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医学人才

2024-09-25

高素质医学人才(精选12篇)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1

摘要:随着卫生服务从医疗服务向保健服务转移,属于预防医学范畴的妇幼保健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妇幼保健属于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因此,提高妇幼保健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妇幼保健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出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保健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妇幼保健专业特点,对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保健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妇幼保健,转化医学,策略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是全球趋势。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背景下,对于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来讲,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而且还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法律意识、良好的组织协调及沟通表达能力。对此,承担培养妇幼医学人才的地方医学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从培养模式方面积极探索能够提高妇幼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以使其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成为扎根基层、 服务妇女儿童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一、转化医学理念引入妇幼卫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为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一体化,以推动医学发展,已开始用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妇幼卫生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裂痕的重要桥梁,其培养目标是保健、医疗、预防和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型妇幼卫生人才。然而,目前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培养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等为主,学生毕业前一学年才被安排到妇幼保健院( 所) 实习,这势必造成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隔周期过长,“学”与“用”脱节。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而转化医学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原则,始终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一系列的医学研究。因此,为了使妇幼学生能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避免教育的盲目性,必需让转化医学理念在妇幼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

二、转化医学理念指导妇幼卫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1.专业素质培养

由于科学先进性的课程体系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对妇幼医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根据保健医学的特点和妇幼病况的特征,以突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妇幼医学知识体系。专业教师应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妇幼保健问题学习( CBE - PBL) ”的培养模式,采用理论讲授、小组案例讨论、临床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等辅助手段开展教学,从而为培养妇幼医学生的优秀专业素质提供良好的平台。

2.人文素质提升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新的医学模式则强调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都要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的影响。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妇幼医学服务开始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优质的健康服务。地方医学院校妇幼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基层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有关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是我们发现,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正在边缘化,已经影响到了社区保健服务水平。因此,各地方高校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结合新医改对妇幼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妇幼卫生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环节中做到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以使学生树立以人类价值为终极关怀的伦理观念,并增强其为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意识,使其日后在保健服务过程中的医疗行为得到规范。

3.科研素质培养

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对于其日后的职业生涯意义重大,无论其成长为临床职业医生,还是成为医学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以扎实的科研素质作为基础。由于转化医学具备“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和“多学科会聚”等特点, 其研究内容以疾病诊疗为目的。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妇幼专业学生对学科间知识交叉渗透的理解与整合能力,巩固专业基础,为今后从事研究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应在医院 - 学校双指导教师的帮助下选择课题,研究课题最好与妇幼保健学的课程内容相符合,并且是临床工作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面向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专项科研基金,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课题实施、结题、成果鉴定全过程,从实施的结果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科研积极性。

4.就业能力提高

业务强、技术精是医生自然素质的体现,是其取得患者信任的前提,因此,妇幼医学生除了应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外,还要掌握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医疗技能, 如对妇女、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观察、护理和诊疗能力; 初步处理妇产科急诊、产科大出血及计划生育、围产期保健的能力; 开展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卫生宣教及指导科学育儿、计划生育的能力等。

妇幼卫生实行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开展保健和临床相结合,并以预防为主的妇幼保健服务。地方医学院校要想做到所培养的妇幼医学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必须使人才培养越贴近基层越好。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应根据筛选标准,选择3 ~ 5个妇幼保健院作为教学基地,实行共建共管,开展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使学生掌握妇幼医学的以人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卫生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要求; 通过岗位培训,使妇幼专业医学生建立针对妇幼群体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能够运用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保健服务,并提高其对妇女儿童常见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

5.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

要培养高素质的妇幼保健医生,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队伍,因为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是培养高素质妇幼保健医生的关键。妇幼保健工作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医疗与防疫工作,它是根据妇女和儿童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殊健康问题,通过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妇幼保健工作服务对象是占人口2 /3的妇女和儿童,工作内容不只是门诊服务,还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孕产妇建卡、产后访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等。因此,为保证妇幼保健医生的培养质量,各院校应该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对社区带教老师的培养可采取高校委托 - 社区实践的学社托管模式。如根据学校的情况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社区妇幼保健开展较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 参加社区妇幼保健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交流学习; 定期派教师到社区参与实践,在保健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便更好承担带教教师作为指导者、 合作者和学习促进者的角色。

三、小结

随着卫生服务从医疗服务向保健服务转移,属于预防医学范畴的妇幼保健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妇幼保健属于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因此,提高妇幼保健专业学生的素质是妇幼保健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各高等医学院校应树立转化医学理念,针对以后从事妇幼相关工作的妇幼专业学生,在对其培养时注意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地为我省妇幼卫生事业服务。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2

有很多译员咨询如何成为一名医学翻译这个问题。注意,大家常问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医学翻译”,而不是“专业医学翻译”。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当前翻译界译员水平的参差不齐。有时候问问题能显示出我们的态度,也能看出提问者私下里做了多少准备。所以,我觉得问我如何成为医学翻译的人,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这些译员从事医学翻译是为了赚点儿钱花,还不是真想想将医学翻译视为自己的职业。

虽然我们公司是以招聘专职译员为主(因为我们知道兼职译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同时在做多家公司的稿子,甚至有些将自己的稿子外包给价格更低的翻译以赚取差价。价格越低的译员,译文质量肯定就不能得到保证,最终会导致乱译或误译等),但很多时候也收到兼职译员的求职信。很多新手冒充自己是3年以上医学翻译经验,更有些过于夸大自己的技能。但一看到译文就能知道其水平。更有些生成转为其他老师或医生发表SCI论文,但自己读研或读博时根本就没发过SCI论文,甚至都没投稿过SCI期刊。这些我们都不相信,毕竟经验与知识储备是一名专业医学翻译必备的两大要素。

接下来,我们直奔主题,哪些人适合做医学翻译?回答可能让很多欲转型做医学翻译的人很失望。答案如下:

1.必须有医学、药学及生物学背景;

医学翻译不同于其他,其专业性很强。其专业性主要源于客户需求,多数需要医学翻译的机构或个人,均为医药相关企业或个人。他们需要翻译的文档多为学习借鉴所用,再者就是拿到国际上进行交流,如发表英文论文。医药行业硕士及博士学历很普遍,从业者也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很多更是海归,所以他们要求翻译的文档专业性肯定很强。单纯学外语的做不了其专业深度。

2.必须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如今学历并不为大家所看重,但有时候学历也跟能力有一定关联。很明显,收到过研究生(包括硕士与博士)培训的人其在试验技能方面肯定高于本科生(研究生都要做试验,都要发英文论文;而本科生则多在大四毕业论文时才进入实验室,论文写作水平多为初级水平)。前面提到医学文档的专业性很强,如果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很难胜任!

