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素质结构培养(精选12篇)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1
“素质”的原始意义,一般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通常是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这种对“素质”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坚持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为指导的。坚持了唯物论,即指出素质是人的先天禀赋为其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离开了物质的自然基础,就谈不上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坚持辩证法的观点,指出先天禀赋并不完全等于素质,一个人不能根据其先天禀赋,来决定其一生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人的素质形成和发展还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一、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它包括个体的创业素质和群体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形成的基础,主要是指人的素质结构中后天形成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这两个层面。创业素质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经过重新组合、归并的结果。作为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的人的先天禀赋,只能是创业素质形成的间接基础;人的先天禀赋在转化形成为创业基本素质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两次以上的加工和转换。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低一级的教育所形成的个体素质都将作为高一级教育培养高级素质的基础。在大学里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一般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再度的开掘和提高。
创业素质与人的一般素质一样,也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创业素质只有通过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动性学习和自我教育,才能得以形成和提高。因此,创业素质与创业实践活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创业素质是主体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较稳定地发挥作用的多种素质的总称。我们根据各种素质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创业素质细分为四类要素,即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这四大要素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均有其独立的地位和功能,其作用和价值无法由其他因素替代。假如有一个要素残缺不全,都将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其他要素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最终影响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并且,以上几个要素又是紧密相联、密不可分的,即创业素质的几大要素一般是按一定关系组合和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特定结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结构的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从整体上决定了主体创业素质水平的高低。
衡量主体创业素质质量水平的客观标志,是创业实践活动的结果(如创建企业、创造岗位、产生经济效益等)。创业素质就是指主体在其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方式和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应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这四个方面教育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其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全面实施、交错进行。根据教育括动的规律,教育目标和内容决定了全部或有关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运行方向和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的选择。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以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开办创业教育系列讲座。聘请知名校友、著名企业家举办相应的学术报告与讲座,开展创业大学生创业经验报告会,完善“全球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等系列大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的组织。
2.完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建设。完善“职业能力教练营”的平台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艺术节等以及各类社会调研活动,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舞台。举办“创业培训班”,提高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资助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世界杯竞赛CSIFE)等活动,并将其建设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品牌项目。
3.探索开放的创业教育实践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创业见习实习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企业中学习并参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建立高校、社区、企业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区域的企业、研究机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各种资源。
(二)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保障
1.建设一支来源多渠道的专兼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队伍的人员构成包括:一是校内专业教师。大力开展创业知识教育,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提供个性化指导,为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师资支援。二是辅导员队伍。筹划同社会专业培训机构一起制订培训方案,开展对辅导员集中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创业教育实践指导人员。三是社会相关人士。其师资来源包括创业教育专家、企业人士、创业精英等,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充实与优化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2.建设一支质量水平高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加大经费投入,拓展培训渠道,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让教师参加创业教育论坛活动,与企业家进行交流沟通;引入专业的师资培训机构,对相关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提高实施创业教育的相关能力。
3.开展基于具体课程的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形成全体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是创业教育取得理想成效的最佳路径。为此,学校计划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树立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藉以形成实施创业教育的最大合力。
(三)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学校在已取得的改革成果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指导,实施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制度建设上,通过教师企业见习制度、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保障并引导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2.在平台构建上,通过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围绕培养创业人才的需要,继续深化开展创业学教育有影响的大学合作办学,为师生的创业教育括动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3.在项目支撑上,加大学校“创新创业基金”的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体系建设。在学校勤工助学基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为困难学生设置创业项目岗位;吸收尽可能多的学生广泛参与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学校创业活动项目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服务。
4.在科学研究上,大力提倡教师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开展研究,同时针对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进行理论探索,一边进行实践改革,一边进行理论总结。
要着力营建一种人人尊重创新创业、个个积极参与创业改革实践的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并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创业教育“面”和“点”的结合,创业教育路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力争推进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摘要:创业素质,是指在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全面地、较稳固地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身心组织要素的总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是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其中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主要有:以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保障;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创业教育环境。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素质结构,培养途径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2
课程代码: 学时:18其中实验学时: 0学分:
1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的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创造方法和创造能力,培养符合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和补充,先修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具体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常用创新思维的知识和要领。
2.提高性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创造思维的基本理论与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具体运用相结合,学以致用。
3.技能性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对重要的思维方式辅以必要的练习与实践,以达到切实提高创新思维技能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教学。
重点:创造性思维形式、思维定势及变革、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难点:创造性思维形式、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期末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作业、实验等)占3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技能型人才 创造品格与素质培养》曹成伟 刘荆洪 贺亚茹主编南海出版社 2009年3月版
主要参考书:
1、《现代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魏奇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版
2、《创造思维训练》 梁良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八、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课程的开设目的。
2、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熟悉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素质——创造思维和知识经济、素质教育之间的的联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创造思维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素质教育与创造思维。难点:知识经济与创造思维。第二章 创造思维原理
1、教学内容:创造思维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本质试析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关于创造思维的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本质试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创造思维的原理。
重点:本章二、三、四节。难点:创造思维的本质试析。第三章创造性思维形式
1、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形式。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训练创造性思维形式,使学生掌握有异于普通思维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并努力将创造性思维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
3、重点、难点
重点:本章的每一节都是。难点:本章的每一节都是。
第四章思维定势及变革
1、教学内容:思维定势及变革。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思维定势及变革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思维定势的表现及权威、从众、经验和理性定势及变革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思维定势及变革。难点:权威、从众定势及变革。第五章 思维视角转化及训练
1、教学内容:思维视角的转化及训练
2、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思维视角的转化具体内容的学习与练习,了解什么是创造思维视角,掌握肯定---否定视角转化、往昔--未来视角转化、自我---非我视角和转化求同---求异视角转化。
3、重点、难点
重点:创造性思维视角及转换。难点:自我——非我视角转化。第六章 现代人个体生活的创新
1、教学内容:现代人个体生活创新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现代人个体生活创新的学习,让学生从书本到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创新思维,掌握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
3、重点、难点
重点:人际交往、幽默和喜剧感。难点:心理快乐的秘密。
九、实验教学
树立正确人才观 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3
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创新能力,就必须拥有大量的人才,在新时期,国家需要开拓型的创新人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树立新型的人才观
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考上名牌大学就是人才,而考不上大学做工人、农民的就不是人才,我们广大教师所形成的人才观过分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地强调共性,往往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学生,采取“划一主义”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人才观的存在不适应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破除这种观念,树立多元化的人才标准。我们要明确,在各行各业只要能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而且有所建树的,就是人才。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靠少数精英,而数以万计的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民族兴亡的根本。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张扬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创造性、创新精神作为衡量、培养人才的一项核心内容,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大胆创新。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的传统观念
