么,提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提倡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就“中职生应否做兼职”为话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写提纲时先提炼中心论点,即“同意或不同意中职生做兼职”,然后分别简洁地列出几点赞成或反对中心论点的理由,最后扼要写写结论。这样学生真正写作文时便有纲可寻,思路更清晰。由此可见,通过多写提纲,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清晰性,为智力敏捷性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定势。

(2)加强堂上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迅速成文的能力

现在的作文教学多要求学生两节课内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这样易造成学生作文拖沓、前松后紧的现象,不利于智力敏捷性的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的容量大,速度快,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随之加快。根据学生思维活动的这种特征,以及会考作文的要求,可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或写应用文,或根据材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评等等。笔者认为写短评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锻炼写作的方法。教师可以就所学课文当中选取某篇文章或文章的结局让学生去品评。这样,均可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迅速、独立地完成作文训练,从而促进智力敏捷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素质。

2.挖掘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为提高智力的灵活性提供条件

写作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精神劳动,离不开作者意志活动的推动、控制和调节;意志力贯穿在写作的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智力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教师可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在讲授《邂逅霍金》等课文时,可用课文的例子告诉学生只有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才能成就非凡的事业。坚韧不拔的意志能使学生的写作得以顺利完成,优良的性格能激励智力的发展。

其次,把培养写作兴趣与其他兴趣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高智力的灵活性。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不仅维系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而且对激发联想和呼起情感体现,都具有积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水平低,从本质上说就是写作兴趣丧失造成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通过旅游、参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阅读课外书,培养读书的兴趣;通过社会调查,培养观察力,了解人和社会的兴趣等等。另外,学生最喜欢听故事,让他们续编故事,则更感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悬念较强的开头,调动学生续编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是一个人单独编,也可以几个人即兴接编。这些都能开拓写作的范围和深度,为提高学生智力的灵活性提供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素质。

3.指导学生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深刻性的有效途径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一块沃土。感知是对实际生活的认识,也是写作的源泉。“认识”是尤为重要的环节,是“表现”的前提与准备,因此,认识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才能发展学生智力品质的深刻性。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注意观察,甚至视而不见,更不要说思考,研究了,因此头脑中表象贫乏,想象狭窄,写起文章来,言之无物;或只是对一些现象轻描淡写,根本不涉及事物的本质,更不能道出生活中的哲理,可见其认识事物之肤浅。

笔者有这样的一次作文教学经历:有一次,校园里有一棵老树被台风刮倒,短浅的根全露出地面。我让学生观察,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有何启示,然后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评。其实,这启示是很明显的,树之倒与根之浅有关,根基不固,倒下必然,因此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否则是不能成功的。但有的同学对这现象未能深入思考,所以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如有的同学认为树老经不起台风,有的同学就事论事,认为学校应重视大树的加固工作,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哲理性的启示。后来,经老师引导后,大部分同学亦发现了个中道理。但由此可见,学生对客观事物不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往往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写起文章来便立意不明,不能有的放矢。自此之后,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书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我们就要要求自己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同时还要注意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认识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到惊险奇特的大事,都能以一份好奇去体察和思考,以几分细腻去寻觅平凡生活的真善美,那就能挖掘生命的智慧和哲理。由此可见,要指导学生写议论文(尤其是材料作文),那就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并指导学生对生活现象作深入的思考,以提高认识能力。为了让学生多体验生活,也可以加强材料作文的练习,目的是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一定的深刻意义,学生智力品质的深刻性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素质;与此同时,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其智力水平的提高,调动起写作的积极性,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7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从最基础的方面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首要的。语文素质首先是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最基础的方面。其次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社会选择,即通过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喜好以及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培育、陶冶与净化,帮助他们从书本上对生活和社会进行理解与探索,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一、小学语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教师反映现在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整体水平都在逐渐下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汉字写的不规范,作文丝毫没有新意,也没有读书的好习惯,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差。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上睡觉、打游戏、写别的作业,完全不把这门学科当作重要的科目,也不在乎自己的语言水平。

