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2024-10-04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共6篇)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命题热点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确立的依据。

3.小学教育的目的及发展的目标。

考点精讲

第一节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振兴。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个人的终身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影响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无论是国家领导人、高级专门人才,还是普通的劳动工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培养的。小学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初级阶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小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小学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高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的需求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智力、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生产需要劳动者拥有越来越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者越来越智能化。科学技术上的竞争,也是教育上的竞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知识更新和淘汰的速度加快,每个劳动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在现代物质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教育不仅培养了社会生产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培养了各行各业有文化、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由于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基础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和素质,小学教育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不能忽视。

(二)教育要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校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主要阵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小学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基础和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通过教育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班人,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素养的提升和个体内在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

二、小学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体系之内,小学教育占据特殊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需要基础的小学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最佳阶段,这个阶段更是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人的兴趣、习惯、志向、性格、智力特点基本上都是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起来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记忆力很强,很有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他们善于模仿成人社会的生活和事件。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个体终身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开端。这个时期,儿童具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这种意识还不够全面和稳定。因此,教师在儿童的这个发展阶段逐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养成认真负责、诚实和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性格;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感知力,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促进儿童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注意能力和专注性。小学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基础教育。小学教育使儿童内在身心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使儿童形成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通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学习,儿童不仅形成了对世界、对自然的初级看法和认知,而且逐步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同时,通过对特定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道德原则的认知,能进一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三、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就是法律所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所必须接受的,而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具有强制性。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9年)的教育。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创造条件,保证子女接受法律规定的教育。

小学和初中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小学的任务就是为所有儿童升入初中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只有整个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初中教育的普及才能顺利地开展,才能顺利地达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1.普及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起点,因此小学教育具有最高的普及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我国初等义务教育和中等义务教育的贯彻落实。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促进每一个孩子在学校的初级发展。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权利,从而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基础的教育,为将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奠定基础。

2.基础性

小学教育是具有基础性特征的初等教育,一方面为学生个体将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准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

3.强制性

小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是通过教育公立化和法制化,尤其是国家法律的强大力量予以保证实施的,因而小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权利,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应该共同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既要注重数量目标的实现,更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发展小学教育首先要端正教育思想,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教育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要具有合格的师资,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学校教育出现之后,小学教育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小学教育就已经比较发达,小学分布于国学和乡学之中。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以孔子为首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一、近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小学教育进行了改革,积极普及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发展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二、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又叫“国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女童、边缘贫困山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教育都应该得到保证。儿童、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基础教育为人的健康成长、人的社会化创造了机会,为每一个人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工作和服务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身体素质基础。只有小学教育办好了,才能确保更高一级教育的顺利开展,才能为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颁布了大量的教育文件和政策,要求“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人类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的、逐步上升的过程,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必须建立在小学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对于受教育者个体来说,小学教育是个体整个教育和学习历程的基础,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因此,要加大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连贯性与衔接性,就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因而,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九年一贯制,在小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小学与初中教育的衔接。

三、小学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其根本任务就是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地发展,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所有儿童能够顺利升入初中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从实际来看,小学教育就是初中的基础教育和准备教育。具体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就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发展特征,既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共性,又要考虑到每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包括: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的基本能力,学到一些自然知识和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爱美的情趣、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全面发展教育决定了小学生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从德育角度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智育方面来看,就是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阅读、书写和计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增强学生意志力的发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美育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要形成劳动的观点和养成参加劳动的习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每一种品质的发展都影响了其他各育的发展,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儿童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2

一、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 即Competence。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 (David C.Mc Clelland) 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以来, 20世纪80年代胜任力成为一个前沿的管理理论, 我国的研究人员逐渐从单纯介绍西方的理论, 进入深入了解西方理论, 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和模型。

1. 冰山理论

Spencer等人 (1993年) 经过二十多年对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 提出一个人的岗位胜任力就好比一座冰山, 戴维·麦克里兰德教授提出了冰山模型式的胜任才能模型, 从质量和才能层面论证了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他认为能够用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将某一工作 (或组织、文化) 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普通者辨别开来。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胜任才能, 是决定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特征。心理学指出, 越是内在的、深层的素质, 越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而且对工作业绩的预测作用就越强, 效果就越稳定。浅层的知识和技能只是露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 是基准性胜任特征, 是对胜任者最基础的素质要求。价值观、自我概念、个性、内驱力这些特质, 都潜藏在水面以下, , 它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如图1所示。

