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8-06

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共12篇)

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灌输, 夸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把学生当作教育教学的绝对对象, 将其当作知识的承载体,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 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 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既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为此,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快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音乐教师, 同样如此。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 已把以往的《音乐欣赏》改为《音乐鉴赏》, “鉴赏”和“欣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意义却大不相同。“欣赏”是去品味、感受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多是从感官出发的一种审美行为;而“鉴赏”则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去品味和感受, 带有品鉴、判断、反思之意, 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 是带有更多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行为, 要求的层次更高。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转变其观念, 转变其角色。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担心学生不理解音乐的含义, 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作品, 形成了以“讲”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忽视了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有差异、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2.教师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按照教师的同一个思路去欣赏作品,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忽略了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改要求, 教师尽量少说, 尽可能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 做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想象。在音乐鉴赏课上, 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比较、鉴别、分析, 主动去获取知识。例如, 在戏曲章节的教学中, 课前我根据教材安排, 让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分别收集京剧、豫剧、粤剧等相关资料, 大组又分成小组对剧种的历史、所流传的区域、唱腔、常用乐器、各种行当的代表人物及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等进行探究、讨论;课堂上先由各组选派一名同学对该剧种作介绍, 该组其他同学作补充, 结果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这些同学不仅说得头头是道, 且有板有眼, 竟然有同学能唱出京剧二黄、西皮唱腔, 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 我们这里只有少数上年纪的人偶尔会哼唱) , 不得不说学生又给我上了一课, 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带来的巨大力量。

新课改还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站在讲台上, 居高临下, 俯视众生的做法, 要走到学生中间, 把课堂交给学生, 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让整个教学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法, 采取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 去探究新知识, 从而达到音乐鉴赏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之, 作为新课改、新理念下的高中音乐教师, 我们只有本着以学生为主, 尽快转变观念, 尽早转变自己的角色, 让学生自主体验, 合作探究, 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不断拓展学生音乐综合文化视野, 从而形成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和创新的态度与方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有差异、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 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职能的发挥, 而且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适应和把握新课程就必须得先转变教师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的个性发展,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柳德玉, 刘震乾.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花城出版社.

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200827140206刘应会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面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则是学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知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和教学过程等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导”为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整合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支持与服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传授知识,则更多地被现代教育技术———电子教师所取代。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成倍数增长的21 世纪,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性日趋突现,这也就要求人们学会终身学习,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传统教师的角色显然已不能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角色也就必然实现新的转变。

“学习者学习观念的转换者”(关于现代远程教育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研究,杨瑞姣,刘凤娟)。“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的建构”(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转变教育观念, 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单向传输向交互式教学转变”(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梁建)。“教学过程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向了学习者的‘学’”。(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扮演,杨波)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让学生在多种机会不同的情景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以充分发挥个性。

学习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变成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导航者”(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角色,马晓萍, 杨福泰,朱国涛)。学习者不组班学习, 实行完全学分制, 只要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毕业学分即准予毕业。整个学习阶段, 学习者的课程和进度有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具体自行决定,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师由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主宰者变成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学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而是给学习者更多自我学习的方法、工具和探索新知识的思路”(现代远程教育概念探析,唐伟)。“教师的角色任务是一位向导, 要引导学生走上认知的道路, 并留下扎扎实实的脚印。”(远程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窦娇颖)。“知识信息的甄选者和把关人”(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王小君)教师与学习者平等相处, 启发引导, 共同探讨大家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计划、学习任务等, 而学习者则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就完成课程的学习。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 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 组织知识, 整合知识, 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所以学生的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帮助。

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维持者。“经验和其他一些实验也证明, 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之一, 往往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而注意范围狭窄、不稳定, 往往是由于学习动机未得到充分发展”(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常维国),“教师的教学宗旨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给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方法、工具和探索新知识的思路,让他们充满信心