一些专家也指出,小学生目前这种对待语文的态度,其实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因为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在逼迫学生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习惯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渐产生了厌恶感。同样的,现在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也是罪魁祸首,让学生一步一步偏离了原先正确的轨道。[3]

(二)小学语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现如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芒。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这“训练”二字过分计较,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已成为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是针对当今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罢了,是纯功利性、纯工具化的。[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5]。这就是语文,很显然,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平时交流中语言是常用的工具,它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的文字也是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二者是要同等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2. 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训练。

现在的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学生们课外阅读的量是很少的,或许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一直在告诫孩子们要多读书,但是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量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学生不爱读书,对阅读毫无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将可以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获得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这样堵住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系统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除了有阅读,还有写作这一重要的板块,然而目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严格按照作文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创新,大同小异。在调查教师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采用教师自己命题,然后对学生稍加指导后就让学生写作,之后进行批改和讲评的这样一种流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6]。

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讲评工作,即使是作文讲评,也只不过是老师挑选几篇写的较好的作文读一读罢了,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7]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对作文有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越加严格要求,就会越导致孩子写不好作文,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四)学生缺乏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小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在他们所处的这个阶段,正是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对周围人的有意和无意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教师和家长。这就很难保证他们会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些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例如上课爱说话,坐不端正,不爱写作业等等。如果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一种很好的示范,那么这些行为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进而影响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提倡综合性学习

倡导综合性学习,冲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很适合的。[8]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的学习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给学生能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二)针对学生开展语言、阅读、写作等专项训练

1. 语言训练。

语言的训练离不开丰富的积累,除了有语言本身的积累之外还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文化方面的积累。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状态,能对其进行概括化又能进行具体化。[9]让学生明白语言的用法,使他们可以在生活中也能自然而然表现出自己对语言的喜爱。

2. 阅读训练。

在阅读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的一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能提高他们自身兴趣的书籍;还要选择与课文相似的一些经典佳作。其次要给学生做好阅读的计划,带领他们按照计划慢慢实现预定的目标。

3. 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内心,解放他们的天性。如果学生按照原来老师的教法去写作,加上一些束缚的条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适度放宽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表达,毫无保留的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模仿,但是要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抄袭一篇。

(三)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尽早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毛病以及问题。但是不能用体罚等偏激的形式,谁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孩子,家长和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帮助他们。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榜样。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文化的环境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完善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的开发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问题,它会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文学习既不是一概抛弃和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只在乎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更好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平台。课程与教学一直是相互结合的,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是传授课程的手段。只有将两个内容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总结

在课程改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是他们在当前这一学习阶段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通过文章分析目前在小学语文素质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认识到语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分析原因后,找到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就能使当前出现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最先应该认清自己,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提高自身的思维、实践、审美、创新等能力,帮助自己为培养语文素质提供途径。这些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在逐渐发展中,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成长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一定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文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许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谈小学语文的教学[D].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6]柴甫政.浅谈提高语文素质的途径《学周刊》[J].2011.

[7]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语言表达学[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8]倪文锦.关于写作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策略 篇8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语文教改, 虽然已经历了三十年, 但语文教学“少差慢费”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改观。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下, 字不会认, 书不会读, 写文章空洞无物, 错字连篇, 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一大顽症。究其原因, 我认为, 与当前语文教学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不清不无关系, 加之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 语文教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误区重重。

1. 对语文学科的本质认识不清。

有人坚持语文的工具性, 又有人坚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莫衷一是。如果把语文教学仅仅视为传授知识的途径, 那必然会带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违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

2. 对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素质认识不清。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质?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怎样的语文素质?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很多语文老师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再加上近几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语文学科成为追求高分的工具, 语文学科理科化的不良倾向越来越凸显, 学生整天做试卷, 老师整天改试卷讲试卷。请问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如何不厌倦?语文素质又怎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 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机械操作。

我们在承认语文教坛百花齐放的同时, 不能否认传统教学仍对今天具有的很大的制约性。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的“三中心” (即以教师、教育、课堂为中心) 教学论, 至今还扎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 他们将生动的文本强行肢解, 字词、段落、中心、写作特点一块一块地填给学生。试想, 如此单调、机械的做法怎能不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所以, 要想消除当前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 还语文教学的科学面目, 必须正确界定语文素质的构成, 将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应有含义

