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共12篇)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篇1
当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角色的作用也在增强和扩大, 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 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还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力量;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都智力和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关怀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成长。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应转变观念, 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 确实做到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定位。
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教育的独立性不足, 过去人们对教师形象的言语多以文化隐喻的形式出现, 如“春蚕、铺路石、蜡烛、孺子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路边、园丁、摆渡人、教书匠、导演”等。这些词语勾画出教师是一种“奉献的道德形象”和“比较刻板的匠人形象”;从另一个层面看反映出人们过多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根据现代教学的性质和教师的特点, 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到:现代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的文化传授活动, 而且是师生的相互交往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教学共同生活的创造活动等。因此, 新形式下, 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角色。
(1) 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完善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是解决教学矛盾的关键。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 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接受者角色。作为传授者这一角色, 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角色是有差别的。过去的教师传授, 多以满堂讲、满堂练、满堂看、满堂看、满堂问的形式为主。而现代教师作为传授者, 除讲求教学的知识性外, 更多的是注重讲求的科学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使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 更应注重于指导学生的“学”, 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学会”,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
(2)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传授的最主要方式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要全面实现教学的整体功能, 就必须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和科学管理。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 给教学提供好的氛围, 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 全面的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的完成教学设计, 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其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即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的分配活动时间, 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 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协调学生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再次,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学管理是教学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系统的调控, 教师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的调节, 对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等。
(3) 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变的更聪明、更高尚、更成熟。只传授知识的教师是“经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更应积极的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只有那些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积极地得到发展的教师, 才是最好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什么, 而且教学生怎样学。他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心态;他们会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勤奋、刻苦、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他们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善于使学生相互帮助, 学会共同合作,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健全的人格。
(4)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自古以来, 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基本形象。“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等, 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 示范作用。我们说现代的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体, 也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 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对学生无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作为学者首先要给学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印象。其次, 教师更应该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如果教师给学生留下“差”的印象, 就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阴影, 甚至导致行为上的缺陷, 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
(5) 教师应是学生的朋友。许多调查表明:学生与教师关系好就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 就会主动亲近这个老师;自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 就会主动疏远老师, 从而对这门课不感兴趣。我们说教师应该超越年龄、地位、阅历等方面的差异, 与学生成为朋友。这样教师就容易与学生沟通, 就能全面的了解学生。作为朋友, 教师应和学生交心,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全面发展。作为朋友,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 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6) 教师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联的, 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 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文化不仅提供了教师形象确立的源泉材料, 而且使教师形象设计与塑造有自己的个性。教师是智者和文化的化身, 作为教师, 首先要学习教材、了解与教材有关的信息, 向学生讨教, 要以严肃的态度来研究教材、处理教材, 把知识客体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在知识更新快, 知识大爆炸的年代, 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便使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上, 做到“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 从而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总之, 教师的角色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 教师应不断设计和完善自己的角色。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 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集中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篇2
【内容摘要】:
课程改革的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在这一意义上,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从系统论角度分析,课程与教学系统在空间结构上,是由教师、学生、内容以及环境等四大要素构成。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作为课程与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其中,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内容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开发者和决策者;对于环境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程中所具有的新学生、新内容和新环境的条件下,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以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和发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变迁,通过教育与课程改革,从根本上变革着教育这种特殊社会活动内容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导致教师的角色正在产生根本的变化,要求教师角色实现转换。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本内涵是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化”“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到经验”;课程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等。基于这些,教师就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在一般意义上说,教师与任何人一样都是学习者。正如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而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指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也是学习的参与者。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观念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角色。首先,知识陈旧率加快。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增长,已经使得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成为历史,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则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换为持续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了学习型社会。组成这样的社会,需要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
型家庭和学习型学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里,教师无论在家里作为父母,在社区作为公民,在学校作为教师,都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最后,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从20世纪中期萌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演变出了全民教育,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于是,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教育已经演变成了从“优生优育”到“胎教”,包括学校教育、在职教育、老年教育一直到死亡教育的终身教育了。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在了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了,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
