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化学人才

2024-06-06

优秀化学人才(共7篇)

优秀化学人才 篇1

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现代的教育不仅要求高中生专注文化课的学习,进行德育也势在必行。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学科中渗透德育培养理念,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呢?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对此进行相关研究与思考。

一、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担负培养学生树立自我远大的目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课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学巨匠们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与火。

二、化学教学中珍视学生的体验,不断鼓励支持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上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对他一棒子打死,否定他的一切。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差异,因材施教,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个化学家的成长历程。

奥托·瓦拉赫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世界上著名的化学家,曾经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成长经历是很曲折的,小时候上学老师们都说他没有什么潜质,让他学画画,可他不会构图也不会润色;想在文学上有所发展,可是他过分拘泥。他的成绩在班里倒数,当大家都对他丧失信心,认为他成才已无望时,他的化学老师被他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所感动,于是老师建议他试学化学。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为此他兴奋不已,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奥托·瓦拉赫是一个成功者,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学生的强点与弱点真实存在,这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使它得到最大的发挥,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后人称这一现象为“拉瓦赫效应”。

我们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拉瓦赫,只不过有的已经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有的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引导他们找到方向后,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三、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和创新精神

化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需要解题者有着严谨的分析问题以及科学的推理方法,并使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学习中体会化学学科的严谨性,需要学生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才行,同时也必须有精准的计算能力方可,否则化学药品计算有误的话,必将导致实验的失败。

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应从中体会化学的推理的严密性,因为化学是演绎的科学,亦是归纳的科学。这样,能让学生养成良好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精神,形成论证有据、言之有理的习惯。另外,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亦可组织一次辩论赛,看看谁的见解更有说服力,能够征服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知识。对于有创意的问题,我们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再与学生们讨论辨明真假。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积极的肯定,鼓励支持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好处的。

四、通过化学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

大多数人都觉得学习化学太抽象,枯燥无味。但是,当你经过思考、分析、运算终于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是何等的愉悦与快乐呀!当我们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化学的活动中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它的美———公式的精练美,动手实验的操作美。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是和化学元素分不开的,比如食物怎样防腐、怎样在学校实验室尝试做洗衣粉等。

五、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体会实验带来的快乐成就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教师要转变观念,由过去向学生转授知识或指导学生重复老师做过的实验去验证有关知识变为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验去探究知识,这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真正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理性认识。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团结协作,能让他们体会到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化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我们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有关化学方面的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应用美。

总之,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在传播化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做到两者一起抓,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优秀化学人才 篇2

一、图片隐含的价值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图片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过去被广泛用于教学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学图片数量的急剧减少,甚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图片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图片教学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代替的。

(1)培养良好品德。图片包含了思想教育素材,有许多图是关于我国古代化学成就的,向读者展示了我国辉煌的化学史。例如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历史,就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探索研究的。首先,展示图片和文字,让学生从视觉上有更直观的感受: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所做的实验,他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但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较精确地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的关系,得到了“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结论,这一结论才获得公认。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都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郎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学生们被精彩的图片和史实的发展深深吸引着,对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表示敬佩,还有的学生说以后也要当科学家,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通过精彩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既让学生通过化学史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同时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观加强了教育,使得教学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通过图片教学能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

(2)营造学习情境。图片的视觉印象可以营造学习情境———图片能给学生一种最直观的视觉印象。图片表现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某一瞬间的情境,它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情境,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

例如学习高炉炼铁时,可以给学生展示高炉的图片,介绍高炉的各个部分的构造及功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了解高炉的使用原理:通过加料口将原料焦炭、赤铁矿、石灰石等加入,空气从鼓风口不断鼓入,炉渣则从炉渣口出来,同时还有一个生铁出口,而且生铁出口一般低于炉渣出口。这样通过图片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炼铁厂一样。

化学图片形象直观,学生看到图片印象深刻,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接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变抽象的记忆为形象直观的记忆,能够减轻学生的负担,快速地掌握知识。化学图片的功效很多,它能通过特定的“语言”使抽象的文字表述具体化。充分利用化学图片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化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训练语言表达。教材中有许多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往往是语言内容的揭示点或世界风俗文化的展示,形象地表达了语言的意义,因此图片也是教师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情景材料。教师结合图片教语言,有意地引导学生看,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设计针对性、目的性强的训练题,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大有益处。

