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2024-07-02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共11篇)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1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势,而将应用化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本文对新形势下对应用化学人才培养要求做出了研究,并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具体实践策略。

[关键词] 应用化学;人才培养;实践能力;途径;策略

应用化学学科是化学与其他自然学科或者技术领域的结合,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是重要的环节与内容,相比较化学学科而言,应用化学学科具有更高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而在这个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须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而不断扩宽自身的知识面与综合素质,从而真正的能够成为应用型专业人才。

所以通过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形势进行研究、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作出客观的认识能够为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形势研究

(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的内涵在于实现全面的扩展人的生命价值,体现出人自身的本质力量。

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都会具有不同的教育观念,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一直使我国的师道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教育理念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的继承者甚至成为理论知识的传递者,但是这种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在于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应用化学人才应当具备的基础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的确立并得到了一定的实践,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而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能够为当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指导与借鉴。

(二)21世纪的社会特点

对教育而言,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要目的已经显然不能满足教育的发展,而是应当将知识理论与综合素质并重,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知识化经济时代的需求,是经济时代作为21世纪最为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同时要求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切实的将自身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工作当中,而这不仅要求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重视实践性培养,同时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衍生出了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加强,而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要善于将自己的知识与新事物结合,从而使自己能够抓住机遇并有能力面对挑战。

(三)社会企业需求

实现和促进学学生就业是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企业也同样面临着残酷的竞争,而只有具备并正确管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人才才能够实现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从当前社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总体来看,企业对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更加的青睐,而综合能力是指人才必须对企业的产品具有充分的了解,同时能够在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参与科研开发工作,这同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当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对社会企业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在综合能力不理想的情况下很难在社会企业中表现的游刃有余。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与策略

(一)通过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现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基础实践能力与应用化学专业紧密相关的能力,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应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实现,同时也必须以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基本专业技能为基础。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化学教学首先要重视夯实学生在应用化学专业方面的基本功,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出主导作用,积极、及时的指导学生学习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出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或者鼓励学生通过教材自己掌握观察方法与步骤,教师监督学生的观察过程并检验学生的观察成果。

在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中,教师要以“以人为本”为教学原则,认识到学生的操作能力基础,并尊重每一位学生,采用基础差地要求、基础好高要求的手段,通过鼓励来提高学生积极性并消除其不良情绪,通过监督与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鼓励并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通过交流和实际操作来进行验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经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验证问题和交流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点在于得到结论的途径是自己的思考而非教师直接给出的结论。

应用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实践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应用化学学科具有开展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探究式应用化学教学模式中,化学实验仍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载体,在利用化学实验开展探究式应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把控,从而正确的把握实验设计的难度。

将要开展探究教学的实验应当有一定的难度并具备综合性,不仅要做到引导学生科学的计划与操作,同时要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互相评价放在重要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得出的结论能够通过科学的认证,同时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肯定,提高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三)通过学生科研提高创新能力

应用化学人才的培养过程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同时要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成为复合型与创新型的人才。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受教材的局限,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带领学生开展课外科研。

虽然课外科研具有较高的难度,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通过科研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教师首先要重视科研的综合性,同时要在选题方面具有新颖性,最好能够与社会热点结合使选题具有实用性,而课题的可实现性是进行科研的基础。

在学生科研中,学校可以尝试建立导师制度,通过分组的方式利用开放性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通过各有分工来发挥出个体学生的长项,同时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应用化学素质的提高。

(四)通过实习工作促进学生生产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参与到社会岗位中开展实习工作是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

通过实习工作,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学生包括应用化学素质在内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同时实习工作也对高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校领导要重视学生实习工作,以各方面各部门的协调的基础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或者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校与校外企业的双赢,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校外企业的正确选择,同时要将学生的总结报告放在重要的地位,从而保证学生的实习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粱亮,李大光,余林,等.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

[2]余林,郝志蜂.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7,34(6).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特色专业指的是在办学水平以及人才培养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以及专业的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而且在社会上具有比较高的声誉的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 能够使专业的结构得到有效地优化, 人才质量得到有效地提高, 是现代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应用化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 涉及到多个领域, 而且应用性比较强, 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 我们需要注重其特色专业的建设, 这样才能够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因此加强对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必要的。