2. 洋葱理论

2003年彭剑峰从另一个角度对冰山理论进行分析基础上, 提出胜任力由外层到内层, 层层深入, 最表层的是基本技巧和知识、里层核心内容即个体潜在特征。如图2所示。

二、招聘能胜任体育教师角色需考虑的问题

1. 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的好坏。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考查, 是招聘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是专业知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资料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这种基础资料可由评价对象提供, 也可以由评价主体主动收集。如应聘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简历是教师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能较有效地反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经历等, 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的测试是评价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常见手段, 可采用笔试或面试来进行, 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 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

2. 专业技能或能力是体育教师胜任力基础

专业技能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是教师胜任力的基础。在招聘体育教师时, 就重点考查两种专业技能。一是前教学技能。前教学技能指没有学生的参与, 教师在备课、评价或其他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技能, 它需要教师独立思考, 较少受到时间的限制。由于前教学技能不涉及到学生, 目前国外常采用“包内”测验形式。测验中, 被测者会收到一包材料, 模仿教师公文包中准备带回家自行处理的教学任务或问题。每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单独或同时运用知觉技能、实施技能、决策技能, 由此可进行相关技能的测评。它需要体育教师独立思考, 是对专业技能的有效测评方法。二是相互作用技能。相互作用技能指教师在与学生相互作用过程中运用的技能, 它需要教师做出迅速的、直觉的反应, 对于它的测评主要包括运动技能测评、知觉技能测评、决策技能测评和实施技能测评。目前, 在体育教师各种招聘中, 常采用是相互作用技能测评, 尤其是用课堂教学效果来对教师的相互作用技能进行测评, 具体方法有教学观察、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其实前教学技能是相互作用技能的前提, 是教师教学效果重要影响因素。另外, 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能力, 是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成效的有力保障。因此, 在体育教师招聘工作中要注重前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考查。

3. 专业发展动机是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内在动力

专业发展动机是驱使教师职场生涯中朝着专业化教师这一目标不断前进的推动力, 是影响其专业发展进程及水平的内在的核心因素。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唤醒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激励和维持教师为达到专业化教师这一目标而作不懈努力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越强烈, 就意味着教师投入专业发展的热情越高, 所作的努力就越大, 所能达到的专业水平也就越高。专业动机反映了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情况, 直接影响着教师从教思想的稳定性。

在体育教师的招聘过程中, 要考虑专业动机, 不同的专业动机对教师职业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由此而引起的对教师职业的体验和态度也是各有差异。属于奉献型 (认为教师可以为社会作出特殊贡献) 的体育专业动机, 由于本身热爱体育教师工作, 就能克服种种困难, 认真去做好专业上的各项工作, 甚至会产生一种以苦为乐, 以失为得的享受型心态, 能较好地体验到职场的乐趣与领略到自身的价值, 在这种“体验”与“领略”之中, 甚至会伴随而生发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幸福感, 而“职业幸福感是从业者进取最持久有力的驱动源”。因而, 属于奉献型专业动机的体育教师就会对专业发展起着一种巨大的驱动作用。反之, 如果是属于无奈型,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影响专业发展进程。由此可见, 专业动机的显著差异是造成教师工作的满足感和失败感主要因素这一。这种差异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体育教师的招聘时, 要对其专业动机进行专项测试, 从中选择奉献型、有成就感和责任感的体育教师。

4. 专业态度是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源泉

专业态度也即专业情意, 指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 是基于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一种精神。面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在招聘体育教师时, 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查专业态度:一是在对待师生关系上。现代教育强调的是教师要尊重和欣赏学生。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 还需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自己的体育爱好和特长, 因而教师要赏识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二是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现代教育强调合作。现代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性, 所以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 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体育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 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科目教师的教学, 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 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 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三是对待自我上, 要不断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四是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形成完美的专业自我。专业自我的形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体育教师要对“自我”有明确认识、对“自我”有深度体验、对“自我”有较高调控能力。只有这样的专业态度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能胜任的体育教师。

总之, 从胜任力的角度招聘体育教师, 除了关注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外, 还要考查其专业动机、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要素, 这样才能把优秀的人才补充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为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2009.