所谓语文素质教育, 就是依据教学大纲, 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 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1. 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初中生应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 会写其中30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识字、写字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 学生如果不能基本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 其他素质也就无从谈起。要下大力气, 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 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 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2. 阅读能力。

通过学习, 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中能有所选择, 有所思考, 有所感悟, 有所收获。学会摘录、点评、做读书笔记, 通过阅读去认识社会, 认识人生, 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每天应有一定的阅读量。

3. 写作能力。

具备一定的叙事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 写作文从字顺, 具体形象, 感情真实, 并具备一定的表达和修辞能力, 在此基础上, 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有兴趣的, 可以尝试文学创作。

4. 口语交际能力。

能简明、得体、顺畅地与人交流, 观点明确, 思路清晰, 层次清楚。口齿清晰, 表达自然。

更重要的是, 在以上几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中, 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提高品德修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语文素质的核心所在。

三、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策略

1.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

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存在着重读写而轻听说的不良现象。其实, 听说是学生思维活动最直接最快速的反映。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往往思路清晰, 反应敏捷, 思维活跃, 擅长口头表达的同学往往最具自信心和竞争力。所以, 语文教师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 每学期都应制订具体可行的听说训练计划, 拿出一定的课时, 在时间、内容和形式上保证听说训练的顺利实施。

2. 对学生的阅读训练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和课内, 阅读课

应重读轻讲、重读轻练, 甚至可以只读不讲、只读不练, 在大容量的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和水平。“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这个道理。阅读教学还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社会即语文, 生活即语文。把语文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由课堂向社会延伸, 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语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3. 写作是长久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 普遍存在着少差慢费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作文教学很难找到一个可供操作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往往非一朝一夕之功, 很多老师也就懒得在作文上花费太多的工夫。我认为, 作文是一项综合工程, 它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表达能力、生活阅历、情感态度息息相关。作文教学并非不可为, 目前最重要的是摒弃那种无病呻吟式和假大空式的作文, 打破那些限制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条条框框, 比如中心、文体等要求, 引导学生讲真话, 抒真情, 自由发挥, 写出具有鲜活内容的文章, 哪怕在形式上还很稚嫩, 也应给予保护和鼓励。

4. 语文和文学是相通的, 语文教学也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体验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心灵得到涤荡, 智慧得到启迪, 情感得到升华, 审美得到提升, 人生境界得以扩展。文学是语言学习的载体, 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 文学应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所以, 语文教学是文学的教学, 要指导学生广泛的阅读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 让学生在文学天地中吸取更多的营养。

总之, 语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地认识语文素质, 积极实施语文教学改革, 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 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 形成对语文素质的正确评价机制, 让学生为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而努力学习。

摘要:语文教学的误区, 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质认识不清, 对语文素质的内容把握不准, 对语文教学的过程机械操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正确认识语文素质的本质属性, 把握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9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信息, 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 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 人文信息非常丰富。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 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 思考社会的变迁、发展及其规律, 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 从而使科学的知识, 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 以人为本, 民为邦本, 天人合一, 贵和持中, 舍生取义, 正道直行, 人定胜天, 自强不息, 爱好和平, 反对分裂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 我们不但要继承, 还要发扬光大。此外, 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为了祖国, 为了理想, 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 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 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 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10

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应含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丰富的人文知识, 二是崇高的人文精神, 即对人类、对民族的责任感, 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一个5岁的孩子看着电视新闻问爸爸:“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打仗呀?还杀人呢!”这位爸爸沉默了一会儿, 说:“因为有些人虽然长大了, 可还是不懂事。”人类不光天天打仗, 而且代代打, 从远古打到现在。就从人类个体而言, 马加爵杀同学的悲剧, 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等等, 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扭曲。

那么, 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本着“救救孩子”的目的, 要在语文教学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

