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2024-10-21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精选8篇)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1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笔者根据从事数学教研工作的实际,结合当前形势,就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如在教学“第几”这一小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学校的小礼堂(或直接在教室进行也可),每个小朋友根据手里的“电影票”来对号入座,教师做查票员,提出问题:“某某小朋友在第几排第几号?”“第几排第几号是那位小朋友呢?”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学生不仅切实的感受到自然数的序数含义,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在“分类”这一小节的教学时,课前可以先让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物件,上课伊始,把所有小物件都堆放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然后指导学生们按小组按类别整理,如生活用品类、学习用品类、食品类、玩具类,等等。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组中所整理的物件再更仔细雨地清楚的分类放好,操作后小组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出现的情况会是将生活用品类可能是将衣服与用品等分开,学习用品类是将书籍与学具等分开,玩具类将小猫、小狗等分开……。这样的设计,暗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扩大了取材范围,从生活中出发增加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书籍、衣物、食品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思考空间。

教师通过类似以上形式的课程开发,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使学生从充满操作性、探索性、创造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信息技太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了,“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了。好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是教师要努力当好学生学悄自学成才动的组织者和促进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汇报和交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

[1] [2] [3]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就成了“单边活动”。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教与学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示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共同发展。

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物理情景,有利于物理教和学行为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实践物理的重要内容。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确定具体的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者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以启发式讲解入手,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思维阶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明确探究的目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并且及时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只要教师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以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

二、课堂中创设开放的情境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开放自主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举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学习新知。

三、实验情境创设

1. 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一种方法。

2. 抓住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就不能达到目的。

四、议论情境的创设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彼此交流。启发,会使研究的问题更深入,重点更突出,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使获得的知识更扎实。议论亦可充分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在传授上的不足,能有效地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创设议论情境,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有时往往在议论中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议论激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敏捷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要既有难度又有梯度,恰如其分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才有味。

总之,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促进学生智能的提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学习、评价等,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知识素养得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教师只教的教学模式, 注重师生互动, 教和学角色转换,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3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210-01

中华人民币共和过成立后,国家教育部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八次大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了顺应世界课改的潮流,中国政府又开始了一场广泛、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系统改革。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 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不是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那么,最后一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十几年了,我们听得最多的话就是,课改以后老师要怎样做,怎么改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教师口头提课改,行动上是“涛声依旧”,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无法摆脱于己身。

一、新课程观

我认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关键是要转变教师自己的角色,重塑自己的行为。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不惜丢弃传统的课程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观大致有如下内容:

新的教材观】、新的人才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知识观、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评价观。在这些要素里,教师对知识观、教学评价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认识尤为重要。

1.首先我们来看看新的知识观,知识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新课程知识观是对一种传统知识观的反思,知识具有理解性,具有局部的、不确定的或境遇性的特性,是动态过程,也是有价值取向的。

2.新的教学评价观,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打破自上而下、学科知识目标、考试量化、结果性评价、教学进度、知识效果传统模式。提倡自评、互评、他评综合性的三维目标、科学观念、过程性评价。以认为本,注重学生发展。

3.新的人才观,评价标准是打破学历至上、理论价值至上、论资排辈、阶层分类,重在实际创新能力、具有学习、合作、应变的实践操作能力。

4.新的教师观,由传统的期望社会与学生尊重到成为学生的朋友与伙伴;从单一的“我教你学”到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自教师威严形象成为与学生平等、关爱、友好、平易近人;因而教师是授渔者,而不是授鱼者。

5.新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当做有无限潜能的人,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课堂中由被动接受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由重知轻行强调共性变成知行合一、不断反思,由重眼前轻长远变成学生的发展观与教学相长、相互学习。

6.新的教学观,教学观可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角色扮演。教师的职业当然是教书育人,传统的教学观只注重教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忽略育人的目标。新课标是强调“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课堂中学生应该是主动参与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师生关系由“教+学,自导自演+观众”变成师生互教互学、合作交流;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做有用的人,突出情感目标。

二、教师角色

那么,我们更新了以上观念,教师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传统的教师角色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课程的机械执行者,教学的绝对管理者,学生的终极裁判者。

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促进者。

2.由学生学习的支配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课程的开发者。

4.由普通教师转化为教育研究者。

5.由“知识权威”转化为终身学习者。

6.由学生的人格塑造者转变化为心里医生与朋友。

三、教师行为转变

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行为方式就要重新塑造。

对待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与学生是合作伙伴。

对待教学关系:强调帮助、参与、交流、引导、补充。

对待自我关系:强调反思、与学生共同成长。

与其他教育者:强调和谐相处、合作、研究、互帮与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闫焕民著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4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如讲《我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讲《水中的鱼》时,我就为小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华尔兹舞,使孩子们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有趣的游戏》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做起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全体学生极其兴奋,纷纷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中讲《装饰画》时,还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几幅范画,并且在课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离法来处理背景,那神奇的画面给学生们以神秘和新鲜感。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小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比如《帮小鸟找家》一课,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即使作业画得不好,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那我们的后代将是克隆的后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一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未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不该再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丛秋菊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5