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浅谈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扮演,薛朝霞)。“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需要,所以学习,刘宁)。帮助学习者转变学习观念,维持学习动力,开发学习潜能。去勇敢地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由于学习方式的特点和自身的因素等,接受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学习课程内容偏难、记忆力衰退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不利因素会造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潜水”,发帖不太积极,在线学习热情不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更需多鼓励、多帮助。“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郭丽)。教师可利用网络多媒体交互工具建立辅导答疑互动平台,通过在线交流解答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习者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给予的个别诊断、辅导和帮助,促进问题解决,从而减轻学生学习困惑,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还能促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师生关系融洽,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其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网络教育融合媒体技术, 提升教学传播效果”(论网络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刘忠)。“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掌握多媒体技术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通过网络手段和对网络上提供的各种信息的利用,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现代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学的研究,胡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支持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为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学生设计、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及培训,李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就必须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而且能够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资源集成。因此,教师需要以丰富的工具来支持各类媒体对象的创作和合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差别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要求,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教师利用信息化的工具,按学习者的知识点开发教学资源,以使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提高网络导学能力”(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胡晓玲, 杨改学.)在远程教学环境中, 教师应该掌握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 多媒体CAI 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与操作等。

学习过程的管理者和学习效果评价者。“无论学生自学或分组讨论,教师始终都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予以正确评价。教师首先要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法,并在实践中运用、完善,还要不断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有压力、有动力,自觉投入学习”(聚焦教师成长档案袋,施亚芳)。“现代远程教育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论新时期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洪永胜),而这种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又带来了“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进而造成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的不足,弱化了教学管理,使得远程教育过分依赖于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其自我管理能力。在没有教学管理压力的情况下,如果学习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则很难完成学业。介于此,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师就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力度。同时还要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是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自主学习者提供其在特定一段时期内的能力提高与一段时期内取得的进步的具体信息”。(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扮演.科技信息,杨波.)对自主学习者来说,评价是判断其自主学习效率的工具,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策略,强化自主学习信心,并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学习过程的良机,“根据实施效果的优劣进行评估,对实施效果差的条目进行重点讨论, 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的办法”(覃丹.基于高校远程教育的教师角色转变)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定位的嬗变是促成新世纪教育跨越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要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和教学设计思想。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辅导完成以学生为主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注重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人类学习资源,设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引导与具体的帮助,充分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伟.现代远程教育概念探析[J].云南电大学报,2000 年3 期:13-15.

[2]张文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J].电化教育研究,1999 年4 期17-19.

[3] 杨瑞姣,刘凤娟.关于现代远程教育下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的研究[J].[4] 马晓萍, 杨福泰,朱国涛.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角色[J].[5] 薛朝霞.浅谈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扮演[J].[6] 刘忠.论网络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7] 施亚芳.聚焦教师成长档案袋[J].[8] 常维国.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9] 郭丽.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J].[10] 窦娇颖.远程教育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11] 李立.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及培训[J].[12] 刘宁.因为需要,所以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2-02-21.[13]胡洋.现代远程教育中教与学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7 年1期:97-99.

[14] 洪永胜.论新时期远程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远程教育杂志,2006 年6 期:32-33

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篇3

尊而不屈,和谐共处

新课程指出: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平等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切忌追求一切都要绝对平等。

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角色变换操之过急,定位把握不准,猛然把学生的地位抬得很高,就像对待上帝一样,明明学生已经偏离轨道了,也不去牵引其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是听之任之,使学生越走越远;甚至学生错了,因为怕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去批评、指责,仍对学生一味地纵容,最终难以驾驭,把自己推向困境的边缘。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个性情中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握好师生平等的尺度,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尊而不屈,赏罚分明,宽严结合,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亲而不密,距而不离

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追求。就师生之间的情感而言,教师爱生如子,对学生全面关心,与学生亲密无间,值得推崇。在教师还未能准确把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为了重新定位和学生的关系,唯一能做的就是深入学生内部和学生打成一片,蹲下身子和他们聊天,和他们游戏。看上去,其乐融融,师生关系融洽,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如果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毫无顾忌,就必然会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衡。

如一次风筝比赛中,一位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一片,压成一堆,教师不是教师,学生不是学生,教师形象丧失殆尽,今后对学生又如何管理?所以,师生相处过分亲密,必然会造成相反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掌握尺度,做到“亲而不密,距而不离”,让学生在心目中信服你,在课堂上尊重你,做一个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赞而不廉,赏责分明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虽然实践证明,总是一味地批评学生,从不肯定、表扬学生,的确不是教育的好方法。然而,一味地夸奖、表扬,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说:“好、好、好,你真棒!”这恐怕也不是教育学生的“灵丹妙药”。

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浮躁、无知,失去了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老师的表扬还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吗?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欠缺吗?

