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2024-10-04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共11篇)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篇1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大足县实验幼儿园 刘 凤

[摘要]教育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是开展幼儿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范。贯彻新《纲要》、践行新《纲要》关键在教师,因此,《纲要》对幼儿教育的高质量要求,最终也将转化为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为适应新的要求,幼儿教师首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与教”中的角色与地位,需转变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笔者以新《纲要》为指针,突出“以人为本”的幼教理念,重点从教师与幼儿关系角度,论述幼儿教师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

[关键词]新纲要 以人为本 角色转变

沐浴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和煦阳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将其定位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成长的期望。正如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滕豪斯所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为适应新的课改要求,教师就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全程参与者和研究者,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学习新《纲要》,深刻领会新《纲要》,坚持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参与人。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变问题谈几点初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 所谓“角色”,可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作为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角色确定了教师的特殊身份和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正是千百年来一直左右我们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真实概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的“填鸭式说教、格式化答题、成人化应试”教育理念,把教师的角色简单地定位为“知识的权威”、“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完全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需要得不到重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教学关系”是不平等的,已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幼儿不是一种简单的容器,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迫切需要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就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新《纲要》“以人为本”的精髓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教育界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幼教模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幼教研究专家和幼教工作者所了解、熟悉和接受,在新课程环境下,幼儿教师需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自己的角色职能。新课程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心理世界和个性发展,确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知己看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个体发展的权利,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变“给儿童做”为“针对儿童去做”,围绕学习教育的主体——幼儿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事施教。当然,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其主要表现为: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从合格学历者向终身学习者转变,从课程执行者向教育研究者转变;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课程的设计者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看,教师已不在是单一的个体,而应成为“教师、园长、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社区人士”所组成的教学链中的一员,教师应与教学链中其他成员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因此,教师只有充分领会“角色转变”的精神实质,才能全面搞好教学、科研工作,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

二、细心观察,巧于引导,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路人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这同时也是《纲要》中教师角色转变的最突出体现。当然,引导者的角色也是教师最难扮演的角色,因为教师的引导离不开对幼儿学习状况的了解和对幼儿面临问题或矛盾冲突的把握,教师需对这些状况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舍,找出他们与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幼儿向着积极有利方向发展。因此,新《纲要》理念下的教师,不仅需要传播知识,更需要学会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及时捕捉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教师应成为细心的观察者、倾听者和分析者,应学会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教育主题。譬如:秋天组织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对院子里随风飘洒的落叶非常感兴趣,全都抢着去追逐、去拣,我并没有责怪他们打断了我原有的教学计划,而是凑过去与孩子们一起拾落叶,并及时向孩子们提出相关问题:“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掉下来”,“秋天的树叶有什么变化”,“树叶什么时候能再长出来”等等,并且就地而坐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树叶的季节变化,让他们懂得了树木落叶的自然常识,还把落叶拿回教室开展了“树叶粘贴”和“叶宝宝跳舞”的添画活动,使孩子们的需要在教师的及时调整过程中得到了满足、获取了知识。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幼儿经常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更能发现其兴趣所在,也没有谁能比他们的老师的引导释疑更有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喂养小动物或小植物,引导幼儿有规律地换水或浇水,观察小生物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分析一些意外现象,比如在种植小草过程中,有些小草会因浇水过多而死亡;在喂养小动物过程中,小动物因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而导致体型奇特等等。对这些异常现象,幼儿往往会刨根问底,教师若能及时加以分析引导,幼儿很可能会刻骨铭心、终身不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想,正是因为教师的留心观察、耐心倾听才有可能发现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正确引导,幼儿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或是漠然处之,幼儿的求知欲就会遭到扼杀,这对孩子的教育将是莫大的损失。因此,细心观察,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质。

