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2024-10-30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共12篇)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1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转变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理念、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变 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转变。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融洽师生关系, 让教师的教顺利流畅, 让学生的学轻松有效。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教师角色应逐步实现以下转变。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不可能像词典或电脑一样包罗万象, 而只能在某些知识领域稍胜一筹, 故应当允许教师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是指导者, 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 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 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成为课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 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并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泉”, 即挖掘探寻, 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七、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因而成为应战者。

八、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 不论是春蚕还是蜡烛都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自己。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或“蜡烛”, 而应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补充自身营养, 成为常青的“果树”, 在源源不断地奉献成熟的果实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断壮大, 而不是在吐尽了芳丝或照亮了世界后毁灭自己。

九、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 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十、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一、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要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学生使劲便能够得着了。

为学生服务,应该防止为参考资料服务。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多,一篇课文怎么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册语文书,除了人教版教参外,还有全国各地配置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看,但看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服务,而不是为资料服务。记得在实习期间,其中有一节课上得一塌糊涂,后来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参考资料看得太多,以本为本,以至进行教学设计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课程改革的重心就是要从以前的知识本位向“以学生为本”的方向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功能,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三维”发展。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灵魂,三位一体,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促进者,促使学生发展者之谓也,有三个层面的意思:推动→督促→促成,表明学习层次的三重境界:当学生不想学习时,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当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督促学生学习、思考,不断地给学生添加学习的动力,直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时候,教师要促成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促进学生学习的三重境界,也就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知之→好之→乐之”,知之而推动,好之而督促,乐之而促成。其间,教师的主体性是十分明确的,所以教师作为促进者是促使学生学习,而绝不只是袖手旁观者,看着学生疯逗打闹、脱离教学情境也不闻不问,不理睬。相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应设想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是教与学的合作者

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不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人—人”关系,各自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与学的关系,再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

帮助学生学习不是不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辅导后进生时,不要忘了给学生当助手,不要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学习,否则结果会和学生搞得很僵,师生心里都不愉快。应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有好学上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强迫命令,才能避免师生对立。反过来,也要坚信每位学生都不仅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思考,才能对各类学生都有感情。以前,我曾有过只有好学生才能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观点,觉得那些学困生是阻碍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样,对差生就缺乏耐心,就不能建立互助的关系,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后来我在实践中强化了这一认识:每一位学生都有帮助我提高教学能力的潜能,我应该到学生心里去找我的“助手”。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不停顿地到学生心中去找,这样,我的“助手”越来越多,连成绩最差的学生也学着帮助我留作业,批改作业,评试卷,批改作文。我教语文,越来越轻松,根本原因在于我从每位学生的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助手”。这些“助手”不仅帮助我完成教学任务,也帮助我提高教学水平。因为我在和这些“助手”的“交往”中不断加深了对学生心灵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了对一届又一届不同性格特点、思维特点的学生的认识,从而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改进了我的教学方法。

因此,可以说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与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伙伴;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教学沟通的伙伴。师生都是“双重角色”,形成教学“互动”:教师主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激励、期望、启发、鼓舞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踊跃表现、勤于动手、大胆创新等。师生还可以实现教学“互惠”:师生共享知识和经验,互赠理解和智慧,互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各自的情感和体验。学生体验到学习进步的愉悦、自我成长的幸福;教师体验到自己专业的进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角色丛”的形态呈现。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只有真正确立起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师角色新观念,给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广大教师才能从旧有的观念、经验、习惯和模式的窠臼中跳出来,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进而把本次课程改革推向进一步的发展。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篇4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4)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5)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

3、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2)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4、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

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1)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2)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3)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5、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

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

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

6、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3)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4)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5)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5

课题调查问卷

(欢迎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只为了解情况,没有其它用意。答卷不署名,请做如实回答。)

1、课堂上老师高高在上,高谈阔论,你只是忠实的听众,对吗?

a:是 b:有时这样 c:没有这种情况

2、你认为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学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a;教师是演员,教师是听众 b;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c:教师和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

3、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你认为可能吗?

a:肯定能 b:不大能 c:不知道

4、是教师的教重要,还是学生的学重要?

a:教重要 b:学重要 c:同等重要

5、你认为你们师生间的关系怎样?

a:和谐,民主,平等 b:不和谐,不民主,不平等

c:不知道

6、你认为不管什么样的课都能通过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吗?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7、老师教学生最重要的是教什么?

a:学习方法 b:知识技能 c: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8、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做什么?

a:在教室巡视 b:指点迷津 c:和学生一起探讨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6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 ? 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

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迚学生健全人栺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假如我们能够将我们的教学建立在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念上,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幵以此为切入口,以一种积枀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幵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栺和健康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我想,学生们是会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的,“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是会得到扭转的。也只有如此,音乐教育才能够肩负起“培养人”的神圣使命。

