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5-01-13

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通用12篇)

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

走进新课程, 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 是课堂的主宰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要做拥有知识的权威者, 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再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并且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自我选择。

二、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 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 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 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 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 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一方面, 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 也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 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教师作为研究者也成为了新课程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 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应该作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意味着教师要为课程的开发和改进献策献力, 要参与课程决策的过程。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力, 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最有发言权, 这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应该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 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 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新课程理念, 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我们国家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 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 其目的就是要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与不同特点, 使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既能促进国民共同基本素质的提高, 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 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四、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发型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 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 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社区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走出教室, 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以增长经验, 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 获得感受, 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 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 而且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 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 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提出,已经在我国实行了十余年,其在推动我国教学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新课改坚持“以学生为主”,要求教师从意志、情感态度、能力、观念、交往等各个方面着手,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而教师便是改革的中流砥柱。

一、教师的重新定位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唤醒者和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可以随意表演、展示,学生作为观众,只能乖乖坐在座位上欣赏。很多教师以为,上课安排的内容越充实,讲得越多,学生学得也就越多,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可实际上,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整堂课下来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因为听得很累而提不起一丝兴趣。

鉴于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将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唤醒者和引导者,这便与新课程提出新型的学习方式相吻合。整堂课45分钟,教师要尽量少地占用时间,而把时间还给学习。比如,风靡全国的“杜郎口模式”,其中提出了“10+35模式”,教师只用10分钟时间讲课,剩下的时间全部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探讨。这种模式刚被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提出的时候,便引来了很多教师的反对,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很多人也在思考:“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会到位吗?学生在课堂上会自觉吗?”可见,要让教师转变角色确实存在巨大的挑战。时间证明一切,杜郎口的老师做到了,向他们学习的很多省份的教师也做到了,他们成功地将课堂时间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教师激发出来,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也逐渐提高,教师成功转型,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唤醒者和引导者。

2.教师应该是观察、反思的智者

海涅曾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因而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者,摆脱课堂中“满堂灌”的形式。不仅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还应在课后深入学生的生活,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及自己的言行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样教师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让课堂效果和课堂艺术有了生活点滴的支撑,不再是“原地踏步”。

二、在课堂中有效转变角色

1.沟通

新时代的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学生存在着追求独立、个性的特点,具有比较强的平等意识。如果教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必说认真学习了。因此,教师唯有摆正心态,与学生沟通,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经常给学生鼓励的眼神与微笑,以知心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同喜同悲、荣辱与共,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获取平等意识、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爱上学习。

具体而言,(1)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平易近人的感觉,当他们心理防线被消除之后,便能够敞开心扉与教师贴心交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2)利用良好的技巧与学生沟通、交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应该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过分苛求学生。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平时表现的闪光点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获得自信,激励学生进步。同时不忘告诫学生下次不要再犯错,这样学生便会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

2.研究

“研究”是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教学研究”现在已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国家提倡一线教育者进行的教学研究,这样才更有说服力。這里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发表的论文著作,还包括对教材中某一课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不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动思考,研究教学计划,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反思教学目标。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情感、动作三类,教师在研究制订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全面地考虑教学目标,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层次、鲜明地制订出层次鲜明的具体计划。

其次,反思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游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动手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反思教学评价。动态的教学过程不可忽略形成性评价的地位,教师不仅需要进一步地反思:这堂课教给了学生什么? 采取这种方式教合适吗?还要研究:课堂中有没有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学生还存在什么问题?

总之,新课改对教师的权威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不断创生具有独特个性并能辅以实现自身角色华丽转变的教学观念。

参考文献:

[1]朱胜基,高任连.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

[2]张晓玲.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及专业素质的提升[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中职课改中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课程标准对中职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1. 数学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他一人从课始到课终将知识不遗漏地传授给学生, 力求做到细致全面, 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课堂要变、教学过程要变, 其根本在于将师生的关系与角色都要有重新的定位, 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互助、民主、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黑板面前要人人平等”的原则, 给学生一个适宜创造的环境, 让他们自由呼吸, 自由地发展。师生关系的平等, 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的眼中真正有学生, 课堂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态势。

