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素质培养(精选12篇)
化学素质培养 篇1
初中化学教学, 是化学启蒙教育, 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化学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确定了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的目标.下面谈谈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利用新教材起始内容,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第一次上化学课, 总存在好奇心理.所以, 我们想要上好第一节课, 首先要精心设计, 认真准备, 要设置许多问题“催化”他们去思考, 去探索, “加速”他们主动地学习.例如, 绪言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 不能回答.教师做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烧不坏的手帕”后 , 提出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大胆做出猜想与假设, 接着利用身边的资源, 收集资料、制订计划, 再进行实验探究, 最后进行解释与结论, 得出:燃烧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 (或空气) ; (3)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明确破坏燃烧的条件, 使燃烧反应停止, 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样将学生引入新课,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精神饱满, 对化学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学生逐步适应了新教材, 为以后章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彩图、图片等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拟人化的彩图、图片和网址, 这是旧教材所不能及的.翻开课本, 生动活泼的文字, 大量的插图 (原理图、示意图、幽默画等) , 以及各种醒目的栏目 (如“你知道吗?”、“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拓展视野”等) , 更加让人爱不释手.我想一进入初三的学生看到它就会有第一面的好感, 有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 作为教师刚好可以把握这机会, 及时展开化学的入门教学, 把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转化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动力.新教材不仅提供给学生更生动、更直观、更平等交流的内容信息, 同时增添了化学知识的魅力, 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是极为有益的.图片是对知识, 特别是较枯燥知识的一种形象注解, 充分利用图片和和网址, 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枯燥抽象的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录像、录音、幻灯、实物投影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 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利用录像可以将一些生产工艺、科普知识、化学应用、新科技等“搬”进课堂, 扩大教学信息量, 使学生能够在小课堂中看到大世界.而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 使教学活动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集于一体, 有机结合, 灵活运用, 赋予教学信息以交互功能.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帮助下, 每位教师都能运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动态形象, 动听、悦耳、渗透着饱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 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流、教学进度的及时调整有了保证.因而,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大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送效率, 使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 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我在设计制作的化学多媒体课件“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利用三维动画展示沸腾炉、接触室和吸收塔的工作原理, 模拟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酸雨的形成以及酸雨对农作物、森林资源、钢铁桥梁、交通工具、建筑物和文物的毁坏等, 惟妙惟肖, 弥补了教学模型、挂图以及到工厂参观的不足, 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三、利用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中学化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材不仅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 而且较旧教材而言,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 形式的变化都有很大的突破.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 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所以, 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 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 更要重视家庭小实验.打破以往教师讲实验, 学生背实验, 培养高分低能的做法, 并调整好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比例.真正通过对实验的教学, 达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规范操作技能的目的.
四、利用讨论题, 提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教材的每个章节中, 都适时安排了一定量的讨论题, 这些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时, 能充分动脑、动口, 比单纯的听或写要好.另外, 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所以, 通过这种锻炼对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 问:“做馒头时, 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 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 用力揉和, 然后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 为什么?”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 共同用所学知识, 解释这个问题.原来是酸跟纯碱 (碳酸钠) 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有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 从而使得馒头变得疏松多孔.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五、利用化学史资料, 进行品德教育
新教材另一个突出优势是在课本中安排了内容丰富的阅读资料, 这些内容是很好的德育素材,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如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在全球, 臭氧层遭受破坏, 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 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 如英国的烟雾事件, 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 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 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污染及环保的重要性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素质培养 篇2
黄将平
何谓素质?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的整体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化学科学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构成因素之一。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包括学生的化学科学的知识水平、能力、思想水平和品质。在初中化学义务教育中,教师应注意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厂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习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厂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人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厂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租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饶帧保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认以以下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对立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件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义方面,注意调动学生士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人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抛匀豢蒲В旧砭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谑导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牛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计会卞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浪命感和远大目标。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
而人类在生产、牛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会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别重要性。使学生认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看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足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成或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生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兴化,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