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面对信息激增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在精通教学业务的前提下, 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天文地理, 古今中外, 虽不必样样在行, 但都应有所涉猎, 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具在渊博的人文知识, 如此,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同时, 时时都要严于律己, 事事都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多读好书, 首先自己要博览群书;要求学生勤奋好学, 首先自己要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文明礼貌, 首先自己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首先自己要遵纪守法。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 学生往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因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付诸实施。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 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 应该说, 语文学科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文学知识, 也有大量的社会知识;有斑斓的艺术鉴赏, 也有精彩的科学小品;有古代的灿烂成就, 也有当今的前沿学术;有博大的中华文明, 也有典雅的外国精品, 真可谓包罗万象。而其间蕴含着真知灼见, 或者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这些正是照耀学生精神世界的智慧之光, 引领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巍巍灯塔;其间流淌的崇高的人文精神乳汁, 也正是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食粮。教师在教学中, 在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除了挖掘出课本作品中人文精神外, 还可以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健全学生的人格,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 让学生体会都德和李大钊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之情;在教《理解, 应该是双向的》时, 可引导学生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懂得尊重别人, 摒弃自私行为;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 可着意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教《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时, 可激发学生为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国度而骄傲的自豪感, 如此等等, 只要教师有心, 总能找到契机, 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融常规教学、活动性课程为一体

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训练为主线, 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自学等方法, 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 实现教与学的同步, 直至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主体观念和独立思考意识, 不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经常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课外阅读等活动, 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变单向学习为多极碰撞, 开发学生右脑, 挖掘学生潜能,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具体地感受到人文之光怀, 教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 对学生要给以直接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尤其对那些语文成绩不太理想, 行为习惯不大规范的学生,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33页) 更要将其看作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成为帮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合作, 学会负责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思想上的迷惘、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成长中的烦恼, 都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主动关心, 为学生排忧解难, 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浅谈中学生语文素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素质 培养 参与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呢?就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首要是必须确立语文课的地位,将其认定为主干课、重点课、基础课。目前,在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数、理、化才是主要课程,而把语文当成副科来对待。因而,把语文学习往往放在次要地位,投入的精力、时间少于数、理、化课程。结果是"两败俱伤",语文没学好,数、理、化也学不上去。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语文课的载体作用和工具作用。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用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语文功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被载学科理解的程度。因此,我在每接受一个新班的语文课后,反复向同学灌输"语文是主课""学好语文并非易事,非下苦功不可"的观点,并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的亲身体会为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素质的培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时期,虽然也强调书写工整,但在考卷上或作文中,只要内容正确,即使书写不整齐、不规范,也往往给满分,导致学生忽视书写:错别字多、笔顺不规范、字迹潦草,有的写得龙飞凤舞,使人难以识别;有的写成斜体(向右倾斜);特别是一些女同学把字写得极小,只占字格的四分之一或一半;有的还停留在小学生初学写字的阶段,字体显得十分幼稚。针对这种情况,我反复向学生进行书写重要性的教育,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大楷字帖或钢笔字帖,进行临摹;对书写较差的同学,除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加强书写练习外,还有意安排他们写黑板报、墙报,在实践中提高书写水平;同时还定期举办全班性的或组与组之间的毛笔、钢笔、粉笔书写竞赛,鼓励学生把字写得工整规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文艺鉴赏素质的培养随着出版事业和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看过大量的影视作品。但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接触生活实际不够,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不强,加之社会上潜流着一些低级庸俗、色情暴力等有害的东西,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有些学生中毒,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就从客观上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严肃任务: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素质,提高识别能力,主动抵制有害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主要以课本中的范文和经典名著为主,正面引导学生去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去看优秀的影视剧作,教育学生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去体会欣赏,从认识历史、认识社会和启迪教育作用方面去评价作品。教会他们如何去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并把因看低级庸俗、色情暴力作品而堕落犯罪的典型事例,作为前车之鉴,引导学生树立正气,阅读好书,读伟人传记和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是鲁迅、茅盾、巴金、冰心、高尔基等名家的作品,把学生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中引入文化精华的殿堂,自觉地抵御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

3、口头表达素质的培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客观要求未来的国家主人,不仅要具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而且应该有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雄辩才能。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转化的时期,学生会因心理渐趋成人化、思维追求成熟完美而造成某种障碍,使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呈现弱化态势。这种口头表达能力弱化的现象,在中学生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回答问题或争论问题时,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有的拖泥带水,不得要领,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则急得面红耳赤、抓耳挠腮,半天挤不出一句话,甚至干脆低头不语。针对这种状况,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以培养训练:

①课前三分钟的讲演练习。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的三分钟时间,由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讲演练习,内容由自己选择,可以评介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事。

②定期举行全班性的讲演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每次讲演比赛后进行奖励与总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独立思考问题。

③准备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论辩。例如在讲了鲁迅的《祝福》以后,提出了"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谁"等问题;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后,提出了"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鼓励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不同的看法进行论辩。形成全班人人参与讨论,在任何场合都有话想讲、有话敢讲、有话能讲的态势。

4、写作素质的培养我国已故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叶老的这些话,不仅概括了语文的真谛,也指明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使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但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皮发麻。尤其是命题作文,要么是无话可说,干瘪无力;要么是空话连篇,脱离实际;要么东拉西扯,文不对题;要么无病呻吟,堆砌辞藻。部分学生因写不好作文而丧失信心,进而产生恐惧感,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指导措施不力。

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提倡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提倡实话实说,反对说空话、套话,老老实实把心里想说的话,有条理、有次序地写在纸上。

②鼓励学生办手抄小报。结合语文教学的进程或重大节日,由同学自己确定主题、撰写稿件,自己设计版面、插图,办各类形式的小报。

③小记者实习活动。学校有运动会、讲演竞赛、书法比赛等重大活动,我便发动班上的同学除自己踊跃报名参加比赛外,还要人人争当小记者,去现场观察、采访,学写一些简短报道或通讯、杂感,然后组织同学互相切磋、修改、筛选,其中优秀作品供小报刊用。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积极性,遇有机会都争先恐后地写。

语文教学中智能素质的培养 篇12

一、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通过观察, 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现代心理学把观察力视为智能的门户和源泉。据研究, 人的大脑获得的信息, 来自视觉的占85%, 来自听觉的占11%, 来自触觉和嗅觉的占4%。可见,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1.语言文字的观察。

如观察字词的读音含义、用法、句式的特点等。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 全文仅130个字, 但如果不了解这百十来个词的含义, 特别是“知、愠、罔、殆、谓、耻、下、识、焉、善”等古今词义不同的含义, 就没办法了解这十则语录的中心。在文言文学习中, 学生最容易读错的就是通假字的读音和停顿。如《论语十则》中,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中的“是知也”的“知”字, 应读“zhì”而不读“zhī”;在《狼》中, “其一/犬坐于前”, 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前一句意为“其中的一只 (狼) 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 而后句则意为“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两种读法, 词义理解却大相径庭。讲《桃花源记》, 讲“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 就要求学生掌握“妻子”和“绝境”两个古今异义词;讲《陋室铭》中对“何陋之有”一句, 就要求学生掌握“之”字的用法和认识宾语前置句的格式。学习《湖心亭看雪》时, 遇到“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的理解, 就可以联系《口技》中“群响毕绝”的“绝”, 《三峡》中“哀转久绝”的“绝”, 这几处都当“消失”讲。通过归纳整理, 学生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珠子”化为牢固的知识“网络”。这样, 指导学生悉心观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就能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洞察力。

2.章法的观察。

如观察文章的前后照应、线索脉络、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情况。就线索来说, 记叙文可观察其人物线索、景物线索、事件发展线索、时间发展线索、地点变化线索等, 议论文可观察其论证过程等。还可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显示段落层次的各种语言标志来, 找出段落层次间衔接的词句来。

如《故乡》, 就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 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顺序, 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山市》一文, 则以时间为序, 层次井然地描写了山市由生到灭的美丽景色, 构成一个多层面的山市变幻过程。教学时, 可抓住山市出现的过程这一脉络进行观察理解: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出现。教学时, 如能引导学生抓住标志性时间的词语及山市的出现过程进行讲析, 就把文章的重点难点弄清楚了。