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乊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幵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枀地参与迚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乊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乊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幵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总乊,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栺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枀建设者。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7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

1. 挑战传统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 初中英语的教学都是重视语法知识的教授, 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授和讲解成为初中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活动对于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新课改的实施要求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抛弃传统的题海战略、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的同时, 引导学生自主、自发地主动学习。

2. 挑战传统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 由于教师缺乏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实际能力及注重实践的教学思想, 单纯的重视英语知识的教学, 所以导致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用实践式的教学方式进行, 全面发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语言技能, 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加强听说训练, 培养用英语交流的实际能力。

3. 挑战传统教学情境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单向传输知识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 新课程标准则为初中英语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准确地来说, 就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和帮助的角色存在, 组织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初中英语的教学要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二、新课程标准推动初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1. 对于教师的英语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有着牢固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掌握好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平衡, 创建新的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实际能力。

初中生对英语依然保留着好奇的心理, 但由于年龄的增长又不像小学生那样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因此教师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尽可能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首先,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系统的英语专业训练, 所以语音语调上会有所欠缺, 这就对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 初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地去学习英语,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将教材活化, 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交际。再次,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学, 既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又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启蒙式教学, 要求英语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 引导帮助学生主动的学习英语, 提高交际能力, 这对英语教师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对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指导时要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首先, 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学习后让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思考, 并根据总结和思考的结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让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工作。其次, 要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找出不同学生学习策略之间的共同点, 解决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共同问题。并且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 对其中的不足点给予一些建议和指导, 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和立场进行。

三、对于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出了新要求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学习语言可以对该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进行了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学会理解他人, 换位思考。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工具性和原则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用性是要求语言的教学应该结合实践, 在教学中将文化背景具体化, 使学生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其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叙述,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介绍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主动学习英语。工具性则是指要把文化当成工具看待,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因素, 增强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原则性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原则对讲解的文化内容有所选择, 增强文化的差异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教师在文化的导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加强继续教育, 推动教师角色转变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推动角色变化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意识,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反思, 定期参加学校的培训活动, 不断自我充实, 根据学生的需要, 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掌握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陈旧的教学行为

1.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的榜样和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创造性地改进活动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自由思考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地理课堂教学是把漫长的地理过程压缩后介绍给学生,使他们能够了解在其一生中或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地理实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往往被很多同学所忽视,其实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地理实验对同学们理解地理现象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初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让同学们亲手做一下实验,这并非是浪费时间,而是让他们对地理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模拟展现地理过程,虽然与实际的过程有很大差别,但毕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观察地理事物演变的机会。从而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工具,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地理事物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的目的,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小小的材料改进或变通,来自于地理教师对问题的不懈思索和积累,这也正是新课程对我们“科学”老师提出的一大挑战。

三、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从课程改革来看,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纸、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科史,了解学科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科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

各种音像资料如投影、录像、电视等能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哈尔滨的冰天雪地”、“西双版纳的四季如春”,这样的视频和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南方和北方巨大的气候差异。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评价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评价的激励下,会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正是评价所要达成的目标。

身为地理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变革。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9

教学改革和走进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振兴,能否展现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关键是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中华民族要跻身世界民族先进之林,就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基础教育就必须走出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误区,进行扎实有效的教学改革,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迫在眉睫的工作是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解决传统教育所沉积的教与学的种种矛盾。

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犹如一台独幕话剧,讲台是舞台,教师是唯一的主演,学生是观众,而且正台戏定格在主演滔滔不绝的独白之中。教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的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乃至让人窒息。即使一些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间或穿插一些学生板演,师生问答,但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整体模式。于是,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学过程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于教。这样以来,剥夺了学生思考、想象的时间,剥夺了学生展现其创造力的空间,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度过漫长的十二年,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是培育庸才的温室,是扼杀天才的地狱。

转变教师角色是教学改革和走进新课程的客观要求,但其转变并不是要由传统教学中的独台独幕中的唯一主角转变为某一特定的角色,而是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目标和要求来确定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由于课程不同,课堂的组织结构不同,教师的角色也应有所不同。

试以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说吧: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阅读部分以单元为体例进行编排,共六册,每册六单元,每单元由两篇教读课文和两篇学生自读课文组成。

在教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要充当“主演”的角色吗?我认为大可不必,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演”。教师应潜心钻研教材,欲教先学,发掘课文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含而不露、指而不明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具体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应让学生把讲台作为舞台,学生可以以“主演”的角色在舞台上发表见解。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见解时,可让其争论,若学生争持不

下时,教师应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陈述己见,充分肯定学生合理的见解,当学生的见解确实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应热情表扬,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别人不同的想法,包括与老师不同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教学关系成为:教指导学,教促进学,以学为主,教学相长,共同探索,共同提高。教学过程是:教师导读,发现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教师评说,提高认识。