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裳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牛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牛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意志。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契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任何学习过程都是复杂而艰辛的。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如深奥的原理难以理解,习题难懂难做,不良情绪的于扰等,如果没有坚强的学习意志是市可能长期坚持单调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的。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让学生长期坚持去故。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四要素”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和促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牛,是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素质 篇3
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
一、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用“探索法”组织教材和教学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②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③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与验证性实验相反,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②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化学实验的现象总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复杂的现象又是人们认识物质变化的向导。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世界的本质变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二、灵活变通各种实验,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2.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著,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
3.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高中生化学素质培养的探究 篇4
一、提高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⑴提高高中化学老师本身的素质。现在大部分高中化学教师认为新课标规定好的教学内容是权威的, 是不能动摇的。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化学教学的停滞, 使其不能与时俱进。这样做不但限制了老师的教学思路, 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关于对教材质疑, 我们要学会开拓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也在发生变化, 有些知识甚至会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化学老师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 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推理演算。化学知识是一个连贯的科学体系, 比较讲究理论推理和科学实验的验证。如果忽视了知识的联系性, 那么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就只能是机械的、片面的, 学生就不能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只有把各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 学生才能掌握完整的化学科学体系, 才能为今后深入的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化学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化学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和深入研究化学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高中生的化学素质, 我们就得好好研究怎样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首先, 我们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抱着“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态度学习, 将永远只会浮于表面形式, 对化学缺乏深入的了解。作为化学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有些人做事事半功倍, 有些人做事则是事倍功半, 花的时间一样, 效果却相去甚远, 这是因为方法不同所致。所以, 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培养高中生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⑴坚持预习和复习。课前的预习, 不是简单的将老师将要讲的内容看一遍, 而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对未知的知识进行自学, 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对新的方程和化学式进行推导和认证。这样做, 学生就能发现自己在学习新内容上的难点, 听课的时候, 就能和老师产生共鸣并能有的放矢的去解决难点问题。课后的复习, 不仅能巩固和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的效果还能检查出自己在前面学习中的不足。
⑵重视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的规范化操作。化学的重点是实验, 有趣的实验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对培养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提倡化学老师将教学带到实验室去, 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多思考。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中、让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中来。这样能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更能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培养学生化学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化学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
抽象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协调运用, 来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必须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学生是不能直接观察到原子的形态、分子的结构, 等等, 要理解它们则需要高度的抽象思维。
创新性思维又称为发散性思维, 指的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不会墨守成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领域的应用是广泛且具有深意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可以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前进。例如, 居里夫人发现镭, 那是因为她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她预见了这一物质的存在, 这件事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必然。
总之, 我们要提高高中生的化学素质, 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打好坚实的基础, 培养化学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努力提高下一代的化学素质, 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中学化学素质教育探讨 篇5
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化学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想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
一、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科学素质。
初中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教好学好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化学“双基”教学,不只是为了升学需要,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是不能升学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化学知识为基础,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大纲”在提出要重视“双基”教学的要求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化学“双基”教学必须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应用。要“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矗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将新编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和即将投入实验的新编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与过去的旧大纲相比较,我们会发现明显的区别是:新大纲都一致强调:在化学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就是说,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既要用化学基本知识武装学生,也要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这些教学目的,是主张“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迫使学生埋头于应考练习的“应试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二、设计好“教”与“学”的两种过程,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老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的基本过程是:明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例如:
第一步: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步:观察实验(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动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第三步:启发学生思考,把生动的直观引向抽象思维;
