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2024-06-17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共11篇)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篇1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看见森林。

——怀特海

当初对文学的热爱是那样地执着,当初为教育的责任是那样地坚定。可是当我们真正踏上讲台,开始自己的教学时却发现,语文课并非设想得那般完美,甚至有些捉襟见肘。

都是应试惹的祸!许多人这样抱怨。于是当你的教学热情一天一天地减退时,学生所谓的语文学习兴趣也就变成了“故事课”“艺术鉴赏课”。

语文老师们,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考试身上。你扪心自问一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你是否使用了较为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关注语文?你是否仅仅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去控制教学,让课堂变成了你自己的舞台?“九层高台,起于垒土”,语文教学任务不能一蹴而就,学生的兴趣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你我不断地反思总结,有人为此皓发尽染、蜡炬成灰……

一、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语文,身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两重属性。人文性侧重于对接受教育者情感价值的熏陶,所以语文是一种认知美、鉴赏美、实现美的学科。可是如此美丽的一个学科却遭遇了诸多方面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时代的来临,知识在网络上瞬息变换着,轻轻一点即刻拥有,读书学习可以在网络中实现。没有网络的知识丰富,没有网络的音色精彩,那么语文课堂的价值何在?

考试来临的时候,数理化高高在上,奉若至尊;语文则随便背背,临时应付。

课堂教学笑声不断,考试内容全在课外……

新课标颁布了,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了,素质教育也方兴未艾了,然而语文却越来越不引起学生重视了。这是为什么?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下去?社会、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教师没有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或者学生意识到了却表现为一种模糊的概念。出现这些情况,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坚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应对语文教学出现的新问题有关。“不会教,没兴趣教”“不会学,没必要学”的想法在加强。

“教与学过程的目标就是要产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学,要能使学生在教师教之后达到一种不教的效果,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前人大量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导读法因其所倡导的理念以及所坚持的方法而不断地被新时代的教育者所关注。理解导读法的精髓,催生出它的新生命力,为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服务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导读的理念和方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

导读法是1981年由黎见明老师首先提出的,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关注它并且付诸教学实践,体现了导读法强大的生命力。那么何为“导读”?“导读”的价值何在?

黎见明老师说:“回顾漫长的教学岁月,探索‘导读’之路竟是如此曲折。1954年,倡导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我发现课堂的变化千差万变,五环节限制太严,不能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很好地调动起来……1981年为了适应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我提出了‘导读’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做法。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七种能力。即:超常力、进取力、想象力、选择力、综合力、批判力和敏捷力。”导读法重在学生的理解创造、综合评价能力。“导”是方法,重心在“读”上,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导,怎样读是导读法的关键。

要充分发挥导读教学法的优势,首先要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

“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这里边既有教育科学又有教学艺术,而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思想问题。”在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引导诱导的作用,这体现在备课、授课、课后三个环节当中。在备课环节,面对丰富的信息量,教师应善于梳理繁复的知识中利于本课教学的知识,准备有益于学生的知识,这样利于学生综合力、批判力的培养。在课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优美恰当的导语。好的导语设计,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的情景,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教师还要能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富有特色的导语,这样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丰富,选择力的强化。在学生预习和教师授课环节,学生“读”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加强“读”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多读生疑,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疑问,做到启发疑问,关注疑问,解决疑问。让学生以读生疑,以疑促读,以读带学,不断激活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当中综合力的完善。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问题,促使学生课后自学,自读,自己思考总结,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实现学生后续自学能力的加强。只有处理好“导”与“读”的关系,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要充分发挥导读教学法的优势,还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种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自身思维。

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的课堂。虽然我们认为教师在授课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并不是僵硬死板的主宰,而应是灵活适度地引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呆板僵硬、自认权威的教学局面不利于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更无法实现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学生思维与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交流。

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总是把自己放在首要的地位,或者使学生感到他们是教育的对象,这样就会加强对教育的反抗力量,削弱教育的力量。”只有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活跃起来,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学生的活跃,也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热闹,而是与周围同学的和谐共融,共同进步。“在课堂中进行的一切都可以认为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个人与班集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毕竟我们的教学是集体的教学,而非一对一地针对性教学。

“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要塑造和建构学习的主体。”在班级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每一个学生都在酝酿自己的情感思想,因此在导读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与自身思维的互动,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在教师和周围同学的有效激发下实现“想象、理解、保持和迁移”。