3.必须具备娴熟的双语能力;

很多译员能做英译中,但中译英就不行了。这就是其技术短板,多数人都可以去做英译中,价格一个比一个低。最终大家都没饭吃。但如果你能做好中译英,那么你就不会担心无稿子可做。价格也自然会比别人高。

4.必须有时间观念;

这个就不多说了,译员按时交稿是很正常的事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脱稿,这是必备的。

5.必须具备相当的信息检索能力

很多翻译场合会遇到一些未接触到的词,这时候不是乱翻译,而是要借助文献检索对词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很多人将百度或Google收录的词条视为金标准,这是错误的。不要随意相信网络,要通过上下文及检索信息进行术语判断。这个对译员处理生词非常重要!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素质

【中图分类号】R642.2【文献标识码】R【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7-01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化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另外,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及医疗事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医学检验专业来说,也应该强化专业素养及其能力的培养,他的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访谈法等,对信息化时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为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自修提供参考。

1.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涵

信息化时代对检验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学习已成为检验专业在职人员的必然,检验医学仪器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实验的结合,这都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而检验专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已成为顺利生人检验工作的基本条件。他具体包括:良好的医学道德素养,坚定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检验专业人才还应具备全面的工作能力,又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熟练地掌握英语,能阅读一般英文资料,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书写常用医用文件的写作能力,以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辨析能力。这些都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应具备的素質。

2.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良好的道德素养及坚定的政治方向。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一个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纲要》中明确要求:“公民基本道德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且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八荣八耻为指导,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另外,要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积极反对社会上不健康风气的侵害,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自身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投入工作,真正体现“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形象。

2.2、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提高该素质,对于我们检验专业来说,就是要不仅要掌握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原诊断学、血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如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课程,并了解常用检验仪器的基本构件和性能,信息技术与检验的临床应用,并能自主研修,提高理论水平。另外,在时间业务技能方面,要积极合作学习、不断研修,应具备手工操作、仪器操作均能熟练应用,且能快捷、准确的分析结果,给出检验报告的实践能力。并能适应检验科室、化验科室、血库等有关检验化验的相关科室工作能力。

2.3、熟练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及专业英语阅读与表达能力。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对于医院工作者来说不但要会熟练地操作数据库、建立数据库、运用相关的软件,如Word等,更何况在全国诸多医院已普遍采用电子处方,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检索,这一切都需用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对对现代的检验工作者来说,熟练掌握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临检、生化等都普遍使用仪器来完成操作,而诸多仪器在使用标示上都采用英文提示,有甚者在使用说明里全部采用英文叙述,尤其是一些进口仪器,表现最为突出,在现代各大医院业务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下,医疗学术交流开展也较广泛,国外的新成果、新技术逐渐被医院应用,而这些论述大多都是英文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以此来适应工作需要。在基层的医院里虽然有些可能没有仪器,都采用手工完成操作,但是自己必须加强学习,并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了解当前的检验专业发展趋势,以便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与时俱进。

2.4、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作为专业的检验专业的技术人才,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爱岗敬业,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面对病人,耐心询问、细心采血、精心操作、用心出报告、热心解释说明,把每一位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无时无刻谨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对于单位的工作能勇挑重担,不怕吃苦,乐于上进,不耻下问,每一天都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干活,兢兢业业操作,万无一失的做好各种事情。

2.5、自主学习及其医用文件写作能力。现代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伴随这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替较快,以前的学习已逐渐跟不上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一般都可自主性的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业务进修及其理论研究,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增加丰富的医学知识积淀,为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还要不断地加强医用文件写作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写作技巧,能熟练的进行专业文件写作,尤其是医院常用文件和医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这也是现代信息化时代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应从技术人才逐渐走向专业技能型专家,并从工作型向研究型发展,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发展科室,服务于医院,体现人生价值。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的培养策略

3.1、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自主学习、在岗学习,并搭建合理专业成长平台。医院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采用院本培训、专家帮带结对子、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同时强调职工自主学习、在岗学习,替身自身专业素养,有必要时可采用技能竞赛等形式,搭建竞赛平台,促进职工专业技术的提高及其业务能力的发展。

3.2、建立奖励制度,树模评优,激励专业发展。奖励制度是职工学习上进的有效措施与动力,更是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有力保障,医院每年进行优秀职工、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评优活动,并对获奖者进行必要的奖励,提高工作热情,带动所有职工都积极学习,强化业务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3、加强行医行为与作风整顿,树立服务意识,提升医德素质。

3.4、强化现代专业辅助技能培训(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专业英语能力、交际能力等),促进专业技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跃山等,医学检验本科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年 第13期

[2]吕世静,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医学教育2005 (03)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4

1 借鉴TQM理论, 构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最早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菲根堡姆博士提出[1], 其核心理念是:树立全面质量意识, 全员参与、全程监控, 使质量持续改善。在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今天, 我校借鉴并运用TQM理论,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 构建并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其核心内容是构建三大体系, 即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体系。这既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的要求, 又符合高等教育教学的内部规律。徐州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见图1。

1.1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出全员参与的特点:学校教学质量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 建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务处牵头、系 (院) 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二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 学校成立了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控制中心, 重视发挥校、系 (院) 二级教学督导专家组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成立教学信息中心, 组织学生教学信息员参与其中,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机制。经过多年积极建设, 我校建立了一套从教学过程入手, 注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管理体系。

1.2 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抓质量必须建立质量标准。现代教育要求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我校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 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状况等方面, 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质量标准包含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有相应的文字描述, 并附有评价表格, 使各项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具有参照标准和客观性、可操作性, 为人才培养过程的规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针对专业建设制订的质量标准包含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改革、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5项一级指标, 15项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中核心指标9项, 并对每项指标提出了测评要求, 使我校专业建设有章可循, 更为规范。

1.3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不仅有助于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改善, 而且为教学质量监控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 我校制订了教学管理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在教学工作的实施和质量监控中全面贯彻执行。