二、在新课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意味着通过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互动,教师在作为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基础上,承担着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角色。所以是学生的引导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角色,包括引导学生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的已不是获得多少已有的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经验过程中的新的、独特的体验。这是教师无法传授的。然而,体验是在学习探求中的体验,这样特定的学习探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和举足无措的,对教师来说则是掌握了的和熟练的,所以教师应该而且能够给予学生以引导。就一般意义上说,教师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锻炼形成健身智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健心智慧。健身智慧,是人在身体及其各个部分生长发育和人格及其各种因素的发展中,建构并保持协调和谐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自觉状态,分为健身智慧和健心智慧。在中小学,孩子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历着人生道路的认识、选择和定向。教师引导学生的人生道路是全面而艰苦的,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与自己条件相符合的人生理想和抱负。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养成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信心和恒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精神,从而不懈地努力去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三、教师成为团体的领导者。新课程强调建构民主的管理模式在学校推行分散式领导,而不是把学校命运都寄托在校长一个人身上。教师和校长可以象同事一样合作工作,对学生的管理模式遵守民主信仰原则,并且对学校和自身的实践会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在中小学,教师作为学校的带头人给它带来灵感及方向,因为教师更了解课堂上的情况,更能鼓励学生,更能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更能把学校创造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毫无疑问,教师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也是建构新课程的关键。首先,教师是团队成员。在学校里,教师一旦获得自主权,就要象团队成员一样携手工作。教师应把整所学校,而不应仅仅是他所教的那个班作为学习知识的场所。事实上,在那些教师不仅仅在每个课堂里出色地教书,而且在一起探讨问题的学校里,学生学习的成效的确最佳。教育实践要求和强调教师之间保持良好的同事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教师之间合作可以使教师的兴趣大
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们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作为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学校应在学年初和学年末都留出几天时间供教师们在一起讨论教学工作,教师每周碰一次头。其次,教师是师长。在中小学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领导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指路人,也是学生的师长,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去严谨地、创造性地思考。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自己脑子里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就是要培养动脑筋的习惯。最后教师是学者。中小学教师都是学校大家庭的成员,他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位学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不断的更新知识。这看上去是显而易见的。一所学校的活力最终是通过每一位教师的活力体现的。所以学校应该把对教师的培养提高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应当提倡每年都留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师更新知识研讨班,让教师们自己对研讨的内容和讲座进行规划安排。
四、教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教育文化学揭示,教育是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地培养和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和发展上的独特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主要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体内的各种潜能,促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从而为文化的更新、变革提供源泉。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文化变迁中处于独特的地位,他们不仅传送着系统化了的知识、观念,而且在创造文化的职能上也显得日益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出大学既是国家科研工作的重要阵地,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基础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的转换与重塑,才能以更好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勃的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从而真正建立起新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公民。
【参考书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中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3、《创造教育手册》 朱作仁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浅析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9-01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起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其进行的深刻的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致社会都有以致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①因此,传统的教师角色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适应现代信息救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定义
(一)从师生关系看教师角色转变。
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较强的求知欲和表达交流的欲望。如果教师能够挖掘,尊重和鼓励这些学生们的同时,也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自觉的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去探索真理,与学生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从教师行为看教师角色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的教学存在着片面的教学观,只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实力全面发展的教学观,重结论更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关注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以教定学”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特色,是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学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型和身心发展。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策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规范的过程。
3、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
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老师都将在这场改革中掂量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相应的,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由居高临下的角色转变为向平等中融合。师生只有在平等融合的气氛下,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关系。为保持平等的关系,教师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平等的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气氛中进行的,愉悦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身临其境,欲罢不能的学习境界。
(2)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的大门。高明的教师善于制造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从课程运作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还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随着三级管理课程政策的确立,教师在获得课程开发权利上的同时,也应该要承担课程的开发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广泛的,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2、由执行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标准言:“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从执行者到开发者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提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做到由执行者到开发者的转变,教师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更新教育理念,贯彻新的教育思想。
(2)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3)实现教师角色的定位,主动成为学习伙伴。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一般来说,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发的转变,即教师的自我更新,也就是教师感受到自身角色与外在变化的差距,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为。二是有组织的转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资培训,而师资培训又有校本培训和非校本培训。
(一)教师的自我更新。
(1)教师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独立的自我教育意识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使教师不断的进行角色的认知和角色的学习。具有自我教育意识的教师是专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终身学习者,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升华。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品质,能帮助教师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势,以及需要克服的弱点。
(2)终身专业的学习。20世纪后半叶社会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技术革命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许多的要求,“终身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教育的范畴大大拓展,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和无形的教育迅速发展。
(3)反思教学实践。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间过程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的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学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他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校本培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培训要针对学校的实际解决学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首先对教师队伍进行一个全面的诊断,确切的了解教师的实际。
注释:
①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7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中译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董才纯,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46).