要充分发挥导读教学法的优势,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是不同的,作为施教者,教师不能够强求所有的学生拥有同样的兴趣爱好和相同的价值追求,教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健康的情趣和追求有价值的情感上,并且使得这种目标和追求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这样的教育能展现不同的个性,使学校和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因此在授课之前预见所教学生的兴趣差异和能力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符合自身需求的教学任务,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促成不同个性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的引导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语文课堂的距离,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三、导读法的目标定位

《新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新秋开学时施行,为今后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定位。“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的独立完善,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只有实现这一目标,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未来的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黎见明老师的语文导读法,着眼于课堂实际,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有助于实现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目标。

任何行为只有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才能势如破竹,水到渠成。只知道导读的理念和方法,而不明了导读的最终目标。譬如黑夜中绕行山路,终将不得要领;譬如逆水中强迫行舟,必然劳心劳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靠的是目标的明确,行为的执着。因此明确语文导读法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那么语文导读法要明确哪些具体目标呢?

导读法,以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质疑课堂难点,理解课堂内容为目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只有学生思维活跃了,才能够进行积极地思考。只有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现实积极思考,辅之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只有课堂教学目标实现,才能有利于下一步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价值的健康定位。

导读法,要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课堂、学校的一切讲解和一切教学任务,如果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本领,是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的。“导读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力和创造力,培强思维训练,发展智力,”“最终达到自己能读书,善于读书的目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读书的本领,使其能独立阅读,只有通过独立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学生不可能永远都留在实体的课堂之上,总有一天,他们要踏进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只有当他们真正理解语文的作用之后,才能更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为他们在社会上的工作生活而服务。

导读法,要以完善学生人格,培育健康情感价值为目标。“在导读与创造学法中实施情感教育,其意义绝不限于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本身,而是以此为媒介,输送给他们丰富的情感滋养,滋润他们的健康成长。”语文是一门关注美、实现美的学科,语文学习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收获自己所需要的美。这些美体现在它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人格美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语文导读与创造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想象美、理解美、评价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导读教学抓住“美”这一目标下手,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理解美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导读法学生发现语文的美,慰藉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关注美、发现美的过程,最终不会仅仅是对浅层美的理解,而是个人人格美的完善。从这一点来看,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这也是语文学科与众不同的特色。因此语文教学肩负了比其他学科更为重要的人文关怀。

语文导读法,以“导”为方式,“读”作为凭借,把知识的掌握,个性的激发,情感的慰藉、人格的健全作为最终目的。

教师是一名雕刻家,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心目中的美丽天使,需要自己去用心地雕刻。语文导读法则像一把适宜雕琢的刻刀,以它独特的长处帮助着教师去完成自己雕刻的任务。

四、结语

语文课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是语文课上热热闹闹、欢声笑语,而是语文课上学生思维的活跃,观点的碰撞,与作品的有效共鸣,情感人格的完善。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讨论,让不同的思维在四十分钟的空间中得到最大的激发,这样学生就不仅能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来学习语文,而且能够在四十分钟之外的课后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真正让语文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

每个人都是一朵盛放的花,在青少年时期,曾经在语文这片灿烂的花园中徜徉过,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开得长久、芬芳,而导读法,则像枝叶上颤动的露珠,让你的徜徉变得更加从容。

参考文献

[1](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关心孩子的成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2]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黎见明.语文导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4]黎见明,彭华生.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卢梭.爱弥尔--论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

[7]凯洛夫.苏联教育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8]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9]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0]黎见明,彭华生.语文导读与创造学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篇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如高考升入我校的大专学生,不得不重新开设听力课、说读课、书法课等来补救中、小学时期语文课因应试教育而留下的听说读写素质先天不足,否则毕业后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浅谈中小学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学文化;声情并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提到:“施行素质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和《讲话》为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二、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三、强化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两个途径

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从哪里入手?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湖南省某市一个中学,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是:学校与教师签定了转化差生的责任制,转化要承包到人,其中某班有位许×学生,入学时他的学习成绩、听说读写素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都比较差。在教师转化差生的集中攻势下,经过两年,他的成绩跃居为全班第一,并在全校1000多名同学中参加“十佳”竞循…。这个奇迹的出现,用该校校长话来讲,就是:“教育好差生,是教师最大的德行,是教师最高水平的体现。”可见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學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3.无论是单项训练或者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初步朗读课文基础上,我选播合适的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然后,我跟着音乐的旋律范读,忽慢忽快,时轻时重,学生在清新的音乐中欣赏朗读。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享受着课文的美,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境界中,然后我鼓励学生模仿我的调子,给他们也配上音乐,他们读得兴趣盎然,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训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4

