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4-07-19

谈教师角色的转变(通用11篇)

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

作为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现在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最重要的是授之渔。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被重视。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教师由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两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怎样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呢?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高高在上,不可触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理念则把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设身处地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体会学生的感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二、放弃说教,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驾驭课堂,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二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使活动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三要注意活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自学、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三、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是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搭建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分别进行版面设计、抄写、绘插图、内容收集等活动。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合作,设计出不少版面多样、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四、敞开心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其思想、科学素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灵和学生对话,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你,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浅谈中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社会,教育问题频频出现,中学、大学皆是如此,如,教师体罚学生、问题学生、教育荒废等话题。教育对一个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一个可塑时期,外界的好与坏都会影响学生性格和自我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当前的社会现象中深思教师的正确定位问题,发挥其引导作用。

一、从减负问题来看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和《合理安排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加强中小学生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学生减负”提上议程。但是减来减去,学生从未轻松起来,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使减负效果不佳。一方面学校之间暗自攀比,甚至有部分学校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进行集体补课,久而久之许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加入补课行列;另一方面家长的不放心心理,不论自己的孩子基础如何、平时成绩如何,家长都“不择手段”地让孩子去补课,差的要求变优,优的要求拔得更高,这些都导致学生负担减不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不能给学生和家长错误的引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甚至超越了父母,教师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抓紧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课堂,而非叠加时间,过分地专注于种种补习。

二、从教育理念来看

中学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孩子不再像孩子了,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法国人到中国,提出一个问题,即“我有32只羊、24头牛,请问我的年龄是多少?”要求让20个孩子回答,20个中国孩子的答案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不知道”,一种为56岁。此时法国人摇摇头,说出了法国孩子的答案,即“你的动物跟你的年龄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拒绝回答这个愚蠢的问题!”这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足以说明中国的学生已被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住了,他们的思维被规则化,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我国已提出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重大责任,应该理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引导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加强授课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问题中,而非单纯地“读死书,死读书”,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看到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内容。

2.对于文科科目,教师扮演的是导游角色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准备好材料,让他们去思考、去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彻底改变把某一知识或某一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3.构建学生发展空间

教师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目标。

三、从教师自身素质来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然而当前许多任课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却不注重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当对本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也能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和纵向连贯知识。具体表现如下:

1.树立敬业奉献意识

教育本身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师的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不应把个人报酬、利益摆在首位,收获的主要是精神价值。

2.传授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举一反三”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明教师不是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仅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表面,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深入挖掘知识背后反映的问题,并反复思考联系相关知识,进而对某一类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3.自身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

随着高考试题考查内容越来越深入,不论学生需要努力学习,教师自身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对固有知识进行更新,结合时政热点分析问题,不断完善固有的理论框架,与时俱进地教授给学生知识。

四、从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来看

近年来,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等各方面因素使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调整:

1.摆正自身的位置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没有不进步的思想和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并不意味着每位教师都掌握了最广泛的知识,无人能及,正因为如此,教师就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

2.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工作再忙也要适当地放松自己,学会劳逸结合。

3.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教学

不要把教学工作看成一种负担,试图将其视为一种信仰,端正态度,不要为了教学而教学,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立场去思考,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教师任重而道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心态,做一名能够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师益友。

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天的到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中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次课改一再倡导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反思,从而更好地及时地完成角色的转变。《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必然要求,也是“寓教于乐”的历史回归。由此观之,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不能只会做“经师”,更要去做“乐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真正的水手。

(一)由重“客体”向重“主体”转变

多少有识之士曾呼吁“诗意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本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年前的孔子的讲学,往往是先生居中间,弟子团团坐。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各抒己见,其乐融融。大家都知道,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即师生的互动过程。它以课堂为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大多是教师唱“独角戏”,想方设法把密密麻麻的教案文字变成语言传授。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变得黯淡无光,一个个成了吸收知识的`“机器人”。新课程标准则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有这样一句古话:“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饥;授之以渔,则可终身享用。”它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重在教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少给孩子一些唾手可得的“金子”,多给他们“点金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的回归,也只有这样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生活的本质不仅包括我们得到

谈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5

[摘 要]     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贯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基本职责就是自主学习。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就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  基本职责