1 应用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联系性

特色专业是指有别于常规专业的, 具有独特教学方式和风格的专业, 是各高等院校根据其自身的教学优势, 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逐渐形成的与其他学校存在区别的, 具有独特个性的、稳定的、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专业建设方式。应用化学是我国少数可以授予工学学位以及理学学位的专业之一, 是从化学系或化工系逐渐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1]。而且不同的院校在应用化学专业中所开设的课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这也表明应用化学课的开设是不需要完全相同的, 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 完全可以根据国家的战略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需求并结合高校的自身条件, 进行合理的定位, 建立起属于自己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这也使得在应用化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比如北京大学在应用化学人才培养中更加注重辐射类化学、新能源化学等;北京化工大学更注重精细化学品合成以及超细粉材料等;东华大学则侧重于培养生物应用技术以及功能高聚物等方面的人才。

2 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策略

2.1 明确特色专业定位

当前高校招生以及毕业生的就业中都存在极大的竞争压力,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 各大高校需要在自身优势条件的基础上, 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 逐渐积淀下属于自己的办学特色, 同时分析出其特色与社会的人才的需求是否符合, 并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调整。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 如果一味的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教育或者从专业的内涵角度出发, 来提升自身的优势发展道路, 学校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财力, 同时难以在短期内得到预期的效果。从社会的发展形式来看, 共性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缺乏特色性, 而造成特色人才的缺乏, 同时人才的结构严重超标, 这种矛盾的出现使得毕业生就业的危机越来越大, 因此当前高校在教学中创新办学理念, 注重特色化发展, 是提升其竞争力, 培养更优秀人才的主要途径。应用化学专业的内涵比较广泛, 不仅包括了整个化学领域, 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的很多学科。同时专业发展迅速, 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这也对应用化学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当前的应用化学专业需求来看, 大部分企业既需要应用化学专业人才能够投入到生产、管理中, 同时也能够具有一定的营销能力。由此可见, 在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中需要将市场营销适当的渗透其中, 以市场职业的交叉点为基础, 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特色型人才。

2.2 设定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的设定需要结合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条件来进行。在专业建设的目标设定中, 需要以推动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向, 以解决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为基础, 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 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2]。同时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有效地改革, 做到因材施教。在业务培养方面, 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实验能力以及现代化学理论等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有效地提升。同时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开设相应的技术理论以及技能课程, 比如在湖北省周边化工、石油以及轻工业较多, 因此在应用化学培养中就可以重点对分析检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将专业目标设定为以高等教育为基础, 专业特色鲜明, 教学水平高,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特色专业。

2.3 完善课程体系, 强化学科间的联系

应用化学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性, 比如化学与物理、化学与计算机以及化学与数学等学科的衔接, 对课程的内容以及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防止课程出现重复, 同时注重对交叉学科的拓展, 使应用化学能够更好、更多的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注重课程的促进性和衔接性。首先要注重理工结合,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其次, 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删除陈旧和不合理的课程内容, 保持学科特色, 保证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前沿性, 实现一体化、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应用化学的学科特点使得其专业的设置可以更加灵活, 为应用化学的特色专业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 高等院校需要结合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特色, 明确特色专业定位、设定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建立应用化学特色专业,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卫东, 赵睿, 唐先忠, 等.应用化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 (6) :68-70.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 专业技能竞赛 应用韩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不再一味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还看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能否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学校所学能否和岗位“零对接”,这就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技能竞赛能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提高应用韩语专业教学水平,促进优秀人才培养,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为例,探索依托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组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成效

技能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系列化活动。

(1)以赛促选,选拔一批拔尖人才。

近些年,高等教育培养水平评估中,技能竞赛的结果已作为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重要因素。我院应用韩语专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举办了写作比赛、演讲比赛、话剧比赛等专业技能竞赛。通过这些专业技能竞赛进行选拔,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拔尖人才,为今后的市、省、国家级大赛做好准备,同时为这些学生开辟一条就业“直通车”。竞赛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可当场就被用人单位选用。

(2)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加竞赛,无论成绩如何,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多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材料,关注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开阔专业视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认识到组织管理、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等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

(3)实现学习被动转为主动,激发拼搏竞争意识。

校园内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所影响的不仅是参赛选手,还有竞赛氛围的营造和学生对学习韩语的热情。我们对来观看韩语话剧比赛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韩语话剧比赛对学习韩语是否有帮助。调查问卷共收40份有效问卷,被调查学生中,36%的学生认为通过此次比赛对韩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韩语听力有帮助,3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韩语会话有帮助,并表示若有机会自己也想参加话剧比赛。由此可见,专业技能竞赛通过创设竞争性环境,激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他们主体地投入学习。