第四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第五步:组织课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变只有必修课的单一模式和课堂教学的封闭格局,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只设置单一的必修课程,只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强调跟应考指挥棒对口接轨。教学视野封闭、狭隘。对全体学生不加区别的统一要求,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其结果是扭曲和束缚了人才发展;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课程结构。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主张人才资源的多样化、多层次。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化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保证。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选修课的学习,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阅读科普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化学素质培养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人具有更高的素质,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高中阶段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关键。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包括概念、定律、理论等。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能力属于能力范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的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书写实验或观察报告。
(2)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等。从高一开始就要着手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及时纠正思维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防止视而不见、见而不思的思维惰性。对高三学生还要培养和训练其读题能力、创新能力,认识问题要有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的束缚。表达要准确和有序,防止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3)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胆迁移。
(5)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激活旧识,探索新知。②分析比较,综合收敛。③揭示关键,发散创新。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中蕴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找出唯物辩证法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巧妙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中,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重要因素是外界条件(外因),即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颗粒大小等,如果我们能从内外因辩证关系去分析和研究,可以将化学知识提高到哲学高度去认识,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提炼和升华,也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必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不该有分裂和隔阂。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人文失陷的后果会导致科学发展与人类精神相对立,轻则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重则用于制造杀人武器。
(3)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史实,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敬业精神、行为规范,因势利导,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学中还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精神、合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及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这些品质具有强化学习过程的驱动力的作用,又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的反作用。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中深入钻研,刻苦探索,追求真理,力争创新,有益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行为准则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学生应该拥有科学伦理和情感,如爱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并与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通过各种训练,使学生将外在的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科学素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篇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做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 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借用实验的方法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当中,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创造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授之以渔”, 进而达到使之“会学”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结合自身粗浅的教学体会, 我谈一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形成
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借助于实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会联想、猜想, 甚至是幻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要教会学生去大胆地猜想、幻想, 甚至要异想天开。例如, 讲到N2的结构和性质时, 假设N2不存在氮的化学键, N2变得非常活泼, 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 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科学的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前提, 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当中科学的观察要求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过程、积极的思考。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 是思维的前提, 对于事物, 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 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 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 要自始至终, 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 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
在实验前, 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装置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 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 例如,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往往只注意火星四射而忽视瓶底产生的黑色固体 (Fe3O4) 。
三、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而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 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 会发生何种变化。
教师在堂上做演示实验时, 要设计一系列问题, 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在教学中循循善诱, 适时点拨, 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 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 对事物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 不断深入地教学,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如, 做电解水的实验, 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 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 (1) 从物理课可知, 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 (2) 实验开始后, 两极有何现象? (3) 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 (4) 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 而第 (4) 个问题, 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 教师可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教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并引导学生分析, 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8
一、运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活跃、最直接的推动力,它在教学中能有效地强化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通过设置矛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身到教学中来。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分组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采集石灰石做实验,由于有些采集的石料含有较多的硫酸钙,在做实验时产生的气体少。此时,我们便提问解答,我们采集的都是灰白色的石头,为什么产生的气体不一样?由于产生气体少的石头主要含有硫酸钙,至于为什么不产生二氧化碳,我们以后学习。通过上面的例子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要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课外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二、结合实验简介化学史,进行德育教育