2. 数学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课程中新内容增设了“数学建模, 最优化问题, 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 因此, 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 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 要给学生实践和思考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去思考和练习教师没有教过的内容。要鼓励学生超越老师、超越书本、举一反三。

教师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 鼓励学生挑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阔视野, 这样才能有新思想火花出现。

3. 数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中职课程, 具备多样的选择性, 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 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中职数学课程体系, 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 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 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 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 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 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 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 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的工具性, 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社会服务, 现在更强调人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 也即个体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与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是不矛盾的, 只有在个体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国民素质提高了, 自然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因此, 要把为人的发展服务与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统一起来,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

二、中职数学教师应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1. 教师的思想观念必须更新

(1) 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2) 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3) 教师要认识到:“中职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 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4) 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和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 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更新

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和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职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在相关专业课中的应用, 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 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3. 教师的心理观念必须更新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有绝对的权威,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在现代教育中, 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 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 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 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实际上, 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 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 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在新课程实施中, 教师的角色要经常转变, 在学生面前出现的角色是:授业育人的导师、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顾问、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1. 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删减、增加了一些内容。作为中职数学教师, 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 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和新要求, 要努力吃透, 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要努力把握。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 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做一次性处理, 提前拔高。对新内容, 应分析为什么引入, 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 有些知识点是删去了, 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 在教学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 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 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 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 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 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 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差异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中职数学教师及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 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确保中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中职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教师应及时认识到未来教育中, 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 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中职数学教学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实施,教师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3]苏式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课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

[4]范永顺, 张有德, 袁俊华.中职数学教材教法.《中职数学教学引论》.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篇5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刘辉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及全球科技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新一轮的课改,在这种情形下稳步铺开。我校在晋升为省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注重了课程改革各方面的调整,尤其是针对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改变。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学生的主动学习下,已初具一定模式。

一、教师是促进者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和改革。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存在。教师“一言堂”已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尤其在课改下倡导的“高效课堂”。学生是新时代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中初步形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强迫他们灌输知识的“奴隶主”。只根据教学实际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前教师为“主宰”,对知识讲解。学生只“看花”,从来也不“绣花”。理论和实践严重地脱节。造成了课堂秩序好,而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远远不够,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督促,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体育的重要性》的探究中。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找资料,做讨论,写调查,去展示。我作为教师,我的角色不是包办代替,而是促进者。我可以对学生的调查给予支持,对学生的结论给予补充,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动脑,合作的成果,他们记得牢,而是能够有创新。在展示报告会上,学生自己的组织有序,编排恰当。对于不足之处,教师指出提升空间,发展方向和总体思路。整个过程学生学习积极踊跃,而不是乏味被动。教师是促进者,不意味着教师放手不管,听之任之,那就失去了促进者的意义和功能。对学生的指导失误,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误。所以,作为教师,“教”的目的是“不教”。如何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才能做到的。

二、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将来的生产者,是未来的各行各业的主力。如今,他们人生的规划,专业的选择,和将来所从事的行业,都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和引领,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各科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学习的意识”;“合作团结的品质”……所以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这样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如今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组合已不同以往。独生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个性越来越强,如何在班级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正确的交流合作是每个学生面临的心挑战,也是教师研究的新课题。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人生遇到的情形也变化多端,孩子如何以一个平衡的心态对待“不平衡”的问题?教师就是这些问题解决的引导者。例如:在我们班级,一个学生的母亲过早去世了,我就关注他,安慰他,更鼓励他,告诉只有活的人生存得更好才能让去世的人安息,妈妈总是注视着孩子的生长。只有积极阳光地对待生活,生活才会以热情和明媚回报你。这位同学逐渐调整了状态,全身投入学习中来。其他同学得知此事,也以此为例,更加珍惜自己的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孝敬老人。

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让学生学习体育技巧时,我也注重教师的“引领”作用。创设鼓励轻松的情景让学生模仿,先让他们模拟老师讲解的动作要领:“因为……所以……”,再让他们发挥填充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逐渐即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锻炼了他思维组织能力,更使运动技能和智慧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能达到“高效”。我校的改革中,推出“20+20”的教学模式;也推出了“三全六学”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让学生有要展示自己。就我教授的体育学科也如此,让学生有语言输出和语言积累,再转化为体能演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做主人,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是一名“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师是主导者