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学生自读上,教师千万不可以讲代读,教师的角色应是“节目主持人”,学生才是真正的“主演”,让学生通过自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分析问题;选学生代表登台讲解,阐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短评,统一认识。学生也可保留自己的见解,教师绝不能把自己或其他学生的见解强加给任何一个学生。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品质,又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意识和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完成了国家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完学完统编教材就算完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了吗?没有,远远没有。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意识,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因此,高中语文

课的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教室,还要走向社区,开发地方课程。

在开发地方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开拓者。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也应成为当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共建者,教师也应走出学校,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演进中的动人故事和美好的民间传说、经济发展状况、工农业生产中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及环境保护状况,观赏本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收集整理材料,拟订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乡土教材纲要,为地方层级的教学做好必要准备。

在地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乡土教材的内容应由学生来充实,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导游”,教师应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地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应用中去,旅游业中的导游总是要把游客引向美好的自然景点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文景点。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对美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描绘,对淳朴的风土人情进行叙述,把美好的家乡用语言文字展现给世人,使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活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生活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辨别,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之情,对假、丑、恶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扎实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指导他们建立研究小组,选择适合他们特点的研究课题。当学生选定研究课题之后,教师就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合作的开展研究活动,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撰写结题报告。当各研究小组的结题报告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评议,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有创新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的评价,与学生一起分享研究的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在研究过程或结题报告中存在的不足,应委婉恳切的指出,并提出一些改进、充实的指导性意见,决不能指手划脚,大加指责,重视保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者,把知识的宝藏直接送给学生,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帮助学生找到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封闭于校门之内、出入于教室之中的教书先生,而应是连接课内

与课外、学与用的桥梁,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向导,教师应该是开拓进取、激励创新的研究者,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三尺讲台上的唯我独尊者,而应是与学生民主平等、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挚友。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10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2010 篇11

新课程课堂教学角色转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推进者,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当实现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學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因此,教育的改革首先应是教师的变革。伴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教师职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新课改中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引导学生锻炼思维,开阔眼界,也是让同学们亲近生活认识世界,教师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学中要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在其间扮演好多重角色。教师的角色扮演和与学生的关系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会制约教学,并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中要注意体现以下原则: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在教学中,要把各种教学方法整合利用,进行最佳组合,使教学活动具有实效、灵活多样,并要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教师还得做好一个演员。孩子们听这样的老师上课,就像观看演出,不仅可以从教师口头语言中获得信息,而且能不断地受到老师的形体信息,动作信息,表情信息的刺激,听觉,视觉处于综合信息作用之中,大脑一下子被激活,轻而易举地明白教师的意图,听懂教师所说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仅仅作个好演员是不够的,还应该是一个好导演,营造良好表演的氛围,选择适当的表演内容,使用好道具。表演内容可以选择课本中的,也可以是课外实际生活中的,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应注意适合学生,与教材内容相符,有助于教学。使用好道具其实就是利用好图片,实物、幻灯机、VCD等辅助教材,教师如果能合理地使用这些道具,更吸引人,教学更有效。教师得做学生的朋友,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同龄人,融入到学生当中去。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努力扮演好多重角色,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学生群体,学生间在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应对能力等方面总有一些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讲解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效果可能就不一样。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他们做出的反应也不相同。因此,教师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来源就要注意到学生主体的全面性。估量式的教学评估如表情观察、学生举手情况估量统计等,教师观察的对象要是全班所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来确定当前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状态,分析其中不足,切不可为少量学生的热烈反馈而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定量式的教学评估如课堂板演、随机抽测等,教师选取的学生,要注意优秀、中等生与后进生的搭配,男生与女生的组合,位置前部、中部与后部学生的选择。保证教学反馈信息的全面性、丰富性和准确性,并据此做出适时的教学调整与决断,提高教学实效。

从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来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的课改,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动态生成的观念、互动对话的观念、反思探究的观念,要把课堂上出现的与教学设计不一致的情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随时准备根据课堂场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实践者,也要做设计者和研究者。

美术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2

根据学者钟启泉先生的关于“整体的人”的说法, 第一,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第二, “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整体的人”的发展, 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高师美术教育中, 特别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中, 要关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这一基本价值转型。我们常说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要适应转型。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因而对美术教师来说要做好“转型”工作, 要从以下两方面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1、美术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 通过制定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美术教学大纲,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难度, 承认美术学习过程的价值, 注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把美术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使其转化为美的“精神的力量”和启迪美的“生活的智慧”。