公元前100年,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宋朝我国火药已经用于军事;1965年我国合成了牛胰岛素;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我们将实验教学融入中华文明史中,既教书又育人,一举两得,教学效果十分显著。这些化学方面的伟绩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为人类进步立下了功勋,可使学生受到激励,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实践证明,思考性强的实验活动能促进学生心智和技能的发展。因此增强实验思维力度的实验习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实验习题教学,学生要完成实验习题就要对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等实验加工设计出实验方案,再通过实验检证,最终选择最佳方案,确定最佳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实验技能才会得到提高。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起反应。在此实验后我引导学生分析能否用稀硫酸代替盐酸呢?让其通过实验验证,分析得出不适宜的原因。又如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许多学生认为取样品后滴加硝酸银和氯化钡都可以,通过实验验证后发现,滴加硝酸银后两支试管中都有白色浑浊,无法区别,而滴加氯化钡后,一个浑浊,一个澄清。这样学生选出最佳方法是滴加氯化钡。通过练习,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开发了思维。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是课前不认真预习,毫无准备,课上边看书边做实验,对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不规范,不根据实验中的条件,随意取用药量;有部分学生到实验室中来是带着好玩的心理,做实验不认真观察、记录、分析,而是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克服不良的毛病呢?教师必须把实验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操作方面要经常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操作,发现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良好学风。而学生实验无论成功失败,教师都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收获、体会和改进意见等。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更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树立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五、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是一个促进。而以往我们的实验教学拘泥于书本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身边更是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身边接触到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东西很多,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碰到的实际问题,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污染问题,学生最深有感触,教师可采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了解身边有哪些污染和污染源,针对调查结果,结合课本知识,共同讨论消除污染的方法,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巩固了书本上相关的知识点。又如,教师结合所学的“一氧化碳有毒性”的知识,让学生关注报纸上报导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讨论意外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抢救方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教师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并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总之,实验教学能缩短理论与实际应用间的差距,把从理论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变为从实际出发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从兴趣培养、德育教育、思维能力、习惯养成和学用结合等方面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正确路径, 是素质教育应用于实验教学的重要范文, 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生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树满.中华现代教育.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9
一、融入多元智能理论, 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 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把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化学课程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提着实验用品进教室上课, 学生必然很高兴, 积极性也很高;当学习一些贴近生产、生活, 联系实际的知识时学生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 还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以及学校与周围环境的特点开设校本课程和内容丰富的活动课, 也可以将化学与社会、环境、食品、生活等联系的素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深入的研究。另外开放化学实验室, 鼓励学生多做实验, 改进或设计一些新的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搞一些化学趣味知识和趣味实验的竞赛活动, 并进行评比和奖励, 鼓励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制作一些小模型。定期出一些化学知识方面的小报和黑板报, 鼓励学生踊跃投稿等。学生在这种欢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化学, 各种优势智能得到了发展,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增强学科间的渗透,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它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科学知识随社会的实践、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 未来的科技必然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因此, 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 应该有效地与一些相关学科联系起来, 增强学科间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 在学习氨气的喷泉实验时, 可以有效地加强化学和物理知识的相互渗透。教师指导学生做了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可提出问题:烧瓶中为什么会产生喷泉?学生经过分析会知道原因是产生了压强差。接着再提问题:用其他气体能否产生喷泉?学生经过分析知道只要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溶液, 因此可以设计出二氧化碳、氯气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 但是可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提出问题:除了减小烧瓶中压强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形成压强差?学生可以分析出还可以增大下面的压强, 比如—些景点的喷泉就是这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压强差有两条途径:减小烧瓶中压强或增大玻璃管底端压强。再结合化学知识, 学生就可以想到产生喷泉的方法可以有: (1) 减少烧瓶中的气体的物质的量, 使气体溶解 (溶剂可以是水, 也可以是其他液体) , 或使气体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少。 (2) 降低烧瓶中的气体温度, 使气体体积减小。 (3) 在玻璃管底端处密封的装置的情况下, 增大玻璃管底端的气体的量, 如通入气体、使液体气化产生气体等。
化学学科教学可以很好的与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使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提高学生对各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的意识和自觉性, 以及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激发思维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 中学生基本的科学能力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 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 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如学习铁与水蒸气反应时, 一直以来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好这个反应。现在的新教材采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分析评价, 动手实验,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很难忘记的, 即使忘记, 还可以进行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经过上述学习, 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掌握了结论, 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主动探究知识, 总结规律,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四、引导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 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 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 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 学习铁的氢氧化物时引导探究过程如下:1、演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的制取实验,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2、氢氧化亚铁为什么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 最后变成红褐色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因为白色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3、怎么样才可以防止生成的氢氧化铁被氧化呢?学生分析可知必须防止生成的氢氧化亚铁与空气接触。4、设计能防止被氧化的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设计出许多比较有思想的实验方案, 但是否可行呢, 这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然后指导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 学生初步尝试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发挥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为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自身优势, 突出对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科学精神:
1、执着的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强调的是不确定性, 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强调批判和强调创新的精神, 就是要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 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
2、无畏的创新精神。
这是科学的生命, 科学活动的灵魂。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多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要让学生自己表达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个人的分析, 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 大胆地提出哪怕是教师都未曾想到的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3、严谨的求实精神。
科学必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实事求是, 克服主观臆断。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多进行分组实验和设计一些微型实验, 尽量使学生都能亲自体验到动手做实验的乐趣。对于一些仪器设备较简单的实验尽量开展分组实验, 一些装置较复杂的实验可以采用微型实验简化仪器,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做实验。
4、精确的分析精神。
科学不能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上, 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良好的协调合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 必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 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现在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开展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 这些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调合作的精神。
总之, 化学教学应尽可能优化课堂教学, 有效地对学生激发科学兴趣、丰富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训练科学方法, 同时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观、价值观、道德观。只要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中多用心、多思考, 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大量优秀人才。
摘要:本文根据科学素质的含义和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就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五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兴趣,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 (第三版) 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化学素质培养 篇10
一、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方式。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 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探索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
1.利用电教手段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有些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微小,可视性差,或者实验过程太快,现象稍纵即逝,可利用电教手段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视性和清晰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像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等,这些微观抽象,不能直接演示的实验可用电教手段进行模拟,便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为动,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化学实验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反映实验结果的。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善于对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积极思维, 以准确简明的表述、计算的方法得出实验结果。
对一个化学实验的全面观察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 1) 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2) 反应的条件: 加热、点燃、通电,催化剂等。
(3) 反应过程中有无发光、发热、发声的现象,有无溶解、沉淀、逸出气体、变色、产生气味等现象。
(4) 反应的剧烈程度。
实验现象的记录应与实验原理区分开,要重点突出,内容真实准确,语言简练,层次清楚。
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把握实验条件控制的要点,能找出造成实验成败的原因。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制作,以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思维是所有思维水平最高,最有价值的一种思维形式。在实验教学发面,开展实验装置改进和微型实验制作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实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设想或方案,对实验的某些环节、步骤作出的每一点改进,设计出的每一种实验装置,所有这些对学生而言都可以称为创新,都是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对原有装置的改进,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些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改进、然后选出最佳装置。例如, 在做焰色反应的实验时,由于实验室中无铂丝,用燃烧匙有以下不足: 1现象不明显2损坏燃烧匙。学生在改进过程中积极踊跃,设计了很多方案, 最后采用在粉笔顶端挖一个小坑,装入药品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效果很好。 学生参与这些微型实验的创意,设计和改进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化学知识又激发了创造潜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借助典型实验,加强思想品质教育
思想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是化学教师应尽的职责。
在化学实验中加强思想品质教育,要着重抓以下三方面: 1借助典型实验恰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 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化学变化的内因,而反应条件是外因,反应条件不同有机物表现的性质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温下跟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是多羟基表现的性质,而加热时生成红色沉淀是醛基表现的性质,从而树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观点。2借助典型实验增强爱国意识。例如: 借助侯氏制碱原理实验介绍侯德榜的感人事迹和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使命感。3借助典型实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中和滴定实验就需要学生既有细致的实验习惯,又有较强的自制力控制自我,自始至终耐心的遵循操作规则。性情较为急躁的同学做该实验时往往会犯以下毛病: 开始滴定时能做到“滴一滴标准溶液,摇一摇锥形瓶中混合溶液,看看颜色变化。”但连续滴了多滴标准溶液后,看不到指示剂变色,就失去了耐心,导致试验失败。因此教室可针对这个实验把训练自制力也作为一个试验目的,让学生体验到自制、耐心等意志品质也是保证式样成功的条件。
三、改进实验教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从科学的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想,启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素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例如,硝酸具有氧化性,可以和多种金属、非金属反应,课本为什么只演示铜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呢? 实验前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以引导学生领悟教材实验的设计思想: 要研究硝酸的氧化性,常见金属镁、 铝、铁、铜中选哪一种作样本跟硝酸反应最好? 学生联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可得出,只要演示铜和硝酸反应,自然可推测比铜活泼金属的反应情况。 另一方面,铜只有 + 1、+ 2两种价态选铜做样本可了解硝酸跟变价金属反应的情况,另外实验时用浓硝酸,还是稀硝酸? 还是两种酸都试验呢? 学生联系浓、稀硝酸性质差异很大,可得出浓、稀硝酸都试验的结论。
教学中,多做类似于这类问题的启发引导,可让学生体会到许多实验中包含着深刻的知识和方法的内涵。体会到这一点,学生便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上仅是笔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几点探讨,要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并深入教改,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中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摘要: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句话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应科学的方法论角度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思想,启发学生探究实验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因素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浅谈高中化学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篇11
创新素质是人类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是一个优秀民族素质的灵魂。没有创新素质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没有创新素质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作为一名教师,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较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化学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教育呢?