三、尊重幼儿,积极支持,做幼儿学习活动的贴心人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要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就是要求教师应充分搞好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园以及社会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时为幼儿学习活动创造丰富的、必要的物质环境,为幼儿与物质环境互动提供前提和基础。当然,对幼儿的支持除了物质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这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以及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的支持、肯定和鼓励;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幼儿的问题、困难和需要的敏锐的把握,对幼儿想法和感受的倾听与接纳等等。因此,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主要应包括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两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究提供有利条件。孩子虽小,但仍有自己的思维、兴趣、爱好及见解,有着对周围世界童话般的理解与认知。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产生或是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并加以引导,使其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在与幼儿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尤其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幼儿,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想象、创造、探索的空间。比如,幼儿画小草,若一笔一画按老师要求整齐规整,必然会挫伤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但若教师引导幼儿让其按想象作画,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凌乱,甚至在成人眼里一无是处,但却是幼儿思想的真实再现,是幼儿心中的小草,幼儿也许还会解释说:“这棵小草生病了,所以它耷拉着脑袋”;“起风了,所以这些小草都朝着一个方向倾斜”;“这些小草在唱歌,那些小草在跳舞”等等。对幼儿的各种做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应学会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忠实观众,做幼儿学习活动的理解者和支持者。也只有当幼儿的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参与、肯定时,幼儿的学习活动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出来。

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了运动所必需的适宜环境。幼儿园原有的大型运动器具、各色体育器械似乎已很美,但讨论发现,只有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自然,为孩子提供天然的的材料与空间,才更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想象力。于是我们想办法要来了一些废旧轮胎,这既可作为装饰用品又可当作平衡器具玩,还为孩子提供了竹梯、树叶、纸板箱、风筝、雪碧瓶以及用废旧材料制成的马头杆、推铁环、踩高跷、沙包等等,这学期又在园内空地上增加了一个玩沙池,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走进沙池玩耍、嬉戏,真是刺激。在各类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老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自然材料,促使不同孩子的不同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与发展。教师既要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温馨的环境,更应与幼儿形成一种平等的、理解、欣然和相互支持的关系;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教师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全心关注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需求、支持幼儿活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这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点。

四、师生合作,协同互动,做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人 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就是说教师要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延伸。新《纲要》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有利于淡化甚至消除 “教师在上、幼儿在下”的师幼关系,变“填鸭式”的课堂为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种合作者的角色是十分必要的,从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角度讲更始如此:首先,教师与幼儿的合作学习、平等对话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不同的学习兴趣、需要、遇到的学习问题、学习方式的差异等等,进而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学习;其次,教师在与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幼儿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引导幼儿继续学习与探究的方法,或者直接、间接地抛给幼儿一些问题,与幼儿一起深入探讨,教师与幼儿之间这种平等的“抛接”要比教师居高临下的“抛给”更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如:前面幼儿拾落叶的案例中,教师以幼儿同伴的身份参与幼儿活动之中,并及时向幼儿提出有关问题,又与幼儿一起探究树叶,帮助幼儿“顺其自然”地找到答案。所以对幼儿的随机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能否把教师的教育主题变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将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所期望的教育方向。

综上所述,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却灵活多样地扮演着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角色,角色之间是可以相互交叉、反复的,这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延伸性和不断循环往复性所决定的。幼儿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幼儿、细心观察幼儿、与幼儿协同互动;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关注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所在;尤其应正视幼儿的问题和矛盾,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究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知情人、引路人、贴心人和参与人,不断激发自己对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将满腔的热情自主地转化为专业化的教育理念和水平,为幼儿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书目]

1、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3、万培珍,你真的关注幼儿了吗 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刊社,2002、3

4、霍力岩,教育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5、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篇2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学生的独立思考不被重视。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即教师由纯粹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两年来我们全体教师在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同时,也在大胆地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而言,应怎样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呢?