[3]程纯,丁卫泽,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2,(05).
[4]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9).
[5]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7.
当前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4
在学校教研组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各位老师畅所欲言,针对“函数的实际应用”(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学活动设计发表了各自的见解,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①通过实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列表法、图像法和解析法表示;②引导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性质的理解,能够借助函数知识和方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③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本单元教学实践中感到,新课程在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尤其是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应该符合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目标为“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结构是“综合性”“平衡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是“现代化”和“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体验”,课堂实施是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是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从以上的观点出发,可以概括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教学的组织者”“团队的领导者”“课程的研制者”和“文化的创造者”。
二、言传身教—一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
现在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课程与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授受”模式,因而提出现代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了。其实从教育与课程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和核心,教师的首要角色必然是“知识的传授者”。不过,教师必须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不能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传授。根据新的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师还应关注“隐性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讲:“言传”是侧重“显性知识”的传播,“身教”是关注“隐性知识”的积累。所以,教师就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还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发展,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函数的实际应用”是在学生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单调性”和“函数的奇偶性”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既要理解数学知识点,也要理解实际问题的意义。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讲数学”与“教数学”有机结合,“讲”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的体会,“讲”实际问题的背景特点,“讲”今后工作与生活中知识的要求。如探究“土豆施肥”“服药后血液含药量的变化”“安全行车的车距”“销售最佳方案”等问题。教师通过“列表法”,表示“农作物三大基本肥中钾肥和磷肥施用量一定时,氨肥的施用量与土豆产量”的关系,从列表的对应数据关系中,教学生认识数据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数据的关系思考农产品生产的一般规律,丰富生活阅历和体验,从而对枯燥的变量数据产生兴趣。教师通过“图像法”,表示“服药后血液含药量的变化”,教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实际含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抽象的拆线(曲线)反映实际问题的具体意义。总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用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同步掌握。
三、组织合作——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团队的领导者
新课程强调构建新型的民主化课堂,呈现师生合作教学的形态。教师要定位自己是课堂成员中的特殊一员,他应该是师长和领导者,能在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对于课堂活动中更多的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的任务、要求及收获需要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的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从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因此,组织所有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组织师生之间合作教学是教师角色定位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函数的实际应用”的教学中,教学的计划和设计要将“函数的实际应用”中师生合作教学的“探究问题”梳理清楚,重点解决设计问题提问梯度的递进、渗透构建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建模思想,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等等。教学实施时要确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内容融合于教学媒体与知识结构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经验和价值的学习。教学评价要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功,学生在活动中都发挥哪些作用,完成了哪些任务,收获了哪些成果。如探究“一辆客车在运营过程中会与很多数量发生关系”的问题时,教师要设计出各种函数表示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要设计“客车速度”“行驶时间”“行驶路程”“耗油量”“之间关系式”……种种设计要注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利用其中的一个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导入,教师以领导者的角色带领全体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始终扣紧解决的问题,显现出本章前几个小节中出现的重要知识点,如函数表示法、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解析式等等,在解决问题中渗透建模思想,渗透数学方法、渗透例题教学。