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意识

2024-10-27

教师角色意识(共12篇)

教师角色意识 篇1

一、引言

教师从事的是以培养、发展人为目的的特殊精神生产劳动,要把人类社会历史所积淀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构建成自我精神世界,进而通过行动去引导、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完美个性,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角色行为。

教师角色意识是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知、理解与体验。它既是认知体验的过程,又是认知体验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感受和教育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反映社会对教师角色期望和要求的行为称之为教师角色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用教师角色行为来要求和指导自己。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强化角色意识,发挥角色意识对角色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制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调查问卷。教师角色意识包含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信念,教师角色行为分为学习引导、教学设计、评价激励、心理辅导、对话合作和教育研究,问卷因子来自教师角色理论有关内容,问卷整体信度(Cronbach's alpha)为0.817,采用正向五点计分法。

(二)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对某初中学校7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64份,回收率91.4%。

(三)统计方法。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与分析。

调查统计后发现角色认知(4.29分)得分最高,其次是角色体验(4.11分),得分最少的是角色信念(3.77分)。教师角色信念水平明显低于角色认知和角色体验,并且数据离散程度较大。说明教师的注意力仍停留在教育教学表面,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体验,忽视自身职业精神道德的构建,这主要是由不健全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引起的。角色信念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是教师克服职业生涯各种困难的源泉。教师要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从内部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二)教师角色行为的现状与分析。

调查统计后发现教学设计行为(4.37分)得分最高,其次是评价激励行为(4.27分)、对话合作行为(4.24分)和学习引导行为(4.21分),而教育研究行为(4.12分)和心理辅导行为(4.10分)得分较低。可以明显看出教师心理辅导和教育研究的行为水平偏低,而教学设计行为水平很高。

(三)教师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p<0.001

如上表所示,教师角色体验与教师各项角色行为都存在显著性相关,说明教师更加注重教学中自身的直观体验与感受,这些体验与感受会对教师教学中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消极的体验,这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积极性,出现职业倦怠和效能感差等问题。

四、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上存在以下特点:不重视教师角色意识系统中角色信念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教师角色行为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余活动和学校科研活动的参与;角色体验与角色行为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情感体验水平较低。

结合研究结论。首先,社会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保障教师权益。社会和学校要多关心教师的发展,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教师愉悦的体验。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思想教育。从思想上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对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认识,确立正确的价值定向,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情意。最后,建立和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教师培训要立足实际问题,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关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等知识的学习,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方法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新时代教师角色转换奠定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教师要紧随时代发展,构建自己的角色意识系统,以角色行为规范为指导,及时转换观念和行为,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摘要:教师角色意识包括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信念,三者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兼具社会期待和自身个性的教师职业角色。教师角色意识涵盖了认知、情感和意志个体完整的心理过程,同时也约束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行为表现。本文旨在研究教师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的现状及相关关系,并就如何提升教师角色意识,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职业角色给出建议。

关键词:教师,角色意识,角色行为

参考文献

[1]田守铭.教师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9.

[2]胡江霞.当代教师的角色理念与角色意识[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1).

[3]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04).

[4]王艳玲.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

[5]张玉涓.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2.

教师角色意识 篇2

湖南龙山一中向显全

标题中的“角色意识”,是艺术创造的一个术语,也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艺术大师斯坦斯拉夫斯基对此就是非常重视和强调的。他曾对莫斯科大剧院的艺术家们语重心长地说过:“当你一脚踏进剧院的大门,就必须把家里的所有烦恼和不快统统抛至脑后。”他认为,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能沉浸在戏剧中角色的情感世界里。

由此,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们也能得到一种启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把握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方法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生活、感情和课文所展示的、以及你要展示的生活、感情相比照、相联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对语文教学是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让学生进入角色的途径和形式。笔者永远忘不了,每每学习《雷雨》《阿Q正传》等课文,笔者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一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由此我们完全能够体会到: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进入了角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准确理解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那么,课文的情感内容也就落到了实处。记得前几年教《包身工》这课时,除了讲这篇课文选材和组材的特点,还得讲这篇课文的思想意义;但是每每讲到后者,尤其讲到“芦柴棒”们“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远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之类的内容说,平静的教室里出现了交头接耳、小声嘀咕、脸红低头的现象,甚至有学生慢条慢理地说:“这群少女不害羞!”引来同学们的哗然。那笑声令笔者战栗,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再教,笔者就换了一种方法。笔者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谁不是父母的心头肉,谁不希望有幸福美好的少年?想想看,假如我们就是‘芦柴棒’这样的包身工,难道我们不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喜欢‘蓬头、赤脚’?难道我们不喜欢‘几室一厅’,而喜欢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马桶边‘横七竖八’地躺着?难道我们不喜欢‘牛奶+鸡蛋’,而喜欢争抢‘豆腐渣+锅巴’?……”这样,终于激起了学生对帝国主义和买办洋奴们的仇恨,唤起了学生对包身工悲惨境遇的同情。

还记得教《大堰河――我的保姆》,笔者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这位同学读得平平淡淡,毫无感情可言。于是,笔者要求这位同学做一做本课文的作者――诗人艾青:“现在你就是艾青,这首诗歌就是你写的,诗歌中的‘我’就是你自己,请你再读一次。”待到他变换了角色,以“艾青”身份重读这首诗歌时,感情饱满,读得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同学们对诗歌的感情感悟得更加深透了。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透视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进入了角色,就会把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中人物的感情相沟通,就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活相比照,从而能够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笔者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文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笔者在具体分析林黛玉形象之前,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林黛玉,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贾府,你的一举一动会怎样?”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感到新奇。”有的说:“‘我’感到兴奋。”有的说:“‘我’会有新奇而紧张的心态。”有的说:“‘我’将会小心翼翼。”答案不一而足。那么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笔者再次提示道:“想想看,‘我’是以什么样是身份走进贾府的?在什么背景之下走进贾府的?”最后,同学们有了较为一致的答案:“我”因为母亲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投奔贾府,而且以前也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家与别的人家大不同,再加上是第一次到一个陌生处,所以“我”会有寄人篱下的感受,“我”走进贾府时会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应该说,这样的答案是科学的,确实符合课文实际;而这样的答案是建立在同学们变换角色之后的。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同学们很难会有这样的感受,很难会走进林黛玉的内心世界,也就很难会准确把握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可以催熟学生的写作。学生进入了角色,写起作文来,就会认真谋篇布局,就会把自己的角色感受表达出来,深刻而真挚。现在的高考作文多是话题作文,给同学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想象,也让同学们有更多选择角色的余地,因此涌现了大量立意精巧,情感真挚的佳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写作时,让学生进入角色,就会在命题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写作的“需要”,产生“欲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激情。同时,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胸中之积蓄”和感情有了倾泄的时候,思路还会堵塞不畅吗?议论还会泛泛而谈吗?记叙描写还会欠生动吗?如此“入境”作文,真情实感,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面对高考作文题《习惯》,一位女考生想起了父母对自己是个女儿身的歧视,又联系社会上的一些人所存在的重男轻女的“陋习”,“不由地心中发颤”,于是感情自然有了宣泄。文章先列举几件父母及世人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对她的种种限制,气愤地感叹这种陋习的可怕;接着指出“中国要自强自立,就不能忽视女人的作用”,要改变这种陋习;最后真诚而恳切地呼吁“冲破旧的习惯”,“改改你们的偏见吧”。文章如泣似诉,情透纸背,自有一种摇撼读者的感染力量。行文也一气呵成,有一种磅礴的气势。试想,假如这位考生没有进入角色,仅仅以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身份去写作,能够写出这样有血有肉的文章吗?

角色意识培养得好,学生终身受益;角色意识不够,应对能力就差。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呢?

一是把角色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的结合起来。笔者曾经向学生介绍过一个学校的一幅标语“你是什么人,这是什么地方,你来干什么的”,这标语朴实无华,但它的“醒人”力量很大。高中学生的觉悟是比较高的,他们很容易理解进入角色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是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角色创造情境。学生进入角色,教师是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进入角色的程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易于进入角色创造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有进入角色的氛围,从而有进入角色的愿望和冲动。

三是培养学生角色意识的方法和途径要多种多样。由于时间、场合等不同,课文题材、体裁等差异,学生角色变换的训练方法和途径也有着不同。比如教学诗歌,就应该重视朗读法,让学生以诗作者的身份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学剧本,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再比如教学《拿来主义》,就让学生做“鲁迅先生”,教师做读者,要“鲁迅先生”把“读者”这个不愿采取拿来主义态度的人说得自觉放弃“送去主义”;教学《景泰蓝的制作》,就可以让学生充当“制作人”,向我们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等等。总之,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手段不能单一。

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进入角色,注重培养学生进入角色的意识,并不是说每篇课文、每次写作都要这样,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

邮编:414800

教师角色意识 篇3

摘要:本文提出化学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方法指导等三方面着手,实现新课标下教师角色意识和课堂行为的定位。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角色;意识定位;学法指导;学习品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31-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主体,但是,学生能否学得生动活泼,能否得到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学;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会学。教师要把这主导作用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前的准备(备课等),教学中的讲、做、练,教学后的考核、评估、反馈。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之间是有机联系的,但是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习惯是学习意志的表现,方法则是学习能力的综合。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1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利用化学知识素材,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化学教师的重要责任,也是化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能想象学生会在不感兴趣和不乐意学习的情况下学好功课,所以,“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乐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舞学习热情,启发学习愿望,让学生爱学习化学课程。