[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3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是

()。

A.描述统计B.理论统计

C.推断统计D.应用统计

2.下列选项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A.服务满意度B.员工人数

C.籍贯D.利润

3.在抽样调查中,样本量是指()。

A.样本的个数

B.样本所包含的单位数

C.抽样框的大小

D.样本的可能数目

4.在抽样框中每隔一定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调查方式是

()。

A.整理抽样B.系统抽样

C.分层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5.在某一特定类别中的数据个数称为()。

A.均值B.众数

C.标准差D.频数

6.假设检验中第二类错误是指()。

A.接受正确原假设

B.拒绝正确原假设

C.接受错误原假设

D.假设设立不正确

7.当总体为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样本量为40,此时进行均值检验,应采用()统计量进行检验。

A.卡方B.t

C.FD.Z

8.下列四个相关系数中反映变量之间关系最密切的数值是

()。

A.0.6B.0.91

C.-0.8D.-0.95

9.度量了因变量与k个自变量的总体相关程度的指标为()。

A.相关系数B.多重相关系数

C.多重判定系数D.估计标准误差

10.某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绝对数量是 ()。

A.逐期增长量B.累计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D.增长速度

11.某企业2008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是2004年的3倍,比2007年增长20%,那么,2007年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比2004年增长()。

A.250%B.300%

C.150%D.60%

12.时间序列中在一年之内的周期性波动为()。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

C.循环变动D.不规则变动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质量指数的是()。

A.产量指数B.价格指数

C.员工人数指数D.销售量指数

14.用基期作为权数的指数为()。

A.拉氏指数B.派氏指数

C.综合指数D.平均指数

1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为()。

A.贫困B.温饱

C.小康D.富裕

16.国民总收入(GNI)的计算公式为()。

A.GNI=GDP

B.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C.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D.GNI=GDP+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17.在一个经济体中,影响家庭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是()。

A.可支配收入B.利率水平

C.价格水平D.节俭程度

18.记消费为C,投资为I,政府购买为G,税收为T,政府转移支付为Tr,则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

A.Y=C+IB.Y=C+I+G+T+Tr

C.Y=C+I+GD.Y=C+I+G-T+Tr

19.利率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杠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利率水平的提高会使国民收入()。

A.降低B.提高

C.不变D.不确定

20.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与GDP缺口之间存在一种()变动的关系。

A.正向B.反向

C.不相关D.不确定

21.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主要目标,平衡国际收支目标与其他三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A.一致的B.矛盾的

C.既有一致又有矛盾D.不相关的

22.下列各种财政政策工具中,不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是

()。

A.累进税收制度B.转移支付

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D.政府投资支出

23.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工具不包括()。

A.公债与政府贷款B.法定准备金率

C.再贴现率D.公开市场业务

24.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是()。

A.货物和服务贸易B.收益分配

C.经常转移D.专利权交易

25.假定一国非充分就业,拥有足够的闲置生产资源,则通过本国货币贬值会使当期贸易收支()。

A.改善B.恶化

C.不变D.不确定

26.下列各项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中不属于新凯恩斯主义的是()。

A.货币供应量增加

B.需求拉动

C.成本推动

D.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

2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刺激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是()。

A.刺激资本形成的政策

B.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C.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

D.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

28.经济波动的最直接原因是()。

A.经济体制存在某种缺陷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D.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一致

29.以下会计假设中,对会计工作空间范围进行限定的是()。

A.持续经营B.会计主体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30.企业根据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A.可比性B.实质重于形式

C.重要性D.谨慎性

3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以下属于“损益类”的会计科目是

()。

A.应收账款B.存货

C.银行存款D.主营业务收入

32.会计账户有四个指标,包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B.期末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初余额

C.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

D.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33.“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中“借贷必相等”的含义是()。

A.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B.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C.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量和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量必须相等