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传统教学观认为,对知识记得越牢固越好,并把知识作为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来掌握,在这种观念的倡导下,有的老师在教学中,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用题海战术进行机械训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积极性,其创造性、创新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长期下去就会受到压抑和扼杀。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的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涵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做创新型教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创造性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既要注意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又要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富有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向创新型角色转变,通过自己的创新来引导学生的创新。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师生间是一种垂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在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是不可能有师生间的平等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对科学知识的探讨。学生在这种情形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不但创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就连健康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师就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地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决不能挫伤学生的的积极性,更不能讽刺、挖苦、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主动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看法、意见、思维等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4
一、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
为了解山西省各类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与期望,我们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进行调研,目的是从企业角度寻找高校培养专业学生的方向,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调查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企业实地2种调查方式向山西省62家物流企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回调查表50份。在被调查企业中,从企业类型来看,第三方物流企业占45%、运输企业占35%、仓储配送企业占10%、货代企业占10%;从企业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占62%、股份制企业占30%、国有企业占8%。
2. 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分析。在本次调研的50家企业中,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均较大。他们选择物流人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其中高校招聘占38%,企业内部培训占26%,外部招聘占19%,其他占17%。(2)紧缺物流管理人才排名分析。对于紧缺物流管理人才,如: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库存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国际物流业务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每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排序。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出山西省紧缺物流人才排名,其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占28%)、物流信息管理人才(占23%)、运输管理人才(占21%)。(3)物流人才素质排名分析。对调研数据分析后发现,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他们对于这四种素质的排序也各有不同,图1为各类物流企业对各项素质重要性的排序。(4)企业招聘参考因素分析。企业对毕业生招聘时,在学历、成绩单、沟通能力、实习经历四个因素中,37%的企业认为学历最重要,29%的企业认为实习经历最重要,24%的企业认为成绩最重要,10%的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最重要。(5)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情况分析。在这次问卷调查中,为了解物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情况而设计了相应问题。结果显示,内部定期培训的企业占30%,委托高校短期培训的企业占23%,资助本企业员工到行业先进企业深造的占5%,暂时没有任何培训的企业占24%,其他形式培训占18%。(6)企业对高校培养计划方面的要求分析。为培养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对此进行专门调研,数据结果显示,43%的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环节上,36%的企业认为积累相应工作经验最重要,12%的企业认为理论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重点,9%的企业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键。
综上所述,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大背景下,山西省各类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呈现以下趋势:高校招聘毕业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最主要方式;企业最紧缺的物流人才依次是:物流系统设计人员、物流信息管理人员、运输管理人员;企业认为物流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协同合作能力和抗压抗挫能力;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46%的物流企业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行实习;76%的企业希望和高校有合作;企业内部在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时,内部定期培训和委托高校进行短期培训是最重要的两种方式;本科毕业生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最大优势是综合素质高,但专业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二、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期望的调研与分析
要解决山西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企业急需物流人才,高校就必须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汇总目前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需求。
1. 调查对象与方式。
本次调研以面对面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58名物流专业在校生和18名已毕业学生,共涉及76名学生。
2. 调研结果分析。
(1)入学时学生选择专业的分析。对76名物流专业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有6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热爱物流专业,其中四项选择(专业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受亲朋影响;热爱专业以及其他)共占39%。这一比例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物流专业及其行业进行过了解。(2)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课题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了问卷。有4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有44%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9%的学生认为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5%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针对性不强。(3)对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关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堂教学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学生评教率等。调查结果显示:5%的学生认为很满意;67%的学生认为较满意;28%的学生认为不满意;0%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4)对于物流专业,学校改进方向分析。为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课题专门设计了从物流专业出发,学校应努力的方向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学生认为应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31%的学生认为应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11%的学生认为应采取措施扩大学校知名度;13%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专业就业率;7%的同学认为应当增加教学资源。(5)从事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分析。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需具备的技能重要性排序,了解课程设置方面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实践经验占40%;专业理论知识占38%;人脉和沟通能力占19%;其他占3%。(6)在校期间,学生自我学情分析。问卷中设计了关于学生自我学情分析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满意度。在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其他方面的基础文化知识、实践经验、其他这四个选项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在校期间收获最大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收获最小的是实践经验。(7)学生应加强锻炼的能力分析。关于实践环节中能力的锻炼,我们设计了人际交往能力、软件使用能力、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占43%;软件使用能力占24%;对社会及企业的认识能力占20%;人际交往能力占8%;企业管理能力占5%。(8)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关系分析。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设计问卷,目的是找到课程设置中的弱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5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应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一致;30%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很有用,但在校学习阶段可以先学些基础知识,就业后再去学习考试内容也来得及;6%的学生认为职业资格考试不是很有用;5%的学生根本不计划参加任何职业资格考试。(9)学生竞争实力分析。通过在校学习,学生自我评价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自己的竞争实力体现,以此间接分析物流专业培养方案上存在的缺陷。3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技能与素质;18%的同学选择了优异的学习成绩;24%选择了团队合作能力;9%的同学选择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合起来占19%。
综上所述,通过学生入学专业选择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物流专业及行业有所了解,对学校培养计划有清楚的认识,这也是我们展开调研的基础;针对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设计的问题,反映出在多数同学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的前提下,存在实践环节比重小及专业实验室功能不强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分析,多数同学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表示认可,但也希望能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为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应当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条件并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从学生的角度对物流工作所需技能进行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实践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人脉和沟通能力、其他;关于职业资格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中应加入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以便更顺利地通过考试,更好地就业;在学生自身竞争实力分析中,考试证书、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最差。
三、企业需求与学生期望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物流企业对山西各高校物流毕业生的整体看法是,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较差;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最看重学历,其次看重实习经历;企业认为高校应当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放在第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物流实践环节和实验室建设要求比较强烈。
1. 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比重小。
对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认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训,如软件模拟、实训室实训、企业参观、企业上岗实训等,但对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感觉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更是寥寥无几。
2.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
尽管也有一些院校改革导师制,但大多以导师的课题为主,难以发挥其能动性,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制约。
3. 课程体系缺乏适用性。
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在其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特色进行适当修改;有些学校为应付专业申报,不顾实际需要勉强将一些课程凑合在一起,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严谨的分析和论证;很多课程设置在内容上与职业资格考试不匹配。
4. 学校对专业的支撑力度不大。
调研结果显示,很多学校在物流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缺乏有力支撑。实验室条件简陋,基本没有校外实现基地,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及扩大学校知名度,这些都严重制约物流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书国,陈辉.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式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1-55.