1.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保证

学生对起始年级的化学学科或是教学内容的最初阶段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这是教学的极有利条件。要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又非常有趣味的学科,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学习兴趣,具有学习的愿望。因此,要十分重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如笔者经常结合教材内容有意地介绍一些全国和徐州的化工生产概况、化工产品的应用、三大合成材料发展的前景、化学在高科技上的应用等科技新成就的信息。例如,最近研制成功的C60在医学上的应用;偏二甲肼作为运载火箭的燃料在研制发射人造卫星时的应用。再如,日常生活中吊白块(次硫酸氢钠甲醛:NaHSO2·CH2O·2H2O)、苏丹红等食品添加剂的危害。这样,利用知识应用实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寻找到化学知识的生长点,增强了求知欲。

1.2 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化学知识

教师对教材要悉心钻研,正确理解,认真分析,科学处理,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每章每节的不同教法,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兴趣因素,采取启发、引导、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节日夜晚的焰火为什么五彩斑斓绚丽多色?为什么石油被称为黑色金子?为什么用聚乙烯做的渔网可能捕得更多的鱼?等等。对于教材中一些概念或规律,例如摩尔、电子云的形状、分子结构、同分异构体等,看来既抽象又乏味,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并辅以磁性黑板、图表、模型、电视录像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知识讲活,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进行化解,以便易于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化学计算等,常因题目变化多端而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究其实质,所谓变化多端实质上只是题型与题意的变化,而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是不变的。为了分解难点,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可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精讲即讲清概念,分析清题意;多练即加强课内外练习,把这些练习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使之由浅入深、不断深化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

1.3 创设实验,展示化学的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要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创设一些奇特现象,引导观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围绕现象组织大家讨论(教师要不时提出问题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焰色反应时,教师在燃着的酒精火焰里依次撒入锂盐、钠盐、钙盐、钡盐、铷盐、铜盐、钾盐和锶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火焰颜色的变化,如依次出现的紫红色、黄色、砖红色、黄绿色、紫色、绿色、浅紫色和洋红色。学生观察时目不转睛连声叫好,效果极佳。学生在十分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某些阳离子的检验方法。教师除了讲清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操作过程中提出更多的“为什么”?随着实验现象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1.4 确立新的评价主体,活跃评价形式

教学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既害怕又企求的教学活动。因此,如何组织考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它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考试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也就能学得既有兴趣又很主动。化学考试的笔试题应重视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既要紧扣大纲、教材,突出双基,又要注重综合性和灵活性;既有新意又不出偏题、不搞文字游戏或数学游戏。题目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它的作用,也要注意引进新的科技知识。通过考试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除笔试外每学期要举行一次实验考试,实验考试应组织得生动活泼,通过实验考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复习知识、巩固知识、考查成果的目的。实验考试一般按准备、复习、考查、讲评四个阶段进行。即先由教师事先公布考题,学生全面准备。复习课上挑选个别学生抽题后上讲台进行操作表演,全班学生按该题评分要求进行讨论并指出错误,给予初评。教师再针对学生的操作及讨论情况进行讲评,并给予准确评分。考查时采取每位学生抽一题先操作后口试的办法,教师详细记载实验情况,作为评分依据。最后针对考查情况由教师逐题进行讲评。通过实验考试培养学生强烈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完善学生学习品质

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习惯”对培养人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2.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强化化学思想

科学是严谨的,不论现在的学习活动,或是今后参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活动,都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学校读书时就应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内、练习、作业、实验、考试各个方面。课前有提纲预习的习惯;课内有抓关键的“字”与“词”理解概念和定义的习惯;分析问题具有逻辑性的习惯;回答问题语言简练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的习惯;及时发现问题举手发言或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课外作业要有字迹端正、解题规范的习惯;对错误的不符合要求的作业严格订正或重做的习惯;实验课内有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实验、真实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研究实验失败或仪器整理桌面的习惯;仪器损坏,主动赔偿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教师本身身教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讲课要富有逻辑性,语速时快时慢,语调抑扬顿挫,顿号、逗号、句号分明;演示实验步骤简明,干净利落,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结果准确,桌面保持整洁。批改作业、试卷细致认真,不放过每一个错误,乃至一个小数点,一个错别字或标点符号。每次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要做好详细记录,认真讲评。教师的这种严以律己的精神必将在学生的思想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行为上逐步养成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2.2 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学习的习惯,强化化学意识

学习是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干扰和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专心致志和克服困难的习惯。学生应当学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摆脱周围的一切干扰,以便集中精力克服困难去达到教师或自己提出的学习目标。应当使学生懂得学习就要努力开动脑筋,深入钻研,无论如何不能使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困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向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但都要通过独立思考才能解决,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并培养他们专心致志的求知精神。课外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但允许自己找参考书,错了订正,直到做对为止。培养他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孜孜以求,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

2.3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习惯,强化学习效果

从学生时期起就要培养学生重质量讲效率的习惯,这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要通过我们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严格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学习上的高质量、高效率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上,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达到思维敏捷的保证。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基本原理、定义、知识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全面的系统的掌握,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课堂提问回答问题要讲究效率、讲究准确性。特别要通过精心选择作业去训练学生的这种习惯。正确高速的解题是高质量、高效率学习的一种重要标志。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审题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选择一些典型例题作示范分析,理解题意,剔除解题中的误区,找出解题的关键,理出解题思路,然后得出解题的正确方法。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时可应用图表分析,彻底弄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例子,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正确地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3 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由学会到会学。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将一辈子受益不浅。

3.1 引导学生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正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的参考书,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会学的重要标志。如何指导学生看书,特别是教科书?首先应该重视布置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编制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学划出重点,发现难点,提出疑点,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带着问题和疑点听课。其次,在课内,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于一些化学概念和定义,特别是容易混淆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有关概念的字、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对于那些属于同类知识内容的教材,教会学生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一起阅读,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于口答及练习中普遍存在的说理不清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中简明扼要的准确的表达方法。此外,当前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和运用参考书。现在各种参考资料泛滥成灾,学生手头有大量的参考资料,参考书不可不看,但要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选择使用,要系统地培养学生学会在参考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 诱导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层层思考是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牢固掌握知识的表现,是积极思维,具有创造力的表现,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种能力。现在学生中知识与能力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维能力不强。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与思考同时进行,练习与思考同时进行,实验与思考同时进行,记忆与思考同时进行,回答提问与思考同时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锻炼思维的能力。练习是学生展开积极思考的好时机,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独立解题中积极思考问题,进行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处理记忆与思考的关系,要指导学生哪些应该记住,哪些应该理解,应该怎样记忆 ,应该怎样理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应该指出,基本概念一定要理解记忆,否则思维会混乱,思考问题没有基点,必要的记忆是需要的,但是绝对不能用记忆代替思考。教师在讲解时不能把有些内容一讲到底,而应该运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3.3 注重认识的升华,培养理解能力

要学生把知识学活,就要使学生善于综合分析,善于运用已有知识,使知识处于运动之中,使知识变为思维的工具,达到理解知识充实自己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训练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在化学教学中,不少知识都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要指导学生对实际事物和多次实验的观察研究,通过认真的综合分析,掌握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得出概括性的概念、结论和判断。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把现成的结论立即告诉学生。教师要注意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要运用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有时还可以采取共同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设计。在新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个别对象和个别现象的各个属性综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去认识。例如,通过个别物质如硝酸性质的分析综合得出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它所独特性的原因,并与盐酸、硫酸的性质进行对比,以加强对酸的认识。讲完一章复习时,指导学生抓住本章主线,纵横联系归纳概括,把知识串联起来。例如学习摩尔一章以后,引导学生以物质的量为主线,分析综合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态方程式以及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概括串联成图,反映出一章内容的清晰脉络。单元学习结束时,指导学生在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时,更应突出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对比、归纳、分析、综合等逻辑手段,揭示规律,使前后知识系统化。例如,学完有机化学烃及烃的衍生物以后,指导学生将前后知识分析归纳得出官能团之间的衍变规律,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3.4 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充分发挥化学教学实验性的优势,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让学生受到实际操作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规范化操作的演示实验十分重要。如要说明为什么如此操作,操作规范是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等。教师的演示实验要为学生操作做出良好的榜样。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实验课的机会,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实验是如何操作的,对个别学生操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在实验结束时向全班学生指出,或让学生上台重现其错误操作,然后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除了学生实验课外,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时间。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组织班际化学实验操作表演赛,提出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开展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学科教学法”教材的改革思路与内容构想[J].教育研究,1991(7):51.

[2]解守宗.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课程观念的多元化[J].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6(3).48.

[3]方华. 化学教学论:将学科优势融入教学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校报,2007(12):13.

