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2024-10-09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通用10篇)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1

一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 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二 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 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二 国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趋势

1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理论化和现代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5加大课程难度,实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三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过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修改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五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 新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为此,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伙伴关系,一要尊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二要民主,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七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资助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转变学生单

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3合作学习,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积极意义。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促使学生不断反省、提高。

八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独立性 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九 综合实践活动

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三课时。内容:1 信息技术教育 2 研究性学习3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 劳动与技术教育。特点:1整体性 2 实践性 3开放性 4 生成性 5 自主性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十 现代你们信息技术队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促使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和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一 多媒体教学

优点:1激发学生兴趣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隐患:1 颠倒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大容量导致教学重难点模糊不清盲目利用,浪费教学可用资源不顾实际强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上好多媒体课的方法: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性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讲究画龙点睛,适度动用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交叉设计合理,智能性好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2

与其他高校一样, 高师院校毕业生 (1) 就业压力同样很大, 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指向教师, 而若想成为一名教师则一般要参加教师公开招聘考试 (以下简称招教考试) 。从招教考试中暴露出了高师院校毕业生在考试知识的准备和就业技能上的诸多不足。本文试图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 通过研究现行招教考试模式特点来审视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希望能够对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带来些启示。

招教考试基本情况

1. 招教考试的性质

现行招教考试始于2003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的改革, 此次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这是一种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 是由地区教育局或人事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近年来, 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各省市考核制度基本统一。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 (教师[2009]2号) 的颁布, 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的制度开始全面推行, 形成长效机制。但招教考试不是由国家组织或省级教育部门组织, 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教材, 各地的考试内容不尽相同, 大部分地区没有统一考试大纲。

2.招教考试的程序

招教考试主要采用当地教育局或人事局组织公开考试的聘用机制, 教育局或人事局通过地区教育网或人事网发布招聘简章, 考试程序包括考核、审查、录用、签约等。考核分初试与复试两部分, 初试主要测查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复试主要是测试应聘人员的授课水平和能力。

招教考试的模式、内容分析

全国各地的招教考试, 基本上都是根据地方情况制定考试计划。考试模式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 初试以公共知识笔试、专业知识笔试为主, 复试以说课、试讲和面试问答为主。

1. 初试模式、内容具体分析

大多数省市的初试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改革、教学技能与实践、教材教法与教案;专业知识为各科相应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据粗略统计,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公共知识) 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一般为40%, 而专业知识部分所占比例较大, 占60%。有的省市则根据实际考核的需要, 加大对教案编写的考查, 甚至分值高达40% (基础知识30%, 专业知识30%) 。

概括起来, 各省招教考试初试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两个方面, 具体如下: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招教考试初试部分模式和内容的分析, 可以发现初试有如下特点: (1) 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2) 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 (3) 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2. 复试模式、内容具体分析

总结各省招教考试复试部分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说课、试讲和面试问答两个部分, 具体如下:

复试按学科和学段 (小学、初中和高中) 分别进行。教材以及教材的版本一般会在复试通知中指定。说课、试讲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试讲”是一种课堂行为。“说课”在于说明对一定的教学课题“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设计思想的分析、概括, 原则上是对教案的设计阐述;“试讲”是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学设计、分析与教学技能, 也就是说, “说课”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 “试讲”是指教学的设计及其分析的实施。概括地说, 复试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特点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现行招教考试的考察方向及目的已经相当明确:一方面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有效地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高师院校毕业生在招教考试制度下出现的问题

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大学里学习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知识, 可到了参加招教考试时, 却有相当部分学生并不具有比非师范类高等院校毕业生更加明显的优势, 许多非师范毕业生通过较短时间的备考也能在招教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就给我们的高师院校敲响了警钟, 表明我们的高师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经过了七年多的不断完善, 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补充, 逐步系统化和独立化, 与高师院校毕业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招教考试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而高师院校却仍然保留着其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仍然按照过去对教师人才的要求去培养师范学生, 不能充分建立和社会教师人才需求的沟通机制, 不能及时根据社会对教师人才的考核标准调整课程设置, 这样便出现了以下尴尬的情况:高师院校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参加各科考试的成绩可能很好, 然而一旦进入教师招聘考试那种多学科结合并且联系实际的考试时, 却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许多高师院校毕业生由于缺乏招教考试要求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技能, 不得不在社会上参加一些针对招教考试的专题辅导班, 使得这些辅导班的生意相当火爆。但这些辅导机构很多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 不能保证给高师院校毕业生提供针对招教考试的专业、权威的指导。