D.任何一笔经济业务记入借方账户的金额和记入贷方账户的金额必须相等

34.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一台,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3 400元,发生运费1 000元,则计入固定资产的金额为()元。

A.23 400B.22 400

C.24 400D.21 000

35.收款凭证是用来记录()收进业务的记账凭证。

A.现金和金融资产

B.现金和银行存款

C.银行存款和金融资产

D.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

36.以下方法中不属于更正错账的方法有()。

A.直接涂改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字更正法

D.补充登记法

37.某公司在财产清查中发现材料盘亏1 800元,经查明,一般经营损失1 000元,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500元,不能理赔的洪水灾害损失300元,则最终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金额是()元。

A.1 800B.300

C.500D.1 000

38.以下属于资产负债表“非流动资产”项目的是()。

A.货币资金

B.固定资产

C.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D.未分配利润

39.利润表是依据()这一平衡公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费用以及构成利润的各个项目予以适当排列编制而成的。

A.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B.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成本

C.利润=收入-费用+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D.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40.以下财务指标中,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是()。

A.总资产报酬率B.净资产收益率

C.流动比率D.销售净利率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有()。

A.统计调查

B.文献检索

C.实验

D.调查机构发布的调查结果

E.图书中数据

42.下列关于统计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统计表是组织数据的一种有效形式

B.表头放在统计表的上方

C.行标题放在统计表的第二行

D.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能封口

E.统计表可用来支持使用者的观点

43.评价估计量的标准为()。

A.一致性B.无偏性

C.显著性D.有效性

E.综合性

44.相关关系按其变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

A.完全相关B.负相关

C.非线性相关D.不完全相关

E.正相关

45.下面关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该指数可反映通货膨胀状况

B.该指数能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C.该指数可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D.该指数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

E.该指数大于100,说明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综合物价水平下降

46.一般来说,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B.消费者的偏好

C.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D.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E.相关商品的价格

47.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政府干预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性D.垄断

E.公共物品

48.从收入法来测量,GDP包括()。

A.劳动报酬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固定资产折旧

E.净出口

49.下列各项中没有被计入中国GDP的是()。

A.电力公司排放的污染物造成的环境破坏

B.海尔公司当前生产但未能销售出去的空调

C.某房地产公司购买一块土地

D.某饭店厨师在自己家里烹制膳食

E.中石油设在外国的工厂所创造的利润

50.货币有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之分,下列各项中属于M1的有()。

A.纸币B.活期存款

C.定期存款D.货币市场存款

E.法定准备金

51.《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是()。

A.会计控制B.会计检查

C.会计核算D.会计监督

E.参与决策

52.以下账户中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是()。

A.长期股权投资B.固定资产

C.银行存款D.累计折旧

E.预收账款

53.某企业购入原材料200 000元,收到了销售方开出的发票账单,企业已经开出转账支票200 000元支付料款,材料尚未到达企业。记录以上业务需要使用的账户是()。

A.原材料B.在途物资

C.应收票据D.现金

E.银行存款

54.对账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A.账证核对B.账账核对

C.账实核对D.过账与结账核对

E.账表核对

55.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时,可能使用的表单是()。

A.往来账款清查表B.盘存单

C.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D.实存账存对比表

E.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属于抽样调查的范畴,是非全面调查。

57.统计量是样本的函数。

58.假设检验中拒绝域的大小与显著性水平有关。

59.假设检验的结果能证明原假设成立。

60.相关系数的大小与数据的计量尺度无关。

61.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62.若时间序列存在自然周期,在对其移动平均时,应根据周期确定移动步长。

63.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计算。

64.负外部性使得资源没有实现最优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正外部性则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6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最核心的指标。在GDP核算中,净出口应该计入当年的GDP总量。

66.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 index)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值,这一比值以经济体中全部的商品作为计算基础,可以较准确地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67.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68.根据IS-LM模型,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LM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斜率一定的条件下,如果IS曲线斜率小(即曲线平坦),则货币政策的效应就大。

69.汇率的表示方法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两种,其中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对应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在直接标价法下,本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反比。

70.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71.企业应该统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不允许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72.在借贷记账法中,“借”、“贷”反映经济活动的价值量变化的增减性质是固定的,不随账户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73.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74.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如果发现现金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将短款或溢余记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处理固定资产损益”,待查明原因后处理。