托儿:教师角色意识的新视点 篇4

教师自身角色究竟是什么, 可否将该判断的主语与宾语不再建筑在比拟、比对、比喻关系上, 而是建筑在直接的“界定”上?当然可以, 并可有几个概念判断, 其中之一即为“教师是托儿”。

一、固本培元, 拨正对“托儿“的概念认知

教师是不是“托”, 是一个理念问题。

不要以为“托儿”一词仅仅限于社会上“医托”、“药托”之类的不光彩、不道德的特定概念。实际上, “受人之托, 成人之美”等优秀传统才是“托儿”的正面本质, 例如媒婆、邮差, 就是托儿, 即称“媒托”、“邮托”, 他们没有不光彩。因此, “托儿”本身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关键是“托儿”在完成承托任务时的意图、手段和结果不同, 才使“托儿”出现了荣耻之别。

因此, 也不要以为一将教师列入“托儿”范畴, 就是贬毁教师。事实上, 天下谁人不托人办事, 又有谁人不被托?往大的说, 外交家斡旋于两国之间, 老娘舅奔走在母子之间;往小的说, 你上街时请给我带件东西, 我醉酒时请你送我回家;往雅的说, 张三找不到工作时请李四找路, 李四找不到北时请张三指南;往俗的说, 凡是有“后门”的事儿, 必定有托, 你不托人, 何来走进“后门”。因此, 外交家、老娘舅、你、我、张三、李四、开后门的人, 等等, 不论因客观上无奈被“托”, 还是主观上主动当“托”, 反正都曾经成为“托儿”。既然如此, 难道教师就不能成“托”了吗?

首先, “托儿”是教师的本色。教师的职业来自党和人民的重托, 教师的岗位来自校长的厚托, 教师的事务来自同行的委托, 教师的地位来自家长的拜托, 教师的笑脸又正是学生的寄托。如果没有这些托付, 难道你还能成为教师?正因为有了这些托付, 才使你有可能成为教师, 也就从本色上注定你就是“托儿”了。

其次, 能成为“托儿”是教师的本事。例如, 张老师称病、培训、开会等外出时, 托你去班级代课、代管;李老师既要去上课又摊上学生事儿, 托你代为处理教育;王老师因为“五音不全”, 托你抽空临场指导他的学生排演;小明同学一下找不到自己的数学老师, 托你指导一下某道题;小亮同学怕被校长冤枉, 托你去向校长说说情况;小红同学一下牙疼, 托你给她妈妈打个电话;小黑的妈妈因故不能准时来校接人, 托你告诉小黑在校内多等一小时, 等等, 你不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天天当着众多别人的“托儿”吗?你的本事何其大也!

还有, 想找“托儿”是教师的本能。你从不托人说话、从不托人办事吗?聪明的人永远会记得“自己不是万能的”, 那么, 己所不能又欲成其事,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托”。当然, 聪明的人也永远会提醒自己有条件时, 努力办好别人所托之事, 以期达到“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境界。结果, 我托人, 人托我, 凡被托之人, 就成了“托儿”。自然, 教师也不是万能的, 尤其是教学的功力更不是万能的, 因此, 托人帮助, 是一般教师的本能, 善于找托, 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你的“托儿”, 则是你也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良策, 例如, 自己写就文章后,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认真审阅一下;自己在设计和实施学生“挫折教育”时, 总要找一二个同事作为视察员和安全员;自己在开一个话题棘手的家长会前, 总要找一二个教师提前做好“附议式”的发言准备, 等等, 效果自然理想。反过来, 别人也会把你当作这些“托”, 且一旦你优秀, 你则更可能成为被别人求助的“托儿”了。

二、借坡下驴, 增强对“托儿”的力量依靠

一个人或一名教师, 在孤灯孤影地奋斗, 固然可敬, 但不免力不从心, 只有在许多人成为你的“托儿”之后, 你才活得轻松和潇洒。例如, 你有困难, 自己解决不容易, 就请人给你解决;你有成就, 自我表扬不方便, 也请人给你表扬。不但如此, 即使你能自我解决、自我表扬, 不想也不必让人来解决或表扬, 那你也得知道:也许请人来解决、请人来表扬, 反而更有效果。总之, 你肩扛手提, 不如借坡下驴。

首先, 你要学会请校长或专家为你当托。校长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恋爱, 请校长当托;你与同事分歧, 请校长当托;你班的师资被家长质疑, 请校长来做“拔高式”的广告;你外出培训时怕学生不自觉, 你请校长故作巡查后给予微笑式鼓励;你有误于学生又不便公开检讨, 请校长表示你已经被他批评, 等等。专家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个别学生学业不佳, 请“专家”为该学生看出他能学好的“面相”并合理提出要求;你学生有“师源性”心理问题, 请“专家”为他放松安抚并为你圆场;你的教育方法不受学生欢迎, 请“专家”为你作公开的分析和美言, 等等。这些你比较为难的“千斤”事儿, 也许在校长、专家那儿却是可以轻易而为的“四两”之力, 你不借用, 傻呀?

其次, 你要学会请师傅或名师为你当托。师傅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请师傅当教研员或评委, 让你去模拟优质课比赛的相关场景;请师傅当名义上的阅卷老师, 让你去“忽悠”更多的学生想与你的下水作文“公平地一决雌雄”;请师傅宣传你命题的卷子很有挑战性, 让你去激发学生的应对激情;请师傅表扬一下你班学生的“好学好问”, 让你去提高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请师傅为你的班级布置一项使你“为难”的特殊作业, 让你去博得你学生的“同情”继而赢得你学生的大力帮助, 等等。名师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有自我展示的欲望, 请名师寻找机会或搭建平台;你有论文要发表, 请名师为你修改或推荐;你有课案设计要货比三家, 请名师提供参照或标准;你有新方法要尝试, 请名师来帮衬; 你有讲座要承担, 请名师来示范, 等等。这些本来让你比较伤牙的“骨头”, 也许在师傅、名师那儿却是“小菜”一碟, 你不试用, 傻呀?

再者, 你要学会请同事或徒弟为你当托。同事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开不出每周一节的班会课, 能否请政教主任、教务主任、心理学老师、音体美老师都来开一节?你收不服的几个学生, 能否请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英语老师, 乃至音体美老师去收服?你解不开与某家长的疙瘩, 能否请老教师、“脱口秀”教师去协调?你管不了班级的各项各层次工作或活动, 能否请其他同事来分管、协管或临时代管?你的多媒体或图表设计有了设想却无法达成, 能否请计算机高手捉刀代劳, 等等。徒弟又何以成为你的“托”?例如, 你记不下自己在课堂“讲话累计时间”或学生展示的样本, 能否请徒弟帮你记载和统计?你一下回复不了学生一日一周的反思或提问, 能否请徒弟帮助回复或评价?你想表扬某学生但纠结于即时表扬还是延时表扬, 能否请徒弟先去一次“越权式”的“浅表扬”?你事务繁忙, 能否请徒弟代为监考、批改、分析?你在职评时的“曾经指导新教师”一栏将空白, 能否请年轻教师直接当“托”, 以免你的申报材料“开天窗”?这些使你比较棘手的“鸡肋”, 也许在同事或徒弟那儿却是“鸡精”一包, 你不尝用, 傻呀?

当然, 你还可请学生为你当托。例如, 让学生代你“上课”, 让学生代你“领读”, 让学生为你“演示”, 让学生代你“命题”, 让学生代你“改作”, 让学生代你“打扮”, 让学生代你“跑腿”, 让学生代你“分忧”, 让学生代你“庆祝”, 等等。一旦每一个孩子乐于成为你的“托”, 还愁课改不成、教育不成?全国“高效课堂”的名校就是这样让孩子们成为老师的“托”的。

一句话, 想不想找托, 是理念问题;会不会找托, 是能力问题;人家愿不愿成为你的托, 则是你的品质问题!当然, 我还得问:你愿意反过来, 并能够成为他们理想的“托儿”吗?

三、成人之美, 提高当“托儿”的实际能力

你愿意成为别人的“托”吗?你能当好别人的“托”吗?前者是品质问题, 后者又是能力问题。

首先, 校长或专家, 是教师大众的共同“托儿”。因为教师有问题、有困难, 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校长和相识的专家, 但想了以后又觉得不好意识或不敢麻烦校长和专家;有时真的找到了校长或专家, 却又得不到理想的帮助。这说明校长、专家与教师之间存在着理念、要求、能力上的差距。因此, 校长和专家, 首先要蹲下来, 甘当教师的“托”, 然后利用你的人脉资源、职权资源、信息资源、人格资源, 尽力扮演好这个公仆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在意用校长的威望去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 因此他在外出培训时, 请校长有空去教室一看, 以满足他的学生想被校长肯定的一种“成功感”, 当校长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其次要提高能力, 会当教师的“托”, 即利用你的智慧优势、经验优势、阅历优势、学术优势, 尽力演绎好这个救星式的“托”。例如, 一教师很希望用专家的眼光去发现和点评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 因此故意请您到他的课堂去看看, 以激励学生扬长补短的“愿景梦”, 当专家的怎么可以不去当好这个“托”呢?