论文摘要:本文旨在借参加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之机,对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如何较为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进行探讨。文章以参赛课程《商务英语基础》中的“产品”一课为例,从四方面进行讨论:第一,从好学生到好老师的转变;第二,从学得好向教得好过渡;第三,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第四,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

论文关键词:新教师;角色转换;逻辑

一、从好学生到好老师的转变

一般来说,好学生应该具有学习优秀、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等特点。那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好教师的标准要求。首先是“学高”。我认为“学高”可以理解为学问高而不是学历高。学问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和所教学科课程的知识,还需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和掌握综合性学科知识,也就是说老师要努力做到“某一点东西全懂,所有东西懂一点”。仅从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区别:学生是分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则需要放眼全局,提纲挈领。要做到这种程度着实不易,需要教师不间断地去读书、去学习。其次是“身正”。学问可以通过语言来教授,而在为人方面,则是身教重于言传,说得好不如行得正,只有教师自己的行为端正,才可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教师不是演讲家,演讲家只需一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就能打动听众,而教师则需要日复一日从细枝末节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来说,应认识到自己尚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努力让自己从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转变成既有学问又洋溢着人格魅力的教师。新教师应完成从相对较被动的学生角色向积极主动的教师角色的过渡,逐渐褪去学生气,比如怯场、说话声音不够大、仪表不够规范等。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尽力使自己阳光、积极、正面。可能有人会说,性格难以改变,但根据哈佛大学教授TalBen Shaha的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的心态就像其他习惯一样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培养出来的,他推荐的方法之一是:每天在纸条上写五件左右值得你感恩的事情,人懂得感恩才会用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周遭的事物,而积极的心态会不断弱化性格中不完美的地方,让你有勇气敢于面对缺点,并充满信心地去改善它。在这次观摩赛中,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意识到我需要进一步努力改善自身教态,使其更加轻松、更加自信,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放松了、自信了,才能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活跃度。

二、从学得好向教得好过渡

学生自习有一定的方法,比如自学一篇英语课文,其方法一般是首先通读课文找出大意,然后一一查出生词, 再逐句逐段地弄懂意思。但学生这种自学的学习方法不能直接拿来当作教学方法,因为它是平面化的,缺乏深度与关联。新教师有时会犯这样的错误,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局限于教科书,不能自如地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要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及前后关系较为明了。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比如,多去听课,有意识地观察总结他人的教学方法。听完课多请教,多沟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多了解,多思考。结合课程的实际,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到课堂中来。这次的教学观摩赛,我上的课程是《商务英语基础》 的第六章‘产品’,共有四个单元,‘功能’、‘特征’、‘设计’和‘品牌’,教材列出了一系列产品介绍的相关句型、词汇及对话范例。 这些内容相当于仓库里储存的零部件, 要完整地介绍一种品,就要把这些部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教学, 不仅仅是简单的英语和商务相加, 更是学生在具体商务情景中学习语言, 把语言应用于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这种有机的结合使商务英语教学具有 1+1> 2 的效果”。为此,我参考 BBC 英语学习网站上的商务课程,选择了‘商务推介’来统一这四个部分,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做商务推介的大致流程与基本技巧。当然,搭好了整体框架,我们也不能忽视细节性内容的填充,在这次观摩赛课堂上,我补充了较多的相关词汇, 却忽视了相关句型的列举, 这也是以后课堂中要注意到的问题。

三、学习的逻辑顺序不同于教学的逻辑顺序

一堂课的`教学逻辑非常重要,要做到结构严谨、紧凑、疏密有致,各个环节或步骤之间衔接紧密,对教学进程进行灵活有效的调控,以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效能。我们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从这个认知角度出发,再结合实际,我认为我们要做到: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所备的课程,不能按自己做学生时学习的思维习惯来安排授课内容的顺序。教师想通过一节课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点是预设好的,但新教师往往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哪一点应该放在前面,哪一点应该放在后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准备这次观摩赛的课件时,我将最初的四十多张PPT缩减到十几张,并且不断调整PPT的顺序,尽量做到让课件内容简炼并连贯。在备课之初,思绪非常繁杂,总在思考如何让一堂课既有主题又有逻辑,反复地看、不断地想,准备好课件后发现整堂课的逻辑顺序还是回到了我们一直在提的听、说、读、写四个字上面,由此可见,不管课程如何创新,英语课堂还是要能体现这四个字,重视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在这次课程的开头,首先告知学生的是这节课的目标,即整合上节课所学的四个单元以完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商务推介。其次提出这节课的三个主要任务,即复习与朗读、听材料并回答问题以及讨论与演练。当然,在主要步骤中还有许多细节的设置也是需要讲究逻辑的,比如播放哪几段听力材料,哪一段先播放,哪一段后播放,这就需要看就材料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而不是看材料本身的难易程度。一堂课中,所提出的问题也要有难有易,难易顺序的安排要有所设计,最好能平均分布,而不是形成两个极端。