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启示

结合现行招教考试以及目前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情况, 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0]11号) 为指导,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师院校应更加重视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近几年, 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虽然开始得到重视, 但不少高师院校仍然认为就业指导只是一种信息政策的传达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很难帮助学生在从学校跨入社会的转变中做好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因此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所以高师院校应本着对学生更加负责的态度, 重视招教考试对高师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0]11号) 文件的精神, 改革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

2. 根据招教考试的要求和特点完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应改变过去的那种不适应现行招教考试制度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把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要与教育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根据国家对于师范毕业生的最新就业政策, 紧密结合符合招教考试的特点, 使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目的更明确。开展示范课程评选和教学经验交流, 努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质量。建议有条件的高师院校设置针对招教考试的指导教研室, 鼓励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 加强对校级领导、专职教师、院系辅导员的培训。建立针对高师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咨询室, 结合学生个人特点, 有针对性地提供招教考试相关政策、考试辅导、职业规划等帮助。逐步形成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 以个性化职业咨询和辅导为辅助的具有高师特色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 充分利用与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进一步加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近年来随着招教考试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 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补充, 逐步系统化和独立化, 与高师毕业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大。招教考试的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提高, 针对这种变化趋势, 如何充分利用跟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加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成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选任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时候, 应选任对招教考试相关考试科目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 比如针对招教考试中笔试部分通常会考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特点, 就应当选任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 一般应选任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老师。针对相当部分省市还会考到职业能力测验这个科目, 则应选任对职业能力测验有过深入研究的老师来讲授。复试部分是分不同学科进行考查的, 主要考查考生在所报考科目方面的实际教学能力, 特点是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所以针对复试部分应根据学生所希望报考的科目, 选任相关科目主要负责教学实践课程讲授并且对复试环节相关要求非常熟悉的教师担任。校外还可以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教师招聘主管部门的人员做客座教师, 通过他们高师院校学生可以更深入细致地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 了解招教考试的特点和要求, 以弥补校内教师在招教考试知识与经验上的不足。同时,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请顺利通过招教考试的校友来校作报告。校友参加招教考试的经历可以给将要参加招教考试的学生们提供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大量实用性很强的经验, 使就业指导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 充分考虑高师院校学生的个性差异, 切实提高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现阶段高师院校还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就业指导课程针对性不强, 从而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目前大部分的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 仍然仅仅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 简单概括地介绍一些面试技巧等方式、方法, 而没有认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进而针对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得到针对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 而失去或是削弱了对于学生个体指导的有效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如何使他们在招教考试中充分展现优势, 弥补自身不足, 这是就业指导中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高师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中, 应该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除了在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以班级授课的方式进行就业指导外, 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 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个性化辅导应主要针对复试环节, 复试是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察, 充分体现出考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而这种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最终的录取结果。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复试环节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包装设计”, 包括仪容仪态, 言谈举止, 讲台风格等等方面, 切实提高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

总之, 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建设具有高师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 把招教考试作为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指导项目, 充分做好对招教考试的调查研究, 完善高师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跟招教考试相关的人力资源, 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全方位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教师考试网.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的性质程序及内容.[EB/OL].http://www.htexam.org/ZTaught/BKZL/KSJQ/201007/2784.html.2010-7-31.

[2]华图教育网.2010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备考攻略手册.[EB/OL].http://www.htexam.com/JXHT/ShowInfo.asp?InfoID=44503.2010-5-27.

[3]潘愚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49.

[4]徐幼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赵文莉.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喻永红.发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6.