2、美术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

出发, 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 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以培养人格健全和统整的人。例如, 美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和自然的关系, 学生与他人和谐社会的关系,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认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这对改进我们的美术教学是有指导意义的, 笔者作为评委曾经参加2006、2009湖北省第七、八两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程比赛活动, 看到许多美术教师在这方面的成功探索。如;一位老师的“图形创意应用”课程, 就是一堂成功的美术综合实践课程, 她在美术课程中将图形创意与服装描绘、服装展示相结合, 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从美术学科领域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中, 通过这位老师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营造了让学生想听、想学的氛围。通过练一练的技法传授, 让学生对丙稀颜料与水粉颜料进行比较, (前者不融于于水, 后者融于水) , 通过对材料的掌握, 认知颜料的性能以及手绘作品的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学有所获。同时这位老师展示自己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 并让学生用丙稀颜料在自己准备好的牛仔裤上、T恤衫绘制图案 (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方式) , 这种把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 通过课堂导入, 主题探究, 强化巩固, 课堂总结, 激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堂美术课的意义, 我认为是以全体学生获得为准则,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 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 这种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每位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探索人与自然、与他人合作的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学习方法, 是有益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 我们说课程是围绕学生的课程, 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 充满人性的教育。有一个例子:《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17日报道了乌鲁木齐“坏孩子妈妈联盟”, 这些妈妈们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 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天性, 自己编写教材, 引导这些“坏孩子”……通过妈妈们的努力, 发现这些坏孩子们变好了。开始, 这些妈妈们也像学校教师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无药可救, 责骂、训斥孩子, 而结果是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就越来越强, 隔离就越大, 对立情绪越来越明显。但这些妈妈们发现孩子们天性是善良的, 因为她们发现20几个“坏孩子”在照顾一个流浪的孩子,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妈妈们, 于是她们换一种方式来和孩子们交流并获得了成功。

一般“坏孩子”往往个性突出或突出的个性, 显现出孩子天性的一面, 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天性, 真诚的对话、沟通, 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

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这不仅仅是德育所关注的问题, 同样, 在美术学科, 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重视学生的社会生活, 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 保证每位学生在学校受教育中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美术新课程中就强调了这一观念,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认为课程不是单一的, 理论化的, 体系化的书本知识, 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经验, 并把他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 赋予课程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在研究美术新课程中, 还要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 凸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努力软化学科界限, 展开跨学科对话, 强调综合性, 加强选择性, 并确保均衡性。如上面课程案例所示:教师将丙稀颜料知识、图形创意、服装图形描绘、完成图形与展示等进行整合并应用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些一线教师的努力和探索, 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研究新课程, 加强教师的知识建构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不断增强个人的学习意识, 围绕学生的美术课程教学, 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 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1、美术新课程首先确立了新的知

识观, 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 把“知识变为智慧”, 它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如:国家课程标准, 不是“最大限度的控制”, 而是“最小限度的控制”;课程内容的选择, 不是“全选”, 而是“精选”;学力目标的定位, 不是“以量取胜”, 而是“以质取胜”;教学方式的取向, 不是“教师中心”, 而是“学生中心”, 这些新理念的确立, 都需要我们极大的关注。

2、美术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作为重要的转折点, 要求在美术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 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美术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因而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 技能的培养, 以及审美的心态的熏陶, 做到关怀、关切、关联的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注重美术课程的整合与精选, 围绕学生来教学, 这是以承认和珍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 在美术学习中, 强调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 它显然优于即使是最好的单一化, 这里特别要提的是教师要有宽容心态, 允许学生在研究性美术学习中的个性的正当发挥。

3、美术新课程还力图建构具有个

人意义的评价方式, 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 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在美术学科中, 特别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珍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学习美术过程中, 使学生享受美的熏陶, 激励创造热情, 这对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教师角色转变中, 要尽力体现教师的魅力:一个优秀教师的水准与素养, 不仅作为学生, 更作为家长和社会的首选与认可。教师的素质提高, 就是强化教师自身的素养。兼顾着美术教育的实际和教育技能的提升, 这里要求美术教育者要步出教育实践的舒适地带, 迎接挑战, 不仅要提高对艺术美的研究, 还要在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的同时, 优化对艺术品鉴赏的审视结构, 积极参与艺术实践, 追求艺术美的品格, 要重视教育同行的互动, 寻求专家的引领,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反思精神, 追求施教的创新,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进行引领。胸中要有学生, 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 关注每一位学生, 甚至是所谓的“差生”, 这是教师职责。我认为教师, 首先要会用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启示营造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让人想听、想学。第二, 要多反思, 勤思考, 对教材反复咀嚼, 做到温故知新, 第三, 要触类旁通, 融会贯通, 做到博才, 综合探索各类学科知识, 搞好自己的创新, 做出自己的专业课程特色, 第四, 情商高尚, 发展目标明确, 要热爱美术教育职业, 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师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的轨迹:20岁厚积薄发;30岁初露锋芒, 牛刀小试;40岁成为中流砥柱、学科骨干与带头人;50岁, 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上一篇:乡镇卫生院的主要职能下一篇:杂交榛子B21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