(4)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专业技能竞赛优秀成绩的获取与平时积累分不开,因此指导专业技能竞赛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能力。

2.专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但目前专业技能竞赛规划未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因此,目前专业技能竞赛是孤立存在的,且存在只抓少数而忽略大多数人的倾向。

(2)通过组织与宣传,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由于指导竞赛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及经历,同时要承受较大的压力,目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3.依托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将专业技能竞赛规划融入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竞赛要与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每一学期有一门与竞赛相匹配的课程,保证学生在校三年里专业技能竞赛不断线,竞赛项目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让专业技能竞赛与课程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做到赛教结合。

3.2专业技能竞赛中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教育教学要结合企业文化的要求,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的需要,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起到助推作用。若我们能引入企业介入技能竞赛,就能真正做到校企深入合作。企业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能寻找合适的潜在的人才,真正实现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赢。

3.3完善技能竞赛机制。

专业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评分考核方式不但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完善起到作用,而且对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科学的竞赛机制,才能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4.结语

如何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应用韩语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如何能依托专业技能竞赛促进应用韩语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锐.职业技能竞赛与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2(7).

[2]徐媛媛.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人才培养[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4).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4

为了适应我市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目标,满足社会对机电类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按照《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湘发[2006]22号)和《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为了加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才培养方案。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报告

(一)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形成的历史及现状

我校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办于1995年,当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而市场对电子专业毕业生又极为需求。学校多次派人到本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市场特别是本地市场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充分考察、调研,反复论证后,学校于1995年开办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专业开办之初,面临师资和设备两大难题,学校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队伍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手抓。经过多年的努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成为我校的主体和优势专业。

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拥有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为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该专业有专业课教师18人,其中高级讲师7人,讲师7人,助讲和实验员4人;研究生1人,本科14人,专科3人;该专业教师多次在省、市技能比武中获奖。

其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经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内部专业结构,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出了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技能具体、就业指向明确的专业方向群。

第三,该专业已经构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方向与企业联合办学,根据企业需要,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案,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

第四,该专业已经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上级的扶持,现已拥有16个实验、实训室,校内实训工位达到生均0.8台。第五,该专业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富士康集团、深圳智邦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主动与我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合同。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稳步提升,优质就业率提高到50%以上,且大多从事技术工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就业前景

世界高科技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许多集成融合机械类、电子类、电脑类、电力电子类等的新兴领域和新型产业,必然需要产品设备装配、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常德虽地处内陆,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市现阶段的经济建设战略是以建设工业强市作为经济强市的突破口,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量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类专门操作人才。据调查,我市现有作为本地经济发展支柱的机电企业110家,企业员工总数3.56万人,按每年5%正常减员计算,三年内需补充员工5340人。根据常德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市机电企业将新增133家,需新招收员工5万人,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术人才需求量更大。

为充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校领导带领有关科室人员和专业教师,调研了一些大型机电企业,还走访了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单位。这些单位大都是以高新技术为增长点、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电子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中部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专业的中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满足社会急需,我校对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较强的操作技能。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

(一)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电子应用技术必需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产品的装配、检测、故障分析和维修,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掌握中专层次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电子电工职业技能,过到中级技术等级标准,能胜任电子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具有开拓和创业精神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

(二)专业设置的教学条件

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在强调市场需求导向的同时,必须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并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1、教材建设条件。我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教材采用省教育厅中职学校规划、推荐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相结合的教材体系,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

2、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师资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键,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本专业师资建设规划主要是通过培养和引进,注重在职研修,提高研发能力,建设一支“学历达标、职称合格、技能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

3、实验实训室建设条件。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验实训设施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达到了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该专业现有16个实验实训室,价值约234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1200台(套),建有4个校外实训基地,并计划投资1350万元建设一座实训楼、新建21个实验实训室、改扩建16个实验实训室,使硬件建设日趋完善。

(三)专业设置的办学特色

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特色鲜明。

一是细化专业指向,贴近岗位实际。学校在进行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将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细化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主机板维修与检测、SMT技术、手机检测与维修四个专业方向,并拟新增自动控制技术专业方向。通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调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岗位的良好对接。

二是开展校企合作,形成资源互补。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学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场指导,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研究。