曾经在某篇文章上读到这样的内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上课时教师是站着的,学生是坐着的,实质上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跪着的”。()这话体现了教师的权威性和专制性。如今的教学课堂不在是这样的模式了。因为这样的模式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舞台上学生是“演员”,剧情的展现由“演员”来完成。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往往把一部分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播,在课改推行过程中,我校推行了“学案”导学。在学习新课前把重点难点,由导学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完成导学案,在课堂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逐一进行展示。教师对于学生扩充的知识给予认可或改正。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学习的任务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体现了学生展示自我,充实自我,成就自我的理念。教师是主导者,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撤出来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知识获得的成就感。这样的课堂是活跃充实的课堂,这样的学习者是民主自由的学习者。

教师在课改下的角色转变是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不仅转变的是“角色”更是“观念”和“意识”。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往往收获到更好的效果,与其紧紧扼住他们的喉咙,不如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适时的,不能出现“管得过死”或“完全不管”的两个极端。

尽管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但我也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和科学做法。在我校示范课中马舒怀老师所讲解的“时态练习”给予的指导就十分适当。这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她首先以习题为授,让学生讨论完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分成类别,学生表述,不精练的地方,由教师点拨指导,在精讲精练总结后,再由学生运用总结的“口诀”处理相对的难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我想体育学科的发展空间会更大,因为我教授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天性好动。学习体育技能的热情原本很高。如果引入竞技元素,他们会在竞技中获得德育目标。

四、结束语

数学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数学;角色;转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往教师只重视“教”,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重视单向信息传输,而忽视师生交流;只采取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实际的数学能力,严重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向教师着重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想促进数学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成功完成数学课程改革,将新课改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新课程的教学观,转变自身的角色。下面结合实际,总结一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谈谈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角色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思考、有能动性的社会人,要正确地看待师生关系,建立尊重、理解、平等的师生关系。

2.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发展、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落到实践当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掌握多学科知识,以更好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

3.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打破常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教师要具有更新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

要想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知识的需求,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促进新的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教师就要从以往的角色转变成如下几种角色:

1.教师要转变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看做是教学的权威,而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为了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将学生看做是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组织学生開展数学教学活动、数学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我。

2.教师要转变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者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识,让学生可以从数学活动中真正有所得、有所获,教师就要做数学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3.教师要转变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

只有对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成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和反思,善于总结教学的得与失、优与劣,善于寻找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地开展,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4.教师要转变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直接的实践者的作用,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善于开发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在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总之,要想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等进行改良,以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玮.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9).

[2]高金影.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作者简介:周慧,女,出生于1982年9月19日,专科,就职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一、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质疑发问,允许持不同观点者进行讨论、辩论、争论,对于学生的“不合事宜”的“异端邪说”不责怪、不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智慧的发现者和真善美的生产者,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应该“以学定教”,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引着学生转”,在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学生会想什么,会说什么,观察学生为什么会那样做……这样引导学生就能把握住学生的“脉搏”,让个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引着学生走,不仅会发现学生的智慧,还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情感,还会发现他们身上许多惹人注目的闪光点;变“教师的指令”为“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要发言,可以不需要请示举手,可以互相争论,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发言,允许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形成个性,学会创新。

二、变“以灌输为中心”为“以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并重”

体验与实践是创新的前提,教师与其把知识点直接传授给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让学生用真实的体验说服自己、战胜自己。教师要尽量把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开展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式学习,同时也不能忽视接受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要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基础知识,更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高效率、深入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并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又要抓住情感、意志、道德、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切实做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会学、会想、会用、会创新。

四、变“以评教为主”为“以评学为主”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一、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学习。

如, 教学“比例尺”时, 由于学生对比例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于是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量出长方体橡皮一个面的长和宽, 在纸上画出橡皮一个面的大小。等学生完成任务后, 再告诉学生学校操场的长和宽,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它的平面图。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 有的学生说怎么画呀, 没有这么大的纸。有的学生说画在地面上行吗?……这时我出示了中国地图, 让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启发, 由此联想到将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图纸上。学生有的将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0倍, 有的将长和宽同时缩小了15倍。这时我引出比例尺的定义。这样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认识了比例尺, 初步感受到比例尺的重要用途。