其次, 师傅或名师, 是教师个体的特定“托儿”。你一旦成为别人的师傅, 或被正式组织拜将为“名师”, 就自然成了别人可以拜请的“托”, 教师一有问题或困难, 乃至一有某种想法, 就可理所当然地请你“出山”去当托。因此, 你首先要作出的决定不是推托, 而是承托, 然后想尽办法, 尽力提携徒儿、成就徒儿。例如, 一教师请你为他的学生上一堂课, 请你为他的学生推荐一本书, 请你为他与校长的理念冲突做一次协调, 请你为他与同行的隔阂做一下“和事佬”等, 你完全应该凭着你的能力和水平, 既不妄自菲薄自己, 也不枉为人师傅。

再者, 同事或徒弟, 是教师群体的常态“托儿”。同事和徒弟, 是教师之间产生“托儿”最大的群体。作为被托之人, 品质高下、能力大小, 与成托数量呈正比例:优者秀者, 多有教师乐请其为托;平者庸者, 少有教师找他为托。因此, 能者多劳碌, 庸者多牢骚, 一个单位, 一所学校的正能量之大小, 与优秀“托儿”的多少也成正比例。特别值得推崇的是, 同事之间, 尤存在着大量的“无因之托”, 这类似于法律上的“无因管理”, 即“不请自来”式的帮助。例如, 因为有时, 你刚好路过其他班级的教室, 学生正有不当事情在发生, 而该班老师却又不在场, 你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出面干预;有时, 你刚好在办公室, 有一家长上门找你的同事, 而你的同事刚好在上课, 你又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直接先予接待或帮助;有时, 你刚好眼见某同事应急尴尬, 你还得主动作为“无因之托”, 不等同事求助, 就直接为同事圆场脱窘, 等等。可以说, 一个教师养成了当“托儿”的个性自觉, 善于充当别人的“无因之托”, 则该教师一定是一位优秀教师。

当然, 最难的是教师能成为学生的“托儿”。例如, 学生对学校有意见却又难以诉求, 对某老师有想法却又难以直说, 对某同学有批评意见却又怕对方不接受, 对家长有抵触却又不敢造次, 对自己有放弃念头却又怕失去什么, 等等。你作为教师, 能否成为该生的“托”, 或为他找到更好的“托”, 使学生的正常愿望得到实现, 则事关你与该生以及相关当事人能否双赢甚至多赢。

教师角色意识 篇5

如何增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

来源:黑河市教育信息中心 作者: 福建永春仓满幼儿园 尤桂香 发布时间:2007-12-28 09:42:13.53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被玩具吸引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缺乏角色意识。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使游戏内容得以丰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呢?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打好角色基础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地再现个人生活经验的一种活动。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幼儿的游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枯燥、单调。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角色的行为及作用,初步建立起他们的角色意识,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熟悉、贴近生活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经验。如带领幼儿去参观理发店,了解理发师理发的一般过程;观察商店的售货员是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的;观察医务人员怎样给病人看病,从中体验不同行业的特点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如开展“我在幼儿园”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有谁在工作,教师教小朋友学什么本领,阿姨怎样关心小朋友的生活,小朋友在园一日做了哪些事情,小朋友是怎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等。通过这样有意识的观察,使幼儿认识角色的行为,理解角色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再次,引导幼儿留意身边的活动,如庆祝“国庆节”、“教师节”活动,组织幼儿谈话、讲故事,观看图片、录像,观看其他班的幼儿做游戏等,开阔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不断积累,幼儿玩起游戏来就不会无所适从,能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进而采取相应的角色行为。

二、提供游戏道具,激发幼儿游戏兴趣

角色游戏的道具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选取适宜、有趣、好玩的玩具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首先,教师可根据游戏的内容选择游戏道具。如玩过家家游戏提供玩具娃娃及煤气灶、碗、勺子、锅、衣服、床等,提高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其次,提供角色标志,达到提醒幼儿认清自我角色的作用。如给扮演娃娃爸爸、妈妈的小朋友制作胸牌,给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制作帽子,给扮演医生的小朋友制作工作服等,使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更快进入角色,产生角色行为。

三、加强指导,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

1.树立榜样,模仿学习。我们知道,幼儿是好模仿的,成人及同伴的行为或故事中的良好形象都可以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成为其模仿对象。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如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通过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介入游戏,通过具体的、自始至终的行为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角色意识及行为,或在游戏中启发、引导角色意识淡薄的幼儿观察其他幼儿是怎样进行游戏的。这样,幼儿的行为有了一个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角色意识和游戏质量。

2.扮演角色,随机指导。角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不必慌张,可以旁观者角色参与游戏,并随机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建议来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明确角色行为。如在玩购物游戏时,扮演售货员的小朋友很可能会因为没有顾客买东西而无所事事。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教师可以扮演商店的经理出场,故作惊讶地说:“今天我们商店进了些新货,大家快来买啊!。”还可引导说:“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给小朋友送些礼物去,好吗?”于是扮演送货员的小朋友马上说:“我去送。”送货回来后,这个小朋友似乎受到启发,说:“今天小红的奶奶过生日,我得给她送礼物去”。可见,教师介入游戏进行指导,既深化了游戏的主题,丰富了游戏的情节,又使幼儿的角色行为不断得到充实、完善,使幼儿的角色意识不断增强。

四、重视评价,加深印象

所谓评价就是引导幼儿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进行比较,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认识去分析、辨别是非,作出相应的评价,促使幼儿懂得如何扮演游戏角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幼儿自律行为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强角色意识的目的。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位小朋友扮演“交警”。开始时,他指挥得很认真,可玩了一会他便对重复枯燥的动作失去了兴趣而结束游戏。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交警在上班时间不在岗,没有指挥车辆、行人行走,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觉得那样做对吗?”有的小朋友说:“没有交警,汽车会相撞的,行人过马路也会发生危险”。通过讨论,幼儿明白交警随便离开岗位是不对的,大大增强了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角色意识 篇6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共通经验;角色意识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增强幼儿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4岁,有意注意稳定性很低,情感易冲动、易变化,喜欢用语言或动作与人交往。小班幼儿处于象征游戏的初期(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思维的具体行动导致象征水平低;选择实物在外形、功能上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品),角色游戏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征。

[实践反思]

一、研究前的观察

在研究初期,通过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发现了小班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中的一些特点:

1.游戏参与变化快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幼儿对自身角色的扮演不持久、不明显。例如,“西城广场”游戏一开始,西西主动要求做公交车司机,拿着方向盘开了才一会儿,他看到边上必胜客里好多人在做比萨,于是就跑开了。又如,游戏初分配角色时,轩轩选了娃娃家做爸爸,可是游戏开始后,他跑到了必胜客做厨师。

2.游戏方式平行多

游戏中同伴之间没有交集,幼儿往往与同伴用相仿的方式同时玩同样的玩具,但同伴之间互动少或无互动,没有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游戏的内容有一些关联或者是没有关联,幼儿会互相模仿,但无意识去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就是一起在家里抱着娃娃,你喂娃娃吃东西,我也喂娃娃吃东西,或者只是单纯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

3.游戏角色意识弱

游戏中幼儿都会被游戏的材料、环境、玩具吸引,加入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所处的游戏区的游戏角色却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摆弄玩具、观察同伴。例如,新华书店游戏中,乐乐来做售货员,当有幼儿来到书店的时候,售货员也不主动招呼客人,置之不理;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埋头玩玩具,当有幼儿想要进入娃娃家做客的时候,几个“主人”也是对客人置之不理,各自玩各自的。

二、研究的过程

循着以上特点,尝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幼儿共通经验的角色游戏,以“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为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衍生可复制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在游戏中复制幼儿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

以本班幼儿为例,在家访中发现了本班幼儿居住地较集中,其中西城广场是幼儿生活经验中持续出现的共同点。通过与幼儿谈话、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产生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较陌生、教师对幼儿也比较陌生,抓住幼儿的特点及兴趣,开展合适的角色游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幼儿,从家访、幼儿对谈、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幼儿游戏状态等的观察中,挖掘幼儿的共通经验,帮助幼儿生成游戏内容、选取游戏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其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西城广场”游戏中,选取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一些内容开展游戏,娃娃家(府新花园)、饭店(必胜客)、医院(社区医院)、公交车站(府新花园站)、电影院(UME影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共鸣,例如,在“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中,设置了“必胜客”区块,幼儿都有去“必胜客”餐厅用餐的经验,将幼儿去餐厅用餐的情境再现,请幼儿来扮演餐厅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开展关于餐厅的角色游戏;设置了“府新花园”小区,班中大多数幼儿都住在小区中,幼儿园也位于小区之中,幼儿对于小区十分熟悉了解,在游戏内容中设置该区域,幼儿能够更快地认同这个“娃娃家”,结合娃娃家与建构的内容,幼儿参与的兴趣十分高。

2.游戏材料突出简单操作,凸显替代运用,教师协助幼儿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材料

(1)发掘成品玩具的替代品,教师提供替代材料及制作

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除了一些已有的成品玩具,更多的是许多物品的替代品,有些是幼儿自发的替代,而有些则是教师协助的替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正在用电话玩具打电话,可是边上的“宝宝”也想打电话,娃娃家的电话玩具已经没有了,宝宝于是拿起了边上建构区中的一块长条积木打起了电话,玩得十分投入;如在必胜客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制作了比萨后假装用锅子烧一下,于是教师用废旧纸盒自制烤箱投放,幼儿自然地将比萨用烤箱制作。

(2)善用半成品玩具的多样用途,教师进行废品改造

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在角色游戏中,尝试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个性改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及游戏形式。随着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于一成不变的成品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进一步创造,观察幼儿运用成品玩具的一些游戏状态,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帮助幼儿进一步创造性地玩游戏。如下表:

游戏材料是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但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提供那些完美无缺的成品玩具,而是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改变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开展情况,对游戏材料尽兴地再创造、再加工。

3.教师策略突出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促进幼儿经验分享,产生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角色游戏中的各个游戏区,都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游戏,通过与玩具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幼儿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或旁观、或参与,推动幼儿多样的积极互动。