75.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目的金额,应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字填列。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一)2008~2009年间某超市三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数据如下表所示。

以2009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76.经过计算2008年三种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

A.11.4元/千克B.19.2元/千克

C.15.8元/千克D.16.8元/千克

77.2009年的销售额指数为()。

A.87.66%B.125.83%

C.97.85%D.135.94%

78.经过计算2009年的派氏价格指数是()。

A.95.25%B.105.68%

C.116.8%D.120.46%

79.经过计算三种商品的拉氏物量指数为116.4%,其含义为()。

A.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额综合提高了116.4%

B.报告期与基期相比,三种商品的销售量综合提高了16.4%

C.以基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D.以报告期价格为准,该超市报告期销售额比基期多收入

14 380元

80.拉氏指数与派氏指数的区别在于()。

A.两者计算时采取的基期不同

B.在编制长期连续性指数数列时用派氏指数较方便

C.拉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D.派氏物量指数的解释更符合现实意义

(二)为预测我国居民家庭对电力的需求量,建立了我国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单位:千瓦小时)与可支配收入(X1,单位:百元)、居住面积(X2,单位:平方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Y=124.3086+0.5464X1+0.2562X2

请根据上述结果,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对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下假设中正确的有()。

A.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B.随机误差项的均值为1

C.随机误差项之间是不独立的

D.随机误差项的方差是常数

82.回归系数2=0.2562的经济意义为()。

A.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B.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C.在可支配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减少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增加0.2562千瓦小时

D.我国居民家庭居住面积每增加1平方米,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平均减少0.2562千瓦小时

83.根据计算上述回归方程式的多重判定系数为0.9235,其正确的含义是()。

A.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和X2解释

B.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1解释

C.在Y的总变差中,有92.35%可以由解释变量X2解释

D.在Y的变化中,有92.35%是由解释变量X1和X2决定的

84.根据样本观测值和估计值计算回归系数 2的 t 统计量,其值为 t=8.925,根据显著性水平(α=0.05)与自由度,由 t 分布表查得 t 分布的右侧临界值为2.431,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接受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

B.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

C.在95%的置信水平下,2是由2=0这样的总体产生的

D.在95%的置信水平下,居住面积对居民家庭电力消耗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85.检验回归方程是否显著,正确的假设是()。

A. H0 ∶1=2=0; H1 ∶1≠2≠0

B. H0 ∶1=2≠0; H1 ∶1≠2=0

C. H0 ∶1≠2≠0; H1 ∶1=2≠0

D. H0 ∶1=2=0; H1 ∶i 至少有一个不为零

(三)某企业上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年初数和期末数如下(单位:元):

该企业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4 000 000元,利润总额400 000元,应交所得税100 000元,利息支出15 000元。本年1月份发生的部分经济业务如下:

(1)企业销售A产品10吨,账面单位成本600元/吨,单位售价800元/吨,企业开出发票账单,货已发出,销售货款尚未收到。

(2)向希望小学捐款5 850元。

(3)购入不需安装的新机器一台,以银行存款支付价款及其他费用125 000元。

(4)结算本月应付工资总额86 000元,其中生产工人工资52 500元,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9 0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24 500元。

86.发生经济事项(1)时,企业在销售实现和结转成本时需要编制会计分录有()。

A.借记“应收账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B.借记“主营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C.借记“银行存款”8 000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8 000元

D.借记“其他业务成本”6 000元,贷记“库存商品”6 000元

87.上述经济事项(4)发生后,影响利润报表项目()。

A.“主营业务成本”增加52 500元

B.“主营业务成本”增加61 500元

C.“管理费用”增加24 500元

D.“主营业务成本”增加86 000元

88.上述经济事项(2)发生后,会对利润表()项目产生影响。

A.主营业务支出B.其他业务支出

C.管理费用D.营业外支出

89.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发生上述经济事项(3)后,与年初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相同比率比较,则本年()。