四、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

以上是几点我认为新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新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备课呢。新教师没有经验可言,因此更要十分重视平时积累资料,勤于思考,认真备好课。正如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的主讲人TalBen Shahar所说,克服上讲台焦虑心理的方法就是“Preparation,preparation,preparation,…be spontaneous.”说的就是课前充分准备,课上自然流露。结合实际来说,这次观摩赛,我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归纳书本知识、理清思路、搜集相关图片、整理讲稿、录听力材料以及不断完善PPT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介绍商务推介技巧的材料非常多,而课堂只有45分钟,这要求我们有所取舍,拣最适合课堂主题与学生水平的东西来讲解。再比如听力材料的录制,与课堂主题相关联的听力资源通常都十分丰富,但往往很多都不能精准地服务于课堂整体安排。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先写好录音稿,然后找发音比较好的学生来录制。这样既可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尽力做好准备后要做的就是不断熟悉讲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上了讲台,便是任凭自己去发挥,因为讲稿是固定的,但是学生的反应是不定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要有良好的处理问题及表达自我的能力,这一步是否能做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我们作为新教师更是如此。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篇6

时代呼唤新的观念,社会的变革期待教育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以便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造就更多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不想落后于时代,不想被时代所淘汰,每一位新世纪的人民教师都应明白自己应该拥有怎样的新观念、应该扮演怎样的新角色。

一、更新教师职业观,变“教书匠”为“教育家”

当今社会,已把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演化为素质教育,并出现了创新教育、终身教育、成功教育、远程教育等等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模式,如果再抱着传统的旧的教育观念,仍然依靠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一张嘴,充当自己的“教书匠”,那无异于固步自封。更新教师职业观,人人争做“教育家”,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只要破除畏难情绪,并付之不懈的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行家”或“教研专家”并非是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一位哲人说过:“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10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

二、更新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今教育的大势所趋。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学习主人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的主体。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因素。毕竟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是学习的外因,多少年来教学地位的本末倒置,到了今天的素质教育时代,也该拨乱反正了。不实现这一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一切教学变革都可能是缘木求鱼。

三、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甚至是心理医生

封建观念中的“天地君亲师”虽然早已过时,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残余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要正视的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他们渴望平等,渴望民主,渴望友爱,渴望交流。那么,教师就需放下架子,蹲下身来,尽量和学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生活参谋,甚至是心理医生。

四、更新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积极接受终身教育,实现“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自然交融

以前,一个人一次性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当一辈子教师;如今,已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日新月异,要想做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不被社会所淘汰,不在教师队伍中落伍,就必须接受终身教育,坚持终身学习。学习面临革命,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也面临着革命。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扬长避短,及时为自己充电,需要教师时时做好“学生”,迅速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做时代的弄潮儿。

五、更新教师的责任观,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和教练

教师的责任重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应该怎样对学生负责,却仍然值得我们每一名人民教师深思。“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育前辈对教师职责的精练概括,古人把“传道”置于教师职责的首位,显然别有深意。我们应该先教会学生做人,后教会学生求知。但是,曾几何时,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把我们指挥得有点晕头转向,“高分低能”现象严重,高分少德也不鲜见。如今,许多学校已明确提出“以德治校”、“以德治教”的方针,这显然有利于引发教师责任观的重大转变,使教师变“为学生升学负责”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变“为学生学习、升学做规划”为“为学生的一生做规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和教练。

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使教师由“讲师”变为导演、主持人、裁判员或导游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条基本的教学原则。许多教师“为教而教”,独霸课堂,把自己变成了单纯的“讲师”,看似是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实际效果却往往事倍功半、差强人意。要真正实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就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去做提线木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让学生既拥有丰富的知识,又懂得如何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最终把自己变成“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不只会做“讲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做导演、主持人、裁判员或导游,让学生在历经风雨后终见彩虹。

更新观念难,转变角色尤其难。但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时代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使我们明白:只有迎难而上,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一名真正的现代教师,才会尽快实现“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的教育理想。