这样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四、资源开发——既是课程的研制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宏观性的,不能直接进入课堂组织实施。教师要制定具体的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确定学生重点学习内容,分配和掌握不同主题所用的时间等等。“函数的实际应用”这一单元,为教师研制课程提供了良好教学环境。其中,有三个阶段可操作研制课程:一是课程规划阶段,可从网络中搜寻完成教学内容的参考资料,丰富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潜质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增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原理,设计课堂因材施教的途径,配合职业学校专业特色,研制校本化教材;二是课程实施阶段中选用符合教学实际环境的教学设备和媒体,使用有利于学生的材料和信息的最佳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策略;三是课程评价阶段确定教学计划是否满足课程目标,适时进行诊断性测验,评估学生发展状况,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表现的评价。对教师来讲,课程的研制者是对课程为基础的,跳出课程的领地,构筑课程的文化无疑会使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教育的文化创新过程中,教师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扮演文化创造者的角色。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发展,大家对文化的理解越来越丰富和深刻。数学文化也不例外,在“函数的实际应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函数的实际应用”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个人行为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富有想象力,经验丰富,跨学科知识广博;教师有活力,精力充沛,思维发散;教师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超群,教师的团结友善,和蔼可亲,耐心平和……都是文化的创造者所必备的条件。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篇5
一、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曾有人将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称之为传统教育。一时间,传统教育的痼疾逐一彰显出来了,传统教育也因此被打入了冷宫。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而生,人们为之振臂高呼,教师悦纳了与之相随的新课程理念,都沉浸在诸如“教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等新理念中,教师的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碰撞和震撼;然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新理念的应用,教师中虽然不乏游刃有余者,但更多的教师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了。
困惑一:某年轻教师在公开课中看到评课者手捏跑表,专注地为自已“卡时”量化,便思忖着告诫自已:“教师讲解不能超过20分钟,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一言堂’”。就这样,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困惑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面对学生随意讲话,不认真听课,教师只能听之任之,否则,随时都会被冠以“变相体罚”之名。都说“玉不琢,不成器”。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地呵护着,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刻划成“千人一面”。
困惑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角色转变意味着冒险,然而,现实中偏爱“顺从”的“领导文化”弱化了教师的冒险精神。教师偶有突发奇想,也不敢付诸于行动,忌讳让领导看不惯,旁人说“出风头”。困惑四:教师是实现学生主体价值的使者,是学生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者,然而,教师的情感态度却被忽视了。现实中,教师工作的生态环
境是导致新课改实施的最大瓶颈因素,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形成了教师冷漠的情感、粗暴的态度和相互猜忌、排挤的性情。在社会上,教师常常承担应试教育的骂名;在学校里,教师是一些管理者当头棒喝的对象,在教师间,是陌路相逢者。困惑五: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教师要在教学餐桌上精心准备一盘素质大餐,而且想做得精美而实用,但“未敢翻身已碰头”,教学中,仍然是坐而论道、夸夸其谈为主流,学生的创造冲动和求异思维仍旧被扼抑着。
试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总是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批评时不能批评,该雕琢时不去雕琢,一味地寻求不违规的方法,被一些教条所囿,那么,“为了学生的发展”将是一纸空文,这也是与新课改理念相悖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创新和冒险精神的培养是新课改备加关注的,然而,一个缺乏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来,对那些习惯于惟教师“乖巧”为优的领导者,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说,在一所缺失人文关怀的学校里,在教师情感被冷落的环境中,最终遭殃的还是学生。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界对教师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管理者要少一些指责和威严,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帮助。新课改中,虽然高考指挥棒制约着教育的科学评价,但是这不应该是我们放弃学习和落实新理念的理由。我们应该看到国家已经着手对高考的改革,新的教育评价体制将指日可待。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是,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药,它是课改的强心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中走出来,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引导教师逐步实现下列转变: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角色浅析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审美素养 美育 语言风格
许多年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動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美是一种能给人带来兴奋快乐的形象,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美的滋润熏陶,净化思想,提高情趣。这些精粹美文,不仅适合初中学生的智力特点,而且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充分领略了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美的情感。教师的作用也不仅表现在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还应当是美学知识的传播者,这样才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同时也为愉快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美学素养呢?