因此,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以廉价的表扬。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励、激励学生。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应该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该否定批评的,就应该掷地有声地否定,然后指明改进的方面;该肯定表扬的,也应该毫不吝啬地大加赞赏,过后还得启发他如何继续发扬。

音乐教师基本素质和角色的转变 篇4

1. 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优化音乐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那么, 在音乐教学中, 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直观、形象的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从而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正是我们教师所执著追求的。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 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地学习情绪。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音乐的不断变换产生栩栩如生的感觉, 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 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知, 多渠道地获得信息, 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2. 化音乐课程的知识目标为强化人的目标。

从音乐教育本体角度来看, 它更关注人的精神、个性、感受, 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等方面的东西。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 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学校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 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的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 以至于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实就整个的基础教育而言, 恐怕人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 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

3. 透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握校外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方向。

“素质”从字义上讲就是“本来的性质”, 特指人就是本性。这种本性的形成过程除了天生具有遗传因素和性格因素外, 主要来自特定环境的潜移默化和自身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一个复杂而缓慢的心理和生理完善过程。

人的素质高低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教育的学科越丰富, 范围越大, 高素质的人才就越多, 音乐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 “音乐”从字义上讲就是声音艺术。“音”指好听、悦耳, “乐”指乐理、技艺、方法。总的说来, “音乐”涵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音乐技巧。有些人把音乐单纯解释为唱歌, 我个人认为不太准确, 音乐的特性与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 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 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只有把素质教育寓音乐教育过程中, 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才能形成素质化的音乐效应。

由此可见, 我认为校外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方向就是:1.通过多种最自然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唤起学生身上潜在的音乐本能, 激发自身的音乐需求, 自由安闲地表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感觉美, 鉴赏美, 创造美的审美的观念, 陶冶情操。2.通过多方面教育手段, 让他通过参观、欣赏、体验、歌唱、创作等途径, 启发, 熟悉, 产生灵感, 锻炼他们的耐力, 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种环节, 以知、情、意、技的结合为基点, 由深化熟悉上升到理性思维, 从中感悟生活的乐趣, 提高全面素质。

二、音乐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 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 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 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音乐教师应该率先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头脑中最机敏的机能, 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每一堂音乐课, 无论欣赏课还是声乐课、乐理课, 都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

2. 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时, 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 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 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 并给予积极地评价, 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3. 用积极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发展。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刻板, 带来的后果学生对评价提不起兴。现在我通常用下面几种方法: (1) 量展示学生的才艺, 使师生在评价作业时候有对比, 有参考。 (2) 用几分钟的时间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同学作自我评价。请全班同学一起评论。 (3) 老师评论。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我一般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尽量挖掘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 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变教师角色

1. 歌上摆脱“好”、“像”。

传统的音乐课主张这首歌唱的好不好, 唱的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 学生一个都唱不好, 一个都唱得不像, 那么, 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 我们要摆脱这种坏习惯, 我们更应该明确认识到让学生学习音乐不是让每个学生将来都成为音乐家, 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2. 赏课要引入“多媒体”。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是语言、文字、录音机, 即教师+课本+录音机, 学生对所学的欣赏课知识难以消化。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 无疑为音乐欣赏课打了一剂“催化剂”, 多媒体的使用,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很快消化, 而且大大加强了课堂容量。这样就为枯燥的欣赏课注入了活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大节省了时间。

3. 音乐教学活动中, 要互相沟通和融合。

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 音乐课也要打破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 突破学科界限, 整合学生的知识, 把音乐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化,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音乐新课标是否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是它直接的使用者———音乐教师是否能够领会它的精神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音乐工作者, 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上来, 把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音乐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音乐教学过程。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那么, 在音乐教学中, 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 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从而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教师角色,新课程,音乐欣赏课,学生主体参与,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新课标[M].