一、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
1、教师要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观念
多年来,应试教育依旧如故,题海战术仍然风行,时至今日,基本上没有动摇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教育思想。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时代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高素质高就高在创造性上,也就是创新素质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高中化学教师,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只有首先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2、教师要改革落后的教学方法
为应试教育所广泛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这些教学方法的直接恶果是训练出了相当大一部分高分低能、机械照搬、唯书唯上的专门人才。教师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探索实践式等为主要教学方法。要确立以学生為主体的学生观和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要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学生以否定的回答,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再如,有的同学化学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教师应多鼓励他进行语言口语训练,有的学生解化学题时,公式不写,步骤不全,教师鼓励他规范做题、写全步骤等等。总之教师上课要运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质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习方法上的思维定势。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则应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构建。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高中化学事物的形成原因或某一高中化学事象对其他高中化学因素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变化多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寻找解决高中化学问题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思维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把握多种不确定因素,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束缚,从而漫游在一个开放的广阔的崭新的思维天地之中。
2、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高中化学中的图象题。要引导学生看清图象的含义,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学生自己找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其中的规律,总结解决此类题的规律。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及一切课内外教学活动,均表现为信息的交换,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分析高中化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差异,创造性地把各种高中化学知识组合在头脑中。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高中化学知识相互联系的理解及某些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否正确,往往还需通过化学实验进行验证,因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尽量放手让学生实验,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篇12
一、加强观察指导,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一定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 无论是做演示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做实验, 都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案, 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实验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要看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例如做“关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 可先进行如下设计:把浸过紫色石蕊的干燥小花先放入装有水或干燥的二氧化碳的玻璃容器中, 引导学生观察。根据现象, 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再把浸过紫色石蕊的干燥小花先喷上水然后伸入装有干燥二氧化碳的玻璃容器中,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 最后再加热含石蕊的碳酸溶液, 更进一步佐证了实验的准确性, 进而归纳出结论。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强化实验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基础, 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问题, 如: (1) 实验操作不规范; (2) 化学试剂用量多, 无节约意识; (3) 不能很好地遵守实验室纪律; (4) 实验后不清理台面等等。针对这些现象, 我采取以下措施来尽可能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 强化实验目的, 让学生先预习实验, 做到有备而来, 并强化药品用量的规定; (2) 加强示范性, 做到言传身教。实验前首先要把实验室打扫干净, 实验所需器材摆放整齐, 做好充分准备;演示时做到规范、熟练、准确, 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 (3) 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 将训练贯彻到整个化学实验教学中, 实验时长期反复要求、反复纠正、反复总结,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加强检查, 督促学生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从而提升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鼓励参与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要对观察到的现象本质进行分析, 对实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课本中一些实验往往已经十分详细, 学生基本上可以不动脑筋, 按照步骤有序去完成就行。这种实验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熟练操作的能力, 却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实验, 学生的创造力才有可能得到显著提高。例如, “检验二氧化硫”的实验, 教师可这样提问学生:“浅紫红色的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能否肯定是由木柴上蘸取的硫粉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而引起的?那么, 如何设计实验排除二氧化碳的干扰, 证明是二氧化硫引起的呢?”学生们积极思考, 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案。有学生联想到前面学习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方案, 很快设计出了新实验方案, 即增加一个对比实验, 排除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干扰。开始先要求学生不能存有依赖心理, 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去做、看、想, 才有可能从成功当中收获喜悦, 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不断提高;其次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因为任何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偶然发现的, 当然偶然中存在必然, 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勇于攀登高峰的人, 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激励实验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浪花, 开启学生的心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1.实验中鼓励学生质疑, 启迪学生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且具有针对性, 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慢慢深入、逐步提高, 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式地上升。例如,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双氧水在常温下能否分解生成氧气?双氧水在酒精灯下慢慢加热有氧气产生吗?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实验中积极引导学生“反弹琵琶”,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探讨灭火器原理时, 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如果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去制取二氧化碳用来灭火, 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如果选择其他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用来灭火, 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逆向实验和思考, 逐步得到结论。
3.实验中激励学生展开联想, 培养学生问题思考的发散能力。例如, 由探究铁丝生锈的条件实验, 联想到设计铜丝生锈条件的对比实验, 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使学生产生联想, 扩大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
总之, 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至关重要, 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 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又便于师生间信息沟通以及教师的及时指导。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自制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治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初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2 (05) .
【化学素质培养】推荐阅读:
高职化学素质教育05-22
科学素质与化学教育08-31
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12-04
化学实施素质教育管理09-11
初中化学的素质教育11-30
化学实验与素质教育11-15
化学实验素质教育形式11-18
化学课堂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11-28
护士素质培养07-20
语文素质培养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