[2]徐国泉.新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27):271-271.
[3]张鹏伟.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3).
师生演讲稿:人才素质及培养 篇5
工商治理类专业从50年代开始在我国设置,80年代为适应改革的需要进进了快速发展阶段,很多高校都重新改造或新建立了企业治理专业。
从国内工商治理专业建设来看,各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单一和雷同,并且较为落后社会需求,更滞后于国外相同专业,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工商企业参加市场竞争的需要,师生演讲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上风。工商治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求职时,显示出企业需求和高校供给存在有诸多矛盾。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需要工商治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环境,尽早进进角色,要求一专多用。
(2)企业希看招到的毕业生具有吃苦刻苦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3)希看工商治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并有很强的文笔和写作能力。
(4)希看能够稳定地在企业里工作,不要把企业当跳板,要有良好的责任感。
固然在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置有本科工商治理专业,招生多为文理兼收,使得我们的新生知识面更加宽广,但各高校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学习、责任感等方面还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状况。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是有限的,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经验,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相差一段间隔。尽管现在到企业中进行实习实践的环节加强了,但学生对企业的真正了解还停留在表面熟悉阶段。
目前从各高校的工商治理专业建设研究上看,还没有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突破;从取得的成果上看,国内工商治理专业建设研究,单项教学改革成果较多,而系统研究较少。
从世界范围看,很多国家都已经把进步工商治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在国际跨国公司里起重要作用的企业家,作为本国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议题,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与实际做法,既为我们工商治理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资鉴戒的经验,更为我们工商治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重挑战。
二、未来企业对工商治理人才素质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及知识治理的到来,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协调经济活动过程的手段—治理,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对工商治理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夸大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应用,特别是知识的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驱动作用,未来社会的经济是不断创新的经济。要与此相适应,那未来社会的治理也是不断创新的治理。面对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应加紧建设创新体系,而这种创新体系的建立,回根结底要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
⑵治理的国际化趋势
治理,作为对经济活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不能不带有本国和本民族的特点,治理在保存了民族优秀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进程加快,将逐渐突破历史的、民族的狭隘性的限制,逐步趋同于国际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⑶对信息的占有、分析及决策能力
“四个途径”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6
谢和平,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于湖南省,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谢和平院士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谢和平院士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谢和平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项国家级奖,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谢和平院士还被美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外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高校招生》:谢校长好!近年来,贵校办学越来越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广大考生对贵校更是越来越感兴趣。请问贵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谢和平:四川大学在112年的悠久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培养了一大批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精英,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为我国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校是国家布局在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近年来,围绕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我校确立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新理念,探索建立了“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管理运行新机制,提出了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自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成人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2.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
《高校招生》:作为我国西部的一所高水平大学,贵校的办学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和平:我校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校专业布局与结构合理,优势专业特色明显。根据。优化结构、鼓励交叉、促进融合、重点建设、提高水平、形成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我校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道路,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我校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等11个门类,有46个国家重点学科,2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9个博士点,346个硕士点,121个本科专业,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1个教育部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
我校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特聘院士24人,杰出教授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5人,长江学者22人,教授(级)1323人,副教授(级)2345人。通过一系列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8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2005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1项,学生在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获得包括。挑战杯。金奖在内的众多好成绩。
我校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9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学化工、物理、计算机、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药学、经济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校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已与42个国家与地区的150余所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是与美国加州大学“10+10”联盟的10所中国高校之一,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实现了多种联合办学。
我校校园环境优美、典雅,服务设施先进、齐全,图书馆藏书699.75万册,并建有历史文化长廊和校史展览馆,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高校招生》:再请问您一个有志于报考贵校考生关心的问题,贵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特色?
谢和平:我校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渠道的作用,构建“三个层次”的培养结构,即以吴玉章学院和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为龙头,面向优秀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交叉专业、双专业、辅修专业、跨专业修课为平台,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培养为主要模式,面向全体本科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通过强化“四个途径”,凸显学校特色,使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全方位开展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突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整合:开设校级人文公共平台课,文史哲等人文类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开设《中华文化》课,以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熏陶学生;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程和讲座、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系列活动陶冶学生;设置“社会服务学分”,坚持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管理的重心前移至学生宿舍,以和谐包容关爱的宿舍文化塑造学生。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能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鼓励建立跨学院的联合培养实验班,采取“2+2”、“1+3”、“3+1”等多种模式,实行交叉培养;建设交叉专业,设立“四川大学交叉专业发展基金”;设置交叉课程,鼓励高水平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交叉知识学术讲座;组建跨学科交叉团队,组织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