对小学生来说,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从最基础的方面进行语文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首要的。语文素质首先是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是最基础的方面。其次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一种社会选择,即通过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喜好以及情绪、气质等心理因素的培育、陶冶与净化,帮助他们从书本上对生活和社会进行理解与探索,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2]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一、小学语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小学生语文素质的现状

近年来,一些教师反映现在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整体水平都在逐渐下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没有了兴趣。汉字写的不规范,作文丝毫没有新意,也没有读书的好习惯,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实践能力差。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上睡觉、打游戏、写别的作业,完全不把这门学科当作重要的科目,也不在乎自己的语言水平。

一些专家也指出,小学生目前这种对待语文的态度,其实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因为现在的语文教育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对语文没有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在逼迫学生按照他们的方式和习惯进行学习,让学生逐渐产生了厌恶感。同样的,现在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也是罪魁祸首,让学生一步一步偏离了原先正确的轨道。[3]

(二)小学语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学生缺乏系统的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部分,现如今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光芒。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对这“训练”二字过分计较,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已成为了陈旧的教学观念,只是针对当今的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罢了,是纯功利性、纯工具化的。[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以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之”[5]。这就是语文,很显然,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在我们平时交流中语言是常用的工具,它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的文字也是如此。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这二者是要同等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2. 学生缺乏对阅读的训练。

现在的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学生们课外阅读的量是很少的,或许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和家长一直在告诫孩子们要多读书,但是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的量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学生不爱读书,对阅读毫无兴趣,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将可以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获得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就这样堵住了。我们应该想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学生缺乏系统的作文教学

在小学生的语文课堂中除了有阅读,还有写作这一重要的板块,然而目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中间发挥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严格按照作文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指导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一点创新,大同小异。在调查教师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大多采用教师自己命题,然后对学生稍加指导后就让学生写作,之后进行批改和讲评的这样一种流程,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提高的[6]。

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而忽视了作文讲评工作,即使是作文讲评,也只不过是老师挑选几篇写的较好的作文读一读罢了,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7]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对作文有畏惧和抵触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越加严格要求,就会越导致孩子写不好作文,就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会让孩子的自尊心也受到严重的伤害。

(四)学生缺乏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

小学生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来看,在他们所处的这个阶段,正是他律道德阶段。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从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对周围人的有意和无意模仿,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教师和家长。这就很难保证他们会按照我们所预期的方向发展,任何一些小的行为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就很容易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例如上课爱说话,坐不端正,不爱写作业等等。如果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一种很好的示范,那么这些行为就会严重影响他们,进而影响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与原因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活动,提倡综合性学习

倡导综合性学习,冲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很适合的。[8]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综合性的学习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和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利于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主,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培养,给学生能够提供更多自我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二)针对学生开展语言、阅读、写作等专项训练

1. 语言训练。

语言的训练离不开丰富的积累,除了有语言本身的积累之外还要有生活方面的积累,文化方面的积累。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去感悟语言的魅力,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状态,能对其进行概括化又能进行具体化。[9]让学生明白语言的用法,使他们可以在生活中也能自然而然表现出自己对语言的喜爱。

2. 阅读训练。

在阅读中,课外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的一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有关资料的整理工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能提高他们自身兴趣的书籍;还要选择与课文相似的一些经典佳作。其次要给学生做好阅读的计划,带领他们按照计划慢慢实现预定的目标。

3. 写作训练。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讲,多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内心,解放他们的天性。如果学生按照原来老师的教法去写作,加上一些束缚的条件,就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教师可以适度放宽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自由表达,毫无保留的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模仿,但是要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优点来丰富自己的文章,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就随便抄袭一篇。

(三)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行为中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现在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要尽早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帮助他们改掉学习上的毛病以及问题。但是不能用体罚等偏激的形式,谁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孩子,家长和教师要真心关爱孩子,帮助他们。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家长要及时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榜样。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文化的环境里,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四)完善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的开发一直是重要的教育问题,它会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语文学习既不是一概抛弃和否定传统,也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需要继承和吸收传统中的精华,剔除其糟粕。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而不是只在乎理论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现代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更好的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平台。课程与教学一直是相互结合的,课程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是传授课程的手段。只有将两个内容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总结

在课程改革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语文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是他们在当前这一学习阶段所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通过文章分析目前在小学语文素质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认识到语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分析原因后,找到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就能使当前出现的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学生最先应该认清自己,充分发挥主体地位,通过提高自身的思维、实践、审美、创新等能力,帮助自己为培养语文素质提供途径。这些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是要重点关注的,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在逐渐发展中,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得到很好的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成长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一定也会进一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胡军.基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倪文锦.语文课程教学法(小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许焕.从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谈小学语文的教学[D].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6]柴甫政.浅谈提高语文素质的途径《学周刊》[J].2011.