一、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主义者,他追求人格平等,关心、爱护、理解、尊重、信任学生;他仁慈博爱,绝对不会对学生“身心施暴”。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首位,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创造性,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要求,分层次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语文教师应该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具有学生偶像风范的教师率先垂范的身教远远胜过唠唠叨叨地说教。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才会收到最佳教育效果。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漠视祖国和民族命运兴衰的老师,能够生动地揭示出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崇高境界,能够深情地表达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切忧思;谁也不会相信,一个对家毫无责任感,不珍视亲情的老师,能够把《背影》的父子深情演绎得动人心弦;一个心浮气躁的老师,能够心平气和地引导学生去玩味“人闲桂花落”的空灵、闲适意味吗?如果,一个人格卑污、世俗、道德情感猥琐的老师,面对学生津津乐道《陋室铭》、《爱莲说》,这岂不是一个超级黑色幽默吗?所以,为师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灵美的美育者,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
二、 语文教师的“内涵美”还应该体现在渊博的学识上。学识是教师取得教学成功,产生教学魅力的关键。因此,一个语文教师要把教学技巧上升为教学艺术,学识是必备的前提条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精通语文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语文课程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吃透教材,要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除了要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外,还要了解新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次,语文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积极推进语文教学的科研化进程,提高学术水平。此外,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而不应该是一个很单一的“专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人文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常识。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语文教师不掌握计算机操作以及多媒体是千万不行的。具有“内涵美”的语文教师既是情操高尚的“德高者”,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一定是学生崇拜的偶像。到了这个份上,这种崇拜的力量更直接、更持久、更健康向上,亲其师则信其道,何需你喋喋不休地说教。
三、 为人师表还必须注重仪表、服饰、行为、举止言谈,努力做到外饰美。人们把外饰美和内涵美和谐统一起来才是最完美的,更具有魅力。“内涵美”决定“外饰美”,又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教师仪表端庄,服饰大方得体是学生眼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语文教师作为美的创造者和美的传播着,特别应当注意仪表美、服饰美。体魄健康、朝气蓬勃的教师最容易得到学生的亲近,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仪表堂堂、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老师才能提高学生的专注程度。学生常常议论老师的服饰,过于花哨和出格的奇装异服,不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教师穿着应该简洁大方、自然得体。
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做到行为美。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学生听课的指挥棒,应该恰如其分,与课堂内容配合默契。下课后,教师的行为举止也应该文雅,在细微之处为学生做出表率。言为心声,语言美不仅透露出语文教师的心灵美,而且它还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文明优美的语言,能使心灵干渴的学生如遇甘霖,能让心灵燥热的学生如沐春风,他怎么会不心悦诚服地接受您所传之道?语文课的教学语言除了应该简洁、准确、得体之外,还应该使用普通话教学,做到吐词清楚,语句流畅,同时要符合语法、逻辑规范,讲究修辞艺术;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讲究诙谐幽默,妙语连珠,或旁征博引,逻辑严密,或辞采优美,情深意长;或亲切自然,富于表现力、感染力……美的语言悦耳人心,哪个语文教师不应该做到语言美呢?不应该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呢?不应该用悦耳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是“内涵美”与“外饰美”并重,必须是内秀而外美的教育者。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举止把美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自身内外美传达给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总之,语文老师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你的知识、你的求知渴望和阅读爱好,就是你个性教育力量的强大源泉。”我们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要能够有意识地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学个性,精于思考、借鉴别人的长处、优点,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七中学)
新课程中物理教师的角色转化 篇7
一、教师要向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 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的职责在于帮助, 要架桥, 铺路, 而不是背其渡河, 更不是包办代替, 直接给予结论, 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获得。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情境, 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实教学教程, 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 指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解决计划, 选择哪些方法等, 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学生。如在“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 有的同学提出了与接触面积有关的假设, 并提出理由是接触面越大, 摩擦部分越多, 肯定摩擦力也越大, 学生自己也提了几个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仔细分析他们的每一个方案, 发现在变量控制上还不完整, 我这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变量控制法,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仅改变接触面积来验证这个假设。结果学生想出在方木块的一面粘上三块长方形玻璃, 重新做这个实验, 然后抽掉中间的一块又做这个实验, 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
二、教师要向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化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互相交流, 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 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在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特别是要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学业不好, 或品行欠佳, 或发展缓慢等, 教师都不能歧视他们, 要以饱满的热情, 十二分的耐心, 启发诱导,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当你准备责备一个学生的时候, 同时要给他100分的赞扬, 才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巨大能量。
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现, 一味给予表扬。教师的这种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 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这就是说, 教师赏识学生要真诚。如学生在做“让电灯发光”的实验时, 我没提任何要求, 让学生任意连接, 只要电灯发光了就行, 我然后去查看, 对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我还参与到他们当中一起连接电路。然而有一组的两个男同学跟我提出要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我一看是平时两位不太守纪的同学, 不知他们又要搞什么鬼, 心里不大乐意, 但我看他们态度诚恳, 就给了他们。结果他们每人将两根棒互相摩擦, 然后当做电源用, 玻璃棒作为正极, 橡胶棒作为负极连在电路中, 研究电灯是否发光, 当然电灯由于电压太低电流太小没亮, 我把他们大大地表扬了一番。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更是兴趣大增, 上课守纪多了, 听讲也认真了, 课堂上总是在研究与学习相关的问题。我暗自庆幸:如果那次我断然拒绝, 就不会有今天的效果。