以科学研究的强势带动人才培养。积极将现有的优质科研资源、前沿的科研成果、先进的学术水平、一流的学术大师等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各级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坚持教授上讲台和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制度;实施创新教育学分制度,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可直接保送研究生;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高年级本科生进科研平台、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设立各类学生创新基金,已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资助了100余个学生科研项目;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
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学校把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观念和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到学校的本科教学中,力争使在校生至少有一次国际交流经历。近年来,持续开展了“2+2”、“3+1”等33个本硕博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来校的外国专家700余人;每年组织10多个国际夏令营活动;设立“海外学习发展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学习、研修;选派优秀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大公司参观考察和实习。
浅析人才素质的含义及其结构 篇7
(一) 素质的含义
1. 语义学上的“素质”。
素质一词最原始的词义是“白色质地”或“白皙的容色”。
2. 素质词义的引申。
素质的词义曾经至少发生了三次引申和拓展。第一次引申:把“素质”由“白色质地”引申为“带有根本性质的物质或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第二次引申:是把“素质”一词引入生理解剖学。它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方面的特点。第三次引申:以生理学、心理学的引申为基础, 被引入教育学、人才学、社会学等学科。在人才学领域, 素质 (这里特指后天素质) 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 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二) 人才素质的含义
目前, 学术界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说法, 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人才素质的含义做了不同界定, 各有其特点, 也各有其合理性。在这里, 我们主要是从人才学的角度对人才素质进行界定。本文讲的人才素质, 特指后天素质, 是指人才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实践锻炼所形成, 可以用以发挥创造性劳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和相对稳定的基本内在品质。
二、人才素质的结构
长期以来, 史学家、文艺家、思想家就对成才的内在要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德、识、才、学、体五大内在因素。自人才学产生以后, 学者们有用结构原理去分析各种内在因素的结构。关于人才素质结构的论述, 现在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第一, 人才要素分为德、识、才、学、体等要素。第二, 分为品德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结构、生理结构。第三, 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生理素质。以上三种划分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也存在局限性。第一种划分主要代表传统的时代背景, 对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揭示不足。第二种划分认识个性素质是品德素质的应有之义未免带有重复之嫌。第三种划分不能显示各自形成的主要基础。而且上述三种划分方式没能完全反映出人才区别于非人才的基本素质。根据这个为出发点再结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 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有:
(一) 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思想政治品德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的葬礼的演说》中讲道:“说漂亮话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卡尔·马克思最讨厌空话。他不朽的功绩在于, 他把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党从空话下面解放出来, 并给了党一个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利益的优良道德品质。一个优秀的人才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不论对己还是对社会都是极为可怕的。当今在女大学生中流行“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的说法, 这表明人们由上世纪40年代对群众疾苦的同情, 演变成而今对权钱的崇拜。尽管这是个人的选择, 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大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如果任由这样的思想观念充斥着大学生, 无疑对国家建设带来很大危机。所以,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品德放在第一位。
(二) 智能素质
1. 知识素质。
作为人才, 要想取得成就, 就得掌握必要的知识。列宁就人才知识素质问题有过不少论述。他说:“没有专长, 没有充分的知识, 没有管理的科学知识, 你们又怎样能够管理呢?”列宁认为, 只有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在这里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是, 在现代知识社会背景下, 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显然不能迎接各种挑战。笔者认为,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成为现代社会人才的根本条件。也就是说, 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要适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 拓宽基础知识和加强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对专业领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同时, 也要将博与专、基础与特长较好地统一起来。比如,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 进行跨学科选修, 以培养自己成为基础扎实、宽厚, 又经过多领域训练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要求。
2. 能力素质。
能力系统由认识能力、转化能力、创新能力组成。一是认识能力。基本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这些基本的认识能力在人才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火烧赤壁后, 诸葛亮让关羽去守曹操必经之地的华容道, 这是表明诸葛亮超强认识能力的典型范例之一。二是转化能力。所谓转化能力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这就需要人才在强化动手能力的同时, 还应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 一方面, 人才还必须具有全面适应的能力, 即有较强的适应性以适应各种不可预测的挑战;另一方面, 人才需要突破知识的限制。人才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知识的格局内, 缺乏打破成规的精神。人才有相当的学问和知识是好事, 但重要的是不要被知识所限制, 要在处理工作当中充分运用自己所具备的知识, 这样, 学问和知识才会成为力量。三是创新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当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如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要发展必须靠创造性劳动才能迎接挑战。创造性劳动需要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 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给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又是人才迎接挑战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创新能力是结合认识能力和转化能力的一种更高的能力。
浅析人才素质的含义与结构 篇8
一、人才素质的含义
“素质”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素质一词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才学等领域具有不同的概念。在人才学中是指人才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具体的说, 就是指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社会实践以及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 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 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区别在于, 先天素质是与生俱来的, 主要是通过遗传获得的;后天素质是在教育、环境、实践以及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把握人才素质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 人才素质是先天素质与后天习得素质的有机统一。先天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为人发展为人才提供了一种预期的可能。如果先天素质良好, 后天素质在教育、环境、实践以及自我修养的基础上就会缩短成才的时间, 加快成才的速度;如果先天素质一般, 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克服先天素质的不足, 发展成为人才。但是如果先天素质有缺陷, 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如遗传病造成的“唐氏儿”, 就不可能形成后天素质发展成为人才, 最大的成功也就是能够生活自理。然而, 没有后天的教育、实践锻炼, 即使先天素质再好也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只会逐渐的钝化消失。因此, 后天习得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素质, 对人才的发展具有绝对作用。
第二, 人才素质是相对稳定性和发展变化性的有机统一。人才素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大多数的时候这种变化是看不到的。在量变阶段, 人才素质的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 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到了质变阶段, 有一事物变成他事物了, 发生了质的改变, 我们就能看到了, 人才的素质就是在不断地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第三、人才素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人才素质是人才个体拥有的素质, 由于人才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参加的社会实践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 人才形成了不同的内在品质, 然而由于人才又处于同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比如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一个企业等等, 所有人才后天习得素质又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培养社会共同要求的素质, 又要兼顾人才自身特有的素质。