(1)幼儿与玩具互动,教师积极鼓励,多样提供

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包括已有的、自制的,都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协助者,幼儿正是通过与玩具的积极互动来开展游戏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抱着玩具娃娃,拿勺子和小碗给娃娃喂饭,还会说着“宝宝吃饭,宝宝吃饭”。思晨喜欢拿着锅子炒菜,还会说“巧虎妈妈来烧菜”。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再现幼儿对于喂饭的生活场景。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玩具提供者,根据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提供适合幼儿游戏开展的玩具。

(2)幼儿与同伴互动,教师全面关注,适当协调

角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是串联游戏的关键,也是游戏提升的关键。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但在游戏中,却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与同伴互动。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区域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互动交往,其实也是幼儿之间的自由交往,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自由搭配游戏的同伴。如,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多多提出要做宝宝,小如提出要做妈妈,于是妈妈小如和宝宝多多来到了娃娃家,因为游戏而开始了游戏中的互动。如,在公交车游戏区中,轩轩去开公交车,青青、家伟、甜甜都来坐公交车,大家一起嘀嘀叭叭玩得欢,最后司机轩轩还不忘记和大家收钱。如,在银行游戏区中,管理银行卡的壮壮会询问同伴“你是几号啊思思”,“我27号。”壮壮在自己的银行卡箱子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27号银行卡给思思,边上管理纸币的湛湛则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排队。”准备取钱的孩子们听了,开始配合着排队取钱。如,电影院游戏区中,元元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坐在电影院门口,西西跑到了门口,正要进去,元元:“不行,你要付钱才能看电影。”西西:“多少钱?”元元:“10元钱。”西西拿了几张钱给元元,元元就让西西进去看电影了。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游戏协调员,从旁观察幼儿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进行协调帮助。

(3)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仔细观察,适时介入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及时给予协助。重视角色游戏开展过程的观察,重视角色游戏后的分享评价。在经验分享中顺势引导,挖掘共通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及角色。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以不同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实例1:在“西城广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化身摄影师参与游戏,将幼儿的游戏情境一一拍摄,在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欣赏游戏图片、分享游戏经验。

实例2:在第二次游戏开展后,奇奇小朋友在说到自己在必胜客游戏中的照片时,提到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坐公交车去吃饭,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公交车的共通经验,大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公交车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化身公交车公司的负责人,顺势提出可以在游戏中开设公交车游戏,便产生了新的游戏角色——公交车司机。

实例3:在必胜客游戏中,服务员月月看到教师,大声招呼:“欢迎光临!”当教师进入游戏区后,月月说:“你要吃什么呀?”教师提出要吃比萨,月月跑到后面的“厨房”拿了几块比萨到教师面前,把比萨放在了教师的面前,教师故意用生气的语气说:“饭店里怎么没有盘子叉子,让我怎么吃东西?”月月想了想,跑到边上拿了盘子、叉子给了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适当地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引导、或协调、或协助、或配合,教师始终要以幼儿在游戏中为主体,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研究的反思

角色游戏是不断创想的游戏,不可重复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收获不同的体验,提升材料微调策略,促使游戏生生不息。一次次的游戏开展,幼儿收获了快乐,也让教师收获了许多惊喜,让教师更加意识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也更鼓舞我们将适合孩子能力、迎合孩子兴趣的角色游戏继续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已有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创想,更好地拓展游戏、延伸经验,主要在材料和内容两个方面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从游戏材料上来讲——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利用各种材料来营造游戏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玩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的关键之一。在游戏中发现个性改造废旧材料的自制玩具,对幼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制玩具与已有玩具同时投放,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同时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满足整体幼儿的需求,高结构材料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

2.从游戏内容上来讲——重视幼儿的共通经验

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靠幼儿主动的产生、教师引导产生、教师提出产生。实践中突出参与游戏的幼儿的共通经验,寻找幼儿生活经验的交叉点,来确定游戏的内容,产生游戏区域。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来提供角色区域,请幼儿被动参与,由教师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由此产生迎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游戏的内容也会跟着幼儿的想法有所创造并随之改变。

3.从教师策略上来讲——重视幼儿的主体角色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的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以幼儿的主体为意愿来开展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随机的表现,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需要,帮助实现,积极鼓励,使其得以生长。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帮助延伸、协助配合,使之继续升华。

总之,通过实践验证发现,角色游戏十分适合喜欢模仿的小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本身的游戏内容,又要考虑参与游戏的幼儿主体的特点。善于发现幼儿共通经验,从相似的生活经历着手,以丰富的游戏材料作为游戏开展的物质保障,善于观察幼儿、倾听幼儿,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幼儿开展游戏的主动性及探索兴趣,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更能迎合幼儿的兴趣,不再是单一的玩玩具,而是快乐地、主动地参与游戏,发挥角色游戏的最大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收获经验、收获成长。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小班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进一步开展贴近幼儿能力、兴趣的角色游戏,将幼儿共通经验这个点继续扩大深入,让角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2]曹中平.试论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J].现代教育研究,1996(02).

[3]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角色意识 篇7

从新闻采集到新闻传播的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是核心,在整个新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记者在进行采集、传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其自身的角色意识对于社会的职业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自身的角色意识,要不断提醒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事件,进行报道。

1 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活中,相对其他职业而言,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其肩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其播发的信息代表着社会情况和人们的意愿。所以,新闻记者的角色意识是否能够发展关系到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发展问题。

新闻记者是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新闻记者本身能否完成任务,其自身的角色意识非常重要,如果新闻记者自身能够加以重视便可促进职业任务的完成。新闻事业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而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和意识也将紧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

新闻记者在大众的眼中是一群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人们对于他们的行为赋予了更高的期盼,而新闻记者要在社会中扮演好这个角色就必须具有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在完成新闻任务的同时,塑造符合挖掘新闻事件探究者的形象;另外,也要在缩短与被采访者之间距离的同时,不断提高新闻事件的准确度和真实度。

2 新闻记者的角色发展与职业发展

新闻记者职业的发展实际就是其角色的发展。新闻记者的角色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公正地揭露新闻事件的真相,因为它关系着国计民生,所以新闻事件真正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新闻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后要对其进行探索,并且要以公正者的身份面对大众,不可以偏执、偏激。换而言之,新闻记者要作为公正的代言人出现在新闻事件中,这也是公众所需要的新闻记者形象以及对其最高的期盼。

然而,新闻事件不是固态的,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它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其发展也不一定会按照新闻记者所预期的轨迹发展,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相对合理的处理,由此体现出这一特殊职业的特殊职能。

为了把新闻工作完成得更好,作为新闻记者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到社会角色,并将角色进行很好地转变。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作为亲临现场的新闻记者,要在已经准备好的新闻稿件的基础上,结合现场突发情况并发挥自身才能,从而传播正确的信息给大众。

因此,对于新闻记者而言,一定要具备社会角色和意识,这样才可以使自己更快地进入到新闻事件中,与事件融合在一起,并在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准则的基础上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新闻记者这一职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 新闻记者脚本的重要性

作为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好脚本是非常重要的,就如同戏剧演员演出前准备充分的脚本一样关键。无论面对怎样的新闻事件,也无论其内容与形式如何,脚本的准备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这是新闻记者这个角色的需求。不仅如此,新闻记者还应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作为新闻记者需要应对的突发情况很多,大多时候都不会按照预先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在千变万化的突发情况中,也正考验了新闻记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现场处理能力。

在实际突发事件中,需要新闻记者始终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角色,把控现场,不脱离预期的范围,使采访不会显得生硬甚至笑料百出,而应努力做到将新闻背后的本质挖掘出来,展现给大众。

但是,新闻记者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脱离社会角色,不能与角色定位背道而驰,而是要把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样一来脚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脚本准备充分的前提下,记者可以尽情施展才能,增强社会角色意识,使新闻记者这一职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4 结语

记者这个行业将不少重要职责兼于一身,一直深受大众的尊重,人们对其期望很高。因此,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新闻见证者和参与者的同时,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个人形象及社会角色的意识感,也更加需要重视自身职责,合理运用采访技巧,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一言一行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受其职责的影响,代表着大众的意识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过程中及在扮演社会角色时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定位,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意识,社会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诸子作品中角色意识探微 篇8

关键词:诸子作品,角色再现,角色意识,意义

诸子散文反映着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竞作, 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 各具风采。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思想流派的作品:《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庄子》的《秋水》 (节选) 。我再次阅读这些经典的文章时, 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现。只要有人, 只要有生活, 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 在每个故事中, 人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对这些诸子大家们作品中的所隐含的角色的分析, 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 学习他们的精神, 走入他们的世界。

一.诸子作品中的不同角色

(一) 孔孟作品中的理想角色

孔子的时代, 儒学提倡上至君王, 下至草民, 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 所以孔子首先的角色是一位谦谦君子, 因此才有了他在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后, “子路率尔而对”, “夫子哂之”的表现。今时今日, 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 从这种意义上看, 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 因为在他的描述中, “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 他们从不慌张, 从不刻意争取, 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 而一旦被委以大任, 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东方的读书人, 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 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 面对诸侯征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 曾做过一些官职, 还周游列国, 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 希望改良政治, 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从而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 但他的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他晚年回乡, 一面整理典籍、编修《春秋》, 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 把他的政治主张、良苦用心全寄托在他的弟子身上。孔子相信, 在他所教的若干好人之中, 将要有若干位经过更多的训练和指导后, 会成为更高一级的人才———君子。所以在《侍坐》一文中, 孔子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出现的。在“问志”后, 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有各自的角色, 先看子路的回答: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 经过自己的努力, 三年大见成效。这种角色完全像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而子路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个政治家形象。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将来当上一个农业部长, 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外交部长———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礼赞。这三个人的理想所扮演的角色虽各有不同, 但却体现了共同的一点, 那就是积极从政, 宣扬儒家思想, 尽管最后曾皙所说与其他三人不同, 他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情景:“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有些像个隐士, 但他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就是用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后呈现出的大同世界, 这一点和孔子是不谋而合的, 也是他毕生追求的。