诱导学生   自主学习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统一教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信息社会的到来,推动着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3 ]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师生经验的时候,教师角色基本职责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第四章第三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谈到:“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 ]  这话,是对的;不过,可以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角色的,远不仅仅是教师。至少,有文化的家长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没有文化的家长照样可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所以我们并不认同“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 5 ] 的说法。教师应该是受过教育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与有文化的或没文化的家长,应该是大不一样的。作为学校教育的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很专业的促进者,并且在促进、推动、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多的履行其专业的职责,执

[1] [2] 下一页

行其专业的任务,施展其专业的特长,发挥其专业的作用。而具有这种职责、任务、特长、作用的角色,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是有质的区别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个大概念的外延包括教师、家长和别的角色如校外辅导员等,但教师和家长与校外辅导员却是不同质的概念。把包括家长与校外辅导员等在内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成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就难免要犯“动物是蛇”那样的逻辑错误。

无论是过去和现在,学生的基本职责和任务都是学习。课程改革突出的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由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新课程中,其基本职责和任务不再是过去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和任务,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对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相对于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任务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也应该随学生的转而转,其基本职责和服务方式也应该依学生的变而变。相对于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者。

三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明显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突出申明:“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教师应该依据改革的目标和服务对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改变自己的服务方式。学生,是教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教师应该为“自主学习”的学生服务,教师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何服务?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教学角色的发展变化来说,教师的职责和作用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学习”,更专业更本质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更多的应该是自主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尽快地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职责、作用的淡化乃至取消。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学生高明”。[6 ] 这种见解很明显是由课堂主宰走向了另一极端。特别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作用其实是很重要的,其职责也是很必要的。“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又是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方式行为方式;既充分肯定教师的专长和作用在于“诱导”,又明确突出“诱导”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说“诱导”而不说“促进”,前文已作过探讨,“促进”是应该的,但这一概念太宽泛且诱导即为着促进。说“诱导”而不说“指导”“引导”等,则后者之意已蕴含在前者之中。“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实施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基本职责的一种基本解读,应该是千百万中小学教师可以接受、领会和操作的。

诱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意味着教师要具备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和能耐。教师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热爱学习的志趣,“诱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自信自觉自修自省,有主意有主见地主动学习“自己的课程”[7 ]。在这里,“导”应该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因势而导。“诱”可以是诱发、劝诱,循循善诱;也可以是诱掖、引诱,诱其深入……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和手段――无论白猫黑猫,只要是有利于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尽可取之用之,服务于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学习一同成长。魏书生的成功,正在于他就是这样一位“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手。[8 ]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正在艰难地推进,教师职责的明确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实际问题。身为普通教师,和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普通教师一样,期盼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能为教师减负,明确和简化自身的职责,和学生一起解放一同发展。“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9] 是故愿作引玉之石,求教方家。

[ 参考文献 ]

[1] 《教育实习指导》编写组,教育实习指导[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

[2] [3] [4] [5][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0,125,114。。

[6]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J],中学语文教学,(2)-8。

[8]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

[9] 魏书生,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68。      (字符数(计空格)4688)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教师要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要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从重认知转变为重情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从重教法转变为重学法,从重继承转变为重创造。

5、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高中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7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 已把以往的《音乐欣赏》改为《音乐鉴赏》, “鉴赏”和“欣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 意义却大不相同。“欣赏”是去品味、感受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多是从感官出发的一种审美行为;而“鉴赏”则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去品味和感受, 带有品鉴、判断、反思之意, 含有区别、品味、品评的成分, 是带有更多主观成分的一种审美行为, 要求的层次更高。因此,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必须转变其观念, 转变其角色。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担心学生不理解音乐的含义, 用过多的语言去解释作品, 形成了以“讲”为中心的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而忽视了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有差异、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2.教师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 按照教师的同一个思路去欣赏作品,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忽略了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

新课改要求, 教师尽量少说, 尽可能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 做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想象。在音乐鉴赏课上, 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比较、鉴别、分析, 主动去获取知识。例如, 在戏曲章节的教学中, 课前我根据教材安排, 让学生分成三个大组, 分别收集京剧、豫剧、粤剧等相关资料, 大组又分成小组对剧种的历史、所流传的区域、唱腔、常用乐器、各种行当的代表人物及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等进行探究、讨论;课堂上先由各组选派一名同学对该剧种作介绍, 该组其他同学作补充, 结果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这些同学不仅说得头头是道, 且有板有眼, 竟然有同学能唱出京剧二黄、西皮唱腔, 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在我的印象中, 我们这里只有少数上年纪的人偶尔会哼唱) , 不得不说学生又给我上了一课, 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潜能不可低估, 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主动学习带来的巨大力量。