[7]李雄, 刘山川.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0.

[8]阮朝辉.大学毕业生就业现象及其本质的理性追问[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5.

[9]陈宇光, 温贻芳, 高慧.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

[10]张丽娟.高师课程设置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28.

[11]高海生, 傅军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政治教师;知识结构;应对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9-03

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即“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为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政治教师应率先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做新课程的实践者、推动者,其知识更新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适应社会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知识结构。

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独特的教学方法

1.作为政治教师不仅要信仰而且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具备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政治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处于今天这种社会转型时期,新旧观念的冲突,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打破了以往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一种价值观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我们的一些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这样一种开放的教育环境,如果政治教师本身都不善于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不精通马列主义,那么,在作为传播马列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的政治课堂上就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也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2.政治教师还要掌握传播学科专业知识的独特方法。新的政治课程标准教材没有按照过去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线而编排内容,而是以主题内容重构体系编排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调整教学设计的思路。作为中学政治教师首先应了解新课程增、删了哪些内容,新增内容以何种形式呈现。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不同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尺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认知目标做一次性处理或任意拔高。对新增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内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来决定取舍。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做认真分析,有些内容作为显性知识点虽然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隐性体现,因此政治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富有创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二、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学生需具有较为广博丰厚的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实施通才教育,加强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促进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实施通才教育,教师首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如果只满足于本学科的知识,那就成了井底之蛙,跳来跳去只看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在教学活动中难以触类旁通,也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的学生;同样,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果仅满足于自己任教的一门学科的知识,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照本宣科,而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就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的。面对综合科目考试迅速发展态势,我们作为文科综合科目的政治教师,更应该认真审视,尽快地适应高考改革的步伐,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教学中要把政、史、地三门学科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有机地整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达到知识传授的创新,实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这就不能不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快熟悉相邻学科知识,如果没有对相邻学科知识的了解,也就不可能在协同教学中发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因此,新形势下的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宽泛的基础知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

三、要有教育和心理科学的知识与施教能力

教师要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必须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知识,而要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必须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目前,政治课一般是不怎么受重视和欢迎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认识、改变教学方式,才能较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说,一个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得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如教学对象、教材、教法等等,而研究教学对象就不能不学点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教材就必须要懂得教材教法知识,研究教学方法就得学习教育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等,承担起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正确评价学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实效,才能在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教学认识得以深化。当然,要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应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目前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相对较低,要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不仅要懂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自我修养,在自觉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同时,还应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经常剖析自己,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提高自控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影响学生。

四、要有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熟练运用能力

在信息时代,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这为政治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作为政治教师要认真把握好这一机遇,熟练掌握计算机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教学所需的信息资料,筛选网络资源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准确及时地提供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教案加粉笔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必然会被淘汰。我们政治课堂上的“闷课”现象还很普遍,教学双方没有处在一种积极的、愉悦的主动交流状态,严重损害了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及声誉,同时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而要改变这种“闷课”现状,使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有效途径。而政治教师作为文科老师,本身对现代教学技术了解不够,动手操作能力更无法与理科教师相比。所以政治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逐渐掌握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等,特别是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思政教学活动更直观、生动,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效率。例如,在讲到消费者有哪些合法权益时,若像以往一样照本宣科,或让学生看看书,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也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通过精心制作课件,搜集并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典型的声像资料,诸如南方某游览区缆车坠毁事故、广东某一超级市场对顾客进行非法盘查、搜身并剁去四个手指的案例等等,再让学生根据播放材料有感而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我们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

五、要有新课程相关知识与操作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法的内含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和具体的操作要求,勇敢地将理论付诸实践,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防止那种嘴上讲的都是新课程理念,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例如,在最初采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不知如何进行合作学习、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要及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如,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次实践,直到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新时期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政治教师的担子不轻,为了适应社会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能停留在过去那种“职前学习,管用一生”的状态,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技能,把自己的“一桶水”变成一条小河,常流常新,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4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1.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

答: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只在形式上用等级取代百分制,并未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虽然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主体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体上仍停留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习,重显性轻隐性,重短期轻长期”的旧评价机制上。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在评价标准上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在评价方法上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自己、同学、家长没有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2.你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还实施过哪些学习评价方式?有什么心得?