本文章是

http:/// 太阳能厂家,太阳能集热工程,阳台壁挂式太阳能

http:///锚索 笼形锚索

http:///泰安物流 泰安物流公司

http:///酿酒设备

http:/// 泰山衡器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膨润土防水毯

http:///泰安装饰公司

http:///土工膜

http:///曼地亚红豆杉

http:/// 吸砂泵

http:/// 泰安胶带

http:///金银花苗圃

http:/// 泰安通风管道

http:///泰安搬家公司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7

一、教师应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即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在多大程度上深刻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应用。将教师定为课程实施者, 要求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踏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 这样就将教师排斥在课程的决策、开发及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 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使得课程决策和开发缺乏最可靠的实践基础, 也导致教师产生对课程的消极态度。

新课程体系则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 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 有利于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了依据课程标准, 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 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开发教育资源

新课程标准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 只给出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 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 本身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 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扩展了教育内容, 激活了师生经验, 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可以说, 不懂得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调整课程和课程结构

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条件”, 它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不容许随意改动的, 所有的学生几乎整齐划一地“齐步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理念, 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的原则、方式、注意事项和案例, 教学活动要由教师来设计,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发展的制约者,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 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压力, 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 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 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 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为此, 使学生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强烈动机, 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创建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建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互相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气氛。因为学生是合作者, 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同寻求真理, 并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自我批评, 人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探索, 一是善于反思。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4.随时掌握新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三、教师应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激励者

这个转变主要是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过去, 教师整治学生的“法宝”就是考试和排榜, 用评价的功能或选拔的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

1.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 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就是要确定其主流是否积极, 其方法是否正确, 而对其细节的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的方法。质性评价尤其对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评价更有意义。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

在此我从数学教育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数学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实现。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组织等活动来实现。而数学教师的责任则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数学意识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建构能力,具有以数学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的能力。为此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如何在现实的教学行为中演绎这些角色。教师应恰当地选择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不同的环节中,不同的方式中,自觉承担起各种角色,体现出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与作用。

一、用学生熟悉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体现促进者、帮助者的细心。

从学生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教学形式可能是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创新。我开展的学习活动有下面几种形式。

(一)实验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多元性,是用语言难以表述的,而在具体的实验演示中,知识的线条与脉络会显得平常。所以在教学中,开展实验活动是必然的选择。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动手,从正方体展开、平而图形折叠,到切截、画三视图。学生在经历了触觉、视觉的交叉转换中,思维有了变换、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与能力。在指导学生实验中,教师的角色既是一个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鉴赏者与帮助者,在学生思维障碍时,教师需不断地鼓励、帮助、体现教师的耐心与细心。

(二)游戏与竞赛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会产生好奇、猜想,为了让学生学习在好奇与猜想中,并发展成为持续的恒久的钻研能力,教师就需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动力。例如:在进行转盘游戏“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我改用了抽牌,让每组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感受到公平的真正内涵,那就是成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也伴有智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会最大限度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发现人才。注重学生人文发展。

(三)讨论交流

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补,合作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模式。在采用这种模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则定位在参与者、合作者上。采取这种教学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教师在不断的检查督促中,及时参与他们的讨论研究,给予一定的提示与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学习的思维方法与过程,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及时调控教学节奏与深度。从学生角度,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而从教师角度,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策略可行性依据,从而真正达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境界。

二、用学生热爱的事物延续学生学习活动,体现组织者、点拔者的苦心。

现代数学的进展要求数学课程具有更强的经济性与实效性。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选择上,要重视所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所以,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和安排上,要费苦心。把教材小的知识点用生活化的语言、事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热爱的事物中。自觉接受数学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从而达到延续学习的目的,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例题改编

把例题中的人物安排到班级学生中,让学生成为焦点,成为目标,可以刺激学生参与学习,并较快进入探究之中。在“方程的应用”中,我把每个例题都用学生熟知的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习题改编、编制。

通过将习题变式、改装,让学生领会知识问的关系、转换规律,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者的自豪感。

(三)方案设计、拼图。

“创设美丽图案”、“乘出租车旅游选择什么方式”、“电话费交费计算”、“储蓄形式选择”,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设计,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的答案都产生在课后,既保证了学习的延续,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爱把一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尤其是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更易产生证实自己预想的欲望行为。教师恰当地点拨与提醒,可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或改变学生错误思维,而点拨的语言是要精炼的、恰当的,要费苦心的。但教师苦心用到之时,培养出的是学生的信心与雄心。

三、用学生争论的形式明晰数学知识,体现教师作为评价者中的“首席”。

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没有差异就没有发展,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拓展为全而的,尤其是对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支持,所以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给学生提供辩论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学习方式也更加完善。很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借争论之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各执已见,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要有高度的评价能力。并能与学生切磋、交流,体现出首席的地位。

上一篇:岗位聘用书范本下一篇:餐饮服务管理制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