一、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高高在上,不可触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让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对自己必须言听计从,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行为就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理念则把过去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共同探究。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应设身处地做学生学习的对话者,体会学生的感受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二、放弃说教,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呢?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去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好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灵活驾驭课堂,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活动,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在组织活动时,一要注意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不要使活动成为少数尖子生的表演舞台。二要注意活动的目的性与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每一项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使活动真正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三要注意活动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自学、同桌讨论、小组讨论、代表汇报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寻求知识,获得知识。

三、走进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变传授者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帮助。对学生而言,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而不是“家长”,是平等的主体而不是“发号施令者”。教师要放下尊长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间,为他们搭建一个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参与的教学平台。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它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意识的培养等都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办小报、迎国庆”的实践活动中,我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分别进行版面设计、抄写、绘插图、内容收集等活动。各组学生经过探讨、合作,设计出不少版面多样、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四、敞开心扉,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把书本上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把书本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生活和需要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其思想、科学素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心灵和学生对话,感受他们的快乐和痛苦。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信任你,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

浅谈中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3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社会,教育问题频频出现,中学、大学皆是如此,如,教师体罚学生、问题学生、教育荒废等话题。教育对一个民族和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一个可塑时期,外界的好与坏都会影响学生性格和自我认知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当前的社会现象中深思教师的正确定位问题,发挥其引导作用。

一、从减负问题来看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和《合理安排中小学生课余生活加强中小学生安全保护工作的通知》,“学生减负”提上议程。但是减来减去,学生从未轻松起来,许多不成文的规定使减负效果不佳。一方面学校之间暗自攀比,甚至有部分学校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进行集体补课,久而久之许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不得不加入补课行列;另一方面家长的不放心心理,不论自己的孩子基础如何、平时成绩如何,家长都“不择手段”地让孩子去补课,差的要求变优,优的要求拔得更高,这些都导致学生负担减不下来。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观念,不能给学生和家长错误的引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甚至超越了父母,教师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抓紧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充分利用课堂,而非叠加时间,过分地专注于种种补习。

二、从教育理念来看

中学教育理念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孩子不再像孩子了,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个法国人到中国,提出一个问题,即“我有32只羊、24头牛,请问我的年龄是多少?”要求让20个孩子回答,20个中国孩子的答案基本分为两种,一种为“不知道”,一种为56岁。此时法国人摇摇头,说出了法国孩子的答案,即“你的动物跟你的年龄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拒绝回答这个愚蠢的问题!”这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足以说明中国的学生已被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住了,他们的思维被规则化,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我国已提出将“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承担着重大责任,应该理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引导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加强授课内容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社会问题中,而非单纯地“读死书,死读书”,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看到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内容。

2.对于文科科目,教师扮演的是导游角色

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准备好材料,让他们去思考、去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彻底改变把某一知识或某一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

3.构建学生发展空间

教师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目标。

三、从教师自身素质来看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然而当前许多任课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却不注重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当对本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也能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和纵向连贯知识。具体表现如下:

1.树立敬业奉献意识

教育本身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教师的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不应把个人报酬、利益摆在首位,收获的主要是精神价值。

2.传授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举一反三”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明教师不是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仅仅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表面,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深入挖掘知识背后反映的问题,并反复思考联系相关知识,进而对某一类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3.自身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

随着高考试题考查内容越来越深入,不论学生需要努力学习,教师自身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对固有知识进行更新,结合时政热点分析问题,不断完善固有的理论框架,与时俱进地教授给学生知识。

四、从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来看

近年来,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等各方面因素使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调整:

1.摆正自身的位置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没有不进步的思想和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并不意味着每位教师都掌握了最广泛的知识,无人能及,正因为如此,教师就应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扩充和更新自身的知识。

2.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工作再忙也要适当地放松自己,学会劳逸结合。

3.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教学

不要把教学工作看成一种负担,试图将其视为一种信仰,端正态度,不要为了教学而教学,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立场去思考,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教师任重而道远,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端正心态,做一名能够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师益友。