第四、人才素质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有机统一。人才素质是人才内在的各种属性,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被人们了解, 也只有通过创造性劳动才能得到组织、权威以及公众的认可, 得到社会的承认。所以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关键看内在素质外化出来的劳动成果的价值大小。
第五、人才素质是个别性与集体性的有机统一。人才素质由四部分组成:思想政治素品德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生理素质。每一个单独的素质在人才社会活动中都发挥这独立的作用。但是, 人才素质是一个综合体, 共同构成了人才素质的整体。一方面人才素质的发挥离不开其他素质的支持和影响。所以, 既要单独培养人才素质, 又要综合提高。
二、人才素质的结构
人才素质是有多种要素组成的结构复杂的综合系统。人才学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之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此时, 中国对人才的素质的总体要求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学者对人才素质具有不同的看法。
王通讯教授认为, 人才成长的内在素质包括五个部分:德、识、学、才、体。其中德居首位, 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道德败坏, 品德很糟的人。无论多么有才华都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叶忠海教授认为, 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系统包括生理因素系统和心理因素系统两个系统。生理因素系统包括人体器官及其功能、人体组织结构、人体生理活动规律以及人体健康与寿命等。心里因素系统包括智能因素系统和非智能因素系统。智能因素系统又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个部分组成。非智能因素系统由品德结构和个性结构组成。
罗洪铁教授在早期认为, 人才的素质又四个人部分组成:品德素质、智能素质、非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后来, 说法发生了变化, 仍然由四个部分组成: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现在, 罗洪铁教授对人才素质的表述更加准确、科学, 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以及思想政治品德素质。
从上述的表述可以看出, 人才的素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生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居于首位, 起统帅作用, 对人才的发展起着指导向性作用, 保证人才的发展的方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从而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思想文化中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司马光在论述中讲到:“德者, 才之帅也, 才者, 德之资也”, 明确了德与才的关系。
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思想观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品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觉悟、政治态度以及政治生活习惯等;道德品质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不仅帮助人才坚定了政治方向和立场,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同时也有助于人才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庭、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激发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力。
智能素质由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两部分构成, 即所谓的“学”与“才”。知识素质是指知识结构体现出来的知识系统。知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了知识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合理, 知识素质就高, 反之, 就低。知识素质包括哲学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经验知识。哲学知识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基础。专业知识是根本, 是核心, 是人才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理论依据。而且人才想要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所建树, 就不得不学习专业知识, 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理论, 而且要了解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 不断的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的水平。相关知识可以启发人才的学术研究, 只有博学, 才能活用。基础知识是研究其他问题的基础, 是工具性的知识。经验知识是实践的总结。能力素质是人运用知识的能力, 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力和创造力。其中感知力是能力素质的前提, 创造力是能力素质的核心。
心理素质, 也称非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人的需要、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气质和性格等心里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强化、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心理素质可以间接的影响人才的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好, 精神状态就好, 从而有利于身心。同时, 心理素质也可以间接影响人才的智能素质, 心理素质好, 学习知识的能力就快, 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强。而且,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激励个体生成和实现成才目标, 并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地努力, 持之以恒。
生理素质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及体内各器官表现出来的结构和机能。生理素质由若干要素组成, 主要包括:人体器官及其功能、人体组织结构、人体生理活动规律、人体健康与寿命等。生理素质是人成长与发展的载体, 没有好的身体素质, 成才就成了无源之水。而且人的生理素质影响人成才的速度与层次。比如, 身材轻小的很难成为篮球运动员, 身材高大的很难成为体操人才。而且, 人生理素质的变化制约人才的最佳时间, 所以应该寻找最佳时间。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9
关键词:全媒体人才,技能结构,综合素质,互动,互联网思维
在全媒体时代, 内容的表现方式多样化,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准确、及时、有效地将信息告知大众。在全媒体时代, 多种因素决定了受众到达率, 比如内容, 技术、竞争者、用户等。所以, 全媒体时代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 “内容为王”的观点已经过时, “动动笔杆子就能办好新闻”也只是一厢情愿了。如何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呈现给受众?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何始终走在受众前面, 引领受众的习惯?这是全媒体人应该思索的问题, 也是能否办好媒体的关键所在。
所以, 在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人不仅仅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底, 也要能满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比如, 对于视频、图片的处理编辑能力, 利用技术手段等让同质化的内容被关注的能力, 引领受众、引领时代走向的能力等等。在大致分析了多媒体时代媒体运作方式, 了解了一些出色媒体的发展轨迹后, 笔者发现全媒体人才需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素质。
1 多媒体信息加工编辑的能力和了解受众的能力
打开任何一家新闻网站, 在首页上都会看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甚至是FLASH制作的动画。而且, 图片、视频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所以, 作为一个多媒体人, 不仅要把好文字关, 还应该学会处理图片、音频、视频, 一些编辑软件, 比如Photoshop、premier、audio都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
另外, 在全媒体时代, 新闻内容很多来自于用户的免费提供, 信息繁杂, 良莠不齐, 但其中有有趣、有用、有价值的信息, 全媒体人就需要将有用的信息甄别出来, 并重点推介。就像在一群石头中寻找宝石, 这个过程需要全媒体人的眼光, 究竟何种信息是受众需要并且感兴趣的, 哪些是能够获取公众注意, 获得很高的点击率的, 哪些是确实有用, 需要引导受众去接受的。这需要编辑对受众有着足够的了解, 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跳出自己的感觉去筛选信息。
2 组织互动、引导互动的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 各个媒体发布的信息大致相同, 即便有独家新闻, 也会很快被别家媒体转载。所以, 如何让受众在信息重合的多家媒体中关注一家, 而且持续关注呢。这就用到了互联网思维, 也就是组织互动, 引导互动, 让受众参与进来, 参与一个话题讨论, 或者参与一个新闻的采访与制作, 都是吸引人气的好方法。
但是, 什么样的话题是受众愿意参与讨论的呢?这就需要全媒体人了解受众的处境、心态和想法, 能引发受众共鸣的话题就是好话题。在大数据时代, 可以观测到受众上网检索的关键词, 经常观看的信息, 关注的话题等等, 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研究, 就可以大致了解现在大多数受众的兴趣及需求, 对症下药。自然, 国家政策法规, 如房价政策, 交通政策等, 可以作为话题, 社会突发事件, 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作为话题。话题的来源可以多样, 但从哪个角度切入, 就要考虑受众体|验了。
而怎样才能让互动不跑偏, 合理, 绿色规范呢?现在比较流行的互动方式是跟帖和投票, 投票比较容易掌控, 不容易出现偏激, 触犯法律政治的语言, 也不会起冲突。但是跟帖就很难控制, 所以编辑对于跟帖要24小时监控, 对于类似“水军”的跟帖, 要严厉抵制, 对于偏激言论, 要适时引导, 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才能良性循环, 为以后的互动打好基础。
3 搜索引擎优化的能力
根据Alexa对新华网做了内容传播效果分析, 其中, 35%的数据链接来自于百度, 也就是说, 是百度搜索将流量引入了新华网。据此来看, 新华网的点击率很大程度归功于百度, 这说明了百度搜索引擎对于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百度搜索引擎是对同一信息的排序。就像搜索一个关键词, 百度上会出现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信息。但是, 一般来说, 第一条信息的点击率>第二条信息的点击率>第三条信息的点击率, 第二页的信息基本就无人问津了。所以, 在百度搜索引擎上, 排名愈是靠前, 就愈有被点击到的可能性。怎样才能在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呢?一是, 加入百度推广, 通过花钱, 让排名靠前。二是, 网站的内容, 关键字的密度, 网页的打开速度, 外部链接等很多方面影响排序。这就需要编辑对SEO深入了解, 然后逐步去优化网页, 从技术手段上去让排名靠前。