例如中国节能标志图片,通过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变形的汉字“节”,学生马上异口同声地说是“节约”的意思;环绕着“节”字又有一个大大英文字母e,是提醒学生e是能源的英文单词energy的缩写;缺口的外圆又构成“CHINA”的第一个字母“C”,“节”的上半部简化成一段古长城的形状,与下半部构成一个烽火台的图案一起,象征着中国,而且“节”的下半部又是“能”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N”。所以,学生马上又能说出整幅图片的含义———“节约能源,这是中国的节能标记”。整个图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于国际接轨。整体图案为蓝色,象征着人类通过节能活动还天空和海洋与蓝色。

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提示词和仔细观察图示信息,利用所学语言及结构构建短文和篇章,对学生进行综合表达能力的训练。图片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情境,教师恰当、充分地运用,可大大丰富语言内容,提供训练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学生自制图片的价值

教学重点内容或易于表现的地方都附有图片,无图时教师也可以自己或者安排学生自制一张,因为分析教学重点时讲解图片是必不可少的。

(1)自创图片主体。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自制了一些图片:如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这一内容时,学生经常觉得枯燥乏味,抽象又难以理解,所以往往容易失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也令我着实苦恼了一番,当我偶然一次想到在课堂上展示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时,学生似乎更感兴趣了,这使我突发奇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自制图片,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加深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当讲到离子概念时我还饶有兴趣地设置叠加图片,启发学生探究,提示他们上台移动叠加图片,由于动手又动脑,同学们很快理解了离子的概念,又一次分化了教学难点。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也解放了双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妨把教学图片当作学具,让学生在拼、拆、叠、换中受到思维的启迪,同时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习惯。

(2)图片创新利用。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进入课堂,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图片动起来,变静为动,化枯燥为生动,让平面的图片变成立体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例如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微观粒子活动,新教材中有许多图片是描述微观理论的,对这些图片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使静态图片转化为动画,让微观粒子“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又如在“微粒间有空隙”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配合这部分内容穿插了以下几个图片: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半管子滴有红墨水的水,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这几幅图片利用Flash软件制作成动画,在下面红色的液体中添加银色的圆形的水微粒,在上面的液体中添加红色的酒精微粒,为此分别动态模拟了混合前后的三种情形:混合前构成水和酒精的微粒各自分别在上层和下层运动,混合时构成水和酒精的微粒分别挤占对方的空隙,混合后总的液面明显下降的动画。这些精美的画面配以生动的音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总结出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轻易攻克了这一教学难点。像这种解释理论知识的图片都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通过微粒的运动,让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动起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理论,充分发挥图片的形象解释功能。

总之,教师必须认真地、细致地对待新课程所展现的各种变化,尤其是新教材中展示的各种图片,领会其本意,挖掘化学课程在“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化学图片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中的每一幅图片能从不同侧面表现书本所学的内容,是画家对文章主旨深入理解后的形象体现,更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经过深思熟虑、精心选择编入教科书的,也是帮助教学的重要直观手段。

优秀化学人才 篇3

关键词:改革,化学实验,培养,创新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决定》明确地指出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 无数科技发明创造都来自于实验, 对化学而言, 更是如此。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而实验教学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我院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 经过院校重组、专业调整后, 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 我校医、药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化学实验由无机、有机、分析、物化、药化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分支组成, 这种模式强调对化学基本理论的验证和化学基本操作的训练, 在医学、药学化学教育中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但其效果日益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为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们必须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1 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1]。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支配下, 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医药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严重滞后于化学科学发展的步伐, 普遍存在五大问题[2,3,4]:一是化学实验体系大多按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四大块”构建, 各实验课间缺少相互联系, 尚未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不利于反映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二是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够, 与现代化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发展相脱离;三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 注重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训练的力度不够,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对环保问题关注不够, 对学校和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五是实验学时偏少, 同时又有重复交叉性实验。所有这些将严重制约、阻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针对上述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要优化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借鉴一些综合大学成功的经验, 结合医药院校本身的实际情况, 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药物化学这些课程的实验综合考虑, 组成一个实验体系, 形成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来组织完成实验教学, 避免了重复交叉性实验, 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大大激发了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是基础实验。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实验的单元操作练习、基本操作训练和一些小型实验, 例如:分光光度法测定、标准溶液配制、称量练习、食盐精制、氨基酸的薄层层析分离等。基础实验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 为综合性实验准备条件、打好基础。