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他有与孔子类似的经历, 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他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 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 《孟子》中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 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仍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了积极入仕、辅助君王管理国家的角色。

(二) 荀子作品中的生活角色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他批判儒家学说, 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 虽属儒家, 却与正统儒家有别, 他大体继承孔孟学说, 但并不墨守成规, 善于变通, 是一代通儒。《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 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 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议论, 而是巧妙设喻, 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铺锦列绣, 并且手法生动自然灵活, 使得此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 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我们看此文, 可以发现荀子在文中频频变换角色, 一会儿是织染工, 一会儿是木匠, 一会儿登山, 一会儿有骑马, 不久又坐船渡河……尽管是比喻, 但荀子却充分地发觉了生活中的宝藏, 连类比物, 启迪思考, 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此时的荀子是个普通人, 远离政治, 回归生活, 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得出道理, 与孔孟比较起来, 人们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

在荀子哲学思想中, “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 要学有所成, 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 (“积耨耕”) , 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 (“积斲削”) , 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 (“积反货”) , 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 (“积礼义”) ,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 夏 (中原) 人安夏那样, 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 我们就不难懂得, 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 扮演那么多角色, 选择那么多比喻, 不厌其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可以说这些生活角色的再现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 。《劝学》全文最后一段, 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天见其明, 地见其光, 君子贵其全也。”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 所以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 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 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 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角色的多样和丰富不就是作者对完美的德行的追求吗?

(三) 庄子作品中的“非人”角色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作品《庄子》说理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想象丰富奇特, 大量运用寓言,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而内容上已经远离尘世。所以从他的作品中会看到里面的主角是“非人”或梦幻中的自己, 如《秋水》, 而儒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角色已经淡化甚至消解了。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 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 《外物篇》中困在车辙中急待救助的鲋鱼, 等等, 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 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 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秋水》中的河伯在海神面前“望洋兴叹”, 自愧不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 轻妙无比;彭祖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 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 言虽玄虚, 但意旨深远。

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 而形有所忘”的思想, 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 肩高于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 貌甚丑陋, 然避祸远害, 能养其身, “终其天年”等等这些形象体现了庄子所推崇的“道”, 所以才如此闪光。

这些形象有的纯粹是虚构出来理想化的, 有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 也有现实中的形象, 但却被庄子加上了一些奇行异节, 多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 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 而不像真人了。综观《庄子》诸篇, 其文皆以义理为骨髓, 以形象为血肉。如果说, 他的哲学思想是一条始终的线索, 那么他设置的种种形象就是一颗颗明珠, 构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角色,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 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 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 看似荒诞, 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 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虚无”二字, 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非人”角色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 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诸子作品中的角色带给我们的启示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具体到作品的角色意识则是指作者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在作品中的再现。因此, 首先作者要明确其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不同身份角色的定位及其价值;其次, 作者要对自身角色实际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认识、判断与情感体验, 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让其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生动地再现。明确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有何意义?我认为不论从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启示:

1. 知人论世。

从人的社会性出发, 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看诸子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想, 正所谓“文以载道”。因为他们就是通过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来或明或暗地表述他们的主张、思想, 从他们在文中对角色所倾注的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倾向进而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

2. 做人方面。

角色行为是指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 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诸子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角色扮演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 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力 (即所具有的那些能导致他成功地、有效地扮演其角色的特质和方式) 。既不自负也不自贱, 有追求的人往往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 这样的人生更实在!

3. 学习指导。

生活无处不语文, 生活处处皆学问。认识角色, 指导学习, 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 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 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做学问。像荀子的文章写得那么丰富多彩, 我认为除了他有一支灵动的笔之外, 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例如荀子的《劝学》中出现了那么多行业, 一定与荀子的亲身经历有关, 没有参与过这些劳动, 凭空杜撰是不可能在写作时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的, 只有作者的切身体验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感。作为一位儒学大师, 荀子并不是待在家里闭门造车, 而是积极投入到生活中, 让自己充当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让这些角色来磨练自己, 丰富阅历, 积累经验, 提供素材。这些道理用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我们要积极投入生活并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富起来、真实起来。二是写实与创新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论语》中循循善诱的师者到《庄子》中的“非人”角色, 写实和创新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例如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具有人的性情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 思想是实, 角色是虚, 即使是真实的人物和历史的事实也被庄子加以渲染, 并按自己的思想要求来表达意旨。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 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 这种创作突破了此前散文的纪实传统, 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提炼、加工、概括, 开创了新的更加艺术化、个性化的写实手法。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在写实的基础上来点创新, 是不是可以使文章更精彩?最后他们的文章告诉我们, 不同的角色也决定了不同的风格, 使之在作品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思想。孔子文如其人温文尔雅, 孟子作品气势丰沛, 荀子作品平易近人, 庄子作品奇幻诡谲。在《侍坐》一文, 几个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自己的理想, 有记叙, 有描写;《寡人之于国也》把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劝学》中妙喻连连, 生动有趣;《秋水》则是充满奇幻的想象, 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我也由此告诉学生, 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 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基本就能写出人物的个性了。写同学, 写朋友, 写亲戚, 写邻居, 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角色特点”。比如说写邻居, 不同修养、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也是不同的。写老师也得注意, 讲台上的老师是其“职业角色”, 课下的老师是其“生活角色”。总之, 写作中的角色应是鲜活的, 寄托了作者思想的而不是符号、传声筒。

参考文献

[1]冷宇.知识转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05。

[2]赵宇红.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05期:86-88。

电视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篇9

有人认为, 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 不是表演者, 不需要表演, 否则会显得画蛇添足、不伦不类。也有不少人认为:主持人要被多媒体炒作, 全方位包装, 扩大影响;表演只是塑造形象、树立品牌的一个手段。在演播室, 主持人积极调动各种恰当的态势语言, 诸如主持表情、手势、动作、眼神以及适宜的有声语言, 诸如表演时的语气、节奏、重音停连等技巧, 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集中、补充和评述, 从而达到生动传神、妙趣横生的传播效果。两种观点, 孰是孰非, 尚无定论。

笔者身在主持一线, 深知在特定情景中确实需要主持人具备较好的表演才能。表演能够帮助主持人更好地完成节目录制, 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其实, 从整体上来说, 一档栏目的价值、成败, 或者说一位电视主持人的形象塑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整个栏目运作中良好准确的角色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支配或指导下所进行的表演活动。

主持人不是报幕员, 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 它更像是表演者。国外的有些理论家把媒介中人物的所有活动都称为表演, 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所有的信息传播者都是借助媒体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一颦一笑:所有的动作都只是让受众的视听效应增强, 以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的信息“海量传播”, 视像泛滥, 主持人如果没有个性化的语言, 就只能是汪洋里一滴平凡的水, 这样的“水”是很快就会被蒸发掉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当今社会是信息经济社会, 一切都纷纷掉进了市场经济的海洋, 主持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媒业看似平静, 其实平静的表面下有一股“潜流”, 即传媒业的改革。为适应改革, 在市场大潮中锻炼并成长起来的传媒人, 正在构建未来传媒业的基本框架。这种框架的稳固和美观, 除了编创人员的努力外, 主持人的功用显得尤为重要。电视台要想赢得市场, 必须要有“拳头栏目”;电视栏目要想赢得观众, 必须要有出色的主持人;主持人要想收获精彩, 必须要有角色意识。只有具备良好角色意识并准确表演的主持人, 才能和编创人员共同努力, 真正树立电视品牌, “营销”成功, 取得市场。那么, 主持人怎样才能具备良好“角色意识”, 从而进行准确表演?