我校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成闭合的反馈环路, 具体体现在:校领导、校教学督导专家组、中层干部的听课评价结果由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进行汇总, 适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教师签署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后再反馈给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如此形成监控环路。二级学院领导及二级督导专家组的听课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 教师签署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后再反馈到有关部门, 如此形成监控小环路。通过两条监控环路, 使反馈信息得到及时处理,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 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 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但只有长期坚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才能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我校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 主要的监控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专业建设进行监控。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制订了《品牌专业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实施办法》, 评审和查验校级品牌和特色专业, 每年对已经确立的校品牌、特色专业进行检查及验收。

(2) 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监控。组织专家对修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定期进行审核, 并抽查各系 (院) 以及教研室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实施情况。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 如没有准确执行教学大纲、教案和备课笔记不齐全、教材更换而教学进度表没有及时调整等, 责其限期整改。

(3) 对课程建设进行监控。通过制订《课程建设五年规划》和《优秀课程及优秀课程群评选办法》以及《优秀课程及优秀课程群评选指标体系》等规章制度, 对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业外语水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评议。

(4) 对教材建设和选用进行监控。完善教材建设规章制度, 制订了《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五年规划》、《教材建设与管理的若干规定》、《优秀教材评选办法》和《优秀教材评议表》, 从制度上对教材建设进行监控。对教材选用进行监控, 优先选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推荐的重点教材、全国统编教材、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 杜绝选用影响教学质量的教材。

(5)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修订《听课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状态、教学内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通过校领导、督导专家、同行教师随机听课, 做出综合评价。

(6) 对临床实习进行监控。通过实行实习生周报制、月报制, 了解实习生实习情况, 掌握实习动态, 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校领导赴实习点巡视检查, 了解情况;教务处、学生处以及系 (院) 负责人赴实习点巡视检查;教学督导专家组赴实习点巡视检查等, 查看实习生实习大纲、实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召开临床教学工作会议, 听取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实习情况的反映和要求;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 听取实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7) 对考试和阅卷环节进行监控。①标准化命题。对教研室的命题, 要从题型、题量、难易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教研室主任把关, 以大纲为依据, 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试题的覆盖面要广, 题量要与考试时间相匹配, 试题表述要简明、准确。②严格监考过程。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试和考场, 监考教师要忠于职守, 严格执行《监考人员守则》, 认真巡视考场。③坚持巡考制度。教务处、教学督导专家组的巡视监考人员要忠于职守、严格监考。④严格阅卷评分。阅卷有考题答案和评分标准, 教师集中阅卷, 流水作业, 做到严格、公正、准确, 成绩登记清楚、核对准确、不出差错。⑤校教学督导专家组随机调阅试卷, 对成绩的分布、试卷的容量、试卷的构成、试题的难度、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改进意见和建议等做出客观分析和评价。

我校在应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督导。我校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大多数是退休的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教授, 他们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专家在教学督导过程中, 注重实施4个结合:一是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日常督导如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经常性听课评教等, 专项督导如对专业或课程建设检查评估等。二是督教与督学、督管相结合。督教指对教师教学全过程进行督导;督学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多方位督导;督管是指对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导, 并将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督导与调研相结合。校教学督导专家组对教学的某个专题进行调研, 通过专题调研了解教学状况, 包括好的教改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督促和改进日常教学工作。四是督导与评建相结合。教学督导的安排与评建工作紧密配合, 各项检查评估指标紧扣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应的指标而拟订, 真正达到了“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目的[2]。

专家在教学督导工作中, 按照“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心”的原则, 突出督导的引导功能、帮扶功能、服务功能, 保障了学校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落实, 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 教师评学。每学期教务处均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 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映, 会后针对相关问题采取相应对策,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学生评教。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是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他们乐意为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参与教学评价, 提供信息反馈。

我校通过建立教学信息员组织系统和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 制订一系列激励、保障和约束机制,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广泛性[3]。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由班级教学信息员负责搜集教学信息, 包括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保障、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等, 及时将这些信息报送系教学信息站或直接报告学校教学信息中心。系教学信息站将教学评价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 并向教学信息中心及时报告。学校教学信息中心对教学评价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汇总, 每月以信息员简报的形式向全校发布报告。此外,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教学保障等情况进行评价, 还可以通过系 (院) 召开的座谈会反映相关问题。

自从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以后, 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总评分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质量管理所产生的结果。

(4) 课堂听课。课堂听课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 教师讲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我校采用的听课方式主要是: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检查性听课;督导专家听课;二级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间相互听课。课后各级人员将听课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授课教师所在系 (院) ,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5) 教学检查。每学期的教学检查已被纳入教学管理规程, 检查形式日趋多样化:校领导、教务处和二级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不定期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督导专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检查;每学期初、期中进行教学检查, 首先是教研室自查, 随后是二级学院验收, 最后是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

(6) 教学比赛。我校每学期均组织教学比赛, 如案例教学比赛、教学查房比赛、随堂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板书比赛等。通过这些教学比赛, 检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成效显著

3.1 专业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 我校已有20个本科专业实现了以医学类专业为主, 医学与理、工、管理学等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融, 博士、硕士、本科生、留学生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5年, 我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在全国率先进行教育部对护理学专业的试认证。自2007年以来, 我校已建立国家特色专业4个, 省品牌、省特色专业6个, 省重点专业和重点专业类4个。

3.2 教学改革力度大, 教学改革成绩显著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突破。2012年, 我校一举获得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4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2) 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成效明显。目前, 我校已有省精品课程8门、省双语精品课程1门。主编、参编各种教材66部, 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11部, 省重点教材、精品教材 (立项) 19部。

(3) 整合校内优质实验教学资源, 使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目前我校已有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实践教育中心2个。

(4) 教学研究得到重视, 教学成效明显。自2005年以来, 我校共承担省级及以上高等教育教改课题63项, 其中3项为省重点课题。学校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29篇, 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我校“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践与研究”项目获批省教学研究课题, 并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5) 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优势凸显。我校已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

3.3 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好, 社会声誉高

3.3.1 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自2007年以来, 我校共承担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41项, 国家级59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62篇, 获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至三等奖7项。学生研发的《钴-60治疗机实验教学模型及仿真软件》除获国家专利外, 还获得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组织的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教育部三等奖。2013年徐州医学院代表队在马来亚大学承办的第11届国际生理学竞赛中取得了国际排名第十六, 国内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3.3.2 用人单位满意, 社会评价好

我校毕业生服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 深受社会欢迎。近几年, 我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平均96%以上, 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达98.3%。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高, 如2004年全国考生通过率为77.9%, 而我校考生通过率为83.7%。根据我校承担的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生就业专项课题“苏北地区‘十五’期间对徐州医学院大学生需求、专业与职位分布以及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变化趋势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苏北地区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整体满意度达98.9%, 毕业生在单位工作的优良率为98.7%, 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

实践证明, 我校构建的系统、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并实施教学质量全程监控是行之有效的, 只有长期坚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才能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今后, 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使之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如何提高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校通过构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 为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林, 罗国英.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朱继洲.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的作用和定位[J].江苏高教, 2005 (1) :62-64.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5

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医学教师队伍

本文对从事核医学教学的教师,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医学教师队伍,就本学科、相关学科、教育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等6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扎实掌握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医学学科的内容,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善于向他人学习.