3.课文内容的观察。

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所写的事物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进行观察, 如对记叙文、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观察、景物的观察、事件发展情况的观察等。说明文中所说明的现象、器具、物品的观察等。观察人物的如讲《故乡》中的闰土, 可提示学生观察闰土的手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润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裂开, 像是松树皮”) , 让学生透过感性认识去意会闰土生活的变化。教学《范进中举》时, 可引导学生观察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语言、态度的变化, 让学生透过纸背去认识胡屠户前倨后恭, 判若两人的市侩嘴脸的本质。总之, 要启发学生, 使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课文中所写的各种人物, 使自己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语言文字、章法结构、课文内容, 实质上是带领学生读懂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 也提高了学生阅读时的书面观察力, 并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打下智力基础。

二、培养记忆力

现代心理学把记忆力比喻为智能的仓库。记忆力的强弱, 是决定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基础条件。培养记忆力可从四方面进行。

1.抓住空间的发展顺序、地点的转换进行记忆。

例如《故宫博物院》就可抓住“从天安门往里走……就是午门的前面”——“进了太和门, 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从保和殿出来, 下了石级……后三宫) ”——“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神武门……景山”等这些发展变化的地点, 理解课文是怎样逐一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及布局的。

2.抓住事情的发展线索进行记忆。

如《皇帝的新装》就可按故事的引子——故事的开端——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的线索进行记忆。记住了这些要素, 就记住了这篇童话的故事梗概。

3.抓住时间发展变化的标志性词语进行记忆。

如《山市》中的“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构成了一条经线, 贯穿全文。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些标志时间的词语, 就理解了山市由出现到变化以至消失的变幻过程。

4.记住人物、地点。

当出现一个人物或一个地点时, 可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这个人物有哪些活动, 看看地点有没有变化。经常这么练, 学生的记忆力就会逐渐增强。

三、培养思维力

1.创设情境, 培养思维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 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智能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情境。如, 教学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怎样才能让学生感知和体会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意境美呢?除了让学生多读, 多体会语言美以外, 我觉得还应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启迪学生的思维。

首先, 我启发学生对冰封雪飘的冬景进行联想和描绘, 进而以配乐的形式, 富有激情地朗读了课文, 目的是为学习课文创设美的情境。在此基础上, 我提出问题: (1) 老舍是北京人, 他为什么喜欢“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为什么那么强烈地吸引了老舍? (2) 老舍怎样向我们介绍“济南的冬天”呢?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着济南冬天“温晴”特点, 很快地把握住了文中以山、水为主所描绘的济南的“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三幅画面。然后我又启发他们:“三幅画面分别表达了一个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认为是“明丽、恬静、舒适、清新、美好”。在此基础上,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要求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理换位, 以第一人称的方式, 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 把三幅画面合为一幅大画面, 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展画面。结果, 学生情绪非常高涨, 思维也活跃起来。济南的城、山、水被学生赋予更美妙的色彩, 更深远的意境。

2.以读促写, 训练思维力。

初中语文课本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就是结合阅读和写作的训练题。如七年级的《在山的那一边》后面的第三题是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年级《喂——出来》一文里有一道续写小说结尾的训练题, 《音乐的巨人贝多芬》有一道仿写题。像这种结合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题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比比皆是。教师如能把这些训练题灵活地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而且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学生无活可说的尴尬, 大大的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与兴趣。

四、培养想象力

现代心理学把想象力比喻为智力的翅膀。人们通过想象力的发挥, 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想象力的强弱, 是一个人智能水平高低的区分线。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想象力可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1.通过朗读诱发学生的想象。

如教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 通过声音的描绘, 读出富有春天特色景物的色彩来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 , 读出富有春天特点的景物的质感来 (“风轻悄悄的, 草软绵绵的。”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照着”) 读出春天的气息来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读出春天的声音来 (鸟鸣声、轻风流水声、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 , 读出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欢闹的气氛来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 。先启发学生想象, 而后朗读, 又通过朗读诱发学生更进一步地想象。不单要在脑里出现有色彩的景物的表像, 而且要想象出那种气息、味儿、音乐、气氛等, 如像亲见其景, 亲闻其味, 亲聆其声, 置身于春天的氛围中, 并在想象中产生欣喜而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

上一篇:托尔斯泰主义下一篇:高校筹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