同样的内容, 同样的信息, 点击率却相差很大, 从这点来看, 就说明现在不是“内容为王”“动动笔杆子就能办好新闻”了。内容以外的因素, 也关系着一条新闻的命运。搜索引擎优化, 就是一个因素, 它能够让新闻点击率提高, 这是技术手段的问题, 需要全媒体人去摸索和研究, 然后熟练的掌握。所以说, SEO, 搜索引擎优化能力, 也是全媒体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4 网络专题制作能力
网络专题制作的能力代表了一个网站的水平。在这个拼速度的时代, 专题制作不再是慢条斯理, 有充分的时间去酝酿的, 而是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做出尽可能全面、准确的专题。比如, 在512大地震时, 新浪网在十分钟之内做出一个专题, 而网易晚了几分钟, 就在流量上差了许多。
网络专题中, 不仅有最新的新闻, 也有背景介绍, 以及几乎所有相关事情的介绍, 包括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在十分钟的时间内, 怎么可能会搜寻到如此庞杂的信息, 这些庞杂的信息是怎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分类的?这都需要我们去思索。
一名学生曾问新浪网副总裁陈彤:在512地震中, 你们是怎样在十分钟之内做出一个专题的?陈彤当时说:因为我们在冒着生命危险制作专题。确实, 在感受到震感后, 编辑人员都没有撤退, 而是抓紧时间制作专题。但是, 不免感到陈彤的回答有些牵强, 即便是冒着生命危险, 那些详尽的背景资料都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的呢?可以猜测, 他们已经提前做好了各种题材的专题框架, 而且背景资料都已经准备好, 就差事件发生了。猜测是否准确不得而知, 但不容置疑的是, 在网络编辑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制作各类专题的框架, 比如灾难类的, 突发类的等等。熟知各类题材的专题制作, 头脑中有清晰的框架, 是全媒体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5 新产品研发能力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讯息”, 这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媒介平台的重要性。比如, QQ的出现, 让受众获取新闻信息从报纸、主流网站、门户网站到了社交空间, 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以前是通过自己获取, 现在是通过社交分享来获得信息。博客的出现, 让新闻内容从单一的媒体提供到受众上传, 这不仅减少了媒体的工作量, 而且让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比如, 在奥运会上刘翔退赛后, 新浪博客上一些名人, 如韩寒、董路、黄健翔等人都发出了评论, 这是名人自己发布的, 而不需要媒体死乞白赖的采访。其中, 董路认为刘翔应该走完110米, 而黄健翔支持刘翔退赛。这两篇评论引起了当时网民争论的高潮, 引发了极高的点击率。如今, 微信又出现了, 在微信上有了许多自媒体人, 他们通过微信公共账号来分享观点, 进而收费维持生活, 这也是一种媒体人存在的方式。
由此可以看来, 一种好的新产品, 会引发媒体的变化, 或是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 或是传播方式的改变, 或是媒体人存在方式的改变。对于全媒体人而言, 将眼光停留于新产品研发上, 引领受众的习惯, 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
全媒体时代对全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还要会剪辑视频, 美化图片, 快速制作新闻专题。不仅要能够组织互动、引导互动, 还要能通过技术手段让新闻内容在搜索引擎上排名靠前。最重要的是, 还要有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是从全方面来要求全媒体人, 全媒体人要具备文字素养、技术素养和创新素养, 还要有互联网思维。这些能力就是全媒体人在全媒体时代立足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10) .
[2]柳军.全媒体时代的传媒人才培养[J].新闻战线, 2012 (10) .
[3]周德国.着眼“全媒体”时代需要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1 (4) .
[4]吴桂霞.我国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5]刘寒娥.网络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J].科技与出版, 2010 (11) .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10
关于素质教育, 具有权威性的解释是:“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依据燕国材教授在其专著《素质教育论》中关于人的发展“三层面说”, 将人的素质分为基本的三类:自然或生理素质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 其中社会素质又分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2]。相应地, 素质教育的结构可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以及服务素质教育八个方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四川省高等院校体育专家、学者、教练等78人, 其中教授27人, 副教授51人。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以及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科学汇总和严密逻辑分析, 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具体步骤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特征值提取因子;求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载荷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以便更好地解释各因子构成;载荷矩阵中的变量按其在因子上载荷大小的顺序输出。由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可知, 该因子分析共提取16个公因子, 且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0.86, 具有较好的因子累计贡献率。参照体育哲学、体育实践与素质教育论的有关分类方法, 并依据各因子所内蕴的素质性质相似度, 对上述16类主因子进行了归纳概括。
相关研究及运动实践表明, 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 是体育服务型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三个主要内容。基础知识素养、体育专业知识素养和科学方法素养集中体现体育服务型人才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水准, 可以概括为科学文化素质。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体育服务型人才身体素质发展水平, 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可统称为心理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因子明显反映的是技能素质。基本审美素养和体育审美素养形成了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服务素质则主要包括基本服务意识和体育服务技能。
思想道德素质一直以来是我国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服务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要培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科学文化素质反映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状况, 针对我国体育本科教育专业面过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当前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应着重构建体育服务型人才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体系。在专的基础上博, 在博的基础上专, 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并善于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3]。
体育服务型人才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耐受能力以及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 运动素质除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体育运动的一般素质外, 更侧重指专业教学训练所需的专项特殊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一般的智力因素、体育独特的智力因素、成就动机和欲望、体育情感、意志品质、自尊自信等自我意识、自我发展能力、竞争与合作意识、人际关系等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面对纷繁多变的21世纪, 体育服务型人才尤其要坚持以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 以体育独特的智力因素为专业心理要素。
技能素质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通过脑力与体力劳动而形成的能力水平, 由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构成。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外语运用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专项运动技战术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以及体育科研能力。
审美素质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学习中随着知识、思想、道德的积累、升华, 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美的鉴赏能力。体育服务型人才的审美素质是在正确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趣味和较强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 发展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中健美的身材、流畅舒展的运动动作、气魄壮观的体育场馆、设施、竞争协作的体育精神、轻盈洒脱的体育舞蹈以及欢快动感的音乐节奏等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服务素质则主要包括基本服务意识和体育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是指企业或团体全体人员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是发自服务人员内心的, 是服务人员的一种本能和习惯, 是可以通过培养、教育训练形成的。目前, 一个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地建构、完善和成熟起来, 这个大的服务体系包括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社会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健身活动方法体系、体质监测体系、社会体育科研体系等。而体育服务型人才在这个体系中担任了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当今体育服务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服务素质。
2、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体育服务型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其内容结构势必随之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予以补充、丰富、完善和与时俱进。
摘要: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推理等方法, 经研究分析得出当今体育服务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以及服务素质。
关键词:体育,服务型人才,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8。