作 者:李前伟 罗朝学 黄定德 程绍钧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重庆,400038刊 名:检验医学与临床英文刊名:LABORATORY MEDICINE AND CLINIC年,卷(期):6(12)分类号:G420关键词:核医学 教学 教师 素质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篇6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关系着我国未来人们的健康水平与生活水平。医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整个创新人才建设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前我国的医学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存在教学上的误区和政策上的漏洞,不利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对于创新的定义始于1992年,并在此以后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完善,简要来说,创新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索未知的领域,另一个就是运用新思维创造新成果。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他们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就是通过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人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所需条件也尽力满足,教学中的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试验占据很大一部分,通常都是以问题为教学中心,采用网络教学或者病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体验,这样的教学环境在我国还是难以达到的。可以说,优质的教学环境让西方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地进行。

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倡导创新教育,让赋予创新能力的人才改造社会,提升企业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到现在为止,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一代的医生不仅拥有更多更全的专业知识,还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在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医学方面的创新教育改革方面,我国的步伐并没有国外发展的快,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依旧沿袭建国后从苏联沿袭而来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提升课堂的授课效率。另外,现阶段,我国医学教学的试验环节通常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相比国外,创新性试验相对缺乏,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不利于我国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院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依旧不高。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当今创新人才培养不协调。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教学制度死板,教学内容也没有得到创新性的进步,长期使用统一教材,标准答案式的考试评测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创新能力也就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夭折。以分数定天下的教学模式很明显是不利于我国创新人才建设与发展的,而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盲目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并没有将学生的创新能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日程中,忽视了对于学生内心人格与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与方式都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依旧是基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弊端,课堂通常是以老师为主,教师为大,学生只是课堂上一个的受众角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严重束缚了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将课堂的主体再次转移到学生手中,才是实现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适应。长久以来,我国都是按照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进行人才的培养,而这种方式也是我国教学制度的主导,但是,尽管这个体系在我国多年,但是仍然有很多嚴峻的问题使我们不容忽视的。比如说,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而在保持学科完整性的同时,忘记了教学中学科的相互联系与融合,并且由于医学教学包含很多课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编排不合理,导致重叠交叉,这就使得学时众多,而与此同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样的模式下无法及时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的方面便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医学院没有适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上,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将主要的经历投入到知识的消化吸收上,积极努力学习知识。但是,就是这种只顾学习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医学创新方面的思维。院校不能把科技创新活动重视起来,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医学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医学院校缺乏创新型师资队伍。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进一步将创新思维贯穿到每一个学生脑海中去。当今阶段,很多教师不具备创新思维,所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这也进一步阻碍了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建设。

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更新教育观念。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人才的需求,不能胜任我国的社会建设,未来需要的是能够开拓创新,给医学界一个革新的新型人才,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革新观念,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改革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到课堂教育的主体,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启发学生进行下一步思考。也就是说,启发式教学充分使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调动,学生可以主动动脑思考,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的过程中,便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逻辑思考、归纳演绎等等各个方面的思维,这些锻炼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培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创新思维的养成做好基础。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支撑。就现在的课程设置来说,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课程并不被重视,甚至是忽视,所以,学校医学院校应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进行知识的教育,对于锻炼思维方面的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科研设计等等类似的课程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这样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创新精神。我们上述提到,教师是创新思维的传导者,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将创新思维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所以,医学院校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当然,作为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给自身充电,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敢于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铺平道路。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7

1 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无论在整体数量、人员素质以及城乡分布差异上, 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令人担忧。据统计, 2005年底, 我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4.96人和2.16人, 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5人。2003年底, 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 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 大专学历的占17.1%, 中专学历的占59.5%, 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21.8%。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 最根本、最直接的根源在于卫生人力资源的短缺。

《广东省“十一五”卫生人才规划》中指出, 我省卫生技术队伍的素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城乡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 广东省21 529个乡村医疗点中, 执业 (助理) 医生只有2 297人。乡村医生的素质低, 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3.1%。有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一名执业医师, 甚至没有一名大专学历人员。肇庆市地处粤中西部, 广大城乡基层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更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于是否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适应性强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 是否能畅通农村分享城市优良卫生人力资源的渠道。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根据我省、市“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学校制订“十一五”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立足肇庆、辐射广东、面向基层 (农村) 、服务社会。学校要面向基层, 面向农村, 为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真正为城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卫生人才, 这是广东、肇庆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 也是我们在办学过程积极探索和实践的动力。

2 抓住机遇, 促进发展

肇庆医专的发展, 抓住了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利时机, 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天时”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呼唤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地利”是肇庆医专作为本省惟一的一所医学专科学校, 为本省、本地区输送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责无旁贷。“人和”是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 加大对学校政策和财力的支持, 使学校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教育理念, 积极拓展学校的办学视野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办学硬件方面, 学校建设了新校区, 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使学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办学的软件方面, 学校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学校团队的建设, 特别是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建设有特色的“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 这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学校确立了“登上讲台可教书育人, 坐在诊室能把脉治病”的教学团队建设理念, 提出学校与附属医院实现“四个结合”:即专业教师与附属医院医务人员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到医院和企业中参加工作实践, 依托行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吸纳社会上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技术骨干加盟教学和科研, 聘请专家来学校当兼职教师, 努力实现教师来源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同时, 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中青年专业人才, 努力培养使其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3 认真调研, 明确定位

为农村培养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 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 努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卫生人才队伍。在认真分析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农村卫生人才建设的相关程度。我们认识到, 作为医学专科学校, 为培养农村卫生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 而是应该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为农村基层服务的卫生人才。