教师角色转变的教学反思 篇5

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所以在以后的地理课上,学生都非常爱思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与课堂的角色转变 篇6

一、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的提升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似乎只是中规中矩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他的可管可不管。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一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格精神。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学生由于外界舆论和历史事实的影响,具有很深的仇日情绪,对于主人公藤野先生带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对此,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身上有没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希望学生能够走出认识的误区。当学生找出藤野先生不对鲁迅抱有种族偏见、细致认真地为鲁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这些细节时,学生开始认识到藤野先生其实并不坏。这时,教师可以再补充给学生这样的内容:认识、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辩证地看问题,切不可被主观情绪影响了自己的认知。至此,学生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应该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文本。

二、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展示自己见解的舞台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这样一幅景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教师不停地讲述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生一直在下面默默无闻。总而言之,以往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死知识,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一现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上,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谓丰富多彩,创意迭出,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

下面以一教学片断为例,略述一二。

师:学习了《陈涉世家》一文,你是如何看待陈涉这个人的?他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生1:陈涉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敢于反抗,首先起义,虽最终战败,但勇气可嘉。

生2:陈涉是一个小农民,他身上具有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大局观,眼光不够长远,最终失败。

生3:陈涉是一个封建迷信主义者,他装神弄鬼,算卦祭天,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的鬼神,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生4:陈涉是一个骗子、小人,口口声声说“苟富贵,勿相忘”,自己富贵后,却杀死前来投奔他的旧时好友,实在是个伪君子。

三、教师角色定位的变化:组织者,引导者,亦师亦友

在以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人,几乎说一不二,学生只负责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十年来,课程改革改变了这一状况。现在的教师,已经转型成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坐好,准备好纸笔,然后把作文题目《青春随想》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今天的作文课内容是写一篇命题作文《青春随想》。

有些学生感到困惑,感到受到了命题的束缚,觉得没得写。教师可以这样慢慢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人生中的美好季节——青春岁月,认真想一下,每天和老师、同学、亲人朝夕相处,肯定有一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或许带给你感动,或许带给你喜悦,不论怎样,他们陪我们走过了那些岁月,即使是痛苦,也值得珍惜。下面,就请拿起你们的笔,把你内心最好的记忆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有些学生如果还是不开窍,教师就可以现身说法,开始讲述自己青春期的趣事,学生就会找到切入点,开始构思,然后写作。

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德育内容与目标脱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

从目标上看, 传统德育的目标实在太高深, 要求小学生的话语体系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而学生看到的只是活生生的实际。同时传统德育的内容又是抽象的, 少年儿童难以理解。道德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积累, 过分强调理念而忽视具体的道德内容, 会使德育成为一种乏味的说教。

从教学内容上看,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由于课程目标这种确定的目的性、学科化取向, 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割裂性, 教材选取的实例都是历史名人和英雄楷模。可是用这种“崇高”的目标来要求少年儿童, 对他们来说离现实生活太远了, 真正的基础道德教育没有得到体现。

第二, 德育评价方式单一, 使得评价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

目前, 大部分学校对学生道德生活状况的评价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价的方式主要以考查并通过笔试进行, 并且考查多是统一形式、统一内容、统一答案, 未能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忽视了小学生作为一个具有复杂情感和行为活动的人的丰富的内在情感。一张纸上的答案就代表了学生的德育水平, 这是盲目的, 不够科学和合理的。

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想法, 就算是树上的一颗果实或一根嫩枝, 也内含了一棵树的所有性质。因此, 如果把学生的道德生命的成长比喻成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对它的评价就不能只看它的一片叶子或一根树枝了。

第三, 道德认知与行为严重脱节。

长期以来, 在道德教育中, 教师们往往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么去做;知道怎么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

第四, 德育方法陈旧, 德育途径单一。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 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 每一名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方式。但是, 当前学校主要通过德育知识的灌输、教育人格的示范及现实中典型榜样的树立等方法来实施德育, 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段内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些方法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它压抑了儿童的自发冲动, 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潜在的能动性,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成人自认为最好的方式。

在德育途径的选择上, 学校德育主要是以德育课堂为主, 单纯地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 缺乏各学科间德育的相互渗透, 即使有学科教学的渗透, 在实践中也只是形式上的渗透, 变成了学科知识与道德认知的简单叠加。学校德育这种重灌输轻启发的方法, 使得德育过程中缺乏学生情感的参与, 师生之间是互不理解的, 这种互不理解使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失去了基础。

三、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小学德育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第一, 改革课程目标, 更新德育内容,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因此, 应该建立层次清晰、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抽象理性到具体形象的原则, 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年龄段的学生, 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 使德育贴近儿童生活。