其次是综合性实验。主要内容是各分支学科重要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包括多步复杂和较大的实验, 把无机、有机合成及药物制备的实验与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结合起来, 完成对产物的结构表征、组成分析和性能测试,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验, 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技术知识, 而且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最后是设计性实验。按照一定命题, 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分析实验结果, 得出实验结论。这一部分的实验对象应是高年级的同学, 而且可以作为本科生毕业论文来完成。另外, 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 老师的科研课题, 都可以作为这一层次的实验内容, 让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发展前沿,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开展科研的初步能力。

2 推行化学实验微型化, 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微型化学实验是近20年来在国内迅速发展的一种化学实验新方法、新手段, 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微型化实验具有节约试剂、降低污染、操作简便、安全等优点, 同时也可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 使学生将来具有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因此, 在实验内容的选取方面, 一方面要体现环保意识, 避免一些污染大、能耗高的实验内容, 体现绿色实验;另一方面, 要尽可能将化学合成实验改为半微量实验。

3 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在科技讯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技术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动力, 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医药院校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也是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必然趁势。为提高实验效率,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要开发一些合适的《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多媒体课件, 使学生在校园局域网上进行模拟学习。在这方面,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 在继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挖掘网络教学的潜力, 开发基于Web的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实验课程的预习、预约以及实验报告的在线提交等, 将实验教学延伸到课前与课后。

4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既有老师的教, 又有学生的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在实验教学前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然后, 让学生开始做实验。这样, 学生依赖老师, 课前很少预习, 提不出问题;实验过程中, 按照实验操作步骤按图索骥, 整个实验下来, 学生收获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并进行讨论, 提出本次实验的难点和疑点。在教学方式上, 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 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使学生完成基本操作的系统训练。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只用很少的时间扼要地讲解学生未接触过的基本操作、应注意的问题及回答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辅导并及时纠正, 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实验讨论内容, 难点和疑点的解答,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 不单纯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判断学生实验的好坏, 而应看学生在实验过程的实验能力、操作技巧、创新情况等而给予公正全面的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应随时深入到学生中, 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

实践证明, 改革化学实验教学, 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今后, 我们将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改革, 集思广益, 开拓创新, 为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药学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磊, 李志林, 马志广, 徐建中.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化学实验中心教学及管理体系[J].实验室科学, 2006 (, 12) :6-8.

[2]梁英.化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体系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9) :108-109.

[3]金乐.论我校开放式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 (6) :65-66.

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 篇4

1.化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传统的化学教学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如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轻能力,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看, 面临以下问题。

1.1课 程 设 置 和 培养 手 段 相 对 单 一 , 学生 知识 面 较 窄 。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 无法满足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尽管对课程设置略有调整, 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一, 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单薄;其二, 交叉课程较少, 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其三, 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 实习实践基地相对缺乏。

1.2过 多 地 渗 透 基础课 程 学 习 , 忽 视 学生的 创 新能力 的培养。

化学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老师上课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统一的实验内容及要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迫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基本模式, 造成毕业生意识僵化, 知识结构大致相同, “百人一面”, 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新潜力的开发。

1.3学 生学 习主 动 性 缺 失 , 兴 趣 不 够浓厚 。

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 上课迟到现象严重, 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而且无近期目标, 对自己在大学期间及每学年、每学期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 达到什么要求很少考虑。上课不听讲, 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 抄袭作业甚至上课睡觉, 千方百计逃课;有些学生还沉迷于网络和爱情, 荒废了学业。也有些学生缺乏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 不适应大学里边听、边记、边思考的课堂学习模式, 常常是感到进度太快抓不住重点, 所以无法听懂授课内容而产生苦恼, 失去信心。另外, 教材滞后、教学内容老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学生所学内容很难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化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同样存在教学内容老化、知识体系滞后的现象, 亟待引进新成果, 更新教学内容, 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4毕 业 的 学生 社会 适 应 性 差 。