1 认识自我

有些人对客观刺激相当敏感, 不需多次刺激。问题是把握不住分寸, 缺少控制。一旦感情上来就让其任意泛滥, 不从作品本身出发, 而是以‘我’为中心, 不能自拔。另一种情况, 就是我们所说的热水瓶现象。感情挺丰富, 也挺真实, 但往往只是热在心里, 不善表露, 仅停留在自我陶醉阶段, 不懂得将内心视像通过声音有效传递给受众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其实, 主持人不仅要倾心感受, 情动于中, 还要善于将这种出自内心的视像达于声。

2 改变感受

主持人不是说教者。不能居高临下, 要认识到自己更像是一个演员, 能根据不同的栏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目的去塑造不同的形象。改变不只是形象上的, 就意味着服装、发型甚至动作, 都不是第一位的, 而应该是感觉上的——跟着感觉走。残酷一点, 有时主持人甚至是带着“镣铐”去跳舞, 因为主持人更多的时候追求的是一种与整档栏目的“和谐共振”。只有你的表演与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传达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和谐一致时, 才能引发共鸣, 才会有更高的价值、更深的内涵。任何时候, 在思想上去注重形象、去寻找感觉, 主持人才不会“作茧自缚”, 才不会和尚似的“念经”, 毕竟主持的本质还是说话, 是沟通与交流。

3 要找专业院校人士辅导

俗语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但隔行不隔理, 只要用艺术的眼光去“观照”一切, 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往往曲径通幽。只有用表演的眼光去看世界, “角色”才能无处不在。主持人还要找一些表演老师上形体、台词和表演等课程。要突破自己、解放天性, 要学会观察、积极参与, 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娴熟地去驾驭节目。

4 追求效果

“在西方传媒定义里, 主持人意味着一种职业权威和个性力量。作为传播者, 宣传有的放矢, 深入人心尤为重要。要求传播者要与受众融为一体, 以“有人来听”为基础, 成为“有人要听”。

主持是一门综合艺术。“主持人站在生活的大舞台上, 生活化并亲切化地向受众去说长道短, 言谈仪表经过加工和提炼后, 选择那些最真善美的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表演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表演, 是一种非角色的表演, 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也是更加有效与观众沟通的载体和桥梁”。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 肯定会表演得“天衣无缝”, 越是有主持经验者, 越是让观众看不出有表演痕迹。

5 把握住度

“在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有一个曾经获得艾美奖的栏目《天天播》, 虽然主持人与正常的晚间新闻栏目的主持人一样, 播报的是政治新闻, 但是没人会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新闻来看, 因为主持人总以搞笑编排和滑稽语言来播报, 所以不论他谈论的是多么重要和严肃的事情, 大多数观众都不会信, 而往往只是会把它当作娱乐节目来看来取乐”。

演员“表演”的往往都是“别人的生活”, 而主持人却是永远“表演”自己。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态度, 主持人必须要始终去把握和拿捏主持的节目的角色分寸, 并为所主持的角色做出适当的定位。

当然, 凡事都要有个“度”。表演味不能太浓, 那样不符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求, 由此, 主持人进行表演也要注意分寸。有些人在镜头前放不开, 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激情无限的人;有些人在荧屏上过于夸张、收不住, 在生活中却拘谨、刻板……对于一名真正热爱播音主持工作的人来说, 这种镜头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 都不是落差, 而是一次激发潜能的机会, 能让自己受到压抑的能量, 尽可能爆发无限的威力。

希望更多的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 表演到位。同时, 相信随着传媒资源的整合和用人机制的进一步搞活, 更多具备表演素质的人才进入主持天地, 中国的荧屏一定会变得更加异彩纷呈。

摘要:主持人作为电视形象代言人受到强烈关注。如今受众审美需求日益多元, 欣赏品味日益提升, 对其更为挑剔。然而某些电视台, 无任何新闻素养和主持技巧者客串新闻主持;社会知识匮乏者担纲评论员;不懂历史背景者“胡侃神聊”文化……真是让人心忧。其实, 从整体上说, 栏目价值成败和主持者的形象塑造,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者在整个栏目运作中良好准确的角色意识及其支配或指导下所进行的表演活动。主持人更多时候追求一种与整档栏目的“和谐共振”。只有表演与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传达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和谐一致时, 才能引发强烈的共鸣, 才会有更高价值、更深内涵。

关键词:电视主持,角色,表演

参考文献

[1]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2]曾素萍.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表演.声屏世界, 1999 (7) .

[3]王炯.论从演员转型成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中国戏网, 2009.

[4]刘云丹.浅谈主持与表演创作的相通点.中国校外教育.

[5]祁博, 薛为.论节目主持人的非角色表演.剧作家, 2011 (4) .

[6]陈锡初.主持人节目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班主任应有的“多角色意识” 篇10

一、班主任应是博爱者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也不是真正的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仁爱产生仁爱。”班主任热爱学生, 理解学生, 成为一个博爱者, 是全面、出色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一个博爱者需要做到尊重、宽容、关怀。

1. 爱是尊重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尊重的艺术, 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没有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 没有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关注, 没有对学生足够的耐心, 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时批评学生是难免的事, 但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也不宜有其他老师在场。因为每个人都怕被批评, 学生尤其如此。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忌当众“热处理”, 可在避人耳目处“暗箱操作”。这是给学生一个台阶, 是对他们的尊重;学生为你搬张椅子, 你的一声“谢谢”是对他的尊重;你的一声“对不起”更是对他人格的尊重。

几年前, 我班上有一位叫杨遥的学生, 其父母从偏远的山区来无锡打工, 整天忙于生计而无暇教育孩子。而他在暑假里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少年, 沾染了许多坏习气, 变得放荡不羁、自暴自弃。我多次找他谈话, 他都无动于衷, 仍是我行我素。慢慢地有些任课老师和同学便无视他的存在, 但我不想放弃。在一次班会课上, 我对同学们说:“由于老师工作的失误致使杨遥同学脱离了班级的大部队, 他的掉队完全是老师的责任, 今天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向杨遥同学道歉。杨遥, 对不起。”并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遥愣了一下, 突然趴在桌上哭了起来。过后我再找他谈话, 他对我说, 长这么大我是第一个对他说对不起的人。我知道是我对他人格的尊重唤起了他久违的自尊。虽然彻底改变他还要做许多工作, 但我从他悔恨的泪水中看到了希望。

2. 爱是宽容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 一颗心宽容。

———纪伯伦

著名作家房龙在他的名著《宽容》中曾经引用《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宽容的解释是:宽大有气量, 不计较或不追究。

被称为上海市另类校长的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 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 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习就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 教师就不仅要宽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差错, 而且要鼓励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 假如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 惟独偏爱那些所谓的乖孩子, 而排斥那些所谓的笨孩子, 脏孩子, 调皮的孩子, 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

仔细想想, 由于工作的压力,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往往用铺天盖地的批评、尖锐刻薄的语言代替春风化雨般的表扬与欣赏;粗暴蛮横的态度代替宽容与理解;简单的做法代替耐心细致的心理疗法。抱怨声不绝于耳:这些学生怎么这么没教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怎么那么差?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身上的缺点, 而且无限放大, 于是男班主任没有了幽默, 女班主任没有了温柔。这样的结果当然只会制造出紧张的师生关系。著名学者于丹对“教师”是这么定义的:学生原本就是天使, 只是断了翅膀落到了人间。教师的职责就是把他们折断的翅膀缝起, 让他们重新飞翔, 一路上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们。班主任尤其要学会以宽容之心宽容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

如夜自修时, 学生安静地做着作业, 讲台上班主任埋头批着作业。紧挨讲台的两个学生愉快地用纸条交流着, 班主任猛一抬头看见此情景, 眉头一皱, 两个学生顿时吓得不知所措, 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但班主任只是微笑地问了一句:“是不是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两个学生顿觉无地自容。这样, 班主任用智慧和宽容既教育了学生, 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3. 爱是关怀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它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 它着眼于生命关怀, 着眼于人性, 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 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

一位毕业已十多年的学生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谈到, 他在中学最为感动的一件事是:有一天起床晚了, 为了不至于上学迟到, 便不吃早饭匆忙赶往学校, 我知道后马上给他买来了面包, 拿来了开水。他说只要一提起我就会想起这件事。他说这事的时候, 我根本就没有一点印象, 但对于他来说却是终身难忘的一件事。它让我明白,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次, 一位学生用恳求的语气问我:“老师, 能不报分数吗?”我点头答应了。从此之后我决不当众宣布成绩, 只是公开表扬一些有进步的学生, 找那些分数不理想的学生个别谈话, 给予个别诊断和鼓励。从那之后, 我发现我班学生的成绩“一路上涨”, 特别是那些“后进”的学生, 大部分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 这应该是我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成果。

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的作业本上多洒下些更正、赞美的笔墨;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犯错误时, 宽容地一笑, 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就够了;爱一个学生就是在他发问时, 我们不但不厌其烦, 而且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提问的勇气;爱一个学生就是不嫌弃他是否“后进”, 而是发现他还有其他的闪光点, 并能帮助他不断进步;爱一个学生就要善于从他的目光里看出他在想什么, 他在渴望什么;爱一个学生就要经常用变化的眼光看他, 去发现他的潜力所在;爱一个学生就要让他愉快, 当他郁闷时让他开心, 当他愁苦时让他快乐……

二、班主任应是博学者

博学即学识渊博, 知识面广。这一点, 班主任较其它老师更为重要。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所以班主任不但要有对所教学科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 还要有超前意识, 明了现代教育思想, 懂心理学、教育学、法律常识、信息技术知识, 具有创新能力。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特有的敏感、多思、持重和观察、研究事物的能力, 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信, 使学生由对班主任的敬佩之情转为自觉服从班主任教导的行为。

1. 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

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任课老师, 有着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灵活得当的教学方式, 能在知识上给学生一种“震慑”的力量, 让学生从心底觉得你是个令人佩服的好老师。假如我们的听众由于我们的知识贫乏而“藐视”我们, 那班主任工作就难以开展, 建立一个好的班集体就无从说起。这就要求班主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达到精通和专业化的程度, 对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并达到精细钻深, 还应把本学科最新的发展成果不断吸收并融合到教学中, 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 班主任要刻苦钻研业务,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 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

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易变性和可塑性。因此,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律。班主任要想用教育规律进行科学育人, 就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教学法等基本理论, 用以指导教育实践。班主任需要了解“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需要基本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到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 以形成自己的班主任工作风格。当代, 班主任面临的教育对象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价值取向多元化, 他们在道德评判、思想认识、行为准则、审美情趣、理想追求、心理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这更要求班主任用新的教育理论, 智慧地应对面临的新问题。