浅谈中职德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教师从单一的思想品德知识向复合型知识的转变

一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然而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推进,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这势必要求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思想品德知识到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复合型知识的转变,从过去掌握单一知识到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的转变。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面掌握所有知识,但教师务必要把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从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和了解与德育知识相关的有用信息。

二、教师从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肯定是不能产生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再加之德育知识略显枯燥乏味,更使学生对教师有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所以,教师必须改变和转变。教师应实现从过去简单的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应在课前做足功课,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学生能参与其中,这就类似于企业的管理者,教师只要把流程、规范做好,剩下的课堂交给学生来进行,教师对其中出现的偏差和不稳定情况予以调整,使得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去。比如,在教学道德内容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后思考,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必要时可以开展思想大讨论,让学生把思想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德育知识的传授。下面引用一则案例,我拿来与大家共享,内容可能与所教学不匹配,但是可以使同行深受启发:

河南张敏老师《世界文化之旅》开始了……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今天旅行的第一站――‘环游世界猜猜看’。”她通过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字、美食等,由于选图都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建筑、美食,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简单环游世界之后,()便进入了当天旅行的第二站“穿越时间悟不同”,多媒体上的两个人物刚刚弹出来,学生就齐齐喊出了他们的名字:“是科比”“是甄帧.张敏紧接着向大家提问道:“如果科比遇到甄钟Ω眯惺裁囱的礼节呢?”教室内再次沸腾起来,有人说拥抱,有人说吻手,还有人说鞠躬。

……

“如果把这节课当作一场旅行的话,张老师就是一个专家型的导游,在导游的引领下,同学们不仅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旅程,而且收获满满。对于听课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三、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老大”向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想也不敢参与进来。究其原因,就是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只能“说”,学生只能“听”,这样的关系显然不利于德育知识的课堂讲授。那么,如何转变?教师要把过去的大架子放下来,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也踊跃地参与其中。而不是学生一有错误教师就大发雷霆,而是要平和地、平等地给学生开导讲解。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去的那种课堂环境阴影中走出来,敢说话,乐于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利于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德育知识演讲比赛,教师也是其中一员,教师与学生同台竞技,一较高下,当然这样的比赛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让大家把掌握和了解了的德育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敢说、敢讲就是胜利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和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程度,真正实现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

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德育知识,有利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转变过程中可能有阵痛,但那只是暂时的,如何能有效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有大智慧,也需要教师有大勇气,也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上看法只是笔者的粗浅看法,望对同行教学者有用。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篇5

“如果你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你顶多做到称职;如果你把教育当成一门事业,你一定能做到成功;如果你把教育看成你的生命,你就一定能取得辉煌!”

——我深信的教育格言

“请同学们自己制定浏览潍坊著名的园林线路,并做好详细的计划”……这是我给学生们上的信息技术获取中的“制定旅游计划”.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力。这些创造性题目一提出,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就依据创设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规划出不同的计划。他们的“思路与计划”完全出乎你的想象,给人以惊喜。然后教师让学生拿着自己的计划与线路进行讲解,与大家一同分享!此时的教师变成了导演,这个导演负责组织学生观点的表述、讨论和评价,并能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恰如其分的进行点拨和互动。这几堂课整体感觉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目标自然达成。这时的教师不再是主体,更不是权威,而是一个专业的听众,一个不让风筝断线的“放风人”,教师的角色也实现了根本性转变——“导演”.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教师还不能真正有效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去年,我校一位年轻信息技术教师在讲授“制作旅游计划”一课时,一堂课45分钟完全成了他本人的“独角戏”.教师讲的很累,学生听得乏味。他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这又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老路子上。后来经过我们的反复研究、改进和实践,终于以这节课参加了学校每年一度的学科优质课评比,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我们教师是如何来当导演的呢?新课程对我们教师、学生和课堂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带着这个课题,并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实践中做了一下尝试性的探索:

我给学生当“导演”之策划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时代在召唤,教育在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做到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关键看“教师脑子是否常更新墨水”.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新路子的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学生往往不是因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学习,而是通过师生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学还是不学。我们每周上一次美术鉴赏课,但每次上课时,学生都充满了期待;我自然也不会让他们失望,每堂课都充满着轻松和谐的气息,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上好一堂课的感情基础。

我给学生当“导演”之促进者

教学中,教师只有“让位”与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也要避免出现教师“袖手旁观”的情境。这个导演,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思考,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和课程的进展,将学生这只放飞的风筝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陶行知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因此我们的旁观者角色,贵在一个“助”字。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督促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在前面提到的那堂“中西文化碰撞的辩论会”上,正当学生讨论的忘乎所以之时,教师“四两拨千斤”, 用巧设的探究性课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牵回到了课堂当中。此时导演的督促作用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叶圣陶先生提倡教书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不需要教”,同理,育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育而育”.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的“导演”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给学生当“导演”之合作者

在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下新课程倡导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开展互助合作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集体意识的目的。

学习中的讨论是实现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并实现有效的讨论呢?我认为:一是讨论的设计要“有章可循”.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这是合作的议题,这样学生讨论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达到目标。二是讨论时学会“优势互补”,这是合作的另一目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个体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并引导做好记录,引导学生学会博采众长。我在上课时就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并且做到每组中都有优秀的学生,并选出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当组长。鼓励学生做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几年来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由优秀的学生带领的小组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取得台阶式质的飞跃。

在教师精心安排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扮演多种角色,充分体验角色的内涵与外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学会沟通,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角色扮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例如,在学习《制作旅游计划》一课中,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体验他游览的心得,给其他“游客们”详细讲解潍坊园林的造园艺术。当然,不同的导游讲解的不同,这时“导演”的合作也是不可少的,每次活动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们作总结,让学生意识到大家共同努力的重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收获,这些都有利于良好的合作意识与情感的形成。

学生十分注重教师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山东“杜朗口中学”的教学可谓素质教育的范例。教室里的三面黑扳给我印象深刻,“大开大合”的组织和设计,默写、解题与点评等活动,充分凸现了互助合作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性,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解放。首先,对于课堂中评价师生应共同参与,这就要看教师的导学设计中要充分突出课程的整体理念和详尽细节,这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其次,强化小组自评,“导演”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点拨。如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争辩的难解难分。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正是“导演”参与点评最佳时机。经过老师的点化,学生茅塞顿开。学生之间的互助式评价,更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合作精神。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实施活动中就教师如何当“好导演”这个角色的一点切身体会。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是历史的潮流,是势在必行的。现在我们教师要时常净化自己的大脑,清理掉旧的观念,为新的理念腾出空间,让新的思维来驾驭新课教材,让新的理念带给我们教学新的活力。

浅谈幼儿教师角色转变 篇6

有效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浅谈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角色的转型及其意义

思想品德课作为社会学科,它的特殊性是很显而易见的:理论性政策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高,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直接的作用.这就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它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纵观几十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我对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角色有以下认识.

作 者:王锡林 作者单位:如东县岔河镇古坝初中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45关键词:

浅谈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一、学生是主角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新课改理念,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探究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新课程标准理念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这一舞台上找到自己的角色, 并且精心扮演好这一角色, 根据自身的理解, 带着自己的背景经验, 独特感受, 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主探讨、研究,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比教师口若悬河, 大讲特讲,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语文这一最具人性化的学科, 更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 尊重学生的观点、看法。只有这样, 才会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二、教师是导演、观众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备课时, 要切实做到先把教材备厚, 再把教材备薄, 既备教材, 又备学生。对教材要有高屋建瓴、得心应手的理解, 还要有对学生实际水平的估计和让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的目标。然后将这些内容、任务做一定的分割、组合, 使学生的心理适应并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 了解他们的情感、要求, 他们的苦恼、困惑;了解学生理解课程的难度, 进而想方设法组织引导学生投身于教材。教师抛出一块砖, 引出学生对教材的探讨、理解、交流、共鸣之玉。只有看到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 产生学习的动力, 积极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达到乐学、活学的目的时, 教师“导演”“观众”的角色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样的“导演”才称职, 这样的“观众”才会兴趣盎然。