三、教师要向成为新教材的主编者、教学的研究者转化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 探索和改进。
1.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努力把教
材作为课程资源来用, 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 改变过去那种“教教材”的状况。教材不是法典, 教材不是圣经。凡是生活中的事例, 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都可以拿来做教材。自己编写教材, 充实教材。
2. 教师要放下架子, 改变“鸡犬之声相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篇8
一、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一, 教师应是学生的培养者。在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 知识量多, 发展又快。仅靠几年的学校教育, 而把学科中的全部知识教完是不可能的, 也不现实, 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原来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已经发生改变, 他们获取知识信息渠道多样化, 而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 而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和处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因而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转变过来, 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学习精神的激励着, 辅导学生学习和个性培养的领路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其二,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而是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和成长, 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的社会公民。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二、教师应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与课程是相互脱离的两个个体, 各不相干, 教师的任务只能是教学, 按照教科书, 教学参考资料, 照本宣科一字不漏地灌输。教学的内容及进度都是由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就是教育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 成了各种资料的搬运工。多年来课程在教师的头脑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确立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主人翁的态度。因此,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积极主动地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极被动的做法。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 (国家、地方、校本和学生等层次) , 理顺各层之间的关系, 提高课程建设的能力。才能使各层课题在学校、课堂实施中不断地升华和增值, 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因此, 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要尽快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学观、教师观。加强学习, 加强研究, 成为使用新教材的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三、教师应是“社区型”的社会实践者
其一, 学校的资源向社区开放,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的一些活动。其二, 社区也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这也是走向终身教育的一体化, 即学校教育社会化及社区生活教育化, 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由原来局限学校课堂转变成为整个社区的一员, 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的工作者。必须从原来的专业型、学校型转变为“社区型”和开放型的社会实践教师。
试析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理念、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变 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要随之转变。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融洽师生关系, 让教师的教顺利流畅, 让学生的学轻松有效。经过多年的实践, 笔者认为教师角色应逐步实现以下转变。
一、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不可能像词典或电脑一样包罗万象, 而只能在某些知识领域稍胜一筹, 故应当允许教师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并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 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二、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是指导者, 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 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快乐, 一起分享, 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四、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做学生灵魂的设计者, 而应该做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 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缺乏师生互动, 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中,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 而且要交换信息, 更要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 成为课堂中的信息交换平台。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 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并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挖泉”, 即挖掘探寻, 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七、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 因而成为应战者。
八、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 不论是春蚕还是蜡烛都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毁灭自己。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做“春蚕”或“蜡烛”, 而应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补充自身营养, 成为常青的“果树”, 在源源不断地奉献成熟的果实的同时, 自己也在不断壮大, 而不是在吐尽了芳丝或照亮了世界后毁灭自己。
九、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 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做课堂的统治者, 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 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交流中做“裁判”, 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十、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篇10
一、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并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作为组织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名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心智同步提高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必须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引导和发现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尤其是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因为有些课程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活动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包括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活动开展的计划、具体研究活动的进行、对研究成果的处理,等等。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