[7]茅海燕,罗立新.教师语言表达学[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8]倪文锦.关于写作有效性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 篇5

那么,我们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握这个问题呢?

一、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

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二、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

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徐志摩),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联想、想象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必然产生科学、创造的幻想。就能打破一切观念、思维、方法的束缚。读一个词,要联想到它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和构词方式等;读一个句子或一个语段,要联想到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读一篇文章,要设想它所产生的艺术的、审美的、历史的、现实的等方面的价值;听一件事情,要先判断它的真假,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假想它的意义、作用,或教训等;去到一个地方,要联系到它的过去,直视它的现在,想象它的未来;思考一个问题,要从纵向、横向、比较的、综合的等方面去思考;得出一个结论,要试证它是否成立,是否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等等。总之,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语文有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的独特优势,养成学生善于联想、想象、富于幻想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

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多元性”“立体性”是对语文“基础性”的哲学诠释。一要大胆地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二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大形态的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三要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本。这具有鲜明、深刻、现实的战略意义。语文是重要的信息载体,要认识语文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运用、分配和再生产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正视文本、音响、图像、影像、影视、计算机等多媒体组成的大容量、强时效、立体化的社会生活信息情境,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用健康的心理、正确的观点、科学的价值观去捕捉、吸纳有效的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地转化、再生新的信息。以此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内化和对现代化语文学习技能的掌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四要指导学生切实根据需要正确恰当地解决好文本阅读和文本书写与超文本阅读、超文本书写的关系。现代思维学的研究表明:传统的阅读和书写更能促进人的思维结构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综合发挥传统语文学习技能和现代语文学习技能的优势,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确保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创新综合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五要大胆突破平淡无味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需要,建立活动式、参与式、发现式、探索式、创造式的立体交叉的活而能化。化而能用。用而能创的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科学知识与技能素质。创新素质和身心素质,思维与道德素质得到自由、充分、和谐的全面发展。

论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 篇6

小学语文教学要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 就一定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全面落实和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

(一) 能力的训练。

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像写字和写作阅读能力等;与此同时, 还要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 像观察力之类的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行识记训练和读写训练, 要坚持反复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中,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 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 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识记训练可以促进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又为识记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 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 多表达, 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二) 品格的锻炼。

品格的锤炼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的锻炼。这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训练, 另外还要有语言构造方面的知识训练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要有坚持语言文字品格训练的意志, 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 比如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等。以上的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训练, 都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培养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 习惯的培养。

语文习惯主要是写字和读书的习惯, 以及阅读和识记的习惯, 还有思考的习惯等。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 他的一生都将从这些习惯中受益, 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并能迅速适应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 我们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 独立思考, 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四) 情感的陶冶。

情感陶冶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 能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 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 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 应注意渗透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教育, 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 又不能越过语文教育的本职, 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 但贯穿始终, 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 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训练和启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原则。首先, 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文道统一的。其次, 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文道统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 语言的学习和做人的学习结合起来。

因此, 在小学语文素质内涵的要求下, 我认为在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时, 应该具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 端正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好坏, 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因此, 要树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基础性的学科, 它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训练, 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明确教学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 要始终把素质教育作为指向标, 要坚定不移地遵照课程计划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课都很重要, 它指出了教学的主要目的, 规定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等, 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们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指导思想来优化课堂结构,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教师是主导, 教师是导演, 真正作为主体的是我们的学生, 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 他们的成长才是我们课堂的根本目的。因此, 课堂结构要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把他们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真正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我们课堂效果的好与坏的标准。

关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篇7

既然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决定其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导语文教学改革,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将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目标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具体点说,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把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科去考虑。尤其要紧紧把握“大语文”教学的三个特点:系统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精读全套教材,以期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所谓开放性,就是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内,要向课外延伸,听说读写多方训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懂得如何去掌握学习对象的特点规律,并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谓发展性,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灵活地设置课程。就初中语文而言,可以将课文分为讲读课、朗读课、自读课、精读课、阅览课和鉴赏课等。教师则由“扶”到“放”,有步骤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最后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程度。