第二, 强化教育评价, 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眼下, 德育评价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对自己发展评价的参与度较低, 使其不能真正感受、体会自身的道德发展。所以, 我们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 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 真正体现德育为首。

第三, 改进德育方法, 增强德育途径的有效性。

在道德方法的选择上, 我们应在吸收东方伦理精华的同时, 面向世界, 在引进西方较为先进的德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建构一套适合本国少年儿童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比如价值辨认法、体验法等, 让儿童进行自我道德价值判断, 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在德育途径方面, 应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渗透作用, 借助于科学方法, 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 创设德育情境,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四, 提高教师素质, 努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立体化网络, 达到德育效果的最优化。

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 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德育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 提高教师道德素质, 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同时学校要真正重视德育工作, 认真开设思想道德素质课, 并注意考核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知与行的统一, 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一俊遮百丑”的方式, 制定具有正面激励性质的推优评先原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应相互沟通、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来实施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真正把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被重视。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教师由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两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怎样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呢?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高高在上,不可触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理念则把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设身处地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体会学生的感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二、放弃说教,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驾驭课堂,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二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使活动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三要注意活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自学、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三、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是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搭建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分别进行版面设计、抄写、绘插图、内容收集等活动。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合作,设计出不少版面多样、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四、敞开心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其思想、科学素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灵和学生对话,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你,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谈中职教师到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1、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者有着共同的办学方向,

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 在教学模式中, 都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某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

2、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 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

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 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 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 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 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 岗位针对性强, 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 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 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 但两者的内涵不同。

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 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 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 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 专业复合性强, 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 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 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 将原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

4、中等职业教育是经验型技术教育, 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 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

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转化型技术教育, 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二、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1、审视自我, 寻找差距。

教师应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 正视差距, 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挑战。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内涵, 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断学习, 不断地尝试, 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观念转变过程中, 教师应按高校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 检视自身, 使自己能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

2、主动学习, 积极转变。

教师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变中, 容易造成心理的暂时不适应。面对诸多的问题, 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 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观念讨论、参观学习, 并主动学习高职培养要求, 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另外, 教育观念的更新, 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用人单位调查研究, 并采用岗位培训、下基地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 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 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课题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 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 教师要具备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有关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并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同时, 教师必须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 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 并内化为多种能力, 使教师由单一学科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人才转变。

三、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要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同样也依赖于专业理念基础。当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 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 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是长期有效的, 它对教师的工作及进修的影响是长期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面较宽的教师, 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 有利于其学术思想的开拓, 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 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 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

2、必要的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 高职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一样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同时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 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目前, 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 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 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高技能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更以加速度向前飞进, 知识老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作为积累知识的一个载体, 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 因此, 教师的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师, 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又要教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 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 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 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形式, 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包括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 对于未达到教育部规定学历的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取得合格学历。学历的提高, 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4、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 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观到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观的转变, 从重视专业理论课教学到注重实践教学的转变, 让实践性、职业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等方式,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按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 把最新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创造条件将计算机引入课堂,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画面、声音展示较为全面的感性信息, 扭转现有教学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的局面,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不断增添新技术的信息。

总之, 我们已经进入到高职的行列, 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在认识上要分清两者的区别, 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 在自身素质方面要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姿态顺利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 为把我校办成优秀的高职院校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唐云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8) .

音乐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中, 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传授者、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与实际操练的指导者, 还是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课程开发的推进者和研究者等等。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一、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多元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此种角色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外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 才能了解最新的外语教学改革动态, 才能把这些新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联系起来, 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付诸应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 我们更要注意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努力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此外, 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适应英语教师多重角色的需要。

教师是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设计者,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怎样检测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 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解。教师既要注重教法, 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译等各种学习活动, 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

教师是教学的创新者。语言教学应该勇于创新。过去, 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进行教学, 教材上所提供的知识基本就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相当丰富, 学生从网上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 因此, 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除了要掌握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精心设计、开发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课件, 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轻松的课堂环境、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沟通师生情感, 还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 要深入到学生中间, 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热情、鼓励、赞许和认同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 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 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学习环境融洽, 课堂轻松愉快必定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对象研究者。教师应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大家都知道, 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它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 才能对改革中存在的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

教师是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者。教师只有苦心研究教学对象,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测试和评价者。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又是学生调整今后学习策略、改进英语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真正建立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提高的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应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 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如何转变的呢?