A.流动比率下降B.速动比率下降

C.资产负债率下降D.负债与权益比率下降

90.运用上年有关资料计算上年期末的以下比率,其中正确的有()。

A.资产负债率=43.33%

B.总资产报酬率=12.31%

C.销售利润率=7.5%

D.净资产收益率=15.79%

二○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标准答案(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分,每小题1分。)

1.C2.C3.B 4.B 5.D6.C

7.D8.D9.B10.C 11.C 12.B

13.B14.A15.C 16.B 17.A 18.C

19.A20.B 21.C22.D 23.A 24.D

25.D26.A27.B28.D29.B30.D

31.D32.D33.D34.C35.B36.A

37.D38.B39.D40.C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41.AC42.ABDE 43.ABD 44.BE45.ABCD

46.ABDE47.BCDE 48.ABCD49.CDE50.AB

51.CD52.ABCD 53.BE 54.ABCE55.B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56.×57.√58.√59.×60.√ 61.√62.√

63.×64.×65.√66.√67.× 68.×69.√

70.√71.×72.×73.√74.× 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0.5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76.B77.D78.C79.BC80.AD81.AD82.B

83.A84.BD85.D86.AB87.BC88.D89.AB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內。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2.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晨和晚上所受到的干扰是()

A.双重抑制B.前摄抑制C.单一抑制:D.倒摄抑制

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

4.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C.倒U关系D.无关系

5.对()的探讨,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导方向。

A.教师的教学B.教师的课堂管理C.学生的学习活动D.教师的心理

6.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价值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

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9,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10.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许觔了广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11.“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D.巩固性原则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代码填于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长时已忆包括()

A.情景记忆B.语义记忆

C.程序记忆D.言语记忆

E.动作记亿

2.下列哪些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

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敏捷

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分配

E.注意的时间

3.学习策略包括()

A.资源管理策略;B.强化策略

C.认知策略I).复述策略

E.元认知策略

4.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要经历几个阶段,它们是(A.顺服B.依从

C.行动D.认同

E.内化

5.我国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包括()

A.知识学习B.动作技能学习

C.心智技能学习D.社会生活规范(品德)学习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7,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使学生能()

A.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B.进行自我管理

C.投入到学习中去D.安静和驯服

8.个人内差评价的特点是()

A.可以用合格或不合格来表示B.可以了解学生的进步

C.可以了解学生的强项和弱项D.可以借用相对评价的方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通常认为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__心智技能)

_______两类。

2.2.知识学习的类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3.一般来说,动机具有____激活

_____ 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__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_______

5.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量为.50 %时学习效果最佳。

6.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动机是__________.强化________的结果。

7.______马克思主义___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 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8.“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__顺序性_______ 和____阶段性

_____。

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________ 之间的矛盾。

10.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 _________和_个人活动 ________。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___灵活性

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按照加涅的观点,存教学中需要完成哪几大教学事项?

1.存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事项:(‘1)引起学牛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有那些?

2.(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

3.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

(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五、论述题(本题共l小题,共15分)

1.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

效途径。

(2)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①展现教师的热情。教师应以身作则,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决心和自豪感:②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③使学习富有意义。教师要确定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培养创造性的活g\、学生的兴趣。④教学技巧多样化。⑤提供明确的反馈。⑥表示关心。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画重点就是利用选择性的一种做法。

2.D【解析】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

3.D【解析】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三个阶段,其中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4.A【解析】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两者成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5.C【解析】略。

6.c【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力。其中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于中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的就是道德意志。

7.A【解析】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8.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l)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9.C【解析】教育评价就其目的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是否合格。

10.B【解析】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但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1.D【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樹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学而

时习之”就是学到了知识并不断地去温习它。

12.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长时记忆的类型:一类是程序性记忆或技能性记忆,另一类是陈述件记忆或事实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对程序性知识的记忆,即知道如何做,这些记忆通过动作来表达;陈述性记,亿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2..ACD【解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ACE【解析】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4..BDE【解析】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5.ABCD【解析】心理学在传统上把学习划分为技能学习、记忆学习、思维学习和态度学习件;樊。闰学者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四类。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三类,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规范的学习。

6.ABCD【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等四个方面。

7.ABC【解析】课堂管理的目标:(l)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学习的投入时间,以使其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取得更大的学业成就。(2)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管理除了要消除问题行为的干扰以外,还必须注*重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特定学习活动的参与规则,这样,才能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且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3)使学生最终能进行自我管理。由教师管理过渡到学·生自我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

8..BC【解析】略。

三、填空题

1.心智技能

2.符号学习

3.激活

4.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50 %

6.强化

7.马克思主义凯洛夫.