其次,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应力求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 1)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讲课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问题。如学习《散步》《我的母亲》《 羚羊木雕》时,教育学生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与父母发生矛盾怎么办,怎样看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等。在批改作文、周记或日记时,更要正确地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 2) 结合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具有识字、读书、写文章的本领。重点则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些语文能力, 就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下面几个原则:一是文道结合的原则。语文学科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但也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加强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 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如学习《藤野先生》《最后一课》等,就要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看到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关系: 教师要很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它们在教学中的同等重要性。只重视读和写,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听和说,语文能力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三是坚持语言运用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不少教师对语言训练很重视, 但对思维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时数又不够多的情况下,更需要语文教师在“精讲”和“巧练”上下功夫。讲授要真正做到“ 精要、好懂、有用”,要在每一节的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抓住规律,举一反三;练也要讲求科学,要让学生把握类型,掌握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少胜多。五是坚持课内外互相配合的原则。我们知道,语文是百科全书,语文知识内容丰富,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仅仅起到“示范”和“指路人”的作用,真正的功夫还在课堂之外。要学好语文,确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学以致用。

( 3)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针对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及其上进精神,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并在竞赛中认识自我,锻炼自己,增强心理素质。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形势需要。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时时想着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时想着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 应该切实贯彻语文能力培养的五个基本原则,组织和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近年来,笔者依据上面的认识体会,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取得了令人较为欣慰的成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已养成预习功课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并基本上达到了“自能阅读”和“自能作文”的水平。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创新教育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 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是最具发展力的民族, 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把“创新”两字牢牢地注入教学过程, 使青少年进入创新性的学习, 拥有创造的欲望, 学会选择、批判地吸收。

当前教育战线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力求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刻不容缓。

一、精心设计———诱发创新的灵感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当设计出可引导学生创新的教学,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教育素材,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调动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它告诉我们: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从中获得启示, 可问同学们,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也是人们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呢?”学生思考片刻, 就会各抒己见, 有的会说从鱼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有的会说从小草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锯;有的会说从蜻蜓、鸟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飞机, 等等。“前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做出了很多发明, 造福了人类, 同学们是否想过要从哪些物体身上得到启示, 发明些什么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发言:

学生甲:从螃蟹的脚掉了又能生长出来的事得到启示, 我打算研究制造人体器官生长剂, 以减少断手、脚人的痛苦。

学生乙:从磁铁身上得到启示, 我打算发明吸星石, 把它放在月亮上, 当流星要与地球相撞时, 它能吸住流星, 以保护地球和人类。

学生丙:从壁虎能灵活地在墙上爬行上得到启示, 我打算发明电子壁虎脚, 使消防队员能迅速地爬上高楼去灭火、去救人, 使公安人员能轻松地爬上高楼去侦察、去追捕。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体现出一种创新意识。人的大脑作为一种思维器官, 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孩子们天真活泼, 需要我们去诱发想象力, 让他们大胆地去观察、分析事物, 认识事物的本质, 悟出创新的角度, 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激荡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

教师要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丰富的创新潜能, 使他们感觉到

湖南道县●朱小英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教师说:“小朋友, 我们学完了课文, 知道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 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现在乌鸦吸取了教训, 变聪明了 (板书:聪明的乌鸦) , 你们好好想想, 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拿回来?”此问犹如一石击水, 片刻后学生举手跃跃欲试。此时教师不要心急, 示意学生充分思考后再回答。

学生甲: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忽然乌鸦飞到狐狸的头上, 用尖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 狐狸疼得直叫, 嘴巴一张开, 肉就掉在地上了, 乌鸦连忙把肉叼住, 拍拍翅膀, 又飞到树上。

学生乙: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 乌鸦真的唱起歌来, 多么动听的歌声!狐狸忍不住跑回来, 说道:“再唱一个好不好!”“好!”狐狸一说, 肉就掉在地上了, 乌鸦马上把肉叼走。

学生丙:狐狸叼起肉, 刚想钻到洞里去, 只听乌鸦大叫一声:“不好啦!这块肉有毒!”狐狸一听害怕极了, 马上把肉甩掉, 乌鸦又把肉叼起, 飞走了。

看似童语, 却闪烁着亮丽的创造之光。课堂上, 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的求异思维内容, 巧妙地提问,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养成求异创新的习惯。

三、捕捉契机———发掘创新的潜能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技能问题, 而提出一个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孩子们能发现问题, 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带有创造性的见解, 是很宝贵的。