三、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促进学生完成质疑、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要求他们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内涵更丰富的东西。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教育学生按学校要求约束自己,与人为善,要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开发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学会知识是一方面,他们学习动手、动口、动脑的技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是另一方面,这是教师最富有时代特征与挑战性的角色特征。
四、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是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融为一体,并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员、学生的亲密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加上教师科学引导,学生才会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间真正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同时,在师生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总结,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分享学生学习知识的喜悦。
五、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新课程和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展教师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发展成为可能。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作为新课程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与其他老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专业性评价的能力”,创设教学情景、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教学风格的能力,等等。
六、新课程的开发者。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转变角色,还要在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前转变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作为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接受者,更不是新课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开发新课程是教师专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有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承担课程开发的责任。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业素养,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拓展了自身专业活动的权利,尤其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教师更应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教师要从课程开发的外围逐步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从而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音乐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蜕变 篇11
【关键词】蜕变体验系统整合
一、观念的角色蜕变
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性教育”。教师必须从观念上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效果,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把教学时间放在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上来,在活动中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学生,营造一种接纳、支持和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其次,要建立全新的师生观。转换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学会倾听学生心声,懂得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学相长”优良传统。
再则,要树立全新的教师权威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教师神化为精神领袖,具有绝对的权威。在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师生间的交流频繁和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应有的权威地位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而这种权威观念又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权威来自于教师的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好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
二、方法系统的角色蜕变
新课程理念提出后,我们更注意实践与合作也强调体验与探究,才知道原来的教学方法有何优劣之处。这就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音乐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20世纪以来的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结合我们的实际,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在这个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三、知识体系的角色蜕变
教师的知识素养是通过个体努力所获得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知识。新课程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注意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拓宽加深,又要考虑不断的汲取新的条件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知识。所以,知识系统的角色蜕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专业——一手绝活
专业知识是教师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教学能力和音乐能力。这两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音乐教学技能包括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简单乐器教学技能、合唱指挥技能等;教育教学技能包括分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2、文化——学科整合
文化知识是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在西方,早有人提出“要求尖端高,底座必须大”。在中国,也有“触类旁通”“博观而约取”的说法。
从历史的视角欣赏音乐,可以让学生准确而深度的理解作品。欣赏抗日战争题材的艺术歌曲时,就可以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欣赏:“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松花江上》;“一二·九运动”华北危急——《毕业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太行山上》……利用学生熟知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在歌声中审视历史,又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了他们本以为艰涩难懂的艺术歌曲,引起他们更多更广泛的思考,这种思考会远远超出音乐本身。
所以,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美术等各科知识,对音乐理解力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不断蜕变充实这些边缘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进行深刻的审美活动。这正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培训部的名言:“知识像鲜奶,纸盒上就印着有效日期。”
3、实践知识——要体验生活
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音乐时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的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新课程的主旨之一。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在课堂上旁征博引、思维敏锐,跳出音乐看音乐,用贴近学生思维的教学魅力强烈吸引和感染学生。
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我曾与学生共同讨论老狼的《同桌的你》、吕方的《朋友别哭》、韦唯的《爱的奉献》、费翔的《故乡的云》……最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最难忘的一首歌是什么?”教学实效说明,学生对各种歌曲的欣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还可以例举郎平的一句话“在意大利职业队打球,是给老板打球,要对得起钱。在美国打球,是娱乐性的。而在中国打球,是国家和人民的希望和重托,这里面有压力、有荣誉,更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让学生懂得理解作品要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差异,看人看事也应如此。