新课改还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站在讲台上, 居高临下, 俯视众生的做法, 要走到学生中间, 把课堂交给学生, 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激励他们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让整个教学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教法, 采取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 去探究新知识, 从而达到音乐鉴赏审美教育的目的。

总之, 作为新课改、新理念下的高中音乐教师, 我们只有本着以学生为主, 尽快转变观念, 尽早转变自己的角色, 让学生自主体验, 合作探究, 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不断拓展学生音乐综合文化视野, 从而形成富有情感审美的探索和创新的态度与方式。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也就是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有差异、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中, 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师职能的发挥, 而且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进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适应和把握新课程就必须得先转变教师的角色。

关键词:新课改,学生的个性发展,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柳德玉, 刘震乾.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

浅谈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11-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一句话道出了教学的最高境界。的确,现阶段评价一个好的教师,重要的不是看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培育出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学习技巧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传递的知识已经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多地致力于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至少需要发生这样一些变化,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角色转变的实质就是要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由传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既能达到为教师和学生减负的目的,也能确保在有效的时间里教和学效益最大化,实现高效课堂。而一线的教师是高效课堂能否得以实现的直接因素更是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来引导自己的行动。

一、教师是教学观念的改革者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教师也需发展。教师要有灵敏的嗅觉,能够及时捕捉到课革的新信息,及时了解课改趋势,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课改精神。一味墨守陈规、不思进取,固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用老套经验进行教学的教师只会被时代所淘汰,被教育所抛弃。那些能够找准契机,适时改变自己角色的教师才能在教育中走得更远。现在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一桶水和一杯水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新知的引路人;课堂再也不是老师宣道的场所,而是学生激情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要变身新课堂的“新教师”,适应新课堂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改变角色,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的意识转变,成为激励和呼唤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者。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高效课堂的实施,首先在于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人格、心理及成长规律,然后根据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求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一般来说,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的课堂。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教师教的环节来思考,更应从学生认知的角度来规划教学方式,应循着学生认知规律、探索新知的原则进行设计,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活动方案设计要有层次性:一方面要注重优生层面的探究性知识,让这部分学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要让其他学生都要有那种“摸得着”但必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东西。只有这样,优生才能提高思索探究的能力,而其他学生也会从基础做起,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知。只有这样才会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来,学生的主体性才会得到真实的体现。其次,活动方案设计要尽显趣味性,要能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趣味中学,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已。这样,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更优化。事实表明,枯燥乏味的课堂活动设计只会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被动,学生厌学的现象也会日趋加重。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虽然现在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教师主导作用却也不容忽视,实践证明,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高效课堂的打造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组织实施是一门值得探究的艺术,应由教师主导,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为前提,科学有效地创设教学流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积极探究、激情互动,教师就必须用饱满的热情组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激发学生强烈的展示欲望;如何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每堂课都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是教师实施教学策略的出发点。教师要通过适时点评、积极互动、知识拓展、穿插鼓励等有效措施来维持学生的激情。总之,我们应该明确,高效课堂是人的课堂,是学生说话的课堂,学生说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主导者的引导艺术。

教师角色转变 篇9

知识的转变。教师要打破学科知识界限,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综合知识,做到驾驭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观的转变。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尊重学生创造性,强调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的状态,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学行为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一交往昭示着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不再是关注“物”,而是关注活生生的人;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这个交往更重要地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即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中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一教学关系的形成又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功与否。

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价值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首先必须从改变学生脑海中已习惯了的固有的课堂模式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改变学生心目中的课堂上必须安静听讲、仔细记学习笔记的传统模式,构建课堂上应该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在实验中论证所得的结论的新模式;要改变原课堂中教师不提问学生不能发言,要发言必须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后再起立发言的习惯,建立起课堂上可以即时提问,可以在老师引导和

帮助下即时讨论的新方式;要改变原课堂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权威的旧观念,构建起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的新观念。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必须也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必须对教师重新定位,进而对师生关系进行调适,形成师生交往的互动教学关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过去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变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其次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最新学术动态,使自己教学内容不落伍,使自己在教学中更具有主动和优势,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克服障碍,使学习过程更为愉快,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为强烈。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情境,使学生在人格塑造上突出主体地位。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赖,靠的是自己的学知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帮助,而不是教师这一天然职业权威。过去我们要求教师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但由于教师先天所拥有的知识权威、学生学习渠道权威和职业权威,使绝大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现在,多媒体教学带给教师一个改变形象的契机,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教师在课堂中应把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更好地互动。