三是培养培训并举,多种形式办学。机电行业已成为常德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大,劳动力培养任务重。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化教学,实行“订单式”培养,认真办好适应职教规律的电子专业学历教育。同时,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企业员工提供服务,大力开展电子技术短期职业培训。通过长短结合、形式多样的办学,不仅促进了本专业的发展,而且较好地服务了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四是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教材。学校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支撑,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两次修编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及时体现了电子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职业技术、岗位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岗位指向和培养目标,组织编校本教材,使专业教学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正确处理好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2、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制订教学计划。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程内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

4、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制订教学计划。要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业参与,可与企业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妥善安排。

5、体现整体优化制订教学计划。应从提高综合素质出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立足教学过程全局,对教学内容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实现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有所侧重,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特点。

(二)教学计划的构成与安排原则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结构分析;

(3)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4)教学进程表;

(5)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专业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

3、实践性教学内容应达课程内容的50%以上。

四、电子技术应用教学计划(附后)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5

综上所述,本学科点通过校内工程模拟实验平台专业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工程概念;同时,在这个平台上,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研究活动,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兴趣,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建立起科研创新的概念。通过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在实战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解决新问题、发现新办法的创新能力。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领域人才需求为导向,融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优势学科特色,定位于培养社会所亟需的高层次应用创新型人才。在目前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和已经具备的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现有校内外实践资源等基础条件保障下,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环境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我们立足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对构建环境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6

构建俄语专业课程 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结合应用俄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提出建议和设想,认为课程改革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

作 者:张凤珍  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杭州,311231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1) 分类号:H359.1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   应用俄语专业   课程设置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7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层次化, 特别是对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一方面是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单位岗位需求的人才。基于这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 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投资方向现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即为:要求学生具备系统、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金融理论, 全面掌握证券投资和期货投资的理论和技巧, 熟悉现代银行的运作机制, 熟练驾驭外语和计算机工具, 成为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机构及其它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专业的课程群的建设就尤为关键和重要。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来分析经济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群建设的问题[1]。

1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经济学这一大学科门类分设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下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六个二级学科, 应用经济学下设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十个二级学科。从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可以看出, 经济学专业是典型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 厚基础是指要求本专业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 宽口径则是指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可以向许多相关方向发展[2]。

我院经济学专业自设立以来, 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变换, 方向也经历了多次变更, 目前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 专业教育课程有投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 (双语) 、证券投资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期货与期权、保险原理与实务及国际投资等。实验类课程有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模型及应用的上机实验课, 也有证券投资学和期货交易课程设计, 还有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综合实验。除了基础课和任选课外, 专业课程总共有二十多门[3]。

2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专业课程的门数不少, 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水平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仍存在“广而不精”的问题, 近几年来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位于后列。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更侧重于理论学习, 专业针对性不强。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专业核心课理论课程中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学生的主要精力还是学课本、背概念和应付考试,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应该加强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即“不要只学别人教给你的”;在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近四分之一, 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实践环节很大程度上没有和相应的理论结合起来, 比如商业银行模拟实验, 这个实验课程和任何理论课程没有直接关系;即使有的和课程结合比较紧密, 比如课程设计, 许多同学也是流于形式而不是实验内容本身。实习方面, 目前主要有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刚升入三年级时为了方便了解该专业未来能做什么, 由老师带领学生到合作单位参观访问, 或者聘请企业家到学校举行讲座, 由于时间较短, 总体效果不是太好;毕业实习环节, 尽管学校安排有八周近两个月的毕业实习, 但是还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去参加真正的实习, 交实验报告的时候, 只是盖了实习单位的印章, 这样就使得这一环节和显示的数字有了很大的脱节。

3 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途径

3.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被动”变“主动”

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学生“学”的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群都属于社会科学, 比如针对某一章节知识点的学习, 在老师讲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一知识点能有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是单班上课, 人数较少, 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采取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

针对适合的课程或者某课程的某章节, 引入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针对某一论题或者知识点, 突出学生角色的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 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样一种学习模式可以先在某些课程中试验, 如果效果较好, 可以大规模推广,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4]。

3.2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份量, 使得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理解的平台, 成为增强学生就业优势的渠道。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实验课程、实习、以及参加各项实践项目[5]。

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 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避免“两张皮”现象出现。建议实验指导教师及专业负责人首先需要积极进取, 多去了解别的院校开设的本专业实验课程, 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及时调整实验课程, 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的财政支持。