4、条件知识——用科研领域
条件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徐特立说:“一个懂得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教师。教起书来总是比较好一些”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这两个学科总是具有国际性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作为人类经验很文明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历史使命要求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变。
要懂得在教学中学习,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要善于在教学中研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总结——再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浅谈历史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12
首先, 教师要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
在封闭的指令性课程模式中, 本应作为课程主体之一的教师, 其职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行政主体既定的课程规范, 即比较被动和消极地执行已被审定的课程计划。而新课程的非同寻常之处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积极性而予以全方位和主动地介入, 其中包括对新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这标志着教师将以自己对特定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而鲜活地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 从而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地凸显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教师即课程。其一, 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理论的宏观发展趋势, 优化自身的课程理论素养。没有课程理论的高度自觉, 就没有课程实践的深刻创新。其二, 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历史新课程教材中每节课都设计有“各抒己见”、“看图学史”、“史海拾贝”等板块, 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教师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兴趣、能力, 对教材中众多的内容精心选择, 取其重点, 为我所用。教师也可以就一些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余通过相关的书籍、网站、影视作品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 将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也就是说, 教师有责任对已审定使用的教科书作出相宜的“裁剪”, 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如何取舍、增删与否, 理应从该地、该校、该生的实际情况着眼而作出富于针对性的设计, 不必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三, 教师对课程的创新性实施。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而且自身首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新教材中一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活, 如高一历史上册主题二人类生活中社会生活单元包含有“饮食”、“居住”、“交通”等教学内容, 不少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所接触的, 对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这些内容可以说是“生活中的历史”,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 指导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资料, 进行“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酒文化”等专题研究。通过讲述主要历史发展线索, 让学生课外研究并展示、交流研究成果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 也鼓励了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其次, 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转变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课程与教学, 存在着严重的唯知主义倾向, 使原来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课程异化为以复制系统知识为目的的大工业生产式的流水作业, 进而导致人性的工具化和畸型化。而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再以课程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自居, 其职能将变“知识施予”为“教育交往”, 以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在这种合作伙伴式的交往中, “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 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作为全人格和全心灵的交往者, 教师既不视学生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 也不被学生视作获取课程知识的对象和手段, 从而历史性地突破了互相功利化和互相物化这种偏狭的课程模式。这里, 新课程尤其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坚定的理念, 即民主理念和生本理念。任何课程的教学, 都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热情和想象力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其中,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教学尤甚。而创新型人格的优异品质, 诸如对既定学理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 乃至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和思维进程的飞跃性等等, 均需在民主化课程氛围和无边界对话中予以充分发展。
最后, 教师要由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评价观, 内涵窄浅, 标准单一, 教师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 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而课程改革纲要标举“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 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 并且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 不但“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 教师就应选择相宜、多样的评价手段。教师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悦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无异于自由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才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如同法官裁断那样超然于对象之外, 而应以心灵拥抱心灵, 以激情点燃激情。以肯定和表扬为主, 对学生虽不成熟或不周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 尤宜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 摒弃求全责备, 多用鼓励语, 使学生为满足教师的热忱期待而挥洒出自己探索求真的激情。总之, 作为课程评价者的教师不是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 而是激发其建立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课程所凸显的基本价值取向, 与世界课程改革的宏观走势保持和谐的同步。它必然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换, 促成其包括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之优化, 进而历史性地推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推荐阅读:
新课程教师的角色10-07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10-21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心理适应08-20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新定位10-10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09-25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读后感09-22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给自己的角色定位07-01
谈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换09-13
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09-04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