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让学生分析周瑜斗智失败的原因, 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诸葛亮神就神在他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 想出了别人所意料不到的向敌方借箭的方法。这时候, 一位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冷不防提出:“老师, 依我看, 课题改为‘草船骗箭’更好, 因为诸葛亮是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的箭。”课堂里顿时像沸腾了的油锅, “草船骗箭!”此提法很有意思, 有价值, 值得探讨, 教师反问道:“究竟用‘借’还是用‘骗’, 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后再来讨论。”

几分钟后学生们陆续举手答问。一位学生说:“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可以看出, 应该是‘借箭’, 因为骗箭不言谢, 借箭才言谢。”另一位学生说:“我也认为是借箭, 因为到赤壁之战时, 诸葛亮不是把借的箭还给曹操了吗, 这就叫有借有还。”

经过讨论、分析和辨别, 同学们理解了用词要辨清感情色彩, 不能离开课文中心这个原则。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多想, 善于质疑, 大胆发问, 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应随机应变, 及时引导,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从更新、更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四、善待童真———忌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在小学生充满童真的言行中, 往往迸发着智慧的火花, 隐藏着大胆的想象和新异的思维。童言无忌, 对于孩子们不合常理的思维或标新立异的行为, 绝不可大声训斥, 而应欣赏童心, 珍惜童真, 剖璞见玉, 鼓励孩子们自幼养成善于联想、乐于想象、求异思维的好习惯。

有一次, 作者给学生布置一个作文题“我长大了干什么?”, 有些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我长大了挖一个大湖, 湖底和湖边使用保温

摘要: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突出标志。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从做好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行动导向三个方面, 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职业道德;技工院校;教育

技工院校的主要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 培养出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 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使学生将来毕业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技能人才。

一、做好为人师表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 教师的举手投足, 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嘴里常带脏话, 你如何批评不懂礼貌的学生?如果教师衣冠不整, 又如何教育不穿校服的同学?如果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打手机、迟到, 如何令违纪学生信服?所以,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

爱因斯坦认为: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书本的知识, 还有职业道德。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行, 在教育中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使学生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笔者与学生共同商讨, 定立了几条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条款:不讲脏话, 上课不打电话, 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为了公平, 采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考核。要学生做到, 教师自己必须做好:平时, 教师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坚守高尚情操, 知荣明耻,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衣着得体, 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尊重学生, 尊重家长。作风正派, 廉洁奉公。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笔者会列举一些案例进行说明。如某学生在面试过程中, 因为手机响了两次, 导致面试失败;某学生与人交谈, 因为说了脏话, 导致打架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引起学生的重视,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理解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本校大多数学生都是90后, 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 从小就倍受父母的溺爱、宠爱, 小部分学生还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连最基本的家务都不会做, 更不要说拆装机械了。这些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怕苦、怕累, 上课不认真, 懒动手操作, 追求享受, 总是异想天开, 总想着不劳而获 (希望通过作弊, 考试能合格) 。如果放任自流, 后果将会是科科不合格, 不能毕业。面对这样的学生, 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引导, 不仅给家庭、学校带来巨大影响, 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作为老师, 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教育这些“边缘”学生。

记得教物流021班, 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拆发动机附件时, 用纸巾包住扳手来拧螺栓。他告诉我:“扳手上很多油, 很脏。”我把扳手放在柴油里把表面清洗一遍, 告诉他“已经洗干净了”, 叫他捞材料, 夏天让太阳把湖水晒热, 然后用一个大盖子盖好, 冬天里我好去洗澡游泳”。“我长大了造一个宇宙飞船, 飞到太阳中心去看一看, 太阳里面燃烧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人一天吃三餐饭太累了, 我长大了发明一种营养物质, 像喝水一样, 一天喝一杯就够了, 多省事。”对这些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都给了高分, 激发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理想中遨游。对少年儿童来说, 只要是合情理的“异想天开”, 都是他们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若没有胡思乱想, 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

广东广州●黄顺好

上来用。当时, 他不大愿意, 但在其他同学的一再鼓动下, 还是伸手在柴油里把扳手捞上来, 并且很卖力地拆螺栓。课后我找这位同学谈话, 了解到他因为家庭环境好, 从来都不参加劳动, 父母要求他只要在学校不参与打架、赌博, 三年后就安排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我告诉他:不要永远生活在别人的庇护下, 父母总有老的一天, 不可能照顾你一辈子。人要自强, 要靠自己, 只有不怕苦, 不怕累, 才能学到东西, 将来到工作岗位, 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实操中我帮助他建立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对他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心与他交流、沟通, 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后来他操作不再拈轻怕重, 而且掌握了很好的实操技能, 还主动报名参加学校的技能竞赛。