要达到这一效果, 对教师还有一个要求, 那就是要对教材篇目进行大胆取舍。“在新课改中, 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 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再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 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 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 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 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余文森语) 。在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 我们可以选择或添加教材以外学生们感兴趣的文章作为课堂学习的范文, 而舍弃学生们不感兴趣的文章, 在学生兴趣上做文章。

比如, 学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 我又加学了他的另一首长诗《长恨歌》。在简单介绍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 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李杨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 并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他们感人的情感时, 所运用的比喻、夸张、烘托、渲染方法的效果。学生在借鉴写作方法的同时, 也沉浸于李杨二人坚贞动人的爱情之中, 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

浅谈中职德育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8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师;角色转变

角色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是非常关键而特殊的关系,如何调整他们的角色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情况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听者,不能很好地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与教师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那么,教师转变角色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从单一的思想品德知识向复合型知识的转变

一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和讲解,然而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推进,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这势必要求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思想品德知识到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复合型知识的转变,从过去掌握单一知识到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的转变。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全面掌握所有知识,但教师务必要把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意义,从而使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和了解与德育知识相关的有用信息。

二、教师从过去单一的课堂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肯定是不能产生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再加之德育知识略显枯燥乏味,更使学生对教师有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所以,教师必须改变和转变。教师应实现从过去简单的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应在课前做足功课,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上学生能参与其中,这就类似于企业的管理者,教师只要把流程、规范做好,剩下的课堂交给学生来进行,教师对其中出现的偏差和不稳定情况予以调整,使得整个课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去。比如,在教学道德内容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先观看后思考,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必要时可以开展思想大讨论,让学生把思想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德育知识的传授。下面引用一则案例,我拿来与大家共享,内容可能与所教学不匹配,但是可以使同行深受启发:

河南张敏老师《世界文化之旅》开始了……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进入今天旅行的第一站——‘环游世界猜猜看。”她通过多媒体给大家展示了一系列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字、美食等,由于选图都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建筑、美食,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简单环游世界之后,便进入了当天旅行的第二站“穿越时间悟不同”,多媒体上的两个人物刚刚弹出来,学生就齐齐喊出了他们的名字:“是科比”“是甄嬛”。张敏紧接着向大家提问道:“如果科比遇到甄嬛应该行什么样的礼节呢?”教室内再次沸腾起来,有人说拥抱,有人说吻手,还有人说鞠躬。

……

“如果把这节课当作一场旅行的话,张老师就是一个专家型的导游,在导游的引领下,同学们不仅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旅程,而且收获满满。对于听课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三、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老大”向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想也不敢参与进来。究其原因,就是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只能“说”,学生只能“听”,这样的关系显然不利于德育知识的课堂讲授。那么,如何转变?教师要把过去的大架子放下来,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也踊跃地参与其中。而不是学生一有错误教师就大发雷霆,而是要平和地、平等地给学生开导讲解。这样学生才能从过去的那种课堂环境阴影中走出来,敢说话,乐于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利于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德育知识演讲比赛,教师也是其中一员,教师与学生同台竞技,一较高下,当然这样的比赛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让大家把掌握和了解了的德育知识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敢说、敢讲就是胜利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思想活动状态和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程度,真正实现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

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德育知识,有利于德育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转变过程中可能有阵痛,但那只是暂时的,如何能有效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有大智慧,也需要教师有大勇气,也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摆在师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上看法只是笔者的粗浅看法,望对同行教学者有用。

(作者单位 山西晋城技师学院)