在当前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不容易, 并且适应性很差。原本书本上学的东西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派不上什么用场, 很多东西要现学现卖;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 导致求职的时候失败;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认为自己与同事、领导相处得不够融洽, 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现有的工作; 当然有的学生抱怨实习或者工作经验不足, 与现实产生很大的脱节等诸多问题。

2.对 策与效果

针对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并卓见成效。

2.1整 合 相 关 学 科 , 构建合 理 的学 科 平 台 和课 程体系 。

其一, 打破以往旧的教学模式, 形成基础化学课程体系平台, 将有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合成等课程进行合并, 构成基础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其二, 开展相关多种选修课, 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 从而实现在教学计划指导下的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三, 构建普通课程学习的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 从而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其四, 加强交叉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2.2完 善 创 新 训练 体系 , 培养 学生 创 新 和研 究 能力 。

根据化学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构建和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为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实验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 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课题, 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作报告, 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比如座谈和走访, 逐渐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机制。

2.3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一, 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模拟和显示教学内容, 可以创建多种动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二, 通过网络平台的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学,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三, 建立了五大化学等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进入课程平台后, 可以浏览到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课件等。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学生还可以通过浏览网络平台上的课件, 进一步理解和学习, 也可以通过留言板留言和提问, 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为 学 生提 供 社会 实 践 平 台 及提高其 社会 适 应 性 。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 为使学生尽快转变身份, 我们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这样就要求学生既要当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 又要当好“职业人”进行科学研究, 参与产业部门的技术攻关、产品改造等一系列的科技活动, 从而巩固了所学理论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的协调培养下, 让学生更早、更快地接触社会, 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3.结语

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但只要我们把握好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剖析问题存在和产生的主要原因, 不断探索并解决相关问题就会逐渐提高

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满足社会对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袁金伟, 卫世乾, 买文鹏, 杨亮茹, 游利琴。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 2014, 13, (3) .

[2]刘军安, 黄书贤, 陈长水, 张美冬。农业院校应用化学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4) .

[3]葛曷一, 李国忠, 付兴华, 陈娟.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1, (1) .

[4]王丽梅.基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研究[J].实验技术与理, 2014, 31, (1) .

[5]徐想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J].广州工, 2012, 40, (12) .

优秀化学人才 篇5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为探索和创新和培养兴趣奠定基础。其次是实验教学中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 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实践, 而得到意志磨炼和创造性能力发挥的愉悦, 激发了创新欲望。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 在提高实验能力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实验能力, 但不等于提高了创新能力, 只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开发创造性思维, 才能造就出创新人才。实验教学可以开创灵感思维, 在直觉和顿悟之中, 豁然产生智慧的火花, 而瞬间产生的灵感是实践中针对所要解决问题穷思竭虑后凝聚于某一点时的智慧火花。故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深厚的积淀。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启发和帮助学生建立实验理念、了解实验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实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化学理论和方法既是学生理解和认识化学问题的重要基础, 也是学生从事化学创新研究的根本保障。因此, 化学理论课教学必将是以传授前人知识的继承性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既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容易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知识面, 更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 如何解决继承性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矛盾是化学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一课题的解决可能有两条途径:①建立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②将部分实验, 特别是反映化学或相关学科前沿的实验结果引入理论课教学。实验不仅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的特点, 且易于与科研和学科前沿相结合。这不仅可弥补探索研究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难以全面展开的不足, 亦有利于学生建立实验理念、理解实验的重要性, 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和不足。

二、改革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 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验课上教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 启发学生对实验原理及预习报告所出现问题展开思考, 针对实验中易出现问题加以“启发式”说明, 鼓励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 遇到困难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做法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学生们纷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并以极大的兴趣展开讨论。

在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如在“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中,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提取流程和实验方案, 独立完成实验。教师提前1-2周将设计实验的任务交给学生, 布置实验的预习要求, 简述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 弄清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写出预习报告, 指导和检查学生对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检查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能否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 能够独立完成操作, 且能正确计算, 对出现异常现象或误差进行分析指导, 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 能及时准确地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以及实验报告的文字表达能力, 正确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和结果, 实验报告书写规范, 表达清晰。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提取方案, 实验的成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不仅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 可谓一举两得。