认真审视在“三农”问题视角下医学教育有效支持农村卫生人力建设的内在机制等问题。面对社会的需求, 学校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 我们在改革中, 以“面向农村, 面向基层”为办学定位和教育改革的目标, 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为主要任务。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认真分析卫生人力市场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优化专业结构, 我校主动适应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开设了护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康复治疗技术等8个专业, 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涵盖了社区和基层医药卫生单位的各个工作岗位。另一方面, 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卫生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

强化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 实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围绕《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原则, 我校立足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在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 以护理、临床医学、药学专业为重点, 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医学类专业, 构建特色鲜明、适应社区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专业群, 结合农村卫生工作需要, 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4 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

学校本着“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的培养宗旨, 明确“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明确地提出了专业建设的“321工程”, 即建设3个学校重点 (特色) 专业, 2个省级示范专业, 1个国家级示范专业。为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各专业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制订与学校专业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相一致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重新修订了符合卫生高职教育理念、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以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导向, 优化教学内容, 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部分教学内容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同时,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中。其中护理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在参加全国护士资格考试中, 均获得了98%以上通过率的好成绩。

我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加强校院 (企) 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作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毕业 (顶岗) 实习质量为重点。学校积极探索“校 (医) 院合作、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医药行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各专业均实施“2+1”课程体系。在教学中, 既注重学生学习现代专业知识, 也让学生了解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特点, 使其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和城乡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5 重视人文, 优化素质

学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贯彻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在教学中融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人文、法律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诚信品质和责任感;开展专业技能活动,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本领。尤其要教育学生热爱农民、热爱农村, 树立为广大农民健康服务的意识, 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有一个正确的思考和认识。通过系列教育, 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作为高等医学教育, 尤其要突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医生的职业生涯中, 医生的医德和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所在, 决定了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而医德和人格修养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因此,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 加强对职业价值、医学心理学、伦理、法律及沟通技巧的教育, 教会学生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人才。

6 面向基层, 加大服务

正确的办学定位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形成了“质量高、进口旺、出口畅”的发展态势。我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推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 为广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人才。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多年来, 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达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 学校也十分重视为长期以来坚持在农村卫生服务一线的卫生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特别是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培训, 提高在职医技人员的医疗水平。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在职教育, 为基层人员提供学习和拓展知识的平台。

建校50多年来, 学校为社会培养卫生人才3万多人, 毕业生遍布全省各地, 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工作做出了贡献。今后, 我们将继续努力, 更好地为城乡基层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技术人才,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蒉

摘要:医学教育如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为广大城乡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重点课题, 因此, 要抓住学校发展机遇, 发挥自身办学优势, 明确发展定位, 深入教育教学改革, 更好地为城乡基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8

实验教学是现代高校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医学专业。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好坏,既反映了学生掌握理论课内容的深度,又反映了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有关的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实验考试是而高等医学教育的评价手段,也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手段。

1 传统实验考试的弊端

据笔者调查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实验课的,医学实验课动手能力强,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一提到实验考试学生不免还是慌张和手忙脚乱。这是因为高等院校现行的考试方法及体制僵化,形式重于内容,分数重于能力,是生动有趣的医学实验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学习,分析原因有:

1.1 实验考试内容单一

实验考试内容中存在着名词解释、简答之类的题型,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实验操作题所占比例比较低。这样的考试方法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试卷形式统一,答案统一

绝大多数的实验考试为统一试卷,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对某部分展开深入学习。医学教育很少有在研究生阶段之前就是以推动学生研究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那么这个结果就成了必然: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任务,但只有到了研究生以上的较高阶段,才可以从事“研究”工作。这种以往各式“标准答案”马首是瞻的学生还有任何勇气和能力去怀疑、去批判、去创新吗?

1.3 考试形式单一

我国高校的实验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那么一张试卷要涵盖一个学期的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在短短2个小时内反映出自己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给出卷的老师和应考的同学以巨大的压力。形成了高校中“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试被逼急,试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1]。并且考试形式以个体为主很难对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应变能力进行考核。

1.4 考试管理制度不严格

规章制度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考试内容不新颖。一般都来源于往年的题库。任何老师往往经不住学生的反复恳求,通过“划定复习范围、复习题”的方法,就会造成某种程度的漏题,使考试功能降低,分数贬值。一些监考老师为使本系的学生管理工作得高分,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严格处理,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平时不努力考试下“功夫”的侥幸心理。

2 培养高素质人才视野下的高校实验考试改革设想

陶行知先生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抨击。但他并不反对考试,而是反对“死”的考试[2]。如何科学地利用好实验考试这一手段,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实现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团队考核与个体考核兼顾

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纳入考核内容。传统医学实验考试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的考核,每个学生都想当主要角色,而针对学生团队的考核较少[3]。但是学生今后的工作状况和岗位要求并不是有设定性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医学实验考试应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纳入学校内容,比如团队中的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互相帮助等均可成为考核对象。要求医学生在考核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多方位客观的评价团队成员的能力。比如在动物解剖实验中扮演主刀一助、二助、麻醉师等。

2.2 跟进实验考试管理改革

要搞好实验室改革,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承认与鼓励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和形势正确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拓宽自身知识和能力素质,教学改革才能有持续的动力源。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减少教师用于办公琐事的时间和精力,使其专注于教学[4]。

2.3 注意平时考核,成绩构成多样化

应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考定成败”现象,实验教学注重实践化,内容丰富多样,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对于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将形成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相结合。实验课程不要加入理论考试成绩,要单列。总评成绩用平时测验、练习、论文、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

2.4 实验考试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医学院校只有到了研究生以上的较高阶段,才可以从事“研究”工作,才可以真正独立操作实验的整个进程。为了加强医学生实验考试改革,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保证每人一套实验设备。试卷在考生入场后发放,考生接到试题后准备10分钟开始考试。考生可根据接到的题目临场思考、设计实验,分工合作。监考教师可通过“操作规范化”、操作熟练程度和指导下完成的指标等来给每位考查评分[5]。

参考文献

[1]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2]林永希,杜杰.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对高校考试改革的现实关照,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2):28-30.

[3]陈秋萍,赖惟芝.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难点与对策,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69-70.