2. 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和时间。

如, 在教学“长方体认识”时, 如果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长方体的特征, 学生通常觉得索然无味, 也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我尝试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分步学习, 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 然后展示、汇报、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创造中强化对长方体的整体印象。其次, 让学生用小木棒和橡皮泥搭建一个长方体框架, 接着汇报交流。学生要搭建框架, 就必须思考选什么样的小木棒才能完成任务, 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接着, 让学生用小纸片给长方体框架贴面。学生在思考“怎样剪面”、“剪出的面有什么特点”的过程中, 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的特征。这样教学,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 每个学生都拥有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机会,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他们在使用、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的特点在于“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概而不答,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 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道理。

如, 在教“一个村有拖拉机180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比是2∶7, 求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时, 为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我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解答, 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转换已知条件, 用分数应用题的解法, 可以吗?2.用比例分配法解, 可以吗?3.用方程解, 可以吗?等等。

三、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要打破以自己为中心的旧思想,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同时还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如, 我在教“平均数”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老师要好好地奖励你们。让大家玩一个游戏吧,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男、女同学各派3名代表进行5秒钟的拍皮球比赛, 以总数多少比胜负, 看哪个队胜。

(学生兴致盎然, 踊跃报名。代表上场后, 教师请学生当裁判。“裁判”把各自统计出来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 并口算出结果。结果出来后, 发现男生非常激动, 女生却默不作声。这时, 教师提出要加入女队。再次比赛后, 男队产生质疑。)

生 (男) :老师, 我们3个人拍皮球, 女生4个人拍皮球。这不公平, 我们也要加一人。

师:看来人数不相等, 用比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怎样比较才能做到公平呢?

……

教师加入女队进行拍皮球比赛, 在数据比较中, 学生提出质疑, 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时引出“平均数”的教学, 会很快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践证明, 在活动参与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还充分感知数学就在身边, 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新课改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学生在课堂中必然要受到教师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 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 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那么, 教师到底在扮演着怎样的课堂角色?下面, 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定向者”角色。在课堂上, 提问乃是这类教师控制课堂、展开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由于提问对学生思考与回答问题往往带有潜在的强制性, 且所提问题本身也基本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故提问实际上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起着一种定向作用。因此, 我们说这类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着“定向者”的角色。

2.“定向定规者”角色。这类教师是以教学必须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来规范学生学习的。由于任何要求 (包括“模糊性要求”) 的功能都在于确立某种规范 (规则、规矩、规章等) , 故这类教师就不是在“集中性”地扮演“定向者”的角色, 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同时扮演着“定规者”的角色。因此, 我们可将这类教师简称为“定向定规者”。

3.“定向定论者”角色。这类教师常常通过加强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 致使“评价”在其言语行为中的比重急剧上升, 几乎与“提问”平分秋色。由于教师的评价不同于其他评价, 它不但表明着教师的一种判断, 而且对于学生来说, 常常是一种“给定的结论”。因此, 我们把这类教师称为“定向定论者”。

就总体类型来看, 可以说教师传统的课堂角色都少不了“定向”, 不是基本上的定向者, 就是部分定向者, 教师对于课堂的支配由此也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 教学中的弊端也就显而易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荡然无存。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

首先, 要转变观念, 教师应承认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要甘心成为配角, 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这其实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更多新的内容: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与“教授”, 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再以定规或定向来支配和限制学生的思维, 而是将课堂的支配权下放给学生, 让学生主宰课堂, 同时, 教师还应成为课堂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