转变教师角色 篇9

众所周知,以前的教育,可以说一切都为知识而存在,教师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为获得知识而学。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长此下去,会距离素质越来越远。以前,我们都习惯于教师先讲述教材中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与学生进行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接着告诉学生什么是需要记住的,什么是需要理解的,最后让学生课下背过,下节课检查,这样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个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学生则是容器,任凭学生接受与否,把道理灌输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教师与学生“买卖”知识的“交易所”,这怎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呢?殊不知,一堂课结束,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只是表面的教育,而不能内化为他们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甚至时间长了,造成学生说套话,不求甚解,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造成了课堂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当然,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可分。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使我逐渐认识到,生物这一门学科,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 理性、有抽象到具体,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感悟、感知、获取新知。

我们说新课程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来了生机。似一股春风吹进了课堂,教师要在一堂课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着,还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甚至是活动的参与者,要注重

与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

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一些行为:

1、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或答案与教师不同时,在“学生要遵从老师”等观念影响下,自己放弃自己的想法。

2、想做一个“ 好”学生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去认同或接受老师的答案。

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的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的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了什么呢?仅仅是教师“灌”进去的所谓的“正确”答案。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被剥夺了很多,像很多思考机会、训练的机会都被教师剥夺了。

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动脑筋的时间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尤其要成为积极思考的王国。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将是一句空话。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可见让学生“想”在学习中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要知道:教育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等待。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需要等待,等待能创造另一种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大胆的思考,不盲从,敢于质疑,敢于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加以阐述观点。如:

1、在学习《血液的成分》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出血不多时自己就可以凝血,谈出了血小板的作用。

2、平时有些学

生会出现头晕、疲劳、面色苍白等症状,同学们一般称之为“贫血”,“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吗?”学生此时兴致很高,教师不用多讲,学生自己便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3、再如讲《物质运输的器官》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走迷宫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自己比喻成为一个红细胞,心脏是学生的家,让学生从左心室出发,看自己如何才能回到家。此时,课堂中出现多种观点:有的同学认为“从左心室出发,到头部动脉,再到头部毛细血管,到头部静脉,最后到右心房”;有的认为“从左心室出发,到肝动脉,在到肝部毛细血管,到肝静脉,最后到右心房”;还有的许多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走法。而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允许学生有多种的选择,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找到出体循环路线的共同特点。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不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也不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学会与同伴交流各自的看法,能接受他人的正确主张,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自己来评论观点的正确与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结论是有学生自己所得,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学习。学习《激素调节》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把各种激素的作用及分泌失调时的症状列成表格,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我说:“大家都知道,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放一段时间会变的萎缩,水果还会变的比较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还有很多,虽然

如何转变小学体育教师角色 篇10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国教育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给职中体育教学带了新的挑战。本文从转变教学理念、转变师生关系和转变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职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 师生关系 教育方法

社会的日益进步,带动了体育教学的发展,现今大力推行的新理念、新方法,无疑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职中体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的教学改革给体育教学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要提高职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重中之重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角色。那么,如何顺应新课改要求,转变职中体育教师角色?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结合职中学校的特点,确定体育教学基本理念,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理念。转变教学理念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转变教育主体观,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本的思想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其次,转变评价观,以职中培养学生技能的特点树立人才多元化的评价观,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进步的基础上,不再苛求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最后,转变课堂教学观,把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延伸到课外。对于职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余时间相对富裕,而且他们精力也相当充沛,职中体育教师可以安排课外活动课,例如组织篮球比赛、冬季三项、越野跑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一举双得。

二、转变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亲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要想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喜欢你、信任你、敬佩你。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要弊端之一,就是注重师道尊严,课堂教学缺乏民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法的设计,从课堂讲的内容、示范的内容到练习的内容,完全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根本就不顾及学生的意愿,教师让学生怎么做就要怎么做,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这样就使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和冷漠。

新课改的实施,对职中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主体意识得到了体现,课堂变成了学生自我展示的天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要使职中体育教学有效有序地开展,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宜人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感到上体育课的快乐,教师要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以朋友谈话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学生之间传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中间,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这样的师生关系的转变,顺应了新课改,不仅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情感智慧的需要。