在实习方面, 认知实习环节中应该由学校组织多到一些相应证券、银行等企业进行了解, 真正了解各个业务运作的流程, 多聘请一些企业家走进校门, 让学生将大学和社会的衔接有个客观的认知。在毕业实习方面, 为了避免有不少学生只“盖章”没有真正去实习的现状, 学校及学院应该多去联系外面的公司企业, 统一给学生安排实习, 这个在现实的操作中, 可能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意或者提供的实习岗位很少, 但是我们可以开拓民营和私营企业这样的实习市场, 大部分学生的状况是“好的单位去不了, 不好的单位不想去”, 结果导致学生最后什么也不想做, 久而久之, 增长其惰性。所以应该在思想上给学生做好工作, 避免学生眼高手低, 培养其立足现实, 扎实做事做人的态度。

3.3 引导并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各项证书的考取

多给学生提供各种证件考取的信息, 比如和经济学相关的资格证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在考取了这些基础从业资格证基础上, 可以考取再高级的证件, 如: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注册会计师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3.4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赛事,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机构组织的模拟炒股大赛, 或者学校自己举办这样的比赛。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项赛事, 以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经济所需求的人才来进行培养。不同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革新培养方式, 改革教学模式,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 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各专业的当务之急, 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讲尤其如此。文章以中北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 在分析当前专业课程实施现状的基础上, 找出其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专业课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管理, 2009 (5) :195-196.

[2]张洪田, 孟上九.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86-88.

[3]陶金国.财经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4) :20-22.

[4]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6) :45-47.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8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 油田化学方向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27-02

1 国内油田对油田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原油的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生产过程,包括钻井、采油、集输等过程。在这一复杂的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化学技术,从应用化学的角度可以将这些技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随着我国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化学实验技术在国内油田越来越受到重视。油田的一些研究专门研究机构一般设在研究院、设计院、钻采院、试验大队或工程技术大队等部门,主要负责与化学有关的技术,包括钻井液与水泥浆化学、油田污水的化学处理、油田化学品开发、化学堵水调剖、化学采油新技术和原油集输技术等。

随着中石油、中石化企业重组的完成及中海油的崛起,油田开发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调整,特别是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增大,化学技术已逐渐成为油田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对从事油田化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目前,在油田从事油田化学工作的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于化学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一些毕业生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一时还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大部分油田还要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主干专业的培训,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油田开发的过程。因此,尽管目前总的就业形势面临一定的困难,但油田在行业中的就业形势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特别是与油田生产密切相关的主干专业。

2 国内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过程

1952~1953年我国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集中了清华、北大、天大等名校的石油石化学科专业及专家教授,于1953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了北京石油学院,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1958年3月,位于四川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为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

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1960年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在油田建一所培养高级石油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学校从1960年5月开始筹建,于1961年9月正式开学,定名东北石油学院。1975年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早期的石油高校属于典型的行业办学,主要是为油田输送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院校的主干系设置也是统一的,即设有石油开发系、石油勘探系、石油炼制系和石油机械系。

为了适应油田开发生产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期,原石油部决定在华东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学院和大庆石油学院相继设立了油田化学本科专业,这也是国内最早设立油田化学专业的三所本科院校。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油田化学专业曾更名为精细化工专业,现大多数都更名为应用化学专业,也有一部分隶属于石油工程专业的油田化学方向。根据教育部对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目录的设置,油田化学专业的名称定为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并有统一的专业代号。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和东北石油大学的应用化学专业(油田化学方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长江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承德石油学院等具有石油特色三院校也在不同时期设立了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办学,已在这一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随着信息、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2],尽管界定高等职业教育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办学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现在的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如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专科院校也开办了油田化学应用技术专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国内已建立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多层次的油田化学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体系。

3 国内高校油田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实施人才培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从理论教学方面来看,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主要开设地质学基础、油层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表面活性剂化学、胶体化学、钻井泥浆工艺学原理、油田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实验、分析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胶体化学实验、油田化学实验等课程。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由于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基础学科属于化学,所以专业基础课包括各类化学课程和相应的实验课程;地质学基础、油层物理等课程属于跨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而表面活性剂化学、胶体化学等课程属于不垮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钻井泥浆工艺学原理、油田化学等包括了钻井、采油、集输等专业领域,属于油田化学专业课程。一些院校根据自己教学计划的安排,对一些课程的开设也有所取舍,内容和难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所开设的课程大致相同[3]。