教师只要做到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日常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三、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培养团队精神

部分学生, 因家长过分的疼爱, 事事都包办代替, 使他们逐渐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习惯, 缺乏必要的与人协作的原则和方法。对这些学生, 教师要进行教育、引导,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比如行动导向教学, 它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方案, 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在修理实习的理论教学中, 有很多故障内容,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老师很难用语言描述故障, 而且枯燥的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精力分散, 造成学生厌学。学生虽然学完了, 但对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却是一知半解。如发动机冷却系故障诊断与排除, 教师会让学生分组起动发动机, 进行动态演示操作, 并引导他们对发动机进行观察, 思考、讨论、总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小组讨论, 最后能把故障排除。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相信只要在教学中, 我们能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从平时的点滴抓起, 有机渗透, 让学生耳濡目染, 就一定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录波.加强道德教育, 还孩子一片蓝天[R].中国素质教育报告,

[2]杨全和.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想思考[R].中国素质

教育报告, 1994~2009.

(广州港技工学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 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要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 坚持不懈的实践, 一定能培养出一批批创造性人才。笔者坚信, 只要我们真正坚持创新教育, 我们的教育就充满希望, 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 我们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努力把“创新”注入教学过程, 通过课堂精心设计, 激荡思维, 捕捉契机, 诱发创新的灵感和点燃创新的火花, 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语文课的素质教育 篇9

从现在通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走出的古代及现代女性, 让我们品味出女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觉悟、成长的历程。这些女性给予了我们巨大的精神启迪和人生指导。她们言语之间透露出来的优秀品质, 全身洋溢出来的修养与气质, 使她们焕发着异样的光彩。例如:清纯贤淑、聪慧静雅的李清照;自尊刚毅、追求爱情幸福的杜十娘;讲究诚信、追求梦想的玛蒂尔德;苦苦挣扎、以求生存的祥林嫂;温顺贤惠、淳朴乐观的水生嫂。高中语文课本里出现的这些令人景仰的女性形象, 她们尽管大都身世悲苦, 但性格坚强, 以自己柔弱的身躯同强大的社会黑暗势力相搏斗, 虽然很多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 但她们那自尊自爱, 与命运抗争的性格, 即便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很大的思想教育意义。

但是, 当我们面对着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里的这些女性形象进行思考时, 我们会发现:无论从《诗经》中的《卫风·氓》, 还是到《长亭送别》、《杜十娘》, 有关女性形象的作品是多古代、少现代, 多以悲剧结局告终, 且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爱情主题的篇目又占了三分之二。这些女性形象的作品的选取, 无论从国别, 历史年代, 还是思想内容, 都显得集中而单一。

虽然人性是相通的, 如古今中外的爱情就一定有息息相关、亘古不变的东西, 但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道德准则、婚恋观念。时代差异性造成的鸿沟不容忽视。

这些大多数的封建时代的爱情故事, 即使老师会刻意作一些指引, 学生 (特别是女生) 难免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些负面影响。例如君、父、夫三权至上, 男尊女卑, 男才女貌, 夫贵妻荣, 夫唱妇随, “自古红颜多薄命”, 悲观厌世等思想带来的不良影响。由于课本是纵观整个文学史来挑选的, 这样的篇目比例在所难免, 但客观上造成的思想教育方面的负面影响却令人担心。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一方面甩不掉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一方面也要跻身于发挥自我的新时代职业女性的行列。这都需要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断成长与成熟。现代女性更需要培养执着、自信、从容、坚强、乐于求知、关怀社会等特质。

有很多未节选入课本中的名家名篇里的女性形象, 都堪称有思想、有智慧、有风范, 且符合当今时代精神。例如: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三个性情不同、才华各异的女子———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的美丽与勇敢的郝思嘉, 坚强与宽容的韩媚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自重、自强、纯洁、高尚的简·爱;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中贫贱不移、高风亮节, 激励成千上万莘莘学子在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的居里夫人。这些都是女性文学中的代表作品, 字里行间均闪烁着智慧与光芒。这些女性形象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等方面, 能给现在的学生们提供巨大的教育意义。她们能给予学生们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教材的选编以人为本, 当应顺应时代。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 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们懂得自己人生真正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教育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教育;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的是良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化生产有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功利主义影响下,片面强调实用性,强调知识教育,重教书轻育人,对于人文精神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进行培养的有力途径,造成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早就发出警告:忽視或者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关爱。