[2]燕国材:《素质教育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12。
浅析市场营销人才素质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 营销人员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市场营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营销专门人才,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要面对市场的巨大冲击,营销人才作为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核心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优秀市场营销人才的工作迫在眉睫。
一、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市场营销人员每天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以说每天都向公众展示着自己的素质,并由此而展示他所代表的组织的“素质”。那么一名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1.品德高尚,具备现代营销理念
营销活动是一项塑造形象、建立声誉的崇高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严谨、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和廉洁奉公、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身居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刚强而不执拗,谦虚而不假装”,这应该成为营销人员共同的职业操守。
另外,作为优秀的营销人员,他需要清晰地了解正确的现代营销的发展方向。现阶段正沿着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关系营销理念、社会营销理念方向发展。社会营销理念的一大特点表现为强调社会环保,凸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2.勤于思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合格的营销人员会处处留心市场动态,注意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善于发现每一个有用的信息,并且思维敏捷,对周围的细小变化都能很快作出反应,从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必须能吃苦耐劳,做到脑勤、嘴勤、腿勤,无论对方是不是客户都要热情地介绍产品,态度诚恳地回答对方的提问。同时,业务人员还必须对企业具有“与兴俱兴,与损俱损”的责任感,有与企业荣辱与共的主人翁精神。
3.知识渊博,沟通能力强
市场营销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强调企业整体营销活动,不仅重视产后的推销宣传,也重视产前的调研工作,所以要求营销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包括商品、心理、市场、营销、管理、法律、公关、广告、财务、物价、人际关系等知识;其次要具备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领域,增加自身的知识面;另外还要具备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沟通能力。
4.心理素质好,能随机应变
营销工作充满酸甜苦辣,可以说挫折是营销人员的家常便饭,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优秀的营销人员会始终保持浓厚的职业兴趣,以持久的热情从事营销活动,探索营销成功之路;同时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信心,遇到挫折和障碍时,能够自我激励,始终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另外,在营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千奇百怪的人和事,因此,营销人员一定要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5.饱含激情,持续学习
学习者不一定是成功者,但成功者必然是擅长学习者。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淘汰的周期非常短,营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才可能满足市场瞬息万变的需要。因此,优秀的营销人员需要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见贤思齐,勤勉不懈,持续学习,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深入了解社会、行业、客户,掌握更为先进的营销方法与技巧。
二、如何培养优秀营销人才的素质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实践变化的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道德教育,培养法律意识
对营销人员来说,不道德的销售行为或许在一次交易中会侥幸得逞,但要建立与发展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百分百的诚信。在销售过程中,产品介绍不当或违反有关承诺、保证以及商业诽谤等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销售行为,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当前由于一部分学生过重地看重个人利益,缺乏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强,因此,教师要对营销专业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使其掌握正确的道德规范与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做到遵纪守法,并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觀和价值观。
2.改革课堂教学,推行素质教育
全方位实施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课程为主体,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辅之以第二课堂、学术讲座等方式的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不断完善、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课堂讨论与典型案例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电视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教学的信息量,保证教学效果;专业学科教师把知识教学、技能训练与承担的企业营销服务业务融汇贯通起来,然后带领学生直接进入市场,参与企业的实际营销运作,锻炼实战营销技能;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实行知识考核与能力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并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创新精神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营销素质考核体系。
3.丰富第二课堂,拓宽知识面
为了优化知识结构,营销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完成院际选修课程,比如经济学类、心理学类、统计学类、公关学等学科,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建立合理而宽泛的知识结构,做到以专驭博,一专多能。同时,高校可以邀请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边缘学科等方面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专业竞赛,来营造学习气氛,带动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力,激励学生信心。此外,学校还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展览、开讲座、设论坛、搞沙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实施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
营销人才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为了缩短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周期,学校可以尝试与大中型商场、有关公司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强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联系,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商业劳动、生产实习、产品推销等实践性教学过程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将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实际工作者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请进课堂,开设“企业讲座”课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市场营销专业通常有专业认识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系统的实习计划,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在实践中理解营销学专业知识并初步掌握各种营销技能。另外,为了促使学生的实习工作顺利进行,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市场营销研究中心,让学生和企业在职人员一起进行项目的市场研究和项目实施的研究与开发。
5.促其完善自我,保持工作“激情”
优秀的营销人员,必须要像水一样随时改变自己的形状,接受改变缺点的挑战。微笑,开朗,主动、诚恳、热情、积极,付出,感恩,接受挑战,坚持,乐观,兴奋等等,这些特质都是合格营销人员必须要具备的。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能清楚地审视自己,自身有哪些缺点会阻碍业务的发展,逐步将其改正,不断完善自我,适应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营销人员还要面对种种挑战,对于陌生的恐惧,面对拒绝,面对挫折,甚至面对客户的不理不睬,他的心情可能跟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有成交时的喜悦,也有面对辛勤耕耘却没有结果的失落。因此,教师要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营销的激情,要让他们明白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他们面对的风险越大可能获得的报酬越高,只有坚定不移的激情才能带来卓越的工作成就。国外的很多营销公司,经常在每天清晨,对员工讲述一些营销前辈的辉煌历史或者唱一些慷慨激昂的歌曲,让他们在这样一种有激情、充满希望的氛围里感染激情。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人员是企业营销活动的主体,其综合素质与能力、整体形象与修养是否优良,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成果和经济效益。因此,高校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才,满足市场的广泛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国庆: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保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7期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篇12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对装备保障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军事人才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 “我军今后的人才培养, 要朝着综合性和复合型的方向努力, 尽可能使他们成为既精通某一专业又具有广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人才。”[1]上述提法也对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科学的依据。信息化条件下, 对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内在要求时, 必须要用超前的眼光, 赋予新的内涵, 不仅要立足于部队建设的实际, 还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成长发展的需要[2,3,4]。