听力是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 听力训练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前老师需要组织、设计一系列的听力内容, 以便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即将听的内容进行预测。因此英语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设计者, 当课上组织学生收听听力内容时就变成了一个组织者, 最后进行讲解和指导时就又变成了指导者。作为设计者,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地准备好各种材料;作为组织者, 教师可以通过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收听情况, 做到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作为指导者, 就是要根据听力测试结果, 认真进行分析讲评, 指出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说是一种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说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组织者、倾听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为了达到良好的“说”的效果, 教师应首先挑选那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在学生表达不清楚或出现表达错误的时候, 最好不要轻易打断, 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连贯, 要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 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做一个帮助者,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过程是吸取书面信息的理解过程。在这个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 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技文献、文史资料、报刊书籍源源不断地出版发行。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掌握阅读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 阅读理解的主体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前, 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巧妙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产生阅读的愿望。阅读时, 教师应仔细观察, 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指导他们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想象力, 提高自己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真正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日常交际手段, 是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它可以较全面地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写作课中应是启发者、指导者和读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策略和技能, 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同时, 课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阅读、修改学生的作文, 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渠道。翻译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 真正的翻译理论也只能来源于翻译实践,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基础, 又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因此, 在翻译理论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讲授者。要想翻译出一篇好文章, 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好的汉语水平、较高的英语水平, 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 在翻译的实践中教师又成了一个促进者。

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管理者变成了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者和评价者。表面上, 传统的作用减轻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削弱了。相反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承担更重的任务, 接受更新的挑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的角色应从演讲者、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创新者,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际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一、新课程下要做“三有”教师

1. 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的改革,在内容简单化、实际化的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精神”则首当其冲。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能够推崇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追求创新,并以创新为荣,而且在创新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能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具有完善的能力结构。中学数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搜集材料、查找资料以对资料的筛选、摘录、与综述的能力;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常规、教学评价、教学试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具有较高的教育能力,包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和组织、管理、协调、控制等等,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楷模,这是对老师至高的评价,但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终身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让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的学生永远看到光辉的一面,去做一个合格的“指路人”。我们一定要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 知识结构多元性。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劳技、人口、计算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教育,并渗透环境,交通、国防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掌握单一的学科知识,而要建构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2. 提高施教能力。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3. 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在学生中间首先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境、保持积极振奋的精神状态,不断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其次,要能够宽容学生的过错,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转变

1. 从“复制者”到“建构者”。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就像是复印机和英汉词典一样,把书本上的内容复制到黑板上,把知识点一遍遍的强调,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的改革,也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数学知识建构、模拟的过程,将曾经的“枯燥讲解”改为“身临其境”,要从过程中体验真理与乐趣。以前“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我们要努力树立“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的观念。

2. 从“控制者”到“引导者”。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是静态的,可以预测的操作序列,以至于各种课程资源都处于教师严格控制之下。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教师由于怕学生“到处乱跑”而控制不住课堂的“正常秩序”,或怕延误时间而完不成“既定”教学任务,于是对出现的“意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生硬地拉入原先预定的轨道中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平等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引导学生善于发问,主动思考,把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导向更高的层次!

3. 从“独白者”到“对话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成为课堂的主宰者,以知识权威者自居,从而课堂教学也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在这种自我式的教学中,老师是做到了秉承传授知识的宗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只专注于自己的表演,却忘记了没有学生的参与,再精彩的戏也会索然无味,更加忘记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细致讲解而精彩纷呈,有了学生的参与才能锦上添花了。《数学课程标准》就是要打破教师垄断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让学生不再“失语”,从而改变以往的垄断式,灌输式教学。朝着对话式教学的方向转变,放下教师一人独大的架子,坦诚的面对学生的挑战,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由垄断者,独白者到对话者,倾听者的转变。

新的数学课程的实施使传统教育观念面临巨大挑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其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并且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选择。

二、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 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 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 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方面, 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 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 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教师作为研究者也成为了新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 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应该作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教师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 要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力, 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最有发言权, 这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应该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 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 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我们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 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 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 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 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 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四、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发型的教师

上一篇:创新心理课下一篇:信道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