油田化学专业带有典型的油田行业特色,这种行业特色是在其多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尽管一些石油院校早已从石油行业中被剥离出去,但学校与石油行业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能看到石油行业办学的影子。过去,在本科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时代,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属于典型的“订单式”培养[4],石油院校的毕业生均被油田接收,分配到相对偏远的油田工作,包括大庆、吉林、辽河、大港、胜利、冀东、吐哈、长庆、青海、玉门等油田的研究院、设计院、采油院、钻采院、试验大队、工程技术大队等部门工作。但现在的本科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5],就业是普通高等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6],由于工作稳定,待遇较高,目前的油田已成为部分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首选的工作单位,包括一些新组建的单位,如长城钻探、渤海钻探、川庆钻探等。

从学术角度来讲,油田化学行业的发展處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每年都要举办油田化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技术研讨会、技术展览会、油田化学年会及油田化学国际会议。仅2010年就举办了多次油田化学方面的会议。“2010中国油田化学品协会年会”;“2010全国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交流研讨会”;“2010全国油气技术(克拉玛依)论坛-暨(第四届)全国油田化学品开发及应用技术研讨会”;“全国油田化学品开发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研讨会”等,以及“国际油田化学大会”。这些会议的举办,表明在油田开发领域一些与化学有关的新理论、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对油田的后期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高等院校招生早已实现了全国化,原石油部的布局,教育部地区招生和分配的布局也早已被打破。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高等院校学科的调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油田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人才也是商品,质量是保证,高等院校只有通过改革,不断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之,随着油田开发难度的加大,一些新技术在油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油田对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人才还是有大量的需求。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油田化学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对人才市场相对繁荣的景象,人才培养机构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吴晓蓉.反思我国20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2]梁成艾,朱德全.中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3).

[3]鲁红升,王兵,黄志宇.油田化学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4]蒋霞玲.石油类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探[J].石油教育,2007(3).

[5]吴泳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现状与展望[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6] 朱永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3).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9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篇10

摘要为了能够满足目前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大学生的需求,以该专业教学现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提出培养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对策,为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增加,各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逐渐向应用型转变,技术应用型大学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王牌专业,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探索多样化考核评价方式,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应用型高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行案例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所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GIS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篇1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GIS实践教学;职业需求导向;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专业横跨地理学、测绘科学、地图制图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GIS人才培养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其专业实践性强,实践教学是高校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面向用人单位对GIS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作为三本院校要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要将学生应用技术型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我们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我们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培养复合型、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结合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三本学校的特点,从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学院办学层次和学生生源情况,培养具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GIS人才需求的热点,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校企合作、GIS大赛、证书考级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教学

课内实验主要以学生实践动手为主,辅以理论学习,让学生能较好利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课程设计是以实际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验效果,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工具型GIS软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课程设计可从多方面锻炼其项目团队协作能力、实际分析能力,既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促进其动脑动手,提升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

(二)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教学

2014年我院被湖北省授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与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大力推动校企合作,进行课程置换、学分置换、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实训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促进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系寻求课外横向项目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参加GIS大赛

每年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举办的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如每年举办的MapGIS技能大赛、ESRI大赛,依托学科竞赛,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简单的数据编辑、地图制图到系统研发、创新应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证书考级

学生通过比赛以及考级考试获取各种证书,如:MapGIS应用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一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资格和水平考试获软件设计师(初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合格等。

(五)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学生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实习、毕业设计选题能够和实际项目实习相结合,使得学生毕业时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根据项目实践内容,能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着重考虑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设置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对用人需求。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出发,按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起一套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GIS教育模式必将促进GIS市场的发育、完善,进而增加信息产业对各类GIS人才的需求。

三、结束语

GIS专业实践教学是现在应用技术型高校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环节,其教学体系和方法都需要调整和修订,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规划和构建各实践环节,以目标为驱动,以现有的实习基地为基础,开拓和建设新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各种形式使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到科研和生产项目中,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GIS专业人才充实到各个社会应用领域。

【基金项目】2013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201312,《GIS软件应用》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捍卫,张友静.论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通报,2005,(3):62-65.

[2]蒋国富.基于市场需求的高师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5-118.

[3]屠良.《GIS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构建[J].科技资讯,2010,(8):245.

[4]贾泽露.GIS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测绘科学,2007,(6):199-201.

[5]郑贵洲,赵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构建[J].测绘科学,2010,35(5):250-253.

[6]马俊海.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工程,2005,14(3):74-76.

[7]韦波.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5):25-27.

作者简介:舒珺(1983-),女,湖北武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

上一篇:右溪记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机电技术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