[4]潘蕾,王慧高.当前高校考试的管理研究与实验[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5).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9

培养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全国动物医学专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四川农业大学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2 - 5]。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把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理论结合实际,在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科学研究等环节下功夫,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经营管理精通的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其他高校创办动物医学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1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基本情况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创办于1912 年,历经畜牧兽医组、兽医系、畜牧兽医系和动物科技学院等不同阶段,2007 年单独成立动物医学院。学院现有6个教学机构、1 个研究所、2 个研究中心、1 个教学动物医院。现有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药学、生物工程、动植物检疫、药物制剂等10 个本科专业方向。具备培养博士、硕士、本科、成教网络教育与自考等办学能力。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5 人,副教授21 人,讲师以及实验员1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3 人,硕士生导师51 人;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 人;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 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6 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 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拥有1 个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 个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 个二级学科博士( 硕士) 学位授权点。1 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预防兽医学) ,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三等奖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 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 项、二等奖4 项和三等奖8 项; 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1 项,二类新兽药证书2 项。学院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院所”。“十一五”期间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

2 学生培养

2. 1 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在“动物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原则指导下,明确将专业培养类型调整为复合型、应用型和学术型3 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推荐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按照不同培养模式再分配不同课程的学时,达到3 种不同培养模式学生的培养要求。其中,对应用型学生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 对学术型人才培养,重点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增加前沿科学以及实验室研究等。

2. 2 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改革

成立以教学院长为专业负责人,各系主任为主要负责人,任课教师为具体课程负责人的组织架构,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进行修订。根据培养模式,对3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进行布置,在课程和课时选择中根据相应培养模式重新制订。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估上既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也重视实践教学效果; 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理论测试成绩与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同等对待。考试形式不作统一规定,可为考试( 闭卷、开卷) 、课程论文、临床操作等。考试成绩构成中必须保证平时成绩占40% 以上( 部分课程允许达到70% ) ,彻底改变只以卷面成绩高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参加临床操作技能或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3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措施,是本科生育人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6]。本校动物医学专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生通过教学网选择自己认可的导师,导师网上确认( 教师与学生间双向选择) 。每年1 位本科生导师只能指导10 名本科生。学生选定导师后,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践、毕业实习、科研能力训练、职业发展、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践学习,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一部分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在大学期间,这些学生就拥有了创业经验和相关的技术技能。2012 年和2013 年分别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 项、2 项。2010—2014 年期间,动物医学院获得24,22,27,36,47 项校级本科生科研兴趣项目。通过完成课题,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同时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有的学生还申请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等。

2. 4 积极探讨“校( 院) 企合作班”培养模式

校( 院) 企合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促进校( 院) 企合作制度化。国内很多农业院校制订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时都很重视实践教学,提出了“订单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拔尖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7 - 8]。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探讨校( 院) 企联合办学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建立科研合作机制、人员交互培训机制和实习与就业反馈机制,利用企业的优秀教学资源,发挥企业的实践教学功能,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场所,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为学生创业提供外部支撑,共建良性的校( 院) 企联合培养体系。

通过多年的合作,本院目前和国内如四川巨星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华西希望集团、四川省民生药业、齐全集团、北京生泰尔集团、大北农集团、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瑞鹏宠物医院等50 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在大学二年级招收“巨星班”、“扬翔班”等,为特定企业培养人才。校( 院) 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注重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实现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为企业服务。为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校( 院) 企合作培养优秀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是一项大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2. 5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大赛水平

专业技能大赛是农业院校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本院每年举办动物医学院相关专业技能竞赛,如兽医外科技能大赛、兽医药学技能大赛、动物检疫大赛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根据需要,对比赛进行改革,逐步与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接轨。2012、2013、2014 年选拔的学生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生泰尔杯”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二等奖、二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奖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执业素养,而且在学生择业和自主创业中都让学生受益匪浅。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抢手货”,学院连续5 年就业率达到100% ,且连续3 年蝉联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2. 6 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学院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首先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设计,每年4 月组织3 年级学生进行开题,由5 位专业组教师进行20 名本科生的开题答辩。学生通过开题答辩后才能进行毕业论文的后期实施。其次本科生论文答辩时,也由5 名专业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论文的写作规范、学生现场答辩的表现、论文数据真实性以及论文完整性和创新性。通过层层把关,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师资力量培养与提升

3. 1 人才引进

学科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学院每年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近5 年来引进青年教师20 余名,来自美国、法国、比利时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名牌大学。2012 年作为拔尖人才引进的孔庆科研究员,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2013 年和2014 年,引进的人才中有7 人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表明引进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3. 2 鼓励、资助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青年教师是学院未来发展的希望,学院特别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近2 年陆续选派6名青年骨干教师到美国进行访问学者交流,包括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田纳西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普渡大学等世界名校。同时,学院还设立院基金项目,鼓励和资助经费不足的教师参加全国和省级学术交流活动。2012 年教学动物医院资助5名青年教师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进修学习。

3. 3 教学质量改革与监督

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培养学生的优劣。学校以及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每年举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质量。近3年本院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同时在教学改革中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本科生教学改革,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二等奖1 项。2013 年全校批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72 项,其中动物医学院获得教学改革项目7 项( 重点项目2 项) 。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监督。教学监督主要采取学院监督为主,学校监督为辅的形式。学院以教学副院长为组长,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6 ~ 8 名为具体负责人,对全院授课教师进行总体监督,尤其关注对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3. 4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对动物医学院授课教师是一次挑战和机遇[9]。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培养观,而且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要求部分教师到临床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或兼职到教学医院坐诊或出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目前,本院临床医学系12 位教学岗教师已全部获得执业兽医师资格。

对外服务是一种有效的师资培养方式,尤其对临床兽医专业的教师而言。通过对外服务,既能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也为相关课程教学积累素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在对外服务时开展现场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种对外服务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受学生喜爱,真正帮助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通过对外服务,才能使本院专业教师成为其研究领域内名副其实的专家。

摘要:为培养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通过在学生培养和师资力量培养与提升中下功夫,通过近5年实践与总结,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经营管理熟悉的动物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其他高校创办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目的

在新医改背景下, 针对医学人才要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创造性强、责任感强、心理素质硬等特点, 对当今医学人才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促进医院人才选拔和培养, 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用”的目的, 特对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究。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降低招聘风险。

在招聘过程中, 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有利于医院更客观全面地了解应聘者, 得出一个诊断性的信息, 从而分析候选人的胜任力, 通过选拔和评价, 找到更适合岗位要求的人, 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流失和招聘机会成本, 降低招聘不胜任人员带来的风险。