答: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即兴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加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中,我运用等级+A、B、C(清楚、规范等)+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通过这些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成长记录袋是不是越鼓越好、越杂越好、越美越好?如果各科教师都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会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成长记录袋内装的应该是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如:一次做得好的数学作业,一次表示进步的口算等。因此,成长记录袋并不是越鼓越好、越杂越好、越美越好,而应是来自于学生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可以从各科材料中选择体现自己特长或进步方面的实物装入袋中,同时,袋中的材料应是动态的,学生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4.请你谈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教学中差异性评价的联系。答:教学中差异性评价首先要确立“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新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更新学生评价的内容,综合运用学生评价的多种方法,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成果,如何使每一位学生(不管是学业出色还是比较勉强)在选择、整理、丰富、反思自

己小档案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使每个人的手中都拥有代表成功的实实在在的样例,其间教师的鼓励指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特别是赏识理论的学习。教师的评价常常会影响一些学生的想法,甚至是一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议时注意委婉,指出努力方向。

5.有一位教师认为,作业要成为学生与教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所以作业批改不再是一种评判,而是一种对话。对此,你有何看法?

教师招聘考试法律法规知识点汇总 篇5

法律法规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的模块,而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复习。面对法律法规,大部分同学是比较困惑的,比如:法条太多,看不过来;看着就想睡觉,花了时间还记不住;不知道怎么考,需不需要记住是哪部法律第几条呢?花大量时间去记感觉划不来,不记又不行,毕竟每次考试都占了一定的比重。所以,今天中公讲师就给大家来讲讲,法律法规那些事。

法律法规在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的考法主要有两种: 1.考察对“数字”的识记 2.考察归责问题

第一种考察方式大部分以选择判断为主,只需要大家汇总识记即可,第二种方式可能会涉及到材料分析题,需要大家理解把握。

1、数字类识记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6月29日修订,2006年9月1日起实施。

(3)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6)每年九月十日为教师节。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1991年9月4日公布;2006年12月29日第一次修订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2012年10月26日第二次修正,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8)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9)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11)收留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或者在二十四小时内及时通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所在学校或者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12)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13)人民法院审判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员或者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依法组成少年法庭进行。对于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

特别提示——1999版原文表述: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

(14)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每年进行一次。

(15)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16)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1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6月25日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行政部门收到调解申请,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调解,并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调解。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18)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应当身体健康,具备相应准驾车型3年以上安全驾驶经历,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没有记满12分记录,无致人伤亡的交通责任事故。

(19)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

(20)文化部门依法禁止在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并依法查处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查处取缔擅自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2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22)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3)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24)学生承担法律责任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负刑事责任。不满14周岁的人,一律不负刑事责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已满14岁不满18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处罚,不满14周岁的人,免予处罚,但可予以训诫。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损失或损害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2、归责类

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的责任类型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在做题时,基本的判断原则是与财政有关的是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一般会出现以下关键词“构成犯罪的”、“造成重大伤亡或财产损失”;除以上两种以外的责任则为行政责任。

(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的,由同级人民政府限期核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教育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的经费,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篇6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育要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通过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素养的提升和个体内在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基础的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和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内在身心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就是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必须接受的,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9年)的教育。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小学和初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为所有儿童升入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整个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初中教育的普及才能顺利地开展,才能顺利地达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1.普及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此小学教育具有最高的普及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我国初等义务教育和中等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初级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权利,从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基础的教育,为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奠定基础。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初等教育,一方面为学生个体将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准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通过教育公立化和法制化,尤其是国家法律的强大力量予以保证实施的,因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应该共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既要注重数量目标的实现,更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小学教育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教育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具有合格的师资,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小学教育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小学教育就已经比较发达,小学分布于国学和乡学之中。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孔子为首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积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发展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又叫“国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女童、边缘贫困山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都应该得到保证。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颁布了大量的教育文件和政策,要求“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小学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小学教育是个体整个教育和学习历程的基础,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因此,要加大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就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一贯制,在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三、小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其根本任务就是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地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所有儿童能够顺利升入初中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从实际来看,小学教育就是初中的基础教育和准备教育。具体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发展特征,既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专业知识 篇7