构建新型的师生交往模式,还应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及达到的预期目标应不应该严格按教案设计的程序进行,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而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只有开放,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从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是科学的基础,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从课堂角度讲,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堂资源。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

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偶人,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即兴发挥,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语)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机遇。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感情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时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三角形”就转变为“师生互动空间四面体”。这样,联系社会、生活、科技选取素材,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实现教学内容开放,都已成为可能。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开放,少一些封闭。在师生沟通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创新,讲究艺术性和高效率,最终实现构建师生交往新模式的目标。

二、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变化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课改视窗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桂林民族师范学校 莫绍弟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以前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被动进行学习;他们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课堂上大多是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太受教师的关注。课堂的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在新课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各种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唤醒者、开发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作为促进者,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耐心听取他人的观点、方法,讨论鉴别,比较优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由教学过程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以前教师是从主观出发,考虑最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以教师讲授为重点,满堂灌注入式,要求学生的想法、解法最好都是标准化,忽视了个性化。现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3、由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整齐划一”。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改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除了以上三大变化,教师还要对个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行自我调整,力争做到文理交叉渗透,成为文理艺体贯通之全才。

浅谈初中政治教师角色转变 篇11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师角色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新的时期下,社会飞速发展,教师朋友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要无私的奉献、默默的教学。社会肯定了教师的付出,教师也应该认清自身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既是挑战,也同样是动力。

一、初中政治课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

任何的课程,都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传播者,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一定要时刻谨记自己扮演的角色,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倾其所有。初中政治课程虽然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睛,还不是主要的课程,但是我们仍然都不能忽略政治课程的重要性,学生的思想培养不能含糊,是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素质的前提。这前提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就是初中政治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往的大部分初中政治教师,都认为师生的关系不是平等的,教师就应该管教学生,为学生负责也认为自己是老大。但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决定了教师这样的角色思想已经走不通,新时代我们强调的是民主的师生关系,新时代的教师要配合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更民主的学习、更自由的学习,此外,以往的那种考试大过天的守旧思想肯定不合时宜,教师的尊严我们要保留,但是学生的尊严我们也要好好的守护。我们不仅要深入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要领会其中的精髓,让教师合理的进行角色转变,搞好民主课堂的建设,只有教师的角色定位好了,学生才能够更找准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更好的创新、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就像是一位教育家说的: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可见,在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为当下教师的重要课题。

二、初中政治教师角色如何进行转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角色转变的平台,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已经成为必然。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开展。

1.教师自身

教师角色的转变,无疑教师应该成为主角。对于初中政治课程来说,教师不光要多多学习十八大等会议的精神,根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定位,在领会的过程中多多总结不足,总结这些精神对于实践有什么好处。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果断去掉一些“唯我独尊”的教学定义,更新成新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才能够摆脱以往的老套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使自己的角色转变的更加顺利,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也就不再叫做困难。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教学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我们既要带领学生塑造优秀的素质,同时也要树立自己正确的三观,二者结合,才能够让教学更上一层楼。

2.提高教师能力

正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的努力。学校方面,要开设教研部,提高对初中政治课程的认知,提高学校教研能力,学校领导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于新的知识,要及时接纳,运用到一线教学的实践中,对与政治教师本来来说,要具备适应能力就是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适应学生思想认识和观念的变化,适应新教材内容的变化,适应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适应人才规格的培养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

3.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学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其付出的精力和体力是巨大的。因此,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健康人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师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的前提。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落后的现状的要求。过去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多重视对他们的品行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而忽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其实,政治教师心理方面的情感、意志、个性都时刻影响着学生,教育实践证明,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心理素质的教师去传授,他对待学生的态度、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效果等都是不一样的。可见,教师必须加强自己心理素质的训练,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稳定的情绪等。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初中政治的学科教学也应该多措并举。最为初中教师应该带着自己全新的教育理念、饱满的教学热情、端正的教学态度在一线教学的课堂上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血液,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转变好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够真正的教学的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费国平.谈思想品德教师素质的提高[J].2006.

[2]徐贵权,秦书衍,潘友梅.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试论大众文化对都市青年女性情感取向的影响下一篇:王什小学读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