每一个实验, 书上都有现成的步骤, 如果把别人的饭炒上一千遍仍然不是自己的东西。熟练掌握并不等于创造。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方法并有所改进有所发现。想一百条路, 有一条对了就了不起, 就是一大创造;不让他想, 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如粗食盐的提纯这一实验中, 若只求结论很快便可得“精盐”, 充其量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的定论。倘若引导学生探索过程:怎样的浓度除去杂离子?pH值多少最合适?怎样得到最接近“精盐”的产品? 如何投料成本最省?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积累中有所创造, 在创造中有所积累。知识并不都在书本上。例如, 从化学实验普通的器皿中挖掘素材, 一物多用激活思维。如普通的医用橡皮管, 书上仅仅只是介绍作连接玻管导气用。但如果用注射器的针头刺入橡皮管的内外壁之中, 可起到密封作用;将一小段橡皮管一端用小段实心玻棒堵住, 则可作密封套管用;将一段橡皮管两端接上空心玻管、针头插入其中, 可用作固定注射器进而控制滴速之用, 等等。这些知识书本上不曾有过, 很适合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只要引导学生善加利用, 想人所不曾想, 实验室的每件器皿都会放出光彩具有魔力, 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革化学实验模式,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改革化学实验模式, 包括实施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 同时建立开放式实验室。这是我们菏泽学院化学与化工系改革化学实验模式的成功探索。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是针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封闭性的弊端而提出的, 它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化学实验的选题非常关键, 要求教师了解化学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动态, 给出既有基本操作, 又具有设计性、研究性, 符合实验教学规律的题目。由于题目多样化、综合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应付自如, 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动手能力, 对每个实验都要了如指掌, 并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因此,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同学们在接受实验课题后, 各小组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 历经文献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设备的改进和加工、试剂采购、采样、数据测试及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过程, 开放式化学实验教学应及时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实验方法而发展, 以先进的实验内容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研究过程中, 同学们经历了多次失败、挫折、迷茫, 但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 同学们不断克服困难, 改进实验方案和仪器设计, 反复实验, 终于取得了预期效果。

“开放式实验教学”教学模式重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发展学生的个性, 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另外, 要同时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它不光指实验室的开放, 还指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实验教学评价的开放等不可缺少的内涵。在讲到醋酸是一种弱电解质时,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验证方法。这些实验往往不可能在课堂或学生实验中去完成, 就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去解决验证效果与可行性。在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室可以将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 到实验结果的预测和验证, 实验如何进行等, 均可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和掌握,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

四、结束语

人类、国家和世界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利用科学和技术的智慧, 而人的智慧又依赖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教育是超前的事业, 必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上所述,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创新性化学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必须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充分考虑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探索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基础上, 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建立起个性化、人性化的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以期真正实现化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静岩[J].哈尔滨师范大学:继续教育研究, 2006.04:14-143.

[2]黄锁义.陆海峰.潘祖光[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 :65-67.

[3]王桂花.张常群.杜洪光[J].化工高等教育, 2003, (2) :57-59.

[4]张玉平[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 2002, (9) :56-59.

优秀化学人才 篇6

一堂成功的习题课教学必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成就动机, 启迪智慧,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纵横联系, 触类旁通, 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新课程赋予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以下是本人在习题课教学中一些做法。

一、精心选编习题, 教学目标要避免学生盲目性

化学习题课作为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设定的教学要求, 习题选编尤为重要。为避免盲目选题, 教师要全面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了解学情。选编的习题要目标明确, 立意深刻, 层次分明, 针对性强, 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发潜力, 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 发展应用知识的能力;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较高层次上开展更有效地学习。但是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目前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训练套题并不多见, 繁、难、偏、旧的化学习题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没有经过教师精心筛选的习题往往在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到位, 一旦被学生盲目选中, 结果只会将学生引入题海, 加重负担, 浪费大量的时间, 不利于科学方法的训练与培养。因此, 教师还要做好学生课外选题的参谋。