一、填充题:(16X1.5=24分)

1、《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2、综合探索领域的美术活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3、中国古代第一幅真正的绘画实迹是战国时期的帛画。

4、《林泉高致集》中的“三远”指的是(高远)、深远、(平远)。

5、清朝是中国年画的鼎盛时期,其三大主要产地是(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苏州桃花坞)。

6、中国画按题材分类有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8、古希腊时期神庙建筑的三种柱形分别是多立亚式、(爱奥尼亚)、(科林斯)。

二、选择题(8X2=16分)

1、(c),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

A、2000年7月 B、2000年11月 C、2001年7月 D、2001年11月

2、大型油画作品《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时期(b)的作品。

A、靳尚宜 B、董希文 C、何孔德 D、王式廓

3、课程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a)。

A、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情感、态度和世界观C、情感、方法和价值观 D、情感、方法和世界观

4、油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的作者是(b)。

A、吕德 B、德拉克洛瓦 C、席里柯 D、达维特

5、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农民画家是(c)

A、荷尔拜因 B、米勒 C、勃吕盖尔 D、丢勒

6、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作者是(b)

A、苏里柯夫 B、列宾 C、克拉姆斯克依 D、列维坦

7、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使用的透视方法是(d)

。A、平行透视 B、成角透视 C、倾斜透视 D、散点透视

8、北宋山水画代表性作品《溪山行旅图》的作者是(b)。

A、张择端 B、范宽 C、马远 D、黄公望

三、简答题:(20分)

1、简述印象主义画派(6分)

答: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2、简述美术课程标准中“设计o应用”学习领域?(7分)

答:“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3、中国画中的“没骨画法”是谁所创?主要特点是什么?(7分

答: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钩勒、直接以色彩绘画物像的画法。

没骨画法相传为北宋徐崇嗣所创,此后画者极少,清初的恽寿平是复兴此画法的大师,影响近代甚大。

没骨画法也以使用熟纸较恰当,因不用墨线,故以留白的「水线」来曲分前后叶或花瓣与花瓣之间的关系,有以白当黑 的味道。)

四、问答题(2X10=20分)

1、“扬州八怪”是哪八人?他们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 扬州八怪,并不专指某八个人,实际上是泛指代表扬州画坛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已经是职业化的文人画家或是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

他们的共通特点是︰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其中较有名的如下︰

金农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

郑燮的兰、竹,例如《丛竹图》、《兰竹石图》.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

李鳝的写意花卉。

黄慎和罗聘的人物。

华嵒的小写意花鸟。

高翔的山水画。

2、结合具体教学课例谈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

公共部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5分)

1.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忠诚于人民的。

3.《教师法》规定:教师应不断提高和业务水平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化的教育理论知识。

5.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教师备好课必须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等三方面的工作。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1分,共5 分)

1、《教育法》规定: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有(d)①培训 ②考核 ③、奖励 ④培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c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团结协作”具体要求是(b)①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②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威信③关心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志 ④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

A、教学活动 B、社会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三、简答题:(共10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是什么?(4分)

答: 树立职业理想

强化职业职责

提高职业技能

2、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至少写出三种)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与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研究法

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8

欢迎来到河南省公务员考试网,河南公务员考试论坛版块提供河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

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

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

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1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1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

1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1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9