1.2.2 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医学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能及时、全面、系统地提供和掌握人才信息, 不仅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由静态改为动态, 最大化地实现“人岗匹配”原则, 发挥医学人才的潜能, 并提供相应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 帮助医院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战略措施,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1.2.3 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素质测评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人的真才实质和行为风格, 而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根据人的个性、能力特点发挥挖掘其潜能, 医学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的优化, 开发前素质测评可以帮助人力资源正确分析人力基本状况, 寻找人力开发的适合点, 制定科学的人力开发目标计划, 提高人力开发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2 研究方法

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有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 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本研究路线图见图1。

3 医学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内容构建

3.1.1 咨询问卷设计原则。

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对医学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 深入了解医学人才特点和内涵, 使指标体系结构合理, 切实可行。

3.1.2 设计咨询问卷。

根据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分析, 经过专家访谈的经验学习, 初拟临床医学人才素质测评体系要素:基本素质、医疗技能、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4个一级指标、1 3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组成, 基本涵盖了评价临床人才综合素质的各个不同层面。具体指标见图2, 二、三级指标变异系数见表1和表2。

3.2 咨询专家

3.2.1 咨询专家的选择及概况。

笔者本着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 在实现本研究的目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到专家的基本条件, 如学历、职称、专业等, 也要考虑到专家的工作经验, 权威性等, 最终选出20名专家作为本研究咨询对象。专家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

3.2.2 专家的积极系数与权威协调系数调查。

专家的积极系数以调查的回收率体现, 计算公式如下:Cj (专家积极系数) =Mj (参与咨询的专家数) /M (全部专家数) 。一般认为50%的回收率是可以用来分析的最低比例, 60%回收率较高。本研究第一轮咨询发出20份, 收回20份, 回收率100%, 第二轮咨询发出20份, 收回20份, 回收率100%。

同时, 考虑到专家对各指标的权威度不同, 因此需了解他们对各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熟悉、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熟悉5个等级, 熟悉程度系数分别为1.0、0.8、0.6, 0.4、0.2。判断依据的量化标准如表4。

权威程度一般通过2个因素来反映, 一是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 二是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某指标权威程度 (Cr) 等于该指标判断系数 (Ca) 和其熟悉程度系数 (Cs) 的算术平均值, 即:Cr= (Ca+Cs) /2。一般来说, 预测精度是与专家权威程度成正比的, 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见表5。

协调程度是指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的评价是否存在较大分歧, 用协调系数W表示。协调系数值范围0-1, W值越大, 标志协调程度越好。在实际调查中, 如协调系数偏小可能有以下原因: (1) 同时存在几个高协调组, 而各组之间意见相互对立; (2) 可能有少数专家的意见与绝大多数专家的意见相左。经统计分析, 本研究二、三级指标协调系数如表6所示。

3.3 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各级指标赋权方法的确立。

本研究在确定各级指标相对重要性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确定一级指标权重时, 要求专家对4个一级指标根据Saaty相对重要性等级表进行两两对比, 再根据AHP法的求解步骤进行求解。在确定二、三级指标权重时, 利用问卷调查得出各评价方面和其内在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赋值均数, 利用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差值确定Saaty标度, 再根据AHP法的求解步骤进行求解。

3.3.2 各级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1) 权重向量及最大特征值。判断矩阵权重计算的方法有几何平均法 (根法) 和规范列平均法 (和法) 等, 本研究采用规范列平均法 (和法) 确定权重向量w和相应最大特征值。 (2)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每个元素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值, 就是该元素对于上层有关元素的重要性单排序权值。为进行层次单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 (CI) , 具体公式如下:CI= (λmax-n) / (n-1) , 当随机一致性比例CR=CI/RI<0.1时, 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 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 (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即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也是从高到低逐层进行。同理, 当CR<0.1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3.3 结果。

(1) 一级指标权重。共有20名专家对一级指标进行打分, 20组数据的CR值均小于0.1。将专家同一指标的权重进行算术平均, 得出代表专家群体集中意见的各项指标权重, 基本素质、医疗技能、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权重均值分别为0.527、0.240、0.078、0.081。 (2) 二、三级指标权重。根据对20位专家问卷调查得出各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赋值均数的差值确定Saaty标度, 建立判断矩阵。再根据AHP计算方法得出各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值, 再利用概率乘法原理计算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 最终得出的指标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相关数据, 见表7。 (3)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C-B层一致性检验结果, CI=0.027, RI=0.528, CR=0.051<0.1;D-C层一致性检验结果, CI=0.008, RI=0.193, CR=0.041<0.1;表示C-B层、D-C层的层次总排序均有满意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张祖民.人才素质测评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J].新东方, 2007 (3) :4.

[2]王琦.国内外人力资源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 2012 (11) :96.

[3]曹文瑞.医学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 :17-21.

医学期刊编辑需具备的素质 篇11

关键词:医学期刊;素质提高;编辑

一、问题提出

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较强的专业功底,能运用循证医学理论知识指导编辑日常工作,保证传播内容尽可能没有差错。现阶段医学期刊编辑素质各异,个别只注重论文外在形式,忽略自身素质教育,影响了期刊质量。为提高医学期刊质量,更好地发挥医学期刊传播交流医学信息的作用,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责任心强的编辑队伍。

二、医学期刊编辑素质、职责与审稿

1.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医学期刊出版业是社会事业,编辑要具有舍己为人、默默奉献、不为名利的崇高敬业精神,对待作者一视同仁,热爱工作。

(2)专业素质。编辑应有计划地学习医学知识并掌握医学最新动态,熟悉科学研究方法,能科学地鉴别稿件价值。主要工作包括纠正差错,加工时仔细核对,求真求切;规范文中数字及单位,注意图表的审查;合理运用循证医学、统计学;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做好英文摘要加工;熟练计算机操作与网络运用。

2.职业职责与意识

(1)社会职责。指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从期刊中受益,实现期刊的社会效益。收到稿件,无论作者地位、资金项目,都应该按程序完成。对于诊断试验性或治疗研究性文章,应着重注意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对实验资料进行可行性考证。

(2)经济意识。指具有管理经营和市场规律知识,具有经济意识,吸引更多读者和定刊者,增加发行量,实现期刊经济效益。

(3)法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保护作者、读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选题策划意识。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3.审稿