3. 要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当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日益明显, 学生信息量不断增大和学生求知欲旺盛这些实际问题时, 会发现单一的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够用。因此, 班主任必须时刻向书本学习, 向社会学习, 向一切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 甚至向学生学习;多读书, 多看报, 广泛涉猎, 积零为整, 做一个知识面广、教学技能高、有魅力的好老师。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的了解远甚于教师。有次我下课后无意中听到学生在聊“博客”的话题, 我很好奇, 便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于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建“博客”, 怎样用QQ聊天, 还欢迎我加入他们的“群”。后来我发现, 这对我了解班级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有很多事情他们都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向我“汇报”的。同时我也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东西, 促进师生相互理解。

读一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读一读孔子、孟子, 读一读经典, 读一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大教育家的论著, 用文化来滋润心田, 用理论来指导工作, 这样, 班主任在课堂里传达给学生的将不仅仅是一个个知识, 一个个概念, 而是一种文化, 一种文明, 一种理念, 一种精神。那么, 在管理上, 学生也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 而应是一种体验、理解和领悟。

三、班主任应是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时期, 如上所述,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心理问题。优秀的班主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辅导, 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倾听———注重个别心理辅导

班主任不仅要关心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因为只有思想高尚、心理健康的学生才可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环境, 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

而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导师,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班主任的畏惧、隔阂。要做到这一点, 班主任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平时不能高高在上, 不能摆架子, 要把学生当作朋友, 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对他们充分信任, 更多地倾听、理解、发现。在办公室与学生谈话时, 班主任要让学生坐下来, 要尽量用建议、商量的口吻;在教室时, 班主任应蹲下来倾听, 与学生对话, 畅谈体会, 展现个性。“蹲下来”, 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位学生, 慢慢地, 班主任会形成一种习惯, 这样学生便因班主任的欣赏而自信, 班主任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2. 渗透———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门学科之间的知识都是相通的, 有心的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科渗透法, 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科的教学中, 从而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 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活动。如英语教材中就有许多鲜活的人与事能够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例如, 残疾人科学家斯帝芬·霍金身残志不残的故事, 中外一些平凡岗位中干出不平凡事业的伟大女性故事及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故事等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 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 从而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

3. 沟通———注重班团活动的教育作用

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 相互沟通, 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开展“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缺乏恒心、毅力、懒惰等心理问题;开展“我班的故事”系列活动, 让学生都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 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 唱班歌, 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 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克服某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小学生心心理健康教育典范.吉林摄影出版社.

[2]唐思群,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强化角色意识 优化班级管理 篇11

部分教师认为管理班级是班主任分内之事,班主任理所当然地行使自己的职责,而学科教师大多数只管教自己的书,传自己的道,对班级管理很少参与,甚至漠不关心,对不良的班风牢骚满腹。班级学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往班主任那里一推了事。即使是在自己的课堂出现了问题也要找班主任处理,把责任一推六二五,呈现出种种的不良心态,可见有些科任教师角色意识逐渐淡化。

其实,学科教师大多数也有着良好的育人愿望,教好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不仅仅是班主任的骄傲,也是全体学科教师的骄傲,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班主任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观念,积极团结好所有的学科教师,借助学科教师的力量,强化班级管理。如邀请学科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力宣传学科教师的优秀品质和个人魅力,帮助学科教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崇拜,以拉进学生与学科教师的距离。

我校前几年曾送走了一批优秀学生,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人格的成长都获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中考时我校的学生在全县前10名中就有2名,这是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回想起这一教育实践,全体教师深有感触,因为每一位教师都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在班级管理上各尽所能,不论是班级活动,校级活动,还是班会,学科教师都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把班级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学生毕业时,少不了要谈起在一起学习与生活的经历,学生客观地说,这些老师各有自己的特色,语文教师衣着朴素,文章写得好让我们受益匪浅;数学老师书法写得好对我们呵护有加;英语教师和物理教师年轻富有朝气;化学教师歌唱得好人也勤快,领着我们做了那么多有趣的实验,丰富了我们对化学知识的体验,历史教师社会交往能力强,为人干练;政治教师富有爱心。学生还深有感触地说,还是老中青教师搭配得好。由此可见,一个和谐学科教师群体是班级管理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教师角色意识 篇12

一、从问题入手, 鼓励幼儿自定规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进行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 在不受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 幼儿之间会产生互相干扰, 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的实际问题, 以尊重幼儿为原则,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 确立游戏规则, 从而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记得“麦当劳”刚开张时, 孩子们都喜欢到“麦当劳”买东西吃, 在“麦当劳”店门口, 孩子们经常拥挤成堆, 有的争着要买“汉堡”, 有的要买“鸡腿”等, 拥挤的“柜台”都会移动。店内的成成手里举着“汉堡”喊着 :“排队 , 排队。”而急着要“汉堡 ”的果果直接从成成的手里拿走“汉堡”, 两个人就开始争执起来, 其他孩子开始报告老师。针对这一现象, 游戏结束后, 我及时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 大家一致认为是买东西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 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 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 就知道排队了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 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 孩子们在“麦当劳”买东西时排起了队, 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 就不卖东西给他。

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同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 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 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好得多。

二、提供操作性强的材料, 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 我们误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 孩子们就越喜欢。如“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通过观察发现, 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 麦当劳里卖的东西因为不需要孩子们制作, 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因此, 孩子间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 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 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 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时间一长, 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 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 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 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于是我们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 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我们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 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 慢慢地又出现了冰块、比萨、汉堡的种类丰富起来, 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孩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通过以物代物, 既丰富幼儿游戏材料, 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还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营造和谐的游戏氛围

《纲要》指出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 ,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 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用图画表达心声, 是幼儿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把需要遵守的规则制作成标记, 贴在相应的位置, 既简单明了又有积极的暗示作用。它可以直观、有效地提醒幼儿, 加深、巩固对规则的认识。如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我们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后,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了医院工作人员的相关规则: (1) 先洗手, 然后穿工作服; (2) 摆好医务用品; (3) 使用礼貌用语; (4) 轻轻地打针; (5) 下班前, 整理好医务用品。为了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看病常识, 我们还利用墙饰布置了“怎样预防感冒、烫伤了怎么办”等医疗卫生宣传图片。医生正在看病, 一个幼儿抱着娃娃来看病, 她着急地说:“医生, 我的孩子烫伤了! ”医生想了想, 看了看墙面上的宣传图片, 说:“别着急, 咱们先用冷水冷却一下。”墙面上的图片对医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暗示作用。我们还注重把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相结合, 例如:幼儿在娃娃医院中使用的药盒和生活中的药盒相一致。时间一长, 孩子们都自动收集药盒带到班级, 在娃娃医院的游戏中, 也渐渐地熟悉一些常见病的药盒。每次班上有孩子吃药时, 孩子们看药盒就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药。发挥环境的暗示、引导的作用, 让环境开口说话, 更好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提高幼儿的自理自治的能力和主动协调关系的能力。

四、采取适时、适宜的指导策略

1.语言提示

教师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 当幼儿不自觉或故意违反规则时, 以语言提醒或阻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 或在游戏进行中及时表扬遵守规则的幼儿, 带动其他幼儿向亮点幼儿学习。如, 教师在观察到小餐厅里的顾客吃完饭、不付钱就离开了餐厅时, 教师这时可以上前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 如:“某某小朋友, 想想在离开餐厅前你忘记做什么事啦? ”“付钱应该到什么地方付呢? ”帮助幼儿及时改正, 从而使游戏顺利进行。如在教师观察到幼儿在ATM机取钱时, 站在排队线上等候, 且取款时自觉遵守了取款额度, 这时教师可向有意取钱的幼儿面前表扬该幼儿, 并鼓励之后取钱的幼儿向他学习。

2.角色介入

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游戏, 利用教师的语言、行为作为暗示和示范, 带动幼儿一起遵守游戏规则, 从而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良好的塑造。好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游戏中幼儿会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遵守游戏规则。如在“医院”的游戏中, 轻声与医生、同伴交流, 引起幼儿的效仿, 为医院这样特殊的场合营造安静的氛围, 使得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并遵守在公共场合轻声说话、不得大声喧哗的文明规则。教师在游戏中树立的榜样就起到暗示作用, 使幼儿一下子明白规则内容, 也知道具体该怎样遵守规则, 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

五、不断创新游戏情节, 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 引导幼儿在游戏时产生新的规则, 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发展。如:有一次, 教师发现, 医院挂号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 教师便以病人的身份到药房拿药, 并故意提出要买感冒糖浆, 而感冒糖浆药房里并没有, 这时大夫连忙说:“我用色水制作感冒糖浆, 您等一会儿。那好吧, 我一会来取药。”挂号处从此也多了一个新规则, 工作人员要整理和制作药品。病人去医院看病需要钱,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钱需要靠劳动挣, 我们请幼儿通过在班级做事情挣钱, 可是, 有一段时间, 娃娃医院一下病人少了很多, 甚至有时一个病人都没有, 我问幼儿:“为什么不去娃娃医院看病? ”幼儿有的说:“我挣钱不容易, 我舍不得花。”有的说:“医院看病收费太贵。所以不愿意去。”于是我请幼儿讨论:“有病不看会怎么样? 医院怎样吸引病人来看病? ”通过讨论, 我们通过降低医院的收费, 鼓励医生为病人上门服务, 增设医疗项目, 如开设牙科等吸引幼儿来医院看病, 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上一篇:优化和改进下一篇:家庭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