1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四维模型
素质, 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泛指人的发展潜力或潜能, 即发展的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形成稳定品质和素养, 以能力的形式释放出来。论文认为, 装备保障人才的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维度构成, 如图1所示。
1.1 素质引导维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的引导维, 主要包括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决定着装备保障人才的方向。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是装备保障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石”, 对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信息素质、创新素质等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很高的政治素质, 就是必须真正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能坚决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政治素质的核心所在。”[1]
面对信息化战争, 装备保障人才只有具备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纯洁的道德思想, 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保持革命军人的本色,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千方百计地完成艰巨的装备保障任务。无论形势发生什么变化, 无论战争形态发生什么变化, 无论军事人才素质结构、复合程度发生什么变化, 思想政治素质是我军装备保障人才的首要核心素质都不会改变。
1.2 素质基础维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的基础维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 决定着装备保障人才的潜力。文化知识是学会各种高新武器装备操作使用和专业技术的基础。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装备保障人才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新本领。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知识, 即使了解一些军事技术和现代组织指挥艺术, 也是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更不能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武器装备信息化、信息系统网络化、作战要素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对装备保障人才的文化素质特别是高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系统的理工科知识。二是广博的人文知识。三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四是科学的管理知识。专业素质在这里主要是指军事专业素质。装备保障人才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军事专业素质, 才能敏锐察觉和有效把握新军事变革对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指挥等带来的新变化, 具备驾驭未来信息化作战能力[5,6]。
1.3 素质前提维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的前提维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 决定着装备保障人才的发展。生理素质主要指的装备保障人才的身体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生理、情趣、意志等素养和特征的综合状况, 是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形成的前提, 是构成战斗力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身体是知识、技术和精神等非实体战斗因素的物质载体, 是人的战斗能力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积极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 具体表现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相应的情绪体验, 是一种追求真理、积极向上的情感。装备保障人才只有具备积极健康的情感, 才能在未来战争中, 抵制敌人的心理攻势, 保持高昂的斗志, 才能有效控制情绪, 防止轻易动怒, 进行理智思维, 实施科学决策。
1.4 素质支撑维
信息化条件下, 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的支撑维主要包括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 决定着装备保障人才的革新。信息素质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的认知和有目的地获取、利用、开发等方面的素质。装备保障人才的信息素质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文化、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和信息心理等基本要素构成。这六大要素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创新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的创新思维。装备保障人才应该能够自主突破思维常规、思维定势和思维旧习, 不因循守旧, 不固步自封, 善于运用系统性、开放性、逆向性等思维方式, 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研究装备保障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揭示新规律, 寻求新对策。二是坚定的创新魄力。装备保障人才应该具有充分的自信, 并勇于排除各种干扰, 果断、坚定地把创新的理念付诸实践。对装备保障人才而言, 就是要在军事斗争和装备保障工作的谋划与实践中, 敢于变革传统、敢于打破常规, 开展新实践、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三是科学的创新方法。装备保障人才应该既敢闯敢干, 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又注意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 特别是实践中、大型军事活动中, 能从作战全局到自己的局部有创新的思维、见解, 使改革创新在部队的管理、训练、战备、保障等各项任务中取得很高的成功率。
2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能力构成层次模型
优秀的装备保障人才是具备多种能力构成的复合体, 主要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信息能力和实施装备保障的实践能力构成[5,6,7], 各个层次之间互相联通, 如图2所示。
加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 必须按照夯实基本能力、巩固专业能力、贯穿信息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思路来进行。
2.1 基本能力层
装备保障人才基本能力是装备保障人员履行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它是装备保障人员生成专门能力和更好地履行装备保障任务的前提。装备保障人才基本能力应该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和自控能力, 如图3所示。
2.2 专业能力层
专业能力是装备保障人才从事装备保障工作所具备的一种能力, 是装备保障人才履行职能任务的根本保证。装备保障人才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在装备保障业务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出谋划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管理教育能力、执行落实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检查指导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等, 如图4所示。
2.3 信息能力层
信息能力是装备保障人才有效地运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从事装备保障工作的能力, 是装备保障人才履行职能任务的基本依据。装备保障人才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保障信息联合搜集能力、保障信息处理判别能力、保障信息传输融合能力、保障信息分发管理能力和保障信息安全保密能力等, 如图5所示。
2.4 实践能力层
实践能力是装备保障人才执行装备保障任务所表现的一种能力, 是装备保障人才理论知识的实际展现。装备保障人才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作战实践能力和保障实践能力。其中, 作战实践能力主要包括战场适应能力、战场感知能力、战场管理能力、武器运用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等;保障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装备柔性指挥能力、装备精确供应能力、装备科学管理能力、装备精益维修能力、装备快反训练能力、装备机动保障能力等, 如图6所示。
3 结束语
信息化战争迫切需要我们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能力。装备保障人才必须紧切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 还会对装备保障人才提出更多、更新的内在要求。培养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人才, 必须从素质引导维、素质基础维、素质前提维和素质支撑维四个维度去构建素质结构模型, 从基本能力层、专业能力层、信息能力层、实践能力层四个层次去构建装备保障人才能力构成模型。
参考文献
[1]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强军兴军伟大实践[N].解放军报, 2014-3-7.
[2]董学斌.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 2011, 2:59-60.
[3]徐文杰.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装备保障人才建设[J].四川兵工学报, 2012, 7 (33) :39-42.
[4]王延鹏.浅析新型海防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之要[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3, 2 (29) :125-129.
[5]姬观华, 杨靖.当前航空装备保障任职教育院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继续教育, 2013, 9:59-60.
[6]仲亚松, 张晓春.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三种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思考[J].海军装备, 2007, 4:41-45.
【人才素质结构培养】推荐阅读:
职业人才素质培养09-18
人才培养素质12-23
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培养09-13
高素质人才培养10-17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11-22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全力提升队伍素质12-13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09-08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06-03
改革电工学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08-27
论高素质国际法人才的培养论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