三、转变教育方法

转变教师的角色,就要求职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在教与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1.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例如,上运动课时,学生的动作要领失误不规范,教师切记要多安慰、少埋怨,多鼓励、少挖苦,更不能冷若冰霜、恶语斥责,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细节,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信心。2.利用多媒体或故事激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使其认识到体育运动对自己、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转变学生观念、端正态度的目的。在篮球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我国篮球明星姚明的成长经历和在美国NBA职业篮球赛事中的事例,姚明刻苦训练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学生,在下面的篮球教学中,学生一改过去松懈、懒散的状况,取而代之的是好学、肯学、乐学。3.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变换教学方式。平时的跑步训练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由于跑步比较枯燥无味,所以学生比较反感,不易接受。笔者在实施跑步训练时,采用了一对

一、多对一分组对抗的形式组织教学。这样在其他学生的加油下,既达到了激发学生体育潜能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共同参与的意识。

总之,在我们国家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趋势下,职中体育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断地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优化职中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让体育锻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享受体育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张燕杰 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2006,(9)。

浅谈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11

一、课堂教学需要平等的合作者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共患难。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也就是说,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而在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参与是不行的,或者说是难以生成新的知识。

曾有过一次深深地体会:在教完了轨迹的应用举例后,为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我说利用轨迹作图,可以画出一些实物的主体设计图。如书本中景泰蓝花瓶的设计图案。同学们纷纷要求我示范,示范完后,我就要求他们再画几个类似的,选出好的,贴在教室后面展览。绝大部分学生都在我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有的学生把画好的作品交给我后,又忙着去画第二个。当时,我只是站在讲台上,忙于收缴学生的“作品”。直到临下课时,才发现个别学生一个也没画成。当时我就在后悔:如果我能从讲台上走下来,与这个学生一起合作画,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至少不会有画不成图的学生。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合作,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需要谦虚的探究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只是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曾碰到这样一道题目:生物学指出:生态系统中,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大约只有10‰的能量能够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在H1 →H2→H3→H4→H5→H6这条生物链(Hn表示第n个营养级,n=1、2……6)要使H6获得10千焦的能量,那么需要Hn提供的能量约为()千焦。

这道题,从纯粹的数学角度来看,没有太大的疑问,可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从数学角度来看,是对的;可从自然角度来看,却是错的。因为在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能量不可能会有那么多能量传递给下一级。”说完,还铮铮有词地举了个例:如兔吃草,狼吃兔,那么草中就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的能量传递给狼。听他这么一说,很多学生都说:“对呀,数学怎么会与自然矛盾呢?”教室里就象砸开了窝,议论纷纷。我索性放下讲义,和学生一起探讨起这个问题来,最后,在师生的共同研究下,我们终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由此可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地融入学生中间,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不仅可以掌握数学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拓展到生物的、经济的、环保的、社会的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跨学科、泛学科的知识的确是教师不曾拥有的。事实上,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神话早已被学生打碎了。如果教师再去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地位,只能被新课程无情地淘汰。

三、课堂教学需要真诚的赏识者

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哪个孩子表现出色,老师就会大力表扬。这种赏识孩子的做法,在课堂上激发了孩子的进取心,强化了其优良行为。孩子们表现得主动积极,课堂上不断出现精彩的场面。所以,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做孩子的赏识者。新课程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新课程之所以新的一个标志。而善于赏识孩子,不失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之一。可是,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也不能只对孩子的某一个方面的优良行为进行奖赏,而忽略了对孩子其它方面优良行为的奖赏。新的课程要求不仅要重视预成性课程,也要重视生成性课程。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这一句朴实的口号,不知启发了多少教师,造就了多少优秀教育工作者。今天,我们仍在实践着这句话的价值。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就更不应该忽略“小事”了。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上一篇:肥胖女人的减肥方法下一篇:常见汽车销售面试问题及答案