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挖掘各种信息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把握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凸显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它们多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读着一篇篇课文,我们如在品尝一道道精神美味。如《墨梅》,我们读着“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时,除了欣赏,我们更读出这些其实是在讲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会被邱少云的英雄行为感动,化作一股自觉遵守纪律的力量;学习《一定要争气》,学生可树立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学习《将相和》可建立学生克服人个恩怨,一切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理智。《桂林山水》的秀丽美、《西沙群岛》的富饶美、《挑山工》的踏实美、《无私的爱》的人性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感美……从不同的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

2鼓励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体验到喜悦、幸福、痛苦、忧愁等人生百味。语文教材仅是范本,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名家名作,感受书中人物在对待生死、爱情、友谊等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为高尚者歌,为卑劣者唾。《三国演义》是国人爱看爱听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赏析他们,进而进行讨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具个性的成语、歇后语,独具个性的对联艺术,独具个性的诗词曲赋……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走出语文课本,其实就是一种“大语文”。学生在宽广的语文世界里遨游、吮吸着,对真善美人生有了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人文追求。

3挖掘各种信息渠道,提升学生人文品味。

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问题奶粉”事件被报道时,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又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积极捐钱、捐物;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时候,他们会为奥运健儿加油,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而骄傲;日本否定侵华历史,钓鱼岛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民族危机感急增。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他们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4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品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社会、关注自然和社会,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修养。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的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土壤上,实践语文教育社会化,加强社会实践。例如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民歌民谣、历史故事、古老习俗、特色民居建筑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文化寻根;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家乡水资源状况和动植物生存状态为内容的环保大行动;以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都市社会广告宣传用语、流行音乐歌词及都市人们的习惯语言等为内容的现代都市精神文化写实;策划简单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游览、参观是进行社会实践的又一有效途径。经济的富足,交通的便利,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祟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味。

5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

用教育的智慧让语文课“活”起来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态课堂,生命教育

一、语文生态课堂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

回顾我们小时候的课堂, 简单总结一句话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 那个时候作为学生的我们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的枯燥和乏味, 可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讲授, 学生都是静而有序地坐在教室里。换位思考, 我们自己做学生时都不喜欢的教授方式, 自己的学生又怎会喜欢?语文课堂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的方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倡导生态课堂, 让生态课堂的理念指引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课堂是儿童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 发展的主体, 唯有和谐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才能为学生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在学习中成长, 在沟通中提升……不同的课堂, 同样的精彩!

二、让“活语文”的理念走进语文课堂实践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求养成阅读的习惯, 阅读名家的书籍, 从文字中学习。当我第一次接触张德超的“活语文教学”之时, 我就深深地被这样的教育境界感动。他认为“活语文”就是让学生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条河“活”在源头, “活”在自净, “活”在流动, “活”在包纳, “活”在变化。“活语文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用活的课程、手段和方式方法激发兴趣、激活情智、促进生长、润泽生命的教学过程。我最深刻的体会便是在作文教学上, 中国的学生,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 甚至是高中生, 喜欢写作文的孩子不多, 孩子们写出的东西也如出一辙。究其原因, 责任不在学生, 而在老师, 在于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讲评。更多的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 所以孩子们在老师那里学到的是一样的模式, 一样的写作方法,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习作的枝头绽放个性的鲜花, 而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活”起来, 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实效。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 我给自己定位了三个原则, 作文教学注意生活化、活动化、情趣化, 让活写作诠释活语文的教学。在一次作文题目为《那一刻, 我了》的作文中, 我给出了这样的要求。“根据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 有许多留存在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你我久久难忘。那一刻, 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 也许是在赛场上拼搏获得成功之后, 也许是在收获意外惊喜之后, 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 也许是在老师谆谆教导之后, 也许是在和小伙伴闹矛盾之后……那一刻, 总是难忘而刻骨铭心的。”我在教学作文的时候先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心中“那一刻”的感动与难忘, 为了让这次作文更有真实感, 我布置孩子们在周末为自己创造机会重新“温故”那一刻。这样的两重工作做下来之后, 我发现孩子们的视角远比大人们开阔, 他们的每一篇文章就是他们成长的故事, 真实而感动。

三、生本教育的激情用生命灿烂生命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方式, 更是一种理念。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用教育的激情来践行, 用教师的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 用教师的生命灿烂学生的生命。

上一篇:网损影响下一篇:传播与我们时代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