8.顺序性阶段性

9.,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

10.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灵活性

四、简答题

1.存教学中需要完成以下教学事项:(‘1)引起学牛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网馈;(8)评定学习成果;(9)加强记忆和学习迁移

2.(1)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2)激励学生的学习;(3)改进教师的教学。

3.(1)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

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对传统评价思想的革命,体现了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4.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五、论述题

1.(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发动或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5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二部分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

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

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

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1)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常用考点整理

1、《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我国“教师节”确立的时间是1985年。

3、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专制型、放任型

和民主型。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

洛克

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辞、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 篇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学生摄影小组举办摄影大赛属于学生课外活动中的()。A.体育活动 B.学科活动 C.文学艺术活动 D.科技活动

2、“活到老,学到老”,要求教师坚持()的职业道德规范。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D.教书育人

3、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普通中小学生在()方面的要求。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劳动技术教育

4、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好几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双腿高位截肢。这最能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A.爱岗敬业 B.关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5、能鉴别学业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测验表明其()很高。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6、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A.教育的方法 B.教育的性质 C.教育的效益 D.教育的规模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A.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B.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C.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D.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9、“拔苗助长”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B.顺序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0、我国()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A.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B.教师道德行为规范 C.教师角色 D.教师素养

11、在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处于核心地位。A.集体主义教育 B.世界观教育 C.爱国主义教育 D.心理品质教育

1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A.自由尊严 B.人身财产 C.身心健康 D.生命安全

13、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是()。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15、以下不属于熟练操作特征的是()。A.立即反应代替了多次的尝试 B.微弱的线索得到利用

C.各个局部动作独立性增强

D.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16、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入()之中。A.安全需要

B.尊重、成就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1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A.创造性 B.积极性 C.思维性 D.学习性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D.教育并不受人口因素的制约

19、记忆过程包括()。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0、盖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特征。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2、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3、“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指的是教师应具备()。A.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B.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C.综合能力素养

D.马列主义理论素养

24、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突然发现浮力定律,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思维是()。A.直觉思维 B.常规思维 C.分析思维 D.抽象思维

25、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者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对该实验的结果最适当的解释是()。A.被试者缺乏学习动机 B.被试者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者不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D.未对被试者进行学习评价

26、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引导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27、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A.教育的方向 B.教育为谁服务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教育怎样培养人

28、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29、()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A.学科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显性课程

30、教育与社会诸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中,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是()。A.政治与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C.科技水平D.文化传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31、心理辅导的辅导员与接受辅导的学生之间的关系()。A.积极关注 B.尊重 C.同感 D.真诚

32、《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两全”是()。A.中小学教育 B.全面发展 C.面向全体学生

D.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33、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属于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归因的因素为()。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外界环境

34、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实行特别的保护。特殊学生群体主要包括()。A.残疾人

B.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C.单亲家庭 D.女童

3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召开家长会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D.组建家长委员会

36、奥苏伯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有()。A.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B.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C.学习者必须成绩优秀

D.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适当的认知结构

37、某班主任将差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并且留出2米厄离与前面隔开,对这种做法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对差生的管理

B.这一行为体现了对差生的歧视 C.缺乏教育公平

D.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3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不收()。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39、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A.自愿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随意性

40、道德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感培养主要包括()。A.事业感 B.责任感 C.耻辱感 D.荣誉感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4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___。

42、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德育方法是__________。4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4、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45、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是依从、认同和__________。

46、《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__________和终身学习。

47、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法国人保罗·朗格朗提出的__________思想,这个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48、学生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的想象是再造想象;诗人王勃创作该诗句时的想象是__________。

49、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内容包括__________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

50、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51、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52、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53、你是怎样理解范例教学法的?

54、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上一篇:会费标准 范文下一篇:小学生作文互评互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