就像招聘通知上面说的,综合知识会考查那么多方面,貌似和公务员考试内容相似。但是题目并没有公务员考试那么深奥,那么专业。

我的复习经验1:考前试着复习过公务员考试用的行测书,政治、法律等等常识,硬着头皮看了几次决定放弃复习。

因为这几次花了这么多小时看,问问自己有何收获,几乎零。本来高中就是理科的嘛。。我的复习经验2:平时qq、微信上跳出来的腾讯新闻都喜欢看,打开电脑360的搜索栏也有每天的头条新闻,首页上的其它新闻,还有腾讯新闻等等,看到感兴趣的都会浏览。以上就是我为综合知识所做的全部复习了。其实并没有参考书、复习资料,算是裸考了。题型大致是这样的:

一、单选题(每题0.5分)、多选题(每题1分)一共60个,好像多选题比单选题多5个或者10个。

不少题考察的是最近的新闻,比如体育方面,2013年的冬奥会已是第几届;文学方面,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久前不是去世了么,有个多选题问哪些是他的作品。另外也有几个教育理论方面的题目吧。

【个人经验】这些新闻也不偏,考察的也不深,平时多关注。不确定的太多了,由于题量大,就不要一个个纠结了,俺就凭感觉地选个答案就过。

二、材料分析题(3-4个小题吧,分值也记不清了)

有一个材料题是说“学区房”的(好吧我没见识,第一次知道这个词),读了材料即使没听过也能明白学区房是什么,问题好像是分析学区房的利弊吧。

【个人经验】每个材料都会有2个以上的小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好像也有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吧,分条陈述,越多角度越好。

三、作文题(真的记不得是几十分的分值了)

给了5则材料,其中有今日新闻中海南春游小学生出车祸的事,还有韩国失事客轮的事(客轮上不是很多学生也......)。几则材料都是关于学生春游安全问题的,要求以“春游与安全”为话题,写1000字作文。

教师招聘考试《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概括 篇10

一、单项选择题

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A.杜威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3.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虽然看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记住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存瑞的形象却始终难忘,这是()。A.意义识记 B.机械识记 C.有意识记 D.无意识记

5.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的()。A.常模参照评价 B.配置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6.中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学生 B.班会活动 C.建立学生档案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7.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 D.社会性质

8.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思想改革

9.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10.暑假了,小红既想跟着姑妈去黄山旅游,又想留在家里看喜爱的动画片,这时她面临()。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矛盾 D.多重趋避矛盾

11.()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A.希波克拉 B.冯特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12.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过渡,自然引出新知识的导入方法是()。A.情境导入法 B.激疑导入法 C.衔接导入法 D.典故导人法

13.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4.()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动机 D.兴趣

15.“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夸美纽斯 C.华生 D.赫尔巴特

16.以下不属于动机的机能的是()。A.激活功能 B.转换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整功能

17.说课最基本的内容是()。A.说学生 B.说教法 C.说教材 D.说教学程序

18.下列不属于学生申诉制度的被申诉人的是()。A.学校

B.学校教师 C.学生家长

D.学校工作人员

19.结课的()原则,要求结课要及时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A.目的性 B.启发性 C.一致性 D.多样性

20.最近发展区是由()提出的。A.瑞士皮亚杰 B.奥地利劳伦兹 C.美国桑代克 D.苏联维果斯基

21.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的规律。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平衡性

22.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中间型学制

23.“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统合性 D.复杂性

24.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25.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2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27.教师的哪一种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A.专断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综合型

28.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29.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政治需要 B.科技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D.产业革命

30.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二、名词解释 31教学工作计划 32教学工作总结 33结束技能

三、填空题

34._________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3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_,_______。36.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划分,学习的迁移可以分为_________和 _________。37.注意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征。

38.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包括有关________的各种信息和与________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39.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________,其作者为________。40._________是心理学与教育情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的科学。

41.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的操作者是_________,他认为_________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2.国家建立以_________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

43.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_________、去人性化和_________。

44.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________记忆,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________ 记忆。

45.对后进生的教育,除了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的人格,还应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的 ________。

46.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4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 _______的过程。

4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的暂时停顿现象,称为________。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49.试分析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50.简述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51.简述情感对人的影响。

52.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谈谈你的看法。

五、论述题。

53.试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步骤。54.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上一篇:小学英语作文作文下一篇:人情如风,有冷有暖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