其次,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和优良的人格, 是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先决条件。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在执行文化传承基本职能的同时, 还应把本人的世界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教师自身就要博学多才。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 尤其是学科知识、教学理论以及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类的书籍。同时, 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紧跟时代步伐。“腹有诗书气才华”, 教师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最后, 教师还应成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另外, 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还应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开阔的视野, 善于分析综合信息, 有创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等。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问题, 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 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法, 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作为参与者, 教师的任务就是经常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了解学生的需求, 倾听学生的需求,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认可教师为他们中的一员, 愿意没有拘束地在一起讨论,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 教师就可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教师就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参与中, 教师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新东西, 在参与中学习, 在学习中指导。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五、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而成为应战者。例如, 在学生自学盐类的水解这一节内容第一课时时, 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1.不同的盐溶液为什么能使指示剂呈现不同的颜色?2.强碱与弱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现碱性?3.强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为什么会呈酸性?4.强碱与强酸组成的盐的溶液一定呈中性吗?5.酸式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吗?6.弱酸与弱碱组成的盐的溶液显什么性?7.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8.如何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等等, 教师就应从学生板演到黑板上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 和学生一起共同归纳、综合, 筛选出带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异创新价值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 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迪他们的思维, 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筛选问题的过程, 是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培养迁移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这应战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 引导学生去思考, 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 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六、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即合作交流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而是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 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给学生留有查找资料、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实验的时间。”人思如涌泉, 浚之愈新。”针对上面筛选出来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讨论实验方法以及让学生亲手实验试一试等, 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渴求解答的问题去探寻、讨论和动手实验, 加上教师的激励和鼓舞, 他们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极大满足, 就会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独立思考加上团队的合作交流与亲手实验的验证, 就能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这既改变了满堂灌的陋习, 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但教师要注意克服最易犯的“毛病”:教师为赶教学进度, 让尖子生回答问题, 而使许多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怕打乱课堂秩序, 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或动手实验, 忽视了学生个人、集体的智慧和“全体”二字, 使问题不能被真正理解;教师作为旁观者, 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 没有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没能抓住学生“盲点”, 于无疑处生疑。

总之, 教学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 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 以教师点拨为主导, 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 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动脑为核心, 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认清自己的角色的转变, 强调教学的立足点要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 让学生发挥潜能, 敢于动手,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主渠道。

论新课改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1

(一)政治教师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当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政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乡土案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根据已有的直接经验来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从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中完成个体对其意义的选择。只有当政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时,思想政治教学才可以引导学生走出代际之间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冲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成为完整而充满个性活力的学习主体。

(二)政治教师要由“包办者”转变为“仲裁者”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确立与学生平等的新观念,克服包办学生学习的传统观念。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把师生置于平等交流的地位,对问题情境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让教师的话语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波澜,驱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机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同化或改变原有认知图式的目的。这更需要政治教师成为课堂关系中平等融洽的仲裁者。

(三)政治教师要由“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新课改的推行给政治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研究者身份,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成熟的政治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不仅具有有效的经验行为,更应该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完善教育实践。如果政治教师不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政治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对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政治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四)政治老师要由“理论的传道者”转变为“生活的实践者”

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能够造成直接的影响。新课改注入了较多的人文色彩、民主色彩,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视为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通过在课堂上传授理论,更是通过生活上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尤其是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此时,担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中学政治教师更应该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因此,政治教师不能只把书本上提及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

(五)政治教师要由“教科书的使用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中学政治教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去判断学生的环境因素,并根据存在的教学情境作出适时的调整。具体说来,中学政治教师要在利用教科书这个最主要的教学资源的同时,研究如何按照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开发出体现本地、本校特色的本学科课程资源。政治教师应该把本地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教师的角色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戴着镣铐跳舞”的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

新课改给中学政治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思想观念、角色定位、教学方式,甚至教育观等。每一个中学政治教师都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力求成为适应新课程的合格教师。

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教改制度的变革, 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 课程环境的转换, 不仅为传统教师角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且进一步拓展了教师角色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 需要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那么, 教师角色该如何转变呢?

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看法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把学生置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境地, 老师俨然成了知识的权威, 在多数情况下, 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 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二是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传授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从控制者到引导者

在传统的课程环境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控制者, 同时也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 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教师的控制, 失去了思考和想像的空间。而新课改中, 学生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 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开放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 学生不仅是自己学习的主人, 而且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人,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 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取向。

三、从权威者到合作者

传统教学中, 老师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 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说话, 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的所有话语权,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则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观, 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 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既是教育学的合作者, 也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既是为达成教学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也是关怀学生成长的有心人。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生主体性, 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 师生间人格平等。

四、从教学者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呈现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课堂, 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及评价都处于不停变化中, 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研究、反思, 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与研究是相脱离的, 教师鲜有可能参与教学研究。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不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能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 教师自己就应该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是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五、从教材的执行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上一篇:北京京广中心有限公司下一篇:中国锂电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