二、立足基础知识, 教学氛围要突出学生主体性

学生在解决和探究新问题时, 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基础, 这是展开思维、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在借助这些知识点开展习题课教学中, 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群言堂”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探讨, 并与教师积极交流辩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思维见解, 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意识, 也使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师生交流情感进一步升华。事实上, 习题课的教学中, 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被教师牵着走, 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探究意识被扼制, 严重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 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三、课堂精练精讲, 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能力培养

习题课教学是学生内化知识, 提升能力的过程, 自始至终应体现以师生互动为依托,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一般而言, 习题课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阶段性的总结与反馈, 精选的习题 (包括例题) 应具有知识覆盖面较广、题量和难度都比较适中、层次分明、针对性强、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等特点, 但关键在精讲精练。讲不只是为了求得正确答案, 重要的是讲解过程将为学生科学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示范功能。精讲是教师不得已的点睛过程, 根本在练:练是促进知识迁移, 形成技能、技巧, 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精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练的过程中: (1) 教师要巡导。让学生通过认真分析题意、领会命题内涵、研究问题情境、寻找命题中对解题有帮助的信息、挖掘隐含条件、捕捉关键字与词、理解相关数据的含义、确立已知与未知关系等一系列思考后, 在出现思维受阻处做及时点拨与引导, 进而弄清题意, 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2) 教师要讲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探索, 努力实践, 对正确的见解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 对出现的错误判断或尚且不成熟的思维见解做及时矫正与引导分析, 以增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与认识。 (3) 教师要总结。即对学生的解析思维、技巧、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规律化, 进一步强化理解和记忆。 (4) 教师要培养。即立足新课改,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合作, 在潜移默化的习题训练中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指导学生反思, 充分发挥习题课的教学功效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 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再认知和再思考过程, 也是一种内蕴的高层次理性思维活动, 只有伴随着反思的学习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主动性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学习缺乏自主性, 即便有反思, 也往往处于无序盲目状态, 缺乏正确引导。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对学生已经存在的带有自发性的反思意识进行激励和引导, 做进一步强化, 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潜意识和思维习惯, 形成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有序地反思意识。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效益的重要环节, 也是学习活动中的核心和动力。主要有以下两点值得学生进行反思: (1) 反思对题意的理解过程。指导学生着重思考命题的立意何在?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没有推广价值?采用了哪些方法?用到了哪些知识?能否巧解、速解、一题多解?思考过程中遗漏了哪些信息, 原因是什么?在题设的条件与目标之间有哪些关系没被发现, 又隐含了什么条件?如果这个命题改变设问角度, 还能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2) 反思解题思路和推理过程。学生通过认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 了解在解题思路上出现的认知盲点和推理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 分析查找原因, 并与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作比较, 或借鉴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 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改进思维方式,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与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创新型人才是充满开拓性、创新性,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有机化学是我校化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在培养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1,2,3]。随着我校培养方案的改革,有机化学教学课时越来越少,教学难度相应增加,多数学生普遍认为该门课程比较难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提高学习质量,是各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也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4,5,6,7,8,9]。为此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1 精选教学内容

由于有机化学基本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理论性又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教学时数又在不断减少。因此在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上,根据我校化学各专业不同的特点,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对于每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作为重中之重讲,讲解化学性质时重点讲透彻典型反应机理及其规律,让学生通过机理去记住化学反应,如亲电加成和亲核加成反应机理;而且将相似的章节尽量安排在一起,以便知识的类比、归纳和比较学习。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在烷烃这一章中就将命名的原则首先讲透彻,后面每类化合物的命名就可以少花时间,且相当于是反复复习使用命名原则,学生学习效果好;课本中讲绪论的时候就把键的断裂方式、反应类型、电子效应等知识点强调出来,重点讲电子效应中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讲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强调反应的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自由基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重排反应等等,使学生学会从反应物结构和反应试剂判断反应类型,这些知识的铺垫为后续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周环反应的机理只讲电环化反应机理;含硫、磷化合物这一章让学生自学;蛋白质、核酸的内容留到生物化学去上。