(1)三审制。初审由责任编辑完成,是一篇论文进行审稿程序最重要的环节。三审之间密切配合,分工明确。医学期刊编辑要合理利用专家资源,缩短审稿周期,提高论文时效性,减轻繁重的编辑工作。

(2)编辑加工,制订退修意见。制订退修意见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编辑与作者沟通的纽带。退修意见切中要害,具有科学性,对提升稿件质量至关重要。

(3)核实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不仅支持佐证文章内容,而且能够揭示信息来源,衡量作者吸收利用信息的能力。

(4)医学英文编辑、校对和翻译。医学英语词汇量大、同义词多,因而医学论文的翻译应该注重选词。

三、我国医学期刊编辑的现状及对策

1.现状

(1)编辑有的是临床医生,有的是相关医学专业的科研人员。既要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负责,又要负责文字、图表、格式方面的编辑工作。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整体素质不高。一些老编辑并非专业出身,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对前沿知识的更新缺乏敏锐性;而年轻的医学编辑虽对专业的知识有较系统的学习,但不能灵活地运用到工作实践,容易犯错。

(2)大多数医学期刊挂靠科研单位或院校,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编制不到位,办公条件简陋,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少,缺乏明确的奖励措施。

2.提高医学期刊编辑人员素质的途径

马明·西比利亚克说:“每种首创事业的成功,最要紧的还是所有当事人的基本训练。”

(1)参加院校学习。在医学迅速发展和信息交流越来越畅通的社会大环境下,编辑应进入高等院校或以函授等方式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参加学术交流及短期培训。经常参加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举行的学术会议及讲座,扩充知识面。

(3)自觉学习。运用平时时间进行知识积累,参加个性化的课程,如网络开放性课程,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出版政策法规。

(4)提高团队的管理水平。编辑部具有团队作战的特点,因此,主管部门要重视团队精神,养成责任心强、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要重视科学管理,在团结协作、气氛融洽的团队中人员的潜能才能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一支高素质的医学期刊编辑团队是医学期刊生存的基础,编辑应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除了具备基本的医学临床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前沿、新理论技术有所了解,不断拓宽知识面,将医学与编辑出版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玲玲,李娜.浅谈现阶段医学期刊编辑的职责[J].医学信息,2010(17):3100-3101.

[2]郭青,李小萍,张萍.新形势下医学期刊编辑应增强8种意识[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11):79-80.

[3]董时军,李军,张海陵.编辑实践中医学期刊编辑须具备的医学信息素质[J].情报信息,2008(1):47-51.

[4]杨晨晨.论新时期医学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知识结构[J].卫生职业教育,2010(20):35-36.

高素质医学人才 篇12

1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 国内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多, 医疗人力资源的结构也开始发生改变, 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 仍然有部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首先, 我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在总体数量上较少, 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其次, 医疗卫生人才结构不合理, 总体布局不够科学, 卫生医疗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工作者不足;再次,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最后,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 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贫乏。

2 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1 创新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实行四段式教学

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通常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解释工厂型”教育, 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参考了前苏联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 将两种类型进行混合, 其中, 前苏联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占据主要位置, 按照10个学期进行划分。部属医学院大部分采用的是“5+5”教育模式, 然而, 其他地区医学院校则多应用的是“8+2”教学模式, 在前8个学期, 学生需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其余2个学期则到各大医院进行临床实践[2]。目前本院采用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将生物-医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将学科作为基础, 未能形成良好的逻辑连贯性, 很难适应目前的医学模式转变现状, 不利于促进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院校必须要深入挖掘当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医学院校应组织相关学者和专家负责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制订适合本地社会发展需求, 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并开展相关实践工作。

医学院校应构建“基础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知识强化”四段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并分四个阶段贯彻执行。第1~5学期为第一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学习, 在医学院校本部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教学, 同时进行专业基础课以及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第6~7学期为第二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见习, 组织学生到直属型医院以及协作型附属医院开展专业课程学习, 并完成临床见习任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疾病, 并在见习过程中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 实现临床接触。第8~9学期为第三阶段, 该阶段主要进行临床实习, 组织学生到各个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实习。第10学期为第四阶段, 该阶段主要对所学医学知识进行强化提升, 学生返回医学院校, 投入各种培训、专题讲座, 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 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升, 丰富专业知识内容, 巩固所学医学知识。

2.2 更新教学理念, 优化课程设置

合理增加与人文社会科学内容有关的课程, 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 医德教育应遵循“五年不断线、各段有侧重”。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时, 主要采取的是课程教授方式, 临床见习过程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现象感受, 学生参加临床实习时则主要表现为准医生的亲身体验, 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强化提升主要讲究凝练内化。利用这种持续递进的教学方式, 可以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德, 进而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乐于奉献的优秀医学人才。

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综合性高等院校特有的优势, 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选修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力度, 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 注重外语教学以及计算机教学, 坚持五年连续教育, 尤其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通过增设必要课程, 并删减不必要的课程, 调节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和比重, 实现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在增设课程中, 要注重增加那些具有体现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作用的代表性科目, 例如分子生物学以及组织工程学等。学校可以合理增加一些选修课,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 针对中学阶段学习发生重复的教学课程, 例如普通生物学等, 应及时进行删减。医学院校应不断删减适应性较差并且验证性内容过多的教学科目, 促进课程结构的简化和优化。最后, 重视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的医学课程, 如眼耳鼻喉科学、肿瘤学、社区医学、老年医学等科目, 应采取措施不断进行加强。针对综合性试验课程, 如机能学实验课程、形态学实验课程以及临床技能学实践课程等学科, 要增加教学比重, 给予高度重视。

2.3 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一方面, 我国医学院校必须要大力革新临床医学专业的笔试及口试方式, 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状况作为考核侧重点的终结性评价模式, 逐渐转变为强调专业技能以及临床表现的形成性评价模式。积极引进各种科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考试方法, 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 开展计算机网络考试, 从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3]。

另一方面, 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坚持育人为本, 依托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这个载体,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论文报告会等, 注重社会医疗服务实践, 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 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 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 结束语

为了提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适应医疗发展需求的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国各大医学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应挖掘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改革教学模式, 实行四段式教学模式;科学设置医学课程, 优化教学结构;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望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参考文献

[1]蒋祎, 陈俊国.论我国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11 (1) :18-19.

[2]王志健.培养应用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 2011, 14 (14) :105-106.

上一篇:关节稳定性下一篇:全方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