2 改进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醛和酮的化学性质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烯烃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对比C=C和C=O在结构上以及性质上的差异,老师可以提出疑问:如醛和酮中C和O是什么杂化方式?分子结构是什么样的?可以发生哪些反应?为什么是亲核加成反应而不是亲电加成反应?为什么α-H具有酸性?影响亲核加成反应的因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回顾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以及有关离子中间体稳定性的知识点。通过学生的自己对比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也能轻松的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单单停留在反应方程式的表面,而是加深了对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的理解,还可把这种分析结构的方法进行扩展。如羧酸的结构这一节中,碳原子的杂化与醛、酮相同,其化学性质也较简单,学生在学习了醛酮这一章后学习起来就非常轻松了。另外一定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的掌握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改革有机化学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辅助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信息容量大而且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但板书的灵活性优于多媒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越性,以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10]。如在有机化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是分子的立体结构,这些内容单凭讲解是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的,此时如将网络上收集到的flash等展现在课件上,学生通过动态的、立体的图像的观察,可以有效的掌握这部分知识;借助多媒体 Flash 演示分子反应过程,将加深学生对SN1和SN2 反应机理的理解,这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有极大的好处。多媒体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化抽象的概念于具体而生动,易于理解,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而对于一些知识的归纳板书更能体现逻辑性和连贯性,如:讲到醛酮与HCN的反应,可在黑板上写出反应、适用范围、可逆反应、应用等提纲,学生的思路可以与教师的思路同步,避免了多媒体课件一晃而过学生来不及反应的不足。

4 强化有机化学实验教学

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好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应用知识能力。实验内容中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启迪学生运用羧酸作原料来制备其衍生物; 肉桂酸的制备加深了学生对 Perkin 反应的理解;还有如苯乙酮的制备、乙醚的制备、正溴丁烷的制备、Cannizzaro反应等等。学生通过这些经典的实验会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通过分析副反应、设计合理实验装置、提纯产品等过程的练习,看到自己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进行实验,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与创新欲望,形成了创新教育的良性循环。

5 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辅助课堂教学

我校有机化学为省级精品课程且有相关网站,在教学平台上有课程简介、教学要求与教学大纲,还有各章的电子教案与电子课件,授课录像,各章的习题解答、课程试卷、课程资源,为学生课下自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下载相关课件再学习和复习,加深对课堂上教师讲解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堂上所演示的Flash动画,网络课程平台的知识弥补了课堂教学学时少、学生难理解知识的不足。

6 改革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成绩的考核,应该全面、客观、公平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课程组已经建立有机化学试题库,试题库分为上下学期,且试题库的试卷数不少于40套。考试由教学领导随机抽题考试,并采用流水阅卷的方式批改,这就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面面俱到,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动力,必须认真对待该门课程,做各种题掌握好知识点,这就使得考试更有促进教学提高的作用,也促使学生认认真真去看书、做题,以不变应万变。

7 尝试有机化学双语教学

我校从2010年起鼓励各课程组积极进行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尝试,有机化学课程正是我校的第一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之一。课程组在同年级学生中既开设了中文班也开设了双语班,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中,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课件中基本内容都是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对于某些较难理解的重要概念和定义就用中文解释,使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考试时双语班和中文班考的是一样的题,但是以英语出试卷。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有机化学课程中不但学到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而且明显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听说和阅读能力,这也为学生考研复试中专业面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8 结 论

经过课程组长期教改探索和实践,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兴趣很浓厚,而且在下学期时基本已经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觉得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但死记是学不好有机化学的,只有抓住电子效应这个重要概念,对每一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透彻了,且学会对比不同或相似的结构,繁多的化学性质学起来就很容易,再加上知识的前后连贯学习和巧记一些特殊反应,故我校历年考研时考有机化学方向的学生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较灵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鸶,杨英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12):63-66.

[2]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21-24.

[3]于丽颖,王晓林,王悦虹,等.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25(6):56-57.

[4]张艳君,成泽艳,刘建军,等.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8(2):54-55.

[5]任玉杰,吴海霞,胡方,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7,22(5):11-13.

[6]黄大明,秦钢年,杨春兰,等.提高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功能适应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126-128.

[7]王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11):60-63.

[8]黄秀香,韦瑞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29-29.

[9]郑清云,陈贞干,周诗标,等.探讨有机化学多元变式教学[J].广州化工,2011(22):100-102.

上一篇:矿井组合通风机下一篇:国外产业集群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